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实践研修成果集锦9篇

时间:2023-09-05 16:45:46

实践研修成果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1

【关键词】中老年教师研修方式调查对策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和模式的改革也到了关键期。温州市瓯海区中小学的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约占35%左右,在学校担任重要角色。虽然他们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他们在思想上面临新理念的冲击,在实践中遇到许多新的困惑和困难。同年轻教师相比,他们更加需要通过研修培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强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温州市瓯海区还是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根据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农村骨干教师的领雁工程和温州市教师素质年――中老年教师基本功升级活动等项相关要求,瓯海区非常关注中老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2007年9月,组建了瓯海区首届中老年骨干教师培训班。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教师,需要优质培训,培训中最不容忍“豆腐查工程”。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教育资源,探索有效的研修培训方式,我们对温州市瓯海区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研修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参考浙江省首期教研员培训中的一张模板,请教专家进行修正设计而成。我们随机抽查了初中和小学各五所学校,其中省示范小学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各二所,市示范初中一所,街道初中一所,农村初中二所,民办初中一所。共发放150张调查表,回收131张,有效131张,其中小学教师61人(男16人、女45人),初中教师70人(男44人、女45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供研修活动组织者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

表1表明: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的选择排序是经验案例类占61.8%、现场分析类58.8%、同行座谈类57.3%、专题报告类18.3%和研修作业类12.2%,男女中老年教师的选项差异相近。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三种形式的校本研修中,认为有效的研修是同伴互助形式,如经验案例类、现场分析类和同行座谈类。同伴之间经历相近,经验相仿,能易于沟通、易引起共鸣和深度交流,效果自然较好。

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是专家引领形式,部分的专家精于理论、疏于实践,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大大折扣。专题报告类往往出现专家滔滔不觉、口若悬河的高深理论引领,听者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而不知所措,“供”和“需”没能较好协调成一致,思维的“交叉点”不多,思维交流碰撞的“火花”也就不多,研修的效果可想而知。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是一种自主研修形式,需要较好的毅力和时间,中老年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又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琐事限制,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毅力大大受影响,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的研修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1有效促进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2.专题报告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2表明:中老年教师在专题报告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53.4%选择专业授课,如针对学科专业的培训授课等等;有45.8%选择专家对话,如针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与专家直面对话;有35.9%选择专题讲座,如专家的新课程理论、通识、教学方法等专题讲座;有30.5%选择专题论坛,如结合专题进行阐述交流碰撞等。说明中老年教师离开校园较久,学科专业知识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需要与专家交流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寻求解决的办法。

表2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3.经验案例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3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经验案例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4.1%选择经验交流,如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有46.6%选择课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2.8%选择案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经典的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0.5%选择教学设计,如对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和研讨等;男女选择的顺序差异相同。说明中老年教师还是习惯于一般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主题不明确,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够;没有重视把教学中的经典课例和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忽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忽视对教学预设的交流。以上现象要充分引起组织中老年教师研修活动者的重视。

表3经验案例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4.现场分析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4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现场分析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9.5%选择听评说课,如现场听课、评课、说课,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共识,写出心得等;有46.6%选择课例剖析,如现场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实录,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交流、改进等;有42%选择实践考察,如外出观摩学习,撰写学习体会等;有29.8选择生成智慧,如现场对预设与生成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讨论等。听评说课研修方式的选择远远高于其它选项,说明还是习惯于同学科之间、比较传统的交流方式。生产智慧研讨的研修方式选择只有29.8%,要引起组织研修活动者的思考。可能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方式选择和认可也是比较传统的,对教学实践中预设和生成发生冲突、思考解决冲突的办法而现场生产智慧或教学机智的有效教学方法不够重视。

表4现场分析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5.同行座谈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5表明:中老年教师在同行座谈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48.1选择案例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案例相互交流等;有45.8%选择主题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中遇见共性的小话题(主题)进行交流等;课题研讨,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或合作研究等;只有19.9%选择论文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论文相互交流、答辩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与同行座谈交流时,认为经历相近的案例、问题相似的主题的交流座谈是比较有效的。课题研究的认可度也较高,可能认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研究的周期较长,能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论文交流的选择很低,可能是中老年教师认为论文都是在评比和职称晋升时应付一下,对教学科研的作用不大。

表5同行座谈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6.研修作业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6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研修作业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3.4%选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如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等;有42.8%选择课题研究,如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等;有30.5%选择论文撰写,如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教学论文成果等;有27.5%选择课件研制,如探索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方法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对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方法的研修方式积极认可,这是值得欣慰和肯定的。对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选择,同上面的选项类似。选择课件研制的比例最低,说明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部分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利用大量的课件来代替板书,费力费时,又不能达到高效,要引起思考。

表6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7.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活动的其它要求和建议

通过提建议和要求的形式表明,有51.7%中老年教师建议要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机会和多参加研修活动,有20.7%中老年教师建议学校要建立有效激励评价制度。34.5%中老年教师提议,研修活动要有效性和针对性。有20%多的中老年教师建议组织研修活动时要多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多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多加强专业引领,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搭建平台让中老年教师展示教学经验和特色等。

三、建议与对策

1.要建立中老年教师研修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建立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制度。中老年教师是学校一支特殊群体,也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对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活动要一视同仁,要形成“合力”。如在经费上要有保障,在外出学习培训上要同待,在在职继续教育评价上要加强等。

2.要创设适合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方式

适合才会有效。中老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中老年教师认为有效的研修方式是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分享,同行之间座谈交流,现场问题的交流研讨。研修活动组织者在组织各种研修活动时,一定要考虑以上的因素。同时,针对中老年教师的特点,也要在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论、新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给予专业引领,帮助中老年教师更新观念、吸取新营养。要注重中老年教师观念转变,要注重教学行为跟进。

3.要给中老年教师研修的时间和空间

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比较特殊。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最好在一周的时间内安排半天时间作为专门的“校本研修日”,让中老年教师们有时间参加各级研修活动,提高他们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的研修活动更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7,(3).

[4]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7.(4).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2

近年来,高速动车组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铁路网已初具规模。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的60%多。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将进入全面收官阶段。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尤其是具有中国铁路自主知识产权的CRH系列和谐号动车组在系统集成、轻量化、高速转向架、交流传动、高速受流、高速制动、网络控制、人机工程、节能环保等技术方面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以CRH动车组为亮点的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对运输能力的释放,对时空距离的拉近,对旅客出行的便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铁路技术装备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现代化。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和动车组保有量的“井喷式”增长势必导致铁路动车维保企业用人需求的大幅增加。近年来各铁路局动车组检修与维护岗位用人需求逐年增加,下表显示了近三年湖南省周边铁路局动车检修与维护岗位人才需求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湖南省周边铁路局动车维保企业近三年的人才需求数量呈直线上升,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逐年增加和动车组配属数量的不断增长,铁路车辆保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将大幅增长。近年来,国内众多铁路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 般地相继开办了“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以适应当前我国高铁建设事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缺口。

面对当前铁路运输装备日益现代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安全、正点、舒适、快捷等期望值高的局面,势必要求铁路运输装备保障企业除了要有先进的维修保障制度和检修设备外,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然而,目前铁路职业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匾乏,文化专业素质不高,对新技术、新装备适应能力较差,与铁路现代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和客运专线的逐步建成投产,更加凸现了这种矛盾。伴随着近年来客运专线建设和动车组上线运行数量的骤增,国内众多铁路高职院校相继开办“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然而,面对动车组这样新的技术装备和新的维修保障体制让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缺乏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2.实训设施投入不足,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实训需要的校(内)外实训资源严重匮乏;

3.实训项目设计与现场岗位脱节,操作性不强,没有体现出能力本位、岗位任务驱动性,难以发挥实践教学应有作用;

4.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和标准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短缺,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保证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校企建立更加稳固的长效合作关系,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建设优良的实训教学资源,关乎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关系着动车组这种高技术含量装备的维修保障质量乃至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正点。

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是顺应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而开设的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其他任何教学方式都无法取代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在对湖南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和提高我省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之对策。从高职实践教学实际出发,探索研究并建立与我省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依据、目标和内容

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为依据;以我省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主要研究目标;以湖南铁路高职院校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为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方法

研究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湖南省内3所铁路高职院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实地走访,摸清目前省内该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具体状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与我省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对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调查法:本研究为了解高职院校师生对当前省内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评价,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所选学校的专业教学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来了解实践教学的具体状况。

2.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3.比较研究法:搜集并整理国外有关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吸取可借鉴的经验。

五、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调查问卷设计,高职实践教学内涵理论研究

相关课题组成员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y计工作;同时展开高职实践教学内涵理论的相关研究。

2.第二阶段:文献资料查阅、分析研究

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典型模式中实践教学的介绍,总结归纳出国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第三阶段:现场调研访谈

走访湖南铁路科技、湖南铁道两所省内高职校和广铁(集团)广州动车段、武汉动车检修基地、南宁动车所等现场用人单位。与院校教学院长、教务处长、专业负责人和广大师生进行深度访谈,广泛听取院校和企业对专业实践教学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建议。

4.第四阶段:综合分析研究

基于前期调查问卷结果、现场访谈笔录、文献资料分析、相关理论研究等前期研究成果,对我省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5.第五阶段: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成果总结推广

完成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发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3

一、何谓教师研修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培训不仅在于铺路子、架梯子,更要搭台子,给学员作为发挥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幸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精彩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主题论坛,或“送教下乡”,或研究成果答辩,或结合中心工作、培训主题在学员所在学校举办现场会,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获与成果,以放大培训效益,发挥“再培训”的功能;在培训中注重发现学员,聘请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培训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观摩课教学等培训任务;或将学员研修成果编印出版。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与应用,强化学员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地走向可持续发展。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培训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确定校本研修主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二、研修目标 

(一)通过研修学习,使教师形成自觉研修的习惯和能力,树立规范、自觉的课改意识及质量意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教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使教师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全方位提高。

(三)以研导修。在研究中进修,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素质,确保进修的专业方向性、问题针对性和工作适用性。以修促研,健全研究队伍,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导向功能。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

三、研修重点

(一)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一支受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二)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培训。

(三)结合学校实际,与时俱进地进行新教育理念的培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教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

(六)学生心理辅导培训。

三、研修形式

(一)自主研修:听随堂课(一学年不少于30节)、学习课程标准、撰写心得体会、撰写经验文章、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二)专题讲座:推广王堂小学教师论坛,各片区学校推荐教师施行移位讲座。讲座内容为教学实践经验、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综合实践课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方法等。

(三)合作研修:示范观摩、听课评课、校际交流等。结合上级部门相关培训活动做好二级培训,开展示范课、展评课、优质课、专题讲座活动。

(四)技能竞赛:结合全镇实际,开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三笔字等技能大赛。

(五)专业研修:实践反思、技能训练、论文撰写等。

四、研修内容 

(一)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类: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二)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类: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三)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类: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四)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类: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组织,具体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进一步明确校本研修工作的岗位职责。

制定科学可行的校本研修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校本研修与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

(三)健全研修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力度。

健全校本研修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确保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积极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创造条件。

(四)不断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充分发挥指导、评估、考核、表彰的激励作用。将校本研修的过程和绩效纳入全校领导与教师的工作考核、评比、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并采取各种方式合理地实施奖励。

(五)认真做好校本研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5

[关键词]教育研修;校长培训;校长研修共同体

新课改后,校长、教师和专业研修人员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校长的教育教学管理、个人成长急需新路径,摆在培训者面前的问题是帮助校长寻找一种新的培训模式。校长研修共同体是秉承“研修引领教学实践,伴随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为完成共同的研修任务而构成的团体,是由不同地域、不同成员、不同层面、不同研究问题组成的多元化的研修团体。以往的一些培训重视的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校长研修共同体则是自上而下培训和自下而上培训相结合,既有专家和培训者对校长的引领、指导,又有校长培训校长、校长对培训者的促动和互补,完善了校长培训的方式。通过校长研修共同体研修,结合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现象、问题确立主题研修,共同研究,校长们把实践中的体会、感悟、经验和问题梳理出来,互相切磋、共生共长。

一、校长研修共同体的内涵与理念

研修体是由多人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社会属性,表现为互相支撑、互相伴随、互相依赖的关系,他们互相讨论、共同决定,他们在共同定义着共同体,并为共同体所影响。当一个研修体以研修为目的时,就叫研修共同体。研修共同体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让大家从理念上、实质上认识并认可还需要培训者的大力推广。校长研修共同体是课程改革中学校管理的一个辅助点,是校长研修的落脚点,是校长成长的有效载体,是一种具体的、适合的、实效的校长培训模式。校长研修共同体还可以吸纳所有的教育研修实践者,是我们发展的策略、方式和载体。

鸡西市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共同体的共同价值理念是研修引领、相互伴随、共生共长;校长研修理念是研修引领管理实践,伴随促进学校发展;研修策略理念是以广泛、深度的调研为先导,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牵动,以研修模式的创新为动力,以校本研修为主体,以和谐研修促共生,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基础,以网络研修促发展;研修管理理念是“人本管理”是基础,“能本管理”是导向,“自我管理”是升华。

二、校长研修共同体研修践行策略

鸡西市教育学院建立的首批校长研修共同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异地挂职校长研修共同体,研修主题是“学校文化建设”;二是共融共长城镇小学教学校长研修共同体,研修主题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管理”;三是农村中学校长研修共同体,研修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其中,农村校长研修共同体开展了密山兴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虎林迎春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行为的转变”、鸡东东海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层面叙事”三次主题研讨。校长研修共同体的研究践行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确立研修目标

研修紧密结合校长工作需要,以实践为向导,以校长实践经验为资源,以解决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为重点,提升校长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管理能力,在研修实践中实现伴随共生,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激情、善研究、懂管理的校长队伍。

(二)确立研修主题

如何确立主题激励校长有效需求?我们对各类各层次学校进行了深入走访和广泛调研,得到校长需求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了解各类个层次学校的基本现状:一是校长访谈;二是以一所农村学校发展的前景为主题进行农村学校调研;三是以与基层学校发展内涵为主题,对六区两所综合中学调研;四是进行以增强共生意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为主题的调研对话,对矿务局归属校进行调研。

(三)确立研修载体

我们根据研修共同体建设需要,把不同区域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办学有特色、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社会认可、在鸡西市有一定影响的学校作为研修载体学校。培训教师与载体校根据共同体成员校长的具体实际情况和成员学校的发展需求商榷研修主题和活动方案。

(四)确立研修形式

每个共同体不拘一格,根据研修的主题、校长的需求灵活选择研修方式,如:自学读书,专家讲座,网上研修,“茶馆式”座谈,对话名校长,校长论坛,互访交流,教育叙事,专题研讨,名校考察,成果展示,等等。

三、校长研修共同体的有效研修

我们以管理创新为核心的角度构建校长研修共同体团队,在研修中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城乡捆绑式教育共同体

虎林市(县)的城乡捆绑式教育共同体以研修互促共进为目的,共有14对28所中小学校先行开展,其中以虎林市实验小学与东风镇中心小学,第四小学与虎林镇中心学校、逸夫中学与迎春中学尤为突出。城镇中小学把本校的领导下派到农村学校参与教学,负责校本管理、校本教研等工作指导,实现组建共同体的初衷——以强带弱。城乡学校实施教师教学互访,使城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相应提高,备受教师的欢迎。城乡校长通过在共同体的研修相互借鉴、切磋,实现了“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真正起到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用,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与此同时,各类学校都有相应的发展。 转贴于

(二)异地挂职校长研修共同体

异地挂职校长研修共同体是由鸡西市六名中小学骨干校长与北郊学校校长结成的校长研修共同体,它丰富了研修方式,拓展了多元化研修内涵,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校长对话。通过对话和互动交流,校长们了解北郊学校校长办学理念及策略,学习优秀学校的管理经验,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有了感性认识,在认知中理念得到内化。

二是跟岗研修。共同体校长积极参与北郊学校的活动,如听课、参加教师竞聘会、教育读书节、五星文明组评选、接待美国中学生的访问、民间社团活动等,从而对北郊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

三是名校长引领。共同体的成员校长进行座谈和交流,把自己的所见、所悟、所感、所惑及自己对学校发展的设想与北郊学校校长沟通、交流,从而得到实质性的引领,受益匪浅。

四是互访交流。北郊学校校长带领北郊学校20人到鸡西市进行诊断交流,以恳谈会方式,对鸡西市中小学的校本教研给予指导。异地挂职校长研修共同体成员也回访了北郊学校,使北郊学校与共同体学校共成长。

五是任务驱动研修。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共同体成员学校依据各自的特点分别设立学校文化建设研修的子主题,如“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德育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有重点、有选择地结合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不同层面的研修,形成研修成果共融共享。

(三)互融共长教学校长研修共同体

互融共长教学校长研修共同体由鸡西市区城镇21所小学教学校长组成。我们把研修目标锁定在:以教学校长的工作为需求,以实践为导向,以校长教学管理经验为资源,以解决学校教学管理问题为重点,探索形成适应鸡西市小学教学管理趋势、有价值、可操作、能深入、宜推广的教学管理模式。因此,校长研修共同体以“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管理”为主题,开展了“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校长应如何指导教师备课”的研修活动,各学校教学校长的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四)资源共建农村校长研修共同体

我们组建了农村中学校长研修共同体,包括鸡西市六区和三县(市)的15所农村中学。农村校长研修共同体确立的研修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修方向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农村校长管理智慧。具体研修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是网上论坛,资源共享。校长研修共同体充分利用鸡西教育研修网,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校长管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个体成长等问题开展网上论坛,在论坛的思维碰撞中形成对适合农村学校现状的学校管理新思路,使校长在不同层面从理论上有新的提升。

二是现场自我比较。现场自我比较就是以一所基础较好的学校为载体,共同体成员在学习的基础上,展示自我优势,对比自我不足。密山兴凯中学开展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比较研讨活动,共同体成员就以密山兴凯中学为载体,点对面比,展现自我优势,思考自我不足,集中集体智慧,形成解决学校问题思路或方法,从而提升校长管理智慧。同时,共同体成员为载体学校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

三是专题研讨与经验探讨。虎林迎春中学举行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专题研讨活动。载体学校借鉴洋思经验,并与学校现状结合形成新的特色教学,为共同体成员起到示范作用。在迎春中学听课后,共同体成员与载体学校教师和学生现场对话互动,真正地实现了访谈对话互动交流,印证了研修共同体的“相互伴随、共生共长”的理念。这一研修活动深受共同体校长好评,各个学校纷纷派教师到迎春中学取经,再次进行课堂教学交流,在切磋中互补,在交流中共同提升。校长互访的培训方法是一种有效尝试,给予培训者新的启示和思考。

四是校长管理的叙事共享。叙事共享以校长的教育叙事来形成相互了解、切磋、共享、提升的氛围,达到深入研修的效果。鸡东东海中学举行了“教师专业发展:校长管理层面的叙事”研修活动,展示校长管理过程的具体事件,以叙事共享的方式进行研讨。校长们在叙事中提问,在叙事中探究,在叙事中分享,在叙事中升华和提高。校长们反映叙事研讨真实具体,鲜活生动。同时,这次活动对地方(县)校长培训起到了牵引作用。

四、对未来校长培训的思考

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真正体会到研修共同体是集教育研修工作者集体智慧共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校长研修共同体的使命是研修;它的理论支点是“研修引领、相互伴随、共生共长”;它的内在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校长“研修共同体”培训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校长研修共同体以问题的驱动开展研修课题。问题的研修牵动、引领着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校长,校长与校长之间、校长与干训教师之间真正达到共生共长的境地,即学校的发展、校长的提升、干训教师的积累。由校长的和谐研修到构建校长研修共同体,再到实现校长的有效研修,这个过程没有休止符。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6

一、“研修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作为一名研修员,他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其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整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在肖院长的教育管理思想中,研修员优先发展始终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观念。面对课程改革任务的不断更新和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新要求,“研修一体”让研修员所承担的教学研究任务与教学培训任务有机融合起来,不但会推动研修员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还会促进基层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

1.坚持正确导向,发挥教研引领效力

研修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是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活动。营造一种专业化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搭建促进教师学习的平台,教研工作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导向:第一,加深对教育的理解。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始终把教师培训活动中的学员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以实际的行动规划带动教师去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重视“言传”这一先进的教育管理观念,重视“身教”,帮助教师理解学习活动设计如何关注学习主体。第二,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常常会面临各种教育问题,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依据原有的问题解决思路判断问题的成因和对策。作为研修员,我们要在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中,把这种问题意识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流程中,呈现出关注学习者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入教师日常工作程序中。

2.凸显服务和管理职能定位,发挥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控职能

研修员对课程的理解力、建设力和执行力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以研究教学诊断和评价确立目标,服务教师课程理解开发能力,是对研修员专业提升的重要要求。在研修员的专业提升过程中,要以学科中心组活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要以地方、校园课程资源作为起点,综合改进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要以院校合作的形式关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监控能力发展,在服务教师的同时带动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

3.多种研修模式加强沟通互动,改进教研工作方式

研修中心要探寻工作模式的创新之路,践行专题式研修、案例研修、沙龙研修和学习型组织研修,这也是研修员自身发展、服务全区的工作需求。专题研修专注聚焦于核心课题,从专题中提炼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发挥研修员引导下集体研讨的智慧,提升学习成果的质量。案例研修为大家提供一两个相关案例,激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帮助培训教师明晰理念和策略的本源,发掘其内在的探究动力,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增加参与感与互动感,师生都会获益。沙龙式研修以同伴互助为基石,让知识背景相似的教师共同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交流,引发参与者开阔新思路,践行新方法。这种研修模式的关注点是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教师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沟通与交流,从而构建成为实践共同体。

不同的研修模式实施进程中会形成相对典型的成熟案例,这些案例会为教学研究和探索提供丰富的素材,是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发展的良好范式。

二、“和谐发展”的核心团队建设理念

团队建设理念是教育管理思想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支有凝聚力、执行力和向心力的专业化团队,始终是肖院长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共生共荣,要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位置上,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生长点和幸福感。

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在于挖掘成员的领导和管理才能。研修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要根据任务类型的不同,将管理责任安排到不同的人员身上,负责各个业务,从而创建“人人努力、共同发展”的和谐进步氛围。团队向心力的形成来源于对工作任务的认同和承担。在研修活动中,要让每位研修员在团队中拥有自由度和自,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只有组织团队的相互依赖和支撑,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的研修成果。团队执行力的形成得力于对共同教育理念的实施。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出“创建部级教师培训基地”的共同愿景,及时总结交流团队中的优秀经验,将系统思考贯彻到每一项研修活动中,学会思考,敢于实践,成为激励团队进步的重要动力。

三、“知行合一”的研修工作行动策略

“知行合一”是肖院长教育管理思想中推动研修员专业成长的重要行动策略。研修员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体验者和推动者,一方面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会获得优秀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在教育培训活动中执行并帮助基层教师体验理念到行动的设计路径。

“知行合一”,第一层意思是“知易行难”。研修员参加各种培训和教研专题活动,接受课程改革和实验的信息来源,但如何才能有效地将获得的先进理念实施到区县研修活动中,以自身的成长引领基层学校教师的发展,这不但是研修员的工作目标,还是他们的工作过程。获得新知识和新观念,看似比较容易,会在各种专家学者的研讨会中得到,但真正认可这些知识并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却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是“知易行难”。在“研修一体”的实践活动中,研修员要设计思路多样的培训课程,聚焦培训课堂和课题研究,将理念转化渗透到实践行动中,克服“知易行难”的瓶颈。

“知行合一”,第二层意思是“知难行易”。研修员要在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层面上工作,处理好“已知”、“未知”和“欲知”的相互关系,指导研修工作的实施。“已知”即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被验证过的理念和思想,有一定的实践案例支持,理论框架构建成熟。如何使用已知的、具有适切性的观念引导基层学校教师的教学行动,“本土化”的行动策略是研修员任务达成的先决条件。“未知”即是需要研修员探索和开拓的知行领域。面对新困惑和新问题,如何通过探索性工作发掘其内在规律,是研修员的实践出发点。“欲知”即是研修员教育思想的独特构建过程。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独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会形成个性化的专业特色。这就要求研修员要敢于实践,勤于思考,将对现象的理解和实践行动策略内化为个体经验,建立专业化的成长道路。

遵循“知行合一”的行动策略,在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中,可以形成具有下列共同特点的培训活动模式。

1.时空开放,形式多样

研修培训活动要从传统单一的讲授逐步向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研训结合模式转换。研修员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师的教师”,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在知识能力上亲身示范,还应在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换中成为教师的榜样。如何培训教师,这对教师从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有很大的影响。研修员要走入学校课堂,将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与专业成长结合起来,通过课题引领、骨干示范、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聚焦教师成长。

2.主体参与,合作互动

研修员的成长是在实践活动中与教师培训活动共同发展的。作为一名研修员,设计的培训活动要基于教师成长需求和课程改革要求,要从区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创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环境,将教育环节的设计理念、任务实施、评价方式,与基层学校教师密切沟通,有效交流,在参与分享、合作互助、案例点评中,与教师积极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重视实践,勤于反思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研修员工作理念的认识形成过程。本着“知行合一”的行动策略,研修要始终贯彻对反思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视,要有反思交流、问题探讨、自主合作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实践与反思的互动,从实践经验和理念形成的不同层面创造教师专业进步的机会。

四、“且行且思”的教育管理思想体系

要系统化地思考研修工作,从理论、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形成“且行且思”的教育管理思想体系(见图1)。

理论研究构建了“研修一体”的研究氛围,能够激发研修员自我确定价值方向,并将研修工作变成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研究在教学、科研课题、考试和管理等活动中探索前行,修业在课堂教学、课题实践、课程建构中实践展开,践行着“研修一体”的实践取向。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7

关键词:CDIO;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一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在高等院校思修课的教学中没有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已成为影响思修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思修课实践模式,对于改变思修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加强思修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修课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修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校思修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1]因此各高校积极响应,将实践教学提上日程。但是近些年思修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1.关于思修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意见》要求实践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部分高校专门设置了思修课实践教学中心,统筹规划所有思修课程的实践教学,显示了对思修课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思修课实践教学体系,思修课实践教学内容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行安排。“由于缺乏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和运行机制;同时又存在着部分教师对待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了‘放羊’的做法。”[2]还有人指出:“实践教育重形式轻效果, 有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与专业实践环节的结合和渗透不够到位;实践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3]

2.关于思修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意见》规定“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鉴于思修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专业课采取的一些实践教学形式思修课不能照搬。有研究表明:“由于学生人数多,师资相对缺乏,有的高校很少单独进行思修课实践教学;即使开展的,也基本上是处于无序或随意的状态,多采用参观访问、观看录像、撰写心得等方式,形式单一,范围狭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的作用,实践教学才能有效开展。但是,一些教师在缺乏实践教学思想、理念的情况下,将实践教学完全等同于教学方式改革,这就降低了对实践教学的认同。

二、CDIO的基本理念

现行的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跨国研究组合 Knut and AliceWallenberg基金会提供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后提出的。目前,世界各地已有上百所高校加入CDIO国际组织,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CDIO理念下思修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对思修课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思。由班级自主选择实践主题,授课教师在选题方面,只做方向性的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议题,自己操作过程,这样在后期的调研中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班级中的每一个学员都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否则就会背离 CDIO理念的初衷,团队协作的理念不能很好地贯彻。

(2)设计。班集体进行项目分解。每个班级首先要对调研项目进行分解,由班长任总指挥,按照项目管理的程序来分解项目的操作步骤。其中,前期理论调研小组成员必须参加后面的具体执行阶段,即班级中每一个成员至少要承担一项任务,也可以承担两项或者更多的任务,这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和能力决定,但要求班干部群体必须全程参与。

(3)实现。班集体分类执行项目。理论调研结束后,每一个成员都要对实践的项目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把全班同学分组。项目执行阶段尽可能地让更多学生走出校门,直面社会,每个人在自己的任务环节结束后都要有详细的书面报告,班干部群体在具体实践环节起着组织和协调的作用。

(4)运行。项目评价和考核,班级自我评价和总结。每个班级的社会实践主题都不一样,其对社会的理解也都不同,而且评估也是大家多角度了解社会的过程。最后,所有小班的社会实践文字报告装订成册与班级考试成绩一块封存入档,这个过程使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8

一、课程设计应是专业化和个性发展的融合

研修培训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教师,所以,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对学员进行需求分析。如果缺乏对教师语文专业作针对性分析,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就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就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以专家讲座为主要板块,把宏观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作为研修课程核心,不顾“语文”的特性,内容空洞而枯燥;有的虽以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和反思培训开展研修,但如“蜻蜓点水”,研修形式呆板,不顾学员的个性,理论和实践成了“两张皮”,学员在研修培训时叫苦连天。

此处的“专业化”,指“语文”的“专业化”,其实质是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全面提升语文教师读、写、听、说、用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收集和筛选信息能力。作为母语教学,语文专业化应是研修课程设计的主线。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准确定位语文专业内涵,体现对语文专业化内涵的理解,把一线名师和一线教师对接,如设置课程模块有:“语文教育史漫谈”“名师心路历程”“教材研究探寻”“语文小专题研究路径”等等,充分利用语文专业研究最新前沿信息,用身边语文名师较高的哲学境界、广阔的视野,促进教师思考和感悟。笔者在具体的培训中,通过语文名师进课堂,在具体课例中感受名师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学个性化研究”“写作教学本位回归”“古诗教学本真”等具有语文专业化实质的研修课程,由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专业化内涵,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由于参加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者教龄一般在8年以上,但他们同时承担了繁琐工作,研修学习的质和量得不到保障,合格教师要进一步成为骨干教师,还需要系统吸纳学科前沿知识。为此,还应增加“儿童文学发展与语文教育”“漫画、绘本与网络时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西方母语教材解读”等专题,增强语文课程时代性内涵,加强教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也有的语文研修课程的设计,虽然也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主干,3年一轮的培训以语文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设计的讲座和课例分析为核心,看似满足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的需求,在部分学员评价中获得好评,但没有满足语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需求。语文研修课程设计还要充分研究教师个性化教学行动,以教师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研究中进行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语文课程设计,切实落实教学行为跟进和全过程反思,融合教师语文的个性发展。

作为全程培训设计,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教师个性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对于他们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深层次需要的内容只能采取多角度培训方式,甚至布置量化要求,使学员在学习中逐渐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如一些骨干教师,可在设计“同课异构”“与名师同行”等研修主题中,充当主角和专题发言人,给他们提供提前研修的机会,并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语文教学研究的要求,完成比一般学员难度大的语文教学设计及更有理论深度的语文教学反思小论文。而对专业意识较被动、教学积淀较薄弱的教师,可在设计“教材研读”“语文的观课和评课”等研修主题中,多给他们提供发言、讨论的机会,留下足够的时间,为他们解答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要求他们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法有关的知识梳理的小论文。

设计语文研修课程模式,应立足于调动教师自我反省意识、研究的态度和及时的经验总结,如在语文研修设计时,把“集中研修”和“在岗研修”相结合,如“学员献课及研讨”“与名师同课异构”等,专家和名师一线引领,和名师、专家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全程跟进。让教师建立理性思考,用语文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生动、鲜活的案例背景下的情景学习,正切合建构主义学习观,让教师参与到真实情景中学习,形成有效培训。当真正形成了独立的研究意识和反省思维时,教师才能成为骨干教师。跨学科语文课程研修课程设计,将使教师体会到生命质量与教师职业发展是多赢的,并力图丰富教师职业和生活情感,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语文教师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思维,将有益于面对鲜活的学生和来自各阶层的家长,在解读教材、分析问题方面就可以高瞻远瞩、收放自如,面对日益综合化的课程时”,[1]就“有源头活水来”。

二、课程设计应为教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服务

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实现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但是,现在的一些课程设计未曾顾及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只是从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层面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员需求不够了解,缺乏对教师身心发展的分析,没有对学员进行“量身打造”,忽视了语文教师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只是设计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研究,缺失对教师职业情感、职业内涵和价值观的研修,没有关注教师作为社会性的人,作为独立成长的个体,课程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教师个人的生活,教师的生活本身又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有研究认为“单一的教师职业发展,势必人为隔离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使教师陷入双面人格的冲突中”。[2]可见研修培训应为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服务,其内核还应以教师身心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

如设计“教师课例反思研究”课程模块,并设置完整而科学的“跟岗研修”制度,让一线名师引领,师徒结对。基于基本观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员的反思技能和反思技巧,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习惯,养成教师的研究意识”,[3]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师小专题研究”“语文校本专题研究”等,梳理教学实践中的兴趣点或困惑点,进行小切口专题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明确其在职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职业发展水平,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发展心态。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面力求宽,内容尽量丰富。如心理学类,“语文教师心理调试与幸福生活”,艺术类“书画艺术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口语艺术和社交礼仪”“人际交往和理财技巧”,适当增加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专题,拓展教师视野,满足教师身心发展和谐需求。

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应成为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主线,通过与名师“同课异构”实践和研究,名师的教学风格渐渐渗透、滋养教师,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这样站在名师肩头,语文骨干教师的素养会渐渐提高。同时,设计研修课程应以经验总结和反思研究为核心。如:设计研修模块“教育名著解读与欣赏”“教育电影赏析和反思”等,学员共同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教育名著,共同观赏电影《地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通过研讨书中蕴含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细节,通过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画面,从另一个角度,打通教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通道,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如电影《地上的星星》所描述的情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有了教师的点拨,重建信心,找寻到阅读的兴趣。有试听冲击,有画面感染,有同行感同身受的研讨,并从中反思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将让教师的身心滋养在名著、音乐、美术和多元视角、多元文化中。

三、课程设计应为教师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和共享平台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制度的建设及评价体系形成尚处于理论研究层面,操作层面缺乏一定的引领和规范,处于自发、自为实践中,缺乏课程研究和开发自主性,整个研修过程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如何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应关注语文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系统研究和成果提炼。

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缺乏专业性操作指南,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虽呈现“百花齐放”局面,虽体现出一定的针对性和地方特色,但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系列专业化操作体系,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比如,有的研修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修呈序列化,但学员在研修期间的实践和反思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和交流,学员平时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与研修如何对接,如何及时整理和资源共享,尚处于混沌状态。

搭建全方位交流和共享平台,应是语文研修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发挥参与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的补充,在同伴的思想碰撞、交流中,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应以搭建交流和共享平台为主线,课程设计的专题如“精彩瞬间”“我读童书”“聊书吧”“书画赏析”“音乐涤荡”“语文教学细节回放”等等,激发教师进入交流平台,分享和共创鲜活教学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将见证教师的成长,记录他们教育行动中的足迹。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还应“关注教师理智行为、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儿童的热爱和了解、对学校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和现有生活方式的选择”,[4]发挥共享平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由于参培教师个体呈现出差异性,有一些教师,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论知识,他们初步把握了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动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5]同伴互助的课程设计平台,形成培训学员“精英团队”,通过长期而有专题的互动交流,将起到双赢的效果,也会为教师成为学者型名师做好储备。

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搭建高效有层次的交流平台,分层次设计交流和共享的主题,从初级的“会话沙龙―每周一书”,到中级的“习作探寻博客”,再到高级的“语文的知和行(电子图书)”等,用同伴互助、导师引领方式,让教师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这种方式,比集中的理论讲解,更易被教师理解和吸收。设计研修专题,可从初级的群聊话题“语文课外阅读”“面对网络阅读”“我看娱乐文化”等,到较复杂专题呈现如“名师教学风格启示”“教师下水习作赏析”等。还可汇集、整理、出版参研教师的随笔或文章,把语文教学方法和研究,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还应在平台交流和共享中,设置讨论专题,加强纵向的理念引领,如“名师教学风格解读”“教师职业规划”“儿童绘本阅读研究”“语文与网络语言”等等。在交流和共享中,参培教师以其原有的文化积累和教育教学经验,去填充、确定研修课程设计中的空白点和定点,从而丰富和延伸语文研修课程内涵和空间。同时,与名师同行的教师常态性的教学实践,将形成语文学科发展共同体。

虽然在课程设计方案中出现了“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培训方式,课程设计也千姿百态,但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针对语文教师,“什么是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参与式?”“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互动式的内涵和呈现方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探索。再者,如何从学生层面去评价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效果,需要持续实践和跟进研究,寻求切实有效、科学的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张进宝,宋媛.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8).

[2]苏尚峰,张景斌.教师教育中的理解与视域融合[J].教师教育研究,2011(3):23-3.

[3]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4]邓睿,王健.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催生教育家的现实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1(3).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9

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营造氛围、培养意识、提升能力以及方法得当这四个方面提出促进策略,最后提出制度、组织两大保障机制。

关键词:教学反思 高职教师 人文选

修课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04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解剖分析、修正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决策以及教学效果的过程。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批判性活动,还是一种经由提升教师自我觉察能力来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教学手段。教学反思具备以下特征:(1)实践性。教学反思必须与教学实践相关联,不能空想、幻想,要依托一定的教学实践有意识、有目的、有内容的“想”,做到“胸中有物”。这“物”就是从教学实践而来。(2)反省性。教学反思是一种自我觉察的过程,是教师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主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解剖分析,正视自身不足进而修正、改善。(3)过程性。教学反思不是单纯的一个自我觉察动作,一个自我反省行为,而是持续这些动作、行为,经过总结归纳、解剖分析、修正完善等阶段,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多由专任教师或行政人员兼任,在教学中多存在应付式心态,对人文选修课重视度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度也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强调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其作用有二:一是有利于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工作责任感的增强。假如教师保持教学反思习惯并予以实施,就会及时挖掘出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反映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负责任的态度。二是有利于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促进教师修正、完善整个教学行为,归纳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并在下次教学行为中加以保持,最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的增强。本文将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存在问题、促进策略以及保障机制四方面展开论述,以供借鉴。

一、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已建立教师反思机制,主要分为教学前和教学后两个部分,教学前主要是做好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撰写、课件的制作等等,教学后主要是做好教学日志的填写、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学行为的修正等等。就实践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教学前”阶段的工作非常重视,实施顺利,并且效果显著,但对“教学后”阶段的工作关注度不够,没有相应的制度措施加以规范,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导致教学反思流于表面,大多只是对教学整个过程的简略记录,最多加上几句无关痛痒的教学评论,而有的教师教学反思深刻,却未在下一次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导致反思价值不高,反思效果不强。长此以往,教师教学反思积极性受挫,很容易出现被迫反思、讨厌反思的情绪。而针对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而言,由于人文选修课在高职院校中的边缘化状态,根本就没有要求他们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鉴于教师反思机制中的“教学前”这一部分的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已成为一种教学常态,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会按照教学常态做好这部分的教学工作,但“教学后”这一部分的工作基本上是无人问津的,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教学后”阶段的实施情况。

二、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存在问题

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反思氛围的缺乏,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不够,对相关课程的开设也觉得可有可无,更谈不上为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师创建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反思环境。二是教师教学反思意识的缺失,鉴于人文选修课教师多为兼职,所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程一般都会相对固定,数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类似的教学场景很容易让教师思想僵化,产生思维惰性,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三是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薄弱,缺乏直视问题的勇气,大多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审视自身教学实践,对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不够重视,未把握反思契机以提升教学水平,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退缩或躲避或轻描淡写,未通过深入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导致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停步不前。四是教师教学反思方法单一,未发挥集体力量,多为自主决策,制度建设未与其配套,监督体系也尚未健全。

三、促进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高度重视,积极引导

要做好人文选修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首先要强调学校层面上的相关工作部署,特别是整个教学反思氛围的营造。要知道,人文素质选修课在高职院校本就处于弱势,而人文选修课教师更是处于学校忽略的边缘群体,只有学校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才有望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情境,激发人文选修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交流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采取各种教学反思手段,促进彼此教学水平的提升。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氛围的营造,可以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教师培养中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手段列入教师培养规划中,为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在从学校、系部、教学团队这三个不同层面上加强教学反思工作的力度,如学校层面上要针对教学反思工作制定详尽的工作措施,规范教师教学反思行为;系部要根据学科专业的差异性组织具备学科专业特色的教研活动,以保障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教学团队则要依据教师个体特征来开展教学反思活动,甚至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交流沟通,以实现教学反思的针对性。三是多创设利于教师反思的实践情境,如举办公开课,邀请资深专家、教师评价指导,促进教师个体教学反思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二)培养意识:认识清晰,习惯养成

人文选修课教师实施教学反思行为的内驱力来源于积极主动的教学反思意识的培养。人文选修课教师只有准确、清晰认识到人文选修课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学反思对提升人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作用,才有可能把教学反思付诸实践,并积极探讨其有效路径。因此,人文选修课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教学反思习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要正视自己教学实践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同时还要多看书、多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理念。在培养教学反思意识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但收效甚微的“过犹不及”局面的出现。二是要抓好教学反思的情感诉求,在培养教学反思习惯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要急于求成,避免教师产生厌恶情绪,或对教学反思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对教学反思的认知要跟随时展不断更新,不能止步不前,必须与当下的教学改革保持一致性。

(三)提升能力:多方评价,教研结合

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是做好教学反思工作的重要保障,其提升途径有二:一是通过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价,来实现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全方位认知,明确教学实际成效,并多方听取反馈建议,有利于教师教学措施的改进。二是实施教研结合,以省级立项、校级立项、自主研究等方式开展与人文选修课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来促进教学反思的深入。在教学反思能力提升过程中,关键要确立人文选修课教师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多方评价还是教研结合,必须考虑到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听取多方评价过程中会获取各种反馈建议,这些反馈建议并非都对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行为有益,所以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全盘无条件接纳;而在实施科研研究过程中,研究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教师个体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不要过难过偏,也不要过于简单容易,尽量保持在“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的距离,以利于保持教师教研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方法得当:途径多样,形式灵活

人文选修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实施教学反思行为:一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反思。影响教师教学的因素众多,涉及面广,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后反思教学得失,就能够及时找出自身教学不足并加以克服,避免同类失误的再次出现,同时还可以积累教学成功经验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保持,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可采取撰写反思日志、 反思随笔、 教育叙事、教学论文等形式进行。二是从学生教学反馈中反思。教师可以在平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听取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馈建议,并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变化,积极反思,及时改进,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可采取网上评教、学生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三是从与同行学习交流中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听取同行对自身教学实践的评价和建议,或者吸取同行优秀的教学经验,来提升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可采取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形式进行。

四、促进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教学反思的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

教学反思制度的制定要做到科学严谨,要求措施明确,具备操作性,评价指标精确,具备代表性。学校在出台教师反思相关制度时要明确专业课、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等不同课程的教学反思目标、形式等,以实现有制度可依;系部要制定相关细则予以配合,并着重抓好管理监督等工作;教学团队则要针对人文选修课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反思工作,在执行学校、系部规章制度的同时在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强调其针对性。

(二)组织保障

要全面落实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就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予以配合。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还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系部以及教学团队的作用。比如教学反思氛围的营造,就必须全校动员,通力合作,在整个校园内形成巨大的影响力;教师教学反思意识的培养,需要系部、教学团队的积极引导,等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人文选修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才刚刚起步,无论是氛围的营造还是意识的培养,均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而教学反思内涵也尚未健全,反思方法也未得到有效应用,还需要我们去多多努力。我们应争取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促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实现教学能力的完美升华。

参考文献:

[1]王寰宇.影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13(4):98-99.

[2]闫学军,王雷震,汪晋宽.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73-76.

[3]赵玉珍,花月.基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反思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5):82-84.

[4]陈伟伟.反思性教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05(3):13-16.

[5]苏菲,窦文良.教学反思:问题和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43-45.

基金项目: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2011JG09成果。

作者简介:

陆菊(1979- ),女,壮族,广西象州人,现任职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人文教育研究。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