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集锦9篇

时间:2022-08-20 21:15:28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1

关键词:三表法 经验论 论物 为知

一、“三表法”:经验论的认识论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基本上属于唯物论的认识论。

墨子的认识论集中表现于他的“三表法”。墨子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帝王之事;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与何用之?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墨子主张“言必立仪”,很重视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他说,“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非命上》)墨子说的“仪”包括了标准和方法两方面的含义。墨子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和方法就是他的“三表法”。他同孔子循名责实的“正名”说相对立,主张确立人们共同遵循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因此,墨子以“三表法”为中心的认识论无疑是最值得重视的。

墨子的“三表法”,要言之,包括了三法,即:“本”、“原”、“用”;针对三法,墨子又分别立下三个标准,即:“事”、“实”、“利”。墨子就是根据这三个方法和三个标准来判断言论的是非的。墨子的“三表法”是统一的,从“立言”的形式来说也较严密。他重视实际,重视效果,把感觉和经验提到很高的位置,在认识论上是企图沿着唯物主义路线,向着建立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方向努力。但是,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三表法”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发现,墨子虽然极力朝着客观的认识标准的方向努力,但却只停留在感觉和经验的层面,他在认识论上并没有把实践看作认识的基础,更没有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先说第一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就是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墨子很重视历史,他在辩论中论证一个问题时,经常引用《诗》、《书》及各国《春秋》中记载的事迹,作为建立他的观点之根据。他强调要通过历史的事实找到深刻的教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凶和吉”。(《非攻中》)墨子虽然将间接经验提高到真理标准之一的地位,但却主张多在直接经验上下功夫,所以,他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耕柱》)从这一点看,墨子是更注重直接经验的。

次说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之实”,是指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但是,仅就“耳目之实”来说,也只不过是人的感官直接获得的感觉和知觉,属于人的感性认识范围。诚然,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源泉,是我们认识活动的必经阶段,但是,“单凭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是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在这里,如果承认了人们的感觉和知觉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虽然可以成为唯物主义者,但是,并不等于说就找到了检验认识的客观标准。因此,我们不能把墨子停留在感觉论上的“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的验证标准和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混同起来。

再看第三表:“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注意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这是他认识论中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他认为一种好的学说应该在实践中能运用,强调应从实践的效果来判断理论认识的是非曲直。所以,在墨子作为言行规范的‘三表法’中,有用之者就是其中一表,言之有用与否,就看其能否“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他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兼爱下》)那么,为什么还说他并没有把实践引进认识论的领域呢?首先我们不要忘记,墨子所说的“用”,是“善”和“利”结合在一起的。他一方面说“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同时又说“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也为。” (《节用中》)在墨子看来,“善”即可“用”;“用”而有“利”。他的善是什么呢?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他的利是什么呢?就是“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墨子一生“遑遑”奔走,“以绳墨自矫备而世之急”,(《庄子.天下篇》因此,他在第三表别强调“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见,墨子的“用”是以道德论上的“善”为出发点,而以功效上的“利”为归宿。他希望在个人的主观认识之外去寻找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但又突破不了包裹他的思想的经验论外壳。因此,墨子的第三表虽然比第一、第二表前进了一步,但是,仍然没有跳出经验的范畴。

有人认为,“墨家三表兼重历史经验、感官经验与实际效果,含义是比较丰富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真理标准的精髓观点”,但是,决不能把道德论、功效论的标准和认识论上的真理标准等同起来。实际效益或功用只能依据经验来回答是否有利、有益或有用,而并不能保证向我们揭示客观真理。总之,墨子的“三表法”是停留在感觉论、经验论阶段的比较原始的真理论的公式,经验论是墨子认识论的基本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墨子认为感性闻见的经验是最基本的,但他并不完全否认任何抽象的概念或认识的存在和重要性。他只是认为任何抽象的概念或认识,应该以感性认识作为来源,并且可以通过感性认识进行检验。实际上,正是墨子自觉地对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才为后期墨家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逻辑学说奠定了基础,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具有独特的成就。

二、摹略万物之然:从“接物”到“论物”

后期墨家认识论在先秦独树一帜。后期墨家在继承墨子唯物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认识的基础、过程及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性、认识所得知识的不同来源及种类,批判了以往认识论中的一些错误命题。

在墨子看来,名是由实决定的。一个人能在实践中区分不同的对象,比起仅从名上区分对象更重要更实际。实先名后,据实予名,无疑说明了认识对象存在的第一性。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的唯物主义传统,提出“摹略万物之然”(《小取》)的认识论原则。人们思维的逻辑是以客观事物规律为基础的,没有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没有主观思维的逻辑。客观事物是存在于我们思维之外的,自然的一切,就是墨家所说的“万物之然”。“摹略”就是简明扼要的摹拟,意为反映。“摹略万物之然”,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加以概括、抽象、反映。这是主观思维的理性活动,无疑这种认识活动具有唯物主义基础。那么这种理性认识活动是怎么形成的呢?后期墨家有着清楚的论述。

他们充分肯定了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认为人的生命是形体与精神活动的相结合,“生,刑与知处也”。(《经说上》)人的认识活动,是人具有的一种能力,即所谓“知,材也”。(《经说上》)后期墨家进一步明确指出,仅有这种认识能力,还不能形成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是“知,材也。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经说上》)这是说,人具有认识的能力,只是可以有认识事物的主观条件。但不一定能达到对事物的认识。他们还举眼睛的例子说,眼睛有看东西的功能,如果你不去看东西,就达不到“明”的认识。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区分为两个阶段或状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后期墨家对此有清醒的区分与论述。在肯定人有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后期墨家说:“知,接也”(《经说上》),即认识就是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且,这是形成认识的更主要的方面,在这一点上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重视感觉经验的特点。他们说:“惟以五路知”(《经说下》)。即一切认识必须通过感觉的感官才能得到。即使有些知识不是由当前感官的感觉得到的,那也是由于经验积累的结果。人的认识仅仅处于“知,接也”的感性认识阶段显然是不够的,后期墨家也没有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上,他们认为感觉经验只是认识的一个方面。他们说:“知也者,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经说上》)即是说,感觉经验是通过人的认识能力得到事物表面形象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很不够的,因此,后期墨家提出,必须“循所闻而得其意”(《经说上》),也就是说要根据感官得到的感性认识,深一层去认识事物。这种深入一层的认识,后期墨家认为要靠心的思虑作用。“心”的思虑作用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们说“虑,求也”(《经说上》),即思虑也是对外物的一种考察。后期墨家把这种认识称为“知”。他们说:“知,明也”,“知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著也”。《经说上》所谓“知”,就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而形成对事物的清楚、明了的认识与把握,故说“明也”。这种“知”的取得,是“以其知论物”得到的。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人的思维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等理性思维活动,达到“而其知之著也”的结果,即人获得的知识更加清楚、明白、确切。显然,“知”是指理性认识阶段,它是通过人的认识能力对认识对象的理性思考而达到对该对象的更多、更深的,因而也是更明确的认识。从这一点看来,后期墨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墨子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和错误,这对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后期墨家在探讨人的认识过程的基础上,较为细致的讨论了所得知识的种类。后期墨家对知识种类的认识比墨子更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后期墨家还对于知识进行了分类。后期墨家认为, 通过人的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可以根据两个不同标准分为七种。为“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经说上》)“传受之、闻也。方不彰,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隅,合也。志行,为也。”(《经说上》)上述经文按知识来源,途径不同,将知识区分为三类:“闻知”、“说知”、“亲知”。所谓“亲知”,是通过个人感官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属于直接经验。闻知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说知”则是以亲知、闻知为前提、为基础,运用理性思维、通过推论得到的知识。除了“闻知、亲知、说知”的知识种类外,后期墨家还依据知识内容和深浅程度的不同,将知识分为:“名知”、“实知”、“合知”与“为知”。“名知”是通过名词、概念得来的知识。“实知”是通过接触某个认识对象所得到的知识。“合知”是指即知某对象之名,也知道该对象之实的知识。“为知”,墨家定义为“志行”。“志”是指个人的思想、意志、打算。“行”即行为、行动。“志行”即指个人思想意志具体付诸实践。这是“为知”。

由以上对墨家知识种类的分析,我们认为所谓“实知”就是经验知识;“名知”是理论上的知识;而“合知”恰是理论和经验认识的结合。由此看来,将理论认识和经验认识结合的“合知”,无论从认识的内容还是认识的程度上都比“名知”、“实知”为多、为高。墨家关于“名知”、“实知”、“合知”的认识理论,即克服了经验论认为感性认识是知识唯一来源的片面性,也摒弃了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了理性依赖于感性认识的偏颇。后期墨家强调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并重,强调二者结合,即知其名,又知其实,二者相符的“合知”才是更高层次上的知识。后期墨家到此并未止步。他们提出了“为知”的概念。为知,如前所述,是把人们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期效果的知识。知与行,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为知”才是最高层次的知识。强调实践是墨家一贯的思想,是墨家认识论的一个突出点。墨子学说包括学与行,但学与行相比较,墨子更注重行,他说“士岁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行为学之本,实践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后期墨家更是继承并发挥了这一光辉思想。后期墨家认为“知其所不知,说在以名取”(《经说下》),也就是说,真正的知识要知道、了解自己所不了解、不知道的,原因在于能否把理论认识付诸实践。这种知识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这才是完整的知识。从认识到实践这一认识上的飞跃,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飞跃。

后期墨家认识论从它的唯物的立场出发 ,承认并主张人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既包括生理感官及其功用,也包括人的理性思维器官―“心”,即大脑的机能。人类以自己的认识能力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这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后期墨家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是分为阶段的:以“接物”、“过物”为特征的感性认识阶段;以“论物”为特征的理性认识阶段。前者为认识的低级或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人的认识能力与客观对象相接触 ,达到对客观对象外貌特征的描摹,掌握其外部联系。后者即理性认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人的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人的认识能力的“论物”,即分析、判断等理性活动,达到对事物的清楚、明了而深刻的认识与把握。

综上所述,后期墨家的认识论系统,感性、理性认识并重,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后期墨家特别重视“为知”,认为它是人的思想意志有目的行为的体现 ,强调实践之知即“为知”的重要性 ,表明人是认识的主体,是认识者、实践者,认识对象是客体。实践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和墨子认识论相比较,后期墨家认识论更加突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作用,其认识论对认识主体作用的强调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2

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

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

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

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系部名称:专业:______-

年级______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

实践单位:XXXX有限公司-

实践时间:20xx年--月--日至20xx年--月--日共--天-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二、实践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三、实践结果:围绕实践目的要求,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有参考文献,并在正文后附录。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习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五、正文字体:微软雅黑小四号字。字数:3000字左右

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二、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三、实践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实践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微软雅黑”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微软雅黑”),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微软雅黑”)。实践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实践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实践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实践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实践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实践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文中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6幅以内,用计算机绘制;若为照片,应提供清晰的黑白照片,比例一般以1:1为宜。插图一律插入正文的相应位置,并著名图号、图题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序和图题一般用五号字。

11.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的先后,从小到大排序,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不用圆括号括起,且在文中引用处用右上角标注明,要求各项内容齐全。文献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al”.中国人和外国人名一律采用姓名前后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用缩写,并省略“.”。

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首先是基本资料:系部名称,专业,年级_____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

实践单位:

实践时间:

下面进入正文,1.实验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2.实验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3.实践结果:围绕实践目的要求,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有参考文献,并在正文后附录。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习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4.实践总结或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建议正文楷体小四字号,3000字左右。

下面提供一些范文。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一:挣钱的辛苦

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

二:人际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三:管理者的管理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四:自强自立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多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五: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六:专业的重要性

选择了会计为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损失。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严寒,寒风呼啸,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来到了xxx,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队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3

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前期环节,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要想提高语言艺术技巧,就必须在备课环节下足功夫,精心准备,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语言能为教学内容服务,能围绕重点、难点恰当施法。同时也保证所选择的语言和技巧在课堂上收放得当,运用自如,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备课环节,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课堂语言进行准备。

(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毫无疑问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客观、准确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属性特点,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准确的教学语言。首先,概念的表述要准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模糊的概念、术语,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概念。叙述事实时尽量使用明晰、确定的表述,不要使用笼统、含糊的语言。学生听完教师的语言表达后,能够在内心深处产生科学真实的感受。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还必须规范,避免出现随心所欲、语病频出、肆意发挥、词不达意的现象。总体而言,需要克服以下三个缺点:一是语言不完整。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语言表达不准确、不严密,表述混乱无序,而且有的还发生语句过繁复冗长的问题。二是偏离课堂教学主题。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其有好感,就投部分学生所好,在课堂上打诨逗趣,或者极力渲染夸张,东拼西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三是语言习惯错误。有很多教师因为平时不太注意用语规范,在课堂上不经意间就将平时的俚语、口头禅等释放出来。这极大地损伤教师的威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注意表达的逻辑性和真实性

在教学和演讲过程中,语言的逻辑性显得尤为重要,逻辑性强的语言能够扣人心弦。首尾呼应作为一种成功的教学方式,已经为大量的教学实践所证明。讲课时宜直奔主题,做到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递进式的阐释和论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进行及时的小结和巩固练习,让整个授课过程成为听、思、练的有机结合,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认同、深入领会和提炼升华,让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能成为精品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对于教师语言表达的真实性,就像做人的诚实与诚信一样重要。在传授真知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更不能弄虚作假,绝不能与其昏昏使人昭昭,更不能不懂装懂,妄自宣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诚实的教师才能教出诚实的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胸怀坦荡、以实为实,不能为了掩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而去对此知识点做出胡乱讲解和答复,用不正确的观点去应付和蒙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教师应从实际和事实出发做出正确的回答,如果不能正确给出答案就需要课后查资料再给答案,千万不能为了教师的面子而自欺欺人,误人子弟。

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重语言的积累

语言是博大精深的,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重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样的事情,采用不同的说法,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说,教师语言的丰富、准确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结果。

(一)注重对多彩词汇的收集积累

汉语词汇的广博和多彩举世公认,不论是对人、对景、对物、对事的描写词汇都是不胜枚举,应有尽有,诸如“千姿百态”、“鬼斧神工”、“忐忑不安”等不计其数。课堂教学使用丰富、优美的词汇会使教学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如能掌握这些词汇,就会表达出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意象。积累词汇的主要方法有三点:一是来源于生活当下;二是来自古代经典;三是舶来外国精华。教师要做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之人,对于平日里触动自我内心的文章、话语、事件和情节等,要多听、多看、多思、多记,形成积累素材和感悟体验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高效地积累丰富的词汇。通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词汇量自然而然就增加了,为课堂上丰富教师语言的自然流露奠定基础。

(二)注重对名言警句的收集积累

名言警句大家自然不会感到陌生,就是那些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简约有力的话语。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归纳总结出了数不胜数的名言警句,世代相传,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中亮丽多彩的艺术瑰宝。这些名言警句在教学活动中的恰当运用,可以收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尤其是对学生的教育和警示作用更为便捷、实用和有效。在新的社会背景和课改要求下,在教育界相传已久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警语,现在早已演变为“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5]因此,教师的一节课应该是用几十倍于一节课时间去准备,平日里我们既要注重对各种名言警语的积累,也要对每一个名言警句透彻研究,更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切忌出现张冠李戴、词不达意,甚至是曲解歧义的问题。要保证每一个运用到课堂上的名言警句都能恰如其分,为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教学效果而服务。因此,教师要把善于制造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落脚点,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融入教师的教学之中,与教师感同身受地去探索和求知。

三、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语言技巧的运用

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技巧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摸索方法,总结经验,进而把教师语言艺术技巧转变为一种教师自身所特有的能力和潜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语言艺术技巧的运用。

(一)让教师情感的释放恰如其分

情感就是人们通过对各种客观事物和客观想象的感知,而在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这是一种因人而异、复杂多样的心理活动,也是一个人内心感受和观点态度的外在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释放自己的内心情感,可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铺平道路,烘托氛围。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要通过恰当合理的表达个人内心情感去感染和吸引学生。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要感动人,先要自己燃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道:“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理接触。”[6]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去控制和表达个人的情感,以此去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造就学生健康的灵魂,陶冶学生健全的品格。

(二)让教师语言的应变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灵活而又相对开放的互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事先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等途径对课堂教学提前预判和分析,但是在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偶发和突况。诸如,教师的笔误、口误和个别学生的失控、过激行为等,对于这些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出现,教师需要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课堂语言应变的技巧去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些课堂教学应变语言技巧需要平时的积累,更需要教师的实践锻炼。

(三)让教师话语的幽默适当有度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4

关键词:

高职学生;美术教学;创新训练

美术是直觉的艺术,美术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或称为操作教育。在职院有关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常采用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认知讲授,阅读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为了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现谈之对美术的创新训练问题。

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两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其深刻含意是反对模仿,鼓励创新。什么叫创新?创有开始做、初次做、独到之意,新有刚出现的,变得更好之意,这是与旧的、老的相对而言。所谓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所谓创造,就是建立新理论,想出新办法,做出新东西或成绩[1]。

创新要求、独特、新颖、具有特色。不重复模仿、不落入俗套,能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新的感受。我国的几代领导人都是创新的实践者。:实事求是,关于创新;邓小平:大胆敢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锐意创新;:解放思想,科学创新。创新无限光明,点亮智慧人生。

二、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画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关于写诗有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就美术而言,就是“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画!”画有新意,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如同宋代陆游的诗句所言,能使人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对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育?①人才培养要求。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提出了美育和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②社会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于2006年制订了科技发展的16字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创新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高职教育的主题。③人才市场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显重要。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也应加强创新训练。

三、汝果欲学画,工夫在画外

南宋诗人陆游84岁教学作诗,他在《示子》中有一句毕生的经验之谈,叫做“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怎样进行美术教学?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这就是“汝果欲学画,工夫在画外。”美术的课堂教学,其三级课程目标是:知识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熟悉绘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态度目标――通过寓教于学,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严谨态度。美术是以技能为主的学科,重点是要搞好技能的操作训练,特别是创新训练。画外的创新训练要着重3个方面的培养。

1、培养创新意识。认识决定一切,认识决定态度和行为[2]。只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才会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美术动作必须创新,学画可以临摹,作画要独立创作,不能一味地模仿复制,依样画葫芦。金人王若虚说得好,“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美术创作亦是如此。

2、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应在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再造思维[3],求同思维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美术创作要追求创新、稀、奇、特、具有特色。使设计新颖。风格独特,寓意深刻。创新思维是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直觉和灵感,以渐进或突了的形式重新组合信息,从而形成新的设计和形象,创造新的设计方案或新的作品,实现改变与超越,呈现“精鹜入极,心游万仞”的境界。

3、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要着重培养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请曹雪芹)。此名联是说对世上万物了解得很明白,对人情世故能通达,就能获得很多学问,写出很好的文章。对美术制作亦是如此。敏锐的观察、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就能使我们积累经验,抓住机遇,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着重三个方面的培养:这就是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关于总结经验。

(1)勤奋学习。北京大学国学大师,教育家季羡林80岁时总结了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公式:成功=天资+勤奋+机遇。“天资”是父母先天遗传而无法改变的一种智力因素;“机遇”是不期而遇,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机会;只有“勤奋”才是自己决定的可以通过狠下功夫使事业获得成功的一种非智力因素。一个人成功,80%取决于勤奋,只人20%取决于智力。勤奋决定成功。立志、勤奋、实干、有恒就能收获成果。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钻研学风,弘扬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勤奋学习,获得渊博的知识,就能有效地求索创新。唐朝诗圣杜甫说过几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社。”一幅好的美术作品,不仅取决于技法的好坏,也取决于文化功底的深厚。过去有一次命题作画,名为《深山藏古寺》,有人在山上画一座古寺庙,有人没有画古寺庙,而是画了两个和尚抬着水向山上深处走去。哪幅作品好呢?当然是画和尚者。为什么?因为它体现了画题中的一个“藏”字,而直意寺庙者,却远离了画题。要画出好画,也要有深厚的文字底蕴,这就是“功夫在画外”的最好例证。

(2)勇于实践,教育方针提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能力,这是《实践论》早已阐明的真理,因此,在创新教育中要加强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勤于实践,勇于实践才能够极大地提高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密方法)、“三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是为学之道,也是创新之道和成功之道。要学习我国古人认真严谨的实践精神。唐朝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美术教学创新训练中,要培养学生认真模仿练习,严谨创作求新。

(3)善于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是提高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认真地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可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技能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对学生鼓励创新,学会总结,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爱好。创作中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创新训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有培养实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5

19.诚信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言而有信。诚信乃为人之本。(鲁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轻诺必寡信。(老子)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覆灭;口蜜腹剑,李林甫阴狠;陷害忠良,秦桧为千古罪人;违约为囚犯,拿破仑亦前车之鉴……(冯兆海)侵人田土骗人钱,荣华富贵不多年。(《名贤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言必信,行必果。(孔子)民无信不立。(孔子)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曾子杀猪讲诚信。商鞅有立柱之赏,卫生有抱柱之信;晋文退避三舍,季布一诺千金;魏文侯冒雨赴约,吴起立杆信于民……(冯兆海)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大学》)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信誉是企业的生命。为人当说话算数、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冯兆海)人以实,虽疏必密。(汉・韩婴《韩诗外传》)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

20.求实实践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俗语)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求实就是实事求是,就要脚踏实地;说真话也需要勇气。智慧来自后天,真理源于实践,事实胜于雄辩。卞和被砍双脚而眼泪哭干,李时珍把青山踏遍,李四光考证冰川,布鲁诺捍卫真理,伽利略做摆动试验……真理有时要用生命捍卫,它终将戳穿谎言。空谈使真理黯然失色,实践使真理光辉增添。(冯兆海补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学以致用。人贵有自知之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为政》)

21.修身正气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诚实是做人之本。读圣贤之书,立君子之品,做有德之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莫做亏心侥幸事,自然灾祸不来侵。”(《名贤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不猛不怯,你温良而庄严;不骄不媚,你入世而超然。勇毅啊,你不顾远道无援;忠信啊,你每年春北秋南……(《仙鹤》)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以善为宝;和而不同,恭而不媚,以勤为能。”(冯兆海撰联)

人有八气:善读书可以长才气,讲诚信可以人气,淡名利可以蓄浩气,不媚俗可以显骨气,乐助人可以添豪气,做表率可以鼓士气,少计较可以养和气,不徇私可以树正气。(百度文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22.短长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清・顾嗣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鲍叔牙难能为相,萧何未见舞枪,韩信长于用兵,刘邦善于将将,周昌口吃却刚直敢谏,晏婴身短而舌辩如枪……桃花艳于色,梅花优于香。(冯兆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人各有短长。

23.机遇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机遇只会给有准备的人。庸人埋怨自己的境遇不佳,伟人则努力改造环境。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机遇对谁都平等。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警世贤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机遇,乘时乘势,不可坐失良机。(冯兆海凑成)

24.不迷信

尊重名人,但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要树立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文明,反对迷信。真知在科学里,实践是验证真理的硬道理。(冯兆海)

25.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成功之本。滴水不成海,独木不成林。(俗语)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谚语)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网络收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俗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竞争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竞争必须有顽强的斗志和心理承受能力。(《议论文论点论据手册》)竞争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兵。(拿破仑)现代竞争是更高层次的合作与竞争,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6

许多人苦心孤诣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旨在科学地阐明语文教学目的。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学科 性质决定教学目的,恰恰相反,是教学目的决定学科性质。语言能直接负载各门学科和各种信息的基础工具性 ,以及言语能力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中小学这一基础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祖国的 语言文字,发展和成熟他们的言语能力。正是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教材必须采用言语选集即文选的形式。而文 选形式的材料内容即学科内容,其性质就必然是多样而矛盾的:它把语言工具融铸于自身而负载着情感、意志 和思维的成果;它有各种思想内容,却不是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它有各种知识内容,却不是系统完整的知识 体系。因此,语文学科既有基础性、工具性,又有思想性和知识性。无怪乎有人把语文学科称为“大杂烩”, “大杂烩”还不是一种矛盾体吗?可见,语文学科的矛盾二重性—一基础工具性和非基础工具性,是由其教学 目的决定的而不是相反。

事实上,语文学科本来就不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一个门类,而只是中小学为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和培养 言语能力服务的教学科目。中学其他学科,如数、理、化、史、地、生等,都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有关门 类的最基础部分,因而它们不但有不能更换非此不可的基本内容和严密的学科体系,而且在大学有直接与其衔 接的同名学科。然而,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一文选,却不是不能更换非此不可的,当然更谈不上有什 么严密的学科体系。

语文学科只是为培养言语能力服务的文选,而不是系统的思想理论和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决定了它无法 直接承担和完成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学好某种系统知识的任务。学生思想觉悟的迅速提高有赖于学习和掌握先 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这是政治理论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完整掌握某种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是非语文学科的 教学目的和任务。尽管在语文教学中,与课文语言文字如影随形般的各种思想情感和知识,必然要给学生以潜 移默化的熏染,但这只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言语能力的“副产品”,而不表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部分实现和完 成。

人们常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这话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是不错的,对语文教学 来说却是值得商榷的。中学其他学科为学生培养的是一种“知识性能力”,其构成要素是对系统知识的理解与 识记,能力的成熟就是对知识正确、熟练而创造性的运用,因而其教学任务首先是要学生牢固掌握教材的知识 要点。然而,语文教学为学生培养的是一种“工具性能力”,其构成要素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识记,能力的 成熟就是对语言文字正确熟练而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曾说过,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 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这里的“基础工具”就是指会看书、作文的言语能力。 当然,一个真正富有知识的人,必定有较强的言语能力,这很容易使人误解为言语能力也是一种知识性能力。 其实这正表明言语能力是知识性能力的基础,言语能力低下,必然要延宕知识性能力的迅速提高。很难设想, 一个言语能力低下的人却会有深广的知识。毫无疑问,要有阅读各种专门书籍的能力,必须储备一定的各种专 业知识。但这不是语文教学应该和能够承担与完成的任务。语文教学只能为学生培养加速学好各门学科所需的 工具性能力,而不能替代对各种专门知识的学习。正因为如此,言语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才被称为“基础的基 础”。

既然文选式的语文学科只是为学生培养基础工具性而非知识性的言语能力服务的,那么,语文教材的作用 就只是让学生凭借它各种连贯的思想、生动的形象、纷繁的知识和丰富的情趣来开展言语实践以获取其中的语 言工具和发展言语能力。或者说,课文只是打开言语能力宝库的敲门砖,而不能盲目认为学好课文是发展言语 能力的前提。所谓“敲门砖”有三点要义:1、这个“门”,要让学生自己去“敲”,而不能由教师代劳;2 、要让学生力所能及地“敲”,而不能要求他们力不从心地“敲”;3、“敲门”的过程一结束,就可以把“ 砖”去掉。

确认课文只是“敲门砖”,并不否定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熟读与背诵,相反,它认为在粗通文意的基础上熟 读或背诵一定量的语词密集而思想健康的言语材料,不失为集中而迅速地初学一门语言的最佳言语实践。只要 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和联想,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词和具体多样的句法与章法,在记忆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迹, 思维就会以新的组合方式,自动从中选择自己所需来作为运行的工具以发展自己,即使日后把所背忘得精光, 当初它奉献给思维并被用了多次的语言工具也会为思维永留身边。由此不难明白,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那些整 齐、押韵、上口、悦耳、易记而学生并不太懂的蒙学读物,为什么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言语能力而在相当长的 时间里广传不衰。因此,熟读与背诵的言语实践并不需要也不可能让学生把课文的所有内容长期记住。

由于学生成熟言语能力所需的语言文字,在单篇课文中的分布量,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是成反比的,因 此,当学生积累和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和言语能力之后,学习语言的最佳办法就应该是大量而快速的读写听 说了。这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具体需要和可能,对课文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进行恰当的取舍 来确定学生言语实践的目的要求,然后用定向、提示、点拨和纠偏等方法指导、督促和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言 语操作。如果象教政治理论和知识性学科那样,用教师那无法与课文言语媲美而一发即逝的满堂讲析,来替代 与剥夺学生对课文的言语操作实践,那就会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如果要求学生力不从心地全面通晓和长久记 住教材中那离散、纷繁而芜杂的各种思想和知识,那就是揠苗助长。学生只是身心还较幼稚、言语能力尚未成 熟的个体,而教材代表的却是身心已充分成熟、言语能力高超的群体。

由此可见,确认课文只是打开言语能力宝库的敲门砖,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一熟读背诵、多读多写 和“导而弗牵”,有着遥远而深刻的默契。

语文知识是研究语言和言语的理论知识。语言和言语几乎是“无处不在”和“无所不及”的,因而语文知 识是极为博大精深的。语文教材中许多用了几十年的课文,至今仍有不少问题纷争不息,有的甚至连专家也难 以解决。人们常把某些语文知识称为“语文基础知识”。其实,语文知识内部只有不同的类属、多或少的量限 、深或浅的难度和有用与无用的区别,并没有什么“基础”与“非基础”的界标。而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它 恰恰是非基础工具性的,只有成熟了言语能力,才能真正学好有关的语文知识而不是相反。

当然,有一些语文知识,例如阅读和写作理论,对言语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但这只能作为教师指导学生 进行言语实践的手段,而不能脱离言语实践要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读写能力决不是直接来自对读写理论的牢 记,而只能来自长期不断的读写实践,就象游泳本领决不是直接来自对游泳理论的牢记,而只能来自长期反复 的游泳活动一样。

但也有许多语文知识却是连指导言语实践的间接作用也没有的。叶圣陶先生说,“书籍名,作者名,作者 时代,书籍卷数,不能说不是一种知识。可是,学生得到了这种知识有什么受用”,“记记篇章的名儿 ,记记作者的名儿,那是连‘记问之学’也说不上的”。

许多人常常用“理论指导实践”来强调语法理论的学习如何重要,却全然忘记了:未辨真伪的理论,既可 能指导实践走向成功,也可能把实践引向失败。

我们知道,西方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言语中有不同的形态变化,因而其词汇系统就有与 之孪生并行的繁密的言语法则。可是,汉语是非形态的“人治”的语言。我国古代有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 ,却唯独没有语法学,这并不是古人的懒惰或无能,而是汉语并不存在与词汇系统并生的脱离具体语境的普遍 的言语法则。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不同民族的文字和语言在传承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漫漫长途中,各 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点。“形入心通”的表意汉字走的是与“声入心通”的表音文字完全不同的方向。拼音文字易认易写易记,但它却要在复杂的语法体系上使学习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表意的方块汉字难认 难写难记,然而它无需费劲地学语法给学习者以优厚的补偿。汉字的表意性决定了汉语的特点是以意统形、形 随意遣。只要积累了丰富的语词,就可以象小孩玩积木一样随心凭意地自由组合,任何抽象的组合方式都无法 强迫汉民族的思维与言语完全就范。极少量强制性的语序,如“前后”、“上下”、“天地”、“黑白”、“ 是非”等,完全是约定俗成的言语习惯使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汉言语之法,是‘以意运法’的 ‘活法’,而非‘以意从法’的‘死法’”。然而,现在要学生学的一套语法理论,却是从全盘西化的 《马氏文通》发展起来的。它漠视了汉言语“以神摄形”、“意能役法”的特点,用“先存成见,后找例证” 的方法,把西洋形态语言的语法框架套在非形态的汉语头上,然后陆续发现诸多“例外”,便不断增添补缀, 结果使语法体系繁难臃肿令人望而生畏。这种“以洋律中”的形式主义的语法理论,在言语实践中,不 是被言语主体忘得无影无踪,就是常常与言语实践格格不入:学生会理解和运用的语词、短语和句子,却往 往连教师也说不清它的类别和结构;学生能从意义内容即事理逻辑上辨明正误的语句,却常常无法从语法理论 上分析其正误。那么,这样的语法理论学得越多,离有效的言语实践不是越远了吗?

近年来中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下降引起了普遍关注,有关人士提出要用高考来引导中学教学改革。当然, 高考确有调控中学教学的作用,但是它的调控能力实际上很难及于整个中学教学。“文革”前语文高考只考学 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但它并未成为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努力追求的唯一目标。这是因为高考 仍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各年级的教学实践真正臣服的是教学大纲而不是高考。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然在教学目的中规定了教学实践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言文字的语文能力,即一定的读写听说的言语能力,但由于始终没有真正认清语文学科的矛盾性质及其与教学 目的的关系,因此也没有进一步真正认清语文能力的内涵及其同学习课文和语文知识的关系,从而盲目地把教 学生学好课文和语文知识当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同样在大纲的目的任务中规定下来,因而使得 各个年级的语文考试,始终逆情背理却习以为常地把代表言语大师和高手的水平、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明彻悟 透和全部记住的课文和繁难且许多无用的语文知识作为命题的重要范围,加上“标准化”的推波助澜,以致教 学实践四面出击,互相矛盾:一方面主张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另一方面却又满堂灌注,讲风不息 ;一方面希望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知识课,另一方面却知识严重泛滥;一方面肯定教材只是凭借,另一方面却老 在极其有限的材料中打转转;一方面大力提倡多读多写,另一方面当教材稍微编厚一点却又很快就在一片叫苦 声中删薄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结果师生的负累越来越重,而学生的言语能力却逐届滑坡,许多资深教师 困惑而无可奈何地悲叹:语文课越教越不会教了!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7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全面改革时代,小学语文传统模式教学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由于教育改革之后在小学语文中更加注重的是实践、自由、团队意识等,所以忽略了最重要的语言训练。越来越多的老师放弃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创新改革方面,但是过分地强调改革创新,却忽略了传统模式教学中的优点: 语言训练。在创新教育改革的同时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糟粕虽然去了但是精华却没有留下,这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上的重大缺失。从学生角度看,很多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后,课堂表达方面主要表现为表达不准,即在课堂回答问题答非所问,对课堂问题的解析无法切中要害等; 在阅读表达方面,很多学生能够理解文段意思,但不知道用什么词汇表现,词汇积累不足是其一,表达欠缺是其二,这些都直接指向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不足; 写作方面,不少学生写作时感觉材料枯竭,词汇量不够,语句不通顺,甚至写不出来,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欠缺形成的不良后果。从社会发展视角看,学生经过学校学习进入社会,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与人交往,虽然与人交往更多靠的是口才,但口才的基础则是语言的积累和组合,这是现实对语言训练的要求,学生进入社会后第二个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基础表达或者叫工作表达,这些都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这些基本功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学校阶段对语言的训练的重视程度。综上所述,语言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不管是进入高一学段的学习还是进入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要求较高的,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语言训练的重视不够,语言训练缺乏系统的思路。

二、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语言训练不够重视

语言训练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越来越多的老师把心思都放在了如何响应国家号召改革创新等方面。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一片生机,但是透过新课改现象挖掘小学语文课堂本质,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确实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个案,但是课堂改革主要偏向于课堂组织的变化,师生角色的变化等方面的改革,而对传统的继承包括对语言训练的重视依然不够。小学语文老师和学校都没有认识到语言训练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会逐渐退化,常常出现词不达意,语法逻辑混乱等情况发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语言交流表达不清楚的现象,社交都将会成为难题。

2. 缺乏实践

传统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训练更偏向于理论上的阐述,实践训练很少; 同时就算是语言理论阐述也是碎片化的理论而没有系统化,很少有语文教师将语言训练理论系统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语言的方法。还有种对语言训练实践的认知是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灌入学生脑中,进行语言训练时也仅仅是要求背诵全文或对于文中某一段或某一个句子进行分析,虽然这种方式能将一些语言结构固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形成影响,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语言积累,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效率非常低,学生就算倒背如流,将每一段都分析的非常透彻,学生也根本不能够理解文中的现实意义,只是会纸上谈兵,无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就算读了再多的书在他人眼中仍旧是半个文盲,没有任何文化涵养。

3. 教师素质不够

现如今,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是普遍现象,加之很多地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必要的教学指导,没有系统的培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无限纠结,一是无法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二是在新理念与传统理念之间不知所措。基于以上因素,小学教师自身素质基础不高,继续学习不足,课堂运用较少,因此,难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语言逻辑混乱等现象,导致了无法准确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三、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 注重平时语言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积累优秀词汇,通过阅读书籍或互联网等方式积累一些名言警句。如课前日积,即每日要求学生摘抄或背诵一些词句在语文课前展示;

又如,学段月结,每月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本记录相应的名言警句,记录优美词句,到一个月后全班针对性地讨论,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俗话说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只有真正的将这个朋友读懂读透才能够将书中的优秀片段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对于语言的积累不断提高自身语感和文化底蕴,才能够从根本上使学生的语文写作和成绩提高。

2. 加强实践

想要从根本上学好语文,只知道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如果不会实践到日常生活中,那么积累再多的名著、名言警句也是无用功。老师要引导学生将日常语言积累运用在实践当中,这方面很多语文教师处理得较好。比如,课前说话,课前讲故事,课堂语言运用,课后语言训练辅导等,通过这些手段,一方面,可使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让语言积累不仅停留在表面;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程使用语言,形成语言使用习惯和强化头脑语言使用规律,内化学生的语言使用。

3. 利用科学化教学手段

现如今科技发达,计算机已经全面普及,小学语文老师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其中。可以将书本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将知识转变成动画、图片、影片,使学生能够更好了解语文。同时,将不同的人对同一图片的叙述表达放在一起,学生在比较认知,思考检索中更加容易理解语言的魅力,容易激发学生对语言训练的兴趣,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不只是学习更是乐趣,从而使语言训练的效果加倍。

4. 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够,在语言训练方面将会出现语法混乱,语言表达不够明确等现象,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已是迫在眉睫。相关部门应提高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难易程度,将小学语文教师的标准提高,保证了整体师资力量。并且要定期进行教师相关素质培训,通过不断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好的语言训练,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8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陶冶情操 教学方法

陶冶情操既是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更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探索陶冶情操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理论陶冶法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陶冶情操的前提。理论本身是深刻的,是对真善美的一种概括和抽象,是真善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有效地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就是一种陶冶。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时候,一是要注意摆事实,用事实说话,特别是选用能使学生动情的事实。二是应寓情于理,情理相融;讲述应生动形象,感彩鲜明。三是应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引起思想交锋开展讨论、辩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评析错误思潮。

二、情境陶冶法

情境性是道德情感的特征之一。良好的情境会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情境会使人产生消极、颓废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新编教材已加强了这方面的比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相应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改变不良情境来抑制和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

1.营造艺术情境。即充分运用现代的影视音像等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调动情绪,继而产生情感。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改革开放内容时,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就能增强感染力。

2.营造生活情境。教师讲“文明交往”一课时,安排了两位同学现编现演《问路》的小品,使学生懂得了尊重他人是文明交往的前提,“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继而,教师又举出大家每天接送一位腿部骨折的同学上学、师生互相探病的事例,这就重温与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榜样陶冶法

榜样是青少年的一面镜子,具有极大的感染性,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使人们产生相似的情感。例如:、、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品德、情操,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的言行和事迹也非常感人。这些都是陶冶情操的最好教材。青少年从本质上是崇尚英雄的,但由于认识的局限,常常会错误地选择人生楷模,如模仿港台歌星、海外球星的发型、服饰、动作,等等,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加强引导。教师应当注意积累革命先辈、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收集和铭记反映高尚情操的格言、名言,通过这些感人的英雄模范事迹、名言、格言来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情愫,以打动学生。

四、对比陶冶法

情感还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即悲与喜、爱与恨、幸福与痛苦、光荣与耻辱等都是成对出现的。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如果我们能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比较、剖析,就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五、“内省”陶冶法

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逐渐培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例如老师在学习“宽容”时,针对同桌、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矛盾和纠纷,适时提出“同学们每天相伴时间最长的邻里是谁”,“我们的关系是否和睦”,并让同学们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并给曾发生过矛盾、纠纷的同学写封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

六、身教陶冶法

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品德课教师应该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例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要坚持从自身做起,提前到班,按时下课,自觉做到不抽烟,不说粗话、脏话,举止端庄,言行文明;要求学生热爱人民,自己首先要热爱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特别是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学困生、贫困生;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要经常性地参加同学们的卫生大扫除,等等。否则,便会使学生心生反感,甚至怀疑所学理论。

七、体验陶冶法

将教学理论融入现实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孝敬父母”时,可以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使学生深刻认识孝敬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付诸行动,从而在体验中培养和深化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意识,促进他们良好的形成。

八、实践陶冶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情感教育离不开实践,思想道德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内化与外化。因此,我们应当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知识的实践中受到陶冶。例如:引导学生参加“手拉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听取先进模范人物的报告,等等。

九、诵读陶冶法

即通过组织学生诵读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格言、警句、诗句、成语、谚语、俗语等,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为不少名言、警句往往是人类思想、生活经验和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不仅语言精练、朗朗上口,而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精华。如在讲《走向自立人生》这一课时,在分析完依赖与自立对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后,教师组织学生边诵读边感悟“陶行知――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句话,让学生们在诵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自身价值观的升华。

十、集锦陶冶法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9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31(2012)05-0007-4

1 引言

外语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是外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外语实践教学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赵燕,2003:90)、“重课堂、轻课外”(王义道,2008:8;段成,2010:8)的倾向以及“学”与“用”脱钩现象;缺少实践环节的学生学的往往是“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尽管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但这些活动比较离散,覆盖面不广,学生受益面不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外语实践教学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研究大多集中在英语专业(文秋芳等,1999:11-15;唐人,2008:112-114;田纯广,2009:161-162;段成,2010:8-10),而对学校层面上公共外语实践教学的研究偏少,可以说是“缺乏宏观实践教学体系层面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点、线、面、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思路,致使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一直处在不系统、断续、分块状态中”(蔡则祥等,2007:79)。因此,建立系统的、符合外语教学规律的、操作性强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2 外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以语言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语言习得理论阐述从输入到吸收再到输出的语言习得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环境及各种信息对语言“学”与“用”的支持。

2.1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的过程是“输入-吸收(练习/摄入)-输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应该保持“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的平衡”(转引自马书红,2001:22;尤其达,2001:40)。Krashen(1965:2)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只要人们接收到足够的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人们就可以习得语言。虽然“输入假说”强调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但却“忽视了语言输入和输出间的内在关系”(李红梅,2000:63)。Van Patten(转引自邹为诚,2000:5)对“输入假说”进行了修正并指出,在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有一个“语言吸收”(intake)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促使“语言习得”发生,语言知识只有被学习者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大脑长期记忆,才能起到催化语言习得的作用。Swain(1985:246-249)也对“输入假说”作了补充,提出“输出假说”,认为单凭语言输入不能保证语言的成功习得,语言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同时应进行语言输出活动,两者交互作用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成功发生。Allright(转引自邹为诚,2000:5)也提出,“可理解性输入”必须与“交际”(interaction)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习得的条件。也就是说,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产生语言习得,语言学习者必须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在一个有意义的环境中组合,语言习得才能真正有效。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点应放在输入、吸收、输出这三个环节上,既要重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更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充分发挥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创造习得语言的机会和营造语言学习环境,以保证学生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让学生在不断的交际实践中模仿操练,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

2.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学习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李芒等,2007:75)。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外语学习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通过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互;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与网友讨论、协商的人网交互;在模拟实践中心和社会环境下体验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情境的人境交互,真实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

3 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在语言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网络虚拟与真实语境体验相结合”的外语实践教学思路,结合外语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我校设计出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评价五要素组成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五要素之间有效衔接,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 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校围绕体系中的五要素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实践探索,实施对外语实践教学的全面改革。

4.1外语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

外语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多渠道的外语实践教学活动,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全方位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4.2外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有效推动外语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校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外语实践课;打破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灌输型的课堂教学,组织互动型课堂教学,拓展研究性教学,增加体验性活动,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和运用的环境,让学生多渠道进行外语实践。

4.2.1课堂实践

课堂是实践性教学的第一场所(唐人,2008:113)。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组织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升了课堂内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视听说)课堂上,教师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模式,融讲解和操练为一体,既传授知识,也培养技能。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交互性强的教学活动,如讨论式学习、情景模拟活动、学生参与讲课和研究性学习等。在“讨论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话题引导学生,训练学生对不同话题的反应,提高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增加语言练习的机会。“情景模拟”活动则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置身于各种模拟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交际中体验和实践语言。“学生参与讲课”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介入教学活动,变消极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需要学生讲解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不但自己讲清内容,还需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课堂学习。这种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某项专题研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当下研究热点设计研究性课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每个小组分工协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和分析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在课堂展示成果。学生在运用英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4.2.2自主模拟实践

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新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自主学习中心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出版社提供的各种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英语语言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学生借助于软件教学系统,完成网络自主学习要求的“听、说、读、写、译、测试”等项目,训练语言基本功与语言技能。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实验环境。学生利用实体、虚拟、空中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验手段,通过“语言情景实训室”、“商务英语模拟谈判实验室”等多种类型的语言实验实训室,开展外语语言实践活动。另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和资源进行语言交互协作式学习是非常有效的自我实践模式。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利用各种英语学习网站,进行在线收听、收看英语新闻,自主训练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BBS网上论坛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利用因特网上的聊天室,与英语为母语的网友聊天。

4.2.3第二课堂实践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成才的需要,组织各种联系实际、体现学生特点和个性需求的英语课外活动,内容包括:邀请本校和外校有经验的名师围绕英语学习方法和技巧给学生作报告的“名家讲坛”;让英语学习成功者与同学们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的“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利用外语充分展示才艺的“魅力外语节”;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的英语电影展映、英语故事会、英语诗歌朗诵、英语歌曲演唱和英语演讲等活动的“英语晚会”;为学校英语教学创造良好氛围、促进师生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为学生搭起表达个人思想、展露个人才华的舞台的“英语角”;学做外国食物、了解外国节目、学唱外文歌曲、观看外文电影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英语,日语爱好者协会”;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并讨论交流,扩展语言实践深度和广度的“读书报告会”等等。

英语竞赛活动是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热情的有效手段。我校英语竞赛是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的系列外语能力竞赛活动,内容分为专项技能(归为专项实践)和综合技能(归为个性化实践)两类。专项技能竞赛类包括朗诵比赛、背诵大赛、写作比赛、词汇竞赛等。这类竞赛活动从班级、学院和学校三个层面进行,每个层面的活动内容既联系课堂教学又兼顾课外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锻炼技能,展示风采。综合技能竞赛类包括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口译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模拟联合国等。这类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实施全面训练的有效实践模式。

4.2.4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我校积极打造校内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英语电台、电视台英语频道、报刊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节目编辑制作和播音主持、学校外语报刊撰稿和编辑、英语小报编辑,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积极建立校外固定实践基地,在博物院实践基地、一些小学实践基地开展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各界多方联系,为在校生提供语言技能实践机会,比如,鼓励并帮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在涉外单位锻炼,要求学生用英语写社会实践报告,或用外语汇报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基地”,参加本地举办的各种洽谈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调研,写总结报告,在实践中体验课堂上学到的一些重要商务活动。利用外语开展社会经济服务活动,给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创造英语教学的实践机会,如英语家教、英语支教等;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各专业学生组成的学生翻译团队向社会承接翻译业务;为商洽会、商品交易会等有国外团体组织参加的活动担任翻译工作;为参赛的各国选手担当从事翻译援助活动的志愿者等等。

4.3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

为了保证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我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实践教学的开展予以全方位的支持,将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外国语学院的实践教学教改小组结合学生实际,规划全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指定各项活动项目负责人,成立教师团队,具体落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安排,使各项外语实践活动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专人负责的常态性教学实践活动。

4.4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

为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校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教学管理规定给予保障。从大学英语课程总学分中分离4学分作为外语教学实践课学分,对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提出学分要求,对活动积极、在部级、省级和校级比赛取得好名次的学生采取加大学分和提高成绩等奖励措施。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校考虑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所付出的劳动,承认教师的工作量,并根据每位教师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指导和实施的实际付出核定工作量。对于指导学生取得各级比赛优胜的教师给予工作量补贴和相关奖励。

4.5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

为了促进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过程中的贯彻实施,我校制定了“本科生外语实践教学活动学分认定办法(试行)”;专项实践学分和成绩由课程任课教师考核和认定。“外语实践课”的个性化实践学分每年认定一次;学生填写申请表和递交相关材料,经教务处与外国语学院审核、批准后,由教务员登录成绩。我校还创设了“外语实践能力证书”认证制度,每位参加活动的学生都可获得参与证书,获得名次的学生可得到获奖证书。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