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管理机制集锦9篇

时间:2023-09-14 17:38:58

德育管理机制

德育管理机制范文1

关键词: 高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内容措施

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党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全球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推动德育工作,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坚持把德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高职学校要实现德育目标,必须建立和健全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主要是解决德育运行中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和在什么条件下管的问题,即德育管理组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和管理环境等问题。德育管理机制是把德育的目标及其系统决策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就此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背景

1.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学生对与其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行为的认识有不少差距。如何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实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2)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学生的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明显增强。我们既要鼓励发展青少年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增强法制观念。

(3)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探究学生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让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道德选择,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2.教育对象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现在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价值取向变化大。具体包括: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择业取向偏重个人经济利益;思维方式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思想观念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集体生活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审美需求从他择转向自择;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极不成熟。

3.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当前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明显减弱。信息化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步接受信息,几乎没有提前量,教师对学生接受信息内容和反馈方式难以把握和预测,使教育和指导增加了许多因难。

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的内容

1.学校德育管理组织

学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需要设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系统。德育管理总是在一定组织中进行的。德育目标、计划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组织是德育管理的手段。当然,从另一角度分析,德育管理也是对组织的管理,通过设置和控制组织使之稳定有序地趋达目标,或根据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对组织进行变革,使组织的各部分相互协调并同周围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组织又是德育管理的客体,正因如此,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所谓管理就是建立组织、管理组织。学校德育管理也不例外。德育管理系统的组织,不是松散的联合体,而是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法律、章程成立的,由一定的心理和精神维系的。组织又是有明确的管理目标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组织就失去了工作的方向,组织正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设立的。从结果上说,德育组织还是建立权力、责任、人员编制、控制层次、控制幅度、信息传输的稳定结构,有了这种稳定结构,构成德育组织的所有要素就能在其位、做其事、建其功。

2.德育常规管理

学校德育管理,除了确定目标、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德育常规管理来实施的。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乃至学校全部教育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达成规范化和有序化,实现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活动秩序和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许多学校正是通过常规来进行德育管理的。我们应通过制定和执行校内一日常规、校外生活常规、学习常规、活动常规等来控制、约束和调节学生的品德行为。

学校实施德育常规管理,首先必须依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拟定简单明确、高度简约的德育常规。这种常规既能够控制、调节师生员工的行为,同时又不约束、限制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德育常规管理过程中,要提出鲜明的行为、活动特征方面的要求,好的德育常规应是本校行为活动特点的鲜明化、概括化,是本校良好传统和校风的体现。再次,实施德育常规管理,必须培养一批模范带头执行常规的积极分子。模范人物、积极分子是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价值观的人格化,他们是学校德育常规和风气的载体与传递者,起着承担、象征、延续的作用,有了一支积极分子队伍,就能形成很强的同化力。第四,实施德育常规管理要严格要求。马卡连柯说过,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德育常规管理必须狠抓“细”、“严”、“实”,反复训练,形成习惯。最后,德育常规管理光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做到校内外结合。

3.德育管理方法

所谓德育管理方法,是达到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管理职能所应遵守的活动方式,是取得德育成效的精神性工具和手段。合理的德育管理方法之所以成为人们进行德育管理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能够引导人们采取合理方式,实现德育目标,就是因为它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合理的德育管理方法是对德育管理规律的自觉运用,是人们在长期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验的结晶,并在人们的德育管理活动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德育管理方法可以分为德育管理认识和实践方法。德育管理认识方法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并据此进行德育决策的方法。德育管理实践方法是控制和协调德育组织内的组成要素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

德育管理实践方法,也就是德育管理得以运行的方法。由于人们的品德行为模式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环节,即思想―动机―行为,德育管理实践方法也可分为行为控制的方法、动机激励的方法、思想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

三、建立良好德育管理机制的措施

1.要健全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

要建立权力责任编制、控制层次,控制幅度,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结构,其中所有的要素都能在其位,行其事。当前学校的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就是一个完整配套的德育组织系统,它既有决策指挥层,又有具体的执行层,职责范围明确合理,较适合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新特点的要求,能按德育规律办事。

2.要健全完善德育常规管理

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内各种制度,都可以用来约束和调节学生的品德行为,在这里既有国家立法、政策、条例等宏观内容,又有校内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微观内容。这些管理制度具有基础性、政策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特点。没有德育常规管理,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无章可循,无矩可守。

3.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德育管理机制范文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47

相关调查和研究表明,近些年,我国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在职场上遇到困境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这些中职毕业学生对于自己工作岗位不热爱,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够很好地遵守公司纪律。相反,很少有毕业学生是因为自身专业能力不够而被公司辞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职业能力不足,而是在于其思想的素质还不够高,职业道德认知还不够强。所以,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严格进行,只有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中职学生,才能给我国人才市场注入新的生机。

一、思想教育现状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中职学校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中职学校增多,招生的政策也变得宽松了一些,与此同时,学校招进的学生在思想的素质方面很明显的下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进入学校的,而是持着玩乐的心理,这些学生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及自制力都不强,并且不尊重师长、辱骂教师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导致教师们失去了认真教学的信心,甚至放弃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学校很难管教。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和家长对都不太关注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多数是因为中考失利,没能够考取好的高中而选择中职。并且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学生具有学习态度差,或者学习能力不强的共同特点。同时,很多家长在将孩子送进学校之后,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应该全部由学校管理,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平时对于孩子的这方面教育也不太关注。另外,部分家长对于孩子十分溺爱,任何事情都迁就孩子,即使犯错也不会进行纠正,没有家长的配合,只是学校进行单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很难有理想的效果的。

(二)学校的教育力度不强

中职教育以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毕业之后可以顺利就业,学校通常会花费极大的师资力量及经济力量用于学生的专业技术教学,而对于思想道德建设部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权威者,学生知识被动的接受,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将专业课实行闭卷考试制度,而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却实行开卷考试,使得很多学生轻视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认为开卷考试没有学习压力,不用认真学习也可以过关,这使得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加。

(三)教师的思想觉悟不高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很多中职教师都是向钱看齐,其自身的思想素质本来就不高,缺乏为人师表该有的作风,加上学生们大多贪玩,甚至有不尊重师长的恶习,使得教师更加无心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此外,部分学校资金缺乏,很多教师都是身兼多职,特别是思想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有很多并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他们本身的专业能力素质就不高,又怎么可能取得学生的认可,使学生对思想教育课程产生兴趣呢?

(四)网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化,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已经息息相关,这给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如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 。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偏小,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辨别网络信息好坏的能力并不高,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导致三观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甚至步入歧途。另一方面,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会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乃至所有课程教学都无法正常展开。

三、怎样加强中职生的思想教育

(一)家长要转变态度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必须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听之任之。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导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身,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子女,并且抛弃往日的溺爱行为。如此一来,孩子在家里也能时刻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方面,学校的领导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改变以往教师轻视德育的意识,带领教师重视起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学。另一方面,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因此,学校要和班主任沟通好解决办法,让班主任多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发现不良的苗头,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认知。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学校,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就是教师,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态度,要时刻谨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

德育管理机制范文3

论文关键词:行政系统;德育管理体制;新主体论

中共中央在1994年8月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要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接着,原国家教委又在1995年5月颁布实施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要求:“党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重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德育工作状况。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校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

以上两个文件都十分明确地规定了学校德育管理体制应当是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这一规定,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党组织既部署又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应当说是一项重大改革。其中对“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新概括,是新中国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以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理论新突破为依据的新主体论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关键在于党的正确领导与科学管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制度和管理体系,把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为提高德育效果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说,每前进一步,都要求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理论的突破与之相适应,而《意见》和《大纲》突出强调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正是在总结新中国50多年来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基础上,以德育管理体制理论新突破为依据的新主体论。

第一,“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对传统的一元化领导管理体制予以否定的主体论。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党的组织在大学内公开化和学校党委的建立,学校党建工作得到加强,一些党员干部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使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作用得到实现,党的政治核心地位得到保证。进入60年代后,党对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在党的工作中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教育部门的一些负责同志也过分夸大了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德育领导体制上更加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1964年以后,一些学校根据中共中央批转的《高等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报告》的精神,设立了政治部,作为行使学校党委职能的工作机构和学校主管政治工作的行政机构,实际上进一步消解了校长和学校行政对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使学校德育管理体制逐步走向“一元化”的领导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削弱了行政及教学系统的德育责任,导致了德育与业务工作彼此游离的“两张皮”现象。

第二,“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重新赋予德育管理体制新含义基础上的主体论。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领导等同于学校党委领导,即使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基本上强调的仍然是党委的领导作用,形成了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工作格局,即形成了党委领导、党委负责,党务系统和党的基层组织负责实施的领导管理体制。《意见》和《大纲》强调要全面认识德育管理体制的新含义,认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和必须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来建设高等学校德育领导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如果说党委领导注重政党的优势,发扬党的战斗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作用,重点是从性质把握德育主导地位,那么“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新体制,重点则是从德育效绩出发,着力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的局面。

第三,“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充分体现德育管理体制构建渗透性原则的主体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每时每刻都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快”、“慢”变量的作用和影响。渗透性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道德教育的功能目标以一定的载体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之中,通过在受教育者周围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并为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对他们进行熏陶感染,寓教育于文化、科技、娱乐、管理、教学活动之中,开发心智,培养能力,塑造性格,陶冶情操,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之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愉快的情绪和环境中,自我感受和领悟“为什么”和“怎么办”,通过量的积累,引起思想发生质的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实质上是在管理体制中建构以影响力和渗透力增强为前提的主体论,而不是过去那种依靠政党行为的控制力——党委“包打天下”的主体论。

二、“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着力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学性的新主体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迫切要求高校德育在继承以往德育工作优良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增强道德教育的科学性,更新德育观念,充实新的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对德育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和创新。建立以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正是增强德育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管理载体的体现。

第一,它着力于更新德育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德育管理新体制,必须首先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一是转变德育的功能观,确立政治功能,人文功能和开发功能统一的新观念。当今世界的各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问题上,德育除发挥它的政治功能外,还应致力于研究探索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开发作用,以实现德育的政治、人文价值、思想道德和开发功能的综合效应。二是转变“封闭”、“单干”的小德育观,确立“开放”、“全方位”的大德育观念。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校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必须树立开放观念,走向社会,在全社会形成育人的合力,促进学生的不断全面进步。

第二,它着力于丰富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德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教育,而是要把提高一代人的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德育管理新体制有利发挥行政系统的优势,不断丰富内容,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引导、强化适应市场经济的时间、效率、竞争、开放等观念,提高学生竞争、交往、变通的能力,自主教育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第三,它着力于拓宽德育渠道,变单线型为网络型。现代道德教育要求学校德育与广泛的思想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即有党委、政府、共青团、妇联、关心下一代协会参与的纵向德育工作体系,又有学校和家庭、社会相配合的横向德育体系。行政系统实施的机制有利于学校道德教育围绕培养“四有“新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构成多经纬、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网络,从而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德育系统与其他部门的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全员德育格局的形成。

第四,它着力于更新德育手段,变传统型为现代型。现代高科技已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生活的内容,提高了学习生活的质量,如果德育还使用“我讲你听”的传统教育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以校长为主实施的体制有利于加大德育经费的投入,更新德育设备,促进德育的信息化,综合化和科学化,实现收集处理德育信息手段现代化,创造新的道德教育感化方式。

第五,它着力于改革德育考评,变阶段性为经常性。传统的德育考评都是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一次,虽然对促进学生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就整体而言未免失之粗放。以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机制就将阶段性考评改变为记实考评,以学生的行为记实为依据,评定相应的等级和名次,作为奖惩的依据,使德育变成“硬杠杆”“实指标”,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三、“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注重在德育实现形式多样化上创新的新主体论

在全面认识德育科学涵义的基础上,提出德育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理论,将进一步丰富“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内涵,大大增强学校德育运行新机制的活力。

第一,德育决策体制与德育实现形式的双重完善是“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运行机制的内在活力。由于道德教育特殊的社会属性,高校道德教育不仅依赖于德育决策体制的力度,同时还依赖于德育实施形成的多样性的支撑作用,“党委的统一部署”就是德育的决策机制,而“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运行机制则是德育实现形式的表现。

其一,德育决策机制与德育实现形式是可以分开的,并且德育决策机制相对稳定,德育实施形式相对活跃,变化较快。

一般而言,任何一种德育的决策机制及其实现形式,都要适应社会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发生适应性变化,但是变化的程度、形式、节奏却明显不同。一定性质的社会建立起来之后,在社会性质根本改变之前,作为最能体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德育及其决策机制,由于包含着十分明确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不会也不能轻易改变。但德育的实现形式作为一种德育决策体制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为了灵敏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以及切实执行德育内涵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其实施形式必须经常变换,即在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实现形式一定要多渠道和全方位,既需要有政治的、行政的手段,也需要有教育的方式。可见,高校道德教育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并不会改变德育的政治属性,而只是党政密切配合,各有侧重,形成一个整体,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说,德育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可能改变德育的基本社会属性。

其二,任何德育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效果的有效发挥,总要依赖于德育实施机制的不断变化和完善。如,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主流社会意识,经历了述而不作——独尊儒家——科举制八股文的考试等各种方式,足见封建社会道德教育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这不但没有改变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性质,反而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强化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可以说,道德教育实施形式作为一种变化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会促进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德育决策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应是德育决策体制发生质变前的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

第二,重新塑造新的德育实现形式是优化学校德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所在。德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关键举措。从一般意义看,高校德育资源可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涉及德育教学的德育教师、设施、课程等;二是涉及面向学生的党、团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和活动;三是学生在学期间接受德育所需的时间、空间、信息及校内外提供的环境与设施,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基地等。应该说,学校的德育资源并不贫乏,但总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能够投人的时间、精力、人力和财力是有限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在学期间接受道德教育受一定时间、空间和精神上的限制。有限的德育资源以及加上受教育者发展的社会性实现条件,与社会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要缩小这种距离,客观上要求调整高校德育工作格局,不断创新高校德育的实现形式,使学校德育资源得到最为充分,最为有效的利用。可以说,以行政系统为主实现形式的创新将有助于德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并将成为一个突破口,有助于目前各种德育工作问题的解决。

四、“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落实德育首位的新主体论

实行党委统一部署,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是高校德育运行机制的一项深刻的变革。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机制,并不意味着党委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削弱了,而是旨在理顺领导体制,明确职责,继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德育首位优势。

第一,从德育的属性拓展德育的内涵。高校德育目的的最终实现必须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从而才能真正切实保障德育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的实现。要使以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实施体制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克服“两张皮”现象的客观存在,使德育实施方式走渗透性和党政密切配合之路,而非德智和党政“分江而治“的道路。特别是改变德育“无所不包”、“包打天下”的格局,而转向为加强和改进党对德育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控制力和引导力。因此,以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体制对于落实德育首位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德育管理机制范文4

关键词:中学 德育德育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201-01

中国自孔子开始便以培养“贤者、君子”为目的来教书育人,新中国建立后,各届领导人都极为重视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因此德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全国上下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德育教育工作。五常市各个城镇中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仔细筹划和实施,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体系和制度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与此同时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中学内,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过于强调成绩,过于重视课堂教育,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1.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口号喊得很响亮执行力不够强,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都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上,因此学校对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安排较少,甚至几乎没有任何德育相关的活动。大多数家长则认为德育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工作,不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而中学的学生们正处在青少年的懵懂期,对德育没有深刻的认知,没有良好的引导,自身也不重视德育的培养。

2.没有完善的德育管理体制。目前基本上所有的中学专设德育处,从数据和形式上看各个中学的德育管理体制基本完善,但是健全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良性运转,德育工作执行缓慢,效果不明显,几乎没有任何反馈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3.全员育人的局面尚未形成。目前各个学校的德育工作由德育校长主抓,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德育课程老师做辅助工作,除此之外其他自然学科的老师们对于德育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对于教育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致使中学里的德育教育队伍略显单薄。

4.德育评价理想化,缺少对平时德育工作的检查和调整,就容易导致我们进行德育评价时,存在着班主任最关心学习好的学生的现状,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大家最关心学习成绩的进步”,因此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不正确,同时学校设立的德育目标要求过高,也容易导致德育评价理想化。

2 中学德育问题总体管理原则

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多个视角全面深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1、应该构建校内德育管理组织网。各个中学应成立由校长、德育处、教导处、年级德育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这个小组由一名主管校长担任直接负责人,直接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划和决策,提出任务和目标,指导各层次的工作。中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文明、礼貌、健康、清净的社会环境,教师可以鼓励我国中学生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参与到社区环境工作,通过从我做起的方式,来带动周边人群,共同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各个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还需要学生的参与,德育工作小组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德育管理工作,纠正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明确自身责任,通过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途径来帮助学校实施德育管理工作。

2、实施多元化德育管理方式

我国中学校园内,德育管理工作不是一项单纯的工作,这项工作与其他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施,需要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心育和劳动教育等相结合,德育工作还应主动进入课堂,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同时,学校举办的各项集体活动,也是实施德育管理工作的有利时机,学生可以通过营造文明礼貌的活动秩序,让每位参与者都感受到一个优雅的德育环境的感受力和影响力。德育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于政治课堂,更需要拓展到学校的角角落落,比如操场上、食堂内、宿舍内,让学生参与卫生管理工作、环境清洁工作、监督检查工作,提高学生主动积极性,促使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现代教育理念中,家庭教育是学校领域的延续,是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的环节,德育工作更需要家庭因素的参与,一些家长在家中主要强调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德育行为不够重视,还有一些家长很少考虑到自己的一些不雅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程度更为严重,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给学生留作业,也要给家长布置任务,让家庭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有机结合,共同实施德育管理工作。

3 德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实施措施

现代社会中,一些家长认为德育工作并不重要,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与家庭无关。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只有学校和家庭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学生。

1、建立学校和家庭定期联系机制

学校可以建立和家庭定期联系机制,学校德育工作小祖可以通过家访、电话、QQ群、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一来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具体表现,二来可以发现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不利因素对学生德育行为的影响和干扰。

2、建立家庭德育教育交流会制度

学校可以建立家庭德育教育交流会制度,挑选那些德育工作实施比较好、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来传授具体的实施经验,帮助一些家庭实施改进措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建立家长学校活动机制

学校可以建立学校活动机制,通过该机制,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不再盲目随意地教育孩子,及时与学校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一些中学要提高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就要求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必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正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内在客观规律,反思中学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学校应当建立全员育人的德育管理长效机制,德育管理者应牢固树立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构和完善主体性德育管理体系,提高中学德育管理水平,增强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德育管理机制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全员育人;科学管理;和谐育人

如何发挥德育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校党委长期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校近几年来在抓德育工作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是稳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抓牢青少年学生思想阵地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稳定、和谐、健康的发展,尤其新疆发生“7·5”事件后,越发引起反思和关注。而学校德育工作是否取得成效,其关键在于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全员育人德育工作机制是否建立,运行是否通畅,效果是否明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党委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在加强全员育人机制上花心血、下工夫、使长劲,通过建立全员育人管理机制、健全德育制度、开展德育科研工作,探索德育规律,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由弱到强,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全员育人德育工作机制。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引用现代“pdca”计划循环法和“mbo”目标管理法。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pdca”计划循环法,即计划(plovn)—执行(do)一检查(cheek)--总结(aaion),管理工作要推动pdca循环的不断转动,不断循环和运行,实现学校德育目标任务的完成,促使德育工作由原有水平达到新水平以致更高的水平,见图1。

“mbo”目标管理法是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后被广泛运用于企业、学校、政府、医院等各种组织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它是一个全面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通过目标的分解,制订落实环节将许多关键工作结合起来,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主要指建立学校德育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为此,学校采用“pdca”计翅f循环法和“mbo”目标管理法,建立了全员育人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

同时为落实上述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学校又专门成立了思政科和综合目标管理办公室,思政科负责落实德育领导小组的各项决议和决策,制订学校德育规划和计划,并层层分解到各科室。综合目标管理办公室由校领导担任责任人、5位党支部书记任综合目标考核组组长,负责根据各科室参与制订的,由恩政科下发的德育工作任务分解书,制订各科室德育工作质量考评标准及个人岗位职责,并与全校各科室、教研组进行层层签订,每月对各科室及个人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在师生中发放各科室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考核结果与学校发放的绩效工资挂钩,将责任、奖惩落实到人,消除了推诿扯皮现象,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考核目标体系。实现了德育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落实了全员育人工作。

学校“mbo”德育目标管理,经过“pdca”的几年工作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一总结一改进,使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步调一致。信息畅通,特别是从安排、实施、检查3个环节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和权责明确的工作机制。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全员育人管理体制取得了预期效果,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学校和自治区德育科研先进学校,并评为昌吉州德育示范学校,在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文明风采大赛中又作为新疆赛区六年惟一获奖单位在北京受到表彰,获得优秀组织奖称号,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因此被州教育工委和州委组织部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州推广。

2创新德育工作制度。为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提供保障

建立并健全一个科学完善的德育工作制度是学校全员育人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根据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和《中职德育大纲》,学校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创新完善和出台德育工作制度与文件,如《改革德育实践课增强德育活动实效性的实施方案》、《昌吉卫生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等,以进一步增强学校内部动力,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育人积极性,提高育人水平和实效性,实现学校德育管理的全员化、科学化、制度化。目前学校在全员育人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如图3所示。

3开展德育工作的探索和研究。使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充满活力

德育科研是教育的先导。一切教育行为都离不开德育科研,德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德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需要德育科研,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德育科研,德育决策和管理更需要德育科研。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进程中也深刻认识到,德育科研是全员育人机制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德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教职工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理念,成立了校长、书记牵头、专兼职教师共同实施的课题组和校级师生德育研究会,拨付德育科研专项课题经费,制订科研奖励管理办法。每位校领导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部级重点课题和自治区社会科学等7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负责人,形成从领导到教师,从员工到学生,人人都参与的科研化德育工作模式。“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研究”、“援疆东部省市与新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和“科学引领网络生活”4项课题获得自治区专项科研经费。5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全校科研氛围浓郁,科研成果丰硕,有60人次教职工荣获自治区、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实验教师,16位教师荣获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优秀教师指导奖,4名教师获自治区及全国德育说课设计比赛一、二、三等奖,1名教师获得自治区德育说课教学能手奖。受各级各类表彰的学生达1294人次,占学生总数的33.3%,其中8位学生荣获自治区德育科研先进学生称号。14个班级获得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班级。

学校2项国家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途径的深化研究”和“中职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结题并获课题结题一等奖,100余篇科研论文在部级、自治区级获奖并被省内外多家刊物刊登,其中《践行“八荣八耻”学生德育活动辅导读本》、《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研究实用护士礼仪手册》、《守护成长的心灵》、《放飞职业理想播种职业希望》、《把阳光洒在每一个角落》、《新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施》6部校本教材荣获部级“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成果一等奖,并在其他学校中推广使用。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推进了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全员育人的机制,探索出了心理健康、班主任管理等德育工作机制,这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管理提供了决策服务,促进了全员育人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4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新途径,丰富全员育人内涵

作为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来自全疆各地,定期召开家长会显然行不通,为此学校在注重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同时,又丰富全员育人内涵,拓宽育人途径,实行家校、社会联手育人才的新机制。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在每学期一次的告家长一封信的同时,开辟家校联系新途径,实行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每月一次的德育活动课对家长进行开放,利用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来校参加德育活动课、参观校园、参观实验中心、参观宿舍、参观食堂等,让家长体验孩子的生活,了解学校的育人目标,使学校与家长在教育思想上相互沟通,形成共识。实行开放日3年以来,家校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家长开放日意见反馈表结果显示,家长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达100%,家长从不太理解、支持学校的工作到理解、支持,而且能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工作,为学校工作出谋划策。全体学生在家长的密切配合教育下,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活泼、大方,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德育管理机制范文6

论文摘要:初步分析了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高校德育管理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管理对象发生的变化,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要从不同层面予以加强。

中国加入wto后,不仅给整个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变革,而且也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管理。认清形势,主动调整和改进高校德育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准来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保障。

一、wto使高校德育管理产生深刻变化

高校德育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调节控制、监督检查等诸多手段,把德育与其他教育在活动内容、时间、方法以及物质条件等方面统一协调起来,使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德育的影响和熏陶,充分发挥各种教育的综合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入wto,使高校德育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

1、高校德育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

(1)开放环境复杂化。加入wto过程中,我们按照国际规则,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文化产品,极大地扩充了人们的视野,缩短了我国与世界相互交往、沟通与学习的距离。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渗透和侵扰,在人们特别是高校学生中会产生各种影响,这给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与要求带来挑战。

(2)媒介环境多样化。加入wto,教育、文化、电信等方面的服务承诺使西方媒体得以不同方式进入中国,为我们利用手段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品种繁多、不断更新的书籍报刊,覆盖面广、舆论性强的广播电视,尤其是信息量大、自主性强的计算机网络,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高校德育管理手段和方式带来挑战。

(3)竞争环境激烈化。加入wto,人力资源的竞争作为各种竞争的焦点日趋激化,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竞争的压力转变成了全球性市场的压力;从个体角度看,每一个从业者都面临事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崇尚“博弈”甚至“零和博弈”可能成为个人生活的基本取向,这极容易诱发道德虚无主义,出现道德失范,同时,还有可能导致狭隘民族主义。激烈竞争可能产生的消极道德后果,同样给高校德育管理的制度和内容带来挑战。

2、高校德育管理的内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1)高校德育目标的新变化。加入wto,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它不仅体现在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上,更体现在对人才的国际视野、创新能力、进取精神、法律意识、道德素养和管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成为我国人世后全体国民所应遵循的总体道德要求,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目标。此外,政治素质培育的爱国主义,思想素质培育的科学精神、辨析能力,道德素质培育的诚信品格、创新意识,法纪素质培育的依法治国观念,心理素质培育的自律自强都成为新时期德育的重点。

    (2)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新变化。加入wto,促使高校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与之相适应的德育管理机制也正朝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隶属于党委的德育工作体系和隶属于行政的智育工作体系“两张皮”的工作格局正被打破:一是部分高校在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上开始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许多高校在德育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把党委学工部、德育教研室和行政方面的学生处、教务处合并,把德育纳人教学行政轨道;三是一些高校在德育管理职能的确定中加大了行政部门与业务相关的德育工作量,如教务处负责的学生学习指导中心、科研处负责的学生科研活动中心、学生处负责的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医院负责的心理咨询中心等等。这些尝试和探索虽只是起步,但却给高校德育管理机制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3)高校德育管理观念的新变化。一是观念更开放,传统的、封闭的德育管理体系正在改变,局限于校园、课堂、书本、理论的教育界限正在打破,开放的德育管理体系正在建立;二是观念更加拓展,德育管理的功能、领域、方法等各个方面正不断更新,德育管理在竞争中不断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三是观念更加多样,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性,德育管理也开始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互结合的丰富多彩的局面;四是观念更加创新,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且体现在创建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

    3、高校德育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

    (1)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确立的大学生面临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判标准比较的机会大大增多,在个性品格上,他们一方面希望追求理想人格,表现出向上健康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追求享乐、虚荣心较强的倾向;在文化判断上,一方面对祖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并渴望了解,另一方面又喜欢用西方文化的长处来衡量本土文化的缺憾;在道德认识上,一方面对他人的自私自利表示不满和愤慨,另一方面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又过分注重自我,容易将个人主义理解为张扬个性,将利已主义看作是维护自尊。文明与落后、高尚与平凡、现代与传统、激进与保守、勇敢与怯儒等完全相反的思想道德水准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学生头脑中,呈现出多元的、不稳定的价值取向。

    (2)学生群体的多样化。以系、班为建制的学生群体已被突破,高校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出现许多新的群体组合,除传统意义上的注册型群体之外,还有学分制(包括校际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实行后形成的学习型群体,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大量学生住在校外公寓(包括自行在外租房)而形成的生活型群体,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广泛开展活动而形成的活动型群体以及网络高度普及后形成的虚拟型群体,大学生在这些新型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加人wto,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的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在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一切挑战的同时,又害怕在众多的机会中失去自己的发言权,他们之间既有思想道德、业务能力、身心素质等主观差异,又有所在学校、所学专业、获得学历等客观差异,表现在十分迥异的就业方式上。在择业观念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意识,经商办实业的现念,学术追求和学术地位的文人心态,出国留学和在国外发展的自我实现方式同时存在;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待遇优厚,满足职业稳定,追求专业发展,关注重新择业的条件等不同要求同时存在。

    二、完善高校德育管理的措施

    加人wto,对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充分尊重高校德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新的变化,从不同层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管理。

    1、在德育目标管理上固根本。随着高等教育开放程度的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教育机构进人我国,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不同思潮争夺青少年的战略前沿,维护教育主权,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成为高校德育目标关键之所在。必须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在学校中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牢固地确立这个根本。

   2、在德育体制管理体制上构成网络。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渐建立,高校德育管理的环境、机制特别是高校学生的组织形态、学习生活和就业方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依据新的情况,努力构建适应实际发展需要的多因素、多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型科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完全排斥科层式结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从而形成全面覆盖、总体安排、协同工作、统一布置、反应灵敏、教育有效、服务到位的格局。

   3、在德育队伍管理上强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大力提高德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一是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即提高他们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二是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提高他们政治思想觉悟、道德文化素养、语言文字表达、活动组织、学习方法、心理学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诸方面素质,特别是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要明显高于教育对象;三是必要的身体和心理条件,即保证合理的年龄结构、健康的身心状态,还要努力培养一技之长;四是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学校应该通过积极选拔、完善政策、加强培训和学科建设等各种形式使德育工作人员在这几个方面得到增强,同时还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探索德育管理人员职业化的思路。

    4、在德育制度管理上重实效。一是从定位上看,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重要性,依据国情、校情,在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下建立起来的完善的制度是高校德育管理的支柱,也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高校的具体体现:二是从制订上看,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完善,在当前特别要积极制定学校网络管理制度、校园安全制度和就业指导制度;三是从执行上看,制度本身并不能发挥效能,关键在于有效地运行。应在贯彻执行中加强宣传、启发自觉、严于律己、及时检查、经常督促、反复训练、培养习惯,使完善的制度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德育管理机制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过程中,在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过程中,特别是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文件)精神和0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新方案的过程中,在进行院级课题“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模式研究”过程中,在科学发展观和系统论指导下,我们的认识不仅从以人为本到以学生为本再进到以学生需要为本,更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面对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诱惑及冲击,面对高职学生的实际,高职院校传统的德育模式和德育体制机制难以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树立“一体化德育”的新理念、建立起一体化德育的体制机制。

二、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的核心内涵和指导思想

“一体化德育”模式其内涵为: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传播网络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特征,遵循德育规律,坚持德育目标,坚持“五个统一”(即国家意志与学生需要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统一,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统一,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统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统一),坚持德育改革的主动适应性、全员参与性、整体性与系统优化,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它包括学校德育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一体化,大学德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渠道的一体化,大学德育队伍、管理队伍与建设的一体化。

一体化德育理念它通过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机制来实现,其中一体化德育机制的建立是关键。一体化德育模式具体是指一体化的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过程和考核机制、教育团队;一体化德育机制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统一的德育机制,它是实现一体化德育的关键所在。一体化德育模式它充分体现了我院“敦品尚能、学养日新”的校训和职教特色。

一体化德育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中央“[2004]16号文件”、“0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新方案”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灵魂,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发现学生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合格建设者和考克接班人为根本目标。

三、“一体化”德育模式建立的方法

坚持分析问题――提出改革的理念、思路――推进改革实践――总结改革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这是此项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思想方法。首先,我们通过调查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其需要并分析成因,其次,我们通过对全国近百所高校德育工作的调查,对全国高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我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需要观的指导下,提出并形成了“一体化德育”理念和“一体化德育”改革方案。

坚持整体改革与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相结合,这是此项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主要工作方法。既坚持教育教学观念、体制机制、考核方法等的全面改革,又坚持重点突破、分步实施,不断推进德育的整体改革。我们从落实05思政课新方案,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入手开始改革,从实现“四个统一”(即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教材的统一)到实现“两个转变”(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再到“一体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教学资源、教学团队的形成,发展到现在的“一体化德育”理念和“一体化德育”改革方案的提出,无不体现了这一工作方法。

坚持作为校领导主管思政课改革的管理优势与作为主持此项改革研究和改革实践的优势相结合,坚持按“一体化德育”改革理念、思路和实施方案推进改革实践不折腾,这是该项研究和改革实践的重要方法,从而保证了该项研究与改革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建立

(一)创建真实的职业环境

深化改革,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创建真实的(或近似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创建真实的职业环境方面,一要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去创建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耳闻目染、得到熏陶,在践履中学习接受思想道德和法律理念及规范,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二要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按职业人的标准去要求管理和塑造,即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更要遵循职业活动规律。

(二)构建一体化德育的新体制机制

一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分工协作、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行政全面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形成校党委领导,校党委和行政共同决策,校行政全面负责组织实施与管理的工作体系;要明确责任和分工,充分发挥院系两级党组织、行政、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大学德育中的作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辅导、辅导员工作之间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之间的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配合,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一个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高校德育工作的网络,实现用理论武装人,用制度管理人,用环境熏陶人,用榜样引导人。

二要按照构筑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总体设想,并针对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制订大学生德育工作长期规划,分步实施。

在教育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具体的德育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应完成相关德育目标,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总体布局,通过健全机制、统筹教育活动、整合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符合学校和专业特点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实践教学的序列化、网络化、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可实践性。

三要建立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定期组织综合和专项检查与评估,上级主管部门要把大学生德育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进行定期评估检查,各高校负责对本校各院(系)、各部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情况进行督查评估。进一步建立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激励表彰机制。

四要构建一体化德育基本队伍。要建立以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为骨干的德育工作队伍。思政课专职教师可以兼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学生党团政工干部也可以编入思政部相关教研室,明确思政课教师身份并承担思政课相关教学任务,这既可以解决了学生政工干部教学单位归属和教师身份认同问题,也可以解决了思政课专职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成长需求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基本建成了一支思政课专职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政工干部“三位一体”、功能互补、有机统一的德育教师队伍,从教学人事制度上解决了思政课教师教学与学生政工干部实际工作各行其是、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不仅是人的本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根据和存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结成社会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到底以人的什么为本呢?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人之根、之本。人作为一种目的性的社会存在物,人所追求的目的又无外乎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目的和动机的内在根据。因此,只要是以人为本,就必须首先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在学校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当然,这里存在一个对学生需要的辨析与甄别的问题,即学生的哪些需要应该满足、哪些需要应该改变、哪些需要应该引导和提升,显然,前提是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需要有哪些,这又是我们过去教育教学活动所重视不够的地方,而这恰是我们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完善学生需要的调查、了解、辨析与满足机制,还要把思想道德法律领域社会性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总之,只有用一体化德育的理念、一体化的德育模式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用理论武装人,用制度管理人,用环境熏陶人,用榜样引导人,实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4.

[2] 南昌航空大学.坚持大思政理念推进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江西教育,2010(31).

[3] 吕仓福.满足和提升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J].求实,2010(7).

[4] 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

[5] 刘俊杰.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

[6] 王伟.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7] 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行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8] 李俊勤.论高校德育工作一体化运行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1(8).

[9] 刘世明.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2 (7).

德育管理机制范文8

【关键词】民办高校 立德树人 路径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4-02

1.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1.1坚持教学育人的方针。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应该坚持以教学育人为方针。各个学科教师都应该从所教学科入手,结合当前学生身心现状来完成教学育人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施教理念,还是整个施教环节,都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真正的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知识教育与精神教育的统一。教学育人要比其他硬性方式更能够对学生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教学育人的方式属于潜移默化的形式,学生并不会产生反感,因此可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2采用校园文化育人的手段。校园文化同样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对立德树人有着积极的作用。民办高校负责人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举办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运动会、文化节等,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必不可少,因此各大民办高校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主要阵地,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走向更好的未来。

1.3坚持党建育人的方法。党建育人目标的提出,使得立德树人更加深层次化,将立德树人由简单的德育教育上升到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这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党建育人不仅对人才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有可能会因此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结构,因此民办高校党支部组织要尤其重视。党组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与组织优势,将这些优势运用到立德树人教育中,将会最大程度的团结优势力量,巩固政治堡垒,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

2.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工作机制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培养各类优势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发展目标,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抵得住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价值观,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东西方文化,大众与精英文化等。

2.1以育人为教学根本,以德育教育为先导,始终不放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起来,注重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力宣传法制知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树立公民意识。与此同时,立德树人还应该以教学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每一项教学管理工作的安排都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准,同时与素质教育相统一,要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宣传,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能够提升全面素质,尤其是组织实践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这对培养综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2.2要构建道德规范制度,以道德为主体形成约束机制。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定位要始终以上述机制为准。第一,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双重身份,既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受教育者,这是因为学生的某些行为会直接对教师产生影响,以此让教师自身的道德体系得以重构。第二,教师要将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为德育重点,要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所成就。

2.3构建开放、科学、系统化的立德树人管理机制。德育管理是立德树人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该项内容对整个管理机制功能作用的发挥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办高校应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构建一个主动、开放的管理机制,而后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各个部门人员都参与其中,尽可能的调动所有积极因素,为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提供依据。

2.4集中资源构建整合型评价机制。民办高校以立德树人为人才目标,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民办高校最好的方式就是整合所有有效资源,健全德育管理机制,形成既涵盖先导教育,又注重服务与管理的宏观德育管理格局。在此基础上实施三级评价机制,最高级别为民办高校,其次是职能部门,最后是院系评价。这种多级评价能够保证德育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以民办高校德育教育情况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二是创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让每一项工作活动都能够以立德树人为基础,这对提升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培养内外兼修人才有着突出的作用。

德育管理机制范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践德育 运行机制

实践德育指在充分尊重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体验,实施道德行为,从而促进思想品德与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以实现育人目标的活动。在德育低效的背景下,实践德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德途径和当前摆脱德育困境的一种有效尝试,人们对其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化、拓展。高职院校鉴于自身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推进实践德育的运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展实践德育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开展实践德育是对高职院校实践资源的充分利用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有较大比重,工科专业实践课时比例要达到总课时的50%及以上,文科专业实践课时比例要达到40%以上。随着高职院校办学经验的逐步积累,办学水平逐渐提高,体现高职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熟和推广,校内外各类实践基地相继建立。教育资源的挖掘是开展实践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资源丰富是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征。对实践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充实德育教材的内容、创设真实的德育情境、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及促进德育隐形知识的传递。如果仅仅将各类实践资源作为高职生实践技能提升的依托,其效能的发挥将是片面的有限的。

2.高职院校开展实践德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德育为先一直是我们不变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取向,德育实效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但其低效性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原有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兴趣广泛易迁移,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在生源综合素质降低,而不断扩招导致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德育低效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德育既关注思想品德的教育,又关注能力的培养,同时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德育的这些特点要求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资源,把理论付诸实践。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的德育资源,突破传统德育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局限,使德育在课内外、校内外持续践行,是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工作开拓创新的可行路径选择。

二、高职院校实践德育的运行机制分析

1.高职院校实践德育的保障机制

实践德育的保障机制是实现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保证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基地保障。高职院校要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师生对实践德育的认识,把实践德育作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德育的基础性条件,实践基地建设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实践德育的成效。高职院校既要建立包括良好的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中心、社团活动中心等校内的实践德育的基地,又要积极拓展校园之外的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法纪类、服务类等各类基地。要保障高职院校实践德育的有效开展,仅仅按照国家相关德育经费的标准拨付经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对实践德育的相关安排加大对德育经费支持力度。实践德育涉及部门多,关系复杂,要强化实践德育,必须建立有学工处、团委、教务处、思政部、各个系部及实习实训企业参与的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实践德育的常设领导机构,各个组成部门职责明确,既分工明确又统筹规划,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专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问题,要在教务处、各系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单列出来。全院大型德育实践性教学活动要在团委、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分工协作中有计划地按年度规划。

2.高职院校实践德育的激励机制

实践德育目标的实现及德育实效的提高,离不开德育主体的积极工作、积极参与。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德育必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是德育的两个基本范畴,高职院校实践德育的激励机制,既要注重精神激励,又要注重物质激励,用精神鼓励来提高物质鼓励的格调,用物质鼓励来巩固和强化精神鼓励的效果。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于工作实绩突出的德育工作者,要在职称评定、进修等方面充分考虑,给予必要的倾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通过评选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学生等,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满足他们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激励他们不断进取,要不断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及思想中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自觉与典型对照,寻找自身的差距,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把激励机制引入实践德育的运行,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高职院校实践德育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评价机制直接指导着高职德育应该做什么、避免什么、追求什么、摒弃什么。从实践德育的视角而言,德育评价要改变单一的教师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建立科学、具体、简明、动态的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家庭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系统,沟通各实践环节,汇集各方面意见;在评价内容上,由单一理论知识考试拓展为日常行为监测、案例分析研究、社会实践效果等;在评价对象上不仅仅要考查学生理论层面的提高程度,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从以道德知识为主走向以道德行为为主。同时要建立长效的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跟踪研究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品德表现,从个案研究中升华对高职院校实践德育的认识,以有利于高职院校实践德育运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4.高职院校实践德育的学生自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