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集锦9篇

时间:2023-09-14 17:39:22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范文1

关键词:证券资产定价; 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1-0019-05

一、引言

证券资产是一种未定权益, 其所产生的现金流只能在未来实现, 并伴随着不确定性。因此,证券资产价格一方面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大小、时间以及分布特征等, 另一方面取决于投资者对这种不确定现金流的主观偏好、信念和信息。现代金融理论沿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最优化和均衡等思想, 通过描述投资者效用最大化决策行为模式下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关系, 来解释证券资产价格决定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有关金融市场的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现代金融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即所谓的“异象”,这激起了许多学者对建立在投资者理性基础上的现代金融理论的反思,从而促使行为金融理论的诞生。 行为金融理论试图以心理学对人决策过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证券资产定价问题,并成为近二十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前提条件、 模型推导等方面对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资产定价研究进行比较和评述。

二、现代金融理论下的证券资产定价

(一)现代金融理论下证券资产定价的前提假设

1. 投资者理性。“理性经济人” 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假设, 但对于理性经济人的解释和认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理论中有很大差异, 并且在不断变化中。具体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命题: 期望效用准则、 贝叶斯推断和风险厌恶。 期望效用理论由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于1944年提出, 该理论假定不确定情况下行为人的选择偏好具有独立性、可传递性和连续性,则行为人的选择偏好可以用一个概率线性的偏好泛函数表示, 即存在一个与每一结果相联系的效用函数值, 行为人对不同方案的选择按照期望效用值的大小进行。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的期望效用理论要求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分布是客观概率且为所有行为主体的共同知识,但现实中,未来自然状态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概率。对此, Savage(1953)提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概率分布是行为主体对自然状态发生“机会”的个人信念,是可以通过行为主体的选择揭示出来的。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克服了客观概率假定的不足, 但对行为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行为主体根据可得信息对自然状态形成先验信念;其次,随着新信息的不断到达,行为主体能够按照贝叶斯法则及时更新信念。 风险厌恶意味着效用函数是一凹函数。 理性经济人假定使得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数学描述成为可能。 对于投资者来说, 存在一个与未来各种可能的收益相联系的泛函数,使得投资者购买或持有该证券资产的效用为其各种可能收益所带来的效用的概率加权值, 投资者则根据最大化期望效用原则进行决策。因此,在假定投资者理性的基础上, 就能够按照效用价值理论的分析范式来研究证券资产的定价问题。

2. 有效市场假说。在假定投资者理性的条件下,证券价格是否等于其价值或者说理性资产定价理论成立与否取决于市场的信息, 如果所有的相关信息无成本地提供给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且所有参与者对未来具有相同的预期, 则均衡时的证券价格是所有投资者围绕自身期望效用最大化选择的结果, 应该等于其价值。否则,证券的均衡价格会偏离其价值,建立在投资者理性基础上的证券定价理论无法成立。 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为理性证券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源于对证券价格行为的研究,早在1900年,法国数学家Bachelier在其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就提出了证券价格的“随机游走”模型,但并没有吸引同时期经济学家的眼球。时隔半个多世纪,这一研究重新开展起来,英国统计学家Kendall(1953)、 美国经济学家Roberts(1959)、Osborne(1959)等相继检验并验证了证券价格的随机游走特征, 但这些研究并没有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直到1965年, Samuelson在仔细研究了随机游走理论后, 较为严密地揭示了其背后的经济理论――证券价格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反映。1970年, Fama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回顾》一文发表,在这篇经典的论文中,法玛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综述, 并给出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具体定义, 确立了其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二)现代金融理论下证券资产定价模型

1952年, Markotwiz提出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理论的诞生。在这篇开拓性的论文中,Markotwiz对在充分竞争的、 有效的证券市场中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进行分析。 假定投资者只生存一期, 其投资的目的是最大化期末财富所带来的效用, 当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型或证券资产的收益为正态分布情况下, 则投资者的效用建立在财富分布的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上。因此,对于风险厌恶的投资者, 其目标是在即定收益下最小化方差或在即定方差下最大化收益。 投资者在资产组合时应通过选择价格变动成负相关的证券来降低组合的方差而避免投资于协方差很高的证券。 当所有投资者对市场具有相同的预期时, 则可以形成一系列的符合上述条件的投资组合, 构成有效投资组合前沿。在充分竞争的证券市场,投资者只需根据个人愿意承担的风险或期望的收益从有效组合中选择。Markotwiz的开创性成果为证券资产定价提供了崭新的思想。

3. 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在Merton跨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础上, Breeden(1979)证明,如果投资者的消费偏好与状态变量无关,且消费的边际效用与财富的边际效用相等,则任一资产i的期望收益都与其与投资者最优消费的实际瞬时增长率之间的协方差成正比,可以表示为:ri-r=?茁ic(rj-r)/?茁jc,其中,?茁ic为资产i的收益与最优消费增长率间的协方差,?茁jc为资产j的收益与最优消费增长率间的协方差(?茁jc≠0),rj为资产j的期望收益。Lucas(1978)则从投资者以追求整个生命周期消费效用最大化为出发点, 推导出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不仅使证券资产定价从单期静态扩展到多期动态,而且从局部均衡扩展到一般均衡, 并成功融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金融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三、行为金融理论下的证券资产定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以投资者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的证券资产定价理论的黄金时代, 特别是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 实现了现代金融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融合, 而且得到早期实证研究的支持。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一些违反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异象”被发现,如:股票收益的中期惯性与长期反转、规模效应、价值效应、溢价之谜、股价波动之迷等。学者们开始对现代金融理论在证券资产价格决定上的解释力产生怀疑,并转到其他领域寻求合理的解释。随着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前景理论的出现,以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研究成果在投资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行为金融学试图从投资者的真实决策行为出发重新审视证券价格决定问题并逐渐获得重视。

(一)行为金融理论下投资者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

1.投资者有限理性。“理性经济人” 假定要求行为人无所不知和拥有无限的计算能力, 但现实中行为人是很难达到的,一方面受自身的经验、阅历、知识水平、技能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的影响。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Simon(1955)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联手研究经济行为的发生机制。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使得这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79年的文章《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中,Kahneman和Tversky通过对人在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行为进行大量实验研究, 发现许多违反期望效用理论现象, 并将其归纳为三个效应:确定性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与期望效用理论不同, 前景理论分别用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来描述个人的选择行为,其中,价值函数为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和损失, 而不是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期末财富, 价值函数在整体上成一个单调递增的曲线,但在利得时是凹的(反映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 而在损失时是凸的(反映投资者是风险偏好的)。 决策权重函数定义为客观概率的单调增函数,但在低概率时?仔(p)> p,而在高概率时?仔(p)< p。在1974年的文章《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中,Kahneman和Tversky指出, 由于受复杂环境和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人们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问题时常采用启发法(Heuristic)而不是算法(Algorithm)进行决策。 启发法导致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一些心理偏差,如:易获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锚定与调整偏差、框架依赖偏差等,而且这些偏差并非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共性。

2.非有效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效市场假说的实证检验证据和理论基础均受到了挑战。Shiller(1981)对股市波动的研究发现,“股票价格由未来红利的预期净现值而决定” 并不能完全解释股价波动的幅度。De Bondt和Thaler(1985)则发现,当股票按照过去3~5年收益率的高低分类时, 过去的赢家变成了输家,而过去的输家则成为了赢家,应用买入输家和卖出赢家的反转策略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随后,许多研究者依据股票过去的收益情况又成功地提出了许多方法来预测股票收益。 这些发现动摇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实证基础。同时,有效市场假说赖以成立的最后一道理论防线――完美套利受到了质疑。依据有效市场假说,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且这些非理具有相关性,但聪明的投资者或套利者的存在将会消除其对证券价格影响, 使证券价格回到其基本价值上。 而现实中的证券市场由于替代品难以发现和套利本身存在风险导致套利行为的作用不可能充分实现, 金融市场在多数情况下也将不再是有效的(Shleifer,2000)。

(二)行为金融理论下证券资产定价模型

投资者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动摇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促进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的真实决策行为出发, 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修正并提出相应定价模型:(1) 个人对风险的评价并不遵循期望效用理论,而是前景理论;(2)在对不确定性结果进行预期时,个人行事原则往往违反贝叶斯规则,存在种种认知偏差;(3)市场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些投资者会因噪音或对信息的错误理解进行噪音交易, 而套利无法消除噪音交易对价格的影响。

2.投资者心态模型。(1) BSV模型。 基于人的两个认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Barberis , Shleifer 和Vishny(1998)建立了BSV模型。该模型假定公司的收益遵循随机游走模型, 由于对信息反映存在认知偏差,投资者却相信存在一定规律。代表性偏差使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收益的变化, 认为近期收益的变化反映未来收益的变化趋势, 导致反应过度; 保守性偏差使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预测模型, 认为收益变化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导致反应不足。反应不足,可以用来解释价格的中期动量效应, 反应过度则可以解释价格的长期反转效应。(2)DHS模型。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2001)假定市场存在两类投资者,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其中,知情交易者拥有私人信息且对私人信息的精确度往往过分自信;非知情交易者不拥有私人信息, 但能够从价格中推知知情者的信息, 因此非知情交易者不会存在过度自信偏差。 由于知情交易者的过度自信导致对私人信息过度反应而对公共信息反应不足, 从而使股票收益成中期惯性;随着公共信息的不断增加,知情交易者的过度自信得到纠正, 出现股票收益长期反转现象。(3) HS模型。 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Hong和Stein(1999)假定市场由两类有限理性的投资者组成,一类是信息观望者,通过私人观测到的有关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做出预测, 但是不能根据当前和过去价格的信息进行预测;一类是动量交易者,通过过去价格来预测未来的价格。 信息观望者首先接收到一个信息, 由于其有限理性而对信息不能做出充分反应,导致短期内价格变化惯性。当将动量交易者引入后, 动量交易者将根据过去的价格变化决定交易数量指令,利用信息观望者的反应不足进行套利,从而加速了价格对信息的反应速度, 但由于动量交易者仅根据近期的价格进行交易, 而不能直接了解信息。因此,他们的交易将引起更大的价格变化,同时推动更多的交易者交易, 价格也将超出最初的信息所引起的应有的价格变化部分,但最终价格将表现为理性的价格,即出现反转现象。

四、两种理论下证券资产定价的比较

证券资产价格是投资者决策的结果,因此,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是研究证券价格形成机理的基础和核心。现代金融理论以公理形式给出投资者行为假设,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解决证券价格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图1列示了其逻辑推演过程,其中,期望效用理论解决了投资者的决策目标, 完美的信息和贝叶斯信念更新保证了这种最大化目标在不确定的动态环境中实现, 针对现实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的有限理性, 现代金融理论用引入理性预期和套利机制进一步保证了这种价格形成机制的有效。有了这一套机制,证券价格决定问题也简化为围绕投资者目标最大化的一个线性规划求解问题, 投资者决策目标成为研究证券价格的起点。CAPM、ICAPM和CCAPM分别是针对投资者目标的不同定义而推导出来的,但这三个模型间并非独立并行的,而是从单期到多期的一个扩展过程。因此,现代金融理论的内在逻辑是严密的、统一的。

现代金融理论描绘的是一个完美、理想的市场,与现实相差甚远,因此,无法完全解释现实中的价格行为。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的真实决策行为出发,应用归纳的方法提炼投资者的行为准则, 来解释证券价格是什么的问题。表1列示了行为金融理论定价模型与现代金融理论定价模型分析范式对照。

对照图1和表1可以看出, 行为金融定价模型并没有突破现代金融理论的分析范式, 只是从不同的知识点上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改进。 尽管行为金融中的投资者更接近现实中的投资者, 相应的定价模型可以解释现代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但行为金融定价理论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行为金融对投资者的偏好和信念的知识是零散的, 缺乏内在的、统一的联系,无法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行完整的、逻辑严密的表述。因此,行为金融定价模型只是基于投资者的某个行为偏差或针对某个(类)异象而提出的,导致对同一现象存在不同的解释,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现象。其次,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只能对现存的一些现象提供理论上的解释,尚无法做出预测。因此, 行为金融定价理论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寻找一个研究主线,将行为金融关于投资者偏好、信念和信息的一些知识点联系起来,通过合理安排,形成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独特的分析范式。

参考文献:

[1]张圣平. 偏好、信念、信息与证券价格[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克里斯蒂安・戈利耶. 风险和时间经济学[M]. 徐卫宇,译. 上海:中信出版社,2002.

[3]Barberis,N.and R.H.Thaler,A Survey of Behavior Finance,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2003,edited by Constantinides,Harris and Stulz,Elsevier Science B.V.,1053-1123.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范文2

关键词:企业价值 评估理论 综述 成本收益法

0 引言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己经比较成熟并被运用于评估实践中。对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深化,使其形成一套严密、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对指导企业价值评估实践和建立适合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新方法以及推动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1 国外研究综述

企业价值评估作为一个行业产生在西方国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上百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对企业价值评估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对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三种基本途径的深入分析和运用,同时将金融理论中的方法与评估方法相结合。Elli Pagourtzi等将评估方法划分为传统的与先进的方法两种。认为传统方法有比较法、成本法、收入法、回归方法、利润法以及承包商法。先进方法有ANNs经验定价法、空间分析法、模糊逻辑及ARIMA模型。另一方面,注重于对各项资产进行专门的研究,形成与该企业价值资产对应的模型,使其研究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Mary B. Cain研究了电力设备的估价模型;Olena Borissiouk and Janos Peli研究了研究与开发工程的估价问题;Dekke与De Hoog、William Brent Carrer建立了知识资产价值的评估模型。

国外关于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且比较零散,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各组成要素和资产评估理论基础两部分。其中,Frederick M.Babcock第一个指出方法的选择要依赖于评估目的与特定资产,指出了评估程序开始前确定评估目的的重要性;Ratclif以评估假设为基础来分析评估理论概念。经济理论基础是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的基石,国外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资产评估中价值的概念、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关系等内容。

2国内研究综述

如何正确运用己有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资产评估理论,我国学者和资产评估从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2.1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计价标准性质的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计价标准是价格还是价值的讨论,是我国早期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很多书籍和文章中都有涉及。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价值评估的计价标准是价格,如彭桃英提出“资产计价就是用货币来计量资产的价值,具体表现形式是价格”;纪益成在分析企业价值评估计价标准与资产评估方法的关系时,“认为计价标准是用来说明资产评估价格的内涵的,并提出了现行市场价格、变现净值价格、清算价格、重置成本价格、收益现值价格、历史成本价格和税基价格等计价标准”等等。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学者形成共识,认为企业价值评估的计价标准是价值。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传模提出,评估标准是资产的一种内在价值尺度;郑炳南、刘永清认为企业价值评估计价标准的性质应是价值,其内容包括要素价值和经济价值两类。

2.2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类型的研究综述

1997年底,随着我国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制定工作的开始,关于企业价值类型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侧重于对具体企业价值类型含义及其应用的分析。姜楠对企业价值评估类型的四种分类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以企业价值评估基本假设为依据进行分类,以及把企业价值评估类型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比较科学合理的。此后又深入分析了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应如何定义。

周叔敏分析了国际上市场价值概念和价值类型体系在我国如何应用的问题。王诚军深入分析了市场价值的涵义及其在资产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李海英,王建中分析了评估实务中常用的价值类型的含义及其选择问题;程凤朝重点研究了以资抵债过程中的企业价值评估问题,认为抵债时使用的是非市场价值中的某种形式,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抵债资产时应选择强制变现价值。马小琪在对价值理论以及国外学者关于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研究分析、总结后,提出资产评估应以市场价值作为价值标准。

2.3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评估方法选择及其与价值类型关系的探讨,如卢永海、陈晓萍分析了资产评估计价标准如何约束评估方法的选择。

另一方面,我国更多学者侧重于研究各种具体评估方法在不同类型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郑炳南、刘永清从评估时的总量、内容构成等方面分析了整体企业价值评估中成本加和法与收益法的不对应性,并对两种方法的互验提出了质疑。同时,还对企业价值评估成本法中重置成本要素构成内容进行了讨论。王同律、汪海粟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提出将通过超额收益折现来确定的组合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分割的思路与做法。程凤朝对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类型重新定义,并提出和实践了五种适于不良资产形态和处置方式的评估方法。

3 评述及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企业价值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是逐层递进、层层深入的。讨论重点从最初的计价标准性质到价值类型的选择再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准则规范。说明对资产评估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己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选择适合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理论提供了新思考。

对现有企业价值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内容的梳理和重新排列,体现了企业价值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层次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其理论研究的实质,其内容依次包含国外研究理论和国内研究理论两个大方面。通过研究综述评述,结合市场法和收益法得出适合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最新理论,即成本收益法。

参考文献:

[1]马小琪,基于博弈论的资产评估机理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范文3

所谓的产权价值,是指股东、业主产权价值或者所有者产权价值。根据会计计量的角度,先对负债和资产进行界定,接着再对所有者产权价值进行计算。根据计量的角度,是把产权价值定位于负债与资产之间的差额。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决定着所有者产权价值的金额,所有者产权价值并非对其性质做出规定。对产权价值的要素进行界定,不是站在企业主体的立场上,而是要根据企业外部股东或者业主的立场出发来进行界定。

二、关于财务会计产权价值的分析

所谓的财务会计,是指在企业范围内进行建立,是以企业会计作为准则,对计量、确认、报告和记录等专门的方法与程序进行运用,它的作用在于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给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而言,会计提供的信息是它的产权价值运动的真实反映。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与管理层次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有效形成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组织体系,另一方面,它既是各个投入资本在企业内部的配置,也是企业法人产权的分配。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置与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对企业组织的绩效与功能,对企业的资本运动起着决定作用,对企业的制度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产权价值的实现。

三、关于产权价值理论类别

产权价值理论,它与对企业性质的认识、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联系密切。对于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原先是独资企业,然后到合资企业,接着到了股份公司的演变,由于这一变化,企业性质的认识也是从经济人到了社会生态经济人,形式也是由原来的股东单边治理,到了由利益往来者的共同治理。因此,产权价值理论也包括企业理论、主体理论、业理论等。

1.关于企业理论的解读

企业理论适用在相互之间有利益往来并且有属于共同拥有的大公司这样的群体,什么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呢?企业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不仅仅包括股东与债权人,还包括国家、客户、职工等。对于企业而言,它是为了这么多人的利益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具有很广泛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要为他们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例如,支付出去的工资、该付的利息、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以及企业自身的收益、该缴交的税收等等。这些工资、利息、税收、股利等等,对企业造成了影响,使企业要么收益,要么产生增值额,以上这些可以通过编制增值表进行体现。

2.关于主体理论的解读

主体理论适用的范围是股东与债权人共同出资所开办的公司制企业,主体理论认为,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它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有着独立的人格,因此,要把企业和企业出资人进行区别。在主体理论下,企业对股东与债权人的产权价值进行监护,对他们的产权价值有经管的责任,而资产作为企业履行经管责任的工具存在着,可以说,资产是所有者与负债产权价值的总和。对于资产而言,它是企业自身的权利,而对于负债而言,则是企业自身特定的义务。而所有者产权价值则是一种剩余的产权价值,它对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表述。对于企业而言,收入代表着它取得的成果,而为了取得收入,总会有一些服务与物品的消耗,这些所产生的消耗就叫费用,收入—费用得到的收益,其实不是直接归股东所有,收入与费用也无法代表股东产权价值的减或增,而只有对股利进行分配,这些股利才是属于股东所有,进行股利分配后,剩下的留存收益则是企业自身的产权价值,并不属于股东的产权价值。因此,债权人所得的利息以及股东所获得的股利,都是进行收益分配的。

3.关于业主产权理论的解读

无论合资或者独资企业,业主是对企业直接经营管理,业主享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企业的负债,业主有责任承担义务,企业的资产,业主有拥有的权利,对于负债与资产之间的差额,属于业主的产权价值,也就是资产—负债=业主产权价值。在业主产权理论之下:企业的收入,代表着业主产权价值的累积,而企业的费用,则是业务产权价值在逐步减少。在收入和费用之间,会有一个差额的产生,这个差额会造成企业的收益或者损失,并且使业主的产权价值或者增多,或者减少。对于独资企业,可以直接设立“资本”或者“业主产权价值”账户,然后,合伙企业可以根据原先约定好的比例或者方法,对净收益或者净损失进行合理的分配,可以考虑对每一个业主增记“资本”或者“业主产权价值”的账户。债务信息则是合伙企业所产生的费用,企业的所得税,则可以当做是合伙企业的一项支出费用,在对收益进行计算时,可以直接进行扣除。在合伙企业里,合伙人的私用提款必须作为合伙人资本的减项,而不能作为合伙企业的费用,而支付给合伙人的津贴、工资,是属于损益分配项目,而不能作为合伙企业的费用。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范文4

一、价值投资理论与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比较 (一)价值投资理论 价值投资理论是1934年由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戴维•多德在他们合写的被誉为“投资圣经”的《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主张,投资者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股票市场行情变化上,而要放在股票背后的企业身上。 在本杰明•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论之后,沃伦•巴菲特、格伦•格林伯格、彼得•林奇等投资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价值投资理论,将企业的成长性也纳入价值投资的思维,并且运用理论指导投资实践中并取得了丰厚的投资收益。巴菲特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时以最为精炼的语言表达价值投资:“一看一家公司未来5—10年的发展,二是价格要合适,三是公司要信得过”。价值投资理论认为: (1)市场是非完全有效的,至少某些时候是无效的。价值投资理论认为将所有投资者都假设为理性投资者的假设是错误的,正因为市场的非有效性,才会经常给价值投资者提供买入证券的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机会,也提供了卖出证券的价格高于内在价值的机会。 (2)奉行积极的投资策略。与证券市场并非是有效的市场理论假设相对应的是,价值投资理论就是要寻找被市场低估的证券,因此采取的是积极的投资策略。 (3)把风险定义为公司经营业绩与预测发生较大的偏离。价值投资理论认为股价波动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尽管股价长期来说具有向价值回归的趋势,但如何回归、何时回归是不确定的。因此价值投资把风险定义为公司经营业绩与预测发生较大的偏离,其把重点放在公司业绩的研究上,将公司定价与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作为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 (二)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1.科维茨模型 现资组合理论起源于马柯维兹于1952年发表的《证券组合选择》一文,提出了投资组合具有降低证券投资活动风险的作用机制的结论,最优证券的组合投资是为了实现风险一定情况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情况下的风险最小化。 马柯威茨模型以期望收益率(亦称收益率均值)来衡量未来收益率的总体水平,以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收益率的不确定性(风险),其推导出的最优证券组合是无差异曲线族与有效边界相切的切点所对应的组合。 马柯威茨均值方差模型提供了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原理———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原理。该原理认为:选择相关程度较低的证券构建多样化的证券组合,组合的总体方差就会得到改善,风险就会分散。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在马柯维兹的均值方差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夏普、林特纳、莫辛等人对资本市场总体定价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CAPM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明确了切点组合结构,提出并证明了分离定理;(2)提出了度量投资风险的新参数:βi=Cov(Ri,Rm)/Sm;(3)提出了一种简化形式的单因素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最优证券组合是无差异曲线与证券市场线(有效边界)的相切点。单因素模型后来又被推广为多因素模型。 (三)价值投资理论与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对立 通过对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与价值投资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间的区别。 1.对市场是否为一个效率市场的观点不同 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假设投资者是理性人,认为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因此不可能长期战胜市场。而价值投资理论认为市场并非有效的,投资者由于受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信息不完全的限制、时间不足的限制以及心理偏差的限制,将不可能立即对全部公开信息做出反应,市场经常会犯错误。 2.对待风险的观点不同 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风险度量指标β系数是证券i与市场证券组合m收益之间的协方差除以市场证券组合m收益的方差。在无分红的情况下,收益=(期末价格—期初价格)/期初价格,因此其度量的是证券i相对市场综合指数的波动幅度,相对综合指数波动大的风险大;反之,风险小。因此,其实质是衡量股票价格的波动率。 价值投资者并不非常关注股票价格的波动率,他们关注的是和股票密切联系的上市公司,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的业绩与成长。因此,他们认为投资的风险是上市公司亏损或者上市公司的实际业绩比预测的业绩低了很多。巴菲特指出了β值的荒谬,他说:“一个相对市场已经陡直下跌的股票……在低价位时比它在高价位时变得‘更有风险了’”。[1] ———这就是β值如何度量风险的。同样毫无帮助的是,β值不能区分“卖宠物石或呼拉圈的单一产品玩具公司与另一家大富翁游戏或者芭比娃娃的玩具公司之间的内在风险”。但是普通投资者能够通过考虑消费者行为以及消费产品公司的竞争力方法来做区分,而且还可以断定何时股票价格暴跌意味着买入的机会。 3.对待最优证券投资组合的处理不同 现代证券投资组合是通过无差异曲线与有效边界的相切点得出的,不同的投资者因为其对收益与风险的投资偏好不同,因而最优证券投资组合也不同,因此最优证券投资组合有无数种。而价值投资者对待价值的判定非常接近,一种证券如果具有投资价值,那么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也会认为其具有投资价值,因此其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可以只有一个。 (四)两种投资理论的优缺点 #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现资组合理论采取了定量分析最优证券投资组合,提出了投资分散化理论,这些对于我们进行最优证券投资组合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对待市场的效率性、对待风险的测评以及组合的构建方面和价值投资组合有很大的不同。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存在着在风险的度量上更多考虑市场价格因素、不同时期β系数差别、无差异曲线的测定、期望值的概率预测等问题。 而价值投资理论并不太关注股价的波动而更关注公司的经营。价值投资者认为,投资这一行为应是“根据详尽的分析,使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显然,价值投资理论更加接近股票投资的本质。 在全球证券投资实践过程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价值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在其过去的46年投资过程中,年均复利收益率高过市场指数收益率10%以上,价值投资理论战胜了效率市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易祖琼以1998—200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所有股票数据为样本,采取国外学者最常用的四个指标B/M(股东权益账面价值与市值的比率)、E/P(每股收益与价格的比率)、S/P(每股主营业务利润与价格比)和C/P(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价格比)构建价值型投资组合与成长型投资组合,并比较这两种投资组合在样本期间的收益率情况,得出基于B/M、S/P和C/P构建的价值型投资组合能够在大多数年份明显的战胜成长型投资组合,获得超额收益率[2]。此外,中国地质大学的孙美运用市净率模型实证了价值投资在我国具有适用性,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价值投资都表现出强劲的势头。[3] 然而,传统的价值投资理论虽然也设计投资组合,但基本上是依据主观与定性化的方法来构建,其风险控制与收益的保障基本靠对投资对象的把握来实现。随着现代金融市场产品的不断出现,以及市场体系的日益复杂化,特别是全球市场的一体化,价值投资者仅靠对个别投资对象的研究和管理已难以有效地控制风险、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二、基于价值投资理论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两种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各有其优缺点,本文试图吸收各自优点,以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探讨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 在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中,就是要投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公司,产业的稳定性以及投资的公司必须具有高而稳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巴菲特所关注的。投资的公司必须具备投资价值,买入的股票价格必须低于测算出来的股票内在价值,并且留有“安全边际”,中长期投资的股票必须有高过市场证券组合的投资期望报酬。 根据巴菲特的投资理论,我们吸收价值投资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优点,扬弃现代证券投资组合以价格波动率作为风险的度量,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作为风险的度量,选取净资产收益率高、净资产收益率标准差低的公司来构建最优证券投资组合。由于所选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波动很小,就可通过递推的方式预测出公司未来5-10年的投资期望收益率。我们可借用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方法推导出证券组合的收益率和证券组合的风险。最后,以在单位风险条件下最高投资回报率的那组股票作为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该组合的本质就是:组合之中的股票具有较高的持续竞争力并且定价被低估(投资回报率高)。这样我们就既保留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的精华,又将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融合到了价值投资组合的构建中,实现了两者优势互补。 (二)基于价值投资理论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模型 1.模型构造的理论假设 一是证券市场并非是效率市场,我们可以通过主动性投资取得战胜市场指数投资收益率的超额收益率。 二是价值投资者是根据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竞争力,是否具有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且公司业绩稳定来选择投资的股票。 三是价值投资者有共同的投资偏好,既考虑组合要战胜市场证券组合,取得令人满意的收入,又要考虑单位风险条件下的组合收益率要高,并依此构建投资组合。 2.单个证券风险度量指标 根据价值投资理论,度量投资一家公司的风险不是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率,而是买入的公司的经营业绩与预期的经营业绩间较大的偏离程度。同时,买入公司的股票应当具备长期稳定地增长,应当有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且能够稳定地维持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根据上面的观点,可以根据较长时间的历史数据计算出一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ROE)与标准差σ,在相同均值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标准差大的公司风险较大。理由如下:EPS=B×ROE(1)g=b×ROE(2)EPS:每股收益;B:每股净资产;b:留存比率;g:利润增长率公式(1)证明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关系密切,当一家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跌,必然会影响到这家公司的每股收益。从公式(2)看到,一家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关系密切、净资产收益率高的公司,在留存比率相同的情况下净利润的增长率也高。也就是说,净资产收益率和反映一家公司业绩的每股收益以及这家公司的利润增长率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波动大的公司,其经营业绩波动也大,偏离经营业绩的预测也高。另外在某一时点静态地看,股票的价格等于每股收益乘以这个行业的平均市盈率,联系公式(2),可以看到一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在每股净资产相同的情况下每股收益也越高,这家公司的定价也越高。另外,如果一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波动越大,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波动性也越大。 因此,将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σ作为风险度量的指标符合风险是与预期的经营业绩有较大偏离的假定,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风险定义。因此,可以确定一个基本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筛选的标准,例如ROE>24%,选取(ROE-σ)/ROE>0.80的股票作为构建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备选股票池的股票。#p#分页标题#e# 3.单个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度量 由于进入备选股票池的股票具有较高且稳定的净资产收益率,因此可以运用递推的方法计算单个证券的收益率。假设某公司目前的每股收益为净资产收益率为留存比率为每股净资产为D0,净资产收益率为ROE0,留存比率为b,每股净资产为NI0,在预测期间公司仍然保持原有净资产收益率,预测期限为n年,该行业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为S,目前股票价格为P0。 4.最优证券投资组合的构建根据模型假设,最优价值投资组合能够战胜市场指数且所有价值投资者具有共同的投资偏好,因此,基于价值理念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可转化为单位组合风险条件下组合收益率最高的一组组合。结合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当组合证券达到8-10只,投资的非系统风险就会得到极大地下降,而价值投资理论认为最好的公司不多,为了取得超额收益,一般采取相对集中的投资策略,吸取两者优点,从股票池中选取平均ROE>24%且(ROE-σ)/ROE>80%,期望收益率大于预期指数收益率的前8只股票,确定最优组合各股票的投资比例(股票数≤8)。 三、结论 本文将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与价值投资理论相结合,吸收各自优点推导出了基于价值投资理论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从表面上看,推导过程和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均值方差理论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实际上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 1.风险的定义与度量不同。现代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的定义是股票期望收益率的标准差或者某股票价格波动相对市场证券组合的波动幅度之比,其本质是度量股票价格的波动率。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是度量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率,本质是度量上市公司业绩的波动率。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 2.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的目标函数和马科维茨的目标函数不同。马科维茨最优组合是无差异曲线和有效边界的相切点,不同投资偏好的投资者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是不同的。而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假定价值投资者对价值的判断基本一致,因此目标函数为单位组合风险下收益最高的一组组合,因此只有一个最优证券投资组合。 3.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抛弃了β系数的计算,避免了运用证券市场线构建投资组合时β系数稳定性的计算问题。 4.根据巴菲特看一家公司未来5-10年的发展的观点,以净资产收益率递推的方法计算未来5-10年投资收益率,并以此作为期望收益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传统的不变增长以及多元增长股价定价模型大多假定股息分派为无限期,因此定价模型和现实有差距。 通过对上证180指数的实证检验,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可以战胜市场证券组合,在承担较小风险程度下获得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率。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范文5

关键词: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金融稳定

一、 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与理论研究

20 世纪60 年代是经济增长理论的繁荣时期,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也提出一些看法。但是直到20 世纪80 年代,经济学家关于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正式研究仍然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学家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统计工具的不足造成的。在市场有效性假设成为现代经济学尤其是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后,经济学家们围绕有效市场中是否存在资产价格泡沫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什么是资产价格泡沫,西方理论界较为普遍认同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 ,1978)的定义,他定义资产价格泡沫为某种或者几种资产价格在波动过程中突然上升,资产价格的上升使人们产生将来价格会继续上升的预期,不断有新的投资者进入使得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投资者更关注买卖价格的差异收益,而忽视资产本身的内在价值,资产价格持续上升后由于预期逆转及缺少新的投资者会引发价格的迅速下降,最终导致泡沫的破灭。

资产价格泡沫对区域的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金融系统都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从最早的荷兰郁金香狂热到英国南海泡沫,再到美国1929年的股市崩盘都是历史上典型的投机泡沫实例,20世纪末的日本股市暴涨暴跌使得日本经济至今仍持续低迷,最为严重的是2008年以来美国发生的次贷房地产泡沫造成的金融海啸,给各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些现象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几乎都很难解释。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过程,西方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理性资产价格泡沫和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利用模型揭示了资产价格在稳定的市场中会不断膨胀,理性预期的投资者不介意对泡沫而非对内在价值进行投资,因为两者都会产生正的收益率。在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界陆续提出了很多理性泡沫模型,促进了理性泡沫理论的完善与系统化。同时,很多经济学家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来分析泡沫现象,形成非理性泡沫研究理论。比较典型非理性泡沫理论模型有噪音交易者模型、过度交易泡沫模型、投资者情绪模型等。理性和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对泡沫模型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杰出的成果,但总体而言资产价格泡沫的有关理论还未能完全解释资产泡沫现象,尤其是对资产泡沫的何时产生、破裂及对策仍缺乏行之有效的预测和计量手段。

二、 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世界各国的金融资产存量不断增加,麦肯锡研究表明,到2006年底全球金融资产达到167万亿美元,约为全球GDP的3.5倍,根据美联储在2007年3月披露的数据,美国目前全部金融资产大约是其GDP的7倍左右。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价格由于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因素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已成为近年来资产价格泡沫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金融理论发展早期,最先研究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理论是货币传导理论,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主要有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渠道、托宾q效应、财富效应以及“金融加速器”效应理论等,货币工具变量通过影响投资来影响债券等资产价格,进而影响产出和实体经济。随着货币供应理论及货币的内生性研究,对货币政策操作即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工具对资产价格更直接的影响,成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荷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资产价格膨胀与当时所采取的金融改革有关,金融改革使企业和家庭增加了获得信贷的机会,由此导致国内消费和借贷的增长,推动了股票等资产市场的膨胀。近年来的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即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显著,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股票价格上升,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提高短期利率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下降。White(2008)认为2001年~2005年间美国长期低于1%甚至是负值的低利率政策是廉价的货币政策,其结果导致了资产价格与信贷的巨大需求泡沫。当过度投资和过度消费转变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时,美联储不得不停止货币扩张,利率上升、房地产价格下跌及购房人断供使房地产泡沫破灭成为引发次贷危机的根源。同时,一些学者使用模型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Goodhart和 hofmann(2001)利用VAR模型对G7国家的最优货币政策研究时发现,房地产以及股票价格会影响需求和膨胀指数,忽视资产价格会使分析货币政策的经验模型出现偏误,从而使货币政策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经济模型上。Goodhart和hofmann(2008)又利用固定效应面板VAR考察了17个工业化国家在过去三十年来货币、信贷、资产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多方关系,并且在资产价格上涨期间更为明显。我国学者也对国外的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建华(2008)认为美国2006年~2007年基准利率过快提高,是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昌忠泽(2010)认为美国金融危机与流动性冲击和货币政策失误有关,但危机后美国向金融市场注入的流动性有效地降低了金融市场崩溃的概率。李健、邓瑛(2011)对美国资产价格泡沫积聚时期的研究表明资产价格上涨实体推动因素不足,重要的还是货币推动因素。

随着我国近些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资产价格泡沫现象逐渐显现,资产价格受货币政策因素影响也引起了我国学者与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易纲和王召(2002)肯定货币政策对股市价格的直接影响,他们认为在短期中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股票价格,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先于普通的商品价格,在中短期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同向变动。吕江林(2005)研究了上证综合指数与实际GDP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股票指数与GDP存在着双重协整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结论认为货币政策应当对股价变动做出适当反应。瞿强(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临的物价稳定与资产价格膨胀的挑战仍然等待新的理论解释。王虎、王宇伟和范从来(2008)利用非限制性VAR模型研究发现我国股票价格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未来物价膨胀信息,可以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指示器。

三、 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际上在资产价格泡沫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对策问题上存在着相对立的两派观点,即以伯南克和格特勒(Bernanke & Gertler,1989)为代表的无为论和以切凯蒂(Cecchetti et al.,2000)为代表的有为论。无为论认为,只有在资产价格的膨胀已实际引起物价的通货膨胀,此时货币政策才应该对资产价格采取相应措施,如果物价未发生膨胀,就不应单独对资产价格膨胀采取措施。无为论强调了货币政策在调控资产价格方面所面临的困难,首先是资产价格波动的原因复杂多样,货币政策调控资产价格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是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进行调控会扭曲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容易诱发投资者的道德风险;最后是频繁变动货币政策会损害货币政策信誉。无为论认为资产价格泡沫很难得到确认,同时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影响还具有不确定因素,因此货币政策目标不能盯住资产的任何特定价格水平,只有在资产价格波动实际影响到了物价膨胀、产出水平和经济预期时,才需要对资产价格的变化采取一定措施。同时,盯住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会产生许多缺点,首先很难获得资产的合理价格,此外货币政策以资产价格作为目标可能导致目标以外的产出波动和通货膨胀。

有为论认为在资产价格波动超过其基本面时,就需要采取相应货币政策应对,直接作用于资产价格,减少资产价格泡沫将取得更好的宏观经济效果。如果货币政策仅盯住物价膨胀,很有可能错过资产价格泡沫引发的金融结构失衡情况。金融结构失衡会对危及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而加剧失衡状况,影响产业循环周期。货币政策及时对资产价格波动进行反应会有利于控制泡沫避免随后实体经济发生更大的危机。国外研究中关于挪威等较小国家经济中房价、证券价格对利率等货币政策的研究数据表明,将资产价格纳入目标的积极货币政策会有更好表现。Borio和Lowe(2002)认为在低通胀下,若货币政策仅盯住通货膨胀,会使信贷持续增长造成的需求压力首先体现在资产价格上而不是商品与服务价格上,资产价格膨胀将导致金融结构失衡。Ahearne(2005)发现资产价格泡沫与GDP、投资、CPI及产出缺口有关,而且上涨往往开始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货币政策在资产价格泡沫形成之前作出反应。Castro(2008)认为2007年金融危机源于美国而非欧元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欧元区货币政策抑制了资产价格泡沫,而美联储没有采取应对资产泡沫的货币政策措施。我国学者瞿强(2001)较早研究了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认为货币政策应该适当关注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郭田勇(2006)也对我国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资产价格,当资产价格变动影响央行通胀预期时,货币政策需做出反应。

四、 总结与展望

总体来看,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大多是肯定资产价格泡沫受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但也存不足之处:一是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大多是关注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而考虑采取相应货币政策,缺乏货币政策直接影响资产价格的分析,这些理论还不能完全解决货币政策如何影响资产价格泡沫的问题,研究更多关注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试图将资产价格作为通货膨胀因子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中,对货币政策资直接影响产价格的关注不足。二是大多数研究是以一国或经济相似的几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缺乏比较,不同国家的资产证券化规模使得各国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敏感性存在着差异。在金融资产总值超过GDP数倍的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不可避免对要资产价格形成较大影响,而在金融资产总量仅为GDP一倍左右的中国,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可能并不是很明显。三是研究多集中于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忽略了房地产价格等其他易受货币政策影响的资产,不能全面考察货币政策在资产价格中的作用。四是研究多关注于资产价格上升过程中货币政策因素的讨论,对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过程中货币政策因素讨论较少。分析中一般借鉴“泰勒规则”中通胀率和GDP缺口对货币政策指示作用,缺少对传导变量投资的分析,事实上投资在货币政策影响资产价格泡沫中起重要传导作用。

现有的研究虽然还不完善,但都趋向认同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易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起资产价格泡沫,不关注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调整会引起资产价格意外波动,造成金融不稳定,这种预期可以作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近年货币政策论理一直在争论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即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唯一的价格稳定情况下,通过事先提高利率,从而影响(增大)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概率,这样虽然短期内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水平可能会与目标值相偏离,但从长期来看,能够使得福利损失最小化,反而可能是最优的货币政策。当前的主流观点虽然认为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但是还没有明确支持货币政策直接干预资产价格。资产价格泡沫中的货币政策影响因素仍有很多争论,还没有完善理论或模型解释。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决定了两者关系将成为学界持续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经济研究, 2002,(3):13-20.

2. 吕江林.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 经济研究, 2005,(3):80-90.

3. 王虎,王宇伟,范从来. 股票价格具有货币政策指示器功能吗——来自中国1997—2006年的经验证据. 金融研究, 2008,(6):94-108.

4. 张健华.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制度重构,金融研究,2008,(12):1-9.

5. 昌忠泽.流动性冲击、货币政策失误与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研究,2010,(7):18-34.

6. 李健,邓瑛.推动房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研究—基于美国、日本、中国泡沫积聚时期的实证比较分析.金融研究,2011,(6):18-32.

7. 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经济研究, 2001,(7):60-67.

8. 郭田勇.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与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完善. 金融研究, 2006,(10):23-35.

9. Bernanke, B.S.and M.Gertler.Should Central Banks Respond to Movements in Asset Pri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 2001,(91): 253-257.

10. Cecchetti, S., H.Genberg, J. Lipsky, and S.Wadhwani, Asset Prices and Central Bank Policy.Working Paper, Geneva Report on the World Economy CEPR and ICMB, 2000,(1222).

重点项目: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3期金融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2011001)和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号:2011015)资助。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范文6

【关键词】资产定价;“股权溢价”之谜;行为金融学

一、 引言

资产定价理论是研究如何对资产估价的理论,其与公司财务、金融市场与机构形成现代金融学的三大核心研究领域。目前,对资产定价的文献研究已有很多,如Jenson(1972)、Fama(1991)、Campbell(2000)、Cochrane(2001)、Grauer(2001)、Dimson&Mussavian(2001)。等。

二、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

(一)随机贴现因子

资产定价的核心问题,是金融资产的价值或价格等于其预期收益的现值。考虑资产定价公式:Pt=Et[Mt+1 Wt+1],Mt+1即为随机贴现因子。大多数资产定价理论的区别就体现在Mt+1上。夏普比率(Sharpe,1990)界定了Mt+1波幅的下限,即■。但研究发现,利用实际消费数据计算的Mt+1波幅过小(或夏普比率过高),即所谓的“风险溢价”之谜。

(二)CAPM—理想经济状态

首先介绍贝塔定价模型,E(R■)=R■+β■Y■,β■表示收益率对随机折现系数的敏感度,即风险大小;Y■表示风险价格;(β■Y■)则是资产的风险溢价。Sharpe等基于Markowitz &Tobin的资产组合理论,利用均值方差分析确定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其核心思想还是单个资产或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与其系统性风险线性相关,对于Y■和β■,CAPM比上式的限制更多。但Merton(1973)的研究表明,传统的静态CAPM无法适用于动态分析,提出跨期CAPM(ICAPM)。Breeden(1979)在Merton的基础上推导出基于消费的CAPM(CCAPM)。

(三)APT模型—放松约束条件

CAPM中,市场资产组合的范围界定模糊,引发了“Roll批评”。Ross(1976)则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弱化了CAPM中的限定要求,但APT未能确定影响资产价格的具体因素,且难以验证(Shanken,198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研究,如收益的可预测性(Fama&French,1989,Lettau&Ludvigson,2000),三因素、四因素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Fama&French,1993),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Shiller,1981、Shefrin&Stateman,1994、Barberis,1998)都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结论。

三、股权溢价与标准资产定价模型的拓展

(一)“股权溢价”之谜

股权溢价的公式为:E■r■-r■+σ■■/2=rσ■c,表示股权溢价等于经济人风险厌恶系数r和证券收益与消费增长率的协方差σpc的乘积。Mehra&Prescott(1985)通过分析美国的相关历史数据发现,期间证券收益波动性很大而消费增长波动性较小,σpc值很小,所以r需达到通常情况下的3~4倍,此即“股权溢价”之谜。

(二)“股权溢价”之谜的理论解释

(1)广义预期效用(GEU)与资产定价。Epstein&Zin(1989,1991)试图用GEU函数解释“股权溢价”之谜。GEU函数中,风险厌恶与替代弹性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这也难以解释,因为“股权溢价”之谜的根本问题在于经济人对于投资者风险厌恶的判断,而不强调有效区分跨期替代弹性与风险厌恶。且函数中的外生假定,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对股权溢价的解释力。使用GEU解释股权溢价的学者还有Epstein(1988)、Stampbaugh(1989)、Weil(1989,1990)、Kocherlakota(1990)、Kandel&Stambaugh(1991)等。(2)消费惯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消费惯性的资产定价模型,是指在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中,投资者以前的消费水平将对其以后的消费效用产生影响。Constantinides(1990)利用拓展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解释股权溢价,即代表性经济人的效用与时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此后又有大量基于消费惯性的文献研究,如Abel(1990)、Gali(1994)等。但都无法完美地解释“股权溢价”之谜。(3)不完全市场、市场不完善与资产定价。Black(1972)推出存在借贷约束的CAPM,即零贝塔CAPM,用以分析市场不完全对资产定价的影响。结果表明,零贝塔CAPM与标准CAPM一致。Constantinides&Duffie(1996)利用欧拉方程解释部分“股权溢价”之谜,但并未得到实证检验。一些学者则实证分析了经济人的异质性收入冲击对消费的影响,如Zelds(1989)、Telmer(1993)、Krebs等(2000)及Brav,Constantinides &Geczy(2002)。此外,市场不完善或市场摩擦对资产定价的影响研究也颇多,如Aiyagari&Gertler(1991)、Heaton&Lucas(1996),Brav,Constantinides&Geczy(2002)分别从市场不完善、市场摩擦及市场有限参与角度解释股权溢价,但都差强人意。(4)行为金融学与资产定价。行为金融学主要分析经济人的非理对资产定价的影响。Benartzi&Thaler(1995)研究了投资者厌恶损失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但未能解释过高的收益差异。Barberis,Huang&Santos(2001)通过引入事前投资收益对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影响,推导出时变的风险厌恶系数,能产生类似乘数效应,不仅可以解释股权溢价,还能使消费增长与股利增长维持较低的相关度。

四、宏观经济波动与资产定价

对资产定价尤其是股权溢价理论的深入研究表明,资产定价、消费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目前,对资产定价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企业投资决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投资者消费行为决策与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资产价格与信贷决策之间的关系(Cochrane,1991;Bernanke,Gertler&Gilchrist,1996,1998;Carlstorm&Fuerst,1997;Boldrin,Christiano&Fisher,2001;Gomes,Yaron&Zhang,2003)。

五、总结

本文从股权意见之谜的视角,回顾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虽然已有诸多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股权溢价,结果并不完美,仍需对现有资产定价理论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但无论资产定价理论演绎到何种阶段,其模型必须能够解释历史数据,才能为大家认可。

参 考 文 献

[1]汪昌云,汪勇祥.资产定价理论:一个探索股权溢价之谜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7,7:136~151

[2]郭明伟,夏少刚.资产定价理论发展动态简评[J].经济学动态.

2009(11):136~138

[3]梁贺新.资产定价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展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3):31~39

[4]Constantinides,G.M.,J.B. Donaldson and R.Mehra.2002.“Junior can''t Borrow: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Quarterly Jour

-nal of Economics.118,pp.269~296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范文7

关键词:自然资源 水资源 资产 价值 核算 折旧

1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形势

近年来,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日趋活跃[1],究其原因,其一,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矛盾更加尖锐化,并最终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促使人们寻求更有效的途径来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其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必然渐渐将通过计划管理分配资源模式转化为由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国家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的主体,主要起宏观调控和服务的作用,并且要求在经济上实现所有权,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是加强资源管理、实现所有权具体步骤之一;第三,政府的界入和推动,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加温的助然剂,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仅在1991—1995年间,多次召开会议,1991年召开了“自然资源产业化和资产管理问题”理论研讨会,1992年发表了“实行国有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摆脱我国资源困境的根本出路”的文献,在1994年“全国国有资源性资产管理暨全国清产核资工作会议”及1995年“国有资源性资产管理全国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为自然资源管理开辟了一条新领域,它对保证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地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至今还处于“糊涂”状态,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2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2.1 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资产关系问题

明确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资产的关系,无论对于研究还是管理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所见甚少。

自然资源概念具有多种,其分类根据研究对象或标准不同存在很多的差异。自然资源通常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称,联合国出版的文献对其涵义解释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中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过去进化阶段中无生命的物理成分,如矿物,又包括地球演化中的产物,如植物、动物、景观要素、地形、水、空气、土壤和化石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再生情况,通常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恒定资源。

资产是国家或企业个人拥有的具有使用价值能够带来收益的有形财产或无形的财产,其主要特征是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收益。根据资产基本经济用途和存在领域不同,它可以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两大类。自然资源是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因此,自然资源具有资产的主要特征,它是经营性资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被称为自然资源资产(或自然资产或资源性资产)。

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资产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自然资源资产是由稀缺的自然资源转化而来的,它本身也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源资产具有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是否具有稀缺性,是否具有明确的所有权,只有既稀缺同时又具有明确所有者的自然资源才可能转化为自然资源资产。稀缺通常指相对需求而言供不应求。例如,水资源转化为水资源资产,它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与水资源的矛盾是治涝的矛盾。尽管它具有明确的所有权,但它并不稀缺,而且在水资源使用时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物质利益上没有冲突,当代人对后代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没有构成剥夺与损害,它不是资产,只有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它才具有资产的特性。水资源转化为水资源资产具有量的界限,在某个限度之内,水资源就是水资源,超出这个限度,水资源转化为水资源资产。目前,资源资产化研究出现了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考虑自然资源分异的存在,不分自然资源所处的状态如何,主张一切自然资源都进行资产化,值得注意而且必须加以纠正。自然资源资产化有上述的特定条件,不管自然资源所处形态,全部主张资产化,这在理论上不可能的,在实践上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如空气、太阳能是我们最常见的自然资源,不能也不可能进行资产化管理。

因此,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并非适用于全部的自然资源,而是部分自然资源。有些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资产,但从局部或者时间上来看,它也可以转化为非自然资源资产。如水资源,根据其时空分布的不同,在缺水地区可以进行资产化,但不能将洪水包括在内,因为洪水它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效益,相反往往伴随着巨大损失,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资产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2.2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问题,

研究自然资源资产化,不可能脱离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问题,因为它是自然资源经济管理的重点,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是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要求其所有权在经济上加以体现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同固定资产等资产价值理论是不同的,其中最大区别在于固定资产价值仅包括劳动价值和稀缺价值两部分,而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除了包含这两部分之外,还包括生态价值[2],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某种自然资源而言,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前两种价值,只不过由于理论计算尚不成熟以及该值巨大,人们难以接受而忽略,这种忽略导致一种极大错误,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在自然资源产品价值中没有得到体现,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补偿难以实现,因而出现系列自然资源被无偿使用所招致严重后果,如资源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空心化”问题[3]、国民经济虚假增长问题、经济杠杆调节失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等问题。目前,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求,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只是构建了一些理论框架,纵观目前有关理论研究,探讨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有多种,如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生态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价值工程论、资源环境论等,它们从某一局部阐述了相应的价值问题,但都没有很好地从整体上解决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问题。李金昌对自然资源价值探讨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他将西方的效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进行有效地结合[4],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是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研究值得关注和重视的进展。

理论上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的需求不允许我们进行长期争而不决,我们必须在构筑价值理论的同时来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化理论,并且尽可能地将其赋之实践。如何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进行计量,这是实现自然资源价值的前提和基础,现有的一些理论如边际机会成本模型、模糊数学模型[5]、效用—劳动价值结合模型等,它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解决部分资源本底价值或者资源产品的价值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它们尚不能完全解决所有自然资源价值量化问题,必需进行改进和创新。不同的自然资源由于分布、特征、供求状况等存在差异,他们是否具有统一计算范式,这是价值量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需予以明确回答,完善创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化理论是资源走向市场的必经之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绩与缺陷并存,现实需求与理论研究相脱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必须在此方面有所创建,这也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发展必然趋势。

3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可行性与操作性问题

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可行性如何,不仅为理论研究工作者所关注,更为管理工作者所重视。尽管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概念尚未完全明确,但资产化管理的目的是清楚的,就是根据自然资源生产的实际,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全过程,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资源产权的可交易性。目前,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客观环境渐渐具备,其中最重要是:(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促使自然资源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行为,不能再完全依靠政府计划分配资源,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政府只是进行宏观调控和服务[6];(2)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为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提供了法律的空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资源法》等,均有相关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证有偿使用资源,确保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说,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的宏观条件已经具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加以推广。宏观条件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如果将其运用于实践,还有相当多的制约因素,只有这些因素完全彻底解决,可能性才具有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对部分自然资源开展了资产化管理的实践,主要是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海岸带)资源、土地资源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不能否认的是在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1)包括上文已经论及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及其量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为资源资产化管理最大的障碍;(2)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无价”的传统价值观念,阻碍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必须对其进行加以改造,建立新型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需求的资源价值观,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改造工程;(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资源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发挥作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管理模式在短时间范围内难以形成,也难以起到主导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可操作性较差,我们必须围绕着持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创造条件,积累经验,以便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可能资产化的自然资源实施资产化管理。

值得强调的是,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只适用于部分自然资源,而对有一部分自然资源不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这主要决定于自然资源的特性。

4 自然资源资产折旧问题

按照现行的经济运行体制,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是按照不同的折旧率进行折旧,最终得以报废和更新。自然资源资产是否也同固定资产一样存在着折旧问题?如果存在,其折旧方式如何?是否可以沿用资产折旧的理论体系?回答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折旧是经济运行、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到如何对使用消耗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补偿,以便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它在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肯定的是,自然资源资产只是具有资产的特征,必须对其采取相应的折旧方式,但由于同固定资产相比存在着特殊性,其折旧的理论体系、方法存在着很大差异。

仅以水资源资产为例,来阐述自然资源折旧问题。由于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水资源资产与固定资产中的资产相比有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资产的内涵不同。固定资产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水资源资产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未打上人类劳动的烙印的价值即生态价值;(2)补偿方式不同。固定资产的补偿是通过折旧方式进行的,它是一个不间断的价值转移过程,到了一定年限,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之中;而水资源资产补偿主要是功能补偿,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污染等原因,水资源功能不断下降,只要经过人工或自然的净化之后,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水资源资产得到补偿,特别值得说明的是,河道等具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如果排污没有超过其环境容量,可以完全得到自然净化,不需投入人力和物力;(3)资产的循环途径不同,固定资产在失去使用价值之后,可以用折旧款重新购置;其更新可以通过水的循环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治理恢复原有状态方式来进行,或者通过自然净化的形式进行(指未超过环境容量的水系);(4)资产时空分布不同。固定资产的时空分布受经济现状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固定资产聚集较多,科技成分含量高的固定资产所占比例更高;水资源资产分布受气候、地理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年际之间、年内之间有很大差别,它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类只能通过修建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改变水资源资产的时空分布;(5)资产的功能数量不同。对于固定资产而言,其功能相对较单一,对于水资源资产来说,其功能是多样的,如可以用来饮用、灌溉、发电、旅游观光等,并且各种功能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排斥现象,甚至可以共存共生[7,8]。

因此,自然资产折旧理论与资产折旧理论存在着很大差异,必须努力建立新的折旧理论体系解决这种问题。

2.5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问题

根据我国宪法第九条、第十条及矿产资源法有关规定,某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具有国有性,即它们属于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以也必然存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问题。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与通常提到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价证券、无形资产等流失表现形式不同,它主要区别表现在:(1)国有自然资源资产被无价或低价使用,资源所有者没有因资产的付出获得足够的收益;(2)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在数量上或在质量上的下降;(3)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未有效地配置,造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闲置与浪费[9]。

从我国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现实来看,我国国有资源资产流失速度惊人!我国拥有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总额3.5万亿元(不含资源性资产),80年代至今大约每年流失500亿元。我国大约有资源性资产128万亿元,每年正以各种形式流失。如由于乱采乱挖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仅10余万采金大军,每年导致数十万两黄金流失;城市建设用地大约有4~5%处于闲置状态,40%利用效率低,其年流失量大约人民币800亿元,仅此项流失就比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国流失量高出1.6倍,流失极其严重;工业用水超过国际平均水平10多倍,重复利用率仅为20~40%,而发达国家达到75%以上,其流失可略窥一斑……。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范文8

关键词:投资者行为;理性投资;均衡市场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形成与发展

自从经济学诞生以来,“经济人”思想一直统治经济学界。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如同“无形之手”支配着“经济人”行为,市场价格能够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社会经济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均衡理论自从亚当·斯密创立以来,经新古典经济学派马歇尔、瓦尔拉斯及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等人的深人研究,日臻完善,成为描述市场运作方式最全面、系统的理论。均衡理论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投资者行为理论是均衡市场理论的延伸,是均衡分析方法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柯威茨(harrymarkowitz)发表了题为《资本选择》的论文,运用收益、方差的分析方法,确立了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形成了最优资产组合的思想。该理论被认为是运用均衡思想建立的最早的资产管理模型。20世纪60年代,夏普(william sharpe)和林特(johnlinter)与莫西(janmossion)以资产组合模型为基础创立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模型)。该理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单个投资者理性选择而形成的整体市场均衡,用证券市场线来描述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即在均衡条件下证券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的关系。投资者通过分散投资化解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则是单个证券对系统风险的敏感度(b值)。投资者依据所承担的风险得到相应的风险溢价。投资收益的正态分布和收益与风险的对称性是capm模型所揭示的均衡股票市场的实质。capm模型把均衡分析、理性选择运用到证券市场,把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看成是风险证券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来决定的,把系统风险作为风险概念运用到资本市场分析中,被称之为证券市场理论的革命。但由于capm模型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其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罗斯(ross1976)认为,在平均分散的竞争性市场中,风险证券组合的收益与风险在实证中是不可能测定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罗斯创立了投资者套利定价理论(apt模型)。与capm相比,atp放松了假设条件,认为影响证券收益的不是一个因子,而是多个因子,证券的收益同影响收益的多个因子有关(因子模型)。投资人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寻找相同因子对相同股票产生不同影响的投资机会。因子模型表明承担相同因素风险的证券应是有相同的收益,而当风险证券的价格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就产生了套利机会,套利活动将改变证券的收益,使证券市场达到均衡。

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又一个分析视角是有效市场理论。如果说资产组合理论解决了均衡证券市场中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问题,那么,作为均衡市场的又一支点的有效市场理论(emh)则解决了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问题。早在1900年法国经济学家巴歇利尔(i~uisbachelier)就提出了商品价格的随机波动原理,商品的当前价格是对其未来价格的无偏差估计,商品的现在价格等于其未来的期望价格。1938年,美国投资理论家威廉斯(williams)提出了证券的内在价值是由未来股利的折现所决定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完全信息及理性预期判断股票的价值,投资者的行为反映市场的信息。1959年英国统计学家坎达尔(kendal1)研究发现资产价格的变动呈随机游走规律,证券未来的价格独立于当前的价格,价格变化完全是随机的,不存在特定的规律。1970年法码(fama)在对过去的有效市场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有效市场理论框架,法码(fama)给有效市场的定义是,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总是可以体现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托宾认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包括:有效信息、有效组织、有效评价。即在公开信息、市场无障碍条件下,证券价格能够被市场充分反映。

资产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构成了现代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基石。“理性人”与信息充分是其共同的理论假设,均衡市场和有效市场是其理论的结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各种“异象”的积累,基于理性分析的均衡市场分析范式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遇到了挑战。首先,均衡市场假设的投资者完全理性及公开信息在理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质疑。andreishleifer认为投资者的偏好和理念符合的是心

理学规律并不是标准的经济学模型。“投资者心态”是基于心理学的启发,而不是贝叶斯理性的概念。其次,在实证方面,席勒(shiller1981)发现股票波动不是简单“价格由未来红利净现值决定”所能解释的。就连法马也承认,基于证券过去收益所做的预测‘与早期的研究结论不相一致。正因为股票市场存在着许多均衡理论所不能完全解释的现象,激起了非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诞生。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实体经济与证券市场并非存在完整的线性关系,股票市场并非总是均衡的市场。因为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时,并不能保证完全的理性,人们的投资行为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而且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与资产定价中具有不可缺少的影响力。

二、投资者行为理论要点及现实意义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要点

均衡证券市场理论由其前提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就研究方法来讲,均衡股票市场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为基础。

第一,从经济人和理性人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在行为动机上,投资者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行为方式上,能够在环境和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所以,证券投资者总是在既定风险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条件下寻求最小的风险。

第二,以“市场出清”为依据,阐述信息的作用以及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反映。首先,市场的信息是公开和真实的,不存在“非对称信息”;其次,信息的传播渠道是畅通的,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最后,投资者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判断所获得的信息,不存在对信息反映过度或者反映不足。

第三,同古典经济学一样,均衡证券市场理论是在既定的市场制度下,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或者说,均衡证券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有效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下,理性人的竞争与选择以及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是均衡证券市场形成的动力。

在既定的理论前提下,投资者行为理论得出的结论是证券市场是均衡的市场,均衡市场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范文9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适用性;问题研究

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袭卷全球,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在人们纷纷指责房地产、金融资产泡沫破灭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弊端,即产生的顺周期性,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背离了资产的内在价值,人们曾经预言公允价值是目前最好、最合理的计量模式,却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经济杀手”的角色,为这场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期盼经济复苏的同时,人们也更迫切希望找到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会计计量模式,来消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经济产生的负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征及优点

公允价值,是指以市场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传统的计量模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更强调资产、负债的现实价值,从而与账面值产生了公允价值变动,这种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比较产生的,从而影响所有者权益,表现为对损益与权益的调整。以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由于其反映了资产负债现时真实价值,对债权人、投资者、社会公众来说,以此为计量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其决策更相关和有用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性的障碍

(1)公允价值理论的假设前提很难满足。首先,在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很难界定该交易行为是否公平,因为交易的双方最终结果有盈亏,对哪方是公平难以确定;其次,交易的双方也很难界定是熟知交易对象,事实上,市场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一方总比另一方要知道多的信息,另外熟知的定义,熟知的程度比较,实践很难界定;再次,交易市场总是存在强者与弱者,市场参与从来就没有公平性,那种理想的市场交易环境及公允价格在现实的市场很难得到反映,换而言之,理想的市场与现实的市场有相当大的距离。

(2)公允价值反映的利润不真实。反对者认为会计必须是对过去的事项可以进行计量,而不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项进行计量,否则财务会计变成财务预测,公允价值理论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利润,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原则——权责发生制。

(3)公允价值不能提供与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以确定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

(4)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会计计量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如果公司一旦被出售的话表现出的是清算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其计算出的利得和损失没有依据。

(5)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没有相关性,当只有公司清算时,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脱手价格信息才具有相关性,如果公司将持续经营的话公允价值的脱手价格信息不具有相关性。

(6)利润反映不科学。如果存货以市场价格计量的话,那么其反映的销售利润为零,因此,会计核算的重点变成了价格变动,使报表阅读者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则无法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

(7)公允价值理论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因不能单独出售不予计价,因而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考虑不够充分,未能充分体现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8)不具有可加性。公允价值认为,只有过去的或现在的经济活动为基础计量方法才是客观的、预期的数据不能于现有的数据相加,如果资产强行处置与渐进、有序处置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实际确定现行现金等价物肯定预计,那么就与公允价值模型产生矛盾,另外当单项资产处置与资产组合处置,价值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得出现行现金等价物本身不能相可加性。

(9)公允价值反映的资产市价,而不是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

(10)在相关资产、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实际成交时,其公允价值的计算确定往往带有企业对其价值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未得到实际公允市场交易的确认,因此其可靠性相对难于验证。

(11)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未考虑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其计量的结果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价值相差较大,也就是说,会计计量所提供最重要的信息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与市价相差较大。

(12)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应该计入利润。这主要是因为:1)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2)现行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因此,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3)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4)没有证据证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联系。

(13)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企业整体价值观认为,净资产是指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的现金流入的现值,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应该归属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说的更通俗些,它是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及所有者投资的成本并且包括机会成本。两者之间在会计计量上并不完全相等,也并不是同一概念。如是同一概念没有必要用二个名称表达同一属性。因此,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是二种不同的概念。即: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净资产价值不等于所有者权益价值。

3.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建立

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称为市价计量模式,所谓市价计量模式是指会计要素应按照会计当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或者采用技术方法估算该时点市场价值。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计量。(1)逐日市价计量;(2)报告日市价计量。即在会计日常核算上,如无特殊要求一般采取历史成本法计量,(特殊情况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等资产采用逐日市价计量),报告日时调整到市值计量,从而产生价值变动科目。它与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区别在于:

3.1前提不同

现行的公允价值前提:(1)为公平交易形成的价格;公平交易是公允价值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交易双方应该彼此平等,自由的进行交易;(2)为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这一假定实际上是对公平交易进行补充定义及说明。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在财务困难或面临重大经营规模调整,缩减时候,交易形成的价格往往是不是公允的,不是正常交易形成的价格。(3)为交易双方应是熟悉情况的,这一假定仍然是对公平交易的补充。 3.2理论依据不同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由于公允价值是在许多限定和假设条件下取得的,因此,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即使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资产交换价格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更何况在资产没有市价的情况下,其公允价值的确认往往具有很强的人为因素。因此给盈余管理带来很大的空间;而市价计量模式,其理论依据来源于资产的价值属性决定于计量模式,不同计量模式体现的资产价值属性不同。采用市价计量反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交换价值,更真实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市场价格,与公允价值计量相比,市价计量模式并不去研判其价格是否合理、公允,而是真实的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的市场价值,从而更加突出了会计的反映功能,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相关性强。

3.3资产价值属性不同

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是市价计量模式为主,其他计量模式为辅的混合模式,反映资产的属性是多种资产价值属性,而市价计量模式是单一的计量模式,反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交换价值,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公允价值应该反映的资产属性是交换价值,而非混合的价值属性,因此市价计量理论更符合公允价值理论要求。

3.4所有者权益价值属性、价值量不同

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未能真实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而采用市价计量真实计量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的交换价值,其价值量与现行的所有者权益价值有很大差异,由于市价计量模式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价值是市场价值,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

3.5利润核算观不同

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在利润核算上采用资产、负责观,将资产、负债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利润中,即影响所有者权益价值,而采用市价计量所有者权益价值是按照市场价格计量,其价值变动与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无关,即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是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因此,在市价计量模式下,在持续经营原则、稳健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前提下,在利润核算上仍坚持收付实现制原则,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再视为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利润,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获利能力,评价公司使用资源所取得效果。

3.6会计理念不同

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反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价值理念是从法律清偿责任的角度出发,即考虑企业在发生清偿责任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首先用来清偿债权人的利益,剩余的净资产归股东所有,即形成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市价计量理论认为,企业的资产不是用来度量债权人和股东的义务,从受托理论讲,它表明资产用来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获利能力,从决策有用理论来讲,会计所反映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为决策服务,因此,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的目的不应该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发生法律上的清偿责任时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同时这种计量也毫无意义。因此,我们不妨把该种会计理论称为”预测会计“或者”算命会计“更为贴切、妥当。

3.结语

总之,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正积极探索、寻找更好的计量模式,遵循谨慎性原则,运用有效计量方法,避免对资产或者市场的负面影响,以真实地反映出资产的价值和企业的经营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