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集锦9篇

时间:2023-09-17 15:03:33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1

关键词:特殊儿童;性教育;现状

自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性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对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于是各国陆续开展了性教育。1942年瑞典开始在义务制学校中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了青春期性教育。日本在二战后也在学校开始了以传授生理知识、性科学知识、性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性教育。英国也在1980年制定了性教育的法律,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有进行性教育的义务。

性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性知识教育,如,男女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生育过程、青春期发育和注意事项、性生活指导、计划生育与优生、障碍与性病的防治等。(2)性心理与性审美教育,如,不同年龄和性别性心理发展的特点、性心理功能障碍及其防治、性的美学与健美训练等。(3)性道德与性法制教育,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批判“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潮、建立性法制观念、防止性犯罪的发生等。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对人类性教育问题做出了纲领性的决定,认为性健康是指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和社会方面的整合,并表现为积极地丰富和增进人格、交往及爱情。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关注特殊儿童的权益以及社会的接纳程度,而特殊儿童的性教育成为不可避免的内容之一。

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类型。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各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11类,日本的法令规定有8类。可以在发现残疾后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

一、国内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一些文献参考分析,发现我国性教育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是研究成果颇多,其研究特点归纳如下:

1.研究内容丰富

包括性教育模式、性教育原则、性教育教材、性教育课程设置等。国外一些国家的性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于中国性教育的启示。

2.研究的目的

主要有两点,通过引进分析国外的可取之处,来为我国性教育的完善提供启示;另一点,就是调查归纳分析我国的性教育的现状,揭示我国性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策。

3.研究领域涉及范围广

研究的领域涉及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

4.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对不同群体的性教育的研究

群体划分的标准是以对象的年龄特征、身份属性或障碍种类等。例如,若从身份属性来看,有对于留守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对于农村青年的性教育研究;若从年龄特征来看,有对于青春期少年的性教育研究、小学性教育研究、3~12岁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等。

二、国内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时间多在2000年以后,并且研究的数量远少于普通学生的性教育研究,根据特殊教育中不同对象,其特点归纳如下:

1.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性教育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的现状;智力障碍儿童常见的性问题;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的教学原则及内容;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开发。

陈莲俊(2009)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调查报告》中曾对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的性教育情况作了调查,调查发现:成年智障人士存在较强烈的性教育需求;家长和工作人员对性教育在认识上持肯定态度,但是在世纪的教学过程中仍有所回避;目前在机构中性教育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材料缺乏以及工作人员教学能力的不足。

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中,根据初期调查,组织编写性教育教学方面的材料,对29名成年智障人士开展实验教学,评估其教学成效。通过其调查发现,成年智障人士在接受性教育前,对性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科学,对恋爱交友技能需求强烈;性教育教学有助于智障人士对于性知识的掌握,但是效果保持不理想。

熊利平(2004)在《智力障碍认识性教育原则初探》中,讨论了智障人士性教育的现状和智力障碍认识发展的情况,阐明了智力障碍人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着重论述了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一些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终身教育原则,综合教育原则;循序渐进;注意教育技巧的原则。

熊利平(2005)在硕士论文《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学成效研究》中,通过对19名智障青少年进行15次课的性教育(性教育内容包括:生理与性别、青春期、两往、自我保护),并通过对家长、教师、智障青少年进行前后测来了解性教学成效。通过对结果的讨论分析,得出:(1)智障青少年存在不适应表现,性教育或适当的指导非常必要。(2)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性知识严重缺乏。(3)短期的性教育课程没有显著改善智障青少年的表现。(4)性教育显著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们的性健康和社区融合将起到推动作用。(5)性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性知识知晓率,对其行为的改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将有潜在的影响。(6)整体上讲,本研究所选用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有效的。(7)同一性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教育效果无显著差异。

毛荣建(2010)在《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中,探讨分析了智障儿童性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智障儿童性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并指出智障儿童的性教育是被忽视的,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规划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问题,但至今为止智障者的性教育及其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空白,仍然和现实的需求差距非常大。

刘灿(2011)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中,通过调查揭示了智力障碍儿童在性教育存在家庭教育不足、学校教育缺失和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

障碍儿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性教育目标、性教育的课程内容。

种华东(2011)在《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通过单一被试方法,利用开发的性教育课程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基线结果,并对未来智力障碍儿童的课程开发提出了若干意见。

王雁,李海燕(2004)《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从性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几个方面,对韩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性教育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因为是韩国培智学校中智力落后学生出现率最高的,所以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行为的指导成了性教育中的核心课题;另外特别强调通过性教育让智力落后学生认识到的隐私性,教会其分辨公共场所及私人的隐蔽场所。关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性教育目标,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目标,并且运用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讲授法、时间法、主题活动、角色扮演游戏、集体讨论和提问法等。

2.聋人群体的性教育

探讨了聋人学校对于不同模式的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聋校性教育的现状,包括聋生的性心理发展不成熟,对性知识了解的缺乏,并且聋生性知识的来源很少是父母和教师,而是录像、网络和书刊杂志,我国聋校的性教育是相对缺乏的状态。

邓润平(2013)在《聋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结合特殊教学理论,设计出四中性教育的模式: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模式。

李彦群,姚晓静(2013)在《邯郸市聋校性教育调查现状》中,对邯郸市聋校30名聋生和10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聋生的性心理有所发展,但还不成熟;聋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相对缺乏;聋生的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录像、网络、书刊杂志,较少是从父母或教师那里了解的;聋校对青春期聋生的性教育相对缺失。因此,聋校的性教育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生理知识,还要对聋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对聋生的性教育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让聋生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青春期聋生性教育理念。

陈洁(2010)在《聋校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通过对不同省份两所聋校的九年级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我国聋校性教育现状为聋生获取性知识途径狭窄;聋生对青春发育过程中自己性器官的成熟以及外部生理体征的变化缺乏足够了解;并且绝大多数聋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婚姻观。

三、国外研究现状

Efrosini Kalyva(2009)研究分析了教师对高功能自闭症、低功能自闭症以及亚斯伯格症这三类对象呈现出的与性相关的行为的看法。与高功能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症相比,低功能自闭症呈现出更少的可被接纳的与性相关的行为。通过研究发现,非常有必要对自闭症候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

Zafer Bekirogullari(2011)的研究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家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机的半结构化访谈,来了解他们对成年孤独症性教育的不同方面的看法。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与普通个体相比,孤独症儿童在智力和生理的发展上都有所不同,并且在社会性及社会交往上落后于普通个体;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孤独症个体知识在社会性和交往上落后于普通个体;多数教育教师认为如果对孤独症儿童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那么孤独症个体的压力感会上升,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孤独症个体如果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他们会出现攻击异性或产生同性恋行为等交往的问题。

Balázs Tarnai,Pamela S.Wolfe(2008)在研究中讨论了社会故事法对于孤独症个体性教育的作用,以及为孤独症个体的照料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下对于孤独症个体在健康和性生活方面的建议。

通过对一些外文文献分析,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就已有对智力障碍儿童、聋童的性教育的研究,在近十年中,性教育多是集中在以孤独症为研究主体。

四、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问题渐渐成为我国性教育中热议的焦点。然而,与国外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相比,我国的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仍存在很多的不足。

第一,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可以说在近十年才刚刚起步,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目标、教育原则以及课程设计的初探阶段,尚无可具体操作实施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

第二,目前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中,多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学生或以聋生为对象的,缺少以孤独症等其他儿童作为对象的研究。而孤独症儿童的性教育研究恰是近十年来性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以不同儿童为主体的研究将是特殊儿童性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

第三,目前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多是定性研究,或是理念理论的引进,缺少定量研究。这也是该领域有待深入的方面。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平等,为了更好地发展特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在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中,以定量研究为完善特殊儿童性教育的依据,以先进的理念为导向,科学的引进国外的理论及成果。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8.

[2]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陈莲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09):19-24.

[4]陈莲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2008:37-42.

[5]熊利平,张文京.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原则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4(07):60-62.

[6]熊利平.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学成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15-20.

[7]毛荣建.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

[8]刘灿.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6):32.

[9]种华东.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1-7.

[10]王雁,李海燕.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4(01):84-88.

[11]邓润平.聋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3(06):24-26.

[12]李彦群,姚晓静.邯郸市聋校性教育现状调查[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8):97-101.

[13]陈洁.聋校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269-270.

[14]Efrosini Kalyva. Teachers’ perspectives of the sexualit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09,4(3):433-437.

[15]Zafer Bekirogullari,Cennet Gulsen,Kamil Soyturk.The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Levels of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Sex Education for the Adolescents with Autism[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

(12):638-653.

[16]Balázs Tarnai,Pamela S. Wolfe. Social Storie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for Persons with Autism/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J].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2008,26(1):29-36.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信息化;学习绩效评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66-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在投资效益和应用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价也逐渐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传统医学教育中,信息化教育绩效评价过程主要还是通过常规的理论知识测试、临床技能测试等试卷形式来完成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形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暴露出了一定的缺陷。首先,对于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不能准确的反映,其次对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样就有可能使信息化教育绩效评判出现偏差,对于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绩效的考评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学习绩效评价原则

1.强调对学生多种智能的评价。现代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对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有着重要帮助,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多种智能的评价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注重学习绩效评价的具体化和可行性。作为学生的一种内在智能――多元智能,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尽量实现其外显化,同时还需要将其进行分解为可考察的行为、学习成果和技能等三种具体形式。在对学生多元智能的考察要其外显化的基础上转化为具体的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察。在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中,学生对于中医药中医学术语、药物名称和词汇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是由最初的文言语言修辞智能的外显化发展而来的,而学生对中医药学理论知识的思考、辨别以及掌握能力则是由最初的思维空间智能外显化转化而来的,人际交往智能外显化则转换为了学生具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内省智能外显化则发展成了学生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学习认知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每一项智能都具备了各自的特点,同时每一种智能都涵盖了多项组成因素,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多种智能评价的过程中也不能采取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因此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在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形式选择上,不但要适当地采取传统的试卷评价形式,同时还要采取多种信息化的评价形式,如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任务的评价和基于情境的评价等形式;其次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注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相结合。

三、中医药院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法),通过数据检索,以不同地区的5所中医药类院校为例,对其信息化绩效评价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内容包括:X1信息化基础建设经费、X2数字图书馆容量、X3信息化专业师资、X4网络管理人数为投入指标;而相应的产出指标有Y1网络及多媒体教室数、Y2网上远程教学课程数、Y3精品课程数目、Y4教学资源容量。具体如表1所示。

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综合效率值显示,学校1、2、4效率值达到了1,说明了DEA分析法的有效性,就相对输入而言,输出值已达到最大,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与产出之间处在一种合理化状态,而对于其中效率值小于1的,则被称之为非DEA有效,在这些学校中资源也未得到合理化的利用。效率值达到1的3所学校中,其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达到了1,这3所高效表现为规模有效,表明了这些学校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投入量处于适中状态,此时其规模收益不变,而其他2所高效规模效率均呈现出了不同的递增或递减的变化状态。对于规模效率呈现递减状态的院校,要适当的对其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在相应的项目上减少投入来实现其综合效率的提高,而对于规模效率递增的学校,由于投入的不足才会导致技术效率的低下,因此就需要相应的加大投入。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策略分析

1.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采取多种智能展示的方式。我们采用多元化的多智能评价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采取多种形式,如实际应用、技能演练、答辩等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绩效进行综合考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过程,如文档和学习成果等多项内容进行整理归档,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汇集,从而使得学生的努力与成果得以具体体现。

2.采取课堂教学中的多形式活动和项目进行评价。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教学设计同评价设计统一”的原则。信息化教育对学生评价工作的影响,首先要对信息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相应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对于我们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实现中医药类专业课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融合,由此也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有效借助课堂教学这样的机会,参考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多样化活动来对学生的多智能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不但要对学生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积累进行高度的关注,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综合潜力进行挖掘,力争做到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采取多智能展示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绩效评价。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学习绩效评价工作,在最初进行评价标准的设计环节,评价人员要尽可能多利用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如采取相应的图表或文字档案、论坛记录以及课件、影像等,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全面科学评价。下面就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出一个具体的绩效评价表格,如下所示。

五、结语

现阶段所实施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绩效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当今的中医药院校学生而言,做好对其医药学知识学习绩效的评价工作对于促使其未来更好的利用专业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对其进行绩效评价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方式和方法的统一,设计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左明章,易凌云.教育信息化绩效评判中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17-19.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3

关键词:偏远山区 互联网+ 信息话 支教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013-01

一、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的现状概述

在西部支教毕业在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强调:“到艰苦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同时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回馈社会应该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目前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总体调研有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当地的经济状况。前三点是基础教育的必备组成要素,而后一点即地方的经济条件则是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直接因素。

1.学生流失率大。虽然这些年一直在实行“两基”工程,但失学现象仍然是较为严重。一方面自身基础条件差,来自于本身的家庭环境,学校老师也多次到家里拉回失学者,但还是有少数学生不久就又离开学校。毕竟家庭太贫困了,为了帮助解决家中的经济困难,很多学生在读完初中后(更有甚者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另一方面教育意识不高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读书无用,读书不如帮工打工的想法普遍存在。更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到达一定年龄后。即使暂时留在家中一些上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偏小,自控能力差,受到家长及邻居外出打工的影响,只看眼前,读书漫长远远不如打工的想法太多。

2.教师资源缺乏。教师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落后地区的师资短缺和滞后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由于师资的缺乏,所造成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一些学校拥有学生数百名,而教师数量仅仅为只有几名,而且这些老师中大多数都是临时请的代课教师,大多数都不具备教师资格证。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很多小学同年内都没有一个新教师到来,为了应对教师资源不足,有的学校采用复式班教学,将不同年级放在同一个教室里内,分时间差来授课。目前虽然有部分志愿者到山区学校去支教,但是信息闭塞,大多数志愿者想去而不知道去哪里的现象依然存在,贫困山区也不能及时把他们的需求信息共享出来。

3.教学资源缺乏。在落后的贫困地区,以前能有个上学的地方已算是很不错了,随着这几年国家加大对山区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已经建起了不少希望小学。但是因为在山区,人们居住的相对分散,往往还是有很多家庭离学校很远。而学校建在相对中心的位置,因此部分学生上学是极大的困难,所以针对地域划分来讲,所建设的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山区的孩子使用。另外一方面建立起来的学校,教学资源也并不齐全,虽然硬件基础设施完善,但是更多的缺乏信息化软件设备;电脑上课、学生亲手做实验、音体美课启发了学生的各种思维。而在山区,教室里除了课桌椅、黑板,其他设施都没有。所以在偏远贫困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更是处于零状态。

以上三点足以可见贫困山区教育现状的落后,如果不加以改变和改革的话,还必将落后下去。教育情况的好坏一般取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既然暂时还无法改变落后地区的贫困状况,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来解决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的智慧教育思维模式

目前以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大多数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以微课、MOOC等为例,打造创新教育模式的态势已初步呈现。在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中,教育行业正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智慧教育下实现动态分配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集中和优化管理的理念,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教育的各领域之中,利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的创新力和教学质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教育发展新形态。

三、基于“互联网+”的偏远山区智能化支教平台与传统教育的相融合

据最新数据统计,2015年全国90%以上偏远地区中小学已有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基于偏远山区“互联网+”的智能化支教平台让爱与教育再没有距离是我们的职责。采用目前先进VR技术,利用网络基础设备不断完善条件,搭建在线支教平台,将支教拓展为长期持续的教学补充,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让孩子们可以持续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宛如推开一扇窗,一个广阔的世界呈现在眼前。让热爱这份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可以随时在“互联网+”的智能化支教平台上实施在线教育,让一堂跨越近千公里的距离也可以在线“一对一”教学,基于偏远山区的智能化支教平台与传统教育融合,致力于在志愿者与支教地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网络等高科技的手段支持,将优质教育资源输入教育欠发达地区。动态的分配教学资源、师资信息,可以将爱与教育传至天涯海角。

四、结束语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4

中西方人生智慧之比较

自古至今,中西方有关人生智慧的学说非常之多,包括方方面面。这里主要通过西方现象学中“悬搁”理论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虚静”“忘外”学说作一比较,以探讨中西方对智慧的追求的本质。西方智慧哲学中的“悬搁”或搁置,意指“悬搁一切判断”,对一切已经给予的东西都表示怀疑。对此,胡塞尔还有一个更为形象的说法,叫“加括号”[4],即在获得新知识时通过把古往今来的思想观点和科学知识放进括号里,储存但并不对此加以任何自我评论。这样做还可以防止转移论题,杜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未经认真审查的间接知识。概而言之,“悬搁”的关键就在于,它为我们在考察一件新事物时,提供一个全新的态度和方式,给我们充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又是有限制的,即在考虑问题时,要搁置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回”到事物的本身。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上,我们要具备“悬搁”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理性自觉,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要把先前的一些惯有观点、思维模式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繁杂琐碎之事搁置在一边,用括号括起来。中国古代哲学提倡“虚静”“忘外”的思想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虚”是一种空虚的心理状态,心若止水,心中没有任何杂念。“静”是指让心灵静下来,是一种清净静止的状态。即虚室生白!庄子指出通过“心斋”与“坐忘”的方法就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5]的思想境界。在他们看来人要达到“虚静”“忘外”的境界必须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万物达至物我一体、真正“物化”的状态,从而才能真正地体会、认识、理解世间一切事物,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内在的自由并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这个世界。这样才能不被先前的一些惯有观点所牵绊,也不会被自己现有的思维模式所套住,更不会被纷乱复杂的外界所影响。如此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学习和以新的视角、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从事工作,进而从繁杂的生活中“抽身”,获得自我和谐的心灵。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关系、诱惑和压力,具备一种在生活上的理性自觉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可见,西方哲学思想教人丰富知识,而东方古代哲学思想则教人如何为人处世、修养身心。可见,中西方人生智慧有着天壤之别。从这个意义来说,西方关于人生智慧的学说,注重对理性、逻辑的观照,强调主客对立,向外求的理念。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对知识、真理的追求成其为最主要的目标。从知识论哲学出发,在学习新知识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会把旧知识“悬搁”起来,屏蔽先前的思维模式,然后我们才能用审慎、客观的态度对待新知识,不被那些广为流传、传统世俗的观念所迷惑,而直面问题本身,并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视角学习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超越所有先见的观念思想,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而东方则刚好相反,在具备理性思考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本性的追溯,侧重对生命的观照、人生的感悟,强调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向内求的思想。从生命本体论出发,强调生命存在的意义,如何在学习的时候体现对人生的关注,并使之成其为核心。首先,要用“虚静”“忘外”的思想智慧来对待学习与生活、生命之间的关系,即从繁杂琐碎的现实中“抽身”,置身于“虚”的状态,做到暂时的忘记或置自身于事物之外,以便于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学习。在此基础上,将生命体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达到和谐共生,超越现实,提升自己,艺术性地过自己的生活。林语堂一再强调:“行为尊老孔,思想崇老庄。”意指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都要尽心尽力,而思想上一定要有“虚静“”忘外”的超越境界。归结起来,无论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悬搁”,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虚静”“忘外”,所体现的智慧都在于强调人生要以一种放下、审美或超越的姿态对待学习、工作和生命、人生。

中西方人生智慧对人生的影响

中西方人生智慧理论的终极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自我提升,获得内求与外求的和谐,从而形成超越主客关系,达到物我两忘,人与世界的完全融合。由此,我们可以归结出由它们折射或彰显出的中西方智慧的一些相通点,即在学习时通过搁置先前知识而获得新的视角新的思维,以及通过对心外之物的超越和放下而达成一种万物不萦于怀的精神状态,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具体有以下几点:

1.体验性体验在这里不是指人们平常所谓的日常生活中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瞬间的直觉,它使人在一刹那超越此在的不在境遇而领悟到一种永恒、绝对、绵延、在”[6]。中西方人生智慧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可以真正对生命进行最真实的体验,能让人类以最本真的自我观察、瞬间体验到最真实的事物。“虚静”、“忘外”是由外在事物转向心灵内在,其意在于暂时隔断心灵与外物纷扰的联系,直觉体悟到生命内心的实在。悬搁意指对前见、前设等的搁置,使人可以“面向事情本身”,以一种直接参与对象的形式获得对于事物的直观认识。林语堂曾经说过他从不读哲学而直接拿人生当作课本。这大抵也是直面事物、直面人生的意义。

2.价值性中西方人生智慧共通性所体现的另一点即有利于自身价值的确立。无论是“虚静”“、忘外”所转向的对心灵实在的体验还是悬搁所指向的关于事物的外在直观,其关注或追求都在于意义的发掘和价值的建立。

3.反思性“反思,在这里就是反复地体验,以情感、想象、激情去回忆、回味那曾亲历过的重大的、难忘的事件,从而使最初的亲历情感化、深化、凝聚化。”[7]“忘外”、“虚静”是转向心灵的内在行为,以向内求使人能从与外在世界的纠缠中“抽身”或隐退,“悬搁”则以向外求而搁置先前所有预见预设,二者都是一种反思自己与世界、自身关系的一种表现。

4.超越性忘却心外之物而至“虚静”,搁置各种前见、前设而能直面事情本身,都体现出作为主体的人的超越性。现象学之悬搁之所以主张搁置前有的思想和观点,明显是基于对先前观点的怀疑和反思。所以,超越性是中西方智慧的一个共同特性。如何在这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找到人生存在的本质,以更高的姿态来审视生活的真谛,继而在这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能获得一席之地并有所成就,可以说“虚静”、“忘外”和“悬搁”,既是为学的能力,更是为人的智慧。为学与为人相结合,职业与自我提升相结合,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中西方人生智慧在自我成长中的意义

自我成长是伴随人类一生的事情,在学术界,有关自我成长的研究颇多。一个人的成长主要是在经历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历练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进行自我学习、磨炼和陶冶,从而确立和实现自我价值,使自我不断得到提升。在当代技术理性背景下,现代人征服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但是,这也导致了价值理性的衰落、生命意义的消解。而中西方人生智慧博大精深,尤其是在这个什么都要求飞速发展,以及道德下滑、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智慧对自我的成长、自我修养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视界的转变人生在世,难免受到各种外在和内心的困扰。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家庭个人,以及令人欣喜而又畏惧的自然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与被影响着。要如何学会从生老病死、功名利禄中“抽身”,而考虑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懂得生命重在体验,享受这个属于我们的过程,并在享受这个过程的同时,对自我价值进行认识、确立和实现,中西方人生智慧哲理就能给我们许多启示。“虚静”“忘外”与“悬搁”的智慧就在于时刻告诫人们不为外界所困,在尘世中能随时控制自己前进的方向,能随时都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人生,不被眼前迷惑。尤其是在当下,世界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文化展现在面前,让人无所适从。就拿中国自身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变化之大属实惊心动魄,这难免会给同一代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国家的影响还是自身努力的结果,这种巨变都导致了21世纪这个年代变得更浮躁、更让人迷惑,使更多人在贫穷时不择手段地想变富裕,在富裕后却迷失了方向,继而导致精神上的更贫穷。

2.心灵深处的自由自我价值得到认识并确立后,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正如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家一样,人们常常把家比作温馨的港湾,当在外漂泊的人疲倦了、累了,抑或是取得什么成功,都会来这个港湾寻得精神的庇护与依托,因为这里是他们的方向标。自然,当自我价值得到认识并确立后,人们便不再被纷繁复杂的现实所困惑,不再被超出自己能力的困难所吓住,而是把所有的问题搁置在一边,排除外界一切杂念,保持自己内心的虚静与安宁。这样万物才能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在眼前,人们才能以全新的视角、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中,从而,在有创造力地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使身心获得最大的满足。换言之,只有内求与外求达到和谐时,人生才获得最有意义的价值。守住自己的本心,守住自己的灵魂,才是守住了人生,否则即便成功,也只是身外之物加一个躯壳。

3.人生境界的升华经历了生命体验、价值确立与实践反思后,会以更高的姿态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其价值的实现也不再拘泥于具体事物,而是把社会进步与个体价值相结合,把自己放在整个人类、整个世界之中,用“宇宙的极境眼睛”[7]看待世间所有一切,使人生获得真正的提升。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真正成功的绝不是自身利益满足后就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人,也不是欲望膨胀、危害人民国家之人。常言道:贪婪之心不可有,进取之心不可无。无论是纸醉金迷、奢侈豪华的生活,还是安静平凡、宁静恬淡的生活,如果不牢牢守住自己的内心,人生的修行都不会有进展。

中西方人生智慧对教育价值的提升

中西方人生智慧不仅对自我成长有意义,而且对教育价值的提升也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独居的动物,离不开自然,离不开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在与自然与社会相处的过程中,能形成自我圆融、人格完满、性格健全且能在活动中具有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人。这也是教育的本体价值所在。有人说哲学关注的是类人,社会学关注的是群人,而教育学关注的则是个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成为独特的“那一个”,尤其是当下正处在社会分化价值混乱的年代,让自己成为自己,成为更有知识、更有智慧、更高尚的自己,从而以优雅、淡定、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竞争,使个体能在外求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内求以达到和谐共生,是教育价值的终极目的所在。中西方人生智慧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验生命成为可能中西方人生智慧让学生内心获得空灵、精神得到绝对自由成为可能,并能对生命进行真正的体验。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外求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内求,换言之,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唤醒自己的心灵,在储备知识的同时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让人超越主客关系,达到物我两忘、人与世界的完全融合。这些都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使内心得到暂时的空灵和安静,做到一心一意来看待新事物、心无旁骛。教育要给学生留下审美的心灵空间,让学生在唯美的内外环境中关注对象呈现给主体的形象本身。

2.价值方向(取向)成为可能中西方人生智慧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内心得到自由宁静后,才能以新的、美的视角观赏、感受周边的事与物,从而才可以对内在或外在事物进行新的剖析,以确立新的、更加准确的价值观。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是希望能提升自我,自己的人生能获得幸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形成自我圆融、人格完满、性格健全的人。当下所施行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满足了个人成长的外求,而内求则需要教师智慧的影响。

3.自我反思成为可能中西方人生智慧给予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一种思想上的解放,让他们暂时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反思自己所习得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思想以及所确立的人生价值观。虚静、悬搁和忘外的思想是要超越主客体,不拘泥于社会现实,摒弃现有一切外在的东西。这使得教师学生不会受世俗社会和政治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以全新的思维、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和欣赏事物。尤其是悬搁,悬搁一切已有的判断,对一切已经给予的东西都表示怀疑,没有任何的预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积极乐观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而外求所获得的知识只是实施创造力的工具而已,要真正得到生活愉快、积极乐观并有所创造,除了工具还需要不断内求所得到的圆融人格。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5

一、缺少专业体育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体育教师因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掌握着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说在上体育课时能够得心应手。而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大多都是其他科目的兼职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难免在上体育课时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甚至就连最基本的队形、口令、步法、简单的技能技巧都无法传授、训练。就拿我校来说,全校在编教师50名,而其中体育专业教师2人。在校学生多达900多人,要上好体育,从何谈起?那么,体育课上让学生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捉捉迷藏、自由活动等就是很自然的了。

二、教育教学考评的缺失

一般来说,有怎么样的教育教学考评,就有怎么样的教育教学过程。而目前具有阶段性的小考只重视文化课(语文、数学、外语、思品、科学)考查力度,而体育课成绩也就是“蜻蜓点水”,所占比重甚微。高考除了体育专业外,其他专业更把体育专业视为乌有。于是师生成了“笼中鸟”,近视率上升,驼背率增加,体质严重下降。

三、安全教育的影响

全国上下齐抓安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诚然,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安全无可厚非,但过分强调安全却对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安全没有问题,其他一切工作不会有大问题;若安全出了问题,一切将被否定。”就拿体育课来说,它本应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能将生命与运动有机融汇,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与运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并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坚毅、自信、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在空间上虽然一般它在户外进行,但却要像其他课程一样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各种形式的运动与训练技巧,有时甚至较为激烈的项目竞赛。那么,面对安全这根“高压线”,一节课下来平安无事,那已经谢天谢地了,至于那些激烈的运动,高难度的动作,如爬山、越野之类,只能可望而不可及了。

四、学校教学管理的缺失

各学校在教学管理尤其是在课程管理上缺少对体育课的常规督导,缺少对学生体质的量化测评与管理,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也缺少对体育课的观摩、研讨,而片面追求文化课的教研。要知道体育课同样是一门课程,一门决不能被代替的课程,更不能成为活动课。除此之外,缺乏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场地的严重缺乏等也是体育课堂活动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重视体育课教学,增强师生体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配备人员,加强培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的逐步调整,每个中小学校应至少拥有一名专业体育教师来承担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当然,对现有的体育科任教师也应有计划,分批分期地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体育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和谐发展。

二、科学考评,综合管理

在各级各类教育教育考评中,要将体育课成绩着实拉入考评范围,并逐步加大比重。我省出台新政策加大体育成绩在中考成绩中的比重,令人欣喜。在学校常规管理尤其是课程管理中,要高度重视体育课。要将体育课彻底从副课、边缘课的尴尬境地中解救出来。尤其是教务处要充分发挥其督导职能,对体育课的教学要经常性督导,努力改变其活动性现状,回归其本质,做到各科教学协调有序进展。

三、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高中音乐;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尊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同时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2.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3.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4.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

二、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方面

多元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目标,学校重视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人的发展。

2.在教学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

4.在教学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评价中非常重视真实测验。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学生就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方式,是提供学生在各科目方面的能力的最好情境。

三、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近年来关注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我们的教育观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呼唤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而随之变化。鉴于笔者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获得了一些启示:

1.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高中音乐课堂中,一定要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

2.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智能强项或特长,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发现差异、培养特长的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成为尊重差异、平等互助、合作探究和培养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3.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在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

传统的智力概念是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的,它是可以通过测验而量化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用“MI”来表示,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强项,人人成才;情商用“EQ”来表示,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的情绪智能,占 80%。是对高中学生的发展与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促进。

4.学科综合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对于深化音乐课程改革,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融合,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们学生的教学实际,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而服务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总主编、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7

关键词 智力障碍儿童 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智力障碍儿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而广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样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他们的行为特质进行细微而具体的研究,才能不断加强专业化的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训练。

智力障碍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范围也很广泛。如脑损伤、感染性中毒、代谢或营养障碍、孕期感染、染色体改变、精神病等都可能形成智力障碍。综合智力障碍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和群体产生的复杂原因,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总结经验,在特殊儿童的培训学校进行观察实习,也应该深入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探究行为训练模式,更应该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智力障碍人群训练系统,在社会上打破对智力障碍人群的偏见,让这一特殊群体也可以投身社会事业中。

2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回顾及再认识

2.1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回顾

已有研究表明:智力障碍(Mental Retardation),也称智力残疾、智力迟钝、智力薄弱、智力落后、发展障碍、智力和发展障碍等等。

智力障碍儿童是智能明显低于平均发展水平,并且伴有缺陷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时间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前。

2.2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再认识

并不是所有有轻微缺陷的儿童都被定义为智力障碍,对于智力障碍这个定义,使用的时候必须谨慎。使用智力障碍定义需要谨慎,必须有以下的前提。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置于个体同龄伙伴有代表性的社区环境背景以及文化中加以考虑。

2.3智力障碍儿童行为及社会性缺陷的具体表现

2.3.1认知方面

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往往感受性慢并伴有范围狭窄;智障儿童视觉敏锐性比正常儿童低,听觉分辨能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灵敏;其他感觉反应也较为迟钝;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不及正常儿童。

2.3.2情绪与人格方面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交流多受机体需要的支配,高层次情感的协调力差。意志力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别人的教唆和驱使。

2.3.3社会适应特征

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通过训练可以学会一般的生活自理技能;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自理技能的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专门指导,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但能很大程度地改善其生活质量。

3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现状

根据上述定义和国际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水平界定,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以迟滞特征突出而表现为显著的“低龄化”倾向。所谓“低龄化”倾向是指智力障碍儿童的心智发展明显低于其相应的生理年龄,和与正常的低龄儿童相仿。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尽管经过多年的宣传,但仍有很多人将智力障碍儿童以“傻子”、“”、“孬子”等相称。即使在特殊学校,教师更多关心他们的行为改变,而很少关注其心理发展迟缓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本质特点缺乏正确认识。

4智力障碍教育新进展

根据一般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年龄越低,认知的距离越近。这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是随着其心理年龄的增长,逐步向外拓展。当然,有些特殊儿童可能接受能力好一点,有些慢一点,但是按发展水平组织教学,可以使一些特殊儿童逐步地升入高一班级,而一些因疾病原因造成发展水平进展缓慢的,可以继续在原班级就读。但是无论是发展水平高还是低的学生,我们特殊学校的教育一定要关注这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性的好坏,因为特殊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这些儿童的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燕,袁茵.浅议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技能教育[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2).

[2] 袁茵,刘红羽.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解析[J].现代特殊教育,2008(06).

[3] 密忠祥.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J].中国残疾人,2004(07).

[4] 熊琪,王辉.我国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

[5] Hallahan,D.P.,Kauffman,J. M.,Pullen,P.C.Exceptional learners: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2009.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8

关键词: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52-03

一、前言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可知2010年末我国智力残疾人口为568万人,实际上,我国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为1870个,仅能满足2.7万名0~14岁的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需求[1]。由此可见,原有省级康复中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发展地级市康复教育事业迫在眉睫,为此,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对湖南省各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师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地级市智障康复教师的业务能力,发现它们的业务需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二、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界定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任务,教师专业能力应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第二,教师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第三,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第四,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至少包括教学设计、组织管理、表达、操作、交往、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科研等方面的内容[2]。而智障儿童康复教师面对的学生具有特殊性,因此除上述特点外,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必须掌握特殊教育对象学习的心理机制,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他们能够适用的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优势智能的发展、协调发展。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对湖南省各地级市康复机构进行编号,从中随机抽取50%的康复教师,最后调研怀化、株洲、吉首、益阳、张家界等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其中男教师6名,女教师70名;教龄:1年以下36人,1~3年34人,3年以上6人;大专学历63人,本科学历7人,其他学历6人。

2.研究工具。根据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的界定而改编《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调查表》[3],此问卷包括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组织和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及沟通能力五大维度,4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Likerts五点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该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越高,统计结果表明问卷的5个维度和总问卷的Cronbach.s"系数在0.679到0.853之间,分半信度在0.618到0.807之间,各个系数都达到了理论上的要求,并且在统计学上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3.数据处理工具。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算出P值。

四、研究结果

1.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总体特征分析。通过分析被试在康复教师专业能力问卷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均值M和标准差SD)来了解智障部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总体特征,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在总问卷上得分的平均值为3.27,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评价倾向于基本独立完成,评价一般,另外,康复教师在总问卷上得分的标准差为.673,表明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在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各维度之间,教师对自己的康复教学技能评分相对较高,组织和管理能力及康复理论知识次之,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评分较低,且科研能力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

2.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得分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为了深入探讨康复教师的整体专业能力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教龄为自变量,对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作t检验与F检验,结果如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不同教龄教师在整体专业能力以及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康复理论知识方面,随着教龄的增长,得分稳步提高,从教3年以上教师得分显著高于从教1年以下教师(p

3.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得分在学历上的差异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康复教师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学历为自变量,对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作F检验,结果如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在整体专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得分最高,且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五、分析及讨论

1.智障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状况。本调查结果显示,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中的83%为大专学历,且康复技能的掌握能力较差。原因是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特教班(部)和由此类学校转型的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宗旨是有针对性地为某类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培养师资,目前全国只有5所部属高等师范大学和两所地方师范大学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理论水平较高的特殊教育通才。大多数普通师范院校未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造成特殊教育师资短缺[4]。由于世俗的偏见,许多人不愿意做特教教师,当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育需求时,特教师资队伍中就吸纳了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教或是其他行业的人来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他们的特教知识相对缺乏。在康复中心,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不高,因此,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比较薄弱,专业水平不高。

2.教龄对康复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由调查可知,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以新教师居多,3年以上教师仅6人,而未满三年教龄教师为70人,占总教师人数的92%。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的现实要求,这些新教师往往来不及接受系统的康复理论知识的培训,就被推上了讲台,加上没有相关地康复教学实践经验,在课堂秩序的掌控、智障儿童学习心理的把握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些直接影响到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业务能力。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工作经验对教师的教育效果和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加,教师的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当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任务时,高教龄教师表现出更高的能力水平,这与张海丛的研究一致[5]。

3.学历对康复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学习经历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重要的背景因素,学历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知识水平的高低,但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的高低,学历是申请教师资格的最基本的条件[6],考虑到康复教师从事的是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学历要求较低,本研究将教师按照学历水平划分为专科、本科与其他三种类别,考察学历背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体专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得分最高,且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六、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学历以大专为主,大部分教师都只有1至2年的教学经验,因此,培训时应针对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特点,加强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行为矫正和认知训练的能力。培训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集体培训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基层教师到更高一级单位观摩学习,还可以采用专家定时定点下基层指导的方式。丰富的培训形式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快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12-06-26).

http://.cn/sytj/content/.

[2]谈秀菁.中国教师专业化研究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3]李海荣.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0.5

[4]唐春梅,成慧平.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9

【关键词】培智教育 智障 心理特征 教育方式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培智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培智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智障孩子的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加大,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将从特殊教育的现状、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特殊教育的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对培智教育的几点见解。

一、培智教育的现状

培智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起步晚,但它的发展很快。过去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智力落后儿童,有条件的可以招收少量中度智力落后儿童进行试验。但实际情况是,特殊教育学校很难招到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相反倒以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形成了轻、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并举的局面。

二、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

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心理特征之间有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但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

1、智障儿童的感知速度慢、注意力不能集中。有些智障儿童不喜欢看动画片电视,原因就是动画片活动速度太快,呈现时间太短,加之注意力不集中,智障儿童感知速度跟不上。所以培智教育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智障儿童这一特点,必须要放慢速度。

2、智障儿童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但他们一旦学会或记住某件事、某个概念,就能跟一般人保存得一样好,也就是说,我们将学习材料加以组织,使它们呈现条理分明、步骤细小简单,再加上充分的学习,不断的强化,智障孩子就能学得牢固。

3、智障儿童的形象性思维多,不善于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难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思维缺乏灵活性,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不善于应变、直线而呆板的思考方式。

4、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晚,简单贫乏,缺乏连贯性。7、8岁的智障儿童往往只能用简单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不出要说的话时就用手势或点头、摇头表达,像婴幼儿一样,且有些音还发不准。

5、智障儿童情感不稳定,缺乏自信心,是智障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易沮丧,很少得到周围人的赞美,缺乏自信。但如何改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三、智障学生的教育方式

培智教育是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作为特殊教育的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特殊教育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推进培智教育的发展。

1、更新教育理念。

在培智教育中,有很多老师甚至是家长都认为他们是无法教育、很难发展的群体。所以培智学校有时候被戏称为是“养老院”,因为教师在这当中只是充当了一个保姆和看护的角色,而没有真正承担起教育的任务。不论教师自觉与否,其实他的这种观念都会影响其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支配其行为,制约其角色技能的获得。所以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最主要的就是改变其教育观念。

2、丰富学校教育内容。

对于培智教育而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们自理,甚至自立,尽快适应社会,最终能融入社会。

培智学校或特殊机构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丰富多彩,除了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实用知识外,更要学会独立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中轻度的智障学生我们还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生活技能的学习。

3、鼓励家长参与特殊教学。

培智学校教师必须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这是由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在发达国家,法律赋予特殊儿童家长充分参与其子女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家长实际参与特殊教育的程度很不够。

4、对智障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智障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先天缺陷使得肢体协调能力很差,甚至大小便都控制不好。特教老师要将爱的情感渗透于心,把关爱的目光投给每一位学生,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要耐心详尽地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担当起妈妈、保姆的重任。

5、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智障儿童,因为各种原因致使大脑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因为这样,所以父母对这些孩子有的是溺爱,有的是不管不问,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了多方面的不良习惯。

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培智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类别,尽管我国的培智教育发展得较晚,许多先进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成教育的实践和行动,但面对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大潮,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脚踏实地的探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特殊教育新路子。作为特教工作者,我们也需重塑培智教育的理念,改变教育方式、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迎接孩子,让社会、学校和家庭一起来关注培智孩子、培智教育。希望在大家的关注下,培智教育能够越来越完善,更多的培智孩子能得到教育的机会,更好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全礼.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41.

[2]赵薇.从中外弱智教育比较重看我国弱智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5,2:43.

[3]刘吉林.试论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适应.山东教育科研,1999,2-3:61.

[4]庞丽娟主编.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