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19:20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1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任何的文本都是由语言组成的,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又叫做语境。这种情境不是语言的简单罗列和组合,而是融入了作者主体感受的语言相互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所形成的一种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总而言之,语文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场景有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同时加上语言、动作、人物表情等元素的融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感同身受的体验。

二、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

1.概念缺失

中学语文教师对情境教学的概念、知识存在着缺失的现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一半左右的语文教师对情境教学的概念表示一般了解,对情境创设的虚实性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疑惑;对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根基方面,提到李吉林情境教学和孔子启发诱导教学的居多,而对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知之甚少,也更谈不上一些人文社科新理论;在运用方面,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语文教师表示情境教学的课运用频率一般、偶尔。许多老师认为,情境教学不易实施于课堂是因为情境的导入有一定困难,学生也不好理解情境,有些情境的创设导致了课堂气氛不好控制。

2.情境教学应用较少且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一切以抓紧知识讲述和练习为主,以提高学生卷面成绩为目标,导致情境教学法被应用得非常少。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课下准备以及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演指导等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基于这一点,很多教师不愿意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由于情境教学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文章和作者情怀的深入理解,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相对于考试来说,效果可能不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因此,教师不愿意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导致目前初中语文的情境教学只是通过多媒体以影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或者是简单的情景对话式。

三、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意义

1.利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应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出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融入学习内容中,通过形象的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用具,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受到教学内容的情绪感染而与作者或作者所描绘的人物、事物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

教师应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中,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与运用知识。

3.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具、语言、多媒体、图片等为学生创设出与内容相符的情境,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大大促进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接受能力的目的。

四、建议

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同时应该深刻认识到情境教学法的意义,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以及合理的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

情境教学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深入地研究情境教学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苏英.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15):60-61.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究性 阅读教学

伴随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实践表明,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由于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内容不够理解等,导致学生觉得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很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到了学生语文成绩。经过不断的研究,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语文阅读非常有利。

一、引导学生树立自觉读书的习惯

初中语文教师在研究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引导学生能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自主挑选具有意义以及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阅读。此外,学生应该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将自身的阅读视野以及文章种类有效突破,最终将自身针对语言文化的积累有效提高,并且能够将自身创造性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在此过程中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引导,将教材文章作为教学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选择类似的文章展开阅读,之后从学生选择的文章中,初中语文教师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要求教师也要将自身阅读兴趣提高,能够针对某篇文章同学生之间展开探讨与交流,通过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交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师的钦佩感,从而可以做到在自身思想方面对学生加以启发,最终能够有效达到使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目的。

二、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

1.探究关键词句。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语文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三类词语,即: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这也是很多作家都一直锤炼的一种语言,可见这三类词在整个文章当中的作用与地位。

2.重视文本研究。教师在教学生学习阅读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重视文本的研究,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比较,并要求学生从文章的体裁、结构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对文章主题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探究文章,在了解文章不同知识点的基础之上,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探究文章主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一定的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其原因在于很多文章的主体是多样化的,并不单一,为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不仅能够延伸对文章的探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阅读。

三、合理设计问答教学模式

1.多元化问题情境设计分析。开展探究性学习,首先就需要做好问题情境的开展,问题情境如果不存在,那么更不要谈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或者充满疑问,他们才能够对问题有解决的欲望。因此,情境设计要富有一定的创意。但是,如果问题情境缺少创意,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就很难被激发出来,更是很难取得探究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将问题全盘抛出,必须要注意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够被完全的、充分地激发出来。设计具有创意的问题情境,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中增强提问效果。要使课堂提问有效,就需要教师对文本本身进行一定的思考,并认真把握与体会文章内容与含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同时,教师还需要避免提问的时候出现问题过于单一的现象,也要避免问题出现无效性。例如,在《死海不死》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大家知道海并不是生物,但是为什么叫做死海呢?”等等一系列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却觉得非常有趣,他们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因此,也就对文章探索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课堂效果自然会被提高。

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文通过对探究性阅读教学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明确了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提出教师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应该注重多元化问题情景的设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要确保课堂提问具备有效性的特征,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语文阅读中的深层含义,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柱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议[J].新课程.中学,2012,(5)。

[2]姜永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析[J].教师,2012,(31)。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3

本课题的研究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题的研究能构建科学有序的作文训练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各学段写作目标的序列研究、各学段写作内容的安排与落实、各学段写作技巧的训练安排与研究、思维训练的培育与提高策略研究等。

与传统作文教学形式相比,“序列作文”教学有很多优越性,能够让学生的生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描绘生活并高于生活。

二、课题的界定

“序列化”是指作文教学中,以学生的写作实际、认知心理及教材体系为基础,通过对写作训练规律的探索,使作文教学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稳步提高的发展轨迹,体现出鲜明的阶段化和层级化特点。

三、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初中语文作文序列教学策略的研究。

2.育人目标: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

能力。

3.工作目标:收集学生写作时遇到的共性问题,探索序列写作的方法,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质量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有所提升。

四、研究内容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序列内容。

2.中学语文作文序列教学策略。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六、研究过程

该项研究周期为两年半,自2011年9月开始启动,我的研究过程如下面流程图所示:

1.调查与发现:分析学生作文典型困惑,通过平时的作文教学发现问题,同时与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并找出原因。

2.学习:(1)个人自学:自觉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学习、理论储备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主要学习了《语文教学通讯》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筛选其中有用的信息,做好相关的学习笔记,为研究的顺利完成进行理论储备。(2)向专家学习:一方面积极参加市、区的学科专家的辅导与讲座,学习市、区同学科教师的经验。另一方面学校请来了专家定期给我们作指导,进行有关课题方面的讲座。(3)向同伴学习:在校内老师的研讨中提高认识,我利用学校集体学习、研究的机会,抢着发言,将自己的疑惑提出,让同行们帮助我解决。

3.提炼:通过理论学习,从中提炼出适合自己学生的作文序列教学方法。

4.实践:提炼出方法后,在自己所教的班级进行实践。

5.反思:教学反思即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或困惑的思考。每次研讨后我都能从以下三方面反思:(1)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

么,学生学习的生成点在哪?(2)在这节课上,序列作文教学重点地方在哪里?(3)每一环节的应用效果怎样,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6.总结:着重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认识进行归纳、分析。着重通过如下形式总结:课后反思、教学案例、学期总结、课后诊评、“设计”修改等。通过总结,对课题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促进了我的教学行为的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向纵深方向

发展。

七、研究成果、成效

(一)研究成果

1.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

2.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依据作文教学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以听说为突破口,让学生敢说、爱说,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推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勤读书、勤思考、勤积累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3.分层指导。(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来画线分层,分组。

学法指导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所在层次采取适当的指导方法。

习作要求分层:根据学生作文水平对每一次习作做不同要求。

评价分层:采用多种形式对不同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

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践经验,反思实践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二)研究成效

1.关注初中生的语文作文兴趣,帮助教师认识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有助于教师教学前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特别是认清教师自身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2.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3.通过研究,拓宽初中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及农村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两年间本人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3年11月《作文讲评课》甘井子区语文学科年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2013年5月“语文报杯”作文指导赛中,荣获写作指导一等奖。

八、存在的问题

1.素材整理不到位。

2.讲评的时间与力度不够。

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力度与思想深度不到位。

这些都是我今后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即继续寻找有效的途径,在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评改自己的作文。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5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35

一、情感教育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日常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指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及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思想、理念、情绪等情感体验,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初中语文的接受和理解,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指标的完成。情感教育就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书本上的基础理论与现实中的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学中的情感传递,使其充分结合在一起,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主要要求。“理解与贯通、掌握和分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目标,要将情感分析和掌握理解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中确定了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使教师能够全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了解和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突出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让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关注,加强了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结合初中语文中的内容,从中找出我们需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激发,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语文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际性相结合的社会学科,在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着重培养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品德和素质进行着重培养。另外,通过引导和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提高,让学生的情感观念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并形成健康的情感理念,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当中来。

情感教育是我国语文进行改革的必要要求,也是对初中学生情感发展的必要前提。新课改中强调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保证对学生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初中学生这个侧面来看,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拥有较强的自尊心,语文是开阔学生知识的窗口,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个社会,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到社会中去。

(三)情感教育因素的体现

情感教育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教材、教师的教导、学生的理解三个方面。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既包括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形式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包含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情感色彩。教师的情感则表现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的情感因素表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语文学习的求知欲望,对语文知识实用性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反应等方面。

二、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加强对情感的导入和融汇

教师教导学生学习初中语文时要在教材内容知识的基础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富有情感的导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到其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学习内容以情感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到情感模式当中,通过教师的情感引导,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到当中去,把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带入其中去,把握住朗读的节奏和语感,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情境当中去,通过领悟和品位其中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到其中。在学生融入和体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课文中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得到深刻体会。总之,教师在教学时,情感的融入需要情景的设定,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来完成,既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导入,又要让学生对自身情感融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互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汇,从而实现情感的导入与融汇。

(二)加强对情景的创设及情感的强化

语文教学也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出完美的教学情景,加强情感教育的模式。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也使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现代化多媒体的实际应用,使情景可以通过自制的图片、声音等形式进行展示,具体情景可以通过不同的要求进行设置,完善其学习情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学的情感。通过改变不同的情景设置,创造出不同的学习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加强对实践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有效参与

初中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应用性等特征,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地位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有的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多数情况下都是“满堂灌”,学生能够获得的亲自参与、积极互动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不起精神,学习状态不够积极和高效,从而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对自身教育角色进行准备定位,充分保证学生的参与权、自,构建初中语文和谐课堂。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讲授式、填鸭式、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任务驱动法、合作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灵活运用。这样可以激发出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自身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欲望和探学习欲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要单纯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语文进行强制性的背诵和记忆,这样会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误区,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合作互动、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边学习、边理解、边记忆、边应用,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对于“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语句,都可以指导于学生具体的生活与实践,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参与

在初中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毕竟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以及主动参与缺乏足够的自信,尤其是在面对比较严厉的教师时,科学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会更加薄弱,课堂学习注意力、学习热情的保持常常依赖于教师的强制教学措施。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把握住课堂教学引导的有利契机,加强对学生参与性学习的引导,确保各项活动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降低或消除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负担。例如,在初中语文《曹刿论战》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文言文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参与热情不是很高,此时语文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就要贴近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如采取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鲁庄公、曹刿、乡人等人物角色,对文中的精彩对话进行真实演绎和再现,当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后,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论战”,这样不仅可以营造出平等、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与合作中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教师要为人师表,注重对学生参与的正确引导

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所以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这实际上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起“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度敬畏,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上语文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以及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其次,对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参与,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而且要做到方法得当,保护好学生的参与兴趣、探究欲望和个性化思维,不要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护好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这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将会大有帮助。再次,初中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不是学生个体的独立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行为,所以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构建和谐课堂,为学生的合作式参与、互动式参与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良好意识。例如,在初中作文教学的评价环节,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相互评价活动中来,让学生给其他学生的作文打分,而参与打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发现错误和提升自己的过程,课外一举多得。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是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职能,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终顺利地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顾雪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语文学刊,2014(01)

[2]陈春梅.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成才之路,2010(05)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随笔练习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98-01

近年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学生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写作教学水平,教师应采取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1 初中语文写作随笔特征

1.1体裁和体裁相对灵活

随笔作为语文写作重要形式之一,与传统作文相比,更具有灵活性特征,随笔形式可以脱离传统写作模式,不仅能够观景抒情,还能够议论事实,在文章字数、篇幅长短等方面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随笔内容能够旁征博引,促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对丰富学生知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2情感思想自由

人是具有思想的生物,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感情,学生进行随笔,表达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具有言之有物、更加生动等特点,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1.3语言表达个性

随笔形式的灵活、自由性决定其在表达上更具灵活、自由性,且随笔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为学生个性表达提供了支持,学生通过学习和日常积累写作素材,在随笔写作过程中,不仅能够表达内心感受,还有助于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因此,进行随笔练习十分必要。

总而言之,在了解和掌握初中语文随笔练习特征之后,教师要结合语文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多读书,为随笔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并给予相应的指导[1]。

2 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有效措施

2.1制定合理随笔训练目标

在进行随笔训练之前,需要明确训练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随笔训练目标。例如:在初中初级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爱自然、观察事物等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写作习惯,并坚持每周两到三篇随笔。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2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才能够让学生长期坚持写作,逐渐提高自身写作水平。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随笔本,学生通过喜爱本子,能够影响自身进行随笔练习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随笔训练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随笔训练初期并没有积累大量的素材,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作业,例如:教学内容的延伸,在进行课文教学中,截取一段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或者让学生对自己阅读过的文章写读后感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同学面前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并给予建议,让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知识面,还能够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为日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

2.3积累素材

素材作为写作的重要基础,没有素材,无法实现写作。学生抗拒写作重要因素主要是缺乏素材和写作技巧薄弱。因此,加强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教学,例如:阅读,写作与阅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通过大量阅读,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为随笔训练做好铺垫;另外,单纯的课内阅读时远远不够的,无法满足学生写作需求,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经典段落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从而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2.4进行讲评

写作讲评是写作的关键环节,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重视写作讲评这一过程,深入研究学生随笔内容,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避免学生走进写作误区。首先,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以及不足之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通过写作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丰富讲评形式,传统随笔讲评模式主要是教师单一讲评,思想、观点等方面过于单一,讲评效果并不明显,教师要采用多样化讲评方式,例如:学生互评等方式,通过多样化讲评方式,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学生写作灵感,从而有效提高写作效率[3]。

3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技巧和水平,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日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宝元.要重视实用文的写作训练――从国外作文教学的经验谈起[J].人民教育,2010,18(03):259-261.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91-01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其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而研究性阅读主要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的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的原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处理语言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下面我们重点进行研究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

1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1 阅读教学模式落后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一些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课堂上,然而这些新方法并没有真正的得以有效运用,课堂上“满堂讲”、“满堂问”的情况仍屡见不鲜。尤其是随着“探究式”学习的推广,一些教师片面的以为“提问”就是最好的知识剖析方法,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导致一些问题,问了也是白问,根本无法实现“启发”、“调动”的作用,学生对问题本身就是一知半解,“满堂问”的教学方法,显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卑感,久而久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而“满堂讲”不发问,同样起不到真正“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教师满堂在讲,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样达不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1.2 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方法策略流程简单、趣味性不强等是一直存在于课堂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不得不被动的在教师主导限定性的思维空间内进行思考,无法真正的将自己的意见进行表述,使得学生独立思维空间遭到了严重的思想禁锢,长久下去必然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另外由于初中学生逐渐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科目学习,学习压力加大,导致学生可供自我支配的时间过少,尤其各式各样关于考试的辅导类工具书的存在,使得初中学生几乎完全失去了自我阅读、独立阅读、主动阅读的时间和机会。

1.3 教学观念落后

除此之外,阅读还存在着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等现象问题,面对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种种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入的反思。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不仅由于初中生学习压力过重,考试负担过重,再加上“分数”这一观念仍不能完全被我们科学正式化,使得多数家长教师仍以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学生不得不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数为主要目标,使得阅读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其目标设置上必须具备其独特之处,但实际的实践过程中,阅读教学往往存在这目标短期、知识僵化等不良现象,给学生的积极性带来严重挫败感,使得阅读教学无法按照理想目标实现[1]。

2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2.1 课堂内外阅读的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真正的阅读兴趣。课内的文章可予以精读,通过课内认真的钻研研究,在充分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之上,提取阅读内容的主要信息;课堂外的阅读,可以略读的方式来对阅读内容进行大致的浏览,掌握其大意,来增加学生自身知识范围。其实笔者以为,课内的精读,往往是为课外略读能力做准备,通过课外的大量“略读”来真正利用研究式阅读教学,以“精”“略”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2]。一些学生在课内精读过程中,往往在了解阅读内容大意之后,便无法实现对其深入的理解,自己无法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找不到值得思考的地方,此时,教师可通过设置疑问,来为学生指引方向,引出学生好奇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 实行文章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研究性阅读教学主要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专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理解,也就是一种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学会了主动的获取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些知识进行运用呢?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阅读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3],写作就是把这些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来,所以可以说,阅读就是进行写作的基础工作。语文本身也就是语言文字,无论是读这些语言文字还是写这些语言文字,都是为了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研究”二字,在进行文章阅读的时候,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一次“研究”,那么如何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呢?也就是亲身实践的进行写作,利用阅读带动写作,写作促进阅读的方式,不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进一步的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3 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可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而且问题的合理设置来可大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一些开放式问题,将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入到阅读文本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主动寻求不同答案的热情。问题设置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基本原则,同时问题的设置还必须具备其自身的目的性,有方法、有步骤的将学生引入思考,引入阅读文本主体的思考,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阅读,不仅实现了研究性预读教学学生独立阅读的目的,并且对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延良.关于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思考[J].大观周刊,2011(30):139-140.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有效性

语言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精通语言艺术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注重语言艺术的使用,才能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反之,枯燥、乏味的语言,往往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制约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1.语言缺乏规范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语言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例如,语调忽高忽低、语速时快时慢,大大增加了学生听课的难度。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频繁使用口头禅,在讲课中经常会出现“是不是”“对不对”“那个”等,甚至还使用一些最新的网络流行语,虽然是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但是针对那些对网络流行语不熟悉的学生而言,会产生一定的隔阂,使他们容易在教学活动中出现被动的孤立现象。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和塑造者,因此,他们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说话不规范的情况,影响日常沟通。2.语言缺乏针对性。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教师需要教授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课文,但是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的几乎是一个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不足为奇。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改变语言,例如,在讲解抒情类的散文时,语言应该更加注重自然、生动、饱含感情。讲解一些科普类文章,语言应该更加精炼、准确,这样才能体现文章的特点。只有采取相适应的语言风格,才能更加准确地传递课堂知识,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语言缺乏实效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堂是其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通过与教师的积极互动,有助于更好地获得知识。而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注重课堂互动,在互动中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互动活动中,语言是直接的也是最主要的沟通手段,因此,语言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互动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取得预期效果。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了解到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积极性高、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对于学习意识较为淡薄、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却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长久下去必然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建议

1.加强语言使用的规范性。提升语言使用的规范性,笔者认为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有语言规范性的意识。教师首先要从心理层面上认识在语文课堂上规范用语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还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同时,规范用语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规范的用语习惯。二是提升语言功底。教学语言的修养,需要教师具有厚实的语言功底。教师要多动笔、勤反思,提升语言使用的规范性。2.提升课堂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教师要深入研究不同题材、体裁的课文,然后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语言,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天上的街市》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性导入语,先向学生讲解《牛郎织女》的传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导入新课。而在讲解《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春天的景色,然后再向学生提问,说出与春天相关的诗句,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课的时候,要注重语言的优美,尽可能描绘春天的美。但是在讲解一些科普性的文章时,教师就需要采用精炼、简单的语言,尽可能减少描述性的形容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3.注重语言使用的实效性。不同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尽可能采用适合大家的语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注重适用差异化的语言风格,这样可以更多满足不同学生不同语言风格的需求,使得其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能够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课堂是教师教学的“战场”,语言就如同教师手中的“剑”,而这把“剑”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体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反之亦然。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语言功底,务实于课堂教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曾宪京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泽掌中学

参考文献:

[1]许文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亚太教育,2015(18):47.

[2]程婷.略论评价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114-116.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9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法;选好主题;课堂实践

主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结合社会及日常生活,突破学科的限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跟踪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家、职业人等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是将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探究过程中找到学习灵感,它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实现有效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作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下面,笔者从选好主题以及课堂实践两个方面,讨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运用主题教学法,以便达到语文总目标的要求。

一、选好主题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这是一种单向的活动,没有考虑初中生的实际需求。很多学生在长期被动学习的状态下,逐步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学语文,而主题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开展主题教学法的首要任务就是选好主题,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经过积极的合作与交流,最终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在选择主题的时候,师生双方往往会由于实际需求的差异,产生意见分歧。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最终协商解决。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员中,有《春》《济南的冬天》《风雨》《秋天》几篇现代文,学生在对这一单元选择主题时,有的学生说应将其定为“四季”,也有学生说要将其定为“景色”,还有的学生说要将主题定为“四季之情怀”等。然后,我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通过总结这几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师生最终决定,要将主题定为“热爱大自然”。

二、课中实践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是全面的,通常会通篇罗列所有知识,这不仅会加重初中生的课业负担,还会浪费师生过多的时间、精力,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很多学生总是学了就忘,忘了再记,沉溺于背诵课文中,无法将精力放在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上。语文主题教学是以初中生的真实需要为基础的,它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应用主题教学法时,首先,我们需要提炼主题,即将语文教材中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提炼为社会主题或生活主题。其次,充实主题,教师要对提炼后的主题进行补充与总结,将同一类型的主题归为一类。再次,落实主题教学。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深入挖掘主题内涵,将其与教材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深入钻研文本知识,加深体会。最后,要评价主题,这主要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取得的进步与发展、整个教学活动所能取得的教学成果等进行评价。另外,教师也要让学生对自己、同学进行评价,使其能够正确认知自我,学会欣赏他人等。在贾平凹的《风雨》一课中,我与同学一起将文章归纳为七个主题,即“树林”“垂柳”“女孩救羊”“葡萄”“鸟巢”“废纸”“池水”。然后,学生自由组合,任意选定一个主题,收集与其相关的文本信息,体会这些文本中所使用的写景手法,在品味文章写作特点的同时,尝试模仿写作,学习写好写景文章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受,我还让同学们收集贾平凹先生的其他文学作品,感受贾平凹先生在写作中所独具的清新隽永、简洁自然的写作特点。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所有的学生需要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以及不足之处,评价自己与同学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主题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水平。

总而言之,主题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于提供语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首先,教师要与初中生一起选出教学主题,为课堂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其次,师生要通力合作,在语文课堂上实施主题教学法,通过提炼、充实、落实、评价主题,完成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