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19:23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范文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 特点 价值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纷繁复杂,我党新时期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了解教育主体的特点、性质对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满足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主体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种解释:“(1)事物的主要部分;(2)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3)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从哲学认识论引申过来的,这里的主体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什么?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单一主体说,还有双主体说。我们从施教过程来看,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本文的教育者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作用。

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思潮兴起,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要有一支优秀的专职和兼职的政工队伍。所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是指脑体兼有的以脑力为主的奉献性的劳动。

1、教育主体的劳动是奉献性的而不是商业性质的劳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塑造人、教育人、高尚的奉献性的复杂劳动。教育主体工作性质需要奉献精神,有较高工作能力和较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执政阶级的代表,应该具有奉献精神,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

其次,教育主体榜样示范作用很重要。教育主体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作风、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主体的榜样示范才会对受教育者有信服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再次,教育主体工作特点,其工作教育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思想容易出现反复,需要进行多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是立马就能显现出来,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甘于奉献乐于奉献,但需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体健康和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2、教育主体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

首先,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越来越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教育对象思想内容在日益丰富的同时,思想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教育主体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

其次,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宽广,通过电视、收音机、报纸等老传媒,通过网络等新的载体来获取信息。那么如何选择正反面信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让受教育者鉴别错误思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决定了它有三个突出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潜在性和周期性

潜在性是指教育主体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后,教育对象已形成的正确思想在未外化为行为之前,他的劳动具有存在于教育对象头脑内的属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成果是精神产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成果是合格的社会公民,是拥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等的公民。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外化出来需要条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外化为行为的因素很多,实践活动的难易程度、教育主体的指导和教育主体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外化。

周期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工作具有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在教育客体的身上逐渐产生出来效果的属性。

第一,开展教育活动思想工作需要一个周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一个周期。

第二,正确思想的形成,正确思想的形成转变成行为也需要周期。正确思想的形成关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必须传达的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受教育者选择和筛选、接纳这些观念,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其次,正确思想的形成转变为行为也需要周期,在正确的思想形成之后,受教育者要选择行为途径和方式,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外化为行为。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综合性和间接性

综合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劳动具有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属性。包括劳动性质、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的综合性。

第一,劳动性质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公民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教授理论课程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还有繁重的科研项目,每一项的完成无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

第二,劳动成果的综合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精神形态的劳动成果。提高思想素质之后,间接地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物质形态的劳动成果。

间接性是指教育主体的劳动具有能通过中间环节创造出成果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成果需要受教育者认同接受传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外化为行为。通过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来反映劳动成果的成效。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的塑造性和奉献性

塑造性,是指教育主体在帮助受教育者接受科学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具有的创新属性。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奉献性:是指教育主体在把自己的知识、理念贡献给教育客体时具有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不是商业性质的劳动,而是奉献性质的劳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范文2

二、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劳动教育应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有机的结合学生所从事的劳动内容和项目,进行知识联系与渗透,做到手脑并用,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劳动态度,对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较快的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   

      2.综合性原则。根据劳动课的综合性特点,劳动课必须按思想教育、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三个要素对学生进行素质的综合训练。  

      3.迁移性原则。劳动教育的过程,是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育人过程,因而要把学生劳动转化为劳动态度,把劳动实践转化为劳动习惯,并内化为稳定的心里品质和劳动技能,形成能力和迁移。   

      4.量力性原则。劳动教育受学生身心发展所制约,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和成长经历,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劳动内容和项目,并严格控制劳动量和劳动时间,还要根据各系部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组织劳动项目,不影响教学与教育计划。      

      5.时代性原则。劳动教育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但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本地区培养人才的需求出发,更好地体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就要求创造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三、实施要求1.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实施。

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2.劳动教育要从学生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实施。

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

3.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

现在有好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作为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教育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

4.劳动教育要充分考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这就要求各系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制拿出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方案,以系部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劳动教育要循序渐进,由弱变强,逐渐规范,成熟,发展,壮大。

从先搞好个人卫生入手,做好宿舍劳动卫生,完成班级劳动卫生任务,协助家长熟悉家务劳动,服从校内劳动教育要求,积极参加校外劳动实践,主动投身志愿者服务,奉献社会,提升自我。

五、劳动教育的途径 

1.开好劳动课。

2.开好主题班会。

3.各系部开好家委会。

4.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具体实施措施:

    1.由教务处统一制定劳动课教学计划,列好课程表,选派好劳动课教师,规定好时间,可以一月安排一次,也可以一学期安排一次,逐步完善学生劳动教育过程。

    2.由班主任组织开好主题班会,给学生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形成积极的劳动教育氛围。(明确标准和劳动方法和技巧)

个人卫生:洗脸,漱口水,洗头,洗脚,洗澡,洗衣服,洗床上用品,自己动手洗净叠被,压出线来。

公共卫生:宿舍、教室、学术报告厅等场所扫地、拖地、物品摆放和清洁整理等。

3.各系学生科召开家委会,充分利用家长、家庭劳动教育的资源,对学生适时进行劳动教育。(明确要求和劳动方法和技巧)

    家务劳动:房间、庭院的清扫,卧室、厨房、卫生间的清洁和维护,帮助家长洗衣做饭等,在家长指导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4.学校将把整个校园按条块状分配到系部,作为定点学生劳动教育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校园内劳动教育区绿地养护,保洁。锄地、拔草、施肥、剪枝等。让学生放手去做,即便刚开始有点破坏,也在所不惜。也要完善对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让学生体会劳动过程,培养学生对母校一草一木的感情。我们将把操场、学术报告厅整理及卫生保洁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自我服务意识,教会学生为人处世思维。

5.参加学校组织的、没有商业渗透的校外劳动实践。

6.主动投入志愿服务,为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城市创建争光添彩。  

具体实施过程需要做到 “四结合”:  

(1)课内外结合;

(2)校内外结合;

(3)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  

(4)日常劳动和集中劳动相结合。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范文3

【关键词】认识;素质目标;途径;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78-01

在实施“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当今,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作用,通过各个学科的协调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今后教学的方向。劳动课以它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融为一体的独特优势,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劳动学科的自身特点,劳动学科能更好的体现出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出发,构建起“以自学为基础,以思维为主线,以训练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智力、审美的情感”由此看出劳动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

劳动教育是教育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可偏废的一个方面。目前,学生中有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宠爱条件优越,几乎没有劳动知识和能力,更缺乏劳动实践。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热爱劳动。所以,开设劳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方面是利用劳动课要劳动的特点,通过学生动脑、动手、付出体力、创造成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劳动实践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感,磨练意志。简而言之,要寓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于劳动教学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开设好劳动学科将推动学校劳动学科整体育人功能。由此可见,上好劳动课,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将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劳动课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立足于素质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二、以课堂教学为途径

为了达到设计劳动课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以课堂教学为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我在劳动课的教学中,对课堂结构做了如下的构想与尝试。

2.1 激情导入,引入新课。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而又轻松地学习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因人因时因课而异,常见的有展示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组织相关活动等方法,精心架设“兴趣”的桥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设计。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传输信息,并通过信息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在反复调控中使教学系统的工作状态达到最佳点。因此,抓住两条线,即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重点在教学准备、原则、内容、方法及模式方面提出标准蓝图。如用展示直观教具的方法,在新课讲授之前把本节课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学生看,以此来激发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欲望,从而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

2.2 讲解示范,传授新知。劳动课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重要体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践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所以新知识的学习安排应该是从理论到实践。学生了解了劳动的步骤和方法,但每步具体该怎样去做,还需要教师给做出样子。教师的示范操作一要具备规范性,即准确无误;二要具备可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如讲《西裤的缝制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科学标准的操作过程,我在课前认真练习多次,制成录像带并配有解说词,课堂上放出后,每步做什么,怎样做的,图文并茂,学生边听边看,效果非常好。

2.3 实际操作,掌握要领。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劳动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的最佳途径。学生的实际操作要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进行,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特别是重点部分更应多强调,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要领。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实际操作,掌握要领的舞台。

四、以社会实践为目的

中学劳动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离开了社会实践,即使教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不进行社会实践,要达到劳动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是一句空话。为此,中学劳动课必须以学生的社会实践为目的。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4.1 劳动课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以生产程序为序,安排授课内容,做到课堂学理论,基地搞实践。如在学习《西裤的缝制方法》时,从裤子的面料分析,缝制用线的选择、裤子各部位的熨烫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样样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基本的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范文4

P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却在逐渐淡化,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被重视,而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的高校,其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弱化,在现阶段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是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主力军,他们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技能的状况,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一、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在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德育实施意见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学校认真落实。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德育、智育、体育是社会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既能解决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上有所提升;解决教育的知行合一和全面发展问题。

(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高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是可以培养其自理、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敬业乐群的良好品德;三是可以扭转学生劳动价值观,丰富大学生的劳动情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劳动教育在多数高校教育中成为薄弱甚至是缺失的一个环节。

(一)劳动教育边缘化

一是劳动教育观念边缘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直有重德不重劳的思想,甚至是鄙视劳动和技术教育,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特别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都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智力、轻体力的思想,使学校用知识教育替代了劳动教育;二是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边缘化,与其他学科理论相比较,对于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不多、不深、不全,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使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乏理论依据,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由于缺少理论支持而导致其难以达到既定目标。主要表现在:1.理论体系不完整;2.理论研究中劳动教育往往被劳动技术教育所取代;3.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成果不多,这需要引起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重视。

(二)劳动教育功利化

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从而导致其内在价值(即育人的价值)的弱化,将劳动教育本身视为达到外在价值的一种手段,而将实现教育的外在价值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不是把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是将劳动教育视为政治上的要求来进行。二是劳动教育的经济化倾向。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缺少平台及场所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将打扫卫生、清理校园等极为简单的劳动也由学校出资雇人完成了,学生失去了各种劳动机会。

(三)劳动教育片面化

片面是相对于全面而言的,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片面化主要是对劳动教育认识程度不够全面具体,甚至是有偏差、错误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一是智育至上,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脑力劳动,过分看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思维及逻辑判断等方面能力的上升,把学生的智育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是教育的全部内容,造成其他教育弱化甚至缺失,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体力至上,这种现象是与智育至上截然相反,对待劳动教育是将肢体上的生产劳动看作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体力劳动便是劳动教育;三是以生产劳动代替社会实践,很多教育与劳动结合的研究结论都过分夸大生产劳动的作用及其功能,认为劳动教育具有可代替性,并且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规律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造成对劳动教育内涵的一种歪曲。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

(一)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以及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劳动教育活动规划与目标的最根本认识和看法。要想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思想上摒弃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漠视和淡化,强化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一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把劳动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科学有效的教材,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认真落实考评;三是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制度,从国家、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明确责任、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

(二)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

经济要增长,教育是基础;人才要优秀,劳动不可少。外部环境是开展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的教育环境,一是需要通过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联手构建立体的教育环境,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通过舆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论,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不能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孤立无援、社会教育处于无力状态,三者缺乏有机联系与配合,直接影响当前高校教育的效果。在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下,大学生能辨别对错是非,提高他们对快乐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真正理解,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使他们主动参与,并在劳动中感受快乐。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意识。

(三)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必要途径。大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技能已初步成型,但还要依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帮助其全面规划劳动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二是充实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劳动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劳动。三是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灌输”与“渗透”并重,方式`活多样。

(四)制订科学的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劳动课特点所限,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还缺乏规范管理,尤其是缺乏规范的劳动教育考评制度。开放性的学科特点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劳动课的设置合乎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把劳动观纳入学生的德育考察范围,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只有凭借自身的创造力和辛勤劳动提高自身能力,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把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杜绝形式主义和忽冷忽热;三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劳动教育必须有严格的成绩考核。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建立不同的评价方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也可以论文的完成质量给出成绩。偏向实践型的教育内容,可以采取用作品说话的方式,而关于大是大非的职业伦理道德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等方式,从而能全面把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掌握程度。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科学考评机制,有助于在大学生的道德层面扭转这种歪曲的认识,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层面规范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任然等.论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读天下,2016(18):330.

[2]杨素云.关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5):31-32.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范文5

教育的指导意见

(2021年修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磨炼学生意志,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20号)要求,现就我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劳动教育能树立德育。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劳动中磨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教育能增进智育。劳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大脑发育,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劳动实践可以内化和升华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劳动教育能促进体育。劳动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源泉,众多的体育项目是劳动中跑、跳、投掷、攀爬等身体活动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后独立与完善出来的。劳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魄强健,为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劳动教育能涵养美育。劳动美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美,是社会美的最基本的内容,它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以及才能、智慧、品格、意志、情感等本质力量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劳动之中。劳动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坚持自己独立的认识和选择。

二、实施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对我市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统一架构,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师资达标、场地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带动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把我市劳动教育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示范标杆。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必备的劳动能力,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使他们树立“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劳动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在劳动教育必修课中系统开展劳动活动

劳动课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在课程安排上,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开设到位,有效实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劳动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紧扣“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五个关键环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鼓励开展项目式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作出规定,在时间安排上可分散进行,也可集中使用,探索建立“一周劳动大盘点”等劳动清单制度,记录和反馈学生参加课内与课外劳动的时间、内容、过程和效果,激发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中深化劳动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学生的主题活动包括:考察探究(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实践等)、社会服务(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设计制作(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职业体验(如军训、学工、学农等)、科技创新体验与实践(如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科技创新主题探究与试验、科技创新应用实践与学习体验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要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构思选题,让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优化完善方案。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三)依托劳动实践场所推进劳动教育

劳动实践场所包括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校内劳动场室、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校外劳动基地等。劳动实践场所的劳动内容包括:学农劳动课程(播种、除草、种植、施肥、收获、野炊、压花、叶脉书签等);学工劳动课程(陶艺、编织、科技制作、木工、金工、水工、电工等);自我服务类劳动课程(洗衣叠被、床铺整理、洗碗抹桌、扫地拖地、卫生大扫除等)。

劳动实践场所具有场地的空间优势、劳动的课程优势和师资的专业优势。到劳动实践场所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安全地、专业地、浸入式地通过劳动实践获得成长所必须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提升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懂得劳动中可以创造、创新、创设美好的劳动果实,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劳动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的道理。

(四)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达成劳动资源共享

建立一批城乡结对学生劳动体验试点学校,促进城镇和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鼓励有着共同目标追求的学校,围绕劳动教育的共同战略目标建立学校联盟,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共享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劳动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激发区域内劳动教育活力,开创广州劳动教育特色。

通过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更好地促进城乡学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让城镇的学生走向农村,亲身体验农村的田园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农村的学生到城镇来,参与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爱护他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措施

(一)开齐开足课程课时

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幼儿园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中小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在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开发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深入推进STEAM教育、创客教育有关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基于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在研究真实问题、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二)开展校内劳动

校内劳动以服务性劳动为主,依托责任意识培育、学生成长记录、学分奖励机制、劳动教育评价等方法,评选“劳动之星”、“校园劳动小达人”等,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的热情。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根据实际,尽可能减少校园保洁服务外包的范围和工作量,提倡校园劳动从打扫卫生做起,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劳动实践活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

(三)组织校外劳动

校外劳动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小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开展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要在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工业劳动实践、职业生活体验、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实践、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四)鼓励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学校要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共育,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共同引领孩子开展劳动教育和指导其劳动技能。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一起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按照学段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鼓励家庭开展家庭劳动,引导学生完成扫地、整理、烹饪、种植、养殖、家具家电维修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逐步形成自理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五、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要求

(一)强化统筹协调

各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明确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各学校要加强校内统筹,充分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加强校外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二)推进师资建设

各区教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劳动教育科组,并至少配备一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劳动教育教师的重要力量和后备人才培养来源,聘请能工巧匠、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三)拓展实践场地

多渠道加强实践场所建设,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征集评选一批土地、山林、草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劳动实践基地。建立以区政府统筹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场室以及设施、工具,引入先进的教育装备,支持劳动教学活动开展。

(四)加强经费投入

各区各学校确保开展劳动教育所需经费,支持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竞赛等。

(五)确保安全保障

各区各学校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规范安全事故处理流程,落实安全措施。

(六)完善教育评价

各区各学校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实践频次与时间、劳动实践态度、实际操作、劳动实践成果等,具体劳动实践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不断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区各学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七)及时总结宣传

各区各学校梳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解决。及时总结各学校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先进经验,评选劳动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媒体或者自媒体进行宣传,树立师生荣誉感,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范文6

[关键词]劳技教学有效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86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劳技老师要在40 分钟的课堂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突出实效性。就要守好自己的三尺讲台,发挥劳技课程的魅力,让学生在劳技课上舞动指尖上的智慧,做一名智慧的老师。

一、认识劳技课程规律和特点,把握课程要求

小学劳技课程,有效教学的理解应该是怎样的呢?劳技课程的有效教学应该指在一节劳技教学的主阵地――课堂40分钟的劳技课内,学生的学习要有可视化的效果,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把握以下四个基本核心:

1.明确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劳技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注重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理论上注重学生所学习和实践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在组织有关劳技知识教学的同时,创造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做到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并进,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牢固结合起来。让孩子的智慧在指尖上舞动起来吧!

2.情智结合:注重思想性

劳技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技能养成,对课程的思想性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们在决定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教育,做到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努力建设“全面”的劳技课程,把劳技的“情智”教学结合起来。

3.把握原则:量力而行

劳动与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除了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的发展水平。要努力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条件,量力而行。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与能力,选择或重组学生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内容。

4.突出特性:加强综合

综合性与实践性一样,是劳技课程的另一个特点。综合性体现在劳技课程的始终,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我们要把有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渗透到劳技课教学中,把劳技课教学与观察、参观、访问、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自我脑力劳动与家务劳动、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课程本身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突出课程的综合性。

二、潜心学纲,研本选材,优化教学环节

《江苏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是从事劳技课教学的根本依据。我们首先要在发挥教师个人特长的基础上,重新选择或组合适合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相应的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抓住课堂导入、教学示范、有效练习和多维评价四个关键环节,组织教学过程,提高劳技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1.未成曲调先有情――注重课堂导入激趣

常规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激趣方法有:实物展示法、设疑法、谈话法等。恰当地选用某种方法,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泥工拓展部分《心爱的泥凳子》教学导入时,我在轻松优雅的音乐声中以变魔术的形式,拿出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同时要求学生配合我的“小魔术”记录我变魔术的时间、材料、变化的过程和细节之处。由于学生刚刚才四年级,他们对老师上课“变魔术”非常感兴趣。个个眼睛瞪大,屏住呼吸……在变“魔术”的过程中,我熟练地展示着制作过程的变化,同时还带着神奇的眼神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接着以学生汇报我“变魔术”的时间、材料、变化的过程和他们最关心的细节之处,从而导入如何“制作一个你心爱的泥凳子”。

2.抓住四两拨千斤――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技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和良好的技术素养,这是教学的重点;劳技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教师的有效、高效的示范,这是教学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示范会受教学内容限制,有的动作不适合演示,也很难演示清楚。这时候,就可以选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进行演示。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家政单元《中国结――鞭炮结》的教学时,运用摄像的特写等技术将教学的难点“井的型互套”制成录像片,教师边讲解边通过录像演示,将展现关键动作的特写镜头定格,或反复播放,让学生观察、模仿、揣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参加多层培训研究,提高专业素养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毋庸置疑,劳技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劳技课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因素。作为劳技教师,要不断深化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增强提升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树立敬业精神。此外,还应积极参加各层次的师资培训活动。这些活动能使我们学习到新的劳动技术,开拓劳技课堂教学新的思路。力争把读书、思考、实践、反思结合起来,让实践成为我们课程的保证,让研究成为我们提升的途径。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范文7

[关键词]劳动教育;复杂性思维;课程资源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1]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设置并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任何课程的实施都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课程资源的缺位将阻碍课程的落实。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对课程实施效果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学校的差异性及不同教师和学生各具特点,使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复杂性景观。复杂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具有自组织性、自我调整性、非线性、不可还原性等特征”[2]。运用复杂性思维,审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从而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效。

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复杂性

本文将以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四方面为切入点,辨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复杂性。这也是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基础。

(一)学校层面的复杂性

学校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所处的场域不同,且呈现出多样的类型和独有的办学理念。“场域指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空间或构型。”[3]不同场域能为学校提供差异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其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场域的自然、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体来说,城市和乡村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不同的机遇与挑战:在乡村场域中,自然风光及农耕文化都是值得开发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而城市场域中的文化馆、科技馆等也是很好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1]因学段及学校类型的差异,不同学校的劳动课程目标也存在差异。学校需根据目标要求,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差异化开发利用,并在劳动教育独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式开发与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场域、学校类型、办学理念三因素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学校层面表现出复杂性。

(二)教师层面的复杂性

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理念的科学程度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质量。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肩负着引导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任。受教育程度、生活背景不同的影响,每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理念都存在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劳动教育教学的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将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4]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劳动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年龄、性别、职称、专业背景、生活背景、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等各方面皆存在差异,显示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师层面的复杂性。例如,教学经验丰富,且深刻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的教师,更重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学生层面的复杂性

学生不但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者,而且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也将被视为一种可开发与利用的劳动课程资源。学生一般都参加过劳动实践,并具有一定的劳动体验,但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挖掘学生不同的劳动经验,并将其转化为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此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不同,这增强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学生层面的复杂性。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学校与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最适宜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对象进行开发,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选择恰当的实施方式充分利用这些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例如,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身体机能较中高年级学生弱,自主整理书包等简单劳动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小学低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的重心应在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启蒙上,而中高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重心应在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上。

(四)家长层面的复杂性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家长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成效。学生家长本身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知识,而且他们更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及劳动态度。家长主动和学校合作,向学校提供可供开发的资源,有助于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中,最关键的是家长自身对劳动教育的态度,这是处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家长层面的复杂性的重要方面。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强调智育,而忽视劳动教育。这类家长较难主动向学校提供相应的劳动教育资源,也很难配合学校开展劳动锻炼活动。此外,在乡村地区,一些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多接受隔代教养,一些老人受能力和精力的制约,难以承担起劳动教育责任,更难配合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5]在结合劳动教育的内容及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复杂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果。

(一)家校场域资源是基础

学校场域和家庭场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相较于社会场域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而言,学生对家校场域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更为熟悉,因而家校场域中的资源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内容的过程中,应重视和发挥家校场域中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劳动教育强调身心参与、手脑并用,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亲历实际、参与劳动的机会。例如,在家庭场域中,教师可以抓住整理房间、洗碗和拖地等日常家务劳动资源;在学校场域中,教师可以抓住装扮教室与打扫卫生、美化校园环境以及清理校园空闲场地等资源。教室装扮与校园环境美化这类劳动资源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而且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校园空闲场地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开发性,学校加强自主规划,合理利用该类资源,如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乐趣,提升劳动技能,激发其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二)社会场域资源是重点

虽然家校场域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能够基本满足劳动教育课程的需要,但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劳动教育课程还需要社会场域中的资源作支撑。只有当社会场域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时,劳动教育课程才能满足学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社会场域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类型丰富,校外的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场所和工厂等各类实践场所都是学校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来源。在实践场所资源的支持下,学生亲身参与劳动的途径更加多样。由于劳动实践场所自身性质的不同,学生能收获不同的劳动体验。同时,若当地社会场域中拥有学农实践基地、学工基地和服务性劳动基地三类课程资源,学校则可对这三类课程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以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成效。具体而言,利用学农实践基地类资源,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利用学工基地类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增强劳动教育教学效果的时代性;利用服务性劳动基地类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升华劳动教育教学效果。

(三)师生自身经验是向导

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要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要想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果,学校需在选择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内容时,以教师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导向。教师自身已有的经验主要包括教师对劳动的体验和认识及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已有的劳动经验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深层次利用,就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劳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学校可采用主题比赛的形式,遴选出优质经验、典型资源和案例等,再按主题分类形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降低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难度。学生自身的经验主要指学生已有的劳动实践与劳动经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是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关联的过程,若缺乏已有知识的支撑,新知识的获取效率和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在选择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时,需考虑资源内容是否与学生已有的劳动经验有关联,若两者之间可以产生一定的联系,则该资源的利用将容易取得更佳的使用效果。

三、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

在明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复杂性,以及分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内容的基础之上,为了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果,探究相应的开发与利用路径尤为重要。

(一)因地制宜:发挥场域特色优势

没有挖掘地方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特性的劳动课程资源是导致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单一的原因所在。[6]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不同场域的特色优势,为劳动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提供资源保障。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场域中可供开发利用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类型与分布情况,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选取提供有力保障。例如,若某地盛行油茶文化,则当地学校可选取独特的饮食文化作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题,通过开设一系列以“油茶文化”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参与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等过程,在立足场域文化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劳动之美。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不同场域的特色优势资源,为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持续动力。例如,在乡村场域中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乡村学校要善于利用学校周边的农田、菜园、果园等课程资源。而城市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工厂和其他各类实践基地等课程资源。

(二)协同育人:加强家校社共育力量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7],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样需要重视家校社三方主体的力量。学校要肩负起引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责任,家庭和社会应予以协助。第一,学校应积极拓宽家长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如开设家长课堂、家校劳动活动日等,让家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理解和开发、利用的能力。第二,教师需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表现,而家长在掌握相关信息后,应根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需求,适时挖掘家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主题劳动,从而强化学生的劳动知识,提升教学效果。第三,学校应重视对社会场域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搭建平台与企业、民间团体等建立联系,如设置劳动体验岗位、劳动志愿岗位、研学实践基地等,让学生有机会开展社会劳动。总之,各主体间应相互信任,主动交流合作,真正发挥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力量,高质量地开发与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三)内外兼修:增强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从根本上影响着其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教师需不断加强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在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第一,教师应主动阅读与劳动教育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文献,并通过线上线下等途径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积累,以增强自身开发与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学习机会,在学习思考中成长,也可以主动向周围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较强的教师与教研员等学习,在交流互动中成长。第二,教师应主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升能力。在开发和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理论与实践并重,发挥理论的真正价值,并推动实践。同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思考与创新。第三,教师应重视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掌握劳动教育最新动态,开发符合劳动教育目标要求的课程资源。

(四)深入挖掘: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生活和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8]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发与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学校与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蕴含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一方面,学校要拓宽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发与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劳动经验与体验,开发出契合学生发展实际的课程资源。劳动教育与现实生活世界密不可分,若教师开发出来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脱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劳动体验,则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难以保证课程的实施质量。

四、结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从复杂性思维视角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探究,助力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高质量开发与利用,可以为实现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可能,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2]熊和平.复杂性思维与我国教学理论的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5(2):20-26.

[3]欧阳修俊,谭天美.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变革的挑战与方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9(8):56-60.

[4]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26.

[5]《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24):3-11.

[6]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22-28.

[7]谭轹纱,简天凤.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5):106.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范文8

就目前农村劳动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在劳动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上,不是按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处理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教学关系上,不是有所侧重,而是平均用力。这就违反了新形势下劳动课教学的自身特征,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劳动课教学的任务。鉴于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劳动课,除了依据劳动课的自身特征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外,还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年级层次、知识水平以及对实践项目的喜好和了解程度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和学习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喜好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喜好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摘要:“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兴奋的事”等。活动评选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和劳动的喜好。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靠性减少,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喜好”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功能。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重于引导摘要:①教师应注重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现象。③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决不答应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在低、中年级段获得的各种能力正促使他们朝着“自强”的方面发展,他们已不愿听教师“多余”的“唠叨”,对教师过多的“指手划脚”表示厌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在操作、设计能力方面常表现出超越教师想象的可喜情景。为此,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在指导思想上,应本着培养学生“自强”、“创新”能力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要注重做到摘要:①充分做好后进生的促进、转化工作,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迅速捕捉,给予肯定,并使之发扬光大。②指导实践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年级进行同一个活动主题的劳动实践,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标准。各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差别,其性格、喜好、喜好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活动的主题确定后,要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分类施教。只要使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里受到应有的教育,把握需要把握的劳动技能,便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切不可求全责备。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点较为成功的尝试。如,为了配合小学高年级的劳动课教学,我们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六·一”前夕,设计了一个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体的“争创勤巧队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各自发挥一技之长,规定在一个星期天内每人拿出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一件小制作,向“六·一”献礼。在所有参展作品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男同学精心制作出搓洗板,有的女同学巧手织出柳编工艺品;有“高才生”改制的气补塑料枪,也有一般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粗糙的刀刻木制品。展览桌上,每一件小制作都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令人喜爱,学生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次实践活动出现了人人动手、个个参和的喜人场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范文9

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系统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他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搞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邓小平、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列宁提出“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密切结合起来”。他还认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与教学,还是同时没有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需要的发展”。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与1958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强调了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基本思想,总结我国“教劳结合”实践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探索。他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同时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否则“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伟人们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不同层面上扩展了“教劳结合”的理论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实践教育上存在着缺失。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实践事实上存在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这样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不注重实践教育,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素质,这是完全有悖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必定为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不容。例如:一部分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把自己束缚在书本知识的狭小天地里,死记硬背,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思维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差,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受社会欢迎。“应试教育”的实践性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教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因此,当前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教育思想认为,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要求,必须坚持贯彻教育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要求,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思想要求,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总之,实践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是指导当前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

实践教育思想为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新人才,振兴我国经济科技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具有实践性,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认为,我们提倡实践教育,不仅仅在于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等品质,更重要的是,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总体特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教育过程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教育活动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说实践教育是指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概括素质教育的内涵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在谈到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时特别提出邓小平“三个面向”指示和“四个统一”指示,其中,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指出“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这都是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概括了实践教育的基本要求。《决定》在谈到对素质教育的实践要求时,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在具体分析素质教育的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工作时,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实践教育。《决定》在论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教劳结合原则的关系时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