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心理暗示的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40:12

心理暗示的方法

心理暗示的方法范文1

论文关键词: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传授道德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实效低下,难以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堂教学“多灌输、少启发;多压制、少诱导;多说教、少指点;多替代、少帮助;多言教、少身教;多理论、少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加之崇高的人类道德理想和泛政治化倾向的德育目标空洞而遥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德育课如何“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放松、无对抗的心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并逐步认同、内化,优化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心理暗示的内涵

《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人人都会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心理暗示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是在无对抗情绪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暗示往往不易受到个体的抵触和对抗,容易被暗示对象所接受,会使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

心理暗示法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将心理暗示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暗示教学法理论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暗示则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因素。人的学习活动是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实际学习成效受制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状态。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意识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吸收各种信息,并对意识时时刻刻地施加影响,增加或削弱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益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当潜意识处于消极状态或抵抗意识活动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激发起潜意识并诱导其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与意识协调起来。因此,教学应力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记忆、思维、想象、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正如洛扎诺夫所说,暗示教学法“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组织起来”。实践证明,通过心理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心理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大教学流派。近年来,心理暗示教学法在我国学校中也逐渐得到重视。有人认为,心理暗示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改革的新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心理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和经验渗透到德育教学实践中,以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青少年由于其心理不够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具有一定依赖性,受暗示性较强,同时青少年具有逆反心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在德育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方法,将德育知识和道德规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人和环境的暗示作用渗透,相比直接的教育方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暗示环境

暗示机制存在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之中。环境心理学认为,任何环境都易激起人的情感共鸣,它是产生熏陶作用的重要因素。环境以各种方式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做出反映,养成习惯,形成观念并指导我们的行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

课堂心理环境是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它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同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有很大差异,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环境可以分为人环境和物环境两方面。人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所形成的心理场。教学中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竞争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心理氛围,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所谓物环境就是周围物体与人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心理场,如教室布置温馨整洁,课桌椅摆放井然有序,灯光柔和明亮,班风标语积极奋进,一个整齐有序、轻松舒畅、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师应在德育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来感染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在和谐的人环境和物环境中感受和领会规则、秩序、尊重、平等、民主等等。

转贴于

(二)暗示者——教师权威的运用

心理暗示的成功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受暗示者对暗示者存在的“自卑、自贬心理”——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暗示者比自己更高明更具有智慧,自己应该向暗示者请教,接受他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放弃自主思维。当然,这样的自卑、自贬心理以及对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受暗示者很少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所以,暗示者的权威性及受暗示者对他的信任度,对暗示的结果具有重大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威信来自于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教师的威信越高,相应地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望、信任度越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越强烈,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尊从效应”越明显。具体表现为学生愿意服从教师的规范和要求,主动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认同、接纳教师传递的理念和价值观,努力使自身行为更趋向于教师的期望等,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所以,德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威信,在民主平等、双向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利用自己的权威作用,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促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三)运用多种心理暗示手段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

言语或非言语的心理暗示手段,如语言、手势、表情、体态、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都可以含蓄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起到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的作用。如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竖起的拇指等,这些都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鼓励,找到自信,赢得力量,消除戒备和对抗心理,形成支持性的课堂心理气氛和积极的情绪效应,从而强化教师所期待的课堂行为;而语气的转换、话语的停顿、眼神的凝视、表情的严肃可以暗示和提醒学生自律,抑制课堂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避免直接的批评和师生矛盾冲突。另外,师生间的体位、距离同样也可影响暗示的效果,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强,坐在后排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弱。如班主任通常把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调到前排,以增强其接受暗示的强度,使其纪律意识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体位和相对距离的改变来强化暗示。不管是哪种心理暗示手段,只要教师抓住时机,适时、适当地运用,就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

(四)善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有缺陷。人的依赖性越强、人格越幼稚、主见越少,就越容易受别人暗示,“自我”越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学生的“自我”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倾向,而课堂上教师享有职业所赋予的权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教师要慎用心理暗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如教师往往会列举一些名人、伟人或历史人物寒窗苦读、逆境奋发的事例来激励学生,但无形中却渲染了学习的艰苦性,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反而望而却步。此时不如多给学生以“学习是有意思的、愉快的、不困难的”“我能成功”等积极暗示,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又如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不能取代自我判断和自主思维,教师过多的提示、帮助,会通过心理暗示作用被学生无限放大,最终使学生缺乏自主性,过分依赖教师,思维潜能被压抑;教师对课堂上不良现象和学生违纪行为的放纵,暗示着学生的行为被认可,可以随心所欲,虽违反纪律却可以不受惩罚,误导学生藐视纪律和规则;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评价和贬低,会引发学生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教师对社会现象和现实事件的歪曲评价、偏激看法或愤恨抨击,容易诱发学生的反社会倾向等。所以,教师要慎用、善用心理暗示。

(五)引导心理暗示向自我暗示升华

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自身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是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相应改变的心理活动。

心理暗示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心理暗示;剖腹产;康复

暗示是指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动作表达意思,接受暗示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心理现象[1]。暗示不仅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也影响人的生理活动。所以消极的暗示可以导致疾病,积极地暗示可以治疗和预防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往往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多疑等不良情绪反应,对自己疾病异常关注,接受暗示的感受性更强,对于护理人员言谈举止异常敏感,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通过语言性暗示和非言语性暗示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护士素质的暗示作用在医院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角色,患者对护士寄予了特殊的期望,希望治疗及时准确,病房舒适安静,服务热情周到。当一个患者接触到的是全身心地进入护理角色的护士时,护士的个体素质合乎或超出患者的希望值,就能对患者心理产生积极作用。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7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4~30岁;孕1产0孕37~40 w,无孕期合并症 ,因为个人及家属要求行剖腹产的孕妇,将其分为两组护理小组,一组运用心理暗示护理方法,一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护理方法

2.1护士的整体面貌对孕妇的暗示作用 心理暗示护理组的护士要具备良好的仪表仪容,只有容貌端正、态度和蔼、待人真诚、乐观、自信,才会使孕妇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会得到患者更多的信赖与配合。护理组的每一位护士每天都要着装整洁,淡妆,面带微笑,护理中充分运用礼貌用语,与孕妇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2.2护士的言谈举止对孕妇的暗示作用 心理暗示护理组的护士应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谈话艺术。在做好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应掌握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应用技巧。除具备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高尚的医德、良好的素质、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外,还应使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表情。护理操作中,积极运用语言的暗示作用,利用孕产妇对你的信赖,按照你的要求达到康复的标准.每一项操作前后都要积极与孕产妇交流,告知,积极帮助解决问题,暗示她所有的操作你都会照顾她的感受,而且你的每一项操作技能是最好的.操作中也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转移其注意力,达到你的暗示目的。

2.3护士的专业水平对孕妇的暗示作用 心理暗示护理组的护士应有高素质业务水平。对于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都能有合理满意的回答。只有孕产妇认识到你的高专业水平, 产生高度信赖感,后面的操作和护理中的暗示效果就会更好。例如,产妇产后怕痛不愿意下床活动,你不要一味的讲活动的重要性,那样她会很反感.首先要肯定和理解她的感受,然后,非常坚定的暗示她,只要她按照你的指导做,,你可以让她的疼痛降低,而且顺利下床活动,因为你是专业的护理人员,再运用一些幽默轻松的语言调动家属的配合,你会发现她真的能马上慢慢下床活动.这就是暗示与鼓励的作用。

2.4护士的爱心对孕妇的暗示作用 心理暗示护理组的护士在每一项的护理操作中都要有饱满的热情,对孕妇及新生儿都要充满爱心,每次的交流及护理都要让产妇及家属放心,满意,.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时每刻表达你对她和她的宝宝的关爱,让她放心,能够安心休息,按照你的要求配合.3结果

运用心理暗示护理法护理组的产妇术后康复指标达标率远远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1。

4结论

通过心理暗示护理产妇,剖腹产术后康复指标达标人数远远高于常规组,心理暗示在剖腹产术后的康复中有积极的意义。

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同样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心理护理包括很多内容,它是用语言、动作、形体、表情做感觉性的提示。在临床护理中护士是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还是消极的暗示,会给患者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在整体护理中充分运用心理暗示,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护理效果。

心理暗示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英语教学;心理活动

1 暗示教学法的基本涵义

暗示(suggestion)的心理学概念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暗示一般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4种。

洛扎洛夫将暗示教学法定义为: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能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的因素组织起来。

暗示教学法是用间接的暗示手段影响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原理就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暗示,通过综合运用暗示、联想与想象、智力活动、练习、音乐等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来影响学生,充分挖掘其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平和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2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的必要性

2.1 暗示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精神

暗示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暗示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设置自然情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真实情景中的交际活动,让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获得知识。暗示教学法通过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暗示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潜意识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与显意识协调起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2.2 暗示教学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暗示教学法要求从人脑活动的整体来设计教学过程,不仅考虑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气质等心理过程的特点,不仅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还要调动各种无意识功能,使之相互协调,促成人脑潜能的开发。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不仅考虑了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也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开发了人脑潜能。

2.3 暗示教学法适应时代新要求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如何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最重要的是进行学习的革命,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反映学术的精髓,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最新的和最有用的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3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的几个具体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就越好”。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学会正确运用暗示教学法,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自然悟出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好的学习方法。下面介绍几个暗示教学法的具体方法:

3.1 播放悠扬的音乐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音乐暗示法,用音乐建立起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为学生营造放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克服缺乏自信等心理障碍,在平和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播放音乐。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契合的音乐素材,在音乐背景下朗读课文时,教师的声音应尽量控制得与音乐的旋律产生和谐感。第一遍,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看课文,重点理解文章大意。第二遍,可以让学生合上课本,偏重于聆听课文内容。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所选取的音乐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优美的音乐,设置声响大小适中,既能使学生处于音乐弥漫的轻松环境下,又不至于让学生听着昏昏欲睡。

3.2 构建真实的对话情境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创建真实的对话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Deep Concern时,这篇课文基本是由对话组成,揭示了一个青少年与其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故事主要的冲突和矛盾都是通过对话展现的,所以我要求3个学生分别扮演故事的主人公Cindy 和她的父母,要求学生尽量模仿父母和孩子的语气,父母的关心,孩子的不耐烦,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家庭冲突的现场,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中获取了一定的成就感。

3.3 注重营造暗示的环境

暗示教学法强调环境与人的“共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共振的环境,这样学生便能自然地、不由自主地进行学习。比如,对教室进行合理地布置,给学生展示一些学生的英文习作,以及与英语相关的图片,资料。

3.4 利用游戏进行暗示

游戏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表演、故事接龙等活动形式,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的教学中我布置了一个talk show的剧情表演,要求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海德中学创始人、主持人和观众,来模拟一场关于海德中学办学理念的采访。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超乎寻常,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能说出一些非常棒的语句来。

4 结语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明显增强。暗示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陆芳.论暗示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Z].

[2]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心理暗示的方法范文4

一、暗示教育法的涵义

“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就是要把个人成材的思想发展规律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交流信息,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充分发挥政治课堂教学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的原则

第一,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理智和情感统一的原则。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高度统一,注重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政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尽量采用艺术手段,营造情感世界。第二,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促进的原则。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我认为暗示教学法的课堂本质必须建立和谐教学课堂,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课堂关系。这要求政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素养,更能够包容各种思维方式,尊重思维多元化,同时课堂上运用多种手段,营造师生互相接触,情感交流和情感对话的课堂机制。第三,愉悦,欢快而又轻松的原则。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把“苦读”奉为劝学的佳话和典范,而暗示教育法却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享受,教室的氛围始终是充满乐趣、欢快、轻松和舒适。这种轻松清除了心理上、生理上的疲劳,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信心的迅速建立,紧张的情绪迅速消失。以上三个原则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是暗示教学法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的形式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1.言语暗示。言语暗示就是不直接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而是通过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表达出来。2.人物暗示。人物暗示就是教师利用自身的示范作用或权威人士的榜样作用来间接地影响教育孩子。3.艺术暗示法。艺术是运用直觉,情感的。所以这种方法是迅速的,直接渗入大脑。4.教育暗示法。主要注重课堂知识和社会热点的联系,其主要是扫除书本的困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创造一个知识的背景,要教材的梗概和社会热点结合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因素。

暗示教育法形式还很多,其它还有:表情暗示;动作暗示;心理暗示等等。

四、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应做到:

1.针对的初中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的教学方法。政治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还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

2.通过行为训练,让自我暗示。在初中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优秀的政治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治教师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和引导学生。

当然,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五、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的局限性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另外,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

总之,暗示教育法,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暗示教育法能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期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推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一定要恰当的运用暗示教育法,使我们的教书与育人工作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卓文红.《班级管理中的暗示教育法》.

[2]佚名.《情景暗示教育法》.

[3]《心理暗示教育法浅议》.圣才教育网.

[4]刘曼毅.《什么是“暗示教育法”?》.央视国际.

心理暗示的方法范文5

放松训练又称全身松弛法。放松训练是通过一定的训练使练习者学会精神及躯体放松的一种心理行为训练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放松所导致的心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心理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根据颉抗说,放松可阻断焦虑。放松训练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其共同目的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缓解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实质是以一定的语言暗示集中注意力、调节呼吸,系统地训练使肌肉充分放松,以达到全身松弛状态。

在学生自小至大、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日益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面临的压力、竞争和挑战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时常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情绪在所难免。对学生进行心理放松训练,使学生保持心理常态至关重要。实现心理放松训练的效果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技术。

1.深呼吸缓解法

紧张焦虑会导致呼吸不由自主地加快,从而导致"过度呼吸"。急促的过度呼吸会引起一些生理变化。如心跳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分泌肾上素增加,唾液分泌减少,恶心呕吐,肌肉抽搐等,这些变化都是来自自我调节的神经系统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通过意识直接控制这些生理变化。所以,当学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时,想通过意志让自己不要出汗、不要心慌是十分困难的。你能做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努力就是控制呼吸。通过呼吸缓解焦虑。

具体做法是:保持坐姿,身体向后靠,并挺直松开束腰的皮带或衣物,将双掌轻轻放在肚脐上,要求五指并拢,掌心向下。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气,大约数四个节拍,然后慢慢吐气,也用四个节拍,每次连续做4-10分钟即可。也可以闭上眼睛做,边做深呼吸边想象一些美好的情景,效果会更好。除了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深呼吸外,也可以在看电视、走路、临考前去做。

2.肌肉放松法

紧张焦虑会导致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血液中比例失调,从而改变血液的酸性,引起钙在肌肉和神经中的急剧增加,令其敏感度提高,使人感到颤抖、紧张。因此,肌肉松弛法有利于缓解肌肉紧张。具体做法是:(1)头部放松。用力紧皱眉头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力闭紧双眼,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舌头抵住上额,使舌头前部紧张,保持10秒钟后放松。(2)颈部肌肉放松。将头用力下弯,努力使下巴抵达胸部,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3)腹部肌肉放松。绷紧双腿,并膝伸直上抬,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将双脚向前绷紧,体会小腿部的紧张感10秒钟,然后放松……还有肩部、臀部、胸部等肌肉的放松。所谓放松,是指,努力体会肌肉结束紧张后的舒适、松驰的感觉,比如热、酸、软等感觉。可以在早晨醒来和夜晚睡觉前各做一遍。

3.战绩表象训练法

有的学生在学习、考试和各种竞赛活动中,由于过多地考虑不利因素和失败记录,常常产生很强的自卑感和压抑感,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考试和竞赛活动的成绩。对此,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回忆"战绩"的方法,克服这种消极的心态,从其内部激发出向上的心理力量。具体做法是:让受训者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引导其回忆自己最佳的学习、考试和竞赛情景,在头脑中树立和修正自我形象,使被压抑、困扰的自信心重新得到恢复和激发,从而大大增强学习、考试和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4.暗示训练法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条件下,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在学生处于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状态时,教师能够以沉着冷静、勇敢坚定、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或体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暗示,并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暗示训练的方法和要领至关重要。暗示训练可采用"三步法"进行训练:

4.1收集整理暗示语言。言语暗示是指通过特定的口头言语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暗示语言应当带有鼓励、信任的语调,使学生接受时感到亲切、愉快。在团体心理训练中,根据训练指导者和受训者应分类进行,掌握对被人实施暗示和自我暗示的语言、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

4.2模仿暗示练习。在培养学生掌握心理暗示手段时需要经过由外导性的外部语言生理心理调节机制转化为内导性的内部语言生理心理调节机制。两个系统的转换需要一个反复练习阶段。因此必须熟悉掌握言语暗示程序。这个过程应先由训练指导者按照暗示规则对受训者进行暗示训练,使他人外导性暗示活动取得预期效果;由训练指导者将他人暗示语改为自我暗示形式,如,由他人暗示的"要放松,再放松些,放松的很好!"变为"放松、放松、我感觉全身都放松了,我舒服极了。"在训练指导者以被试者的口吻暗示时,学生模仿他重复暗示语,使他人暗示语和自我暗示语交替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4.3 反复练习。在学生完全掌握了模仿性自我暗示手段以后,学习运用新的暗示套语进行自我暗示,使他们完全掌握自我暗示的心理调节手段,此时,不仅可以模仿他人暗示套语进行自我暗示,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经验编用新的套语,使自我暗示成为每一个受训者的独有的心理调节手段。

5.注意力转移法

即有目的地改变意识的指向性,从而消除或减弱大脑原来、原有的兴奋性,降低心理紧张程度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尽快把学生心理从紧张应激状态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效地减少紧张程度的积累,从而进一步延长心理耐力。在学生紧张、恐惧、焦虑情绪明显的时候和时期,让学生读一些有趣的书或诗,听听音乐,看看画报,举办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情绪转换,对于减轻和消除紧张、恐惧、焦虑心理十分有益。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自我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使其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暗示的方法范文6

1.1实验对象

选取敬业中学的高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新生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的人数相同,各50人,分别作为试验班级和对照班级。

1.2实验内容与方法

实验内容为篮球原地投篮、变向运球和行进间运球上篮。试验时间为1学期,共40节课。两个班级均正常开展课堂教学,体育教师进行原地投篮、变向运球和行进间运球上篮理论知识讲解。实验班级在进行正常教学的同时,增加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篮球教学内容具体如下。2.2.1明确心理暗示步骤篮球的心理暗示教学主要有六个步骤: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表现方式(语言)会对其行为和情感产生决定性作用;明确篮球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消极想法;认识、分析消极想法;明确取代消极想法的暗示语言;重复暗示,以解决消极情绪;通过定时检查、不断重复,让学生养成积极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积极心态。2.2.2实施心理暗示体育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出相应的暗示内容:(1)教师暗示。具体包括行为和语言两方面暗示。在教学时,教师在讲解完动作技术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要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同时在行为上给予鼓舞,比如再次示范正确动作,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来强化学生的练习信心。在学生规范地完成指定动作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赞扬、肯定。另外,教师还可制作各种教学卡片,在卡片上书写积极的提示语,比如“放松”“加油”等,以便于在比赛、测验中起到提示、鼓励学生的作用;(2)学生间暗示。在进行教学比赛或单个练习时,可运用学生间暗示,比如嘱咐同学们要相互协作、相互鼓励;(3)自我暗示。在进行自由练习或单独指导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自我鼓励、心理默念等方式(比如“我能行”“我可以”等)来消除挫败感、克服困难。

1.3评估教学效果

根据中学体育篮球考核评价标准,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测验,考核内容包括篮球基本技术、体能、理论、学习态度,总分100分。数据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组内试验实施前后及组间成绩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篮球基本技能

两个班级试验前的投篮、运球、上篮得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后,两个班级的投篮、运球、上篮得分均较试验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试验班级试验后的投篮、运球、上篮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班级(P<0.05)。见表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篮球学习,两个班级学生的篮球基本技能均有明显提高,并且试验班级的技能提升幅度更高。(表1)

2.2篮球理论成绩

两个班级试验前的篮球理论成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后,两个班级的篮球理论成绩均较试验前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班级试验后的篮球理论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级(P<0.05)。见表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篮球学习,两个班级的篮球理论成绩均有明显提高,并且试验班级的提升幅度更为显著。这表明在篮球教学中增加心理暗示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篮球理论成绩,还能有效提高篮球基本技能成绩,其教学效果明显。(表2)

2.3心理暗示的效果

心理暗示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篮球训练的动作成功率及稳定性,学生可以接受来自他人和自己的语言暗示,可通过体内及外部环境的事物现象言语来对自己的意志、情感、认知进行调整。调查显示,试验班级有学生会在投篮时反复默念“投中”,这些学生还表示在反复默念“投中”后,投篮的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这种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动作稳定性和准确性。学习动机是影响篮球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选择、维持一定体育活动并导向一定目标的内生动力。本次研究应用运动情境计量表对两个班级学生的篮球学习动机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班级的学习动机水平为73.35±0.41,对照班级为61.58±1.36,试验班级的学习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班级(P<0.05)。这表明心理暗示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篮球学习动机水平。

3结论与建议

心理暗示的方法范文7

近些年来,心理暗示对教学及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果能在教学中很好的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便能够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及潜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不像学习母语那么简单,很多学生从始至终都对学习英语有一种退缩甚至厌倦的心理。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幼儿教师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针对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结合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的影响,从表情暗示,语言暗示及行为暗示三个方面浅谈心理暗示对幼儿师范学校英语教的影响。

一、何谓心理暗示

对于心理暗示的定义,《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1]心理暗示的作用即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心理暗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二、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体现出的特点

现如今,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大部分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英语成绩不甚理想。进入高校后,觉得学习英语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对就业帮助不大。少数同学虽然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却没有把英语学好的兴趣或是信心。提高这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很有难度,却迫在眉睫。因此在幼儿师范学校学生英语教学掌握好心理暗示的影响尤为重要。

三、心理暗示对幼儿师范学校英语教学的影响

1.表情暗示

表情是人的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传递情绪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老师积极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进行各种积极暗示,能让孩子获得自信心,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们想象一下,一个面带微笑的老师走进教室,朝着学生优雅的亲切的点头,就像是春天的一缕阳光拂过学生们的心田。学生们受到了这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轻松自如的、自然而然的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相反,如果是一个板着脸或是面如表情的老师走进教室,学生们感觉到的会是冷漠,疏远从而感到很紧张。这种情况下,老师稍一急躁,学生们就会产品逆反心理。幼儿师范这样的高职高专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成人,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会再一味的听从老师严厉的管理,老师越严厉,他们会越感到反感。对英语他们没有兴趣去学,如果教英语的老师他们不喜欢,那英语教学就更困难,孩子们甚至会选择放弃学习英语。因此,老师多采取积极的表情暗示会让孩子们从内心接纳老师,让孩子处于良好的授课氛围,从而接纳英语这门课,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们的英语学习。

2.语言暗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2]无论我们课上应用的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教师语言始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语言暗示是心理暗示的重要方式。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大多数的英语基础都较差,而且从内心里不愿意学习,甚至抵触学习英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机智,幽默,技巧性的语言。避免训斥、挖苦、否定,这就避免了带给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例如:在学生回答不能流利完整的回答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急着去责备,试着用一点提示性启发性的语言给学生一点思路,学生会恍然大悟并更加积极的去思考。回答出问题后,如果老师能及时给予肯定,例如:“你有进步喽!”或是“这个问题你掌握的不错,继续努力会有更大的进步!”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更加有自信及兴趣。对于这些英语较差的学生来讲,英语语法简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觉得很难,甚至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触碰。我教过的一个学生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在我给他讲语法知识的时候,我总是在说“英语语法并不难,只要你跟着老师的思路一定能掌握”,之后,他如释重负的说:“老师我终于听懂了,其实语法并不难呀,以前在高中的时候老师总是强调这节课的语法知识很重要,很难,不许溜号,一溜号肯定就学不会了,一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主动放弃了,心里想‘听肯定也听不懂’”!这就体现了语言暗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有的老师总是强调英语语法很难,这就给学的不是很好的学生一种心理暗示,我听肯定也听不懂,就选择了放弃。这样的学生往往都是你推他一把,他就会进步!

3.行为暗示

心理暗示的方法范文8

关键词:心理暗示;化难为简;地位抬高;榜样对比;激将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66-01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的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不是劝说,用不着说理,暗示不同于命令,用不着强迫。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性格、心理的发育和健全阶段。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别人尤其是老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甚至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这时,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做的不仅仅是善意的批评和严厉的呵斥,不妨适当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我们的育人工作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写字基础,但对写字充满了好奇,汉字就像画画一样吸引着孩子,我抓住孩子在心理上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利用以下方法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化难为简法

写字并非一日之功,要想写好字也并非易事,但是如果一下子就把困难摆在眼前,孩子们很有可能就知难而退。在教学时我告诉他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想要“画好画”的小朋友就跟我来吧。孩子的求知欲一下子就上来了。那些枯燥难写的笔画就会化成雨丝,化成小草,画进孩子的心里。

2、地位抬高法

万事开头难,孩子们学会了简单的笔画但对于字的结构就很难掌握,也许他写的并不好看,但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会让孩子们充满信心。我会经常告诉孩子们,我班同学的字写得就是比别班的漂亮,好多老师看了你们的字赞不绝口。孩子们听了往往是得意洋洋。自然而然,孩子们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每每练字他们都是不知疲倦。

3、榜样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这一笔比老师写得还要好。”“这个字写得太棒了!”这样才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

4、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学习中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法有两点突出的好处,其一,能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期待,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这种尊重、信任和期待中会努力改正错误,超越自我,把老师的期待内化,最终达到与老师期待的一致,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推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其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审视自己,不断提高目标,为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打下基础。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所教授的班级普遍字迹工整,还有多人次参加校级、区级、市级的书法比赛,获得了好评。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也要注意课堂管理艺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时,教师要少用气,多想法。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可以在无声无息中解决问题,易为对方接受,而且还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严肃课堂纪律毋庸置疑,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还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规矩像山,课堂如流水。在流水的课堂里,教师可以用心理暗示方法把规矩渗透到课堂之中。让学生能够自觉的认识到缺点和错误,就整自己的问题行为。我相信,这比采取直接生硬的批评方式要好的多。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病人懂啊医院看病,一个没病,一个得了重病很难医好,阴差阳错他们两人拿错了病例,结果得了重病的人在不久以后康复了,而另一个本来没有病的人却在不久后一命呜呼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消极的暗示能扰乱人正常的心理、行为以及人体的生理机能;而积极地暗示能起到增进和改善的作用,鼓舞人不断的前进。

心理暗示的方法范文9

关键词: 心理 暗示教学 思想品德课

一、提出的问题

如今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原先教师一人主天下的模式开始向多种模式转变,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问题。随着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思品课堂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改进,注入了许多生动、活泼、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使得思想品德教学逐渐摆脱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变得更加人文、更加有趣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与心理问题有关。思想品德课程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强调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最终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达到培养基本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品德的目的。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是不谋而合的,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如果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例如有意识地渗透暗示教学手段,使思想品德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课堂效率,是不是会更好呢?

暗示教学法,指教师有意识、自觉地运用暗示原理,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暗示教学模式创始人洛扎诺夫曾说:“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组织起来。”如果教师把暗示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合理、适当、巧妙地运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暗示教学的实施

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普通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的潜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其下一步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独立性还不强,也因此特别容易接受暗示。就教师而言,如何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积极的暗示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收获良好的效果。

(一)环境暗示,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环境暗示是指利用具体的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暗示,它包括实物暗示、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手段都能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顺利地接受环境的暗示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1.实物暗示

我们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暗示包围之中的。展开来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自然每天都在对我们进行暗示。当我们见到大海,我们受到大海的暗示,心胸不由得开阔;我们见到高山,我们受到高山的暗示,不由得感到庄严而宁静。实物暗示是指利用实物制造出某种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案例1《我们的班徽》(《思想品德》七年级第一单元主题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国有国徽,队有队徽。我们从四面八方学校汇聚到一起组成了新的集体。今天,为这个崭新的集体,我们一起设计一个班徽,然后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一个最佳班徽。

学生们积极展示自己的设计,在合作与探究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

师:新的班徽成为了我们集体团结协作的纽带,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心协力克服困难,一起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

暗示是环境与个人之间经常性的交流因素,人与环境之间进行不断交流就能达到和谐协调的境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提出为新集体设计班徽,并利用设计的过程积极营造了一个暗示教育环境,使学生从这一环境中获得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对集体的热爱、奉献等信息。可见,合适的课堂环境为有效开展思想品德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心理暗示

暗示心理学的先驱伯恩海姆认为,凡是来自环境―地理、种族、家庭的刺激,都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酵素,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协调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心理放松度,有利于学生和谐、自由、平等地与教师探讨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就感,提高自我学习的效率。在合适的环境下,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影响人的感情和情绪莫过于氛围,环境只有和氛围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积极的暗示。这样才能让学生时时感到暖意浓浓,其乐无穷,才能逐步使学生用心灵去认识世界、憧憬未来。此时的环境暗示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孩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的成长才可能是愉悦的、有效的。因此,教师运用心理环境暗示的时候,既要当好“导演”,又要耐心地让每个学生当好“演员”,在活而不乱、分而不散的课堂氛围中“演”好每一台戏。

(二)语言暗示,搭建沟通的桥梁。

你可以将马牵到河边,但你无法强迫它喝水。

――(日)多湖辉《暗示教育法》

除非马自己口渴,否则你无法强迫它喝水,就算强迫它喝水,它也会学不情愿,甚至可能会一口吐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你可以将知识灌输给他们,但是转眼之间也许已经全部忘光,长此以往,无任何益处可言。

语言暗示就是教师凭借语言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悟。语言暗示并不是直接了当表明教师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而是借用一些含蓄的语言巧妙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生获得启示,因为这种语言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这时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者,而应该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引导者,凭借含蓄、富有启示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与教师平等地对话、互动,师生共同参与。

语言暗示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学习,若用得好,则比“灌输式”效果好得多。在运用语言暗示时,教师既要注意性格、气质、表现等因素,使用恰当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进行暗示,又要注重暗示技巧、谈话技术、逻辑推理、语调高低、说话时机等,这样才更容易沟通师生间的感情。

(三)行为暗示,有效的情感传递。

潜意识存在于人脑中,就像一座冰山隐没于海水中危险的三分之二。对于教学而言,忽视暗示所发生的作用,许多教学工作的缺陷就没办法消除。――弗洛伊德

教师除了适当运用语言暗示外,还可灵活运用行为暗示。所谓“行为暗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行为语言把自己的意思、想法表达出来,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行为暗示是沟通师生感情的一种特殊信息传递方式,教师的举止、神态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和心理活动的细微变化。

案例2《难报三春晖》(《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令自己印象最深刻或最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接着播放配乐故事:(教师讲故事,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故事内容为一个天生失语的女孩,在失去最后一个亲人――妈妈之后,由恐惧到坚强,由退缩到坚毅的精神转变过程。

在背景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表达歌词中的内容,学生们也跟着模仿起来,一起融入到歌词感人的意境中。

教师:故事中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我们为故事中小女孩的自强不息、勇敢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为女孩对母亲的深挚的感情而感动……

行为暗示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这与他们积极热情、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是相适应的。案例中,教师用自己的行为暗示学生:学会感恩,从感激父母做起,从而激发学生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懂得感恩父母。可见,教师的行为暗示所包含的巨大力量,可以让各种状态下的学生,因为这样的暗示迸发出改变现状的力量,进而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能。所以,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暗示是一种极有效的情感传递方式。

(四)活动暗示,在活动中交流。

学生在课堂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深,而是在学习中存在动机障碍。以儿童喜爱的活动,激发内部动机,调动学生的内需力,才是活动暗示的终极目的。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习惯明示教育,也就是直接给学生以明确的要求,告诉他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从而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诚然,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若只采用这种单一的手段,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总是管制自己,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严重影响教育效果。活动暗示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实践中获得教育。

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感受合作的意义和形式,不断修正对合作的理解,一系列的活动暗示和引导学生探询合作的真谛。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对于合作的理解是感性、深刻、多元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样把情理的教育寓于自我感受、自我体会的体验活动之中,比直接让学生说出受到什么教育要有趣、有效得多。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下,更能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五)自我暗示,激发自信的良方。

自我暗示是指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并使它实现为动作或行为。每个人的自我形象就像一台电脑,要由自己来编排数据和输入程序。自己的生活环境、经历、别人的评价、获得的经验等都是有关的数据信息。只要通过反复编排把自己的形象输入“电脑”,就能在内心出现一个能够指引思维方式的自我意向。自我暗示就是其中的操探者。

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的思考,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

牙痛的人,若是拿一颗维生素丸给他,并且告诉他:“这是止痛的特效药!”往往很快他就会觉得不痛了。其实,并不是维生素丸真的止住了他的痛,而是给了他“服下药便可以消除牙痛”的暗示,激发了他体内的潜能所致。自我暗示是指用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较常见的自我暗示方式有:反复强调提醒、名言警句、想象良好的自我形象、在实践中激励自己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班级状况、教材内容等选择不同的暗示手段,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三、实施暗示教学引发的新思考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施暗示教学法,使学生受到尊重,感到平等;使学生在道德、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但是,对于暗示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暗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暗示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而且需要教师能够具有更高教学水平,目前国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影响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应用暗示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明示手段,忽视暗示手段,或者无法将几种暗示手段和谐统一,不能充分发挥其整体最佳的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暗示教学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必须强调的是,暗示教学只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学行为有效结合时,才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往积极方向发展。只要我们不断摸索、总结,就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日]多湖辉著.让内心充满活力――自我暗示技巧[M].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

[2]钱铭怡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

[3]王建敏著.道德学习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欣悦.有效的暗示教养: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沟通方[M].中国纺织出版,2003.

[5]张景浩.积极心理暗示效应应用个案[J].教育科学研究.2003,(4).

[6]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