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40:34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1

关键词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精神疾病 防治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the morbidity of Mental illness is increasing year by 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which is exposed to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is the first-line health care unit.This paper recommend that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problems.

Key words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Mental illness;Prevention and cure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医疗保健从个体向群体转变,寻求群体防治疾病的措施和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ommunity Health Service),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1]。社区卫生服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即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相结合,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相结合,卫生部门与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初级卫生保障,是整个卫生系统中最先与人群接触的那一部分,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国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对精神病精神障碍的社区治疗,目前已获得广泛的重视与关注。由于社会的偏见和人们的歧视,加上经济因素,使对精神疾病的处理更多的是采取“关、锁、拴”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有一部分患者没有送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治疗,照成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放任自流,整日到处游荡,增加了社会不安全的因素,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和不安全因素,社区医疗可以以较小的人力和物力,对为数众多的精神障碍者进行预防和治疗康复,这表明当代医学的发展已达到医疗与公共卫生相结合阶段。

社区精神卫生的实践,须得到公众的同情与支持,同样须协同社会力量建立医疗设施,按照既定的医疗目标有计划进行。我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保健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以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为主体实施的,以保护和促进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健康为目的,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工作。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指导。我们社区根据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按要求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知、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进行分级,并进行分类干预。

病情不稳定患者

应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派出所,协助送院治疗。并在2周内随访。

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用药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者在精神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治疗,并在2周内随访。若情况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定期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病情稳定患者

继续执行原定治疗方案,3个月定期随访。在随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病与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这说明社会心理因素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我们在工作中充分做到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平等、信任、协作的关系,禁止歧视、侮辱、虐待和非法拘禁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申诉,给患者以安全感,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多支持安慰,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康复的希望,同时我们要求下片全科医生做好家庭康复指导的工作:①改善家庭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当家属意识到患者出现精神疾病征兆的时候应尽快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②帮助家属接受现实,稳定情绪,接受新的角色――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同时帮助了解精神疾病的知识,指导如何进行心理、社会康复等知识。③指导家庭成员或者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同精神疾病患者打交道的技巧,进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宣传。

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病情复发,减少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从而降低精神疾病造成的家庭和社会负担,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能上为国家解忧,下为民减愁,还为精神患者的康复创造了社会-生物-医学环境,起到了三赢(国家、精神患者及其家属)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是名副其实精神卫生第一线。

参考文献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2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要通过二个途径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其一是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二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开展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是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掌握社区精神疾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不低于社区覆盖人群的0.6%。还将组织精神科医师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疾病档案资料。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精神疾病,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严重期,因此需要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看护。个案管理员,每个月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随访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论坛进行服药期间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化验检查,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四、开展社区康复治疗,促使早日回归社会

个案管理员在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的同时,将对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劳动技能训练、工娱治疗和职业康复等。社区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精神残疾的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中国残联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范要求,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每县(市、区)都将扶持建立一所示范性精神病康复机构。康复机构的形式有:工疗站、农疗基地、活动中心、托养中心、中途宿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残联的配合下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五、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对于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实行管理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不良事件包括:急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自伤行为和肇事肇祸行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有应急处置预案,将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渠道,以最恰当的方式做出应急处置反应,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及周围人员提供应对精神疾病突发事件的专业指导。

六、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供无缝隙服务

负责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诊断的确定和治疗方案的拟定,负责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治疗和康复指导,共同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无缝隙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双向转诊的制度,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或加重,需提请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会诊,如果不适宜社区管理治疗,将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后,应及时转回社区进行管理治疗。所倡导的原则是紧急住院要果断、及时,社区康复治疗要坚持、要有耐心,要细致。

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争取社会支持

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发病,病程迁延,多呈慢性,致残率较高,主要危害劳动力人口,极易造成家庭贫困。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拒绝治疗,给救工作带来困难。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的情况,配合民政、残联、劳动等部门积极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合法权益,争取适当的社会支持和政府救助。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3

【关键词】 心理疗法;精神病;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06-01

临床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心理疗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自对精神障碍的治疗中起源,目前被临床在各科疾病治疗中应用,或称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发挥着理想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本次研究选择某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 100 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对象 100 例,男 53 例,女 47 例,年龄 22~68岁,平均(46.5±3.2)岁。情感性精神障碍 25 例,精神分裂症 43 例,双向情感障碍 9 例,重型抑郁 3 例,强迫症 6 例,惊恐发作 4 例,广泛性焦虑 3 例,其它 7 例。 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疗法可提高治疗依从性 精神病采取有效治疗,在急性期过后,需行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可获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但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类型时,因维持期和急性期均需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及药效不明显导致依从性降低,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情感调整治疗多自我终止。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2.2 心理疗法辅治疗效果 ①精神分裂症: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并行辅治疗,如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支持性职业、认知康复等,可使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社交知识,可获得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效果。 ②双向情感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方法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加以治疗,且教育方式的、结合型的、引导发现式的、逐步推进的认知疗法效果更为明显,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行为管理、治疗依从和认知重建,包括心理教育。同时,需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以增加抗抑郁剂应用和情绪调整的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社会、职业、家庭职能的目的。③抑郁: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采用心理教育和药物应用结合治疗的方式,可降低疾病复发率,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重性抑郁得到重视,并获得适当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④惊恐发作:采用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内感暴露等认知行为均可获得理想效果。 ⑤其它障碍:采用心理治疗对其它心理障碍的患者应用也使症状明显改善,如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应用,对有进食障碍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1.2.3 心理疗法治疗作用 精神疾病中 , 神经症病情程度相对较轻,治疗方案的选择需依据临床诊断结果制定,若患者为强迫症状,无仪式性动作,只有强迫性思维,或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但心理疗法无法实施,只能采用药物应用先对症状进行控制,待缓解后再行心理治疗,但对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或不属上述原因不能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首选心理治疗方法。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 t 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前兴趣缺乏、注意障碍、意志减退、思维缺乏、情感淡漠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 SANS 评分比较( ±s)

3 讨论

无自知力通常是精神病患者的最大特征,故多认为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效果不明显。虽然心理治疗无法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实施,但在有效缓解精神疾病急性期症状后,心理疗法通过对病因、症状、药物作用、干预方法的讲解,可使患者正视疾病,降低恐惧和焦虑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基本治愈疾病后,重视患者重归社会的问题,帮助患者认识社会,了解自身现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显著改善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4

    【摘要】 目的  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状况。 方法  采用随机访谈式方法,对400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探索性调查。 结果  就业、经济状况、家庭监护、医疗保障是精神疾病患者突出的生活问题。 结论  应当尝试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建立精神疾病的自我管理模式。

    【关键词】  精神疾病 基本生活状况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自我管理模式

    The essential life condition survey of the400cases of mental dise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eases.Methods It was a adopt way of the randomised block interview,to400cases make a grouping investigation.Results The employ-ment,economic condition,family wardship and medical safeguard are outstanding life problem of the patients.Conclu-sion It should try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ng on constitute a self-supervise mode of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eases.

    【Key words】 mental diseases basic life conditio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self-supervise

    精神疾病危害着人民的健康,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显现,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类严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终身患病的患者在不断上升 [1] 。本文拟从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切身状况:就业、收入来源、家庭监护、医疗保障等问题进行调查,旨在阐述:尝试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建立精神疾病自我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组对象为2003年4月~2004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400例患者,均符合CCMD-2及CCMD-3诊断标准。男240例,女160例;年龄6~72岁,平均(31.65±5.34)岁。精神分裂症255例,心境障碍47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1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1例,分裂样精神病11例,其他35例。

    1.2 方法 采用随机访谈方法,对经过治疗后精神症状缓解或基本缓解,能够做相关检查治疗的患者357例和有家属陪护开放治疗的患者43例,进行就业、经济来源、住院状况、家庭监护、医疗状况调查,并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就业状况 见表1。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400例患者中就业困难人员92例(分流人员61例,无业31例),占23.00%。

    表1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状况调查略

    2.2 收入及收入来源 见表2。精神疾病患者收入偏低,家庭生活负担重者偏多。400例患者中个人收入低于300元/月或无业人员,家庭生活困难,低保人员共140例,占35.00%。

    表2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收入和收入来源调查 (略)

    2.3 患者收入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见表3。精神疾病患者个人收入对家庭生活具有一定影响。400例患者中分别有96例(24.00%)和253例(63.25%)患者的收入是家庭生活的唯一和主要经济来源。这无疑加大了患者的生活压力,患者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家庭生活状况。

    2.4 住院状况 见表4。精神疾病患者再次住院率偏高。400例患者中因病情复发再次住院治疗的有170例,占 42.50%。

    表3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经济收入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略

    表4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状况 略

    2.5 家庭人数组成状况 见表5。400例患者中有61例(15.25%)是独居,这对患者出院后维持治疗和监护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一部分患者长期住院的原因。

    2.6 医疗状况 见表6。精神疾病中自费治疗者偏多。400例患者中有186例自费,占46.50%。

    表5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家庭人数组成状况 略

    表6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医疗费用支付状况 略

    3 讨论

    长期以来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问题和防止疾病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精神卫生工作者,患者家庭、单位和国家医疗保障部门为精神疾病患者所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增加。通过对本文调查不难看出精神医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就业,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维持治疗,预防,监护,医疗保障每一方面的压力都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巨大影响。是否有患者同时具有上述压力本文未做分析,但防止疾病复发,降低医疗支出是改善患者生活状况不争的事实。目前许多国家已在开展和循证研究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CDSMP),这是一种新型的自我管理模式,它和传统的单纯的疾病治疗和病人收容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在社区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使患者通过系统地学习后能够明确其行为方向,增强对健康的信心,监控疾病症状,情感变化,提高自己对疾病状况的适应能力。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实质上是建立了一种经科学验证的适应慢性病管理的保健模式,它强调真正以患者为核心,通过医患协作来保持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的健康状态。从我国上海开展的CDSMP随机调查试验证实:这一新型的教育干预模式是一种较好的社区保健模式 [2] 。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非常重要,反复发病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家庭致贫,返贫的因素之一。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是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努力的方向。因此应当尝试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自我管理模式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形成以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的工作体系,延续巩固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承接患者出院后的维持治疗和康复训练,并把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传授给患者、患者家属、社区人群,通过家庭、社区的力量关心、关爱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疾病康复,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5

关键词: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门诊;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54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3-02

心理咨询和药物综合治疗是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门诊的优势,单纯心理咨询多适合于健康心理教育,而对于已经出现明显心理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的患者往往不能很快奏效,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这就需要配合药物治疗[1]?但是由于患者对药物及疾病的认知偏差,因此心理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低,既往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低[2],但是对神经症患者及心境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对本院精神心理门诊就诊患者的就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了解心理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具体状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I.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精神心理门诊初诊心理障碍患者248例,男123例,女125例,年龄16~78(中位年龄47)岁,排除单纯心理咨询的来访者?

1.2方法:所有观察对象采用填写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初诊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并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确定疾病的诊断,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药物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记录患者服药时间?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在SPSS 10.0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 心理障碍患者的疾病构成状况 神经症129例(52%),心境障碍65例(26%),精神分裂症47例(19%),人格障碍4例(2%),单纯性失眠3人(1%)?见图1?

2.2神经症患者的服药状况,神经症患者共129例,服药少于2周67例(52%),服药2周~6周23例(18%),6周~三个月13例(10%),大于3个月26例(20%)?见图2?

2.3心境障碍患者的服药状况,心境障碍患者共65例,服药少于2周26例(40%),服药2周~6周16例(25%),6周~三个月120例(18%),大于3个月11例(17%)?见图3?

2.5神经症患者,心境障碍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构成比相同,无显著差异(X2=6.989,X20.05,6=12.59,X20.05)?见表1

2.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状况,精神分裂症患者共47例,服药少于2周15例(33%),服药2周~6周11例(31%),6周~三个月6例(11%),大于3个月15例(33%)?见图4?

3.讨论

本研究显示,精神心理门诊首诊心理障碍患者以神经症为主(52%),与报道一致[3],心境障碍居第二位(26%),精神分裂症居第三位(19%),这也是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不同于专科医院的特别之处,由于长期形成的对精神科专业的偏见,存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41不愿到专科医院就诊而选择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

本研究显示,心理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低,虽然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会选择到综合医院就诊,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仍较差,本调查显示神经症患者服药少于2周的占52%,情感障碍患者服药少于2周占40%,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少于2周的占33%,三种主要心理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无显著差异?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高,服药依从性低,复发率高,疾病常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影响心理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1)疾病相关因素: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表现缺乏自知力或表现为动力不足,并且受消极认知和自理能力下降的困扰,在急性期治疗中很容易放弃治疗;另外,在治疗过程中,疗效不佳及药物不良反应也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2)患者相关因素:心理障碍患者常常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包括病耻感?对疾病危害的认知不足?对维持治疗的重视不够等均会影响依从性?如在维持期治疗中,患者可能更关注于治疗的负担而低估了治疗的收益而终止治疗[4]? (3)患者的家庭状况:首先,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为患者分担照料子女,提醒患者服

药及按时就诊等帮助,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次,负责任的家庭成员通过学习可了解精神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客观对待疾病,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如服药对精神心理疾病无需药物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仅需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服用精神科药物会有依赖性等,通过学习可消除家属本身的思想顾虑,并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医疗相关因素:首先,医师的专业水平会影响患者依从性,经验丰富的医师能够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并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早期预见?早期告知以及恰当地处理,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次,护理人员可通过电话回访进行人文关怀,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对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让患者感到医院贴心的服务,也能提高本身的依从性[5]?要解决上述依从性问题,精神科医师首先要要识别这些问题,鼓励患者表达出影响依从性的相关问题(如不良反应?治疗花费?时间安排的冲突?缺乏交通工具或子女照料等),并联合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将这些影响减到最低,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依从性对治疗和预防成功的重要性?

总之,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门诊可为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可为神经症?心境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宽松?专业的就诊途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综合医院精神门诊的服务质量仍有很多不足,需要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润元 李琴瑟 尚向东 穆翠美. 综合医院开设心理学门诊的实践.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6):438-439.

[2] 元艳平.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康复中的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 (9)

[3] 季蕴辛 阮列敏 李宛珍 励丽. 综合性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初诊状况调查.中国医师杂志,2010,12(6):855-857.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6

[关键词] 重性精神病;社区管理;依从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141-02

To explore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in heavy psychosis patients

LV Fang

Gaibei Health Cover of Shangy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hangyu 31236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lore and results of management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zed of 164 psychiatric patients of management, procedures and results. Results: 164 patients screened 94 patients with severe psychosis,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to treatment management programs, through community management after they all recovered.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 to implement community management will help nursing work to improve patient adherence to treatment, t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sychiatric symptoms, the patient and society to promote contacts and exchange of feelings, should be widely applied.

[Key words] Heavy psychosis; Community management; Compliance; Explore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1]。而精神障碍患者是社会上最痛苦的群体,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精神病患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是在年轻时发病,很早就丧失了劳动能力。许多患者没有医疗保险,获得的医疗救助等社会支持也有限,治疗费用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一些精神病患者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和监护,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上肇事的案例明显增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精神卫生问题成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2]。而目前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的不足,专业的医务人员的缺乏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为了使广大精神病患者能够得到基本的治疗康复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基层的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镇于2004年初将精神病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2010年实施重性精神病治疗管理项目,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累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2~10月的调查中,本镇总人口2.6万,全镇共有164例精神病患者,各种精神疾病总的患病率为6.47%,其中,男性87例,女性77例;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00例,双向障碍64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8岁,平均45.6岁。管理方式:1级管理人数0例,2级管理人数4例,3级管理人数69例,4级管理人数91例;并对其中42例免费提供抗精神病药物。2010年,从精神病患者中筛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94例,纳入重性精神病治疗管理项目中。

1.2 管理方式及步骤

在近几年的精神病管理社区工作中,特别是近一年来从事的重型精神病治疗管理项目工作中,项目启动后,本镇成立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和“三人爱心”小组,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镇及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制订全镇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计划,开展全镇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组织落实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负责本村重性精神病患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对每个患者成立“三人爱心”小组,由各村责任医生、公共卫生联络员、患者家属组成,负责本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监护、服药、随访等工作。建立工作机制,组建镇、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网络人员由精神科专业医师和护士、个案管理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护人员、村委会人员和民警、民政助理、残联助残员等)组成。针对不同人员分别开展项目管理、个案管理、规范化治疗、计算机数据管理、民警、村委会人员和患者家属的相关项目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步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筛选、登记和复核工作。解锁救治项目区关锁患者,发现1例解锁救治1例。结合实际工作,逐步开展对有危险倾向患者危险性评估;个案管理员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进行每月1次追踪随访;对有危险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相关化验检查、疗效评价与治疗方案调整;对有经济困难的贫困危险患者进行应急处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职责主要有5项:①承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线索调查并登记,上报县级精防机构,登记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并建立健康档案。②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与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指导,开展社区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实施个案管理计划。③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应急医疗处置。④向精神卫生机构转诊疾病复发者。⑤参与重性精神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2 结果

164例患者中筛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94例,纳入重性精神病治疗管理项目中,经过社区管理后均痊愈。至目前为止,随访人数为164例,肇事人数为0例。

3 讨论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分裂性情感障碍等[4]。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5]。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本镇的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以镇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镇卫生院为骨干、各村委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6]。加大了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救助和监管,并加强了精神卫生知识宣传,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进了体现人道、有利于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预防精神疾病。让社会大众充分认识精神卫生问题的严重性,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积极预防和减少精神疾病发生,促进本镇精神卫生工作全面发展[7]。

总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行社区管理,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效缓解了精神症状,促进了患者与社会的接触和情感交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俞峻瀚,肖泽萍.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及对策[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121-126.

[2] 高士元,费立鹏.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 15(2):107-109.

[3] 胡学军,张伯礼,蔡光先.中风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与考评续[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70-272.

[4] 李飞,谷德祥.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139-132.

[5]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3.

[6] 张桂华,张万英.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对心电图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9,16(6):340-344.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7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继续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在社区继续进行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达到上级要求。并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健康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个案管理员,每月有电话或入户随访,并按时网络直报。每季度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进行随访,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四、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不良事件包括:急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自伤行为和肇事肇祸行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有应急处置预案,将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渠道,以最恰当的方式做出应急处置反应,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及周围人员提供应对精神疾病突发事件的专业指导。

五、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供无缝隙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的制度,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适宜社区管理治疗,将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后,应及时转回社区进行管理治疗。所倡导的原则是紧急住院要果断、及时,社区康复治疗要坚持、要有耐心,要细致。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8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

----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

----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

----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95%以上。

----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

----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并在精神卫生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到2010年,地市级及以上地区和80%的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2015年所有的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四)工作指标与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50%;2015年城市达到85%、农村达到70%。

----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60%;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

----在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降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13.4%-15.6%),到2010年降为12%,2015年降为10%。

----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30%-40%),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提高精神分裂症治疗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15%-30%),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

(五)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

各部门分工负责,依靠现有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建设,提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加大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度,维护群众心理健康。

(六)坚持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精神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首先满足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治疗需要,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轻型精神疾病基本医疗服务的资源,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剩余的资源引导向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慢性治疗的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间的功能分化。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治疗服务的资源,原则上应设置在地市级及以上的机构或承担地市级服务功能的机构中,县级机构主要承担门诊、应急状况处置和慢性治疗等功能。精神专科机构的建设原则上以改建和扩建为主,新增机构主要设在综合医院精神科。鼓励通过改建将城市适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调整转制为精神专科机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地区资源的统一规划和服务质量的归口监督管理,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七)坚持发展全面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

在基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做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各类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功能训练、技能培训等康复服务。

(八)坚持重点干预,完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设立重性精神疾病登记和报告制度,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随访、病情监测等社区管理工作。

(九)坚持做好特殊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维护社会安定。

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充分依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和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者法定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和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城乡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管理工作,依法做好患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保(所)外就医和刑释解教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

(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精神卫生工作,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十一)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卫生部门要会同人事等部门有计划地加强现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的能力,积极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常见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积极开展相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的能力培训。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本部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培训,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教育部门要抓好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工作,落实相关教育课程安排,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尽快适应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

(十二)大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各地要制订政策措施,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医疗康复和管理工作。

(十三)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的规划、规范、技术标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组织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精神疾病调查和信息收集;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宣传单位和新闻媒体,通过大众化的信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倡导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精神卫生的相关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与可能,按照建设程序安排精神卫生发展所需的建设投资;制定精神卫生服务价格政策。

----教育部门负责精神卫生人才培养有关工作;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

----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

----民政部门负责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有关工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城市“三无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依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对救助期间突发精神疾病的受助对象,及时联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救治工作;负责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的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和救治工作;开展精神残疾者生活、职业技能康复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共同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规范性文件;结合监狱、劳教场所的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加强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与卫生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监狱、劳教场所精神卫生工作政策,将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监狱、劳教所所在地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工作。

----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研究促进精神残疾康复机构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

----人事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及有关部门,制定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

----劳动保障部门促进职工中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就业,防止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歧视,维护其合法的劳动权益,保证就业的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管理,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理医疗需求。

----文化部门负责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体现人文关怀,以健康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们健康地进行文化消费;配合卫生、教育等部门做好预防、干预、控制网络成瘾的有关工作,加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管理,对容易导致成瘾的网络文化产品采取内容审查、技术监管等必要的措施。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精神疾病治疗药品生产流通的监管。

----政府法制机构协助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与精神卫生工作有关的法律(草案)、法规(草案)。

----科学研究机构负责有关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各级工会组织针对不同类别职工、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切实维护患有精神疾病职工的合法权益。

----各级共青团组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调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有效服务,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各级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精神卫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动实施,开展面向妇女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供相关的咨询和维权服务。

----各级残联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协调推动“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设施建设,促进精神残疾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意识。

----各级老龄组织研究提出开展老年精神卫生工作的措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中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和看护者中开展老年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工作,宣传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的有关知识。

四、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9

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精神病患者至少已达到1500万左右。根据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上发表的数字,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每年以113%的增长率逐年递增。中国目前约有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而前不久公布的一组数据则是,中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从70年代中后期的3.2‰~7.3‰上升至目前的15.56‰。

尽管人类的科研探索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遗憾的是,对于大脑功能为什么会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异常至今仍未弄明白。由于病因不明,对精神病的诊断还做不到病因诊断,只能通过现象加以判断。治疗也仅仅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不能做到完全治愈。由于疾病反复发作,损害患者人格,给社会、家庭带来很大负担。

虽然无法从根本上制服精神疾患,但随着科技发展,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精神药理学家们不断发明更新的药物,希望获得更好的疗效。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新一代治疗药物用药方便、副作用小,有利于病人常期服药,不仅可以治疗认知功能的损害,对情感淡漠、被动退缩等阳性症状也十分有效。

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精神疾病的分类

精神疾病粗略地可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以下几种: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怖症等。

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轻型精神疾病主要是表现在出现了感情困扰(如焦虑、忧郁等)以及在强烈情感支配下的片面地思维和判断。但患者思维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

而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初期患者也可出现焦虑、强迫观念等表现,但此类患者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将会变得很差,自知力也几乎全部丧失。对由于大脑病变所导致的器质性精神疾病,或中毒性精神疾病需与一般的功能性精神疾病加以区分。

精神疾病的诊断

对精神疾病的诊断,目前精神科医生主要还是用“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行为并与病人沟通,来了解病人内心世界的想法,从而来判断病人的思维,认知能力,还有自知力等,再判断病人的病情如何。除此之外,医生有时也会让病人去做一些生化检查或x光、核磁共振等检查,通过对病人血液里某些生化指标和对脑成像等检查,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精神疾病的治疗

目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的方法,一般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有时对于一些病情较为顽固且严重的病人,精神科医生也会选择一些物理疗法,如电抽搐疗法;激素疗法,如胰岛素疗法;或采用神经外科手术,破坏大脑额叶上的某一个病灶,以达到缓解患者病情的效果,但此种方法在国内已经比较少用。

精神医学:发展中前行

从我们目前的专业队伍来看,我国精神科医生的绝对数似乎不少,但按人口计算则比例很低,仅为0.8/10万;而英国为10/10万,美国约为20/10万。

在发达国家,精神科已进一步专门化:以服务对象划分有儿童精神科、青少年精神科、成年精神科、老年精神科、酒精依赖、药物依赖科等;以服务内容划分有临床评估、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康复等。他们的服务和研究范围广,不但包括精神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传统对象,还包括自杀、酗酒、犯罪、离婚和婚姻危机、性心理障碍和性变态等。他们和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身医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

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属于“普通精神科医生”,进一步的分工和专门化才刚刚起步。应该承认,我国的精神科还处在发展中的阶段。

国际上许多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脑”的世纪。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积极倡导和推进全球性的“脑10年”研究计划,其中包含了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及老年医学等的共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