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6:20:19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1

【关 键 词】中小学教师;教师职业成熟度;三维模型

中小学教师职业成熟度不仅直接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更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中小学教师职业成熟度对其影响更加显著和重要。

一、教师职业成熟度结构的划分现状

教师职业成熟度是指教师职业行为的总体发展状态,即教师职业行为在各个职业生涯阶段所对应的职业准备状态和职业表现。教师职业成熟度结构是对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具体描述。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整理,归纳得出:目前研究者们对教师职业成熟度结构的划分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多维结构。

1. 教师职业成熟度二维结构。教师职业成熟度的二维结构源于职业成熟度,主要从职业的决策、态度两个角度来确定划分维度,如郑海燕、缴润凯、李红梅、鞠梅等。教师职业成熟度的二分结构主要是研究大学生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成熟,而且二分法结构中的职业成熟度多指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情况,这种方法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在职教师的职业成熟状态。

2. 教师职业成熟度三维结构。教师职业成熟度的三维结构多指心理成熟、知能成熟和能力成熟。此结构分法较为全面,但各位学者的分类点各有偏重。如韩国学者林亨圭把教职成熟度结构分为:(1)教授―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能力和技巧的掌握程度。(2)对学生生活指导中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程度。(3)学校事务管理中对教师能力和技术的要求程度。①此结构主要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程度,没有涉及教师职业心理和职业生活方面的成熟。陈惠津提出了衡量教师职业成熟的三个主要标准,即思想成熟、知能成熟、身心成熟。②虽没有明确提出教师职业成熟度的结构,但是她的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也暗示了要从思想、知能和身心三个方面对其结构进行研究。张春瀛从社会成熟度、管理成熟度、执行成熟度三个维度构建了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测评体系。毕婧婧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中小学的特点及现状,将中小学教师成熟度分为心理成熟度、专业成熟度、管理成熟度。该结构比较新颖,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的心理成熟度概括得不够全面,比如教学效能感、个性品质内容等。

3. 教师职业成熟度多维结构。教师职业成熟度多维结构按不同的标准将教师职业成熟度细化为多个方面。其中,具有代表性多维结构见表1。

二、教师职业成熟度结构的划分现状存在的问题

纵观教师职业成熟度已划分的结构,发现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 结构的构成要素与教师实际的职业生活匹配度不高,测量的结果与教师的实际状况不相吻合,且缺乏实证支撑和理论支持。比如就教师职业成熟度三分法的研究,有的学者(如林亨圭)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发展程度;有的学者(如许凤琴)从教师成就感、责任感和知识经验三个方面设置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有的学者(如张春瀛、毕婧婧等)分别教师的心理、技能和管理三方面来考量教师职业成熟度。

2. 教师职业成熟度结构的研究对象不够明确,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较为缺乏。不同教学层次教师由于学生的心智特点不同,其职业成熟度的内容和标准是不同的,不具有普适性。

3. 教师职业成熟度结构内容不全面,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职业行为发展变化。每种划分方法各有侧重,对于描述和揭示教师职业成熟度都是不全面的。具体地,教师职业成熟度二分法偏注重于职业选择的倾向性,缺乏对职业者职业行为变化和职业能力的考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心理―知能―管理”三维结构是比较全面的,但遗憾的是,各维度的子维度又不能反映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全貌。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成熟度三维模型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表明,教师职业成熟状况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内外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水平是不同的。通过教师专业素质论可以确定教师职业成熟内在心理、能力等内容,通过教师对职业生活的适应可以确定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外在表现。职业心理学理论表明,职业心理是变化的。人职匹配理论也着重强调个体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的一致性。因此,教师也需要在整个职业发展阶段不断地调整其职业个性与教师职业相适应。

基于以上理论,针对已划分结构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师专业标准,本文把中小学教师职业成熟度划分为职业心理成熟度、职业能力成熟度和职业生活成熟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经历了职业心理的成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生活的适应,才能真正完成作为“职业人”的社会化蜕变。

1. 教师职业心理成熟度。教师职业心理成熟度是指教师职业心理在职业生涯各个阶段所对应的发展水平。教师职业心理具体指教师职业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教师职业信念和教师职业人格。

教师职业自我是指教师对自身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及肯定的心理倾向,它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职业自我首先表现在教师职业自我意识上,其次表现在教师角色适应能力、教师工作满意度和教师成就感上。

教师情绪调控能力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情绪或带情绪色彩感受的调节和控制,以积极心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的抗教育焦虑能力、抗挫折能力及调节不良情绪能力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保障,也是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志。方方认为教师的健康情绪体现在以下五点: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会将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会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③

教师职业信念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对教师角色进行评价、判断而形成的教师职业特有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业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性、积极性和无私奉献的导向。教师职业信念具体分为教师职业价值观、教学效能感和职业理想。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智能,更是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职业人格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还影响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职业人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稳固的个性特征及行为倾向的总和,它是比专业智能更重要的心理素质。教师职业人格包括教师职业性格和职业道德。

2. 教师职业能力成熟。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促进自我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的职业能力是由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综合性。文中所说的教师职业能力成熟度就是指教师职业能力在教师职业生涯各个阶段所对应的发展水平。教师职业能力成熟度表现在教师教学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三个方面。其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成熟是教师职业能力成熟的核心,自我发展能力的成熟是教师职业成熟的需要和必然,教师沟通合作能力则是教师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 教师职业生活成熟度。教师职业生活成熟度是指教师作为“职业人”对其职业生活的适应程度在职业生涯各个阶段所对应的发展水平。这里的教师职业生活是指教师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教师的学校生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日常生活内容。教师职业是个“铁饭碗”,这就意味着一旦做了老师,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与此同时,教师的学校生活也是相对固定的,教师对“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作业反馈”这种固定循环模式的适应程度,对学校物质待遇和评价制度的接受程度,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规律的适应程度等都是教师职业生活成熟度的考察内容。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谋求生存的职业,最根本的还是“职业人”。作为社会化“职业人”的个体,教师除了对学校生活适应外,还有对家庭生活的适应。教师固定的工资收入能否满足家庭经济支出,教师在一天辛苦的工作后还能否处理家庭琐碎的事务,能否很好地协调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这些都是教师职业生活成熟的具体指标。

四、中小学教师职业成熟度三维模型的可操作性分析

教师职业成熟度三维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小学教师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首先,教师职业心理成熟度维度的确定可以测量教师职业心理的自我认知、情绪调控、职业信念、职业人格等方面的成熟状况。其次,教师职业能力成熟度维度的确立可以从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考察教师教学能力的成熟状况,从基础教育改革角度考察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成熟状况,从教师社会交往方面考察教师沟通合作能力的成熟状况。第三,教师职业生活成熟度维度的确立可以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生活,考察其对职业生活的适应程度。教师只有适应了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才称得上是社会化的“职业人”,才能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设想,进而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完善其职业心理和职业能力的成熟。综上所述,本文的教师职业成熟度三维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可用于教师职业成熟度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注释:

①林亨圭[韩].关于学校长指导性的效果性的实证研究[D].首尔:东国大学校,1988:37-44.

②陈惠津.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8.

③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参考文献:

[1]连榕主编.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于淑云,黄友安.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4]毕婧婧.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成熟度研究――以北京地区的中学教师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5]李春瀛.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测评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6]缴润凯.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7]张海峰.包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成熟度的调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8]梁凤银[韩].教师的教职成熟度和教务成果的关系研究[D].首尔:东国大学校,1990.

[9]吴秀娟.教师的积极性与职业成熟[J].教育科学,1990(4):50-54.

[10]张登山.教师职业成熟度的理性分析与提升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5):113-116.

[11]连榕.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心理特征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4,36(1).

[12]张烨琳.关于教师职业成熟的定位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6-8.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实证研究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t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这一术语,用来描述“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此后,研究者们对职业倦怠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更成了关注的热点。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识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国外较早就开始了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我国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时间较短,最早的文献见于1999年。本文将对国内实证研究开展情况做些梳理并据此提出需要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1 量表编制研究。国内的研究者大多以Maslach等人的倦怠问卷(MBI)为基础,编制了本土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陆学者王国香等人修编而成的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量表。王芳、许燕则在借鉴MBI-ES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模型,编制了量表并验证了它的有效性。徐富明等人进行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吴真等人例编制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等。这些问卷尽管名称不同,但都是依据MBI问卷制成的,也沿用了MBI问卷的三个维度,即情绪衰竭、少成就感和去个人化,只是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以上问卷的信、效度经检验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 现状调查及相关研究。

2.1 现状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都展开过研究,但从数量上看,对中小学及高校教师展开的研究最多,约占现有研究的七成左右。而对职业院校及幼儿园教师展开的研究较少。综合目前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但整体程度并不严重。

研究表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明显,只是从情绪衰竭、少成就感和去个人化三个维度分数来看,倦怠已初露端倪。但也有研究显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超出中度水平,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的的平均得分较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属于中等水平,其中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得分最高,低成就感的得分最低。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整体水平不高,最突出的表现是情绪衰竭,有1/2左右的教师有明显的情绪衰竭表现。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属于正常范围,74.1%的幼儿园教师存在轻度的职业倦怠,3.9%的幼儿园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

2.2 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就性别而言,结论不太一致。有研究指出女教师情感衰竭程度比男教师高,而成就感则比男教师低。但也有结论为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问卷中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教龄而言,大致是6至10或15年为职业倦怠最高峰期。就年龄而言,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明显示高于青年或老年教师,有研究进一步表明年龄在31~35岁之间的教师成就感最低。就婚姻状况而言,结论不太一致。有研究指出在情感耗竭上和成就感降低纬度上,已婚教师高于未婚教师,且差异显著。也有结论为婚姻状况对职业倦怠无显著性影响。就学历而言,研究生学历的高校教师成就感显著低于本科学历的教师。大学学历的中小学教师比只有中专学历的教师有更多的非人性化问题。就职称而言,不同职称的被试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职称的升高,情绪衰竭程度越来越严重。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感和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就是否班主任而言,结论不太一致。有研究指出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状况比一般任课教师严重。同时也有研究认为是否担任班主任对教师职业倦怠没有显著影响。就学校类别而言,重点高校教师的成就感远远大于专科院校教师的成就感。小学教师个人成就感显著低于初中的教师,初中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低于高中教师。初中教师的总倦怠显著低于高中教师。此外,毕业班教师总体上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非毕业班教师。有兼职的中小学教师的整体职业倦怠状况及情绪衰竭高于无兼职教师。

2.3 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因素主要涉及社会、组织及个人等方面。陈秋燕等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展开的研究指出,职业因素、组织因素、专业能力等因素是职业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刑金萍的研究指出,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显著相关,职业因素、个人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不显著。秦奕的研究指出,人格特质中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等特征的对个体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4 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研究显示,一些变量如社会支持、工作满意度、应对方式等对预测甚至是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帮助。社会支持、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即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低。教师自我概念中的教学满意度、自我接纳度、人际感知和师生关系能显著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的控制点特征与其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教师越多地表现为外控,其职业倦怠则越严重。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压力越高,其躯体化症状、情感倦怠和人格解体的程度越高。教师的自尊程度对其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教师的高自尊可能有助于缓解其职业倦怠。工作特征和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工作负荷重、安全责任重、收入与发展不满意等对职业倦怠的相关维度有正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有反向预测作用。教师的知识分享行为对职业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即教师的知识分享行为越多,其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小。

3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及展望。综观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我国实证研究己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待加强,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研究用的量表中国化程度不一。有的研究者甚至直接搬用国外量表,且量表的计分方法不一,这或多或少照成了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不利于各研究结论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二是对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探索不够,大多沿用Maslach的三维模型。三是所有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展开了对人口学变量的研究,但对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展不多。四是研究对象比较单一,如对农村、民办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方面的研究很少。五是目前的研究基本都是横向研究,纵向的追踪研究极少,不利于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机制的建构。

基于此,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编制符合我国现实的本土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规范研究工具。其次,进一步研究职业倦怠与其它变量问关系的内在过程,寻找中介变量,完善职业倦怠模型。第三,拓展研究对象,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研究。第四,加强

纵向研究,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 H.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Social I s sues。1974.30(1):159~165

2 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82~85

3 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5):568~574

4 33,35徐富明、吉峰、钞秋玲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13~15

5 吴真、赵子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康复,2005(8):80~81

6 王晓英、李鹤,吉林市三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7(10):61~63

7 12,15,16,19,24,31唐芳贵、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8):930~932

8 14,27邵来成、高峰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50~153

9 17,20,34王永琳、王惠萍、王晶,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3):9 0~92

10,30秦奕,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与人格特质关系初探[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5):34~37

11,22,26胡永萍,江西省中学教师职业倦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4(1~2):50

13 23李清风,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11):121~122

18,21,25,2 8陈秋燕、钱敏、黄丽珊、伍新春,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现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275~277

29 刑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一一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60~163

32 秦红芳,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概念与其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150~152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3

〔论文关键词〕民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随着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开始流行起来。众多研究表明,教师是助人行业中这一职业疾病的高发人群的典型。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已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为了全面了解民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笔者对自己工作所在的一所民办中学的11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对该人群职业倦怠情况进行了解,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消除民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这对预防和降低民办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笔者工作所在的一所民办中学教师中随机抽取115名教师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112份,其中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95.7%。 

 问卷分类。职称:初级28人(25.5%),中级57人(51.8%),高级23人(20.9%),特级2人(1.8%);年龄:30岁以下35人(31.8%),3l~39岁49人(44.5%),40~49岁23人(20.9%),50岁以上3人(2.7%)。性别:男性50人(45.5%),女性60人(54.5%)。 

 2.方法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李超平博士等修订的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施测。2002年,李超平博士获得该问卷开发者michael leiter教授的授权,在国内修订mbi-gs。相关研究已经证实:该量表在国内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三部分: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玩世不恭(去个性化)(cynicism)和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整个问卷共15道题。情绪衰竭分量表包括5道题,主要评定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情绪反应;玩世不恭(去个性化)分量表包括4道题,主要测量对学生的态度及评估;成就感低落分量表包括6道题,主要测量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及0.82。量表采用7点likert记分,要求被试按出现每种症状的频次进行评定,从0到6表示出现症状的频次依次增加;得分高表示偏向于该维度所描述的特征,0代表“从不”,6代表“每天”。三个维度的得分相互独立,不能相加,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情绪衰竭维度和玩世不恭(去个性化)维度的得分越高,同时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得分越低,则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施测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由本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个别施测。测验没有时间限制。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测试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真实作答即可。 

 统计处理: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平均数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二、结果 

 1.民办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该民办中学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情绪衰竭2.65±1.24分,去人性化1.88±1.38分,成就感降低4.16±0.89分。由于国内目前尚无教师职业倦怠的统一判断标准和常模,因此本研究借鉴赵玉芳等人的做法,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在各维度的平均分与项目记分的中位数作比较,来衡量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水平。本量表采用7点计分法(3为中数)。结果表明,该民办中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不高,但接近中值;玩世不恭(去个性化)程度较低;成就感降低得分较高。结果表明:该民办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在整体上并不严重。 

2.不同工作年限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该民办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年龄有一定相关性。民办学校教师工作20年以上者较工作年限少于20年者情绪衰竭程度显著下降,去个性化也相应降低。自我效能感最高的是工作年限5年以内的教师。工作6年至10年的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最高,从工作年限划分上看,该段教师属于该校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工作16年至20年的教师玩世不恭(去个性化)得分最高,成就感降低得分最低。说明他们的个体自我评价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对工作对象的消极、冷漠行为增加;从工作年限划分上看,该段教师最容易对工作失去兴趣和热情,属于该校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 

 3.不同一般状况教师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在性别方面,该民办中学男、女教师在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去个性化)方面有显著差异,说明在参与调查的中学民办教师中,男性教师情绪衰竭程度较女性小,男性教师在个性发展中感受到的压力比女性教师小,而有效利用的资源比女教师多。表明在该民办中学中,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在婚否、学科及职称三方面无显著差别。教辅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同教师群体有显著性差异(教辅人员明显低于教师)。 

 三、讨 论 

 本次调查发现,民办中学教师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但其表现有所不同,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正在经历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职业倦怠。对照国内同类相关研究发现: 

民办中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高于普通公办中学教师,去个性化程度无明显区别,自我效能感高于普通公办中学教师。以上比较说明:民办中学的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的压力感较公办中学教师大,引起的情绪反应也较公办中学教师强烈;民办中学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及评估上与公办学校教师相比无明显差别;民办中学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更为积极,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这也说明了高压力环境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办中学教师对工作的更高期待,而高期待一方面有利于高成就的取得;另一方面,一旦期待不能实现,落差心理引发的挫败感也容易导致更强的情绪衰竭。因此,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民办中学教师和同类公办中学教师相比,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的情况;民办中学教师群体之间,其职业倦怠会因性别、婚否、年级、学科、职称等因素的不同产生差异,具体分析讨论如下。 

1.工作年限 

为了比较的方便,本次调查将样本的工作年限分为0~5年、6~10年、11~20年和21~30年四个阶段。通过数据比较,我们发现,在21~30年这个阶段,教师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去个性化)方面的得分最低;而在成就感降低方面略低于0~5年这个阶段和教师。成就感降低方面得分最高的是0~5年这一阶段的教师,其次是21~30年这个阶段的教师。 

工作21~30年的教师由于工作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工作作风沉稳,情绪最为稳定,责任感更强烈,所以自我效能感也较强。这个教师群体相对最不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现象。工作6年至10年间的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最高,工作16年至20年间的教师玩世不恭(去个性化)得分最高,成就感降低得分最低。这两个群体都属于该校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鉴于此,我们应该以年龄段为界限,划分教师心理发展与危机干预的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检测和辅导。 

2.性别差异 

在情绪衰竭感方面,男性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明显要低于女性教师。说明民办学校男教师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女教师强。当面临压力情境时,男教师表现出比女教师更强的承受力,因而工作与生活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要比女教师高。在玩世不恭(去个性化)方面,男性教师的去个性化特征明显比女性教师弱,说明男教师对工作的兴趣要高于女性教师。而在成就感降低方面,男教师的得分要高于女教师,说明男教师从工作中体验到的成就感要高于女教师。 

综上所述,该民办中学的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要高于男教师。这是否与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男性的差异有关?是否与大多数中国女性身兼工作和家庭两方面,承受的压力过大有关?以上只是笔者推测,还需进一步讨论。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学校对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更加关注。 

3.婚姻状况 

已婚教师的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去个性化)程度高于未婚教师。在成就感降低方面,未婚教师要高于已婚教师。可见,该民办中学已婚教师在职业倦怠水平上要略高于未婚教师,已婚教师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兼顾家庭,更容易出现疲惫状态。这提示我们,对于已婚教师,要更加关注其心理健康,引导其合理调整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对于家庭负担重或是家庭发生变故的已婚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应该尤为关注。 

4.年级差异 

初中教师的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去个性化)程度高于高中教师;成就感降低方面,高中教师要高于初中教师。这提示,该校初中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这可能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叛逆性强,问题行为较多,这些无疑加重了初中教师工作的压力感,自我价值实现感自然也低于高中教师。因此,在民办学校,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5.学科 

小学科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低于大学科教师(大学科指语文、数学、英语,小学科指其他科目)。而在玩世不恭(去个性化)方面,大学科教师也比小学科教师明显。说明大学科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承受的压力比小学科教师重。在成就感降低方面,小学科教师得分高于大学科教师。小学科教师比大学科教师体验到较高的成就感。综上所述,民办中学大学科教师比小学科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6.职称 

低职称教师在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去个性化)方面得分均高于高职称教师。在成就感降低方面,高职称教师得分高于低职称教师。综上所述,在该民办中学中,低职称教师比高职称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低职称教师为了晋升高一级的职称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已经取得高职称的教师,事业稳步发展,学校为其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他们也更加容易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体验到自我价值。相比较高职称教师,低职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引起关注。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免费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6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131-02

一、引 言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师大和西南大学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至今已有4个年头。4年来,6所部属师范大学围绕如何培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家的目标,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创新。国务院总理指出,建立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1],这就是说,国家推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核心意义在于吸引优秀的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那么,当前公费师范生的从教信念是否坚定?师范大学该如何引导学生坚定从教理想?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公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现状开展了调查。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作出的想象和设计。[2]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理想有着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不同特点[3]:一是人格理想与职业理想的统一,突出表现为做人是从教的前提和基础,亦即为人师表;二是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三是具有超越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自觉,把谋生的职业转化为乐生的事业。本研究关注在读公费师范生的从教信念和职业发展态度。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对象

采取整体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某部属师范大学面向公费师范生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1295份,有效率为92.5%。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工具

在访谈的基础上,自编《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调查问卷》,从职业理想现状和培养方法两方面设置题项,充分考虑了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方法

本研究运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对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公费师范生入学前后从教信念变化情况

从上图可以清晰看到, 在读公费师范生在报考师范类专业之前有58.6%志愿从教,入学后经过1至3年的学习,志愿从教的师范生人数比例上升到近80%。另外,愿意终身从教的师范生比例呈现年级效应,年级越高愿意终身从教的人数越多(2010级22.5%;2009级28.7%;2008级29.2%)。进一步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男生从教志愿显著低于女生(t=2.738,p

2.公费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态度

受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07级就业现状影响,当前在读公费师范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绝大多数保持中立观望的态度(55.7%),仅27.6%的师范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见表2)。

表2 公费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态度

分别对年级、学科、性别、生源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不同年级(F=24.456,p

3.公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与规划

将调查中公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与规划状况的数据绘制成饼图(见图2),可以看到只有28.3%的公费师范生既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又有周密的计划,而另外71.7%的师范生存在理想或计划缺失的问题,不过其中有53.1%的师范生已经确立了职业理想,只是欠缺一定的规划。差异显著性检验显示,文、理科生的职业理想与规划现状有一定差异(t=2.296,p

四、结论与建议

(一)初步结论

1.经过师范大学的引导与培养,在读公费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有所提升,但终身从教的信念仍需坚定。

2.受国家政策导向及就业现实影响,越临近毕业(亦即高年级)的公费师范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态度越消极。

3.当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与规划状况堪忧,多数存在理想或规划缺失的问题,相对于教师技能,对自身思想信念的提升不够重视。“高认知,低行动”的现象值得关注。

(二)建议

1.加强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教育。教师工作平凡中蕴含着伟大,辛苦中潜存快乐。要教育师范生把教师职业作为神圣的事业去追求,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要促进优秀青年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就是要让优秀的人才树立立志从教的职业理想。而进行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教育,首先要增强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师范大学可以通过名师面对面讲坛、“师魂”教育等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教学实践类活动直观感受教育事业,树立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坚定服务教师事业的理想。

2.提高公费师范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度。国家已经把教育摆到了优先发展的地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极不协调,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出台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院系领导首先要领悟到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战略意图,创新公费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使师范生产生“将所学用于基层教育一线”的意愿,自觉履行协议义务。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时时注意政策导向与基层现实的匹配,坚定免费师范生的职业信心,避免一腔热忱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毕业后毁约或服务期满后转行。

3.引导公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公费师范生相比非师范学生,已有明确的职业取向――教师,但仍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4]重点在于确定的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学校一方面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育途径,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公费师范生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自我管理,提高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总理在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EB/OL].省略/china/20070305/104530.shtml,2007-3-5.

[2] 顾明远等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 体育教师 职业道德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李勇(1974- ),男,河北冀县人,西京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项目“基于系统方法论的高校阳光体育模块化管理体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JK107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71-02

陕西省作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大省和强省,目前已拥有学历教育民办高校二十多所, 容纳各类别和学历层次学生近40万人。所以,民办高校发展的好坏,其教育质量的优劣,将很大程度影响陕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是实施高校发展战略和学生素质培养的直接组织者和参加者,其在高校学生总体培养体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办高校这一特定教育环境中,其体育教师多由一些公办高校退休教师、新毕业的年轻教师以及少量的“跳槽”过来的中年教师构成。由于老教师的精力所限,年轻教师的能力所限,部分“跳槽”中年教师的功利价值取向,再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种不良思潮对高校群体的广泛影响,造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底线不断下移的尴尬现实。应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已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群体、教师主体、广大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突出问题。目前,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内涵和意义方面的理论研究,而较少涉及实证调研和操作量表。同时,由于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特点,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极少有十分匹配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可以套用,尤其是以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还未发现。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研,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来为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调研选取陕西民办高校,包括西京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体育部领导、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为调研对象。调研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文献分析法。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出影响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因素。第二,专家访谈法。通过专家座谈会和访谈形式就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并确定出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体现职业道德水平的具体6个评价维度,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育人为本,精业博学、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和谐发展,并且编制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问卷》。第三,配额问卷调研法。分别向以上相关院校体育部领导发出调研问卷,每校2份,共发出14份,收回有效问卷11份,有效率为78.5%;向每校体育教师发出调研问卷5份,共35份,收回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82.8%;向每校在校学生发出调研问卷60份,共420份,收回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3.3%。第四,李克特量表分析法。将《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问卷》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第五,综合归纳法。将调研统计问卷及其相关维度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归纳出陕西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和提出有益对策、建议。

本调研以开放式问卷编制《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问卷》。根据确定的6个一级评价维度设计22条二级评价选题,6个一级评价维度分别对应的二级评价选题是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严守工作纪律,为人正直等;热爱学习,热爱本职工作,维护教师和学校尊严等;无迟到、早退和旷课行为,对教材内容熟悉,教学准备认真充分等;不体罚、侮辱、贬低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等;知识丰富,学识渊博,了解学术前沿,与时俱进等;尊重他人成果,积极参与集体教研活动,团结同事等。同时,分教师调查用卷和学生调查用卷两种。根据李克特量表要求,将体育教师群体职业道德行为评价分为五个值段:“5”代表全体教师都可做到;“4”代表多数教师可以做到;“3”代表半数教师可以做到;“2”代表少数教师可以做到;“1”代表没有教师可以做到。被调研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各选题后标注相应数值。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体育教师对职业道德评价结果与分析。根据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结果(教师用卷),其一级评价维度平均值区间为4.17~2.31;二级评价选题平均值区间为4.27~2.28。这表明体育教师对自身群体职业道德行为基本满意。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热爱学生、育人为本和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这4个评价维度上均值较高,表明广大体育教师是能够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制度的,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交往中能够做到正直无私、以诚待人,对于所从事的体育教育事业还是抱有热情和较高认同的,能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自身对学生群体的培育责任,能够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而在精业博学、求实创新和团结协作、和谐发展这两个评价维度上均值较低,集中表现在对自身专业能力不强、知识储备匮乏、学习能力不足等方面,尤其是科研创新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严重缺失,不太愿意主动参与教研室工作,同事间较少进行学术交流。

2.学生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结果与分析。由于团结协作、和谐发展这个行为维度学生不便进行评价,因此,在学生用卷中将其剔除。在学生用卷调查中,一级评价维度平均值数值区间为4.39~3.27;二级评价选题平均值数值区间为4.41~3.21。反映学生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评价满意度优于教师自身评价满意度,学生群体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总体是认可的,满意的。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和敬业乐教、无私奉献这两个评价维度上。学生认为,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方面和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方面,表现出的职业道德行为很好,是符合学生对教师心理预期的。满意度位列第二的评价维度是热爱学生、育人为本。认为半数以上的体育教师对学生保有教育责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比较爱护、关心的。但也有个别教师把对学生的教学行为只看作是工作而已,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很少。满意度较低的评价维度主要集中在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和精业博学、求实创新这两个评价维度上。学生认为,有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准备的不认真,课堂组织较松散,内容安排随意性较大;在对学生态度方面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对喜欢的学生十分关心,犯了错误容忍度大;在考试方面原则性不强,给“感情分”“印象分”“情绪分”。另外,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满意。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语言缺乏幽默感等。

3.教师与学生在职业道德评价维度上的对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比(见下表),可以得出这样的比较结果:(1)教师和学生对六个职业道德评价维度的满意程度及排序基本一致。(2)学生评价满意度整体高于教师评价满意度。(3)在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这个评价维度上学生与教师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评价高于学生评价。(4)教师与学生评价满意度均较低的是精业博学、求实创新评价维度。

4.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单一和学习能力不强的缺点,造成该群体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的不足。(2)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一些不良思潮,使得部分教师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把教育教学行为只当作是工作而已,对学生关心交流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自身的教育培养责任。(3)教学专业水平不高,教学内容老套,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无新意,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互动,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4)缺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民办高校中的体育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待遇和受理解程度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以及和公办高校教师的对比,导致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心理悲观情绪,尤其是年轻教师。表现出工作热情不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清晰,最终使得教师不愿主动加强自己的专业基本功、教学创新和学术研究能力,不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自然也就无法将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创新、教学手法等运用到具体课程当中。(5)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还需加强,个别教师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

三、对策与建议

1.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道德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精神纲领,是教师担负对学生培育责任的心理依托。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多种培育因素共同作用,形成聚合效应,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应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全面考量。无论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学习,还是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术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养成等方面都要综合考虑。培养过程应从情感出发,教育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发自内心的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另外,要运用多种培养途径来全方位实施培养目标。树立“教、德双优”标兵,掀起学习热潮,学校予以重奖,使其形成示范效应;利用学校各种宣传媒介充分进行职业道德宣传,形成促进职业道德建设的舆论环境;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档案,举办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论坛,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制度,全面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化、常态化。

2.职业道德的激励。高校应以表彰鼓励为主,处罚为辅的思想为原则,在教师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等活动中,优先考虑职业道德评价高的教师。加大奖励和宣传的力度,形成“人人重德”的良好氛围。

3.职业道德的监督。监督包括外部监督和自我监督。外部监督是指建立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体系,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评测。自我监督是指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使职业道德规范不断转换成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最终达到自省、自律的慎独境界。高校体育教师要培养自我监督的意识,努力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刻谨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4.职业道德的评价。评价工作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由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其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必须符合相应特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考评制度,才能较好地完成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目标评估。

[参考文献]

[1]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程大琥.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1(5).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中学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课业压力的加重以及社会对教育高度关注等一系列现状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对班级学生的关心程度。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以此缓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感,以期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可见,教师职业倦怠包括生理机能的变化和心理状态的表现。

1.体内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等机能变化

职业倦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日常工作,大多教师会产生头痛、高血压、失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职业倦怠产生的轻微症状表现为偏头痛、食欲不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喉咙沙哑、四肢酸痛;较严重的症状表现为耳鸣、厌食、消化道疾病、胸闷、眩晕;女性教师通常会有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失调等症状。

2.缺乏工作动力和上进心,产生悲观情绪

生理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师心理健康,使教师产生消极、焦虑、压抑的情绪状态。在认知方面,觉得教学工作枯燥繁琐,对自身前途感到渺茫;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感;在行为方面,对学生关心程度减少,对教学也是得过且过,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由于长期存在职业倦怠的心理问题,少数教师还会对自身事业和人生产生悲观情绪。

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由长期工作压力引起的,这一心理问题并不是由单因素造成,如学校加重教师课业负担,而是多种因素渐进式或交叉式引起。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这三方面因素。

1.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

目前,社会各界对教育领域予以积极关注,教师不仅是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主要面临升学压力。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时,人们会投向教师指责的目光,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远远高于学生。这种无理由的怀疑和不信任,导致教师的成就感降低,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倦怠心理自然产生。

学校教育评价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实施效果的指标,通过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评价,发现教师这一学期或一学年工作的进步与不足。但在实际评价中,学校过于关心学生考试分数、升学率情况等现象,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成果。多数中学教师为了追逐高分数而将课堂教学变成机械的题海战术,将原本生动活泼的课本内容变成空洞无味的练习题。学校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部分教师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为分数而教学,因而产生倦怠心理。

3.教师个人对工作缺乏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教师类型分为新教师、成长型教师、成熟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其中,新教师和成长型教师最容易对教学工作产生不自信的情绪倾向。当面对教学困难时,新教师会因经验不足而不知所措,成长型教师会因问题太棘手而退缩。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使教师对自己是否能完成这项工作产生怀疑并逐渐失去信心,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当前,缓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造成教师身心不健康、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因而就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个人三方面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合理的社会期望是减轻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外部因素。教师的教学不能片面地以升学为衡量标准,要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形成合理的定位。社会属于学校的外部环境,它对教师职业形成一种氛围。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是促进教师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信任、支持的公共氛围中,教师会产生高度的自信、自尊,将教育事业视为毕生奉献的事业。大环境的支持使教师职业倦怠自然消退,重新树立对教学工作的热情。

2.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看学生的分数和升学情况,而且应考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学校应以过程评价取代结果评价,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效果,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专业发展。其次,学校应建立良性竞争机制,使教师之间既存在一定竞争力,同时又具有凝聚力。学校可开展年级组研讨会、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赛、拜师结对等活动帮助新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惑,促进其他教师相互学习,分享教学经验。学校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

积极的应对方式是摆脱消极情绪的最好方式。在教学工作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但心态是促使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教师可运用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来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工作压力,提高自信心,合理地控制各种应激情绪。应激研究者泰斗塞里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因此,中学教师应学会适应,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变化与挑战,逐渐摆脱职业倦怠。(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西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伍新春,曾玲娟,秦宪刚,郑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4):262-267

[2]丘碧群.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

[3]周春艳.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3-4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7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21-03

一、课题研究背景

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和主力军,是一所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性资源。职业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早,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膨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特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其中,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水平不能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要求,这是问题产生的关键。从现状来看,尽管各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中投入了较大的关注和努力,但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和因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仍不能让人满意。理论指导不到位、管理模式滞后、队伍发展规划不科学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如何结合学校新一轮转型发展的目标,探索建设具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在深入掌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诉求、建议的基础上,和谐推动职业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课题组在我校及周边重点职校中进行了广泛而形式多样的调查,以期在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获得合理的结论,推动课题的研究。

二、问卷调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为了获取真实有效的一手数据,深入了解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本课题组通过多次讨论精心拟定了《“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机制研究”课题一线教师调研问卷》,以我校为主、周边多所省四星级以上职业学校为辅,开展了针对一线专任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调研问卷160份,回收156份,回收率97.5%,采集的数据科学合理,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有效依据。调查问卷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内容与调研结果如下:

1. 教师基本情况。该部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对象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教龄、职称、课题和教材情况、任教课程类别、企业工作经历、教学荣誉等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具体数据如表1和表2。

本次调研的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数据显示教龄为5~10年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33%,初、中级职称人数占总数的65%,他们是学校当前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的主力军,调研得出的数据对于掌握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研对象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度较高,有60%的教师表示热爱本职业,另有百分之38%的教师也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认同,显示出这是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队伍。其中,获得各级各类教学荣誉称号的教师占总数的31.2%,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较强,有较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他们能积极参与教科研,取得了初步的成绩,被调研的156名教师人均4.8篇,人均主参编教材0.58本;近7成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由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和教师本身都意识到了锻炼双师能力、打造双师型队伍的重要性,此次调查发现,有8%的教师拥有企业工作经历,另有46%的教师拥有双师资格。

2.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与规划。该部分内容共包含六条,主要调查教师对学生状况的认知、选择的教育教学态度和专业发展目标。具体数据如表3、表4。

调查数据显示,80%的教师普遍认为职业学校学生教学难度较大,仅有2%的教师认为没法教,表明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职业学校学生现状不理想,但有意愿通过思考和努力去尝试改善。另一组数据可以作为佐证,71.6%的教师选择用认真努力的态度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体现了教学队伍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制约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是“学习态度”,而一直被渲染夸大的“理解能力差”仅列所有要素的最后一位。

被调研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充分的思考,77%的教师表示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目标,其中45%的教师期望成为合格教师,25%的教师期望成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另有30%的教师期望成为教学名师,这些数据表明相当部分教师对自己的生涯规划目标制定不合理,过高或过低都会制约个人的发展;超过51%的教师认为需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熟练驾驭课堂,而在个人最需提高方面的调研中,科研能力成为了绝大部分教师的选择,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意识在教师脑中开始生根发芽。

3. 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该部分内容共七条,主要调查教师当前的专业化发展现状,包括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对教学的反思、论文和教学竞赛、技能竞赛情况等。具体数据如表5、表6。

调研显示,大多数教师能主动学习教育理论和方法,经常学习的比例达到73%;同时,有90%的教师表示会对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疑惑进行认真反思,但形成相应教学论文的比例却不高,选择偶尔写一点和评职称时才写的教师比例达48%。

同时,82%的教师有参与教学研究的主观愿望,但不知道如何进行的教师也占了相当的比例;有45%的教师参与过市级以上的教学竞赛,而仅有30%的教师参加过市级以上的技能大赛;近七成的教师表示偶尔会阅读职业教育理论与杂志,而表示每月会阅读的教师不足27%。这样的数据充分表明,教师有意愿进行专业化发展,但是对于专业化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不甚了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并不乐观。

4.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期望。这一部分主要调研教师对专业化发展途径的认识,以及对外界环境和平台的需求。具体数据如表7、表8。

调研数据显示,44%的教师认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自身努力,学校重视、教学竞赛和老教师指导也不可忽视;而教师认为提高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依次是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研发、参加技能竞赛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值得注意的是,衡量双师能力关键因素的技能证书则排到了最末,显示了教师不盲目追求高等级证书而务实追求锻炼机会的理性思考。被调研教师认为,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校内外提供的环境,持此观点的人数比例达69.8%,与之相应的是,教师最希望学校提供的平台是学习进修的机会和建立成长激励机制,这两项的选择率达72%。

5. 总体分析。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在我们调查的多所重点中职校中,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概念有一定认识,可以积极接受,并希望有形式丰富、效果明显的专业发展机会。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学校的体制平台也存在明显的不足:①职称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以初中级职称人数为主,高级职称明显不足;②教师虽然有从事专业化发展的热情,但是缺乏如何进行有效专业化发展的指导;③教学竞赛、技能竞赛、各级各类进修和培训的参与度偏低;④学校的相关激励机制和成长平台建设不够;⑤部分教师的职业定位不科学不切实际;⑥教师的教科研素质和水平偏弱等。

三、针对调研结果的思考

通过本次调研,课题组对本市几所省四星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为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提升职业教育的规格和质量,以下方面值得尝试和改革。

1. 从教师主体角度出发。教师首先应正确认识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科学合理地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专业化发展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其次,作为专业化发展的主体,教师不能一味消极等待上级的指示和安排,应积极主动探寻适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多样化渠道;再次,加强教育教学和专业化发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积极思考和总结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成果的积累,认真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教学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在不断积累中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跨越。

2. 从学校管理角度出发。

(1)关注职业学校教师生涯规划的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选择符合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及环境条件的考虑。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和生源质量的瞬息万变,职业学校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教师知识储备更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承受的职业压力也随之增强,加之学校环境相对单一狭小,教师极易产生职业疲倦,从而影响主动进行专业化发展的意愿。因此,关注和指导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势在必行,对于减轻教师职业压力,削除教师职业倦怠,指明前进方向,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2)重构具有激励作用的教师评价机制。一个好的评价机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动、全面、充分的发展,学校应在坚持“激励与鞭策统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统一、量化统计与人性关怀统一”的原则下,科学设计教师评价机制,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共进的工作氛围,建立教师主动参与的同时有一定竞争压力的专业化发展环境,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制造良好的土壤。

(3)打造教师成长的平台与空间。调研数据显示,教师对于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接受各级各类培训及下企业锻炼的需求较大。学校要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和目标,拓宽对口培训单位的层面,加大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力度;同时,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锻炼的岗位和提升的空间,通过各级各类教学和技能竞赛,让真正在专业化发展上取得成绩的人站到前台,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再次,学校可以聘请校内外职教专家组成专门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导机构,定期对教师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对专业化发展的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制定专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让教师行进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关乎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命题,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周边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看到了希望,也认识到了不足,以后将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扎实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评价上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月凤.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8,(7).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8

关键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以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的条例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这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教育部早已提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持有相关技术资格或者职业资格的人数应该达到50%以上。所以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加强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科技发展的水平,还是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者的素质也相应有很大的提高。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除了拔尖的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万计的专门技术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据调查分析,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问题由其严重的专业领域有护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在这种形势下,历史赋予了职业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即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特色,不论是经济建设、社会现代化还是教育发展,都急需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二、本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本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了向社会建设输送人才,导致职业教育行业异常发达。但是近些年来,虽然在实施特聘岗位计划、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方面,已经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了成绩,但是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现有教师队伍状况还不能达到。师资现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编制因素制约

由于编制的原因,职业教师的师资严重不足,继而导致了双师型教师难以达到标准。截止2013,我市共有职业学校273所,在校学生共45万,生师比为30.8:1,相对于同阶段的普通学校的生师比19.2:1,差距太过于悬殊。在现有职业教育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仅占了30.88%。如果按照国家关于20:1的生师比的标准,我是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有10000左右的缺口,在这其中,双师型教师的缺口也是很大的。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2.各职业学校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不足

虽然本市职业教育的历史已有多年,但是部分学校并不能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还没认清形势,所以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不足。部分学校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也不能认识到教师对专业的规模性建设的重要性,根本上是对学校健康发展的认识不足。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就是因为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的领导重视不够、投入的培训资金不足等。

3.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职业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在寻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内动力不足。这些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淡薄,此外再加之学校对专业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还有所保留,这正是部分教师产生消极思想的原因,所以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就很难提高。据统计,在我市的职业教师中,本科文化程度者仅占77.69%,与阶段普通学校相比,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此外,不少学校错误的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含义,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错误,让双师型教师的价值减重不少,影响建设质量。

三、探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方法

1.制定双师型教师的统一标准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必须要统一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必须按照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制定专业技能型教师的申报评审第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执行统一的认证政策与管理方法。这样就能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定标准之时,应考量教师的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层次做出规划,以达到激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不同职业技能等级的双师型教师都有其目标和方向的目的。

2.强化管理制度

目前职业教育的管理上,还处于分割状态,普通的职业学校管理权在市级,技工学校的管理权在劳社局,职高的管理权则在教育系统。这些管理权限不一致的现象,使得无法统一的规划全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理顺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方法,是使得我市职业教育走上战略化道路的重中之重。

3.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鉴于现状,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与各职业学校联合制定教师目标考核体系。将各区县的职业学校全部纳入考核监督范围之内,为其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目标,对于不能完成目标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进而使得各职业学校重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准。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应该联合制定职业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激励机制,让各学校提高其参与性和积极性。各学校也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不断提高自己、寻求专业发展、工作认真的老师要加以奖励,而对于那些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业务停滞不前的教师,可对其作出适当的惩罚。这样一来,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提高,进而整个职业教育的水平也随着提高。

5.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计划

各学校应根据学校自身水平、师资水平、师资质量等方面出发,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对重点教师进行培养,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取外地培训学习,联合企业单位,让部分教师在基层锻炼,将生产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引入学校担任教师等手段。灵活多变的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结束语

职业教育之关键是教师质量,只有具备了一直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教育事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才能将教育和生产紧紧地链接起来。再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将迎来越来越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9

论文摘要: 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地位、作用及其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 职业的特殊性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 怠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提 高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有效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态 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地 位 、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评价和对自身工作岗位的 看法。由于教师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自觉性、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 的体现,对教师职业动机和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教师职业往往被赋予强烈的社会情感和文化重任,似乎教师只有竭尽全力地做好 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社会的厚望。现实中,教师虽然安于辛苦的现状,视忙碌的工作为获 取幸福的过程,却丝毫不能摆脱繁忙工作和社会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在追求目的性观念 的影响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更多地关注教育工作的结果而非其意义和价值。李超平博 士在调查统计中发现,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因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管理 制度与体系、绩效管理和社会环境[1]。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竞争机制的实施, 使教师 这个职业不再是“铁饭碗”,教师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很多教师不得不为 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紧张和担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承受着超负荷的 心理压力,“高压”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据国外和国内研究表明,教师职业 倦怠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状况[2]。教师职业是需要个体身心有极大付出的行业, 职业倦怠 状态下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对工作的意义、价值及自我效能的评价下降,工作 没有成效,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增多,对职业价值产生怀疑。教师职业倦怠使得教师的教学水 平得不到正常发挥,同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工作中 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3]。一些研究者认 为,教师 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压力的体验而 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4]。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 人们的 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难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巴利 A法伯教授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称为“教育中的危机”[5]。

二、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期,教师职业价值观也必然出现变化,以往坚定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强 烈冲击,并导致一系列的职业倦怠倾向。

1.教师职业价值的功利性和个体化

与以往相比,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贡献等社会性因素在职 业 评价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的个体价值目标已出现了多 样化 的发展趋势。当前,教师在职业评价标准上较为重视个人的经济收入、实际权力、人际交往 、 受人尊重和稳定性等因素,而对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则考虑较少。可以说教 师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时,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正因为这样,教师 很容易陷入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出现了不可 避免的心理困惑。

2.教师职业价值的规范性和务实性

作为社会个体,教师要受到社会对其职业的期望和要求的约束。教师虽能认同社会有关教师 职业的基本价值规范,但又无法抗拒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他们开始认识到教师的价值目标 再也不是脱离物质利益空谈个人价值的实现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这样 在职 业价值认同上就出现了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的社会 职业,而仅把教师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热爱教师事业而选择教师职业的仅占1 8.4%,并且有48%的教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6]。

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使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态度消极与被动的现象。

3.教师职业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

研究人员向祖强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比较产生心理上的不 协调的 表现,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在倦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过高期待也 容易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7]。在我国,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教师“身为人师”的角 色,赋予 教师职业太多的道德伦理色彩,教师真实的自我、多样化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无法显现与张 扬,这样一种不真实的生活自然会引发教师的心理冲突与厌倦感。从个体而言,教师主观上 希 望其职业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但事实上教师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处境并不理 想。“教师和科研人员一样,在社会地位的排位上有所降低。教师职业与经贸、金融和企业 管理等有较好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行业相比,越来越失去其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使教师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大大降低,进而影响教师职业的稳定和发展”[8]。这 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弱化其职业的成就动机。

4.教师职业研究和创造意识的钝化

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但就其劳动形式和内容而言,带有很大的重复性。在这样一 个循 环的过程中,教师的激情和期望在一点点减退甚至消磨殆尽。研究者王秋绒认为, 教师角色不明确、角色过度负荷及角色冲突是促使教师感到压力的主要原因[9 ]。为 提高教学效率,很多教师与学生纠缠于升学、考试、作业之间无法解脱;随着学校班级学生 人数的不断膨胀,过多的授课量和考试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单一重复 使得教师工作缺乏新意并逐渐钝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从而引发职业倦怠;教师 本人的学历提高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前的各种达标要求等也使教师身心疲惫,并 逐 渐表现出对职业的无奈和厌倦。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随时可能面对没有学生知道得多 的尴尬,许多教师幸福感的获得进程逐渐被阻断,从而导致心理的高度紧张与焦虑。

三、提升职业价值观,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1.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

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主体性及教育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对教师很难实行严格的程式化、 制度化、技术化和数量化的管理。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职业对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 用,才能对工作持有果敢与刚毅的态度,才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获得幸福的感觉。作为教师应 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消极情 绪;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 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2.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 心理过程。 职业认同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对 自己当前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依靠这种 坚实 的职业认同。而建构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 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 升华。所以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要正确定位,积极评价,实现快乐从教。

3.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

研究表明,对待“奉献与索取应是平等的”这一观点,75%的人表示“同意”,15%的人 表示 “完全同意”,7.6%的人表示“极不同意”,2.4%的人表示“不同意”[10] 。从以上数字看,可以认为追求 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和统一已成为现阶段教师主要的职业价值取向。国家要尽可能提高教师的 工资待遇,学校要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定性到定量对教师全面考核,实 行目标管理,严格奖惩兑现,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住房条件;政府也要采取切实措施,逐 渐 缩小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以及行业内教师之间在待遇上的差距,逐渐解除教师们因贡献与待 遇不匹配造成的心理失衡状态。

4.提高发展的职业能力

为了能使人们尤其是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价值,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 力业者的幸福感,教师应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善于发现工作的价值和快乐,努力提 高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得以在有组织、有纪律、有针对性的情境下进行,从而增强 自 我效能感;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倦怠往往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而一个具有 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应以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 和选择策略的能力,使自己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 修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生观;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教学心得、观摩示范课、参加教研活动等 形式提高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 己 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 [ 11]。只有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与个体对生命价值追求相一致的高度,才能最大程 度地 激发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使教师从职业倦怠的困境中走出并充满激情地投身 于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李超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EB/OL].edu. sina.com.cn,2005-09-09.

[2]刘晓明,王文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 心理学杂志,2004,(4).

[3]Farber.B.A.Crisis in oduca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 eacher[M].San Francisc0:Josscy-Bass,1991.59~61.

[4]梁云芳,王秀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5]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1).

[7]向祖强.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

[8]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