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1:45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学位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87-03

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制度的产物,是相关研究人员为获得不同级别学位候选资格、专业资格而提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结论的书面报告。学位论文是论文撰写者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直观反映,也是学校培养质量的一种外在显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至今只有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在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运转、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学位论文来考察汉教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为推进汉语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国务院学位办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从2007年开始在部分院校开展招生培养工作。《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2007)中提到①:“目前,我国的学科设置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独立的对外汉语学科;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现有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对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因此,分析认为,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满足海外汉语教师巨大需求的必要举措,也是解决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汉文化传播能力[1]。但从毕业学生的学位论文来看,无论是2007年开始招收的在职研究生还是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中国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其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或汉文化传播能力距《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些距离?本文通过对J省S大学汉硕学位论文的分析,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与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招收中国学生,也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的中国学生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对本科专业没有特别的要求;招收的外国留学生要求具有汉语言及人文社科类本科以上(含)学历,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较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经历使他们在感性上比中国学生更清楚对外汉语教学的诸多规律,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国别意识。而中国学生来源复杂,各种背景的都有,加之S大学所招收的均为全日制培养对象,所有学生基本上没有从教经历,也缺乏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或体会。加上中外学生在S大学是分开培养的,中国学生大部分由中文系教师在指导,留学生基本上由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指导,这些最终导致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倾向,外国学生的论文更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指导性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性意见》)的要求。

本文旨在结合中外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及培养方式,通过对两部分论文的比较分析,探究汉硕培养中的缺失,为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对论文文本进行分析外,也利用笔者的教学管理者及指导教师身份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式调查。

三、汉语国际教育学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至2012年6月,S大学共有46名中国汉硕研究生和54名外国汉硕研究生毕业。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对这100篇学位论文进行了分类。分类依据《指导性意见》分为: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一类,又根据论文实际,分出汉语本体、中外语言对比、教学、文化、汉语习得、教材、测试等几个具体小类,并对某些小类有进一步的细分。

根据《指导性意见》,最能体现汉硕学位论文实践性的应是采用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形式完成的毕业论文。通过分类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只有4人写了相关论文,占比8.7%,而外国学生的这一比例是42.6%。在专题研究中,汉语本体的比例,中国学生17.4%,外国学生5.6%;而中外语言的对比,中国学生8.7%,外国学生18.5%,这是各自优势的体现。在教学研究这一类,中国学生的为40%,外国学生为24%;文化研究中国学生19.6%,外国学生只有3.7%。其他研究中外学生比例相差不大。从论文分类可以看出,外国学生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

具体到论文内容可以进一步看出,中国学生的论文缺乏实践性还表现在选题大而空,缺少针对性上。如《关于韩国学生在中国习得汉语情况的报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课堂趣味性教学研究》等,要么题目很大,但实际涉及范围很小,要么过于宽泛,属于宏观研究范畴。再如《论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超常搭配及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分析》、《现代年轻女性社交称谓语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等,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缺少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发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真正问题,因而论文缺少针对性。还有一些论文貌似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如《关于存现句的教学设计》、《汉语条件复句的教学设计》、《中华狗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等,但细看文中设计或策略可以发现,这些东西明显不合时宜,不是真正实践的提炼[2]。

反观留学生论文,其实践性、针对性要明显高于中国学生,如《无锡韩国人学校教学调查》、《中韩近音词对比及其对韩教学方案》、《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怎么教“了”――针对将汉语作为外语的日本学生》、《对法汉语同义词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等。当然,留学生论文也有其不尽如人意处,主要是失于经验论,自我学习汉语的经验色彩过重,专业性、学术性单薄,只描述“是什么”,不回答“为什么”,往往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工作总结。

实践性可以说是专业硕士培养的灵魂所在,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最主要的特征。《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其中提到的“技能、能力、应用型”等,均需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而实践性在汉硕培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学生来源。在招生对象上,汉硕主要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是在职攻读的,也大多没有从教经验。这与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不同,其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学生不仅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有教学的现实经历。对这些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其教学、管理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而汉硕学生,由于普遍缺乏职业经历,其在学应是一种职前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汉硕培养更应该像职业学校那样,要把实践放在学生培养极其突出的位置,要有全程教学实践的培养意识。但是目前对于这个问题,任课教师和学生多数不是很清楚,或者不是很在意,导致不论是在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计划制订、课堂教学形式还是在论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都比较含糊。汉教硕士作为专业学位,尽管是以汉语言、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依托,但其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决定了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性,课程要强调案例教学。但是,考察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硕士专业学位在国内的高校教育中是个新生事物,目前的教师队伍基本由一直担任学术型学位的授课教师和导师组成。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讲解,加之多数教师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使得汉硕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客观要求。二是教学资源的欠缺。实践课程强调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支撑课堂教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所拥有的教学案例,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极其贫乏。三是实践环节疏于管理。尽管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中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也设置并执行了一系列实践、实习等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如何评估,学生实习如何管理,却往往没有明确的规定。

四、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汉硕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性不够。加强培养的实践性,我们应该从观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及质量保障等几个方面来下功夫。

汉硕培养缺乏实践性,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专业硕士是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但在人们既有的认知中,“学位”是对人们在某一知识领域所达到的知识专门化、系统化和创造性程度的确认。学位和社会职业生活没有必然的、内在的和直接的关联。甚至一提到职业性,往往认为应该是一种低于大学教育的培训。尽管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反复强调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同等重要,同等规格,但是要想短期内在全社会尤其是知识界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学位观念是不容易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和其他专业硕士同样的“歧视”。而这种“歧视”给汉硕培养带来的不良后果,要远大于其他专业教育硕士。前已述及,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单位对学术的重视虽然会削弱其实践性,但也可能有助于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提升理论修养。而汉硕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其培养过程是一种职前教育,学生对本职业的认知和实践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这种培养要求决定了汉硕培养首先应该是一种职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才能来谈专门知识、理论提升。因此在当前的汉硕培养中,各高校一定要改变既有的“学位”观念,从现实出发,正确认识汉硕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特殊性。有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才可能在培养方式上有别于其他学位,真正从职业培养的角度去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落实各项配套保障体系。

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放宽汉硕指导教师聘任条件。专业硕士培养应实行研究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联合教学的教师指导体制,形成大学学术型教师和各级学院机构教学型教师与学生多方合作、多向互动的学习网络[3]。目前国内其他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队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一是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及管理者。但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大多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教师由于学科所限,在高校统一的职称评聘体系下很难评上高级职称,这导致汉硕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中国文学等方向的教师所承担,而一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却被排除在外。如能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制定一个有别于其他专业硕导的聘任标准,如规定任教多少年以上,有多少时间的海外教学经历,有几篇跟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论文的教师可以被聘为指导教师,则可以使我们的培养队伍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这样的教师组合在满足相应的理论需要与指导的同时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学术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将可以实现以实践性为核心。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上。一些理论课可以适当压缩课时。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学位核心课程,一般规定授课时数为72课时,但实际上这门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准备入学考试时已学习过,另外有些内容跟拓展课程重合,因此可考虑减至36课时。同时应适当增加案例观摩课等实践课的课时,但大多数学校案例缺乏,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建议国家汉办牵头建立案例库,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对相关学校开放。

对于同时招收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可适当增加一些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有些理论课程,也是分开授课为好。而有些拓展课程,如案例观摩及偏误分析等,中外学生一起上课,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教学经历可以丰富汉语教学的国别差异,避免中国学生一提中外差别就是中英差别;同时中国学生也可以帮助留学生深入分析汉语的一些特点,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水平。

在实践环节,培养单位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实习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不能流于形式。其次,可以在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中凸显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一是从论文选题开始,严把实践关。实践是最富个性和特殊性的,只有通过认真实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选题,才可以发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不具备实践性的选题应在开题时坚决予以否决。二是可以规定学习者在课题学习、实习过程中撰写的相关的有质量的实习报告或课题设计均可视同毕业论文[4]。

总之,培养院校应充分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的特殊性,紧扣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性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设师资队伍、设置培养方案、完善质量管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出路。《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设立汉硕专业学位是为了解决汉语国际推广的师资培养问题,教指委专家也在不同场合多次申明,我们的汉硕研究生培养应该面向海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美国的中小学汉语教学。但现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国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大量的汉硕研究生并不能顺利去海外实习,更不用说扎根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大量的学生,最后还是会服务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尽量落实《培养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来源、本校师资及地方经济发展诸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独具个性的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生积极性,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汉教专业硕士。

注释:

①方案及指导性意见文本或见于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通讯》第1期(2008)、第2期(200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监制;或另见秘书处的其他会议材料。

参考文献:

[1]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2]杨启亮.偏失与合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

[3]廖湘阳.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高亚杰,饶丛满.日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与特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人才价值

新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可以总结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第三个时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第一阶段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第二阶段则是调整阶段,第三阶段是具有多重目标的开创性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直到第二阶段中期,高等院校才算是真正开始系统性地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人才,也正是这一时期,高校对外汉语教育人才培养才上升到更为全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专业品质的提升,意味着人才培养的品质也要跟着提升,人才品质的提升则主要体现在人才专业价值的实现上。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价值实现的问题突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化结果是该专业的学生都能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然而,理想与实际总是有差别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了诸多问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经历了1999年之后的高校扩招,虽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如其他专业的火爆,但却实现了从本科培养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提升,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级别的培养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扩招初期的招生相对平稳,一是由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增长呈现缓慢而平稳的趋势造成,二是由于该专业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语言文科类大学,其他一般的普通高校不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2]。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后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依旧由那些特定的高校在承担。从该专业的人才价值实现和人才去向来看,这一时期则呈现出一种较为定向的流动状况,这种定向主要是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来完成。在这一时期,孔子学院已经星星点点地出现在一些海外国家,采取国家汉办主办、国内重点大学承办、国外合作单位协办的方式。国内重点大学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带有极强的为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的汉语言推广事业服务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价值实现变成了一种国家主导的行为,从本科培养到研究生培养、人才流动,再到人才价值实现,整个环路呈现出一种明确的线性模式。但随着第二阶段的结束,国家高等教育更进一步面向市场需求,在经过了重点高校整合、地方普通高校升级、民办高校新建和转设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行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特定高校的垄断[3]。从单独的高校招生来看,招生数量其实也比不上其他专业,但招收该专业学生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多,使得该专业学生数量的总体增长加快,开始打破以往该专业人才输出线性模式的稳固性,这就导致该专业人才的价值实现问题越来越突出[4]。

2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价值实现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年加大,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使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育志愿者的招募比例也在逐年扩大。但这种扩大有没有完全解决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价值实现的问题呢?还有待商榷。第一,该专业的人才输出方式依然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应征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或其他官方机构)对外汉语教育志愿者的方式来达到成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的目的。离开这种方式,则基本不能实现其专业人才价值[5]。要成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本来不一定非要去国外,在国内也能实现,比如在国内的高校教留学生学汉语,在国内的语言培训机构教外国人学汉语,在国内的外籍人士子弟学校(如某些外国语学校和集中招收在华工作外籍人士子女上学的中小学)担任教师。按现在的实际来看,除了一些重点高校的该专业研究生外,一般的(绝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和硕士生要想留校任教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内目前面向外籍人士的汉语培训才刚刚起步,对外汉语私人教师的需求量不大,而且私立培训机构为了控制成本,并不会大量聘请专门的培训教师。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开展的反而是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培训,它们一般以给予实际的就业机会为卖点,打着培训各种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招牌,承诺在交钱参加培训并考上资格证之后负责推荐到国外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就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很少,一是报名费太高了,动辄四五千元,二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存在市场乱相,缺少明确的权威界定,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这条就业渠道其实也无法保障。而去外籍人士子弟学校当教师的机会就更少了。那么去国外就业除了官方机构还有没有别的输出渠道呢?的确可以通过国内的劳务输出中介去国外从事汉语教师工作,但这种方式的信息来源渠道太狭窄,费用太高,而且还需要加以甄别,存在骗局,成功率很低[6]。由此可见,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输出最有保障、最稳定的方式依然还是单一的、官方主导的志愿者派出。第二,官方输出公益性太强,服务期满后缺乏一定的配套安置,存在二次就业风险,就业保障差。目前,经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派到世界各地担任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工作的人主要是从在职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中选拔。一般情况下,申请出国任教的国内在职教师数量有限,主要还是靠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研究生在读期间就可以通过报名孔子学院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方式获取出国任教的机会,而本科生在读期间不能报名,必须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才能报名。在这种情况下,本科生的劣势一览无余。官方派遣的志愿者在国外的孔子学院或者中小学教学点工作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少则六个月左右,多则两年,不管多少时间,志愿者最终还是要回到国内。国家汉办对工作期满回国的志愿者采取的是回国后自由择业的政策,并不负责安排工作,只是会推荐工作。国内目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尚且存在困难,更何况从国外回来的往届大学生志愿者。归国后的本科学历志愿者在国外工作的经历虽然算是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并无一些实质性的好处,比如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时候没有加分,各单位招聘也不存在优先录用,这种状况并不利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如果毕业生就业不顺畅,则招生专业会逐渐丧失招生的主动性。其实外派的应届研究生也面临这个二次择业的问题,只能说比本科生的竞争力稍微强一点。第三,官方的志愿者招募和派遣具有局限性,向发达国家派遣数量朝重点大学倾斜,(非重点)普通高校本科生只能选择欠发达或者不发达的地区,当然,这种情况与学生资质和岗位教学要求有关系,一是重点大学学生资质好,所派岗位的教学要求高,普通高校本科学生无法满足,二是重点大学都与国外的大学合作共建有孔子学院,其对口的孔子学院只招收这些重点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但国家应该考虑到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艰苦程度,给予主动申请前往的志愿者更好的经济补助,这样才能体现出一种公平,鼓励非重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志愿者选择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保证每个阶段的志愿者派遣计划能顺利实施。第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比较迷茫。这个问题无论是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是研究生都不可避免,这一点与前面第二点中所提到的“二次就业”也有关系。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正进入第三个发展时期,在国内外环境平稳的情况下,这个时期绝对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在国内对外汉语教育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而去国外的机会又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毕业之后并不能真正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随着今后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融合,这种情况会改变,不过我们在期待时间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自己多谋出路。

3如何实现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价值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想解决好这个专业的人才就业问题,一方面要靠国家和社会的外力,另一方面要靠高校自身的内力。所谓的外力,是指国家应出台行业规范,鼓励并指导和监管私立培训机构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劳务输出,实现该专业人才输出的多样化,以分担官方输出的压力。而官方的志愿者派遣活动应进行改革,要给予志愿者尤其是给予应届毕业生志愿者更多的就业保障,不断提升官方志愿者职位的待遇,尽可能地帮助工作期满的志愿者二次就业。同时,官方还应引导国内(非重点)普通高校与国外语言文化机构加大合作,增加这类高校的人才输出份额。所谓的内力,是指各高校尤其是非重点普通高校,应继续加大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力度,这个力度应向培养质量倾斜,不断提升自己所培养相关人才的竞争力。应积极寻求对外合作的机会,尽可能地搭建优质实践平台。在鼓励该专业学生在专业范围内就业的同时,也要将人才培养向“一专双能”的应用型人才靠拢,即既具备基本的国际汉语教育能力,又具备国内汉语教学能力,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实用价值和面对就业风险的抗压能力。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在人才价值实现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无法一次性被解决,而要在科学布局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打造一条适用于该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珣.国际汉语教育学引论[M].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卫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储备前瞻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4):124-130.

[3]任志萍.“普通”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119-123.

[4]梁蕾.就业导向下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知识文库,2016(4):194,181.

[5]朱红,王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89-90.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文3

关键词:留学生 商务人才 学历教育 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创新

一、国内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设置情况

全国接收留学生来华学习、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有560余所(据2008年教育部统计),但绝大部分属于长短期进修或汉语预备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具备针对留学生而设的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资格的院校比例不足20%(2006年统计40余所)。整体教育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素质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高层次汉语人才的大量需求。

我国于197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为来华留学生试行开办了汉语言专业本科学历教育,教育部1978年正式批准设立该专业,对来华留学生实施正规的汉语本科学历教育,提升并提高了汉语教学的层次与质量。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些综合性大学相继设立了该专业。其院校主要集中在京、津、沪、穗地区,如北语、北京师大、人大、南开、复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东北地区目前设有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高校集中在综合性大学或师范类院校。黑大、吉大、东北师大、辽大、辽师大、大外等高校均设有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办学层次,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从事文教、外交、翻译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汉语人才。

教育部及国家汉办也高度重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本科教育。分别于1996、1997年专门召开全国性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研讨会。1998年国家汉办组织专家研制并论证大纲草案,1999年9月大纲通过了专家鉴定。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的稳定、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呈现大发展的趋势。国际社会对汉语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汉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与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汉语进修,满足在华工作、生活过语言关或学习文史、中医等传统科目的需求,向商务、文秘、旅游、金融、工商、税务等社会经济领域逐步拓展,就业目的明显增强,因此出于工作需要、或增加就业机会和竞争力的学习者人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也在最近几年逐步迈向成熟,来华留学生本科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财经院校留学生学历教育的优势与特征

(一)商务汉语教学、测试的兴起

随着我国加入WTO,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财经院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开始崛起。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相继于2000年、2003年、2005年开设了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或商务方向),同时也大力拓展其他专业领域的留学生学历教育,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教育。生源不断、数量可观,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国际人才市场的新需求和来华留学生特点的新变化,学习者既要有必要的语言能力基础又要掌握通用性强的泛经济化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全面提升适应职业化需求的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这些都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向高层次、职业化、应用型领域拓展。

2002年10月,国家汉办立项开发HSK(商务),并向全国公开招标。2003年3月,北京大学中标并于同年9月开始HSK(商务)研发工作。经过2004年的阶段性论证和持续2年的海内外大样本预测,于2005年5月通过专家论证。2006年,HSK(商务)正式更名为商务汉语考试(Business Chinese Test)简称BCT,并出版了《商务汉语考试大纲》。

商务汉语考试(BCT)是为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从事商务活动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部级标准化考试。考查应试者在与商务有关的广泛的职业场合、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应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求职者寻找工作提供商务汉语水平与能力的证明,是一项职业化汉语水平考试。该考试已于2006年10月在新加坡正式推出。2007年4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高校正式推出。2007年4月22日,商务汉语考试在韩国首次推出。

(二)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与留学生学历教育特征

我国财经院校在办学模式、学科结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方向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有共同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财经类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凸显出某些共性特征。主要表现为:

1.留学生规模扩大与对外汉语特别是商务汉语教学崛起于世纪之交;2.发展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为“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战略目标,并有共同的学科优势;3.本科生比例居全国前列,逾40%;4.汉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商务或经贸为主攻方向;5.商务汉语教学包含三种形式:汉语言专业的商务方向或经贸方向的部分汉语课程、经济专业中的汉语课程(专业汉语)、汉语进修班的商务汉语课程;6.复合型的师资结构与学历结构:文学+语言、文学+教育、文学+经济、文学+教育+经济等。财经院校的学历教育模式具有突出的共性特征。

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包括法学、文学、理学五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学科作为财经院校的强势学科,发展较为成熟,办学资历、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与学术研究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都确保了知识传授的准确性、严谨性和专业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有20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汉语言专业、汉语预备教育、汉语长期进修、特色短期项目、商务汉语专门项目等多种教学形式。其中商务汉语的教学、研究与测试及多元化的学历教育模式是我们倾力打造的特色品牌。我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逐步形成了科学、完备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与管理体系。最近几年,我们经过反复实践与不断调整,逐步明确了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办学模式:在语言+专业的模式下,努力培养熟练运用汉语、了解中国国情,知晓中国当代经济、法律法规,熟悉商务环境与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通用汉语人才。

三、财经院校汉语言专业的办学特色

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是为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快速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它适应我国外交、经贸、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满足国际社会对高层次汉语应用型人才的广泛需求。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国际人才市场的新需求和来华留学生特点的新变化,我们遵循国家汉办制订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在保持其专业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发挥财经院校学科优势,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职业化的培养目标、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及复合型的汉语教师的办学特色。

(一)专业定位与专业培养方向

汉语言专业(代码050102),是1978年教育部为来华留学生单独设立的本科学历教育,其上位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对象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专业内容是以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及汉语听、说、读、写、译言语技能为学科基础,逐步搭建科学通往专业学习的语言平台。专业培养阶段,财经院校的特色定位在于除继续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各类汉语课培养要求,还以校内相关专业为依托,补充实用的商务、文化、通识课内容,突出汉语言(基础汉语)+商务(专业汉语)+文化(通用汉语)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的汉语言专业培养方向为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需求、符合国际社会人才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的经济汉语或通用型汉语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华语教学、文秘、旅游、翻译或相关领域的工作。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课程系列与课程设置,它与专业培养方向相支撑,是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效路径。它既要承载厚基础、宽口径、通用性与实用性的实际内涵,又要体现出专业培养的方向性与阶段性。《大纲》对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强求一律,各校可自行设课,但必须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有利于达到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作为财经院校,有自身的学科结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因此我们在《大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结构、课程等设计原则上尽量体现基础性、专业性、应用性、时代性、持续性和对学生的适用性。重点突出特色、实用和可对接。整个课程体系注重基础汉语、专业汉语同经贸专业知识、技能的契合与应用。核心课程除汉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课与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课外,还重点开设了商务汉语系列课程。专业培养阶段,在强化汉语的同时,设置通用性强、有应用价值的专业基础课与技能课。选修课包括语言类、文化类、经济类、技能类、电脑类、文体类等几十门课程。

(三)培养路径与课程对接

我们将不同课程系列形成课程板块,合理分配比例,通过对某一课程或课程组的目标、内容、评价的研究,实现课程整合,取得课程的整体效益。课程体系从表层结构上看包括必修课(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和公共选修);而能够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并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深层结构上,即:

基底层:各项语言技能发展的根基,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

核心层:商务汉语各层次的听说读写课程

拓展层:卫星课或次核心课,是核心课程纵向与横向的定量延展和深化

辅助层:①系列选修课:不同的对象知识、技能补差②专题讲座:商务专家、企业人士及相关行业专家的专题讲座

实践层:语言实践、社会实践、实验教学课程的设计、商务活动模拟实验教学、企业实习(实习基地)

而从课程系列的角度划分,则包括:

通识系列:设置通用性强、有应用价值的具有通识性的专业基础课与技能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相关课程)通用技能。

汉语系列:汉语初、中、高级综合课及听、说、读、写、译技能课

商务系列:(核心课程)商务汉语综合课、商务交际汉语、商务文书与写作、经济阅读、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商务文化、翻译

文化系列:中国文化专题、中国民俗、跨文化交际

选修系列:语言文化类、经济管理类、电脑网络类、文体类、专题讲座等

(四)学分分配与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总学分为182学分,课程类学分150学分,实践教学学分22学分,课外教学学分为10学分。本专业学制内课程总学分15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为2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为80学分;专业必修课:国际商务方向30学分,文化方向28学分。选修课至少应修28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20学分,跨方向选修课8学分。

实践教学安排:根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跨省市语言实践、文化考察(6学分)、社会调查(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计算机上机操作(2学分)、毕业实习(2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其他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共22学分。

四、商务人才多元化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为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空间,我们主张以质量、优势和特色塑立品牌,打造精品,进而稳步扩大规模,而非不切实际地盲目追逐数字规模与眼前利益。我们在纵向提升留学生教育整体层次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建设资源,结合财经院校专业优势,横向探索多元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留学生入学时的专业志向和汉语水平,实行针对性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业生涯设计。立足本学科,整合、优化原有教学形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研究和拓展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需要的特色办学模式。

双学位培养模式:汉语言+国际贸易,学制四年。HSK6级(中等C级)以上者可申请入学,经考核编入汉语言专业3年级。在学习汉语本科专业的同时,可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修满两个专业规定的学分,可同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学制4~5年。HSK中等C级以上者,2年攻读汉语言本科专业,2~3年攻读经济学、管理学硕士学位。

专升本培养模式:学制两年。针对国外正规大学本科在校2年级生,HSK6级入学,经济专业学生三年级起点;中文专业学生,二年级起点。

“2+2”培养模式:与韩国、俄罗斯、越南等国家的大学开展“2+2”“2+3”学历生教育,即国外大学在校生在国外学习两年,而后在我校完成后两年的专业课程,同时强化汉语。合作双方互认学分,符合两校毕业条件,发放两校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新世纪、新时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财经类高校的来华留学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将会在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际汉语教育战略背景下的商务汉语教育发展实证研究”相关成果,项目编号:L10DYY010。)

参考文献:

[1]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Z],2000.

[3]李杨.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黎.经贸汉语课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文4

世界汉语大会不仅吸引着各国的目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也无不因这次大会的成功而受到极大的鼓舞。到国外求学的中国学生、学者也将国际汉语教学看作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业,关注着它的每一个进展,并希望参与到汉语教学工作中来,希望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国际汉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本文从汉语国际传播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关系的角度,从汉语国际传播与我国国家发展的关系的角度,谈一谈个人对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认识,并就对外汉语教学今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广大在外学生、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需要包括汉语在内的各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方式,是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历史地形咸的。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这些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阶段等各个方面千差万别,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景。各种文明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保护民族特性.谋求共同发展.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一种静态的生存状态,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国语》上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各民族文化因为存在差异而产生了交流的愿望和需求,通过相互交流和借鉴而产生出荟萃人类各民族文化精华的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因为得到了发展而使得本民族进一步保持了个性和生机。这一规律早已被各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承认、尊重和有意识地保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障.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尊重和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融合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和诉求。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经济全球化在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的后果。对于其利弊得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共识,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会消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个性,使各民族和国家丧失自我发展的内涵支撑,也将使人类文明因为日益趋同而丧失发展的动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要与文化的多元化和世界的多极化携手同行,才能够保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繁荣和共同进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徽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世界语言的多样性。语言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随着民族的变迁而生生灭灭,而语言消亡的速度在近几十年来呈现明显加速的趋势,不由得令人担忧。据测算,今天人类语言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两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四倍。有人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种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一种语言的消亡对于人类人文生态造成的破坏,决不亚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对于地球自然生态的影响。语言记载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的工具。一种语言消亡了,通过该语言代代相传的文化和知识就会消失。语言的繁荣是人类多样性文化生存、延续和发展的保障。基于这样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实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行动计划》的要点之一,就是”提倡在尊重母语的情况下,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实现各级教育中的语言多样化,鼓励自幼学习多种语言。”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保持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提出了极大挑战,不仅造成少数民族语言濒临灭绝,而且在人口众多的民族语言之间也造成了使用和传播的不均衡。近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在全球的使用和传播呈现强势,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也随着语言的传播向全世界渗透。目前,英语在互联网信息中占了85%.在联合国使用的语言中占了95%,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占了几乎100%。英语使用空间的不断扩张,造成其他语言使用空间的萎缩,引起世界有识之士对由此而带来的世界文化生态恶化的忧虑。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推进包括汉语在内的世界各种语言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贡献。

二、世界对汉语学习不断增长的需求构成了汉语国际传播的强大动力,形成了国际汉语教学发展的机遇期。

社会语言学研究告诉我们,一种语言从一地向另一地传播的动力,来源于人们“交往”的需要,随人们交往的改变而改变。国家之间的交往最基础的是经济贸易上的往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国国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更加与其他国家息息相关,渗透到了我们每个人日常的生活之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在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时候,其语言大多会在国际间比较流行。在东方历史上.中国盛唐时期,汉字文化在周边国家曾相当流行。在西方历史上,17世纪之前,拉丁语是欧洲各国交流的主要语言。17-19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代表着当时先进的文化思想,标志着优雅时尚的社交和生活方式的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签订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语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开始逐步随着先进的工业化浪潮和最新的科技进步等原因,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日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在国际间的流行,并不是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其使用人数的多寡,

由该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吸引力和生产力的先进性,及其在世界的影响力来决定的,因此它是国家实力和地位的标志,更反映了世界各国对该国未来的预期。

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世界大家庭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使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与中国加强往来的愿望日益增强,也使得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迅速扩大,国际上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统计,目前汉语学习的快速升温是全球性的,就连汤加这样的太平洋岛国也开始有学校开设汉语课程。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程度不同地开展了汉语教学,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学习汉语。各地汉语教学的发展和规模明显与我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经济、旅游、教育、文化往来的规模和程度成正比。目前汉语教学规模最大的要数亚洲的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其次是北美和大洋州的移民国家美、加、澳、新,再次是欧洲地区,非洲、拉美的汉语教学也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发展。

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动机之一是汉语作为一种重要商业语言的实用价值和潜在价值正在提升,越来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可以带给学习者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以及个人发展的竞争优势。在对汉语学习者学习目的调查中,职业目的正成为越来越多的选择。汉语水平考试(HSK)在韩国的年度参考人数在1999年还只有3000人,到了2004年已经达到2万多人,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就是汉语水平考试的成绩被韩国的许多大公司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作为录取员工时衡量汉语水平的标准。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会晤中国国家主席时曾说到:法国青年人学习汉语,这是对未来的一个极佳选择。

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还得益于各国政府的政策推动。比如, 印尼教育部计划在2004-2007年在全国8039所中学逐步开设中文课程。泰国教育部也号召全国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汉语课程。韩国教育部长表示到2007年将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中文已经成为德国许多州的中学会考项目,英国教育部支持制定了中学汉语教学大纲,法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中学中法双语教育实验计划。美国大学理事会将中文列入AP(在高中预修大学学分课程)项目,将极大地推进美国主流中小学汉语学习的积极性。2004年初,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先生在新加坡华侨中学85周年和华中初院30周年的活动上曾发表过长篇演讲。他说:“中国的崛起使华文的掌握变得更为重要。新加坡人对华文的掌握和对中国的认识,对新中官方关系和新加坡人在华经商大有助益,这是竞争优势。如果降低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将失去这个优势,是政府不愿看到的愚蠢做法。因此,新加坡要培养一批精通双语的中坚分子,不仅能讲写流畅的华文,而且对中国文化、历史、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加快培养本国的汉语人才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战略考虑,是他们着眼于国家未来几十年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

汉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还得益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历经5000年而不衰,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灵变的睿智,曾经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汉学家步入中华文化的殿堂。盛唐时期,长安曾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17、18世纪,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一度深为欧洲进步思想界所推崇,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东学西渐”现象。当今世界,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福祉,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迪。优秀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就是要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所包含的知识和智慧为全人类所分享。

传播汉语文化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诉求,也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的需要。中国和国际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三、推动国际汉语教学是中国发展的需要。

语言的传播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结果,也能够反过来促进国家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外交、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其作用带有基础性、综合性和一定的先导性,其投入所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所产生的效应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释放出来。因此,世界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语言向世界的传播无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汉语的国际传播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席在许多场合一再强调,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重申了这一政策、并指出,中国需要“努力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要和平发展、就要广泛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加强与其他民族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减少偏见、消弭隔阂,消除误解:就要在建设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同时,重视“软实力”建设,追求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国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是建立在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喜爱之上的。在这方面,推广汉语的作用是独特的,也是无可替代的。汉语国际传播工作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缺少的一个举措和有意义的标尺。它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其本身就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四,我国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政策和举措。

我国传播汉语的政策是建立在全世界各民族语言平等交流的观念之上的。这不仅取决于我国所选择的和平发展之路,也是由于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决定了中国推广汉语不会排斥世界其他语言。列强发展史上充满血腥的殖民扩张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近百年来饱受西方殖民主义列强侵害的中国,其语言传播的目的、政策和手段和殖民时代的文化有着本质不同。中国语言传播的道路绝不会走殖民者剿灭其他语言文化的路子。我们追求全人类语言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荣”,希望与其他语言一道,为世界人民的交流架设一座座双向沟通的语言之桥,为世界各民族文化打开相互展示之窗和相互借鉴之门。为此,中国不仅重视本国语言的向外传播,也十分重视国民外语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中国小学生自3年级就开始学习外语.大学中开设的外语门类达到近40种.全社会学习外语人数达2亿人。在外语教学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中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汉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需求,也是担负起母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汉语在世界上的传播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汉语作为母语的使用人口众多。据估计,海内外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有近11亿,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次,汉语具有文化优势,汉字是世界上3000多年来唯一独立发展又连续不断使用至今的方块字,对周边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负载着中国悠久、深邃的文化.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对世界各国散发着迷人的文化魅力。第三,汉语具有正在不断显现的经济优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掌握汉语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第四.秉持传统”和合”文化精神的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追求共存,倡导共同发展,使得中国的对外形象充满亲和力。第五,中国在背负沉重的人口压力的条件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新中国的建设和短短的20多年改革开放,实现了国民经济翻两番.初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成功,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极大兴趣,除了打交道,做生意,开展交流外,希望更多地了解和借鉴。而要真正深入了解中国离不开学习汉语。

汉语的国际传播也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就汉语语言本身来说,对于以拼音文字系统为母语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确有一定难度。西方人在形容一种很难学的语言的时候,往往说“就像希腊语那样难学”,而汉语更难得像“天书”一样。就发展汉语的国内条件来说,我国用于汉语传播的经费还相当有限,根本无法与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每年动辄十几亿、几十亿美元的经费相比。汉字还有简化字与繁体字之别。社会的语言规范意识尚较薄弱.大众传媒用语用字不规范不讲究的现象还不少见。对外汉语教育、海外华文教育、中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育等,不仅各自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尚未完全成熟,而且在组织和科研上也需要建立有机高效的协调机制。就汉语的外部环境而言,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还远不占优势。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还相当少;汉语虽然是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的工作语言,但是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中或会议上使用汉语的还不多。汉语在外交、贸易、科技、文化、教育等重要国际交际领域使用还十分有限:非汉语区域的华裔后代,保持汉语难度不小,放弃汉语的人不在少数:非华裔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正在快速增加,但绝对数量还有限。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英语其母语使用人口仅4.56亿,但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却超过10亿,而汉语的母语使用人口有近11亿,位于世界十大母语使用人口之首,但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口却相对少得多。

当前世界汉语教学的整体发展现状,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第一,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迅速增长,增长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超乎预料。第二,汉语在国际上的通行程度还较低,汉语教学的基数小,底子薄。世界汉语教学的上述状况决定了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是在比较低的起点上开始的,又是在高增长超乎我们现有力量的状态下运行的,其发展的空间和潜能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汉语向世界各地快速传播呢?

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制订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2003年至2007年的发展规划――《汉语桥工程》。该“工程”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建设、资源建设和宣传推广等各方面的重要举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集成、创新。跨越”作为汉语对外教学和国际传播工作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要:集成一切资源要素,采取创新的举措,实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我们要加快对外汉语教学的资源建设的步伐.尽快缓解学习需求与教学供给之间的巨大矛盾。在各种教学资源中汉语师资队伍的扩大和提高是当务之急。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已经采取了几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如2004年我们正式推出了“汉语教师国际志愿者计划”,至今已经向国外派遣了近500名志愿者,200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000人。我们还大幅度增加了国家公派出国汉语教师的数量和派出的国别,教育部派出的公派教师从2002年的100人增加到2004年的170人。教育部2004年第19号令颁布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对原来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进行了改革,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使得能力认定工作更加便于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大学、中学教师和高校毕业生获取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资质,同时将能力考试和证书推向国际,便于国际友人以及遍布海外的华裔同胞获得教授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强海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扩大和完善了国内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相对于国外对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我们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还是不能满足要求,还需要全面扩大教师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继续大幅度且又稳步地增加汉语教师派出的数量。

教材建设是资源建设的第二个重点。最近几年,中央财政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使得一系列大制作的新教材陆续问世,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当代中文》、《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乘风汉语》、《长城汉语》、《中文》、《汉语》、《标准中文》等等。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学校以及各大出版社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对外汉语教材。我们已经拥有了英、法、德、俄、西班牙、阿拉伯、日、韩等几乎所有世界主要语言注释的汉语教材,拥有适用于所有不同教学课型和满足课堂、业余等不同学习形式的种类繁多的汉语教材,并且这些教材大多是与国外的同行合作编写,有些还配有音像、多媒体光盘.有的专门为网络远程教学而设计。如今.在中国的大书店和世界很多地方的书店,都可以看到汉语教材,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教材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虽然明显,但依然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符合国外教学环境的汉语教材还相当缺乏。因此,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汉语教材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资源建设的第三个重点是汉语考试的研发。截至2004年底,汉语水平考试(HSK)已在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共有40多万海外考生参加了HSK。近几年HSK考生人数每年以40%的速度在增长,其中2004年一年国内外参考人数近9万,占累积人数的22%。去年,汉语水平考试的发展与改革进一步加强力度,北京语言大学研发的HSK主干考试大幅度增加了题库内容,分别由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研发的HSK商务、旅游、文秘、少儿等4种专项考试将于今年正式向外推出。作为汉语水平考试研发基地的北京语言大学调整机构设置.

将原来的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分解为研发中心和考务中心,进一步加强研发和考务工作,统筹主干和专项考试的研发和考务。今后汉语水平考试还要不断扩大考点和考生人数,不断研究世界各地汉语学习的实际状况,推出适销对路的考试品种。

资源建设的第四个重点就是教学机构的建设。首先,要帮助各国尽可能多的教育机构开设汉语课程或专业,增加汉语教学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其次,要加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建设,保证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科研支撑和人才支撑。第三,也是重点工作之一的,就是加快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要使之成为对世界各地汉语教学提供零距离支持的核心教育机构。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从2004年底起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得到世界各地高校、工商界、侨界、文化界、友协等各类机构和有关人士以及国内有关部门、省市及高校的热情响应,27家海外孔子学院的合作建设协议或意向书已经签署,世界汉语大会上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今后,孔子学院还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加快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要取得快速发展.就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教学手段。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管理和经营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和配置教学资源,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运行顺畅的对外汉语教学供需体系.建立能够随着需求增长而不断自我壮大、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学工作者构建一个能够提供及时、优质的教学和信息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媒介的服务网络体系。要培育和引导汉语教学的需求市场,注意在国际会议、外交、贸易、科技、教育、文化、传媒、体育等领域逐步增加汉语的使用量,以提高汉语在国际交往领域中的价值;要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培育汉语教学机构、教材、教师、考试和教学方法的品脾要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面对教师、教材匮乏的局面,要特别重视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现代远程教学同时,还要加强汉语本身的信息化建设,努力建造汉语的各种资源库,使汉语在信息化方面的潜在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对外汉语教学要取得快速发展,就需要“集成”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千军万马”,共同致力于这个事业。这就需要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切实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真正置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的战略定位上。要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和协调之下,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外交、发改委、财政、外宣、侨务、文化、对外经贸、出版、旅游、广播电视等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及国内、国外学校等相关汉语教学机构和组织的积极性。对这项事业的经费投入也要体现”集成”的精神,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时鉴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推广语言的财力相比。国家财政的投入必须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在涉及事业全局的重点项目上,通过重点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调动和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源共同参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集成”还意味着要从汉语的国际传播的角度.整合国内的语文教学、外语教学、民族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学的教学队伍和科研成果,使汉语教学的发展与汉语的国际传播良性互动。“集成”还要求充分调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和国外汉语学习和使用的两个市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需要本土汉语的强盛,需要大幅度提高汉语在国内的声望,提高国内人民大众的汉语水平。要国内外相互配合,形成推动汉语的国际使用和学习的新的局面。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高,汉语推广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轨迹应当是跨越式的。我们要力争用5年、10年。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其他国家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走完的路,因此,要树立跨越式发展的观念和思路,要在总结和借鉴其他国家语言传播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寻找符合和平发展时代潮流和中国特点的汉语传播之路。

国际汉语教学是涉及国内外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各界有识之士出谋划策,也需要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和学者的积极参与。在这方面.广大的在外留学人员和学者是一支积极而重要的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有81.5万人出国留学,19.8万留学人员回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留学人员和在外学者的子女陆续进入就学年龄,他们发现,在国外的环境之下,孩子的汉语成了问题,担心自己的下一代成为与自己无法进行文化沟通的“香蕉人”。于是.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中文学校,让孩子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许多留学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知识,使周末中文学校从小到大,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有上千所中文学校在北美、澳新、欧洲等地建立起来,有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单校学生甚至达到2000多人,成为世界各地开展中国语言文化教育的生力军。一些中文学校不仅为华裔子女提供汉语教学,也成为当地学生业余学习中文的理想去处。一些国家的中文学校还成立了自己的社团组织,仅美国的“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目前就已经聚集了300多所会员学校,在校学生达6万多人。

广大留学人员在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还远不止中文学校这一个方面。目前,在许多国外大学的中文系或中文专业教授汉语的教师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的学生学者,还有一些留学人员将汉语教学选作自己热爱的职业和专业,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有些还担当起汉语教授、系主任等重要的教学和管理职位,甚至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汉语教学项目的主管。留学人员作为学生家长,在促进国外学区、学校开设中文课程方面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正是由于他们的呼吁和要求,主流社会的学校才有可能考虑开设中文课程,也由于留学人员在汉语教学方面所具有的能力,才使学校能够找到合格的汉语教师。留学人员还是将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中文读物介绍到国外的重要通道之一。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在一些移民国家,华裔人数的增多(据报道,汉语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语言,澳大利亚和除魁北克省之外的加拿大的第二大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汉语使用的市场.增加了汉语教学的需求。更好地营造了汉语需求的社会舆论。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 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经济合作 优势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现状与发展,结合汉语言国际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摸索、拓展,更好地发展国际经济,取得各方面的经济效益与成果。

一、 “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及不足

近年来,“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带来很多优势的同时,也在传统课堂上掀起了巨大的风波。“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及不足如下表所示:

二、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不足的方法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好好利用资源,改进不足,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不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兴起公益事业。公益事业的兴起不仅可以使得资金流入渠道变得更加广泛,而且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团队加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这样就能缓解资金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吸引力。教育的重点就在于教育方法,但是因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大部分时间是面对冰冷的机器,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却没有人情味,这样就减少了学习者的兴趣,所以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就要改进教育方法。3.增加宣传力度。因为很多人对汉语国际教育不够了解,所以为了吸引这一部分人的目光,就要加大宣传。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国际经济合作中人力资源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高层次的跨领域人才,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也熟悉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是特别富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因为这类人才的加入,使得经济发展有了人才的支持,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促进这类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

(二)有利于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国际经济合作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而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引进国外各方面的优秀资源。比如:文化资源、科学技术、教育方法等。首先是引进国外优秀文化资源。用引进的文化资源与本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整理、融合等,这样就可以改进本国文化的漏洞,同时也使外国引进的文化发挥重大的作用。其次是优秀科学技术的引入。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引进各国优秀的资源,创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教育方法很重要,如果采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有时不但会取得不了相的成果,还会产生国际交流中的各方面阻碍。所以引进优秀的教育方法也相当重要。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促进各方面优秀力量的加入。

(三)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对资金的要求比较大,一旦资金缺乏,就会造成教育的中断,对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引进国外资源对于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美国各种英语学习机构的建立,就吸引了一大部分留学生的加入,这样就会有一大部分资金的加入,特别有利于发展本国的经济。所以,我们创立汉语国际教育机构,让更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外国留学生的加入,这样也会有一大部分资金流入到我们自己的国家,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四)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国际,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那么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就要有良好的交流平台。而优秀平台的建立,就要对外国进行文化经济开放,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最后的作用就是促进国际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改进,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到解决方法,同时对汉语国际教育已经存在的优势要继续发扬,这样就更有利于国际间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宋婧婧.“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J].语文建设,2015,(36).

[2]尤少忠.试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文6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校内专业实践 角色分析

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330余所学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多数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前很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面对面给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致使毕业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不能较快较好地适应在国内外的汉语教学工作。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师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是当前对外汉语专业建设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于2005年,目前已有4届本科毕业生,在近年来举办的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的选拔考试中均有较好的成绩,毕业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学生在适应异域环境、跨文化交流方面相对于其他汉语教师有一定的优势,红河学院的国际化程度以及给学生提供的国内国际交流机会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一、红河学院中泰教育合作与交流情况

红河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在同类院校中起步较早,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荷兰、越南、泰国等十多个国家的百余所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越南、泰国、柬埔寨与当地大学合作建立了国际汉语中心。其中,同泰国高校的合作尤为密切。自2003年起,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同泰国曼谷、清迈、北榄府、孔敬府、甘烹碧府等多个地区的高校、中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交流形式大体可以归结为学生互换、教师互派、海外汉语教师培训班等。

(一)学生互派

红河学院与泰国合作高校的学生互派主要有SAP和IAP两种形式,即SAP(Study Abroad Program)国际课程学习项目和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境外实习项目。红河学院同泰方高校间的SAP、IAP起始于2007年。目前,红河学院已与泰国清迈皇家大学、西北大学、北清迈大学、甘烹碧皇家大学、曼谷瓦拉亚隆宫皇家大学、马哈萨拉康皇家大学等高校建立了SAP、IAP合作关系。SAP课程涉及计算机、英语、工商管理、汉语、国际贸易、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领域。IAP主要为汉语国际推广,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派往泰国高校、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实习。

(二)教师互访

为推动中泰双方的外语教学水平,培养适应中泰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外语人才,2007年起,红河学院开始与泰国高校合作实施教师互派计划。双方每年互派部分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教授汉语、泰语。

(三)海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2006年12月,红河学院国际学院组织举办了首届海外汉语工作者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工作者,其中以泰国学员为主。目前已培训了四届,近百名泰国汉语工作者接受了培训。

(四)语言文化体验夏令营

从2008年起,每年8月均有泰国高校、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汉语语言文化体验夏令营到学校进行2-4周时间不等的交流学习,进行生存汉语、中国文化、历史、地理、舞蹈、武术等方面的体验学习。

二、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的形式

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主要依托与泰国高校、中小学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学生赴境外实习的目的国也多为泰国。

(一)专业实践

1.观摩课堂教学

观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专业见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能感受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气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理论上的语言知识与教学法。课堂观摩要求见习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认真做课堂笔记,观摩结束撰写教案和心得体会,教师适时组织课后讨论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为专业实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担任助理班主任

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配合学校开展对泰国留学生的班级管理、交流活动协助工作、基本生活指导。相比国内班级管理,泰国留学生班级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在语言交流、情感沟通、生活帮助等方面对助理班主任的锻炼很大。

3.课堂教学

(1)夏令营语言文化课程教学

针对暑期到校学习汉语的大、中小学泰国夏令营团进行语言课程教学,包括语言类课程(听说读写类)及中国文化课程(书法、刺绣、太极、国画等)。通过自愿报名、试讲筛选、培训等系列程序,选派专业基础好、专业相关能力强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对泰国夏令营团的教学实习。学生能得到直接的教学体验,检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2)交换学生文化课程教学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作为实习教师对到校的泰国交换学生(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文化课教学实习分为课上和课后两部分,课上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中国书法、剪纸、太极、中国结、武术等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技能课程。

(二)志愿者活动

1.语言学习伙伴

语言学习伙伴是一对一互助语言学习形式,担任语言学习伙伴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以结对子的形式在课外帮助留学生进行汉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包括语言互助学习,帮助留学生预习、复习课程内容,完成汉语作业。通过这样的交流形式,增进中外学生间的了解,建立跨国友谊。

2.生活伙伴

当人们置身于异域文化中,即在学习或工作、生活遇到另外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时,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从感到别扭到不适应,从轻度的易怒、烦躁,到心理上的深刻惊恐和危机,这就是文化休克。设置生活伙伴,在缓解留学生文化休克问题上收到较好的效果,最终帮助留学生快速、顺利地融入到中国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中。

3.策划、组织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跨文化交流活动应该说是会一直伴随留学生国外学习生活的始终。这一形式要求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泰国留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推广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主要活动有中国书画作品展、中泰趣味(传统游戏)运动会、中文卡拉ok大赛、中国武术表演、包饺子活动等。

三、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中泰交流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在一个具有各类国际交流和学习活动的国际文化校园环境中,作为一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知识能力学习和培养需要,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为实现自己的未来角色做好准备。一般来说,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角色总体上包涵“专业学生”、“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和“国际汉语教师”三个角色。这几个角色既相互紧密联系,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

1.“专业学生”角色

“专业学生”角色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首要角色。这个角色以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外汉语课堂授课技巧及对象国文化常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从角色要求上看,学生需要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习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作为一种交流技能,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既然是技能就要通过实践来完善。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参加校内中泰交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

学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教师,这也就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课堂教学能力,需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应该抓住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摩的机会,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发现更多实用的教学技巧。

学习泰国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下衍生和发展的,都有其特殊性。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泰国文化常识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2.“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角色

对外汉语专业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国际汉语师资而设置的本科专业。汉语语言文化推广者就是一个具体的身份,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与泰国留学生的交流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这个角色。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肩负着汉语语言文化推广的重任,如何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胜任未来的汉语语言文化传播者角色,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要求掌握除了以汉语言文学、外国语为基础的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并掌握相应的中国文化传播技能,如太极拳、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或中国书法绘画(等)。其次,需要学习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和交流技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要借助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检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体验异国文化差异,积累更多的异国文化常识。再次,具备解读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同语言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初次来访中国的泰国人对中国的很多礼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或多或少都会有不理解的情况发生。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充当解读大使,扫除他们的困惑。

3.“国际汉语教师”角色

对外汉语教师是指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泰国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一个角色。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要求其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即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还需要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1)知识结构

语言学及汉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必须踏实学好语言学理论基础知识、汉语言理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这是国际汉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全面掌握现代汉语理论,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对简单的汉语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对理论的理解运用。

(2)能力结构

组织教学的能力。国际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交际技能。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组织管理上有较好的驾驭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打破常规,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尤其重要。创新能力应该分为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思维模式、创新的教学技能三个方面。

表达能力。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言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并能很好地把握用语分寸,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汉语传播过程中做到不卑不亢,不崇洋;在涉及敏感政治问题时要有合理的化解方式,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的意义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国际交流活动,通过跨文化交流活动,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有助于深刻认识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要求。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学生能自觉回忆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由实践促进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充分利用校园国际文化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国际文化,使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规格要求相适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综合实践平台来实践已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尝试组织、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为将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恩明.谈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1991(1):48-54.

[2]车正兰.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J].长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88-90.

[3]耿淑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D].万方数据,2009(7).

[4]金秀芳.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87.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文7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根本动力 先进的现代文明

一、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取得的进展

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手段,也必将为世界文化的多元交融和共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以来,至2009年底已在全球建立272所孔子学院及282个孔子课堂(许琳2010);到2010年10月已建立322家孔子学院和369所孔子课堂;至2012年8月已在全球建立389所孔子学院,520个孔子课堂。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得到批准并逐步扩大招生;大规模的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师资培训在国内外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研究生开始招生并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些成绩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蒸蒸日上,也表明有关部门作出了巨大而富于成效的努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与根本动力

在喜人的形势下我们应当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文化战略基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令人鼓舞的形势下应该作更长远更深入的思考。反观英语等其他语言在近代以来成为世界强势语言的历程和情况,可以深化我们的认识,给予我们启示。

近代以来英语等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伴随着殖民主义进行的。除去这一特定的历史因素,这些语言得以扩张的背后是英美等国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应用技术,即语言扩张的背后基础是先进优秀的现代文明。这一点非常清楚,但在认识上却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有以下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1.语言崛起不能仅以传播古代文明为基础。

语言崛起依靠的是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应用技术,不能简单寄希望于该语言承载的在历史上创造的古代文明。英语等语言的扩张依靠的正是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而不仅仅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反观汉语国际教育,目前偏重的仍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介绍、传播和输出。孔子、京剧、功夫、中医等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海外汉语教师很清楚,目前的中华文化课程基本上仅仅局限于制作几个中国结,唱上两段京剧,或者练几笔书法,摆几个太极拳的架势,等等。这实际上是寄希望于一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及中华古代文化表层的兴趣甚至好奇。由于对汉语、汉字乃至中华古代文化不了解,英语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as difficult as Chinese(像汉语一样难)。换言之,目前我们的文化传播定位还停留在西方国家对远东陌生异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上。要真正以汉语国际教育为桥梁和平台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扭转。

2.语言崛起应打造包含经济因素在内的多层面、多维度的需求格局。

不可否认,语言的崛起应该包含经济因素在内的多层面、多维度的需求。200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会议指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汉语热’持续升温”。但应当看到,造成这种需求局面目前主要依靠的是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些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已经上升到第三位,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张国祚2009)。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贸易往来,这当然需要语言的沟通,会扩大汉语的需求。但经济上促成的汉语需求只是一条腿走路,单纯依靠经济维度,从长远来看汉语的需求空间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目前已经显露出来。据2006年5月22日国家语委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年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据国家汉办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1亿,按1:20的师生比估算,届时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将达到500万。但目前全球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是否已经达到1亿,恐怕很难给出精确的统计数据。可以预见的是,单纯依赖于经济的语言需求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饱和和极限。经济层面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但要不断扩大汉语国际传播的成果,必须下大力气逐步打造多层面、多维度的汉语需求局面。

3.先进的现代文明是语言传播的坚强基础和根本动力。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文8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18-02

目前,我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从最初的4所高校到目前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2005年以前,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国内重点的综合性、师范类和外语类大学。其突出特点是中文及外语专业基础雄厚。2005年以后,新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其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多元化。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教外国人第二语言的师资,教学对象主要是本国学生。

目前,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将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首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必修主干课程与灵活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首要环节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哈尔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新办专业在本科建设之时,要结合黑龙江省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打造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培养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达到适应快,专业技能强,就业弹性大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平台+模块”,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以及实践课程平台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平台由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包括汉英双语与技能方向、文化与中华才艺方向;教师教育课程平台由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能力课程模块、学科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实践课程模块构成;实践课程平台由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构成。结合哈尔滨学院优势学科资源,继续发挥老牌师资专业的优势,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应用型课程比重,重技能实训,强化实习基地建设,追求实习实训方式的多样化。

二、克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

从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来看,汉语理论知识、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文化学知识是必备的,张德鑫(2006)认为,精通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内功”;了解乃至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文化修养并至少熟悉那门外语的所属文化,拥有一定的电脑技能,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外功”。也有四、五大模块说:四大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和教法和教研模块。五大模块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法及教研类、通修及其他特色课程。不论如何划分,最终都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专业功底,又要具有专业水准的外语水平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中有效处理好汉语与外语、语言与文化的比例关系,至为关键。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五大模块通过课程平台构建起来。在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学生根据个性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课程进行训练拓展。在学时与学分上确保各部分比例达到优化。其中语言模块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方向课程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应用特色和技能特色,并结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适当融入中文、文秘、英语和旅游专业的成熟精品专业特色课程。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和文化知识类课程的比重,使专业特点突出,摆脱以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文基础不如中文系学生专业,外语基础不如外语系学生专业扎实的局面。

(一)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研讨成果来设置主干课程

按照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规定,在课程中涵盖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课程。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2003)上,35所院校认为该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应有12门。2013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成为重要议题。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内研讨成果,设立专业核心课程。

(二)合理分配课时/学分

在进行课时设置时,充分论证协调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学分。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与文化知识类课程的课时/学分分配;协调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比例;汉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课时比例;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

(三)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置灵活特色课程

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办学资源和教学设施上是弱项,因此在办学中要取得亮点就要发挥学科优势,将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灵活运用到新办专业中,夯实专业实力,发挥专业特色。哈尔滨学院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中文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开办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师资,教师功底相对深厚,课程建设成熟。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师资共享,开设特色课程,增强专业师资活力。在跨文化交流、语言学学科、中西方文化、中外古今文学等方面实现共享。使剪纸艺术、中国武术、民歌戏曲等文化特色课程极具张力。实现了突出办学优势,拓展了专业技能。

三、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为期8周左右,在第7学期进行。师范类专业实践性环节主要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单一的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远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不仅要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进行技能的转换和训练,同时也要实现对未来教学对象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中文师范类学生相比,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步。因此,实践教学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深度上都要进行拓展,以此满足需要。着力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将其学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包含中华才艺训练、专业技能实训、教育见习、学年论文;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包括教育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与公益劳动、读书、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等方面供学生自主选择。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贯穿在1-8学期,不间断地动态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到课堂上、课余活动中、技能专项训练中、活动竞赛中确保实践效果的可持续性,使各个课程模块有机的衔接,使知识、技能互促互进,融会贯通。

(一)将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通过对近几年汉语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之前经过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本体知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汉语测试,对外汉语教材的使用与编写几大方面。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选拔范围多在中文及外语专业,培训的目的是确保教师及志愿者较快地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避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分层次、分步骤地将汉语教师职业培训内容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中。以此来解决毕业生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检验,教学环节生疏等问题。使学生适应快,技巧多,能力强,经验足。

(二)通过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拓展,突显技能训练效果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尤其是母语为屈折语国家地区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汉字教学问题尤为突出。在初学阶段,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不协调,有时甚至成为学习障碍。这可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会遇到的普遍困难,针对这些教学难题,以汉字课程为例,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将说文解字课程和汉字文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课堂上适当实现参与性教育实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两个课程分别安排在5、6学期,既做到连续性,又具有关联性,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汉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率先将汉字教学理念融入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增加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而通过汉字教学实现文化教学。

(三)通过课余活动比赛,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以外语沙龙、教学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职业技能观摩等活动为载体,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施正宇.论汉字能力,世界汉语教学,1999.

[3]张映光.论国内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师资型人才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4]张德鑫.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作者简介: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语的要求范文9

北京语言大学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

50年来,学校在保持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优势的同时,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已经由一个以教授留学生汉语为主的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鲜明特色,兼备外语类院校与人文社科类院校双重特征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学科是教学、科研的平台。学科建设是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学校不求盲目的做大、做全,而是突出重点,发展内涵,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结构,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先后获得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形成了语言为体(即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中外(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比翼齐飞、相互支撑,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目前拥有本科专业25个,硕士专业30个,博士专业1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学科门类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工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围绕国家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构筑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群

近年来,学校提出以特色创一流的理念,旨在以学校的个性特征为基础,结合社会需求,以特色学科、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支撑,不断升华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要立足在汉语国际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上,在国家汉语国际教育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推进和学科建设提供更为全面而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在提升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的同时,整合相关力量,着力建设跨学科、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着力开展了三大课题:一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建设”,以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跨学科、跨文化、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群;二是“以培养高精尖汉语人才为目标的留学生汉语教育研究”,以留学生汉语本科教育与教学为基点,连通留学生短期教育、进修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以国际汉语教学基地为依托,整合留学生汉语教育各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加深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是“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是为了提供可供推广的教学范式,在规范性汉语教学中起到规范教学和保证质量的作用,目的在于为海外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提供一套适应海外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群建设

北京语言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点院校之一。学校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正是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中心而凝练学术方向的,在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于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在全国重点学科“十五”建设成就考核评估中取得学科第一的优异成绩。围绕该学科构建的学科群,现有5个研究方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习得与认知、语言测试、语言信息处理。

学校不仅特别重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学校总体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高度重视它在我国同类学科发展中所肩负的引领作用,下大力气整合多种资源,为本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宽广而坚实的学术平台。该学科学术平台有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研究中心;4个校级实体研究所——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对外汉语实验教学中心;两种语言学核心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该学科现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完善、年龄分布合理、人员精整、协作精神强的学术团队。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它是整个学科群的核心,涉及到汉语言文字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外汉语教学在研究方向上可分为“道”和“术”两个层次。前者是这个学科的基础研究,后者是这个学科的应用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以下4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包含不同的学科方向,围绕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个研究核心,构建出放射状学科群落:一是本体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包括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音研究、汉语语法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词汇研究、汉字研究、语义研究、篇章研究等。二是认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研究。不仅要了解所教的语言,而且还应该了解教学对象。具体包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汉语二语习得过程的研究、具体个案的专题研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动机的研究等。三是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四是工具论——对外汉语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研究。对外汉语教学除了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之外,还应该研究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学校把这个层次称作“器”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