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1:45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庭;儿童的经验;孩子的需要

中国历来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严重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更是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也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指导,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导。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

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路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家庭教育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个全面反省和批判传统家庭教育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稳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动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决不仅仅只关注人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全部潜能的开发。同时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关心人的教育,是真诚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种真正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素质培养 幼儿教育 教育观

序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其目的是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体力、认知和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幼儿开始,幼儿期是人的各方面素质开始形成的时期,所以必须在这一时期奠定初步的素质基础。幼儿教育要把培育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重点,应该从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高度审视幼儿教育的目标,树立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幼儿开始,幼儿期是人的各方面素质开始形成的时期,所以必须在这一时期奠定初步的素质基础。

1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应该是创造型而不是传递型的,幼儿教育不应只限于向儿童提供社会已形成的观念、知识、技能,同时还应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尝试、去发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儿童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激发起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学游戏化,就是一种创造型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幼儿园的教学具有游戏般的形式与趣味,追求游戏的境界。适合儿童的游戏多种多样,如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活动,像:拔河、接力、集体表演、跳绳等。孩子通过活动,能感到自己是集体当中的一个成员,自己落后,就会影响整个团队。这种游戏利于培养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有开展表现孩子个体能力的活动,如起床叠被、刷牙、洗脸、背歌谣、抢答问题、画画比赛等,不仅能培养孩子掌握生活技能,更能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精神。幼儿园开展的各种表演会、演讲会、故事会、儿歌大赛,都会激励孩子争强上进。

多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应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厚爱与殷切期望,远远高于孩子所能承受的程度。

2 素质教育

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抓住着力点,并要十分重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素质。幼儿教育必须寓教与乐,寓教与动,要注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良好的习惯,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并给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素质教育要体现幼儿教育的个性化,幼儿教育应该体现这样一种观念:要为儿童提供选择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允许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支持他们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使每个儿童都能发现并发挥出蕴藏在自己身上的潜力,都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怀信心的对待生活、对待明天。在幼儿教育中,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有机会自我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在我国,幼儿园的体育、音乐、美术活动强调的是技能和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味地去模仿老师的动作,老师的作品,这样,就扼杀了孩子的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积极性,就像有些孩子喜欢弹钢琴,父母非让他学绘画;孩子想学游泳,父母却让他学滑冰,这种失去兴趣的学习,无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最终也只能是半途而废。

在传统的德育中,似乎很少有人提到自我价值的发展,而只是一味要求个人的性格或品德等诸方面都必须符合社会的公德,强调伦理对个体的制约。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人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的原有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然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仍有几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凌驾于幼儿之上,动辄对孩子发号施令,使孩子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使孩子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二是家长的溺爱、娇惯、保护,剥夺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孩子养成懒惰,不爱动脑筋,事事依靠他人的习惯;三是对孩子教育手段不正确,滥用奖罚手段。这些问题都是阻碍幼教工作者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我们要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赋予幼儿德育新的观念,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及方法,从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以及动手动脑、相互合作、公平竞争等能力入手,使儿童的身心发展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成长的规律,只有尊重这一规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调动孩子内在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爱问爱说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不断地问,不断地说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世界。作为幼教人员,要耐心倾听并解答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那是孩子思想火花在闪烁,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孩子尽情探索,自主选择,自由创造,才能增强孩子探索的乐趣。幼儿教育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开放的幼儿教育必然是儿童主动参与的教育过程,儿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完善自己。

3 结论

综上所述, 幼儿教育不但要传授给幼儿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其基本技能,更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和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幼儿的基本素质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幼儿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幼儿园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所重视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品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开始。幼儿期所获得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者:郑雪,刘学兰,王玲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2]《现代幼儿教育观念及实践》,作者,邱兴;2009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一、幼儿家庭教育是提高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基石

研究结果表明,对独生子女家庭早期教育的看法来自于对独生幼儿个性特点的认识,而独生子女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又是由于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活条件因素。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独生子女本身不成问题,问题出在教养者。家庭早期教育中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尤其是针对现今我国独生子女的个性缺陷实施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际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强调了以下几点:

1、父母要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的统一

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爱要有分寸,不要溺爱。家长经常坚持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说谎,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正确的要求,就能使疼爱变成促进孩子进步的动力。实际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智的爱。

2、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与同伴交往

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在集体生活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各种社交技能,同时能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公平与合理,也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交往,社会适应性差,这是缺陷,而为孩子创造与幼小伙伴交往的条件与机会,鼓励孩子与同伴一起嬉戏玩乐,多参加群体活动,则能弥补这一缺陷。

3、父母要注重培养接子的独立性、坚韧性、同情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适当给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放手让孩于学会自己应付和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能力。近几年,关于独生子女的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磨难教育的文章很多,争议也很多,但文章普遍强调解除一切替孩子着想和操作的保姆式的教育,给孩子适当的劣性刺激以提高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再有,针对父母对孩子的极端关心但孩子则不领情,也就是说在爱心中成长的孩子恰恰缺乏爱心的现象,教育者强调,从上开始就教孩子“学会关心”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幼儿早期索质教育离不开幼儿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长都能来当好孩子们的老师。

二、幼儿园的教育是提高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保障

幼儿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幼儿智力开发方面

智力的发展与其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社会和生活行为习惯,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心理因素的前提条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只向幼儿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小培养幼儿具有独立获取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另外,也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2、美育方面

孩子是绘画的天才,他们的画都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他们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充分地表达出来,他们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情绪以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如果让孩子照着已有的图画画,这样不仅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孩子对绘画还会产生厌恶之情。因此,在指导幼儿绘画时应以孩子为中心,教师起主导作用。

(1)孩子在涂鸦的阶段时,是孩子模仿学习时期。看到他们乱画时,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使孩子有成就感,促进他们画画的意愿。

(2)在孩子用线条画的阶段,要幼儿去观察,去发现物体的特征,学习用线条把它表现出来,让孩子树立画画的信心。

(3)在孩子叙述象征阶段,让孩子学会创造性的用各种符号表现观察到的东西。

3、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孩于的发展不同,个性、兴趣也各不相同,要如何让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呢?我认为我们现在施行素质教育就应该发挥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特长,让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获得更大的发展。

(1)进行各种分组、分区活动,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参加活动,教师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为孩子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使他们能够得到提高。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4

《指南》延续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家长人力资源并为其提升科学育儿水平提供了有效策略。幼儿教育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要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事关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的有效配合。《指南》对3~6岁每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向家长进行宣传,共同建立对幼儿的合理期待,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从而进行科学的家园共育。从教育实施对象上看,家长作为参与者而非配合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不仅延续和扩大家长作为教育的人力资源,更是通过让家长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为他们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

儿童学习 人力资源 科学育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是引导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幼儿园保教工作起着导向作用。《指南》倡导的教育观念并非《规程》和《纲要》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包括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儿童观和质量观。《指南》引导教师及家长了解幼儿的基本发展规律与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对幼儿的合理期待。这为我们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重新审视家园共育

《指南》延续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家长人力资源并为其提升科学育儿水平提供了有效策略。幼儿教育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要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事关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的有效配合。《指南》对3~6岁每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向家长进行宣传,共同建立对幼儿的合理期待,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从而进行科学的家园共育。从教育实施对象上看,家长作为参与者而非配合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不仅延续和扩大家长作为教育的人力资源,更是通过让家长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为他们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家园共育的目标是素质教育

《指南》的目标直接指向素质教育。幼儿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盯着知识技能,给予幼儿的应该是对他们现在和未来都有用的东西。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棍棒教育、超常教育、强化训练和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基本品质与素养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力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我国最为广泛最为深远的一场教育革命,这场革命不只是教育机构的任务,也不是教育机构单方面能完成的,要构建幼儿园、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体系,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的素质必然受到家庭、幼儿园、社会三大环境影响。我们只有将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实现家园合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让儿童在理解、等待、宽松的氛围中享受童年。

三、形成素质教育合力

如何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使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条主要经验。

(一)幼儿园要积极争取家庭教育配合,共同搞好素质教育

首先是我们的幼儿园要积极主动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是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走在教育的前沿,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师都具备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应该是走在家长前面的。

1.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幼儿发展观。

《指南》提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指南》更加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要引导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健心。传统的育儿观念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家长都比较关注幼儿的显现知识的获得,对于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情感的培养大多不太重视,有的就是不知如何教育,导致重智轻能、重智轻德的现象。我们要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及家长广泛宣传《指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广大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实现家园共育。

幼儿园在做好《指南》宣传工作外,还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家长,抓好针对性工作。如现在家庭中比较重视幼儿智力发展,而忽略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心理的发展,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强、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些普遍问题为我们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也有些家长特别溺爱孩子,生怕孩子冻了、累了、受欺负了,过分照顾、包办代替,造成孩子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得不到正常发展,在家长工作中就要抓住这些重点,不怕困难、耐心细致地做好这些家长的工作。

2.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和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具备相应的素质,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家长不可能具备相应的素质,但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沙龙、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形式来提高家长素质,指导家长的教育子女实践能力,让家长相互交流如何促进子女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实践经验。一些非常好的幼儿素质教育实践经验得到推广,如支持幼儿的创新实践,在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素质,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等,我们的家长通过交流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始参与到幼儿园素质教育中来,体会到素质教育才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法宝,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办素质教育专栏,定期制作、发放素质教育导报等形式做好素质教育宣传工作,让家长了解、配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

(二)家庭教育配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家庭教育要配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首先要端正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对头,幼儿园教育可以事半功倍,家庭教育思想不对,幼儿园教育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极为重要并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人生第一任教师的父母与子女有着特殊的亲情和血缘关系,决定了子女天然地依赖父母,自觉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并对子女性格品德、习惯的形成以及是否成材起着十分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二是作为人生第一课堂的家庭,其成员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为人处世之道等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于幼年的孩子来说,这种作用就更大。三是家庭教育作为“人之初”教育和“终身教育”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作为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对学校教育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

1.家长要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促进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使之成长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人,家长要成为素质教育的支持者、参与者、实施者,为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多做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看一个人是否成材,不能仅仅局限于看他是否考进了大学,社会既需要掌握了高新科技、文化知识的高层次专家、学者,也需要有道德,有敬业精神,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重要的是要看他对社会能否做出贡献和贡献的大小。孩子的发展好坏,不能一味地看他的智力发展高低,要自觉克服重智轻德、重学知识轻实践锻炼的不良倾向。家长要从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运用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孩子体、智、德、美诸育并举促进孩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3.家长要和幼儿园、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孩子的发展动态,做到幼儿园与家庭形成共识。

家长要主动与幼儿园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各方面发展动态,同时向老师发映孩子的家教情况,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共识,共同完善对孩子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常常会出现脱钩现象,甚至相互背离,其产生的后果就是5+2=0,即幼儿园5天的教育回家2天就能将其教育效果全部抵消,使得现在的幼儿园教师陷入困惑的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庭与幼儿园联系不够,没有形成共识,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孩子各方面素质健康地全面发展。例如幼儿好不容易在园形成了独立进餐和安静午睡的习惯,但2天休息日后来园,又懒得自己吃饭,不能很好午睡了。所以家庭与幼儿园一定要保持一致,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家庭教育配合幼儿园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造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机会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5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

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更好地体现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价值观和教育目的。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有很深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

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三、总结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6

论文摘要: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接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教育。二、针对教育困惑,及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三、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人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既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又相互影响和制约。教育的过程既有时间跨度,又有空间跨度,所以环境、条件、机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成败。而家庭教育对个人习惯养成来讲更具时效性,因为习惯可以成就人生。在一个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又始终贯穿着一种细致入微而不离其宗的品质,品质决定人生。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这块大理石最终能否成为一座雕像则需要六位雕塑家的通力合作: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这段话来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庭教育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家庭既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位,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基石。因此,一个现代的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便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古往今来,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那些卓有成效的名人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诗人歌德2至3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他的观察能力,3至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歌德从小善于思索,乐于学习。歌德14岁写剧本,25岁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

二、针对教育困惑,及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出现了许多教育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习上成绩突出,思想上却狭隘自私。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教育中家庭及社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

面对社会现实,大多数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高孩子的智商,只要孩子智商高,将来就能上大学,就能有一份好工作,因而父母们不惜重金,在孩子智力开发上倾注大量心血,而在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上却显得非常吝啬。有的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不需要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甚至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意识和不良行为习惯认为是一些小毛病,长大了就好了。一位孤寡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人,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县长、科长,而母亲却无人赡养饿死街头。智力培养是关键,但品德教育不能忽视,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居里夫人认为:“人的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行为模范。当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留下了父母的烙印。家长要将孩子的品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时刻净化孩子的心灵,否则必然导致质的变化。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消除“自我”意识,增强公民意识,健全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一是表现为“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二是表现为“顺其自然”型。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到位。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情,应该在方向和目标上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示范、引导孩子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的小环境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孩子的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其鉴别能力。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个性特征的发展和培养,有很多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培养出健全、有成就的真正人才。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我们生儿育女不是为了自己,也并非为了填补感情空虚或要儿女为我们实现未酬的梦想生活;父母的职责是帮助他们明白必须对自己、对社会负起责任。现代社会要求高素质的人材,所谓高素质,就是不仅要有多元精深的知识结构;也要有合理完善的综合能力。家长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必须把孩子的健康成长提升到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上来。

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如何拓展孩子成长空间,为孩子撑起另一片蓝天?家长首先要有明确教育方向,端正教育目的。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而做好准备。二是掌握教育的策略和技巧,协调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家庭教育必须以深厚的情感为基础,同时,又要用清醒的头脑来调控,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只有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三是借助社会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孩子良好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家长长期培养出来的。许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为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家长要与学校、社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孩子的成长空间。

总之,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能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培养出合格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 叶禹卿.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教育素质提高策略

一、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现状提醒我们,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推行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个重要阵地,家庭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政策,有赖于家长的教育素质的提高。

二、当今社会家长教育素质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1.父母本身不懂得教育,他们的言传身教就会影响到孩子

北京有这样一家人,由于父母没时间教育,奶奶又极其宠爱,要钱给钱从没约束管教过。渐渐地孩子开始不学无术,在两年内换了七所学校,逃课早恋问题不断,这是父母才发现孩子已变坏了,被学校开除、打架被公安局拘留……

2.家庭教育仅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大部分家长追求的都是儿童的成绩,即智力发展,一些家长追求“潮流”、急功近利,只认为传授知识技能就是幼儿教育,以幼儿掌握多少知识点作为评价幼儿发展的标准,使培养的孩子只会学习。而对幼儿良好品德、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的培养则认识不足,违反了全面发展的原则容易把知识竞争当成第一目标,却不注意培养儿童自信心,缺乏了竞争能力,依然无法使孩子立足于社会。

(二)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极端溺爱和极度严厉

(1)由于人们的思想逐渐开阔开始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甚至丁克家庭的出现,都让孩子在整个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越发突出,隔代亲等观念都成为了溺爱孩子的理由。家长们心甘情愿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不舍得让幼儿经受一点挫折困苦,只顾眼前利益。自以为是的为儿童安排一帆风顺的人生。致使儿童的个性发展出现严重问题。

(2)因为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让现在的家长倍感压力,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变成超人,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计划给孩子报这个特长班,选那个学习班的。孩子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让孩子没有了快乐的童年,造成子女与家长情绪和行为上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三)教育能力偏低

(1)某幼儿园里,一个叫乐乐的小男孩经常有意无意打到小朋友,龙龙小朋友就经常被乐乐小朋友打,开始的时候总会哭,渐渐地不知道为什么龙龙开始反打回去了。老师问龙龙为什么,原来龙龙回家把挨打的事回家告诉了爸爸,爸爸告诉他如果有人再打他,一定要打回来。千万不能被欺负,甚至还教龙龙该怎么打回来。

(2)有一些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但因为觉得自己文化素质偏低,没有能力教好孩子。所以只是一心想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却忽略了实质的教育素质,不懂得以身作,更不了解怎么才算是科学的教育方法。

三、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策略

(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加强教育知识的普及,可通过家园合作、社区合作以及国家立法等等方式,帮助家长掌握教育知识,明确教育目标,纠正各种极端的教育目标。

(2)教育应是全社会全民参与的,学校不能独自承受“教育之重”,需要家校协同,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合力,同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需要定期组织提供“家庭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强化家长的教育理论建设,强化宣传教育观念。让家长逐渐重视家庭教育,自觉主动的内化教育观念。

(二)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1.尊重孩子,提高了接幼儿需求的能力

不尊重孩子的行为直接扼杀了孩子的兴趣,严重破欢乐亲子关系,所以学会“尊重孩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高梳理亲子关系的能力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良好协调的亲子关系能显示出一种和谐的美、真诚的美,使家庭充满协调。父母不仅要积极参加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活动,在家与孩子相处时更要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委婉真诚地与孩子相处。

3.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

学校教育是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必须有家长的正确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总之,要在孩子的学习、劳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善始善终、坚持到底的优良品格。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安静的学习环境,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父母榜样的力量。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幼儿园 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园体育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受传统育儿理念、幼教教师专业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幼儿体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始终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加强幼儿体育教学的互动性,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温馨的活动氛围中健康成长,实现幼儿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现状

1.从“文本”向“生本”转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育儿为本,素质为先,已成为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理念,也得到广大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幼儿教师作为孩子的“心灵之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这也成为社会各方的普遍共识。

2.从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

受活动场地所限,加上传统重保轻教思想的影响,幼儿体育教学沦为做做游戏、唱唱儿歌,活动模式固化,忽略了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孩子只能机械、被动的应付了事,缺乏新颖性、创新性,教学尚处于传统固化了的封闭思维状态,幼儿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但有些幼儿园已正在努力改进,使活动呈现方式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活动空间也日益扩展。

3.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讲解、示范、练习,是幼儿体育教学的基本教法。但是,要防止教师牵着孩子走,孩子围着教师转,让孩子适应教师的教,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以教定学。而素质教育则要求让孩子主动学习,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

二、幼儿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空泛,体育课堂常规基础教学环节薄弱

传统教案的核心是幼儿教师对教材熟悉掌握的程度及教学能力,不能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即孩子只能按照幼儿教师所规定的内容、方法、时间去学习,幼儿教师也只关心孩子学会了多少和有多少人学会,而忽视诸如稍息、立正、向前看齐等课前教学常规的训练。再加上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特别是隔代亲情况更为普遍,这就造成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心理脆弱,怕累怕苦,遇到不顺就哭,遭遇挫折就退缩。

2.教育方式单一,幼儿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现在幼儿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出现孩子喜欢体育活动但厌恶体育课的状况。例如,投篮活动中,个子矮的孩子由于力量小、篮圈高,大多投不进去,影响积极性,总是表现的情绪不高。

3.活动过程中安全管控意识薄弱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但在活动过程中,有时监管不到位,往往导致损伤事件的发生。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游戏中,老师鼓励说,看谁先找到妈妈,以抓到“青蛙妈妈”为准。大部分孩子按老师指定的路线图,但有的孩子性子急,他不按照顺序来找,而是越过中间的“动物”,直达目标,更有的孩子出于好胜心理,在还没有接近目标时,由于跑的太急,和“青蛙妈妈”撞上,导致受伤。

三、加强幼儿体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育儿为本,健康第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所以,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纲要精神,从幼儿园体育资源和孩子身体发育的实际情况入手,以孩子的成长诉求和个性化发展为主线,紧扣幼儿生理发展特点和体育课件教学计划,选择和设计活动内容,重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的终身体育意识。就一堂课来说,活动内容尽可能全面多彩,既要有行走、小跑、向上跳的动作,也要有爬、钻、攀等方面的动作,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2.整合资源,优化方式,夯实课堂常规教学基础

幼儿体育课堂常规是幼儿体育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的总结,也是个人体育素养的提炼。从集合、点名到讲解游戏规则,从游戏过程注意事项到游戏结束清理现场,幼儿教师在精心设计体育课堂常规的同时,要工作前移,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游戏设计中来,既要让孩子充分了解游戏活动的规则和制定规则的重要性,又要倾听孩子的建议和看法,从而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兴趣,使孩子们在健康、平等、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3.把握规律,培养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幼儿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要使孩子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应该根据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来确定目标,注重孩子个性发展,引导孩子在开放游戏中主动学习,使抽象动作具体化、形象化,使孩子易学易掌握,不断获得新知识,可以自制简易器械,如在接力游戏和练习平衡活动中,接力棒、平衡木都可以用硬纸壳做。通过趣味活动,有讲有练、有静有动,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使孩子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从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运动能力和创新精神。

4.精在事前,细于过程,化为执行,大力加强安全管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由于幼儿受先天发育和后天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及运动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游戏活动中,同样的动作,有的孩子能够轻松完成,但有的孩子即使努力也未必达成,这就要求幼儿体育教师要“蹲下”身子,融入到孩子中间去,既引导孩子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又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态度、个性特征等,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及时制止不安全行为。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力求活动呈现方式的多元化,不断提升体育活动的趣味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才能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桂芝.浅谈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必要性[J].现代阅读,2013,(02).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9

关键词:家长;教育方法;中学生;影响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父母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制订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计划。对人的教育是不能做实验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不仅需要家长有很强的责任心,对社会、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凭善良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在研究与了解孩子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计划。虽然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家庭制订早期教育计划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是: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确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时机和方法。

2.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一门兴趣爱好为主,确定引导和开发的时机和方法。

3.了解孩子的健康特征,确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时机和方法。

三、家长如何教育中学生得到的启发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四、家长教育中学生的分析

根据一项对国内10000多个家庭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孩子对自己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气与自己谈话;有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满;有5.16%的孩子指责父母经常威胁、打骂自己。应当说,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无能的表现。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要紧,文化程度再低的父母,都能够给孩子讲理,工人能讲出工人的理,但不能打孩子。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订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的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会成功的,只会引起孩子更多的逆反情绪。

五、对家长教育学生方法的思考

1.学生素质的养成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

2.学生素质养成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教育的责任与压力不能单方面地由学校和老师承担。

3.家长与学校共同负有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责任。学习兴趣(非功利因素)是孩子求知的原动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任务不能单纯地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方面。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应割裂与对立。能够对应试教育产生积极有效影响的教育,才是孩子们应当养成的真正素质,即“核心学习能力”。

5.在意志力、独立性、自我控制、成就动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才能形成持续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当与学校、教师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上述个性特点的培养。

6.应试教育科目的具体学习方法与技巧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必须经过反复摸索并灵活的运用和掌握。家长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向孩子传播和教授学习方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