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集锦9篇

时间:2023-09-20 18:19:20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 ; 情绪 ; 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孩子们共有的现象:(1)情绪不稳定,消极情绪表现较多,如为“小事”哭闹、生闷气、发脾气等;(2)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现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退缩、束手无策和依赖成人,接受不了委屈、责备、批评等;(3)自我中心,一切以自己为重,不懂关心、体贴和体谅别人。这种“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表现,已成为当前幼儿心理素质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作为教师和家长往往比较重视孩子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将“幼儿身心发展状况”排在了首位,并将心理健康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纳入到健康标准中。这让我看到,幼儿身心发展是幼儿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也让我在重视孩子健康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指南》中提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幼儿情绪安定愉快。同时给出具体的教育建议:1.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2.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随着对《指南》的深入学习,让我明白,关注心理健康,应从关注幼儿情绪开始,只要孩子们每一天都保持身心愉悦,那么她们就会一路阳光,健康成长!《指南》的颁布比《纲要》更为细致、更具操作性,无疑为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为幼儿园的孩子们点亮了盏盏明灯,照耀彼此的成长的道路。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维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状况,也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情绪表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维护身心健康、促使其产生社会适应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结合《指南》中强调的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关注幼儿的情绪,我从帮助幼儿学习识别情绪、理解情绪和表达情绪开始,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转移、缓解或控制消极情绪的方法,这是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我带这届小班幼儿时,我就发现有些幼儿的脾气很大,比如乐乐妈妈接迟了,他就发脾气;航航想让妈妈送自己去幼儿园,可是妈妈没时间,爸爸送她就大哭大闹。在和家长的交流中也提到,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看到想吃的东西就非要不可,一旦不能立马满足,就会又哭又闹,大发脾气。其实控制幼儿的情绪、培养孩子的耐性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关键就在于“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在班里,我抓住孩子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挖掘,设计了心理活动《诱人的糖果》,首先通过经典实验“奖励巧克力豆”,调动幼儿各个感官“看、听、闻、说”来体验“馋”的感受,引导幼儿初步抵制糖果的诱惑;接着通过情景体验,给“娃娃家小宝贝们送糖”,培养幼儿有意识的克制“馋”的行为,再次抵制糖果的诱惑;紧接着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行为练习逛“小食品商店”,来巩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奖励“糖果树”,引导幼儿享受延迟满足的快乐。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2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2.1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2.1.1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1.2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2.1.3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2.1.4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2.1.5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2.1.6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2.2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2.2.1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2.2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3.2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3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4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4.2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4.4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4.5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4;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13-01

研究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探索教育对策,使他们健康成长,不仅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一、积极创造各种机会,增加学生在校生活的乐趣

(1)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频繁的考试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学习刻苦但成绩仍旧不理想的部分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个别学生因为长期承受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障碍。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通过集体活动,大家可以空前团结,更加热爱集体,将实现目标的过程变成自我教育的过程,而集体目标的实现成为他们分享快乐和幸福的时刻。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自我调控,强化自我领悟与自我体验,它不是一般的安慰同情、忠告建议和简单的命令限制、批评指责,效果是潜移默化的。

(2)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后进生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班级是否稳定。近几年来,个别学生厌学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意走进校园,家长对此也是束手无策。所以,班主任更要重视这些后进生,让他们在集体中得到认可,体会到快乐。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这一群体,把班里一些任务分配给他们,让他们有事可做,并指导他们把事情做好,帮他们找到自信及个人的价值。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在班内、校内的不良影响会降到最低。

二、家长的家庭教育要跟得上、要科学

(1)自己的孩子自己带大。目前,有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带。等到孩子长大些时,发现和孩子沟通都成了问题,教育孩子就更困难了。所以,只有自己带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首先,年轻父母都参加工作,文化程度比较高,接触面广。这样能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其次,年轻人接受能力强,思想开放,科学育儿方面的书籍很多,年轻人可以边学边育儿,并能对过去不科学的育儿方法加以辨别、改进。第三,年轻父母精力充沛,充满生气,经常带孩子出去活动,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另外,在与孩子朝夕相处中,孩子能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长大些时,即使和父母有不同意见,也会顾及父母的感受。不是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标准和孩子实际的标准产生分歧,以后很难统一。双重标准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件痛苦的事情。

(2)家长要控制手机、网络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目前手机或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通过手机与外界联系,他们不愿意和父母老师朋友交谈,就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在中学阶段经常出现学生离家出走去找网友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利用聊天软件把作业答案发到群里,影响学习。手机、网络,不但影响了学生身体,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由于年纪小,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个别同学往往不能抵制手机及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所以,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3)家长要教孩子有爱心,宽容待人。现在,有的孩子很少有宽容之心,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宽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智慧,如果父母教会孩子学会宽容,那么他就掌握了跟别人交往的一种智慧。学会宽容,就能赢得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的生活快乐。宽容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因素,是一个社会人必需的智慧,家长应该注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教会孩子宽容。

(4)家长要鼓励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所谓的逆反期到来时,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开始努力追求同伴之间那种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谐相处的关系,开始去结交更多、更要好的朋友。在这时候,好朋友和知心朋友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甚至超过老师和父母。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对于孩子出现的内向或自卑,应鼓励他们多发现自己的优点,正确评价自己。其次,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对待友谊。青少年在与伙伴相处的过程中,有时无法区分真正的友谊和哥们义气,很容易在冲动之下出现过激行为。所以,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友谊,建立积极向上的伙伴关系。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

师生关系是引起学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失调,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建设性地帮助学生,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整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如学生的挑衅或敌视、依赖或要求、破坏或欺骗、吵闹或捣乱,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和痛苦。所以,教师还要具有稳定的情绪和宽阔的胸怀。

四、结束语

总之,学校、家庭和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解决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是快乐的,才能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4

1、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3、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4、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2)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3)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5、追答

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6、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7、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8、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9、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5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6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幼儿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6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全社会都在重视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孩子的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没有心理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就失去了灵魂。同时,农村幼儿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农村幼儿园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及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前,在幼涸暗目纬躺柚弥校并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农村幼儿教师们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是零星的,缺乏系统性,也缺乏相对固定的教育时间保证,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幼儿容易出现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们很茫然,虽然想对孩子进行心理维护,却因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无从下手。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却没能扎实地实行。

1.2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在平时的幼教工作中我发现由于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并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导致目前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是在生理方面没有疾病或发育正常,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幼儿园教育是否恰当,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幼儿园内,很多教师已经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化作行动上的体现。在幼教实践中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或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现象并不少见,她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医生或专职心理教育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保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1.3 家园教育的不同步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家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

2.对农村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因此,就要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多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从理论层面上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等等。用爱心体察儿童的内心感受,及时帮助幼儿排除不良的情绪,缓解内在的心理压力;并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这些都是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

2.2 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一日教育活动中。

2.2.1 建立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

2.2.2 在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活动会让每位幼儿走到一起,对任性、孤僻的幼儿,教师可为他们创设趣味性强的、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活动,为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机。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

2.3 让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2.3.1 要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一些日常生活的技能教会孩子,并不是包办孩子的一切。

2.3.2 父母要注重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这也是培养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前提。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由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即使在餐桌上的轻松话题,只要有人倾听、欣赏性地倾听,那都会让孩子深感家的温馨,这对其言语能力的锻炼乃至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3.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农村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7

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早期教育目前有三种令人担忧的倾向:

1.过分地强调知识灌输。有些父母把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他们不顾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学习,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

2.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具有孩子的天性,办事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考虑周全,犯错误当然时有发生。如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事事办不好,事事都难办,从而失去前进的信心,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专业训练。不少父母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专业训练班里接受强化训练。高强度的训练挤去了孩子应有的玩耍时间,使孩子过早失去玩耍的天性。如果孩子对训练内容不感兴趣,训练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孩子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心理、性格还会受到扭曲,这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8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父母文化;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1-0063-04

小学生作为一个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小学4~6年级学生,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父母文化程度及学习成绩的不同水平上的差异,从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随机抽样法抽取遵义市3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660份,剔除错答和漏答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39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调查对象中男生332名,女生307名;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49名,初中的为210名,高中的为206名,大专及以上的174名;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85名,初中的为228名,高中的为184名,大专及以上的142名;学生学习成绩好的为37名,较好的为160名,一般的为309名,差的为133名。

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为研究工具。MHRSP共有八个分量表,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这8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障碍(f1)、情绪障碍(f2)、性格缺陷(f3)、社会适应障碍(f4)、品德缺陷(f5)、不良习惯(f6)、行为障碍(f7)、特种障碍(f8)。

MHRSP分家长评定和班主任评定两种形式,本研究采用的是家长评定的形式。采取三级记分制:选择“没有”计0分;选择“偶尔”计1分;选择“经常”计2分。各因子得分 为异常,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为可能异常,需要引起关注, 为正常。

(2)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遵义市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特征及性别差异。

为了了解遵义市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别求得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并做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遵义市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每个因子上有所不同:①总体上看,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障碍这五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正常水平。②不良习惯因子得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因子上,女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男生,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2.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及差异。

为了比较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对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①总体上看,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障碍这5个因子的得分,在父亲和母亲不同文化程度上都有显著差异。②进一步事后检验表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各因子得分较高。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逐渐降低,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③由事后检验可知,父亲不同文化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母亲。

3.不同学习成绩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及差异。

为了比较不同学习成绩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①心理健康所有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学习成绩上均有显著差异。②进一步事后检验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各因子得分较低。随着学习成绩的降低,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逐渐升高,表明学习成绩越好,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分析与讨论

1.遵义市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特征及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障碍均处于“可能异常,需要关注”的水平。这可能是因为现在社会盛行拜金主义,社会风气较差,父母关系不和谐,孩子生活的环境充满争吵、愤怒和各种不公,极易对孩子性格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形成性格缺陷。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导致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的增加,这种压力蔓延到小学,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有高标准的要求,成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最大压力源,从而产生孤独、失望、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现在的孩子,更多的时间消耗在电脑、电视、手机等工具上,而不是出去广泛的交朋友。而且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自我中心主义非常严重。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不会很好的处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因此极易产生社会适应障碍。研究还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障碍因子得分也偏高,这可能与当地的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和经济基础有关。遵义市属于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因此教育方面的投资相对薄弱,而且父母本身文化程度较低,无力指导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在学习上也不太重视,造成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研究发现,在不良习惯因子得分上,学生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得分处于正常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小学四年级学生还处于行为习惯、价值观的形成期,学生可能只是偶尔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不良习惯。在其他因子上,女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男生,说明男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原因可能是在小学阶段,女生相对成熟更早一些,比较听话和乖巧。而男生更加调皮、好动,自制性较差,有时会伴有不良行为,社会适应性也不如女生好,因此经常遭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对于他人的否定比较敏感,因此容易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这一点基本符合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因此,对小学高年级的男生,要有更多的耐性和爱心,以更多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及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父母文化水平越高,知识水平越高,懂得更多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和方法,善于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越善于用积极、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从而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研究还发现,父亲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影响要大于母亲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在孩子的教育和心理影响上,母亲倾向于情感性的教育,而父亲则更多是智力及应对外在的生活压力。父亲文化程度高能在社会中获得更好工作机会和成功,也能作为孩子认同的“男子汉”形象,同时因较好的收入和生活条件而获得更多的心理安全感,从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3.不同学习成绩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在所有因子上,学习成绩越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一点符合我们的预期。第一,现在社会,学习成绩是评判孩子的重要标准,因此如果学习成绩好,更容易获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孩子就会得到更多的表扬和肯定,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学生学习成绩好,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自信程度越高,即使遇到挫折,也能积极的面对,不易形成心理障碍;第三,学习成绩好,孩子就会从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觉得学习是有意思的,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不会把学习看成是压力和被迫的行为。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成绩越好,越不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四、建议

1.教育部门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调查发现,遵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尚未配备专职的心理学教师,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对全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宏观管理与科学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这项工作进一步健康发展,并给予必要的政策、经济支持,这是保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

2.学校和家庭要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良好的社会环境,优质的学校教育,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学习成绩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大影响。因此,学校应该与家长加强沟通与联系,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3.发挥父亲的优势,重视父亲对子女的影响。

研究发现父亲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这提醒我们对于传统的“母亲担负更多抚养和教育孩子任务”的教育观念要提出质疑。父亲平时应该学习更多的教育规律和方法,掌握更多教育孩子的技巧,加强自身的知识水平,更多地参与对孩子的管理与教育,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哲宁.665例上海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6,(7).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9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76-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经教育部批准正式颁布了,《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它提醒我们:健康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这两者相比更重要的应该是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能使孩子有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施展和发挥出来。那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呢?让孩子在健康的心理下更加茁壮的成长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生活在快乐中

轻松愉悦的心情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因此教师应尽量让孩子心情愉悦,感到快乐。

教师在把握保教目标的基础上,应充分根据幼儿各自的不同学习进展情况进行不同的要求标准。幼儿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很快的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知识学会;有的幼儿需要经过仔细考虑才能领会老师的意思;例如有的老师会说“老师叫你快点写,你怎么还那么慢呢?”,那么她有没有考虑小朋友因“不会”才慢呢?还是因为要写得更好,而在努力呢?所以,在没有看到结果时妄下结论,结果使幼儿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二、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该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更应该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幼儿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每个幼儿有自己的特长,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弱点。但教师应捕捉到他们的闪光点。

三、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孩子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教师的爱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对每一位孩子都一视同仁。而不应对孩子冷淡或表示讨厌,或表现为偏爱资质聪明、容貌出众的孩子,嫌弃、冷淡资质愚笨、容貌不佳的孩子。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而不能看到孩子不会就去指责他们,老是冲孩子发火,这样做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提供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有其明显的特点,它更接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让不同的幼儿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学会理解、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快乐的情绪和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交往中,幼儿既可以和同龄幼儿交往,又可以选择不同年龄的幼儿交往。由于中国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幼儿缺乏交往对象,缺少良好的交往环境,独生子女往往存在任性、自私、独立性差等个性问题,让年龄大一点的幼儿来照顾小一点的幼儿,这样大一点幼儿因为自己能够照顾弟弟妹妹而自豪,认为照顾弟弟妹妹是自己的一种责任,并且乐此不疲,这样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有效地抑制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特征的产生。

五、让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促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得到升华

艺术的陶冶能促使幼儿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冶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六、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孩子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1、培养独立性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万不得已时,也应只是协助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2、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使他们学会交往、合作,懂得尊重、理解和宽容别人。

3、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另一方面又能给人一生受益。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幼儿经受重大挫折,防止严重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幼儿的挫折承受力。教师可有意识的把幼儿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感受,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应付挫折的能力。成人应有意识的设置各种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与表现的情景,使幼儿不断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对幼儿心理强度的提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