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2:04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1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按医学门类授予学位,分设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我国临床医学学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提出问题阶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位制度刚刚建立,医学学位就遇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出现了已毕业的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的问题;二是医学门类学位类型单一,科研型和应用型均授予医学博士、医学硕士学位,这就出现了科研型医学博士不会看病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许多临床医学专家呼吁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学位制度。由于当时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不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尚未建立,医学界内部对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因此,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时机尚不成熟。

(二)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从1984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原卫生部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适当增加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原卫生部于1986年11月联合颁发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学位[1986]22号),决定把医学门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分成两类:一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一类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学位。经过几年的实践,普遍认为此《试行办法》是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条有效途径,为我国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宝贵经验。但由于此《试行办法》受到招生人数的限制,培养数量太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在培养过程中难以把握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突出问题。

之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就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分级、学位授予对象、专业学位与医学学制的关系以及临床医学与医学门类其他学科授予学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反复调研和论证。在此期间,为了加速高层次临床医师的培养,1993年原卫生部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卫教发[1993]〕1号),这是一项全面培养和提高临床住院医师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的培训制度,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有利条件。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了《关于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重要依据。至此,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已趋成熟。

(三)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阶段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进行研究。会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与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专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工作,草拟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方案》,1997年4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该《意见》明确了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及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基本思路、框架和基本内容:医学门类仍设置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学士学位不设专业学位,仍按先行办法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硕士、博士这两级学位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该《意见》界定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标准和学科范围:“医学科学学位”要求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涉及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和药学等有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学科,属于这类学科,其合格者均授予“医学科学学位”。“医学专业学位”要求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合格者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根据不同学科及其职业特点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等;该《意见》确定了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原卫生部科教司再次广泛听取意见,并通过“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等文件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报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1998年2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学位[1998]5号、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综上所述,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为了有效地改变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差的状况,更好地培养能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级临床医师,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是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有利于与欧美等国家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对等交流。

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过程,使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培养医学师资和从事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要求具有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二)指导方式

设置专业学位之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学徒式”指导方式,其特点是研究生充当导师的科研助手,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其学术理论水平,适用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导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水平和较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根据《试行办法》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一般需要18个月时间到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科室轮转,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而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通常为12个月,所以“协作式”指导方式更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利于充分发挥导师与相关科室带教医师的协作指导作用。这种培养方式,要求导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临床工作能力水平,还应当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

(三)课程学习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发展知识能力的学习,通过传授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研究生对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要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设置学位课程,多采用“启发式”、“学术交流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来组织课程教学。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的同时,更要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临床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教学方式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能力。

(四)临床实践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所以通常只安排6个月时间在本学科进行临床实践,如跟随导师查房、看门诊,熟悉了解临床医疗工作的—般过程和基本要求。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一般安排12个月时间跟随导师在本学科专业临床工作实践,安排18个月时间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轮转。因此,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相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间较长,轮转科室较多,使得他们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得到有力的保障。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通过论文选题、研究材料整理与归纳、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训练,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般是导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子课题,是对本学科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技术的实验研究,要求做出具有理论学术价值的创新性成果。论文质量标准体现为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与科学学位论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应用价值。没有应用性,只是理论探讨或机理研究就不能称其为专业学位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病历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以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六)质量评价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办法,比如:严格的开题报告审查制度,学位论文所解决的学术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而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则是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方式。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完成每一个临床科室轮转培训时要进行出科考核;在完成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转时要进行阶段考核;在完成临床专科培训时要进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只有通过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的研究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按照《试行办法》的要求,把考核和答辩贯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和创新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医学教育观念逐渐被终身医学教育观念所替代。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是由三个性质不同而又互相连接的培养阶段组成,即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本科生)以医学院为主要培养基地,定位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毕业后医学教育(研究生)以医学院校的附属/教学医院为主要培养基地,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养两个阶段(美国统称住院医师培训),医学院校毕业生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接受最基本的临床技能和各种专科临床技能训练,定位在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如内科和外科等,考核合格后获得医师执照并具有行医资格;只有经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合格者方可申请继续参加专科医师培养,专科医师培养定位在临床医学的三级学科/专科,也可根据技术难度和培训条件分为初级(三级学科/专科,如胸心血管外科学)、中级(亚专科,如手外科)和高级(专病,如脊柱损伤)专科培养。经专科医师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专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是执业医师/专科医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医学教育阶段,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

在美、日、韩等国,医学生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美国的医学博士学位(MD)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准入条件,医师资格考试的前两部分在医学院学习阶段完成,第三部分测验在毕业后的1-3年内进行,通过者才能获得行医资格。在法国和新加坡等地,医学生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是融为一体的。法国的医学院学生在完成了6年的学习后,凡进入全科医师培训(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就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全科医师);凡进入其他专科培训(5-6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就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在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其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七年制医学生和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的住院医师。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特色是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辟了一条培养高学历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是临床医学研究生、七年制学生和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优秀在职临床医师,分为临床医学硕士和临床医学博士二个级别。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临床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要求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的—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解决原来培养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由于缺乏临床能力的培养到工作岗位后临床医疗工作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且将极大地调动临床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推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造就高素质临床医师队伍、提高医疗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医学类研究生 党建工作 机制创新

新疆作为我国富含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特点决定了各种管理机制的多样化。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层次较高的教育。医学类研究生也日益成为我国医疗水平和科学进步的中坚力量,代表着我国医疗的实际水平。新疆医科大学作为培养医学类研究生的综合高校,时刻将医学类研究生群体的文化与思政教育摆在首位。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群体是极富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加强医学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医学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类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对口人才培养医院的一项首要任务。由于新疆地区医学类研究生教育工作具有民族种类多、民族文化底蕴浓厚、信仰不同、管理环节多且周期长,政策性强且要求高,工作面广且时间性强的特点。在实际的党务管理工作中,我们将研究生党员作为研究生中的优秀分子,其管理和教育工作促进党新生力量的基本素质的提高,更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类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科学经济时代到来。医学类研究生教育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医学科学、科研与技术的进步,为满足医学发展的需求,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增,研究生党员的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加,对研究生党员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与思想教育,尤其是对我区少数民族党员的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和党支部的带头作用,已经成为新时期新疆地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性以及文化底蕴、民族信仰等决定了其党建工作不能照搬一般的管理模式进行。原有的研究生党建及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适应时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类研究生的要求,因而需要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类研究生的党建机制进行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类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在各方面既要考虑和兼顾相应少数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又要考虑和兼顾相应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环境,;同时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的共同文化的背景和该地区的实际发展与迫切的需要。

我校是新疆培养医学类研究生的主要院校,长期以来,以加强各民族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为培养宗旨。在医学类研究生群体中,党员学生代表先进的群体。研究生党支部是研究生中的基层党组织,也是医学类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各民族党员思政工作,把握工作力度和工作方式、方法与策略,直接影响党在广大研究生以及研究生党员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成败,影响研究生党员发展和管理的成效。因此,在新疆经济改革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有效地做好学校和医院医学类研究生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目前,我校医学类研究生分为科研型和专业型两大类,攻读硕士学位的时间一般为三年。其中,科研型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科研课题开展时间为两年,包括开题、中期考核、结题、答辩。而专业型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剩下的两年半的时间基本在临床上进行实习。这就意味着基层的党支部工作受到一定的阻碍,对于科研型和专业型的医学类研究生,其党建工作要因地制宜、适时的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工作情况进行有策略的调整。一方面,医学类专业本身就比较复杂、课业负担较重:另一方面,结束课程学习的研究生党员时间较为不固定,课题、临床工作负担较重,学习党建相关的文件精神、参与到相关的党组织活动较为困难。在实际的基层党建工作中,会出现支部队伍建设懒散,开会通知时间不及时,文件精神学习滞后、发展党员质量较低等问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类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类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不同于本科阶段,工作重点不仅仅在于发展党员,更重要的是支部建设和党员的思政教育。在支部建设中,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类研究生对学习科研以及科学研究的目的明确,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实验室或者科研工作中,较少参加组织活动,或是对党组织的活动兴趣欠缺。同时,支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又都比较单调,通常以发展党员的工作流程为主,政治理论学习的机会少,也没有很好的模式,很难吸引和组织研究生党员投入精力到支部建设中来,没有良好的支部活动氛围,党员的教育提高的机会也就小了,很多少数民族党员的党性修养和觉悟不进反退,甚至还不如积极分子的状态。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支部的建设和党员的教育没有找到切合少数民族医学类研究生党员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医学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需要完成相应的论文撰写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研究生党员的工作负担。根本没有精力投入到党组织的活动或是学习中。

通过对医学类研究生多年的管理,工作中发现目前医学类研究生普遍采用的是导师负责制,即使专业型医学类研究生管理于医院,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党员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导师对于医学类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政教育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寻师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政高度和党员的觉悟性,同时需要具有较强科研能力。而实际上,由于导师的工作负担较重,经常会忽略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过于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党员工作服务站以及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仅靠几个人来负责整个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则有一定难度,同时思想教育涉及的对象范围较窄。因此,建立一套符合实际情况,又与医学类院研究生培养标准保持一致的管理体系,不仅保证医学类研究生能在科研工作上取得成绩,更加能在思想政治上得到不断进步,使医学类研究生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促进医学类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3

关键词:  中医学术流派 数据挖掘 银屑病

自古以来,中医学术流派林立,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它们的发展和研究促使中医药基础理论逐渐得到了拓展和深化,促使中医药临床实践技术逐渐得到了进步和提升。可以说,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和研究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前提是要对其进行科学划分并确定研究内容。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医学术研究的日益广泛深入,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不断进步、完善。徐江雁等[2]提出的核心分类模式既涵纳纵向的学术思想传承,又兼容横向的学术思想渗透,有一定的先进性,值得借鉴。我们在“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的课题中,从以下两方面划分学派和确定研究内容:其一,以创新的学术思想为核心:通过对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学术渊源、基础理论、特色经验、技术方法等的系统研究,确立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体系;其二,以开放的医家群及其著述为核质:不论是赵炳南门户师承所得,还是博采众家之说,也不论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会议交流的文字材料,科研成果、发明、专利,还是口述史料, 只要是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有关方面的内容,皆囊括在其核质之中。

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按照以往的研究方法,可以以人、以疾病、以方药或以思维方法为线索进行文献整理、分析和总结,或者以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和总结[3~7]。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总结规律,指导临床实践,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对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缺乏系统地有机关联研究和比较研究;②难以反映疾病诊疗过程中中医辨证的多维时空和非线性特征;③缺乏符合中医特点的多因素信息处理技术,可能致使研究结果产生混乱和差错;④难以真正反映中医学术流派的内涵和精髓。鉴于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引进了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1  数据挖掘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1.1  数据挖掘概述数据挖掘(DM:Data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8]。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汇聚了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可视化,并行计算等不同学科和领域。其中的人工智能能模仿人类对非线性、不完全、不精确和不确定信息的智能处理,具有良好的容错性、鲁棒性和高精度等综合技术优势[9,10]。人工智能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系统、进化计算、粗糙集理论、支持向量机(SVM)等。针对不同的挖掘目标,往往要将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应用,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此外,将人工智能和其他数据挖掘方法如聚类分析、决策树、关联规则等优化组合应用,更能发挥数据挖掘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能针对医学数据多态性、不完整性、时间性和冗余性的特征实施合理的数据处理和知识提取[11]。它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2~16]:

1.2.1  新药开发研究以一种新的、建立在充分利用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及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的模式进行研究。

1.2.2  复方配伍规律和方证相应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和认识临床病症与复立组方关系、复方药物的配伍关系、药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1.2.3  中医药信息化研究对以古语言和纯文本为主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进行结构化解析是中医药信息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数据挖掘来实现。

1.2.4  中医药专家系统研究对中医药专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把握诊治疾病规律的定性描述、模糊概念,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多层面智能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它们以可理解的规则或模式表达出来,从而大大丰富专家系统的知识库。

1.2.5  中医药文献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文献研究可以提高文献研究的水平,提高文献利用的效率,进而能提高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效率。

2  数据挖掘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的应用

以“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中的银屑病数据挖掘为例,简要说明挖掘的步骤和挖掘的工具及算法。

2.1  实施数据挖掘的步骤

根据全球首个数据挖掘行业通用的模型标准(CRISP-DM),银屑病数据挖掘过程可分成6个阶段。

2.1.1  理解问题明确和细化研究目标。

2.1.2  理解数据熟悉所采集的有关银屑病数据的类型和存在形式,在此基础上初步进行数据质量鉴定,并建立数据库。

2.1.3  准备数据有关银屑病的数据中存在着大量不完整的、冗余的和不一致的数据。在进行数据挖掘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处理。处理过程包括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和加载。

2.1.4  建立模型针对研究目标,利用已知的数据和知识建立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有效地应用到未知的数据或相似情况中测试并修正模型,如此反复进行以得到最优模型。

2.1.5  方案评估在模型最后付诸实施以前,彻底地对模型进行评估,再回顾构造该模型的步骤,以确定该模型真正能够达到预定的挖掘目标。

2.1.6  方案实施基于以上5方面的工作,采用相应的数据挖掘工具和算法进行多次反复、多次调整、不断修订完善的数据挖掘。

2.2  数据挖掘的工具和算法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4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147-02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20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旨在把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快速转化为适用于临床的新方法,更快速地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打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的壁垒,搭建起彼此之间的桥梁,最终使患者更快受益于这个医药领域科技发展,并引领一场新医药革命。转化医学研究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创新型、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对现阶段复合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转化医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在以健康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积极倡导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该理念从一开始便受到整个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各种与转化医学研究相关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也在世界各地陆续召开,大量文献的讨论核心也逐渐向着是否具有转化特质转移,转化医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发展速度迅猛,国家政府对转化医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大幅增加对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投入。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组建了转化医学中心,并发表了一系列转化医学相关论文。这些措施均有利于打破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传统屏障,加速培养转化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加强转化医学学科建设,对医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二、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互通和整合,是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和社会应用转化。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对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来讲,预防疾病,保证人类健康始终是第一要务,因此转化医学不仅涉及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改革,更将对我国未来医学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2]。在转化医学的理念倡导下,当今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单纯培养具备过硬知识技能的基础医学方向研究生,还应该培养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生物科技公司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生物学等各学科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三、探索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核心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当前,按照培养模式来划分我国医学研究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科研型和临床型。在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中,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和临床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在国际上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时候如何在日常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養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并能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日常的实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打破学科壁垒,丰富基础医学研究生生源类型。目前基础医学类的研究生基本上来自临床医学、生物学、医学检验等学科。但是随着整个科学领域发展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医学领域的发展已不仅仅只依赖于这些传统的相关学科,网络信息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在设置招生生源类型的时候,我们可以全方面考虑招取本科背景为工学、理学甚至农学的研究生,这样不仅能营造多元化的学术氛围,也有利于学生转化思维的形成。

2.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打造各学科交融会合的平台。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极度脱轨,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同时许多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医生们看来属于无任何实用性的科研数据。而转化医学恰恰强调基础与临床之间双向、开放性交流,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搭建桥梁,其目的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医疗社会化效益,进一步促进整个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因此,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部门不仅是集科研、教育、转化为一体,包含产学研用的综合性高端平台,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多学科合作,充分体现转化医学的应用,并且在加大成果产出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既懂基础研究,又了解临床应用、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具备科研能力并且能将成果转化的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3.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最近几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国家上下对转化医学越来越重视。在此情况下怎样让基础和临床的师生们知道彼此的需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在学校、学院的组织下,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和附属的各个教学医院科室一起开展学术讨论会,每次选取当今相关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各自交流经验,探讨相关的问题。(2)定期邀请校内外临床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让同学们及时了解临床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3)共享研究资源,各院校的基础医学相关院所和附属医院可以互相开放自己的实验室和标本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只有通过上述或者是更丰富的手段才有可能培养出既精于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又了解临床知识,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医学研究生。

4.加强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实验室与医药公司合作,组建产学共建机构。对于基础医学而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临床相关的应用,转化为服务大众的健康产品也同样重要。目前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市场应用前景一片广阔,特别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方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多学科技术领域的突破与生物技术不断交叉融合,以干细胞和生物材料为主的再生医学将成为未来人类生命科学及医学诊疗新的突破口[3]。广大基础医学研究生应该积极关注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相关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最新进展,积极实现自我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挂钩。同时对于管理方面的高校而言,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跟企业合作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四、转化医学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前景与展望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5

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型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及其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基地之一,探讨实验室如何通过搭建有利于医学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实验室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界对于单一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而对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却求贤若渴。医学实验室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临床、科研一体化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对于有条件的科室来说,以科室或学科为依托而设置的具有独立研究方向的专业实验室,更是着重培养专业方向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胆病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承担着培养博士研究生、临床型、科学型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任务。针对这种情况,脾胃肝胆科于2013年成立重点学科肝病实验室,搭建起适用于研究生科研培养工作的平台。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现代医学所涉及实验技术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对于三年制研究生来说,除去必要的临床轮转和课堂教学,剩余时间有限,针对该特点,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实习带教提出新的要求并设计实施,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研究生培养成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因材施教做好岗前考察

目前医学类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研究生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要求研究生三年期间,一年学习理论知识,一年进行临床实践,一年进行基础研究;专业型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半年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临床进行实践。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时间较为合理,科研能力和临床操作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均在临床实践,比较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而科研工作与临床经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发现一些潜在的临床问题,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反馈给临床,指导临床诊疗。专业型研究生在不影响临床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若能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将科研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所在医院的发展乃至我国医疗界的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解不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能力,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理论考试,找出每一名研究生在科研实验中的薄弱环节,将其分为两组。对于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一组,重点讲授实践操作流程及新理论的扩展;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一组,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重视理论强化岗前培训

充分且全面的岗前培训是研究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较好地融入实验室的重要保证,因此,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讲授,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2.1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

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培训工作主要用于规范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保障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及确保仪器的规范使用,使研究生初步了解和熟悉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内容,明确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和方向,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实验室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目前用于科研及临床中的大部分检测设备已实现了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实验过程中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研究生在进入实验操作之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先对其进行相关基本仪器操作流程的讲解,包括离心机、移液器、洗板机、酶标仪等常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仪器参数的设定及自我安全保护等。带教期间应反复示教基本操作,尽量让每一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时,应仔细观察其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经过反复强化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后,可向他们传授一些带教老师所总结的经验向其传授一些操作技巧,提高效率和实验质量。另外,告知研究生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仪器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人员的素质、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对一些较难掌握的仪器操作及实验流程采用录制教学的方式,把规范的仪器操作方式及实验流程录制后发放给研究生,让其闲暇时间反复观看,提高研究生的仪器操作水准及实验技能。对于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简单问题,采用启发式的回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较难回答的难题,带教老师应与研究生一起讨论,或向更高级别、经验更丰富的实验师请教,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找出缘由。

3增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

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所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开阔视域,增强科研意识,拓展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查阅文献、评价文献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论文的撰写能力等[1]。实验室围绕这些方面,对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做定期的培训,内容囊括了如何进行中外文献的检索、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撰写水平高的科研论文等。同时鼓励研究生在真正进行课题实验之前进行相关实验咨询,包括如何设置正常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如何随机,采集样本后如何处理并完好保存,据目前现有的仪器设备选购怎样的试剂和耗材以及试剂的保存使用等,指导研究生做出科学的实验设计,制定科学的实验流程,备齐合适的实验器具。

4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意识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善于发现研究生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独创性地去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科研知识。为增强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室定期安排科研知识培训,除此还聘请外院科研专家给研究生做新技术指导,使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知识结构及新技术的延伸。在科研知识培训或新技术指导之后,研究生应做一次学习汇报,其做学习汇报也是总结知识、思考创新的一个过程。科研实践经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根源,任何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的“创新”最后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医院设立有研究生科研课题基金项目,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多鼓励研究生参报,在课题设计、实验技术方面给予指导意见。参报过程也是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汲取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科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科研是团队性很强的一项工作,目前临床所遇到的医学难题,不是单一一个学科就能处理的,而一个人的知识面更是有限,从课题设计到课题结束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纯粹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其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研究生突破科研瓶颈,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医生和研究生均可以在这里从事课题研究,研究生可利用这个平台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团队意识。在医学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是研究型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学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研究型医院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借助于实验室平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是国内大多数研究型医院所采取的方法,我科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在肝病实验室进行,我们有责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出最大努力,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3],我们的设施仍需不断完善,带教老师仍需继续学习、自我提高,将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

作者:刘鸣昊 张丽慧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

参考文献

[1]王海东.加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4-395.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6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为河南中医学院1997年-2006年中医内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207篇。

1.2调查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类型、论文名称、关键词、论文类别、中医经典引用、西医知识运用、实验动物选用、实验方法应用、检测指标、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软件应用、参考文献。

1.3调查方法

按照调查内容设计《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调查表》,组织已毕业留校的研究生进行专门培训后,对每篇学位论文进行阅读,按照调查表内容逐条归类。所采集信息汇总后采用频次法进行数据处理。

2调查情况

2.1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3项统计中学位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类别分为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实验方法由于医学研究中具体实验方法很多,比如血脂的检测、肝功能的检测、血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以及现代新技术放射免疫法、DNA检测、白介素的测定等等统计非常难,但都可以归类为定性和定量,定性指形态学、病理切片观察、心电图等为定性研究,定量指对某些检测指标的测定,有量的概念,两者都具备的为综合研究。经统计处理,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情况见表1。

2.2引用中医经典及西医知识运用情况

由于中医经典著作数量较多,因此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引用中医古典医籍方面相对来说也十分丰富,我们对引用频次相对较高的中医经典(8%以上)进行统计,见表2。

西医知识运用相对集中,所列内容全部统计,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2.3实验动物选用情况

从论文选用实验动物来看,常见的有SD大鼠、Wistar大鼠、NIK大鼠、新西兰兔,除此外还有豚鼠、狗等。

2.4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情况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其研究起点和基础,同时可以评价研究生的文献资料检索能力。显示通过对中医内科学专业207篇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显示,引文数量不太均衡,平均每篇学位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在50篇左右。从引文语种上看主要集中在中文、英文、日文3种,比例分别为83%、16.7%、0.3%。

2.5实验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情况看1999年以前的学位论文在实验研究中选用的检测方法与指标较为单一,主要是常规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形态学等检测,所用设备多为光学显微镜、普通病理切片机、心电图机、超声波等。2000年后的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免疫组化、细胞培养、基因检测等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得到了应用。

2.6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应用的最多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方差分析,其他统计方法依次为u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从统计软件的运用上看2001年前应用的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8-SPSS10,较低的版本,2001年后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10~13,这与软件开发有关,功能增加,应用更先进。近年来也有部分采用SAS等软件统计处理。

3结果分析

3.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全面

调查的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引用了大量中医古典医籍文献,反映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与河南中医学院加强研究生中医古典医籍的教学分不开。引用的古典医籍主要为《黄帝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医林改错》《伤寒论》等居多,其次《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也有较多引用,反映了我院研究生对中医古典医籍的重视程度。

3.2医学知识进一步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西医知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得到逐步提高,反映了研究生注重学习、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比如2000年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的知识进行研究;2000年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免疫组化技术的出现,这些方法在学位论文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3.3注重查阅外文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的语种分析,是对研究生外语程度和论文吸收国内外科研成果能力的判断。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研究生毕业论文引用外文文献逐渐增多,这反映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外医学科学的研究动态,并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中,使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减少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而且能及时吸收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

3.4注重临床医学科学研究

1998年我国对医学学位类型进行了调整,临床医学研究生设置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由于学位类型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医学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临床应用型人才,论文要求与科学学位也不尽相同。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多为临床研究,如证候学研究、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等。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的临床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大多采用了随机对照法,部分设计还采用了盲法。科研水平、论文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不断更新

研究生的中医古典医籍引用虽然很多,但在应用古典医籍说明有关问题上有些牵强,阐述得不够清晰。这可能与研究生对古典医籍的理解不够透彻有关,因此需要进一步培养研究生阅读、理解、掌握古典医籍的能力,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应加强古典医籍的教学。同时还要开设传统哲学、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加强对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中医文化底蕴。

4.2实验设计应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重复性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在本次调查的论文中存在一些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临床设计中病人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不合理;对照组的选择不科学;实验因素选择不合理;非实验因素难以控制;盲法应用多数为单盲法,很少应用双盲、多盲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设计能力已有显著提高,这主要与我院在研究生中开设临床科研设计方法相关课程有很大关系。今后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增加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7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42-0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在中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导下[1],高等医学院校顺应全国高等教育资源重新整合之趋势,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对结构布局也进行了调整,使一部分原属卫生部领导的医学院校变成由教育部领导,部分独立医学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高等医学教育出现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及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两种主要的办学模式。这两种办学模式究竟谁更适应当今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谁更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医学人才的需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试图从办学类型和层次、组织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学科课程结构、校园文化、附属医院管理等方面对这两种主要的办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办学类型和层次之比较

办学类型和层次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多样性、动态性。也就是说,一所医学院校的办学类型和层次是在多年、长期的办学历史经验中形成的,是以其自身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面向等为依托的。不同的学校办学类型和定位不同,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类型和定位也会不断调整和变化。这些都是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我们必须尊重并且遵循这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一蹴而就。

办学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研究型、教学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办学层次可分为: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每所大学在其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逐渐形成自身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即使是高水平大学也无法做到每个专业都一流。医学院校并入综合型大学之后,也不可能一并则优,一并则强,其办学类型和层次的科学定位问题依然存在。若二者层次相当,则作为下一级学院的医学院可做适当的调整,以使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定位与综合大学基本保持一致;若低于并入的综合性大学,一般情况下,医学院会上移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定位,这就存在一个拔苗助长的问题,因为其自身的办院规模、师资力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面向等可能没有相应的实力或者说达不到相应的水平,是违背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规律的;若高于并入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将会有积极性被压抑的问题。二者的矛盾如何协调,办学类型和层次如何统一,这是高等医学教育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组织管理模式之比较

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在漫长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且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而言,校一级管理层包括校党委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如组织部、宣传部、纪监处等,和学校行政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如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等,二者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并非截然分开、互不干涉的,这是由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党政互相制约的机制所决定的。教学单位包括各二级学院,独立设置的科研、教辅机构,以及附属医院,其中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又有各自的分设组织机构。医学院校对外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对内具有领导统筹学校各项事务的权利;各教学单位在统一的行政管理事务上接受党政管理部门的协调和安排,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学生管理等事务上有自己的决策和执行权。这样,整个学校的组织管理基本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倒三角形体系,这样就能确保各分管机构和教学单位的稳定和高效运作。

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的组织管理主要采取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集权式管理,原医学院校绝大部分管理机构被撤销,主要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校一级,医学院(部)原则上只设教学、科研办公室,不设立单独的管理机构。第二类是分权式管理,原医学院校的架构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原行政机构的管理权限基本不变。医学院(部)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大学对医学院(部)采取宏观管理,主要是目标与规划管理。第三类是集权分权式管理,决策权由大学统一掌握,医学院(部)只保留相应的执行机构,可依据学校大政方针、政策制定相应的教学、科研管理发展规划和策略,具有较大的自。[2]无论上述哪种模式,医学院由于已不再具有学校最高一级的办学地位,因而也就失去了独立法人资格,其管理职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三、人才培养之比较

我国的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各种学制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始终把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以培养从事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兼具医学科研和教学能力。在知识的构建上,要求学生掌握深厚的医学专业理论基础,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技巧,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以成熟的技术和医疗行业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胜任医务人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学校的中心工作都服务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学校的主要活动都围绕医学生医疗实践技能的培育展开。在这种人才培养种类单一、目标清晰明确的办学体制下,有利于集全校之智慧,举全校之合力,共同实现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同样以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主,相比之下,其人才培养优势在于:借助于综合大学的较好的人文环境与优质的学科资源,强调素养、能力与学识等方面的多层次培养,让医学生在良好的专业技能之上,发展更高的整体素养与综合实力。避免了单一学科院校教育较为闭塞、自成系统、办学理念相对狭隘的缺陷,转变了独立医学院校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统一,成才标准一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格局,把握与综合性学校合并的机遇,进行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开拓更多的人才培育模式。在综合类大学中,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发展进步,另外有着优质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均为培育创新型医学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医学生进入综合性大学后,能够在更广泛的学习范围里了解各个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教育后再确立主修学科,且确立主修专业后,如不满意,亦能够较方便地转换专业,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专业特长及能力优势得到较大程度的展示与发挥,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学术倾向,发展学生的潜能。相比,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医学教育学制长,办医学教育投资大,成本高,效益相对较小,且由于医学院仅为综合性大学的众多教学单位之一,因而,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有些政策、措施、办法都难以向医学院倾斜,医学院的地位得不到保障。其次,由于医学科学的专业性较强,普通综合性大学对医学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缺乏认识,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医学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仍沿用原有的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势必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学科课程结构之比较

我国的医学院校大都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这套学科课程体系固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如群体知识结构雷同,个体学科基础薄弱,学生学术视野狭窄、综合素质不高等,但确确实实在长期的医学教育教学和医学人才培养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且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在学科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也在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如加强了基础医学学科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借鉴了西方医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探索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教学,将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以临床问题或病例为引导,为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甚至通过不同的方法加强与综合性大学合作,拓宽口径,夯实基础,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共同培养医学人才等等。

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众多,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推进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表现在:首先,有利于加强基础学科。在医科院校,基础学科由于不是医学专业学科而往往不受重视,而在综合性大学,它是大学学科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受重视程度,有利于其发展。其次,有利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当今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各学科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综合性大学里多学科并存,不仅方便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提高,从而培养他们更广阔的视野、更深的理论素养和更强的动手能力。再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集中在同一所大学,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边缘学科的发展。[3]与此同时,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也会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如公共基础课部(教研室)一旦并入综合性大学后,其在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学科中便失去了优势;教师与教学设施的归并,尤其是原医学院教师与并入大学相应院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内耗,不仅不能体现和发展其优势,反而会削弱原有的力量,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五、校园文化之比较

无论是综合性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他们在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校园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践行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如浙江大学的求实思想、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理念等,既体现了其办学风格及传统,也对我国高校办学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医学院校因为其本身的医学单科性质,缺乏人文社会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依托,所以,其校园文化建设亦以医学类学科为主要特点。而把医科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一方面是组织形式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是两种或多种校园文化的交融。由于原有各高校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过程中,都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维特点,进而在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及处理问题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此类文化氛围与思维特点又会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及日常办学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以其“严谨、求真、务实”为特色,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其“活泼、包容、自由”见长。因此,要使院校合并获得预期的理想效果,文化的整合与重构不可忽视。几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校园内并存,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甚至难以调和的矛盾,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合并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合并后上海医科大学形式上的“复旦”化对于一个独立办学近百年的医科老校而言,确实是难以接受的,对于那些老教授和学制横跨两校合并史的原上海医科大学学生来说,更是感觉一夜间变成了复旦人,而且是被“边缘化”了的复旦人。[4]这种文化的兼并对身临其境的师生员工来说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文化剥夺以及归属感的强烈丧失。因此,我们决不能单纯地去用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或者几种文化,要消除这种不和谐,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调和相互之间的文化的差别以及由这些差别造成的思维特征、工作方法和行为习惯、价值取向。

六、附属医院管理之比较

合并之后又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就是附属医院的从属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附属医院肩负着医疗服务、科研、教学三大重任,是医科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将原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纳入综合大学来管理,从医学教育自身的规律来看,有着明显的缺陷和弱点。因为医学基础学科和医学临床学科二者是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附属医院归口综合大学管理,人为割裂了临床教学与基础教学的关联,医学院对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的监管权利削弱,极有可能会导致临床教学质量的降低。哈佛大学提倡以疾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先基础后临床二阶段教学模式,将两阶段的教学内容全面融合,学生可以早期接近患者,接触临床,掌握详细的病患过程,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技能和素质的培养。[5]而我们把医学教学人为地分割成两个部分、两个阶段,既无益于建设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也无益于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讲,合并之前附属医院由医学院校直接管理(重点是教学组织管理与人事管理,财务相对独立),并由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合并以后,附属医院成为综合大学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与医学院(部)演变成平行关系,甚至附属医院的行政级别稍高于医学院,致使二者在医学教学中的关系模糊、责权不清。此外,附属医院除了承担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以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运作方式,综合大学将无法对其进行高效、及时的管理。部分综合性大学在几年的试点管理后,又把附属医院纳入医学院(部)直接管理,即是对上述管理体制缺陷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总之,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出现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两种办学模式并存的历史阶段,我们丝毫不用急于对到底谁去谁留的问题过早地下定论。数校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不能仅满足于财务、人事管理等表象上的统一,并校也并非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学科齐备,其真正目的是要发挥重组的综合优势,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并入或与其他实力较强的高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开创了充满希望的未来,但如何科学地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发展体系,如何尽快使组合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效益,使体制改革的外在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切实的成果,还有待我们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 注 释 ]

[1] 周远清.历史性的重大进展――谈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N].人民日报,2000-08-12.

[2] 左志德.合并高校医学院的管理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16-23.

[3] 王家平,毛晓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医学院的发展定位问题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3.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8

一、《科教用品免税规定》和本公告所称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是指:

(一)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属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各类科研院所;

(二)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其中包括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农民高等学校、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等);高等职业学校;中央党校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党校;

(三)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定的其他科研机构和学校。

二、《科技用品免税暂行规定》和本公告所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以下简称科技开发机构)是指:

(一)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核定的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转制为企业和进入企业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机构;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核定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科技部核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四)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核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五)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定的其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

三、科学研究机构、学校进口《科教用品免税规定》附件“免税进口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清单”所列商品和科技开发机构进口《科技用品免税暂行规定》附件“免税进口科技开发用品清单”中所列商品均可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其中:

(一)“免税进口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清单”和“免税进口科技开发用品清单”(以下统称“清单”)第(一)项包括进行分析、测量、检查、计量、观测等工作必需的传感器或类似装置及其附件;

(二)“清单”第(二)项的“实验室设备”只限于为科学研究、教学和科技开发提供必要条件或与仪器、仪表配套使用的小型实验室设备、装置、专用器具和器械(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20种商品除外),如超低温设备、小型超纯水设备、小型发酵设备等,但不包括中试设备(详见附件1);

(三)“清单”第(三)项包括网络设备,如数据交换仪、路由器、集成器、防火墙;

(四)“清单”第(四)项所列用于维修、改进或扩充功能的零部件及配件只限用于原享受科教用品、科技开发用品优惠政策免税进口并在海关监管期内的仪器、仪表和设备等的专用件;

(五)“免税进口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清单”第(八)项和“免税进口科技开发用品清单”第(七)项所列实验用材料是指科学研究、教学和科技开发实验中所需的试剂、生物中间体和制品、药物、同位素等特殊专用材料(详见附件2);

(六)“免税进口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清单”第(十)项和“免税进口科技开发用品清单”第(九)项所列的医疗检测、分析仪器及其附件是指医药类院校、专业和医药类科学研究机构及科技开发机构为科学研究、科学试验、教学和科技开发进口的医疗检测、分析仪器,但不包括用于手术、治疗的仪器设备,例如呼吸机、监护仪、心脏起搏器、牙科椅等;

(七)“免税进口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清单”第(十二)项和“免税进口科技开发用品清单”第(十一)项所列“专业级乐器”是指艺术类院校、专业和艺术类科学研究机构及科技开发机构进行创作、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所需的弦乐类、管乐类、打击乐与弹拨乐类、键盘乐类、电子乐类等方面的专用乐器:“音像资料”是指上述院校、科学研究机构及科技开发机构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专用的音像资料。

四、符合上述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科学研究机构、学校和科技开发机构,首次申请免税进口科教用品或科技开发用品前,应持凭有关批准文件向单位所在地直属海关申请办理资格备案手续。其中:

(一)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高等学校,师范、医药类高等职业学校以及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主办的高等职业学校)持凭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文件;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的高等职业学校,持凭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文件;

(二)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设立的科学研究机构持凭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科技部认定该单位为科学研究机构的有关文件;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设立的科学研究机构持凭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同级科技主管部门认定该单位为科学研究机构的有关文件。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设立的厅局级科学研究机构还需持凭国家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

(四)科技开发机构持凭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核定文件。

经海关审核认定申请单位符合条件的,海关予以办理科教用品、科技开发用品免税资格备案。

五、经批准免税进口的科教用品和科技开发用品,应当直接用于本单位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科技开发活动,未经海关许可不得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进行其他处置。

六、免税进口科教用品、科技开发用品的单位,经海关核准后,其免税进口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其他单位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科技开发活动,但不得移出本单位。

七、医药类院校、专业和医药类科学研究机构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活动,需将免税进口的医疗检测、分析仪器放置于其经省级或省级以上的教育或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附属医院临床使用的,须事先向海关提出申请并经海关核准。上述仪器经海关核准进口后,应由医药类院校、医药类专业所在院校和医药类科学研究机构进行登记管理。

前款规定的上述单位进口放置在附属医院使用的大中型医疗检测、分析仪器,按照主要功能和用途,限每所附属医院每种每5年1台;放置在附属医院使用的其他小型医疗检测、分析仪器应限制在合理数量内。

本科院校的附属医院一般应达到三级甲等水平,专科学校的附属医院一般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八、违反有关规定,将免税进口的科教用品和科技开发用品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进行其他处置,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关单位自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3年内不得享受本税收优惠政策;按照有关规定被处罚但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关单位自违规行为发现之日起1年内不得享受本税收优惠政策。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9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痿;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83-01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发病原因不明确,指的是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肺纤维化、肺泡单位结构紊乱及弥漫性肺泡炎是该疾病的主要表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干咳等症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消瘦、关节疼痛、胸痛、发热等现象[1]。近年来,随着中医学肺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肺病的药物研制、诊疗方法、症候分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完善,然而特发性肺纤维化在中医症候分类标准、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使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应用到临床治疗过程中。

1 证型分类及标准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医学领域中普遍将该疾病的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作为症型分类的标准,主要包括肺胀、咳嗽、肺痿、喘证、气短、痰饮及肺痹等。现代医学专家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名诊断依据视为肺痿和肺痹,但由于该疾病尚未有明确的诊断标准,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诊断标准有很大的差异,医学古书籍中众多专家学者都仅依靠各自的诊疗经验对患者进行分型和治疗,很难进行最后的疗效评定。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中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作为一种肺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分型,主要包括阴阳俱损证、燥热伤肺证、肺肾两虚、气滞血瘀证、肺阴亏损证、肺气虚寒证及痰浊阻肺证7种症型。《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疾病部分》通过辩证治疗的方式主要针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肺痿进行了研究,西医间质性肺疾病中出现肺痿的频几率较高,将症型主要归为肾虚血瘀证、上热下寒证、虚寒证及虚热证四大类[2]。

2 诊断标准

从西医诊疗的角度来看,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难度较大,主要分为病因未明和病因明确两种。其中间质性肺炎(IIP)、肺泡蛋白沉积症、肺血管炎和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疾病都属于病因未明的范围,而已经明确的病因主要包括药物影响,真菌、病毒和细菌等感染,放射性损伤,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气体影响,棉尘和霉草尘等有机粉尘,煤尘和石棉等无机粉尘。医学研究中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归为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一种,认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学特点是普通型间质性肺炎。根据2008年颁布的《间质性肺疾病指南》中描述,确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依据是通过高分辨率CT获得的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影像学或外科手术活检取得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组织学类型,还要求患者必须具有特异性的明显临床症状。此外在接受经支气管镜活检或淋巴细胞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无增多现象,不存在其他疾病的诊断依据,也可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3]。

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实际诊断过程中,将组织病理学、放射学及临床学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相互补充,共同应用于临床诊断。然而针对我国目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研究水平有限,存在缺乏专业的病理学医师就影像学医师,医院胸肺活检规模不大等问题,导致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各不相同。所以要想做到明确诊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就要确定诊断疾病的标准,避免同其他疾病混淆,这就使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诊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3 科研设计方法

临床研究中缺乏对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型及间质性肺病急性发作治疗的对比研究,所以导致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影响临床治疗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华法林、匹非尼同等药物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还未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临床研究表明盲目的应用糖皮质激素不仅起不到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疾病的效果,还会增大患者的病死率,只有在出现隐源性纤维化肺泡炎情况下才能发挥药物的作用。所以临床治疗中一定要慎用[4]。

目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方法缺乏特异性,通常采用综合性治疗方式进行干预,要在众多专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最佳的研究成果,选取合理的药物和措施,制定综合性的设计方案。此外,在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时一定要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疾病的特征选取合理的研究方法。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并非临床常见疾病,要结合该疾病的研究目的、条件设定科研方案。

4 疗效评定指标

通过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咳痰、咳嗽等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缩短了治疗期限,具有很好的疗效。然而在疗效评价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可靠性,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没有充分发挥优势。中医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客观、合理、科学的进行评疗效价。

目前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仅局限于血液流、影像学、体征、肺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一些研究采用国家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对肺病的评判标准进行研究,大致上分为无效、好转和治愈,还有很多研究中自行拟定疗效评价标准[5]。然而不足之处是评价的标准重复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差,没有明确进行规范,还缺乏对患者肺纤维化指标的描述。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明确诊断、分型,规范疗效评价标准,保证研究成果更加可靠、实用,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姜良铎,张晓梅,肖培新,等.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病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11)

[2] 左翠云,刘超.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综合诊断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9(04)

[3] 张纾难,孙瑞华,韩春生,等.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生存质量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