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货币经营资本集锦9篇

时间:2023-09-20 16:08:46

货币经营资本

货币经营资本范文1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昆明650028)

[摘要]货币时间价值的存在得到理论界的一致认可,同时无论是个人投资经济行为,还是企业运营经济行为,都一定程度受货币时间价值产生的作用影响。个人投资或者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决策方案应当优先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获利指数、净现值以及内涵报酬率等动态指标,确保投资、运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当培养起货币时间价值的相关观念,经科学合理的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以服务于自身经济活动中,积极促进自身有限货币资金的有效利用,从而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文章通过阐述货币时间价值概述,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旨在为个人投资或者企业运营的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货币时间价值;企业运营;个人理财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19

1引言

货币时间价值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机会成本的变换形式称谓,货币时间价值的高低,无不受货币在被使用过程中循环流通时间的长短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管你是创立公司还是置办工厂,不管你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货币时间价值都存在其中,货币时间价值已经在市场经济各个角落得以渗透,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投资决策方案判断中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2货币时间价值概述

2.1概念

货币时间价值的含义为货币在得到一定时间的投资、再投资行为之后所提升的价值。这之间所提升的价值,一方面对于货币拥有者而言,是其丧失货币一定时间使用权所应当得到的收益;另一方面对于货币借入者而言,是其获得货币一定时间使用权所应当支出的成本。货币时间价值表明了在时间轴的推移过程,使当前的货币相比于未来某个时间段等值货币所具备的增值能力。简单来说货币时间价值就是指当前的百元大钞所拥有的价值是超过将来某个时间点百元大钞的价值。

2.2形式

货币时间价值形式可进行宏观、微观表现分类。就全面社会经济活动角度出发,主要分为相对数与绝对数两种形式。相对数为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绝对数就是时间价值额是资金在生产经营中带来的真实增值额,也就是资金与时间价值率的乘积。

2.3价值

有效读懂货币时间价值,能够积极促进货币拥有个人、企业加速资金循环周转,提升货币使用率。货币增值额与货币循环周转次数是呈正比关系的,货币的循环周转促进货币时间价值获取,而这一获取所需要的周期可长可短,货币每进行异常循环周转,货币数额便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货币数额增值情况,受货币循环周转次数正极影响。简而言之,在时间的推移下,经循环周转作用,货币总额可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同时,货币时间价值还可作用于判定个人、企业投资决策可行程度,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其投资决策财务目标均为获取利润最大值。经货币时间价值对比,有效判定决策方案是否存在盈利点,当货币时间价值低于决策方案盈利利润时,决策方案方可施行,即货币时间价值是决策方案可行程度的度量指标。

3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3.1企业运营

3.1.1存货管理

货币时间价值应用企业运营存活管理中,由于企业会面临各种情况,包括销售提升、存货周转不迅速等,造成存货增多加大企业资金占用、存货滞销、积压严重等问题,从而对企业资金周转引发负面影响,缩减企业经济效益。倘若经营管理者要对积压存货进行处理,对存货削价进行权衡,要结合货币时间价值需要注意到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在预计滞销积压存货过程中,禁止单利核算,应当进行复利核算;另一方面维护费用货币支出也应当根据复利核算其终值。

3.1.2设备投资

货币时间价值应用企业运营设备投资中,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时,需要抉择是对企业旧设备进行继续使用还是为企业购买新的使用设备。通常情况而言,对企业设备进行更换并不能对企业生产能力进行改变,并不能提升企业现金的流入。由此可见,相对可行的企业设备投资决策方案是对继续使用年成本与更新使用年成本进行对比,经过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合理应用,选取年成本较低的作为可行方案。

3.2个人理财

普通大众的生活离不开个人理财,即个人理财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针对个人理财展开货币时间价值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推广意义。个人理财随着投资时间的推移,每月所需的投资金额便会不断降低。时间是投资复利发挥功效的最佳催化剂,投资时间越长,获益越高。全部的货币时间价值定价问题都与PV、FV、n、i此四种变量存在关联,四种变量知道其中任意三种,便能够知道之外的另一种。

3.3应用注意事项

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投资风险因素、市场通货膨胀因素、时间点因素以及时间限制因素等。个人、企业投资过程中,都会一定程度地遭受风险,投资收益与风险承担是共同并有的。因此,货币时间价值可以被认为是投资收益减去所有风险收益后所剩余的那一部分的报酬。市场通货膨胀是诸多投资风险因素中的一个,通货膨胀作为一类市场特殊情况,其与货币时间价值直接相关联。由此可见,在货币时间价值应用过程中,应当将通货膨胀因素自各种风险因素中脱离出进行单独关注。从企业财务角度而言,一般情况将投资者因通货膨胀而获取的补偿称为通货膨胀补贴,即货币时间价值为投资收益与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补偿后那一部分收益差。各个时间点的货币所拥有的特质是各不相同的。通过将各个时间点的货币投放于相同时间点上,这样才能够提升货币对比价值,从而表面它们拥有时间价值。同时,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还应当注意货币时间限制因素。货币时间价值受货币时间限制因素重要影响,投资者应用货币时间价值,并有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展开综合决策,充分利用货币时间价值降低投资风险。

4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个人、企业拥有闲置的货币,他们通过对这些货币进行投资、再投资,换一种方式将货币使用权转让给其他个人、企业,来获取货币的使用费;还有一些个人、企业拥有创造财务的投资机会,但是不拥有货币的支持,他们通过在金融市场获得贷款,将贷款货币用于投资理财,支付货币使用成本。不管是上述那种投资方式,都要对货币时间价值进行应用,投资是我们创造时间价值的途径,而货币时间价值则能够在投资决策方案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竹.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财务管理及个人理财中的应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1):35-37.

[2]夏萍.小议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赌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3(6):51-53.

[3]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9):78-79.

货币经营资本范文2

【关键词】 利润含金量; 货币再生产能力; 非付现支出

本文所论述的货币资金再生产源于企业内部。这种企业货币资金一方面来自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一方面来自经营过程的内部融资,即拖延债务支付,或加大经营活动的负债规模。前者是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后者是占用其他企业货币资金状况,企业货币资金再生产状况可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而向金融机构的借款或发行债券不属于源于企业内部的货币资金再生产。

一、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状况

(一)利润含金量(盈利现金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利润总额

这一指标通常是分析利润可信度的,对此指标的论述也仅是局限于对分子、分母包括的内容和计算原理的分析。

笔者认为,这个指标还可以反映货币资金的再生产能力,当含金量指数大于或等于1时,企业才具备货币资金的再生产能力。对该指标的这种应用论述很少,特别是当分子分母异号时如何分析,二者的差异量多少才合适等问题,缺乏深入的论述,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做些努力。

利润总额代表当期经营成果,“含金量”则决定当期利润总额中有多大比例是现金。利润总额中现金越多,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越强。如果伴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则说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高,销售渠道通畅。

对此指标分以下几种情况分析: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利润总额异号时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于0,利润总额小于0。此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大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如果伴随着主营业务利润的出现,企业货币资金生产能力较强;利润总额是亏损,是营业外和投资损失太多,及时调整即可,企业前景尚好。

佛山照明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的情况就是这样,由于企业投资损失使得利润总额出现亏损,但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大于零,说明现金的主要来源渠道通畅,于是很快就扭亏为盈。

(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小于0,利润总额大于0。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中较为多见,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小于零,这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而来的现金流入量不足以支付因上述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支出。那么,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的现金支付则需要通过以下途径去解决:消耗企业现存的货币积累;挤占本来可以用于投资活动的现金,使投资活动推迟;在用于投资活动的现金不能被挤占的情况下,进行额外融资以支持经营活动的现金需要;在融资渠道匮乏的情况下只能用拖延债务支付或加大经营活动引起的负债规模来解决。

从企业的成长过程来分析,在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初期,由于其生产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磨合”状态,生产设备、人力等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材料物资的消耗量相对较高,进而导致企业成本消耗较高;与此同时,为了积极开拓市场,企业有可能投入较大的资金,采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有可能使得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现为“入不敷出”的状态。

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上述状态,利润的质量应给予较差的评价。此时的利润多来自盈余管理的“成绩”或是非经常性业务的贡献。

康佳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份和9月份的报表就呈现这种状况,2008年12月底这种状况得以扭转。

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利润总额同号时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利润总额都小于0。此时说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不足以抵补经营过程现金流出,如果企业货币资金尚可以正常周转,靠的是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企业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差。差的情况要结合利润进行分析。当利润总额为负时,如果主营业务有利润,亏损的原因是营业外损失和投资损失太大,企业的营业利润不够弥补。而投资损失和营业外损失具有暂时性和不确定性,其损失不会太持久,如果加强对应收账款收现工作的管理,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差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善;如果主营业务是亏损,意味着企业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经营的主要业务亏损,仅仅加强对应收账款收现工作的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对企业资产整体运作进行调整,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同时考虑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因为此时企业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很差的原因已经不再单一了。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此时利润表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一致的,报表虽然难看,但较为真实。真实的程度取决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差异,差异越小,利润的真实程度越高。

(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利润总额均大于0。此时,说明企业运营正常,经营活动创造了正的现金流量,企业销售活动能及时收到现金,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1。一般地说,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应大于利润总额。这是因为,在计算净利润时,有些作为抵扣项的成本费用不用支出现金,称为非付现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等。这种情况较好理解,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利润总额>1,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当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1时,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差额没有余力补偿当期的“非付现成本”。企业运营之所以能够维持下去,是因为有非付现成本存在。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较差,如果某一笔支出要求付现,该数字大于非付现成本的金额,企业必须采取寻求融资,或拖延债务支付,加大经营活动的负债规模来解决。

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1时,货币再生产能力能够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但从总体上看,这种维持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的货币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3)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1,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非付现成本=0。在此种状态下,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与利润总额的差额,正好有余力补偿当期的“非付现成本”。这种情况比2)的情况好,可以给予谨慎好评。

4)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1,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非付现成本>0。这时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和利润总额的差额可以补偿当期全部的“非付现成本”,而且还有余力为企业的投资等活动提供现金流量的支持。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则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将对经营活动的稳定与发展、投资规模的扩大与提升,以及减轻融资压力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此种情况,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强。那么,强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以下进一步从企业外部货币资金占用状况和内部货币生产比两个方面分析货。

二、外部资金占用状况

外部资金占用状况比率=(应付款-应收款)/收入

应付款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

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占用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相对越多,或者表明企业货币资金紧张,或者是过分精明甚至霸道;越小,表明企业占用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相对少,可能是企业货币资金宽裕,也可能应收账款管理不力。

该指标合适最好,什么是合适?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以购销渠道畅通,商业形象良好为主要标志。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形象是其价值体现的一个方面;购销渠道畅通是企业实现利润的前提;当利润目标与社会形象目标冲突时,以考虑社会形象目标为先,这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

对该指标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用以下两个指标。

一是应付款比率=平均应付款余额/收入

该比率可以作横向或纵向对比分析,看企业占用上游企业资金状况。同理可以计算预收款比率分析占用下游企业资金的情况。

二是预收款比率=平均预收款余额/收入

该指标分析对下游企业资金的占用状况。

三、内部货币节约比率=非付现成本/收入

造成企业现金与利润差异的原因是非付现成本的存在,非付现成本越多,企业利润质量越高,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越强。同时非付现成本越多,表明企业有意愿减少本期利润。

根据最近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就几个公司的货币资金在生产能力分析如下。

四、应用举例(见表1)

广宇发展集gd系列自动售货机的生产、销售、租赁、维修、改造、测试及技术咨询于一身,厂址在深圳。该企业2008年12月份利润总额是正数,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负数,其不足部分主要靠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弥补;企业主营业务是盈利的,但由于营业外支出和投资部分吞噬了大量的利润,使得企业利润总额小于主营业务利润;评价是货币资金再生产能力差。

2009年3月该公司主营业务出现了亏损,但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充足,由于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充足,还偿还了大量的借款。经营过程现金流充足的原因是什么?看该公司的现金流量表发现,2009年3月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较2008年都大幅萎缩,货币收入也萎缩,但相应的货币支出减少幅度大大高于收入的减少幅度,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0.4亿元,正因为这样,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充足;但有趣的是,企业在经济形式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支付给职工和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增加了180万元。

对于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充足的原因分析如下:

以2008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为根据,比较广宇发展和同类企业粤富华的外部资金占用状况比、内部货币节约比、内外结合货币资金生产状况比(见表2)。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广宇发展2008年对外部货币资金占用较多,销售收入每1元中扣除债权部分后有0.59元是占用上下游企业的资金,远远高于同类企业粤富华,这种占用状况在上市公司中也是较高的水平。每1元的收入占用上游企业资金0.3元,是同类粤富华的100倍;每1元的收入占用下游企业的资金0.35元,是同类粤富华的350倍。这种情况到了2009年3月怎样?看表3的分析。

对外部的资金占用比达到了收入的1 134倍,如此巨大的数据,能否说明一些资金充裕能够还银行贷款的原因呢?

综上,该企业货币资金生产能力差,对上下游企业资金占用状况严重,2009年3月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现金流量表上显现出经营过程现金流量充足,主要来自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

【参考文献】

[1] 汪一凡.含金量指数:判断净利润可信度的新指标[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8(1).

[2] 孙旭东.年报掘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

货币经营资本范文3

经济货币论文范文一:中国经济货币化理念

中国经济货币化的演变及反思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货币投放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而不引起物价上涨。从1948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例,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市场货币供应量基本处于一种超量供应状态,但市场物价上涨幅度一直低于货币发行指数,论者认为是由于新的信用货币量占领市场,货币容量不断扩展引起的。这种新的信用货币本身在实质上正反映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对货币的需求,同时也表明,货币不仅作为流通媒介参与经济循环,而且作为实际财富的替代,被赋予了资产形式。中国经济货币化始于这种为适应恢复时期的相对市场化的经济过程中。由于市场化,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成为和实物资产一样可以获得等同收益的资产形式。从理论上说,这种地位本身也就标志经济活动日益货币化。用货币价值本身可以衡量经济的各个方面,货币经济成为实物经济的最终替代。1949年至1952年恢复时期,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币取代了物物交换,从货币化初级形式交换媒介作用充当了农村地区物物交换的替代。虽然这是一个浅层次过程,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货币化向纵深发展。

统计数据表明,这三年虽然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增长了77.5%,而市场现金流量增加了6.05倍,货币供应总量M2增加了23.1倍。值得注意的是后一个数据包含了信贷量。这说明在恢复时期,虽然经济货币化已表现在流通媒介上,但更集中体现为货币作为资产形式的信贷上。这点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现代经济中经济货币化的第二形态较之第一形态,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当然,经济货币化过程并不等同于货币的盲目发行,恰当地表现为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容的货币需求和替代。如1950年2月市场现实流通量为1949年12月的117.2%,M2为135.5%,物价指数为209.4%,物价指数远远高于货币增长率,表明货币已超过经济货币化的容量,为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称的货币发行。中国经济在三年恢复时期,除了信贷支持国营工商业外,并且加强了对私营业务的支持,因而在三年的恢复期保存了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对货币化的需求,使货币供应和经济货币化同步进行。经济货币化本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但是,中国从1956年始,逐渐深化的计划经济使经济货币化受到严重阻碍。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从一般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的品种和数量便越大,金融资产与社会产值的比率越高,货币化程度越深。分析中国的状况,1953年我国银行资金运用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5.1%,1956年为19.3%,1978年为33.3%,1989年为47.7%。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1953年至1956年银行资金运用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年增长1.4%,而1956年至1978年仅为0.63%。这些数据比较情况说明,1956年至1978年后的计划经济由于采用计划调拨,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速度大为减慢。再比较1978年至1989年的年均1.4%增长率,进一步可以看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严重非货币化,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56年后出现的财政划拨款制使企业发展所需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受到控制,一方面使经济货币化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表现为1956年至1978年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这种情况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表现为自1958年起国营企业(包括公私合营企业)需要的定额流动资金70%由财政拨给,1959年后国营农场需要的流动资金,统一由财政拨款,1962年后,商业部门改由国家核拨部分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根据当年经济发展状况后计算出来,事实上每年增加甚微,因而使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来源缺乏,加之扩大的处延式投资中资金沉淀现象普遍存在,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需求受到限制,最终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道路布满荆棘。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是,中国财政存款量占银行存款相当比例,如1970年为46.9%,1978年为40.3%。由于财政存贷是几乎不计息的,因此,货币中很大一部分不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进一步为中国经济货币化设置了人为障碍。

中国经济货币化现状及展望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化明显加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流通领域的不断拓展、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货币投放量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1985年至1993年为例,年均增长率M0为25.41%,M1为19.95%,M2为24.56%,国民生产总值Y为9.54%,而物价P仅为9%。从这些数据分析来看,1985年以来,中国货币投放增长率几乎以三倍于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增长,这表明投放的货币不仅满足增长的国民总产值的需求,而且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投放的大部分货币充当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的替代作用。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中货币作用加强,经济货币化正朝向纵深发展。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评估,198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大约是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同时,合理的货币供给增加略高于2%。从这一情况来看,目前中国货币化已明显高于前几年,表明中国已逐步走向货币经济纵深阶段。

中国经济在货币化过程中,由于货币的非市场化因素普遍存在,致使货币并没有完全等同实物资产享有等同的收益率。有关专家估计,中国专业性或政策性银行拥有占资金市场80%以上的资金,而其中按市场原则贷款经营的货币仅在40%左右,低于成熟货币经济的要求。另据1993年《中国经济年鉴》有关数据表明,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9.18%,而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9.36%,基建贷款几乎等同于存款利率,而粮棉油、外贸出口收购贷款利率又低于存款利率,仅为8.46%,特区、开发区贷款利率更低,仅为2.88%,远远低于存款利率。而一些经济货币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美国1991年存贷款利率分别为5.84%和8.46%,德国为7.62%和12.46%,贷款利率都高于存款利率,表明货币作为社会资产的形态,参与了社会收益平均分配,显示出成熟货币经济特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贷利率差,可以说已经比较顺畅,货币经济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相对普遍地存在着呆坏账现象,使相当一部分货币资产并没有获取社会收益。如在经济活动中,固定资产投资任意扩大化等,造成的结果是社会对货币资产形态的忽视,由此引发了争贷款而不计利率的现象。

从根本上讲,这种现象的出现仍归因于中国经济中虽然货币投放量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货币并没有体现出真实价值,没有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因此,货币投放量的多少,在中国经济中和物价联系并不太紧密。这也说明,中国经济还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货币化不太高阶段,离成熟的货币经济尚有一段路要走。当然,中国目前经济货币化状况,比较改革开放前已大为改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经济货币化必将随之加深,使中国经济步入成熟货币经济时代。从目前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紧张情况也可以看,经济货币化中的经济主体已提出了货币经济深化的要求,表明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中国经济货币化正在向纵深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挠的趋势。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货币市场化必将不断深化。

经济货币论文范文二:中国经济货币化分析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货币投放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而不引起物价上涨。从1948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例,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市场货币供应量基本处于一种超量供应状态,但市场物价上涨幅度一直低于货币发行指数,论者认为是由于新的信用货币量占领市场,货币容量不断扩展引起的。这种新的信用货币本身在实质上正反映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对货币的需求,同时也表明,货币不仅作为流通媒介参与经济循环,而且作为实际财富的替代,被赋予了资产形式。中国经济货币化始于这种为适应恢复时期的相对市场化的经济过程中。由于市场化,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成为和实物资产一样可以获得等同收益的资产形式。从理论上说,这种地位本身也就标志经济活动日益货币化。用货币价值本身可以衡量经济的各个方面,货币经济成为实物经济的最终替代。

1949年至1952年恢复时期,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币取代了物物交换,从货币化初级形式交换媒介作用充当了农村地区物物交换的替代。虽然这是一个浅层次过程,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货币化向纵深发展。统计数据表明,这三年虽然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增长了77.5%,而市场现金流量增加了6.05倍,货币供应总量M2增加了23.1倍。值得注意的是后一个数据包含了信贷量。这说明在恢复时期,虽然经济货币化已表现在流通媒介上,但更集中体现为货币作为资产形式的信贷上。这点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现代经济中经济货币化的第二形态较之第一形态,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当然,经济货币化过程并不等同于货币的盲目发行,恰当地表现为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容的货币需求和替代。如1950年2月市场现实流通量为1949年12月的117.2%,M2为135.5%,物价指数为209.4%,物价指数远远高于货币增长率,表明货币已超过经济货币化的容量,为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称的货币发行。中国经济在三年恢复时期,除了信贷支持国营工商业外,并且加强了对私营业务的支持,因而在三年的恢复期保存了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对货币化的需求,使货币供应和经济货币化同步进行。经济货币化本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但是,中国从1956年始,逐渐深化的计划经济使经济货币化受到严重阻碍。

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从一般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的品种和数量便越大,金融资产与社会产值的比率越高,货币化程度越深。分析中国的状况,1953年我国银行资金运用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5.1%,1956年为19.3%,1978年为33.3%,1989年为47.7%。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1953年至1956年银行资金运用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年增长1.4%,而1956年至1978年仅为0.63%。这些数据比较情况说明,1956年至1978年后的计划经济由于采用计划调拨,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速度大为减慢。再比较1978年至1989年的年均1.4%增长率,进一步可以看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严重非货币化,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56年后出现的财政划拨款制使企业发展所需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受到控制,一方面使经济货币化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表现为1956年至1978年经济发展极为缓慢。这种情况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表现为自1958年起国营企业(包括公私合营企业)需要的定额流动资金70%由财政拨给,1959年后国营农场需要的流动资金,统一由财政拨款,1962年后,商业部门改由国家核拨部分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根据当年经济发展状况后计算出来,事实上每年增加甚微,因而使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来源缺乏,加之扩大的处延式投资中资金沉淀现象普遍存在,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需求受到限制,最终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道路布满荆棘。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是,中国财政存款量占银行存款相当比例,如1970年为46.9%,1978年为40.3%。由于财政存贷是几乎不计息的,因此,货币中很大一部分不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进一步为中国经济货币化设置了人为障碍。

中国经济货币化现状及展望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化明显加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流通领域的不断拓展、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货币投放量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1985年至1993年为例,年均增长率M0为25.41%,M1为19.95%,M2为24.56%,国民生产总值Y为9.54%,而物价P仅为9%。从这些数据分析来看,1985年以来,中国货币投放增长率几乎以三倍于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增长,这表明投放的货币不仅满足增长的国民总产值的需求,而且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投放的大部分货币充当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的替代作用。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中货币作用加强,经济货币化正朝向纵深发展。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评估,198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大约是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同时,合理的货币供给增加略高于2%。从这一情况来看,目前中国货币化已明显高于前几年,表明中国已逐步走向货币经济纵深阶段。

货币经营资本范文4

[关键词]非货币性 交易 会计处理

在市场上的双方通过非货币性资产实现交换的过程就是非货币交易,是一种交易方式。而非货币性资产则是针对于货币性资产相对而言的。货币性资产指的是持有的现金,把以固定货币作为有效的资产,而固定货币主要指的是持有现金、账户存额、银行债券、股票份额等等,因为未来收款金额是稳定的,因而将其纳入货币性资产;将货币性资产以外的划定成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了:存货、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房产、证券投资、基金总额、以及在建筑工程中的工程货款等等。

一、非货币易会计准则的新特征

1.1制定出了公允价值的划定方式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中第一次运用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及对公允价值的划定原则进行确立,而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一直都是热门话题。非货币易会计准则的与实施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规定有价证券可参照行市价;规定非有价证券可参照同行的证券的市盈率、股利率;规定产成品和商品可参照售价减去费用与利润后的余额值;规定在产品可参照现行重置成本。尽管资产评估手段在很早就对公允价值的预算做出了规划改革,但在会计准则中还是首次运用到。非货币易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指出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一方面可以入市体现出非货币易的实际资金,在推动中国会计准则逐渐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

1.2充分显现了谨慎原则

该准则使用重点反映在了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怎样对换人资产展开合理地计算:在同类非货币资产的交易里,假如出现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比帐面价值要小,则需要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算入账务,把公允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值算进当期损益中。这说明了非货币易会计准则主张的做法是,尽可能不计算非货币易产生的得失,而注重非货币易的损失这一原则,这符合当今国际惯例。

1.3积极展现出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在非货币易中的体现主要是划分非货币易与货币易的过程中。在对两者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可参照重要性原则中提到的25%比例的分析原则。当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在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中占有的份额低于或等于25%时则判定为非货币易;若所占有的份额超过25%(除25%),则判定为货币易。会计在具体的核算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这一标准对非货币易与货币易进行判定。

二、会计在处理非货币易中需要关注的事项

2.1 核算非货币性资产

通常对非货币性资产进行核对计算时主要是针对实际的资金,以及对固定的货币收回后的资产展开核算,例如:现金、股票金额、应收票据以及基金存款等。非货币性资产大多情况只强调减去货币性资产后剩下的资产,如:货物存款、股权金额、稳定资产、债券投资等。而非货币易指的是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展开交易,在交换过程中尽量不与货币性资产(即补价)产生联系。在该环节中的换入与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是重点工作。财务会计中的计量属性是一项基础概念,说的是被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当前最常用到的计量属性包括了:当前成本、实际市价、历史成本、可获取净值、将来现金流量现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准则中是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基础,这样就与上述任何一种计量属性不相符,是不合正确财务核算的。

2.2盈利能否达到预期的标准

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盈利过程在非货币易会计核算中极为重要,根据这点能划分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属于同一个类别。当企业盈利结束后开展的资产交换,应当判定为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其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就是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对于当期的盈利亏损情况有效反映;当企业还处于盈利过程中时,应当判定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其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就是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无需弄清资产交换损益。新准则中规定了判断盈利过程的标准:盈利过程注重持有换入资产相对于换出资产的目的能否发生相应变化。当换入资产的目的予换出资产不一致可判定盈利过程结束;当换入资产的目的与换出资产一致时可判断盈利过程未完成。但如果换入资产的作用于换出资产不一样,则该交易的盈利过程已结束,表明换出资产获得的经济利益达到目标;如果换入资产的作用与换出资产一致,则该盈利过程未完成,换出资产获得的经济利益未到达目标。企业换出、换入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能造成影响且目标一致。因而对于生产经营的资产可以广泛使用到各个地方。但经过全面分析后可知,根据企业持有资产所使用的情况来判断才是比较科学的。这是由于,当企业对于持有资产的目标未发生变化,但资产用途发生变动则体现出了旧的经济业务完毕,意味着要面临下一个新业务,从根本上变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本质。因而,持有资产作用的变动对于是盈利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作为判断非货币易的科学依据。待售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是企业出于出售目的持有的。企业持有待售资产主要是想通过出售资产来得到货币性资产。待售资产不仅用于出售获利,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表明了准则中的规定不够严密,可做进一步完善。

2.3实现无形资产交易损益的有效转变

参照最新的货币易准则内容可知,与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关联的资产发生了减值损失后,将其计入到“营业外支出”科目中,一定要参照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差值进行中。补价过程中对于换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获得而来的收益应该计入到“营业外收入”科目中。而目前的会计制度把企业转让无形资产的行为规定为别的业务活动,与其相关的支出和收入应该属于“其它业务支出”科目和“其它业务收入”科目里进行财务计算。而在非货币易准则中则改变了这一规定,主张将无形资产的交易损益判定为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科目,这就与当前的会计制度不一致。但从基本来看,不管是非货币易还是其它交易有关的无形资产的损益均由主营业务以外的相关业务而造成的,其中的资金项目都必须接受“其它业务支出”科目、“其它业务收入”等科目的审查。详细地判断标准为:对于同类非货币资产交换,其换出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的差额就将其定为“其它业务支出”科目;对补价造成影响的换出无形资产的收益将其定为“其它业务收入”科目。

参考文献:

[1]方军雄.关于《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的一点看法.四川会计,2000;5

[2]王庆文.具体会计准则操作指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姜永德.关于非货币易会计处理质疑.财会月刊,2002;7

货币经营资本范文5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策

1引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一个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的运作,从而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但是,货币政策是不能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来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制定极为重要,国家中央银行要想使货币政策的效用最大化,就应该完全地、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原理和实际操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当今经济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

2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2.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过渡性

正是因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时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从而导致在过渡时期,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成熟,使得我国金融体系和企业处在一个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存在着旧的体系和制度已经不再适用,而新的体系和制度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比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复杂,除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外,还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些特有因素也有关。此外,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度、货币政策传导的被动性等现象,都影响到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通畅性,致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而受到影响。

2.2我国中央银行的非独立性制约了货币政策传导

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体制的特殊性,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货币发行权不完全属于我国央行,还同时受到行政、财政和社会情况等多方面的制约。从而使得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的发行缺乏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的决策权上,也同样不完全属于我国央行。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上,只有建议权而没有最终决定权。正是由于我国央行的非独立性,从而导

致了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失去了应有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2.3我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执行障碍

中央人民银行和各省、市、地区的人民银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央银行在制定了货币政策之后,能否对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贯彻实施,对货币政策上传下达的有效畅通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实际的政策执行者则是各基层的人民银行,但就现阶段来看,基层人民银行在传导货币政策中处于被动角色,甚至当中央银行的宏观货币政策与基层金融机构自身利益产生冲突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就可能在基层失去效用,这可体现在这几年国家年年强调要紧缩基层信贷,但是,年年经过统计之后效果都不太理想。其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实力较为薄弱、内部机制不完善。在对央行的货币政策的理解和自身经营管理权限、经营策略、自身和客户定位不准确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受到影响。

2.4作为传导中介的金融和资本体系市场一体化程度低

货币市场发展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其货币政策传导中介的功能。虽然我国的货币市场已由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形成了初步规范统一的货币市场格局。但总体来讲还不成熟,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发展速度虽快,但主要是国有及其他商业银行为主体,且大多是内部交易。而大量的中小中介机构、企业和个人都没有参与市场交易,导致了市场规模和交易品种偏小偏少,使得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

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是使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最为重要的渠道。当中央银行以出台新的货币政策,从而达到向市场传递了新的货币政策意向时,货币政策措施往往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各个方面。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小、效应差、体系结构不合理,从而使货币政策在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方面出现了障碍。

而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两个市场的双向流通还存在的障碍。由于这两个市场所形成的利率和收益率在资金价格结构上的失衡,使得这两个市场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进行经营和管理。这种由于制度和人为的分割,既不利于两个市场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也使我国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调控货币市场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2.5最终目标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障碍

企业和个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经济目标主体,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有效率,不但要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取向,同时,还取决于企业和居民行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灵敏度和配合的程度。这也说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也必须取决于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整体国民的理性经济意识。

在企业方面,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而大量的私营和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式的经营方式出现,很少或几乎谈不上对企业进行现代化制度的建设。而另一方面中小规模企业资本不足,同时,由于抵押担保能力和我国金融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融资,中小企业游离于货币政策之外,整个社会投资难以得到满足。正是由于企业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尚未建立,使得企业对风险和利益很难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做出及时、灵敏、积极的反应,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在个人方面,由于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使得我国居民有较强的储蓄倾向。由于个人知识和投资经验的影响,使得我国居民在决定投资理财方面更加依赖传统方式,因此,银行储蓄就成为我国普通居民的首选方式。其次,由于社会、收入和福利的影响,居民对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的增加,都使得居民降低了消费,控制不必要的消费欲望。这些都是限制货币政策广泛传导的障碍。从而让货币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

3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对策

货币政策取决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特征和机制。因此,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革现有传导机制和建立新的有效可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立健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使其充分发挥传导机制的基础作用,促进我国货币政策多元化传导途径的建立和完善。

3.1在法律和现实中确保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由于我国的中央银行受政府管辖,强大的政治压力使它无法独立行使职责。从短期来看,政治利益和货币政策存在天然的利益冲突,因此,将行政权和货币政策制定权分离,是确保经济在长期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当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不受短期利益的驱动,才能充分发挥专业精英的才智,使之制定出对长远而言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政策。

因此,央行的独立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统一性、有效性和时效性,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应该集中于中央银行总部;二是要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首先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同时,无论是哪一级的政府,要做到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避免对央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行政干预。此外,央行管理层的任命、独立于政府工作之外都是确保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关键因素。

3.2加快加深银行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

对银行金融等机构的改革,主要是要加大市场化步伐以及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和鼓励市场竞争,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各个分支机构的改革和服务。同时,还要加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建设。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积极开展业务创新,资产优化和负债结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确保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金融机构体系的完善来提升其整体的竞争和效率。

3.3加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建设

首先,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培养市场主体,发展票据、国债、汇率为一体的货币市场。其次,调整资本市场结构,发展和建设以股票、债券、融资为主体的资本市场结构,保证不同的市场主体能享有同等的待遇,使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更富有效率的产业中,从而提高资本市场运营效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应该有协调发展和均衡制约的关系。两个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了加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就应该拓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合理的资金流通渠道。注重市场机制的建立,包括市场竞争、同业拆借、供求关系、抵押贷款、国债回购、价格监控等一系列保证金融市场有效运作的机制,同时加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扩大市场覆盖面。并引导资金在不同的市场间迅速流动,以达到调节资金供求的调控目标。市场之间一体化程度越高,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就越敏感,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就越好。

3.4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对最终目标经济主体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企业和个人则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最终作用主体。因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同时,取决于企业在面对风险和利益时的自我控制能力与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个人对信贷和消费预期的判断。因此,要加快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改变经营观念,真正面向市场进行经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进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要合理缩小不同层次居民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居民个人文化素养和知识教育,加快建设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倡导合理的消费观念。建立和完善个人信贷信用、消费信用制度,努力为居民扩大消费铺平道路。调整消费品供给结构,努力实现居民消费的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这是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对最终目标经济主体影响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莹.三大障碍影响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经济导报,2004,(3).

[2]王渝梅.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3).

[3]曾华,赵爽.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2006,(1).

[4]丁晨,屠梅曾.论房价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

货币经营资本范文6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货币投放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而不引起物价上涨。从1948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例,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市场货币供应量基本处于一种超量供应状态,但市场物价上涨幅度一直低于货币发行指数,论者认为是由于新的信用货币量占领市场,货币容量不断扩展引起的。这种新的信用货币本身在实质上正反映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对货币的需求,同时也表明,货币不仅作为流通媒介参与经济循环,而且作为实际财富的替代,被赋予了资产形式。中国经济货币化始于这种为适应恢复时期的相对市场化的经济过程中。由于市场化,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成为和实物资产一样可以获得等同收益的资产形式。从理论上说,这种地位本身也就标志经济活动日益货币化。用货币价值本身可以衡量经济的各个方面,货币经济成为实物经济的最终替代。

1949年至1952年恢复时期,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币取代了物物交换,从货币化初级形式交换媒介作用充当了农村地区物物交换的替代。虽然这是一个浅层次过程,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货币化向纵深发展。统计数据表明,这三年虽然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增长了77.5%,而市场现金流量增加了6.05倍,货币供应总量M2增加了23.1倍。值得注意的是后一个数据包含了信贷量。这说明在恢复时期,虽然经济货币化已表现在流通媒介上,但更集中体现为货币作为资产形式的信贷上。这点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现代经济中经济货币化的第二形态较之第一形态,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当然,经济货币化过程并不等同于货币的盲目发行,恰当地表现为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容的货币需求和替代。如1950年2月市场现实流通量为1949年12月的117.2%,M2为135.5%,物价指数为209.4%,物价指数远远高于货币增长率,表明货币已超过经济货币化的容量,为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称的货币发行。中国经济在三年恢复时期,除了信贷支持国营工商业外,并且加强了对私营业务的支持,因而在三年的恢复期保存了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对货币化的需求,使货币供应和经济货币化同步进行。经济货币化本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但是,中国从1956年始,逐渐深化的计划经济使经济货币化受到严重阻碍。

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从一般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的品种和数量便越大,金融资产与社会产值的比率越高,货币化程度越深。分析中国的状况,1953年我国银行资金运用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5.1%,1956年为19.3%,1978年为33.3%,1989年为47.7%。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1953年至1956年银行资金运用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年增长1.4%,而1956年至1978年仅为0.63%。这些数据比较情况说明,1956年至1978年后的计划经济由于采用计划调拨,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速度大为减慢。再比较1978年至1989年的年均1.4%增长率,进一步可以看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严重非货币化,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56年后出现的财政划拨款制使企业发展所需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受到控制,一方面使经济货币化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表现为1956年至1978年经济发展极为缓慢。这种情况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表现为自1958年起国营企业(包括公私合营企业)需要的定额流动资金70%由财政拨给,1959年后国营农场需要的流动资金,统一由财政拨款,1962年后,商业部门改由国家核拨部分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根据当年经济发展状况后计算出来,事实上每年增加甚微,因而使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来源缺乏,加之扩大的处延式投资中资金沉淀现象普遍存在,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需求受到限制,最终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道路布满荆棘。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是,中国财政存款量占银行存款相当比例,如1970年为46.9%,1978年为40.3%。由于财政存贷是几乎不计息的,因此,货币中很大一部分不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进一步为中国经济货币化设置了人为障碍。

中国经济货币化现状及展望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化明显加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流通领域的不断拓展、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货币投放量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1985年至1993年为例,年均增长率M0为25.41%,M1为19.95%,M2为24.56%,国民生产总值Y为9.54%,而物价P仅为9%。从这些数据分析来看,1985年以来,中国货币投放增长率几乎以三倍于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增长,这表明投放的货币不仅满足增长的国民总产值的需求,而且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投放的大部分货币充当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的替代作用。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中货币作用加强,经济货币化正朝向纵深发展。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评估,198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大约是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同时,合理的货币供给增加略高于2%。从这一情况来看,目前中国货币化已明显高于前几年,表明中国已逐步走向货币经济纵深阶段。

货币经营资本范文7

关键词:货币资金;资金控制;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6-0154-03

对企业来说,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产。货币资金根据存放地点及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在企业中,货币资金具有高流动性、高风险的特点,所以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这里所说的货币资金控制管理措施,是指企业为保障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等等而采取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的方法和程序。因此,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过程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实际,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1 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环境

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是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统称,同样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货币资金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架构和权责分配的设计、内部审计的监督、企业文化以及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营造。

第一,组织架构和权责分配的设计。首先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企业现有货币资金的治理机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的梳理,以确保企业的货币资金的治理机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关于货币资金的组织架构运行和监管应该进行如下两点的梳理:(1)企业梳理货币资金的治理机构应重点关注高层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和运行效果。货币资金的治理机构存在问题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2)企业梳理货币资金的内部机构设置,重点关注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中存在职能交叉、缺失或运行效率低下的情况应当及时纠正。其次关于企业高管权责分配制度的设计,对企业来说管理层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企业在推行领导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高层管理决策者的道德观、价值观都直接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

第二,内部审计的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包括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建议,来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效果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的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者或单位领导监督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第三,企业文化以及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营造。首先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经营的好坏关键是看企业能不能聚人,能不能人尽其才,能不能才尽其用。有灵魂的企业可以通过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使每个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高度重视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企业并购,应当特别注重文化整合,重点是在组织架构设计环节中考虑文化整合因素。其次是一个企业高管和员工所体现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对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非常重要。企业在内部控制各个环节上每个岗位都处于相互牵制和制约之中。如果员工的诚信度不高,能力不够,在工作中出现疏忽大意,均可以导致某项控制失效。因此,员工的道德观、价值观的熏陶尤为重要,要鼓励员工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揭露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

2 货币资金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通过对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上多次出现问题,包括公款挪用、支票套现、盗用凭证、收取回扣等现象可以说明货币资金在企业管理控制中的主导地位。关于企业的货币资金控制管理体系的内容,我们做了以下三方面分析:(1)企业需要根据其自身资金问题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管理体系,才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管理的风险,同时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企业流动性财产不受损失;(2)企业通过加强货币资金控制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货币性资金的安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各项货币资金控制管理活动都在可控的范围内;(3)

业通过有效可行的制度来制约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人员的行为,以避免人为的作用给企业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货币资金作为企业资产中流动性较强的一种资产,是最容易被贪污、偷窃或挪用的资产,企业如何进行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管理,对于有效保障企业流动性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货币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是企业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因此,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有效的货币资金控制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货币资金使用效率。企业通过财务管理将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进而对企业开展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状况和各项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进行实时的监督,最后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资产安全目标。(2)有效的货币资金控制管理可以健全企业货币资金使用监督体系。企业要根据自身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货币资金使用监督体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增强管理高层和财会人员对资金使用的独立性与制约性。在相互制衡结构体制下,建立权责制衡、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最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3)有效的货币资金控制管理可以增强突发性企业货币资金波动的承受能力。企业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资金链可能面临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增加和市场需求萎缩,库存周转缓慢等诸多严峻的挑战,因而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将是整个资金管理的重点。企业只有重视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才能根据市场波动及其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对抗突发性货币资金波动的承受能力。

3 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企业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活动是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多企业在最初设立执行管理方案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货币资金管理体制,这就导致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体制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约束。我们对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工作中的常见的漏洞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第一,企业货币资金内控管理制度混乱。(1)对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的管理上,每个企业都存在着未按规定限额留存库存现金、库存现金收入不入账等的现象,这样就容易出现挪用现金、“白条”抵库的情况。而在现金收支管理过程中,一些经办人员利用职权随意更改票据上的金额,将多出款项据为己有,或是不开具发票而将实际收到的款项隐匿贪污;(2)对单位公章和票据管理上,一些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将预留银行印鉴交给出纳一人保管,这样的做法不但会伤害到了企业的利益,而且为侵吞公款、携款潜逃者提供了间隙。

第二,企业货币资金运营效率低下。在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体制中,很多企业都会制定资金使用和费用开支等计划,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计划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决策中,盲从投资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企业通常只重视利润考核而忽视对现金流的控制,仅仅用单一指标来评判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获利能力。而在实际过程中企业的利润只是一方面的考核标准,一个企业在短时期内盈利能力不高并不能说明这个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一个盈利为正的企业其现金流也可能为负,这样的企业可能会因为资金周转不过来而导致破产。企业管理人员应统筹各项指标并综合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及时关注现金流量的运行情况和企业资产项目的完整性,才能使企业的机制维持正常的运转。

第三,企业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不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是对企业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评审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在领导责任制的体制下企业内审机构独立性并不强、授权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通常而言,对于企业内审的范围非常狭隘,只局限于账目的审核。而对于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很多情况下都是虽有相应的审批制度但并没有严格执行,企业在进行各种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货币资金并没有严格遵循审批制度,财会人员随意支取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企业单位公章随意出借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这些不健全的监督机制会降低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由于每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财务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大、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企业出现会计人员无从业资格上岗和对有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对其专业知识的淡化学习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会计

核算与监督。

4 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管理的措施

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措施是为了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对有效预防财务管理中信息错误与舞弊行为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如何把货币资金运用好,使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考虑如何操作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鉴于此,我们给出了以下四方面的建议:

第一,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涉及到的就是资金链使用上的管理。企业货币资金业务的发生主要就是在现金收支业务环节和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环节上,所以在涉及到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工作时,关键就是严格把控这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现金收付业务的管理,具体涵盖以下两点:(1)会计凭证金额的涂改。会计人员采取涂改和挖补的方式对发票或收据上金额进行篡改。对银行对账单涂改。会计人员涂改银行对账单上的发生额或余额进行提现,使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的金额相符。对此,会计主管应认真审查原始凭证上的数量、单价、金额是否记录真实,有无凭证填写错误和修改痕迹并对不相容职位进行职权制衡。(2)一式多联式票据头尾不一。对于一式多联的票据在出票时经常需要套写,若利用假复写的方法,会使票据联和存根联金额不一致,造成收多报少或支少报多的情况。为防范此种行为的发生,企业管理人员应将填制原始凭证职责和实际收付款职责严格分开,必要时需要第三人的监督。

第二,建立健全企业货币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货币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活动。企业预算管理制度是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货币资金的运营效率。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前,应做好整个预算期内各时期的货币资金余额的计划情况,在进行编制货币资金预算时,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好短期货币资金预算,同时也要做好中长期的货币资金预算。在执行企业货币资金预算时,由涉及到的各现金收付业务的相关部门依照各部门各单位的整体经营情况和发展规划提前报送给部门资金预算,然后经由各部门主管和财务负责人审批后再报告给企业管理层审核、批准、执行。企业货币资金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根据预算计划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企业货币资金内部监督机制,应当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总体情况。在企业货币资金内部监督机制下实行严格的业务分工和相关人员责任制来建立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在会计规定制度下,互不相容职务应明确各自的岗位和职务的职责权限。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并设立账务稽核对证制度和实行工作轮岗制,不能让一个人来经办企业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同时企业应不定期对货币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并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风险。

第四,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业务继续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素质和业务继续教育的提高可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执行水平,从而有效落实企业内部控制政策。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使其了解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及违反财经纪律的严重性,要从根本上控制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再者,企业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福利保障待遇和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让每个财务管理人员能有更加广阔的平台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综合能力,只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抓好各级部门和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2013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

计[m].

货币经营资本范文8

关键词:对外承包工程;财务管理;途径

一、引言

对外承包工程是指经我国政府批准的我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通过国际间的招投标、议标或其他途径,承揽和实施境外各类工程项目(含境内外资项目)的跨国经济活动。它涉及资金、技术、生产资料、劳务、管理、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和配置,包含可行性研究、勘测、咨询设计、融资、设备采购和安装、施工、管理和人员培训等诸多环节,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诸多内容。

选择记账本位币是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会计核算不能回避的问题。所谓记账本位币,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在涉及多种货币计价的经济业务时,为了对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收益进行统一计量,以求得到综合的会计信息,而确定的作为统一核算尺度的货币。合理选择记账本位币至关重要。由于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会计业务发生在国外,外币业务占全部经济业务的绝大部分。所以,对外承包工程一般都采用工程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也可以用美元作为记账本位币。有些对外承包工程不仅涉及工程所在国货币,还涉及美元、欧元等其他国家的货币,人民币也仅被作为一种外币来核算。

二、中美会计准则对记账本位币选择的规定

(一)我国的规定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以下简称“外币折算准则”)对记账本位币选择的标准作了如下说明:

1.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行商品和劳务的计价和结算;

2.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通常以该货币进行上述费用的计价和结算;

3.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用的货币。

“外币折算准则”特别指出,企业选定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境外经营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否拥有很强的自主性;

2.境外经营活动中与企业的交易是否在境外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

3.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否可以随时汇回;

4.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其现有债务和可预期债务。

(二)美国的规定

在美国,类似我国会计制度中的记账本位币概念被称之为“功能货币”(Functional currency)。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外币折算》中,对功能货币的选择给出了标准(见表1)。

表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功能货币选择的标准

三、影响境外企业对记账本位币选择的因素

(一)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否拥有很强的自主性

境外经营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否拥有很强的自主性,是境外经营选择记账本位币要考虑的关键所在。如果境外经营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拥有很强的自主性,则可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中主要使用的记账本位币来确定自己的记账本位币。否则,若境外经营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对境内母公司或总公司有很强的依附性,抑或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总公司的经营业务,它只是总公司业务在国外的简单延伸和扩展,属于总公司的有机组成部分,则应该选择和母公司或者总公司相同的记账本位币。因为这种货币同样是境外经营所处的经济环境中主要使用的货币。

例如,我国某一大型企业集团在境外设有两个企业。企业集团在日本设立的子公司A公司,独立开辟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集团在德国设立的销售代表处B公司,主要负责集团产品在德国的销售事宜及售后服务,所得的收入即时汇回国内总公司。

由此可见,A公司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拥有很强的自,基本上是独立于总公司的经营业务。那么,A公司可根据所处的经济环境中主要使用的记账本位币来确定自身的记账本位币。B公司对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没有什么自,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总公司的经营业务,它只是总公司业务在国外的简单延伸和扩展,属于总公司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记账本位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会立刻影响到总公司的现金流量,即汇率变动直接影响的是境外经营所持有的货币性资产,

所以,A公司在日常的业务处理中,可以比照企业选择记账本位币的方法和程序选择自身的记账本位币,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按照外币报表折算处理。B公司应该将境外经营视为总公司自身的交易,并将在德国的销售收入作为外币交易,按照外币交易折算的要求进行处理。

(二)与企业的交易是否在境外经营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境外经营活动中与企业的交易在境外经营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指境外经营的日常交易和业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企业集团或总公司、母公司之间发生的。这样,企业集团或总公司、母公司的记账本位币,就成为境外经营所处的经济环境中主要使用的货币,也就是说,他们使用相同的记账本位币。

例如,国内某一钢铁企业集团为了取得俄罗斯优质的铁矿石,而在俄罗斯设立了一个采矿场作为境外经营的子公司,其所采铁矿石95%运回国内作为集团采购的原材料,其余的5%可以自行决定销售。这样,与国内集团公司的交易就占到了境外经营的绝大部分交易量,在计量和结算的时候又都使用集团公司的记账本位币,可以视为企业自身的交易,所以按照记账本位币的涵义,境外经营就应该选择和集团公司相同的记账本位币。

反之,若境外经营活动中与企业的交易在境外经营活动中占有微小的比例,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其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企业只是享有境外经营权益的剩余索取权,汇率的变动不会立即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只有在编制合并报表或者处置境外经营所有权时才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所以在日常的业务处理中,境外经营可以比照企业选择记账本位币的方法和程序选择自身的记账本位币,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按照外币报表折算处理。

(三)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直接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可否随时汇回国内

如果境外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直接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并且境外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随时汇回国内企业集团,则可以将境外经营的交易视为企业自身的交易,采用企业集团的记账本位币作为自己的记账本位币。否则,就应该按照企业选择记账本位币的方法和程序选择自身的记账本位币,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按照外币报表折算处理。

四、实例分析

某外经企业在非洲某国中标一输变电线路项目,合同额为1 000万美元。该项目的资金来源于非洲发展银行贷款,其中合同额80%的结算款直接以美元支付,其余20%的结算款由当地政府按投标时美元兑当地币的汇率1:500折合成当地币支付。该项目经营前期的流动资金全部由国内的母公司筹措提供;假设该项目约有540万美元的设备、材料采购自中国或其他第3国,由母公司直接以美元代垫购买;其余成本费用发生在非洲当地,约支付了20亿当地币。项目经营过程中,该外经企业为弥补当地币不足,以181.82万美元兑换了10亿当地币。项目以其结算收入陆续归还母公司前期流动资金和代垫费用。假设该项目收款和支出在1年当中平均分布,汇率在1年中的变化是单向、渐变的。美元兑当地币汇率为:期初1:500,期末1:600,年度平均汇率为1:550。

(一)若以当地币为记账本位币核算,则其年度各项经营指标反映为:

营业收入=800万美元×500+10亿当地币=50亿当地币

营业成本=540万美元×500+20亿当地币=47亿当地币

汇兑收益=10亿当地币-181.82万美元×500=0.909亿当地币

利润=50亿当地币-47亿当地币+0.909亿当地币=3.909亿当地币

将上述结果按年度平均汇率(1美元=550当地币)折算为美元反映,结果为:

营业收入=50亿当地币÷550=909.09万美元。

营业成本=47亿当地币÷550=854.55万美元。

汇兑收益=0.909亿当地币÷550=16.53万美元。

利润=3.909亿当地币÷550=71.07万美元

(二)若以美元为记账本位币核算,则其年度各项经营指标反映为:

营业收入=800万美元+10亿当地币÷500=1 000万美元

营业成本=540万美元+20亿当地币÷500=940万美元

汇兑收益=9 090万当地币÷500=18.18万美元

利润=1 000万美元-940万美元+18.18万美元=78.18万美元

经营者从实际的现金流角度对其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

营业收入=800万美元+10亿当地币÷550=981.82万美元

营业成本=540万美元+181.82万美元+10亿÷550=903.64万美元

利润=981.82万美元-903.64万美元=78.18万美元

对比以上结果,可以发现,以美元为记账本位币的核算结果与实际经营情况相符,而以当地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核算结果因受汇率的影响对实际经营活动的反映扭曲程度较大,尤其是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造成的。

那么,什么时候适宜选择当地币以外的币种作为记账本位币呢?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在会计主体有权利选择记账本位币的前提下,首先要保证以选定的币种作为基本计量尺度进行会计核算时所得的结果较使用其他币种核算时更接近实际经营情况。一般来说,如果某种货币在会计主体经营活动的收入、成本费用支出、现金流量、融通资金(包括与母公司的交易和往来)中占有超过50%的比例,则应当考虑以该货币为记账本位币。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境外经营机构根据我国的相关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建立有关的会计核算体系,向国内母公司报送有关的财务信息为前提时,才能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的规定,允许企业根据其经营特点,选择适当的本位币。如果根据境外单位的法律地位和当地的有关法规要求,需要该境外机构按照当地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建立有关的会计核算体系,向当地有关部门报送财务资料,则要根据当地的有关会计准则,确定其会计主体是否被允许自主选择记账本位币。

参考文献:

[1]《对外经贸杂志》2001年第6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费用处理办法》.

[2]《化工管理》2004年第6期《斯里兰卡国际工程承包税务问题简介》.

[3]张翼鹏. 试论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5) .

货币经营资本范文9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利率 股票市场价格 传导机制

一、引言

作为最重要资产价格之一的股票市场价格,是我国经济形势“晴雨表”的重要指标,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部分。从经济学知识出发,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公众手中持有更多的货币,从而产生增加消费的欲望。这可能导致他们购买更多的股票,从而使股票价格上升。如果把托宾q 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和企业资本重置成本之比,那么股票市场价格上升就会使托宾q 上升,进而刺激投资,反之则会造成投资萎缩。同时,股票价格的上升也使公众持有的财富上升,从而使消费上升,最终无论是投资的扩张还是消费的增加,都会使产出增加。

易纲、王召(2002)在“货币政策和金融资产价格”一文中通过构造产出一般方程、企业利润方程、IS―LM等模型构建了由产出、消费、价格、托宾q和长期债券利率所组成的动力系统来确定经济运行的稳态。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中有股票市场存在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变得更加复杂。一般而言,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最为主要的中介指标,是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下面将主要分析这两个指标的变动在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

二、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

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1. 资产组合效应

所谓资产组合,指一系列具有不同到期日、不同收益率和风险特征的资产的组合。在总财富、风险偏好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会选择一种符合其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特征的资产组合结构。

货币供给 单位货币边际效益 股票资产/货币资产边际收益比率 理性投资者股票资产需求 若股票市场有效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价格。

2.内在价值增长效应

根据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理论,股票市场中股票的价格是由股票的内在价值所决定,价格总是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

货币供给 若有效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市场利率水平 上市公司融资成本、投资需求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内在价值 股票市场价格。

3.预期效应

“预期”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决定其当前的行动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所作的一种估计。

货币供给 经济主体预期未来货币政策趋紧、股利贴现模型下市场贴现率 在公司经营状况不变的前提下、股票预期收益现值 股票市场价格。

4.通货膨胀效应

通货膨胀会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以及预期等因素进而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在不同的通货膨胀类型下,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不相同。

温和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 在有效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般价格水平 上市公司经营收入 〉 经营成本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股票市场价格。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货币供给 存在价格粘性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原材料、人工等经营成本持续 上市公司经营收入 〈 经营成本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股票市场价格。

从上文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可知,股票市场价格与货币供应量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加,股价上升,反之则下跌。但是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的这些关系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学假设基础上的,而实际经济活动远比这些假设复杂,因而实际中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并非完全按照理论推理进行。

三、利率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

1.利率对股票市场供给的传导机制

从股票市场的供给看,利率变动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融资费用和财务成本,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票市场价格,调节股票市场的供给。与货币供应对股票市场传导的内在价值效应类似,利率 上市公司融资成本 上市公司预期投资收益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内在价值 股票市场价格 。

但同样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利率 上市公司经营风险 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收缩 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规模 股票市场供给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价格。

2.利率对股票市场需求的传导机制

从股票市场的需求看,投资者购买股票主要是一种基于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上涨预期的投资行为。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主要通过股票买卖价差获得利润,只要价差收入加上股利收入超过市场同期利率水平,就能获得利润。

利率 持有股票的机会成本 预期投资股票风险 理性投资者转移投资方向、股票市场需求 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价格。

在引入斯卢茨基方程来分析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最优调整过程时,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利率上升引起的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所以利率上升会降低股票市场的需求。经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率上升会降低股票市场的价格,反之则会增加股票市场的价格。

参考文献:

[1]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03:13-20+92

[2]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07:44-53+91

[3]刘松,杨溢.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实证与方法[J].经济管理,2003,22:78-83

[4]王培辉.货币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0,07:59-7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