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风险管理的目标集锦9篇

时间:2023-09-21 16:55:21

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目标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管理策略

1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每一个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前,都必须经历一个步骤,就是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只有招投标顺利进行,才能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有开始施工的流程。所以,建筑工程中招投标的地位和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其中,影响招投标的风险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加强招投标风险管理成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针对招投标风险管理而言,它是建筑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的风险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将风险降到最低,提高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2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2.1建筑工程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要想加强招投标风险管理,就必须先明确招投标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因素。针对招投标风险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同风险。合同是建筑工程项目最重要的部分,合同是否成立、合同是否存在失误、合同是否公正等都是影响合同风险的因素。第二,施工的技术风险。在施工的过程中,都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因素,但是针对可预知的风险因素而言,应该尽可能的避免,比如:地理因素的影响、工程技术的影响、材料设备质量的影响等。第三,经济风险。整个建筑工程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一旦经济出现问题所有的工程都会停滞,而经济风险也包括外汇风险、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危机等。

2.2招投标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由于发展还不够成熟,导致建筑工程市场的各种制度机制都还不过完善,这也成为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国法律上,没有对招投标进行明确的条文规范,也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另外,在建筑企业中,也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严格的规范制度进行约束,各种懒散、松懈等问题广泛出现在工作人员的身上,使工作人员对相关的工作没有做到应尽的责任,而且相关的领导人员对招标工作并没有那么重视,导致招标工作漏洞百出。

2.3招投标合同违约风险高

招投标合同的签订需要双方达成一致,但是,在许多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合同违约的情况,合同违约的风险越高导致招投标工作的损失越大。一旦出现合同违约风险,就会导致后期的工程进度停滞、质量不达标、资金不到位等问题。除此之外,相关的投标工作人员的履约意识也较为薄弱,很多的违约风险出现,就在于投标人没有意识到履约的重要性。所以,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招投标合同违约风险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

3建筑工程项目影响招投标的风险因素

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革,建筑工程项目在法律法规等制度规范上已经有了新的补充和完善。但是,在具体的招投标环节中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从而造成经济损失。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影响招投标的风险因素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3.1招投标环节中

在招投标环节中,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导致大量的建筑工程项目出现逃避招标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会严重影响到工程后期的施工进程,而且招投标环节出错甚至会使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停滞。另外,部分招标方和投标方会出现相互串通勾结的情况,从而引发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3.2评标环节中

在评标环节中,由于制度规范不够完善,不法分子会钻漏洞。在没有确切的保证评标方式科学的情况下,一些工作人员会通过不严谨的招投标管理工作,导致评标结构不够权威,没有足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中标环节中

在中标环节中,也是经常发生问题的地方。时常会因为没有合理的进行中标通知而导致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另外,没有及时的、科学的进行中标展示公开工作,以及评标工作没有科学谨慎的进行,都会导致合同的内容不符合双方要求,引发双方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职责,使合同存在更大的经济效益损失。当然,中标环节中也缺乏相对科学的工作模式,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没有按照严格的操作流程进行工作,使中标环节问问重重。

3.4经济管理过程中

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风险因素存在的最多,也是影响最大的环节。经济管理主要是结合招投标工作全面的分析经济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展望未来,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因此,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良好的预测经济波动状况,就会影响经济管理,引发一些经济风险,从而无法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的需求。

3.5政治社会风险

建筑工程行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政治的辅助。而且,政治和社会风险问题是建筑工程项目不可避免的,也具有较强的突发性。例如:政府投资影响、政策规章制度、政府支持鼓励程度等等,如果没有对政策社会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就会导致招标过程中出现管理问题,甚至应发严重的风险因素,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出现经济效益损失以及社会效益损失。

4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管理策略

4.1选择合适的合同计价形式

每份合同都有不同的计价形式,要根据合同的内容选择适合的、科学的、可行的合同计价形式。在进行合同计价形式的选择时,需要紧紧抓住建筑工程的时间施工情况和特点,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低合同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

4.2要对投标风险做出必要的评估

在建筑工程行业,每一个建筑项目都存在各种不同的风险因素,在进行建筑工程选择施工前,就需要贯彻落实招投标风险评估的工作,明确了解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会出现哪些风险问题,会对建筑工程造成何种影响等。一旦招投标评估的结果不够理想,就可以及时采取停止措施,减少后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等。

4.3招标方的风险管理分析

针对招标方的风险管理而言,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在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之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招标机构,并且对招标机构进行全方面的筛选评估。第二,在招投标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合同风险的存在。第三,在开标评标时,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择专业的人才进行投招标工程。第四,在定标的时候,需要严格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以整体的建筑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出发,签订合同的各种科学合法的协议。

4.4投标方的风险管理分析

针对投标方的风险管理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进行招投标工作时,要全面的对招投标相关的信息文件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且深入的对各种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测评,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合同。第二,投标方一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合同并且签订了合同,就需要加强自己的履约意识,尽可能的降低经济和信誉上的损失。第三,要积极履行投标人的承诺制度,尽能力的不出现任何不符合承诺的事项出现,加大合同风险。

风险管理的目标范文2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投标

国际工程承包投标的项目化管理:包括投标组织项目化管理和投标过程项目化管理。同时对项目化管理的特点进行简单介绍,通过投标项目化管理流程的介绍,体现中交四航局国际项目信息处理流程和国际项目投标流程作为联系项目化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的纽带作用。

一、国际工程项目

(一)概念

国际工程就是一个工程项目是指从咨询、融资、采购、承包、管理以及培训等各个阶段的参与者来自不止一个国家(或地区),并且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工程。

(二)特点

作为国际工程项目,除具有项目的一次性、唯一性、生命周期性和明确的目标性以外,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国际性,决定了其还具有下列特点:

(1)跨多学科的系统性

国际工程不但是一个跨多个专业和多个学科的新学科,而且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学科。客观上要求从事国际工程的人员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以外,还掌握与法律、合同、金融、外贸、保险、财会等多方面的知识[1]。可见国际工程是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2)跨国的经济活动

国际工程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主要参与者负责实施的工程项目,是一项跨国经济活动。参与各方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背景的差异,各自的利益诉求也互不相同,导致矛盾和纠纷客观上始终存在。

(3)严格的合同管理

由于不止一个国家的单位和人员参与,不能采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包括FIDIC、ICE、AIA、NEC 等各种合同条件已为国际工程界广泛采用,为国际工程参与各方制定合同管理方法提供了惯例性的、行之有效的范本。这些合同条件为各参与方制订了严格的参与规则。

(4)风险与利润并存

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国际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国际工程充满了风险;同时国际工程相对国内工程来说利润率一般较高,如果项目运作成功其较高回报也令参与者非常向往,可以说国际工程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载体。

二、项目管理流程

按照项目化管理涉及的组织层次可将项目管理分为:组织内部的单项目管理、组织内部的多项目管理、跨组织的单项目管理和跨组织的多项目管理四大类。其中组织内部的单项目管理是最基本的情况,是其他三种等次项目管理的基础。

项目化管理的各种机制主要通过流程来体现,将项目化管理的抽象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流程和图表工具是实施花管理的有效保障[2]。投标项目化管理流程的应用,是在引入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construction)的基础上,把每一个投标过程看成是一次业务流程再造,将组织内外涉及的不同层次通过流程管理在投标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保证投标活动灵活高效运作。为适应投标项目化管理流程的要求,中交四航局对包括国际项目投标信息处理和投标实施制定了流程,国际项目信息处理流程和国际项目投标流程的引入,一方面明确了国际市场部,工艺技术部、工程业务部、采购中心、财务部、子公司有关投标参与人员的职责;另一方面通过程序化的制度管理对投标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从而实现了国际项目投标的全面管理[3]。

三、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管理

(一)全面风险管理

(1)投标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在信息处理阶段,获取项目信息后,对于是否对该项目进行跟踪,由国际市场部部门经理初审报公司分管国际市场业务的公司领导审批。如获分管领导审批通过,则由部门经理指定项目信息跟踪负责人,对项目信息及时更新并且向各相关人员汇报,使项目信息始终处于最新状态。

在投标阶段,投标经理作为投标实施的组织者,是组织内/外部项目投标信息的接收/输出枢纽,标前会议和现场考察发回的信息、业主发出的招标文件补遗、各合作单位(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公证机关、设计单位、供应商、分包单位、甚至包括科研单位)与本投标小组的双向信息传递按照项目化管理必须准确、及时、高效。从而为合理设计方案、施工技术方案的拟定、编制;商务报价策略的制定、报价书编制提供准确及时的第一手资料,保证整个投标小组的高效运作。

投标澄清阶段,对于业主就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商务报价提出的质疑,必须适时、恰当予以回应,特别是对于报价,结合业主质疑,也可以帮助我们对报价的思路、计算方式和表达形式进行梳理;同时对标书中考虑不当的内容予以调整和澄清,从而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标后交底时,除了移交整套投标文件以外,必须着重对投标的技术决策、报价思路、关键的可能引起重大费用变更、影响工期的事宜予以详细说明,使配合部门和项目部对潜在的风险提前知道、主动管理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

(二)风险的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就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并将这些风险的特性整理成文档。风险识别是指项目管理者识别风险源、确定风险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风险识别需要确定风险源、风险事件和风险征兆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风险辨识的原则有全面完整原则、持续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资料积累。

风险识别是项目风险分析的第一步。首先需要弄清项目的组成,即项目要求干什么;其次弄清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项目与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的、有章可循的步骤和方法查明项目可能形成风险的各种事件。风险一经识别应按同一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落实到投标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源(潜在风险)分别为投标项目自身、招标要求、业主(包括咨工)、投标人(包括投标人的市场经营发展战略、类似工程经验、关键设备、技术实力、管理水平)、投标环境(包括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商务和社会环境,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气候等自然环境,,竞争对手,甚至整个国际大环境下的经济形势)共五大风险源[4]。贯彻风险辨识的五大原则,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大原则下,在投标全过程中能够系统看待问题,抓住影响技术方案和报价的重要问题,使技术方案能够满足业主要求、报价能够真实反映投标人的成本和竞争力,从而产生符合自身水平和实力的投标决策;由于风险识别需要用到许多资料和信息,资料和信息作为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其准确与否决定了最终决策的成败,因此要获得真实、有用的资料和信息,还必须注重的平时的积累。

结束语:

项目化管理是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管理取得成功的必要的组织手段。通过投标组织和投标过程的项目化管理,以投标项目为导向,可以实现组织内部和跨组织投标参与各方的及时沟通和高效合作。投标项目化管理流程是实现项目化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的纽带和工具。中交四航局制定的国际项目信息处理流程和国际项目投标流程不但在程序化、制度化方面保证了项目化管理得以实现,而且从组织层面确保了全面、全过程动态风险得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徐S、李向国,建设项目投标报价决策与风险分析[J].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王祖和,王永萍,代春泉等.现代工程项目管理[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风险管理的目标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目标定位;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面对国际金融环境所带来的不乐观因素

(一)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1.汇率方面的挑战。众所周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存在着上升压力。这一压力的形成不仅受到我国长期净出口增速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经济政治大环境的作用。

2.贸易壁垒方面的挑战。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其中又以绿色壁垒最为常见。不难理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逐步奉行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有效规避WTO惩戒风险的驱动下,它们必然引入技术性壁垒。这一国际贸易壁垒的引入,直接加大了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难度,并同时增大了生产成本。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放贷资金紧缩。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对于我生产制造行业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或许在今后的金融风暴中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2.放贷质量难以保证。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级政府着眼于招商引资一些绿色环保的现代项目。这样做符合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同会给当地行政部门带来业绩需求。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地的政府会对相关银行施加压力,影响了放贷的质量,对于银行放贷产生了很大的风险。

通过上面两点我们可知,中小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密切相关,中小企业有个稳健的发展趋势,必然也将带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所以,两者只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共同建立一个和谐,诚实守信的循环关系,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二、不利条件下的企业融资风险形成的机制分析

1.生产结构升级。主要就是人们的消费结构的转变导致了生产结构的升级,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调整自身的生产结构,从而提升了在销售领域的的地位,进而进军国际市场。

2.低碳发展方向。中小企业的低碳发展方向,使其生存下来的必然趋势,只有符合发展的大趋势,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自身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会大大的降低企业融资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目标定位

(一)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展开创新

商业银行的形式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本着为了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在银监会的监督下,进行各种商业活动。防止其做高风险投资,把客户的利益推到浪尖上。

(二)创新初衷应是提升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盈利,只有不断的优化自身的服务质量,不断地增加新业务,在投资市场中稳步发展,才会占有一席之地。对于银行的服务高效率高素质,对其内部行为既要高度监管,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实践模式

(一)引入外部专家团队

对于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吧,对于一些创新型企业进行信贷时,对于考察是一大难题,对于其领域不熟悉,缺少技术把关,对于许多商业活动不能正确的做出判断。因此,在商业银行可以构建由外部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一个专家外部考察小组。这样大大的降低了风险的发生,有助提升在金融界的地位。

(二)建立与政府的沟通机制

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趋势发展的态势,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投资方向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作用。所以,和政府做好沟通很必要,可以大大的降低投资的风险。关于一些相应政策的贷款项目,与政府协调好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三)资产结构优化的放款倾向

对于银行内部的监管制度要严格,在放贷选择上要严把关,对于一些发展前景好,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的,风险小,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企业优先。通过优化放款机制,不断完善业务水平。此外,还要看当地的政府的扶持方向,最终确定放贷的决定。

(四)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工作模式

银行的性质决定了贷款的种类繁多,有些贷款项目比较复杂,为了加大监管的力度,必须进行系统的调查。最好组建组建一个内部导向团队。非别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实,对于借款的的用途,产品的预期效果,等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提高自身的监管效率,同时也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工作建立的发展方向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工作建立的发展方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效率提高方向,体现在有效缩减监管周期,从而提高放贷效率;(2)组织优化方向,通过组织架构的适应性调整,来为建立工作的开展建立职能部门间的配合机制;(3)内控强化方向,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建立全过程的监管途径。

总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在蓬勃的发展,企业的种类与数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企业的扶持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商业银行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政府应该鼓励商业银行的的发展,提供适当的便利。商业银行更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越来越专业化,投资理念明确,监管力度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应运而生,将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半功劳来自于商业银行。我相信,商业银行在未来的贷款业务会越做越好,定位会更加的准确。我坚信商业银行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的目标范文4

关键词:企业组织目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及各组织在经济活动中所建立起的一种互相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及职责分工制度。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受着企业组织内部各个人员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优化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内部控制的要素共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以及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五个,如下图1所示。

(二)全面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在一个存在风险的环境中,如何将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该过程包括了对风险因素的评估、度量以及制定应变策略等。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将优先次序排好的过程中,其中可能引起最大损失以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优先处理。但是实际情况中,排列优先次序的过程相对比较困难,因为风险与其发生的可能性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由此可见,风险管理需要整个公司所有人员的共同执行与参与。风险管理要求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以及控制活动、监督和信息与沟通等八个。其如下图2所示。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

(一)重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性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都是指过程化的管理,相对而言内部控制呈现出动态管理的特点,它促使企业经营朝向既定的组织目标而努力,但是它又不是组织目标的一部分,而是促使目标达成的手段,内部控制各要素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全面风险管理同样是一个过程,但是其相对内部控制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表现出一种静态性,即其贯穿于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中,管理过程的各方面均有风险管理各要素的渗透。

第二,影响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因素相同,企业组织架构中各个层次的人员,诸如董事会、管理层或者其它的相关人员,他们的互相影响和作用会对内部控制产生直接的影响,它不但包含了内部控制政策及相关的控制表单,各层次人员的作用也包含在内。此外,在控制过程中,每个成员不仅是被控制的对象,也会是实行控制的控制者。而对于风险管理而言,其整个过程也强调人的参与,它与整个企业的所有相关人员均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要有一个宏观架构方面的风险组合观念。

第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手段相同。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均是通过风险评估来实现对应的管理目标。企业在实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风险评估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作对是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加以辨别,从而再针对风险管理的方法做出决定。控制与风险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而企业要提升其内部控制的效率及加强内部控制的效果,最主要的就是要进行环境控制及风险评估。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通常要经过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及应对控制等各个环节。同样,在风险管理中一样要先确定出组只目标,在剩余及固有的基础上评估风险,对其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分析与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风险管事,从而为企业合理的配置管理资源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

第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的相同。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保证企业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因为内部控制本身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成本控制、人为错误或者管理越权等等,所以内部控制只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应的保证,但无法做到绝对保证。而风险管理同样也是为了识别对企业经营目标会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加以管理,以促使企业可以在经济预算合量的基础上,判断出其风险偏好。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差异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差异表现在两点:

其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相对而言,内部控制更加侧重于制度层面,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促使各层人员遵守制度来规避风险;而风险管理的侧重面更体现在交易层面,即其规避风险的手段为市场化的自由竞争或者市场交易等。通常而言,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资金的安全性,其核心是会计控制。内部控制通常仅限于财务部门及其要关部门,在企业管理过程或者整体的经营系统层面,内部控制只是管理职能中的一项。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更加侧重于在特定的业务中,与战略选择及经营决策有关的风险和收益的比较,比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管理以及银行授信管理等等,可以说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均渗透着风险管理。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在技术与市场条件下的自然延伸,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前提与基础,而风险管理中包括了内部控制。

其二,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所涉及到的风险的范围不同。内部控制过程中,经营管理活动既要对内部风险做出评估,又要评估外部的风险。内部控制的过程涉及到整个公司所面对的、并且公司内部各相关人员所经营的各类外部及内部风险。而风险在实际的企业运营过程中却是客观存在的,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风险管理与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对特定业务的战略评审更为关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公司业务领域内风险和报酬间的比较,实现收益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整合

(一)内部控制要服务于企业经营者的目标

所谓控制就是控制者对受控者的一种能动作用,受控者根据控制者的作用而进行相应的行动,从而实现系统目标。尽管设定内部控制目标不属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但是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促进内部控制的关键条件,属于过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目标的制定对内部控制而言,意义重大,其对是否有必要存在内部控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帮助企业经营者实现其预定经营目标。管理目标包括合理的资源配置、科学的决策、最低的成本控制、最优的质量管理以及利润最大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中,该五个具体的管理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企业设施配置的关键就是资源配置;而企业经营的方向性是由管理决策来决定的;产品成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条件之一;质量管理目标则是保证企业永续经营的必备条件;而财务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源动力,也是其它目标综合作用的最终成果。只有实现了这五个目标,才能够保证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对实现组织目标的间接作用

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所体现的是控制主体即企业经营者的意志,因此如果控制主体不同,其内部控制的目标必然不同。内部控制目标还要按照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同层次进行具体的细分,将内部控制目标层层落实到各级单位及部门。企业各层次相关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保证管理者的经营目标可以顺利实现。但是企业管理中必然存在激励机制,管理者的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不得背道而驰,其最终的目标仍是为了实现企业组织目标而服务。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但可以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有效的降低成本,还能够促进企业向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随之增强,因此各企业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以期能够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消除不完备契约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最终促企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三)全面风险管理概念可以取代一般性的风险管理

我们可以用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取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般性的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概念中提出,无论哪种类型的企业均或多或少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来自于各方面的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而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在企业为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对企业承受伴随价值增加而来的风险的能力。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越高,管理者对不确定的风险及机遇的处理能力就越高,从而使得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四)全面风险管理中企业目标与各要素间的关系

在全面风险管理概念中,企业目标分为战略、经营以及呈报与合规等四类,其所反映的是企业的不同层面的不同需求,针对企业各层次人员确定其相应的责任。而上文中也提到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素包括模块,这些要素最终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企业的四类目标,无论企业中的哪个层次均要通过这模块对各自的企业目标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单循环步骤,而是一个重复性的、多向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要素均会对其它要素产生影响,并且受其它要素的影响,即每个风险管理组成要素是和四类目标互相纵横交错的。因此风险管理目标与其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即目标是企业努力的方向,而风险管理要素则是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的条件。

此外,风险管理的各个要素还是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标准。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及目标不仅是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基本依据,也是对其有效性做出评价的标准。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要看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构成要素是否同时存在,其运行是否有效。而且在不同的主体中,风险管理各个要素的具体运行也是各不相同的。

(五)利用全面风险管理评价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

针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是否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判断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素就是评价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的标准。如果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八个要素并存且能够正常发挥作用,证明该企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缺陷存在,风险管理方面也能够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过不同的企业风险管理各要素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并且也不是绝对的,一些企业即使全部具备了所有的要素,但是也无法绝对保证可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这是由于风险管理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体现在人员决策判断失误、控制制度的建立受着成本管理的约束、一些人为的简单错误造成风险管理的中断、企业内部人员互相勾结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或者管理者凌驾于控制制度之上等各方面,正是这些局限性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无法绝对保证可以百分百实现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小荣,王美英.内部控制法制化的理论依据――法律特征与实践影响[J].当代财经,2010(4)

[2]郑小荣.试论内部控制法制化的三大弊端[J].财会研究,2010(18)

[3]王美英,郑小荣.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7)

[4]孟杰.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探讨[J].财经界,2009(11)

风险管理的目标范文5

关键词:风险管理;招标工作;合理运用

随着管理意识的加强,在我国很多行业上,人们都开始将当前问题和风险管理融合在一起,招标工作就是其中之一。将风险管理与我们的招标工作结合在一起是为了减少在招标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招标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之后有合适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降低因为招标工作而出现的损失,尽量减少因为风险问题给招标工作带来的不好的影响。

1风险管理的概述

在招标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招标工作中进行风险管理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比如,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可以对我们当前的招标项目本身有一个最基础的认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它自身的一些风险的发生。通过风险管理,我们还可以从整个社会对于招标工作的一些认识出发,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为了应对这些风险问题而制定合适的策略,从而进一步降低它的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能够保证这次招标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发生风险之后的后续工作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条不紊的。

2主要步骤

在招标工作中进行风险管理,是为了确定可能影响招标工作开展的所有因素,并且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因素提出解决方法,对它们进行管理,保证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对招标工作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有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对风险的预测、对风险的处理。将这三个主要步骤概括起来就是将可能影响招标工作开展的所有因素找到,并且对它们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然后提出合适的方法,对当前风险进行合适的处理,解决这个风险所带来的后果。

2.1风险的识别

风险管理在招标工作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能够发现风险,对风险进行识别。只有对当前风险进行识别之后,我们才能够提出后续的解决办法。所以,能够对风险进行识别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的步骤,对于风险的预测和处理是建立在识别的基础之上的。风险识别根据识别的方法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感知风险,这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通过人的感知来感受风险;另一类是分析风险,分析风险是通过对当前问题的理性分析,通过客观的资料和过去相同活动出现的风险来分析这次活动可能出现的风险,消除潜在的风险。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分析出当前所有的潜在问题。想要分析出所有的潜在问题需要一套完善的考察机制,我们需要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它们会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加以判断。在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需要遵守全面周详的原则,我们需要了解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风险发生之后带来的损失有多大。

2.2风险的预测

风险管理在招标工作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对风险进行合理的预测,只有对风险进行了预测,才能把所有发生的风险问题控制在可以调控的范围之内,同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合理的风险预测是对潜在风险进行合适的预测,通过一定的措施防止它的发生,它是风险管理中一个必要的方面。风险预测人在进行风险预测的时候就是通过估算风险,对现在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然后提出降低风险的方案。如何提高风险预测人的预测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提出估测风险方面比较准确的人通常采用数字去表达一个事情发生的几率,久而久之,对数字形成一个敏感的心理。也可以通过较小要预测的风险的范围来提高风险预测人的预测能力。风险预测人通过将新的信息迅速整合到他们的经验之中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的预测能力。

2.3风险的处理

在对招标工作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处理风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对当前的风险进行处理的时候,我们需要针对风险的范围、类别、大小进行不同的处理,采用合适的措施去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风险的处理,我们可以采用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我们可以尽可能的避免风险,但是,避免风险这一种处理风险的方式是十分不积极的,它是要求我们通过放弃某一个计划从而避免产风险。采用这种避免风险的处理方式时需要考虑到经济成本。在招标工作中,适时的放弃某些活动。方法二:自留风险。这种处理风险的方法是企业将风险留给自己,采用这种处理方法时需要考虑到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在不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切不可盲目的把风险留给自己。在招标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法律责任,可以自留一部分风险。方法三:损失预防。在风险损失发生之前,可以进行损失预防的风险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减轻我们的损失。通常被运用于经常发生损失但是产生的损失价值不太高的风险中。在招标工作中,可能会有火情这个风险出现,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大家如何正确的应对火情来预防损失。方法四:损失抑制。损失抑制通常被运用于风险发生正在发生的时候或者发生以后的一段时间之内。比如招标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火灾的状况,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的系统就是一种抑制损失的方法。方法五:损失转嫁。损失转嫁是处理风险的一种常见方式。损失转嫁就是将自己的损失转嫁给他人,让他人替自己来承担风险。它根据有没有保险分为两类,一种是保险转嫁,另一种是非保险转嫁。两者在实际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比如某辆车的车险就是避免事故发生以后不需要自己来承担损失,而是转嫁给保险公司。在招标工作中,一个企业通过合同明确的把风险活动转嫁给其他公司,这就是非保险转嫁。

3招标工作中的风险管理

招标工作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编制招标工作中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安排、招标工作中风险管理的流程、招标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内容分析、招标工作风险的实时监控这五个方面。我们要明确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的工作分工明确,对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实时监控招标工作进行中的风险问题,进一步及时调整策略,减少损失,保证我们最基本的利益。

3.1编制招标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目标

在所有工作中,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招标工作也不例外。我们需要明确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当前所存在的风险,通过预测的方法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使风险发生之后,我们也能通过一些方法使招标工作迅速恢复正常,为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风险如果发生之后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后果,比如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在物质上有损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风险预测能够降低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减轻事故出现之后人们在心理上的沉重的负担感。比如,在招标工作的现场安装防火喷水的基础设施并且准备好消防设备,当现场真的时候,人们不至于不知道该怎么办,喷水设施开始灭火工作,人们可以及时的拿到消防器具进行灭火,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在进行编制招标工作的时候,我们想要达到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损失,降低风险,保证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想用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使风险发生以后得到的赔偿是尽可能的多。通过一些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把当前的风险消除掉,做到尽量不损失,达到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一些合适的方法手段,将风险的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保护我们该有的利益,实现我们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损失转嫁及时的把风险分担给别人,适当的把风险损失转嫁给别人,使风险管理能够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总而言之,在编制招标工作中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降低风险,保护本就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需要和招标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准备进行调整。风险管理的目标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超出法律的约束范围。

3.2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安排

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安排是十分重要的,各个部门的人需要各自管理好自己所负责的部分,也需要和其他部门的人相互协作。各个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制衡,避免一个部门“一家独大”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招标工作中,我们需要设置各个级别的部门。在总体上起调控作用的是项目招标经理,他是主要负责项目招标工作的人,他负责协调下属的各个部门之间的活动,各个部门的人员也需要服从于他。由于这个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为项目招标经理的人员应该是值得信任的,并且他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统筹能力,具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在项目招标经理的职位之下需要设立合同管理的负责人、技术方面的负责人、项目进度的负责人、办公室进行资料综合的负责人。合同管理的负责人主要负责的内容是对招标工作中的财务情况进行整理负责,对政策风险管理进行负责,对招标的范围进行负责。技术方面的负责人主要负责的内容是招标工作的技术资料方面,他也需要对商务方面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负责。项目进度方面的负责人主要负责的内容是项目进展的程度,他还对进度风险管理进行负责。办公室进行资料整理的负责人需要对整个招标工作的资料进行整理,他还需要对日常开会内容进行记录整理,承担信息的沟通方面的风险管理。

3.3招标工作中风险管理的流程

项目招标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对于风险的识别、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对风险进行合适的处理三个方面。通过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并且达到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风险管理对于项目的控制是主动的,它可以自己主动的识别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并且为了阻止这些风险因素的发生而采取一定的方法。

3.4招标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内容分析

招标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内容分析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行为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根据风险管理的负责人进行内容分析,又分为三类,这三类分别是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综合负责人。

3.4.1行为风险根据负责人不同进行的分类

行为风险中的项目经理为负责人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可能存在的风险,项目成员的主观意识比较消极,导致工作的效率变低。可以通过加强对平时工作的考核这种方法来解决风险。第二个是当前的职责分布不明确,也可能使工作效率降低,可以通过加强各个部门领导者之间的沟通来解决这个风险问题。第三个就是招标人之间沟通有问题,导致工作不能够顺利进行,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行为风险中需要由技术负责人负责的潜在风险有:行为风险中需要由技术负责人负责的潜在风险包括投标之前的风险,如果这个风险真的发生了,可能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进行投标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随便修改他们本来想进行投标的项目中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风险的出现,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一些投标的保证金来约束这些想要对某个项目进行投标的人的行为。

3.4.2技术风险根据负责人不同进行的分类

(1)技术风险中需要由项目经理负责的潜在风险技术风险中需要项目经理负责的潜在风险包括两种。其中之一是项目内部的成员的技术不够完善,一旦这个风险发生,可能造成产品的质量了不够好。为了不让这个事情发生,管理层需要想法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选择技术人员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技术能力强的,专业背景知识强的人。另一个是不同部门对工作监察的标准不一样,可能会延误当前的工作。为了改变这种潜在危险的存在,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多多进行交流,互相协调,互相配合。(2)技术风险中需要由技术负责人负责的潜在风险技术风险中需要由技术负责人负责的潜在风险是项目的投标人在对投标的项目书进行编制的能力,风险发生后可能会造成这一次的投标竞争失败,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准备下一次的投标竞选。为了解决这个风险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本行业的招标标准文件等。(3)技术风险中需要由综合负责人负责的潜在风险技术风险中需要综合负责人负责的潜在风险是组织招标工作的人所提供的资料和实际情况有偏差,风险发生后可能会影响招标的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个风险问题,组织招标工作的人和参加招标工作的人需要明确双方的责任。

3.4.3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中可能存在有项目经理负责的风险问题的发生。这个风险问题主要是招标的手续证明不齐全,导致招标工作可能会发生中断现象。对于这个风险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这个风险的发生。比如,在参加招标工作之前,补办手续;明确划分责任到底属于谁。

3.5招标工作风险的实时监控

招标工作要求实时监控风险问题的原因是招标工作本身。招标工作本身就是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同时也享受着服务的成果。因此,它必须要求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准备着进行调整。开展对于风险应对的计划,适时的分析前一段时间内关于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时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这些问题集中记录在一起,可以方便以后人们对于这个项目的总结。

4结束语

对于有风险的招标工作,我们需要将它进行风险管理。能够预测出招标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抑制损失、损失转嫁等其他的方法处理这些风险问题。对于招标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之后及时的改进,让招标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作者:高媛 单位:中国神华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的目标范文6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使世界范围内对风险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先是2001年11月,安然公司爆发财务丑闻;接着在2002年6月,世通公司爆出会计舞弊;加之其他一系列的会计舞弊事件,直接导致了2002年7月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旨在减少不准确甚至是欺诈的财务报告。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对企业推进风险管理的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

在我国,同样存在类似安然事件的丑闻。例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破产,伊犁股份高管挪用公款,四川长虹大量货款难以收回等。在此背景下,我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6月正式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予以贯彻执行和落实。

根据2004年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旨在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有关人员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然而,在我国,除了金融、保险等行业已经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并积极推行信用和市场等风险管理之外,大部分企业尚处于专家管理风险的个人时代――认识到某些高风险领域,企业的业务专家针对这些高风险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建议,采取保险等工具对重要资产的风险进行转移。这离国资委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尚有不小的差距,更难以让员工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

湘钢对风险的管理不乏成功的例子:我们利用边设计边施工加快新建项目的投产进度来应对市场瞬息万变的战略风险;利用优化筹资结构应对财务风险;利用锁定低价位应对海运费上涨的经营风险等等。特别是在2008年初南方遭遇罕见冰雪灾害面前,克服电力紧张、保供困难的不利影响,追补欠产,确保了年初制定的上半年利润目标的超额实现。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湘钢风险管理尚属于由某一业务责任部门牵头的针对某一具体风险实施的管理,还没有上升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

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建立整体的风险管理框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困难1: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风险管理究竟是什么?与现行的管理手段有什么不同?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实施风险管理之后的企业管理水平能得到哪方面的提升?风险管理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有何影响?诸多的问题,让风险管理活动很难得到经理人的赞同。同时,员工尚缺乏自觉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文化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更为严重的是,对企业风险管理尚存在较突出的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

1、企业风险管理没有价值,因为我们已经在企业中管理风险。

多数企业已经用某种方法管理风险,但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和完整的方法。财务部门管理诸如汇率和利率等财务风险,保险部门管理那些可保险风险,其他业务部门考虑了各自负责领域的特殊风险。这种彼此独立的单个的风险管理方法,不同于企业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寻求企业内部所有被识别出来的风险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并采取完整和系统的应对措施,保护现有的资产,并管理那些追求新机会的风险。

2、企业风险管理将增加成本。

这种观点来源于只看见了正在实施的风险管理工作所消耗的资源成本(比如内部审计),却忽略了应该管理的风险却没有管理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成本(比如舞弊或产品开发失败)。企业风险管理重视成本和收益,它分析所有与风险相关的成本,包括风险管理、不利事件中的收益、投资的机会和潜在的回报。按照减轻的损失来计算承担风险的报酬。通过这些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证明有效管理风险的积极收益。

困难2:业务与管理的复杂性

有的企业工序多,业务链条较长,业务本身复杂,不同业务环节的业务运作模式和价值增值模式不同,潜在的风险不同,就算是同样的业务环节,所表现的风险内涵也存在差异。如果再跨地域、跨国别经营,各经营点管理水平的高低、地域文化的差异,道德法律的不同,均给企业的风险管理增添了难度。

困难3:缺乏可参考与借鉴的实践经验

尽管COSO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框架,国资委也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但是,这些框架或指引尚需进一步细化。同时,尽管国内外类似公司有风险管理的经验,但也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地加以借鉴。

困难4:与内部管控系统的结合

企业风险管理并非特立独行,如何与公司管控系统相结合,是公司推行风险管理需要考虑的重点。

困难5:风险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手段的革新

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处于变化当中。因此,企业应对风险的风险管理手段需要不断革新。

二、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联系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新定义的内部控制突出了对企业风险的高度关注,这与IIA以整个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为中心任务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不谋而合。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就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ERM是一个包含四个目标、八个要素和四个层次的整合框架,四个目标、八个要素和四个层次相互交叉,和原来的ICIF(《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比,完全体现了管理者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己任的理念。首先,ERM在目标方面增加了战略目标,将对企业的风险关注重点引向了重大的、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其次,在ICIF五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评估三个要素,与原来的风险评估要素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最后,ERM强调将企业风险管理覆盖所有层次,包括业务单元、子公司、分支机构和公司的整体层次,而业务单元、子公司、分支机构和公司的整体层次正是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涉及的全部领域。可见,ERM是一个整合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它关注包括公司治理领域和内部控制环节的风险在内的一切风险,而公司治理领域和包括内部控制环节在内的所有风险正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所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就可以被视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为实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了现实指导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企业在高风险环境中的内部审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但是这种新的理念并没有为内部审计人员实践风险导向内部提供一个可以据以操作的具体思路。内部审计想要实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必须根据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开发与维护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审计程序。这就产生了以下问题:第一,开发与维护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审计程序需消耗额外的内部审计资源;其次,内部审计开发出来的风险管理审计程序可能和企业内部既有的风险管理程序发生冲突,在缺少权威性的专业指导时得不到重视。ERM的出台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了权威的工作依据。根据ERM,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分解为:针对组织特定目标(战略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与合法性目标)、特定的管理层次(组织整体层面、分部、经营单元、子公司)实施各自的风险审计程序(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内部审计无须在目标制定环节之外另外寻求其它的目标分类标准,无须为确定审计范围进行太多的思考,更无须为风险导向审计程序本身的设计投入更多的资源。

湘钢监察审计部多年来立足于组织整体层面,利用ERP信息平台,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有5人通过了CIA考试),按照公司“流程唯一,责任唯一”的管控理念,一贯地坚持开展风险评估活动,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先后实施了投资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子公司经济效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等。揭示了利用材库存帐实不符、信息不准的报告风险;采购环节不按流程办事、绕流程办事造成库存资金长期大量积压的经营风险;部分投资项目立项后不实施、工程质量返工、工程物质积压浪费的投资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的揭示和披露,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实现了审计价值,湘钢监察审计部连续两届成功地被评为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

三、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模式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

随着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内部审计已发展到以风险管理为标志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风险导向外部审计的差异

虽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高度重视对审计客体的风险评估,但是风险导向的内涵、目标和范围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中是完全不一样的。

1、两者的内涵不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内部审计的主体组织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在内的、以组织整体风险作为审计重点的一种审计。这里的风险突出的是审计对象的含义。而风险导向外部审计是指审计主体在进行审计程序时,首先评估企业的风险,然后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确定审计的重点,从而决定审计资源的分配,进而确定余额测试和交易测试的内容。这里的风险导向实质是一种审计策略。

2、两者的目标不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风险评估来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有效降低所在组织的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而风险导向外部审计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来服务于审计主体,维护审计主体自身的利益。

3、风险范围不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的风险是针对组织所有目标、所有管理层次的各种性质的全部风险,即ERM中关注的全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报告风险、遵循风险和经营风险。而风险导向外部审计中的风险只是与企业报告的编制流程相关的、影响企业报表公允性的内部控制失效风险,即ERM关注的报告风险中的财务报告风险。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构建

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它规定了如何分配审计资源,如何控制审计风险、规划审计程序,如何搜集审计证据,如何形成审计结论等问题。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

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内部审计要成为企业价值链上一个必要的环节,其目标就应当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通过并于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言中关于内部审计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这一定义中可以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项确认和咨询活动,是为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

与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不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更注重与企业目标的直接关联,在创造价值的企业目标作用下,内部审计目标是降低风险,增加价值。不仅仅是降低审计风险,而且通过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活动及审计师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降低企业在创造财富中所面临的风险。与风险降低相对应的是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时提升审计价值。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风险,所对应的审计类型是集金融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审查于一体的综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审计相比,综合审计更强调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及其经营者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与经营风险。

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方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方法是:确定组织目标、评估企业风险、决定应设计的控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它从确定目标开始,到帮助组织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束,即审计人员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以及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控制,最后测试实际的控制,考虑其能否切实管理这些风险。

4、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

与审计目的、对象和方法相对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过程包括:了解企业经营风险和识别风险评价企业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剩余风险管理等几个环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应自始至终贯穿风险管理的主导思想。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内部审计师应该在对可能影响机构的风险进行了解、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在选择被审计项目时,应该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在开展审计业务时,用于检测、证实风险的技术与方法应该能够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发生的可能性及频率。在审计报告时,应该传达对风险管理的结论和建议,以降低风险。为了让管理层充分理解风险的程度,在报告中应特别提出风险活动对于实现目标的关键性与后果。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要求,若审计执行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对于机构无法接受,应该上报董事会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②杜杰.风险管理智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风险管理的目标范文7

关键词: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6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13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影响国际工程承包投标市场的风险因素日益增多,企业必须在投标阶段就预见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为工程中标及项目实施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国际工程投标阶段风险管理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相关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一、概念的认知

国际工程招投标是当前世界各国经常采用的有组织的市场交易行为,是国际贸易中一种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买卖方法。作为一种跨国家地域形式的商业活动,国际工程投标风险较高,国际工程承包商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甚至是自然环境以及工程业主、监理工程师和相关单位等多种因素,为了提高投标命中率以及中标后项目的顺利实施,投标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认真分析招标文件,并经历招标文件准备、招标通知的发出、资格预审、招标文件获取、标书准备、开标、评标与决标直到合同签订等过程。对这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控就成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般而言,对国际工程投标风险都需要经历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的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合理地使用多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实行有效地控制及监控,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加强风险识别的准确性,以提前预防风险的发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对风险的管制能力,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成为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关注重点。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

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在工程风险领域兴起的时间相对较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风险分析技术的应用开始出现在系统工程和运筹领域,而真正将风险管理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开始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引起了西方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Jack show[1]认为,公司风险管理必须从专业风险管理团队的组建和培训着手,通过积极调查发现公司的潜在风险,利用专业智库测算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其与机会的关联度,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最好是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来加强企管风险管理活动。美国权威机构COSO指出,风险管理应当在企业战略制定中得到重视并贯穿企业管理的始终,从而使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因素在可控范围之内。

随着战略管理工具例如平衡计分卡(BSC)的的出现,许多学者将其与企业风险管理(ERM)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们认为BSC和ERM之间有不少相同点,例如都关注战略的实现、管理过程的视角、各关键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及其联系,要求整个管理过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强调责任的落实,把BSC与ERM相结合,可以拓宽风险管理的研究视野。Mark. B[3]等人建议把企业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与企业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以达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McWhorter[4]等的研究认为使用使用战略业绩评价可以增强ERM系统,并有效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

近年来,随着项目风险管理的日趋成熟,学者们对风险管理特别是技术风险、设备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工程招标方如何建立有效的工程项目费用支付控制机制及相关理论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5]。F.H.Griffis and Symeon Christodoulou[6]在研究中对投标风险中的工期风险进行评估则主要是利用PERT和Mente-Calo方法;Ming Lu和S.M.AbouRizk[7]通过对PERT网络的改进,减少了计算工作量,对工期风险进行了重新估计,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风险管理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愈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Jiang[7]等人从用户合作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信息技术对项目成员合作的影响,指出信息技术支持下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显著性;也有不少学者对投标决策风险评估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akker[9]认为风险管理应当与信息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以实证分析方法指出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对项目风险管理有正效应。

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在项目投标风险评介研究中仍然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D.K.H.Chua and D.Li等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投标风险进行了评价[10],他们着重分析了指标层次内部之间各因素之间关系,却没有深入研究指标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其他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弥补,如Seung H.Han和JamesE.Diekmann,运用CIA对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关系进行分析[11]; Leroy J.Isidored和W.Edward运用工期―费用组合和多重模拟分析,去研究风险的相关性[12][13];Vito F Uricchio等利用模糊决策支持系统对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的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其结论认为利用基于知识的模糊决策系统可以有效降低项目风险[14]。

目前,在企业投标的风险管理研究中,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引领着风险投标管理的主流,而且在生产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目前的风险管理理论大部分都来自于发达国家,这些理论在被引入我国后,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等的差异,国外的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遇到了本土化难题,

我国学者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研究较多。房颖等从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菲律宾国家电力公司钢杆工程投标过程中所遇到的几种风险,并指出了相应的策略。赵朋等(2004)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即利用专家调查对各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后果及其影响进行估计,再通过综合评价,考虑所有风险因素的影响之后得出建设工程承包总的风险水平。郭鹏(2005)等针对项目风险评价中专家评判信息的模糊性与灰性,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得到指标灰色统计量,并构造项目风险模糊隶属矩阵,建立了一种灰色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张朝勇等(2007)在模糊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投标多风险因素综合决策算法,并通过案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项目投标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张英宝(2006)运用价值风险的相关原理,尝试将VaR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于建设工程投标风险评审,为建设工程投标报价评价提供了新的风险分析方法。彭锟等(2002)结合巴基斯坦鞭水电工程项目的投标实例,验证了Fuzzy-AHP方法的投标风险评价与决策模型。刘睿等(2004)从投标风险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出发,AHP方法和改进的两两比较判断方法,对投标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投标报价风险的研究方面,肖维品[15]用概率统计方法计算投标报价总报价风险,其他如刘静[16]的分项计算法和综合系数法等都对工程投标风险费用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已充分认识到了工程投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相关的风险识别、评价等理论方法的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这些研究多将目光聚焦在我国国内投标风险管理的研究上,对于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管理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从市场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进一步对国际工程承包投标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相关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风险管理从个别理论发展到全面理论,从小范围的初步运用到整体的精密动作,从组织内部到组织外部甚至是整个企业的联合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总的来看,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可归结如下:

第一,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标志,风险管理从理论方法到实现手段实现了全面的科学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计算机在网络计划分析中的成熟运用,信息系统及管理科学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风险管理活动中,风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空前提升。主要表现在:从现代管理理论中汲取新知识,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强化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同时,现代管理方法,如评价决策技术、预测技术、排队论等又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成熟的工具和方法,极大的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二,社会化和专业化成为风险管理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项目类型多元化、运作规模复杂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风险管理不再只是一种理论科学,其实用的技术性体现的更加明显,整个社会对专业化、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员爆发出较强的需求,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或公司也开始出现,专职的风险管理员和风险分析师成为新兴职业。

第三,标准化和规范化成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由于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因此,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倾向,要求专职人员具备数学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风险管理理论以及企业管理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从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出发,降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次生风险,使风险管理逐步工作流程化、作业规范化,从而全面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促进风险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和通用化的实现,最大化风险管理水平及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就成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五、结论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际工程承包投标的复杂性更加凸显,给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的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涵盖了国际工程投标过程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演进、方法及发展趋势,不仅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MowbrayA H. Blaachard R H.Williams C A. Insurance.4thed. NewYork: MeGraw-Hill. 1955.

[2]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 AICP, Sep.2004.

[3] Mark , B.,Chen, A, Nunez. K,and Wright ,L:Working Hand in Hand: Balanced Scorecards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c Finance, 2006.

[4] McWhorter L B.,Mathedy . M and Frizzell. D. M.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Smitegic Finance,2006.

[5] Meredith .J.R.and Mantel .S.J.Jr. Project mananagement: a managerial approach. John Wiley& Sons.I n c.2000:19-21.

[6] F.H.Gfiflis.Symeon Christodoulou.Construction Risk Analysis Tool for Determining Liquidated Damage Insm-emence Premiums:Case Study.Journal of ofConstm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6):407-413.

[7] Ming LU.S.M.About Rizk Simplified CPM/PERT Simulation Model.Journal of Consml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3):219-226.

[8] Jiang, J.J., Klein, G., Chen, H.G., The effects of user partnering and user non-support on projec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Information Systems .2006,(2):6890.

[9] Bakker, K.D., Boonstra, A., Wortmann, H. Does risk managementcontribute to IT project success? A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evid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0,28 (5), 493503.

[10] D.K,H.Chua and D.Li.Key Factors in Bid Reasoning Model. Journal of construetion and Management,2000,(5):349-356.

[11] S.H Han,J.E Diekmann.Making a risk-based decision for overseas construction project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l,21(9):765-776.

[12] L.J Isidore,w.Edward.Multiple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Probabilistic Cost and Schedules Integration.Joum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2,128(3):2l l-219.

[13] L.J Isidore, W. E dwafd, Gary T.FRY.Integrated probabilistic schedules and estimates from project simulated dat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1,23(9):417-426.

[14] Vito F Uricchio,Raffaele Giordano,Nicola Lopez.A fuzzy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groundwaterpollution risk evalu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4(73):189-197.

风险管理的目标范文8

【关键词】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构建原则

一、引言

任何类型的企业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集团企业从单体企业发展而来,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仅具有单体企业均具有的投机性、综合性和分散性等特征,同时具有“牛鞭效应”、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因此,集团企业尤其需要加强风险管理。

二、研究框架设计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应用规范研究方法,设计相应的研究框架。

首先,确定研究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问题,即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研究。以集团企业财务风险为研究对象,研究包括全部管理层次和实施要素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丰富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并为集团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提供借鉴作用。其次,根据系统性原则、环境分析起点原则等,构建包括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三层,涉及管理目标、实施主体、程序方法、保障体系和管理基础五要素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框架。最后,对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三层五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三、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应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论的思想是指导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理论。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各组成要素是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系统论强调目的性原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功能的发挥而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而系统功能的发挥又与系统的组成及结构有很大关系;系统论强调整体优化原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整体性能是否最优会受到该系统组成管理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变化的影响,若想发挥系统的最优性能,就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系统组成管理要素及管理要素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整体性能的目的。

(二)环境分析起点原则

环境分析起点原则从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任务环境分析开始。按照系统理论思想,既然要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它就有边界,边界外面就是环境。任何活动的实施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具有主动适应环境并受环境影响的双重特性。

众所周知,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受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统驭的,制定集团企业战略目标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只有进行环境分析,才能知晓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所面临的迫切形势,以及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利用环境造成的机会,回避环境造成的威胁,发挥自身优势,回避自身劣势。所以,确立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时,必须以环境分析为起点。

(三)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是指我们在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以确立的目标为导向。目标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方向、也是评价管理效果的依据。我们应该以目标为导向确定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活动和保障措施。当然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目标和集团企业战略目标应保持一致,这是由环境分析的结果确定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战略管理的一部分,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需要以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为目标,保持两者目标的一致性。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是指我们在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在确定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活动和保障措施,以实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时,要立足于我国的现状,根据我国国情,而不是一味地照抄照搬国外的做法。当然,我们构建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可以随着环境而变化、调整、优化,是适应环境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改变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成要素,针对环境保护目标中出现的新的问题不断完善模式。目前,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的环境发生着非常迅速、异常巨大的变化,这对我们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层次和目标,明确主体、完善活动、健全保障体系、优化实施基础,合理保证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目标。

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要遵循系统性、环境分析起点、目标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我们构建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分为三层结构框架,即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如图1所示。

五、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分析

(一)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企业通过财务风险管理达到的目标,是我们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我们在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就必须从管理目标出发。在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管理目标属于目标层的要素。管理目标是在确定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考虑了企业使命和风险承受度后制定的。当然,目标应该从上向下层层分解,每一层管理主体都负有与其权责相对应的目标、指标和考核标准。

(二)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程序方法的实施者或者参与者,是指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现目标的主体。众所周知,任何实施行为必然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主体、活动和控制系统。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也是有意识有能动性的人,但是人是处于不同的组织中,根据各自组织的权责实现人的意志。所以,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各级组织中的人,这些组织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部门、岗位、子公司等。

责任主体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站在所有者角度,通过有效管理所有者的财权,对集团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董事会是集团企业的经营决策机构,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同样是经营者财务监督体系的核心和最高层。董事会从行政者的角度,通过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有效性,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监事会是公司的司法者,在财务风险管理领域,监事会应当全而了解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跟踪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完善内部控制所做的相关工作,检查和研究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财务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总经理及其集体是公司经营管理最高执行层。从日常财务监督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过程看,总经理及其集体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执行财务风险控制政策,制定财务风险控制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财务风险水平及其控制情况,并确保集团企业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度量、控制财务风险,并定期或者不定期评价财务风险控制的效果和效率;部门主要包括财务风险控制部门、财务控制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企业所有岗位能够实施或者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人,都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通过各自职责的履行情况,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企业所有岗位都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之所以把子公司单独列为一个责任主体,是因为集团企业所属的子公司往往也存在背离母公司的倾向,从 而使母公司面临失控,导致财务风险。

(三)程序方法

程序方法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责任主体所表现的行为集合,表现为责任主体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行为举动,同时也是控制系统主要监督、控制的内容,包括规范的财务风险管理基本流程。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方法至少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应对和管理评价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效果和效率是由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效果和效率决定的,我们必须加强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引导、控制和评价,以便使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朝着有利于管理目标去组织、贯彻和实施。

(四)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保证各责任主体按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来实施管理的程序方法得以落实的制度、机制和手段。保障体系是连接责任主体和程序方法的桥梁,是责任主体和程序方法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体系,是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保障机制。没有健全、有效的保障体系,仅仅依靠责任主体的程序方法,很难保证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和效率,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保障体系。本文构建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展信息化、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审计等。

(五)管理基础

管理基础是企业有效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管理环境,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客观环境和经济基础。任何责任主体、程序方法和保障体系都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存在,只有立足于实际,具体分析管理基础,才能制定有效的程序方法,实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环境的优劣和优化程度,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程度之大有时超过我们的想象,一些企业破产、失败、出现严重财务风险,表面上是风险管理不力,但部分根源在于管理基础恶劣。本文认为框架的管理基础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正直诚信原则和道德观、财务风险管理哲学、企业的组织结构、责任的分配和授权、员工能力、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政策、错弊和报告、企业文化等。

六、结语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框架分为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三个层次,包括管理目标、责任主体、程序方法、保障体系和管理基础等五个要素,它们共同构成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必须构建一个框架,通过综合治理方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的目标范文9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和加深,企业所处内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部,企业面临着动荡多变的市场环境。例如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应用,汇率的变化,贸易和行业政策的变动,绿色环保要求,顾客需求个性化和预期的不断提高等;内部,需要针对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定位,结合最新科学技术进行灵活的业务组合和流程的重组,以求得生存和竞争优势。这样就使企业内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系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些变化一方面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机遇,也给对风险反应迟缓的公司带来了厄运。巴林银行(Barings bank)倒闭,到安然公司破产,中航油的巨亏,都是惨痛的现实例子。所以,正面环境变化,做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容忍的水平,积极利用风险带来的机遇,为企业不断创造价值,是目前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课题和工作。

一、风险及风险管理定义辨析

在传统的风险管理中只是将风险和损失相联系,而没有将风险和积极的结果(如更多的盈利)相联系。现代风险的定义不仅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和降低,更加关注在风险管理中创造更大的价值的机会,一般可以认为风险是指系统因系统本身和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系统实际的产出和预期目标产出间偏离的可能性,即发生各种结果的概率。通过风险管理的各种手段,防范减低坏的结果出现的概率,促使事件往好的结果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对风险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风险管理在企业中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风险管理的内容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下表中看出新旧风险管理体系的巨大差别:

现代的风险管理体系在称呼上被不同的学者冠以不同的称呼:集成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或者全面风险管理,但是不管如何称呼,现代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风险”是指所有影响企业达成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因素,而管理则指用综合运用企业的战略,人员,流程,技术和知识等系统的原则方法来评估和管理企业面临的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通过综合管理业务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风险转移,完成企业的战略目的和经营目标,力求公司价值最大化。所以其定义可以理解成: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作用于战略制订过程并贯穿于企业经营全过程之中,目的在于识别所有可能会影响企业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这些潜在影响事件以使其在该企业主体的风险容忍范围之内,并为企业主体目标的实现进行保驾护航。

二、现代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特征

1.全面风险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纯粹风险,更着眼于企业利用风险带来的盈利的机会。企业不是要降低或者完全消除风险,而是在把风险控制在自己设定的范围内的同时利用风险尽可能的增加企业盈利的机会和可能性。

2.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具有全局性和全面性,企业风险管理不是汇集每个独立部门面临的风险,而是汇集彼此及公司相对于每个独立部门的风险。这样就避免了过去风险管理各部门分割和孤立,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出现,使企业能在一个全面协调的视角对风险加以控制和利用,使不同风险能部分实现对冲,也降低了风险管理的成本。

3.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框架内进行,促进战略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是整合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并根据风险管理的反馈而进行调整。

4.全面风险管理要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流程紧密结合,从业务活动开始做好风险控制。

5.全面风险管理是是一种纵观行为,是持续进行的,贯穿整个企业经营过程,而不是一种暂时或定期的行为。

6.全面风险管理要体现于企业的文化之中,也就是说,从企业的业务活动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意识和行为,都能体现企业浓厚的风险防范和利用的色彩,并用制度规划下来。

7.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决策正确性和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最终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8.全面风险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职位。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成立了风险办公室,对企业风险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出现了首席风险官新的岗位,其职位级别等同于首席财务官(CFO),首席运营官(COO),凸现了风险管理在现代公司中的重要性。许多风险专家认为,如果没有风险办公室,算不上真正在搞企业风险管理。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识别

在新的环境下,分析企业的所有风险,而不像过去只分析有关安全、财务等个别风险,而要全面考虑,全员动员,把企业面临的所有的风险识别和整理归类,以利于针对性的进行整体协调管理。一般来说,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检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1.系统风险:这是指企业自己几乎无法控制的风险,比如重大自然灾害,战争,政局动荡等造成的对整个市场都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2.环境风险:这是指企业自己不能控制然而可以施加影响从而使风险程度变大或变小的风险,这包括商誉风险、竞争风险及行业风险。这些风险企业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提前预防,做好战略和计划,判断行业走势和产品生命周期等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受到风险事件的冲击。

3.可控制的风险:这是由于企业的决策和经营而产生的风险,它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经营风险、人员风险等。例如:企业进入快速增长或者进行多元化经营阶段,没有根据要求进行充分的人力资源储备,这就造成企业扩张或者兼并的效果不明显甚至失败;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做好资本和现金预算,也会出现流动风险等等。

四、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般来说,不同行业的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现代的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标都是由企业战略目标来指引和决定。不同行业和不同的企业由于战略目标的差异有着不同的风险管理目标。例如:传统制造企业大部风的风险管理目标重点在于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或者损失的可能性;而高风险的新兴行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一般着眼于如何利用风险来增加获利额及其可能性。

风险管理目标的体系化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的一个主要特点。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制定出风险管理总目标后,把指标按照组织结构和企业业务流程层层分解和细化,纲举目张,形成一个树状的目标管理体系,对全企业范围内的各种风险全面加以管理。

五、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思路

1.塑造具有风险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的核心内容。塑造具有风险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就要把企业对风险的理解和态度融入到上述内容中和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各项活动中去,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的行为。首先,从企业的价值观和总体目标出发,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使员工了解公司对于风险的态度、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等,这就使员工面临风险时不是以惊慌而是以管理和控制的态度来面对。其次企业对风险管理语言的口径要统一,统一编制风险管理词汇来加强沟通和协调。在次企业要制定详细的行为准则来来指导员工对风险的防范和处理程序。

2.完善企业风险价值管理组织架构。新的管理理论必然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上得以体现,如上文所述,现代的企业风险管理是一种新的专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风险管理活动是持续性和协调性的管理活动,必然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来统一组织管理。在目前的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中,世界上著名的公司例如杜邦、微软、Unocal等都建立了风险管理办公室,聘请专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企业风险进行研究和统一管理,设计出了合乎企业特点和战略要求的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在实践中,风险管理活动一般由企业高层来任职,以减少风险管理活动的阻力,保持风险管理活动与战略的一致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矩阵组织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它较好的实现了专业管理和部门具体实践的结合。

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由于风险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所以建立起良好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就成为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优化信息流程,把信息及时准确的送达需要的岗位和人员,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内部信息收集机制,把企业自身产生的风险信息和风险管理政策信息在内部流畅沟通,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起有效的外部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发送系统。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立体信息系统。

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特别是企业区域网络能以友好的用户界面给予了员工提供及时、最新的风险管理信息。在利用企业内部网(Intranet)进行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方面,新兴的科技公司走在了最前面。

4.利用科学技术和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最大化收益。建立了企业价值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只是为风险价值管理创造了前提条件,企业不仅要能看到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分析出各种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更要运作各种管理科学,工程科学,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来预防,规避,分散,转嫁策略来降低各种风险,保证和扩大价值创造。例如,利用项目管理方式进行目标分解,把各种风险细化具体化,从而可以更容易的进行控制和改进。而利用期权等金融工具,把企业面临的运营风险转化为财务风险,进行合理安排来抵御和控制风险。

总之,面对动荡多变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做好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不仅要结合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更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从战略、文化、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度过道道险滩激流,不断跨越自我。

参考文献

[1]朱桃林.企业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4,(6).

[2]江忠胜.浅议企业风险管理[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

[3]黄本尧.期权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张振川.现代企业风险价值管理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4,(3).

[5]赵信.试论风险防范理念变革[J].经济师,2005,(1).

[6]安春红.浅谈项目风险管理[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