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资产定义的变化集锦9篇

时间:2023-09-21 16:55:21

资产定义的变化

资产定义的变化范文1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自我扬弃;部分质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技与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说明它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它正处在向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非爆发式转变的过程中。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其作出合乎实际的理论解释,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观点,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一、应当摈弃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错误方法与观点

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传统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没有正确解决这一重要问题而招致了严重的挫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理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许多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进行了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都完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基本态势。徐崇温先生(2005)发表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一文(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以下简称为徐文),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笔者认为,徐文观点存在许多纰漏之处。对此,笔者要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方法、态度及其基本观点等方面同徐文作者进行商榷。

首先,从其内容来看,徐文观点包括这样三个具体论点:一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改变,而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二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具有了社会主义特征,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趋同性。三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很显然,这些论点的实质在于仍然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非此即彼”的完全排斥论,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根本对立论,坚持“灭资兴社”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革命飞跃论。这些论点,尽管其表面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的,但实际上则是无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际情况、无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密切联系的客观现实,教条主义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某些业已过时的具体结论的结果,因而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观点。就其实质来说,这些论点仍然是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当前新形势下的翻版.是以往长期存在的固有观念的变种。因此,这些论点是难以看作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观点的。

其次,从其根据来看,徐文观点的提出有这样三个主要论据:一是主观目的决定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所采取的各种新措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决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二是客观效果有限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采取新措施的结果,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社会矛盾,而没有也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三是和平演变论。徐文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只是改变了斗争策略,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排斥和根本对立的基本格局。很显然,这些论据是主观化和绝对化的观点。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只要资产阶级自己不想或不愿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管它采取什么样的自我扬弃措施,都绝不会改变其资本主义制度。相反地,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戈尔巴乔夫及其错误思想和路线。这是典型的“唯意志论”和“英雄创造历史”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用资产阶级的主观动机来论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必然结果,完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客观趋势的科学原理;用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治背叛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完全违背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资本主义要么是实现根本质变,要么只是形式变化而绝不发生任何性质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要么保持不变、踏步不前,要么飞跃突变、一步到位。这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而完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从量变经由部分质变而到根本质变的科学原理。毫无疑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确实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确实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质变。但这绝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丝毫没有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没有实现总体上的根本质变不等于它没有发生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徐文在否认当代资本主义根本质变的同时,也武断地否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引起部分质变的可能性,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方法与观点。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由于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因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仍然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这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它既没有看到或不承认当代资本主义自身自我扬弃、逐步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没有看到或不承认现代社会主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学习和广泛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的现实情况。当前,和平与发展早已经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互相影响也成为不可改变的客观趋势。徐文根据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就断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根本对立的,既是有悖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客观现实。

最后,从其实质和危害来看,徐文提出的观点实际上是传统观念在作祟和传统观点的变种。它所宣扬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排斥的根本对立论、排除资本主义而另起炉灶建设社会主义的“空地论”、坚持同当代资本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阶级斗争论,在理论与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观点不利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现实,不利于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从实践上看,这些观点不利于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学习与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成果,不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固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某些具体结论。一是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本过程和必然结果。二是应当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辩证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特征与基本性质。根据这些方法,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根本改变,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则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生产方式既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性质,也决定着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基本方向与进程。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新技术革命的结果,是以信息化为首要标志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绝不是什么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改良的结果。换言之,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既不在于资产阶级择善而从的良知,也不在于资产阶级维持生存的本能,而在于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发展与变革的客观物质原因。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归结为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革的结果,才能科学地说明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发展与变革的深刻的物质根源,进而才能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而绝不只是资产阶级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其主要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从生产方式方面来看,现代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条件已经代替了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技术条件,现代扁平化、网络化的生产组织已经代替了等级化、官僚化的生产组织,“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代替了自由放任的古典市场经济,社会化、人力化的现代资本形式已经代替了以私人、物质资本为主要代表的传统资本形式。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以管理民主化、利润分享化、福利全民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取代了以家长制管理制度和独占制分配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古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基本特点,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积极扬弃已经取代消极扬弃而占主导地位,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已经跨越临界点,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界限。现代资本主义是不断自我否定,日益生长社会主义因素并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新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其中,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是向社会主义自觉调节的生产形式转变的过渡形式,公众股份制和职工股份制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过渡形式,职工参与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管理制度的初级表现形式,全民福利制度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初级实现形式。总体上来看,如果说在古典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被炸毁,社会主义的大厦将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那么,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过其自身积极的自我扬弃,不断地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社会主义因素日益生长和不断增加,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正在逐渐自行脱落,其发展趋势必将是一个新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脱颖而出。

三、基本结论与主要启示

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扬弃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资产定义的变化范文2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一)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所有论者都认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发展进行了概括。

卫兴华、陆象淦等认为,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庞仁芝、周敏凯、陈国新等从生产力要素的新变化论述了生产力的变化。劳动者: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工具:发生革命性变革,由传统的“三机系统”(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发展为“四机系统”(增加了电脑控制机);劳动对象: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毅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企业股权分散化。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求是》课题组则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庞仁芝认为,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发展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家干预、管理和调节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出很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卫兴华、陆象淦认为,在资本的国际化层面上,拓展了国际贸易空间,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国际化。常欣欣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资本的增殖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使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许志功、姜鲁鸣、庞仁芝等认为,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常欣欣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还有两点变化: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四)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1、当代资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李会欣认为,当代资产阶级一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家族资本家继续存在的情况下,经理资本家人数增加、作用上升;二是家族资本家对企业控制方式的变化,逐渐由直接控制过渡到间接控制。罗文东还认为,跨国资本家阶级开始形成。

2、当代无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人绝对数量增加迅速,素质提高;第三产业工人已占主体地位;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庞仁芝认为,工人阶级构成日趋复杂化、多层次化;工资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劳动时间缩短;不少人成为股票的拥有者;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途径获得帮助。

3、中间阶级。林德山指出,不拥有或较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却拥有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和对生产资料的日常控制权的人,即中间阶级,他们在收入水平、消费模式、社会态度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同于工人阶级。罗文东认为,中间阶级出现新的分化,分为“中间偏下”和“中间偏上”两部分人,中间阶级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4、阶级关系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因为阶层的、阶级的、利益集团的、民族的和种族的、激进的和保守的等各种社会矛盾的纠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所淡化。陆象淦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改良主义措施,实施有利于限制贫富差距扩大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卫兴华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三、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的自我调节、改善和改良,虽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在这方面观点没有大的分歧,但是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张峰认为,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合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看作偶然的现象,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常欣欣、姜鲁鸣认为,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来的三种矛盾,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肖枫提出,要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还必须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只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

(二)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陶承德、陈国新、曹文振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徐崇温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肖枫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卫兴华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求是》课题组也认为,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三)特别关注的问题

1、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

《求是》课题组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股权分散化、社会化没有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不过是大亨寡头们搜罗劳动者消费资金的一种巧妙形式,其用场在于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以降低自有资本的投资风险,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路宏、王俭等也认为,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

2、福利制度、参与企业管理等是否改变工人受剥削地位。

肖一然认为,福利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它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王俭认为,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至于战后西方国家吸收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肖一然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对企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并没有因为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而得以消除。

3、关于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问题。

列宁指出:“辩证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确实就包含着新社会的因素”按照列宁的思想,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过程。刘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显现了社会主义因素:在生产力方面。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不能不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通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在所有制方面。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最低占7%。股份制出现股权高度分散、没有任何个人或家族或企业集团控股的、股东全球化的公众公司。这可能正是当年马克思设想的“社会所有制”。其他机构基金、社会中介组织、合作社等许多所有制,都包含了大量社会主义因素。在分配方面。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由资本家单方决定,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必须与工会组织谈判决定,这是对资本家所有者的控制权的一种剥夺。劳动者在失业、医疗、养老等众多方面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显然是资本主义本质无法容纳的内容。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是向共产主义的一种逼近。

高放也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可以说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渐积累。各国共产党人利用合法斗争筹办的工农商贸企业和文教单位自然具有某种社会主义性质。工人自己集资、自己管理的合作企业或职工持股公司,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生产、供销、信贷合作社,城乡居民的消费合作社,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数量越来越多,自发形成了某些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还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措施,这些因素的逐步增长并非资产阶级本性的改变,但是却向社会主义前进了。

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长,钟沛璋认为,这是不以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工人阶级和进步力量对资本主义不断批判和斗争的结果。庞仁芝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导致当代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增多。资本主义的调整改革的确有意无意地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观上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但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张仲秋.知识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9,(12).

[2]肖枫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3]《求是》课题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J].求是,2001,(3).

[4]林德山.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矛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1).

[5]常欣欣.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2000,(8).

[6]姜鲁鸣.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0,(2).

资产定义的变化范文3

2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答: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为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 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品质:1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 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 3 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

27.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 (4)实践使认识得以发展; (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8.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

29.(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 就成为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30 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思想领导。其次,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组织领导。再次,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政治领导。

31.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也可以是力量的不平衡),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这称之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关系和意义: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含义、关系和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

3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资本的构成与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所以,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周转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总之,生产资本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时间是不同的,会影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在资本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固定资本越大,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就越快。生产资本的构成是决定资本周转速度的首要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资本周转时间,即资本周转持续时间,也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

33题: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产定义的变化范文4

[关键词]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历史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当“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但是,马克思也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体现。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评价“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但是,1848年2月兴起的大革命和6月的工人大起义,却很快就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从此,马克思就用毕生的精力潜心研究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也同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有它自身产生、发展和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发展规律性。这个规律性的内在动力,就是其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在分析研究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历程后,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这对矛盾的存在发展,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因而,马克思在研究了资本的积累过程后指出:“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理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能否定这个理论吗?对此,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马克思学”者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本来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掀起了以电子化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巨大革命力量,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第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西方国家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实现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新科技革命又进一步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较大调整,突出表现为传统的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以金融、信息和其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却迅速增长,同时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从劳动者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来看,农业劳动人数锐减,工业劳动人数增长缓慢,从事服务业劳动者的数量却不断增加。其次是脑力劳动者比例大大提升。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的“知识工人”增多,非知识工人减少。更重要的是,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很少会出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经济产值下降近一半那样的大起大落,经济衰退也主要是增长型的衰退了。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做出了种种自我调整,出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性增强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现实生产力的适应和容纳能力,为生产力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所谓“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即资产阶级不得不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允许范围内,对其生产关系向着社会占有的方向进行有限的渐进式调整,这些调整措施包括:(1)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出现了多元化、股份制经济发展和股权分散化的趋势。(2)国有经济发展模式。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纷纷推行国有经济,为资本主义容纳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活力。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经济民主逐渐实现,劳资关系大大缓和,并建立和实施了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了阶级结构的变动。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就大大地消减了。加之上层建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为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注入了活力。

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是否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呢?他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马克思的理论,这些新变化只能说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而在某些西方“马克思学”者看来,当今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过时了,剩余价值的理论是一个不能证明的原理。米尔斯说:“在先进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的或物质的贫困并没有加深,与此相反,事实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一部分的剩余价值论,失去了“它的物质剥削的坚实基础”。另一位“马克思学”者海尔布隆纳说得更明确:“剩余价值的存在正像马克思当时一样仍然是一个不能证明的原理。这是一个启发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实用的概念。”二者表达不同,但都一致否定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对劳动生产者剥削的事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论调。无论是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从全球角度来看,贫困问题至今仍远没有得到解决,贫富分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扩大。所有这些,都是同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构成和体制结构及其强加于世界经济秩序等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在分析和研究了劳动价值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和揭示出在劳动力同资本交换过程中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剩余价值至今在发达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否定了剩余价值,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大厦就会倒塌。可见,西方“马克思学”竭力以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某些事实来否定剩余价值论的目的,在于全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是我们需要予以批判的。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它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种现实状况无疑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消除它的基本矛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不管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漫长,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是不会改变的。目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实际情况是,生产关系既非完全适应、亦非完全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者处于一种既对抗又协调的张力结构之中。这种张力结构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虽然能够暂时地促进经济繁荣,缓解社会矛盾,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

第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这一矛盾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和加剧。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有了长足的提高;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资产定义的变化范文5

[关键词]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历史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当“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但是,马克思也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体现。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评价“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但是,1848年2月兴起的大革命和6月的工人大起义,却很快就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从此,马克思就用毕生的精力潜心研究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也同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有它自身产生、发展和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发展规律性。这个规律性的内在动力,就是其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在分析研究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历程后,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这对矛盾的存在发展,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因而,马克思在研究了资本的积累过程后指出:“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理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能否定这个理论吗?对此,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马克思学”者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本来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掀起了以电子化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巨大革命力量,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第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西方国家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实现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新科技革命又进一步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较大调整,突出表现为传统的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以金融、信息和其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却迅速增长,同时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从劳动者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来看,农业劳动人数锐减,工业劳动人数增长缓慢,从事服务业劳动者的数量却不断增加。其次是脑力劳动者比例大大提升。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的“知识工人”增多,非知识工人减少。更重要的是,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很少会出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经济产值下降近一半那样的大起大落,经济衰退也主要是增长型的衰退了。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做出了种种自我调整,出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性增强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现实生产力的适应和容纳能力,为生产力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所谓“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即资产阶级不得不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允许范围内,对其生产关系向着社会占有的方向进行有限的渐进式调整,这些调整措施包括:(1)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出现了多元化、股份制经济发展和股权分散化的趋势。(2)国有经济发展模式。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纷纷推行国有经济,为资本主义容纳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活力。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经济民主逐渐实现,劳资关系大大缓和,并建立和实施了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了阶级结构的变动。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就大大地消减了。加之上层建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为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注入了活力。

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是否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呢?他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马克思的理论,这些新变化只能说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而在某些西方“马克思学”者看来,当今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过时了,剩余价值的理论是一个不能证明的原理。米尔斯说:“在先进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的或物质的贫困并没有加深,与此相反,事实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一部分的剩余价值论,失去了“它的物质剥削的坚实基础”。另一位“马克思学”者海尔布隆纳说得更明确:“剩余价值的存在正像马克思当时一样仍然是一个不能证明的原理。这是一个启发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实用的概念。”二者表达不同,但都一致否定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对劳动生产者剥削的事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论调。无论是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从全球角度来看,贫困问题至今仍远没有得到解决,贫富分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扩大。所有这些,都是同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构成和体制结构及其强加于世界经济秩序等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在分析和研究了劳动价值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和揭示出在劳动力同资本交换过程中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剩余价值至今在发达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否定了剩余价值,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大厦就会倒塌。可见,西方“马克思学”竭力以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某些事实来否定剩余价值论的目的,在于全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是我们需要予以批判的。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它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种现实状况无疑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消除它的基本矛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不管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漫长,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是不会改变的。目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实际情况是,生产关系既非完全适应、亦非完全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者处于一种既对抗又协调的张力结构之中。这种张力结构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虽然能够暂时地促进经济繁荣,缓解社会矛盾,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

第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这一矛盾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和加剧。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有了长足的提高;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资产定义的变化范文6

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也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

资本主义初期就是原始积累的过程,而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实质,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和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马克思从资本积累回溯到资本原始积累,并在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考察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水平,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社会化,每件产品都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生产过程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项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对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方各面都会有新的变化,当代的资本主义也不例外。无论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或者阶级结构上来说,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比如对于现在的社会现实状态来讲,当代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列宁时代相比,就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对于这种情况,我国的学者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的方面得到了长久的发展与进步,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以及社会财富都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信息化、服务化、高科技化的产业结构趋势逐渐显现,脑力劳动增加、体力劳动相应的减少,其劳动工具也随着科技的发达而得到了全面的扩展。

从生产关系层面上来看,当代的资本主义也随之而进行了相对应的调整与改变,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比如资本社会化的所有制关系趋势增显,社会福利政策的分配关系得以出现等等。学者将其概括描述为: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另外,在有关生产关系新变化而进行的讨论的问题中,国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讨论等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涉及。

从上层建筑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在以下四方面资本主义有着显著的变化。(1)政治制度与法制实现了有效结合;(2)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国家的调节作用越发突出;(3)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4)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则认为里面的核心主要是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变得更加完善以及精巧,而这样的变化是与其自身所创造出的再生产的条件密不可分的。

资产定义的变化范文7

 

1 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发展变化以及原因

 

1.1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经历了多种发展困境,但却始终为没有灭亡,而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所采取的制度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以及修复,在新的形式下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生产力的的提升。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工艺也逐步提高,而且管理也更加的科学,促使工农业的生产效率逐步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其次,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变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新环境变化逐步对局部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调整。再次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发生了新的发展变化,资产结局不断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逐步使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得到扩展,健全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从而完善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最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产业结构发生的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20世界五六十年代产业结构进入新的调整时期。很多新的科技发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不断产生以及应用,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新的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原来的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地位不断缩减,而作为服务行业的第三产业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产业,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重要地位。

 

1.2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发展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在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着垄断方向发展。其次,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是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或者是宏观调控已经从原有的调节做法逐渐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会各方面以及层次进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使社会中存在的不满情绪得到了发泄,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另外,科学技术的引进使资产主义国家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另外,推动当代资产本主义发展的定力是工人阶级斗争,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而不断的进行罢工斗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罢工组织以及头证的策略逐渐严密,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得到调整,推动资本主主义国家发生一些新的发展变化。

 

2 正确把握资本主义新发展变化

 

2.1 资本主义的消亡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出现新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还存在着很强的调节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能力,资本主义有促使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的潜力。而任何社会形态的在还能促使生产力发展潜力时是不会灭亡的,社会的发展会经历很多个发展阶段,主要形态为螺旋上升或者是波浪式前进的方式发展变化。资本主义曾在十九世纪末已经展现出了腐朽以及垂死的特点,但是在经历了二战以后,当代的资本主义有逐渐呈现出比较平稳且有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替代,但是就目前而言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一些差距,社会主义国家要创造出高于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就需要把发展作为首要的任务起来抓,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促使社会主义的各项体制能够促使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2 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为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同时又提供了多样化的形式以及途径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为向着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目前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相对快速,并已经逐步达到新的高度。而且资本主义也逐渐向着世界扩张,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加大了与世界的交往。这就为社会主义或者是共产主义时间创造了基础的物质条件。其次,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提供了条件。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过渡,形式是多样的,比如说:可以通过暴力革命,也可以是通过较为和平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这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有很直接的关系。而随着当代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可以看成是资本主义向着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重要保证。而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对社会主义来说,属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长期策略,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可能需要很多代人的奋斗努力才能使其完善与巩固,也才能使资本主义走向消亡。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在当前仍旧取得了新的发展,并且表现出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但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以及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因此资本主义即便是表现的在如何顽强也最终不能改变其历史命运。而且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显得发展可以看成是向着社会主义和平稳定过渡的条件,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实现形式。

资产定义的变化范文8

[关键词]法国共产党;共产主义;“超越资本主义”

一、20世纪初法国共产党“超越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法国共产党从1920年12月成立之初一直在法国甚至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法国共产党员人数逐年减少,而20世纪90年代的苏共剧变更是让法国共产党雪上加霜,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力量和影响急剧下降。政治动荡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的恶果是法国共产党员的数量逐年减少,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0万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27万,在全国各党派的选举中得票率也急剧下降。

为了缓解这一困境,法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新思考,同时坚持不懈的在党内外开展了政治辩论等方法,众多学者讨论之后,产生了 “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共产主义观念。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创新马克思主义,实现法国共产党组织现代化,用以“公平、民主、利益分享、联合等为特征”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和体系,是法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试图运用这一理论解决法国现实社会生活矛盾的革新与转变,从而实现“超越资本主义”这一共产主义目标等观点。

“超越资本主义”的提出在法国存在一定经济、政治和现实基础。法国经济在一定时段,生产力发展较快,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劳资矛盾比较缓和,资本家剥削的手段不再像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那样残酷。所以法国具备提出“超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而现实中的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法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弊端,这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提出提供了现实借鉴。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社会制度的一代代更替与变革史。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就如封建社会代替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一样,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历史发展规律。法国共产党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不存在一个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因此再提建设社会主义已经不合时宜。为此法国共产党领导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主张。

二、法国共产党“超越资本主义”理论内涵

在提出“超越资本主义”的观点时,法国共产党强调,“超越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变革的节奏快慢和时间长短应由人民来选择和决定,而不是由统治者所决定,为的是使人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使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积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全体人民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从而实现“超越”,使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帮助。

(一)超越资本主义的主体是人

法国共产党认识到在历史上,人民群众在诸多重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和带来的影响,他们认为超越资本主义需要各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超越资本主义服务。同时,超越资本主义也需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给予一定的帮助,国际上的组织机构对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上的干涉,为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减轻障碍。在超越资本主义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超越资本主义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的“精华”

法国共产党认为超越资本主义不是意味着资本主义丝毫没有借鉴之处,不是要彻底否定资本主义,而是对资本主义好的方面进行借鉴和学习,从而更好的超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法国共产党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现有的条件去实现在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民主化,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民利。这种民主化包括地区组织和国际范围,国家通过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地参与国家事务的一切决策过程,实现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在管理上的彻底民主化。

(三)超越资本主义需要迎合当代全球化的特点

超越资本主义指出资本主义在全球霸权的分化、政治的混乱等,孕育了新思想文化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是人们的客观希望。超越资本主义要求整合世界上反对资本市场主义的力量,只有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才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法国共产党要积极研究新的符合全球化的政策,推进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成功超越资本主义。

三、法国共产党“超越资本资本主义”的评析及其启示

(一)全面评析“超越资本义”

为了实现高水平发展的社会,能够促进社会权益和社会保障的实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养老保险制度;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包括物质、精神、卫生、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福利待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服务产业,建立一个公共服务事业的统一机构,进一步实施民主化管理;使制度的制定与实行更加民主,更加合理;使人们充分享有自己的自利,为社会发展谏言献策,在国家事务中充分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国家和社会的有序发展提供帮助。

(二)关于法国“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启示

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的发展要遵循规律,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替代是不可逆转的事实。法国共产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超越资本主义这一理论为全球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依据,这种超越不是直接跳跃到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否定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借鉴资本主义现有的一些条件,超越资本主义,从而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周.法共战略方针的新调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费新录.超越“传统”——法共的政策调整与理论实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7(3).

[4]李周.试论“新共产主义”理论的更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3).

资产定义的变化范文9

关键词:修正主义;普选权与革命权;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改良与暴力革命

一、恩格斯晚年提出普选权斗争策略的背景及相关理论

首先:经济根源,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末,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巨大进步,市场上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反复出现,资本日益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逐渐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随着垄断统治的发展和资本输出的扩大,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大为增强,在这种实力悬殊的现实面前无产阶级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

其次:阶级矛盾的变化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策略的变化。

同时,由于资本主义迅速向垄断过渡,资本主义各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也尖锐起来,使无产阶级比以前更趋向革命化。19世纪八、九十年代,无产阶级的罢工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在政治、经济比较落后的德国、俄国、奥地利等国都出现了革命形势。

最后,恩格斯晚年对1848年欧洲大革命时期制定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恩格斯感觉到了时代的转换,也看到了欧洲工人阶级斗争条件的变化,在1895年3月发表《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明确地写道:这里斗争的条件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街垒巷战,现在大大过时了。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为争取什么而去流血牺牲。这里就引出了后来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的新策略:利用所谓的民主形式--普选权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恩格斯看到,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大为增强,在这种实力悬殊的现实面前无产阶级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同时,无产阶级利用普选权进行斗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获得了较大的胜利,工人党在议会的力量不断壮大,以至于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了。这也给了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极力宣扬普选权这一斗争形式的威力和地位。

二、伯恩斯坦与其修正主义对于普选权的“曲解”

伯恩斯坦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关于普选权的观点,却没有把恩格斯的话读完整,没有把恩格斯晚年的理论领悟透彻,太过于强调普选权的作用,而忽视甚至放弃了革命权的作用。伯恩施坦还把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的议会斗争策略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修正,并将它称为恩格斯的“政治遗嘱”,说恩格斯晚年主张的是利用普选权进行合法斗争,恩格斯已放弃了暴力革命的思想。他极力的宣扬恩格斯关于普选权的论断,而忽略甚至抨击暴力革命彻底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革命斗争策略。

我们可以看出,伯恩施坦不希望通过灾变即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而是主张通过合法斗争,通过民主、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这也是他宣扬用民主文明方式,发展恩格斯提出的争取普选权方式,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良。伯恩施坦主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修正、反对马克思主义,它具有蒙骗性和虚伪性;修正主义是反对社会主义革命,鼓吹阶级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改良主义。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他们借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否认资本集中的趋势,认为资本主义将来不会发生过去那种成为社会变革前奏的经济危机:并说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的大量存在,使社会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因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不成立的。作家金庸小说《鹿鼎记》中韦小宝最后并没有打断大清龙脉,他说:康熙统治下的清王朝,人民安居乐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路不拾遗,为什么要反清复明?为什么要去摧毁它,去清王朝的统治?抛开小说的虚构成分,我们仅从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来说,当时的清王朝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也是封建制度的一个顶峰,就如同资本主义制度其在一定阶段也是有其进步和先进性的,我们只能说在其蓬勃发展的阶段内,暂时是稳定的,有生命力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先进力量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不能说因为社会中一些稳定因素,或者阶级矛盾有所缓和,我们就放弃革命斗争,放弃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才能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制度,才能真正让人民当家做主,过上安定幸福的美好生活。

三、普选权与革命权只能取其一,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水火不容

恩格斯晚年结合历史条件的新变化,阐述了无产阶级斗争除了暴力革命还可以运用普选权进行斗争的新策略,其本意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对社会主义运动进行新的论述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他提出了运用普选权进行斗争的同时,更要求无产阶级警惕反动势力的阴谋,不放弃武装革命,强调更要牢牢地掌握革命权。普选权与革命权都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策略与方式,我想他并未料到后人会因为这两种斗争方式发生分歧,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改良派与革命派,即以列宁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的分歧,并且分道扬镳,各成一派,相互抨击,水火不容的局面。

参考历史史料与学者著作,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普选权是恩格斯根据形势与环境的变化,做出的对于无产阶级斗争方式的新论述新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凝聚和壮大无产阶级的力量,最终目的是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向共产主义迈进。

总之,当下我们仍要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和具体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刻警惕修正主义思想的冲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形成先进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爱德华・伯恩施坦文选》[M].殷叙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溯源---从拉萨尔到伯恩施坦》殷叙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