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9-21 18:00:06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1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我们也要看到,新形势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不能低估。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滋生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加之正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也给未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一些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从几年前金华一中学生杀母到前不久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屡屡发生青少年犯罪案中,无不令人怵目惊心,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可是,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方法不当、制度不全等问题;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迫切要求我们下大力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小学生道德实践活动。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要发挥和利用各方面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密切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一主渠道,以尊重为前提,以体验为途径,以“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为主要内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小学生”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教育,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要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改进方式方法。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特殊阶段,要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正面引导,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言行,培养其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求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大教师应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观。“德高为范”,教师只有先以德修身,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使学校德育教育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二)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小学生道德实践活动。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要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小学生道德实践活动,转化他们的道德行为,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磨砺他们的道德意志,引导中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实践道德要求。

    1、有条件可以利用好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等各类德育基地,充分发挥德育基地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为中小学生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2、抓好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如劳动节、国庆节等),和重大事件纪念日(如建党、红军长征、辛亥革命、“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以及中小学生的入学、入队、入团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益的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今年,要充分利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建国5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重要节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有关活动。今年的第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也要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确定鲜明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要广泛开展“远离毒品、关爱生命”的活动,开展好国旗、国徽、国歌的系列教育活动,爱国主义影片教育活动以及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等活动。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报摘,有不少当代青少年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我们应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创新心理教育手段,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周围的同学,建立自信,学会合作,珍惜友谊,调节情绪,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

    4、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文明生、优秀小公民、先进班集体等活动,为中小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德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之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资源,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努力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团队精神、进取精神等,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使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再次,完善领导机构,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使之能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完善领导机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形成学校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支部、政教处、教导处、团委、少先队、校外辅导员、班主任、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

    其次,要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现有宣传资源,如广播、电视、校刊、集会等,加大宣传力度、广度、深度,深入挖掘和报道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学校要为学生敞开图书馆、阅览室,多订阅、购置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强的图书、报刊,鼓励学生多读书,以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上网现象,对学生的上网加以正确引导。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象征,正在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双刃剑。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但同时,也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中小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发育高峰期,此时的孩子敏感而脆弱,好幻想,渴望独立却又独立不了,往往用幻想代替现实。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这种矛盾状态。而一旦进入这一虚幻的网络世界,往往又难以自拔,越陷越深。长时间的沉溺其中,必然导致孩子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出现情绪低落、孤独、焦虑等问题,更有甚者,导致犯罪和自杀。此外网络中传播的大量暴力、色情等不健康信息,更是对有强烈猎奇心理的青少年造成了莫大的毒害。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既不是粗暴地对凡上网者进行棒杀,更不是对其不闻不问,而是应帮其分析利弊得失,使之清醒地意识到上网的积极意义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传统社会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它带给广大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如何对中小学生有效进行网德教育提几点拙见,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光纤通信、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网络化成为人们进行生产、管理、教育、医疗等各项社会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它以其信息传播的共时性、数字化的存储、超文本的链接、传播要素的多元化等独特的优势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因此,有人说,人类对网络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火以来的第二次革命性进步。

    但同许多科学技术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传统社会带来很多棘手的问题:网络犯罪、网上骗局、色情泛滥、电脑病毒、黑客袭击、垃圾信息的充斥、社会舆论分散等等,特别是它给广大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网民的数量己达7950万,其中学生约占70%,未成年人约占20%,并且在以每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发展。据保守的调查估计,约46%的未成年网民深陷色情网站而不能自拔。另据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的随机调查显示,100名在押少年犯中,61%的人经常浏览色情网站。

    由此表明,中小学生是上网主体,其人生观的形成与网络环境关系密切,而未成年人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以发展的观点看,加强网络管理、创建优良的网络环境、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提高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意义深远。目前在网上掀起的扫黄风暴也正表明了我国政府整顿网络,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坚定决心。

二、对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既然网络的危害性有目共睹,那么我们如何扬长避短,使广大中小学生在上网冲浪时趋利避害呢?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欲谈谈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必须澄清两点认识

    1、网德教育“宜疏不宜堵”

    热衷浏览网络中的反动、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造成道德意识的淡化;超时无节制上网,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网上交友上当受骗的案例时有发生,等等诸如此类的负面影响令许多家长对网络深恶痛觉,众多老师谈网色变,于是禁止自己的孩子、学生上网,免其为网所害。

    网络作为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其本身并没有罪,罪魁祸首是使用网络的有思想意识的人。所以,“治网”是标,“治人”才是本。大禹采取疏导的办法驯服了肆虐的洪水,处于高度发达、文明的社会中的我们更不应偏执、幼稚地用堵的方式来对待本不是洪水猛兽的网络。

    2、网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牢固树立大教育观的思想,即中小学生的教育要由学校、社会、家庭各负其责,共同完成。从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来讲,应当是学校。然而有不少老师却认为学生上网大都在放学以后,应主要由家长监督、管理,这种思想急需转变。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因此利用教师权威言传身教,掌握德育主动权,鼓励进步学生,开展学习先进的活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谈及上网地点时,人们习惯把目光盯在网吧上,却忽略了家庭上网的比例。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上网地点最高在家里为66. 1%,去网吧占41. 9%。因此在加大力度清理整顿不良网吧的同时,还要开展“家庭上网工程”,开设家长网络培训班,组织家长学习网络知识,提高家长的网络管理水平,充当孩子上网的“把关人”和“防火墙”,引导孩子“文明上网,上文明网”。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网德教育放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考虑。为此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形成文明上网的社会氛围。还可以把搜狐、新浪、雅虎及一些重量级的新闻网站作为网上大众传媒实现对网络传播的监督与控制。

    我国政府在舆论宣传方面做了巨大努力:公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即“五要”、“五不”),发起注册承诺公约活动;开展创建“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活动,引导网吧文明从业;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网络道德建设;百余家国内网站在《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上签字,并表示愿意接受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的监督……这些举措对净化网络空间作用甚大。

    (三)完善法律法规,“以法治网”

    仅靠社会舆论要求网民、网主们“自律”达不到根本治理网络的目的。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不乏见利忘义之徒,为牟私利不择手段,利用网络引诱、腐蚀中小学生。对这些人必须严惩不怠,以做效尤。

    鉴于依法治网的重要性,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法治”手段:对非法经营的网站、网吧和电子出版物进行严厉的市场监管;开通“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通过成千上万网民提供的线索,由国家有关执法部门核实处理,从而更高效地消除不良信息源;组建受过良好培训的网络警察队伍,并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网络的有效监管者。

    尽管如此在法律完善及打击力度上尚需进一步努力。譬如,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网络色情,致使不少网站钻了空子。另外,应尽快在《刑法》中增设“制作、复制、传播网络色情信息罪”,这样更能震慑那些蝇营狗苟之辈。

    (四)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以技术治网”

    除上述管理手段,还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过滤、净化网络空间,实现“绿色上网”。可以采用登录者电子身份鉴别、信息过滤和截杀、电脑ip地址与地理地址的对应软件,实时监控不良信息的传播,记录不法行为者的“击键情况”,提取证据;并可根据其来源、目的地ip和端口决定拒绝或放行。

    此外要加强软件产品研发投入,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融趣味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游戏软件,引导网络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科普网站”等,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精神食粮。

    (五)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以德治网”

    网络能改变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也能改造网络,因此培养大批有“网德”的小网民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开展网德教育呢?笔者以为:

   第一,在中小学开设网络道德课。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网络热潮的袭来,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先后开设了网络信息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网络操作能力,把重点放在网络知识的技术层面。而开设“网络道德”之类课程的学校却为数不多,网德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中学德育大纲》仍是1995年的版本,这己不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为此应尽快在全国推广己开设网络道德课的学校所取得的经验,对中小学生进行网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功能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

    第二,开展性健康教育。

    以往针对中小学生的性教育只局限在性生理上,这远远不够。应使中小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更全面些,把性心理、性道德、性卫生、性法制等内容适度扩充进来,促进中小学生知(科学的性知识)、情(健康的情趣)、意(自制的意志力)、行(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和谐发展。

    第三,利用网络进行网德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发动广大教师、家长、专家都来上网,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与学生聊天儿,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进行教育和疏导,有利于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形成一股声势强大的正确导向力量。有些德育工作者已经开始这样做,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另外,还可开设网上论坛,就网络道德、网络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展开讨论,以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

    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有助于中小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同时能满足他们强烈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其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形成,这一点对于以“慎独”为特征的网络道德至关重要。为此,可以建立中小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的制度,鼓励他们为社区服务,为社会服务,促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扩大视野,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六)加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知识、能力、道德,其中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交流和信息免疫力等几方面。据调查,当被问及“你认为上网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时,有61%的中小学生回答是“聊天”,回答交友的有42. 5%,由此可见广大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欠缺。当前大力普及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还可以:

    (1)在校园网上开设诸如“文科天地”、“理科探秘”、“时事速递”等学科网站,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学科的知识内容,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拓展、信息的交流、资料的查询等方面来。

    (2)学校向学生推荐优秀儿童网站,让他们在文明网站上汲取健康营养;推荐一批优秀的教育资源网站,让他们有目的地搜索,减少接触不良网站的机会。

    (3)鼓励中小学生投身创建少先队和共青团网站的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引导他们向网络普及的高层次发展。

    (4)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校园网布置网上作业,组织学生利用电脑编辑小报或创作页面,在校园网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使网络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思品;道德教育;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73-01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 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如果缺乏道 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 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小学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 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直觉的道德情感、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下面以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方面的尝试。

一、激感

思品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思品课中,我通常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二、挖掘教材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 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准激情点

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 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教学《团结友爱 助人为乐》一课时,教材中的小故事:雷锋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 义给小周家写信、寄钱,小周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雷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助 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课文的重点。同时,小周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

2、积极引导

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如上例,老师就要 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 世界。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①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话不说了,家乡小调不唱了,为 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难受。②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 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就主动询问,小周不说,雷锋就设法打听。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③雷锋为什么 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帮助他人不图名、不图利。④小周“感动得不 知说什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周内心对雷锋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谢。经过上述分析,雷锋 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获得了小周的情感体验,崇敬雷锋,热爱雷锋,学习雷 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三、拓展延伸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4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 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5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中小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方应全,湖北省红安县檀树中学校长。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6-0035-0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本文提出,利用好红安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教育成为红安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品味。

一、红安县开展红色教育的现实意义

积极继承和发扬红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统美德,彰显时代特色的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红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安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安是一片为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红色土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红安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长征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就诞生在全国红色名镇七里坪,在长征时是兵力最多、猛将如云的一支劲旅。

另一方面,红安民众为中国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据史料记载,红安一地为革命牺牲的英烈达14万人之多,在红安烈士纪念馆内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2552人。从遗物、遗言、遗嘱、遗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信仰的坚贞和对革命的忠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红安精神逐渐积淀为“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精神特质。红安精神是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一种精神,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共产党培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红安人将老一代的红安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具有历久弥新的品质。

2. 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为健在的老红军表演节目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更加贴近中小学生的心灵,能够加强他们接受红色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安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重要阶段,尤其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红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 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红安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开发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中小学生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红安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他们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 开展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为载体,它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其身心特点。但旅游并不是毫无准备、盲目地使学生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在组织红色旅游计划之前要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对要游览的革命纪念地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事迹有基本的认识;向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简单的要求使其有目的地参观,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味,通过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资料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激发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深刻体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如红安黄麻起义纪念碑由李先念、题写碑名刻于27米高的纪念碑上,碑座的浮雕反映了红安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历史史实,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14万烈士纪念墙、组雕、丰碑、碑林、红安革命历史博物馆、两位国家主席纪念馆、烈士纪念馆、将军名录馆等,以及声光电组合成的战斗场面等一个个革命纪念物无不述说着一幕幕革命历史,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光辉。教师可通过这样的红色旅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刺激,运用情感的迁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广大红安学子加深对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提高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6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66-01

小学生处于各种意识以及观念形成的特殊生理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及灌输,这将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念,从而规范其行为准则,避免将来一些不良行为及现象的发生。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学的特性,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当中规范行为意识,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得以更好的渗透。

一、充分利用文本素材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渗透

课本中的生态道德教学素材比较丰富,教师应充分的挖掘,合理的整理、并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还可以针对文本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还可以以文本为依托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结合文本提出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与措施。这样不仅对学生生态道德渗透与教育,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会。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在陶醉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时,也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由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频繁,很多游客在去观赏桂林山水时看到的是漓江的河床,远远望去象鼻山被困在“一汪池水中”失去了昔日的秀美。如果当时同学们在场能否为游客描述一下原本桂林的风光!为了减少因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旱灾或洪涝灾害,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一下热络起来,同学们纷纷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生态道德教育同时在潜移默化的渗透。如此进行课堂设计即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认识又可以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识字教学中渗入生态道德教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文子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意义重大。例如,文章中常出现的“蔚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清新的空气”这些常见的与自然相关的字词,在学习这些字词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蔚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是需要我们共同去保护的。为什么近年来在城市里很少能见到蔚蓝的天空?新闻报道中多地频频出现雾霾,以至于一些地区的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的,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号召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环保标语,这样即学习了汉字,同时又掌握了环保理念。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生态文学书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在课堂上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例如一些环保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等的课外书籍。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爱他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其中一项是劝阻不正当行为的口语交际。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依据图画资料上的提示,及蕴含的意思先自己进行练习,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劝阻的浓厚兴趣,并在劝阻用语练习时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构建“一位小朋友乱丢垃圾”“一位叔叔闯红灯”“几个小伙伴在绿油油的草坪上跑来跑去”“一位叔叔随地吐痰”等情境。学生在练习劝阻语的同时学会爱护环境、珍视生命、保护大自然,以及关爱身边的人。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因此小学生应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及决心。

四、课外活动中强化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不单纯的局限在课堂教学,还可以将其融入到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带领学生去看关于环保的电影,与学生共同观看环保类的视频,使其了解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所带来的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才能使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游,在春天里带领学生去看一看草坪,绿油油的小草生机勃发,学生们一定很兴奋很喜欢,此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坪很美,大家都非常喜欢,然而我们更喜欢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小小的身躯却不畏风雨的气节。因此我们要保护草坪珍爱小草,不随意践踏草坪,不随意在草坪上丢弃废弃物。然后组织同学进行一次草坪杂物清理活动。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结语: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及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升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已迫在眉睫。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其从小便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对未来社会改善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作霞,孙连富,浅析小学阶段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J].环境论坛,2013(11)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7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是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公民的道德水平对社会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除了需要巨大的物质支持之外,更需要有现代化的、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具有良好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途径。公民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必须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道德教育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将公民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在一起,是提升小学阶段公民教育、德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公民教育的引入走过了漫长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小学德育重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公民教育应该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习惯。小学德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实现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双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课堂中弥补了公民教育缺失的不足;(2)将小学德育作为公民教育的载体突破了传统公民教育系统性不强的“瓶颈”限制,开拓了小学德育、公民教育的新途径,提升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3)公民教育的融入有助于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转型,突出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小学生独立、平等、责任、自由的意识、能力。小学德育过程中公民教育的融入,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是满足小学生个体发展必要诉求。将公民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实现了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接轨,是对传统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一种创新。

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公民道德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公民道德教育是小学公民教育的核心。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其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合时展,是否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形成了公民道德生长的生态。按照这些标准审视,当前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需要迫切化解的现实问题。

1.教育内容陈旧。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小学公民德育教育依然存在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表现为重视时事政治的教育,不重视健全人格的教育;重视先进性教育,不重视普遍性教育,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伟人教育”和“英雄教育”,较少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体现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普遍性要求;重视道德教育的完整性,不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大而全,但是对各个年级的内容分层不够明显;重视对小学生义务的教育,不重视权利的教育,学生守则中规定的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而学生的权利没有明文规定。

2.教育形式生硬。

当前,一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还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把灌输道德规范、准则、条例等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人格的培养,不善于把道德教育与提高小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为了某种短期效果而采取背诵、默写等简单生硬手段,很少以平等的姿态与小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范、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准则。教师训诫成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小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按照道德规定的要求去行动,长此以往,容易养成被动、脆弱甚至是虚假的道德人格,而导致公民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价值实践的困难。

3.教育方法简单。

现代德育以人为本,重视小学生内心的感悟体验,重视在丰富多彩的道德体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的道德内化,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但在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德育实践中,还存在教师方法简单、陈旧,公民道德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还未能得到有效地运用的问题。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但小学课堂德育是以知识灌输为主,灵活多变、喜闻乐见的德育方法不多。在活动中体验、实践,是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最有效方法,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小学生公民道德实践、体验活动难以普遍开展。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小学生德育认知与德育情感、德育行为脱节。

4.教育合力不强。

现在,在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都受到长辈们最好的关心爱护。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知识层面上的教育抓得特别紧,艺术层面上的教育也不放松,导致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缺乏强有力的配合,素质出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脱节“5+2=0”的现象。当代社会,多元经济的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合力。

三、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在小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找准公民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德育的目标要求、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对策,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根本。小学公民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小学生个体发展、道德品质培养为主要目标,明确小学各个年级段教育的具体内容,继承和发展社会文化的传统美德,注重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小学低年级要以基本生活常识、学习常识教育为主,高年级则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初步公民意识、个体道德意识方面,引导小学生来认识自然、社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在小学阶段现有公民道德常识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顺应全球化趋势,拓展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社会公共品德,从个体维度、公共道德维度两个角度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例如可以结合垃圾分类教育,把生态伦理拓展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不仅是现代社会人类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而且是维护人和生物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道德行为。

(二)深化公民道德实践体验

小学公民德育教育效果如何,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行动”来检验。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是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小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公共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小学公民道德的成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仅仅是进行枯燥的理论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中去,能够让孩子亲身来体会、感受什么是道德教育、什么是公民教育,感受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转变,从而将公民教育落到实处。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质疑的小公民。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要基于小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将公民教育内化于心,内化公民教育情感,例如,小学高年级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来推选班干部的形式,让小学生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感受公民权利给他们带来的收获,感受同学们的信任给自己带来的荣誉,从而将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情感内化于小学生的“心”。

(三)形成道德教育民主文化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为具备一定能力小学生践行公民道德提供条件和机会。小学阶段民主文化是社会的民主化的基础,一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要以民主文化作为保障,这决定了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开放程度、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成败。因此,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实现小学公民教育目标,必须为小学公民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明确各个年级公民教育的目标、重点、实施过程以及实践途径,将公民教育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班级事务、学校事务中来,从公民教育的观望着、接受者成为公民教育的行动者、参与者。民主文化的建立为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建立民主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学会与人如何进行交往。当校园生活中的民主文化成为小学公民道德的保障,公民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四)完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8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问题;现状;对策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的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的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体系与道德体系逐渐完善,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与诚信意识,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年龄发展还不成熟,性格、思维正在处于一个成型与发展的时期,很容易受到不好思想的侵蚀而走上歧途。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但是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长期存在,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与作用,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与智育教育,学校的德育课往往是流于形式表面,照本宣科,当前我国德育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理念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在我国的教育中国向来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即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家长与部分教师的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着孩子的好坏与孩子的成绩有直接联系的思想,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家长也一般更加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于德育课一般都不重视甚至嗤之以鼻,这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个“重智轻德”的一个死结。

2.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

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学校进行德育的形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然后以书面形式与考试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德育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评价非常的简单与形式化,这难免对学生的德育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成熟,对于德育教育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难以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发展还不够成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没有办法有效的自我监督与自我制约,小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将种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脱离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展,缺乏实质的内容,忽视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3.德育内容与生活实际脱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思维交流越来越频繁,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与方式越来越丰富,小学神的学习生活中势必会反应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各样冲突与矛盾,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也要结合这些冲突与矛盾,教给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会小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只是一些非常空洞的、枯燥的道理,甚至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刻意回避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与独到的冲突,将小学生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一些新的道德问题与新的价值观念小学生都接触不到,当小学生有一天不可避免的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原有的道德观念与新的道德理念会发生冲突,小学生会陷入无法适应的境地,导致德育工作的效率非常低下。

二、解决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困境的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与发展,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小学德育教育的课程配置比以前更加合理,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若想趋于完美与完善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就提出一些对策来解决上述困境。

1.将德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要在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开设德育课,让学生在开始一学期的新生活的时候就注重德育课同时德育课的开展要保质保量,不能因为文化课的实践不够或者是因为要进行文化课的考试就将德育课让位于文化课,学校要树立一些规章制度将德育课固定下来,家长也要转变德育无用的观点,重视孩子德育的发展,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他人,热爱父母,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将德育课的功效与作用发挥出来。

2.促进德育形式丰富多彩

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建设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积极地校园文化会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媒体技术正在不断地走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视频,故事将典型的德育实践与榜样的道德人物展示给学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要开展一些家长座谈会,与家长交流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德育表现,让家长在家里也有意识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给学生实行多方面的影响,还可以请一些道德模范来学校作报告,为学生树立榜样道德作用,因此,开展德育的形式一定要丰富多彩,避免简单化与形式化的倾向,充分发挥德育思维作用。

3.德育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办学特点,每个城市与地区也有各自的特点,每年可以将自己城市与地区的典型的德育实践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避免小学德育中的空洞、枯燥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将德育教育与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在网上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网上开展讨论,加强小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一定要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理念的陈旧,影视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都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形成一些障碍,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不断地发展完善,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08,9.

[2]丁燕芬.浅析小学德育中的反道德现象[J].教学与管理,2009,10.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范文9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浦明磊. 试论德育管理问题不足与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2016,2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