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9-25 17:40:43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1

前言

会计核算工作的建立,能够极大的提升国有单位的会计工作效率,能够提升国有单位的财政理财能力,能够使国有单位的会计行为得到规范,对于国有单位的廉政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我国国有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国有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现状

1.账目与实物不相吻合

在财务制度实行了改革之后,将单位的财务纳入到核算中心,这样一来就促使会计核算工作的任务量有了极大的增加。而在这种背景之下,核算中心难以对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监督。因为我国体制的缘故,我国国有单位一直以来都是靠国家财政的拨款生存,有一些资产不是因为企业创收后购买。这就导致在国有单位中往往会存在着重钱轻物的现象,还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许多国有单位的领导对实物资产的管理都不够重视,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这就使得在日常的管理中没有制度可以依据,也就使得财实不符的现象到处可见。通过审计调查发现,在国有单位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一种是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而另一种是预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这就促使国有单位对内部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变动不够清楚,也没有定期对单位的财与物进行清算与核对。并且,在国有单位内部,各单位对自己内部的固定资产不需要进行管理,没有这个管理责任,这就使得国有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2.国有资产管理不够规范

原先的管理模式本来就不够规范,现在又采取会计集中核算。这就使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极大的改变。固定资产归国有单位进行管理,而预算单位内部的财政性资金需要将其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然后再进行统一的核算。会计核算使得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边缘化,促使国有单位管理职能的弱化。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之下,国有资产的管理也就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此外,许多国有单位没有实物资产的查账簿,而且也未建立实物资产卡。相关负责人对单位资产的情况不够了解,这就导致他们的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新购材料入库时、单位人员领取材料时,都不用办理相应的手续,这种松散的管理,很难确保国有资产不被流失。

3.国有资产大多闲置

在采取会计核算之后,单位的国有财产依旧由单位进行管理,特别是国有单位的实物资产,会计中心没有深入到具体的物件管理,而仅仅是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没有对一些报废的物资进行处置。在国有单位的资产登记账面上,很难看出固定资产的明细。单位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这就很难进行记录,从而使得各项资产的管理出现困难。通过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来,通过清查发现,许多单位中存在着大量没有使用的资产,闲置资产数量非常巨大,这就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实行会计核算的主要作用

1.能够规范国有单位的会计工作

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国有单位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第一是人人手中有票据的现象、第二是人人身上有现金的现象、第三是账随人走的现象、第四是人走账无的现象、第五是常年不报账的现象。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使得国有单位只需要设立报账员,让他们去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然后将会计业务纳入到核算中心,然后进行统一的核算。以下几种工作都可以按照统一的规定的来执行,第一是账簿的建立、第二是科目的设置等,这样一来,使得国有单位的会计工作得到了规范,从而使得会计核算资料能够真实完整。会计核算工作的建立,使得在国有单位中,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核算之间相互制约,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进行了分离,会计人员能够独立的形式以下几种职能,第一是会计监督职能、第二是会计核算职能,从能够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

2.能够促使会计的监督功能得到强化

在自行核算的背景环境下,我国许多国有单位都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第一是假账真做、第二是真账加假做的现象,账外设账、隐匿收入的行为经常发生,从而导致的情况非常严重。随着会计核算工作的建立,能够从制度上以及运作程序上对国有单位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形成了预防性的监督机制。同时,会计人员还能够实行监督职能,使国有单位的收支、资产都能够在阳光呢下进行,实现了全方位监督。通过对国有单位的各收支明细的审核,国有单位的财务与资产都能够做到一目了然,对国有单位中的不合理收入分配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从而使得乱支乱报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极大的制止了腐败行为的产生。

3.实现了国有单位资金的统一管理

在以往的核算理财方式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一种是重管理而轻支出的现象、另一种是重审批轻监督的现象,这种缺少预算监督机制的模式,就难以对国有单位的资金进行全面的控制,与此同时,因为资金使用信息的滞后性,导致国有单位的预算安排缺乏科学性。会计核算工作的建立,首先,有利于国有单位核算中心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能够实现集中核算、分户管理,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其次,核算中心的核算体制有着以下几种特点,第一是统一性、第二是集中性、第三是高效性,国有单位的所有开支都需要进行会计审核,在这个审核的基础上再通过核算中心审批之后才能够入账,如此,就能够促使部门的预算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三、结语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2

关键词:报社 固定资产核算 体制改革

一、报社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地方党报大都为事业法人,在执行目前事业单位大部分使用的会计制度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问题:

(一)没有正确的界定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被目前大部分地方党报采用,在对固定资产入账界定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界定实际成本所包括的范围,相比较《企业会计准则》来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界定的还是比较笼统和宽泛的,而《企业会计准则》对实际成本的范围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其包括买入价格、运费及杂费、相关税费以及安装费等。这样导致地方党报在执行会计制度时,将应该算为实际成本的支付的买价、运杂费、安装费以及相关税费记在了“事业支出”的内容里,而在资产价值入账时只按发票的价值入账。这样就会使固定资产入账不真实,造成固定资产的不可比。还有地方党报可能在进行基建工程的净增价值只在“事业支出”的科目中现实,而没有同时在“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中显示,导致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漏掉了大宗的固定资产的核算,尤其是在企业多次进行扩改建工程时,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的严重不真实。

(二)固定资产的账务核算科目过多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来核算,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涉及到“银行存款”和“固定资产”科目或“建施工程”等科目时,就会有不同项资金的相应增加,减少另一项资产的比重,这样能够保证净资产不发生变化,而且也不会影响到当期损益的结果。而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核算,事业单位在购进固定资产的过程中,贷记“银行存款”,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这是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渠道到进行操作的。这样,

就可能影响当期损益的结果(使用支出类科目)。

(三)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的弊处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这样就造成了诸多问题:

1、不能对固定资产前后使用情况做准确的对比

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制度中,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折旧情况的反映。地方党报等单位在操作时,难免会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对固定资产造成损耗或因为技术变革等造成固定资产的重置和浪费,而在账面上现实的是固定资产的原值,没有很好的现实固定资产的整个流程,无法很真实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变化和新旧程度的对比。

2、不能反映报社资产的真实情况

在报社对固定资产的整个操作流程中,在购置时,只将购进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中,这样就无形的扩大了当期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在使用时,报社不对固定资产就行提折旧,又人为的降低了使用损耗的成本,这样就无法实现相应的配比原则,间接地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及时购置和更换,造成固定资产的更新情况严重的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现行报社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直接确认为支出,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而且由于固定资产没有加入“计提折旧”的科目,报社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无法计算真实的成本,使得报社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控制和管理;报社的各部门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合作,各部门在购进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注重固定资产合理使用效率,导致固定资产的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3、不利于报社的绩效考核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度下,由于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计提折旧,会无形地增大报社的净资产。而和净资产又是报社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些信息的不真实和缺失将不利于对报社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纵观目前许多的报社,其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事业活动)业务通常是很混乱的,其费用也难以合理进行单独的核算,这样就导致经营性业务的成本核算不明确,不能真实的展现经营性业务的情况。同时,由于非经营性(事业活动)业务没有有效地进行成本的预算和核算,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政府和事业单位之间对固定资产购置所投入的资金情况,也就不能反映出没有相应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在报社的财务报告中不能清晰地显示其中的国有资产部分运作的过程,这样公众亦没有依据可循,就不能直接从财务报告了解相关的信息。这样不仅不利于公众对政府的受托责任的监督,也不利于报社的业绩考核效率的提高。

二、针对以上情况的相关建议

(一)报社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要进行计提折旧,做法如下:

1、计提折旧时依据固定资产分类。报社的固定资产主要有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可以采用不同类别的不同计提折旧率对固定资产进行提折旧。还要定时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的管理,将折旧费用分摊到固定资产成本科目中,其中文物和陈列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性能、价值等的 稳定,一般其不会发生损耗或流失,所以不对这类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

2、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方法有:工作量法、年限平均法和加速折旧法。其中交通运输这类固定资产使用工作量法;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可采用年限平均法;对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等采用加速折旧法;而图书类因为折旧年限比较难确定,一般就直接计入成本。

3、科目设置及核算。应该相应的设置有关折旧方面的科目,而取消“固定基金”科目,折旧类的科目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可以相应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和原值。另外相应设置“资产折耗”科目,核算当期的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的费用,同时预算科目也是会计核算中重要的一项,应该设置相应的预算科目,来反映预算中收支平衡情况。

(二)关于计提减值问题

报社的部分固定资产由于科技不断地进步,淘汰更新很快,即使采用了计提折旧的方法也不能及时的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损耗情况,这时就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计提减值,需要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将固定资产金额的减值归为资产损失,计入当期“资产折耗”的科目中,同时设置相应的借贷减值科目,比如借记“资产折耗”,贷记“固定资产减值”等。

(三)固定资产报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目前报社会计报表披露信息不完整,无法反映报社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议采用“报社固定资产变化情况表”,编报该表能反映报社的固定资产的原值、净值、累计折旧等信息,有利于对固定资产的控制和管理。三、报社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1、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根据需要填写《固定资产增加审批表》,交财务科。财务科长初审后,报主管社长审批或报党组会研究审批。审批后由办公室购买。办公室购置固定资产后,由经办人员持有关单据和《固定资产增加审批表》到办公室办理验收入库手续,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填制《固定资产验收单》,纳入管理,登记台账,经办人员持相关单据和《固定资产验收单》到财务科办理报销结算手续。报社各部门领用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填制《固定资产领用单》,报办公室主任批准后,双方签字领取。

2、固定资产的维修

固定资产维修前,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编制《固定资产维修预算申请审批表》报主任初审。办公室主任初审后,报主管社长审批。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按照主管社长的审批意见负责维修。维修结束后,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凭《固定资产维修预算申请审批表》、发票和维修单等有效凭证按规定程序审批报销。

3、固定资产的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方式。包括出售、无偿、盘亏、报销报废,其他。固定资产处置程序。固定资产出售前,由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或组织人员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填制《固定资产处置申请表》报办公室主任审核;报废、报损、盘亏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填制《固定资产处置申请表》,由办公室组织人员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报办公室主任审核,办公室主任审核后,报主管社长。主管社长复审后,提交党组会议定。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根据党组意见填制《固定资产处置申请表》并附送有关文件及资料报财务科办理财务手续。

4、固定资产的检查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定期要对各部门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核对,看是否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看各部门固定资产是否有损毁,丢失等。检查后填写《固定资产清查表》报办公室主任,主管社长批准后,及时调整;大定资产账目,落实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利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1(7)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3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业务的特点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特殊历史背景下成立的一种特殊金融机构,其在运营中始终围绕着国家赋予的三大使命:化解金融风险、保全国有资产、支持国企改革。其独特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使之在会计处理上都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

(一)会计核算内容的特殊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核算的都是从各大银行剥离的大量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具有流动性差、回收困难且形成时间较长等特性,所以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二)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不仅积极运用了债务追偿、折扣削债等常规资产处方式的同时,还大胆采用了对冲拉直、打包处置、债转股、证券资本化、信托等多种资产处置方式,不同的处置方式都对应有其固定的账务处理方法。如债转股就是参照着债务重组的原则进行核算,而对证券化资产业务进行表内或表外处理,主要取决于证券资本化资产是被当做“真实出售”处理还是担保融资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财务报表的核算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同 由于其核算内容的特殊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会计科目主要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备查财簿,而一般的财务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在资产管理公司财务会计的明细科目相对较少,而且比一般财务会计明细科目多了许多专业科目,如:购入贷款、待处置贷款、贷款余额准备、向人民银行再贷款、待处置资产、抵押及质押品、代保管物品等。

(四)具体业务处理过程的不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先按原值收回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然后从形态上将其划分为债券类资产、股权类资产以及物权和实物类资产,针对不同的资产再通过催收、打包处置、债务重组、装让、资产置换等方式尽可能的收回不良资产的现实价值。而一般企业就是购买原材料,经生产加工成产成品,最后销售给顾客。

(五)信息披露的严格化 处置不良资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金融工程,体现了高度的组织分工,选用不同的处置方式还会涉及不同的经济实体,处置方式的复杂性也涉及到了信息的披露,如何充分、真实的披露处置不良资产的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有效投资,监管者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和要求。所以,资产管理里公司的财务报表需要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披露。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有很多方式:积极催收、债券出售、资产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在上述诸多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中,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可以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会计处理方面更是各具特色:

(一)债转股的会计处理一是债转股会计核算的原则。债转股实质是一种债务重组,是债权人的债权变成股权的过程。债转股发生在企业发展的特定时期,而债权人又是特定的资产管理公司,因此其会计处理有其特殊性,不仅应参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来处理,同时也要参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准则的相关规定。债转股的会计核算:资产公司接受不良贷款时的核算,为全面反应不良贷款的处理情况,资产公司对购买的贷款本金及利息按“原值”入账,并分别列入“收购贷款本金”、“收购贷款应收利息”。考虑到资产公司收购的不良贷款并非全额债转股,“原值”与收购价之间的差额作为“收购贷款呆账准备金”、“收购贷款坏账准备金”处理。

[例1]某资产公司购入某商业银行一批不良贷款,该批贷款的本金账面价值为59400万元(贷款本金60000万元,已计提贷款呆帐准备金600万元),应收利息账面价值14925万元(应收利息15000万元,已计提坏账准备金75万元),共计74325万元,资产公司3年内分批付款。会计处理:

借:收购贷款本金60000

收购贷款应收利息15000

贷:收购贷款呆帐准备金600

收购贷款坏账准备金75

长期应付款74325

债转股时的核算:转股日的会计处理,资产公司应按协议投资额作为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冲减转股贷款本息“原值”,同时将转股贷款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作为递延债转股损益,在转股存续期内平均摊销。

[例2]假设例1中的不良贷款有本金40000万元及其应收利息10000万元按照1:1的比例转为对企业的投资,占企业70%的股权,约定3年内由企业自身回购,资产公司会计处理:

借:长期投资50000

贷:收购贷款本金40000

收购贷款应收利息10000

同时,

借:收购贷款呆帐准备金400

收购贷款坏账准备金50

贷:递延债转股损益450

3年内,每年将450÷3=150万元转作收益

借:递延债转股损益150

贷:债转股损益150

资产公司持股阶段投资损益的核算,由于转股后资产公司占企业股权通常超过 50%。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准则的规定,资产公司理应采用权益法确认投资损益。

[例3]如果企业第一年实现净利润2000万,则资产公司的权益为2000×70%=1400(万元),会计处理:

借:长期投资 1400

贷:投资收益 1400

资产公司退出股权的核算,资产公司是阶段性持股机构,对企业持股不是目的,最终要退出企业股权。资产公司退出股权的方式很多,如将企业股权转让给原企业 (由企业自身回购 )将股权上市转让、拍卖、证券化等,但目前主要采取前两种方式。资产公司一般是分期分批退出股权,股权回购价格有三种:原始价值、退出日的市价、股权的账面价值。资产公司退出股权的方式、时期、回购价值等均应在债转股协议中明确。

[例4]接上例,如果债转股协议载明以市价退出,从第2年每年由企业收购25000万元资产公司股权,该股权当时市价为30000万元,资产公司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30000

贷:长期投资 25000

投资收益 5000

(二)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 资产证券化就是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流动性不强,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和收益进行重组,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产品。其业务流程为:组建资产池――设立特殊目的实体(SPV)――把资产真实出售给SPV――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增级――信用评级――发行证券。其中,设立SPV和将资产出售给SPV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交易的性质(真实销售或担保融资),从而带来不同的财务后果(表内或表外融资)。资产证券化涉及的基本会计问题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披露。

(1)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关键是,发起人把该项交易视同销售(表内处理)还是作为担保融资(表外处理),不同的处理对会计报表影响不同,如表1:

目前主要有三种会计确认方法: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后续涉入法。风险报酬分析法是以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作为确认真实销售的标准,转移则视为销售,否则视为担保融资。金融综合分析法以资产控制权是否实质转移作为确认真实销售的标准,转移则视为销售,否则视为担保融资。后续涉入法运用了“部分销售”的思想,只要转让方对被转让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存在任何后续涉入,与此相关的这部分资产作为担保融资处理,而不涉及后续涉入的那部分资产作销售处理。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等规定的颁布,我国对于“真实销售”的会计处理原则进入了风险报酬分析法为基础,金融合成分析法为补充的阶段。

(2)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如何对发起人因资产证券化交易所获得的新的资产和负债,以及所保留的资产或负债以及损益进行计量,是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难题。根据金融合成分析法,证券化资产真实销售以后,发起人新增的、且与资产证券化交易有直接关系的资产和负债,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初始计量。对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的确认,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也采纳了公允价值作为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标准。

(3)资产证券化的会计披露。资产证券化交易中,需要通过设立SPV(特殊目的载体)来实现法律和会计上的“真实销售”,实现其法律上的“破产隔离”和会计上的“移表”的作用。而SPV是否属于发起人的合并报表范围,是能够实现会计上“移表”作用的关键。如果特别目的载体被视为发起人的子公司,那么,就应被纳入发起人的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这时,分别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发起人和特别目的载体,将被视为一个经济实体;两者之间的交易将成为经济实体的内部交易,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必须作抵消处理。其结果是,不管发起人将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真实销售处理,还是作为有担保的融资处理,对合并报表结果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将与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设计初衷相违背。

我国目前尚未对SPV合并问题制定特殊的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规定的合并范围也是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因此我国对于SPV的合并要求与其他子公司是没有区别的。

三、我国与国外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处理的比较

通过和欧美资产管理公司相关业务会计处理的对比,分析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执行新准则的会计处理特点。

(一)美国 购入贷款时,公司初始确认为“持有可投资”、“持有可出售”。持有可投资类按摊余成本计量,还要进行减值测试。持有可出售类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账面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购入与贷款有关的证券,公司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其中,其他综合收益属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类项目。抵债资产,公司以“拥有房地产”、“取得的资产”等项目列示,初始按照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计量,后续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

(二)欧盟购入贷款时,一般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类,该类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少数欧盟投行将部分从二级市场购入的不良贷款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或是计入“货款和应收款项”,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抵债的非金融资产,多将其作为持有待售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项目,初始以当日扣除处置费用后的公允价值和扣除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之间较低者计量;后续不计提折旧,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中较低者计量,账面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三)中国购入债权类资产时,资产公司应根据持有的目的和意图,在初始确认时一般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少数划分为 “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并按照相关准则对其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购入股权类资产,如果公司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分为两类:该股权类资产符合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定义及确认条件的,应当将其作为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处理;该类资产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将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处理;如果公司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该股权类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根据持有股权的意图和目的,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收购的物权或事物类资产,符合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定义及确认条件的,应当作为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处理,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孰低计量,账面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定义及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资产的属性,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相关准则处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欧美公司将购入的贷款或是以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多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少数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几乎没有;而在我国多数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少数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面临的会计挑战

从1999年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到今天,已经历了整整十年的发展。尽管资产管理公司对政策性不良贷款处置的历史使命已接近尾声,但资产管理公司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在最初确定的十年期限即将结束之时,资产管理公司纷纷改制转型,踏了上市场化运作的轨道。2010年国新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无疑对市场会有巨大影响。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将更偏重政策性国有资产的处置,而原有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将更趋向商业化转型。国际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两种比较典型的发展模式:韩国模式――转型为商业性综合资产管理公司,瑞典模式――转型为投资银行。国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功模式,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最终还要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探索符合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转型模式。随着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会计方面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改革与资本运行难 现行的经营模式,没有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与财务基本面(盈利模式、现金流和发展预期),由内及外的修炼不够,难以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革及资本运行。

(二)历史包袱沉重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各自的注册资本金只有100亿元,而他们却按账面价值收购了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这些资金全部来自央行的再贷款和财政部担保的债券发行。这些都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包袱。这些包袱如何解决,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三)税收存在问题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成立到现在,享受了国家很多政策上的优惠。以不良资产处置的税收为例,凡是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的银行剥离下来的政策性不良资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税收,均是可以享受免税政策优惠的。而对比其他的资产管理公司,他们的处置成本显然低很多。而转型之后,势必这种优惠都会取消,同时在营业中的各种风险需要资产管理公司自己承担。

可见,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管是转为商业性综合资产管理公司抑或是投资银行,财务会计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会计处理经验,努力寻找适合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会计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德福:《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2]周兆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4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

(一)固定资产入账标准的变化

新会计制度下,一般设备确认为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有的500元以上上升到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则由800元以上调整为1500元以上,且设备的使用期限需超过一年,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资产的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新的价值标准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现实的物价水平,减少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便于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固定资产分类的变化

旧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被划分为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房屋和建筑物、图书、文物和陈列品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新的会计制度将“一般设备”类更名为“通用设备”,用“房屋及构筑物”、“图书、档案”替换了“房屋和建筑物”类和“图书”类,将“其他固定资产”类细分为装具、用具、家具及动植物。新的分类方法符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细化和规范了固定资产的核算内容。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

新制度采用了具有创新性的“虚提”折旧的会计处理方法,增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和“累计折旧”科目。区别于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当期计提的折旧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并同时贷记“累计折旧”,而非计入费用支出项目。事业单位可采用工作量法、年限平均法对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如果固定资产是以名义金额入账的则无需计提,在这个范围中的有动植物、图书、档案、文物和陈列品。

(四)固定资产处置的变化

新会计制度下,对于出售、盘亏、毁损、报废、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的固定资产,不再直接调整“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而是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与此同时冲减“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在实际捐出、调出、 出售时,冲减“待处理资产损溢”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新的处理办法简单直观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处置的净损益,真实地呈现了资产的使用情况。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优点

一方面,事业单位在不具有相关凭证也无法取得可靠的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按新制度的规定单位可以以名义金额对固定资产入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这有利于解决无偿调入和接受捐赠的资产计量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帮助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另一方面,新制度下的固定资产核算采用“虚提”折旧的方法,在减少企业非流动基金的同时不增加现金流入,这可以保障单位的支出预算不受到影响,进而如实反映在使用过程中固定资产的价值消耗,有利于推进资产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除此之外,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根据基建会计核算的要求对基建投资实行单独核算、单独建账的管理办法,并将相关数据计入“在建工程”科目,以规避实际资产与核算资产不符的情况,从而提高单位资产负债、财务预算的管理水平。最后,由于在旧制度下,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需要在批报之后进行,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而“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的设立,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有效防止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处置期间的虚增或虚减。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新的会计制度适应事业单位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更加强了新制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但固定资产核算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固定资产科目的使用年限和范围界定不清

固定资产的类别划分缺乏统一的、具体的标准,这增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类别划分的难度。以大批同类物资为例,假设某事业单位欲购入单价为100元的椅子,若采购数量为100把,总金额为10000元,毫无疑问可以作为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若采购数量为12把,则总金额为1200元,关于是否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的问题,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由于新制度没有对大批同类物资的金额和批量做出明确规定,各个事业单位对其进行会计核算时就具有了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除此之外,使用年限也会影响成本核算和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把握程度,而新制度对不同类别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的规定也很模糊。

(二)固定资产科目的设置不够严谨

新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可以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对反映真实的固定资产价值具有积极影响。但是折旧反映的只是损耗的部分,而不能直观地体现固定资产的价格波动是由于经济发展、科研进步所引起的情况。例如某事业单位属于科研类机构,其所拥有的科研仪器类资产可能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过时或没有价值,即使采用加速折旧的计提方法也无法解决问题。谨慎性原则要求,单位不得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损失,针对由于非使用的原因所引起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新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如何设置相关的会计科目是事业单位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较为单一

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只提到了工作量法和年限平均法,虽然这两种计提折旧的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却不适用于所有资产类型。例如事业单位的电子科研类设备,这类资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贬值速度非常快,更新周期较短,可能没到使用年限就需要进行报废处理,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需要采用加速折旧法来计提折旧。

四、关于加强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针对前文所阐述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议上级财政或主管部门加快关于数量标准、价值标准相关明细的制定,进一步细化固定资产类别,明确规定不同类别资产的使用年限,对大批同类物资的金额、批量给予明确的界定;第二,增加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用作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将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考虑到会计核算中;第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用于反映可回收金额小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并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

(二)推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

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第一,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的编制要坚持成本效益和精简节约的原则,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固定资产的购置要严格遵照预算审批来执行,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要及时申报采购预算;购置固定资产时,财务人员要实时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保证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第二,规范日常管理制度,做好资产的采购、验收入库和登记台帐等工作,合理使用、定时维护固定资产,规范固定资产的对外租借、投资、收益、处置等流程。第三,完善固定资产的清查制度,至少在每年年末进行一次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这有利于事业单位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减值情况。

(三)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妥善运用信息化的电子软件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核算效率,单位应该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应用,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固定资产从采购到处置的全部业务都应记录到系统中,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资金支付系统、预算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同时将信息上传到网络平台,便于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共享实时的数据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会大大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

五、结束语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在入账标准、资产分类、计提折旧、资产处置等发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核算方式的改变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真实反映资产价值消耗的过程,从而推进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有效地防范了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但是,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及资产范围的不清晰、会计科目设置的不严谨、折旧方法较为单一等,面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和核算方法,并且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下健康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李会聪.浅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会计的处理[J].财会研究,2013(21)

[2]王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弊端及处理方法分析[J].科技创新,2014(05)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5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会计 核算 管理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各个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以及事业单位集中支付等财务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和变动,事业单位作为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越来越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也无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在日常事业单位业务管理中,业务活动矛盾日益显现,成为主要的影响问题和措施和模式。其中所暴露的问题也越开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效率和水平。许多业内人士早已指出了在事业单位工作中固定资产核算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缺陷,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1.1核算标准过低

在目前社会发展中,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面临着目前经济环境发扎和业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控制和形成之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缺陷。界定固定资产的原标准为一般都是控制在单位价值的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这一规定在目前社会发展之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影响问题,同时在控制的时候其中还有这较多的经济缺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一些办公产品的价值不断降低,并且容易造成设备的损坏,需要及时的进行更换,这就无形之间增加了企业工作的成本, 这不但加重了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工作量,而且在工作中造成了固定资产的运算和界定不明确,核算范围太过宽松。

1.2固定资产核算原则滞后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之中,由于受到会计运算落后模式和自身需要,使得在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物质资源,受到实现控制水平的影响,在目前的控制的时候,各种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需要进行报废确认、计量和报告处理,对其在使用中存在的脱离计算核算模式,无法进行准确的反映和计算模式和其他资源的控制要求,其次在控制中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不但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模式,而且在控制应用的时候通过现阶段的现金的首付途径来控制资源的高效运用模式,也无法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源。

1.3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繁琐且不科学

在目前的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为了能够在工作中取得合理的固定资产计算效率,其处理措施和步骤的冗余量进行管理分析模式,这种管理控制方式不仅不够科学,其次在管理的时候通过购置固定资产时,要做两个会计分录:不但要登记好成本的支出资金金额,同时还要做好贷记固定资金的计算账户。如此登记固定资产的增加,一方面将会计核算复杂化;另外的一个方面是通过两笔之间进行笔录分析,并且之间不存在严格的逻辑关系,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构建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控制中,通常情况下除了融合赀租固定资产之外,还需要对相关的金额进行管理。这样就会虚增当期的事业成本,导致固定资产增加,造成了成本核算的不合理,不科学。

2. 新制度新规则下固定资产核算探讨

在固定资产的准则控制中,需要对产品进行严格的分化,并且针对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形成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了1年,各种单位价值较高,而且事业单位据此调整的固定此产模式形成较大的影响模式,简化工作手续。事业单位据此进行调整和固定资产的范围之类,简化工作手续将会大大的克服以上的弊端,提高资产的质量和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方式,在现行阶段的会计预算中,需要提前对事业单位中存在的缺陷和制定模式,并且针对事业单位的控制进行购置。

2.1提高固定资产核算标准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这一标准虽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提高,但仍然低于《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标准。随着事业单位不断接近企业化管理,建议按照企业制度的标准规定固定资产,即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对于专用设备的标准还可以适当提高。对于拥有较少专用设备的事业单位,可不区分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统一按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的标准进行管理。

因标准提高使单位价值未达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建议作为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与管理。一次大批量购入时,可借记“低值易耗品”,贷记“财政拨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由于其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应采用与固定资产管理相类似的管理,疗法,每月末进行摊销,借记“资产折耗”,贷记“低值易耗品摊销”,若零星购入价值较低的资产,可直接列为当期支出。

2.2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原则

第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能更好地核算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成本的会汁制度。存阎定资产投资项目上,权责发生制不仅记录资金的支出,同时还要记录资金价值的折旧。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水予以资本化,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汁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新制度中已经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较好地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从而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固定资产的全面信息,也有利于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第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后续支出,会计核算上要求做到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如果后续支出的效益涉及几个会计期间,应当属于资本性支出,列入固定资产的价值,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加以分摊;如果是经常性支出,仅增加当期的效益,则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的当期直接列支。

2.3合理简化固定资产取得时的会计核算

在目前的会计核算中,通过采用新制度和新计算模式,简化了固定资产核算中的各个阶段和模式,并且取消了各种固定资产的繁杂规章。对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包括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在控制的时候对国库集中支付,并且能够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使得其中所取得的各项固定资产和不同的资金来源进行严格的控制,针对外购等各个阶段的方式和控制要素综合分析模式。

2.4增加并完善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

新制度基本上借鉴了企业核算固定资产的方法,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行会计核算的缺陷,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状况以及期末净值、盈余情况;促使事业单位树立成本意识,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与监督。

2.5增加固定资产减值的处理

新制度中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减值进行规定,对固定资产的计量不满足谨慎性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在年度终了前应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对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结束语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集中核算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 措施

一、引语

当前形势下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提高事业单位资产使用安全与效率是一个迫切问题。只有采取有效途径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浪费,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对资产普遍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一方面,近年来通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注重生产、科研、项目等的管理而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并未完全改观。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对流动资产的管理重视不够。一是对于单位价值达不到固定资产但可长期使用的资产,认为价值小而不注重管理,二是对于账面形成的应收及预付款项长期挂账不及时清理,使这部分资产管理处于无序状态。这些都与缺乏对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思想认识不够,意识比较淡薄、责任心不强的具体体现,存在着单位负责人及财会人员往往忙于繁琐的日常事务,而忽视了资产的管理工作。资产管理意识不强是导致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流失、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是有些单位未设置专门针对对资产进行管理的岗位,导致对固定资产流向无法有效跟踪,无形之中为固定资产的流失埋下隐患;二是固定资产盘点不及时,有些单位多年都不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或是简单应付上级要求,不对固定资产进行实际意义上盘点,因此无法及时发现账外资产、损毁资产、丢失资产等,更无法对相关人员责任追究;三是维修维护不及时,有些专业设备无法的到定期进行维护维护,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缩短;四是对于出租出借或借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办理手续,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处置权脱节,产权不清;五是资产购置和使用缺乏专人管理,大部分单位认为资产管理仅针对的是固定资产而忽视了对材料、物资和应收款项的管理,导致单位生产物资的购置和使用失控、应收款项长期挂账,有的甚至已经形成死账呆账,不能反映单位的生产经营真实状况;六是对于已经毁损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导致账实不符;七是对自建完工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且使国家权益遭受侵蚀。

(三)购置及处置资产存在随意性

有些单位在购置资产时只考虑当前的业务需要,往往忽略所购资产是否适合单位未来发展的方向、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资产所服务主体的需求、环境及安全等因素,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导致部分所购资产不能有效发挥资产功能,利用率低下,造成严重浪费。

(四)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脱节

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脱节的情况有三种:一是有的单位在基建工程完工不及时将相关资料报核算中心入账,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家底不清;二是购置固定资产后会计虽然登记入账,但是单位重视不够,不及时登记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导致会计与单位对账困难;三是单位对接受捐赠或上级主管部门无偿调拨的固定资产不够重视,不报核算中心入账,也不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导致固定资产失控,无法有效地进行监管。

三、会计集中核算后如何通过发挥国有资产管理功能

(一)会计核算中心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通过对事业单位负责人、报账员、资产管理人员等业务知识培训的常态化,提高单位负责人对资产管理的高度重视,增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每年通过加大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登记簿、卡片管理、资产购入及使用的台账管理、现金及备用金管理、各类资产的实物管理等日常资产管理工作的检查,提出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限期整改;通过检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一步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通过参与事业单位资产的实地盘点工作,及时发现实物资产保管、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处理盘盈、盘亏、毁损资产,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会计核算中心强化核算职能,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核算中心强化主管会计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在核算中加强资产管理风险防范,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于购入的固定资产,应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确保建立卡片与会计入账同步、确保账实相符;二是对于使用年限到期根据规定需强制报废或因毁损等原因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办理报废手续;三是对于接受捐赠、抵债或上级主管部门无偿调拨的固定资产,督促事业单位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并按相关的规定及时入账;四是对于自建完工投入使用或已安装完毕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的固定资产,及时估价入账;五是对于借入或借出的固定资产,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办理相关手续,明确资产产权;六是及时督促事业单位清理长期往来挂账,确保;七是实时监督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挪用、坐支发生;八是加强对生物性资产的管理,并规范其财务核算。

(三)会计核算中心有效发挥国有资产监管职能

应采取以下措施:会计核算中心应设立监管专职岗位。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法行使职权,一是定期监督与检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和资产处置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资产管理中的存在问题,从而规范资产管理行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强化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离任时的资产审计,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三是重视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离岗时资产的交接工作,确保资产完整。四是同时强化对其他资产的管理,要求对重要的生产物资、工具等进行出入库管理,另设备查簿进行登记;五是积极协调部分闲置的资产在各单位间调剂使用,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参考文献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7

关键词:或有负债;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对策

或有负债(ContingentLiability),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或现时义务,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不确定,担负义务的金额无法可靠计量。或有负债是根据企业过去的某些约定、承诺或事项而形成的,其最终是否构成企业的真正负债需要根据某种事项或条件是否发生而确定,实际上或有负债并不是当前企业真正的负债。对之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经营、会计信息的公允客观和真实准确均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

1或有负债会计核算在企业资产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统一的确认标准

《或有事项准则》虽然对或有事项的相关义务和责任做了阐释和解说,但是并未给出规范的准确的定义。预计负债不同于确定性负债,由于不确定性,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还不够成熟与科学。或有负债也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所产生的现时义务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预估,企业是否承担义务有未来发生的事项决定有待考究。而且,义务发生在前,或有事项无法获得相关的原始凭证,对于或有事项可能发生的结果只能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预计。其次,与或有事项相关的资产的确认标准不明确,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当常规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显而易见的是,这个论述较为模糊,不明确,相关表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2计量依据不客观

我国《或有事项准则》中对或有负债的计量依据不明确不客观,其中对或有事项的计量所使用的“涉及单个项目”这一表述存在缺陷。“单个项目”通常是指如果一项债务担保、一项未决仲裁、一项未决诉讼等的最佳估计数是按照最可能发生的金额来确定时,在其他可能的金额基本上都比最可能的金额或高或低的情况下,这种最佳估计数的方式是片面的。对或有负债计量的结果和由此产生的财务方面的影响,估算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问题,直接导致计量依据不客观。

1.3披露不充分、不规范

一般情况下,企业为其他企业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贷款企业无法清偿银行债务,则担保企业需承担连带责任,有义务清偿这一债务。当前信用市场上的担保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具有极大的隐蔽性,贷款企业无法偿还债务的时候,贷款企业对外提供的担保信息披露程度,几乎取决企业自身的自觉性,如果企业对自身的担保事实进行刻意期满,外人很难觉察出来,从而对该企业的财政状况做出错误的判断。相当大的一部分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规范。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很大企业往往蓄意隐瞒,通过将或有事项进行分散从而达到隐瞒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目的。

1.4会计从业人员业务不精、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与业务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准则及会计操作流程与规范。如果会计从业人员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业务技能不高,甚至没有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素质,必然导致会计业务不精甚至会计舞弊的现象,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2或有负债会计核算在企业资产管理实务的改进建议

2.1科学的制定或有负债的确认条件

或有负债因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容易变动等特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之谨慎性是我国会计确认的一项重要原则,导致对于或有负债难以做到科学的确认与计量。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对或有负债的确认标准进行一些改进,比如对或有负债进行确认时,可考虑金额的可衡量性,并关注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让或有资产的确定更加具体化,另外对于或有资产的确认条件如债务发生概率、债务金额预估等应该做更加科学和严格的规定与指引,避免企业而已虚增债务,逃避税收。

2.2加强或有负债计量的科学性

或有负债的计量需保持一定的谨慎性,符合我国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同时,或有负债的计量应真实反映企业可能承担的潜在义务。当前一些企业在对或有负债进行计量时,采用的是取中位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企业应该深入了解该项或有负债的实质,科学的预估其发生的概率以及估计其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在对或有负债进行计量时应该采用更能反映该项负债价值的众数,而不是中位数。

2.3或有负债披露应详实、清晰

预计负债增加了企业的费用,抵减了企业利润,使企业减少纳税,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在对外财务报告的披露中,对企业或有负债产生的可能性进行相关的解释,例如企业认为或有负债产生的可能性较高的原因是什么等。企业应该在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以及充分预测外部市场环境的情况下对或有负债进行预估,如有必要,可邀请专业的团队帮助对或有负债的预测进行相关指导。另外,在对外财务报告中,企业对或有负债的披露应有附注,说明或有负债的本质、或有负债产生的原因及或有负债预估使用的计量方法等,以方便财务报告阅读人员清晰的了解。

2.4加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舞弊与会计信息失真是近年来出现在会计市场上的一些乱象,这些乱象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秩序,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信心,究其根本,产生这些乱象的原因在于一些会计从业人员业务不精,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导致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例如通过继续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形式等,引导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会计从业专业技能。结束语或有负债是企业的一项潜在的负债,随时会占用到企业的资金,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与管理,如果对或有负债视而不见,那么对于企业来说这项或有负责将演变成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威胁到企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或有负债的重视,通过加强培训等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处理水平,对或有负债的预估采用更加科学、精确的方法,确保企业或有负债的估算保持在合理并且符合企业实际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4-7.

[2]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8

关键词:概述;环卫系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其他建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的创新,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和改进,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环卫系统的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制度,探索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框架基础上制定环卫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环卫系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环卫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环卫系统基本情况概述

环卫部门负责城市街道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与处理、公厕管理、河道保洁等环卫专业工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卫行业规程与技术标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环卫系统的资产规模不断壮大。为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根据城市规划及环卫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了环卫基础设施。以湖南省汝城县为例,继成功创建了湖南省园林卫生文明县城后,又在申报创建国家园林卫生文明城市,对环卫部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成为环卫系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环卫部门的资金规模逐年扩大,部门预算资金从2011年的428.51万元递增到2016年的1633.23万元,增长率达281.14%;资产总量迅速增长,固定资产从2011年的208.67万元增长到2016年底的8793.82万元,增长额达8585.15万元,其中环卫作业车辆从3台增加到35台,新增建设垃圾收集站及公厕11座,新增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个;环卫从业人员逐年增多,从2011的178人增长到2016年的356人,增长翻倍。

二、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环卫系统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长期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旧制度的很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要求。一是以分期付款购置资产不确认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导致单位资产账实不符,环卫系统在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时,供应商收到预付款之后会将资产予以配送,旧制度下因无合法的原始凭证确认固定资产,只在备查簿中登记,导致单位会计报表反映不出该类资产。二是旧制度不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办法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价值。环卫系统的固定资产价值较大,环卫机械的工作强度高,价值损耗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总量的虚增。三是旧制度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处理规定缺乏资本化计量原则,我国环卫系统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环卫车辆和垃圾收集站等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费用化,在“事业支出”科目中列支,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也不利于单位的预算管理。四是旧制度基建项目长期游离于单位大账违背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环卫系统每年均进行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旧制度下基本建设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不利于单位全面核算的开展,造成单位资产与核算资产不一致,会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利于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造成对固定资产监管的缺失。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了环卫系统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

(一)突出和强化了固定资产计量和入账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环卫系统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在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情形下,发生长期应付款时,确认资产等相关科目,同时确认负债记入长期应付款,在支付款项时,因固定资产采用双分录核算,在确认事业支出、增加财政补助收入或者减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同时,冲销长期应付款,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避免了出现账外资产的情形,解决了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问题,能够真实全面反映环卫系统固定资产的信息。

(二)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制度创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对环卫系统固定资产存量信息核算的创新,对固定资产采用虚提折旧方式,通过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减少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同时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实现了固定资产与净资产的匹配,既有利于环卫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也体现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的消耗,保证了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计量原则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的计量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通过双分录,在确认事业支出的同时,确认资产和净资产;为维护固定资产正常使用而发生的日常维修等后续支出,直接费用化,计入事业支出。通过这样的会计处理,使得环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按支出性质和用途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资产的价值状况能够得以真实反映,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四)基建并账的会计核算规定体现了会计核算完整性原则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按月并入单位大账“在建工程”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环卫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能加强环卫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有效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

资产会计核算管理范文9

关键词:高等学校 固定资产 核算和管理

1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特点

1.1 高校固定资产是指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而拥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价值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1.2 高校在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即将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一次性计入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基金”,同时,贷记固定资产“。除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之外,高校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与固定基金的账面余额是一致的。

1.3 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计报表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这样,使得固定资产的支出不能在固定资产的有效年份合理均衡分摊,这样的会计处理使固定资产的支出在购置固定资产的年份支出很大,在没有购置固定资产的年份支出为零,影响学校支出的真实性、可比性。

2 高校与企业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比较

2.1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不同。除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历史性及重要性原则等相同的会计核算原则外,高校还强调可比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而企业会计核算还注重统一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划分权益性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2.2 固定资产分类不同。高校固定资产按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分为七类: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文物和陈列品、图书资料、其他固定资产。企业固定资产按实物形态分为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及其他设备五大类。

2.3 初始计量的会计核算不同。高校在取得固定资产时,事业部分仍按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在购置时一次性记为当期支出,在增加固定资产的同时,相应增加固定基金。经营部分比照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核算。企业在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贷记银行存款。从会计账务处理上可以看出,资产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2.4 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不同。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企业会计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为: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2.5 固定资产折旧方面,高校在开展教学科研事业的过程中,由于不核算教育成本,所以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的处理,而企业会计要求根据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2.6 高校固定资产按大类进行管理,一般不计提减值准备。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第56条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且规定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固定资产作为高校拥有和控制的一种资源,其会计核算应以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为参照,结合高校发展目标,改革会计核算方法上的问题,使会计核算与高校管理与发展目标相适应。

3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3.1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属于事业单位,高校固定资产长期以来无偿地使用,对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不进行成本核算,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建设;同时,高校职能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各院系、部门使用,形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相互分离。

在财务方面财务部门负责管理总账,各院系、部门设置明细账,但账账之间,账实之间,缺少核对、协调衔接,账物不符的情况经常发生。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主要是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造成的,另外,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需要大量购置,在购入时,直接列入学校当年支出,无需考虑经济回报,这样就出现了急需使用的固定资产资产和设备要购置,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高校为扩大规模,盲目购置固定资产。也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固定资产。高校固定资产在处置时,缺乏有效的价值参考,固定资产账面始终反映原值,不反映折旧和使用年限,资产报废和处置时,会计核算没有资料作为参考,这样就出现了处置时价值被低估和提前报废等现象的发生。

3.2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其购置时的价值,由于不计提折旧,从购置、建造完工入账到报废,会计账面反映的始终是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除了清理、报废外,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从购置起一直保持不变。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固定资产发生损失、减少都不能在账中反映,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物不一致。另外,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在使用期内每个会计期间的成本被低估,虚增结余,从而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余额不能反映实际。另外,在高校购置固定资产时,按照实际发生额报销,计入当期支出,不在使用期间核算成本,这样,有些人就认为高校固定资产是可以无偿使用的,它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物资基础,这就导致高校各部门在购置固定资产时,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只考虑自己部门的需要,造成购置后会发生不能使用或者固定资产的某种功能不能充分使用的情况,可能导致资产利用率低下、资金浪费和资产闲置的现象出现。

4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改革的建议

4.1 强化管理意识,完善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高校要加强各院系、部门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强化管理意识,制定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应用现代管理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另外,高校要完善、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化管理,对固定资产的增减、调配等变动情况,及时与学校各管理部门沟通,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全面、完整地记录学校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信息,按照管理要求建立固定资产资产数据库,准确、及时地反映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报废制度,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

4.2 引进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高校应引入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财务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状况,可以在会计账上直观的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校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能够完整的计算高等教育成本,为固定资产更新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可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同时,固定资产损坏、闲置、资产丢失、无人负责等现象能够得到改变,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要做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

4.3 高校应定期进行清理盘点,及时掌握固定资产实存情况。高校应在财务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各院系、部门设置明细账,对固定资产进行及时的清理、盘点,防止造成账实不符、有账无物的情况,或出现挂账而实物已经不存在的情况。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盘点,对报废固定资产及时核销,解决在购置固定资产上重复购置的情况以及出现闲置浪费的现象,可以查清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2]姚利华.《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探讨》[J].财会通讯,2011年第1期.

[3]程玉红.《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第30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