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集锦9篇

时间:2023-09-26 18:01:20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东莞 企业 影响

1.东莞经济发展现状

东莞是改革开放创造的一个奇迹。在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内,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迅速从一个家业县发展成为一个以国际加工制造业闻名的新兴城市。东莞有六项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国首位。其中,外资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目前,东莞的综合经济实力已跻身全国大中城市的前20名,在广东省位居深圳、广州、佛山之后,列第四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截止到2011年东莞生产总值(GDP)4735.39亿元,比上年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71亿元,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2377.40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2340.28亿元,增长9.3%。三大产业比例为0.4:50.2:49.4。从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71.94亿元,增长4.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4.7%;民营经济增加值1773.48亿元,增长10.8%,占37.5%;外资经济增加值1789.98亿元,增长7.9%,占37.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4.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6.1%,金融业下降0.8%,房地产业增长6.6%,其他服务业增长1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470元,增长5.4%。

2.金融危机对东莞企业的影响

2.1金融危机对东莞电子企业的影响

东莞电子产业去年规模以上总产值达1608.53亿元,占到总的规模以上总产值的27.5%,高居榜首。电子产业的出口额更是占到总出口额的54.86%,可谓独擎半边天。2012年上半年电子行业更多是为成本、汇率而担忧,金融危机爆发后,天平则开始逐渐转向订单大缩水。企业订单也遇到了缩水,平均在20%左右,流动资金不畅。一些企业的利润率只有5%左右。所以金融危机对东莞电子产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们要想办法维护电子产业的稳定,促进电子产业的发展。

2.2金融危机对服装企业的影响

纺织服装行业是东莞市支柱产业之一,拥有在册的生产型企业88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5家),2007年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1.43亿元,位列各行业第三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4%。此外,东莞的纺织服装业、产值约占广东省同行业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东莞纺织服装业出口自2008年以来出现下滑,2011年1-7月,全市纺织产品出口9.33亿美元,较去年同比下降4.6%。

2.3金融危机对家具企业的影响

家具业,作为东莞市近年来的一大亮点,每年的国际名家具展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家具8.9亿美元,增长0.8%,占78.4%;私营企业出口2.3亿美元,增长22.5%。外商投资企业是出口主力军,私营企业出口快速增长,美国是最大出口市场,对欧盟和加拿大市场出口迅猛增长,对香港出口大幅下降。家具企业依赖品牌和款式创新争夺市场的很少,不能在高档的国际家具中争得一席之地,大部分家具产品都是通过贴牌生产出口的,很少有中国自己的品牌出现在国外。家具的个性化和时尚化很强,企业和产品都需要良好的品牌来打造,没有品牌,家具产业不可能由大变强。

2.4金融危机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作为广东省经济总量仅次于深圳、广州的东莞,近年来房地产受城市的影响,一度房价急剧攀升。今年金融风暴下的东莞地产业日子也不好过,在经历了整年的低迷期之后,东莞楼市仍未看到些许曙光。楼市降价,地产商遭受打击,开始花尽心思使出各种招式来“抢客”。辛辛苦苦工作,打拼了若干年之后才买到房的房奴们,则眼睁睁看着房价往下掉,又心有不甘,退房声不断。

2.5金融危机对酒店企业的影响

东莞的酒店业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巨大的影响力,本次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酒店业往往是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有“酒店之都”美誉的东莞如今在自己最拿手的酒店业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酒店入住率不如以前、外资撤离造成客源流失、生意日渐冷清、行业竞争加剧。2008年三月份,喜来登酒店的入住率仅是六成三,相比去年同期的七成,减少了百分之七,如果目前制造业转型、撤出的状况加剧,东莞酒店业可能会经历一轮风雨的洗礼。

3.对策与建议

3.1东莞政府采取措施支持企业渡过金融危机

3.1.1强化对中小企业的帮扶,促进外向型经济稳定发展

(1)强化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调整方向,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控,及时采取帮扶措施,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扎根东莞发展的信心。落实国家、省已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基金以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简化审批流程,重点帮扶科技型、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继续落实市、镇、村主要领导服务企业制度,坚决清理不合理收费,继续研究减免一批收费项目,与企业共渡难关。支持和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强化市财政资金的配套。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研究解决历史遗留的土地、房产问题,有效盘活沉淀资产,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开展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技术改造、培育自主品牌、开拓国内市场、推动低端加工环节有序转移、设立企业总部等活动,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外向型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探索建立外资企业产品直销中心,优化内销监管环境,推动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三资”企业,抓好100家外资企业内销试点。加快虎门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推动“两仓合一”保税物流发展,加快推进加工贸易合同电子审批全覆盖,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多元化出口市场战略,支持和帮助开拓东盟、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全面落实国家鼓励出口政策,促进我市出口稳定增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加工贸易企业倒闭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防范。

3.1.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1)加快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总结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经验,从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强化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导向,推动经济增长从低层次、低附加值制造业驱动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完善“科技东莞”配套政策,放宽资助条件,扩大资助范围,简化申报流程,用好10亿元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资助。全面落实技改投资减免税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等优惠政策。

(2)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设立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应用。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快培育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加强现有科技平台管理,有效发挥其产业技术服务的功能。加快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信息产业部第五研究所东莞分中心等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扶持高分子材料、新能源开发等行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基础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行业与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对接。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促进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强化市科技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融资功能,加快科技企业上市步伐。继续支持和帮助龙头科技企业参与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积极配合中科院加快散裂中子源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充分利用中科院的优势资源,推动核相关产业的研究和发展。

3.2东莞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3.2.1东莞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其实,东莞企业的很大的弱势就是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过去依靠低劳动力所占的出口优势逐渐被丧失,于是,需要在产品创新和技术设备的升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是未来东莞企业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培育发展区域品牌和企业名牌名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2.2东莞企业要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3.2.3东莞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企业,需要配备一些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 在05年5月汇改以前,中国出口基本没有什么汇率风险,市场上的美元和人民币的波动风险也不大,于是,在这种宏观经济面比较好的局面下,几乎不会遇到国内外市场和银根的突变的问题。但是,面对现在的金融动荡的局面,企业要想考虑到自身的生存问题,就必须对包括出口汇率等相关知识和外贸政策有必要了解。甚至,需要专业方面的人员来研究和分析汇率的变化等现象,以此对企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引。

3.2.4东莞企业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融通之下,要了解和掌握国际的金融政策的变化。企业了解国际的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贸企业,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国际“银根变化”。所谓的“银根变化”就是指从美联储到中国的人民银行银根的紧与松,包括存款准备金,贷款利率,以及居民存款利率,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很可能会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来不断的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1][美]辜朝明著、喻海翔译.大衰退[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况杰主编,决胜金融危机-揭秘危机真相.看懂中国经济[M].北京:工人出版社.2009

[3]王爱君.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民营企业资金对策[J].中国商界2008(9)28-31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2

下面是本刊王书柏社长对张老先生的采访摘要:

王:张老,您好!听说您最近身体不适、工作安排又很紧,仍然抽出时间接受本刊的采访,探讨当前此次因美国次贷事件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感觉特别荣幸。首先,我想请您谈一谈发生这次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影响程序及影响面有多大?

张:发生这次危机,从理论上讲是马克思经济规律的周期性(萧条复苏繁荣危机)所决定的,也表明了即使是发达的资本主义也有其盲目性。可以肯定地说,这次因美国次贷事件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根源在美国。美国自上世纪里根担任总统时,开始倡导自由贸易主义,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随后英国首相撒切尔为了确立英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也开始实行自由贸易主义。这些政策在一段时期内的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但这是把双刃剑,由于经济繁荣,股市爆涨,人们便容易忘乎所以,掉以轻心。基于剩余价值规律影响,企业高管们为了疯狂追求高额利润,盲目地投资、扩张。而我认为,股市的暴涨,就意味着危机就要来了。

举个例子,这次雷曼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时,在听证会上,议员咨询雷曼总裁年薪是否高达4.8亿美元时,他辩解说:“没那么多,只有三亿多美元,还包括分红在内。”似乎三亿多还是小数目,引来哄堂大笑。这反映出,企业高管们为了追求丰厚的利润,不撞南墙不回头,当然政府也放任其自流,疏忽了监管。

具体来说,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首先是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再加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其实,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美联储曾于2007年8月作出过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一年之后,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其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才被迫接管“两房”,但接踵而来的却是众多企业和行业相继爆出问题,纷纷被迫申请破产保护,一时间,美国经济的根基在动摇,整个华尔街仿佛经历了一场地震,全球金融市场人心惶惶。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各地区也不断出现连锁反应,特别像冰岛、巴基斯坦等国甚至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可见这次危机影响之深、之广、之严重。

王:现在看来,这次全球金融寒冬还会持续多久?最坏的时候是否已过去?

张:这次危机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了,给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它会怎么演化,下一步对金融机构以及实体经济还将产生什么样的风险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密切观察,现在还很难预料什么时候能够结束。但应当指出,继此前的大力注资和接管上市企业之后,美国政府正在酝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市场干预行动,包括要求国会批准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以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世界其他各国也均表示要采取有力措施阻止危机的蔓延,全球股市已开始出现反弹,我想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应该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可以结束,随后经过调整期,并逐步会得到恢复。

王:我国受这次危机的影响有多大?我们该从危机中反思什么?目前我国出台了包括降息在内的一系列调控举措,您认为下一步还会有什么调控政策出台,以防止危机的蔓延并影响我国?

张:据我分析,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是平均每十年左右会受到一次危机的影响:1988年出现的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物资短缺,全国各地刮起了抢购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是泰铢贬值,后面迅速影响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中国也受到影响;再就是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但这次危机有所不同,它影响面广、破坏性大,不管是什么制度、什么地区、发展到什么阶段均受到影响。

所幸的是,我国尽管坚持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但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危机的直接冲击,所以我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看好的,我国金融体系总体上仍然是稳健的、安全的。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尽管我国企业倒闭和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国内金融机构持有的海外投资产品也有一定损失,但从金融机构整体盈利状况来看,损失占比很小,风险可控,不会对我国金融体系整体造成太大影响。

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存在与爆发美国金融危机相似的弊端,这次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无法解决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所以,必须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

其次,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但是货币政策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

再次,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

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当然也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央行最近宣布了降息,对国内金融业也加大改革和监管力度。我想在过后一段时间内,国家还肯定会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出台一系列调控举措,我认为:一是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铁路、公路、机场、电力以及地震灾区重建等,同时优化投资结构;二要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要特别是国内需要;三要推进金融市场以及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四要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五要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六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七要强调的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农民,经济发展也受到农业的牵制,所以必须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和抗风险能力,只有“三农”问题解决好了,我国的经济才有大发展、大繁荣。

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增强信心,冷静观察,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就能化“危”为“机”。通过这一系列调控举措,到明年下半年,调控效果就会开始显现出来,我国的总体经济形势仍然看好。

王:我们都知道,我国拥有大量外汇储蓄,一大部分用来购买了美国国债,现在看来,我国是否继续投资美国国债?除了美国国债,我们还能投资什么?

张: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投入美国的债券,是美国在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同时,中国持有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又有持续高涨的经济基础,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令人关注。据说,现在国内外图书市场上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时脱销,在欧美甚至有人高呼“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挽救危机!”,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应该就是指中国,世界纷纷盼望中国出手救市,我们该如何办才好呢?

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负责任的大国,会以天下兴旺为己任,从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考虑,是愿意和美国及世界携手拯救金融危机的,这实际上也是在救自己。但我们国内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事情,解决好国内的问题,中国将国内的问题解决好了,也是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观点,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过。

对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是否应该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国内有很多争论。但争论归争论,现实的问题是如果不买美国国债,我们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我想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美国国债仍是中国外汇投资的一个方向,因为除了美国国债之外,巨额外汇储备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更为安全稳妥的投资渠道。

我们注意到,最近在美国有关呼吁中没有提及中国,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金融系统尚未完全开放,直接受损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反应迅速,在海内外不同金融领域推出拯救措施,已先声夺人,做了应该做的。

王:这次危机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有哪些影响?他们该如何捕捉市场转折的机会?

张:这次金融危机是对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一次大检验。同是面对金融危机,那些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品牌的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受到的冲击就小得多,甚至没受到冲击,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那些技术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一些企业则受到严重影响。客观地看,企业有死就有生。竞争力低下的企业倒闭正好为竞争力强的现代企业发展腾出空间。危机到来,“危”“机”并存,我们应借助金融危机,抓住“危”中之“机”,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各类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国际经济危机;

中国金融;影响;防范措施

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是金融全球化冲击着现有的金融制度,变革着金融运作和管理模式,这一过程包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使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加大各国的金融脆弱性。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存在普遍增大的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但由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对金融风险和危机的抵御能力比家发达国家弱,更易受到金融危机的侵袭,对尚属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而言,金融全球化对我脆弱的金融体制造成冲击,如果能采取正确的防范战略积极迎接挑战,就能抓住机遇实现金融全球化对我国正效应影响的最大化。

一、金融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glboallzation)的概念最早在1985年提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尔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观念,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存在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是贸易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产物,是二者在其发展中对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

何谓金融全球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它是一个相当复杂而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现象,给一个动态经济现象下定义显得非常困难。对于金融全球化的解释,西方主流经济学派认为,金融全球化是一种由贸易扩张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历史进程。金融全球化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它包括:其一,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藩篱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其二,从主体上说,是强烈反映若干发达国家和政治组织意图的进程;其三,金融全球化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早在150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始终是一种扩张性的制度,是一种走向全球化的制度;马克思也揭示了金融全球化的本质,它源于金融资本扩张的内在冲动。综上所述,金融全球化在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融和协调、相互竞争和制约已达到相当水平,进而形成一个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全球金融活动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国际金融危机简介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类型。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如美元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等。

2.外债危机。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如墨西哥债务危机。

3.机构危机。它指的是由于监管失误、交易失败等引起的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如巴林银行倒闭等。

4.市场危机则。是指由于价格暴跌引发大规模抛售金融资产,从而导致金融市场震荡乃至崩溃的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香港的股市动荡等。

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货币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空前加深,不同类型的市场联动日渐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较少表现为某一单纯的类型,而往往是一种类型的危机引发其他类型的危机,使不同类型的危机交织并发,是真正的“祸不单行”。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引起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和资源效益不佳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

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己经濒临破产。而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1979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参与金融全球化,至今金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已深深融人了金融全球化之中。金融全球化给我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运行受到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冲击,为我国金融领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

以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受到全球关注,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

出口方面,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以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为例,根据中国海关统计的数据,2008年1-6月中国出口金额6663.6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7%,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5.6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美出口金额116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88%,比上年同期回落近9个百分点。

(二)国内进口商品成本加大。

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从可以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

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三)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

华尔街五大投行拥有强大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资产超过数千亿美元,信息资源也极为丰富,这样大型的投行也纷纷倒闭,说明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所区分的只是损失额度大小,像雷曼兄弟,还包括前面被美国政府接管的“两房”和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等,但与其估算投资者的直接损失不如考量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打击更大。

(四)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

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而中国政府曾在华尔街购入大量股票,中国的银行、基金公司也曾买入大量美国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机引发的贷款困难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贸易出口。

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经济因素,还有一部分的确也是来自于美国,来自于外部所导致的。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从目前情势看,次贷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蔓延,它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将持续。

四、我国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一)扩大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分业监管。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在境内从事信托、股票、非自用不动产投资等业务,于是中资银行可以通过海外的分行来经营全能制的业务。金融监管可以在现有的监管框架内进行:完善银监会,给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职能创造条件。

(二)广泛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综合监管。

金融监管方面,可设立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适当时候把信托监管从银监会分离出来,专门成立信托监管机构负责对信托业务进行监管。

(三)尽快立法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信息披露,让市场参与者能准确、及时、全面掌握金融机构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决策来影响金融机构,从而对金融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要求商业银行以公开的方式每年至少披露一次财务会计报表、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并且明确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加强市场约束的法律严肃性。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致的银行的道德风险和存款户的“羊群行为”。同时要采取措施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杜绝为经济利益弄虚作假的现象。

(四)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

从世界各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经验来看,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有条件的。我国应借鉴各国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国际资本的期限方面:先开放长期资本后开放短期资本。因为长期资本的逆转性较弱、对经济的冲击较小、有较成熟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丰富的监管经验,因此可先加大长期投资的开放程度;而短期资本多为投机性质、逆转性强、对经济冲击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缺乏监管的实践经验,所以要等条件具备时方可放松或取消对短期资本的管制。

2.在金融机构方面:先开放非银行金融业(如保险业)后开放银行业。对于银行业,先开放外币,再开放本币;先开放贷款,再开放存款;最后放开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的限制。

3.在自然人方面:先放开对非居民的管制,再放开对居民的管制。因为居民的外汇收支对本国的国际收支影响较大。

4.在证券市场方面:先开放债券市场后开放股票市场,因为债券与股票相比,价格波动幅度较小、资金收回更容易、安全性更高。先开放发行市场后开放交易市场,因为发行市场上的资金多为长期性的投资资金,而交易市场上的资金多为短期性的投机资金;先放宽对境外筹资的管制,再放开对非居民到境内筹资的管制。

五、结论

金融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会引起金融危机,并引发金融危机全球化,会给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给我们启示:要想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关键是要保持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内外政策的协调。如果能采取正确的防范战略积极迎接挑战,就能抓住机遇实现金融全球化对我国正效应影响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1

[2]罗伯特•S•卡普兰.平衡计分卡:良好的业绩测评体系[J].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1999,2

[3]李栋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财税与会计,2003,9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境资本;影响;对策

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主要特点

(一)蔓延速度不断加快,投资信心显著下滑

自2007年6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以来,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美国国际集团、华盛顿互惠银行、房利美、房地美等众多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先后深陷危机;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华尔街五大投行也在几个月内全部被收购或转型,结束了投资银行主宰华尔街的历史。目前美国已有17家银行破产。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尼尔森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跌至2005年该指数设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消费信心低迷进而影响投资信心不足。据美国金融服务业巨头道富银行(State street)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道富全球投资者信心指数已降至历史最低点的58.2,比2007年12月的65.9还低7.7。其中,北美和欧洲分别降至50.8和79.6,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低38.4和4。

(二)波及范围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持续加深

截至2008年底,危机已使全球各国无一幸免。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破产企业数连续上升,经济正在陷入衰退。欧盟2季度经济出现10年来首次负增长。新兴市场经济状况急转直下,越南、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家正面临国家银行体系崩溃威胁,印度、菲律宾、韩国、新加坡等国已呈现金融危机征兆。危机致使全球金融资产价值损失已达27万亿美元。危机不但使全球金融机构深陷泥沼,而且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IMF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回落0.5、1.3和1.4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国家下滑1.1个百分点,全球经济正陷入严重下滑。

(三)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动荡

国际投资连续4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将发生逆转,2008年上半年国际并购较2007年同期已下降29%。联合国贸发委估计,2008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将下降10%。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国际投资流向发生变化,一方面刺激了外国对美投资增长,另一方面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出口下降、吸收投资能力弱化,甚至转而向海外投资。据UNCTAD调查显示,目前全球拟增加投资额超过30 %的跨国公司比例从去年的32%下降为21% , 而拟减少投资的企业比例则由10%上升为16%。该机构初步估计,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 年全球FDI流量将比2007年减少10%~30%,即从2007年的1.8万亿美元降至1.2 万亿~1.6万亿美元。据摩根斯坦利和汇丰银行统计,全球金融市场热钱总额已由2007年8月份的12万亿美元峰值骤降至2008年10月的6万亿美元左右。

(四)优良资产并购加速,能矿资源类仍为各方角逐重点

2008年初以来,国际资本对数个深陷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展开一系列收购活动。美国银行斥资540亿美元收购美国全国金融公司和美林证券;股神巴菲特投资130亿美元购进罗门哈斯化学等4家美国公司以及日本Tunga-loy公司和中国比亚迪电子;日本三菱集团与摩根斯坦利初步达成协议,以近100亿美元价格收购摩21%股份;中东基金斥资近100亿美元,收购汇丰、花旗、高盛、AMD等美国大型跨国公司股份。2008年上半年全球油气类投资总额高达700亿美元,矿产类投资总额为450亿美元。美石油巨头雪弗龙日前宣布,未来5年内将在非洲投资200亿美元用于石油天然气开发。日本不久前与印尼政府签订协议,日方投资180亿美元开发印尼天然气。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一)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

2008年前三季度,虽然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9.9%(非金融领域,以下同),其中亚洲10国及地区、美国及欧盟27国分别增长44.22%、18.86%和17.65%,但金融危机对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已露端倪,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

1.合同外资全面下降

据统计(商务部公布数据),2008年1~9月份全国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下降26.25%;合同外资额同比下降4.7%,为2002年3月以来当年累计额首次下降。其中,安徽、浙江、重庆、湖南、广东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分别下降47%、40%、31.6%、30.4%和21.2 % ,合同外资额分别下降30%、16.6%、20%、18.9%和12.3%。广东全省21个市仅4个市合同外资保持增长,其余各市全部下降。其中有6个市降幅超过50%,最高降幅达到75%。浙江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40%以上,降幅创近10年新低;合同外资额从3月份出现拐点以来,到目前为止降势持续加剧。

2.新设外商投资制造企业下降明显

2008年1~9月全国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企业同比下降43.2% ,实际使用外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17个百分点。广东制造业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额分别下降45.3%和12.2% ;青岛市新批制造业投资项目比例从2005年的85.4%下降到2008年的44%;北京市通讯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用外资分别下降19%和82%;吉林省汽车及零部件利用外资下降51.7%。全国3845家外商投资企业减资,合同外资减资额同比增长1.2% ; 3217家外商投资企业终止,合同外资撤资额同比增长0.7%。

3.外商投资房地产业明显放缓

2008年1~9月外商投资房地产业新设企业同比下降74.4%,实际使用外资增幅持续回落。总体态势是尚未进入者流入速度明显放缓,已进入者投资策略渐趋保守。美联银行已决定暂停投资,并考虑将已投资房地产项目证券化后对外出售;新加坡、香港等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均表示对内地市场暂时观望;汇丰银行有7亿美元基金已进入内地市场,但目前仅投资1亿美元,现已暂停在华所有投资活动。

(二)对我国境外投资(ODI)的影响

1.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外需回落、财务紧张等多重困难

截至2008年8月份,欧元区15国和欧盟27国零售额均连续三个月同比下滑。英国2008年7~9月份零售额同比下降1.1% ,其中9月份下降1.5%,已连续4个月下滑,并创2008年4月以来最大降幅。2008年3月份以来,美国耐用消费品订单已连续6个月出现负增长。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化,海外投资交易风险极大。同时,危机深化导致企业违约率提高和资金链断裂等,都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机隐患。特别是当前需求下降、价格低迷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难以达到预期。

2.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因危机影响,全球股市低迷,IPO市场异常惨淡

美国自8月8日以来无一只新股上市,创下1980年以来最长真空期纪录;亚洲有63宗IPO被搁置或取消。中冶集团因海外上市融资计划搁浅,目前其澳大利亚铜矿、镍矿开发项目后续投资面临很大压力。此外,我金融机构海外网点本来就少,此次危机又将进一步放缓我金融国际化进程,使我金融服务难以适应“走出去”需要。

3.危机致使相关国家经济管制日趋严重

金融动荡使各国经济政策趋向内顾和保守,如韩、越等国已出台一系列外汇管制新措施,不排除更多国家为求自保而加强监管,甚至冻结外汇流出的可能,从而增加我企业融资、交易、汇兑成本和经营风险。一些发达国家为强化金融监管,正在推出新的会计准则和风险评估标准,其经济和金融规则调整也为我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4.美国经济及美元的不确定性致使我国美元计价资产存在巨大缩水风险

此次危机我国对外直接损失虽然不多,但因我国外汇储备美元债券资产数额庞大,同时海外投资大都以美元计价,虽然现在其安全性尚有保证,但美国巨额救市投入,将来必然导致美元重新贬值,这将大大增加我国美元资

产缩水风险。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管理的启示

(一)优化投资环境,完善落实相关法规的配套措施

建立和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降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细化和落实促进产业梯度转移的政策措施,对投资和内需拉动能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二)扩大境外优质资产及金融人才的采购,增强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对能源资源领域,要抓住机遇加快海外战略布局,重点应关注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资源及产区,比如中东的石油,俄罗斯的油气,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智利的铜矿,南非的金矿等。对农业开发领域,积极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等境外资源开发,建立稳定、可靠的境外农产品供应基地。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能源储备及优势矿产业上加速向外并购的力度,同时鼓励农业开发企业走出去。把握西方金融机构大力裁员机遇,积极引进海外高端金融管理人才,特别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华语人才。完善灵活的用人、留人机制,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

(三)把握好外汇监管和资金往来便利的平衡点

在科学利用现有外汇管理措施的基础上,防止因股市、楼市走低,人民币升值放缓可能出现的热钱抽逃,关注撤出西方市场的国际热钱可能进入我国的苗头,防止热钱大出大进,杜绝外资企业非正常撤离,审慎对待房地产等与本轮危机关联度较大的行业。

(四)加强国际合作,打击国际游资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卜的国际游资数量约达数十万亿美元,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这些国际游资时刻都注视着世界各围的经济金融发展。我们应该加强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交换有关国际游资活动的情报信息,同时建立完善的国际游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分析研究,防患未然。

参考文献:

[1] 王忠文.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再认识[J].消费导刊.2008.17

[2] 胡星: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反思[J].社科纵横.2009.1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动荡;信用危机;世界经济

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由于刺激住宅抵押贷款业务出现亏损申请破产保护,次贷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截止到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持续了18月,其已经发展为现在所谓的“金融海啸”,昔日熙熙攘攘的华尔街现在却陷入了自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到2008年7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一度出现了缓解的迹象,有经济学家乐观的断言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已经过去。然而到了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政府出手挽救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这个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现在正在冲击整个世界,其广度和深度也都无法预测。时至今日,美国次贷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而是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至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将在以下浅谈几点。仅代表个人意见。

一、次贷危机的原因

为其影响,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分析一下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简单来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贷款危机及其在全球的扩散。从其表面来看,诱使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美国在“9.11”事件后为了刺激经济而不断采取降息的政策,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以及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金融全球化,而后房价的不断下降,以上种种都使得次贷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迅速的影响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基于一些学者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研究,一致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一种新型的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放大并移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扩展到整个世界。追根溯源,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而引起的。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长期失衡,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的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实质上是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并释放到真个金融领域而引起严重的危机。这次的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实体经济低靡,处于衰退期。

美国经济低靡,正在经历衰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10月18日接受《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时称“美国经济正陷入严重衰退”。

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美国人尤其是持有与次级贷款相关产品的人们的资产大幅度缩水,势必会影响到投资、消费、就业等多个方面,从而对美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影响。美联储已经两次调低美国预期经济增长速度。美联储曾于2007年11月了2008年美国预期经济增长率的为1.8%-2.5%,更改了先前预测的2.5%-2.75%。而进入2008年后,由于美国的房价比预期的更低,因此美联储也相应的重新了美国预期经济增长速度,于2月20日发表声明,新的预测为08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1.3至2个百分点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多次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同时,受次贷危机和石油价格的上涨等原因,美国的失业率也比美联储所预期的失业率高。美联储3月份预计08年美国失业率为5.1%,但美国从进入08年开始,工作不断减少,6月份,失业率到达了5.5%,达到了美国自2004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失业水平。最新的数据表明,2008年10月份的失业率达到了6.1%。而跟据保罗·克鲁格曼的估计,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失业率将达到7%,甚至是8%。同时,次贷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月份的110一路下滑到2008年10月份的38,而9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还处于61.4的水平。这个降幅水平出乎市场预料,已经跌至该指数创立以来的最低点。银行由于亏损而收紧银根,严格控制信贷,使得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信贷支持消费的美国消费总额下降。

(二)美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仍在蔓延

对于美国而言,次贷危机带来的是一种信用危机,美国的金融行业进入了严重的动荡时期。

许多金融企业的账面出现了巨额的浮亏。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等大型金融企业在2008年5月既已报亏,有的出现金融困难。时至今日,美国的五大投行已成历史。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随后在9月15日,美国的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而美国的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美联储宣布仅剩的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变成了银行控股公司。

同时,美国的证券市场也出现了剧烈的波动。时至2008年10月7日,标准普尔500指数自2003年以来首次突破1000点,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则创下1937年以来最大的年度跌幅。同时,三大股指的下跌速度也都达到了最高纪录。

金融市场上的信用紧缩非常严重,由于银行亏损,众多银行纷纷收紧银根,提高融资条件,减少了信贷规模,这使得流动性出现紧缩,同时融资成本增加,企业融资变得困难起来。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投资风险的增加,国际投资者的热情受到一定抑制,投资交易量低且交易缓慢。

此外,次贷危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元贬值和国际原油价格一度暴涨。次贷危机使美联储又原来以控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转为防止经济下滑的货币政策,自2007年9月开始连续下调利率,将商业银行隔夜拆借利率由07年9月的þ25%下降到现在的1%(如下图所示)。美元与欧元、英镑的利差增加,同时加上其他国家的银行纷纷抛售美元,使得美元下行的压力更大,时至今日,美元已经跌至自2002年的最低值。美元的连续贬值,加上投机炒作,使得原油价格一度暴涨。

三、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国经济的衰退,将严重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28%,同时,美国又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2007年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为9.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0%。因此,一旦美国的消费需求下降,这个严重的供需缺口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弥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拉美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22个百分点,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将平均下降0.13个百分点。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次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2007年7月份预测的5.2%降至2008年8月份预测的3.7%。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4月2日发表的《全球及地区经济前景预测》中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以令人预想不到的方式迅速蔓延,对市场及金融体系核心机构造成广泛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失去动力,全球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从25%降到3%以下,这等同于全球进入萧条状态。 同时,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时期。首先,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级贷款相关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陷入困境和破产。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50多家银行和对冲基金等受到严重影响。据日本综合研究所的估计,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家的损失最大将达到4636亿美元。2007年十月以来,全球股市暴跌,全球股票市值损失高达7.7亿元。同时,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风险的增大,使得信贷紧缩,同时,次贷危机也波及到一些大银行的杠杆业务,影响了企业的债券发行和并购。

次贷危机严重的影响了国际贸易和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次贷危机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的经济衰退也将会通过这一重要方式影响到全球的经济。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国,伴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而来的必然是美国人收入的降低,消费需求的降低,这样必将会对那些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出口减缓,同时使这些国家gdp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带来的是出口国商品的竞争力的下降,以上两种原因都会影响到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同时,美元的贬值也使得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和国际购买力大幅度的缩水。

次贷危机可能会减少全球的对外投资总额。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会使得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减少,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备不时之需,因而可能会收回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次贷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并且还在向全球扩散。到目前为止,美国房地产市场仍旧面临着困境,受其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现在依旧存在着严重的波动,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人们的恐慌心理,使得美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同时,银行由于亏损,收紧银根,提高贷款的条件,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滞缓了企业兼并和收购的进程,减慢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对于世界经济而言,美国的次贷危机通过国际贸易和全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影响到了整个世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信用遭到了质疑,使得一向以借贷为基础进行消费的美国人不得不减少自己的消费,随着美国人消费需求的减少,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国家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而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使得各国的与次级贷款相联系的银行、对冲基金、私人基金以及国家基金等都蒙受了巨大的亏损。同时,给各个国家的股市、债市、汇市都带来了巨大的波动,及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资本市场并不完全开放的国家来说,仍旧通过影响人们投资的信心而使证券市场持续下行。

参考文献:

[1]《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刘辉.杜淑一.风险管理

[2]《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李若谷.冯春平.时评

[3]《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陈雨露.庞红.蒲延杰..全球?望

[4]《美国次贷危机简顾》.杰姆斯巴茨.格伦亚戈.全球视线

[5]《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及影响》.王东.当代论坛

[6]《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东南亚的影响》.尹福生.东南亚经济研究

[7]《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甄炳喜.亚非纵横

[8]《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研究小组.中国经贸导刊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次贷危机;流动性;美元贬值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6-0075-03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给美国金融体系以及全球金融体系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被人们称为“次贷危机的第四波冲击”。在此之前,很多人乐观地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接近结束,但是2008年8月份以来的雷曼兄弟公司危机、美林公司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困境并被美国政府接管,以及美国政府被迫出手援助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都说明次贷危机远远没有结束,而且正在逐步深化和扩散。此时,我们发现这次金融危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存在着重大区别,而且对全球经济影响很大。因此,本文将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

这场发生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金融中心的次贷危机表现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显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发生在全球最核心的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是全球性的。美国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金融实力在全球都首屈一指,其经济金融的开放程度也十分高。美国金融市场向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产品,市场容量巨大,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全球化经营,它们的行为对全球金融体系都有一定影响,另外,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可以说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它一旦发生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它国家金融市场,本次次贷危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以往发生在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力和扩散能力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不能对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构成威胁,例如影响力较强的1997年发生在泰国的金融危机,虽然对东亚以及巴西等国带来影响,但是其影响是有限的,没有对欧美等国家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构成威胁。本次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则通过金融渠道、贸易渠道、汇率渠道、投资渠道和心理预期等对包括欧洲、日本甚至中国在内的全球多数国家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次贷危机带来的美元汇率贬值,直接刺激了石油价格、粮食价格、黄金价格和大宗基础原材料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给全球造成通货膨胀、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  第二,危及到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部门。无论从经营实力、经营范围,还是从市场影响力来说,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都可以说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此次次贷危机对美国大型投资银行的打击是致命的,前五大投资银行中有三家破产或被收购,两家面临经营转型,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MG摇摇欲坠,花旗等大型商业银行巨额亏损,还有多家中小银行倒闭。包括核心金融机构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的亏损和倒闭,表明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也给市场信心带来极大打击。

第三,与房地产市场联系紧密,释放过程较长。次级抵押贷款源于对于信用程度较低的购房人提供的贷款,金融机构对这种贷款打包后,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而次贷危机的基本原因也是由于购房人违约,无法还款,住房价格下跌,拍卖作为抵押物的住房也无法收回贷款。因此,次贷危机的发生、发展和蔓延都与美国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只要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跌,就会不断有新的违约者出现,有新的次级债券无法偿还,从而对金融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带来打击,使更多投资者亏损。而房地产的运行周期较长,一旦进入价格下跌的通道,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况且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巨大,需要较长时间来释放风险。这样就使次贷危机的持续时间与房地产价格变化密切相关,只要房地产价格没有跌到底,次贷危机就有可能继续延续。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到2008年9月份为止,规模9倍于次级贷款的优先级贷款的违约率却在成倍上升。优先级贷款造成的影响将会大大超越次级贷款,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优先级贷款的数量也是大大高于次级贷款。一些金融机构的二季度财务报表表明,信用风险正在从次贷市场转向优质贷款市场,主要因为现在美国经济进入了下滑的周期,原本质量好的贷款现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四,小损失引起大灾难。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其在抵押贷款债券中所占比重很小,风险高的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全部住房抵押贷款的比重不超过4%。因此,由于房地产抵押借款人违约带来的直接损失是很小的,而通过金融机构对次级抵押贷款的多次打包和混合,导致风险向外扩散,最终投资者不知道自己持有的资产到底包含多少不良资产,所以,为规避风险不得不抛售持有的债券,造成债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振荡,债券价格持续下跌,给相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带来远远大于次级抵押贷款者违约造成的损失。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此次危机也表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巨大影响,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大宗商品涨价,全球经济受到冲击。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美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带来了严重冲击,人们看淡美国经济,资本流出美国,美元走软,而且很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在振荡中不断贬值。由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绝大多数的国际交易和国际大宗基础产品都是用美元标价,而美元的贬值就成为以石油、黄金、粮食、矿产品等疯狂涨价的重要原因。这些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很多国家因此而形成了进口输入型和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第二,资本市场动荡,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并波及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引发美国资本市场动荡,债券价格暴跌,投资者遭受损失,而且危机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递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出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暴跌。金融市场低迷导致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很多企业取消了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的融资计划。美国的一些非金融企业因为资金紧张和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这些企业倒闭的负面效应向外扩散。

次贷危机不但引发了美国经济衰退,而且也导致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2月份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5.24%,对欧盟出口同比仅增长1.15%。国内已经有一些主攻海外市场的企业扛不住压力而关闭。随着此次经济衰退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展开,我国的出口经济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更多企业将关闭,失业率上升。  第三,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市场信心不足。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大金融机构看淡后市,信心下

降,行为谨慎,开始收缩信贷,因此而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产生恐慌。尽管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但是市场恐慌气氛依然弥漫。欧洲政治预测研究机构LEAP/E2020研究团队预测,全球央行网络一次又一次地无力控制“信贷紧缩”,当代全球金融体系两根历史性支柱的动摇(美国经济衰退和美元衰败),反映了这个体系内离心力日益增加。

第四,金融机构大批倒闭,失业增加。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美林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被政府接管等出乎人们预料的事件接连发生,给美国金融业带来巨大冲击。另外,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已经有12家商业银行倒闭,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独立抵押贷款银行IndyMac。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s)最新的一份报告称,未来几个月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疲软有可能让更多的银行倒闭。金融机构的倒闭浪潮对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震动,数以万计的金融从业人员失业。

第五,次贷危机通过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向全球传递风险。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数是采取全球投资组合策略,一旦某一重要市场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会直接影响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价值,从而不得不进行资产组合调整,由此风险传递到其它市场。美国次级债的投资者遍及美国、欧洲、日本和很多新兴市场,因此,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从此次危机中欧洲投资者和日本投资者遭受损失可见一斑。全球投资组合虽然在更广范围分散了风险,但是也使得资产价格波动从一个市场迅速传递到其它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主要源于消费缩减,因为美国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消费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借贷,次贷危机使得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紧缩信贷,减少消费放款。另外,投资者资产缩水也会产生负的财富效应。因此,次贷危机将使美国消费缩减和美国经济衰退。美国与欧洲、日本、英国、加拿大和亚太地区的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美国消费缩减和经济衰退将减少从外部进口商品,从而使得次贷危机的影响传递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当然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多数人对这一问题早有预期,因此,心里预期效应可能提前发挥出作用,人们普遍看淡各国经济,从而造成消费缩减、投资缩减、资本市场不景气,并且已经出现经济下滑的迹象。

三、降低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从多个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认清形势,采取有力的措施将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降低到最低。  第一,不能轻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应该尽量把问题估计的严重一些,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例如,前一个时期,由于低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很多出口企业在美国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向其提供信用,结果一段时间之后,一些美国企业破产,造成我国出口企业被牵连,损失严重,甚至破产。这其中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次贷危机缺乏研究,低估了它的危害。

第二,在对外投资和吸引外国资本到我国投资时,都要审慎的对待评级机构的评级。从此次危机中可以看出,评级机构的评级往往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繁荣时期评级都较高,评级机构赚取利润,危机来临则大幅下调评级。我国投资者在对外投资时不应过于看重评级,不要被评级所误导;我国在吸引外资时也应该预料到情况变化时,评级可能会大幅下调,造成资本撤离,必须事前就考虑到这样一个不利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7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推崇的新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弊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总爆发,集中暴露出它们所推崇的金融领域“去规制化”进程严重忽视金融全球化发展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缺乏对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监管,丧失了应有的预警功能。

    其次,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首次出现的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此次金融危机的政治原因本质上是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结果。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性市场运行对资源的全球配置需求以及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充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国别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矛盾的累积和激化。

    二、世界经济格局新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拉开序幕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有五方面的影响:

    其一,从危机发生至今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规模的萎缩比例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已经超过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

    其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在各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有所抬头。

    第三,美、欧、日等国经济实力都因受到危机的直接严重影响而削弱,但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未来新兴大国的增长态势将更大程度取决于各自完成经济刺激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效应和时间长短。

    第四,本次金融危机无法改变全球化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包括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大国等所谓“全球化中心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或衰退)相互密切关联和影响将持续加深。最后,从整个世界范围和中长期的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对于“全球化边缘国家”的经济打击将更大于“全球化中心国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力量发展差异将在短期内继续扩大。金融危机同时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一方面,金融危机标志着美独霸金融体系格局的结束;另一方面,全球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和过渡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三、世界政治、安全格局的深度变革正在加速

    第一,尽管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当前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等核心成员的对外政策制定,使政策的内向性有所加强,但主要国家仍表现出强烈的化危机为机遇的意愿,力争以改革国际金融机制为突破口,在国际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的变革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再次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全球化时代跨国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性,增加了大国合作的紧迫性和可能性,G7等发达工业国家在这次危机中已经难以独自应对,不得不在半年内连续召开两次G20峰会进行全球范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兴大国不但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架构中崭露头角,而且相互机制化合作意愿明显增强。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8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一、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演变的原因

次贷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演,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绝非偶然,它是现行国际金融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政府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忽视金融监管,未能建立起有效健全的金融调控体系等矛盾不断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现行国际金融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是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根源。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加速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实行贸易、金融自由化,表现出了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旧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矛盾,尤其是现有的世界金融体制和经济全球化间存在矛盾。现有的世界金融体制脱胎于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资产由黄金和美元构成。美国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家可获得巨大的货币发行收入,通过发行美元,通过信用扩张与收缩,美国可操纵国际金融活动,干预他国财政金融。同时,由于各国美元储备大多采取美元存款、国库券、债券、短期票据的形式,这使美国可利用这些资金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强美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并通过美元汇率的变化输出风险、转嫁危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欧元区和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全球经济格局要求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相应调整,要求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根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整个经济系统已分为以金融资产为标志的虚拟经济和以商品和劳务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两个部分,并形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对立。在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虚拟经济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的粘合剂、推动力和支配力量,逐渐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一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客观上需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协调,大体保持均衡状态,不能出现二者发展的严重失衡。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协调、均衡时,虚拟经济发展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而一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失衡时,这种失衡就极有可能会造成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导致社会动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已出现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片面过度发展的趋势。大量虚拟的金融资本急剧增长,必然表现为金融资产的总量及其增长率大大超过实际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而经济的稳定归根到底是以金融资产能否变成实物为前提,一旦这个前提发生动摇,只要有某个不可预测或不可控制因素的引爆,人们就会对金融资产丧失信心,金融危机就会突然发生,并且很快影响到其他国家。

(三)对金融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一些国家纷纷放松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这虽然使金融创新日趋活跃,但也逐步出现了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忽视了金融监管,未能使二者协调一致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虽然与金融创新有关,但不能说明金融创新是错的,而恰恰告诉我们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带来高风险。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未能建立起有效健全的金融体系。各国银行直接或间接介入风险行业,盲目的将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等非生产性领域,造成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推动了“泡沫经济”恶性膨胀。当“泡沫”破裂后银行的巨额贷款无法收回,形成大量呆帐、坏帐。一方面动摇国内储蓄者的信心,引发了挤兑风潮,加速金融机构的倒闭;另一方面,巨额的不良贷款影响了外国投资者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加速了资金的抽逃。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首先,金融危机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目前在欧美等国,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美国和欧洲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和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出现经济衰退。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经济放缓及由此带来的外需减弱必然使中国出口受到影响,从而对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其次,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从宏观上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尽管我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本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尽管这个危机起因在美国,但全球股票市场的下跌幅度最深的却不是美国。从全球看,美国从危机爆发到现在,下跌幅度不过40%,欧洲大约50%,亚太地区60%多,日本达到了61%,香港的恒指甚至达到了67%,其他的新兴国家也都超过了60%,而中国的股市更是跌到70%以下。不仅如此,中国拥有约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约60%为美国国债、“两房”相关债券和其他美元资产(美国国债大约为6000亿美元,“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美政府接管“两房”对中国具有正面影响,但美元未来的走势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极大,如果美元大幅贬值,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将不可避免的显著缩水。再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在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由于美国和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美等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进口需求,从而导致我国出口减缓。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广东、浙江等地沿海企业已受到巨大冲击,且影响在逐渐加深。

(二)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首先,有利于我们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抓住机遇,将我国的事情做得更好。其次,这次金融危机会带来世界能源、原材料降价。随着人们对欧美经济进入衰退忧虑的不断增加,世界能源、原材料降价的趋势短期内还不会发生逆转。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对延缓和一定程度上消除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的约束,降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成本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中国应审视度势,待机而动,在合适的时机动用外汇储备到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去购置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再次,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走出去的投资机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同样也决定中国必须走出去,必须走向世界。我国已成为全球出口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且还前所未有的开始了由资本净流入国向资本相对过剩国转变的过程。这些过剩的资本加上长期以来我国高国民储蓄率的基本事实表明:我国只有走向世界,才能造就一大批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才能为中国的经济进一步腾飞,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扩大内需,切实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要扩大有效需求,政府应及时调整需求结构。一方面,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原来较多依赖出口向注重扩大内需转变,由进一步启动内需来带动未来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贡献率显示,消费需求占5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80%的贡献率,而投资需求比例比发达国家高出20个左右百分点,投资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针对这一现状,当前扩大有效需求应重点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发展起来,必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形成一个内生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经济发展态势。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9

金融危机再次袭来

从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起,经济危机成了世界经济甩不掉的“怪疾”,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向世人显示它的“存在”。在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危机甚至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走势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特别是经济大国的国内经济危机也时常被快速全球化,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本次由美国蔓延到世界的经济危机即是如此。

本次经济危机肇始于金融领域,就目前而言,受其影响最深的领域也是金融领域。因此,这场经济危机更多地是金融危机,但正在出现向各领域蔓延之势。

本次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2007年7月,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此为突破口,引发了美国严重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美国加州的因迪美银行倒闭,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美国国际集团(AIG)等金融“巨头”陷入危机。金融危机在美国呈现愈演愈烈之势。鉴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经济金融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全球化的巨大影响,美国的金融危机也迅速越过美国国界,成为世界性的危机。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已陷入了这场危机中。

面对严峻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救市措施。美国先是通过利率手段,开放紧急贷款窗口,增加市场流动性,以期金融机构可以自救。9月7日后美国政府又转向“单独救助”方案,接管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拯救美国国际集团,这期间可谓自由市场方式和政府干预手段悉数尝试,但危机仍在延续。10月3日美国参众议院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其核心内容是授权政府购买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以缓解信贷紧缩局面。然而,美国救市方案在短期内难以凑效。随着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的加大,欧盟各国应对危机逐渐由各自为战转为联合救市。9月底危机蔓延至欧洲初期,各国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行动,但是各扫门前雪的行动根本无法扭转危机,股市仍不断下跌,欧盟各国逐渐认识到协调行动的重要性。10月12日,欧元区15国举行首脑峰会,达成“联手帮助银行融资行动计划”;15~16日召开的欧盟峰会上,各国还同意将欧元区的这一行动计划扩大至欧盟27国范围。目前,欧洲各国出台的救市方案规模超过2万亿欧元,远远超过美国的救援规模,是欧洲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亚洲各国和地区也纷纷采取各种救市措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推出存款保障措施;韩国出台了包括为本国银行外债提供担保以及向中小出口企业提供资金等的一揽子工程;日本公布了总额达26.9万亿日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中国政府也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这些救市措施的效果如何尚有待实践去检验。

上述救市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融危机的扩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不利影响。

美国:危机影响最大

作为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社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广泛,从经济到政治再到社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

经济受损首当其冲,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初步数据表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三季度按年率计算出现0.3%的负增长,为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大降幅,美国经济多领域同显疲态,经济前景更加暗淡。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个人消费开支17年来首次出现季度环比下降,降幅达3.1%,创1980年来最大。此外,企业设备投资大幅下滑,出口对GDP增长贡献度急剧下降。分析人士普遍预期,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或难避免,衰退程度和持续时间很可能超过2001年和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次衰退。

受经济衰退影响,美国失业率加重。2008年以来美国非农部门就业岗位持续减少,迄今已累计减少76万个。随着金融风暴的不断蔓延,除了金融业大幅度裁员外,其他各行业也开始实施裁员。多数经济学家预计美国失业率明年或将从目前的6.1%升至7.5%,甚至更高。

随着经济压力增大,美国民众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受金融危机和物价飞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买具有相同功能的中低档产品代替名牌,选购小型、节能轿车,改以自行车出行等。于此同时民众的快乐指数也在大幅下滑。

金融危机不仅冲击了美国经济部门,影响了社会大众生活,还对美国政治生活(如美国大选)产生了巨大影响。与前几届美国大选不同,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成为本次美国大选的主要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危机是左右本次美国大选的最重要因素。对于身陷金融风暴以及经济衰退漩涡之中的美国人来说,能否迎来一位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终结者”,是他们最大的关切所在。因此今年大选,经济被提到了无可比拟的地位。可以说,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能以较大优势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肯恩当选,与很多选民更认可以奥巴马为代表的人在“终结”金融和经济危机中的能力有相当大的关系。

另外,金融危机的长期后果则是,美国整体实力与影响力也可能受损。过去20年间,整个美国经济体系都是以金融为核心来运转的,这也是美国影响世界的前沿和核心领域。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原来许多以美国金融模式作为改革样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现在势必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个样板的作用,美国模式的榜样力量无疑会大打折扣,美国的国家信用也会大幅降低。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与其经济实力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经济实力受损,其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吸引力必然会下降。这些将直接削弱美国的软硬实力,导致影响力下降。

欧盟:考验内部关系

根据欧盟委员会11月3日公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金融危机己使欧洲经济陷入衰退。面对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项指标的全面疲软,欧洲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且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失业与收入下降将成为欧洲各国共同面临的头疼问题,对于如此局面,欧盟各国积极商讨对策,但在寻找对策的过程中,欧盟各国间既有间隙出现,又有谋求联合的愿望,金融危机促使各国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法德间隙扩大,英国成为二者争取对象。历史上,“法德轴心”是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发动机,但面对金融危机的严

峻考验,法德之间也出现了裂痕。法国总统萨科齐抛出的设立一个统一的救市基金、推行欧元区“经济政府”和各国设立战略基金等建议,给予支持的不是德国,而是英国。10月12日,法国出面召集欧元区成员国首脑会议时,尽管英国并非欧元区成员国,萨科齐还是特意邀请了布朗,会议最终出台的欧元区联合行动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也效仿了英国的救市方案。随后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萨科齐和布朗又几乎一致地喊出了改革全球金融体系、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的口号。此外,“老欧洲”和“新欧洲”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制定救市方案等为题上,也出现了分歧。随着金融危机的加重,欧盟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论也将加大。而处于应对危机的考虑,欧盟各国也会加强内部协调,以共同应对危机。

亚洲:积极谋求危机合作

金融危机影响了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局稳定。

韩国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制造业、服务业增长势头大幅放缓,汽车、半导体和计算机出口剧减,股市持续暴跌,货币严重贬值,经济明显开始走下坡路,甚至面临成为第二个冰岛的威胁。由于经济的恶化,普通市民因生计所迫造成的犯罪与弃世也正在增加。今年仅上半年各种盗窃案件就已超过去年全年一倍多。另外一些人在领取免税的油料之后,又转卖给零售商获利。去年这样涉嫌侵吞而被检举的案件数量为644件,而今年截止8月已经发生了1788件,上升幅度巨大。另外随着韩国股票的大幅下跌,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不断有人自杀。韩国警方相关人士表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的势头越来越严重,自杀人数正在增加。”

菲律宾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物价飙升,失业人口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马尼拉爆发抗议活动,医疗卫生工作者聚集在菲律宾总医院进行抗议,要求增加工资。为保证社会稳定,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已经下令内阁起草针对贫困人口的紧急就业和生活保障措施,以应对经济衰退下的就业问题。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物价飞涨,对政府不满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反政府游行示威,引起了政局和社会动荡。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加强合作的意识逐渐加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东亚国家开始加强区域金融合作,近年不断提出具体合作构想和计划。此次金融危机再次推动东亚国家加速东亚外汇基金建设的进程。韩国积极倡导在中日韩之间加快启动东亚外汇储备基金计划。菲律宾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力度,利用亚欧首脑会议的机会举行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共同解决国际金融市场上信贷紧缩的问题。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又进一步增进了亚欧各国的联系与理解,亚洲各国正积极谋求与欧洲国家的合作。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已成为亚洲各国的共识。

中国:扩大内需,应对危机

到目前为止,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及欧美,但影响还是存在的。在以后相当的时期内,其影响可能更大,特别是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甚大。金融危机导致了欧盟、美国为主的市场需求减少,从而使中国的出口贸易面临困难,出口增速放缓,尤其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纺织业是我国最大的出口行业之一,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第一大出口市场美国市场需求的疲软,使我国纺织行业感受到销售压力。此外,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出口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不少中小企业已开始面临经营困难问题。另外,除了这一直接影响外,金融危机很可能还会带来一系列间接影响,美国经济衰退可能会导致美元贬值,由此带来的汇率变化不仅会削弱我国外向型企业出口利润的增长,还会使出口与消费这两大经济增长动力受损。经济的滑坡与企业的衰退,又必然带来失业率增加、收入下降等问题,进而使许多人消费信心不足,内需萎缩,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