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急诊医学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3-09-27 09:37:20

急诊医学重要性

急诊医学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急诊科;技术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9-02

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急救模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急诊医学工作者仍被一些问题所困惑,而较为重要的是急诊医学学科的建设。关键可能在于我们仍为对这个新兴专业的技术特征和发展不甚明确,个别领导及职能部位对急诊工作认识不足,重临床轻急诊,重院内轻院外,急诊工作风险大、待遇低、工作累、无政策倾斜,这也是造成急诊队伍中部分医护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优秀人才不愿进、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对这个问题加以思考和讨论。

1 急诊科的技术特征:

1.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对急诊医学的定义决定了急诊科医生的专业特色。急诊医学的内涵包括院前急救、复苏、灾害医学、创伤、中毒、危重病、急诊医学管理七个方面。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其专业特色也会更明显,更不能代替。

1.2 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近年来,大家对急诊功能的定位逐步达成了以下共识:(1)生命和脏器功能急症的紧急抢救;(2)鉴别、分流,以最快速度完成急症的鉴别诊断,主动向各专科输送病人;(3)一般急症的诊断和治疗;(4)危重症的监护治疗;(5)灾难事件的急救。

1.3 必须充分认识急诊医学的内涵 1994年美国急救医学会将急救医学定义为:对于非预期的创伤或疾病即刻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的专门学科。即以“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准备转出”为工作核心。

1.4 急诊医学已成为临床二级学科 急诊科已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在运作,但它有别于传统的临床专科,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危重程度来界定,针对患者而言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这说明急救医学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涉及的疾病谱广,急症发生的随时性和急救技术面对的复杂多样性。

1.5 急诊医学贯彻“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有的学者提出急诊医学是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涉及危重病,还涵盖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

1.6 我院急诊科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在建科过程中纠正了急诊科只是“转运站”的做法,设置专职科主任,固定内、外科医师。现在急诊科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30%,配有专职麻醉师和固定的护士。我院初步形成了能独立完成诊断、治疗、抢救任务,与专科只有会、协作关系的自主型急诊科。

2 急诊科的技术要求及特点:

2.1 急诊科的工作流程:急诊医学的技术范畴应重点放在对急诊危重病的紧急救治方面,因而建立一个处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我院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实施院前溶栓治疗,对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做了一些探索。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6月专门组成院前溶栓小组,固定设置溶栓救治出诊箱,出诊人员有值班医师、护士和司机,一经接到病情报告即开往发病现场。在完善院急救体系中,我们还有计划地指导和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加强其AMI早期诊断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心电图的识别,使基层人员具有院前早期溶栓治疗的意识,并及时与其进行诊治意见的交流、至今我院急诊科对所属医疗单位和附近社区431例AMI病人实施了院前溶栓治疗,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平均时间280分钟明显缩短(P<0.01)。所有接受院前溶栓病人无1例死亡,经与院内溶栓病人比较,血管再通率和30日预后良好率均有所提高。

2.2 急诊医师要掌握什么样的危重症技术?首先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一是急诊学科带头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想的多,做的少,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劳动。二是缺乏整体发展计划,当遇到病情需要某种技术时,就想试着用,但往往因事先准备不足,多有失败。三是闯劲儿小,瞻前顾后,犹豫不定,失去机会。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的是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思想,做出年度调整计划,二要文献先行,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广泛调研,咨询或学习,充分了解该项技术的特点,内容,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并写出完整的综述。三是逐步实践,主要熟悉程序方法,不力求效果,待熟练后再选合适病例。

3 急诊科的技术发展:

加强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应从突发卫生灾难事故医疗保障着眼,从满足平时社会急救医疗要求着手,从急救医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专业体系特点出发,发挥多学科技术优势,培养一批现代复合型急诊人才。

3.1 首先应突出抓好学科带头人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协调,管理工作能力。具有宽广精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丰富和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担任学科带头人,正确认识高学历,高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关系和差别,从根本上抓好医院的急诊医疗人才培养的工作。

3.2 其次是抓好队伍建设。急诊医学涉及多学科跨系统专业知识,不是简单的预诊、分诊工作。我院拟从院前急救、创伤外科、复苏、中毒、急危重病医学为切入点,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培养提高,并不断补充年轻医师到这个队伍中,形成急诊医师人才梯队,满足临床需要。

3.3 发展急诊专业,必须赢得其他专业学科的认可。因为从专业角度讲,急诊医师这方面知识全面牢固,技术操作熟练。参加现场抢救很容易成为核心指挥员,对树立急诊专业形象非常重要。

3.4 急诊科的专业技术发展,需要有一个大的急诊模式作为支持,这方面讨论很多,如院前急救---急诊室---ICU---一体化模式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如果没有和则急诊队伍不能巩固,科室业务水平难以提高,急诊科名存实忘或有名无实。

3.5 提高急诊科管理水平,促进急诊医学发展

我院急诊科2009年2月在急诊计算机单机管理基础上开始进入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其功能包括:急诊病人登记;急诊病人查询;工作量、病种等统计。急诊病人登记系统的运行为急诊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有利于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有利于急诊工作正规化管理,有利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通过网上交流可加强急诊专业人才的培训,进行急诊病例远程会诊、病例计论、交流经验、查阅中毒资料库,使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急诊医学的进展。

3.6 加强急诊工作的协调:急诊患者出口不够畅是多数急诊科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1年共接诊患者73 865例,其中25 652例留观,1 334例进入抢救室,两者共占急诊就诊人数的37%。同期仅有1 032人被收住院,仅占留观与抢救室病人的3.8%。80%的急诊患者留观超过10天,而国外急诊病人留观时间不超过24小时。此外,在遇到多发复合外伤、涉及多系统危重病人紧急抢救时,各科室相互推诿、延误患者救治也是急诊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急诊疑难复杂病例的住院和多发复合外伤的抢救是医院有关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7 确定地位、完善功能、规范行为:虽然,近年急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不相适应。急诊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入口,是医院医、教、研无法离开的。现阶段急诊功能的完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7.1 决定性治疗前移:急诊危重伤病员病谱广泛、病情多甚重、凶险。存活与死亡间的时间狭小,稍一耽搁就会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因此,在积极实施复苏措施的同时,把决定性抢救治疗前伸到急诊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7.2 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要视当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各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至于急诊科是否需拥有自己的EICU或与全院综合ICU合并成为一体,则应根据医院情况而定。

3.7.3 加强急诊外科的建设:近年来,急诊病种中创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死于创伤者在70万例左右,在人口死因中占第4位。另外,急诊工作的流程还不尽合理,很多抢救工作没有形成规范,随意性较强。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的工作制度、简单易行的诊治常规是急诊工作的当务之急。

3.8 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突出急诊医学特色

急诊科不仅有大量的临床工作和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和医院的现状,冠状动脉闭塞早期的溶栓治疗和及时PCI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再灌注治疗;在中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研究;对急诊多发伤的研究,重点为创伤早期的治疗及多脏器衰竭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济南 ;第二届现代急诊医疗管理发展论坛资料汇编:105-108.

[2] 邵孝鉷 蒋朱明,急诊医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3.

[3]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5(20):1487-1488.

[4] 梁子敬等,急诊医师专业特色的新思考,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6)1015-1018.

[5] 吕学苏,胡大一 . 急诊医疗的组织管理浅议[J].中国医药导刊,2005,7(2):103.

[6] 王佩燕. 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73-174.

急诊医学重要性范文2

本文主要针对门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急诊护理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急诊护理措施。在门急诊中保证患者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和护理,尽量处理好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并能够促进现代急诊护理的发展。

【关键词】

门急诊;护理;问题;医患关系;发展

1 急诊概要

急诊就是要保证患者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和护理,确保患者在黄金6分钟内获得有效的救治,有效缓解病情,挽救患者生命。医院专门设有急诊科,主要救治突发疾病的危重病人,为他们争取最佳治疗时间。急诊患者情况很多都不一样,具体病情也十分复杂,急诊科病患多,人员流动性大,这也潜在为急诊诊治与护理工作带来了问题。急诊科室面对的病情复杂,而且人员流动性大,需要很多专科医生的配合。急诊医学因此事许多专科门诊的基础,要促进医院门诊治疗和护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对急诊医生和急诊护理的护士及医院的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希望针对门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急诊护理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急诊护理措施。那么就急诊护理而言,它是可应用数据较少,能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和护理,确保患者在黄金6分钟内获得有效的救治。急诊医学它虽然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医学专业,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急诊医学也在迅速发展。急诊医学着重解决急性病和危重病人,和灾难医学一样,社会和人民都需要它。作为急诊护理人员更需要在专业素质过硬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团队协作,并有较好的紧急应变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 门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急诊医学着重解决急性病和危重病人,和灾难医学一样,社会和人民都需要它。所以在很多城市的综合性医院都设有专门急诊科,并配备有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但是,从宏观的设置来说,医院只是在一味的强调行政体系的建立健全,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急诊科的医疗水平和建立起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急诊患者情况很多都不一样,具体病情也十分复杂,急诊科病患多,人员流动性大,这也潜在为急诊诊治与护理工作带来了问题。急诊科的病人都是急性或危重病人,病人病情危急,医患关系较短,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医疗纠纷。再有就是我国现有急诊护理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整体护理理念欠缺,专业素质不硬,急救意识淡薄,医护人员长期负荷工作导致性情急躁,缺乏较好的紧急应变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3 有效解决急诊护理问题的措施

3.1 坚持护理以病人为中心

急诊护理工作不同于一般护理工作,要保证患者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和护理,确保患者在黄金6分钟内获得有效的救治。所以在急诊护理中要坚持基本的护理程序,以现代护理理论作为指导,系统管理急诊护理的各个环节,还要依据病患的文化、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制度最佳的护理方案。急诊护理不同于急诊救治,关键是在救治前后,重视病人有关健康问题的各方面反映。急诊护理护士要迅速识别现场的急救情况,在急诊救治中还需从单一的护理到多方面协调护理,有效救治病危病人。因为急诊科的病人都是急性或危重病人,病人病情危急,医护人员还要能切身站到病人的角度想问题,尽自己所能为急症病人创造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了确保有效提升急诊护理工作质量,需要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护理念;更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确保理念的落实和实施。

3.2 不断提搞急诊危重病人的护理

卫生部日前公布《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中拟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红黄绿“三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即一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非急症病人。从而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针对不同等级的病人需要区别对待,不断提搞急诊危重病人的护理。门急诊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必须要根据急救工作的特点和急诊的流程,不但提升急诊护理水平,更要建立健全医疗监督体系,加强医院的严格管理,使得医护人员建立起主动护理病人、关爱病人的理念。护理质量的高低,不是靠一个护士或者很多护士的单独行为,需要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下、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下才能不断提升的。护理人员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护理技能,更要不断参与培训,提升自己,并与现代化的护理方式相配合,能够完成紧急护理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门急诊的急救护理质量。

3.3 在急诊救治、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还要注意自我保护

急诊科的病人都是急性或危重病人,病人病情危急,医患关系较短,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医疗纠纷。为了减少这种恶性情况发生,医护人员在积极救治、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自我保护。首先,是从急诊管理上来说,医护人员必须保障医疗救治的安全,严格加强医疗急救物品的管理,保障整个急救过程的安全、顺利进行;还要加强医疗救助工作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还要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请家属在医疗救治单上签字,如果家长拒绝签字,还要耐心劝解,详细解释,不能急躁,确保急诊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如果真有医患纠纷发生,更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3.4 加强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国现有急诊护理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整体护理理念欠缺,专业素质不硬,急救意识淡薄,医护人员长期负荷工作导致性情急躁,缺乏较好的紧急应变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作为急诊医护人员,更需要在加强专业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各项综合素质,在突发病情面前,有冷静、准确的思维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竺.和谐医患呼唤人文精神[J].中国医院院长,2010(02)

急诊医学重要性范文3

解放军102医院江苏省常州市2130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突发性意外伤害、交通事故、中毒事件逐渐增多,人们对急诊医疗服务的期望和需求也日益迫切。急诊护理能否高效率、高质量地抢球各种危机病人,是衡量综合医院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好急诊科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进行了全科化的培训,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医院的急诊护理和全科化培训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急救;护理;全科化

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诊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危重症的及时快速救治及科学管理体系的临床综合学科。也就是说,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艺术[1]。急诊医学的定义和性质决定了急诊工作的如下特点[2]:

(1)时间性:时间就是生命,生命急救的时间性要求医护人员反映迅速、判断准确、救治及时和措施得力。

(2)复杂性:患者多因症状就诊,多涉及多系统、多学科,要求医护人员有较强的鉴别诊断能力和较高的综合救治水平。这些特点对急诊专科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急诊护士需要扎实的,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急诊护士必须加强全科化教育和培训,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综合性护理实践是全科化培养的重要场所。

1急诊护理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已经发生改变,创伤致死、致残率在大城市明显上升,中毒、灾害等突发事件屡有发生,对急诊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目前我国急诊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急诊医学或国内的传统学科相比,急诊护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如:急诊护理发展观念落后,运行体制模糊和功能定位不明确,急诊护理教研水平较低;专业方向不明,风险大,压力大和待遇低,导致急诊护理专业队伍不稳定。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急诊护理的发展特别是急诊医学水平的提高。

2急诊护理培训的现状和急诊科的问题

2.1急诊护理培训的现状

国外把急救医学及护理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3]。而我国则把急诊医学及护理的培养放在了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培训中,专科的进修培训教育是我国的特色,但是急诊专科人员的进修培训工作非常薄弱、开展困难。必须采取由专科急诊向全科急诊形式转变,采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康复一体化的急诊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急诊护理的整体水平,稳定急诊护理专队伍,使急诊护理得到长足的发展。

2.2急诊科的问题

(1)全能护士培养。

(2)积极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急诊护理的管理措施

3.1组织学习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加强急诊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掌握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苦练基本功,定期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法宝,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将差错消失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

3.2加强培训

加强导诊人员的严格管理及相应的专业培训,提高导诊护士的责任感,使其具备较强的急诊意识,对就诊者按轻、重、缓、急预检分诊,对危重患者先护送入抢救室,并立即通知医生、护士做紧急处理,协助诊室的医护人员搬运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4全科化培训的必要性

4.1全科化培训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

一个合格的急诊护士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在“全科化”基础上的“专科化”。过早专科化培养会导致知识结构不全面。因为,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的交叉和渗透,原本属于专科的知识不断转变为全科化的基础知识,全科化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充实。其他学科成熟的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应用于急诊医学,要求急诊人员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因此,全科化培训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

4.2全科教育适用于急诊护理

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是由各专科急诊组成,急诊科大多配备的是内外科医师。因此,急诊科护士大多较熟悉内外科急救护理,而对其他学科的急救护理较为生疏。急诊医师的水平不均衡性、急诊医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医疗活动的个体性及急症病情变化性,决定了现阶段急诊护理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急诊医疗的特点,要求急诊护理适应全科护理的发展方向,加强急诊护士的全科化培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总之,急诊护士需要扎实的,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急诊护士必须加强全科化教育和培养,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综合性护理实践是全科化培养的重要场所。急诊护士从专科护理向急诊全科护理发展是本世纪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洪,于学忠.世纪初中国急诊的探讨(续二)[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13,13(5):259.

急诊医学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急诊外科;诊疗思维;诊疗方法;漏诊;成长

一、目前国内综合性二级医院急诊外科运转模式

我院同全国大多数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一样,抢救创伤患者时没有固定的专科医师【4】。因此,急诊外科医师能够熟练救治多发伤、复合伤等急危重病例就非常重要和关键。

二、低年资住院医师在急诊外科轮转时的必备功课

1思想上充分认识急诊外科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低年资住院医师,大多参加工作时间短,临床经验缺乏,对于急诊急救工作的认识往往不到位,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概括起来说,急诊外科工作特点是:(1)“急”:病情急,时间急、患者及家属心情急;(2)“累”:急诊高峰期常在节假日和晚间,上班时间不固定,遇有重大抢救还得延迟下班;(3)“险”:急诊外科病人情况错综复杂,甚至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2熟悉医院急诊就诊环境、急诊就诊流程

初次就诊病人常因不熟悉就诊环境及相关就诊流程而造成诸多不便并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所以必须熟悉急诊环境及相关就诊流程以减少矛盾纠纷。

一般普通外科的诊疗程序是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开化验单、开申请单、开处方并做处理,而急诊往往由于病情紧急、时间紧迫,通常进行乱序甚至是倒序执行。

3 掌握外科基本操作、急救技能,培养临床诊疗思维

急诊外科涵盖了大外科的各种急症处理,无菌操作是一定要掌握的。创伤是急诊外科/急救的最重要的疾病谱。

4 理清并掌握“急诊外科患者”的诊疗思路、处理原则【11】

主要表现在四点:(1)掌握轻重缓急的原则,这主要是针对出现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掌握的基本原则;(2)掌握分清主次的原则,处置单个患者时掌握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导致救治失败。(3)部分患者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需尽早明确诊断,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4)病情处置中要有全局意识和原则。其后的三个内容是问、救、检同时进行。开放伤容易发现,闭合伤往往比较隐蔽,为了不遗漏重要伤情,Freeland等建议急诊外科医师应牢记“CRASHPLAN”,用以指导检查,其意义是,C=Cardiac(心脏),R=-Respiratory(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H=Head(头部),P=Pelvis(骨盆),L=Limb(四肢),A=Arleries(动脉),N=Nerver(神经)。最后将抢救、治疗用药详细记录,保存完整的医疗资料,以防发生医疗事故时有证据。

5 掌握急诊外科常规诊疗方法

(1)急诊外科基本诊疗方法

1)维持心跳呼吸:呼吸心跳停止伤者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脑复苏,固定颈椎,必要时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2)基本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电监护,一定时间内的病情需正确记录并密切观察,并做好相关科室、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协作,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2)急诊外科疾病谱的流行病学研究

学者白峰等回顾性分析了其综合性二级医院2007年-2012年共5年间的急诊外科就诊患者资料,研究分析报道指出,急诊外科以外伤患者居多,最多的是暴露于动物或者机械性力量下,包括被狗咬伤或者抓伤,被蜂蛰伤、人群或重物机械挤压、推挤或者踩踏等(构成比26.89%)。

(3)常见交通事故创伤患者的处理

(4)高处坠落伤者的处理

高处坠落伤除了自伤和意外坠落之外,多数属于建筑行业的工伤。伤情一般与坠落高度、有无阻挡、着地部位、就诊时间有关。

6 急诊外科漏诊的常见原因分析

医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差、诊疗活动不规范是急诊外科漏诊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询问病史不详细,不问既往史,其次是体格检查流于形式,不规范。

7 注意临床经验、疑难病例(个案病例)资料积累,提高医学论文撰写水平

总之,低年资住院医师在急诊外科工作学习期间,要高度重视急诊专业的学习与发展。形成独特的急诊外科职业性格和特点,从而真正满足现代急诊医学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王一镗. 加强急诊医学教学的基本建设及祝全国第一个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的诞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4):272.

2 陈中伟,杨立山. 我国急诊外科的建设及发展模式的思考【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1(7):6541-6542.

3 秦卫东,刘明华,王松. 重视急诊外科专业发展,提高创伤急救水平【J】. 医学信息,2011,4(24):43-44.

急诊医学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中西医急救教学;医教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启示

一、背景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是医学学科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学科,以研究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前救治和输送、心肺脑复苏、危重病人的监护救治与评价、

灾害医学和急性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要任务,国家卫生部于1983年已承认急诊医学为独立学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对急诊医学的需求迅速提高,全国已有2000家县级及县以上医院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因此,需要大批从事急诊医学事业的人才,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建立一个完善的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全国中医院系统急诊医学发展相对较慢,对急诊医学专业人才或熟悉急诊医学,熟悉中西医急救技能的医护人员需求十分旺盛。

中医院校开设《急诊医学》课程相对较晚,而且,中医院校开设的医学类相关专业较多,如中医学、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医学、护理学等,这些专业均涉及《急诊医学》教学问题。我们尝试改革现有传统《急诊医学》的教学方法,在拥有现代高端模拟人的条件下,创建中西医结合急救技能实验室,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增加实习、见习、实验等动手时间,加强学生的临床中西医急救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索一种适合中医院校各医学类专业的《急诊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努力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中西医急救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急动手能力。

二、构建中西医急救教学体系

(一)抓好基础课程的教授: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进行基础课程改革,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包括心肺脑复苏模块、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模块、气管插管模块、静脉穿刺模块等。按模块式讲授、综合实践、高端模拟人进行考核。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急救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模式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急诊医学教学数据库,在平时临床工作中,拍摄实物标本、典型病例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对一些成功病例急救过程进行录制,收集大量医学图片素材,让学生学到更多急救知识与技能。

(三)充分利用高端模拟人:现代教学设施给急救医学的教学和普及教育带来了新希望。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高端模拟人,设定不同的程序,设置出不同示教病例,尤其见习、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危急病例或难以遇到的病例,提高学生临床识别处理能力,并加深对相关疾病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高级生命支持模拟人在急诊医学教育中体现出其优点:其一,不影响患者的安全和隐私;其二,允许错误的判断及不正确的技术操作;其三,可重复地操作和模拟不同的病情,练习侵入性操作时没有任何危险;其四,可以使用各类临床仪器及设备;其五,学生可反复进行操作练习;其六,带有检测和考试系统,有利于评估训练效果;其七,可以模拟临床难以遇到的各种特殊情况并学习应急处理。高端模拟人可对临床干预、教师控制以及复杂的预设的病例作出响应,以有效地练习诊断和治疗;具有自主呼吸、气道控制、语音、声音、ECG和许多其他临床特征,预先设定的病例提供标准化的培训,自定的病例和老师实时控制让培训能符合个别学生的需要;具有灵活的模拟人平台,有多种模块提供广泛的培训,包括CPR、ACLS、NBC(核生化)、创伤、出血控制和在现场急救、搬运和院内设定;逼真的正常和异常心音,呼吸音和肠鸣音,加强模拟培训的逼真性,并让学生们练习临床上不可能反复演示的罕见和危重的病例,提高学生诊断与急救动手能力。

设定包括临床罕见病例的示教病例,充分发挥高端模拟人在急诊教学中作用;有效结合中医院校教学特点,利用高端模拟人,设定中医急症示教病例。编写综合临床急救模拟病人案例,发挥模拟教学的综合性、先进性、情景性优势,架构学生从书本到临床的桥梁,为实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突出中医在急救特色教育:研究如何在中医院校学生中实施急诊医学教学工作,重点是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学生掌握集中思维理念,快速对各种急危重症作出快速、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在急诊急救方面的特色,更加直观地将中西医急救技能展现给学生,尤其是中医在急救方面的优势介绍给学生掌握。突出中医在急诊方面的特色,除辨证论治用药外,还采用实验教学,将中医常用综合方法(针灸、火罐、推拿等)用于临床急诊急救。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在急诊急救方面的特色,选定实习、实验及见习内容,包括高端模�M人在急救教学中的应用、中西医急救综合手段、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抢救监护器械的使用等。

(五)改革教育模式:推广新的急诊医学实验教学模式,重点解决中医院校急诊医学课程现有的不足,尤其是中医内容少、缺乏针对性、实验动手时间少、与其他课程内容相冲突等,增强学生的综合急救应急能力,研究中医药急救技术在社会的推广及应用。解决急诊教学课程与其他临床课之间的重复问题,通过与其他教研室沟通,重点讲授具有急诊特色的内容,压缩现有理论课时。讨论制定我校《急诊医学》应授课的内容,包括必要的中医急诊与西医急诊知识;所需的总课时;课堂授课与实习,大幅增加见习实验课时比例。训练学生快速对各种急危重症作出快速正确的反应,更加突出急诊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急救技能实验室,使学生的实习、实验环境进一步改善,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急救应急能力。建立一套适合中医院校各医学类专业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培养一批高水平《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专业临床教师,增加同学实习、实验及见习的时间。发挥模拟教学的综合性、先进性、情景性优势,架构学生从书本到临床的桥梁,为实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讨论

中西医急救教学方兴未艾,拥有极好的研究发展前景。中西医急救人才紧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急救医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

《急诊医学》是医学学科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学科,以研究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前救治和输送、心肺脑复苏、危重病人的监护救治与评价、灾害医学和急性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要任务。《急诊医学》现已成为与内、外、妇、儿各二级学科并驾齐驱的独立学科,其临床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是出于对急诊医学自身发展的考虑,急诊教学是医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建立一个完善的急诊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操作,学生需要掌握的临床技能项目很多,每项需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练习和教师指导纠正才能真正掌握。传统的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方法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重复教师或高年资的以上操作来进行的,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愿意让学生练习的病人越来越少,由于医疗纠纷越来越多,为了规避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许多医院也不敢贸然让实习医生在病人身上操作。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急救动手能力是目前医学生培养面临的一大难题。

改革现有《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合理分配好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利用高端模拟人,加强学生识别诊断与急救动手能力训练,并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弥补课堂教学与临床实习、见习的不足。利用高端模拟人程序的设计,新建包括中医急症的病例库;课堂理论教学与高端模拟人实验教学的课时分配;高端模拟人示教教师队伍的建设。

另外,各院校的《急诊医学》大量的授课内容与相关专业如西医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内科学、儿科学等存在重复,中医急症内容或与中医内科学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急诊医学大部分院校都是由内科、外科改行,缺乏受过良好培训的急诊专职临床教师,一些重要的急诊医学内容几乎完全按照其他专业的授课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高校中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缺乏急诊医学专业特点。如何开展急诊医学的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一直是医学教育的热点,也是难点。

急诊医学重要性范文6

德阳市人民医院运营管理部,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 急诊科是体现医院公益性和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科室之一。针对急诊科工作特点,分析急诊科绩效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总结我院实施急诊科绩效管理的方法和体会,为其他医院完善急诊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急诊科;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战略绩效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b)-0059-03

急诊科作为我国公立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急救能力、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医院任务最重、风险最大、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科室,它的重要性已经受到社会广泛和充分的理解[1]。同时,急诊科作为医疗事故和公共危机事件的最前线急救组织,首先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公益性,体现社会责任。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手段来保持和导向急诊科以“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原国家卫生部2010年发文《院前急诊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指导各医疗机构要对急诊人员实施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2]。因此,本文结合我院急诊科绩效管理工作的相关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和阐述急诊科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点,通过实践应用,总结急诊科绩效管理的体会,希望能够为急诊科绩效管理的开展提供借鉴。

1急诊科的特点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急诊科是大型公立医院的重要科室,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服务科室

急诊科是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重要窗口服务科室,能够充分体现医院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管理能力。急诊病人在危重情况下的就医选择是对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一种肯定和信任,是体现医院竞争力和服务能力的有力证据。因此,急诊科在医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2急诊科病人的病情多样,社会责任更重

急诊科病人的病情多属急性突发症状,各类症状多样且不同,病情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急诊科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对病人进行全力抢救,缓解病情症状,防止恶化,全力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3]。因此,在急诊科中“三无”病人(无经费、无身份、无责任承担机构或人员)是普遍现象,急诊科承担着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

1.3医务人员技术能力要求高,工作压力大

由于急诊病人病情的多样性,所以在急诊科对医务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比较高。急诊科随时都会接受不同情况的急症病人,外伤、内伤以及不明原因的病人都会出现在这里,急诊科医务人员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及时做出诊断并制定救治方案。因此,急诊科医务人员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随时准备实施各种抢救手段,对体力和脑力的消耗都比较大[4]。

1.4医疗风险高,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大

病人在送往急诊科进行抢救时,其家属必然情绪紧张,心情烦躁,医务人员出现稍微一点的差错和怠慢,就会造成家属情绪失控,再加上医务人员急于抢救与家属缺乏相应的沟通,一旦抢救效果不理想或者失败,家属会对抢救过程产生质疑,甚至对医务人员大打出手。由于急诊本身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病因不明、沟通少的特点,促使医务人员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关注度不能满足家属需要,容易导致病人及家属的不满。一旦出现其他问题就会引起病人及家属不满。急诊科的病历资料补充不及时,尤其是抢救完成后的抢救过程记录,将成为发生医疗纠纷的隐患。

1.5科室间协同配合要求高,应急响应迅速

急诊科面对的是急症病人,要求在短时间内对病人病情进行了解,需要各项检查检验结果,这就要求医技科室在短时间内必须出具相应的检验检查报告单,同时对具有复杂病情的病人则需要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会诊,一旦病情确定且比较稳定后会及时转入相关科室进行系统的治疗,这些所有的医疗活动都需要医院内部各科室与急诊科做好协同配合,急诊科的正常运营离不开其他科室的配合和管理部门的协调。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或交通事故等情况后,急诊科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应急响应,要求急诊科应急响应迅速。

2急诊科绩效管理关键问题分析

2.1明确急诊科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医疗服务部门之一,必须根据医院总体发展战略,针对科室自身发展现状制定急诊科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指出急诊科在医院战略目标的地位,明确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提高急诊科在区域内的竞争力[5]。同时,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规划年度发展目标。

2.2确定急诊科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引导组织内部成员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在达成个人目标的同时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根据急诊科的战略定位和年度发展目标,制定急诊科绩效管理的目标,并且尽可能使该目标能够进行量化。当然,根据不同的年度发展目标,每年的绩效管理目标也随着进行调整。

2.3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

根据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选择科学、合理、适宜的绩效管理工具,并对绩效管理目标进行细分和分解[6]。对急诊科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筛选,解析各指标代表的意义,以及指标数据如何获取。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来判断和确定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一套能够反映急诊科实际情况且可量化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对急诊科的实际工作能够给予量化的考核和评价,从而反映急诊科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4绩效反馈和应用

在绩效管理中,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是绩效管理的重要一环。绩效考核和评价结果的使用能够切实反映急诊科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结果来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急诊科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协同配合。

2.5体现急诊科工作强度和风险

急诊科在医院中属于特殊科室,因此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体现急诊科的特殊性。全天候的不间断运营促使急诊科在工作强度和风险程度等方面远远大于其他科室,急诊科的劳动付出和潜在风险承担需要得到体现。

3急诊科绩效管理实践

3.1引入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工具

我院急诊科在2006年引入平衡计分卡战略绩效管理工具,结合我院“一体两翼”的战略发展目标,提出建设“川西北区域急救中心”的发展目标。利用平衡计分卡在战略绩效管理中的优势,坚持急诊科公益性,以建设区域急救中心为目标,从财务、患者、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出发,构建急诊科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3.2绩效考核指标的科学、合理选择

根据文献资料和急诊科运营实际情况,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初步筛选。运用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设计调查问卷,对各指标的合理性、代表性和重要性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同时,运用AHP法对四个维度及维度内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可量化的急诊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3医院政策倾斜和和支持

急诊科具有社会责任重、工作量大、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医院在相关政策配套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针对急诊科工作量进行补贴,其中:月急诊人次,按每人次1元进行工作量补贴;月临观人次,按每人次1.5元进行工作量补贴;急诊科输送院内各科室住院病人数,实施按工作量补贴。在成本核算方面,考虑到急诊科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人力资源投入较多,在科室成本核算中,急诊科人力成本50%由医院承担,剩余50%进入科室成本核算。为鼓励急诊科积极参与处理公共卫生事件,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医院实施单项奖励。由医教部、护理部、门诊部等职能部门从重大抢救完成情况、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政府指令性急诊急救工作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分,根据综合评分实施单项奖励。同时,在急诊科年度考核中增加学术论文、科研成果、上级评价、社会评价(患者、媒体等)等指标。年度绩效考核分数与科室评优挂钩。

3.4构建绩效反馈应用机制

行政职能部门对急诊科各项指标进行考核,由运营管理部根据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结果对急诊科运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查找急诊科运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与急诊科负责人进行沟通和了解,帮助科室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同时,与急诊科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和了解,听取他们对绩效管理的建议,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持续稳定的PDCA循环。

4成果

4.1学科建设

医院急诊科是德阳市紧急救援中心的核心和主体,是德阳市急诊急救医教研中心。急诊科建立了以急诊、急救、中毒、创伤、危重症为主的亚专业发展方向。成立了临床技能教研室,通过评审成为四川省急诊专科医生培训基地验收并开始接受规培学员。修订、完善各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调整和培训应急队伍。积极总结探索应急救援经验,并在国际应急救援与反应会议、汉旺论坛等应急救援会议上交流推广。

4.2工作量

2013年比2010年急诊人次增幅41.64%,出诊人次增幅24.18%,临观人次增幅1855%,抢救人次增幅17.84%。完成群体性医疗救治数百起,2013年处理有效应对比较有影响力的2.13青衣江桥特大车祸、5.20芦山地震、5.28群体受伤事件、8.9液化气中毒事件等5人受伤以上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6例。

4.3急诊急救技能不断提升

多次演练“群体创伤救治”,进一步完善、熟悉救治流程,掌握初级创伤救治技能。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屡次代表德阳地区参加省级急诊、急救操作培训及理论、操作比赛,多人荣获“四川省护理岗位创新技能大赛” 、“四川省应急大比武”、“全国中青年急诊医师授课大赛”等活动单项奖和集体奖项,展示了急诊急救业务技能和水平。

5应用体会

5.1院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院领导是医院宏观战略发展的制定者和实践者,获得院领导的支持和重视非常重要,尤其是医院一把手的支持。急诊科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与医院整体发展目标相契合,院领导对急诊科发展战略的支持是做好急诊科绩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通过获得院领导的支持对于进一步开展急诊科绩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5.2急诊科管理人员的参与

急诊科管理人员对急诊科的实际运营情况最为熟悉,是急诊科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人员。急诊科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对于明确急诊科发展战略、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分析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办法和措施等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急诊科管理人员的参与能够推动急诊科绩效管理的落实,使得绩效管理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5.3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

绩效考核的手段是根据各项指标数据来反映科室运营情况,因此,指标选取对科室运营真实情况的反映程度有直接影响。绩效指标的选取过程中需要遵循可衡量、易获取、真实性、系统性等原则,同时指标数量要适度,太多不能突出绩效管理的重点,太少无法反映真实情况。指标选取方法和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合理、科学的选取方法能够保障指标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权重系数的合理确定能够反映管理的侧重点和关注焦点,对日常工作的重心具有导向意义。

5.4绩效沟通和辅导

积极主动的绩效沟通和辅导是落实急诊科绩效管理的重要保障措施。绩效沟通和辅导是绩效管理实施的重要一环,在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选取、绩效考核实施、绩效反馈改进过程中均十分重要。良好的绩效沟通能够充分了解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保障了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确保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达到最大化。

6结语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其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对急诊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引入科学绩效管理工具,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选取适宜指标,注重绩效沟通和反馈,是急诊科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要素。同时,院领导的支持和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参与反馈是急诊科绩效管理高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急诊科绩效管理需要跟随学科发展目标、科室管理重点进行相应调整,不断调动急诊科医务人员积极性,最终实现管理目标。

[

参考文献]

[1]王耕晨,刘敏,肖湘泉.论新形势下医院门急诊的地位与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2):728-729.

[2]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院前急救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方案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10〕199号.2010-12-20.

[3]程苏华.浅析急诊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0):544-545.

[4]王靖旭.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立医院急诊科室绩效考核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14-15.

[5]马利, 裴丽昆.平衡记分卡在急诊科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08,6(4):6-8.

急诊医学重要性范文7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急诊医学重要性范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河南省25家省级、市级和县级医院13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资料完整者)的急诊血运重建时间。省级医院拥有1~4个导管室,市级医院拥有1个导管室。每例患者均常规检查心电图, 心肌酶、肌钙蛋白、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等,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就诊医院将患者分为三个亚组: (1) 省级医院600例,男518例,女82例,年龄(56.62±5.76)岁;(2) 市级医院436例,男374例,女62例,年龄(59.39±6.15)岁;(3) 县级医院324例,男282例,女42例,年龄(58.27±6.23)岁。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 未接受急诊血运重建及急诊血运重建治疗不成功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每例患者均以发病、就诊、确诊、患者及家属选定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开始(若为溶栓治疗则指用药开始,若为急诊介入治疗则为血管穿刺时间)和血管开通(若为溶栓治疗则为满足再灌注标准之时,若为介入治疗则为球囊扩张之时)为节点,分别记录:时间段1(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时间段2[诊断时间(患者就诊至确诊时间)]、时间段3[决策时间(自确诊至患者及家属选定治疗方案的时间,包括沟通病情、讲解治疗方案和患者及家属做出决定的时间)]、时间段4[治疗准备时间(自患者及家属选定治疗方案至治疗开始时间)]和时间段5(治疗开始至血管开通时间),并分析之。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3.0 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q 检验, 以 P

2 结果

2.1 急诊介入治疗的血运重建时间

省、市两级医院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诊断时间及决策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省级医院治疗准备时间和治疗开始至血管开通时间显著短于市级医院(P

2.2 急诊溶栓治疗的血运重建时间

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诊断时间、决策时间、治疗准备时间和治疗开始至血管开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县级医院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和决策时间显著长于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P

3 讨论

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急诊心脏介入手术的成功开展,已使急性心肌梗死等冠心病急症的病死率由原来的30%下降至5%以内。依据我国2010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其核心思想是尽早实现血运重建,要求急诊科对有适应证患者在就诊后30 min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 min内开始急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而我国目前实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血运重建时间存在明显延迟,近期在北京的调查显示,STEMI患者就诊—球囊扩张时间达到指南要求的比例仅有19%[5—6]。

河南省人口过亿,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均属国内中流,因此,河南的急诊血运重建时间基本可以反映我国总体状况。就时间段1而言,省、市、县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均明显长于国外文献报道,且县级医院就诊的患者长于省、市两级医院的就诊患者,反应出科普教育水平、患者就医愿望、社会医疗保障水平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差距。时间段2满足指南所要求,应归功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简洁、可行性强。时间段3为文献和指南所没有,但在我国却是客观实在,且耗时很长,是制约我国血运重建时间缩短实践的主要瓶颈,其解决既要加强科普教育,还要改善医患关系,增进医患互信,更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解除患者社会医疗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就时间段4而言,又可分为4A和4B,时间段4A为家属准备费用时间,国外文献没有此项,但在我国,也是客观实在,耗时也很长,既要从解除患者社会医疗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入手,又要切实落实先治疗后缴费的制度。时间段4B为医疗准备时间,亦为国外文献所没有而我国所特有,并时常因此大大延误血运重建时间,主要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医院没有24 h全天候应诊的医疗、护理和技术人员,次要原因在于导管室被占用;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强制性建设急诊PCI专用导管室,并要求相关人员24 h值班。就时间段5中与介入治疗相关的时间而言,省级医院耗时较短,市级医院则有待提高。

在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中,县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决策时间显著长于省市两级医院的患者,除前已述及的原因外,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也是主要因素。

总之,河南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运重建时间明显长于国外文献所报道和指南所要求,既有来自患者的原因,也有来自医院的原因。前者主要表现在就诊不及时、选择治疗方案时心态复杂、犹豫不决和医疗费用的限制;后者主要表现在普遍缺乏24 h全天候应诊的人员和导管室、介入手术技术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先抢救后收费的政策普遍得不到落实。需要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全民科普教育、普及技术和设备、改善医患关系等多方面入手加以解决。另外,就中国国情而言,门—囊时间(door to balloon time)过于笼统,建议细化为就诊—决策时间、治疗准备时间和治疗开始—球囊扩张时间,以符合该领域临床、科研、教学、质量控制和政策制订等诸多方面工作之实际并馈其所需。

参考文献

[1]Eagle KA, Nallamothu BK, Mehta RH, et al. Trends in acute reperfusion therapy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1999 to 2006: we are getting better but we have got a long way to go[J]. Eur Heart J, 2008,29(5):609—617.

[2] Kushner FG, Hand M, Smith SC Jr, et al.2009 focused updates: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pdating the 2004 guideline and 2007 focused update) and ACC/AHA/SCAI guidelines 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updating the 2005 guideline and 2007 focused updat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 Circulation, 2009,120(22):2271—2306.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0,38(8):675—690.

[4] van de Werf F, Bax J, Betriu A, et al.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the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 Eur Heart J, 2008,29(23):2909–2945.

[5] 刘书山,胡大一,杨进刚,等. 节假日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内再灌注延迟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8,16(2):91—94.

[6] 杨艳敏,朱俊,谭慧琼,等.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J]. 中华医学杂志,2005, 85(31): 2176—2182.

(收稿日期:2012—06—0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28

作者单位:450003 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

通信作者:楚英杰, Email;

急诊医学重要性范文9

关键词:教学模式;降阶梯思维;人文精神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生命健康的需求远远超出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水平,而作为守卫人民生命健康第一条防线———急诊科则成为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1]。目前,我国大多数急诊医师都是由所在医院的其他科室的医师临时组成,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培训教育[2]。因此,急诊专业医师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就此,现将我们科在20多年带教中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分享。

1急诊医学疾病谱的特殊性与教学模式的辩证关系

1.1急诊科的教学应该是以症状体征为中心的教学

其他专业科室的疾病谱是按照人体系统进行划分,在各个专科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而给予专业的治疗。所以其它专业科室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是按照某种明确的疾病为纲要,展开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回顾、分析其病理生理变化、总结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再进行鉴别诊断以确诊,最后给出明确的治疗方案。然而,急诊科的疾病往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诊断及系统划分不明确、同时有多种不同程度的合并症等特点,可在短时间内致残或致死,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急诊医生明确所有的诊断后再制定治疗方案[3]。为此,应该以症状体征为中心,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在展开救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诊断。因此,为了满足急诊工作的需要,急诊教学必须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合急疹疾病谱的特殊性,建立合理的急诊教学模式。作者在急诊教学中以症状体征为中心,根据病人的危急程度分级,需要急救的先按照急救流程进行抢救及生命支持,相对稳定的可按照症状体征进行临床路径的排查、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急诊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各种急救流程的标准化,教学结合各种症状体征的临床路径教学[4]。比如,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首先不是明确此患者的诊断系肺梗还是心律失常,而是果断启动EMSS,进行心肺脑复苏,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明确患者的基础病,因此,急救流程的教学对于急诊专业医生尤为重要;而对于急腹症的患者,可按照腹痛这一症状的部位及其性质,结合查体的阳性体征,进行排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所以,急腹症的教学不同于阑尾炎、空腔脏器穿孔以及胆囊炎等疾病的教学,应该是成熟的急腹症临床路径的教学。

1.2降阶梯思维模式贯穿于急诊教学之中

急诊病人中许多相同的症状和体征既可以是轻症,也可以是重症,也可能是病情迅速进展和发展缓和的疾病的共同表现[5];所以在急诊临床工作中需要对某一表现首先考虑其严重情况的可能性,在排除严重情况后才能考虑其他较轻微的疾病[2];而王佩燕教授在2007年提出了降阶梯思维模式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例如,作者曾接诊到一位胸痛患者时,首先想到的是主动脉夹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动脉梗塞等致死性疾病,这时需要通过血气分析、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测定、凝血功能检测、心动超声、CTA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快速检查进行排查,在排除这些常见致死性疾病后才能考虑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及肋软骨炎等轻性疾病。由此可见,在急诊专业医师的培养中,降阶梯思维模式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6]。

2急诊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精神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只见病,不见人”的问题,忽视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部分医务人员缺乏整体临床观念、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对病人的关爱等[7-8]。身与心是一体两面,躯体的疾病可带来患者的心理障碍以及患者家属的急躁心理,同时,心理障碍又可加重躯体疾病或严重干扰躯体疾病的救治效果。医务人员人文素质低下,沟通技巧差,常常会诱发医患对抗,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不利于医疗的救治效果。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懂得平等待人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急诊科作为医院工作中医患矛盾冲突的重灾区,工作中频繁的医患纠纷已经使人们意识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急诊医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9]。

3PBL教学模式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在国外医学院校已经普遍实施,已经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我国因受到教室、设备资金不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与传统教学和学习观念、习惯的冲突,导致PBL教学模式的推广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在PBL教学的试点中发现,矛盾冲突多、既严格又灵活是急诊医学学科的固有特点,非常适合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更容易引发学员自主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把握教学主线的前提下给予辅的指导教学,PBL教学取得了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10]。作者在教学中将院外急救分为现场急救、转运、以及途中救护几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经过热烈的小组讨论,学员对于现场急救的检伤、协作、急救原则、急救技能、肢体固定、转运病人的措施等知识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传统教学,并能够深刻理解和记忆这些急救技能的各种要点[11]。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急诊医学的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培养出合格的急诊专业医生,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深化普及PBL教学模式的推广,重视学员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运用降阶梯的思维模式,按照“追表寻因法”以症状体征为中心建立规范化急救流程和成熟临床路路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烨,吴梦茹,梁欢,等.降阶梯思维在青年医师及进修医师急诊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535-536.

[2]肖敏,杨贤义,陈立东,等.急诊医学程序化目标教学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95-196.

[3]刘艳丽,陈永进,张旻,等.口腔医学本科生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259-61.

[4]谢宗豹,陆秋琛.临床教育质量检测与实践教学体系架构[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90-93.

[5]项和平,李贺.案例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985-987.

[6]周彤,李翠萍,郭瑞峰,等.急诊医学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的建立及评价[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10(36):905-907.

[7]金伟,罗燕.急诊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40-42.

[8]向强,刘明华,文亮.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思路和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50-52.

[9]李飞,成祥林,孙亚凌.“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33):55-56.

[10]张正良,白郑海,许凤,等.PBL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专业急诊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55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