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集锦9篇

时间:2023-10-10 10:43:28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而现阶段我们使用的新教材五六年级Culture time这一文化知识学习板块,则通过照片和简单的英语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有利于学生比较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并能认识和理解本国文化。

【案例描述】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对文化的学习,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熟悉英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新教材五六年级中的Culture time板块教学,通过图片和简单的对话以及文字介绍,呈现中外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块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文化、体验语言,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学期面临的更换新教材,已有知识储备与新教材教学内容部分脱节的现象,孩子们初学困难较多,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现新教材的学习乐趣。因此在学习第三单元Holiday fun文化板块时,我尽量设计有趣味的活动,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快乐学习中感知文化、体验语言并参与活动。

1.中西节日知多少

围绕本单元主题Holiday fun,我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各种中西方节日名,课堂上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节日多。

T: What holidays do you know?

S1: Halloween.

S2: National Day.

S3: Christmas.

S4:…

孩子们不仅要能用英语说出节日名,还鼓励他们用英语说出节日的时间以及各个节日的风俗习惯,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比赛运用交流,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了更多的节日,同时运用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分享与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仅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体验语言和外国文化而且建构知识和技能。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跨文化意识培养也应注意采用体验式活动,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学生除了对圣诞节有所了解外,对其他的西方节日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西方比较有趣的同时比较盛大的节日如Halloween――万圣节: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它已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点然Jack-o-lantern(南瓜灯),孩子们戴着各种面具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或动物,叫喊着:"Trick or treat!"挨家挨户索要糖果。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面具及南瓜灯,分别扮演所要糖果和恶作剧的小孩,愿意给孩子糖果和不给糖果的邻居。通过表演,让学生从中感受西方文化的氛围,真实地了解西方的万圣节。

2.中西节日来PK

接着,我让学生自愿选择加入中国传统节日组还是西方传统节日组。让孩子们选择一下自己喜欢的节日,并向大家来一一介绍该节日以及你喜欢的原因。顿时课堂上气氛热烈,讨论声此起彼伏,课堂上时不时传来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他们喜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习不再变得那么枯燥,每一个孩子都兴奋的诉说着各自喜爱的节日,认真聆听他人的介绍,遇到不会表达的地方,请教同桌或老师,大家一起快乐轻松的学习。

我们常说,中国的学生学出来的都是一口中式英语。我们的孩子学英语最缺乏的就是一个英语的环境,和良好的兴趣。我们也常说,要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我们就可以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这一特点,利用西方节日文化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书本上的文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让孩子们逐渐产生了跨文化意识,本文将以跨文化意识中的节日文化为例,说明跨文化交际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实施性。《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由此可见丰富合理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以及运用英语。在英语交流中,学生应该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中西方节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加强学生对中西方节日对了解, 可以扩宽英语交际范围,使英语交谈更得体。

3.节日Party欢乐多

第二节课,对于孩子们前一节课激烈的讨论结果,孩子们经过投票选择人气最高的西方节日Christmas圣诞节,开展了一次欢乐多多的圣诞Party。孩子们一起布置圣诞树,互赠礼物,在参与交际活动中感知异国文化,体验语言特点,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轻松愉悦欢乐多多。

西方和中国都有许多的节日,他们种类不同,有些是比较富有宗教色彩的,有的是趋于生活化的而这些节日在我们中国也越来越流行,而中国也有很多节日,但是他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庆祝方式也不同,如果把这些带入课堂,会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中西方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同时也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两个节日:春节和圣诞节进行对比。 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在圣诞节节日期间,一般家庭都会摆放圣诞树,家人朋友直接交换圣诞卡,小朋友会在晚上睡觉前在床头放圣诞袜,等待圣诞老人给他们送礼物,还有就是都会有一顿丰富的圣诞大餐,最不可少的就是火鸡了。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圣诞节在我国也很流行,学生们都喜欢在当天交换圣诞卡片,在上面写上:Merry Christmas!而中国的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就大大不同了: 在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传统的春节了,也就是农历的新年。这个节日是从我们古代就传承至今的,除夕夜有守岁的传统习俗,除夕夜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正月拜访亲戚等风俗习惯。而饺子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全家聚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孩子们都会穿新衣服,也会收到压岁钱。我们还可以将万圣节与中秋节进行对比。每年的 10 月 31 日是西方传统的万圣节前夜,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南瓜灯,而黑色和橙色则是万圣节前夜的传统颜色。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它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节日当天都会吃月饼、赏 月、玩花灯等风俗。由此可见西方的节日注重宗教文化,而中国的节日则比较注重人文色彩,可见中西节日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案例反思】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比较有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小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及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导入形式也应符合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1.感知异国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新教材中有大量关于中外文化的对比的题材,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中西文化的比较易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自己感受和意识到文化在交际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可能会闹笑话,甚至产生误会或更严重的后果等等。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来营造英语氛围的:在课堂上,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角;在英语广播中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小窍门和课堂外的英语小知识。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2.体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情感

通过体验语言的方式,特别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英语文化意识。如在教学句型"Where are you from?"时,教师可以通过板书"I'm from Nanjing Jiangsu China"使学生了解地名的英语表达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则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体验语言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从而使他们在交际中正确灵活地运用。

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许多词语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相关背景知识,以便真正了解其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涵义的介绍。在上动物一课时,教授"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丧家犬""走狗"等,而在英美人眼中的狗却是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而在教授颜色一课时,我列举了许多外国例子"green hand"(生手)"black tea"(红茶)"blue water"(大海)。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运用有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例如"love、dear"等词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场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样的词语一般只用于亲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间。因此我们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

3.参与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课堂,让学生了解异国的历史文化、物产民俗、自然风光等。例如学唱英语歌曲,让学生接受西方音乐的熏陶,同时与所学的单词、句子相结合就更加容易上口和记忆。孩子们在学唱英语歌曲的过程中,同时深深地受着文化的熏陶,并且由此获得的认识、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产生不可低估的价值。再比如,还可以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

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如有学生过生日,我设计场景,让学生模拟购买生日礼物。抽签决定谁担任售货员,谁担任顾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买好礼物后,到小寿星"家"过生日,现场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还有很多,如祝贺,就医,过节,旅游等都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来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碟片或录象中的辅助语言,让他们咀嚼其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意识。如看"The Chicken Run","The Lion King"等,然后让学生模仿,比比谁模仿的象,学生十分踊跃。学生还可以表演自编短剧或经典短剧,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招呼,握手,用餐礼仪(刀叉用法,就坐位置,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语言习惯,手势体态等等。"运用"是课堂语言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而它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初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外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56-02

一、高中外语文化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高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和高考压力驱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书籍,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语法练习。学生常常会为了考试得高分而临时突击学习外语,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外语的主动性。高中外语老师则重在传授语言知识,强调语法,词汇,和应试技巧,较少对学生讲授外国文化知识,更少为学生创造好的外语文化氛围,从而难以激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真正兴趣,也就更难以保持学生学习外语的持续动力。此外,国内外语教材虽然题材多样,但内容较为单一,很多课文是为讲授语法服务,学生所接触的并不是丰富多采的、深入目标语社会的语言材料。尽管学生学的是外语,但很多情况下思想内涵却还是中国文化,外语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隔离了。

二、对高中生进行外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1985年提出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理论,外语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进行文化教学,开展文化活动正是为学生创造外语“自然环境”。此外,未成年人语言习得的过程和应用语言的环境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自然”。高中生已具备一定语言基础,通过文化教学和文化活动能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通过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运用外语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会得到加强。同时也缩小了他们和外国社会的心理距离,加深对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文化素养。

三、高中外语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

面对高中生课业繁重,高考压力大的现实状况,外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一方面,要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又不偏离课文。如历史性的课文要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政治背景的内容。同时,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外语自然环境”,创造好的外语学习氛围,组织文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文化素养。

(一)组织文化交流互访活动

教师在活动前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交流活动的本质是在外国文化熏染下的语言学习。当真正浸泡在“外语自然环境”中时,需仔细观察外国中学生的日常习惯,当地风俗习惯,体味东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比如饮食文化,在西方人眼里,早餐和午餐比较随便,晚餐才是最正规的,晚餐的气氛和餐桌上人们之间的交流是西方人看重的。学生刚到外国人家中时,常会觉得晚餐2、3个小时太长了,边吃边聊很不习惯。此外,中餐的作料是由厨师加的,而西餐却常常是由用餐者自己加,当调味品不在自己附近时,站起身来或伸长手臂到别人面前去取物是不礼貌的行为,轻声请求身边的人把东西递给自己才是正确做法;礼仪方面,在西方,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西方人比较反感问自己的年龄,收入等,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西方人习惯当面打开礼物加以赞美,例如:我校高中生送给外国学生的围巾,他们会立刻戴上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西方人是分析式思维,直线式的,条分缕析,思路清晰,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中国人是直觉思维,不习惯直接表达想法,采取迂回的方式。记得我校学生刚到外国中学生家里时,较腼腆,别人问“吃饱了没,还吃吗?”中国学生讲客气就说吃饱了,不吃了,主人便认为那就可以收桌子了,但实际上中国学生没吃饱。通过大量语言输入,文化熏染,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和西方社会的心理距离,逐渐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对所学外语文化产生一种理解与包容。

(二)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传播作用

外籍教师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在课堂上外教可以充分发挥母语者的优势,给高中生讲授西方文化。课下通过外语角等活动介绍西方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和日常文化,教学生做西式甜点等,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觉,以丰富他们的外语学习。例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设有“三王来朝节”,是讲小耶稣出生后,有3位从东方来的客人知道救世主降生,便去朝拜圣母子,献上带去的羔羊美酒等礼物。该节日还有许多有趣的风俗流传,如吃“三王来朝”糕饼,选节日之王与王后等。我校外教在外语角活动中亲自做了“三王来朝”糕饼给学生,讲解节日来历,同时还邀请了国际学校的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学生一起玩选节日王后的游戏,极大地刺激了我校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给他们的高中生涯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三)在文化艺术活动中进行教学

1.戏剧表演。戏剧表演既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每年我校都组织圣诞外语戏剧晚会。学生们排演莎士比亚,莫里哀等名家的经典戏剧。一方面他们努力记忆烦琐的原版剧本台词,另一方面观看同名戏剧改编电影,进入到一个更真实的运用外语的环境。外教也亲自写剧本帮学生们编排戏剧。我校外教曾经根据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编排了一个反应餐桌文化差异的现代剧,深受学生欢迎。

2.在欢乐的西方节日中开展教学。节日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高中生思维敏锐,求知欲旺盛。开展以西方节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外国驻当地使领馆组织的音乐节、读书节、故事节、圣诞节等活动,使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识生动化。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3

1.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子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态度是“敬”的。中国人在鬼节的习俗,如扫墓、烧纸钱、供灵牌等代代相传,虽然现代人崇尚科学,已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但对于这些文化习俗的传承仍然很难改变。我们在鬼节的祭祀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它是中华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反映和传承,与我们千秋万代的宗族血缘观念息息相关,是血脉的召唤和亲情的延伸。这种深厚的道德内涵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对于祖先的祭祀已成为一种文化深入到我们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追忆,体现了孝道的传承和道德的涵养,也体现了中国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思本思源的精神。而在西方的基督教里面,对于先祖的祭祀是不允许的。在基督教的文化里,每个人在上帝的眼里都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人对于祖先的信仰,西方人更愿意信奉上帝,他们希望人死后能够得到上帝的宽恕,升入天堂。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们对于“鬼”的敬畏和避忌并没有多么严重。

2.思想观念的差异。中国鬼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主要是对自然万物之神的祭祀和对已逝先祖的祭祀,所以对祖先之鬼的祭祀和对自然之神的祭祀一样都是敬重肃穆的,他们相信已逝的祖先能够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自己生活的安宁,有着消病除灾的无形力量。这种对于无形神秘力量的敬畏,使得人们对于鬼节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文化巨人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吾人之祭父母、圣贤、天地,皆非因自觉自己有罪,以之为赎罪之仪式。亦非因自觉有苦痛,求其废除。吾人之祭,唯在使吾人之精神,超越吾人之自我,以伸展通达于祖宗、圣贤、天地,而别无所求者。”[3]所以中国人对于“敬鬼”的思想观念是和对祖先的信仰和孝道的道德源头分不开的。人们对于“鬼”是有所忌讳的,更不习惯和“鬼”开玩笑、“扮鬼”、“闹鬼”。而在西方万圣节的来历里头,“鬼”的出现是要来找活人当替身以求再生的,人们对于鬼的态度是要“驱鬼”、“吓鬼”,据说万圣夜是一年当中最“闹鬼”的时候,中世纪时人们就穿上可怕怪物造型的服饰,带上鬼怪的面具来驱赶黑暗当中的妖魔鬼怪。后来现代的人们更加上了喜剧和狂欢的元素,想着在万圣夜的舞会上要扮演什么样的可怕鬼怪,有的人把自己的房子装饰成“鬼屋”的样子,墙壁和窗户上贴着纸糊的巫婆、怪物、精灵等,屋里播放着“鬼音乐”,即使是念过六旬的老太太,可能也会恶搞一把,变成“幽灵”什么的。在现在的西方人眼里这个节日已经被演化成借鬼神使得人们轻松搞笑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让孩子们开心,邻里之间也通过这种方式互相走动,热闹一下。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祭祖文化里是不能相容的。

3.教育理念的差异。中西方在大人们对待孩子在鬼节的活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相反态度。国外孩子在过万圣节时,会进行一些装扮,有些装扮成吸血鬼之类比较恐怖的形象,但是家长似乎也不会阻止,甚至还出谋划策地帮助孩子们设计和装饰。学校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赛谁的奇装异服更古灵精怪,谁设计的万圣节的图画更有创意等等。但在中国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接触过于恐怖的玩具,在鬼节这段时间,有些家长告诫孩子不准乱跑,小心遇上不该遇到的东西,晚上更是早早地关门闭户,谈论“鬼”都是很忌讳的,更不要说扮成他们的样子走在大街上了。不管是出于迷信还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中西方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宗族观念思想和权势地位等级理念,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子女不能对父母有大不敬,对待宗族先辈的态度自然也是尊重肃穆的,开不得半点玩笑。这种等级和孝道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延续和渲染着世代子嗣,使他们不能“离经叛道”,挑衅长辈的尊严,更不许有任何“忤逆”和“背叛”。现代社会虽然使旧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孩子要听父母的话,长幼有序,长辈在上的思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孩子还是要礼让、尊重长辈,即使长辈有错,也要讲求方法和话语的委婉,不能毫无顾忌地争辩,更不可斥责。另外中国人高度地重视宗族和家庭,很多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在鬼节的祭祖、扫墓、烧纸钱等都是多以各家各户的方式进行,本族和本家的观念比较重,祭祀自己家族已故的亲人,希望庇佑自己家族的后代安宁福康,也希望自己的先祖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总体来看,中国人的家文化相对比较重一些。比起中国,西方的孩子接受到的家族地位等级理念相对较轻,西方人讲求人人平等,尤其在现代社会,孩子和父母在地位上是可以“平起平坐”的,对孩子的教育讲求自由、平等、民主,孩子可以有跟父母不同的主见和看法,也可以提出问题和父母辩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总体来说,西方人对家庭的观念也没有中国人那么浓烈,现代西方的文明基础是古希腊、罗马,地中海文化,几千年前就是街头辩论,选举,很多事物都是围绕社会化展开的,[4]他们更多地把孩子看成是社会的人,希望孩子多参加社会的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如何看待“洋节日”

中国人随着与世界的接轨,很多“洋节日”已经进入了国门,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管是“圣诞节”、“感念节”还是“情人节”、“万圣节”等很多商家、机构、年轻人都搞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不但体验到了洋节的乐趣,也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节日没有孰好孰坏,中西方的节日都是人类文明悠远文化底蕴的体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文化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积淀下来的关于这个国家人们文化背景、思维理念、多方面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的体现,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状况、文化体系相对应的,因此不能盲目崇拜、盲目利用,比如把万圣节强行移植到中国人以祭祀为主题的文化体系中是格格不入的,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来生和往世都是两个比较严肃谨忌的话题,谈到“鬼”也太容易用玩笑、嘻哈的情感去接受。一些商家制作过于恐怖、血腥的销售活动也仅能限于对于成年人、年轻人的刺激,而不太适合使儿童、老人参与。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我们也可以把“洋节日”好的方面应用到适合我国的国情发展之中去,比如使用活泼可爱的方式举办万圣节派对,告诉孩子们万圣节的来历和发展,营造快乐的气氛,使孩子们不怕鬼,不怕精怪,鼓励他们习惯并亲近未知的神秘事物,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派对举办成社会化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给彼此的交流和互动创造条件。

三、结语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4

近几年,陕西“节庆经济”日益张扬,不仅像国庆节、春节、劳动节、儿童节、中秋节、元宵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给社会经济带来了繁荣,而且省、市级以及县区级异彩纷呈的文化节、旅游节、产品节等现代节庆活动也越办越红火,形成了陕西节庆产业,大大丰富了陕西文化产业的内涵。

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些学者、专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业界人士。调查结果发现,陕西节庆业目前还存在着持续力差、产业化品牌化弱等突出问题。尽管节庆资源丰富,但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品种丰富多彩

陕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节庆资源尤为丰富。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著名民俗学研究专家韩养民经多方考证,在其《中国古代节日风俗》一书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风俗礼仪,都是经过周、秦、汉、唐传承发展成熟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上元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产生,都源自陕西这块土地。

据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陕西经济不断发展,目前挖掘开发出现代节庆大大小小有110多种,这些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构成了陕西节庆产业的主要力量。

目前陕西节庆活动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南地区。目前全年节庆分布趋于平均化,几乎每月都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陕西各地对举办节庆活动的热情,都期望通过节庆活动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从节庆活动内容性质上区分,大致有以下三类:

文化艺术类关于祭奠、纪念内容的主要有:清明节黄帝陵祭祖活动、炎帝故里宝鸡公祭炎帝神农氏、岐山县公祭周公大典、铜川市龙头节公祭药王孙思邈、笔祭柳公权活动、韩城市公祭太史公司马迁、白水县谷雨节公祭造字始祖仓颉、城固县公祭张骞、蓝田县龙头节公祭华胥氏、周至县公祭老子、勉县公祭诸葛亮等;关于茶文化:紫阳富硒茶文化节、商南旅游茶叶节、法门寺茶文化节;关于宗教:法门寺浴佛节、香山佛教文化节、白云山庙会等;艺术:西安音乐节、陕西艺术节、西安城墙上元灯会、华县皮影节;旅游:丝绸之路西安旅游节、宝鸡法门寺旅游文化节、合阳洽川旅游文化节等。

经济产品类 关于赏花内容的有:西安未央桃花节、西安灞桥樱桃节、汉阴油菜花节、永寿槐花节;关于瓜果蔬菜:白水苹果节、大荔瓜果节、淳化苹果采摘节、延川红枣文化艺术节;饮食:西安啤酒节、西安月饼节、西安蓝田美食美玉节等。

娱乐性民众参与类 关于登山内容的有:宝鸡太白山旅游登山节、中国华山旅游登山节、西安翠华山万人登山节;关于体育运动:西安城墙马拉松赛、安康龙舟节、华山围棋大会;关于冰雪活动:铜川玉华宫冰雪节、翠华山滑雪节、神木神湖冰雕节等。

然而,据国际节庆协会中国陕西代表处首席代表、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阎建滨介绍,陕西现代节庆主要由三大形式构成,即政府主办、市场化转型以及市场化运作。

因此,虽然陕西现代节庆活动密集而频繁,但是节庆产业化发展却仍处于萌芽阶段,专业化、品牌化程度很弱。

缺乏知名品牌

目前,陕西节庆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品牌化程度弱,缺少知名品牌。著名文艺评论家、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会长肖云儒认为,尽管陕西有得天独厚的节庆资源,但是与全国各地的节庆活动相比,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代表陕西的知名节庆品牌,没有一个像提起牡丹就想到洛阳的牡丹节、提起风筝就想到潍坊的风筝节、提到民歌就想起南宁的民歌节之类的节庆品牌。这与陕西丰厚的节庆文化资源极不相称。

种类丰富,但分布不均,吸引民众参与的节庆少。从陕西节庆活动的分布来看,关中、陕南比较集中,关中的西安、宝鸡、铜川,陕南的安康,节庆活动比较丰富,尤其是在安康深化“一县一品”建设后,形成了“县县办节会、月月有主题”的氛围。而陕北比较缺乏节庆活动,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榆林,至今没有一个令人关注的节庆活动。

同时,在陕西这些琳琅满目的节庆活动中,能激起民众有参与欲望的少,这也是陕西节庆品牌化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节庆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因此增强娱乐性、吸引最广泛的民众参与,是节庆活动永葆品牌生命力的关键。如上海旅游节的办节宗旨就是“人民大众的节日”,还有海南的欢乐节等。

节庆缺乏整合与提升,缺乏定位,没有专业团队策划、培训、打造。韩养民教授认为,目前陕西许多有价值、有影响力、有卖点的节庆活动还没有被发掘出来。有的节庆定位不准,有的节庆缺乏专业人才运作策划,这样的节庆自然缺乏生命力,容易夭折。

市场化程度较低。曾参与过西安不少节庆活动运作的一家广告公司总经理王晓黎先生认为,节庆只有实行市场化运作,才能使一个地区的节庆产业活跃起来。陕西的许多节庆活动还停留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官办模式上,缺乏市场机制的运营。

他还认为,虽然政府参与节庆的管理、协调是必须的,但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定位导致了很多弊端。节庆运作应该尽量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可以公司化经营。如大连举办的一系列节庆活动,全部都采用市场运作,政府不出资,反而能赢利。像广西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节,近两年经过市场化运作,年年盈利,并呈上升趋势,2006年纯利润达800多万元人民币。

陕西多数节庆还缺乏科学长远规划,未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阎建滨认为,陕西的不少节庆缺乏规划,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有办节经验方面的,也有体制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因而导致了陕西节庆产业与陕西的经济发展相似,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虽然陕西人有创新节庆的意识,但是节庆发展的持久力不够,许多节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举办一两届就偃旗息鼓,能够坚持下去的确实太少。

据了解,陕西现代节庆活动起步较早。比如前些年颇有影响力的西安古文化艺术节,从1990年开始,每年9月举办,连续举行了8届,每届历时7天,与当时的西安国际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同期举行,几乎荟萃了陕西所有民间艺术精华,内容极为丰富。但随着西安国际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的取消,改为丝绸之路西安旅游节,虽举办了3届,但影响力日渐减弱。

如果陕西一些节庆能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到2006年,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就将近26届,长安书法年会将近20届,兵马俑石榴节也将近25届了。这与大连国际服装节16届、中国哈尔滨冰雪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21届、洛阳牡丹节22届等全国知名节庆相比,应该说陕西现代节庆起步与全国知名节庆是同步的,甚至更早一些,但就是缺乏可持续性,陕西节庆业无可奈何地落于人后。

目前,陕西节庆活动的佼佼者,当属城固的“张骞文化艺术节”和“西安古文化艺术节”,都办了8届。而后起之秀倒是铜川玉华宫冰雪节和安康龙舟节,均为7届。其他节庆基本都在5届以内,至今还没有一个节庆超过10届。

打造陕西节庆“金牌”

尽管陕西节庆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发达省市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陕西节庆资源毕竟底蕴深厚、种类丰富、潜力巨大。陕西的一些专家、学者、业界人士以及管理部门依然充满信心,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肖云儒先生提出:要重点培育陕西著名节庆品牌。陕西节庆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应该从“繁荣节庆品种”转向“重点培育节庆品牌”,使陕西节庆产业更加专业化、品牌化,含金量更高。其关键是重视传统节庆活动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保持,这是节庆活动品牌化的基础。

韩养民教授提出:要培养节庆专业人才,建立研究机构和团体。应尽快建立节庆活动的相关理论;努力探索节庆活动研究的方法;大力培养一大批精通节庆理论的专家和运作活动的专业人才;建立实质性的节庆活动研究机构和团体。

专家阎建滨建议:1.政府应加强节庆整体规划和政策扶持。由于节庆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因此,在节庆举办前对节庆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调控和规划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节庆活动调控和规划的内容应包括节庆规划任务、形势分析、蓝图和目标、市场研究、战略阐述、管理系统和战略优化等几个方面,应采取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专业节庆规划机构规划相结合的措施。

陕西节庆产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亟待完善宏观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从而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和高质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节庆产业除了经济性特征外,还具有文化性、公益性、社会性等公共事业的特点,更需要完善宏观政策环境的扶持。

2.进行跨区域合作及国际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节庆的发展也应与这一趋势相吻合。陕西有不少节庆资源都是全国性、全球性的,比如每年一度清明节公祭黄帝陵祭祖活动,已经成为部级节庆活动。陕西节庆依靠资源优势,注重区域合作和国际化合作,是快速提升知名度的途径之一。

资深业界人士王晓黎认为:要规范节庆策划与组织行为。准确到位的创意策划,是一个节庆活动能否具有品牌生命力的关键。传统的节庆活动策划表现出随意性强、无创意、无目的等特征。现代节庆活动的经济与社会功能,要求我们必须规范节庆的策划以及组织行为:一是策划应该由专门的机构和专家来完成;二是建立规范的策划评估体系;三是对参与节庆策划和组织的机构采取一系列约束机制,对其行为进行规范。

陕西文化厅市场处处长张正华认为:应健全节庆活动的组织领导机构。目前,节庆活动的主办单位主要是旅游、文化等部门,或临时搭建的“组委会”,临时抽调各部门的人员进行组织协调,省级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领导机构。对此,政府应该重视各地区节庆产业的发展,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监督、协调组织机构,以促进陕西节庆活动长期稳定地发展。

西安灞桥区旅游局局长王春艳认为:要注重节庆对外宣传与推介很重要。一流的策划,一流的产品,再加上一流的促销,才能创造一流的效益。由于一般节庆活动时间短,对宣传的要求更高。所以,精心策划节庆活动的宣传和推介必不可少。

节庆,这个点燃民众激情的火炬,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品牌紧密相连。一个著名的节庆品牌,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久远的影响力,成为一个地区招商引资、提升当地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5

1 创设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中我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

1.1 利用课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我们大多数的教室布置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气氛。前后各有一块黑板,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等,以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勇攀高峰。而英语国家教室的布置则像个展览会,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有的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是实物布置,有的是英语手抄报展。布置完后,我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课桌摆放方面,小学教室基本上都是按以下左图所示的"传统型"模式摆放,显示了国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比之下,英语国家的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和其他任课教师协商后,我对课桌采取了"U模块型"的摆放。经过" U 模块型"调整后的座位,教室中间留出了一块"舞台"供学生自由表演和展示。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更方便了。

1.2 利用课外环境培养跨文化意识。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却是无限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于是,我就提议学校在教学楼上张贴图文并茂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张贴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带有解说的图画故事,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也可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促进它们的课余英语学习。我还利用英国家的传统节日,通过讲座、英语剧表演、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多途径接触英语文化,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了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2 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这个单元时,我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当然应当接受。而在中国文化看来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再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 "red-letter days"(节假日)这一说法。尤其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事,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因此,在教颜色"red"时,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有关"red"的趣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3 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我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我通过网络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因此,在学习"present"这一单词时,我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我还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4 设计英语活动,体验异国文化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6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课堂环境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英语课堂环境设置也应该体现灵活性和文化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来布置课堂环境,营造一个具有西方的文化氛围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师可以在校园或教室里有关地方张贴富有西方文化气息的宣传报或张贴画,如英国象征足球文化的“皇马”,美国象征快餐文化的麦当劳宣传报,澳大利亚象征建筑文化的歌剧院……教师经常更换,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对西方文化概念的理解,教室里还贴着世界地图,上面贴上主要国家的小国旗,还在墙上“English Corner”里名字下贴上各国文化标志,让学生了解这些标志的文化含义。有时当英国国家公共假日到来时,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布置教室,进行庆祝,并在欢庆中了解有关西方国家的文化。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二、联系教材,渗透文化知识

新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交际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材料和教学内容安排都体现了交际文化。当然,在词汇、语法、句型和语言要点讲解等日常教学中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的渗透。词汇的文化丰富多彩,不能按句子表面意思去理解,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挖掘其中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政治经济制度、日常生活习惯等,来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如在教“Christmas”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如圣诞老人、圣诞精神、圣诞歌曲等,让学生了解西方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如在课上有一个“Please get on a horse”这个句子,但小学生只知道是“快骑马”,却不明白这是外国人的口语 “快点”的意思。还有一个这样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学生查字典后仍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三、角色表演,体验文化内涵

中英文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模仿等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培养跨文化意识。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还有很多,如祝贺、就餐、就医、过节、旅游等都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来完成。学生还可以表演自编短剧或经典短剧,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招呼、握手、打电话、用餐礼仪(刀叉用法,就坐位置,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语言习惯、手势体态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碟片或录像中的辅助语言,让他们咀嚼其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意识。如看“The Chicken Run”等,然后让学生模仿,比比谁模仿的像,学生十分踊跃。“运用”是课堂语言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而它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初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四、中西比较,了解文化异同

中西文化的比较,可以使学生避免语用的失误,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对两种文化的比较,可以用专题、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视情况而定。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耦合现象。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如我围绕中西文化相同之处给学生上了节专题课,例如:“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等等。这种耦合现象非常多,它可以促进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文化必然有差异,一般表现在称呼、感谢、赞美、打招呼、介绍、节日、隐私、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有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比较中西文化不同之处,如就同一个主题进行比较。比方说:主题为问年龄“How old are you?”我让学生看一段录像:一段是一位女孩问中国老太太年龄时,老太太很自豪地回答已经八十几了。很干脆地回答了。当这位女孩又去问一位外国老太太年龄时,那位老太太颇幽默地用夸张的语气回答“It’s a secret.”(这是个秘密)。我让学生比较回答有何差异,然后我顺水推舟地向他们介绍一下在西方国家,一般不问工资、年龄(特别是女士年龄)等,这属于个人隐私。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或受人尊敬的、智慧的人为“老”“老子”“老庄”等,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因此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又如我在教 “You are lovely.” 回答“Thank you.”时,让学生讨论一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面对赞美时的不同态度。有个学生还讲了一个经典的笑话。说有对中国夫妇到机场去接一位外国友人,当那位外国友人称赞这位先生的妻子时,“ You are very beautiful.”(你非常漂亮),这位先生连忙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回答说“Where? where?”(哪里,哪里),那位外国友人一听心里纳闷:“怎么我称赞你的妻子漂亮,你怎么还问我哪里漂亮?”没办法,他只好说:“Every where.”(每个地方都漂亮)。其他学生听了开怀大笑,在笑声中,他们也就记住了西方文化的语言习惯,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7

喜欢圣诞节的N个理由

胡佩佩(初二) 我喜欢圣诞节那种热闹的气氛,很多商店都装饰得五彩缤纷,圣诞树上挂满各种小饰品和彩灯,连店员都带着圣诞老人的红帽子。

陈文煊(初三) 我喜欢圣诞老人的故事。虽然我知道现实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圣诞老人,但是,西方父母装扮成圣诞老人,把礼物放在袜子里送给孩子的举动让我觉得很温馨。

林咏芝(初一) 我喜欢圣诞节,那天我可以收到很多漂亮的圣诞卡,写满同学的祝福语,而且班级会组织一些活动,同学们一起玩,很开心。春节的时候往往都是跟着大人出去走走亲戚,挺无聊的。

肖珊(初二) 小时候就盼望着春节,但是后来发现春节每年都一样,不外乎一家人团聚吃几餐饭,太没意思,去年平安夜我和同学一起去教堂听唱诗班唱诗,感觉还比较新鲜。

李龙焕(初三) 我喜欢圣诞节并不是出于,而是觉得这个节日比较轻松有趣,跟几个朋友出去聚一聚、逛一逛,听听《铃儿响叮当》,感受节日气氛,非常快乐。

谭敏(初二) 过春节总是要和父母长辈在一起,感觉很闷。圣诞节就不一样了,圣诞节是和朋友们一起过,大家没有代沟,在一起无话不谈,吃饭点菜也不用看长辈的脸色,轻松多了。

喜欢春节的N个理由

曹鹏(初二)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热闹,放假时间也最长,一家团聚的时间最多,是其他任何节日都无法取代的。

刘培(初二) 过年的时候,往往都是一个大家庭聚在一起,可以见到所有的亲戚朋友,互相传递祝福。平时外出工作读书的哥哥姐姐也回来了,所有人在一起吃年夜饭,一团和睦。

黄嘉颖(初一) 我很喜欢春节,所有人都轻松地度假。整个屋子装扮一新,一家人吃团圆饭然后一起逛花市,四处很热闹、人人很开心。

江津(初三) 我觉得春节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看看春晚,而是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比方贴春联、挂“福”字、封利市、走亲戚,都体现着大家对新一年的期望。

看来,大家喜欢圣诞节喜欢的并不是“圣诞节的内涵”,采访中,有些中学生甚至不知道“圣诞”指的是耶稣的诞生。大家普遍都是“过别人的节,开自己的心”,被热闹的节日气氛、白胡子飘飘的圣诞老人、神秘的圣诞礼物、轻松的朋友聚会所吸引。而选择传统春节的学生更多看重的是过年全家团聚的那种温馨。两个节日各有各好,但是,圣诞节作为“别人的节日”为什么能与历史悠久的春节“平起平坐”,成为同学的眼中重要的节日?让我们听听老师们的说法――

刘老师(高中英语)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圣诞节的流行正是“地球村”的特色,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其实不管西方节日还是传统节日,都包含有家人团聚、祝福平安等吉祥的含义,所以,除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年中再多一些洋节日,多一份快乐也是好事。

黄老师(初中语文) 我觉得,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代沟,很多初中生对春节兴趣索然,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和长辈在一起。圣诞节在中国是新兴事物,目前难以被年龄较大的人接受,基本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可以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同龄集中”的机会,因此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陈老师(初中化学) 圣诞节还没到,各大商场里已经洋溢着节日气氛,五花八门的小礼品很吸引人的眼球,新鲜、刺激、有趣应该是年轻人爱过这个节日的原因之一。

归根结底,圣诞节受中学生的追捧是由于中西两种节日文化的差异。中国节日的内涵,强调的是亲人之间的团聚,西方节日强调的更多是友人团聚;中国节日强调的是民俗和温馨,西方节日强调的是激情与狂欢。

怎样正确对待圣诞节和春节呢?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8

关键词:西方节日热;原因;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01-01

在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挡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相互碰撞中。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据一份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这些“洋节”在高校学生中非常流行,高校大学生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端午节和清明节等,学生们认为比较严肃和正式,总是按照“规矩”相对平淡地度过。

近些年,作为外来文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几乎成了时尚的象征,如果你不知道圣诞节和情人节是哪一天,会让人觉得你很怪异,甚至与社会脱轨了。为什么西方的传统节日会在中国这么受欢迎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国内因素

1.商家的炒作。对于商家来说,一切都以盈利为根本出发点,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洋节,都成为商家以及服务行业攫取利润的重点。当传统节日这块有限的“蛋糕”被分割完毕,商家转而瞄准了各种洋节,企图创造新的利益增长点。于是,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就成为了新的炒作对象。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宣传,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想要去体验一下这种新鲜的文化和别样的生活方式。

2.年轻人崇尚个性、追求时尚。西方节日属于一种外来文化,新鲜、刺激、有趣是它们最鲜明的特点。年轻人追求随意和时尚,更多地注重娱乐性,喜欢体验在洋节中营造出的那种情调。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激情的“外国月亮”,觉得西方的节日更能挥洒一种自由的心境,这就促使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持续升温。

3.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伦理色彩浓重。我国历史悠久,节日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几乎每一个节日都与伦理道德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清明节要祭祀祖先,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等,这样节日文化本身所应具有的娱乐色彩就被淡化了。当一些以追求快乐为主旨的西方节日进入中国后,人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找到了表达和宣泄情感的渠道,出现西方节日热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二、国外因素

1.西方节日大多以娱乐为节庆的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圣诞节等节日中的宗教色彩逐渐被世俗的庆贺色彩所取代,娱乐已上升为节日的主题,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2.西方节日大多以民众为节庆主体。西方的节日大多具有全民狂欢的性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张扬个性和宣泄情感的机会,从而形成民众在节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节日庆祝方式强调的是注重个人价值、崇尚个性自由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一种互动性、参与性和狂欢性的节日理念,反映了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追求平等自由的美好愿望。

3.西方节日大多以人性为文化内涵。西方的一些节日中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情怀,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比如,人们在情人节互赠玫瑰花和巧克力,表达了一种深深的爱意或情谊,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情趣和节日氛围;在感恩节时与亲人共进晚餐并送去亲切的问候,蕴涵着浓浓的感恩情怀,激励人们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母亲节、父亲节为儿女提供了表达养育之恩的机会,让康乃馨和玫瑰花诠释浓浓的崇敬之情。

三、借鉴西方节日的成功经验

西方节日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如此受欢迎,是因为有其可取的优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传统节日的成功经验为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1.坚持我国传统节日的主导地位。2007年,韩国向联合国提议将端午节申请为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愤愤不平。为了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自2008 年起,除了劳动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外,我国又将清明、端午、中秋为代表的一些传统节日纳入到了法定假日的行列。

2.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劲攻势和“洋节”对本土节日的冲击,我们既要保护传统节日的“神”, 将各种节日文化的瑰宝留下来,还要弘扬传统节日的“形”,创新节日形式,把传统节日的精髓传承下来。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引导商家不断丰富节日活动,还要创新和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3.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要保护我国民族民间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办好有地域特色的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民俗活动,制作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产品,把节庆活动作为展示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集中场所,以独具特色的节日品牌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

四、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节日

多种节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同时这也是一个让我们更多地认识世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好机会。西方的节日不可能取代中国传统的节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恐慌。但是,我们却要认真思考,如何来守护和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要好好挖掘我们传统节日的内涵,增添一些能反映时代信息和人们新的生活需要的内容,这样传统节日不仅不会灭亡,反而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总之,中国人在接受西方节日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关注和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保护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让中国在世界上变得更强大!

参考文献:

[1]宋建林,茹晓.借鉴“洋节”精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J].美与时代: 下.2011,(01):30-35.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范文9

关键词:陕南;节庆体育;现状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的主题活动组织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节庆活动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特点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灵活性、多变性及多质性[2]。它是平民参与的节日,对于乡村城市的经济文化都有着重要影响。节庆活动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它们的起源、发展、盛衰和消亡都和某个历史阶段的当地自然、人文、经济、发展环境有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这里,民族性就是地方性,因此陕南的乡村与陕西的文化一体,其节庆体育更是综合了陕北和关中的文化形成独立的自身的文化[2]。

一、节庆体育

(一)乡村节庆体育的概念及分类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为了特定的主题而举行的庆祝活动,有特定的目的、特定计划,并在特定时间举行。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主要是指在传统节庆期间集中举行的各种体育活动[1]。我国节庆种类很多,从节庆性质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节庆;从节庆内容可分为祭祀节庆、纪念节庆、庆贺节庆、社交游乐节庆等;从节庆时代性可分为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节日按照来源划分,可分为自然节日、社会节日、政治节日、历史节日、民族节日、国际节日、休闲节日、文化与经济节日等。

(二)乡村传统节庆体育的形成

传统的乡村庆体育萌芽于先秦时期。节庆性活动始于西周,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目前陕西的节庆体育琳琅满目,最早的体育形成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节日的产生与天文、历法、数学等有关;二是节日中必须有一定的活动从原始崇拜,迷信与禁忌才是节日产生的最早渊源[9]。随后又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到了中唐代,中国节日风俗出现划时代的裂变,节日完全从原来的禁忌、迷信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型,礼仪型,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性质的节日风俗,这为体育活动正式进入节日风俗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在节日中的功能,从娱神转化为娱人,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体育。

(三)陕南节庆体育的内容及形式

陕西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省市,作为陕西的一部分陕南的历史文化深受其影响,一些早在周秦时期的文化流传至今,不管文化活动还是体育活动民俗民风等都有流传,特别强调的是其节庆体育活动的传承,也许经过时间的冲刷现今的活动目的和以前的大不相同,但至今都被延用,也有好多体育项目经过改造更新变得更加完善,更有利于人民使用和普及。

(四)陕南乡村节庆体育的功能

1、在陕南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特点

经济性、时间性、参与性、竞争性和趣味性等成为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特点。在乡村节庆时举行体育活动,既能够实现参与的广泛性,还能在时间上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状,同时,体育活动所特有的竞争性、趣味性也成为吸引多数人参加的重要因素[6]。以节庆体育活动带动平常体育活动的开展,从体验体育活动到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娱乐身心为主到娱乐身心与强身健体并重发展。

2、乡村节庆体育对个体的功能

在陕南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村民有了接触体育的机会,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具有的特点易使农民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再加上对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时间的保证,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肯定能成为我国广大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先锋,带动广大地区。这样广大村民就会慢慢适应有体育的生活,进而过渡到积极参与除节庆体育活动外的其它有益活动,逐步走出“饭前打牌,饭后电视”这种单一的静态生活方式[9]。另一方面节庆体育在人们闲暇时可以锻炼身体,农村人平时都在为生活而忙着只有节日期间才能真正的娱乐,真正算是健身,只有好的身体才能享受生活,只有好的身体才有幸福生活

3、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是发展陕南经济、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除了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外,还能够极大地活跃乡村的经济发展。目前,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也正在成为乡村旅游宣传的重要内容及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活动。体育活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地区开展一次体育比赛那么同样也能带动周围的经济发展,各种比赛期间传播文化等也是一种形式与手段。

二、陕南乡村节庆体育的现状

当前,农民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热情、经费都较缺乏,再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制约了乡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就陕南农村当前状况而言,富裕村镇情况相对较好以外,较小的乡镇几乎没有开展体育文化建设活动[7]。农民因为劳动强度较大,劳动时间较长,平时难得有机会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到了节庆日才会有较多的娱乐时间,

(一)陕南乡村节庆体育现存在的问题

陕南作为陕西的一部分现正处于发展阶段,而且陕南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看都是发展比较快的,然而陕南的体育文化活动发展却很缓慢,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民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增加,这些问题都是农民平时体育锻炼不足所引起的[4]。

(二)陕南乡村节庆体育的现状分析

1、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在目前的农村地区,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劳动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体育锻炼。农村乡镇居民部分认为农业生产可以代替体育锻炼[4]。这种认识的原因是由于广大农村长时间形成的“小富即安”和“蹦蹦跳跳是富人无聊之举,与农民无关”的认识有关。其实民俗体育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被视为高雅的体育项目;另一是指并非以竞技为目的的纯粹的娱乐活动。

2、农民对体育活动未能坚持

当前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中青年较少,而且大多都不能坚持的锻炼。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所致,老人孩子很少有人带动及照顾。在参与锻炼的频度方面,乡镇居民很少从事体锻炼,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习惯并持之以恒的还较少,多数人还未形成锻炼的习惯。

3、农民体育消费意识不足

大多城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消费量很小。单个个体很少有人能购买大型的运动器材,城乡或村委都较少有运动器材,对于运动场地也没有比较正规安全的设备[8]。小乡镇能够用来运动活动的地方都很小,现在的新农村相对有所发展但其体育场地仅仅只局限于小的广场。

4、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有限

陕西广大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还相当的匮乏,尽管有小的场地或能够配备一定的器材,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8]。

5、农民体育活动的时间受限

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受限,因为农民平时都比较忙与干农活,而加上老人和孩子比较多的情况下人们很少进行体育活动.。

三、发展陕南农村体育的措施

在经济得以发展的同时,如何传承和保护乡村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是现代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如何发展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又是一个重要问题。陕南乡村节庆体育没落的原因除了加强农民自身因素外还应该加强政府的各项措施。

(一)开展岁时体育活动

由于农村劳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农村体育活动应主要安排在农闲时间,利用重要的节假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举行。鼓励农民养成有规律的参与锻炼习惯[2]。开展体育活动时应特别重视外出打工归来的青年的作用,因为他们年轻,有朝气,又接受过一定年限的学校体育教育,同时在家期间又相对赋闲,应是农村岁时体育的积极响应者。

(二)发挥农村学校的辐射作用

中小学是农村中开展体育活动比较有规律的场所,有专门的教师和场地器材。在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学校中的体育资源,请体育教师和学生做教练,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利用板报、宣传栏进行体育宣传等。

(三)体育活动与经贸活动结合

国家提出“农村体育应以乡镇为重点”,小城镇往往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它具有社会经济聚集与辐射、社会经济要素配置和城乡结构协调整合等的基本功能[1]。农村小城镇经常举办一些农产品交易会、洽谈会等经贸活动,农村体育活动可以结合这些经贸活动,采取“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通过娱乐活动的形式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组织举办农民运动会及单项比赛

在陕南政府可以组织农民举办农民自己的运动会,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举办全国农民运动会的国家,管理部门可以模仿组织小型农民运动会。

四、结语

陕南的乡村节庆体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经济水平、旅游环境和市场发展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利用节庆活动作为突破口带动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开展受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无法达到很高的水平,农民参加体育运动仍受生活水平、闲暇时间以及休闲娱乐观念的制约,发展农村体育任重道远[5]。

[参考文献]

[1]王进;卓杰先;李志清;秦文光;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7,(7):39-41

[2]虞重干,李志清.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研,2005,5(2):16-20.

[3]肖桂云,张 蓉.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67-68

[4]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1-92

[5]李志清.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乡土社会的存在与意义――以抢花炮为个案的研究(一)[J].体育科研,2006,27(4):17-25.

[6]奚凤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9):8-10。

[7]袁广锋,张水顺.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11-12

[8]奚凤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9):33-34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