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工智能与课堂集锦9篇

时间:2023-10-10 15:58:51

人工智能与课堂

人工智能与课堂范文1

关键词:智能手机;厌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114-02

1 智能手机对技工院校课堂的冲击

近年来在技工院校中,拥有手机的学生基本上已达到了100%。技工院校学生多数是中考、高考的“落榜生”,自学能力较差,多数带有厌学的情绪。智能手机的普及,往往导致他们上课手机不离手,更加的无心听讲。课堂上静静的玩手机“低头一族”,已成为技工院校课堂上屡禁不止的一道“风景”。长期如此对教与学双方都造成极坏的影响。智能手机俨然已成为技工院校课堂上,教师最大的挑战,被许多学校和教师视为不受欢迎的“第三者”。

如今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成本越来越低廉,同时智能手机应用于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和便捷。笔者认为与其把智能手机堵截于课堂外,倒不如主动“迎接”其进入课堂,使其成为技工院校课堂的重要补充。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一般是先演示一遍,学生通过上课观看后,自己再实际动手练习。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会出现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业,从而发展成厌学的情况。如果在课内和课外利用手机下载慕课、微课,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能很好地解决了离线无法学习及便于重复温习的问题,也可以方便的与教师进行交流解答疑问;把手机转变成教学和学习的好工具,可谓一举两得。

可以说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一方面对课堂教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又给我们技工院校的传统课堂带来了新思路。它必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会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知识传播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好地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的功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的便利性。借助智能手机,教师以及学生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前知识的传播以及预习工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微信、Edmodo等组建一个师生社交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平台,教师课前可将课堂授课内容进行上传,要求学生下载学习并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疑难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讲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

2)课上知识内化

由于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课堂知识的提前预习以及和同学、老师之间的探讨,对该课堂的知识要求有了一定基础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授课会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对授课内容的内化能力。另外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的引入,还可以使到课堂纪律管理更加轻松,并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比如借助智能手机利用“课堂派”的网络平台进行课堂管理授课,能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学生又能欣然接受。“课堂派”的课堂管理在国内已被很多学校采纳。又比如,可以通过“Kahoot”制作课堂限时问答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愉快学习,同时教师可收集相关数据供教学之用。“Kahoot”可以把学习过程游戏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些都是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能在课堂提升学生内化知识效果的方式。

3)课后测试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反馈是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课堂中,教师会通过随堂练习、测验等方式进行,基础差的学生在测试环节中往往会觉得厌烦甚至逃避完成,教师一方就容易气急败坏、劳心又劳力。

借助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可以使得在评价环节中师生双方都变得轻松愉快。它的基本方式是将测验的试题及时上传让学生进行自主测验,比如可用“课堂派”、“问卷星”等这些第三方开发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甚至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及时点评。第三方学习软件的引入,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检验、测试以及评价,还可以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于这种评价方式灵活、新颖、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优势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主要表现在:

1)学习信息及时便捷传递

借助智能手机,教师传达的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快速的传播,方便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专门辅导和交流。

2)使师生交流更接“地气”

在网络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较为轻松的,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会觉得教师再也不是在教坛上的居高临下,会觉得与教师处于较为平等的位置。学生会较为快乐、积极地参与讨论,即使是不善于言辞的学生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形式,快速解答学生的问题,为师生沟通搭建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平台。

3)促使学生把手机用在学习上,发挥其正面作用

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数入学前基础差、厌学情况严重,用手机上网、娱乐是他们用来逃避学习的首选。通过把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引入教学,不但可以端正学生对手机的态度,还可以促使学生把手机用在学习上,使手机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同时,还让学生享受到移动学习带来的便捷与实效。

4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课堂中的局限

当前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的应用还不成熟,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好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许多学校还在摸索中前进。它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学生会过于依赖网络

很多学生习惯用智能手机上网搜索答案,长此以往碰到任何疑难都会习惯性地去上网找答案,而不会积极思考。另外学生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手机上有课程可以下课后再去看,再去学习”。然而技工院校学生的升学压力极少,大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差,不一定会在课后积极地利用智能手机学习。

2)移动学习资源不足,易受干扰

目前,国内关于技工院校学生相关课程学习的网络信息资源不是很充足,近年开始流行的“微课”、“慕课”等一些学习资料都是大学的课程居多,很少有适合技工院校的学习资源,移动端口的学习资源严重不足。另外学生在借助智能手机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和浏览时,往往被其他五花八门的信息吸引了眼球,也包括那些不良信息,反而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3)智能手机的利用和限制处于两难局面

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自律能力差,而智能手机的娱乐性又强,很多学校考虑到这一点,对于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进行了禁令,甚至在网络使用也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更加不会开通免费的wifi网络给学生。为便于管理,很多学校会采取“一刀切”的拉闸方式限制学生手机上网。如此一来,就会给想利用智能手机开展“互联网+课堂”的教师造成很大的障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许多的方便。对智能手机我们不能单纯靠堵截,应看到其在“互联网+课堂”发挥的巨大作用。教学实践表明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进入技工院校课堂,有着很广阔的前景,它必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冷静地认识到当前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应用的还不是很成熟,需要克服的难题也很多,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重点是要引导好学生,发挥好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的优势;改变当前学生在课堂沉迷于手机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到学生从“被逼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华.智能手机端教学实践研究――基于Appinventor2开发工具[J].科技资讯,2014(27):185.

[2] 丁聪.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7):184-185.

人工智能与课堂范文2

1 智能手机对技工院校课堂的冲击

近年来在技工院校中,拥有手机的学生基本上已达到了100%。技工院校学生多数是中考、高考的“落榜生”,自学能力较差,多数带有厌学的情绪。智能手机的普及,往往导致他们上课手机不离手,更加的无心听讲。课堂上静静的玩手机“低头一族”,已成为技工院校课堂上屡禁不止的一道“风景”。长期如此对教与学双方都造成极坏的影响。智能手机俨然已成为技工院校课堂上,教师最大的挑战,被许多学校和教师视为不受欢迎的“第三者”。

如今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成本越来越低廉,同时智能手机应用于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和便捷。笔者认为与其把智能手机堵截于课堂外,倒不如主动“迎接”其进入课堂,使其成为技工院校课堂的重要补充。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一般是先演示一遍,学生通过上课观看后,自己再实际动手练习。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会出现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业,从而发展成厌学的情况。如果在课内和课外利用手机下载慕课、微课,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能很好地解决了离线无法学习及便于重复温习的问题,也可以方便的与教师进行交流解答疑问;把手机转变成教学和学习的好工具,可谓一举两得。

可以说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一方面对课堂教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又给我们技工院校的传统课堂带来了新思路。它必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会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知识传播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好地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的功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的便利性。借助智能手机,教师以及学生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前知识的传播以及预习工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微信、Edmodo等组建一个师生社交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平台,教师课前可将课堂授课内容进行上传,要求学生下载学习并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疑难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讲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

2)课上知识内化

由于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课堂知识的提前预习以及和同学、老师之间的探讨,对该课堂的知识要求有了一定基础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授课会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对授课内容的内化能力。另外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的引入,还可以使到课堂纪律管理更加轻松,并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比如借助智能手机利用“课堂派”的网络平台进行课堂管理授课,能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学生又能欣然接受。“课堂派”的课堂管理在国内已被很多学校采纳。又比如,可以通过“Kahoot”制作课堂限时问答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愉快学习,同时教师可收集相关数据供教学之用。“Kahoot”可以把学习过程游戏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些都是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能在课堂提升学生内化知识效果的方式。

3)课后测试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反馈是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课堂中,教师会通过随堂练习、测验等方式进行,基础差的学生在测试环节中往往会觉得厌烦甚至逃避完成,教师一方就容易气急败坏、劳心又劳力。

借助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可以使得在评价环节中师生双方都变得轻松愉快。它的基本方式是将测验的试题及时上传让学生进行自主测验,比如可用“课堂派”、“问卷星”等这些第三方开发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甚至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及时点评。第三方学习软件的引入,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检验、测试以及评价,还可以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于这种评价方式灵活、新颖、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优势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主要表现在:

1)学习信息及时便捷传递

借助智能手机,教师传达的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快速的传播,方便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专门辅导和交流。

2)使师生交流更接“地气”

在网络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较为轻松的,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会觉得教师再也不是在教坛上的居高临下,会觉得与教师处于较为平等的位置。学生会较为快乐、积极地参与讨论,即使是不善于言辞的学生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形式,快速解答学生的问题,为师生沟通搭建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平台。

3)促使学生把手机用在学习上,发挥其正面作用

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数入学前基础差、厌学情况严重,用手机上网、娱乐是他们用来逃避学习的首选。通过把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引入教学,不但可以端正学生对手机的态度,还可以促使学生把手机用在学习上,使手机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同时,还让学生享受到移动学习带来的便捷与实效。

4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课堂中的局限

当前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的应用还不成熟,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好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许多学校还在摸索中前进。它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学生会过于依赖网络

很多学生习惯用智能手机上网搜索答案,长此以往碰到任何疑难都会习惯性地去上网找答案,而不会积极思考。另外学生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手机上有课程可以下课后再去看,再去学习”。然而技工院校学生的升学压力极少,大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差,不一定会在课后积极地利用智能手机学习。

2)移动学习资源不足,易受干扰

目前,国内关于技工院校学生相关课程学习的网络信息资源不是很充足,近年开始流行的“微课”、“慕课”等一些学习资料都是大学的课程居多,很少有适合技工院校的学习资源,移动端口的学习资源严重不足。另外学生在借助智能手机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和浏览时,往往被其他五花八门的信息吸引了眼球,也包括那些不良信息,反而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3)智能手机的利用和限制处于两难局面

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自律能力差,而智能手机的娱乐性又强,很多学校考虑到这一点,对于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进行了禁令,甚至在网络使用也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更加不会开通免费的wifi网络给学生。为便于管理,很多学校会采取“一刀切”的拉闸方式限制学生手机上网。如此一来,就会给想利用智能手机开展“互联网+课堂”的教师造成很大的障碍。

5 结束语

人工智能与课堂范文3

关键词:大学;智慧课堂;移动终端;Android;手机App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187-03

Abstrac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lass play phone, sleep, les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other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project is based on the Android platform, client / server model, based campus wireless WiFi network, we developed an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university wisdom system.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 with teachers App mobile terminal APP mobile client to communicate using a wireless network, to achieve student attendance, teacher name, quizzes students answered promptly, usually results and other records and statistics functions.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wisdom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active classroom system can help teachers'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active help students master a thorough knowledge,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result.

Key words: University; Wisdom classroom;Mobile intelligent terminal;Android;App

1 引言

随着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对智能化环境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为此,人们也希望使用智能化环境来改变本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如今,智能都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校园等智能化环境正离我们越来越近,教育工作者对“智慧课堂”的研究也开始展开。 目前,有于智慧课堂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各国政府、全球各地知名企业、高等学府以及中小学校等机构的关注,智慧课堂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研究范畴。

智慧课堂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是互联网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果。智慧课堂的关键在于用最新的技术革新和改进大学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当今社会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社会各个领域也将会因为大数据的出现而产生深刻影响。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1]。

智慧课堂的出现也将带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变更,使得教学模式获得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传统学生评价体系一个质的变更,使得评价系统更加准确更加有意义。在今后智慧课堂能得到普及对于教育教学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2 构建大学智慧课堂的必要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崛起,智能手机应用开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崛起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现在的生活中手机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了。人们的出行工作学习都离不开手机了。而我们的学生群体中,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而手机越来越向智能的方向发展。随着功能的逐渐完善,手机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发短信和打电话方面了,而成为一部随身的智能处理终端。

一方面,目前一些在校大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而是使用智能手机在玩游戏或上网聊天,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败坏学风。由于课程教学任务重,班级学生容量大,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互动太少,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让老师实时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与掌握知识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在移动设备中以开源的Android操作系统占大部分市场。

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属于终结性的评价,平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较少,主要来自于课后作业和上课的点名,缺少合理性,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平时学习的重视,而仅仅在期末的时候去突击复习,因此学习效果较差[2]。而本项目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会记录学生的每节课的学习情况,到期末通过累计形成对学生一个学期的评价,这样对学生的评价相对客观一些[3]。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到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在平时就能脚踏实地去学习。

然而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很多的研究还是概念性的,真正可以供教学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还很乏[4]。

另外,教师在上课后很难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上课时的哪些知识点学生没有掌握,哪些又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在这里需要一个反馈的功能。本项目针对这点提出了学生论坛提问的模块,学生可以在论坛中反馈自己的疑难点,当很多学生都有相同的疑难点问题时,就说明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这个知识点讲的不到位。通过反馈模块,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构建大学智慧课堂的方法

在考虑到在如今的大学校园的无线网络有着良好的覆盖,以及学生几乎人人拥有智能设备的情况下。以一种基于移动设备的课堂互动系统为实现方式,总体架构采用C/S与B/S的混合模式,由教师端App、学生端App以及后台管理器组成,来构建大学智慧课堂。

教师用户端App具有如下功能模块:

登录模块。教师使用该模块登录系统,并选择相应的课程。

上课模块。教师点击“上课”按钮,使得学生端App与教师端App建立连接。

查看管理出勤情况。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出勤情况,分为“请假”、“迟到”、“旷课”三种情况。系统自动将学生的出勤情况记录到后台服务器数据库中,作为今后对于学生评价的依据。

提问模块。教师在上课讲完某个知识点后,若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及时通过提问模块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app回答,在学生提交选项之后,教师可以统计回答结果。在教师下发问题内容之后,由学生完成题目的答题并提交答案,并及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使得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及时反馈矫正。

教师端App模块图如图1所示。

学生用户具有如下功能模块:

(1) 注册模块。注册学生的信息。

(2) 登录模块,学生可以通过此模块输入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操作。并选择相应的课程。

(3) 签到模块。学生在手机终端进行签到操作。签到后,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出勤情况。

(4) 答题模块。由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选项由学生选择。学生在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之后。将结果反馈给教师端App。

学生端App模块图如图2所示

4 构建大学智慧课堂的技术选择与使用

学生端App基于Android手机,使用Android应用框架中的HTTP Client组件从服务端的HTTP API接口接收数据,然后交由Android UI界面层渲染界面并最终展示出来。对于服务端,在HTTP API接口和MySQL数据库之间有一个API Debug后台,用于调试服务端的API接口,如图3 整体架构图所示。

5 大学智慧课堂的后台管理

智慧课堂的后台管理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大量的学生信息和反馈数据存入到数据库中的时候,后台管理系统就要承担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任务。而分析的结果将作为学生的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

后台管理包括的功能:教师、学生的个人信息管理,对课程信息的管理。对数据库中存放的学生的答题记录进行数据分析,等到一个直观的图形,从而教师可以很方便知道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的考勤分析,是生成学生期末评价的一个关键信息。

教师,学生信息的管理模块:对教师,学生个人信息的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

课程信息的管理模块:课程信息的修改,保证教师在上课时所使用的课程信息的正确性。

学生答题记录的分析模块:核心模块,从数据库中提取学生上课时在APP端产生的答题信息。在后台系统中统计后,计算出一个直观的图形,反馈给教师。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真实记录,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算法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薄弱知识点,定向推送学习内容和测试题目,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5]

学生的考勤分析模块: 核心模块,通过每天教师上课的点名情况。结合不同班级,不同课堂,不同教师,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学校教务处,教师个人还有学生群体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教务处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出课程的调整,时间的调整。在教务管控中采用信息技术的,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方式,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实现了教务的标准化管理。[6]教师可以调整上课的方式等等。更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善,对于学生的平时成绩,是一个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6 智慧课堂案例展示

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系统集成

6.1传统上课模式

1)教师讲解书本知识点,结合书本上的案例具体讲解。

2)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很难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学效率低下。(原因有如下:⑴学生在课堂上喜欢使用智能手机来消磨时间,导致不能很好得听课。⑵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与互动,导致教师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

3)在学期末的时候,常常需要进行学生的终结评价。即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平时成绩的产生往往没有特定的标准,有些教师采用上课点名,课后作业,上课提问的方式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但是这个成绩的产生往往不能准确得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情况。(原因有:⑴上课点名存在有虚假的情况,而教师往往不能知晓。⑵上课点名浪费时间,使得本来紧张的时间越来越短。⑶上课提问的方式不能覆盖整个学生群体。)

6.2 智慧课堂的上课模式

1)教师讲解书本知识点,结合书本上的案例具体讲解。

2)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推送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给学生端的App,学生在App上进行作答,在反馈给教师端,进过统计和计算后,教师能很直观得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决定是否要再次讲解一遍。(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智慧课堂能有效得提高教学效率。)

3)为了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在使用App的同时需要连接学校的校园网,在使用校园网的时候不能访问外网资源。从而可以限制大部分智能手机工能。达到限制学生玩手机的目的。(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智慧课堂能有效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智慧课堂的平时成绩形成。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智慧课堂,产生的数据包括:学生的签到情况,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等,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产生的依据。使用智慧课堂能产生更加的准确的学生评价。

7 总结

基于对于现实中大学课堂的现状,因此在未来的课堂中随着智慧课堂的推广和应用,以及移动网络和数据库的发展,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对学生的个人随堂成绩的统计和评价我们相信会比现在的偏主观评价会更有价值。这将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学校的综合发展都有着不可限量的结果。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相关数据和存储积累,经过后台算法的分析处理,可以为大学课堂教学提供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教学建议,而这样又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资源的丰富、优化的工作中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基于数字化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研究中,让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子在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8]。加强智慧课堂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课堂进行重新认识和设计[9]。

学生可以实时得到来自教师的教学反馈,具体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课堂学习情况,准确查漏补缺,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8]

参考文献:

[1] 孙曙辉. 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21-24.

[2] 乔晶. 高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23):59-72.

[3] 唐烨伟. 庞敬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2-34.

[4] 邓文俊. 基于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工具的研究与设计[J]. 学习资源与技术,2014(5):138-143.

[5] 卞金金. 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6(2):64-68.

[6] 唐慧珍. 信息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6):33.

[7] 黄德群. 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3(3):64-70.

人工智能与课堂范文4

【关键词】智慧课堂;数据;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

0 引言

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各行各业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并且已经大量投入使用,然而,这也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冲击和新的变革机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职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目前也面临着新时期的挑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满意度不断降低,究其原因如下: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与中学英语雷同度较高;教学理念和方法仍旧比较传统;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使得教师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因此如何使高职英语教学紧跟时展步伐和趋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英语教育从业者研究的重点。

1 智慧课堂概述

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智慧课堂的解释由两种:一是基于智慧语义,相对于知识课堂与应试课堂而言,以师生智慧共生为价值追求的课堂即为智慧课堂;一是依据知识建构理论,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的应用,所构建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中提及的智慧课堂属于后者,简言之就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课堂它是大数据时代翻转课堂发展的最新成果,其教学平台集成了师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种资源及应用功能,可实现随时随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互动。钟绍春教授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要用技术手段让学生更主动、更智慧地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努力构建智慧课堂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刘濯源教授提出:教育4.0就是在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以满足学习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以教学权威组织与自主学习社群相结合为组织形式的教育新形态。学者余建波也指出:教育4.0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

目前诸多学者已达成的共识是:“智慧课堂”是基于数据的高效教学课堂,是实现了教与学立体沟通与交流的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是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服务及合作探究的课堂,是鼓励创新与开放生成并发展智慧的动态开放的课堂,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即时反馈采取机智性行动及时调整、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进程的课堂。智慧课堂的创新与应用特色在于:基于智慧教室,实现最新科技成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学习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设计;基于动态测评,实现教学机智;基于“微课”随常制作与推送,实现常态化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汇聚,为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决策提供智慧。

2 课堂智能化

当前的多媒体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网络、台式计算机、投影仪,把教学内容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而还是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教师过分注重课件,忽略了板书和师生交流;课件的快节奏切换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没有时间思考并且记笔记速度难以跟上;投影仪的效果和教室里不同位置会影响到课件的观看;课堂学习没有延伸到课外等。而智慧课堂把先进的信息技术(无线网络、云计算、移动终端、交互式一体机、人工智能等)融入到教学中,创建出人性化、个性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不限时间地点地进行学习以及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互动交流。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还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知识掌握情况,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帮助教师做出准确的学业诊断,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2 教学模式智慧化

中学英语教学以传递语言知识为主,高职英语若仍停留在“讲―-听”层面上,教学理念和方法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就很难走出当前的困境。智慧教育强调培养智慧型人才,智慧不等同于知识,是思维的结果。智慧课堂以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为教学目标,通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发学习主体的参与、体验、互动,从而实现知识的习得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体。

3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行业变革带了机遇和挑战。在智慧教育理念指导下,智慧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把信息技术与课内外教学融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创造智能化教学环境,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智慧课堂的建设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在今后还应该加强实践对其进行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曙辉,刘邦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

[2]卞金金,徐福荫. 基于智慧n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

[3]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4]何高大,罗忠民. 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2008(5):74-79

人工智能与课堂范文5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高校课堂教学;微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设计

0引言

现如今是信息碎片化社会,高校教育也受此社会氛围影响,其教学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将移动智能终端为教学载体,融入更多新媒体技术,与高校专业教学会产生剧烈化学反应,弱化大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也提高他们的学习灵活性,弥补传统高校课堂教学进程中的种种缺陷。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学生也能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展开自主探索,完成课堂教学上的知识延伸,展现移动智能终端之于高校课堂教学的巨大影响力。

1基于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结合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当代高校越来越多将智能移动终端与新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希望以此来实现教学过程优化,为大学生提供更佳学习体验。将现代高科技教学模式与传统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相融合是不错的尝试,所以基于这一目标,本文主要对二者结合背景下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势分析。

1.1优势分析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程新媒体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这三者的结合极大程度发挥了网络智能移动终端的固有优势,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与普及性。当前,大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持有率已经达到95%以上,它不仅仅是学生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为他们学习提供便利的助手,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展开公共艺术微课程教学,可以更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更加自由,也能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与碎片化信息实现学习整合,在极短时间内就获得知识点,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对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文化知识也很有帮助。另外,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也能够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的教学质量,它可以以新媒体微课程作为建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例如国内某高校就开发了“中国民间织锦艺术”根据校内实际资源及教学状况,将云锦内容配合智能移动终端融入到微课程当中,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所了解的事物出发来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云锦的学习印象,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该课程教师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状况来调整学习进度,控制教学流程节奏,这也更好的体现了智能移动终端对学习进程可调控的有效功能机制,它合理把握了教学节奏,找到了适合于课堂教学开展的学习方法。

1.2现实意义分析

将智能移动终端、微课程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三者融为一体,这对高校课堂教学开展具有极大现实意义。首先,它从传统中教师以“教”为中心逐渐转化到以学生“学”为中心,在此过程中充分遵循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与因材施教原则,基本弥补了传统高校课堂授课中所存在的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缺乏针对性等不足,而且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展现了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将师生从课程准备到课后评价始终紧密联系到一起的实效性与互动性特征,对教学资源也实现了最大化有效分配利用。对大学生本身而言,开发以智能移动终端为基础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化,打破学生在空间与时间中的巨大限制,并且在课程中它也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对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广度与深度都有巨大促进作用。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的结合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照比从前更多,基本消除了师生间的教学交流与角色壁垒,让公共艺术能够更深层次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再者,大学生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智能移动终端,随时利用其新媒体媒介(微信、微博等等)与同学、老师交流,让高校的传统公共艺术教育不在那么高不可攀,逐渐转化为具有高度亲和力和普适性的教育交流过程[1]。

2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案例分析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设计与应用主要分为前期分析、中期设计和后期制作3个环节,然后对教学过程进行课后总结评价,以下基于这4个阶段展开全面的设计分析,围绕“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中的“民间印染”内容,探讨了其在高校课堂教学的设计应用过程。

2.1前期分析

“民间印染”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中第十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主要讲述各种纤维织物通过物理或化学染色方法来实现印花工艺加工,可用于各种被面、服饰与工艺品当中,极富中华风韵。该课程主要分为4个部分:民间印染的种类与制作工艺、造型特征、文化意义以及审美价值。在教学方案设计之前,首先要确定教学计划。“民间印染”课程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其中包括了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辅助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印染相关概念知识,了解民间印染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制作工艺,同时熟悉它的工艺类型等等,最终向学生灌输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然后进行教学对象分析,该教学过程主要针对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他们都来自于非艺术专业,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对成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所以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与高尚情操。由于教学对象均没有艺术专业背景,所以“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并非专业的美术教学课程,而是主要以普及民间美术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面向学生,教师要尽量把控尺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过程。最后要为学生制定“民间印染”章节教学目标,通过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程教学来明确“民间印染”本身的相关概念,能够分辨它的3种基本印染种类,并熟悉民间蓝印花布的历史发展历程,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体验来深入体会“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2]。

2.2中期设计

在该课程的中期设计过程中,主要结合教学目标与章节内容来总结重点内容,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结合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包括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这一微课程展开为例,以下具体来讲其教学设计流程。第一步,教师首先讲解“民间印染”的纹样造型特点,利用演示法和讲授法来结合动画素材,首先屏幕出现文字,渐渐隐去然后出现图片并扇形展开,学生根据图片来观察印染中的工艺纹样创造过程,看其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并在看视频后展开师生讨论总结,最后探讨“民间印染”的纹样造型特点。第二步,讲解“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此时微视频飞入文字,图片扇形展开,此片段主要讲述“民间印染”与其它民间艺术的差异性,并从造型图案中反映在一定时期、地域内的民族文化,让学生体验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而“民间印染”正是这一重要载体。第三步,展开微练习设计,通过微课程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当前国内“民间印染”市场发展的症结所在,并思考如何寻觅新的市场以及其开发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并展开课堂讨论。

2.3后期制作

课程技术后,教师要制作“民间印染”的微课程视频并出来,如果采用PPT课件制作,配合录频软件来录制微视频课程,再利用录音话筒、电脑和教材及网络资料来设计微课程讲稿,在制作过程中录入教师旁白声音,加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在利用标记工具与画中画功能来渲染微视频,最后利用CamtasiaStudio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课件字幕添加,在视频美化后完成“民间渲染”的微课程视频制作过程。教师将做好的微视频发送到班级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就可以了通过微信公众号接收并观看有关“民间印染”的微课程,展开重复观看深入学习。

2.4教学评价

结合上述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给出细致的教学评价,并总结该课程对大学生的教育优化成效。首先要对教学本身展开评价,评价智能移动终端引入新媒体微课程展开高校教学的实操性,它更加贴近于学生现实生活,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有助于改善当前传统课堂教学沉闷分为,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观看学习完“民间印染”的微视频后撰写读后感,了解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民间印染”的看法,并说明自己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内容,在下一节课上面向师生发表,然后教师给出评价,并展开师生再一次的讨论过程[3]。综上所述,“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是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拓展,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本设计还加入了移动智能终端与微课程先进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信息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补充现代化设备,推行信息化理念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3总结

将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联系在一起,实现三位一体教学,本文主要探讨了它的可操作性、具体模式、对大学生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优势,并展开了现实教学方案设计,充分展示了智能移动终端与新媒体微课程之于高校课堂教学的优越性,为高校教师开展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借鉴学习机会,积累了他们丰富的现代化教学经验,也为学生带来了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良好学习体验。在未来,智能移动终端也必将成为高校课堂教学发展趋势,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实现多方实操经验汲取,配合新媒体微课程这样的新型教学方法,影响高校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实现高校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院

[1]颜芳.基于Android的移动课堂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5:20-22.

[2]任小媛.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大学开放微课程建设初探[J].考试周刊,2014(90):152-153.

人工智能与课堂范文6

突破口在哪里——从薄弱处找出口,凝聚人心是第一步

学校办学社会声誉差,教师无心教学,进而办学质量始终处于低位,学校发展徘徊不前,这样的怪圈困扰着全校师生。2009年上半年,学校因为收入分配、住房补贴、岗位竞聘出现过一些诸如上访、罢课等不稳定的事件。风波平息后,学校领导班子认为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办学质量不行,教师没有盼头。外忧内患下学校坚定了抓质量才有出路的决心,而突破口的选择指向了薄弱的课堂教学。

凝聚人心是第一步。2011年春季,我们在全校范围展开了“高效课堂和有效课堂”的大辩论,统一思想。2011年5月组织全校教职工每批次180多位分三批到綦江隆盛中学进行体验式培训学习;同年6月下旬特邀山东昌乐二中的领导、专家、老师13人到校进行为期3天的手把手模拟练习培训;同年暑假又举行了四次8天的实战演练培训;2011~2012学年度组织了60多名教师分五批次去山东昌乐二中进行为期三天的课改骨干培训,回到学校后交流分享,效果很好。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532高效课堂”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建设模式、大德育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基本要求。

按照“周密部署、整体推进、破解难题、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于2011年秋季正式启动了。

“低开高走”的课堂教学改革路——顶层设计、立体推进

对于课堂是否有高效一说,何为高效,在教育界是有争议的。回望2011年,学校最终选择了“高效课堂”改革之路,其实是针对当时学校课堂教学整体质量较低的一种绝地反弹,包含着学校一定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做出成绩的决心。

2012年秋重庆市推进“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机会,纵深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由“高效课堂”向“情智课堂”的发展,其间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整体改革的探索。

课堂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

一是学校校级领导班子必须转变观念。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打造卓越课堂,观念必须整体转变、齐心合力、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二是校长必须具有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能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如何建设,活动课、辅助课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何改革等等,校长必须进行通盘设计。三是校级领导必须在实践中来实现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导和组织。学校5名校级领导做到了“三深入二带头一承包”,即深入一个班级(自己所学专业)教学、深入一个教研组(备课组)研究、深入一个年级组活动,带头编写导学案(教案和学案合一)、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承包一个学科。这样就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难题,调整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课堂教学改革的立体推进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学校实施了“点—面—体”式的立体推进策略。

聚焦课堂,突出研究“点”。聚焦课堂,突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这一“点”,开展了真实而深入的行动研究。一是寻找问题。开展了行政与骨干教师随堂听课活动,要求他们在听课时关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广泛听课,我们发现并汇总了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调控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研究问题。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进行了分类汇总,每个备课组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研究专题,形成了各学科组的“问题研究”系列。

以人为本,扩大研究“面”。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并扩大了“三个面”。一是教师的参与面。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等实际,有选择地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学校在教师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力争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二是学生的参与面。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一个学生不仅是被研究的对象,也是研究的主体。关注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掌握正确的方法等,不拿学生当“试验品”,杜绝出现“牺牲品”。三是总结提炼,学校每个备课组对研究情况每月进行总结;老师们积极撰写“问题研究”的案例、随笔、论文,学校组织评比,让老师们形成问题研究的习惯。

统筹兼顾,构建研究“体”。我们统筹兼顾,构建丰富的研究“体”,使学校教育科研扎扎实实地开展。一是举行多彩的研究活动。把教科活动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规范开展“一课三议”与“三课一评”、骨干教师集中上示范课、“骨干论坛”“教师沙龙”等校本研讨活动,做到了内容体现专题性、形式凸显灵活性、过程讲求实效性。二是进行多样的总结反思。要求教师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每周撰写教后小记,每月撰写教育故事;课题组、教科室每月进行阶段小结。三是实施多层的评比激励。定期组织评比教师撰写的案例、随笔、论文;每学期末展示教师的教科成果,加大对教师教科成果奖励的力度,引领、激励教师潜心教育科研。

课堂教学改革让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变,师生的精气神有了,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2011年中考,学生凌春阳摘得渝北区中考桂冠,2013年中考283人上市重点高中线,名列渝北区第二名。

从“532高效课堂”到“532情智课堂”——“情”“智”共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特色办学

课堂与人息息相关:课堂指向人、为了人、提升人。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课堂所面对的,不是空洞、抽象的符号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情感与智慧的具体的人。用“高效”来评估教学,度量一个人的成长,难免工具理性味太重。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生命个体,其内在的生命与人格、情感与智慧的生长,理应成为教育教学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与尺度上,我们开展了“532情智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并试图以“情智和谐共生的大写的人”的培养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实现对教育教学的内在超越。

“532情智课堂”的核心内涵及策略

“532情智课堂”既不等于情感课堂,也不等于智慧课堂,而是情智和谐、情智共生的课堂,是人的和谐发展的必然追求。

“532情智课堂”倡导“五化”革新策略,即:知识情境化,启动情智;内容问题化,激活情智;过程活动化,生成情智;师生互动化,发展情智;效益最大化,展示情智。

“532情智课堂”基本操作模式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性模式。所谓“532”,是指“五步骤”“三督查”“二检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课堂环节上会略有调整。比如,课型如果是单元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展示和达标反馈,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如果是预习课型,就可以侧重于学生独学、互学的环节。“532情智课堂”就五个步骤的时间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提前预设,但是在课堂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三督查”来实际把握学情,从而对时间做出适当的调整。“预习、展示、反馈”是课堂高效的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

“532情智课堂”推动学校整体进步

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情智课堂”的建构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和学科。课堂教学指向的是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学校的“情智课堂”拓展了丰富的外延。一是积极开展大德育活动,比如:全校学生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举办专家院士进校园报告会、红岩魂报告会、感恩教育报告会、失足少年现身说法报告会,每年清明节、“11·27”组织师生去歌乐山烈士陵园扫墓,每年三月定为科技教育活动月。二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三是进行小组文化建设,把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4~8人为宜,6人一组最佳,每组都有组名、组规、组训,组内每个人既是组员又是组长,每一个学科该做什么、该怎么做都有明确的分工,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四是认真开展辅助课程。学校主要开设了科技教育、拳击、田径、篮球、舞蹈、播音主持、礼仪等,这些辅助课程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发展了学生的特长。

成就教师的自我超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以来,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找到了自信心和成就感。“532情智课堂”要求教师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唤情是情智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也是重要结果。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获得了长足进步。

人工智能与课堂范文7

关键词: 初中体育课堂 学习策略教学 生成智慧 教学方式

智慧是人类大脑思维的独特产物。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已经成为21世纪一项伟大的体育教育宣言。这个宣言的核心理念就是召唤人们做“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拥有体育知识、技能的根基,更关系到学生智慧能否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生成。

一、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怎样才能生成智慧

既然通过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新见解、新知识与新方法并最终潜移默化地生成智慧,那么在体育课堂教育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如何做呢?

(一)生成创新能力

体育教师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很少真正具有创新的思维或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首先是对自己的否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规则、上课程序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即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创新思维和积极创新。

(二)增强执行能力

如果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策略教学的源泉的话,那么,体育教师的执行能力就是将甘泉洒在教学实处的工匠,这个工匠要具有执行和落实策略的能力。

二、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何以生成智慧

学者吴甘霖分析了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九种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阿基米德支点。

要实现体育课堂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关键在于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最重要的问题是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比原有的教学方式更好、更强、更有效。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好,在于它更多地强调体育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同时获得;在于它更多地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于它更多地突出了学习策略获得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内在关系的形成。

三、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应该生成智慧

人工智能与课堂范文8

一、新课程与传统课程背景下教学机智的相同之处

(一)现场性

教学机智生发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对课堂的意外事件进行及时、迅速、有效的处理,使课堂教学保持平衡与稳定。可见,教学机智是在课堂现场中进行的,离开了课堂教学这个现场,教学机智根本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机智的“现场性”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就是不能事先计划,而计划一个教学机智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事先计划,那就不能称为“课堂教学机智”了。

(二)处理的果断性

教学机智是在课堂上教师对意外事件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处理得越果断、迅速,就越能体现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也越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如果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才进行处理的,一般不认为是教学机智。

(三)效果的良好性

效果的良好性是决定是否是教学机智的最重要的指标。教师对课堂意外事件处理得不好,即使其具备了教学机智的其他特征,我们亦不认为这是教学机智的行为,只有效果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才是教学机智。

(四)意外性和复杂性

必须是在处理课堂意外事件和复杂课堂教学情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课堂意外事件具有如下特点:①突发性,即它往往是突然发生,出于意料之外的;②偶然性,即它是偶然发生的,不是固定的和经常的;③新异性,即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无关的新异的刺激,干扰和影响了原来课堂教学计划和活动的正常进行;④不定性,即它表现不一,有时明显,有时则比较隐蔽;⑤两极性,即对它处理是否得当,将会带来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结果。另外,复杂课堂教学情况是指课堂中一些复杂的和较难以处理的教学情况。只有在处理课堂教学意外事件和复杂课堂教学情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才能称为教学机智。

(五)独特性

课堂教学机智的生发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推动的。从构成的因素来看,有环境的因素、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等;从教学自身的因素来看,有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教法的因素等;从教师自身的因素来看,有性格的因素、心理素质的因素、观念的因素(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师观等)、身体的因素等。由于多种因素推动教学机智的生发,而这些因素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重复出现,因而使它具有独特性。

(六)灵活性

灵活就是机灵、巧妙、不死板。因为课堂教学意外、偶发事件和课堂复杂教学情况发生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能存在两件完全一模一样的相同事件,因而在处理时,不但要求教师的思维方式开放、多变、敏捷,而且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有针对性。

二、新课程与传统课程背景下教学机智的不同之处

(一)教师对课堂教学机智的认识不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教学机智,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具体展现。而在传统课程背景下,教师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机智并不重要,认为教学机智只是摆脱课堂困境的一时的权宜之策,保证课堂有序、按时、按量完成才是课堂教学中的头等大事,有些人甚至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学技艺的雕虫小技。

造成两者之间如此之大的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教师角色的变化是造成教师对课堂教学机智认识的差异。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管理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以求学校有更高的升学率。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定,亦是局限于社会贡献的层面上,把教师比作“红烛”“园丁”“人类的工程师”“春蚕”等,而忽视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职责主要有两个。首先,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由于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其次,教师由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是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不是严格统一的管理下能够完成的。这样看来,新课程更加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生活和体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二)生发课堂教学机智的教学背景不同

1.传统的课堂教学背景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教师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存放的“仓库”,教学就是尽可能多地往这些“仓库”里存放知识。正如保罗・弗莱雷所说的“灌输式”教育那样:“把学生当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以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彻底,就越是好的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无视学生差别的“统一”的教育。传统课堂教学像一个加工厂,把各种类型的学生加工成统一的“标准件”,这样的课堂教学有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答案。可见,在这种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有听的份,不用去思考,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教师是权威,由此造成了师生缺乏交流,教学机智的应用机会少之又少,亦使教师普遍认为偶尔应用教学机智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手段,从而导致教师忽视对自身教学机智的培养。

2.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背景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即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正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说的那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统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是,教学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平等的交往,学生可以充分展示其个人想法和兴趣爱好,这样一来,教学机智的生发并非刻意设计但却不断创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评价课堂教学机智的标准不同

1.传统课程背景下评价课堂教学机智的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教学机智的运用是否能马上解决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困难;能否让课堂教学顺利步入正轨;能否让教师摆脱窘境,保持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形象地位;能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能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否疏导冲突,消除矛盾,使课堂意外事件和复杂课堂教学情况烟消云散,等等。

2.新课程背景下评价课堂教学机智的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能否把课堂意外事件和复杂课堂教学情况当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作为教学机智应用的良好载体;能否提高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能否让学生在知识水平、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德行品质等方面有所提高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在知识水平上的提高而已。

人工智能与课堂范文9

关键词 培智教育 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 辅助沟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45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uxiliary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Mentality Cultivation Classroom

ZHANG Chunhua[1], ZHENG Jian[2]

([1]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2]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communication barrier is a major prerequisite for specia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Currently, the main challenge facing mentality cultivation classroom training is how to promote Chilean classroom facilitate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e use of modern multimedia technology can assist teachers in teach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auxiliary communication system (AAC) can contribute to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his will establish a teach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ccessibility access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ity cultiv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mentality cultiv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multimedia technology; auxiliary communication system

1 培智教育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1.1 培智教育课堂教学

当前特殊教育的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也谈到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①然而,课堂教学仍然是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特殊学生适应学习,回归主流的途径。

教学是教师以系统的方式设计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套事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学生按自己的起点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②教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媒体。③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习内容是连接老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信息,媒体是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传递的载体。培智课堂教学有着普通课堂教学的特点,然其教学对象为发展学生,他们的障碍类型、障碍程度、年龄层次不同,这些都赋予了培智教育课堂教学新的内涵,也赋予了新的挑战。

1.2 培智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教学信息的呈现的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师生课堂沟通互动是促进学生吸收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培智课堂教学面临的最大两大挑战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学生课堂沟通互动的障碍。

1.3 教学信息组织和传递上的挑战

培智课堂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大大提升了教师对教学信息的组织和传递。有研究者通过对近百节课堂教学的观摩发现多维目标、生活适应、教学手段、师生沟通这四个因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④从实践上证明教师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信息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学手段即是教师通过系统的设计将各个要素考虑其中并将课堂教学信息合理呈现。传统上的信息呈现方式主要是以口语、板书、文本教材的形式来呈现,⑤这远不能满足培智课堂学生对多感官媒体信息的需求。

1.4 课堂沟通互动的挑战

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观点,发展学生自身身体结构或功能的损伤导致相关障碍的产生,进而阻碍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目前培智教育的对象主要为智力障碍、自闭症和脑瘫,他们大多数学生都有沟通障碍,很大一部分是低口语或无口语学生,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沟通互动能力。此外,沟通能力的缺乏还会导致多种问题行为的产生,当学生不能用正常的沟通手段,就可能用行为语言来表达,有些这类行为语言表现为破坏行为。⑥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有效教学信息

2.1 多媒体的内涵

对多媒体的认识,大致有三种观点:即传递教学材料的设备(传播媒体)、呈现教学材料的表征方式(呈现模式)、接受者接受加工教学信息的感觉通道(感觉通道)。⑦有学者根据后两个观点给出多媒体的定义,即多媒体就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用于呈现教学内容的文本、图像、图片、图形、动画、视频、音乐、解说、音响效果等。⑧其中视觉媒体有:文本、图像、图片、图形、动画和视频,听觉媒体有:音乐、解说、音响效果。

2.1.1 多媒体要素

传递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多媒体要素有色彩、文本、图(图形、图像、图表)、像(包括动画和视频)、声。⑨色彩运用可以美化环境、烘托教学主体,还可以增强识别和记忆效果。进行文本信息呈现时要考虑文本的易读性,包括文本样式和文本数量的考虑。图的形式主要有矢量图形、图表和图像,矢量图适用于简单人造图形,图像可以提供较高质量的感知材料。其中图像是多媒体教学资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游泽清认为多媒体教学资料中的像(运动画面)包括视频和动画。⑩动画与视频内容适合传递过程性教学信息内容。视频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记录,动画是一门幻想艺术。声音包括解说、背景音乐、音响效果,它们分别表达“意”、“情”、“真”。

2.1.2 多媒体要素的整合

如何将多媒体要素有机整合以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迈耶提出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表明学习者要进行五个信息加工过程:(1)选择相关的词语在言语工作记忆中加工;(2)选择相关的画面在言语工作记忆中加工;(3)将所选择的词语组织到一个言语心理模型中;(4)将所选择的图像组织到一个视觉心理模型中;(5)将言语和视觉标准与先前知识整合。其中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相互影响。

2.1.3 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原则

迈耶等提出了一系列实证有效的多媒体信息设计原则,其中空间邻近原则、时间邻近原则、一致性原则、冗余原则、提示结构原则是用来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切块呈现原则、通道原则、提前准备原则是用来监控内部认知加工。交往特色原则、个体差异原则在培智课堂教育中非常重要。

2.2 运用多媒体呈现有效培智课堂教学信息

根据课堂教学的特征,有研究者认为可以从媒体的易接受性、媒体与内容的适配性、减少认知负荷、监控认知加工四个方面来分析课堂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呈现特征和方式。 结合培智教育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交往特色和多媒体个别差异也非常重要,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培智教学信息时要考虑媒体的易接受性、媒体与内容的适配性、减少认知负荷、监控认知加工、提供多媒体社交线索、考虑多媒体个体差异性原则。

媒体的易接受性是指各多媒体要素呈现要适合学生学习,如字体、图像、音量的大小、背景色与文本色的明度差;媒体与内容的适配性是指要结合图、文、声、像各种媒体特征合适的选择和配合各种媒体,如背景音乐要与教学主体相匹配而不是只图热闹。减少认知负荷是指在信息呈现时要避免冗余信息的呈现,这会阻碍学习者信息加工,对于特殊学生更是如此。

3 运用辅助沟通系统改善师生课堂的沟通互动

3.1 辅助沟通系统的内涵

辅助沟通系统是辅助技术中的一种,可以改善说话或书写困难者的沟通问题。辅助沟通系统不只是一种沟通装置,而是旨在改善沟通障碍人群的沟通能力的一种系统方案,包括四个要素:沟通符号、沟通辅具、沟通技术和沟通策略。 一个有效的辅助沟通系统要具有适合沟通对象的沟通符号,如图片、文字,要有适合的沟通载体,也就是可以看到的一个沟通设备,还有有合适沟通者使用的操作技术,另外要有能将沟通符号、沟通辅具和沟通技术以及相关沟通训练整合起来的一个策略方案。

3.2 如何运用辅助沟通系统来提高培智课堂的师生互动

对于有言语语言障碍的学生,可以用沟通辅助沟通系统来实现课堂互动沟通,提高学习的参与度。运用辅助沟通系统提高培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主要步骤如下:

3.2.1 辅助沟通系统的选择

发展儿童进行辅助沟通系统的选择是实现辅助沟通功能的第一步,如何选择适合的辅助沟通系统?选择之前要进行学生能力和需求的评估,评估之后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辅助沟通系统。台湾杨炽康将辅助沟通装置分为A到F类,目前发展学生常用的辅助沟通系统有图片交换系统、语音输出沟通装置和平板电脑辅助沟通装置等。其中有语音输出的高科技辅助沟通装置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教学信息的理解。

3.2.2 辅助沟通系统的设计

选择到一款恰当的辅助沟通系统后还要进行相应的版面设计,根据具体的活动选择相应的沟通词汇,既包括一些常规词汇,如人物词汇、基本需求词汇和社交词汇等,还包括一些特定活动的词汇,如运用于特定教学活动的词汇。词汇呈现形式和呈现量要符合学生的能力。

3.2.3 辅助沟通系统的培训和使用

在辅助沟通系统进入使用之前,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培训时间的长短根据个案的能力而定。学生在学会使用特定的辅助沟通系统后就可以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沟通互动。如针对学生的能力设计提问环节,并根据内容设定选项,让无口语的学生可以通过做选择或回答。

4 小结

运用现代技术的介入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教学信息无障碍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沟通无障碍,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措施。理论上,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促进老师教学信息传递的无障碍,辅助沟通系统可以促进学生课堂沟通互动,但具体实施和操作需要在培智教育课堂教学上进一步论证,尤其在具体实施手段上需要进一步探索。培智教育老师首先要意识到技术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在实践上多探索,为创造课堂教学信息无障碍和沟通无障碍而努力。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

② 张文京.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设计与实施[M].重庆出版社,2008:1-2.

③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124.

④ 文洁.提高特教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2(1):25-26.

⑤ 高红.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2):110-111.

⑥ Marry Lynch Barbera,Tracy Rasmussen,美国展望教育中心译.语言行为方法――如何教育孤独症和相关障碍儿童[M].华夏出版社,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