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程建设的要素集锦9篇

时间:2023-10-12 09:45:38

课程建设的要素

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1

(海军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033)

摘要: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针对流体力学课程特点和建设目标,阐述了加强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融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提出了资源库建设的内容、重点、方法与途径。实践表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可为进一步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奠定基础。

关键词:流体力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26-03

收稿日期:2015-03-05

作者简介:张志宏(1964—),男,江西赣州人,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力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船舶水动力学、超空泡多相流和流固耦合力学研究。

基金项目:海军工程大学教学改革课题“流体力学教学资源库建设”(训教字2011—43号);海军工程大学教学改革课题“流体力学立体化教材建设”(训研字2014—3号)

流体力学的应用范围广,它与航海、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机械、化工、船舶、兵器、水利、环境、建筑等专业密切相关,目前在许多高等院校中都开设有这门课程。但是,流体力学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不同,它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目前各高校还没有相对集中统一的教材,也没有普遍配套的教学资源,不同专业对流体力学的内容需求有很大的不同,因而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差异性较大(通常在30—90学时之间)[1]。由于流体力学运用的数学知识多,涉及的流动现象抽象复杂,在教学中师生们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作为大学教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而课堂教学是面对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建设和应用好基于课堂教学需要的课程资源库,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不足,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定义,教育资源可以概括成三大类型[2]:(1)课程素材类教学资

源,主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2)课程集成类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电子课件、试题试卷、练习测试、问题解答、典型案例等成品素材。(3)网络课程,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内容以及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等平台。作为课堂教学需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重点应该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和集成类教学资源,而素材类和集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可为进一步的网络课程建设奠定基础。这里以基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流体力学课程资源库建设为切入点,阐述了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提出了资源库建设的内容、重点、方法与途径。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一)课程教学自身的内在需要

教学资源库建设应根据课程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是流体,其有别于固体的特殊性在于易变形和易流动性。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欧拉法,其着眼点是研究流体流过的区域即“场”上的流体物理量的变化,与大家熟知的针对固体运动的物理学或固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不同。由于流体力学的上述特点,因而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和新现象。例如定常、非定常,流线、迹线,层流、湍流,有旋、无旋,边界层、涡街,自由涡、下洗等许多概念在课堂上颇费口舌,介绍了半天学生往往还在云里雾里,难于理解。许多流动现象通常看不见、摸不着,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晦涩难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难于建立清晰的流动概念,因而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没有清晰的流动概念就无法提炼出合理的数学模型,势必影响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利用流场显示、小动画、虚拟仿真等方法获得的图形图像及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只需播放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让学生加深理解、茅塞顿开,使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采用多媒体的特写、慢镜、定格、细化、放大等技术再现流动现象,聚焦流动细节,使枯燥乏味的流动过程变得新颖有趣,既形象又清晰,提升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认知能力,一些流动画面甚至使学生终生难忘。因此,建设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特点的资源库是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

目前,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各高校课程建设关注的焦点与核心。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可见要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也要以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为有力支撑。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素材。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使用方便,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在课程组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可重复性和可扩展性。教学资源具有形式的多样性,以其精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逼真的动画和图像,图文声并茂,极具表现力。在教学活动中,善于使用教学资源库素材,可以使教学信息传递速度明显加快。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将精彩素材引入课堂,以丰富的背景材料支持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传授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讲述边界层分离时,需要探究边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是存在逆压梯度和壁面粘滞作用。采用基于实验室拍摄的流动视频进行教学,首先可以观察圆球驻点前方的来流,虽然存在逆压梯度,但边界层并未发生分离;其次观察顺来流方向放置的薄平板附近的流动,也可发现虽然存在壁面粘滞作用,但边界层也未发生分离,可见仅有逆压梯度或壁面粘滞作用边界层并不分离;但当在圆球驻点前方顺来流方向放置薄平板时,可以观察到在平板和圆球连接处的附近流动发生了边界层分离,从而说明了逆压梯度和壁面粘滞的共同作用是边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进一步学生可能会问,逆压梯度和壁面粘滞作用是不是边界层分离的充分条件呢?通过流线体的绕流视频可以发现,在流线体的尾部表面,虽然也存在逆压梯度和壁面粘滞作用,但边界层并不分离,而当流线体长度不变、中间部位增厚逐渐过渡到钝体绕流时,由于钝体尾部表面逆压梯度增加,出现了边界层分离现象,所以可以说明逆压梯度和壁面粘滞作用只是边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在流体力学课程中,类似的流动现象还有很多,以前大多采用板书、图片等静态的讲授方式,讲授效果并不理想,而现在将丰富的流动视频引入课堂,相当于将实验室搬进了教室,不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眼见为实的现场感,而且大大节省了讲授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实践表明,基于课堂教学的流体力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与重点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将流体力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分成“原始资源库”和“成品资源库”两大部分[3-4]。原始资源库内含文本库、图片库、动画库、视频库、音频库等原始素材。成品资源库内含PPT电子教案、例题习题库、试卷库、典型案例库、网络课程等成品素材,可以直接用于教学。前期以原始资源库的素材收集和建设为主,后期以成品资源库的素材整合和二次开发为主。后期建设需要通过教师的大量劳动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因而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点。

建成的原始素材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基于课程知识点的教学素材库建设。包括流体粘性、压缩性、流线、湍流等课程所有知识点。(2)基于课程自然现象的教学素材库建设。包括大雁成人字形飞行、龙卷风的形成与演化等自然现象。(3)基于课程相关的流体工程教学素材库建设。包括螺旋桨穴蚀、水击、球鼻首减阻等工程案例。(4)基于课程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素材库建设。包括舰船水压场、超空泡流、水下滑翔机等最新科研进展。(5)基于课程科学家相关事迹的教学素材库建设。包括欧拉、普朗特、冯卡门等科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建成的成品素材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课程PPT电子教案的建设。包括融合原始素材、进行二次开发、符合教师教学要求的所有课件。(2)课程概念题库的建设。包括体现课程知识点、重难点便于学生学习、复习、考核的重要概念。(3)课程例题习题库的建设。包括反映课程重要理论、方程、定理的便于教学双方使用的例题习题。(4)课程试题或试卷库的建设。包括覆盖课程主要内容、难易适度、便于对学生学习做出评价的试题试卷。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途径

(一)成立教学资源库建设小组

在课程建设牵引的基础上,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服务课程教学为重点,以课程组全体教师为主体,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立足课程特点和需求实际,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建设。

成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小组,建设人员包括课程组全体教师。课程负责人、资深教授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和规划,提出资源库建设的框架与方案,对建设内容进行审核和验收。骨干教师主要负责成品素材的二次开发、分类、筛选、优化与建设,对原始素材与课程内容进行深层次整合。青年教师主要负责原始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初次开发与建设。

(二)采用多种手段建设原始素材库

通过收集整理、购买引进、自主开发等多种方式,建设原始素材库。

将搜集国外著名大学的教学专题片、开放课程和国内高等院校国家精品课程的流体力学素材作为首选,全方位获取各种免费公共教学资源。例如,现在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获取世界著名流体力学专家在实验室拍摄的流动演示专题视频,包括斯坦福大学S.J.Kline教授讲授的“流场显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J.L.Lumley教授讲授的“流体力学中的欧拉和拉格朗日方法”,麻省理工学院A.H.Shapiro教授讲授的“涡量”、“压力场和流体的加速度”,剑桥大学S.G.Taylor教授讲授的“低雷诺数流动”,哈佛大学F.Abernathy教授讲授的“边界层基础”和A.E.Bryson教授讲授的“流体中的波”,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D.Coles教授讲授的“可压缩流体的槽道流动”,哥伦比亚大学R.W.Stewart教授讲授的“湍流”等。这些专题片概念清晰、流动形象、内容精湛,是非常珍贵的流体力学教学资源。国内在教育部主导推动下建设有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汇集了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流体力学精品课程视频素材,也可供浏览、下载和借鉴。

互联网是获取免费资源素材的主渠道,但需注意注明链接出处,同时只用于教育用途而非商业目的。此外,资源的建设应处理好购买引进和自主开发的关系,若开发的难度大,但购买价格合理的话,可适当购买。依托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改项目等投入的经费,可以对国内外的教学软件或研发单位制作的教学电子资源或教材出版中附带的光盘教学资源等采用购买方式有选择的补充。例如,清华大学李玉柱教授编写的“流体力学电子教案”,上海交通大学丁祖荣教授编写的“流体力学多媒体电子教案”、“流体力学网络课程”,浙江大学毛根海教授编写的“工程流体力学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最后,对课程的关键素材,如无法免费获得或购置成本昂贵,可采取自主研发方式,制作原创素材,进行定制开发。海军工程大学曾在自己设计研制的流动循环显示水槽中,拍摄过《涡街》《粘性阻力与升力》《流场显示》等专题录像片,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自主开发的好处是可以锻炼教学队伍,制作的素材更能符合需求实际,而且拥有所研发素材的自主产权,可以在高校之间进行自由交流,实现资源互换共享。

(三)按照先进教学理念建设成品素材库

按照学科性、适用性、易用性原则循序渐进地建设成品素材库。成品素材库建设必须体现课程需求,并与课程标准、所用教材、讲授内容、学时安排等紧密结合起来。原始素材可以搜集很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原始素材概念定义不同,文字大小不一,公式符号有异,图像分辨率差异性很大,因而不能简单堆积、生搬硬套。在建设成品素材库的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课程的内容、知识点、重难点、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整合、优化和二次开发,既要考虑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促进以及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维持,使得所建成的成品资源库能够直接用于教学,支持教学,并能使教师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在成品素材库的建设中,我们将“身边的流体力学现象、流动的工程实际、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等原始素材融入PPT电子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5]。引入身边的流体力学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引入流动的工程实际,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搭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入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可以激励学生热爱科学事业,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建成的知识点库、概念题库、例题习题库、PPT电子教案等,不仅可为教师提供便利的教学资源,而且也可适时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复习使用。建成的试题库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包括概念、选择、计算和应用等内容,能够自由组卷或固定搭配出卷,可为考教分离、客观评价教学效果提供有利条件。

(四)立足课堂教学完善课程资源库

资源库的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既要发挥课程组所有成员建设资源库的积极性,更要发挥这些成员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不断完善资源库的积极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建设和使用资源库时,需要坚持开放、共建、共享原则,形成资源建设共同体。开放就是资源要能方便地进行修改、重组和利用;共建就是要求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参与建设,任务分解到人;共享就是要将建成的资源库素材,全部提供课程组教师免费使用。此外,建成的教学资源库在使用时,还需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不同的施训对象,进行个性化打造和优化。

建设教学资源库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只有通过发挥课程组全体教师共建的力量,才能让每一位教师都共享丰富的教学素材,从而达到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和定期经验交流机制,激发课程组全体教师不断参与教学资源动态更新与建设的积极性,使教学资源库处于持续使用与发展的良好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2]余胜泉.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EB/OL].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2015-03-01].http://celtsc.edu.cn.

[3]范钦珊,李绯,倪如慧等.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桥梁工程 施工技术 教学 课程资源建设 具体措施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课题编号JG201202077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3-02

一、前言

在目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成为关系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实际来看,要想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就要认真做好课程资源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并完善课程资源体系,有效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并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并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同时明确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从多个角度保证桥梁工程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二、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设置明确的课程体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以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改革以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三段式老模式,课程设置按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和职业方向拓展四大模块展开。

1.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研究。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将基本能力和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应通过完善的手段,保证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合理设定课程资源建设目标,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通用核心能力研究。

考虑到课程资源建设实际,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效果,以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有效的培养,应对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职业通用核心能力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注重职业通用核心能力的培养。

3.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方向能力研究。

课程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规划职业方向,并关注学生的职业方向能力。基于这一认识,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将职业方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推动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满足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

4.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方向拓展研究。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讲,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对未来从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该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积极促进职业方向的拓展,使学生的职业方向更加广阔,同时也满足了课程资源建设的要求。

三、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中,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对岗位的进一步分析,明确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岗位能力,构建能力模块,依据工作过程,构件课程体系。

在课程思路设置过程中,要想保证课程思路的正确性,就要根据岗位的要求,制定以岗位确定课程体系的思路,使课程思路中包含岗位能力模块和岗位能力考核模块。同时,还要使课程思路设置满足实际教学过程。因此,课程体系思路的设置是一个全面考虑的过程,必须要与实际教学过程深入结合。

2.建立和完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虚拟实训、试题库、案例库、课件库、常见问题解答等教学资源。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的重要内容。只有对专业教学资源库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满足课程资源建设需要,进而使课程体系设置思路满足实际要求,达到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的目的。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过程考核综合考试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双评价的考核方式,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实行动态教学管理。

在课程体系思路设置中,应对考核评价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建立正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对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积极改革,使考核评价体系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课程体系思路设置中积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满足实际教学要求。

四、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路桥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开发“基于桥梁工程建设过程”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按“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能力递进模式,构建“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职业拓展平台”的四模块课程体系。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计算机应用及实用英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工程数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通用核心能力模块包括工程识图与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测量技术、路桥材料检测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技术、路桥工程造价等。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了解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积极优化,充分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满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体系设置得到全面优化。

1.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类别进行归纳,并按重点分类。

在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首先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种类进行全面了解,并对课程类别进行分类和归纳,列出重点课程明细。

2.按照重要程度,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进行优化配置。

考虑到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种类较多,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应按照课程的重要程度,对授课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保证重点课程的教学。

3.对一些不重要的课程或者不影响整体教学的课程进行适当删减。

在课程优化配置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适当删减现有课程,使现有课程能够保证少而精,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课程种类进行缩减,提高教学质量。

五、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1.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模块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形势教育等。该模块内容体现了人文素质、文化理论基础及知识迁移基础。

由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将思想道德素质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并明确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通过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实际开展来看,课程资源建设只有把握了道德建设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整体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充分满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2.职业通用核心能力模块是土建类专业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向各个专业分支的定向与发展,一旦社会需要,可以随时根据情况调整知识结构。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之外,还要认真做好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能够起到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做出调整,满足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对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突出校企合作,行业接轨,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实施“证书”教育。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与建筑行业的接轨,使整个专业技术教学取得积极效果。此外,还应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学生实际需求,使整个课程教学满足实践要求,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效性。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想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效果,就要从设置明确的课程体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入手,把握课程资源建设原则,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美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彭以舟;基于工作过程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申燕飞;高职应用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4]何晨;关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探究[J];华章;2013年06期

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3

关键词:慕课;课程建设;SWOT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进行慕课课程建设的意义

“慕课”热潮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我国很多高校积极响应,纷纷进行课程的慕课建设。慕课是指为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学校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慕课简称为 MOOC,即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慕课以一种新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频繁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受到许多学习者的好评。慕课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开放性、规模大、自主性。借助慕课改革,来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3年是中国的“慕课元年”,慕课传入中国已经有大约3年的时间,慕课发展状况如何?这是教育界关心的问题之一,由于r业高等院校在各省份及直辖市较普及,而且发展状况具有代表性。因此,选取全国的主要农业高等院校为慕课课程建设的研究对象,以此来反映我国高校慕课课程建设的基本状况。全国的主要农业高等院校共计32所,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对这32所农业高等院校的调研发现,其中,有19所高校在自制慕课课程,21所高校在引进慕课课程,13所高校在自制并在引进慕课课程,2所高校准备做慕课课程或引进慕课课程。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建成了易尔思校园MOOCS平台;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不仅在自制慕课课程,而且引进了一批慕课课程,引进了尔雅通识网络课程或者Coursera,Udacity,edx等MOOCS平台的课程;甘肃农业大学正在与超星数据库联合让学生上网学习思政方面的慕课课程。可见,多数农业高等院校的慕课建设初见成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慕课课程建设的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师生教学交流不畅、教学设施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借助SWOT量化分析模型,对慕课课程建设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分清主次,突破重点与难点,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控制、化解不利因素,推动慕课课程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SWOT量化分析模型的构建

(一)SWOT分析模型简介

SWOT分析模型就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即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进行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分析。这一模型没有整体上比较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大小,也没有分别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各个细化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测算,从而导致决策者对战略形势的判断模糊不清,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二)构建SWOT量化分析模型

在SWOT分析模型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分级评分法将SWOT分析模型定量化,从而将SWOT分析从定性推进到定量,构建起SWOT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构建本模型,能够使决策者对战略形势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尽可能地避免决策失误。

三、慕课课程建设的SWOT量化分析

通过对我国32所农业高等院校慕课建设的调研,尝试将SWOT量化分析模型应用到慕课建设的发展战略研究中,深入分析慕课课程建设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细化SWOT因素

在SWOT分析模型基础上,将我国高等院校慕课建设的4大态势分别细化为5个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利用调查问卷进行调研,问卷针对4大态势分别设计了5个填空题,总计20个填空题,根据心理学家指出的“人识别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 7±2”的研究结论,为了便于被调查者回答,将识别信息的重要程度分为9个等级,重要程度取“1-9”之间的自然数,数值越大越重要。每所学校发放了2份调查问卷,发放给专业教师,共发放64份,收回60份,其中有5份问卷问题回答不完整,共收回5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因此,可作为研究的依据。

(二)构建SWOT判断矩阵

对收回的55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对每份问卷中细化因素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得到比值,再分别对55份问卷中相同指标的比值求平均值,并适当进行四舍五入处理,得到判断矩阵,如表2―表5所示。

借助以上四个矩阵,计算出各细化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的一致性检验。鉴于篇幅限制,权重计算过程及判断的一致性检验过程省略,这里仅列出最终计算结果,详见表6第2列、表7第2列、表8第2列、表9第2列。

(三)评价SWOT细化因素

聘请9位慕课教学的专家、教授进行打分,实行10分制,这些专家分别涉及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领域,在专家给出评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根据平均值得到各细化因素的评分, 详见表6-表9的第3列。用各细化因素的评分乘以其相对权重,得到其加权分,详见表6-表9的第4列,依据加权分数值的大小,可以对各细化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四)总括评价SWOT因素

分别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各细化因素的加权分求和,就得到这四个方面各自的加权总分,详见表6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表7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表8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表9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根据加权分合计值的高低就可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大小的总体评价。

通过分析上述结果,可以做出推啵海1)由于优势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63,劣势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11,机会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62,威胁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16,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利于自主学习,其次是授课形式灵活;在劣势因素中,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师生交流不畅, 其次是教学设施不足; 在机会因素中,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家政策扶持,其次是学习需求广泛; 在威胁因素中,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慕课资金有限,其次是师生认识误区。

四、慕课课程建设的策略

慕课课程建设,应针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中的加权分居第一位、第二位的细化因素,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四部分: 充分发挥优势因素;设法克服弱点因素;积极利用机会因素;全力化解威胁因素。

(一)充分发挥优势因素

针对慕课课程建设,应当进一步发挥优势,首先,继续加强慕课线上平台建设。通过慕课线上平台集中精彩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视频、测试题、案例材料等吸引学生,逐步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拓宽线上交流的平台,使之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其次,要继续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不仅借助于教学视频进行授课,还可以应用微信群、百度贴吧等与学生互动答疑,进行授课。也可以在慕课教学中,辅以课堂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设法克服弱点因素

在慕课课程建设中,应当逐步解决内在的不足。首先,对慕课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以提高其信息化素质。慕课平台拥有很多交互功能,能够方便师生交流。如果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不够,这些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师生沟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其次,加强教学设施建设。目前,学生的学习终端不足,虽然可以借助于智能手机,但很多手机客户端不支持慕课系统,学习者进入没有搭建网络的环境时,学习就会中断,难以大规模做到移动式学习。因此,应通过配备充足的学习终端,扩大网络覆盖范围等措施,为学生观看视频、网上互动、网上测试等提供必要的设施,从而,给学生慕课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积极利用机会因素

在慕课课程建设中,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因素。首先,抓住机遇,利用国家出台的有关发展规划与政策。目前,国家出台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国家非常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慕课作为教育信息化下课程开发的新模式,鉴于此,一定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授课教师应深入学习国内外优秀慕课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课程质量,满足高等院校中,学生学习的广泛需求。

(四)全力化解威胁因素

在慕课课程建设过程中,要设法规避外界不利因素,降低风险。首先, 拓宽慕课建设的筹资渠道。慕课本身无偿提供给学习者,目前多数高校,慕课资金来源于学校内部,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导致优质视频资源的制作受限制,慕课平台的软硬件设施开发及利用不足。因此,不仅要募集公益基金,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来引进资金。其次,澄清师生的错误认识。慕课教学模式是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授课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使教师的角色由说教者变为服务者,能够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凑,刘赣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2]江波,王奕俊.“慕课”透视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3]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4]尹康,姚富丽,蔡勇,夏先明,杜一华.高等院校慕课建设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

[5]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

[6]崔璨,刘玉,汪琼.中国大陆地区2014年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5(7).

[7]吴敏,李慧.慕课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

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4

[关键词]电工技术 教学资源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69-01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GZYLX2011146

一、教学资源素材建设的意义

集聚优质资源,促进电工技术课程建设,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课程特色。为学校提供具有应用意义的课程建设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平台,为社会搭建开放式的教学培训公共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以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为出发点,贯彻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思想,力求架构合理,安全可靠,具有先进性、实用性、通用性特点。切实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作用。

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素材的建设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研究与建设,针对相关技术应用及职业岗位要求,建设普适性的课程教学资源,总结并形成以项目式案例为重点的《电工技术》教学资源,开发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求的本课程教学资源库。

三、《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素材建设的主要内容

电工技术课程是工科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具体的应用和初步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主要有: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三相电路的分析、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继电控制电路。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素材建设包括:

1、教学资源素材的内容管理平台模块;

2、教学资源素材的资料模块。包括课程网页建设,素材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资源建设。内容主要有行业调研、课程标准、电子教案、项目案例库、课程考核办法、教学教课录像、课程测评办法等;

3、教学支持环境建设

教学支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进行教学辅助和辅导工具。包括教学指导书、习题库、学生作业作品、专业知识学习资源目录等内容;

4、职业资格证书资源建设。

职业资格证书资源的主要内容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练习题库项目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自测题库项目建设等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四、《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素材的建设方法

研究思路:广泛收集资料,采取座谈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提出教学资源库实施方案;教学资源库在不同专业的应用实践,累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并与其它高职院校进行交流、改进。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企业调研法,经验总结法,集思广益法。

五、结束语

电工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维修电工岗位是学生从业领域的主要从业方向。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为了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工作。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需要注意和解决一些问题如:教学基本资源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以此达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5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需要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方式、评价策略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其中,最为基础、最为根本的要素则是课程建设。

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传统决定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外国语学校的办学历史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高素质、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必然是具有和谐身心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必然具有素养,即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品格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素养、国际素养、本土素养。

自然,外国语学校的育人目标要求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体系。2014年,重庆外国语学校“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方式改革项目”被重庆市教委评定为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重点项目。通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过去50多年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基本思路,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专题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为基本策略;以组织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评价、经费保障、网络建设为重要抓手;以课程整合、课型重建、课程分级、首席教师制、精品课程建设、社团活动课程化、一生一课表、综合素质评价为基本创新点;以综合分层教学、学科分层走班、学科模块走班、学科兴趣走班、社团兴趣走班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拟定《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融智+”课程体系》《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方式改革项目工作方案》《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课程建设工作方案》《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课程实施与管理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初步形成了具有外国语学校特色、培养“核心素养+个性特长”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将重庆外国语学校课程体系命名为“融智+”课程体系。“融智”之“融”即融汇、融合、融通; “智”即智力、智能、智慧。 必修课程、必选课程之外,还有自选课程和自修课程;学科类课程之外,还有社团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之外,还有隐性课程。其中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必修课程、必选课程、学科类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针对“核心素养”而开设的,是为“融智课程”;个性化课程、自选课程、自修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文化节(外语节、体艺节、科技节、读书节)以及各类隐性课程等则主要是针对“个性特长”而开设的,是为“+课程”。

为了便于理解与记忆,我们将重庆外国语学校课程体系编码为“14882064300”。其中的“1”是以“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基”为核心理念;“4”是以“培养具有和谐身心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第一个“8”是以“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品格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素养、国际素养、本土素养”等素养为核心素养;第二个“8”是将所有高中课程整合为体育与健康、艺术、人文与社会、语言与文学、数学与科学、技术与综合实践、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等领域;“20”是整个高中课程包括体育与健康、心理、音乐、美术、政治、历史、地理、语文、外语(含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团、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等20门学科;“64”指20门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个性化课程课程所构成的64个课程序列;“300”指8大课程领域20门学科64个课程序列所包括的300个以上的课程模块或专题。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师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性的要素。这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需要多少老师来教?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来教?这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临的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难题,因为这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决定学生的未来和学校的命运。

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6

[论文关键词]大学 素质教育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相对与显性课程而言的,属于课程体系,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中提出,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研究视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在大学里践行。素质教育的落实关键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隐性课程作为课程建构的独特部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隐性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精神契合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大学管理者越来越重视隐性课程,因为它的作用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持久的。研究者对于隐性课程及其作用持有不同的看法。隐性课程是区别于列人教学计划、有一定教学材料、采用一定教学方法的显性课程而言的。杰克逊就是从班级生活的考察中借助解释学的方法,对于学校日常生活体验的潜在教育功能成功地作出了结构性的描述。

纵观传统、现代、后现代的课程观,当人们把课程解释为学生从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的总和时,就包含了隐性课程概念所代表的内容。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文化当然具有一种隐性功能,隐性课程首当发挥隐性文化的功能。隐性虽是隐含的,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一种非认知心理,靠情感、直觉来体验、体悟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意习得。当然这种无意习得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隐性课程并非是无意的,也需要建构。

隐性课程体现为学校的隐性文化,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校园文化、校园建筑、学校图书馆等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当中。隐性课程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无意注意,通过情感体验和深切的体悟产生作用。所以隐性课程作用于学生是一种体悟、内化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包含反思,通过反思获得智慧。

教育从重知识与技能掌握到重智能发展,再到重素质的养成与完善,是对教育本质的逼近。从根本上说,素质不仅仅是指特长,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点也不在于发展兴趣特长,而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近于教育本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个性的核心是个人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探索,是追求负责任的、理智的自主。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这就需要一定的氛围。“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人是一种丰富的存在,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诉求,素质教育是一种切合人性的具有理想意义的教育观念,并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方法。素质教育要培养一个整全的人,而不是一个畸形的人。杜威的教育观点对素质教育很有启示,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把教育当成一个发展的过程。素质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知识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外烁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只是增加知识的教育,也是素质养成及内化的过程。

中国的素质教育,就基础教育领域而言,针对的是应试教育;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针对的是一种狭智教育。之所以称其为狭智教育,是因为它一方面仅将教育偏于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在知识教育中疏略人文知识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教育观的变革、是时代的呼唤,加强大学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素质教育不仅指向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及智能发展,也指向精神生活及品性的养成。在这个层面上隐性课程与素质教育有着精神上的内在契合,都注重教育的内化。

二、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隐性课程作用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因为是内隐的,不像显性课程那样有一定的计划、教材及评价模式,故隐性课程以潜在性和非预计性为主要特征。隐性课程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人认为隐性课程只是一种隐性的说法,旨在说明在学校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也在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有意安排的课程活动。但对是否要开发或利用潜在课程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既然是隐性的、非人为的因素也人为化的话,可能是事与愿违,弊大于利;也有人主张既然实际上产生着影响,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以便更好实现教育目的。所以,隐性课程建设需要对其价值进行定位。

(一)隐性课程建设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隐性课程与素质教育都需要内化,在精神上存在高度的契合。隐性课程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必要条件。隐性课程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感染学生,通过对美的享受来吸引学生。康德认为美是最高意义的善,蔡元培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隐性课程主要给学生以一种审美的享受,营造一种追求美的氛围。比如当学生走进古朴幽雅的校园,其中的鸟语花香、富有个性的建筑,学子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关爱,便会使宁静、庄重之感油然而生,也易激发人的灵感和对未来的憧憬。

审美离不开一定的形象,美感具有形象性。色彩、线条、节奏、音韵、旋律、端庄、清秀、高雅、和谐等等都是基本的美学要素,大都通过直观、直感作用于人,通过情感和体悟作用于人。审美还有一个审美感受的问题,与审美的前视角有一定影响。隐性课程不但是非学术的,也是学术的。比如当学生走进挂满了字画的图书馆走廊时,当学生经过富有特色的雕像校园时,对于字画和雕像本身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生是否会产生美感,对于字画和雕像人物知识的了解程度决定了是否会产生审美共鸣。如果这个学生没有与此相关的知识,也就无需提到美感乃至审美共鸣。

隐性课程建设需要与显性课程建设对接起来,隐性课程显著的德育、智育功能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品德,陶冶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0。为此,隐性课程建设也要注重大学生素质的养成和内化,营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良好氛围。

(二)隐性课程建设以大学特色文化为内涵

大学文化体现出大学的理念与特色,一所大学的隐性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个性。大学隐性文化首先在物质层面上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比如优美的校园、幽雅的环境、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术气息浓厚的图书馆、庄严古朴的博物馆等,总之隐性文化要与教学环境密切相关。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教学观念环境、班级教学环境、教学社会环境。

隐性课程建设应注重文化性,塑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价值系统。大学这个价值系统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承载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创造一种物的价值,而是要创造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而且是这些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通过某些特殊的途径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之中,并通过他们的价值追求去创造社会的价值、国家的价值和民族的价值。大学的价值是面向大学生、面向社会的,也是面向未来的”。大学实现自己的价值系统需要构建自己独特的隐性文化,因为隐性文化的个性往往体现大学的个性与特色。

隐性课程建设要结合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既要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也要凝练自己的特色。其主导思想应是: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凝练出独特的大学精神,培育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另外,在加强校园硬件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文氛围的塑造,既要体现人为性的品格,又要体现自然性的品格。总之,隐性课程建设既要体现科学内涵,又要体现人文氛围,具有足够的超越性和神圣性,有利于培育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人文精神。

大学应是彰显文化的场所,学校文化既要独立于社会文化,又要融入社会文化。学校要以自己独特的先进文化去培养学生,越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对学生的有效作用越明显,也使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隐性课程建设的途径

(一)大学领导的视野和水平

隐性课程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文化的体现者,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反映出大学领导者的视野和水平。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要求大学领导者具有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理念是全局性的、前瞻性的,应渗透到大学建设的各个环节。大学领导者提出教书育人,也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其中都包含隐性课程的功能。

大学领导者对于隐性课程建设的视野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其对大学精神的理解,体现大学文化的特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梅贻琦、吴玉章等都注重学校隐性课程的建设。

从隐性课程建设的内容来看,包括学术方面的和非学术方面的。大学的学术信念、学术理想、学术民主是大学领导者必须考虑的。当今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很少被自觉予以扼制。对待学术民主的态度很可能取决于其学术信念,学术信念本身就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民主的氛围、自由的空气才容易孕育创造的种子,创新是个性的内涵,也是素质教育的真谛。非学术方面来看,领导者要着力增厚学校人文底蕴、提升伦理地位、创建有特色的校风、校貌,在管理中注重文化建设。

(二)大学教师的隐性课程意识

大学生的成长需要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人才培养质量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在课堂。课堂不仅是常规课程的也是隐性课程的阵地,教师应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使之具有更鲜明的个性,产生更大的隐性教育作用。事实上,学生在校园里接触最多、最久、最直接的是课堂,是其所在班级的基地。应当说,小小的班级与课堂,从形式上看可做的文章与整个校园比要少得多,但从内容上看则大有文章可做。教师的“教风”、班级的“班风”,可做的建设性工作确实不少,教师肩负着最重的任务0。

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7

Abstract: This article took an integrity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ourse website application by system thinking, summarized the behavior factors into 5 dimensions, 107 factor indexes through AHP, then built up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website, and analyzed these indexes qualitatively, finally used it into the new curriculum website building.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课程网站;教学思维;学习思维

Key words: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course website;teaching thinking;learn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189-03

1 需要构建新的课程网站评价模式

当前对课程网站的设计方法、技术应用、平台搭建、资源建设、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这些主要是从教育者或网站建设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没有将课程网站做为一种特殊的网络传媒形式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课程网站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是课程网站的两大应用主体,两大主体的思维方式不同也导致了他们对待课程网站的方式不同。教育者是课程网站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教学思维的不同,影响了课程网站的呈现形式;学习者是课程网站的使用者,学习思维的不同,影响了学习者对课程网站的认同程度。因此有必要从网络媒体的双主体因素的角度对影响课程网站应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出新的课程网站系统应用因素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课程网站构建及应用的主要因素,构建出新的评价体系。

2 影响课程网站应用因素评价层次结构

从教育者的教育思维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行为影响因素有建设目标、网站搭建、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监控五个方面。其中建设目标主要分析的是网络传媒的传播特性,网站搭建分析的是网站的技术特性,其余是教育特性的分析。从学习者学习思维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影响因素有学习选择、学习评价、学习工具、学习方式四个方面,其中学习选择是从传播特性和技术特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余的主要是从学习特性进行分析。由于课程网站做为网络传媒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在从教育者的教育思维和学习者学习思维产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均要考虑网络传媒的传播特性、网站的技术特性和教育特性(学习特性)。这三种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在一起。每个因素下面又各有影响因素,各种因素不仅受到传播特性、技术特性和教育特性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因素与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其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属性的问题。如果我们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指标权,能够从影响课程网站应用行为因素中总结为5个维度、107个因素指标,并由此可建立影响课程网站应用行为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以及影响课程网站应用行为因素的思维树模型(如图2所示)。

3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3.1 建立判断矩阵 为了比较定量化,应用1-9表度法(见表1),通过逐对两两比较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生成判断矩阵,表2为B1判断矩阵。

3.2 各层因素的权重计算 根据判断矩阵给出的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值,计算每个指标在其所在判断矩阵中的权重。以判断矩阵B1为例,计算C1~C5的权重,即可判断出准则层中的传播、技术和教学对于目标层—“影响课程网站应用因素”的权重。具体计算步骤为:

①将判断矩阵A—B中的元素按行相乘,即Mi=■aij,i=1,2,…n

可算出MC1=0.125,MC2=0.125,MC3=1,MC4=8,MC5=8

②计算权重,即Wi=■,i=1,2,…n

可算出WBC1=0.123,WBC2=0.123,WBC3=0.187,WBC4=0.283,WBC5=0.283

将判断矩阵B1中的权重向量WB1=[WBC1,WBC2,WBC3,WBC4,WCB5]T填入表2中,得到五个准则指标的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排序,如表2所示。

3.3 进行一致性检验 得到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后,需要对其有效性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该判断矩阵的有效性,进而科学地反映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以B1矩阵为例,具体检验步骤为:

①将判断矩阵与其对应权重向量相乘。如计算AW。

②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i=1,2,…n。

③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选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其中CI=■;RI见表3中的对应值。

④计算一致性指标比率:CR=■。

通常当CR=0时为完全满意的一致性;当CR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AW=1 1 1/2 1/2 1/21 1 1/2 1/2 1/22 2 1 1/2 1/22 2 2 1 12 2 2 1 10.1230.1230.1870.2830.283=0.6230.6230.9631.4341.434

λmax=5.077,CI=0.019,CR=0.017

影响课程网站应用因素评价体系A~C层次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4~5所示。

3.4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总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目标层(最上层)的相对权重。这一权重的计算采用从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如C1的总排序值为0.5×0.123=0.0615同理可计算出C~E层所有因素的的总排序值,因篇幅所限不一一罗列。根据各因素的总排序值选出各层最主要因素的分布情况(如表6所示)。

4 结果分析

4.1 从结果可以看出,利用层次分析法能得到影响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因素的量化值,可以从整体上对课程网站的建设进行直观的评价。在课程网站建设前可根据各影响因素进行选择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改进,使课程网站更符合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求,让教育者更好地利用课程网站进行教学。

4.2 由表6结合图2影响课程网站应用因素的思维树模型,在C层影响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选择,其次是学习评价,然后才是教学内容、教学监控、教学分析分析等因素。在D层影响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的主要因素有网站使用目的、学习检测、教学资源、教育者能力、学习者控制等因素。在E层影响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强制学习、信息教育能力、测试反馈、教学内容控制、自制资源、资源扩展、内容质量、教学模式选择、检测手段、反馈工具等因素。因此在进行课程网站建设时要多从以上所列出这些因素出发进行设计和改进。

4.3 从各层最主要因素统计情况来看,教学思维产生的影响的因素总数比学习思维产生的影响的因素总数稍高,学习思维产生的影响的因素名次比较靠前,因此从总体上看两种思维产生的影响基本持平,说明影响课程网站的传播应用、技术选择、内容表达等方面是教育者的教育思维与学习者的学习思维相互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董肇君,系统工程与运筹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孙宏才、田平、王莲芬,网络层次分析法与决策科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郑方辉、熊红轶,网络媒体频道影响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市场研究,2007(8).

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61-03

当今时代,素质教育已俨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作为高等教育分支的高职教育,积极开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是适应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

走进高职院校,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但却热衷于做低头族。习惯了手机陪伴的生活,与外界的隔离使之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与人沟通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有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存在问题。凡事找百度的习惯,使得他们缺乏自我思考、选择辨别、概括总结的能力,不再具备勤奋钻研的品质。对文化快餐的喜好,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地品读经典作品,深入吸取经典中的人类文化精髓,对真善美的理解力也在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倾听力不强、动手能力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很多高职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大打折扣。当他们走向社会,进入用人单位,认同度往往不高。认同度不高,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而是他们的人文素质不高。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应成为教育的焦点。

2.人文素质课程不受重视

现阶段,尽管大家都认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类课程的地位在高职院校还是没有被很好地重视起来。重视专业发展依旧是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人文素质类课程课时少,被边缘化仍旧是一个普遍现象。拿人文素质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大学语文来看,笔者对山西的五所高职院校: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科职业技术学院、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做了调查,大多数课时安排在48~60个之间,有的学校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有的大学语文课程直接被应用文写作代替。由于人文素质类课程在学校被边缘化,教师也不重视,比如,在建设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专业老师的参与度较低,于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师资的储备方面都出现匮乏的状况;学生也更不重视,上人文类课程只是为了学分,而不是提高素质,不能正确认识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3.人文素质课程本身发展不足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没有体系,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强,随意化、临时化成为发展常态。因为人文素质课大多是以选修课的方式存在,许多高职院校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哪个老师愿意报,那个老师就可以上,至于上课的内容选择、授课水平、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是否符合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则不再重要,只要填充了这个人文素质体系的空白就可以了。课程的杂乱无序性、开设的无目的性、表面的形式化使得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拼凑出来的五味杂陈的大拼盘,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上述情况的存在都严重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构建一个有价值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

* 2013年度山西省省级教科研项目“高职高专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与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JG2013041)

二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人文是一个体系。那么,要构建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就不应该只是简单随意地将一些课程堆积起来,而应该在一个理念目标的指导下,在建设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本着创新、优化、管理、全面等原则将这个系统工程搭建好,真正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

1.要有目标定位意识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高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想在高职院校真正赢得应有的地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个高职学生成长的双翼的理念必须建立起来。同时,还必须先将自身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明确好,这样有了正确先进理念的引领,有了明确的定位,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才能越来越好。这方面,南方的高职院校的探索远远早于北方。比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2003年就开始推行“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并将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使得关注学生的思想与精神成人的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教育、能力培养拥有了同等的地位。

2.要有核心课程意识

既然是一个体系,那么体系就一定要有主干,也就是核心。建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有核心意识,即应建立起核心课程模式,里面的核心课程不仅要固定存在于体系之中,而且要不断优化成为品牌课程。它们应当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与思路,并能够引导学生能以自身为主体去看待和了解周围的事物与时展。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核心课程这一模块的建设中,就是以语文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体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中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用以保证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的形成。除此之外,核心课程中还应包括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开设的延展性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方面均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开设的课程应当成为这里的主力,可以此来建立课程的整合和调整方向。同时,要意识到选修课不能仅站在职业实用的一面考虑,还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围绕一个全面的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面来进一步设计。比如,围绕各领域的发展,从多元的学科角度与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较完整的知识,有助于打破思维的惯性,实现专业间的融通。可以开设文学与艺术、哲学与历史、数学素养、物质科学等方面的课程。

3.要有改革优化意识

目前,学生学习基础不够好、学习习惯不佳、学习动力不足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效果,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这些年,高职院校在语文、高数、外语教学内容上的探索改革是有目共睹的,但单单在教材内容、教师素质上下功夫还不够,还应在组织有价值的课程活动方面多思考,还可以尝试学习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来增进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微课、私播课等技术的运用,能与学生形成课上课下的互动学习,激发学习活力。还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引入一些教学实施方法,比如,德国职业教育常用的关键词卡片法、可视化教学法、观点站位法、旋转木马谈话法。对于已存在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则要从体系构成的需要出发,从受学生欢迎程度出发,进行合理的取舍,去粗存精。比如,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山西文化选修课程,因为内容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生非常喜欢。对于被保留下来的课程,学院要有打造品牌课程的追求,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鼓励教师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同时,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开发新的课程形式。

4.要有创新意识

相对于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方面取得的经验,高职院校由于发展迅猛,积累不足,加之学生生源质量的不同,无法直接采用,必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那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创新呢?创新点可以从现实入手,在问题中寻求突破。比如,如何将专业素质建设任务与人文素质建设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如何将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相结合,将人文素质课堂上的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建设中,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传递到学生的思想里?如何将企业文化内涵与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人文素质课堂上得到提高?如何将课堂活动内容与课外活动内容形成互动与补充的动态变化关系?简而言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成为一个动静结合的不断变化的体系,要成为连接现在与未来的一个纽带。

有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管理》的论文中,它提到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建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时的做法。他们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三个模块,人文知识与视野、人文价值与情感、人文行为能力。其中,人文知识与视野下设人文素质课程,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创业就业课程模块、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模块。人文价值与情感模块具体由校内实践活动课程完成,该课程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素质工程。人文行为能力的形成则通过专业课程完成,具体课程包括:通用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等。如此,静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动态的人文素质活动结合了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另外,还应将学生社团活动、校企合作活动也纳入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让这个体系更丰富更充满活力。

5.要有质量管理意识

一个体系的健康运转、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质量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离不开管理机构的运作。从本科院校的经验来看,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得好的院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保障机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想在高职教育中发挥作用,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应当提到议事日程,建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更是必需的。有了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对教师的选择严格把关,就再不会出现讲得不好的教师就教选修课这种情况,能上选修课的只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再不会出现选修课没有章法地以大杂烩的方式出现。同时,这样的机构机制保障可以实现真正的有序管理,可以起到真正监督教学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选修课程教学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提高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

6.要有全面意识

课程体系要对学生的教育真正起作用,不能只依据体系内的课程起作用。学院里的每一个教职员工人都必须承担培养的工作与责任,它应该是全员参与的一个体系。同时,这个课程的体系设计理念中还要有全程的意识。从入学到毕业就业到职业发展,课程体系都应该发挥应有的效用。比如,一些高职学校实行的新生入学导师一对一跟踪指导制、毕业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无终点制值得学习。只有这样,大家共同营造起人文素质教育大的环境氛围,学生沉浸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文素质教育,成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 结束语

对于学生个体成长、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去除急功近利之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学校的优势相结合,将人文素质教育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翠玲、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李明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莫勇明.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管理[J].广西教育,2014(7)

[4]徐淑华、王南山、殷锡武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与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5]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9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77-01

通过课程建设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加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相关的技能得到锻炼。但当前多数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都是基于单个课程建设的,各个课程之间有一定知识重复,实践训练关联比较少,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信息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一步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按照计算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标准科学地划分课程模块,按照课程群的模式进行课程建设,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分析了各门课程内涵以及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把其课程体系划分若干课程群。并针对不同的课程群进行不同建设目标的规划,实现课程群的内容知识共享和计算机编程和解决能力的连贯培训,同时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实现各个课程群的内部优化。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加强计算机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好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计算机的核心知识,并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课程群的划分原则

课程群的划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是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需求实现的,课程群的个数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建设的需求来分析确定。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关系到各个课程群的建设,是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群的知识系统建设。为此合理划分出课程群并进行建设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人才的关键。

按照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进行若干课程群的划分,所需的公共课不再规划到计算机课程群中,他们是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软件核心课程群、软件工程课程群、计算机应用课程群等五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应包含哪些核心课程以及相关的选修课程,按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能力培养的层次进行,并分析出其知识结构及构建的过程,规划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过程及能力培养目标。

二、课程群的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的课程体系按照知识的结构进行层次的划分,确定各个知识群,理顺各个课程群之间的内部关系,使之课程群的知识要集中,围绕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知识,课程群体系的确立是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关系到达到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程度。

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具体培养目标,该课程群设置的目的,能够提供本科生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训练什么技能,经过课程群的学习,学生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能力的提高。如果一个课程群没有长远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群要进行调整,减少或增加新的课程,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知识培养目标。

三、课程群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群的划分,可以知道那些课程是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哪些是从属课程,构架出该群的知识内容,并对课程群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划分,在课程群的内部进行知识共享,达到讲授这些课程时不必重复已经掌握的知识,达到节省课程的目的,也能够使知识在课程讲授时变的结构化、层次化、使学生能从整体上理解,更加便于掌握。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能够使该课程群的实践训练变得非常体系化,更加容易确定如何达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每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一定要给出知识的重点,围绕这些知识的核心来讲述课程,并进行整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融合,便于学生综合掌握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程群建设措施

每个课程群的知识层次以及实践训练的目标不同,要根据课程群的特点研究出适合的具体建设措施,让课程群内的各个课程的讲授协同化,共享知识,以相同的目标进行试验训练,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时间性非常强,只有把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试验、实践项目训练中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为此要跟据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设计出每门课程的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是课程群建设最根本的措施。在每个案例设计的一定要有目的。同时要兼顾各种学生知识层次的变化。同时要和学生实践锻炼结合起来,留有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否则也会成为填鸭式教学。与高职式的培训没有什么差别、课程群的每个课程要根据案例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实践内容。形成课程群的实践体系,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讲授计算机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自学,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架构上进行补充。帮助学生自学、融会贯通课程群内的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每个课程群都设立在自己上网web网络教学系统,采用学习控制和学习住宿来引导学生完善知识体系。Web网络教学系统也是学生在学习是交流的最好方式,可以非常容易实现每个知识点不同理解的讨论,其历史信息也为后续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Web网络教学系统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较顺畅,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也促使了教师内容和质量的提升。

五、课程群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要有建设规划,划分多个建设阶段来完成,并设定每个阶段的目标。课程群的建设,,以三年为时间规划。对每年进行阶段划分,并设定每个学期内容建设,每个阶段要进行详细的划分的建设规划。其中课程群的划分,课程群的知识体系的建立,课程群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规划,案例教学的每个案例的设置、课程群的实践体系、web网络教学系统、课程群的教材建设、课程群相关的教学研究等等都要进行详细规划,只有采用工程模式的建设才能控制课程建设的进度,进行合理时间安排和各个建设者之间合理分工,才能达到课程群设定的建设目标。

六、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如何进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本文在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要求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提出基于课程群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知识层次划分课程群,设定各个课程群的建设,本文的课程群建设多所高校有序的进行,课程建设的成果已初步显现出来。为此各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本科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志德,刘德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机械职业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