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基础护理实训集锦9篇

时间:2023-11-06 10:10:43

基础护理实训

基础护理实训范文1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训课;改革方法;提高效果

1实训课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患者的关爱 基础护理学的实训课大多数使用的是教具和模型人,由于她们不会表现出病痛的症状,不能引起学生的怜悯和同情,所以学生们上课时动作粗暴,有时还故意的摆布和玩弄模型,操作中丝毫表现不出对患者应有的关爱之情。

1.2欠缺沟通技巧 大多数学生上实训课时不重视与患者的沟通,或只是机械重复带教老师与患者沟通的内容;或像是背课文一样使用毫无表情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结果当她们去医院遇到不同类型的患者时,就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可能增加患者不信任感,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1.3应变能力差 当学生进入临床不能灵活处理不同的问题,特别是操作中遇到意外情况时往往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结果也引发了患者的恐慌,有的患者要求换人,因此学生的心里负担很重,缺乏自信心,不敢独立的处理问题。

1.4操作考核标准不全面 传统的操作标准分数分配主要为三部分:操作前的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的评价,这种操作标准缺乏对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对患者的关爱、应变能力的评价,重点还是对学生操作流程熟练程度的评价。

1.5实际动手能力差 很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原因主要是实训课中常用模型人。如静脉输液时大部分时间在模型手臂上练习,不必费心去寻找部位、挑选血管,因模型人身上都有了明显标记[1]。这种方法上实训课,操作技能很难有大的提高,当学生面对不同类型患者的血管时,一针见血的成功率很低。

1.6练习时间不够 某些操作如鼻饲、吸氧、卧有患者床的整理等,当实训教师示教后,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只有60min,如果5~6人一组,每人只有约10min的练习时间,在短短的10min内掌握一项操作是不够的。

1.7与临床脱节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几年才修订一次,而且某些内容缺乏新的护理理论与操作方法,如果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上课,一些内容滞后于临床。所以当学生在医院实际操作时感觉书本上的某些内容与临床不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再学习才能完成护理操作。

2实训课改革的措施

2.1提前1w安排实训课 教学部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提前1w填写实训课安排表,如不填写实训课只能延后1w再安排,这样做的目的是:①实训课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实训课;②任课教师和授课的班级明确实训课的地点;③任课教师课前再次检查实训用品,根据实训内容提前布置好场地;④上实训课的班级较多,实验室不够用时,可以及时调整并提前通知到班级。

2.2开放实训室 只是让学生在正常上课的时间练习操作是不够的,必须给予她们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周六、周日。为了保证课外练习操作的质量,教学部要求提前安排好每个班级的练习时间与地点,教师轮流值班参与管理,课后做好物品的整理与清点。

2.3真人真做 很多操作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真人真做的方式,如口腔护理、卧有患者床的整理和更换、常用的几种注射、静脉输液、吸氧等。只有当每个学生扮演患者后才能体会到患者的需要,怎样与患者进行有效的解释与沟通,如何动作轻柔,关爱患者。同时通过真人真做的练习,同学们将情感投入到护理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将护理艺术化的过程[2]。

2.4增加课间见习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与临床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学校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这样可以让她们了解一些病历和基本的护理方法,有机会看到最新的护理进展,积累一定的临床见识,更好的掌握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操作。同时使她们认识到护理操作的重要性,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2.5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中专生由于年龄偏小,学习能力、自制力较差,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喜欢聚在一起,这样不利于实训课的学习。所以授课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练习中以达到以强带弱,以优带差,提高实训课效果的目的。

2.6实习前集中培训 为了使学生在实习时能将所学的护理学基础的各项操作用于临床患者,进入医院实习前,教务科组织学生进行2w的护理技能训练。具体方法是:每一个实验室固定训练的项目和一名指导教师,2w的训练结束后,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操作考试。

2.7制定新的操作考核标准 为了突出与患者交流沟通、关爱患者和应变能力的评价,新的考核标准为:仪容仪表和用物准备10分,交流沟通能力15分,尊重关爱患者15分,操作程序50分,应变能力10分。考试时尽量采用真人真做的形式,这样更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8改革实训课成绩的评定 为了使学生重视技能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实训课成绩的评定方法改为在校期间4项操作(无菌技术、静脉输液、备用床、导尿术)必考,其他项目以小组(5~6人一组)为单位抽考,实习前所有的操作让学生再抽签考取一项。对于操作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集中培训后补考合格才能允许其进入临床实习。

2.9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紧密与临床结合,我校选派教师去合作医院定期学习或请临床护理人员参与护理实训教学、并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典型的病历及新的护理方法、临床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正确的应对方法,不但解决了护理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脱节的问题,切实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医院采用的是现代化护理模式,既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整体护理,强调对患者的生理、心里及社会适应的全面护理[3]。为了适应临床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理学基础实训课只有从各个方面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为临床培养出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4:484.

基础护理实训范文2

基础护理学实训(以下简称基护实训)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学生走向临床实习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深入,优质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当前高职基护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基护实训项目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问题的亟待解决促使了基础护理实训教学的改革。

过程化考核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安全文明等情况做出综合的考量,并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前对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并将此分数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项重要依据,此考量过程不仅仅应贯穿于一个教学单元,更应该贯穿于学期始末[2]。

一、基护实训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近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生源持续较少。在高等院校中已经出现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足等现象。传统的基护实训课堂中,通常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督促,学生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走神、玩手机等消极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2.传统考核的方式单一

传统的基护实训考核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而在学习过程中散漫、考前靠突击复习应对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

基础护理实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考核方式的单一,多数学生不注重平时实训项目的练习,临近期末考试时才开始着手复习,靠死记硬背基护实训流程来应付考试。虽然最后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但是他们对实训操作的把握不够,动手实践能力仍需提高。

4.传统考核后缺乏总结

传统的期末考试结束通常意味着本门课程的结束,学生在期末实训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反馈到学生本人,导致学生虽然通过考试却并不知道自己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中出现了那些不足,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总结并调整教学方法。

二、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教学设计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将过程化考核应用到护理实训教学中,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学习、课下练习的积极性。通过过程化考核教师可以动态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过程化考核,获悉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错误和个性问题,总结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成绩评定

基础护理实训过程化考核综合成绩包括平时学习的随堂考核、阶段性测验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分别按照百分制给分。

1.随堂考核

基护实训课堂每位教师指导20-30名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每节课堂中根据学生听课的态度、课堂纪律、练习情况以及实训报告的书写等给以平时学习的随堂考核成绩。

2.阶段性测验

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需求,将基护实训项目中的部分项目(备用床、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无菌技术、口腔护理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肌内注射、静脉输液、留置导尿术、鼻饲法、氧气吸入技术)定为重点实训项目,进行阶段性测验。重点实训项目给与4或以上学时进行学习,最后2学时定为阶段性测验时间进行课堂考核。教师可根据具体实训项目所需时间安排考核形式(如单独考核、几人同时考核、小组互评式考核等)。课程结束时,取所有重点实训项目成绩的平均值为阶段性测验成绩。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重,应最大程度反映学生掌握情况,摒弃传统的单一考试,采用必考加抽考的形式进行。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将无菌技术和静脉输液定为必考项目,剩余重点实训项目采用随机抽签考试形式进行,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静脉输液、肌内注射、鼻饲法、氧气吸入等临床常见的实训项目采用病案分析的方式考核。期末所考项目平均值即为期末考试成绩。

4.综合成绩

综合成绩=平时随堂考核成绩×20%+阶段性测验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成绩则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四、过程化考核改革成效

1.学生出勤率、上课纪律明显好转

过程化考核实施后,学生发现仅靠考前突击和期末考试无法通过本门课程的考试,开始注重平时上课期间的表现,出勤率得到保障,上课纪律也明显好转,基护实训课堂上散漫走神、玩手机等现象明显减少,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保障。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采用过程化考核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在阶段性考核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课堂中以及课外开放练习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3.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基础护理实训过程化考核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尤其是教师根据阶段性考核的效果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利用课外开放练习时间不断学习和进步,期末实训考核时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保证质量熟练的完成实训操作。同时教师也在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基础护理实训范文3

论文摘要:目的 探索现代大型综合医院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方法 对2008~2009年在我院实习的112名护生进行培训。结果 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培训体系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结论 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能优化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职业能力。

实习护生培训是指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化培训, 使实习护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深入提高的教育和实践过程[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围绕护理岗位的要求,研究构建了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化培训。对象112 人,均为女性,年龄20~25岁,中职生52 人,高职生15 人,本科生45人。培训时间均为一年。

2 方法

对所有入选对象开展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现介绍如下。

2.1 系统化岗前培训

2.1.1 岗前医院概况介绍 上岗前由人事处、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介绍医院基本概况、科室设置,医院的理念、发展前景,护士行为规范,岗位纪律及工作制度,基本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使实习护生尽快熟悉职业化环境,较快地进入角色。

2.1.2 岗前专题教育讲座 岗前培训期间,举办专题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有护理服务文化新理念、护士服务礼仪规范、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化风险意识及防护能力等。

2.2 轮岗培训 对实习护生,我们安排每3 个月轮转一个科室,一年内轮转内、外、妇、儿各科。在轮岗期间,实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模式。带教老师首先让其熟悉科室环境及各类物品的放置,讲解各种规章制度、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并培养他们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使其循序渐进地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本培训体系通过岗前技能训练和系统化轮岗培训,在知识与具体工作要素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2]。

2.3 特色带教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是执行培训任务的“细胞”,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3]。带教老师竞聘上岗,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若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非但自己不能以身作则,还常把不规范的操作教给实习护生,埋下安全隐患。本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带教老师竞聘持证上岗,优化了师资力量,保证了教学质量。

2.4 考核评价 利用护理部制定的轮转实习护生手册,评价实习护生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操作能力。另外,各科室需自行拟定理论知识考题,完成对实习护生的出科理论测试。

3 结果

通过系统化培训,我院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后,很快适应了护士角色,护理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特色培训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培训效果和实习护士的工作表现受到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及护理对象的肯定。

4 讨论

实习护生岗位培训是培养实习护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希望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1265-2721.

基础护理实训范文4

一、研究对象

2012级240名新生入学后,根据个人的入学成绩进行分班。相同的分数段的学生随机分到6个班级。选取1班作为实验组,2班作为对照组,每组40名学生。两组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二、方法

1分组情况

实验组采取异质搭配。将40名同学,分成8组,每组5人,按照学习成绩、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性格、家庭背景,学生对任务和活动实施自我管理所表现出的个人行为特征,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建过程参与了学生的组合意向。对照组将40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5人。

2实施方法

实验组采用异质小组合作式练习与考核方法,每项护理技能操作平时成绩由两个方面构成,小组互评占30%,教师抽考占70%。小组互评成绩是组内其他成员对其的评价,小组互评在课外练习时间完成。教师考核采取抽签的方式抽取各小组中的一位学生进行考核, 其考核成绩作为所在小组每位成员的成绩。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练习与考核方法,即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抽查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所得成绩即为学生的平时技能操作成绩。

3效果评价

对于两组学生的技能考核、平时成绩进行比较,对两组课外练习出勤率进行比较。

三、结果

1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如下表所示)

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

组别例数操作成绩实验组40855±79对照组40785±83t值5604P值

实验组出勤率为92%,对照组出勤率为67%。

四、讨论

(1)提高了技能练习的效果。“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训项目多,辅导任务重,每小组的人数也较多, 在实训课堂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逐一进行指导、纠错,因此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为此在操作训练结束后随意抽小组一位同学进行考核,并将学生最关心、最具有切身利益的技能操作成绩与小组每位成员挂钩,由于抽考学生为随机性,从而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她们感到人人身上有担子, 个个身上有责任,促使学生重视课堂练习,认真研究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2]。

(2)提高了实验室开放的效果。护理实验室在课外活动时间及周六周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以帮助学生强化训练技能。组长记录参加学生名单及训练情况,作为小组互评成绩的依据。实行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实验室训练,使出勤率高达92%,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度。

(3)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护理学是一门理念与实践并重的专业,通过护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还要有与医生、患者及医技人员等密切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团队精神正是我们学生所缺乏的,我们“90后”的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实行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给学生学会合作的平台,让他们知道任何一个组员落后了都会影响小组的整体成绩,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提高了学生技能实训的成绩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实训范文5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及现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需要出发,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医院文化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知识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的,建立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

2建设目标

通过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及医院专家的共同努力,使护理实训基地成为设施先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作高效、社会服务性能良好,为护理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技能训练,为护理专业教师提供技能提升及科研平台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建成后的护理实训基地成为集专业教学、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岗位技能培训、医疗服务为一体,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突出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能为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培养优质护理人才。

3总体思路

鉴于部级示范校建设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我校对10余家医院及先进院校的护理实训基地进行了参观、调研,在充分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完善实训室功能、拓展实训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的,学校-医院共建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并对此方案付诸实践。在此期间不断跟踪学生的实训效果及医院的反馈意见,对不足的地方进行及时改进。

4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基本情况

4.1整体布局及环境建设

4.1.1整体布局

护理实训基地总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一共分为三个实训功能区:①医学基础实训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要开展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等课程的实验(训)教学;②基础护理实训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要开展护理学基础的实训教学;③专科护理实训区,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要开展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健康评估、急救护理、中医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等课程的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可同时满足1440名学生的实训教学的需要及技能鉴定,可操作实训项目达150余项,覆盖教学大纲、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多层次要求。

4.1.2人文“软环境”建设

我校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利用实训室内及走廊的墙面,安装科普展板、行业标准、护士形象与礼仪规范,并悬挂南丁格尔相、医学生誓言、日内瓦宣言,名人警句等,体现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爱业敬业,在学习中体悟医务工作者的严谨、仁爱。并注意充分利用实训各种技能培训及比赛,让师生都融入比、学、敢、帮、超的教与学的氛围,形成一股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正能量,使师生的专业技能、道德情操、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素养得到升华。

4.2完善设施设备,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

第一,按照三级甲等医院病房规格,满足各功能区基本教学需要。基础护理实训区,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模拟中央供氧、模拟中央吸痰、模拟中心呼叫系统、天轨输液架、防撞扶手及其他基础护理必备的设备设施,在满足基础护理实践教学的同时,给学生一种医院真实的环境感受;专科护理实训区,配合各专科教学,进行了有各科特点的改造,如妇儿实训区增设了新生儿沐浴、游泳室、新生儿病房,外科实训区进行了洁净区和非洁净区的划分等。实训基地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先进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第二,充分考虑学科间的联系,使实训室具备通用型技能的实训教学条件,以便有效利用实训场所。《生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共建,《病理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与《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共建,《基础护理学》实训室与《健康评估》体格检查室共建,可以高效整合教学资源,无形中增大实验场地,更好地满足实验(训)需要。第三,各实训区配备多媒体投影、触控显示系统、示教反示教系统用于训练前的示教、操作录像观看,也便于学生反复观摩、自主训练。第四,虚拟实训软件的建设。我校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共建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基础护理、儿科护理等4套实训软件,将护理技能操作编入软件之中,模拟临床真实情境进行操作练习,从学生接触患者开始到整个护理操作结束,每步操作都设定了标准,并通过不断变化的病例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处理,最终还可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打分和点评,以人机对话形式完成操作考核。该软件既满足教学,也可为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科护理技能训练提供支持,从而避免或减少因护理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护患纠纷。在操作过程中,趣味性强,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学生反映好。

4.3加强实训基地管理

4.3.1管理构架

我校实训中心采用教务科-教学部-学科组-实训室管理人员四级责任制管理,教务科提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整体规划并申报财政预算,教学部负责对部属实训基地建设提出规划及进行学科间实训室的协调,学科组主要提出各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及物品采购,实训室管理人员直接负责实训场地及物品的管理。

4.3.2完善管理制度使管理规范化

在原有实训基地管理基础上,完善或修订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第一,每个实训室制定富有该实训室特色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实训带教教师岗位职责、学生管理制度,并将这些制度上墙,让老师及学生时时看得见、照着做,把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渗透到实训室管理的每个细节。第二,通过学科组研讨,制定出每个实训仪器的规范使用流程,并将其悬挂在实训仪器上,规范学生的操作。第三,建立实验室开放使用制度,在课外时间对学生开放,并安排教师指导,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所学操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第四,建立实训室管理教师考核制度,将实训室的建设、实训开课率、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使用率与实训室管理教师的学期考核直接挂钩,从制度上对实训室管理教师进行要求,确保实训室为教师授课,学生实训提供最有利的保障。设计印刷《实验(训)室使用登记本》、《实验(训)设备使用登记本》、《低值易耗品及一次性材料账薄》、《实验(训)用物领取登记本》、《实验(训)设备损坏、丢失、赔偿登记本》、《实验(训)药品登记本》、《实验(训)废弃物净化处理登记本》、《实验(训)设备检查维修登记本》、《实验(训)仪器设备报废申请表》、《实验(训)课表》、《实验(训)常规检查记录表》等多个文件,做到实验(训)场所和物品的科学规范管理。

4.4开展职业培训,拓展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4.4.1开展临床专项技能培训工作

利用护理实训中心的仪器、设备,与周边医院和社区衔接,为临床护士岗前专项技能培训提供服务。模拟病区可为各医院参加省市技能比赛的护士提供训练场所及设备。

4.4.2开展短期培训,发挥技能考核鉴定的社会功能

我校于2010年10月已被卫生部卫生行业职业技能中心授予“四川省卫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可承担卫生行业中、高级《护理员》、《妇幼保健员》、《医学信息技术》、《药剂员》、《检验员》、《口腔修复工》的技能鉴定,学校先后与四川省劳动保障厅、四川省卫生厅等部门接洽,具备中、高级《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刮痧师》、《健康管理师》的培训与考核鉴定的资格。充分利用护理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面向实习生、毕业生、社会人员开展《护理员》、《妇幼保健员》、《医学信息技术》、《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刮痧师》、《健康管理师》等短期培训与考核鉴定。每年培训人数可达1000人以上。

5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不足

基础护理实训范文6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课和《基础护理技术》有机结合的教学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校12级专科护理两个班分别为试验班和对照班,试验班采用改革后教学方法授课,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授课后用自制调查问卷对试验班学生及基础护理技术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并对两班基础护理技术考核中护理礼仪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改革后的试验班学生考核成绩及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改革后试验班学生对于教学效果评价及基护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均好。结论:改革后《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关键词 护理礼仪;基础护理;实践研究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79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此推断要想让学生学好护理礼仪,应把其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以往护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在第二、三学期才开设《基础护理技术》和各门临床护理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课上只能训练单纯的站、坐、蹲、行走等简单的姿态,在《基础护理技术》课上单纯练习基护操作。学生自己往往不能将《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与《基础护理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不能将护理礼仪运用到临床基础操作中,使护理礼仪与专业课程相脱节,护理礼仪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们在2012级护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第一学期就开设了32学时的《基础护理技术》,并且和《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同时开课。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学生放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礼仪训练,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礼仪意识,使其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自觉运用护理礼仪。

1对象

随机选择我校2012级专科护理一个自然班58名学生为试验班。对照班为一个60名学生的平行班。两班均为高考统招生,均为女生,年龄18~22岁,学制3年。两班学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班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在实训课中没有加入基础护理技术的情境设计,只是单纯的护理礼仪训练。试验班对《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中训练入院接诊、肌内注射、口服给药、铺床等工作场景所需的护理礼仪,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会护理礼仪的重要性,体会护理的职业美。

2.1制定情境礼仪结合河北省卫生厅颁发的《河北省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标准及评分方法》的操作步骤,在试验班的《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授课中先由教师制定入院接诊、肌内注射、口服给药、铺床等工作场景所需的护理礼仪的要求。《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授课教师和《基础护理技术》授课教师共同备课,依据制定完毕礼仪要求再进行共同商讨,以便双方达到意见一致。

2.2实施

2.2.1言传身教,在礼仪环境中接受和内化知识礼仪老师在上《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时,严格按照护士的仪容、仪表、服饰的礼仪规范要求自己,戴护士帽,护士服清洁、平整,身着白色工作裤,脚穿白色软底护士鞋,站立有姿,行走有态,落座有相,举手有礼,淡扫红唇,面带微笑,展示在学生面前,将一个清爽、秀丽、端庄、文雅的标准临床护士的职业形象确立在学生的思想深处[1]。

2.2.2提前布置任务根据授课班级《基础护理技术》的教学日历,在《基础护理技术》讲授入院接诊、肌内注射、铺床、口服给药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即依据所给病例完成以下任务:(1)查找《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中所要求的操作技术步骤。(2)作为病区护士,该如何完成此项操作。(3)在进行操作时能运用护理礼仪。(4)根据此病例分6组进行相关情境的模拟训练,注意礼仪要求。

2.2.3大胆模拟,情境教学上课时,让其中一组学生根据上次课的病例进行相关的情境模拟。情境模拟过程中,要求其他没有进行角色扮演的护生将观察到的礼仪与其中沟通技巧的优点、缺点进行记录[2]。结合学生记录情况,分析情境模拟中的优点及不足,讨论后纠正不足之处并进行完善,再次进行纠正后的模拟训练,此次练习时,不仅严格操作程序,更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形象的培训。

2.2.4考核课程结束后,两班学生均在进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时,由礼仪老师进行礼仪评分,满分100分,其中仪容15分,仪态25分,表情15分,言谈25分,沟通20分。评分>90分为优;80~90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考核前学生随机抽签决定其考核项目。

2.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进行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3.1两班基础护理技术考核中护理礼仪成绩比较(表1)

3.2两班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及基护教师对学生评价情况比较(表2,表3)

4讨论

4.1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过去基护老师都是按教科书中的操作流程进行教学,忽略了对护理礼仪方面的要求[3,4]。学生通过基护课的实训,操作程序清楚,但是,在言谈、举止、外貌形象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培养。将护理礼仪训练与基护操作情境相结合后,基护老师反映实训操作中学生能融入礼仪内容,既提高了护生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她们学习的兴趣,巩固了专业思想,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自卑感明显下降,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习和生活态度更积极[5]。缩短了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2整个操作实训过程被护生接受学生在刚接触护理礼仪这门课时,大多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认为护理礼仪不像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等对其今后的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往往不愿意下功夫去学习这门课程。护生在实训过程中,发现要想顺利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处理冲突,需要大量的礼仪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他们在实训室、教室反复模拟训练,提高了其审美观。自从开展护理礼仪课之后,过去的奇装异服、不文明语言减少了,说明实训方法被学生接受。

4.3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护理工作的特点是与人的交流,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对其非常重要。良好的护患关系往往是病人配合护士操作的前提。而学生的教材里没有系统、规范解释护理操作内容,导致无临床经验的“准护士”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为某项护理操作的解释时有一定难度。护理礼仪与基础护理技术相结合,使护生从初学时就按规范要求练习,到自动在训练过程中加强与患者沟通能力的练习。不断训练护生的胆量、口才、解释等方面的沟通技巧,使护生的语言沟通解释能力逐渐增强;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能够将所学知识顺利地应用于患者的健康教育中,从而提高了护生的服务品质。

4.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师给出的情境教学模拟训练,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资料,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及模拟练习,因此学生对课堂表演的期望值也一并升高,充分调动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作为引导者,把握表演时间和课堂气氛;当场点评,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礼仪技能的外在表现,使学生有进步感、成就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李丽.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的礼仪和沟通培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95-96.

[2]夏雅雄,方仕婷.护理礼仪融入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81-1882.

[3]罗菊英,李林.护理礼仪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调查[J].全科护理,2009,7(7B):1870-1871.

[4]李柳茵,赵小平,张莉芳,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强化护士礼仪与素养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5):2561-2562.

[5]梁子丽,毕桂娟,刘雪萍,等.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贯穿护理礼仪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1B):159-160.

基础护理实训范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患者15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83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8.01±0.12)岁。疾病包括颅脑损伤59例、高血压脑出血71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颅内肿瘤11例、大面积脑梗塞4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出院后比较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

1.2方法

1.2.1强化优质服务理念

护士是医院基础护理的具体操作者,应在抓基础护理工作中不断强化护士的思想,树立主动服务、按需服务、不依赖家属等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让护士真正理解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内涵。通过召开科室专题会议,让护士特别是新护士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让病人清洁舒适,而且为护士提供了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是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最好桥梁。

1.2.2保持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

住院环境对于患者的治疗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病房的卫生质控工作,争取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把病房环境纳入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来,完善住院环境,在晨晚间,必须要强化消毒隔离卫生工作,开窗通风,减少噪音,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康复环境。

1.2.3建立层级管理制度

采用了基础护理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即由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进行三级质量控制。责任护士在上、下午下班前检查各组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护士长则每周抽查,月底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采取全面检查、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使基础护理质量始终处于监控状态,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1.2.4使用基础护理项目培训单实施全面培训

制订了表格式基础护理项目培训单。培训单包括了基础护理培训的各个方面。阶段:分为新护士(3个月内)、一年内、三年内、三年以上4个阶段;内容:包括所有基础护理操作项目;时间:有各项操作接受培训时间,有各项操作通过考核时间;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试(口述或笔试)和操作考核两部分。有了基础护理项目培训单,使实施培训者和接受培训者目的更加明确,对哪些内容已经接受培训,哪些内容已通过考核,哪些内容虽已培训但迟迟未通过考核,了如指掌。从而指导护士找出薄弱环节,予以强化,直至完全掌握。

1.2.5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根据护士管理的患者数量、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定期不定期地对患者工作进行量化考评,科室根据具体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涉及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建议及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2比对效果

150例患者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前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84.45%、95.27%,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0.00%、98.00%。予以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3.1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当前护理工作发展的新型成果,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神经外科作为主治各种外伤所致的脊髓、脑部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独立外科学分支,疾病分类多,患者在治疗前后极其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严重影响了治疗与转归,故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3.2优质基础护理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在进行基础护理操作过程中,护士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掌握了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况,及时为其排忧解难。同时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他们的康复,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从而使护患关系得到了良性发展。

3.3优质基础护理树立了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提升了护士自我价值感

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现象,造成了护士心理不平衡,不安心本职工作。另外,基础护理工作付出时间多、劳动强度大,但经济效益低,使护士的职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从而对职业态度产生负面影响。通过改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认识,塑造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提升了她们的自我价值感,使她们真正了解自己的职业内涵,将服务理念逐渐渗透到行为中,也让患者真正感受到护士贴心的服务,用行动改变了他们对护理工作的误解,从而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基础护理实训范文8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目的 借助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契机,探索护理实训中心建设方案;方法 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先进性、仿真性、实用性原则,建设我院护理实训中心;结果 护理实训中心仿真、先进、实用、虚拟化;结论 围绕职业的核心技能建设实训中心,拓展实训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护理实训中心建设的关键。【关键词】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中国分类号】R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30-01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经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训练护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院校结合、课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校园文化熏陶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的核心能力。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我院护理实训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确立现代护理理念为先导,努力创设人文关怀的氛围和真实的护理职业环境。按照医院的实际工作任务流程和相关规定以及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涉及实训中心的总体布局,以现代医院的主流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实训项目和配备实训设施。努力把实训中心建成观念先进、设备一流、环境优美,即教学、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窗口式实训基地1。对苏中、乃至苏北地区卫生事业和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推动促进和示范作用。进一步贯彻“开放办学”原则,不断丰富实训基地的功能,扩大服务的范围,更广泛的与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医院、企业进行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最终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面向社会具有质量高、辐射强、和效益好的护理及相关专业示范性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在充分调研省内外院校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制定的我校护理实训中心的建设方案,分为四个模块进行建设,即以培养学生医学基本知识的医学基础实验中心;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为主的护理实训室;以培养学生综合护理能力的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及模拟产房;以培养学生专业方向的急救护理中心和康复护理实训中心。经过十余年建设,尤其近两年的努力,我院护理实训中心已初具规模,形成以下特色: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现代实训中心。医学基础实验中心中的数码互动实验室,全部进口奥林巴斯显微镜,并配备视频采集系统,引进了二代数码互动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并可以把典型的图片资料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让其他同学均能看到图形,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急救护理实训室,购进了10+1网络化急救虚拟平台,虚拟平台上有不同的病例供学生选择,每个同学根据设计的具体病例进行复苏,教师可通过教师机,观察到每个同学的心肺复苏、除颤的效果,最终通过抢救的效果给同学进行成绩评定。模拟病房配置了中心吸氧、中心吸引、中心呼叫及中心监视系统,每个病室的学生操作均可在监控中心进行监控,ICU病房配置了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除颤仪、心电图机、微量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及多功能电动护理床,学生可以按照监护室的要求进行监护、抢救、输液、安置等操作。“电子老师”护理操作触摸系统更是为学生自学、自测、指导提供了帮助。护理示教室采取U型设计,使得学生能看到老师的每个操作要领,便于学生的专项操作的学习,同时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功放、DVD等,并由中心控制整个系统,为学生训练专业技能提供了陷阱的硬件设施。(附图示)二、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到实训环境的仿真化。模拟病房完全按医院病房的要求进行设计,设有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普通病房、监护室、卫生间等,不同区域的分布设计合理,中心吸氧、中心吸引、中心呼叫及中心监护完全符合实际病房的要求,根据岗位要求还设计了骨科病房、母婴同室等病房。在模拟病房内,注重软环境的建设,一进入模拟病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丁格尔的画像及其宣言,病室走道人性化的设计了暖性的扶手及素雅的壁画,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以提高其人文素养;地面上铺有塑胶地板,保证了病房的安静。模拟手术室设计时按无菌要求设计无菌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医务人员通道为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的通道,先换鞋、更衣,然后进入无菌准备区,最后到达手术室;病员通道经过半污染区到手术室;污物通道从另一侧经过,三条通道之间不交叉,保证了手术室的无菌要求。模拟产房从待产室到产房按生产流程进行设计,并根据要求对软环境进行了布置。这样,学生入学后即在职业仿真环境中学习,使学校与未来就业的医院形成自然的衔接2。(附图示)三、先进设备与基本常规设备并举,实现资源共享,确保适用性。从教学需要出发,设置了护理练习室,锻炼学生基本护理操作技术,内部配置了普通病床及基础护理技术必备的实训设施,并按照病房要求设置床位,同时考虑到教学需要,相互之间打通便于教学管理。模拟手术室和模拟产房共享无菌区域,模拟手术室从医务人员通道经更衣室进入手术室,模拟产房从另一通道经待产室进入产房进入无菌区,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又同时共享洗手设备和无菌区,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四、配合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实现数字化、虚拟化和多媒体化。根据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突出培养综合性实践技能,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根据“必需、够用”为原则,对专业基础课程中与人才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验证性实验进行删减,保留与专业技能有关的实验,如正常人体机能实验中去掉了蟾蜍腓肠肌标本制作,保留血型鉴定、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等实验;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虚拟实验等方法进行基础医学实验,充分发挥虚拟教学系统的功能,实现基础医学实验的多媒体化、数字化和虚拟化。参考文献[1]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技术系教育, 2003, 22: 19.[2]张水根.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的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16: 134.[3]章克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实训中心建设浅见.民营科技,2010,10:103.

基础护理实训范文9

目的探讨急诊科内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应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对照组护士培训时应用医院常规培训法来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观察组则应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护士8项技能掌握情况。结果除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沟通协作能力无显著差异外,其他专业操作、临床分析应变等能力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使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应用效果

0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急诊科护士应变能力、专业技术等诸多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培训方式大都较为陈旧,而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就是一种新型培训模式。本文旨在探讨急诊科内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应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的效果,特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岁;学历分布:大专20例,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6例。纳入护士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学历等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急诊科培训模式展开培训,即对新进院的护士对真空采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等16项基础性操作及护理常识进行培训,护士长集中授课、演示,后期无再设培训课程;观察组使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来展开培训,按照护龄设置年级授教,方法内容如下:培训内容。(1)一年级时以培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为重要目标,包括内容有用药禁忌、常规输液异常排查、环境卫生消毒、真空采血技能、安全护理注意事项等,同时还需强化护士岗位责任意识,旨在培养出拥有严谨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护理人才。(2)二年级目标逐渐从辅助治疗再深入配合抢救,开始熟悉急诊室环境、设备、急诊程序操作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规范护理档案书写,并慢慢强化团队协作。③再次强化急诊专业技能,能全面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并逐渐提高到能协调组织、指挥抢救的重要能力,该阶段还着重培养其沟通技能、应急预案等[1]。教学培训方式,授课老师有一名班主任和一名护士长共同担任,满足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要求。培训中护士长先一对一带教,再根据学习进度制定确切的教学目标,接着以目标为基础安排可行的课程,每月定期授课不少于1次,为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可实施不限次数的小课堂、一对一再示范、分小组谈论等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每季度授课后由班主任和带教护士长组织理论与实际双重考试,考试成绩与实际工作质量及态度来一起评定护士是否完成一学年培训目标,合格者,升级再造;不合格者留在本年级再学习。

1.3效果评定标准。培训后对两组护士均实施技能客观评价,由培训班主任与1名深资质护士长共同展开评定工作,评定技能包括基本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专业操作技能、临床分析及沟通应变能力等8项内容,统计每项技能掌握良好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例数越多表示对应培训模式应用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8项技能得到良好掌握的情况对比结果,基本护理理论知识、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掌握程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四项技能良好掌握比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传统急诊科护士培训一般主要针对对象为刚毕业入职人员,教授内容多和操作技能、常规护理理论等基础性技能有关,第一护龄过去后几乎不再设培训课程。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方法不仅重视基础技能、理论的夯实,第二三年时还继续层层深入,设置专业性更强、提升护士综合能力的培训课程,有效地培养出了一批拥有扎实基本操作技能,急诊应变能力强,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的护士队伍[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不同的护理培训方法后,临床分析应变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等能力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有利于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提高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胡英莉,黄静雅,邱丽娜等.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3,28(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