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预防医学的理念集锦9篇

时间:2023-11-24 10:40:44

预防医学的理念

预防医学的理念范文1

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2009年的H1N1甲流、2014年的埃博拉(Ebola)病毒的爆发对我国的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在传染性疾病的早期阶段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在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救治传染病病人时与其直接接触,若没有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就可能增加被感染的机会。卫生系统各个层面(医院、诊所及卫生站)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都应当了解传染性疾病的性质及传播途径,并严格遵守所推荐的感染控制防护措施。我国的基层医生很少参与到传染性疾病的防护演练中,大部分医生认为穿白衣戴口罩就算防护了,然而当传染性疾病疫情发生时,患者首先被送往医院,而不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也大大增加了没有防护观念的临床医生被感染的机会。综上所述,在预防医学的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疫情发生后,如何进行个人的防护及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疫情的迅速扩散。国家培养一名医生要付出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然而在我国所经历的几次疫情中大量的优秀临床医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使国家损失了大量医疗人才。为了防止悲剧再次重演,在临床专业学生本科预防医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预防观念变的尤为重要。因此,在预防医学实践课中,应该组织学生去当地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疫情防控演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染病的爆发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我们要时刻做好迎战的准备。

2增强临床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关系到人群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既关系到公众的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医院环境下,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大规模的食物中毒、不明原因的群体疾病、重大意外事故等。因此,临床医生在短时间内接诊大量的患者,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剧增。很多医生面对如此情况,常常出现混乱、工作无秩序等问题,使患者没能得到良好的救治,没能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甚至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3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临床医生直接接触患病群体,能够获得较为的可靠的患者健康相关资料,并且患者在回答医生问题时较为认真,因此相关资料的可靠性较好,临床医生对病人的健康指导也具有权威性,若能将我国的临床医生纳入到实施疾病预防保健的群体中来一定会收到更好的健康干预效果。长久以来我国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课程,认为该课程对其今后的工作应用程度不大,预防医学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存在一定的脱节,预防观念没有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我国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临床医生缺乏预防观念,更重视治疗,轻视预防。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临床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工作相差很大,对今后的工作用处不大,因而对预防医学不重视,常常是为应对考试而学习,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体系中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是影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医学院校正在尝试探索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的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6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通过对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通过教学过程培养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观念尤为重要。为了了解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议,我教研室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进行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往届120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学习预防医学课程在学习过程的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将讨论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系统的整合形成一套详细的改革方案。具体的改革方案包括:

(1)理论授课过程中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增添TBL、PBL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2)在理论教学中增添案例教学,讲授预防医学如何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3)教育者应端正教学态度,才会致使学生更加重视预防医学课程,改正学不学都可以的态度。

(4)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拘泥于书本知识,还应增添预防医学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让学生深入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给学生传输现代医学的理念。

(5)不断在教学中渗透临床工作与预防医学的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促进学生预防观念的形成。

(6)将预防医学课程分成7大模块: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食品营养学、慢性病管理、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等内容。

预防医学的理念范文2

1 预防医学的特点

1.1 研究内容广泛:按大的方面分,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卫生统计学、环境与健康及流行病学三部分。卫生统计学又包括卫生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居民健康统计和卫生资源分布与卫生业务统计。卫生统计学本身就是把统计理论、方法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学科,被广泛用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业务管理等各个领域。环境与健康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泛,它包括了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生产环境中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有害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精神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它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群。流行病学则侧重研究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预防疾病以及保健对策,是一种以人群为对象的方法学研究。

1.2研究方法独特:由于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群,考虑的因素是人类生存空间的各种有害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因此预防医学研究总是从人群着眼而具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关系,在研究时往往不可能对整个人群进行研究,而只能选择抽样人群或某个特殊人群,也需要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等微观技术的配合,即研究方法需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

1.3 与其他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卫生统计中所用的技术与方法主要来自数理统计的理论:流行病学的方法则除与统计知识有关外,还涉及许多传染病、非传染病的知识;而预防医学中环境与健康这一部分则涉及大量的基础学科,如生理、生化、病理、物理、化学、遗传、诊断,涉及临床各学科,如内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神经科、放射科等知识。因此预防医学是以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以及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为基础,又与其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

2 对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授课时机:由以上对预防医学特点的讨论中不难看出,预防医学的授课时机,最好是安排在学生将要完成临床课学习的阶段。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上的差异,有些学校把预防医学视作基础课,有些学校则把预防医学的教学安排在所有临床课之后,作者认为这些都有失偏颇。如把预防医学安放在与基础课一起上,则学生因没有系统掌握临床知识,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必然感到费劲,许多问题不易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如把预防医学安排在临床课之后讲授,则会受到学生临床实习的冲击,在这个阶段学生难集中注意力投入预防医学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预防医学授课适宜的时机应是插在临床课程中间。

2.2 教学方法:预防医学本身内容十分丰富,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不是一门单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课程,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也应作相应的改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用于预防医学的教学显然有较多的弊端。其主要缺点是学生的思维方法受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而难得到发展。学习预防医学需从多方面综合理解,不是单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学好的,必要时需参考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对这门课的教学应采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并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课外参考书。课堂上的讲授也应变“直灌式”为“启发式”或“简答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从某些具体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扩展到整个人体的综合变化及某个人群的变化;从考虑某个具体的病因扩展到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从考虑对某个病人的对策扩展到对环境的治理,对整个人群的保护和防治。总之,预防医学的教学要让学生从微观着手能跳到宏观分析,要使学生掌握研究健康的方法。预防医学的课堂实验不应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实验方法的学习,或某个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可考虑插入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综合讨论题,并让学生结合课堂实验来验证一些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就是一些活的知识,学生得到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再仅限于处理一个病人,而是为整个人群的健康考虑问题,而这一点恰是当前临床医生需从观念上进行转变的关键。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根据预防医学的特点,还应大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让学生观看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录像,一些典型的生产环境污染状况的录像等,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有关现场资料背景放到课堂上来,让同学如临其境。这样既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可提高教学效果,值得尝试。

预防医学的理念范文3

论文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思考

随着医学模式、疾病谱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要求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医学人才。西医医学模式要求一名合格的医师不仅要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而且还要能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成为“既懂治、又懂防”的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尽管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已将预防医学作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在重视程度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拟结合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实际,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索进行分析以期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1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时数少,时间安排不合理我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的专业主要有临床、妇幼、护理、针推和卫生检验专业,各专业教学时数、教学形式与时间安排,由表1可见

临床、妇幼、护理、针推专业的教学时数少。预防医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食物因素与健康和医学统计学方法、流行病学方法等几大方面的内容,教学面广,内容较多,在学时少的情况下,教学无法做到深入细致,难以突出重点,很多重要内容也只能一带而过,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少而肤浅。另一方面,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授课时间大多安排在基础阶段进行,如临床与妇幼专业安排在新生入校时。鉴于学生在此阶段尚未接触到临床医学的内容,学生还不具备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与实习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1.2领导与学生预防观念淡薄,不够重视预防医学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持有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的观点。尽管在高校开展了预防医学教育,但实际,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被摆在适当的位置。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问短,学习任务重,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偏重临床专业知识,轻预防医学教学,使预防医学教学课时少,教学设施不齐全,很多实践内容无法开展,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薄,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加之课程内容繁杂,难学、难记,学了就忘,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来上课,考试则主要是应付及格。

1.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很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少,师资水平不高。目前,我校只有3名专职教师和1名兼职教师上课(其中1名副教授,3名讲师),教师少课时多,该教研室承担的上课任务重,课程种类繁多,包括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卫生监督学、社区卫生服务、口腔预防医学、临床营养学、卫生理化检验等课程,平均每位老师上4门课程。另外,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护理与临床、妇幼专业约有两千多学生,且预防医学上课内容都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师上课任务繁重,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也没有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难以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1.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陈旧现在我校大

多数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是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内容也多以教材为主,以老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没有重视实践教学,实习课很少。少量实习课也只是两个简单的理化实验、部分统计学练习、食物中毒和职业病案例分析。其他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学生没有到社区、防疫部门及其他工矿企业参观实践的机会,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5考核方法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毕业生不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应用者、社区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提供者。但目前我校预防医学考核仍沿袭单一的书面考试方式,结合平时表现及课堂实习作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实践基地实习成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体现和重视。

2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现结合本人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几年来的亲身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希望能引起广大医学高等院校领导及老师的重视,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2.1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地位

SARS与禽流感的流行,让我们看到预防医学教育对保护健康、提高全体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强化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重在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讲好绪论课是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通过绪论课教学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总体的初步认识,了解其性质、任务、地位,掌握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本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次,教学中始终贯穿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使他们懂得在服务内容上由治疗扩大到预防服务,由病理扩大到生理、心理服务,由院内扩大到院外服务,掌握促进群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本技能,逐步认识医学功能的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为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加强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对于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是管理者、决策者要端正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形成培养预防保健型新型医学人才的目标意识。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必须从管理机制上确保培养和造就一支能胜任培养跨世纪医学人才的教授专家群体和素质优良的基础医学研究教师队伍,早实现学术队伍“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总体目标。目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影响,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陆续调离学校,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迅速改善预防医学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加强在职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是稳定教师队伍、搞好预防医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2.3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

鉴于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杂、知识面广,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该门课程是很困难的,教师也因为授课时数少,上课很难做到重点突出、讲解深透。尤其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又比较抽象难懂,且没有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的机会,学习起来更是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因此,建议学校适当增加预防医学授课学时。

也有学者认为鉴于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作为方法学学科,对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具有重要意义,宜将其单独作为一门或两门课程设置,卫生学则应与社会医学进行有机的组合。另外,建议学校将临床与妇幼专业的预防医学安排在第二个学期上,在学生懂得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与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后再来学习该门课程,让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该门课程联系起来,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与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预防

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要采用电教、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习新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上课时再提问,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解答,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多举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比如讲解食物中毒时,可以联系我国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在讲解职业中毒时可联系私企“苯中毒”如白沟事件等,讲解环境污染时可联系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痛痛病等生动活泼的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各大医学院校都在实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问题式教学模式,现已得到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强调从问题提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其直观、简捷、效果明显,目前已在国外很多大学广为应用。我们应该以PBL教学模式为主,以传统模式的教学为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整个预防医学教学。

2.5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预防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各校应组织教师自编《预防医学实习指导》,并适当加大实习课比例。适时安排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牛奶厂、工矿企业、社区医疗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充分了解预防医学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另外,也可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预防医学实验室条件,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成立一个统计学实验室,让学生有条件学习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收集来的资料,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重视预防医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近年来,广州医学院等兄弟院校在加强和改革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应尽快改变临床医学专业没有预防医学实习基地的状况,将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办学指导思想等实际情况,与预防保健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的城市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和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正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将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作为临床专业毕业实习的部分内容。毕业实习中除内、外、妇、儿科以外,还应增加预防医学实习内容。每名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实习2—4周,增强预防、保健、康复服务观念。

2.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

多形式的考试。增加试卷中解决问题型考题的比例,增加实践考试所占的比例,毕业实习增加预防医学内容,并作为预防医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

2.8建立完善的教学考评体系

预防医学的理念范文4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卫生服务模式逐渐由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新时期军队卫生工作的任务也从保障官兵健康逐渐向复杂作业环境下保障军人战斗力拓展[1]。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体现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未来联勤军医,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学员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建构学员合理的预防医学知识体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1积极教育和引导,提高学员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

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普遍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将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工作者的职责割裂开来,认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只是预防医学专业人员的任务,和临床医生无关。二是认为预防医学都是空话套话,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因此,应该从第一堂课开始,有针对性地纠正这两种错误认识,提高学员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

1.1让学员明确学好预防医学的意义要引导学员充分了解预防医学与未来工作之间的联系,告诉他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生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疾病预防教育,其效果可能远胜于预防医学专业人员苦口婆心的宣教。另外,作为临床医生必须有三级预防的观念,即除治疗已患疾病外,在日常诊疗工作中,积极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轻病向重病进展,其本身也属于预防医学工作的范畴[2]。

1.2让学员端正预防医学的学习态度要通过教员的课程推介使学员认识到预防医学的精深内涵和宽广外延。如在军队卫生学绪论课上,可让学员举例说说“哪些有害环境因素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或者“对近期某次公共卫生事件的看法和感受”等。待学员发言完毕后,教员应从专业角度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补充、归纳和总结,继而提出“卫生学在医学中处于什么地位”、“包括哪些研究范围”等话题进行讨论。使学员认识到预防医学是一个宽广的知识体系,以前所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需要进一步系统认真的学习钻研。

2创新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员,预防医学类课程学时有限,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精挑细选。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围绕学员专业特点,立足于夯实基础理论、强化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

2.1授课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员预防医学的思维方式预防医学的核心是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工具是流行病学、毒理学和统计学等,落脚点是各种卫生学措施和标准。尽管存在上述丰富的学科知识体系,但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教学应将培养其预防医学的观念放在首位,其重要性要远大于掌握某些机制或记住一些措施。具体来讲,要通过教学重点培养和强化学员的环境友好观、预防疾病的群体观、防治措施的系统观、健康到疾病的连续观等。

2.2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大预防的特点预防医学涵盖了广泛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产生活,因此要注重培养学员用联系的思维方法综合分析复杂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如军队卫生学这门课由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几部分组成,在教学中既要分别讲解各部分知识要点,又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各部分间的交叉和贯通,也包括和其他医学课程和人文课程间的联系。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预防医学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日新月异的军事技术革命的密切联系,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地展现于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员真正认识到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自觉形成将预防医学理论应用到工作生活中的意识和习惯。

2.3精简课堂讲授内容,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军医大学本科学员综合素质较高,针对预防医学知识点零散但难度不大的特点,应鼓励学员利用教材进行自学,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学术专著期刊等广泛获取知识。当前,包括预防医学在内的生物医学知识呈指数级的增长,教员限于课程学时和自身知识面,不可能将本学科的知识悉数传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员掌握了获取新知的本领,才能不断将预防医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

3借鉴建构主义知识观,革新教学观念和方式

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灌注多、启发少,不仅遏制了学员主动学习、探索未知的热情,也使学员的知识结构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现代卫生防病工作的实际需要。对此,应借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学员已有的知识背景,创设建构新知识的学习环境,并重新定位教员的职业角色,即将重点由教员“如何教”向学员“如何学”转变[3]。

3.1增加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小组发言等形式启迪学员的思考,有效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空气卫生这一节教学中,将空气污染物来源、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防治等几个知识点分别安排几个学员小组,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以结合多媒体讲述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并允许大家开展讨论。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将学员课堂交流的表现计入课终成绩。

3.2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或组织PBL学习以课程知识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设定案例或问题,进行案例教学或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4]。如利用夏季某部队食堂发生食物中毒的案例,可以引导学员探讨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食物中毒的类型、临床表现,制定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方案,最终落实到日常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上。学员普遍反映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而获取新知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预防医学的理念范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的求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从过去的有病求医,到现在的提前预防疾病,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和由此引申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道德;道德

当前,人们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现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轻人中得病人数不断攀升,肥胖人数比以前增多。而现在的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长寿,这就由此引出了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

1. 预防医学发展史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使得婴幼儿、儿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国际卫生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国际间合作,预防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更高的目标。

2. 三级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也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预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2.1 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措施,针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等。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2.2 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疾病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可通过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办法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2.3 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又称发病期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3. 预防医学道德

由预防医学自然就引出了预防医学道德的问题。预防医学道德是探讨在预防医学工作中来调节预防医学工作者与人群、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医学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通常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识的锻炼、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3.1 道德认识的提高

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学工作者对医学事业所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或厌恶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难获得,作为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决定和毅力,它对于保障医生的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除了意志,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说一种对医学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动医学工作者产生医学道德行为的动力。医学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习惯养成,它应该也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3.2 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修养。如果说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养可谓是一种内在支撑。道德修养第一层“大公无私”,在这种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众的健康至上,而个人利益永远没有位置。第二层次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位置,但是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先公后私”。道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一种恰当的修养才能被培育。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只有在为患者服务时,尤其是在处理

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医学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断提出新的道德问题,可以说医学实践本身也是不断推动着医学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要求。

3.3 道德监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之外,道德监督对于医务工作道德品质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感的形成与外在“舆论”的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医学道德评价是指在医学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而对医疗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通常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级、患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医务工作者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一般通过内心信念来实现,属于医学道德自律;社会评价一般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完成,属于医学道德的他律。通过社会性的评价,医学道德的善恶标准与是非准则会更为深刻地传达给医务人员,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也变得生动起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高度发达已经让社会舆论成了一个显微镜,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话题都无法逃脱公众的视野。社会舆论在医学道德中的评价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们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总之预防医学和预防医学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互为辅助的关系。对这两者的研究讨论对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海婴.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

[2] 魏双平.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

预防医学的理念范文6

“治未病”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论及,主要思想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容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趁此之时防范于未然。2000多年来治未病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发展,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治”实际上是“防”的意思。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理念,治未病不治已病只是强调防重于治的意思,不治已病是不可能的,而且有些疾病是防不胜防的。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医学的使命与任务依然是治已病,不要因为强调治未病而放松对已病的治疗。

治未病理念在三级预防上的体现:一级是病因预防,预防性疫苗如乙肝疫苗,若病因不明确,病原体不清楚或病原体多变,如SARS、艾滋病、尚未有效的疫苗。除了预防性疫苗外,还有治疗性疫苗,如疱疹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二级预防,即临床前预防也叫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疾病的发病期是减缓疾病发展、加重的措施。如每年健康体检、遗传性疾病的防治等。具有“既病防变”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后期,为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症治疗与康复治疗,既病防变,还包括瘥后防复的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疾病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等,中医治未病要传承精华、去粗取精、与时俱进,应吸收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成就,如预防医学、环境医学,乃至社会人文科学的成熟来充实发展治未病学说。让治未病学说的内涵不断充实丰富,使传统的宏观的治未病理念与现代的微观的预防医学相互渗透,使中西方思维方式互补,融合发展。这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先进理念,中西医都应重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都要做治未病的继承者、创新者,愿治未病学说欣欣向荣。

预防医学的理念范文7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

“未病” 及“治未病”的含义

“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 5 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 2 500 多年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 18 卷,126 篇,13 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秉承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个体服务的特色,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再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2

“治未病”的意义

2.1

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益寿的需要

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著,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科学养生,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2.2

治未病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

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实践告诉我们,健康全靠自己。上世纪 30 年代,美籍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兰安生(Grant JB)博士的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市场预测显示,人们花 1 块钱的健康教育成本,将节约 18 块钱的医药费用。由此可见,挖掘和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不仅可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可以节药卫生资源,为政府排忧,为百姓造福,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享受到中医药发展的成果,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

2.3

传承中医药国粹,弘扬祖国文化,培育中医药市场的需要

当前,有人不相信我们中医,甚至有的人还提出废止中医,怀疑祖国医学,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就是凭想象,凭经验,否定传统文化。不好好学中文,不好好过传统节日等等。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和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既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又作为从事中医药管理工作者,有责任去传承中医国粹。笔者认为,弘扬中医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它是弘扬祖国文化的问题。我们现在说中华民族要崛起,崛起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崛起,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要有自己的文明的模式,让别人学习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文明的模式,那才是真正的崛起。

与此同时,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西化、弱化、边缘化,市场萎缩,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老百姓了解中医药,认知中医药,感受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我们有责任向社会大众传播中国传统健康文化,传播中医“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普及、推广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知识和方法,让人们去体验它、感受它、践行它,改变陋习,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更加贴近老百姓,服务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实实在在以健康养生治未病的效果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让更多的人相信中医中药,才能培育好、服务好中医药市场,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社区、农村中医药服务可及性,达到全面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值”。

2.4

“治未病”既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作出调整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说,我们经济发展了,我们收入增加了,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变差,那么,科学发展观不仅经济要发展,文化也要发展,身体要搞好,生活质量也要提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这是健康医学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金子,健康还是节约、是和谐、是责任。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

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增大,人口的剧增,疾病谱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了调整,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中医“治未病”以及构建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医“治未病”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愈加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为人们所关心,社会所关注,政府所重视。

3

“治未病”的方法及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姓秦名缓,字越人,又称扁鹊先生(今沧州任丘人)。扁鹊看病的本领特别大,他周游列国,看到那儿的人最需要看什么病,他就治什么病。医药、针灸、按摩他都采用,人称神医。扁鹊是名中医,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扁鹊说,他们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治未病的无知和不重视。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很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了两届中医“治未病”的高峰论坛会议,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省市都有很多做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创新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引领中医“治未病”的新方向。

我们认为,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普及和方法的应用,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中医科学养生方法,如四时养生、十二时辰养生、心态调摄养生、饮食养生、中药养生、劳逸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针灸养生、按摩养生、气功养生、环境养生、体质养生等,指导人们改变陋习,体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告诉人们遵循中医“治未病”的客观规律,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总之,我们认为,首先,要树立一个健康的思想理念;其次,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防病治病方法;再者,改变不良习惯,主动管理健康,才能把握健康。

中医“治未病”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重视预防的思维模式。中医“治未病”,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通过精神调控,使真气从顺,从而使病(物质的、精神的)不能发生或发展。

“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的含义,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学,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是“治未病”核心理念。“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以及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中医“治未病”的方法运用于亚健康、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养生,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预防目的。

中医的特点:一是整体观,二是辨证论治,三是中药和非药物疗法。整体观,就是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把人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五脏六腑也看作一个和谐的整体,既讲物质,也讲精神,所以中医讲的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辨证论治,就是中医的个性化治疗,是中医辨别不同体质人的不同疾病之病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药和非药物疗法,是用中药或用非药物疗法予以治疗。中药讲究药性,即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它的核心技术是炮制,通过修制、炒、炙、蒸、煅、烧等方法纯净药物,改变原药材的药性,引药入经,增强疗效,祛除毒副作用,减少刺激性。这是国外所没有的,他们仅会用生药,不懂得加工炮制。因此,不具备中药炮制技术。这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火罐、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

“治未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6 个方面:①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②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③治未盛之时,见微知著,早治防重,择时而治;④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⑤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⑥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

预防医学的理念范文8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

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

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4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对大众健康的积极指导和促进作用,1995年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把大众体育健身锻炼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中“体育服务体系”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要把指导大众体育锻炼作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更是推出了《全民健身条例》的指导文件来推动社会体育工作的发展,可以预见,全社会的体育人口会随着社会体育的普及推广大幅度增加。为此,从基础教育改革上入手加快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育工程。其中已经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体育指导制度》从细节上规范了社会体育指导从业人士的职业素养和准则,也迫切要求各体育院校加快社会体育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体育引导大众健身的现实需要。在人们主动参与健身运动、“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社会体育无论从政府政策还是大众观念上都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然而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就业环境,所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率低,究其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定位不明晰,课程理论模仿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的痕迹明显,造成学生自我定位不明晰、就业前景也不明朗。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的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领域一览表看出,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这一知识的领域还局限在以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系。

预防医学的理念范文9

关键词:预防医学;机遇;挑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07-01

一、引言

预防医学属于医学的分支,和当前医学界的其他分支一样,预防医学也已经演变为一种涉及多种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现代预防医学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种角度研究疾病出现的原因、规律,以及如何促进人类健康等要素。预防医学从预防目标上可以细分为环境预防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未成年人预防学、劳动卫生学、职业病学等多个方向。

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很多疾病都被医学界一一攻克,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同时现代文明也使极大的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到破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压力,研究已经证实了很多生理疾病和心理压力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仅限于生理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预防医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疾病的预防,而是向着提高人体的综合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发展。

三、多学科交叉为预防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一)蛋白质组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蛋白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机制都和蛋白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了和预防医学交叉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

蛋白质组学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进行研究,很多研究结论可以有利于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以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对生物蛋白的影响。另外,蛋白质组学还可以被应用于病毒和细菌预防,控制病毒和有害细菌需要研制出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人员可以很好的对目标病毒和细菌进行分析,这就为研制相关的疫苗和药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基因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基因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显现出了强大的功能性,很多和疾病产生有关的基因已经被确认,通过研究这些基因可以更好的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医学界通过DNA重组技术研制出了很多新型药物和疫苗,例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环境预防也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很多和人类生存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通过DNA测序,可以从DNA的角度研究外界环境对人类基因序列的影响,鉴别可能导致基因变异的环境因素和易受影响人群,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信息技术使包含预防医学在内的很多传统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进步。首先信息技术使得和预防医学有关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好的进行传播,各国的医学机构可以方便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疫情通报、专题研究、医学会议等活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这些都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统计和分析方法也为预防医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四、我国预防医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一)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我国预防医学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首先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性疾病近些年来在我国又有死灰复燃之势。例如结核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虽然在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明显,在某些年份还有回升的势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的结核病发病人数约为120万,数量为全球第二。

此外一些新型传染病也给预防医学提出了挑战,例如SARS、军团菌病、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都在全球范围内给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由于早期缺少对于这些新型传染病的了解和控制手段,这些传染病的在爆发初期的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非常强,因此对这类疾病的预防也将成为预防医学今后面临的主要的任务。

(二)地方病的预防

我国幅员辽阔,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很多地区由于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仍存在有地方性疾病,而且预防的难度较大。其中,缺碘,缺硒、氟中毒和砷中毒在我国较为常见,这些地方病会直接的危害人体健康或间接引发其他疾病。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总数的50%;全国约有4000万人受到缺氟的危害;地方性砷中毒的患者约有9000万,地方性疾病的预防在我国任重而道远。

(三)心理和精神问题的预防

现代的健康标准已经不仅局限于生理的健康,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整体健康程度,长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会引发生理上的疾病。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必须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一直在增加。因此心理问题在未来也将是预防医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总结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医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防医学正在向社会预防的方向发展。当前预防医学已经呈现出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计算机、生物等学科很好的和预防医学相结合,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未来,预防医学社会化和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必然进一步增强。我国预防医学应该坚持多学科综合和社会化预防的方向,积极的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未来预防医学必然会成为人们战胜疾病、促进健康的首选途径,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占清, 彭佐林.近年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实用医药杂志,20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