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能源发展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3-12-16 16:54:51

新能源发展前景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技术瓶颈;发展前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066

1 前言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节能减排成为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碳排放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研究汽车的节能减排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技在不断进步,人类也没有停止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步伐。通过改进发动机技术,氢燃料发动机、酒精发动机、甲醇发动机问世;通过改进汽车的动力系统,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技术逐渐成熟。

国外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通过相关法律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减税免税措施来刺激消费市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晚,在技术研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消费市场规模等方面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主要性能的优化是今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重点。

2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2.1 国外发展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通过汽车技术变革、产业升级和政策扶持来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英国推动“低碳汽车项目”,法国投入巨资研发新能源汽车,德国和日本也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各国都在竭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希望在全球汽车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掌握核心科技才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因此,各国的技术研发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混合动力系统的应用主要是在北美国家,而欧洲国家大力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应用,日本对混合动力客车的研究也走在世界的前列。

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来看,美国是第一销售大国,插电式混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各占半壁江山,混合动力轿车在日本有广阔的销售空间,纯电动汽车的年销量维持在3万辆左右。欧洲各大汽车制造商都致力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研究,使得欧洲兴起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热潮。

2.2 国内发展现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是压缩天然气、甲醇、液化石油气等。90年代末期,我国提出了“清洁汽车行动”,清洁燃料发展计划也制定并实施。

在“十五”期间,我国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步伐,研制成功的燃料电池轿车和燃料电池客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对纯电动轿车和客车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并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试验。

2004年,各大汽车制造商集中力量攻关“生物燃料技术开发”项目,纷纷制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并逐渐步入大规模生产模式,东风纯电动小巴取得销售佳绩,“超越3号”的问世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7年12月,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款混合动力汽车问世,由长安汽车研发的杰勋HEV开始批量生产。2008年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期间,共投入500多台新能源汽车,全年乘用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比劲增117%。

2014年,全世界共118辆首发车参加北京车展,其中有79辆新能源汽车,占总数的70。同年七月,我国对境内获得销售许可的新能源汽车(包括进口汽车),减免车辆购置税。比亚迪“秦”年销售1.5万辆,在世界插电式车型销量中名列前茅。

发展和应用新能源汽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2015年在全球电动汽车发展较好的主要国家中,中国进步最大,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我国通过减免车辆购置税、政府及公共机构采购、扶持性电价、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扶持体系,给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瓶颈

3.1 动力电池续航里程和寿命有限

新能源汽车的环保节能是发展的优势,但是和传统内燃机车相比,在m航里程方面存在诸多缺点,由于电池组的相互影响,导致动力电池的寿命大大缩短,如果更换电池,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所以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相关的优惠政府扶持,推广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新能源汽车的电气设备和传统车辆一样,空调、暖风等一应俱全,电气设备对电能的消耗也是不可估量的,对于长途行驶的车辆来说,续航里程是最大的难题;遇到超车和高速行驶时,动力性响应缓慢,也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

3.2 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

充足的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使用的基本保障和必要条件。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接近50万辆,但是建成公共充换电站仅有3600座,充电桩4.9万个,车桩比不足10:1,远远不能满足电动汽车公共充电需求,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

充电桩分布不均衡,也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分布在酒店、医院等公共停车场,而私家车车主最理想的是在所住小区,但私家车车位受到物业限制安装较少,加之充电桩地理位置分布不均衡不匹配,导致部分已建好的充电桩长期闲置。

此外,政策不完善,导致“充电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不论建设公共充电站,还是改造现有停车场地,都面临停车位紧张、电网改造成本高、物业不配合甚至阻挠等问题,制约了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

4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4.1 轻量化是提高续航能力的途径

减轻车身质量是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内燃机汽车每降低10%的车身质量,可减少6%~8%的燃油消耗量,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对于续航能力和动力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汽车轻量化不仅是车身的轻量化,还包含传动设备、电池等的轻量化。采用轻质材料,如铝合金、高性能钢和其他复合材料是最成熟的方法,此外,轻量化需要与汽车的结构设计相结合,保证结构的强度和性能,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性。

4.2 锂电子电池是首选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为其提供动力,各大制造商在电池的生产技术和制造成本上也是千差万别,也存在着极大的竞争。

锂电池的使用寿命长、体积小、无污染、安全性高,根据预测,动力锂电池将在2020年达到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年均成长速度50%。

超级电容采用特殊的电极结构,使电极表面积成万倍地增加,从而产生极大的电容量。超级电容的极化作用可以快速贮存和释放电荷,输出功率是一般蓄电池的数十倍。通过恒电压、恒电流、恒功率三种方式快速充电,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提供保障。

4.3 电池管理系统是动力和储能电池的必须配套

为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需要通过并联串联的方式组成电池组来增大动力电池容量。通过减小单体锂电池的性能差异,就能够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利用电池管理系统对充放电进行监管保护,可以实时保护电池使用状况,均衡和估算电池电量,智能控制电池的充电放电,保障使用安全,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中不可必不可少的配套部件。

4.4 永磁同步电机成为主流

新能源汽车技术对驱动电机的性能要求非常高,因为新能源汽车要频繁地起动、停车、加速、减速,驱动电机常常过载,转矩控制的动态性能要求高,在不同的行驶环境,要满足低速高转矩,高速低转矩的要求;为了使新能源汽车在恒转矩区和恒功率区正常工作,调速范围一定要大,并且保持较高的运行效率。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还处在发展初期,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的电动机通常有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永磁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在日本,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对成熟,主要采用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来驱动新能源汽车。采用钕铁硼制造的永磁电机,相对于其他种类的电动机,性能更可靠、工作效率更高、能耗更少、使用寿命更长,是今后发展的主流。

4.5 电网融合是发展趋势

车网互联系统可是使电动汽车从电网充电,也可将储能电池中的电能输送回电网,实现双向电力交换,这为电力的高效平稳运行,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通过网融合,电动汽车在用电低谷从电网充电,在用电高峰期为电网提供电能,通过削峰填谷优化供电品质,通过调频、调压和功率修正减轻电网负担,作为分布式储能系统,在突然停电状态下可以提供备用电力。

5 结语

人居环境持续恶化,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各大汽车生产商都在努力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通过技术革新和性能改进,依靠相关的政策扶持、技术支持来振兴汽车工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在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会为环境减轻更多的负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陈昊.车用替代能源综合评价与发展策略[J].中国能源,2013(01).

[2]吴时舫,徐春荣.低碳经济视野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J].改革与战略,2011(08).

[3]王红,王宏雁.汽车替代能源技术的比较与分析[J].汽车零部件,2011(04).

[4]范春玲.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可行方向和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5]阮娴静,杨青.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0(08).

[6]马均明,葛瑞原.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光明[J].安徽科技,2010(03).

[7]张文娜.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0(01).

[8]黄雄健.我国未来汽车新能源发展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6(05).

[9]袁哲.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J].汽车工业研究,2009(11).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2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前景 引言 中国的电力工业从1882年至1949年,经过67 a装机容量只达到1.85 GW;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的电力工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到1998年全国装机容量已达到277 GW以上,跃居世界第2位。特别是进入本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力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17多GW,实现装机容量8 a翻一番,终于缓解了近50 a的持续缺电局面,使电力供应有所缓和;同时从1998年开始撤消电力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以此为标志,在中国结束了由国家垄断电力的局面,由此向建立统一、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迈进,逐步与国际接轨,与国际电力改革潮流一致。电力供应缓和的出现、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及电力市场的起步,是我国电力工业在20世纪末所出现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2件大事。 纵观20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特点是,电力的使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电力具有便于转换能源型式,能高度集中和无限划分,清洁干净和易于控制,可大规模生产和远距离输送等特性,使电力发展和应用的程度,即一个国家的电气化程度成了衡量其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低,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别是在进入以信息、电子、生物技术为代表,从集中到分散,从等级结构到网络结构,从简单选择到多种选择的21世纪,电力将继续发挥其他能源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对电力的依赖程度将更高,对电力供应的数量和品质也将提出更大、更高的要求。 虽然从1997年开始到1998年,全国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有了缓和,局部地方出现了电力供大于求,但是我国的用电水平还是很低的。到1998年,全国人均占有装机容量0.22 kW,发电量只有927 kW*h,这一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发达国家的1/6~1/10,与富裕的小康生活水平对电力的要求也相差甚远。电网结构薄弱,特别是500 kV网架在大部分电网中尚未真正形成,电网的安全性差,可靠性低,自动化水平不高,电网调峰容量不足,损耗大,供电质量差,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对电力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因此,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电力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发展,电源和电网建设的任务仍很重,同时,电力的发展还要合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受到环境的严重制约;还将接受全球范围内电力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挑战,使之在技术上、管理上适应电力市场化体制和竞争需要;将迎接全球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挑战,使电网互联范围不断扩大。 1 我国电力发展展望 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2大课题,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二是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我国电力工业同样也面临着这2大课题,或者说2个方面的任务。 首先是电力工业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以足够的电力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任何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电力都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是基础。 电力的发展促进电力市场的形成,特别是电网的建设与发展,将为电力市场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只有发展了电力市场、完善市场机制,才能进一步促进电力的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 根据上述电力这2大任务,按照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到2000年在解决温饱之后要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要达到富裕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期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总之,在这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时期,因此对电力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要有更大规模的电力建设来满足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对电力的需要。 预计到2000年全国装机将超过300 GW,在21世纪前10 a,按照十五大的精神,国民经济要翻一番,即要求其增长速度年均将要达到7%~8%,一般来说,相应的电力增长按6%左右的速度是必要的。因此,到2010年全国装机容量预计在540 GW,可以说,要使电力供应能充裕地满足需要,仍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所以,节约用电仍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加强需求侧管理,仍然很有必要,必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节约,两手都要硬。即使按上述预计装机容量计算,需要每年新增装机约24 GW,其规模之大,而且连续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3

前言

花海,是一种开满鲜花的自然景观或园林景观。花海由很多的开花密集的花草或树木构成,远远望去,看不到边际,如海洋一般广阔。

花海景观作为湖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目前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基于花海景观的特点,花海景观不但赋予了旅游业以新的资源支持,同时也提高了湖南省旅游景点的整体质量,为旅游景点贡献了更多的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由此可见,加强花海景观的开发和利用,并将花海景观重点应用在湖南省全域旅游中,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提高全域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借此推动湖南省的城镇化建设。做到提高湖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解决城镇持续发展问题,推动旅游业的有效发展。

一、花海景观创新了湖南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

从目前湖南省现有的旅游发展思路来看,花海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但改变了现有的旅游模式,同时也对湖南省的全域旅游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动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长期以来,湖南省全域旅游在开展过程中,只重视了对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对现有自然资源的开发之外,还对旅游地区的人文资源以及城市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开发。而对花海景观这一自然景观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花海景观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以及湖南省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花海景观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重视,同时,花海景观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从花海景观的形成来看,花海景观涵盖多个地区,是湖南省境内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利用花海景观有效地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能够形成全域旅游新思路,同时还能对湖南省的城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花海景观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对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开展,以及湖南省旅游思路的转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从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来看,只有创新发展思路,并制定独特的发展规划,才能提高湖南省全域旅游的整体效果,基于目前全国旅游市场同质化现象相对突出的现状,湖南省全域旅游要想得到有效的开发,就要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花海景观的开发,有效地满足了这一需要。同时,花海景观的出现以及实际运用,使得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获得了新的旅游资源支持和发展思路支持,有效地解决了湖南省全域旅游思路的创新问题,并提升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思路创新性,更好地满足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实际需要。

花海景观的充分利用,说明了湖南省全域旅游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但有效改变了湖南省区域旅游的发展局面,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管理的创新,使湖南省区域旅游能够在整体水平和整体发展思路上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创新,更好的推动湖南省全域旅游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花海景观的开发,湖南省的中小城市也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局面,围绕着花海景观的开发和利用,湖南省的中小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找准了新的发展着力点,形成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对湖南省的中小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由此可见,花海景观的利用,充分的提高了湖南省区域旅游发展思路的新颖性,使湖南省全域旅游能够在发展思路上站上新高度,使湖南省全域能够获得新的思路支持,更好的为湖南省全域旅游服务,使湖南省全域旅游能够在整体水平、整体质量上有所提升。为此,我们应对花海景观的作用和地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做到根据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花海景观利用方案,提高花海景观的利用质量,使花海景观能够更好的为旅游服务。

二、花海景观提升了湖南全域旅游的整体质量

花海景观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在其利用过程中,其主要作用是为湖南省的全域旅游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支持,使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能够得到新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使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能够在整体概念和整体发展方向上得到及时的调整,客观上推动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有效发展。而目前,围绕花海景观形成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路线,也得到了湖南省中小城市的有力支持,许多以花海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城市,纷纷提出了具体的服务目标和服务方案,使花海景观旅游能够在整体服务质量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从这一点来看,花海景观旅游资源的出现,对湖南省现有的全域旅游格局有创新的影响,同时,由于花海景观的分布地区比较广泛,也使得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使得湖南省现有的旅游地点得到了大幅的增加。不但为湖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使湖南省的全域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开发模式,形成了以花海景观来带动具体的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新思路,形成旅游资源的共享,以及旅游资源的配套建设。为了达到提高旅游发展质量的目的,湖南省的中小城市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并将花海景观作为了独特的发展侧重点。

为了有效利用花海景观并形成以花海景观旅游来带动城市发展,湖南省的中小城市都将旅游作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发展思路,对现有的城市建设以及旅游发展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适当的调整,更好满足旅游经济的要求。为了达到提高旅游质量的目的,湖南省的中小城市依托花海景观资源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将重点放在了规范旅游资源管理,以及规范旅游行为上面,形成了依托旅游资源来加强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更好地满足了城市的发展需要。

从目前花海景观的利用情况来看,花海景观已经成为湖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且对全省的旅游发展形成了非常具体的影响。许多外地游客以及湖南省本地的游客,都愿意已有闲暇时间欣赏花海景观,由此也衍生出了旅游的新市场,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能够形成快速有效增长。所以,花海景观的利用,对湖南省全域旅游工作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不但改变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局面,同时也提高了湖南省全域旅游工作质量,客观上为湖南省全域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持。从目前湖南省全域旅游工作的开展来看,为了保护花海景观资源,并有效利用花海景观资源,在旅游配套服务以及旅游服务质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整改,保证了花海景观的有效利用,有效提高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质量。

三、花海景观提高了湖南全域旅游的绿色环保属性

从目前花海景观的利用来看,花海景观代表了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对花海景观旅游的重视,反映了当前旅游市场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花海景观的利用,湖南省的全域旅游也找到了一种新的发展着力点,形成以绿色环保为优势和绿色资源为主旅游线路。全面创新发展优势,有效解决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旅游能够成为一种长期发展有效发展的重要发展手段。花海景观的利用,使湖南省全域旅游认识到了绿色环保对旅游业的重要性。

花海景观的利用也使得湖南省的中小城市有效地将自然资源进行了整合利用,使得湖南省的中小城市能够以旅游业来带动城市建设,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有效的推动湖南省中小城市的发展,为湖南省的中小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围绕花海景观形成的旅游模式,不但改变了湖南省传统的旅游发展思路,同时也为湖南省的全域旅游提供了新的支持,使得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能够围绕花海景观来做文章,并主打绿色环保这一新概念。

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概念的重视,许多人在旅游当中非常重视自然景观的旅游。有些人宁可花更多的时间也要欣赏纯自然的景观。而这一需求,也反映出了现代人对绿色环保的重视。同时,对于湖南省中小城市发展而言,寻找一种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并有效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一直是湖南省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形成以花海景观为代表的旅游业,不但有效解决了困扰湖南省中小城市发展的问题,同时也为湖南省中小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持。

由此可见,花海景观的充分利用,是湖南省全域旅游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是推动湖南省全域旅游营销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对花海景观的充分利用,湖南省的全域旅游不但获得了有效的资源支持,同时也能在全国范围内树立绿色环保旅游以及生态化旅游的新亮点,并推动中小城市的有效发展,使湖南省的旅游业能够成为试点。所以,花海景观的利用,有效地提高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环保属性,使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能够以绿色环保的特性赢得游客的尊重,确保湖南省全域旅游能够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游客面前,为湖南省的旅游争取新的发展机遇。

四、花海景观推动了湖南全域旅游的协调发展

从花海景观的分布来看,花海景观在湖南省境内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大,全省境内的花海景观总体数量较多,分布范围比较广泛。花海景观的充分利用,不但有效推动了湖南省现有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拥有花海景观的中小城市能够以此为名片,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看花海景观,以此为发展城市的重要动力,推动中小城市的快速建设。

花海景观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形成了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使得湖南省全域旅游能够获得有力的支持,并在旅游资源开发上获得新的发展思路支撑。通过对湖南省现有旅游资源的充分发掘,花海景观成为湖南旅游业最重要的资源,使湖南省现有的旅游资源形成的一种连贯性发展趋势,同时也解决湖南省各种旅游资源的协调性发展问题。湖南省的旅游资源能够依托花海景观,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使得湖南省全域旅游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更好地满足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为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思路支持。

从目前花海景观的利用来看,花海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但促进了湖南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湖南省的中小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旅游资源,使得湖南省的中小城市能够做好花海景观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好的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服务,实现湖南省全域旅游的有效进行,并且最终提高湖南省全域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协调发展。由此可见,花海景观的旅游对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认识到花海景观的重要性,并将花海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来看待,才能提高花海景观的利用率,最终满足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实际需要。

从这一点来看,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开展与花海景观的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花海景观的利用不但为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旅游资源的支持,同时也解决了湖南省全域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对花海景观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我们解决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同时降低了湖南省全域旅游资源开发的难度,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们也应重视花海景观的协调作用,以及花海景观对湖南省旅游资源的现实影响。

五、花海景观实现了湖南全域旅游资源的共享

从目前花海景观资源的利用来看,花海景观不但有效地解决了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瓶颈问题,同时也为湖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使得全省的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做好对现有资源的充分挖掘,并发掘原本所不掌握的资源。而对于花海景观的利用而言,花海景观的利用,最主要的特征是为湖南省全域旅游提供了一种旅游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使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能够重视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通过将城市间优势资源进行相匹配,最终形成省级的旅游品牌,形成有效的旅游资源利用模式,更好地发展湖南省的旅游业。

花海景观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其衍生出的概念不仅仅在于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在于旅游业发展理念的转换,只有重视花海景观的这一作用,才能做好花海景观的利用,并使花海景观能够成为湖南省旅游的重要依托资源,有效解决湖南省旅游资源不足问题,为湖南省旅游资源的持续有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我们应对花海景观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根据湖南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花海景观进行合理开发和布局,在充分利用花海景观的同时,形成一种长效的旅游发展思路,使湖南省的旅游业能够真正实现快速有效的发展,并提高湖南省旅游业的繁荣程度。

由于湖南省的花海景观资源分布范围较大,通过对花海景观的有效利用,湖南省的中小城市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构建良好的旅游网络,将中小城市也都纳入到了花海景观的发展范围之内,利用花海景观形成了旅游城市群,更好地带动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们应对花海景观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花海景观的实际优势以及湖南省旅游的现状,制定具体的花海景观利用计划,使花海景观能够成为提高湖南省旅游资源质量以及促进湖南省旅游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湖南省全域旅游的繁荣程度,使湖南省的旅游业能够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更好地满足湖南省旅游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并为湖南省的中小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湖南省中小城市的发展,应做好花海景观资源的充分利用,只有形成了这一发展思路,才能为湖南省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思路支撑,使湖南省的中小城市发展能够做到依托旅游资源构建新的发展方式。

六、结论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景区管理;人才资源;人才培养

章丘市百脉泉公园作为泉水旅游景区,历史上就享有“东则趵突为魁,西则百脉为冠”的美誉。今天,作为公益服务性事业单位,景区在章丘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提升景区的综合竞争实力,作为以人才管理、分配与潜能激发为基础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景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从目前来看,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景区的发展与进步。以下通过对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入分析,探讨管理中的问题和创新思路,以期促进景区不断发展。

1 景区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管理中现行体制是最大制约因素

百脉泉景区成立于1986年,是享受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从管理模式角度来看,其延续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模式,职称、工龄、学历等因素是影响景区人员配备的主要原因。同时,在景区人事管理中,由领导提名,到人事部门对被提名人员进行考核,最后通过考核直接任职,这一传统模式依然是主要方式。如今,在旅游经济不断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在民营景区的冲击下,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成为景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尽管景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体制的不合理依旧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基础还比较薄弱,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大的突破和进展,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对景区目标实现的战略支持作用。

1.2 人力资源配备不够科学

长期以来,景区的人事管理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状态。一是岗位的设置与现实需求相差较大,造成了需求量大的岗位人员不足,身兼数职现象突出,待遇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二是需求量较少的岗位人员冗余,过于清闲。除了岗位设置的弊端,岗位人员调动难,人员待遇变化审批程序繁琐也是静态管理的现象之一。对于景区来说,人力资源配备是实现管理的主要手段,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应当以科学的岗位、职务分析为主体,从而达到高效管理的目标。

1.3 人力资源管理面临人才引进问题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员能进不能出,需要的人才进不来,有能力的人才留不住。引进人才手续繁琐,成本高额,人才引进成本不高但质量受影响,盲目性的引进人才使人才引进缺乏科学的规划,对后续的人才使用服务不够重视,使人才未能尽其才。这些是景区在引进人才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也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常常半途而废。

2 景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2.1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景区要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创新,就必须要先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景区管理层必须深刻认识到,在当前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竞争的重要性,要意识到只有实现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创新,才能够提升景区的综合实力,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作用。景区管理层还需要做好全体员工的理念革新,让他们充分认识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来,为景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打好基础。

2.2 改革人力资源配备模式

根据景区实际对岗位的设置和职务配备进行重新审核,一是贯彻“按需设岗”“因岗用人”的原则,对于冗余岗位和人员实行减裁,对现实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适当增加岗位和职务配备数目。重点对景区绿化科、宣传营销科、服务科等一线科室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进行充实调整。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精神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来实现对景区员工的工作潜能激发,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景区工作当中来,实现景区综合能力的显著体现。

2.3 建立科学人才培养机制

景区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确保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这种动力支持就是人才。长期以来,景区现行体制制约着人才流动,为此景区必须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通过物质、精神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环境的构建,来吸引更多的人才选择为景区事业发展奉献自己。与此同时,景区还必须要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的内部供应,以避免人才大量流失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强化职业技能学习培训,时刻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景区发展动态,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提升岗位技术能力,不断适应旅游行业发展新要求。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5

论文关键词:城市夜景 节能 重要性 方法 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而作为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城市夜景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尤其适逢重大节日或重要庆典活动时,城市夜景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璀璨风景线。然而,在城市夜景迅速崛起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城市溢散光和干扰光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城市夜景的建设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因此,本文将以路灯为例,针对城市夜景建设中的问题,着重从能源方面探讨,旨在促进我国城市夜景的健康发展。

城市夜景包括建筑物、特殊景观、商业区、路灯、广告标识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多方面的因素。其主要功能就是利用灯光效果使城市更加炫目,丰富人们的夜间生活,营造夜间和重大活动的气氛。

一、城市夜景照明节能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在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又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大国,其资源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很小的数字乘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大。基于这种背景下,我国城市夜景照明节能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在目前极度紧张的用电环境下,城市夜景照明所需能源消耗的矛盾也在日益浮出水面,如何既能满足城市夜景照明需求又能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了。如能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将城市夜景照明中节约的资源,应用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其他方面,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社会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2、时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发展方式的概念越来越清晰了,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一味的向自然索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了,人们已经意识到节约资源与能源的重要性了,因此,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夜景照明的节能是尤为重要的,是适应潮流的体现,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创举。

城市夜景照明的宗旨是,在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施正常运行和良好照明效果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使每一份能源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构建城市夜景,设备和建设的费用只是一小部分,能源消耗才是其最大的成本。因此,不仅在建设初期要考虑投资最佳化,在运营过程中,更是要重视能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保证照明效果的前提下,还有确保经济实用,建立真正的能源节约型社会。

二、城市夜景照明的节能方法

1、加强管理,控制开关灯时间

城市夜景照明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主要是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从改革管理机制方面着手。

对于路灯的管理来说,首先控制的就是开关灯的时间。传统的路灯管理方式,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存在操作不能监视等现象,大部分都数据都是依靠人工处理,这样的一来,路灯是否合理的正常运行就很难得知,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说,建立一个完全自动的系统,智能管理路灯开关灯,这是非常重要的。

2、更新设备,采用现代节能技术

改造一些老式的变压器和路灯设备也是节能的一个重要方法。随着技术手段的更新,对于路灯来讲,一些旧式的变压器和路灯也应该合理的更新,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我国目前一些中小型城市的夜景照明仍然是几十年前的旧设备,这些设备的耗电功率相当大,对于资源就是一种浪费,目前科技的发展,一些节能的设备已经出现,对于能源的节约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各地政府应改变传统观念,更新城市夜景照明设备,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节约。

3、加强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

有些地方的路灯管理过于疏忽,对相关专业知识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不重视照明设备的养护工作,甚至认为设备损坏了是节约电能的体现。其实路灯损害的原因有很多种,对于一些损坏不仅不能够节约能源,反而会浪费资源,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路灯中有“哑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是因为镇流器或者杆心线烧坏造成的“哑灯”,一方面会使大量电能白白损失,据资料表明,由于这种原因引起的“哑灯”,其耗电量相当于50盏500W钠灯正常亮灯的用电量,另一方面,由于其漏电,会对过往行人造成威胁。因此,路灯设备的养护是非常的重要的,既是节约能源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又是保证人们安全的必经之路。

4、加快改良照明设备线路

城市夜景照明设备的线路一般都是使用地下线路,这就造成了线路损坏不易被发现的情况,而这些线路的故障通常只是因为导线的绝缘胶布老化,线芯并没有烧断,只是其中一条或者两条烧断,而这并不影响照明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工作人员也就不易发现了。然而,长此以往,就造成了电能的大量损耗,使这些能源都白白浪费了,因此,改造这些老化的线路,加强线路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这亦是一项节约能源的新举措。

5、确定合理的照明标准,培养工作人员节约意识

对于管理城市夜景建设的机构来讲,要确定一个明确的照明标准,在什么级别的街道,在哪个时间段,照明的强度和频率是多少,都要有一个明确标准且要严格的执行;另外,重视工作人员节约意识的培养,只有具有这种意识了,才能在工作中更好的贯彻执行节约工作。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建设的进步,城市夜景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必须重视资源的问题。城市夜景的建设是为了人民生活的更加美好,是为了城市建设的更加亮丽,如果城市的美化和发展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消耗,是非常不可取的。虽然目前我国在城市夜景建设方面的机制还不是很完善,但相信通过我党的正确领导,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依靠科技的进步,我国一定会建成既美观又节约能源的城市夜景照明系统,为人民创造一个靓丽且美好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渝文,李鑫.城市建筑物夜景照明节能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低碳旅游;山东省;旅游管理;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85-03

作者简介:张前(1985-),男,安徽阜阳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田红(1967-),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旅游内涵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定义。蔡萌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刘啸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可见,低碳旅游是一种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是政府、企业、景区、旅游者和其他相关主体,在政策法规、经济利益和责任伦理积极引导下,在不降低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前提下,积极协调合作、有序竞争及互相监督,促进旅游管理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变革,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旅游方式。

图1 低碳旅游内涵

如图1所示,政府、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其他旅游组织构成了整个低碳旅游最直接的参与主体,政策法规、经济利益、伦理和责任是推动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要实现低碳旅游目标,必须发挥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政府各个相关主体的积极作用,建立公平合理、竞争有序、互利共赢、协调一致的低碳旅游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其他组织要转变观念,运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理念,促进旅游向低碳化管理方式转变;企业和旅游景区要加快低碳技术发明和应用,促进旅游向低碳化生产方式转变;旅游者和其他组织要树立低碳旅游理念,促进旅游向低碳化消费方式转变。

二、山东省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一)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旅游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10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30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GDP的7.76%,约三产增加值的21.19%;接待入境游客366.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3%,国内游客3.4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2%。山东省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据联合国旅游业组织2009年估计,旅游酒店、旅游交通和旅游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占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0%。从酒店方面来看,2009年山东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907家,其中三星级以上的酒店595家,而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酒店,每年至少可排放4200吨二氧化碳,山东省三星级以上酒店至少要排放249.9万吨二氧化碳。从旅游交通方面来看,旅游交通包括汽车、飞机、火车和轮船等,每种交通方式都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据资料显示,水运部门和道路部门是中国交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05年水运和道路部门碳排放量占交通部门总排放量的90%。中国在汽车交通中其能量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各类汽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有8.42亿人跨国旅游,其中40%的人是乘飞机,喷气飞机载客飞行100公里会排放23千克二氧化碳,是乘火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倍多。山东省入境游客从2005年的155.1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366.79万人次,大约增长了2.36倍。山东省跨国游客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游客乘用飞机旅游,必然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山东省国内外游客的增加,水陆空交通旅游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将会大幅度上升。从旅游景区方面来看,2008年山东省建成各类旅游景区800余处,其中A级以上旅游景区300处,2009年A级以上旅游景区348处。由于山东省一些旅游景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论证评估和规划,盲目进行粗放式开发,也增加了旅游业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在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泰山修建现代的索道,不仅破坏了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完整性,而且索道运行会消耗大量能源,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山东省发展低碳旅游面临的问题

1.旅游业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步履艰难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很高,其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旅游景点、住宿餐饮服务、娱乐服务、旅行社、旅游零售部门和旅游相关产业转变发展观念,探索低碳旅游管理方式,研发新的低碳技术,生产出低碳旅游产品。2009年山东省万元GDP能耗为1.07吨标准煤,而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分别为0.76、0.74、0.81、0.68吨标准煤,说明山东省能源利用效率与沿海省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低碳技术的角度来看,虽然全国太阳能行业前十强中,山东省就拥有皇明、力诺瑞特、桑乐、亿家能等多家品牌企业,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山东省新能源产业中低碳技术和国际上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旅游低碳产品应用的角度来看,山东省旅游景区使用太阳能、沼气能、生物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清洁能源供热、供电的景区较少,零排放的景区较少;酒店采用智能节能设备、节能材料、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等新技术的还不多;耗能大的旅游基础设施未经过及时更新和改造。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山东省旅游资源规划缺乏低碳理念,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较为粗放,制约着低碳旅游的发展。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利用问题主要表现在:(1)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缺少低碳理念,旅游企业盲目开发具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资源,破坏区域生态环境。(2)大量的旅游资源重复性开发,一次性使用旅游资源,忽视旅游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造成旅游产品趋同,旅游资源利用率偏低。如山东省海洋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由于沿海各市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规划,开发大量雷同的旅游度假休闲产品,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低,造成旅游资源浪费,出现了旅游市场活力不足的现象。(3)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偏重于对人造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如在景区过多地建设大型的游乐设施将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深度开发海洋文化、黄河文化、历史遗产、生态旅游等旅游资源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低碳型旅游产品较少,低碳消费理念缺乏

张 前 田 红:山东省低碳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张 前 田 红:山东省低碳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旅游企业和景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引进消耗大量能源的所谓先进设备,开发出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的旅游产品,而且这些高碳产品经过过分包装来鼓励消费者铺张浪费,误导广大旅游者。2009年山东省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占星级酒店总数的65.6%,满足大众需求的低碳型酒店较少。中小型的景区和饭店由于受到技术、资金的制约,为旅游者提供低碳型旅游产品的能力不足,节能减排的效果不明显。旅行社设计旅游线路时,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低碳型旅游线路的开发和策划。另外,山东省传统消费习俗、经济收入能力、低碳消费知识和理念也是影响旅游者低碳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目前,山东省像德州太阳谷、烟台滨海低碳生态旅游区、高密低碳本地游等低碳化的旅游产品还不多,消费者和旅游企业对低碳旅游的认可度不高,山东省发展低碳旅游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4.低碳旅游政策法规不健全

发展低碳旅游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目前,山东省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低碳旅游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旅游业尚无明确的节能减排指标,发展低碳旅游未纳入政府、企业考核体系之中,低碳旅游的法规约束、经济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发展低碳旅游相关内容尚未列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旅行社、旅游景区和酒店的碳排放行业标准和规范尚未制定。山东省还未出台发展低碳旅游城市、低碳旅游示范区、低碳旅游社区、低碳旅游景区的优惠政策。法规体系缺乏和政策体系不健全使得低碳旅游发展缺少政府指导、法规约束、经济扶持和技术支撑。

三、山东省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标,利用政策推进低碳旅游发展

政策支持是山东省发展低碳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山东省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政策引导,制定低碳旅游地方法规和标准,支持企业在低碳旅游领域积极投资,积极

创造有利于发展低碳旅游的良好环境。1.要针对不同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餐饮和住宿等相关行业制定一定的碳排放标准,并将其考核指标纳入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业评级考核中。2.建立旅游业低碳技术研发支撑体系,给低碳旅游业以资金、价格、土地和税费上的优惠,促进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国际交流。3.鼓励和引导旅游交通、景区和旅游住宿和餐饮企业采用新能源、新原料,引进先进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集中集约利用水平。4.开征碳税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山东省应该未雨绸缪,积极研究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制定低碳旅游地方性法规,对开展旅游项目的高碳企业或个人征收有关旅游高碳税。例如通过征收航空碳税适当提高机票价格,引导游客乘其他运输工具,从而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目的。

(二)加快低碳技术应用,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

山东省旅游业应树立低碳旅游理念,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应用低碳技术,改变传统高碳生产方式,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政府应对高耗能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改造,对在建和待建的高碳旅游项目进行审核,制定旅游资源集中集约开发利用规划,加大对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旅游交通部门应尽快淘汰大排量车辆,对现有飞机、车辆和船只进行定期维修和技术改造,并积极引进新能源飞机、车辆和船只。酒店业可以引进中央空调能源专家系统技术、空调余热回收技术、多功能节能厨具技术、电梯电能回馈技术、智能电控技术、LED景观照明、太阳能技术、隔热技术、智能节水技术等等。根据山东省沿海旅游景区风能、生物质能源、海洋波浪能、潮汐能、太阳能等能源储量丰富的特点,可以利用现有的成熟低碳技术为旅游业供应清洁能源,实现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旅游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深入挖掘山东省的人文和生态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资源低碳化开发和利用。

(三)大力开发低碳型旅游产品

山东省旅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要在不降低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前提下,开发出更多的低碳型旅游产品,适应旅游者不断增长的低碳旅游需求,加快形成具有山东省特色的低碳型旅游产品体系。

1.要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和示范区。(1)加强对旅游景区旅游设施的规划和开发,要对景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用低碳旅游理念和生态学的观点,构建景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减少能源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2)旅游景区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节约办公用电和用纸等,同时通过导游和景区解说系统宣传低碳旅游理念。(3)严格限制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通过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渠道和景区门票价格调节景区的人流量,提高景区运行效率。(4)旅游景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多设计人力车、徒步、骑马等低碳旅游体验项目,减少机动车、缆车等游览项目的设计。(5)建设低碳旅游试验区,在部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区等,充分挖掘森林、海洋、湿地、海塘、湖泊、江河等自然高碳汇体资源的旅游价值,增加旅游区的旅游收入。(6)建立低碳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城市。如德州倾力建设低碳旅游城市,联合皇明集团打造的集太阳能产品生产、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太阳谷;烟台建立的滨海低碳生态旅游示范区。

2.要加强低碳型旅游酒店的建设。随着酒店数量的不断增长,山东省要从源头上控制高碳酒店的建设,鼓励低碳酒店的建设。从酒店的规划设计到施工都要秉承低碳旅游的理念,提供低碳化旅游产品。对高耗能的酒店,政府要制定相应标准,促进这些酒店加快技术改造,逐渐实现低碳化发展。酒店要加快转变管理方式向低碳化发展。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低碳技术,对各项资源进行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3.要加强低碳旅游旅行社的建设。旅行社要大量推广和宣传低碳化旅游产品,设计出更多的低碳旅游线路,提供更多低碳化的配套服务。倡导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背包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设计低碳旅游路线,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景区景点为重点,可适当设计徒步旅行路线、自行车旅行路线等,引导旅游者减少碳排放。

(四)积极宣传低碳旅游,倡导低碳消费理念

旅游消费方式低碳化对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要倡导低碳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应尽量以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快速公交、铁路和非机动的人力划船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取代自驾车、航空、机动船等高碳交通方式。2.要倡导低碳旅游餐饮和住宿。旅游者在选择旅游餐饮住宿服务时,尽量选择带有“绿色标签”的旅游酒店,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旅游物品,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变一次一天一洗的床上用品和卫浴用品为一客一洗,节约水资源,减少能耗;在进行餐饮食物的选择时,可以选择以蔬菜和植物性食物等低碳食物为主,尽量选择本地食物,以减少交通外运和碳排放。3.旅游者要尽量自带饮用水,不买或少买瓶装水,适当地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并抵制过度包装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2]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3]山东省旅游局.山东旅游统计便览[M].2009-2010.

[4]王娟.低碳化: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N].中国旅游报,2009-09-23.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7

关键词:风景名胜;规划;资源评价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部级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目前,国内关于风景名胜区的定义种类繁多,我认为比较贴切地陈述了中国的风景名胜区的概念: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和郊邑游憩地,是以自然和人文景物为核心、包括其他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环境优美、有一定规模、范围明确的地域。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美学和游览观赏价值,能有效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供人观赏和休憩,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风景名胜区归国家所有,分为部级和省级,分别由相应级别人民政府审定并划定范围,分归各级政府建设部门主管。它需要切实的法律依据,并由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现状问题

1、破坏性开发

利用风景名胜区资源发展旅游,给地方经济注入活力,也给经营者和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这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短视行为却将这件好事演变成了弊端,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随意开发,不计后果。在风景名胜区建设无规划,项目不报批,以致造成开发无序,导致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整体受损。

更有甚者,假借文化之名扭曲文化,还有些策划师甚至在所谓的创新理念指导下“制造文化”,杜撰出一些与当地风景名胜资源文化内容毫不相干的人与事作为新创意而硬塞进风景名胜区,这种肆意篡改既破坏了空间环境,又扭曲了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还伤害了游客。

2、外来文化入侵

目前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建设中,外来文化的侵入使我国许多的传统风景名胜区的风景面貌发生了诸多“奇妙”的变化:仿欧建筑与传统民居交叠,现代广场与曲径通幽的游步道相通,欧式园林的色块绿地镶嵌在古建筑群体之间。

我们不排除文化交流,也不排斥外来文化的渗透,好的文化理念是为各国人民所接受的。但是抄袭式的照搬与视本土文化为落后的观念却是不应该提倡的。

3、陈旧的审美观念

“天下名山”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伟大创造,在人类历史上都有非比寻常的历史意义,是灿烂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名山”的空间格局、设施安排、游览方式也成为大多数国人评价风景区的审美模板。但在今天,仍然毫无取舍地以农耕时代的“天下名山”为模板,来规划新辟风景区,试图复制一个个泰山、华山、峨眉山,实属“画虎不成反类犬”。

三、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几点看法

1、创新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值,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部分构成。其中,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有形的,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而社会价值则不同,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适用条件限制、结果准确性不足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来估算。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2、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设施等;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增强其外部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f完整性),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度”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此外,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规划提供依据。

3、强化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

政策体系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手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依靠政府通过行政、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政府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其发展战略。

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针对风景名胜区自身的政策措施、针对风景名胜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协调的政策措施。前者主要是依据风景名胜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化解矛盾、保证风景名胜区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健全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和经营权之间关系明晰的问题、风景名胜区投资渠道扩大的问题等;后者主要是协调风景区与外部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他类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部门合作和地区协作等。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8

关键词:西藏林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1西藏林芝旅游资源优势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带。区内有众多的山川河流,复杂的地形地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其风光独特,寺庙文化深厚,还有各种动植物保护区及尼洋河流域等。林芝旅游资源初步分为“三带五区102个景点”。“三带五区”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带、帕龙藏布风光带、尼洋河风光带;巴松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香巴拉鲁朗景区、措木及日景区、娘浦景区、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其中面积为34 060公顷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察隅县慈巴沟和易贡国家地质公园被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朗县烈山古墓群被列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墨脱腾网桥、玉荣增磨崖石刻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波密岗乡、林芝东久和巴结世界柏树王园林被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旅游产品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帕龙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景区、错高湖景区、“茶马古道”、“尼洋河风光带”、“鲁朗原始林海”、八一镇景区、布久喇嘛寺景区、色季拉山景区等,其风光能与瑞士风光媲美。wWW.133229.CoM主要景点有雄奇的山峰、优美如画的湖泊、飞瀑流泉、千年古墓、雪山冰川、巨柏仓松、珍奇异兽构成。这些资源是开发登山、科学考察、探险、漂流、休闲等多种旅游的理想之地[1]。

2西藏林芝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为主,缺少开发和创新

观光型旅游产品一般是以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为依托的,而林芝自然风光秀丽,能与瑞士风光媲美,因此观光旅游目前仍然是林芝最主要的旅游产品。近年来为方便开发旅游产品,林芝已把旅游资源初步规划为“三带五区102个景点”。在这三带五区中包容了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及遗址类、求知休闲保健类和购物类,在102个景点中也包括了登山、科学考察、探险、漂流等多种旅游开发资源。但综合考察,目前林芝旅游大都仍以观光为主,缺少开发和创新。

2.2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够,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差

西藏林芝现有旅游星级宾馆及旅游定点企业9家,可同时接待游客860人、餐位数1 520个,国家旅行社1个即林芝香巴拉旅行社。自青藏铁路通车和林芝机场通航以后,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对西藏旅游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景区系统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尤其在旅游景点、旅游设施、旅行社、旅游车辆、餐馆饭店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需求增长。而目前,林芝的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水平都不能适应这种突发的市场变化,旅游配套设施和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水平距离铁路通车后带来的需求剧增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能力消化迅速增长的客流。另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差。林芝交通虽现已具备公路和航空,但从拉萨到林芝408公里的公路交通,会让游客人困马乏;成都到林芝的民航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费用昂贵,不适合低收入游客;林芝至今还没有铁路。墨脱是世界上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素有“植物宝库”之称,旅游资源丰富,但墨脱至今是西藏唯一一个未通公路的县。这种交通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林芝旅游业的发展。

2.3 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随着青藏铁路通车和林芝机场通航,游客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对林芝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林芝旅游人才存在的问题:(1)缺乏精通旅游业务的管理和经营人员[2]。林芝现行旅游管理和经营机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过低,总体素质不高,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和经营人员,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2)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也严重短缺。林芝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内地较为落后,各方面人才较为匮乏。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及旅游业的支柱地位,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日益突显严重短缺。(3)缺乏精通多种语言的旅游翻译人才。西藏和林芝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圣地,这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民风民俗及宗教文化极具特色,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游客。国外游客对西藏游充满热情,但是由于语言障碍无法深入了解西藏文化,不利于林芝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因此,林芝必须设法改变这种人才缺乏现状。

2.4 旅游企业规模小

林芝的旅游企业数量较少,只有4家旅游定点企业,当然还有一些规模更小的私营企业。总体来说这些旅游企业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的需要。林芝占地11.7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有自然资源都是林芝开发旅游业的宝库,是林芝旅游业发展的巨大优势。但林芝由于旅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阻碍了林芝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5 旅游景区多功能开发欠佳

由于林芝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只注重了宽度,忽略了开发的深度。因而造成林芝旅游景区功能单一,旅游资源浪费。以林芝鲁朗林海为例,现在已经开发的林芝鲁朗林海只注重了到鲁朗观光莽莽森林,对鲁朗森林休闲、保健和疗养尚未意识,尚未进行开发。打造鲁朗森林浴场将会丰富林芝旅游产品,填补西藏还未有森林浴场的空白。因此要增强林芝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对林芝景点景区要注重多功能和复合功能开发。

3西藏林芝旅游业创新发展对策

3.1突出特色,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1.1要在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上,根据不同游客的实际需求,扩充旅游项目或景点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林芝现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是观光旅游,且景点功能分散,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较低。因此,林芝开发旅游项目和景点时, 不能满足于看山只是看山,看水只是看水,看庙只是看庙,要有特色主体,即有与景点配套的民族及宗教文化、藏民俗、藏民艺等活动,使各类游客能在同一景点各得其所,各享其乐。

3.1.2要拓宽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开发林芝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高校旅游、入乡民俗旅游等。现代旅游业是人们了解社会和学习新知识的旅游业。林芝藏药厂和具有办学特色的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都是林芝的旅游资源,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对其开发,让游客了解特色藏药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和农牧学院在高原特色办学的宗旨及思路。让游客更多更全面的了解林芝文化和经济发展进程。

3.1.3要摆脱资源制约观念的束缚,创新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或项目。林芝旅游业在景区和景点的开发上要广度和深度并举开发。深度就是要进行景点综合开发,广度就是要摆脱资源制约的束缚,创新建设新的旅游景点和项目。例如,在林芝,可以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建设“木屋景点”。即建筑有国外风格的木屋、臧式木屋和有创意的儿童木屋,使游客在西藏就能欣赏和了解多种建筑文化。

3.2整合资源,连接线路,精心打造旅游产业的黄金品

目前林芝对旅游资源进行的“三带五区102个景点”规划,明显表示林芝的旅游业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旅游线路还没有科学制定,经典线路更没有进行。林芝旅游业要大力发展,下一步就要科学合理规划和整合资源[3],把知名景点和交通便利的线路进行连接,制定出景点旅游线路。方案有二:第一种方案是,以八一镇为起点,打造大环观光旅游线路和小环科考探险旅游线路。大环观光旅游线路为八一——错高湖——拉萨——山南——朗县——米林——八一;小环科考探险旅游线路为八一——米林—雅鲁藏布大拐弯——鲁朗——大柏树——八一。第二种方案是,以八一镇为起点,开发三条放射状旅游线路。第一条为文化古迹游,为八一——千年古堡群—阿沛庄园—中流砥柱—邦杰塘草原;第二条为自然风光游,为八一——比日神山—大柏树—色季拉—鲁朗林海—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第三条为文化科考探险游,为八一—喇嘛岭寺——米林——南迦巴瓦——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3.3倡导休闲,引领度假,扩展旅游消费的时空范围

度假休闲,娱乐健身,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专家预测,21世纪观光旅游将让位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是有限的,休闲度假旅游是无限的[4]。因此,林芝对旅游业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景区规划和景点建设上,也应考虑在城市郊区和特色小集镇,以及风光秀丽和民俗丰富的自然村开设休闲度假村。例如,在鲁朗林区可以开设森林浴场,在工布区开设民家旅馆,通过扩展旅游时空范围,来实现旅游业的新发展。

3.4培养旅游人才,为林芝旅游业创新发展提供最优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和中国,乃至我国各个地区,在产业经济其中包括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上的种种差别,原因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决定性原因,是由人力资本综合素质积累及其运用效率的差别所造成的。因此,必须重视对旅游业的理论研究,重视旅游业人才教育,为旅游业创新发展提供最优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对此建议,一是要成立林芝地区旅游经济学会;二是要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立旅游经济研究所;三是借助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以培养旅游专门人才;四是要鼓励各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到林芝旅游业就业与创业;五是培养和引进懂英语、藏语和汉语的旅游翻译人才。

3.5尽快组建林芝旅游企业集团,带动林芝旅游业快速发展

面临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林芝旅游业要想巩固支柱产业的地位,就要有效整合“食、住、行、游、购、娱”诸要素,将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落实在旅游实际工作中,努力改变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状,促进旅游企业朝着做大做强的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旅游星级酒店和定点饭店(宾馆)、国际国内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和旅游企业在规模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突破改变林芝旅游企业现状。允许个体旅游部门与国有旅游企业合作共生,参股入股组建林芝旅游企业集团,以林芝拳头旅游品牌——雅鲁藏布大峡谷为龙头,以林芝特色旅游为支柱,以林芝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林芝旅游产业,带动食、住、行;游、购、娱;农、牧、林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芝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林芝地区志[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9):392-403.

[2]廖凯,杨威.浅析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论坛,2006,(21):701-702.

新能源发展前景范文9

关键词:旅游发展定位

        1.分析形势,明晰思路

        2006年7月份,省政府成立了长白山开发与保护管理委员会,对我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分割,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是在新形势下,我市旅游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综合分析看,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机遇角度看,一是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和组建,打破了多年来存在的体制障碍,由长白山开发的条块制约转变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既有利于保护资源,又有利于打造全国闻名的旅游风景区。二是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之后,对长白山旅游风景区进行了统一规划,加大了统一开发力度和建设步伐。同时,管委会还将对长白山的冬季冰雪旅游作深度开发,这也将打破长白山旅游的季节性障碍,使长白山旅游逐步走向春夏秋冬四季游。这将使长白山风景区的面貌发生新的变化,长白山的旅游开发将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个新的开发建设高峰。三是长白山区交通状况的改变,将进一步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长白山机场已经破土动工,两条铁路、两条高速、一条环山公路已经全部立项,并将在近期内陆续开工。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长白山旅游的交通瓶颈问题。四是长白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目前已排在全国第二位,在明后年有望申报成功。这将更进一步提升和扩大长白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新的变化,使长白山的旅游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发阶段和发展时期,对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牵动作用,这也是我市旅游产业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较快、较好发展机遇的面前,我们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之后,对长白山旅游进行总体开发,白山市的旅游就存在一个被边缘化的问题,特别是松江河、漫江等城区已划给管委会的部分和长白山周边管委会的开发区域,将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投入和较快发展,而留给地方的部分,如果不能在相应的时间内加快改造和建设,就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和变化在两三年内就能明显看出来,如果我们发展跟不上,这种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从而使我们陷入一个非常窘迫的困境。在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应对好了挑战,原来干不了的,干不好的,现在都能够变成现实,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丧失了机遇,不能很好的应对挑战,我们将走进一个新的发展困境。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白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新的课题,我们必须面对新变化、新形势,重新调整工作思路。一是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长白山的管理开发权虽然已经划归管委会,但其行政区域隶属仍在白山市。我们要按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继续发挥好长白山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牵动作用,继续依托长白山的知名度打造白山市的旅游品牌。二是要扬长避短,发挥我们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度开发特色景区,为长白山景区的总体开发培育好辅助景区,建设好相应的功能服务区。三是统一认识,把握全局,配合好管委会,支持好县(市),发展好市区,变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为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各项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

  2.科学定位,合理布局

        我市距长白山天池直线距离127公里,公路里程215公里,高速公路建成之后,还将缩短公路里程和时间;同时,长白山西坡在机场、两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和环山公路建成之后,松江河镇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枢纽。围绕这一枢纽,我市的靖宇县、抚松县、长白县都将直接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配套服务功能区,临江市、江源区、八道江区也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我们依托长白山打造辅助景区、特色景点的重要区域。由于我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这些条件和变化,决定了我市旅游产业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发展潜力。

        着力打造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白山市依托居长白山腹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借长白山旅游大开发的难得机遇,针对环长白山周边地区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的客观情况,要积极发展住宿、饮食、娱乐、旅游纪念品加工与销售、交通、信息服务等旅游业配套服务,在长白山旅游的大框架内,整合开发白山市的特色旅游景点景区,使景点与配套服务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将白山市打造成为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从而发挥旅游产业对其它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3.突出重点,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