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12-19 15:18:03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1

1.1血液标本采集的正确性是安全输血的前提

如果受血者血液标本采集这个关键控制点发生错误,输血安全的各项防范措施都将失去应有的作用。因此,医务工作人员在抽取血液前须仔细核对患者身份,并与输血申请单及患者的有关资料核对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液标本,同时在血样管上注明患者姓名、住院号、采血时间,条件较好的医院在血样管上贴上患者条形码并注明患者姓名等信息。最后由采血库和受血者(家属)在申请单上签字确认后连同输血申请单由医护人员送至输血科(血库)并履行签字手续,不可由闲杂人员代替送标本,确保受血者身份相符,严把受血者标本采集关。

1.2输血申请单填写的完整性是安全输血的基础

输血申请单是输血前检查受血者的资料凭证,是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了解受血者接受输血临床资料的关键控制点。填写时应资料齐全,对于资料不全的输血申请单,尤其是缺乏输血史、妊娠史和申请医师未签全名的申请单,要严格执行输血申请单不合格退回制度,由申请医师按要求逐项填写完整后返回输血科(血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受血者临床资料齐全、准确,严把临床输血申请关。

1.3严格审核、签收和保存血液标本是安全输血的保证

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接收献血者、受血者标本是确保试验标本准确的关键控制点。在接收受血者血液标本之前必须确认血标本管上的标识(条形码)与输血申请单上的资料(条形码)完全一致后才可签收。如对患者身份或血标本的标识有疑问时,一定要按前述流程重新采集标本,不得采取其他任何方式擅自修改错误的标签或输血申请单。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必须从与血袋相连的塑料管中获得,在获取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时,应仔细核对与血袋上的信息是否一致,确保献血者、受血者血液标本来源的正确性,严把血液标本正确关。配血用的血液标本的代表性是确保交叉配血试验正确性的关键控制点。配血用血液标本一般要求每次输血前采集新鲜的血液标本,交叉配血的标本不能重复使用;储存的血液标本用于交叉配血试验,只有保存3d内有效。配血的血液标本不能产生溶血现象,一旦出现溶血标本,应重新采集血液标本。若无未溶血标本时,应选用抗球蛋白或其他有指示系统检测IgG类抗体的敏感方式配血。交叉配血后必须经过审核(复核)后方可签发报告单,2人操作时相互审核,1人操作时自己审核[2],确保交叉配血试验关键控制点的正确性,严把配血结果正确关。受血者、献血者血液标本封存是输血前检查举证的关键控制点。每次输血后,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必须密封在(4±2)℃至少保留7d,以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进行复查和寻找原因,为输血前检查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和司法举证提供实物依据,严把受血者、献血者血液标本封存关。

2重视血型的鉴定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工作

原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已明确规定对受血者和供血者必须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受血者Rh(D)血型[急诊抢救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2]。

2.1认真做好ABO血型的定型工作

常规实行ABO血型正反定型,确保ABO血型定型正确是避免交叉配血试验差错的关键控制点。ABO血型抗原、抗A(或)抗B有规则地存在于正常人的红细胞膜上和血清(浆)中,其他血型抗体均属于不规则血型抗体,ABO血型的正反定型是采取同一原理,不同的侧面来验证检测结果是否一致,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质量控制作用。ABO正反定型不一致时,必须查找原因,切不可单纯依据正定型或反定型单方面结果判定ABO血型,做到ABO血型定型准确无误,确保ABO血型定型关。在血型鉴定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可导致结果错误,常见的人为因素有:①试剂储存不恰当,导致血清效价下降,甚至失效或使用过程中细菌污染等;②操作错误如试剂或标本加错或比例不当,离心速度控制出现问题等。客观因素有:①抗体效价低(如老年人、婴幼儿、低Ig血症等),存在不规则抗体等;②因某种疾病如白血病患者导致红细胞抗原减弱,抗原变异,或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产生类B抗原等[1,3]。因此,单纯依靠正定型或者反定型并不能正确地鉴定所有ABO血型。反定型在常规ABO血型鉴定中是发现ABO亚型的最有效方法,由于ABO亚型红细胞上抗原减弱常可导致血型鉴定错误,因此,可采用吸收、放散及其他敏感试验来确证ABO亚型。

2.2认真做好Rh血型的定型工作

在输血工作中,Rh(D)因子检测关键控制点的正确性在保证阴性受血者输入Rh(D)阴性血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女性受血者的输血中尤为重要,若将Rh(D)阳性血液输给了Rh(D)阴性的女孩或生育期妇女,通常会使她们产生Rh(D)抗体。该抗D属于IgG类免疫抗体,在以后孕育Rh(D)阳性胎儿妊娠中IgG类抗D可通过胎盘屏障或破坏胎儿红细胞,从而引起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症,甚至导致习惯性流产或免疫性不孕症而遗憾终生,因此,应实施常规Rh(D)定型,严把Rh(D)定型正确关。

2.3认真做好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工作

重视血型抗体筛查,坚持不规则血型抗体的常规筛查与确证,杜绝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明确规定遇有下列情况时,必须进行抗体筛查: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2]。如抗体筛查阳性,缺乏谱细胞鉴定其特异性时,可送至有条件的采供血机构或医学实验室进行鉴定。受血者血型抗体筛查是检出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避免盲目配血、提高安全输血水平的关键控制点。在检测过程中,为保证实验质量和提高血型抗体的检测灵敏度,要求尽可能选择红细胞上含更多血型抗原的试剂细胞,通常选用的试剂细胞上常见血型抗原有D、C、E、c、e、M、N、S、s、P1、Lea、Leb、K、k、FYa、FYb、JKa、JKb等。如果选用的单一的红细胞试剂其相关抗原谱系达不到质量要求,容易导致不规则抗体漏检。因此,应常规实行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严把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漏检关。

3重视血液的交叉配血试验工作

3.1认真做好血液的交叉配合试验

输血前检查必须严格交叉配合试验,该试验既是输血前程序中防止发生错误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控制点。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有盐水法、酶法、抗球蛋白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等,其中盐水法只能检出ABO、P、MN、I和Lewis等系统的抗体,而不能检出Rh、Kid-dt和Duffy等系统的抗体,实际应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局限性。因此,交叉配合试验要求既能检出IgM抗体,又能检出IgG类抗体的方法,或者采取二相反应介质做交叉配血试验。正确选用交叉配合试验方法,严把交叉配合试验方法选择关。

3.2检出IgG类血型抗体的常用方法

能够检出IgG类血型抗体的方法有酶法、抗球蛋白法、凝聚胺(Polybrene)法和微柱凝胶法等[4-7],它们在检测不规则抗体方面的优劣各有不同:①酶法虽对不规则抗体较敏感,但能破坏某些血型系统的抗原结构和性质,且酶不便保存,影响在抗体检测中的应用;②抗球蛋白法是检测不规则抗体的可靠方法,但操作程序并非简便易行,只适用于为择期输血患者的首选配血方法;③凝聚胺法对除Kell系统外的大多数血型系统抗体敏感度高,对Rh系统抗体特别敏感,且操作简便、快速,加之中国人几乎100%为K抗原阴性,通常不考虑抗Kell;④微柱凝胶法通过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克服了传统抗人球蛋白试验的繁琐费时的缺点,具有不需洗涤、简便快捷、易于标准化、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容易掌握等特点。因此,我国应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等进行交叉配合,可达到交叉配合结果正确可靠的目的。

4切实做好输血风险的控制工作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2

一、检验机构风险成因

(一)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选择风险因素。

对于检测项目,首先应选择合理的检验项目、检验方式以及检验标准,也实际上是指需要针对检验项目进行设置、对检验途径以及相关标准进行选择,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危险。检验项目不健全,就会导致检验过程中漏检的存在,检验方法不科学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错误,不科学的检验标准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评价过程不规范,从而影响产品质量鉴定的准确性。

(二)实验室试剂和仪器设备风险构成。

任何样品检验都离不开试剂与仪器设备。在试剂方面,应确认供应商能不能够取得相关的资质,所提供的化学试剂质量十分合格,是否满足检验标准,存储方式是否合理,是否有详细的检验记录,实验室使用的化学试剂是否都张贴了信息标示,上面是否包含试试剂名称、试剂浓度、生产厂家、出厂日期、有效期等方面的记录。在仪器设备方面,应确认是否进行标识化管理、是否张贴了有关性能及使用方法的标识、是否张贴了有效期标识、是否选择了有效厂家负责仪器设备的校验工作。是否安排专职人员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专职人员是否具有相关资质,在仪器操作方式上十分熟练,是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進行操作,仪器设备相关手续是否齐全。

(三)人为因素

在产品质量检测过程中,影响性最大的因素是人为因素,检验机构检测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检验结果。部分检验人员并不重视自己的工作,没有真正认识到质检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淡薄。对客户蛮横无理,无法为客户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检验结果以及咨询信息,采取不合理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检测,严重时甚至还有工作人员更改伪造检验结果,向客户提供虚假检验数据,冒犯户隐私权等,这些均为检验机构面临的重大风险。

(四)环境安全风险因素

检验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就是具有一个安全的实验室环境,环境安全包含有害生物、辐射、水、电、气、化学试剂、以及实验室布局等。举个例子,实验室“三废”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合理处置,化学试剂应合理进行保存,此外实验室结构的抗震强度及通风设施都应达到相关要求。

二、检验过程风险控制

检验机构中的主要风险就是检验过程风险,所以针对此部分风险进行关键也是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措施。在论文的前面部分,笔者已针对检验前、中、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逐一分析,随后笔者也将按照这一顺序对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依次阐述。

(一)在合理范围内改善样本数量

按照标准来确定抽样批次、根据标确定样本基数以及样本数量、最大限度地选取样品,这些举措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检验风险。不过需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意抽样量不能高于检验正常需求量,否则会导致检验成本增加的风险发生。

(二)样品的存储以及流转风险控制

不管针对抽样检验来说还是针对委托检验来说,在把样品送至检验机构后均必须按要求进行保存及流转,这也是降低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还应采取合理的方法对样品进行标识,保证样品不混乱、标识清晰。样品转移时也要进行完整地记录,不能出现记录样品交接反常的现象,必须保证能够实时对样品状态以及存放区域进行查询。

(三)检验方法风险控制

实验室中的产品检验包括样品拆分、样品制备、样品前期处理、设备仪器分析以及测量等环节。检验方法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以及国际、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来实施,不仅要保证检验方式科学合理,同时也应尽可能使客户满意。

(四)检验试剂与检验设备的风险控制

在对耗材以及检验试剂进行采购时,必须要求供货商提供自己的招标材料以及各种资质证件,充分确保所采购耗材以及试剂的达标性。存放于实验室内的各类检验试剂或溶液必须张贴信息内容齐全的标签,且所有使用年限高于五年的精密化仪器设备都必须确保其的有效状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随时进行检查确认,确保仪器设备处于有效期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应检验机构来说,风险管控与防范是绝对不能够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候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检验机构在实施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时必须要以根源为出发点,消除检验过程中各项不合理以及不必要的风险,与此同时加强“内功”修炼,加强本身的抗风险性能。针对一些无法预料的风险,必须加强有关部门的联系,加强相互间的协作与沟通,建立健全检验风险避免系统。强化产品质量控制力度以及检验机构的指控力度,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同时具有针对性地提升机构整体水平和能力,保证检验机构有效管理和运转,从而提升机构的市场竞争力,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希.控制产品质量检验误差的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5(5):69.

[2]童李霞.产品质量检验的误差控制[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2):60-61.

[3]李向连.论提高产品质量检验准确性的控制因素[J].科技与创新,2014(1):10.

[4]闰淑颖.如何实施产品质量检验的误差控制[J].科技创新报道,2014(20):213.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3

第二条本指导意见所称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工程保险制度和工程风险控制制度。

工程保险制度,是指工程参建单位通过与保险公司订立建设工程保险合同,将建设工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约定责任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进行转移,根据合同约定由保险公司对损失进行赔偿的制度。

工程风险控制制度,是指工程参建单位和保险公司及其委托的风险管理机构为降低和避免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对建设工程实施安全质量监管和对事故预防预控的制度。

第三条按照“共同投保、共同保障、共同控制、相互制衡”的原则实施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

共同投保,即参与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共同投保建设工程保险,确保工程建设和竣工后一段时期内的安全质量事故和缺陷损失能获得经济补偿。

共同保障,即由保险公司及其委托的风险管理机构共同对建设工程进行安全质量风险管理,共同保障工程安全和质量,并按保险合同约定对出险给予及时理赔。

共同控制,即共同投保单位和共同保障单位,共同参与建设工程现场安全质量风险控制。

相互制衡,即引入保险制度,通过经济手段将部分的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监督管理责任转移至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对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的安全和质量控制行为形成第三方制衡机制,互相制约,共同规范市场。

第四条选择本市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或者政府主导的公共建设工程开展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试点,通过政府工程的示范效应积极引导其他建设工程参与试点。

第五条**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设交通委)、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局负责本市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试点的综合管理,并成立**市建设工程风险管理试点工作推进小组,具体负责试点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工作。

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试点工作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试点工作,减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对试点企业给与必要的扶持政策。

第二章风险管理参与主体

第七条由建设单位牵头,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组成共同投保体投保建设工程保险。

第八条经认定的保险公司可以参与建设工程风险管理试点。

对于投资大、风险大、行业特殊、理赔要求高的工程可由几家试点保险公司实施共同承保。

第九条风险管理机构受保险公司委托,对建设工程潜在的安全和质量事故损失风险因素实施辨识、评估、控制、处理,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减少和避免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参与风险管理制度试点的风险管理机构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备甲级监理资质;

(二)具备施工图审图资格;

(三)具备工程检测资格。

试点期间,尚不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可以以监理公司为主采取委托形式联合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审图机构和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工程风险管理。

鼓励现有的工程监理、设计审图、检测等机构通过改组、合并等方式发展成为风险管理机构。

经认定的风险管理机构可以参与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试点。

第十条安全质量鉴定机构负责鉴定建设工程保险期内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质量缺陷和保险责任事故。

经认定的安全质量鉴定机构,不得与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试点项目参与各方存在任何隶属或者关联关系,单位的员工也不能在安全质量鉴定机构中兼职。

第十一条试点企业在办理认定手续时,资料齐全的,予以当场办理。

第三章工程保险制度

第十二条本指导意见所称的建设工程保险,包括建筑和安装工程一切险、人身伤害险、工程质量保修保险等三个险种。

建筑和安装工程一切险,是指共同投保体单位将工程建设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导致的工程本体的物质损失和约定责任范围内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的经济行为。

人身伤害保险,是指共同投保体单位将项目从业人员在直接从事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因意外事故导致人身伤亡引起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以及将与承保工程直接相关的外来从业人员因住院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转移给保险公司的经济行为。凡已参加外来人员综合保险的,人身伤害险保险费率按比例降低。

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是指共同投保体单位将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质量隐患在工程竣工满一年后引发的质量缺陷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的经济行为。工程质量保修保险不设置免赔额。保险期从竣工满一年后开始起算,最低保险期限为:

(一)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10年;

(二)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

(三)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

(四)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2年。

其他项目的保险期限由双方约定。

第十三条建设工程方案设计评审后,建设单位根据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偿付能力、信誉水平、类似工程保险经验、风险管理服务水平、基本费率,通过比选等方式自主选择试点保险公司,并签订保险意向书。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确定勘察、设计、施工承包单位后,保险公司委托保险中介机构等具有风险评价能力的单位实施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并出具风险评价报告。

风险评价包括共同投保体风险评价和工程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所确定的共同投保体风险系数和工程风险系数作为确定工程建设保险费率浮动依据。

第十五条风险评价完成后,由共同投保体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

保险合同应包括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费及费率、保险期限、被保险人义务、风险控制、保险理赔等主要内容。

第十六条建设工程保险采取浮动费率机制,在基本费率的基础上根据共同投保体风险系数和工程风险系数实行相应浮动。

第十七条工程建设保险费=建设工程合同价×[建筑与安装工程一切险基本费率+人身伤害险基本费率+质量保修保险基本费率]×(共投体风险系数×65%+工程风险系数×35%)+附加风险管理费

第十八条建设单位不再预留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保修金)。

已投保设计职业责任险的设计单位,在实行工程建设保险和风险管理时按具体工程情况适当减少保费。

第十九条建设工程保险的保险费根据共同投保体成员的责任实行分担制,其中建筑和安装工程一切险,建设单位一般分担80%左右,设计单位一般分担20%左右。人身伤害险,建设单位一般分担30%左右,施工承包单位一般分担70%左右。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建设单位一般分担20%左右,施工承包单位一般分担80%左右。附加风险管理费全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同时,应提供保单、保费付款凭证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证明等资料。

第二十一条保险公司应按照保险合同约定,以统一理赔标准、缩短理赔周期的原则进行建设工程保险理赔。

第四章工程风险控制制度

第二十二条共同投保体成员应根据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有关合同的要求,对工程安全质量风险进行自控和预防,并积极配合风险管理机构的现场风险控制工作。

第二十三条保险公司应委托风险管理机构,对工程现场进行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比选等方式选定风险管理机构,并与风险管理机构签订风险管理委托合同。

第二十四条风险管理机构的风险控制应从项目初步设计起贯穿到竣工后满一年止的工程建设全过程。

风险管理机构根据工程具体特点,以建设工程保险合同和风险管理委托合同为依据,编制风险管理大纲、各阶段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和程序、事故应急预案,加强风险的预控和预警工作。

风险管理机构对初步设计进行风险指导和质量预控,对施工图设计进行审查,并出具施工图审查报告。

风险管理机构建立风险预防清单,确定风险控制对策,及时建立视像监控平台和信息处理平台等技术监控手段,通过现场跟踪管理,实现风险动态管理和节点控制。

风险管理机构认为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或者可能产生工程安全和质量隐患的,有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改正。对影响工程主体结构安全和质量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未经风险管理机构签字认可,不得在工程上使用。

风险管理机构出具的工程评估报告,应当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必备资料。建设单位申请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时未提交工程评估报告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不予受理。

第二十五条风险管理费按下列公式计算:

风险管理费=设计阶段质量风险管理费+施工阶段和竣工后一年的安全质量风险管理费

设计阶段质量风险管理费,施工阶段和竣工后一年的安全质量风险管理费,试点阶段参照沪建监协字(2001)第20号《关于工程建设监理费**市行业指导价标准的通知》中设计、施工、保修三个阶段的监理取费标准再增加10%安全管理费。

第五章各方义务和责任

第二十六条共同投保体成员应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责任。试点工程中,建设单位可以不再委托监理机构实施工程监理。

共同投保体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建设工程保险费。

在发生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事故时,共同投保体应及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建设工程在竣工后一年内出现质量缺陷的,由施工承包单位负责维修,维修费用由施工承包单位承担。

第二十七条保险公司对合同约定的建设工程保险责任负有经济赔偿义务。

保险公司收到共同投保体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及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对应理赔的金额超过500万元的重大赔案,在赔偿限额内应及时预付赔款。

保险公司应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委托合同向风险管理机构支付风险管理费。

保险公司应制定工程防灾防损制度、事故应急预案、重大损失报告制度、预付赔款制度和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制度。

保险公司应对建设工程保险单独核算,对出险和赔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向**市建设工程风险管理试点工作推进小组上报当年的赔付情况。

第二十八条风险管理机构应对工程安全质量承担监督和控制责任。

在风险发生时,风险管理机构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对已发生和还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风险管理机构不按照委托合同约定履行风险控制义务,给保险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检测机构应对工程现场检测对象负责,加强对现场材料和重要试块、试件的现场取样,对样本的生产厂家和代表性进行确认。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4

论文摘要:当前,作为具有相对独立主体地位的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高等教育质量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而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高校教育质量风险管理实践,分析识别高校教育质量风险及其形成因素,做到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完善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有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风险识别评估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应对质量风险的挑战,是对高校教学质量保证建设领域的有益尝试,在当前高等教育进行质量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及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越来越多,这些风险在带来教育成本加倍投入的同时,却使得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成为随机变量。为降低越来越大的高等教育质量风险,我们可以尝试将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教育质量风险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但引入风险管理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尝试。

一、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含义与应用

风险是复杂系统中的重要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界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不确定性经济学认为,“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在金融领域,将风险定义为“个人、企业、金融公司以及政府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因客观环境变化、决策失误或其他原因使其资产、信誉受损失的可能性”。在管理决策中,将风险定义为“某一种事业预期后果估计上的较为不利的一面,即风险是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

高等教育风险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简称HEFCE)在2003年1月的《学术风险的研究报告》中把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定义为,预计在未来会危及院校学术规定的质量和标准的行动、事件或环境。此概念关注风险的来源,强调教育质量风险是由高等教育行为及相关因素产生的,包括以下5种类型:战略风险(StrategicRisk)、财务风险(FinancialRisk)、操作风险(OperationalRisk)、合规风险(ComplianceiRsk)、名誉风险(ReputationaRisk)。我们认为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是指高等学校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降低不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减少破坏性事件的影响,以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应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应对措施,准确地识别教育质量风险,恰当地预测和评估教育质量风险,果断地处理教育质量风险,有效地防范、控制、化解教育质量风险,使其降到最低限度。另外,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了探索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新思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一个涉及管理、教育、控制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需要借鉴现代管理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体系。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识别、预测和控制这些对质量目标的威胁,引入风险管理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风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及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深入,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与挑战,作为越来越独立的主体,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例如,在教学资金的使用、教职工的聘任和解聘、课程设置、学术项目规划、教学方法选择、招生自主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与责任。在这样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教育环境中,我们认为,教育质量风险主要有:

环境风险。指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威胁或危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高等院校面临非自由、一元化的市场环境;高等院校在国际、国内和地区市场对生源的竞争;高等院校为保持师资队伍稳定而承受的压力;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变化;政府对高等院校的管理及对其资源配置的调整。

管理风险。指高等教育内部行为带来的风险。风险意识,一方面是高校内部环境存在着不确定性,如师生比例失调;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科研、轻教学;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各种状况。另一方面存在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备等问题。

行为风险。教育行为,指为增加或降低暴露于外部风险的程度,包括院校及其成员所采取的行动。这些风险行为有:设计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外部质量保证活动、开发组织质量管理文化及具有潜在的危险和负担的行为。

特性风险。指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或是特殊教育部门自身内在的弱点或脆弱性。从特殊教育服务来看,这些内在风险存在于合作办学、远程和电子学习方式等形式中。从教育部门自身特性来看,这些内在风险表现为教育提供者缺乏教育经验,教师对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的把握不够,学习资源的不足等。应用国际上流行的绩效指标法,可以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大致归纳为下表:

三、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

1.强化高等教育质量风险意识

众所周知,无论发生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安然、世通事件,还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风险丑闻,

都不是由于风险管理技术的错误造成的。这些公司都有堪称世界领先的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技术,之所以会发生如此重大的风险事件,主要还是缺乏一种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和企业自律机制,没有形成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顾海良认为,构筑高校可持续发展机制,树立风险意识,规避办学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三大风险(办学风险、财务风险、校办产业风险),是高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内在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强调教育质量风险,能帮助我们树立教育风险意识,以教育质量风险的确定为出发点,促使高校更加重视对教育效果和效率的研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充分的社会效益。

高校要通过相关的目标、政策、制度使教职员工明确学校对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态度、目标及应对原则等等。校长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决策时,要时刻考虑到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学校对风险的容忍度,并做出相应调整。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时也要有风险意识,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影响教育质量的风险,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证教育质量,高校学生才能同样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抵御影响受教育质量的风险。

2.完善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质量

高校内部治理机构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至少应该确保有持续进行的活动来辨识、评估和处置学校所面临的风险,如建立日常质量监控系统,对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监控并分析其原因以应对面临的质量风险。质量保证体系的工作职责是,奠定风险管理基调和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包括确定学校是勇于冒险还是回避风险,界定风险范围和责任,评估资源和明确绩效测量方法等;决定学校合适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暴露度;积极参与财务投资、学校兼并、合作办学等影响学校风险形象和暴露度的重大决策;监控高风险管理,减少不利事件发生;拟定风险管理报告,包括风险管理活动和步骤的主要构成要素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

3.建立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的本质要求风险管理本身应有~套风险资讯管理系统。从风险理论看,几乎任何组织都有“风险厌恶”的倾向,管理层一般不愿意接受风险性方案,因为他们不希望决策出现失误,但事实证明许多决策失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决策时有关资讯不足。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资讯系统正是用来确保风险管理决策有据可依的。高等教育质量风险信息系统首先应当全面收集教学、科研、管理、财务、后勤等学校方面和社会环境方面可能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的风险信息,并加以分析识别,确定有效信息,经过系统的处理后传达到相应部门,并对部门的执行信息加以反馈,形成完整的信息链,贯穿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始终,为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咨询。

4.强化风险识别评估,推行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工程项目; 质量风险; 防范措施

1.工程项目质量风险

建筑工程质量风险按照建设阶段、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后果等、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和表现形式。

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分析、质量风险主要来自:因勘察工作失误、设计错误或疏漏、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不严、工程完工后维修工作难以实施等造成的质量风险。

按质量风险产生后果、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影响建筑安全的质量风险。如:因地基沉降不均、沉降超出充许范围或地基承载力不够等造成的结构开裂、倾斜甚至倒塌;因设计、施工质量问题造成的结构及构件承载力不够、变形过大造成的结构破坏等安全风险、因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问题和隐患造成的人身、消防等质量安全风险。二是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风险。如:墙面裂缝、管道堵塞、跑冒堵塞、机电系统功能达不到设计要求等。三是影响环境及健康的质量风险。如:建筑材料所含的有害成分超标、致使室内环境达不到规定要求;质量事故对周边环境产生恶劣影响等。

2.防范措施

2.1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施工管理失误或不到位带来的质量风险、施工技术水平与认识不足产生的质量风险、材料物资不合格造成的质量风险、施工方法和工艺不正确造成的质量风险等。这些质量风险可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验收阶段、竣工工保修阶段产生或表现出来。

2.2原因分析

从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人、机、料、法、环)分析、产生质量风险的主要原因有:

⑴ 管理和操作人员带来的质量风险。如果项目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质量意识、管理经验、施工操作人员技能不足、责任心不强、极易造成质量问题和返工的发生。

⑵ 施工机具与设备所造成的质量风险。主要指由于选用的施工机具、设备的性能不能满足相关工艺的质量要求、施工中出现设备故障造成的质量缺陷、设备计量不准确造成的质量问题等。

⑶ 建筑材料、物资产品的质量风险。选用建筑材料的适用性不能满足设计和有关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材料采购过程中存在假冒、伪劣产品、致使材料规格、品种、性能指标不合格;材料进场验收、试验工作存在管理漏洞或失误、造成不合格品在工程中使用。

⑷ 施工方法与技术不当造成的质量风险。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的关键点、难点和有特殊质量要求的部位、以及在特殊施工条件、环境下、如果采用的施工方法不合理、或创新性施工方法技术方案不完善、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⑸ 不良施工环境与施工条件所带来的质量风险。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狭水、气候条件恶劣、腐蚀性介质侵蚀等、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均会产生影响、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同样会带来相应的质量问题。

3.防范措施

3.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包括对投入生产要素的管理、施工及安装过程的管理和最终产品质量验收管理。也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风险管理、施工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验收阶段的质量风险管理、竣工保修阶段的质量风险管理。

3.2 施工质量风险管理的总目标是:保证施工任务顺利完成、达到合同约定的验收、交工的质量条件。

3.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以事前预控为基础、以过程监控为重点、以治理质量通病为手段、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3.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1)收集工程质量风险信息。根据设计图纸、标准规范、施工条件、承包合同与业主要求、企业管理情况等、组织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分析工程的难点、特点、收集施工各阶段的质量风险及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

(2)进行质量风险评估。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并综合考虑外部的可利用资源、对收集的质量风险信息进行分类汇总、逐项分析、评估出各项风险的严重程度或等级。

(3)制定质量风险管理策略。按照风险评估结果、对不同程度的质量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主要指施工企业和项目部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

(4)提出和实施质量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根据确定的质量风险管理策略、进一步提出每项质量风险的防范、控制措施。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6

1.1加强护理质量监督实施医院-护理部-病区3级质量监控。要求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各负其责,并对全院的护理人员进行监控。医院主要的职责为宏观把握护理管理,设立护理副院长,主要从服务质量、技术质量、制度职责3大部分入手,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查、指导、督促、考评制度,对护理质量逐级进行控制,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护理部实行由护理副院长领导下护理部主任总责任制,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具体工作由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委员会各职能小组负责落实,每月不定期对各科室护理质量进行督查。护理部每月召开质量专题会议,将全院护理质量、安全督查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和书面通报,并有跟踪督查记录;对护理纠纷及时受理、调查、处理、反馈;实行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病区则主要负责细节性管理工作,由护士长、护理组长制订本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根据每月质量控制内容进行适时监控指导,保障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并定期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进行检查、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对有可能产生护理风险的问题进行登记上报,对违反相关制度的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及处理,做好有关记录。

1.2效果观察总结风险管理实施前后全院护理人员理论及技能成绩的合格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理论及技能成绩的合格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

2结果

2.1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成绩合格率比较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理论成绩合格率为95.0%较风险管理前72.5%高;技能成绩合格率为90.8%较风险管理前63.3%高,风险管理前后比较,χ2值分别为4.325与5.157,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风险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较风险管理前少,风险管理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及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一种全新的护患关系正在形成,由于护理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护理工作的风险性无处不在。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不断全护理管理机制,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本结果显示,实施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成绩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管理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如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增强了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护士能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自觉学习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加强了个人规避风险的能力。通过对护理风险管理各环节的认真执行,护理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风险,并且能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规避护理风险的目的,使护理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4小结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7

关键词:制药生产;统计学;质量管理;质量风险;药品安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7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86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式发展,治疗各种疾病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药物层出不穷,人们在得益于新型药物的治疗的同时,也同样面临药物质量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药检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药品质量风险的关注度也普遍提升。为了应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致力于药品质量风险的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对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综述,并分析统计学在制药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应用中的适用性。

1 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质量风险管理是贯穿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及审核回顾的过程。实现对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熟悉风险管理的流程。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把控是实施风险管理、有效降低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概述。将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风险审核及回顾。

1.1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风险分析过后的风险评价环节。这三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弄清楚可能产生的风险、风险发生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对风险的评级。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团队,并应使团队包括各方面的评估专业人员,他们应对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深入的了解,如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物料、产品等,并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其中,风险识别环节的有效进行,需要企业相关人员能够对风险有较为敏锐的识别,可以参考并利用已有的风险识别经验和信息。可参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产品的生产数据资料。产品的数据资料可以形成对可靠质量水平的控制标准,当出现偏离一般生产水平的质量时,认定为可能会出现风险。相关风险识别理论,风险识别理论能够为风险识别提供理论参考,实现定量评判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识别的研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识别指标,根据已有的指标进行风险识别不仅可以提高识别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在识别风险后,对风险的分析十分重要。风险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出现这个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对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判断,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形成风险程度评价表。在风险分析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估计。风险分析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影响也较大。

风险评价即评估该风险发生后影响的严重程度。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应预先建立一个风险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会使用到风险指数矩阵图,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来综合评价风险等级。

1.2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内是评价风险管理效果的有效指标。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风险控制的范围和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风险控制过程的关键问题是:(1)判断评估后的风险是否超出了风险控制的水平。当风险超出可接受的范围时,就要采取有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以尽可能降低风险;(2)企业在降低风险中的可能性。任何风险都有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利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寻求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始终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降低企业可能性损失的有效方式;(3)分析风险,找出风险的可能性来源。风险具有不可预估性,因此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是风险控制的必要环节也是可以正本清源的最有效措施。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并及时找到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1.3 风险沟通

在进行了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之后,进行及时的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系统程序的必要环节,也是风险管理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一个风险交流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同系统不同时期风险的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能够系统把控风险管理的效果,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优劣点,为后续风险管理的更有效开展打下基础,进而进行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面分析。通过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分析,能够及时了解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新的风险出现时重蹈覆辙。

1.4 风险审核、回顾

在完成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及风险沟通后,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的审核及回顾是最后一个步骤,这对于全面把握该次分析管理的效果十分有效。风险审核及回顾的主要工作有:(1)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文件。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回顾,并形成记录文件,以便为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资料;(2)定期开展不同岗位员工的全面风险回顾工作,使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够及时对风险管理进行总结,同时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对风险回顾的效果进行考核。

2 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

2.1 统计质量管理法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研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药品的大规模研发,给更多的疾病治愈带来了希望,人们享受着新型药物的治疗效果,也面临着药物质量的风险。特别是在仿制药在整个药品处方量中占比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药品研发过程与制药过程的质量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监管部门对于药学研发、药品生产开发与药品质量管理领域的统计学要求也逐渐提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药品的安全性主要是在研发环节和生产环节体现的。除此之外,仿制药的大规模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药品质量的可靠性。

在劳动力资源和原料资源成本日益增高的大趋势下,药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有效因素。企业正在积极寻求有效措施使其在药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统计学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分析工具,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应用已经证明了其优势性。在监管要求严格化及企业自身发展动因的双重因素驱动下,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应用方面将会有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已有的科研资料分析发现,国内药企也已经大规模、广泛性地开始使用统计学工具来实现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但是在如何高效地利用统计学工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现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利用是今后药品质量管理的一大方向。

2.2 统计学在制药过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2.1 统计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统计学是有效的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工具,利用统计学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是有效控制手段,如何实现统计学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是主要的研究目标。每一种药物都需要准确的成分配比,才能保证其药效,避免副作用和毒性。然而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导致药品质量稳定性失良。药品稳定性的失良被称为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药品稳定性波动可以分为自然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种,而异常波动的出现往往是基于药品的原料性质不良、人员操作不当、技术水平欠缺等原因。对药品质量的控制主要就是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因素,从而控制药品的异常波动,实现其质量的稳定性。统计工作中的控制图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控制图的核心工作就是监测并识别药品稳定性的异常波动,并通过控制图的反馈控制,有效地处理异常波动,最终实现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范围控制在自然波动范围内,实现对药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2.2.2 统计学在质量诊断中的应用。作为统计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控制图最早由休哈特博士(Shewhart)在1924年首先提出,并被命名为Shewhart控制图。这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是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图形是通过测量或计算样本与样本的数目或时间来体现质量特性。统计推断是实现Shewhart控制图的制图原理,利用统计推断实现对药品质量稳定性的诊断,其中利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方差分析。实现统计学在质量诊断方面效果的工作流程为:(1)根据研究对象确定要选用的控制图类型、控制的参数、取样间隔、取样次数和样本量;(2)进行生产研究,按照确定的取样方案进行样品取样,通过对取样样本的检验形成记录结果;(3)按照设计的规程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并检查是否有任何点超出控制限,从而揭示异常波动;(4)通过对异常波动的分析,调查确定其发生来源,去除超限点,并重新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如此循环,直到所有点落在控制限内,从而建立出用以对后续生产进行质量诊断的控制图。

2.2.3 统计学在质量优化中的应用。利用统计学工具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诊断之后,还需要进行验收取样,从而实现对药品质量进一步控制和优化。质量源于检验,即使是对已经控制过的质量进行有效的验收取样,也能够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安全性。从本质上来说,验收取样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而是质量进一步优化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预防严重质量偏离的最后防线。验收取样方法是根据取样结果和预先设定的判别标准,决定放行或拒收批次的决策理论,理论依据是概率分布。

3 结语

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是基于对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流程分析,阐释统计学在药品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和适用性。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 GMP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生 产经营企业风险评估系统:中国,201010233202.2 [P].2012.

[3] 刘树林,张义恩.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探讨 [J].中国药物警戒,2007,(6).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8

关键词:质量宏观管理;风险问题;研究

质量宏观管理是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产生和不断完善的,包括质量、标准、计量等基础要素,其是与微观质量管理相对的。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利用相关的质量管理政策和工具,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质量宏观管理的意义和现状

重视质量发展是强国之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发展模式逐渐由“以量取胜”过渡到“以质为王”上。国家和政府将质量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宗旨,将“好”放在了“快”之前。同时,在国家大力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质量宏观管理体系是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必要保障,其是改革过程中对社会经济进行优胜略汰的必要工具。其目的便是通过宏观质量管理提高政府监管的效能,优化市场的竞争环境,保障社会监督机制的正常运行,以便最终提高社会经济的总体质量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质量宏观管理的稳定性、局部性与产品质量的全局性、发展性之间的刚性矛盾愈加突出,这将质量宏观管理的滞后性缺陷进一步放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质量宏观管理因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宏观质量管理在质量进步中发挥作用,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二、质量宏观管理产生风险问题的原因

在质量宏观管理系统中,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公共环境是其核心组成要素,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分为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主要阶段,而其风险也主要是这三要素在这两个阶段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其风险主要有技术性内生风险、信息缺失与滞后风险、倒逼风险和不协同风险等。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主体原因、客体原因和环境因素。

首先是主体原因。管理主体是保障质量宏观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阶段的主导者,因此主体原因往往成为质量宏观管理产生风险问题的主要因素。例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质量宏观管理的资源和人员投入有限,地方受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制约等这些主体因素导致质量宏观管理风险问题加大。

其次是客体原因。质量宏观管理的客体存量大且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这在客观上加大了主体管理的难度。同时,相关客体在面对政府的宏观质量管理上往往存在不协同,甚至进行虚假、违规运作的情况,这也加大了宏观质量管理的风险因素。

最后是环境因素。不同的环境变量及环境因素自身的变量都会对质量宏观管理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质量宏观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在政策执行阶段,其遇到了地方保护主义,这时候其政策执行环节便会大打折扣,增加质量宏观管理中的风险因子。

三、规避质量宏观管理风险因素的措施

政府是质量宏观管理的主导部分,因此,政府必然也应该在规避质量宏观管理风险中起到主导作用。

其一,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将工作重点从质量监管转移到防范质量风险上面来。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科学合理的使用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手段进行质量宏观管理,将政策的政治性放在基础的地位之上,同时也要结合具体的发展阶段,对政策的经济性和技术性进行综合考量。

其二,国家应该切实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政府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质量管理的保障,同时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对政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保障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环节中不存在和虚假违规行为。

其三,政府应该加大对于质量宏观管理过程的资金、人员和技术投入。充实的物质保障是促进质量宏观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支撑,是减少其风险因素的有效方法。

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发展的转型期,宏观质量管理对于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质量宏观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并且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多方面力量,对质量宏观管理风险形成立体式的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J.库珀(PhillipJ.Cooper)等著,王巧玲,李文钊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洋.突出区域特色 加强宏观管理――记重庆市渝北区质量宏观管理的做法与经验[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01).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范文9

关键字:砼施工质量 风险管理 层次分析法 应用

何谓风险管理?它是专门研究工程出现风险的规律以及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技术:对工程风险进行评价、估测、识别,基于上述手段,对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有效控制好工程管理,对因工程风险而导致的损失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到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工程安全保障。

何谓砼施工质量风险?它是源于砼的养护、浇筑、运输、制备等质量不合格而导致的财产、生命损失的不确定性后果。砼施工质量风险通过控制、评估和识别导致砼施工质量的一系列风险因素,以此实现风险事件的减少,风险损失的降低,把风险造成的损失局限于决策者设定的范围内。质量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成分,它是一种动态性质的管理活动。

一、砼施工风险的评价与识别

(一)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要严格按照AHP的规定进行:

对潜藏于砼在养护、浇筑、运输和制备中的质量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砼的制备风险包括:砼配合比不准、砂石含泥量超标、砂石含水量计量不准、砼坍落度与和易性与要求不符、砼搅拌时间不符合要求。

砼的运输风险包括:泵送砼输送管配管不当或赛管、泵送砼配合比不当或赛管、运输工具颠簸形成离析现象、运输砼工具吸水或者漏浆。

砼浇筑风险包括:浇筑层过厚、振捣不均匀或漏浆、坍落度不符合要求、模板或者支架变位或变形、施工缝后浇带处理不当。

(二)风险权重的确定

二、案例分析

(一)权重与判断矩阵的工程总风险准则

(二)风险源层次的排序

基于对上述风险的影响因素,砼的配合比施工顺序:计算配合比到基准配合比到试验室配合比到施工配合比,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上述配合比顺序展开施工工作;分层浇筑是砼浇筑层采用的必要施工手段,砼浇筑分层厚度要符合一定的规范标准;砼浇筑施工完成之后的12小时内必须进行养护措施,对于干硬性的砼浇筑应在浇筑结束时立即进行养护施工,对添加外加剂的砼的洒水养护,其直径不低于14;在布置泵送砼输送管时,必须满足以下各方面的要求:管端接头必须要严密、管道的转弯不能太突然,弯道必须要缓、输送管道的管道要直以及严格避免选用锥形管。

3.砼风险影响因素的排序和评价选用砼质量风险分析模型,所以专业风险管理工程师对专业风险的了解程度与两两判断矩阵程序的合理性关系密切。通过判断矩阵的排序与权重的结果,将工程质量的四个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采取计算的手段符合一致性检验的需求。

三、总结

对造成砼施工质量风险的影响因素入手,以AHP为执行标准,搭建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分析一切可能的风险因素,其次是对影响砼质量的风险因素进行一定地排序、判断,提供提套客观、简洁的风险管理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少瑛,周东明.层次分析法在混凝土施工质量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4):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