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集锦9篇

时间:2023-12-20 10:47:35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

心理亚健康;大学生 ;体育锻炼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ercise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mental subhealth. XIE Dongbei,ZHONGFU-you,PE Department of Gannan Normal college,Gannan,Jiangxi 341000,china

To investgat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mental subhealth state.Methods The method to screen people who was under the state of mental subhealth established by Liu Huanhuan was employed in this research.Took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s intervening methods.The effect were evaluated by sleeping qua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SAS、SDS and PSQI psychological scale are used).Results Sleeping qua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 of the subhealthy students are improved obvious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four and eight weeks(P

【Key words】

Mental subhealth;Undergraduate students;Physical training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经济、就业压力等现实压力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这可以从近年新闻媒体的各种相关报导中得到印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亚健康也和亚健康关系密切。刘欢欢等人则把心理亚健康定义为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的状态”并建立了心理亚健康的有效筛选方法。

而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任何疾病都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心理疾病也是如此。本研究以体育锻炼和心理辅导为干预手段,观察八周的体育锻炼对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以刘欢欢[1]等人建立的心理亚健康诊断方法为工具对来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大学生筛选(共有五个高校参于)。具体方法是“以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对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分类(健康、准健康、准神经症、神经症),识别落入准神经症区域且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定义为心理亚健康。” 在半年中选取67名符合心理亚健康诊断标准的大学生。分为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40名平时无运动习惯、心理测评正常的大学生作为正常对照组。

心理辅导组只接受学校固定心理辅导老师的针对性心理辅导,每周1次,共8周;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除了心理辅导外,每周至少运动3次。正常对照组不参加心理辅导,运动要求同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在第4周未和第8周未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学生进行焦虑、抑郁和睡眠状态观测。

为了让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则是:不指定运动项目,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1周至少锻炼3次以上,2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 d,每次不少于20 min;逐渐增加运动量。每周通过E-mail或电话联系一次学生了解情况,中间允许退出。从最后的统计结果分析,男生和女生有较大的差别,女生选慢跑的最多,男生则以球类运动为多。

2 结果

2.1 参加实验学生的一般情况 各组学生均筛选自五所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平均年龄(20±0.89)岁。其中男生总数为65名,女生总数为42名。107名初选者中参加完整个实验的人数为73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34人。男生中途退出较女生多。

2.2 实验前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1)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心理辅导组、心理辅导组在实验前SAS、SDS、PSQ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运动+心理辅导组SAS、SDS、PSQI在实验干预前后的变化(表2) 本组坚持完整实验的共有19人。从实验的情况看,和运动前相比,第四周时睡眠质量的改善最为明显(P

2.4 实验4周后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3) 实验四周后,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组的SAS、SDS、PSQI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实验四周后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4) 实验八周后,不但运动+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组与正常

对照组之间SAS、SDS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难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应存在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存在,几十亿人群的心理状态不可能非此即彼,心理亚健康的概念的提出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3]。本研究筛查出67名符合诊断标准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但坚持完整实验过程的只有42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重视心理健康;二是回避,内心深处不愿接受心理亚健康的诊断结果。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当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预防意识任重道远。

放松、生物反馈等不同的干预手段对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都有良好的作用[1,4,5]。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具有简便,易行,可选择项目多,且具有综合性的健身效应等特点。从本试验结果看,分别用于测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的SAS、SDS和PSQI得分,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均显著高于心理正常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的手段对提高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的的睡眠质量、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状态效果明显,短时间内(四周时测评)睡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心理辅导也有降低SAS、SDS和PSQI分值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体育锻炼+运动。这种差异在第八周时表现更为明显。

因为考虑到不同个体兴趣的差异,为尽可能让参于实验的学生能坚持完整个实验,没有对运动的项目作统一的规定。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不同运动项目的作用差异,为制定心理亚健康的运动处方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欢欢,张小远,周志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及评价.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6,22(6):647-649.

[2] 刘欢欢.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谢东北,林玲.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9.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2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而此时,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方面就有了积极地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报,2001-1-20.

\[2\]罗明,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4(06):28-29.

\[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J\].中国健康,2001,1(2):20-21.

\[4\]佟立纯,张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02).

\[6\]涂相仁.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01):57-60.

\[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4-95.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1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拥有健康才能拥有美丽人生。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刻不容缓。

2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呈持续下降趋势。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些指标持续下降,未老先衰;健康水平下降,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锻炼时间能达到1小时的少之又少,肥胖率、近视率等持续增高。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激化了人际关系矛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1体育锻炼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它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份等有关的活动形式,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等。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增进国民健康不可缺少的途径,同时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肯定体育锻炼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体育锻炼能够真正意义上起到“减负”、“减压”的作用,使得到释放的学生更轻松、更好地投入学习,形成锻炼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学习时间,有了时间可以更多地锻炼的良性循环局面。

3.2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经调查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要比同龄的不经常锻炼的学生身高要高。因而,在青少年时期,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对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起到良好影响,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社会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要求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中,扩大了生活领域,促进了社会交往,增进了友谊,调节了感情,提高了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3.3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体育场上的血腥暴力、恶意竞争、虚假作弊等违背体育道德的一些负面元素,也会侵袭学生的思想行为,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青少年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给那些负面元素有了可乘之机。因此,运动中所包含的负面元素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当然,不科学的体育运动或是对健康运动的误解也会对成长高峰期的青少年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如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时间太久,运动负荷太大等,都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严重的会留下后遗症。

4总结和建议

身心健康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体育锻炼增进了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但也有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我们要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发展,深入理解并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竞争意识,关注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科学合理地、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智勇.现代大学体育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锻炼习惯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质强健,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得学生具有奋发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毅力,良好稳定的情绪,以及乐观豁达的胸怀。只有身心健康,学生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的健康观,并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愉快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中学生要想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必须很好地参加体育锻炼。

一、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体育教师认为,上体育课时只要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就足够了。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如果对体育没有浓厚的兴趣,根本不可能自主地锻炼身体,更不要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提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名人爱好体育锻炼的事例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自编了一套模仿鹅掌划水动作的徒手体操――“鹅掌戏”,并用它来锻炼身体。此外,他还经常把一块砖头压在笔顶端,悬臂书写。久练之后,腕、指、臂力量大增,书写时运笔自如,其笔法清新飘逸,落笔有神,力透纸背,最终练成了著名的书法。又如居里夫人有一句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尽管工作很忙,但她从不忘锻炼身体。散步、郊游、骑自行车、钓鱼、游泳、登山、滑冰和滑雪等都是她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甚至她的蜜月旅行都是骑自行车进行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访当地的长寿老人和一些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和不锻炼身体的人群,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曾经有一个学生刚开始时不愿意锻炼身体,他认为只要吃好睡好就能有健康的身体。我耐心地给他列举了居里夫人等名人坚持锻炼身体的例子,以及周围人群中的实例,使他改变了观点,不但积极锻炼身体,而且积极带动其他

同学一起锻炼。

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指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并把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并不是所有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如果方法不当,就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等,让学生清楚身体哪些部位容易受伤,如何合理锻炼,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初中生的骨骼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但是容易弯曲变形。根据这些特点,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姿势要正确,以免导致骨骼畸形。另外,要注意身体的全面锻炼,避免一侧肢体或局部用力过多,造成肢体发展不均衡。肌肉发展的速度也具有不平衡性,大块肌肉发育比小块肌肉快,躯干肌肉比四肢肌肉发育快,上肢肌肉发育比下肢肌肉发育快。在体育锻炼中,初中生宜进行柔韧性、弹跳力的练习。初中生的心血管系统能够承担一定量的体育锻炼,但是运动负荷不宜过大,时间也不宜过长。初中生的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还不够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易扩散,因而容易学会动作,但也容易出现多余动作;动作的准确性差,协调性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持久。在体育锻炼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游戏和比赛,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更全面有效地锻炼身体。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等,提出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比如:长期生病、体质差的学生可以采取慢跑的方式锻炼,体质较好的学生可以用长跑方式;女生在经期要降低锻炼强度。

2.进行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训练

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心理特征、教学的需要和可能,制定严密、科学、可行的计划,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还要经常监督检查学生的锻炼情况,使学生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愉快地锻炼,而不是被迫锻炼。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锻炼态度端正了,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厚了,必然加快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

三、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1.充分发主导作用

教师要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作用,要做到模范讲解,规范地做出示范动作,并且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以此来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我自己多年坚持晨跑,给学生做出了榜样。

2.监督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锻炼,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且持之以恒。有很多学生在我的带动下从不锻炼开始锻炼,并且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树立现代的健康观

健康是人生共同的愿望,长寿是人们普遍的追求,健康长寿乃是人类一直的目标。人们只有在日常学习、劳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身体锻炼,加强心理修养,才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究竟怎样才算是健康?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能吃能睡就是健康,也有人认为健康就是人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有劳动效能。真正的健康应该指身体没有疾病,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现代健康观。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是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我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健康观,如此才能实现体育教学大纲培养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的新一代中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系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理论,体育锻炼促进

 

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当它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级的不成熟的。当进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人的行为时,它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授促进学生健康的终身身体活动,培养学生对身体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行为是一种健康行为,体育习惯是一种健康行为习惯,因而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遵循健康教育规律并符合相关理论。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是一种健康的体育教育形式,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所需,更是一种对健康体育教育的探索、尝试和创新,也以期对实现体育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所裨益。

1.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及体育活动行为阶段划分

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是于1982年由Prochaska和Diclinente在其开展的戒烟项目中提出来的,该模式理论依据是: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作出行为改变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其理论基本点为:1. 人们以不同的速度在行为改变的五个阶段之间变动。2. 在改变的过程中,人们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反复往返;3. 对不同的个体,要使其发生行为的改变,应该对其采用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每一种行为变化都可以被人为地划分为五个阶段:1无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为阶段;5维持阶段。针对成瘾性行为如吸毒和酗酒,行为的改变还包括第六个阶段:彻底戒除阶段。

如果将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看作是行为改变的目标,规律运动的定义按照公共卫生领域推荐的合理运动量:每周大多数天数中,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根据阶段改变理论的行为改变五个阶段的划分,那么在体育活动促进的范畴中这五个阶段相应地分别可以指:1无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并且没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2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3准备阶段:每周中至少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活动不规律,没有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4行动阶段:体育活动水平达到推荐的合理活动量,但是尚未坚持到6个月。5维持阶段: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并已经坚持6个月以上。

2. 对不同阶段个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促进与干预

针对处于上述不同阶段的个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1 无打算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可能尚未意识到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或是因为以前增加体育或的的尝试失败而充满挫折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不能认为处于无打算阶段者已经作好参加一项锻炼项目的准备,而应该把干预的重点放在向其宣传锻炼的益处,帮助其识别阻碍其进行锻炼的障碍上,鼓励其与坚持锻炼的人交谈以获得激励。另外,即使其暂时不可能有锻炼的行动,也可以鼓励其记录每天有过多少次锻炼的念头来自我激励,帮助处于无打算阶段者从无打算阶段向打算阶段迈进。

2.2 打算阶段:处于打算阶段者,已经有打算锻炼的念头,但还没锻炼。这时需要鼓励其开始尝试锻炼,帮助其分析:为了开始锻炼,存在哪些阻碍因素和有利条件,锻炼场所,锻炼应采取的形式,锻炼的时间如何安排。锻炼目标的设立应该从简单易行的短期目标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向干预对象传授一些自我激励和从外界环境和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的技能。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3 准备阶段:处于准备阶段者,已经不规律地进行一些锻炼,但尚未养成规律习惯,尚未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论文写作,健康教育。他们已经切身开始体会到锻炼带来的益处,但不知道怎样能够做到坚持锻炼。这时进一步帮助其识别影响锻炼的有利因素和障碍,继续从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并坚持记录锻炼的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其进一步规律地锻炼。

2.4 行动阶段:处于行动阶段者,每周大部分天数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而且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还少于6个月。对于处于行动阶段者的干预重点是设法使其将这一习惯继续坚持下去,帮助其识别影响其坚持锻炼的因素,寻求支持,让家里人和朋友对其进行监督,防止锻炼终止。在这个阶段,需要向干预对象着重强调的是,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中断锻炼几天或一两周,也不意味着规律锻炼计划的失败,不要因此而气馁甚至放弃自己的锻炼。

2.5 维持阶段:处于维持阶段者,已经成功地坚持规律锻炼6个月以上,将锻炼视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益处及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套适合其自身状况和时间安排的运动方案。在这个阶段,应鼓励其继续记录锻炼情况,尝试一些新的锻炼项目来防止同一项目所带来的枯燥感,并继续进行自我激励。

3. 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在体育锻炼促进中应用

根据阶段改变理论,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促进时,可以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对处于静坐生活方式的干预对象进行干预,这些策略在上述的各阶段的干预中已有所论及,概括起来讲,针对体育活动促进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各包括5个方面:

3.1 认知策略

1) 增加知识:进行各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如活动和锻炼益处的教育,什么是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怎样合理安排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

2) 理解益处:鼓励干预对象思考采取和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对其个人会有怎样的益处。

3) 警告危害:讨论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4) 考虑对他人的影响:鼓励干预对象思考其静坐生活方式对其家人和朋友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5) 增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多动员干预对象积极调查其周围有哪些可利用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资源和机会,如住所和工作单位附近的公园、体育馆、小区内的健身园和拳操队伍等。

3.2 行为策略

1) 做出承诺:鼓励干预对象设定特定的短期目标。如开始锻炼的第一周,可以设定每周中的3天健步走1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锻炼的时间和频度,并最终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

2) 获取社会支持:鼓励干预对象从其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中寻找愿与其一起锻炼者。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3) 寻找替代:帮助干预对象根据其日常生活安排,在平时采取静坐生活方式的时段进行锻炼,如在看电视广告的时间散步,或在午休时间进行散步。

4) 自我奖励:鼓励干预对象在自己达到设定的短期或长期目标时,对自己进行奖励,以增强进一步坚持锻炼的信心和动力。

5)自我提醒:教给干预对象一些自我提醒锻炼的技能,如计步数、记录锻炼日记等。

4.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与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教育

健康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改变过程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息认同——态度改变——采纳健康行为”。从知到行要经过的四个层次,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特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行为转变,其过程就更为复杂和困难。从图1中可见健康教育的知、信、行三者的关系,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为了达到行为的目标,就要从这个目标出发使受传者知和信。另外,从知到信到行只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必然性。论文写作,健康教育。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信息知 信 行 增进健康

图1 健康教育模式图

健康行为学认为影响锻炼行为的认知中,知识态度自我效能行为间呈逐步递减的轨迹。

因此,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的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安排活动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动作做得很熟练,并不一定意味着课外学生也会积极参加锻炼。特别是当今,有许多因素阻碍人们经常参加锻炼,如电视和电子游戏机的诱惑,不安全的环境、缺少适宜的场地…因此,系统地学习安排体育活动的技能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尤其应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信念、态度及情感的培养。而上述的认知、行为策略就是一种很好培养与教育方法。

5.小结

由上述可见,在实践中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技能与策略培训,如通过家庭作业与家长交流,校外区域体育活动的集团学习等,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目标设定、运动问题解决等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意识,融合公共卫生的要求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自我负责的意识和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尝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监控体制和资源互助机制等措施,使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质教育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

2.尚大光,姜文生.学校健康经验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3.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5.http://www.sz.gov.cn/tyj/szsport2008/llyj/3/200806/t20080630_901104.htm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 高中学生 健康水平 体育促进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无身体疾病即是健康”的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所以健康包涵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能。高中学生随着高考竞争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高中学生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能够对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随着现代健康观的建立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均获得蓬勃发展,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群体生活的特点,是实施健康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学校必须全面进行健康教育,实施健康促进。在学校健康促进中,体育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要努力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锻炼在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效干预学生的生活方式,预防各种疾病,从而满足“健康促进”的要求。高中生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所以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和体育健康促进的途径来达到健康的满足。

1 高中学生的生理健康和体育锻炼

生理健康的定义有多种,生物学健康观强调“无疾即是健康”。在医学上,健康相对与疾病提出的,而疾病是对根据已确定的常规的偏离来判断的。如果一个个体的身体从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上没有缺陷,同时也没有种种负性影响,如情绪上的负担或危险因素的堆积等,应被认为是健康的。

1.1现代生活对生理健康的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力推进了社会生产的现代化,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在劳动过程中,伏案工作时间增加,脑力劳动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减少,以及营养过剩等。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导致人的生理机能的退化,使人的新陈代谢水平降低,视觉、听觉、方位觉、灵巧、力量等出现退化,直接影响着人类作为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导致了现代文明病的蔓延。

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一样,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行为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生活方式致病因素就占据了首位。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有八种主要疾病(见表1),发挥致病作用的第一位因素依旧是生活方式。

1.2高中学生的生理健康现状

学生是现代文明病的高发人群,其脑力劳动强度大,相对的体力劳动少。同时电脑的使用频繁,这些都导致了现代文明病的发生。但生理健康方面和以往相比有相当大程度的提高,这与当今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出现了营养过剩,最后导致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老年人群才有的疾病。高中学生进入高中校园以后,由于面对高考竞争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忽略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文化专业上面,而缺少应有的体育锻炼。

1.2.1男女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着不同的差异。由于女生的社会要求是文静、少动,所以她们的生活环境就是相对的安静,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相对比较差。加上女性所特有的生理因素,是她们不能也不愿意经常性的去参加体育锻炼。但是,男生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能够由于好玩而去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1.2.2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也有差异。农村学生由于其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从小都要帮助家庭作一些农活,在作农活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必要的身体锻炼,这样就提高了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由于农村家庭父母没有扼杀孩子玩的天性,使得他们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游戏和玩耍。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们,他们的玩耍时间就相对的少了。繁重的学习压力,同学间成绩的压力,加上父母对他们过多的期望,使得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被课后作业和业余补习班辅导班所占用。在没有积极得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下,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1.3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主要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来实现的,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促进的基本理念来看,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先导,健康促进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健康促进不以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先导,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体育与健康教育不向健康促进发展的话,那么其作用就极大地受限。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作为促进干预的重要实施领域,通过各种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改善学校社会环境,增进社区关系,但学校必须完善体育健康政策,改善体育物质环境,增强学生的个人健康技能,所以,体育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双向互动的。

体育锻炼通过机体能量的消耗,促进了新陈代谢,从而使机体重新获得了能量。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锻炼的强度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在剧烈的大强度活动中,机体所被消耗的是糖原,如肌糖原(无氧运动);当长时的运动中,机体所消耗的脂肪等机体所储藏的能量,这种锻炼能够使人体得到彻底的减肥效果,消耗脂肪可以使人变得健美。在体育运动当中可以抵抗各种病毒,从而得到机体的免疫功能。积极从事身体锻炼可有效降低许多基本的风险性:降低血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提高骨密度。有助于许多慢性躯体性和心理性疾病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腰痛病等各种生理上的疾病。

体育教学钟的健康促进干预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转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健康风险因素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促进干预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健康概念。在疾病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转向“神经病时代”的变化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在给学生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内化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现代人格价值、培养竞争意识、发展人际关系和培养社会角色感等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师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大力开展体育活动,通过学校体育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积极改善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健康危害,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努力达到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享有健康的人。

2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

健康在心理学上为健康是与疾病、不良行为、偏离行为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心理能力与心理“幸福”的存在,也是克服内部与外部各种要求的前提与结果。

2.1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表明,在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中约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学生自杀倾向的产生。其中学生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 种。

2.1.1传统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传统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以及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做得不够。从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阶段,都是片面要求孩子听话、服从,循规蹈矩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大多数教育者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从小学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中国教育制度中的长期应试教育使学生产生了种种焦虑,如因考试受挫而产生严重焦虑,有的因希望值过高,现实条件又不尽加人意而感到失望无助,造成种种学习障碍。同时家庭的宠爱,亲友的过分呵护,使学生的发展相当单一,在生活上表现为自理能力差,在学习上表现为 “高分低能”(当然“低分低能”也不少见),在心理特征上则表现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差、缺乏自信及缺乏创造性等等,从而出现焦躁、压抑、敌意、孤独、忧郁等心理。

2.1.2自主性与依赖性共存。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使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性明显增强。然而,他们毕竟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的支持;在生活上,不少人的独立生活能力还很差,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广泛地接触社会,不能独立地去适应社会,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因此,学生在思想上强烈要求独立,同时他们又感到自己实际上并未“真正独立”,从而表现为自主性与依赖性同时存在。由于生活空间扩大,人际关系复杂便成为一个敏感问题,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心理闭销性和渴望被人理解的特点,他们常常处在矛盾状态,感到不自在、不顺心、不适应。加上缺少社会交往经验,又有过多的人际错觉,往往会影响学生与他人的和谐相处,逐渐产生多愁善感心态,严重的威胁到了他们的心里健康。

2.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尚有一部分心理缺陷者。他们常常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偏离心理健康标准的范围,但又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最常见形式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2.2.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Stephens(1988)研究指出,身体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即努力进行锻炼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而不努力者的不安感明显要高。因为长期持续身体锻炼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有缓解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状态焦虑,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同时运动锻炼中能够体验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受需要,可能会使锻炼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所以说体育运动锻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身体锻炼能够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转移了个体不愉快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增强了“变更意识状态”与对应激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2.2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的不良反应。心理疾病与人长期情绪低落、烦躁、压抑等有关,神经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在大脑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参加者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以达到精神振奋。学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精神衰弱。那么积极得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的身心放松,消除疲劳。

2.2.3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现代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要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就得去拼搏、去奋斗。平时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提高对生活环境适应力。

2.2.4体育运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①体育锻炼以其娱乐性缓解不良心绪: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 Ellis,1973)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锻炼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人感到愉快。那些娱乐性强的体育锻炼项目,既能充分调动锻炼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这样就能够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②体育锻炼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1990)。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加强。③体育锻炼以其人际关系协调性促进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North etal,1990)。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④体育锻炼以其注意力的分心性促进心理健康:分散注意理论认为,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

3 高中学生的社会健康和体育锻炼

社会理论把健康定义为有机体对其环境适应能力。该理论强调了一种必要性,即对一个社会来说要尽量创造开发健康条件,使该社会中的个体能够克服而面临的社会冲突情况。

3.1高中学生社会健康现状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高中生高考竞争压力的剧增,人际关系复杂化,并且中学生接触社会机会的减少,其社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3.1.1高中学生处在走向成人阶段的关键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则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社会健康影响是巨大的。现在的高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治能力比较差,缺乏良好的集体意识,依赖性强,禁不起挫折,社会健康程度不容乐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环境认识的加强,他们的社会健康状况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因为社会健康水平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文化层次的提高,也会得到提高的。

3.2 体育锻炼对社会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活动激励人们追求胜利,也锻炼人不怕失败和承受失败,使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体育锻炼是一种开放式、灵活性的活动,多以个体或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所以个体或群体为达到某种目的,彼此配合、相互协调与对方进行较量,开展竞争、服从规则;在参与活动的同时,相互接触和交往,随时都会结为组合进行合作对抗练习,或给予帮助和保护,并有可能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师生角色、“组织者”与“被组织者”、“决策者”与“被决策者”,社会角色的预演和体育活动特殊的规则效应,能够学会控制和自我控制、服从与顺应。这样就能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得到社会健康状况的提高。

3.2.1体育锻炼调节社会健康的具体方法

体育锻炼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调节社会健康,下面列举几项方法:①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理,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可帮助你逐步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与同伴交往。②假如你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项目活动。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怕摔跌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你的胆子定然会变大,处事也会老练起来。③如果你有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长期锻炼能帮助增强果断的个性。④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这些运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⑤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得选择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锻炼一个时期后,信心就能逐步得到增强。⑥若你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那你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球比赛,面对紧张激烈的比赛,只有冷静沉着才能取得优胜。经常在这种场合进行锻炼,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⑦假如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问题,可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找一些水平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还不断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万万不能自负、骄傲。

4 结论

高中学生的健康状况总体来说令人不太满意,不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健康。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当中尤为严重,国家教育部门对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的关注的。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就是“健康第一”,这主要面对是在校的学生,充分为了他们的健康出发。体育锻炼能够充分调节人体的心里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对人的健康方面都有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体育锻炼只是一种辅助方法,也没有强制的手段,需要学生的自觉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季 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郑 毅,陈学诗.北京市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1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7

【关键词】全民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转贴于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8

【关键词】 体操;自我评价(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8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39-03

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2]。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对体育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健身功能,而且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3-7]。为深入了解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心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以便为制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体育运动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扬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二年级健美操选修班2个班级作为试验班。一个为小强度试验组(28人),年龄为(19.75±1.24)岁;另一个为中等强度试验组(29人),年龄为(19.73±1.22)岁。从三年级平时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选取1个女生班作为对照班(30人),年龄(22.53±0.86)岁。试验过程中,对照班不参加体育锻炼。

1.2 方法

1.2.1 测试方法 试验组分别用中、小强度健美操运动连续干预10周,受试者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30 min。对照组不参加体育锻炼。经学生知情同意,试验前、后分别测量被试安静状态下身体自尊、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水平3项指标。测试前向被试介绍填答问卷时的注意事项。试验组的锻炼强度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中强度锻炼干预控制心率在135~150次/min,小强度锻炼干预控制心率在90~110次/min,每隔5 min测量1次心率。

1.2.2 测量工具 身体自尊量表(PSPP)[8]。由徐霞修订,采用4级评分, 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主量表和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4个分量表。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72~0.8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9]。由祝蓓里根据澳大利亚学者Grove的量表修订而成。其信度在0.60~0.82之间,平均r为0.71。量表的计分方法为:“几乎没有”为0分,“有一点”为1分,“适中”为2分,“相当多”为3分,“非常”为4分。

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10]由王征宇修订,共90个问题,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每个项目分别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Polar心率遥测仪。由上海中胜科教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产品编号为HD008,产品型号为 S625X。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协方差及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试验前后PSPP、POMS 及SCL-90测试得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价值感(P<0.05)、心境指数(P<0.01)及强迫症状(P<0.05)、人际关系敏感(P<0.05)有显著影响。中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吸引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对照组试验前后被试PSPP、POMS 及SCL-90各项心理指标几乎没有发生变化(P>0.05)。见表1~3。

3组被试在PSPP各因子上,前后测差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OMS愤怒、疲劳、抑郁及TMD 4个因子上,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CL-90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总均分因子上,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进一步比较可知,在愤怒、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小强度组显著优于中强度组及对照组(P<0.05),中强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疲劳因子上,中强度组显著优于小强度组及对照组(P<0.05),小强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MD因子上,中小强度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但试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强迫症状上,中强度组优于对照组(P<0.05),小强度组优于对照组(P

2.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型检验 表4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和心境对心理健康(总均分)影响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图1)。

3 讨论

3.1 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心境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研究结果表明,锻炼强度极大地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效应[11-13]。本次试验结果表明,中小强度组被试试验前后身体自尊水平变化均有上升趋势,其中小强度组身体价值感和中强度组身体吸引力变化已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一结果与何颖等[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4周的体育锻炼就能使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发生明显变化)。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次连续锻炼1 h的效果要好于2次30 min锻炼。尽管试验后3组被试身体自尊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各组试验前后变化趋势以及各组间变化值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强度健美操运动更有利于改善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因为对于平时不爱参加运动的女大学生而言,中强度体育锻炼在减少身体脂肪、改变体型及提高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至于3组间差异不显著问题,锻炼时间短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

从各组试验前后比较来看,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女大学生心境(TMD)、心理健康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的改善。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被试POMS愤怒、抑郁、SCL-90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的改善;中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被试POMS疲劳症状的改善;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女大学生心境(TMD)、心理健康状况(强迫症状、总均分)的改善。尽管可能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造成了组内组间比较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该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适宜刺激理论假说”。体育锻炼之所以能改善锻炼者的情绪状态,可能是因为锻炼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类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降低抑郁、焦虑及其他消极情绪[14]。

3.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心理机制 在路径分析中发现,体育锻炼影响身体自尊和心境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影响心境作用显著。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自尊或身体自尊的某一纬度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6,15]。在体育锻炼对心境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适宜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被试心境状态的改善[12-16]。Pinto等[17]在身体自尊与心境的关系研究中指出,身体自尊与心境相关显著,高自尊者具有良好的心境。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整体自尊水平的改善,又因自尊是心境的一个重要纬度,因而身体自尊对心境具有促进作用是可能的。

心境对心理健康(总均分)影响作用显著,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有研究报道[18],心境与心理健康各项因子相关显著,该结论支持了心境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良好的心境可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最终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朱荣春等[19]研究指出,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自尊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表明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总分)变化会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樊富珉[20]用自我概念各个纬度与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相关研究,发现生理自我与心理健康(总均分)相关显著,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作为与生理自我非常相近的身体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也存在显著相关。然而,路径分析显示,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对此作如下2点解释:第一,本研究考察的是身体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朱荣春研究的是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9];第二,研究使用的量表不同,以及量表信效度、灵敏性等原因所致。以上只是推测,对此尚须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1-572.

[2] 王建中,樊富民.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状况调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3] 张志勇.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

[4] 黄志剑,郭志平,姚家新.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1):79-80.

[5] 薛林峰,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16-918.

[6]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体育与科学,2003,24(4):58-60.

[7] BERGER BG. Exercise and mood: A selective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employing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J Applied Sport psychol, 2000,12(1):69-92.

[8]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34-137.

[9] 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10]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7(2):69.

[11]李学砦.不同锻炼项目、强度和时间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及自我概念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77.

[12]方敏,江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强度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198-199.

[13]安雅然.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参加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5-37.

[14]BERGER BG, OWEN DR. Relation of low and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with acute mood change in college joggers. Percept Mot Skills, 1998,87(2):21-611.

[15]朱风书,颜军.篮球锻炼对男大学生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81-582.

[16]李林.中国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的影响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2):165-166.

[17]PINTO BM, TRUNZO JJ. Body esteem and mood among sedentary and active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Mayo Clint Proc, 2004,79(2):6-181.

[18]刘宇晔.不同项目中小强度的专项选修课对女大学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2003,9:23-24.

[19]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25-227.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作用范文9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促进

前言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转贴于

(二) 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 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 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 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 体育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姐刚彦. 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 体育科学, 2000,(1).

[3] 江宇. 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9).

[4] 李京诚. 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3).

[5] 汪继兵.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 黄山学院学报, 2006, (10).

[6] 张力为,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刘协和. 心理卫生大全[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