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集锦9篇

时间:2023-12-27 10:43:40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1

【关键词】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交叉感染;相关因素;老年人

0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给全世界造成严重的卫生经济负担,而在老年人群中表现更为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1],而院内感染在老年COPD患者中发病率高,病死率高.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老年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索老年COPD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510/200712住院老年COPD患者216例,其中发生院内感染56例. 诊断符合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 按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56)、非感染组(n=160).

1.2方法用调查表对其年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低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COPD分级、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肺心病、其它并发疾病及全身糖皮质激素使用等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感染率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各因素对院内感染发生的影响;均以P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低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COPD分级、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肺心病、其它并发疾病及全身糖皮质激素使用与院内感染均相关(均P

2.2多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低白蛋白血症、COPD分级、呼吸衰竭及肺心病为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表3). 表1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表2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表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频繁发作,严重损害患者肺功能. COPD患者每年急性发作小于等于2次,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3.59%,COPD每年急性发作大于2次,FEV1下降4.22%,可见AECOPD频繁发作使FEV1下降速度加快,而FEV1受损严重是引起COPD急性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两者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COPD患者的BODE[4]评分及预后. 院内感染导致COPD急性发作,使肺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细菌负荷加重,发作间期缩短,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严重者导致治疗失败,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白蛋白血症、呼吸衰竭、COPD分级、肺心病是COPD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分析其原因如下:①基础疾病重,均为中重度及极重度COPD患者,其粘液纤毛功能异常,粘液高分泌、淤积,粘液粘性增加,纤毛摆动速度减慢而无规律,粘膜损伤,使得细菌定植提高,支气管感染反复发生;②老年高龄患者,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于使原本为条件致病菌的肠杆菌及假单胞菌感染而容易出现院内感染;③COPD患者呼吸衰竭,长期缺氧,高碳酸血症及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致胃肠道淤血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而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损害肺的防御和免疫功能,增加易感性[5]. ④COPD常伴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COPD患者体内呈高分解状态,蛋白质分解增加. 而蛋白质会直接影响呼吸肌功能导致呼吸肌无力,呼吸道分泌物清除障碍,使得频繁使用吸痰器等侵入性操作机会增加;以上各因素占据COPD不同阶段,相互关联,影响着COPD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发展.

Logistic多因素分析资料还显示患者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也是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分析原因,可能由于住院时间长,接受医源性操作机会增多或可能性增加;同时呼吸病房感染病人居多,发生交叉感染几率增加;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一方面促使耐药菌产生,另一方面促使二重感染发生,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经验性抗生素选择及合适的抗生素使用疗程至关重要.

COPD是老年呼吸科常见疾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患者年龄、肺功能,COPD分级及并发疾病是不可变因素,但是我们可以进行规范治疗,控制好基础疾病. 而住院时间,营养状况,呼吸衰竭,抗生素应用是一些可变因素,针对其可干预因素进行干预,依据COPD诊治规范进行个体化治疗,控制COPD进程,减慢其肺功能下降速率,加强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增加机体的免疫状况,可以减少抗生素使用频率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而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宣传,促使COPD病情控制者尽早出院,而手消毒可使院内感染降低20%-50%[6]注意呼吸病房的消毒隔离及医护人员教育,避免交叉感染,减少侵入性的操作等有望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减少治疗失败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Regional COPD working Group. COPD Prevalence in 12 AsiaPacific countries and regions projections based on the COPD prevalence estimation model [J]. Respirology, 2003, 8:192-198.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摘登(1)[J].新医学,2005,36(08):495.

[4] Celli BR, Cote CG, Marin JM, et al. The body-mass index, airflow capacity index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N Eng1 J Med, 2004,350(10):1005-1012.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with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 ventilator and nasal low-flow oxyge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PD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8 were enrolled as subjects. By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s. Both groups were provided with basic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low-flow oxygen via nasal catheter was added, while in the study group,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with BiPAP ventilator was add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 score, 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aO2), potential of hydrogen (pH), arterial blood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PaCO2), respiratory rate (RR), heart rate (HR),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ness rate was 86.00% in the study group,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ccounting for 64.00%,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t 96 hours of intervention, the levels of pH and PaO2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spiratory failure; Elderly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气流阻塞[1],当病情进展至晚期时,可能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及严重缺氧情况,引发患者呼吸衰竭[2],甚至死亡,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病的传统治疗方式为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其可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稳定病情,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3]。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双水平呼吸道正壓通气(BiPAP)呼吸机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其是一种经鼻(面)罩进行的正压呼吸机,对患者创伤小,能够为患者提供双相压力支持辅助患者呼吸,可缓解呼吸肌疲劳,恢复排痰功能,克服气道阻力,改善肺功能,且不影响患者自主呼吸,可以纠正呼吸衰竭。本研究旨在探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61~79岁,平均(68.64±4.98)岁;病程3~18年,平均(5.66±1.85)年。研究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62~78岁,平均(69.56±4.65)岁;病程2~16年,平均(5.71±1.32)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7年制定的诊疗指南符合慢阻肺诊断[4];②年龄≥60岁;③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昏迷或精神状态不稳定;②自主呼吸微弱或无自主呼吸;③气道内分泌物过多;④生命指征不平稳。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30 mg沐舒坦(烟台大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00188,规格:30 mg×20片)治疗,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氧浓度为2.0~3.0 L/min。研究组采用BiPAP呼吸机面罩通气治疗,参数设置:S或S/T模式,吸气压力为12~20 cmH2O,呼吸频率为14~20次/min,吸入氧浓度为30%~50%,呼气压力为4~6 cmH2O,氧流量为5~8 L/min。每日治疗6~10 h。

1.3疗效判断标准及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患者呼吸困难症状、血气水平指标明显改善,不需进行有创通气治疗为有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血气水平指标未改善或恶化为无效[5]。

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96 h时的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6],分值为0~71分,总分越低表明患者状态越好。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96 h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HR)、心率(RR)[7]以及口干、咳痰费力、腹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00%(43/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0%(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7,P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及APACHE Ⅱ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pH值、PaO2、PaCO2、HR、RR水平及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96 h的pH、PaO2水平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3讨论

慢阻肺是临床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患者因为气道阻塞、缺氧等引发呼吸肌疲劳,造成呼吸衰竭,如果未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造成患者死亡[8]。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虽可以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稳定病情,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9]。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是一种经鼻(面)罩进行的正压呼吸机,可为患者提供双相压力支持辅助患者呼吸,对患者自主呼吸不产生影响[10-15]。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3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43-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制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国家庭医疗负担的主要疾病,是临床常见病,本病发病率高,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COPD的患病率高达8.2%[1]。COPD患者呼吸道气流受限不可逆转,损伤持续存在,最终可发展为呼吸衰竭,本病病程长、医疗负担重、死亡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疾病急性发作,延缓气道不可逆性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病经过对症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后,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延缓病情的发展[2]。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间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1年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55-80岁,平均年龄(52.5±7.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均给予抗感染,人工氧疗,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预防心力衰竭,根据疾病情况及个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1.3 护理

1.3.1 疾病健康教育 COPD是一个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因此患者与疾病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护理工作者需要对本疾病的相关健康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包括如何控制COPD的急性发作、进行日常护理工作等。因COPD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需采取多种宣传教育的方式,特别是采用简单易懂方式进行宣教,例如健康动画,知识长廊。

1.3.2 心理护理 本病病情反复、病程长。急性发作时患者非常痛苦,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耐心解答患者疑虑,减少患者焦虑、恐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进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加强疾病的预防,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1.3.3 呼吸功能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下降诱发呼吸困难,治疗过程中须加强呼吸功能锻炼,护理工作者可在治疗间期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①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而后缓慢缩唇将气呼出,吸气2s,呼气4-6s,每次锻炼15min,2次/d。②腹式呼吸:患者通过增加腹内压,进行腹式呼吸,促进肺底部二氧化碳排出。③运动锻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体力差、抵抗力差,患者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提高机体抵抗力。

1.3.4 营养支持 COPD患者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差,且多为老年患者,摄入较少,患者容易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呼吸肌收缩能力下降从而加重患者呼吸困难诱发呼吸衰竭。此外,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又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因此对COPD患者应加强患者营养,少食多餐、多摄入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病房环境舒适,有助于患者营养吸收,机体康复。

2 结果

经对症治疗及护理后,60例COPD患者,57例患者最终症状缓解出院,2例患者并发心肺衰竭转入重症监护室,1例患者并发重症肺炎死亡。

3 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四位致死原因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气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程度随患者的活动而加剧。COPD住院患者多为急性加重期患者,COPD急性加重多由感染诱发。经过控制感染,改善供氧后,急性发作可缓解[3]。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延缓气道不可逆性狭窄。本病病程长,经济负担重,给患者极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有效控制急性发作,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能降低患者并发严重心肺并发症的概率,延长患者寿命,减轻其经济负担,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生命质量[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对控制患者疾病急性发作,病情康复有较大的帮助。通过疾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护理和自身疾病管理的能力,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摆脱不良心理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及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加强患者的营养,能提高患者抵抗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有助于减少疾病的急性发作[5]。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多可控制急性发作,对本病进行针对性护理后能减少患者疾病复发、延缓呼吸功能衰退、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针对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少玲,黄金月,周家仪.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的循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5(44):431-432.

[2] 马金凤,赵秋利,刘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护理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9,5(44):438-439.

[3] 吴洁,陆菊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0(7):5612-5613.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4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沙美特罗替卡松;噻托溴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属于呼吸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 具有病死率高、病情反复等特点[1]。本研究通过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探讨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噻托溴铵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00例COPD患者中共54例男性患者与46例女性患者, 年龄为59~88岁, 平均为(74.33±3.69)岁;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其中观察组通过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与噻托溴铵进行治疗, 对照组则单纯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进行治疗。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吸入50 μg/250 μg沙美特罗替卡松(商品名称:舒利迭, 产自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 注册证号:H20090241, 规格:50 μg/250 μg/泡), 2次/d, 持续治疗3个月。

1. 2. 2 观察组 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 通过吸入装置给予患者18 μg噻托溴铵(商品名称:思力华, 产自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 注册证号:H20100195, 规格:18 μg), 2次/d, 持续治疗3个月。

1. 3 观察指标[2] 对患者在呼吸室内空气时的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以及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等进行检测。

在治疗前后, 对患者在用力时肺活量的情况进行测定, 例如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以及FEV1/FVC(用力肺活量)的比值。

呼吸困难的评分标准:①呼吸困难程度为重度, 3分。②呼吸困难程度为中等程度, 2分。③呼吸困难程度为轻度, 1分。④无呼吸困难的情况, 0分。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分析数据, 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进行检验, P

2 结果

2. 1 观察组与对照组呼吸困难的评分情况 经过3个月的治疗, 观察组与对照患者呼吸困难的评分相比治疗前分别下降(0.74±0.59)分、(0.37±0.66)分, 相比之下, 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的降低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评分降低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治疗前后,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气情况、肺功能情况 经过3个月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情况与肺功能水平相比对照组, 其更具优势,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在接受治疗前的血气情况、肺功能水平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接受3个月治疗后的血气情况、肺功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可以预防与治疗的一种疾病, 简称为慢阻肺, 属于呼吸内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 患有此病的患者肺部功能具有进行性的减退情况, 且该疾病常常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劳动能力等造成严重影响[3]。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全明确, 现阶段对于慢阻肺的定义, 大部分人均认为慢阻肺是由于肺血管慢性炎症、呼吸道炎症等疾病产生异变而引发的疾病。临床上, 多通过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对呼吸道的炎症反应进行抑制, 阻止呼吸道的重塑。另外, 临床还常采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该药物对支气管具有扩张作用, 另外还可对支气管的平滑肌起到松弛效果, 改善气流受限的情况, 促进气道阻力的降低, 改善不良症状。

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调查结果发现, 在全球疾病的死亡原因中, 慢阻肺的死亡率仅仅低于急性肺部感染、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脏疾病, 位居第四, 与艾滋病同位[4]。虽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高居不下, 但该疾病同时又是全球范围内最缺乏诊断以及治疗的一种疾病。另外, 根据近期国内的相关医学调查结果发现, 对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而言, 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几率为8.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引起的永久性伤害(例如呼吸道损伤、肺血管损伤等)会导致患者在生活自理的能力上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发病率现阶段高居不下的原因是由于患者在早期未能及时发现自身的炎症反应、组织结构受损等情况, 使肺部功能在不良环境下受到进一步的损害, 加重了气流受限的情况, 导致肺部功能急剧下降, 并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例如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等。若在病发早期, 患者可及时就医诊断, 接受相应的治疗, 便可大幅度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死率。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 应对吸烟行为的控制力度进行加强。对于国内而言, 吸烟属于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病因, 在引发该疾病的多种病因中, 吸烟所占的比例高达71%[5]。相关调查资料中表示, 在吸烟人群中, 有将近20%会由于吸烟而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 有吸烟情况的患者所占比例将近90%。通过相关医学调查发现, 吸烟将对提高成人患上慢阻肺的几率, 所以, 在预防与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 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对吸烟的控制力度进行加强, 该措施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言, 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另一方面, 由于环境不洁、职业暴露等因素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因, 因此在该疾病的防治工作中, 对于职业暴露与不洁环境的情况应尽量避免。

研究发现, 在慢性阻塞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观察组通过联合噻托溴铵以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进行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以及血气情况, 改善临床症状, 且其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单纯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的疗效, 对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帆.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09,6(15):68-69.

[2] 黄玉民,陶玉坚,丁寿来,等.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中重度COPD 40例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7): 1009-1010.

[3] 李礼,黄英,邓姗姗,等.国产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69-70.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5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01-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患者以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憋闷、气喘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常呈进行性加重,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呼吸功能明显下降,最终演变为呼吸衰竭,其中以Ⅱ型呼吸衰竭最常见[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本方法安全有效,但其有效性与护理人员的操作经验与密切观察息息相关。近年来,本院呼吸内科针对本病患者采取了规范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本院呼吸内科住院部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48~85岁,平均(68.4±3.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PaO2均50 mm Hg。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氧流量为1~2 L/min,每天持续时间不少于15 h[2]。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规范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给氧方式的选择及护理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呼吸机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机。首先嘱患者取舒适位,以半卧位或坐位为宜,为患者选取并佩戴合适的面罩,检查松紧度,防止过紧引起患者不适或过松导致漏气。合理配置并调整呼吸参数,嘱患者适应5 min左右,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给氧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4]。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氧时一定要注意持续低流量给氧,因为此类患者的呼吸状态主要依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3],若给氧浓度过高,血氧浓度迅速上升,低氧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迅速下降,可使患者的呼吸受到抑制,通气功能状况恶化,严重者甚至昏迷或死亡。另外,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用鼻吸气嘴呼气的方式保持呼吸均匀,吸氧的同时进行缩唇呼吸,使肺内气体缓慢均匀地呼出,最大程度地减少肺内残气量,保证有效通气量,改善通气状态[5]。

1.2.2 呼吸道护理 嘱患者定时咳嗽咳痰,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并拍打其背部,促进痰液排出[6]。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以利于痰液排出。对咳痰困难者可给予吸痰器、祛痰药物或雾化吸入促进咳痰。及时观察患者咳痰的色、量、质的变化,如痰液黄稠或有血丝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2.3 生命体征监测及并发症护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无创正压通气因给氧量大、持续时间长、气体干燥,患者多有口舌干燥感,应嘱患者多饮水,并保持口腔清洁。部分患者应用呼吸机时张口呼吸,致使消化道吸入大量气体,导致胃肠胀气[7],护理人员应及时指导患者用鼻吸气嘴呼气,同时嘱家属或患者自行按摩腹部,促进气体排出,必要时给予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呼吸机的面罩较重,长时间使用会压迫面部,可在受压部位垫纱布以减轻压迫,压迫部位皮肤受损者给予护肤霜酌情处理。吸入性肺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致死率较高,多因患者误吸入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容物所致[8]。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观察,督促患者多排痰,对痰量较大及排痰困难者应及时给予吸痰器协助排痰。

1.2.4 心理护理 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解决患者的疑惑,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的全力配合。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及治疗后72 h的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4 h的心率、呼吸频率、PaO2及PaCO2较治疗前有所改善,72 h后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治疗后24、72 h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可改善患者肺组织通气状态,提高血氧分压,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缓解患者病情,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是治疗本病重要的辅助措施之一[9]。本院呼吸内科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辅以规范护理措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24 h后患者的症状即得到有效改善,72 h后各项观察指标进一步好转,与一般护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4):444-445.

[2] 王仁霞,孙敏,王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1):120-122.

[3] 王春兰,仇中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4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176-177.

[4] 陈玉玲,邵华军,张文辉,等.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的治疗[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12):893-895.

[5] 李青,东燕,赵婷.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78-79.

[6] 张伟兵,田欣燕,张慧,等.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学,2008,20(10):601-603.

[7] 蓝伟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18-19.

[8] 韩仰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9):646-648.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6

关键词:COPD;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办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13-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全球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属于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了新的定义,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气道受限为特征的疾病,这种气流阻塞呈进行性发展,部分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并与肺部对有害颗粒物或有害气体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而评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生存质量应是一个对患者的综合评定,其评定能全面反应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生活以及生理功能等,这些方面的反映是全面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对此,本文为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生存质量状况,并分析影响其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力求为提高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概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至2020年将位于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可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全球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是较高的疾病。如1998年-2000年,美国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率从32.1/10万上升到56.7/10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率占美国死亡率的4%。而在中国,每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的人数达100万,而致残人数则达近750万。这些数字早已引起流行病学界广泛关注。据WHO估算,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第五负担的疾病,而在中国因COPD致残人数高达500-1000万,也居疾病负担首位。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状况及其评价方法

2.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状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首先是以活动能力的受损程度最为明显,其次是气道疾病引起社会能力损害,再次是患者的心理障碍。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病程较长,且随着病程进展,大部分患者的生理的健康不断恶化,引起气道和肺血管的重塑,出现病例生理不可逆的损害,肺功能减退,劳动能力丧失,直接影响到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患者长期在家,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较少,从而对社会交往活动产生担心、恐惧等心理障碍,这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除此之外,由于疾病的治疗,患者的经济负担逐渐加重,且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收入又反而下降,这样使得患者容易出现自卑、消极、悲观、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2.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价方法:COPD是一种进行性且不可逆的慢性气流受限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活动等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全面评价患者的生存状况,仅依靠传统的生存指标、肺功能检查、症状、血气分析等指标是不全面的。因此,全面评估COPD患者的健康状况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评价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方法有一般健康量表和疾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其中,一般健康量表由反映躯体症状、功能状态和情绪等纬度,主要有疾病影响调查表(SIP)、医学研究结果量表(MOS)、Well-Being生命质量量表(QWB)和诺丁汉健康问卷(NHP)。而疾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可测量单一症状,如呼吸困难,也可测量一系列症状,如咳嗽、情绪、呼吸等影响生活的内容。这种量表主要包括慢性呼吸疾病问卷(CRQ)、St.George呼吸疾病问卷(SGRQ)和气道量表(AQ20)。在中国,目前对于COPD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主要采用汉化的国外量表。但由于国外量表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不少研究者开始研究和开发适合中国自身的COPD生存质量评价表,如蔡映云等自编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存质量评估表现已经应用于临床中。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3.1疾病因素:疾病因素主要是指疾病分期和患者的营养状态。近年来,国内外均认为,FEV1%(一秒钟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是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阻塞程度最重要的肺功能指标,并把FEV1%作为评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COPD病级分级越高,说明气道阻塞越严重,其症状就越明显,反映患者生存质量越差。同时,营养不良是COPD的常见并发症。由于COPD患者每日用于呼吸的耗能是正常人的10倍以上,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胃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最终引起患者出现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使患者免疫力降低,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肺功能低下。因此,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营养状态,合理膳食。

3.2患者行为因素:行为因素主要是指患者的锻炼习惯、吸烟情况等。其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患者能帮助训练腹式呼吸,改善呼吸系统;吸烟目前被公认是COPD重要的致病因素,有效戒烟能够延缓肺部功能下降加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家族病史、生活环境和经济收入等。有研究表明,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有较大关系,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生活环境等关系不大。

除此之外,职业暴露和空气污染等也影响COPD的生存质量。其中,吸入烟尘、刺激性气体、粉层也可以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

参考文献

[1]任建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行为及认知状况调查研究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02)

[2]高德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情绪对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4(24)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7

【关键词】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1-101-0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临床呼吸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目前引发死亡的第三大疾病。临床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致病原因较多,主要由吸烟、化学物质及空气污染吸入等导致,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虽然该类疾病患者气道受限为不完全可逆,并呈现进行性发展,然其可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用方法为抗感染、祛痰止咳及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完善,一些新型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本研究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1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探讨沙丁胺醇气雾剂与异丙托溴铵气雾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1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体格检查、X线检查及肺功能检测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临床诊断标准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有关COPD的诊断标准,同时均排除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12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61例,女28例,男33例,年龄40~75岁,平均(64.1±4.8)岁,病程时长为1~4年,平均(2.1±0.2)年,实验组患者61例,女26例,男35例,年龄38~75岁,平均(63.7±4.9)岁,病程时长为1~5年,平均(2.5±0.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时长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包括给予吸氧、抗感染、祛痰止咳及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β2受体激动剂及抗胆碱药物联合治疗,具体内容为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北京海德润制药有限公司,H11021384)雾化吸入治疗,每次2喷,每天3次;同时给予异丙托溴铵气雾剂(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J20060022)治疗,每次2喷,每天3次。

1.3临床效果评价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所有患者临床效果评价标准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1)显效:患者咳痰、咳嗽及呼吸困难等临床体征及症状显著消失,未有肺部湿音;(2)有效:患者咳痰、咳嗽及呼吸困难等临床体征及症状有所缓解,可闻及少许肺部音;(3)无效:患者咳痰、咳嗽及呼吸困难等临床体征及症状未见改善或较前加重,可闻及肺部音;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临床数据均输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率(%)表示计数数据,采用(x±s)的形式表示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x2和t检验。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2.1%(44/61),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4%(57/6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肺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呼吸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目前全球公认的第二大类非传染性疾病。老年人群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发人群,随着我国老年化程度以及环境污染等不断加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1)慢性咳嗽:随着该病发展迁延不愈,常常在早晨咳嗽明显,夜间有排痰或阵咳;(2)咳痰:患者一般会有浆液性泡沫或白色黏液性痰,偶尔可见血丝,特别是清晨时分排痰较多,急性发病期痰液量明显增多,有脓性痰;(3)气短或呼吸困难:患者一般在早期劳动时出现气短或呼吸困难,随后会慢慢加重,导致日常生活或者休息时出现气短现象,这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志性症状;(4)喘息及胸闷:少数患者尤其是重度或急性加重期患者会表现出喘息或胸闷;(5)其他:疾病晚期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及体重下降等表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若不给予有效治疗,将严重地威胁着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者会危及其生命。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已成为临床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般采取消炎抗感染、化痰止咳及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然而随着医学和药物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药物正逐渐被应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中又以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药物为主。对β2受体激动剂以及抗胆碱药进行药学分析,不难得出上述两类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针对治疗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兴奋肥大细胞膜表面及气道平滑肌上的B2受体,减少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及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减轻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纤毛摆动,同时还能舒张气道平滑肌,从而有效地缓解哮喘症状。抗胆碱药物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具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研究报道,与β2受体激动剂相比,抗胆碱药物虽然在舒张支气管方面其起效时间较慢且作用弱,但是长期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耐药性。溴化氧托品及溴化异丙托品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两种抗胆碱药物,其对哮喘偏亢进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且临床实践报道,β2受体激动剂及抗胆碱药物在治疗老年哮喘疾病时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8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盐酸氨溴索 雾化吸入 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病情进展缓慢、死亡率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不完全可逆的气道受阻,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是利用雾化吸入器的负压空间将盐酸氨溴索制成气雾,进而使药物可以进入病人呼吸道而直接作用于气道,该方法作用疗效迅速、可靠、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本文主要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配合综合护理措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5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草案》中规定的诊断标准[2]。男68例,女32例;年龄24~71岁,平均(48.3±5.2)岁。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且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化痰、解痉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20mL和盐酸氨溴索30g配成的雾化吸入液进行治疗,驱动药液的氧流量4~7L/分,2次/日,连续治疗8天。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分为3个级别。①显效:肺部音减少,咳痰、气促消失或明显好转,痰量减少在70%以上,痰液稀薄;②有效:症状好转,肺部音减少,痰量仍较多,痰液较稀薄;③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变化或肺部音增多,痰液量多且黏稠。

统计学处理:采用计量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组间差异采用X2检验比较,在P

结 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1.4219,P

护理措施

雾化护理:治疗前要保持病区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流通良好,保持室内温度、湿度舒适。耐心向病人解释咳嗽、排痰意义及雾化吸入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意义,以得到病人理解和配合;雾化中指导患者雾化吸入时宜取坐位或侧卧位,深吸雾气,每次在11~14小时吸完。雾化吸入过程中观察患者呼吸、心率、神志、面色、氧饱和度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率加快,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操作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雾化结束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漱口、排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雾化吸入器的管道做到一人一具一消毒,用消毒液浸泡后、冲洗、晾干备用,防止交叉感染。

氧疗护理: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时,适宜流量4~7L/分,也有报道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量不宜过大,以3L/分为宜[3],每日至少吸氧15小时。按时进行巡视以便观察患者的缺氧改善状况,吸氧管是否正常通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根据患者呼吸情况随时调节氧流量,定期查看湿化瓶并添加加蒸馏水等。嘱咐患者及其家属不能随意调动氧流量。

排痰护理:者在护士的帮助下定期翻身,叩击背部,并配合拍背、咳痰,拍背时面对患者以便随时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情况,不能用力过猛,以患者能承受为宜[4]。鼓励病人咳出痰液,以提高疗效。护理人员应对重病患者给予看护,因患者排痰功能差时可能发生痰阻,护理人员应及时吸痰。

营养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为蛋白质热量型营养不良,表现为脂肪和肌肉质量的各项指标明显下降。试验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合理供能比例应分别为20%、30%~35%、50%。因此,应保证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低脂类食物,避免吃高糖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呼吸锻炼护理:呼吸体操可以改善呼吸肌功能,是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其中,呼吸操锻炼诸如缩唇呼吸科延缓呼气流速,增加气道内压,改善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其它交换,腹式呼吸科改变辅助呼吸肌参与的不合理的浅速呼吸方式,降低呼吸功耗,亦缓解气促症状。

健康护理:健康教育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从本质上认识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性,避免烟尘吸入,让患者明白吸烟的危害及戒烟后的益处,与患者一起制定戒烟的个性化计划,以确保患者下定决心戒烟并承诺戒烟,保持家中具有一个良好的戒烟环境及寻找药物治疗,如尼古丁替代治疗。此外,还要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加强锻炼等。

心理护理:患者及其家属心理负担较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咨询,普及疾病防治知识,加强针性心理护理,热情的与患者交谈,给予患者鼓励支持,态度和蔼,使其正确认识该病,赢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用实际行动缓解患者的病痛,并做好家属及亲友的工作,鼓励他们给予患者关怀,使患者充满信心,从而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态。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呼吸性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死和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居所有疾病病死率第5位,其患者的病理改变多属于不可逆性,可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长期反复发作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心理影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命质量。

盐酸氨溴素具有化痰、协同抗生素等作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法是临床上较好的物理与化学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并积极配合合理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泽贤.盐酸氨溴索压缩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51-52.

2 谭从容.持续正压通气结合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5):578-580.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9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持续护理;死亡率;呼吸运动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每年死于该病的患者多大数百万,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每年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均会出现2-5次的病情变化,甚至更多,其主要表现为气短、咳嗽、喘息加重、咳痰、痰量增多、呈黏液脓性或脓性,可伴发热等。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处理措施,能够延缓肺功能下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及生命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1 生命体征监测的持续护理

1.1 体温监测 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时候,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死亡率和发病率均比较高,机械通气期间发热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中的一项,体温大于38°C。在持续护理过程中,需要每过3-4h给患者测1次体温,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1.2 心率血压监测 患者的循环状况可以通过血压和心率反映出来,对患者的心率和血压,需要每1h记录1次,如果发现异常,随时详细记录,并做好对症处理,同时按照医师的嘱咐用药,密切观察药效。

1.3 呼吸监测 患者的通气情况可通过呼吸反映出来,对患者脉搏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监测,患者与呼吸机是否同步、有无自主呼吸、呼吸的节律、频率、幅度等,如果发现异常,随时详细记录,并做好对症处理。根据患者实际临床情况,必要时为患者遵医嘱做动脉血气分析,对呼吸机参数和模式进行调整,并密切观察临床效果。

2 气道管理的持续护理

2.1 预防控制感染 消毒隔离制度要严格执行,对探视的次数和人数进行严格限制。进入本科的人员,全部需要穿专用的参观服、工作服、探视服装,鞋子要更换,还需要戴帽子和口罩。此外,医护人员按常规强化手卫生意识。

2.2 抗菌素严格遵医嘱合理应用 患者在给予抗菌素的时候,要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用药方法,保证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的准确性,提高药物疗效。

2.3 吸痰与湿化管理 为了减少细菌的定植和肺部感染,应采取密闭式吸痰。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给予密闭式吸痰法,减少感染机会。

2.4 防止脱管意外 对口、鼻气管插管的深度进行严格记录,交接班的时候一并交接。气管切开外套管和气管插管要妥善固定,气管切开护理和气管插管护理每天2次,并对气管切开内套管进行清洁消毒。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时候,需要双人操作,一人擦洗,一人固定气管插管,必要时可使用安全约束带。为防止人工气道的脱开、移位、阻塞,在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的时候,需要常规镇静。

3 营养支持及免疫支持的持续护理

为了避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一步恶化营养状况,可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且还能够对患者的负氮平衡起到纠正和减轻的作用,使得患者免疫力增加。在临床应用中,一般均留置胃管,如果全身营养差,则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时候可采用早期鼻饲流质饮食。

4 心理干预的持续护理

临床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语言亲切,态度诚恳,视患者为亲人,称呼均采用尊称。维护患者尊严,保护患者隐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逐渐熟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对患者的主诉耐心细致地解决,并主动询问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动员家属积极参与护理中,共同关心患者,使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得到增强。

5 讨论

5.1 持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表明,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效果,即使是规律的有氧运动也不会非常明显。也有研究报道表明,即使是氧疗、药物治疗、饮食、呼吸运动训练、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方法,第1秒肺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逐渐下降的趋势也无法改变。但是,持续的护理措施,能够延缓FEV1%下降的速率。虽然不能够改变FEV1%下降的趋势,但对呼吸肌的训练,可提高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判定有无气道阻塞的简便方法就是FVC%测定,与肺组织的顺应性及气管阻力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持续护理,可提高患者的FVC%,其可能原因是FVC%主要与胸廓的弹性、肺的弹性回缩力、呼吸肌的力量有关。

5.2 持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的影响 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众多方法中,呼吸疾病问卷(SGRQ)是其中的一种,它是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指标,并且经过了多重的效度、信度、一致性、可靠性的检验。它是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一种特定的测量工具,其一部分结果取决于患者的功能缺陷,另一部分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理解。SGRQ是一种有效的、标准的,允许比较不同干预效果不同研究的方式。持续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并不能逆转患者气道的阻塞程度,而只是起到延缓加重速率的作用。虽然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密切相关,但在判断疾病可逆性的时候,SGRQ并不是其指标,而与患者疾病的加重次数、死亡率关系密切,所以,持续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减少疾病急性加重次数,降低患者死亡率。

5.3 持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程度的影响 持续护理能够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稳定期内的呼吸困难程度,通过持续护理,能够促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积极采纳健康行为,从而提高吸氧、用药、运动锻炼、呼吸的依从性,使得患者系统氧化应激得到减少,患者的运动耐力得到改善,同时减少患者的生理无效期和氧气消耗,降低了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

5.4 持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min步行距离的影响 持续护理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使得患者运动耐力得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持续护理,能够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明显提高患者的肺功能,且患者意识清醒,生活能自理,自主呼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积极对症处理、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加强皮肤护理严防压疮、做好基础护理、加强免疫支持、加强营养支持、加强心理护理、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能够有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付华,郭学娜,孙淑云.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03(17):172-173.

[2] 王岚,刘素彦,沈悦好,赵岳.连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6):23-25.

[3] 孙自芬,杜乐燕,毛丽洁,吴碎英.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8):438-439.

[4] 张清,王岚,刘素彦,赵岳.连续干预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因素分级系统指数的影响[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11,14(5):2293-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