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技进步的表现集锦9篇

时间:2023-12-27 14:38:04

科技进步的表现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广西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443-05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新古典经济学者索洛(Solow)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由于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最终都会面临着边际收益递减的困境,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12年中国“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已有的文献中关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研究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李静等[1]对中国1978-2004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进行了实证研究,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应和投入产出混合效应四个部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技术效率的下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而规模效应和混合效应的影响较弱;郑晶等[2]对1993-2004年广东各地农业增长及效率进行了分解测算,结果显示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的增长总体上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马彧崧等[3]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14个地级市农业生产经营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的差异,并根据农业技术效率限制因素的不同将各地区分成高纯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地区、高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地区、低纯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地区和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地区4类。二是直接测算农业技术进步率和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从1982年开始,农业部便开始了研究农业的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并用不同的方法对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和比较[4];顾焕章等[5]用确定性前沿生产函数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72-1980年,农业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27.00%;在1978-1984年,这一比例达到了35.00%,但在“七五”期间这一比例降到了不足28.00%;朱希刚[6]最早使用Solow余值法进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陈凯[7]通过要素结构进化率函数和要素替代弹性函数对山西农业科技进步及其贡献率进行了测定;蒋和平等[8]对1995-1999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70%,并预测在“十五”期间这一比重将达50.00%以上;李林杰等[9]测算中国“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00%;赵东喜等[10]运用Solow模型对“十五”期间全国和广西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做了测算,结果表明,广西和全国在“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在49.53%和34.34%;赵芝俊等[11]采用分省面板数据对1985-2005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率与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此期间中国广义农业技术进步率和贡献率分别为2.90%、51.70%,狭义的分别为2.40%、41.30%;刘芳等[12]对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85-200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47%,“十五”期间这一比例达到了55.08%;孙秋霞等[13]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1990-1995年、1996-2006年这两个时间段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7.69%、42.83%;贾凤伶等[14]测定了天津市“十一五”期间农业科学进步贡献率为60.40%;雷玲等[15]对2001~2007年陕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得出此段时间陕西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60%,并预测2011年陕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00%;《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影响因子分析及对策》课题组[16]对“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率和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率和贡献率分别为22.00%和58.00%。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涌现了大量关于农业科技进步率的相关研究文献,不过针对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的尚难见到。中国民族地区大多处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农业在当地的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之一,是典型的民族地区,聚集了壮、瑶、苗等11个少数民族。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对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

技术进步可以表现为既定的投入(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比技术进步前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表现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出所要求的投入要素比技术进步前有所减少。

技术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考察的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是依附型的技术进步。如引入和更新更好的生产设备、以机械生产代替人工生产、农业生产中采用新品种等。由于其可见性,又被称为硬技术进步;广义的技术进步除了包括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决策、智力水平等软技术进步。概括说来,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新技术应用后抬高了生产函数的曲面,即新技术提高了资源的边际产量或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这是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也是技术进步中最重要的经济贡献内容。②提高技术效率,使每个生产单位都能达到或接近推广技术应该达到的投入产出水平。③提高了资源的分配效率和产品结构效益。④获得规模效益。可以看出,第一项是典型的硬技术进步,后三项是所谓的软技术进步。在本研究的分析中,技术进步是指广义的技术进步。农业产出的增长是要素投入增长和广义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图中反映了技术进步前后投入产出关系,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向上移动。基期在原技术条件下投入为X0,产出Y0;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投入增加为X1,产出应该为Y1,但存在技术进步时产出为Y2;产出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投入增加的结果,由投入增加而引起产出增加为(Y1-Y0),而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加为(Y2-Y1),技术进步贡献率为(Y2-Y1)/(Y1-Y0)×100%。

2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理论上说来,可以从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两种途径测算农业科技进步率及其贡献率。由生产函数途径测定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法、增长速度方程法以及总要素生产率指数法[17]。中国目前由农业部科技司颁布的、供全国使用的农业科技进步测算方法就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朱希刚教授等研制的增长速度方程法(又称余值法)。

2.1 C-D函数法

C-D(Cobb-Dauglas)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于1928年提出,其最初的数学形式为Y=AKαLβ,其中Y、A、K、L分别为产出、效率系数(A>0)、资本和劳动,理论上可以推理出α、β分别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1942年Tinbergen在C-D函数中加入时间指数趋势以测定技术进步,Solow于1957年提出如下改进型C-D函数模型:Y=A(t)KαLβ,并提出两种关于A(t)设定:A(t)=A0(1+δ)t以及A(t)=A0eδt,前一种表达式中δ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即表示技术的年进步速度;后一种δ经济含义不明确。不过当技术进步速度很低时,后一种形式中δ也可以看作是技术进步速度。由于后一种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回归分析,在技术进步测定模型中多采用这种模型。

农业生产中一般有资本、劳动和土地3种投入要素,所以用C-D函数测定农业科技进步率一般是将资本、劳动、土地3种投入要素以及表示科技进步的时间变量t一同引入生产函数。这样,农业生产函数为:

Y=A(t)KαLβFγ (1)

(其中F、γ是土地投入及其产出弹性,其他同前)

对(1)式做对数变换得:

lnY=lnA0+δt+αlnK+βlnL+γlnF (2)

(2)式对时间t求导得:

■=δ+α■+β■+γ■ (3)

其中■=■×■,■=■×■,■=■×■,■=■×■分别是总产出、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时间变化率,即它们的增长率,可用y,k,l,f分别表示。

对(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收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各要素产出弹性α、β、γ和农业科技进步率δ,可得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E=■×100% (4)

2.2 增长速度方程法

增长速度方程法又称余值法。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率就是在总产出中扣除由于要素投入的产出增加,余下的残值均归于广义技术进步,δ=y-■αixi,其中δ、y、xi、αi分别是科技进步率、总产出增长率、要素i的投入增长率和要素产出弹性。

对于农业科技进步率测算来说,根据(3)式可得:

δ=y-αk-βl-γf (5)

(5)式表示农业科技进步率等于农业总产出的增长率减去资本、劳动、土地增长率和它们产出弹性的乘积后余下的残值。由此计算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即:

E=■ (6)

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有简单、直观等优点,难点是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确定,一般也用生产函数回归得到。中国农业部科技司颁布的农业科技进步测算方法就是应用这种方法。

3 以广西为例测算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3.1 变量的设置与数据选取

参照农业部科技司颁布的全国农业科技进步测算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广西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作为因变量,农业人口(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农村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和土地作为因变量,建立C-D函数模型。从广西统计年鉴中收集了广西2004-2010年88个县域的农业生产数据(对于其中的少量缺失值,为保证其数据的合理性,本研究采用均值法进行了填充)。对于2007年4月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的贺州市的平桂管理区,其大部分区域是从毗邻的八桂区划分而来,为了处理的方便,本研究将平桂管理区的2008年、2009年、2010年农业统计数据都加总到相应年份的八桂区内。整理广西历年的统计年鉴得到2003-2010年广西的农业生产数据[18],见表1。

3.2 设立理论模型

本研究采用2004-2010年广西88个县域农业生产面版数据(Panel data),故设理论模型为:

Yit=A0eδtKitαLitβFitγu (7)

对(7)式对数化得:

lnYit=lnA0+δt+αlnKit+βlnLit+γlnFit+ε (7.1)

(7)式中u和(7.1)式中ε分别表示随机误差项。

3.3 回归分析及各项检验

以广西88个县域2004-2010年农业生产综列数据建立数据库,共88×6=528个样本观测值,满足大样本要求,用Eviews5.0统计软件分别对统计数据作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调整后R2值为0.85,F检验值为845.85,说明模型整体显著;D.W.值为2.27,不存在自相关性。各解释变量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各变量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根据以上的回归,分别可以得到以下的方程:

LNY=0.75+0.09T+0.17LNL+0.09LNK+0.82LNF

(0.28)(0.01) (0.03) (0.02) (0.03) (7.2)*

R2=0.85 F=845.85 D.W.=2.27

3.4 计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对于模型(7.2)*,α+β+γ=0.17+0.09+0.82=1.08>1,说明广西农业在2004-2010年期间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可以用余值法公式(5)计算,将各要素增长率和回归得到的产出弹性值代入得:

E=[8.71%-0.82×(-0.37%)-0.09×43.83%-0.17×1.00%]÷8.71%×100%=■=55.51%

可见,2004-2010年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年进步率为4.8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51%。

3.5 结果与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与讨论,按上述分析原理计算各投入要素的平均增长率和贡献份额,结果如表3所示。

3.5.1 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源泉 从上述回归结果和表3可知,广西农业科技进步率在2004-2010年期间为4.83%左右,但是贡献率却达到了55.51%,对农业的贡献率超过了农业投入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是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源泉。从测算的合理性角度来看,赵东喜等[10]测算“十五”期间(2000-2004年)广西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53%,与其相比增长了大约6个百分点,说明测算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测算的结果是可信的。从发展阶段来看,贡献率仍低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分界线所对应的60.00%[19],广西农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农业。同时,由于广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80.00%的标准[20],广西农业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这是符合广西农业乃至整个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

3.5.2 农村投资是促进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农业投入要素中,农村投资对农业的贡献率是最大的,达到了45.90%,这与近年来广西加大对农业投资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农村投资的增长率较高,投资额度大的同时,农村的弹性比较低,只有0.09,农业对农业资本的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处丘陵高山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无法充分地利用农业资本。

3.5.3 劳动力资源对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大 从回归结果可知,广西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的产出弹性为0.17,在投入要素中处于第二位,但从表3中农业的贡献率只有2.00%,而且广西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资源对广西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偏小。原因可能是广西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其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和需求。

3.5.4 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制约了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 从前面回归结果和表3可以看出,土地的农业产出弹性为0.82,在所有的投入要素中是最大的,但由于农作物播种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0.37%,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04-2010年期间呈下降趋势,结果导致土地在此期间对广西农业的贡献率为负值。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C-D生产函数,运用索洛(Solow)余值计算方法,以广西88个县(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探究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在此期间的科技进步率为4.83%,贡献率为55.51%。农业科技进步率低,但贡献率大,提高科技进步率对广西乃至全国的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对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的扶持力度,保证农业对科研资金的需求,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横向上大力与东部省份开展合作;政府加大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工作,提升农业劳动力使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村投资效益,促使农村投资流向重要关键部门;国土部门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维护耕地“红线”。

参考文献:

[1] 李 静,孟令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分析:1978-2004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11-19.

[2] 郑 晶,温思美,孙良媛.广东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分析:1993-2004年[J].农业技术经济,2008(3):17-24.

[3] 马彧崧,戴永安.甘肃省农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分析[J].技术经济,2010(3):51-53.

[4] 秦朝钧,张朝华.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要素贡献率的测算与经济增长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556-559,564.

[5] 顾焕章,王培志.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4(5):11-13.

[6] 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 陈 凯.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度——兼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21):124-128.

[8] 蒋和平,苏基才.1995-1999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5):12-17.

[9] 李林杰,王红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63-167.

[10] 赵东喜,王力虎,黄晓昀. 广西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00-1502.

[11] 赵芝俊,袁开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年[J].农业经济问题,2009(3):28-36.

[12] 刘 芳,李炳军.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J].技术经济,2010(12):74-76,121.

[13] 孙秋霞,杨妍妍,高齐圣.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0(22):148-149.

[14] 贾凤伶,孙国兴,李 瑾,等.“十一五”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3186-3189.

[15] 雷 玲,张召华,王礼力.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C-D生产函数[J].技术经济,2011,30(5):59-63.

[16]《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影响因子分析及对策》课题组.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报告(一)[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3):127-132.

[17] 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3-201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2.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科技进步;社会需求;自增强模型;创新行为;人才动力模型

0 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改革生产关系等方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对于科技进步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以及相关问题,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科技进步创造了社会需求。马克思认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这里的“生产为对象生产主体”即是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创造作用。熊彼特认为,经济体系中的创新,一般是生产者发动经济的变化,而消费者只是在必要时受到生产者的启发。消费者好像被教导需要新的东西。

第二,社会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动力。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第一次对技术下一个理性的定义:所谓技术,就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认为,不管科学(包括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多大阻碍,要不是由于它对提高利润有贡献,它永远不可能取得目前的重要地位。

1 经济发展的自增强动力模型

从历史经验出发,创新行为及其结果以其显然的学习效应、合作效应、适应性预期,以及高昂的建立成本或固定成本(这使降低单位成本较之增加产出占优势)等特性,在经济发展中,尤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可视为一种自增强的动态系统(见图1)。

1.1外动力循环:科技进步创造社会需求

科技进步可以细分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不同条件下的社会需求因素,催生了知识的分立与劳动的分工;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产业、行业的分工和规模化运作,进而生产厂商的增加产生了剧烈的竞争,也产生了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在此基础上,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得到不断强化,为进一步的科技进步打下基础。

1.2内动力循环:社会需求推动的科技进步

熊彼特认为,必须把满足需求作为起点,从这一点出发去理解特定的经济形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人们开始对科技进步的方向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这种调整和改革加快了知识与人才的积累。在此基础上,科技进步对分工、竞争与合作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使社会需求更加细化和多元化。

1.3自增强动力模型的基础因素:知识与人才的积累

科技进步推动的经济发展,最大特点在于创造性;社会需求推动的经济发展,最大特点在于适应性。在此2种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呈现出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强化的趋势,其中的基础性因素是知识与人才的积累。阿伦・杨格认为,由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他们的劳动所依赖的物质和力量,所以,不仅出现了生产熟悉产品的新方式,而且出现了新产品本身,从后两者就可以推断出比原来的使用更经济的使用。

1.4自增强动力模型的动力因素:人才的创新行为

在知识与人才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人才的创新行为是经济发展自增强的内在动力因素。只有人才的创新,才能不断实现科技进步,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使新的人才不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市场规模在不断细化的劳动分工和产业分工中扩大,推动经济发展。因此,追求科技进步和满足社会需求是人才的创新行为实现的不同成果。

2 自增强动力模型中的创新人才类型

参考汪安佑(2008)的科技进步演化模型,本文将创新人才归为4种类型(见图2),并将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企业家作为4种主要人才类型(科学研究型人才、基础技术发明型人才、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的代表。需要说明的是,模型所划分的人才类型,表达的是由人才创新行为的倾向性,并非绝对的划分。

2.1推动经济发展的人才动力模型

创新的根本目的为了创造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于个人而言体现为同一行为的不同价值倾向。社会价值主要来源于国家宣传和文化传统;个人价值则基于人生经历与个人理想的自我规划。根据科技演化模型,将人才创新行为的结果(追求科技进步、满足社会需求)、不同社会和人才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作为4个主维度,构建了基于创新的人才动力模型(见图3)。

2.2模型的基本含义

路甬祥院士认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科学家的好奇心。技术创新一开始也离不开发明家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但要形成规模化产业必须要有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强烈推动。

2.2.1模型的基本思想

经济发展是由人才通过创新追求科技进步,并满足不同时期社会需求完成的。人才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共同影响下,因其行为和成果的倾向性表现为8种不同的创新行为或结果(即图中虚线箭轴所指向的内容)。

2.2.2模型的正圆圈层与4个象限

正圆的不同圈层表示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由内而外递增。4个维度组成4个象限,每个象限中的2条虚线箭轴表示在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行为倾向下,同一类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创新行为或者创新成果。

2.2.3阴影部分的含义

阴影部分面积衡量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工业化、市场化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其中,第Ⅰ象限阴影部分表示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指标;第Ⅱ象限阴影部分表示科学研究型人才的衡量指标;第Ⅲ象限阴影部分表示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衡量指标;第Ⅳ象限阴影部分表示基础技术发明型人才的衡量指标。

2.3人才动力模型的深层内涵

2.3.1第Ⅰ象限与第Ⅳ象限结合分析:西方经济发展起步的制度基础

第Ⅰ象限与第Ⅳ象限的人才创新行为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西方追求个人独立、崇尚个人价值实现的思想传统。其经济发展路径为:通过以私有制为基础,以新产品和新工艺为契机,以现代管理和营销思想为指导,最终完成工业化和市场化主导的发展方式。在此过程中,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社会文化的变革,使个人价值逐渐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美国梦”的诞生),完成了西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制度基础。

2.3.2第Ⅱ象限与第Ⅲ象限结合分析:我国计划经济发展起步的制度基础

第Ⅱ象限与第Ⅲ象限的人才创新行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结合,表达了在公民国家的理念下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国家繁荣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促进国家财富增加和尖端科技发展;大力引进基础工业技术,通过集体组织形式实现大规模的原始技术创新和技

术整合创新;体现了强调国家利益、注重个人奉献精神的发展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对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倾向。

2.3.3人才动力模型的3个研究维度

将人才动力模型按3个四维直角坐标系进行分类,可细分为3个研究维度:人才激励维度、经济发展维度、市场发育维度。

第一,人才激励维度的4个作用因素(见图4)。

正圆的不同圈层表示不同的人均GDP水平,由内而外递增。图中的制度、政策、动机、动力是影响人才总量和结构变化的4个主要因素。阴影部分在各象限的面积表示4种类型人才的平均收入水平。

从个人价值的实现出发,对于科学难题的探索可以是人才从事创新行为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而特定时期社会需求的激励与压力,是人才坚持工作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国家要在追求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社会价值取向上实现科技进步与满足社会需求,就要在政策上吸引和引导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对其正确宣传并深化改革科教体系,在制度上保护人才持续工作的动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二,经济发展维度的4种经济行为(见图5)。

正圆的内外部圈层表示一定时期以某种指标衡量的市场规模扩展进程。阴影部分衡量的是在4种创新行为(逐利、促进分工、竞争、合作)的作用下,4种类型人才指标(如工业化率、市场化率)衡量的市场规模扩展程度。

在追求社会财富增加的经济发展中,创新人才追求利润、深化分工、促进竞争以及加强合作等行为将形成对特定行业甚至整体国民经济在4个方向的拉动力。社会科学的进步与新技术的诞生,共同促进了商业化、工业化的发展和原始技术创新。

第三,市场发育维度的4个发展方向(见图6)。

正圆的内外圈层是由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发展进程。以4个象限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在市场经济在4个方向(标准化、个性化、规模化、前沿化)的拉动力下,4种类型人才数量的衡量指标。

自然科学的进步与新产品的开发相配合,演变为基本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为推动劳动的分工与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基础条件,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在个性化、前沿化的拉动力下,催生对基础技术发明型人才和科学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在标准化、规模化的拉动力下,催生对技术应用及创新型人才和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的需求。

3 模型的假设条件

人才动力模型和3个作为研究维度的子模型需要以下2个假设条件方能成立。

3.1经济发展的整体报酬递增

保罗・罗默(1986)在《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一文中提出,任何厂商的技术、知识创新都能通过溢出效益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因此,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加快,劳动分工的细化、市场规模的扩大,以此完成的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适应性预期,都为经济发展的整体报酬递增打下了基础。

3.2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均衡―趋向均衡―不均衡

在特定时期,某种类型人才的突破性创新行为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新的推动力,并对其他类型人才产生影响,进而打破前一时期趋向均衡的经济发展形势,因此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常态,然后逐步趋向均衡,紧接着又被新一轮的创新行为打破……以IT产业为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突破意味着科学研究型和技术发明型人才的创新行为迅速增加。随后,伴随着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及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行为,基础科学和技术实现了整合与再创新,推进了产业化和市场规模化进程。

4 结语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3

>>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及原因分析 农业科技进步集成模型与实践 广东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民收入的计量分析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究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实践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农业科技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分析 发挥电视媒体优势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立足行业特色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深化农技体系改革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突破农技推广困境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预测 河南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型、机理与对策 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 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中国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效应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科技助力上海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http:///jrzg/201208/12/content_2202543.htm,2013年6月10日。,表明测算数据具有代表性,可以为下文实证分析使用。

三、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 模型、数据与方法

本文利用VAR模型具体考察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借鉴总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构建考虑技术进步的农业生产函数形式为:

其中Y*表示农业总产出;A*eδt表示t时期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δ表示相对技术进步率,即农业科技进步率;L代表农业劳动力投入;K为农业总资本投入;A表示农业土地投入。鉴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事实,参考Parente和Prescott[24]及温涛等[25]的研究,对农业劳动投入加一个容量限制L-,即有:

令m=(L-),表示农业经济的最大生产能力,一旦达到最大劳动力容量,农业经济就面临恒定的规模收益,农业总产出就取决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总资本投入以及农地投入水平。(2)式即变为:

将(4)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m,即可得到人均农业产出模型:

对(5)式两边取对数,即有:

借鉴温涛等[25]的研究,如果不考虑收入分配结构、分配制度和政府政策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利用式(6)来研究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用农业科技进步率来衡量,并用JS表示)对农民农业收入(用NY表示)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NY、JS替代模型中的Y*/m和δ,农业投入强度(即农林牧渔业物质费用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之比

此处农林牧渔业物质费用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指数”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所编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用TR表示)替代模型中的K,农地生产率逆指标(即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之比,用TD表示)替代模型中的A,即可得到本文的基本计量模型:

[18]刘进宝、刘洪: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弱相关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第2630页。[Liu Jinbao & Liu Hong,″The Weak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Farmers Agricultural Income Growth,″ Chinese Rural Economy, No.9(2004), pp.2630.]

[19]松: 《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者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7578页。[Wang Yisong,″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Change on Farmers Income: A Theoretical Study Framework,″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3(2004), pp.7578.]

[20]俞培果、蒋葵: 《农业科技投入的价格效应和分配效应探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7期,第5462页。[Yu Peiguo & Jiang Kui,″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s Price Effect and Distributional Effect,″ Chinese Rural Economy, No.7(2006), pp.5462.]

[21]曾福生、李明贤: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科技进步方向调整的探讨》,《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第4期,第2528页。[Zeng Fusheng & Li Mingxian,″Analysi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s Reorientation to Change the Agricultural Growth Pattern,″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No.4(1999), pp.2528.]

[22]牛若峰: 《发展模式、技术进步与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经济》1995年第5期,第611页。[Niu Ruofeng,″Development Mod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Labor Transfer,″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No.5(1995), pp.611.]

[23]朱希刚: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意见》,《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1期,第1723页。[Zhu Xigang,″The Suggestion on Calculation Method about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No.1(1997), pp.1723.]

[24]S.Parente & E.Prescott,″Technology Adoption and Growth,″ http:///papers/w3733.pdf?new_window=1,20130608.

[25]温涛、冉光和、熊德平: 《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第3043页。[Wen Tao, Ran Guanghe & Xiong Deping,″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come Growth of Farmer in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No.9(2005), pp.3043.]

[26]向国成、韩绍凤: 《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第49页。[Xiang Guocheng & Han Shaofeng,″Farmers of ConcurrentBusiness:An Analysis Based on Perspective from Labor Division,″ Chinese Rural Economy, No.8(2005), pp.49.]

[27]李俊锋、王代敬、宋小军: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两者相关性的重新判定》,《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期,第2328页。[Li Junfeng, Wang Daijing & Song Xiaojun,″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Growth: Reappraisal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China Soft Science, No.1(2005), pp.2328.]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4

汇报材料

XX县科技工作在自治区、地区两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在地区科协、地区科技局的具体指导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动力,让"科技兴洛"工作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取得更大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XX县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以科技工作带动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顺利完成责任书中各项指标,并严格按照XX县制定的科技计划开展工作,现对XX县2003年第一季度科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2001年-2002年科技进步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核检查验收。

我县考核检查验收组于2003年元月6日至9日对全县各乡(镇)进行了考核检查验收。在考核方法和内容上,严格按照6个项目,13个分项目评分标准,采取逐项计分、扣分方法进行。同时,采取了查阅有关档案材料,听取汇报,实地检查,走访科技示范户与他们座谈等方法进行考核验收。通过这次检查,我们看到科技进步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为我们今后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根据考核检查验收情况,县科技兴洛领导小组对在科技工作中表现突出的3个先进集体、9名先进个人、6名优秀科技工作者、2名技术改造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极大地鼓舞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科技之冬"培训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XX县第十五届"科技兴洛"培训活动是以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的来开展的,共完成了7万人/次的培训任务,其中:县办提高班189人,乡办培训班4.5万人/次,村办普及班2.5万人/次,培训内容涉及22个专业知识,历时68天,188期。

1、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使本届培训活动得到了顺利开展。年初召开了全县"科技之冬"动员大会,会上县委专职常委、"科技之冬"领导小组组长朱才斌同志,对上届"科技之冬"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今年科技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科技之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具体方法,在会上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2、成立机构,加强领导。为了切实加强对开展XX县科技工作的领导,县委在年初,就专门召开会议,成立了"科技兴洛"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亲自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成员由科技教育、组织、劳动人事、财政、计划、卫生、农业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局长担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县、乡镇还分别成立了第十五届"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为培训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3、落实培训项目,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我们将培训授课安排表,统一印发到各乡(镇)和主管单位,确保培训活动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为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发挥很大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措施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5

为矿井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保证和智力支持

同志们:

我矿第三次科技创新大会,经过全体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现在就要结束了。这次大会开得非常成功,会上,听取了杨矿长所作的科技工作报告,表彰奖励了一批科技进步成果,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对这次会议的召开,集团公司非常重视,××等领导专版权所有程莅临大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在此,我代表矿党委对集团公司领导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近年来,我们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紧密结合煤炭生产实际情况,进一步把科技工作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了“科技兴煤”战略,不断增强自身科技实力和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促进了我矿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强化了安全技术管理;科技与确保矿井稳产高产相结合,提高了单产单进水平;科技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满足了市场需求,优化了煤炭产品结构;科技与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相结合,大力开展了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活动,较好的服务了煤炭生产建设。正是由于全矿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使我矿在科技方面取得一批有影响、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近两年来,共完成各类科技成果项,受到集团公司以上奖励的成果项。我们这次科技大会上表彰奖励的项科技成果、篇优秀论文、个先进集体和名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可以说,我矿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与全矿科技人员的开拓进取、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分不开的,都是凝聚着全矿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的。在此,我代表矿党委向在座的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科技战线上的全体科技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感谢!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大会,我矿科技工作者一定会以更大的热情,努力工作,为实施“科技兴煤”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科技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我矿下步科技工作目标、任务,杨矿长在报告中作了全面安排,下面,我就如何把科技兴矿战略落到时处,再提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努力营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浓厚氛围

大家都知道,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发明层出不穷,技术更新异常迅速。同志曾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重要论断。加入以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选择。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先进采煤工业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机械化程度已接近100%,我国的国有煤矿才刚达到75%,由于科技含量低,劳动成本高,造成了大多数煤矿经济效益低,国内一些先进企业如神华集团大柳塔矿,在建矿之初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努力自主开发新技术,创造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全矿人员由建矿时的人减少到人,全员工效由投产时的吨工提高到吨工,矿井完全成本价为元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就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技术最终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谁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谁就占领了市竞争的制高点,如意识不到这一点,甚至茫然无知,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就难以有新的发展,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学习领会上级的一系列关于科技方面的决定、规定精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搞好煤炭生产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依靠科技进步求生存、求发展的宣传教育,以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要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加大对科技进步的宣传,宣传我们的科技成果,宣传科技发展方向,要努力营造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良好风气在全矿形成人人重视科技,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良好局面。

二、明确主题、致力创新,推动科技工作健康发展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立足点和基本点就是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离开了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主题,科技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面向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作用,提高水平,防止和克服“科技经济两张皮”的倾向,特别是注意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因此,希望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为实现高速度、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证。要以加快发展为目标,坚持科技兴矿,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步伐。要引进和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各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当前我们科技工作要把重点和主攻方向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推动安全生产。安全是煤矿的永恒主题,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持稳定的基础。要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配等各个方面,研究搞好安全生产的方法,要健全矿井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和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特别是对五大灾害等重大隐患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从技术上为杜绝各类事故提供保障。二是要推动煤炭生产的高产高效,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单产单进水平。在这方面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改进采掘工艺,优化工程设计,加大技术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改进技术装配,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单产单进水平,努力向高产高效矿井迈进。三是要推动非煤产业的发展,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版权所有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煤炭主业的逐步萎缩,非煤产业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构建“大非煤”格局,新上了热电厂和络合钙两个大项目,这两个项目都被集团公司列为重点工程,可以说是前景十分看好,但是目前的状况与先进单位相比,我们矿的非煤产业还相当落后,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既使在本矿区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也是少而又少。这种境况不仅影响了就业问题,而且制约着我矿的发展,我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抓非煤产业的同志,能够充分认识发展非煤产业的重要性,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度使命感,牢牢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加快非煤产业发展步伐,抓好项目的调研和技术的开发、引进,用发展来壮大整体经济规模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使非煤产业有一个大的飞跃,真正支撑起我矿的半壁江山。四是要把科技开发和人才开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科技队伍要倍加爱护,大力培养,充分发挥其整体效能和每个人的作用。科技工作者要政治坚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真理、诚实劳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一切影响科技发展的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做到观念上先人一步,思路上高人一招,举措上胜人一筹,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要以振兴我矿为己任,发扬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精神,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立足实际,面向生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在科技工作的基础性、实用性、应用性上下功夫,努力在煤炭生产建设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矿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当作大事来抓,做到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要围绕我矿制订的科技规划,不断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一是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以便于集中企业科技工作的优势兵力,充分利用已经积累的科技经验,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高难度问题。二是要保证必要的投入。没有大科技投入就不可能有大科技产出。要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立足自我发展,多方筹集资金,最大可能地保证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三是要强化目标管理,完善考核、分配制度,形成高效灵活的竞争激励机制。为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必须强化目标管理,实行严格的考核。根据科研开发的需要,我可以实行技术项目负责人制,对每一个科技项目有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调研、论证、评估并给予一定的调研开发资金,做到政策上支持,环境上宽松,资金上倾斜。项目研究成功,给予重奖,使科研人员有压力、有动力、有干劲。四是各级党政工团组织都要做科技事业的热心人、科技人员的贴心人,对科技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业务上培养。要做好广大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事业吸引人、以环境挽留人、以机制激励人的工作,切实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最有生机的力量。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6

表现仪器发明推动科技进步的绘画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仪器发明所产生的重大科技成果占有突出的位置,它产生的科技进步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得以大大提高,如测量仪器、望远镜、显微镜等的发明和由其促使的科学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观测事物的精度。

17世纪,西欧已经制造出多种多样的用于测量与制图的工具,并建立了一整套定量测量的单位。画作《量具》很好地记录了西欧在测量工具上的进步;同时,该画也形象地表达了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万事万物都能被测量。”尽管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将对事物的测量精度提高到微观水平,但事实上,测量可能永远无法做到绝对精确―总有极微小的量无法测到,因为最小的测量工具不可能小于亚原子。因此,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意味着科技进步并不代表人类的能力是无穷无尽和没有限制的。

望远镜的发明,不仅使人们能够在宇宙中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所在的星球,而且使人类探索地球以外的宇宙深空、揭示浩瀚宇宙的奥秘成为可能。直至今日,究竟谁才是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并实际使用望远镜的人,我们无从确认,但是,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利柏黑于1608年第一个申请了望远镜的专利权却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后来他的申请以制造望远镜的技术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为由被驳回。

望远镜俗称“千里眼”,使人类的视野得到极大的开阔。从刚开始的光学望远镜,到后来的射电望远镜……现在,我们甚至可以凭借哈勃太空望远镜看到宇宙大爆炸刚刚几亿年后的模样。而这其中,伽利略发明的天文望远镜所产生的科技进步是不容小觑的。有着“物理学之父”和“近代科学之父”之称的伽利略利用自己设计制作的天文望远镜,对月球和金星进行了科学的观测(参看《知识就是力量》2016年3期《当绘画融入宇宙元素》)。

后来,他还着手设计显微镜。事实上,伽利略确实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对微小动物的感觉器官进行过观察,并发现了昆虫的复眼。然而真正用显微镜发现有机体内新世界的,是马尔比基、列文虎克、罗伯特・胡克和斯旺麦丹。

从小没念过多少书的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代尔夫特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科学知识主要通过自学获得,心灵手巧的他对磨制透镜着迷,通过透镜,他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1675年,在一个盛有雨水的新瓦罐中,列文虎克观察到了单细胞有机体即原生生物。1683年,列文虎克发现了比原生生物更小的细菌。此外,列文虎克还最早发现了红血球的存在。

从1673年开始,列文虎克就不断地将自己的新发现写信告诉英国皇家学会。后来,他干脆把自制的显微镜寄给学会。学会成员面对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十分吃惊,对他的工作十分赞赏。1680年,学会选举他为会员。同年,他被法国科学院选为院土。因此,在显微学进步的历史上,列文虎克是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

对显微镜有研究的,还有著名物理学家胡克。他制造了复式显微镜。尽管透镜质量不好,未能获得较好的清晰度和倍率,但胡克开创了显微镜以后的发展方向。1665年,他发表了《显微图》一书,展示了他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昆虫器官。在科学史上,胡克的研究对生物学的进步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表现设备更新推动科技进步的绘画

印刷机对于世界历史的重要性我们难以估量。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毕N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而在西方,古登堡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在大学时,他学习并掌握了金属铸造技术,受训成为一名金匠,这为他后来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20年后,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使得大规模印制书籍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另外,他最重要的发明是手工字模,他用铅、锡和锑的合金铸造出了独立的字母模型。在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不到50年中,西欧印刷了约900万册图书。

1797年,英国人特里维西克开始利用自己制造的高压蒸汽锅炉试制高压蒸汽机模型。经过4年的尝试,他成功制造了一台蒸汽机车,并给它起了个响亮的绰号:喷着烟的魔鬼。随后,在一群友人的陪同下,特里维西克驾着机车在康沃尔郡的坎伯恩成功行驶。1803年,世界上第一台依靠自我驱动的载客蒸汽马车运行。

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最大的发明是装置系统和服务体系的成功运作,而不是长效灯泡、留声机、电影机等。美国的珍珠街发电站是第一个中心发电站,由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建立,并于1882年9月4日开始发电。到1884年,它为508名顾客提供了服务,为10164K灯提供了电力。供电系统的成功实施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而持续的能源保证。

表现方法改进推动科技进步的绘画

19世纪下半叶时,人们即使是做一个小手术,也会有死亡的风险。一位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发明了外科消毒技术,这种局面才得以扭转。1870~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一些外科医生使用李斯特发明的技术,挽救了大量受伤士兵的生命,从此李斯特的名声响彻欧洲。1877年,他被任命为伦敦皇家学院临床外科教授。在此期间,他应用自己的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膝关节置换术,而类似的手术在当时看来几乎是致命的、不可能成功的。这次手术经历使对李斯特存有顾虑的外科医生们完全信服了,他的灭菌原理在医学界被普遍接受。在这之后至1893年退休前,他仍旧孜孜不倦地坚持实验,致力于改进外科手术的技术,降低死亡率。

李斯特不仅发明了外科消毒技术,还进行了无菌技术的相关研究。他试图将手术台变成无菌的空间,而不是等到细菌产生以后再想办法杀死它们(现在医院的手术室都普及了这种技术)。李斯特进行的初步探索,最终被苏格兰外科医生泰特确立为现代无菌外科技术。无菌外科技术的实施,使外科学领域发生了彻底的变革,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7

    多年来,广西林业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现已步入生态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资源培育与开发利用同步推进、资源总量与林业产值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林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丰林国际、嘉汉林业、日本王子、金光集团、斯道拉恩索等外资林业企业的引进,促进了广西林业产业飞跃性发展,形成了以林浆纸一体化、木材综合加工、林产化工、竹藤加工、林特副产品加工、森林旅游、花卉、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利用等八大优势产业,广西林业经济实现了“以林促工、以工带林、林工一体”、一二三产业合理发展格局。自广西林业发展速生桉树等自然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外资企业的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引进与应用,广西林业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85.29亿元增长到2010年1276.55亿元,实现年均增长率19.82%(表1、图1)。其中,第一产业由2000年的121.5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45.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15%;第二产业则从50.19亿元增长到783.58亿元,年均增长率28.38%;第三产业由2.92亿元增长到47.2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8.82%。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0.6960∶0.2873∶0.0167调整为0.3491∶0.6138∶0.037,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调整幅度达到113.64%,广西林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可见,科技进步与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及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广西林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广西区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兴林”已被确立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政策,科技进步对促进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本研究通过对广西林业近10多年来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了解科技进步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政府决策林业科技投入等提供参考依据。

    广西林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测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国内研究文献来看,许多专家和学者采用索洛余值法、C-D生产函数法来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也有相当多的学者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法、综合指标法、连续替代弹性数法(CES函数法)、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等方法来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本研究拟采用C-D生产函数来估计各投入因素对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计量模型如下:y=AeδtKαLβ(1)对式(1)两边取对数,即得lny=lnA+δt+αlnK+βlnL+μ(2)其中,Y表示林业产值,A为常数项,K和L分别表示林业资本和林业劳动力投入水平,α和β分别表示林业资本与林业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ε表示林业科技进步的年进步速度,t表示年份序列。本研究采用的数据均来自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15]和《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6]。具体指标为:(1)Y为林业总产值,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用当年实际价格核算的产值来计算;(2)K为林业资本投入,使用年末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标,用当年实际价格核算的投资完成额来计算;(3)L为林业劳动力投入,由于广西属于南方重要的集体林区,林业产出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而且与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积极性极其相关,因此林业劳动力投入根据广西国民生产总产值、林业总产值和全国人口的同比换算取得。根据上述过程得到广西林业总产值等相关指标数据(表2)。根据表2中的数据,运用SPSS13.0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对广西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广西林业各生产要素投入变量的生产弹性系数,结果见表3。表3显示,Sig.值为0.000,表示方程通过显着性检验;变量之间的判定系数为0.983,说明回归模型较真实的反映原始数据情况;调整判定系数0.976,表示方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由式(1)和表4计算得出生产函数如下:y=e5.082e0.368tK0.032L7.757(3)在对式(3)两边进行时间变量t求导,可近似推算出林业投入要素对广西林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公式:η≈0.368+0.032η1+1.757η2(4)式中,η表示广西林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η1、η2分别林业资本投入、林业劳动力投入年均增长率。η、η1、η2可通过表2的数据求得,分别为0.1982、0.4538、0.0602。各种林业业投入要素(科技进步、资本投入、林业劳动力投入)对林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m0=δη(5)m1=αη1η(6)m2=βη2η(7)式中,m0、m1、m2分别表示科技进步、林业资本、林业劳动力的投入对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果分别为1.8569、0.0733、0.5336。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广西林业经济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2000—2010年间林业科技进步、林业资本、林业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68、0.032和1.757,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5.69%、7.33%和53.36%,林业科技进步对于广西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极强的正向推动作用。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8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发展方式;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14-05

一、引言

2010年“1号文件”提出: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而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1989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深刻变革,中国农业现代化才有希望。自1990年以来,陕西省农业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基本与全国相当,经济总量也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在发展方式上依然存在些许问题。因此,一方面为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另一方面为加快推进陕西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以提高陕西农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测算陕西省1990―2008年农业科技进步率及贡献率,试图分析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并就如何转变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在正常年景,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来自两个方面:一部分来自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另一部分来自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投入产出的提高。

农业科技进步就是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其实质是发送了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等量的要素投入具有较高的产出,或者等量的产出水平只需要较少的要素投入。农业科技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技进步是指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不仅包括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还包括了农业政策、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社会科学技术进步。本文采用的是广义农业科学进步。

按照朱希刚(1997)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率的测算标准,一个时期的农业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公式为:农业科技进步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费用*物质费用增长率-劳动力产出弹性*劳动力增长率-耕地产出弹性*耕地增长率。据此我们假设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来自两个方面:(1)来自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包括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面积;(2)来自农业技术进步引起的投入产出的提高。

测算模型采用含有技术进步率的C-D生产函数,表示为:Y=AeδtKαLβMγ 。式中Y是农业总产值,K、L、M分别为相应投入要素即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面积,A为常数项,t为时间变量,α、β、γ分别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面积的投入产出弹性,δ为科技进步率。

对C-D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并对时间变量t求导可得:= δ+α+β+γ,当计算具体年份时取dt=1,dY、dK、dL、dM分别可以写成ΔY、ΔK、ΔL、ΔM即可得到农业科技进步率δ= -α-β-γ。

上述生产函数中所需数据,选取1990―2008年陕西省相关数据。其中农业总产值(Y,即陕西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耕地面积(M,即陕西省年末耕地面积)、劳动力(L,即陕西省乡村从业人员:农林牧渔业)选自《陕西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上的数据;物质费用(M,即陕西省农业物质消耗:物质消耗)选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9)》上的数据。为了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通常采用基年的价格水平(本文采用的是1990年的水准),即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用当年价,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则通过与基年的可比价格计算得到(用产值指数推算);农业物质费用也要用基年价格去表示,用当年的物质费用占总产值的比重计算得出;农业劳动力和耕地面积均用年末数。具体数据(见表1)。

由图1可知,陕西省农业总产值和物质费用呈上升趋势,而耕地面积和劳动力却呈下降趋势。农业总产值的上升则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着强劲的拉动作用,而物质费用的提高也说明农业科技进步的追加成本在不断地上升,同时耕地面积和劳动力的下降则反映出农业科技进步的可利用资源空间的逐渐缩小和人才的不断流失。

另外,关于上述生产函数中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弹性值的测定,笔者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有α+β+γ=1。据朱希刚(1997)的测算,全国农业物质费用弹性为α=0.55,农业劳动力弹性为β=0.20,耕地面积弹性为γ=0.25。在测算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时,耕地弹性与全国一样,为γ=0.25。物质费用弹性要按以下式调整:αi = α*ln [e-1+]。其中,α、αi分别为全国农业物质费用弹性和陕西省农业物质费用弹性,Kt、Lt、Kit、Lit分别为全国第t年农业物质费用、劳动力数和陕西省农业物质费用、劳动力数。n是测算时间年数。求出陕西省物质费用弹性值αi 后,劳动力弹性βi=0.75-αi。如果αi >0.65,仍按0.65取值,这时劳动力弹性为0.10;如果αi

按农业科技进步率计算公式δ = -α *-β *-γ *测算,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及其贡献率(逐年计算值)(如表2所示)。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逐年稳步上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却“表现平平”,尤其是2005年以来,农业科技进步率与贡献之间明显存在脱节的现象,即农业科技进步较快,运用的成效却相对滞后。这反映出陕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带动的经济效益跟随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不过,农业科技进步带动的经济增长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还是值得肯定的,平均值为42.95%。

由上页图3和图4可知,物质费用(即资本)对陕西省的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了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而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影响了陕西省农业经济的增长。

由图5我们可知,劳动力(这里指从事农村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陕西省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也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甚至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阻碍性的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自2000年,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转移幅度越来越大,其结果是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力逐渐减少,以致低于其维持农业经济零增长所需要的最少人数,从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综合图2至图5,在影响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四个主要指标,即物质费用(或者说资本)、农业科技进步、耕地面积和劳动力中,从贡献率角度来看,物质费用(即资本)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最大,并且为正。而耕地面积的贡献率为负。劳动力贡献率自2000年起由正转负;从增长率或进步率来看,都基本趋于稳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带技术进步率的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1990―2008年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及其贡献率,以及物质费用、耕地面积和劳动力的增长率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旨在剖析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观察物质费用、耕地面积和劳动力的贡献率及其变化。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呈下降趋势;第二,物质费用(即资本)在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产出弹性最大,为0.629,其贡献率平均达到55.74%,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紧随其后,平均为42.95%,这说明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是资本推动的技术密集型发展方式。与此同时,劳动力的贡献率较低,甚至为负;第三,耕地面积对农业经济贡献率为负,阻碍程度平均达到了1.69%。

鉴于以上分析,转变陕西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新技术的发明,更在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由前面我们对农业科技的进步率和贡献分析可知,尽管农业科技一直在进步,贡献率也较为满意,但进步率与贡献率的相对投入和产出比却在不断缩小。这反映当前陕西省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产出不完全匹配,农业科技效益低下,技术进步带动经济效益增长趋缓,为此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对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兴农的实效。

2.鼓励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

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陕西省农村劳动力外流(指劳动力的空间转移)趋势逐年加强,数量不断增多。由图5我们清楚地发现,2000年以来,劳动力的转移对陕西省农业经济的增长已经产生了阻碍性作用。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着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增加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含量,特别是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使其充分掌握农业投入设备的使用,鼓励他们就地转移。

3.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利用效率

由图3的分析知,资本对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最大的,为此进一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以及利用效率,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果理论上也应是最明显的。这些都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更有效地转变。

参考文献:

[1]郝利,韩孟华,周连第.1990―2007年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技术经济,2010,(3):89-96.

[2]王春雷,郭其友.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微观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2):33-37.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9

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有100名,分别来自公司各条战线的科研工作者、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的基层领导和公司领导、机关相关部室负责人。同时我们还荣幸的邀请到局老专家刘同斌同志和公司老专家陈国章同志,

群贤毕至,欢聚一堂,共同进行学术交流。在此,我谨代表公司党委、行政向莅临大会的各位代表、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全体科研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次大会是井下作业公司重组改制以来在学术交流方面召开的第一次盛会,对贯彻落实好管理局“****”发展规划,加快实现****“****”核心战略和“****”发展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新的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解决您的燃眉之需]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更赋予了科研工作者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谁先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谁就会走在时代的潮头。

“十五”以来,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公司在**、***、****和****、****产品等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支撑着公司建设和发展的大梁,为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再次对你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我们要以本次大会为契机,通过定期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公司科研工作者技术分析、总结和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工作者知识、技术的充分交流与共享,并与公司人才选拔与激励政策形成合力,着力提高科研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增强技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鼓励科研工作者在原始性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广大科研工作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始终站在科学的前沿,成为公司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支中坚力量。我们还要通过举办本次交流会,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鼓励和发展跨专业、跨区域、跨单位的学术交流、科技交流、人才交流,加速“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为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各位代表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总结公司当前在科研方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积极为公司的科研工作出谋划策,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方式,走出加快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新路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奋不懈的良好工作态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井下的建设和发展再做贡献。同时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发扬老一辈石油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把井下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摇篮,把扎实工作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不断吸收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深入生产实际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