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3-12-29 15:09:12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特色农业经济;品牌发展

1互联网可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品牌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使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因为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当中,结合河南省滑县的观察,较为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面临着如下新的挑战。一是,现代化劳动作业带来的农业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供给紧缺等,是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剧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不均衡并造成农民逐渐老龄化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即农村老龄化使“田谁来种”、“地如何耕”等诸多问题突出。三是,农产品结构越来越单一,生产结构失衡,农业效益偏低。所以,通过研究要全面地把握、准确理解和认真地调研后,要在党中央和各级行政部门领导下,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并加快建成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特色农产品经营为的品牌经济发展为基础,即通过强化互联网与特色农业合作社的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使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产品经营互联、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其次,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党中央和我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前期配套措施,这些都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政策层面为农村及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可有效改善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质的发展环境。

(1)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来讲农业产品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3%;小型农民经营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不征收增值税;从事农、林、牧等项目的企业也可以不征收或者根据企业情况减征企业所得税。

(2)交通网络枢纽体系的完善,为特色农业发展面向全国甚至是走向国外市场变成可能。根据官方报道“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了“五纵五横”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公路网络不断延伸,使得农村公路里程突破397万km。西部地区81%的建制村实现通畅,水运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合理,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超过2100个,五年新增500个。民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机场布局不断完善,全国民航运输机场达214个,新增39个,通勤和其他通用机场加快发展;

(3)第三方物流体系竞争,促使互联网在农村的充分发展且不断的成熟完善。根据统计,截止到十二五期末,邮政网点在农村的密度明显提高。邮政局所完成8840个乡镇空白补建,基本实现“乡乡设所”的目标。全国乡镇网点总数达到5.3万处,乡镇快递营业网点达14.5万处,知名的快递企业在乡镇网点覆盖率高达70%;

(4)批量回乡创业人员,对互联网认识越来越宽泛,使用互联网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从十九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自有土地上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建立到实施,农民工外流的一种转变,再到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当前城镇化日趋紧密再次出现了所谓的农民工潮回流,我们暂且不论民工潮回的具体原因,就返回农民工在入城的工作中,受互联网经济、所在企业管理等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大批有阅历、懂管理、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农民工,他们利用农村特有的土地、场地、人力等低成本资源下,大胆发展互联网+特色农业。

再次,在我国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在取得进步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尚存在如下突出问题,要急待改善:

(1)信息不对称,供求严重脱节。以农产品为例,目前农产品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普遍,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量与价格波动剧烈,大量的游资介入流通环节,导致农产品丰产不丰收,严重挫伤了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2)融资渠道有限。农业现代化建设,投资者亟需大笔资金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温室大棚等装备设施建设,粮食、蔬菜、园艺、渔牧等企业也亟需更多的资金开展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及农产品深加工,但农业项目因投资期限较长,资金周转速度偏慢,且缺少合格抵押物等因素,目前并无十分通畅的融资渠道,“贷款难”“抵押难”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3)品牌聚合度弱,整体利润低。与制造业及服务业相比,基础农副产品因其直接可用于生活消费,具备品牌塑造基础,但截止目前,除去“康师傅”、“双汇”和“三全”等二次深加工的品牌外,其它知名的农副产品品牌屈指可数,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体利润偏低,导致企业无力开上展标准化操作和品牌化运营,长期处于“小农户、弱品牌”的尴尬现状。

2互联网可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品牌发展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

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经常使用的传统媒介相比,当前使用的互联网手段却拥有无可比拟的划时代优势。它主要为资源共享、超越时空、实时交互等。而与移动通讯交互融合后,其对人们的日常交往及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更为直接深入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策略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聚焦于农业品牌塑造,互联网+模式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和更大的操作空间,主要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

(1)掌握市场动向,科学作出决策。各种农副产品的全国性供求信息及预计种植面积,各地政府办公室或协会都有相应数据统计并会定期或更新,掌握第一手数据,有助于对未来市场动向进行判断,确保商业风险在可预判、可承受范围内。

(2)生产加工标准化,物流体系快捷化。初级农副产品品牌塑造的症结在于精细化管理难度大,配送体系投入大。借助于互联网及衍生出的物联网技术,可逐步实现农副业领域的全覆盖,达到精细化管理目的,投入成本又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同时,近几年网购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物流平台已充分竞争并建立起完善成熟的物流配套体系,初级农副产品品牌塑造的物流基础已经具备。

(3)营销管理网络化,渠道投入简易化。互联网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避免了结构繁琐、成本高企的经销渠道建设,使企业可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单纯的内部管理和品牌建设。初级农副产品前期品牌建设举步维艰,重要原因是经销渠道不畅,企业要么自租门面予以直销,要么向大型商超缴纳高额的进场费及保证金,但大部分从业都并无上述资金实力和专业人员。目前,借助于成熟的B2B及B2C平台,农副产品生产者可直面终端批发商及消费者,同时根据需要投入适当的形象展示店面,相关费用及人员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4)资金来源多样化。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P2P网贷、众筹等方式不断涌现,借助于良好的商业模式及可实时查询到的销售记录,初级农副产品从业者亦可通过互联网金融丰富渠道来源渠道,且目前投资者日趋理性,资金使用成本处于下降趋势。

3互联网可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品牌发展做有效的顶层设计

从当前学界来看,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的嫁接并非是一个新课题,而是互联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譬如,在早期的互联网与小商品的制造、批发和零销过程中的深度结合而产生的广泛影响与达到了预期成效。显而易见,在现阶段的从业者要在顶层设计层面从事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时,既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像小商品等其他行业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当前我国农副产品经济中存在的诸多优势,从顶层设计中要考虑如何实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在重点上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塑造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为一时之利自毁长城。品牌塑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建进程中一项长期任务,它能够给是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可持续性,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驱活力和后劲动力。品牌塑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培育并做好自己的品牌,用品牌来吸引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真正做到“品牌兴则农村兴、品牌强则农民强”战略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大繁荣。

(2)发展和完善农业合作联社,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以户为单位,规模小,产品单一,生产流通体系不完善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景气,竞争力弱。对比农业发达国家,不难看出要衔接好我国农业经济与现代大市场流通对接,应对因农产品数量过剩造成农村经济发展不景气,走农业合作联社,充分利用农业协会等农业经济中介组织,使之更有效地发挥着生产和市场之间协调与组织作用。

(3)与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取得地方政府支持,便于统一协调资源。地方政府作为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后盾,具有战略优化,人才引进、市场管理、信息科技服务、风险管控等服务职能。在整个互联网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4)品牌商标注册及使用;互联网的发展为特色农业发展带来机遇也有挑战,在整个互联网大背景下增强特色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需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品牌注册及正确使用特色农产品品牌。

(5)互联网+农户模式下需加大法律宣传,提升彼此契约意识。随着互联网线上及线下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契约意识,不仅有助于从制度上保障农民权益,还有助于当地农户运用法律的手段调整和规范自持特色农产品生产、交易等,一方面有助于互联网下特色农业融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建设特色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具体农产品类别及从业实力不同,顶层设计方案会有较大区别,但上述几点值得予以参考。

作者:王辉景 赵 璐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互联网垣”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农村经济,2015(9)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桓仁县;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建议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桓仁县目前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49个;建设以酿酒葡萄、优质米、大榛子、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0个,其中,部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示范村镇5个;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16个。桓仁县基本形成了农业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被誉为山参之乡、贡米之乡、冰酒之都。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出效益低

桓仁县农业产业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品种全面、产地分散、产出低效的尴尬境地。如京租稻米、平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态农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桓仁县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水、电、路、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壤再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显著

桓仁县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较扎实,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业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低,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2?4农业品牌观念差,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桓仁县农业生产者传统农业意识还占主导地位,忽视品牌经营,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高新技术和产业宣传的必要投入,造成农业品牌附加值不高,增值效应发挥效果不显著。

3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3?1从打造桓仁特色产业做起,大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围绕具有桓仁特色的冰葡萄酒、桓仁山参、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产业,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等低端无效、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增加有桓仁特色的品质高、销路好、市场缺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如依托三大基地建设,提升富尔江、雅河、六河三大流域的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实施桓仁大米全程标准化生产工程,建立互联网+桓仁大米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好桓仁大米品牌保护和市场宣传,让桓仁县产出的大米有品牌、有市场、可追溯。

3?2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规模,为农产品打造健康、安全、营养的名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规模化流转工程,鼓励支持有丰富种植经验和3.33hm2以上种植管理能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套种、轮作技术。推动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推进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

3?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深入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扩大休闲面积和休闲内容。充分利用现有景点资源,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内涵,推进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在五女山、枫林谷、望天洞、大雅河漂流、虎谷峡等核心景区景点周围,依托抗联核心景区,将各个景点以“红色旅游”为主题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发展种植抗联特色食材,建设冰葡萄、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观光采摘园和农耕文明传承体验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丰富桓仁农业产业发展业态。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闽西老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及农耕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和体验农业文明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区域。其实质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生产和消费基本在农村,其产品和服务主要由农民提供,但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它的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镇和美丽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1.闽西老区概况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东与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邻广东省梅州市,北接三明市,处于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结合部,是闽南沿海联接内地的主要通道,在地理位置上具有较大优势。现辖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五县,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287万,是福建省新兴的旅游区和著名的侨区、台胞祖籍地、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4.6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1.8:57.1:31.2。城镇化水平为49.4%。财政总收入237.32亿元,旅游总收入109.35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1484.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3%。旅游业成为闽西老区第七个“破百亿”的产业;接待游客总人次、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总人数、国内旅游总收入、旅游创汇收入等五项指标增幅全省第一。

闽西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旅游风景名胜有:部级风景区连城冠豸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武平梁野山,部级历史名城长汀,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古田会址,“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新罗龙崆洞,汀江客家母亲河,形成了特色的“楼、山、洞、址、城、区、江”的旅游网络。已初步形成“红色之旅”、“客家之旅”和 “生态之旅”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福建旅游十大品牌中,龙岩占2个,即“神秘的客家土楼”和“光辉的古田会议”。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龙硿洞、九鹏溪、梅花山、梁野山为代表的“绿色之旅”,古田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之旅”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旅游精品。全市共有市级生态示范区7个;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19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2%。也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4%,居全省首位。

2.闽西老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1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特点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绿色文化多姿多彩。闽西老区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品位高、规模大、保存好。现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之永定土楼群);8个国家4A级旅游区(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龙硿洞、九鹏溪、古田会议址、冠豸山、长汀红色旧址群旅游区);1个国家自然遗产(冠豸山)、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2个优秀旅游县(连城县、上杭县)、1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紫金工业旅游区)、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县)、1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云顶茶园)、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梁野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国家森林公园、上杭西普陀山、漳平天台山和永定王寿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2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A级景区增加到12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3A级景区3个。星级旅游饭店增至28家,其中4星级12家。旅行社42家,其中5A级旅行社3家,4A级旅行社8家,全省排名前10名的旅行社已有5家。工业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及旅游购物等快速发展。

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特别明显。“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闽西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多么厚重而壮丽的篇章。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留下许多感人故事,也造就了许多风景名胜。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党、建军思想的重要发源地,留下了、、、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成为客家人成长的摇篮和祖地,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有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生产文化、教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建筑文化以规模宏伟、凝内御外的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

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品味较高。龙岩市在“美丽中国之旅·2013中国旅游品牌推广峰会”上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荣誉称号。建成农家乐型、村镇型、现代科普型、农业产业集聚型、民俗风情型、休闲度假型、回归自然型等一批乡村旅游点。自然生态游除了对世遗永定土楼、连城冠豸山等产品多元开发外,还着力打造富有农家风情的乡村旅游,回归旅游的山水本色。上杭五龙村和漳平永福被国家旅游局、农业部评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新罗区洋畲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第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洋畲村、五龙村被评为全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洋畲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第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永定湖坑镇、上杭古田镇、连城宣和乡培田村由福建省建设厅、省旅游局推荐上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连城县宣和乡、上杭县古田镇、漳平市永福镇等3个乡镇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上杭县长滩生态葡萄园、漳平市南洋乡北寮村、武平县城厢镇云礤农家乐专业村、连城县隔川丰收民心休闲山庄等4个点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新罗乡村旅游“一月一主题”活动、永福“大陆阿里山”茶文化之旅、长汀三洲杨梅节及森林旅游、水上渔村等新业态产品既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又促进了农民就业、农业增收。

2.2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现有的景区分布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各县都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和景点。新罗区主要有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东肖森林公园、江山睡美人风景区、天宫山风景区、龙硿洞风景区、富溪风景区等,还有万安梅花湖部级水利风景区、白沙水库景区、小池云顶茶园、龙门洋畲村、适中闽台大自然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永定县主要有湖坑土楼民俗文化村、初溪土楼、下洋温泉度假区、棉花滩龙湖景区、招宝生态农庄、王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溪森林人家等。上杭县主要有红色旅游为主的古田会议纪念馆旧址群、才溪纪念馆,以梅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华南虎园、五龙农家乐、西普陀国家森林公园等。连城县主要有4A风景区冠豸山、四堡雕板印刷、培田古民居、新泉温泉度假区和以梅花山自然保护生态游为主的莒溪冯地村和姑田镇。长汀县主要有以红色文化为主的长汀革命旧址群、瞿秋白烈士公园、杨成武将军广场、卧龙公园、三洲杨梅休闲游、策武南山村等。武平县主要有部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风景区、岩前狮岩、下坝狮子山、中山百家姓纪念馆、武东仙岩生态茶园休闲区等。漳平市主要有国家4A级风景区九鹏溪、永福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3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发展主要类型

田园观光型。以追求农业效益为主,旅游效益为辅,生产与观光结合,为游客提供农业知识和农田风光欣赏的田园农业。常见的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观光养殖场等。如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小池云顶茶园。

农事体验型。以农业为依托,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具,农业效益与旅游效益并重的园区性农业,既提供短期劳动操作、观赏、游览,又提供中长期学习、度假、保健等服务。常见的有休闲农庄、休闲庭院、休闲山庄、休闲农牧场。如洋畲村、新罗区开展的水果采摘节等。

农业科普型。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旅游业于一体的技术集约型农业,既可提供农业科技示范、考察、研究,发挥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又可提供参观、游览、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常见有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示范农业。如永定招宝生态农庄、长汀策武南山村、武平仙岩休闲小区等。

民俗风情型。集农民、农业、农村于一体,融农业、民俗、旅游业于一身,以地方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为载体,为人们提供传统文化感受和地方特色农业风光欣赏的休闲农业。常见有民俗村寨、古民居、特色村镇、古街。如连城培田古民居、永定下洋古村落、初溪土楼、湖坑土楼等。

自然生态型。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主要载体,以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以富有生机的生态系统和一定的人文景为背景,可供人们感受“返朴归真”乐趣的自然生态农业或园林农业。主要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如东肖森林公园、江山睡美人风景区、武平梁野山等。

休闲度假型。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满足人们放松心态、调节心情,以达到休闲目的。如漳平九鹏溪、连城新泉温泉度假区等。

农家乐型。以品尝农家饭菜、体验农家生活为主。如古田五龙农家乐等。

3.闽西老区休闲农业存在问题

3.1 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项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农园规模过小。有的地方甚至是插一块牌子放一盘秤就搞采摘经营,有的地方果园的种植品种单一。有的在路旁的小饭店直接挂上“农家乐”牌子。不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特色,盲目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只注重饮食服务,轻休闲服务,把都市休闲农业办成酒店食堂。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大部分局限在“农家乐”、“自然风景观光”的形式,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导致回头客较少。特别是以客家文化为主题,对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整合开发严重不足。

3.2 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不完善

闽西老区不少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服务能力差。具体表现在缺乏规划设计,停车场、洗手间、休息室及其它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园区杂乱无章,绿化美化明显不足。有些旅游景点交通不便,道路建设滞后、交通不便、公共服务配套跟不上。部分休闲区由于设施不完善、不达标而存在安全隐患。

3.3 管理水平较低

闽西老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开发、建设多数处于较低层次。旅游区的经营者和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当地农民,专业经营管理人员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经营者素质不高,当地农民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服务人员,处于粗放经营中,存在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现象。

3.4 开发资金缺乏

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配套实施完善、品牌广告宣传等都需要投资,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一些文化旅游资源需要维修和保护,也需要资金投入。如洪坑村土楼群资源正承受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损害,一些已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客家乡村居民建筑,虽免于被拆,但由于资金匮乏,年久失修、白蚁侵袭,加上破坏性使用,面临倒塌。有的人为破坏村落原有的建筑与环境,使村落的原始性与完整性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3.5 品牌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多数局限地单纯宣传某个项目,没有把当地的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紧密结合。主动宣传和参加统一促销的意识不强,举行大型宣传促销活动少,宣传促销手段较为原始,仍以发传单、名片和宣传册等为主要方式,有的甚至局限在本人较为熟悉的人际范围内。许多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未能很好利用。

4.闽西老区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对策

4.1 发挥特色,科学规划

旅游要持续发展,规划要先行。规划先行抓项目。强化规划对项目的指导作用,《龙岩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十二五”旅游产业规划编制,争取红色旅游系列景点列入新一轮“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抓好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完善永定县土楼景区规划、连城培田古民居创4A级旅游区规划、上杭步云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武平梁野山旅游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严格按规划办事,提高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执行力。围绕“三大主题景区”、“九条精品旅游线”、“十六个特色景点”的旅游新格局,全市上下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以规划指导开发的原则,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

4.2 打造精品,创建品牌

着力打造以“客家、红色、生态”三大主题为核心的特色景区、精品旅游线,提升旅游产品规模和质量。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县(市、区)有一个国家4A级以上旅游区,一家以上四星级旅游饭店、一个以上部级或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一个以上部级或省级旅游名镇名村、一批休闲度假特色旅游区。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通过整合做大、提升做强、创新做优,提高品牌效应。凸显古田会议品牌。做大做强“古田会议”品牌。做大客家土楼品牌。提升海峡客家品牌。深入打造“大陆阿里山”品牌。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发挥上杭五龙村、漳平永福等全国和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辐射作用;争取永定湖坑镇、上杭古田镇和连城宣和乡培田村通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验收;争取连城培田古民居景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区。

4.3 加强建设,完善配套

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大力实施《旅游交通专项规划》,建设旅游快速通道,支持冠豸山机场培育航线、增辟航班;鼓励更多航空公司进驻机场,开辟点对点的周末和节日旅游包机,大力支持旅游车队发展。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实施。尽快落实重点项目建设。主要有云顶国际休闲度假村、连城冠豸山温泉度假村、海峡客家论坛中心、永定田河客家土楼大酒店等11家星级旅游饭店。加快各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旅游服务标识系统和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旅游集散中心、龙岩美食城、东肖生态新城等项目建设。做好龙湖景区开发、江山风景区开发,武平白水寨生态休闲度假村、永定客家土楼主题度假村等项目建设。多元开发抓项目。注重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点,促进旅游项目多元开发,加快建成不同类、不同质的新生态旅游产品,满足多元的市场需求。同时,鼓励发展旅游商品研发项目,加快茶、酒、竹制品、野生山珍等系列旅游商品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生产。

4.4 政策扶持,服务到位

2012年龙岩市出台《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以拓展农业文化、生态、观光功能,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旅游项目建设财政贴息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创建红色旅游品牌。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加快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新的兴奋点、旅游产业发展新的亮丽点。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创建10个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或部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0家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00家“海峡客家乡村旅游示范户”。明确十项政策措施,扶持特色农产品开发与购物商场建设,鼓励特色农产品开发,对加工特色旅游农产品企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4.5 加强合作,内引外联

资源整合携手共赢。积极参与成立由龙岩、漳州两市及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组成的福建土楼旅游联盟,整合打造福建旅游精品品牌,促进土楼的协调发展。在第七届海峡客家旅游节期间,举办“闽粤赣千里客家旅游文化长廓”活动,同时积极参与闽西南5市、海峡西岸23市旅游协作活动,协作成效显著。引入全省综合实力前五名的省中旅、厦门建发、厦门旅游集团等国际旅行社,整合天马、新中、春秋、好风光、假日等旅行社,进行股份制改造,注入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整合古田会址红色旅游与五龙农家乐乡村旅游、梅花山生态旅游资源,实施红绿结合、以红带绿、共同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做大做强古田旅游板块。

4.6 大力推介,开拓市场

深入挖掘旅游产品和市场优势,按照“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连大京九,东打对台牌”的宣传促销格局和“全力主攻一级市场,大力开拓二级市场,积极影响三级市场”的市场开发方针,在巩固和深度开发老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旅游市场;以海西号为连接,持续开发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广州、深圳为重点的珠三角市场;打好客家牌和土楼牌,促进港澳台旅游市场的升温;以动车开通为契机,努力开拓江浙沪市场。整合营销模式,进行多类型、多形式、多角度的深层次营销,提升龙岩旅游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4.7 培育人才,提升管理

加大旅游培训规模,建立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创建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更多的旅游高层管理人员到本市服务。加强导游日常培训和“红色导游”培训,发展中级英语导游,办好闲农业发展经营培训等,规范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导游员队伍素质。坚持以游客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推进旅游行业人性化服务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执法和监管,提升旅游业行业素质和服务质量。严厉打击非法旅游经营活动,整治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维护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全面落实旅游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旅游安全生产“双基”建设,完善旅游安全管理体系,经常性开展旅游安全检查督查活动,确保旅游安全。

参考文献:

[1]2009、2012年龙岩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龙岩旅游频道,旅游概况[EB/OL].龙岩旅游网.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布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建村[2010]36号).

[4]我市现有乡村旅游类型[N].闽西日报,2010-1-31.第3版.

[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发展的通知,2008年4月.

[6]福建省人民政府.加快海峡两岸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5(8).

[7]龙岩市《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

[8]《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9]龙岩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范文4

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创新农业品牌带来了机遇,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对于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品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产品包装和地域性乡村品牌建设并未构建一定的关系,文章将通过深入剖析农产品创新包装设计与地域性品牌塑造之间的关系,提出品牌塑造指导下的农产品包装设计理念,从包装设计着手来规范农产品的销售策略,解决农产品品牌构建与营销问题。

【关键词】

地域性品牌;生态农业;品牌设计

1 农产品包装设计与地域性品牌的关系

1.1地域性文化的影响推动农产品包装设计创新

地域农产品包装设计不但对宣传当地文化有一定的效用,而且对地域品牌的构建与塑造起了良性的推动作用。例如湖南省株洲市“荷塘月色”风景区,倚靠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追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脚步,逐渐打造了地域性特色文化品牌。就目前“荷塘月色”农产品包装设计来看,无统一的外包装,还是以非环保塑料等材质作为包装,为了进一步统一规范农产品包装设计,形成品牌意识,极力打造“荷塘月色”农业品牌,达到品牌的推介作用,团队小组设计出一套能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与实惠的包装,解决现有包装存在的缺点,以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来贯穿在整个设计之中,对其农业品牌价值的提升进行创新设计。

1.2农产品包装设计促进品牌文化的提升

给具有天然特质的农产品披上质朴归真的外衣,赋予它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让美学经济主导农业文化创意的发展,使文化创意的融合达到制高点,这些都是农业品牌的创新基础,地域化农产品包装设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开发创新活动,实现了本土产品的本土沟通,将本地域的特色风格以及当地人文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归纳、整合,共同为品牌的整体形象再创辉煌。以人为本的情感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实现地域农产品品牌的价值,品牌作为农产品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使得地域文化更广泛的传播。例如受台湾客家地域性文化的影响而打造出的客家桐花祭品牌,创造了数百种文化创意商品,它深耕文化、提升产业、带动观光,酿造出文化创意背景下农业的发展特色,促进了品牌文化的大力提升。

2 对农产品品牌构建的思考

2.1农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形象思考

从农产品的推出到产品品种的不断更新与多样化,加上品牌文化理念的不断注入,使得包装设计这一活动成为推介品牌的重要环节,回归原点最重要的还是包装视觉形象的设计。从视觉心理认知的角度来看,品牌是消费者认知商品的工具,包装设计则是树立品牌视觉形象的载体,在展示商品时包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农产品包装设计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视觉形象的统一性,能很大程度上塑造品牌形象。

2.2农产品包装设计的材料思考

首先,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与大自然联系紧密的设计方案才可得到认同。回归淳朴、自然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包装设计理念。例如台湾的农业品牌--掌生谷粒,向外输出文化,传递台湾土地生活的文化价值,这些具有自然特色的包装设计充满了人情味,清新淳朴。设计者通过对自然物品的合理利用或重新塑造,巧妙地达到了商业和环保的双重目的。其次,不跟风设计华丽的包装外表及过度包装,应实行减量化包装设计,注重绿色包装,减少包装的二次污染。农产品包装的环保化设计是大势所趋的,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适应现代消费的绿色观念。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使用快速再生的资源等等,都是现代农产品包装设计以及人性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考虑的因素。

2.3农产品包装的“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效应

地域性包装设计创意发展中,“体验”是个人心智状态与事件互动所产生的结果,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体验。就发展生态农业品牌而言,体验是以地域文化为舞台,农业包装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进行的创意设计。特别要讲究融合,通过创意把农业做成没有边界的产业。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农产品包装创作的中心思想就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感、创意、巧思,使顾客融入其中,而产生出难忘的“体验”。

包装本身的功能性必然重要,但目前强调的比较多的是其附加价值或消费包装时所体验的愉悦感受。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美感或艺术是引起消费欲望的最佳利器,称之为“美学消费”。人们重视的已不再只是功能性与价格的产品,对于美感、品味且独特的追求有着更强烈的欲望。消费者想要的不只是仅仅满足对产品的需求,也希望让消费过程成为兼具基本需求与精神满足的体验。有专家指出,“只要有文化创意,农业的任何资源都可以“点石成金”,这其中的包装作为传达美学的载体,包装创意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说,融入更多的生活美学无疑是受消费者所最终青睐的。

3 结语

现代农产品包装设计理念,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极大的推动了乡村文化品牌的提升,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已逐渐考虑到人与自然、设计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本文探索出农产品创新包装设计与品牌塑造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关于促进乡村文化品牌的理念,得出相关结论:农产品包装应该在地域文化品牌打造的策略指导下进行设计,品牌形象需在政府的规划管理中统一而又多样化,产品包装才得以完善与整合。如果说包装设计的视觉形象是城市的一台公交车,那么,品牌概念下的包装设计就是公交车的终点站,把最美的风景留在了终点。这种和谐理念是在今天人性化设计趋势中所提炼出来的,比如对天然环保材料的巧妙使用、对传统工艺的挖掘开发,使现代农产品的包装设计能够将地域文化、历史传统、自然环境等有机地进行整合,回归原始和健康的消费需求,打造出“循天道,益健康”的和谐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华.产品包装的生态化设计[J].江南大学学报,2007⑵.

[2]揭谜.区域性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J].2014(04).

[3]王艳.论农产品区域品牌[J].江苏商论,2008,(10).

[4]邱志涛.现代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J].包装工程,2002(06).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范文5

农家乐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在国外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

在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由此可见,农家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

2目前昌吉州农家乐旅游品牌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杜氏旅游度假村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率先在乌昌地区创办了农家乐旅游度假村,为广大农牧民开辟了增收创业的新天地,农家乐旅游像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昌吉州由于独特而浓郁的民俗风情、区位特点成就了昌吉州乡村旅游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昌吉州已拥有农家乐接待点约65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达到126家,工业旅游点7家,旅游购物街5家,游服务质量、服务方式存在水平不高、方式单一等现象。随着昌吉州农家乐数量的快速增长,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一批乡村旅游点已经跳出了单纯品尝农家饭菜的简单模式,乡村旅游收入已占据昌吉州旅游收入的60%左右。农家乐旅游品牌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1)无序开发多,品位高者少。针对自治州“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规划滞后、档次不高,70%以上的“农家乐”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盲目竞争、相互攀比的状况尤为普遍,开发层次低、品位不高的问题也越发明显。管理体制不顺,引导监管不力。“农家乐”开业手续简便,准入门槛低,无序经营现象较为普遍。目前的农家乐普遍的规模小,娱乐简单,设施简陋,无外乎就是“小平房里K歌王、葡萄架下打牌忙”,顶多“一亩鱼塘忙垂钓”,似乎这些加上厨房、厕所就可以成为“农家乐度假村”。仅昌吉市农家乐的旅游人才和收入占到了全昌吉州总体规模近一半,星级农家乐25家。

(2)管理未从头开始,指导未能及时。旅游主管部门对“农家乐”的准入没有管理权,对“农家乐”在总量布局、经营规模、发展方向、开业审批等方面不能及时有效地监管调控,仅限于后续的星级评定和授牌过程中的监管指导。经营内容单一,服务功能不强;设施条件简陋,规模不大。过去旅游局有个规定:厕所达标才能成为合格农家乐,才可以挂牌经营。但对于农家乐品牌的监管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怎一个卫生间可以概括?

(3)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品牌意识。从业人员主要以农牧民为主,文化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经营理念落后、饭菜品种单一、卫生条件差、餐具清洁不及时、消毒不彻底、前厅后堂脏、乱、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着重开业、轻管理,重效益、轻质量的短期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可能要求农家乐经营者从品牌命名到品牌标志设计、品牌维护、品牌评价、品牌创新的一系列运营过程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许多农家乐品牌名就是“小杨农家乐”、“张勇度假村”、“回民农家乐”等,缺乏长远的品牌意识和品牌维护常识。甚至“杜氏”这个品牌有几年改叫“杜庄”也是在品牌名被恶意抢注的情况下为维权暂时改为“杜庄”。

(4)定位模糊,没有文化内涵,特色未体现。大多数“农家乐”经营项目雷同、功能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定位,没有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宣传推介不得力,品牌不响亮。借助中介组织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意识不强,特色品牌观念淡薄,整体宣传氛围没有形成,推介能力弱等问题。例如,很多农家乐的经营项目就是提供农家饭菜和唱歌、打牌、打麻将、钓鱼等服务给游客,所以,这样的农家乐一到秋天就歇业,来年春天再开始营业。条件好点的农家乐增加冬季旅游服务包括提供简单的滑雪和滑冰项目。没有任何农家乐想要用文化内涵武装自己,用特色吸引游客,这样的现状已经持续了一些年头,使得不少农家乐处在“处在深闺人未识,只好低价吸引人”的阶段。

3昌吉州打造农家乐旅游品牌的对策分析

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惠及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乡镇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农业、林业、畜牧、建设、规划等多部门,需要集聚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集中合力,需要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注,才能真正把乡村旅游这件惠及千百农牧民的好事做好。

(1)权责明确,加强引导和监管,为品牌创造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启动《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快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批准下发《自治州星级“农家乐”动态管理暂行规定》,建立更为有效的“农家乐”发展综合协调机制,赋予旅游职能部门行业管理权。加大“农家乐”在选址、准入、开业等环节的管理,确保能及时介入、靠前指导、规范准入门槛,做到管得上、管得了、管得好。突出特色,提升发展层次。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可控性资产整合,嫁接和改造,提高资本运营的功能和效果,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增强示范性“农家乐”的辐射带动作用,有计划地分步实现连户整体推进和连片规模效应。

(2)资源整合为品牌发挥效应铺垫基础。引导“农家乐”经营户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营理念,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主要发展载体,从装修到食宿,从休闲到娱乐,结合地方特色,突出“乡、野、土”的农家风味,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整体形象。将“农家乐”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开发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互促互动,营造“农家乐”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政策,加大投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合理确定“农家乐”专项发展扶持资金。将农业开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富民安居工程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加大通往“农家乐”集中发展乡镇或区域道路建设力度,实现“农家乐”集中区域的公路达到四级道路标准。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45-02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旅游主题定为“华夏城乡年”,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9年旅游主题为“中国生态旅游年”等等。各大旅游景点纷纷打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理念和口号,乡村旅游一时间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股浪潮,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名词,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是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目前,国内一些乡村旅游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粗放,效率也较为低下。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游玩,欣赏农村风景,体验农村乐趣的旅游方式;而对经营者而言,就是通过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与乡村文化,吸引广大游客群体来农村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广义的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其是指农村家庭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及农家生活为旅游资源依托,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度假以及体验的旅游活动形式。

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不同于平常所见的旅游方式,其经营主体为农村家庭,在经营管理上相对松散自由。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农村家庭通过自身的果园、鱼塘、牧场等农村资源来吸引城市旅游群体。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呈现着以下几方面特征:

1.乡土特征鲜明。乡土特征鲜明是乡村最为明显的特征。相比较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乡村旅游的载体为田园风光、乡村自然景点,因此,其所展示的为农村所特有的自然风貌,而且其将农村自然风貌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了。乡村旅游使得游客感受到了农村的乡土气息,体验了现代农村生活的氛围和节奏。

2.平民性明显。目前,国内旅游被诟病的一点就是费用过高,旅游群体基本上是以富裕阶层为主,而这点在乡村旅游中却不明显。尽管国内一些乡村旅游景区也是向富人开放的,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群体还是集中于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受制于收入与工作的因素,其出行旅游主要是以短距离为主,而乡村旅游则是其首选。因此,乡村旅游具有大众化和平民性的特征。

3.参与体验性强。参与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打牌。在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旅游形式中,主要是以观光、欣赏为主,而乡村旅游方式则有着本质的区别。乡村旅游所开展的旅游项目就是农村生活的组成部分,游客一方面可以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参与赶牛犁地、播种栽苗、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农事作业,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劳累,同时也可参与采摘、收获、品尝等农业生产活动,让游客感受农业丰收的喜悦。

4.消费水平较低。在近年来城市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农村的消费水平则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准。乡村是以农村消费为基础的,接待者为农村家庭,旅游的内容也是以农村生活的体验的感知为主,这使得乡村旅游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在乡村旅游模式下,吃的东西是农户自产自销,住的是农家小屋,娱乐是以果园、花圃以及风景区的农村资源为主。因此,乡村旅游总体消费价格较为低廉,城市一般家庭都可以接受。

5.经营方式以家庭为主。目前很多名胜古迹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以旅游公司为主导的,通过旅游公司来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日常维护。然而,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则是农村家庭,夫妻或上下两代人等直系亲属共同操持,雇佣的服务员也多是亲戚。

三、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旅游作为绿色无污染的第三产业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农村旅游资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乡村旅游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分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经济是三农问题的最核心问题,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形成一整条产业价值链,通过乡村旅游延伸开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如农渔养殖业、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餐饮住宿业等等。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乡村旅游帮助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据调查显示,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以50岁左右的农村居民为主,而且很多乡村旅游地区对工作人员都没有年龄、学历上的限制,这无疑为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舞台。

第二,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发展。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为农村家庭,而且相比较其他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投资金额相对较少,成本低,收益率高,这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家庭的额外收入。同时,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则有助于刺激农村消费,配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的开展。

第三,乡村旅游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洁的环境、文明的语言与举止在农村和农民中逐渐形成,而且游客对餐饮的卫生要求也使得农民的卫生意识不断提升,这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邻里和睦。

第四,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民主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有利于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毕竟是市场化的竞争活动,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增强主体意识,主动适应市场,这使得农民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和农村周边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农民更加注重农村集体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使得农村整体环境不断改善与提高,而且在管理上也更加民主。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关系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做得好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已经逐渐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持平,而且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升。为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市场需求导向,做好主动营销宣传工作。主动营销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其有助于乡村拓展游客,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当然,在主动营销宣传工作前,首先要明确宣传的品牌主题。对乡村旅游而言,其所强调的是城乡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差异是城市居民向往乡村旅游的深层次动因。因此,必须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未来的市场需求将呈现着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趋势发展,而且一些乡村旅游的高端市场将逐渐形成,游客除了关注健康、舒适、卫生以外,还追求品位独特、文化底蕴、个人空间。因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的过程中要从高起点、高品位着眼,对深层次的农业民俗文化的开发,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品味提升。

第二,切实解决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三化”问题。所谓的“三化”问题,就是庭院的美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以及服务的标准化。这“三化”问题是目前乡村旅游服务层面存在的弊端,因此,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要科学栽花植草,美化农家环境;同时,学习城市一些星级酒店的居住环境,改善卧室的寝具和卫生间的洗浴设施的方便、卫生、整洁程度。此外,最重要的是加强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标准,做到既要有农民的质朴热情,也要有向城里看齐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第三,对乡村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导和规划,目前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呈现着乱象的态势,这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埋上了一层阴影。因此,政府部门要对乡村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扶持乡村旅游的配套政策机制,通过对乡村旅游景区在土地、交通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实现乡村旅游景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乡村旅游景区的多个地区,进行交通标志、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此外,建立农村本土特产产品的生产与物流配送机制,发展乡村旅游的农副食品行业。

第四,转变经营理念,形成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从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角度切入,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服务的附加值。一是要充分认识乡村的经营理念精髓,转变经营观念,通过“农”、“家”、“乐”这三方面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二是结合营销宣传,塑造自身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化辐射各个区域,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需要服务水平的配合与支持,只有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陈欣,马莉,董珊薇.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2] 罗康荣.农家乐与休闲运动产业相结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1,(8).

[3] 曾建明,肖洁.略论中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以农家乐为典型业态[J].改革与战略,2010,(8).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范文7

关键词:乡村旅游;品牌; 路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逐渐增大,在回归的需求、求知的需求、怀旧的需要及复合型需求等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2011年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

河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明显优势。从自然条件上看,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及农业生态类型。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一些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从文化底蕴方面来看,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出生在新郑,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建都于淮阳;黄河文化的主脉在河南;佛教、道教、儒教的发源地在河南;博大精深的《易经》、充满哲理的《道德经》、流传千古的《诗经》无不源自河南,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许多古代圣贤出自河南。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河南丰富多彩的中原乡土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民间工艺、民间杂耍、乡土节庆等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驰名中外的武术文化——少林功夫不仅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更是河南的一张世界名片。从交通条件上看,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高速公路、铁路、高铁、航空四通八达,旅游交通优势特别明显。特别是河南省已经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县乡交通条件的改善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为河南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旅游市场上看,河南省人口众多、密集度大,是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省,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省内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且近年来河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2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838.49元。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不断升温,不少地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中,全国共评出示范县32个,示范点100个。郑州市惠济区、栾川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入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河南省所属的伏牛山区、南太行山区以及各大中城市的郊区都有大量的乡村旅游出现,一些新的亮点、热点乡村旅游景区不断出现。河南省旅游局推荐的省内首批和第二批百村万户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包括:栾川县重渡沟、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及荥阳桃花峪。据统计,据河南省旅游局的统计,2011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02.06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9.04%和22.1%,再创历史新高。乡村旅游方面,虽然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但乡村旅游占全部旅游的比重在加大。

与此同时,河南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品牌意识薄弱,乡村旅游品牌缺乏;传统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土特色不明显;乡村旅游产品趋同,缺乏深层次开发;缺乏规划和策划,短期行为较为明显等。

1.品牌意识薄弱,乡村旅游品牌缺乏。与国内其他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相比,河南乡村旅游的品牌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地较少,乡村旅游品牌比较缺乏。除了郑州市惠济区和栾川县的乡村旅游开发比较成功,河南省大多数乡村旅游品牌还称不上真正的名牌。另外,有的乡村旅游地虽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荥阳桃花峪,但品牌辐射力较弱,知名度较小。

2.对河南传统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土特色不明显。现在河南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乡土特色不明显,河南特有的传统乡村文化没有彰显体现出来。例如,中牟县拥有的潘安故里和官渡之战古战场遗址的这些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相结合,仍然景观破败,其历史文化价值远未体现。

3. 缺乏深层次开发使乡村旅游产品无差异。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之所以给广大公众的印象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

4.缺乏长期规划,短期行为较为明显。在发展中,河南乡村旅游普遍缺乏长期规划,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品牌化

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符号经济决定实体经济,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正是拥有具备竞争力的品牌。”凯恩斯所言,同样适用于乡村旅游市场。品牌作为联系旅游景区与游客的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在购买过程中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创立和推广河南乡村旅游品牌,走品牌化路径是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范文8

当阳市休闲农业各具特色,吸引顾客消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以自然观光为主、有的以农事体验为主、有的以休闲娱乐为主、有的以农家美食为主,部分休闲农业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如半月镇胡家湾风景苗木基地,由民营企业龙源公司投资1.5亿元,在该村租赁3333.33hm2林地,带领当地农户发展风景苗木种植,办起生态观光旅游,通过举办“樱花节”、“桂花节”等活动,吸引了宜昌、荆门等周边地区近万名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庙前镇林桥村蓝莓种植基地,是湖北省两家蓝莓种植基地之一,2014年夏季的“蓝莓采摘节”吸引了市内外及武汉的大批游客观光、采摘、购买,游客兴致勃勃,反响良好;庙前镇井岗村陈江开办园特色休闲农业,面积约13.33hm2,其中建设全硬化高标准垂钓鱼池3.33hm2,设置钓台50个,林木、花草基地6.67hm2,开办有美食城、观花园、钓鱼场等相关服务项目,客人边吃边买,形成了独特的服务特色。同时,全市休闲农业已初具一定的品牌优势,“郭场鸡”、“王大岩”等品牌在当阳市乃至宜昌市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划滞后,开发层次不高

目前,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尚缺乏整体规划,其发展基本上处于农民和业主自主发展状态,服务项目少,内容单一重复。全市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构成部分是零散分布的“农家乐”,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大型休闲观光项目较少;另外,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引导不够到位,相当一部分“农家乐”开发层次低,品位不高,竞争盲目,在经营时间上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依托百宝寨风景区的几家农家餐馆,在开业之初生意红火,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引导,各自为阵,没有注意自身的特色挖掘,菜品普通化,休闲娱乐设施不完善,已有几家处于半停业状态。

2.2规模较小,特色影响有限

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虽然点多面广,但规模普遍较小,管理粗放,品位较低,宣传不力,影响力还十分有限,辐射半径多在30km内,旅游客源基本来自附近的城镇,政府引导不够。另外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创建欠缺,缺乏自身特色挖掘。即便是有一定特色的,由于缺少市场意识,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强,可持续性发展受限,如王大岩野味、郭场火锅鸡虽然在宜昌、荆门、荆州等周边县市有一定的知名度,甚至走进了武汉,但“王大岩”等品牌至今没有注册,随时有被别人抢注的可能。

2.3配套落后,服务水平较低

一是由于不少休闲观光景点位于丘陵山地,道路交通条件有限,游客进出不便,而且普遍存在停车难问题。另外,电力保障不够,尤其是用电高峰时,许多农家乐的空调几乎无法派上用场,直接影响接待能力。二是不少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户硬件设施功能不全,严重影响了客流量增加与知名度提高。主要问题是:缺少路线指示牌;住宿条件和卫生状况较差;可游玩景点少,休闲娱乐场所寥寥无几,游客无法享受真正的农家风情;另外,基本无垃圾处理系统。三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当阳市休闲农业多是家庭化经营,从业人员多为普通农民,缺乏从事经营活动的相关知识和经营谋略,服务意识不强,整体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独特优势

3.1自然资源优势

首先,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景象万千,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构成了“六岗、三平、一分山”的地貌格局。丘陵岗地涵盖了全市70%的镇(办事处),适宜生态种养一体化模式发展,且兼具休闲观光等独特的地理优势。其次,当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众多动植物生长,森林覆盖率38.3%,各类自然保护区18个;沮漳河两大水系纵贯全境,东风、百里、漳河、巩河四大灌区控制全域,126座水库星罗棋布,具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必需的自然资源。再次,农业产业基础较好,当阳市农作物233种,特产品种360种,森林植物419种,已形成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沮西水产品基地、漳东水生蔬菜基地、坝慈蔬菜基地、荷当路林果基地等五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有“糜城藕、仙人掌茶、双莲荸荠、金水梨、清坪猪、玉皇李、双莲鸡、慈化菜、凤凰果、沮漳鱼”等地方特色产品。

3.2交通区位优势

当阳西接宜昌、东临荆门、北承襄阳、南抵荆州,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荆荆”城市圈中心地带及宜荆荆三地“一小时”经济圈内,辐射半径100km左右,辐射区城镇人口390万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当阳境内汉宜公路、荆宜高速横贯东西,远当一级公路、正在建设的当枝一级公路纵贯南北,在建的保宜高速、宜张高速在当阳交汇,焦柳铁路、襄石复线穿越全境,汉宜高铁、三峡机场辐射当阳,通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近至宜荆荆三地,远至襄阳、武汉等地游客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到当阳休闲观光均可实现当日往返。

3.3旅游文化优势

当阳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驰名中外的三国古战场和著名的佛教胜地。现有大小旅游景区(点)139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4A级景区1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青龙湖湿地公园)。玉泉寺—关陵景区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范围。全市年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90万人次和12亿元。正在建设的关公文化旅游城项目将进一步激发当阳旅游活力,带动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当阳的民俗文化底蕴丰厚,特色鲜明。如关公文化旅游节、关陵庙会等,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旅游品牌,关陵庙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最大的乡镇民俗文化博物馆—淯溪镇民俗文化博物馆正式建成,以及遍布全市的麦城、磨盘山遗址、周仓墓、鬼谷子洞等历史遗址开发,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阳市观光旅游。

4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

4.1加强规划引导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做到有序发展、合理布局、规模经营。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自然、人文、农业资源和经济状况,合理划定各镇(办事处)休闲观光旅游发展类型,突出一镇(办事处)一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二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等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美化环境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度重视休闲观光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配套产业。四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4.2加强政策扶持

成立市休闲观光农业开发领导小组,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制定投资、土地流转、信息提供、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政策,将农村改水、改厕、环境保护、交通建设、邮电通信、亮化美化等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建设。设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在水电供应方面,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给予支持。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促使土地相对集中,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对农家乐项目集中区域开辟交通、旅游专线等。

4.3加强宣传推介

建立以宜昌市城区及周边县市区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一级客源市场,以省内大中城市群为二级客源市场。一是广泛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推介。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二是借助特色产业节庆活动进行推介。由政府主导,挖掘培育各项节庆活动及其他民俗活动节,扩大当阳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知名度。三是借助与旅行社的合作进行推介。以欢乐城乡游系列活动的形式,积极与旅行社衔接,开辟农家乐休闲线路,重点突出农民风俗、农业观光和农村风情的宣传推广。四是借助省市专项活动进行推介。组织规模较大,服务较好的旅游点参加旅游交易会、农业旅游博览会、旅游节庆新闻会等,扩大知名度。

4.4加强品牌培育

一是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各镇(办事处)应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当地的农业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及风土民情,努力使之与农业生产、旅游相结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二是加快休闲功能拓展。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境保护、农事体验于一体。注重吸引游客参与,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特色饮食。在饮食方面应有所创新,推出具有农家特色和民俗特色的美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土特产加工、销售连锁店等。四是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政府要积极出资,加快注册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商标,并免费提供给广大农户和经营者使用,充分发挥品牌的综合效益。

4.5加强培训指导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范文9

一、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地处川西南的小凉山区,全县总人口14.7万人,农业人口占75%;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一,水电资源丰富。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条,且大都流经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到50万千瓦。

其二,旅游资源独特。黑竹沟风景区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为之神往,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是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地处山区,畜牧业从来都是山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之一,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林业方面,自98年天然林停伐后,加强了天然林的管护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已初现青山绿水。

其四,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充足,农林产品类型多样,成片分布,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立体气候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特别是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其五,国家的政策措施对十分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和西电东送等政策正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优势,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的永续性,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可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可以说,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将成为民族地区应对WTO挑战,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生态能源,建设水电大县。

水电是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能源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境内地表径流总量21.9亿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50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5万千瓦。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西电东送具体政策的出台,需要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力是经济发展的龙头,电力发展规模将直接影响电耗结合、以工促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此,将加快水电大县的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官料河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在建的依乌、两河口、白杨河等电站的建设,启动并建成装机3.8万千瓦的巴溪电站、装机5万千瓦的玉林桥电站、装机7万千瓦的金岩和鹅颈项电站、装机2.2万千瓦的幸福电站等。随着水电站的快速建设,预计5年内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7万千瓦,使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将真正成为乐山生态能源基地县,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生态农业,再造秀美山川。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县所有25°以上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让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笋、茶叶、山葵、藤椒、中药材等具有特色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合理布局,形成规模。三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昌龙公司香辣酱厂、宜坪莲花山食品厂、台青公司等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做长做宽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四是大力打造绿色品牌。目前,已有莲花山泡菜、刘氏香辣酱等四个产品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还有三个产品即将取得认证证书。要继续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抓好绿色食品品牌尤其是AA级品牌的申报认证,努力在粮油、果品、中药材等品类中争取更多的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志;要把已经获得的无公害食品发展好、利用好,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大力整合特色资源,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力争做大做强做优;要利用博览会、展销会、产品会和实施网上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名优特新产品的宣传推荐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

(三)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县。

由于有着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畜产品均保持了其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在种草上,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成片种草。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五年内,全县优质牛存栏要达10万头以上,优质羊存栏35万只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基本建成牛羊大县。同时,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力促生态旅游,打造旅游新品牌。

在生态旅游上,是闻名中外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雄伟秀丽的高山景观,神秘莫测的密林峡谷、怪异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古老典型的冰川遗迹、引人入胜的高山瀑布和森林雪景、多姿多彩的原始森林。这些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其博大、丰富的内涵,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开发的前提并贯穿始终,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目前,乐山市已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框架,即把峨眉山—乐山大佛—黑竹沟黄金旅游线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乐山大佛乌尤景区、峨眉山景区、黑竹沟景区。旅游要把握这一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黑竹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争取2004年下半年初步实现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黑竹沟国家风景名胜区和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年内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要大力争取国债资金投入,促进黑竹沟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进程,为黑竹沟全面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与发达地区相比,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生态资源优势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只有这样,的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注重产业互动,实现经济相融。

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进程中,要重视生态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实现产业互动,经济相融。工作中,生态能源要为生态农业服务,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尤其是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打造农副产品品牌与打造旅游品牌相结合,把农产品做成旅游纪念品,旅游宣传中融入农产品的宣传。这样,产业之间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将加速生态经济的发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