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出口贸易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4-01-06 16:31:53

出口贸易概念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1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人们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效益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人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耗费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即产出与投入之比;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经济效益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根据经济效益的这个概念,人们进一步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对外贸易活动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之比。笔者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今天,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的这种界定,显然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是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混为一谈,使得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个概念来研究有关对外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指导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践。因此,正确认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重新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在合理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其所需要的商品,则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经济效率就越低。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多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讲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的,这是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根本联系。如果企业是理性的,即企业以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则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实现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就会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技术水平以及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使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并不讲究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就会缺乏改进生产与经营技术的动力,也不会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不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也就谈不上提高经济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是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过程。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同时在技术外溢的作用下,就会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促进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又会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又迫使企业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会在市场竞争的均衡中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波动变化,而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则总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之中。

总的来说,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要使得所有企业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是要使得企业在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并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一方面,提高经济效率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根本目标,而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这是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一个根本区别。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消费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用,则经济社会的生产就能够节约经济资源,减少资源耗费和浪费,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产品的销售价格越高而成本支出越少,则其经济效益就会越好。现代微观经济学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为基础来研究如何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影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多的差别:(1)从市场结构来看,在市场的长期均衡中,相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来说,完全竞争市场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但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或经济效益是最低的;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会下降,但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2)从同一个时点的单个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来看,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生产或经营技术水平较高或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显然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但未必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中国彩电行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当前的水平,那时彩电行业的经济效率明显低于当前的经济效率,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多数彩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较为简单,20世纪90年代虽然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落后,但那时市场供小于求,因此,那时彩电企业普遍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当前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先进,但市场供大于求,因此,当前的彩电企业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这一点来看,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而市场供求关系则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重新合理界定

本文认为,应该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作重新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高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从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来说,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又可以分外三个层次:(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益;(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如纺织服装或机械电子或化工等等行业)内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是影响三个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本文同时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概念:对外贸易经济效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低。#p#分页标题#e#

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论类似,对外贸易经济效率也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所投入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率。例如,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可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降低产品的废品率,在不需要增加较多投入的情况下便可能获得较多的产出,于是,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就提高了经济效率。(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内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重要内容;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率是提高单个行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基础,而这两者又是提高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基础。当然,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不同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率,就是要以较少的经济资源投入通过国际交换来获得较多的产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问题。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经济社会所关注的是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通过市场竞争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外贸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外贸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理性动机就会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缺乏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外贸企业就缺乏通过实现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或者通过“寻租”之类的非公平竞争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就不可能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体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环境,并促使外贸企业具有追求较好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三、当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对该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重要意义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有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实际上混淆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认识出现一定的偏差,也难以根据当前的概念来分析如何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率。笔者认为,当前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概念基本上就是本文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概念;然而,根据本文的概念界定,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通过重新合理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能够从理论上分清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对外贸易经济效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运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够分别明确政府部门与外贸企业在当前不断深化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不同目标与作用。政府部门的目标与作用并非一定要取得较高的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以及实施合理的宏观调控来促使企业通过实现技术创新追求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2

关键词: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跃迁

一、 创意产业概念体系的全球之争

关于创意产业的概念,观点基本上可以分为四派:第一派吸收了R.Caves (2002)的观点,认为创意产业与原来的文化产业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中西方的习惯差异;第二派则认同J.Howkins(2002)的提法,认为创意产业是源于文化产业,但又是对文化产业的超越,是居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第三派基本赞成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提出的创意产业的概念;第四派则从A.J.Scott(2000)的理论出发,从美学和符号意义上提出一般化的创意产业。从经济分析和产业结构的角度,在世界范围来看,总体而言比较有影响概念体系和框架模式,分别是英国DCMS模式、美国-WIPO模式、欧盟、日本的“E-Content”模式和联合国的UNCTAD模式。

1. 英国DCMS模式。“创意产业”这个名词来源于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该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并将创意产业划分为13个核心门类。虽然在随后的英国创意产业的实践和发展中,这个概念体系发生了一些微调,但这一政策性概念一经提出就引发全球范围的巨大反响和激烈讨论,为广大传统的英语国家和英联邦国家所认可并沿用,我国上海也采用了这一提法。此后,世界创意产业之父J. Howkins(2002)从知识产权角度扩展了创意产业概念,在DCMS(2001)的体系基础上,将所有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当中的研发活动包含进来,在对创意经济进行计量时,扩展为15个产业部门,多了“研发”、“玩具和游戏”这两大门类。

2. 美国-WIPO模式。美国人凭借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霸主地位,习惯于把与创意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在美国,比较有代表性定义来自于R. Caves(2002)从文化经济学角度所提出的创意产业定义。其实,早在1959年,美国就发表了题为《美国版权产业的规模》的研究报告。从2004年的第十份版权报告开始,美国采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分类标准(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 2003),将版权产业分为核心、部分、边缘、及关联版权产业四类,纳入已经制定的北美标准产业分类系统(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NAICS)。这种分类统计方法得到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的采纳。

3. 欧盟和日本“E-Content”模式。内容产业这一概念本质上是创意与信息产业的交融,被日、韩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所采纳。其实最早正式提出“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概念的是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在1996年欧盟的《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明确,包括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行业。其产品范围涵盖各种媒介的印刷品(书报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服务、光盘服务和游戏软件等)和音像制品(影视、录像和广播等)。

4. 联合国UNCTAD模式。目前关于创意产业比较权威的概念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创意经济报告2010》 的统计标准,创意产业共可分为遗产、艺术、媒体和实用创作共4大类,25个产业部门。

基于对创意产业基本内涵的把握和理解,本文认为无论是创意产业、版权产业还是内容产业、文化产业,虽提法略有不同,但其产业部门基本相近、考察指标高度相似,考虑到统计数据的权威性、连续性和国际贸易的可比性,本文就中国与其他创意产业强国或地区近10年的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进出口总量,分行业指标的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均在联合国UNCTAD框架下进行。

二、 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地位与竞争力比较

1. 国际地位。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Special Coefficient,TC),即TC指数,用以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TC指数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因为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由此,我们可以用TC指数来考察各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TC=(Ei-Ii)/(Ei+Ii)。式中Ei为产品i的出口额, Ii为产品i进口额。TC>0,表明i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TC

同时采用TC指数来比较整个创意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情况。如前所述,根据研究和实践对创意产业概念的理解,创意产业包括产品和服务两大组成。本文试将创意产品出口额与创意服务出口额相加得出创意产业出口额,并用同样方法得出创意产业进口额,通过TC指数计算考察典型国家或地区创意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测评结果显示,英国、美国、日本等传统意义上的创意产业强国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弱,TC指数均位于[-0.6,0];印度、意大利、德国和中国香港的TC指数为[0,0.3],说明其在国际创意产业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中国在创意产业国际贸易领域的整体竞争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其TC指数高达0.83。

2. 创意产品(Creative Goods)。毫不夸张的说,2002年至今的十年间,是我国创意及其相关产业出口井喷的时期,无论从出口产品的总量和增速上都远远超出了同期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统计,我国创意产品出口额由2002年的323.4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848.0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6.92%;进口额则由2002年的29.4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60.78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了13.54%。其他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产品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358.2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1 962.3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6.15%;进口总额126.83亿美元增加到368.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4.43%。

从2002年开始,我国创意产品的出口总额就始终牢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占据全球市场五分之一的份额,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由于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创意产品的贸易顺差由2002年的290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790亿美元。我国香港地区的创意产品出口贸易也很活跃,虽总体排名较2002年有所下降,但其总产值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当,在全球创意产业出口中排名第四。美国则以350亿美元的出口额占据发达国家龙头老大的地位,与中国相反,近几年来,美国的创意产品贸易逆差一直高达五百多亿美元。

与此同时,创意服务出口额由2002年的16.87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6.20亿美元;而进口额则由2002年的31.21亿美元下降为2008年的21.95亿美元。在主要门类的创意服务出口统计中,除建筑类服务和研发服务数据不全无法统计外,计算机和信息产品的出口增长最快,由2002年的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62.52亿美元,翻了近10倍。

3. 产业进出口结构。就产业部门细分,根据2008年UNCTAD统计我国的工艺品、新媒体和设计这三类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据较高份额,约为全球同类产品市场的1/3-1/4。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全球创意产品贸易当中最活跃的视听产品贸易中,中国的出口几乎为0,此外表演艺术、出版产业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也很低。

在创意服务方面,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均较前两年有所提升,计算机信息服务等个别行业增长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进出口总量上还有很大的距离,就连与“劲敌”印度比较,差距也很明显。其中,创意服务在出口额和国际市场地位上与创意产品形成截然对比,从2008年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统计中可以看出,全球平均创意服务约为创意产品出口额的45%;这个比例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中为67%;在德国高达104%;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为12%;而在我国创意产业出口中,创意服务与创意产品的比值仅为3%。

从创意产业国际市场份额来看,我国创意产品出口占居20%的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而与我国创意产业出口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是,同期创意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只有1.4%。这个数字充分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创意产业国际贸易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和发展阶段,创意产业发展结构有所欠缺,创意服务方面的政策导向性和推动力不足;同时也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创意服务出口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在建筑服务、研发、个人文化休闲服务、影视声像创作、版税和知识产权贸易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亟须提高。

在2008年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的进口统计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巨大的失衡存在。中国在创意产品进口和创意服务进口两方面总量都相当小,只占到全球的1%左右,与我国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消费大国和全球第二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处于较低水平。大众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欣赏水平,创意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宽容指数(Tolerance Index),熔炉指数(Melting Pot Index),社会结构和制度等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制约了创意产业的消费。

三、 我国创意产业竞争力跃迁分析

全球创意产业在2002年~2008年的6年间,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总值由2002年的5 650.99亿美元提高至2008年的11 815.31亿美元,增长了109%。这样的增长趋势已持续了15年之久。创意产业的高歌猛进和全球勃兴与研究和统计的相对匮乏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过去的近10年中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旨在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和客观比对,纠正学界对我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普遍认识。同时也指出,我国创意产业在进出口比例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我国创意产业竞争力跃迁的基本路径。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到,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增速较快,不仅创意产品、创意服务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创意产品出口占据全球1/5市场份额,与传统视野里的老牌发达国家和创意产业“领头羊”美国、英国、日本相比,我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极强,竞争优势明显。

同时我们应当关注到夸张的几乎是“只出不进”的进出口顺差反映出我国创意产业进出口比例的失调的问题,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世界人口大国和的排名第二的庞大经济体,对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只占到全球的1%左右。创意产品出口的巨额产值掩盖不了我国创意消费意识、消费水平、接受能力较低、社会包容度和开放程度不高、知识产权意识淡漠的基本国情。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督不力,社会大众普遍缺乏对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鼓励、尊重及购买意识,“盗版”、“越界”现象普遍发生,不利于我国核心原创能力的提升和整体创新氛围的形成。

此外从创意产业链角度来看,我国虽是创意产品出口大国,但始终处于国际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底层。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占据全球约80%的创意服务市场,始终牢牢掌控着创意高端产品和服务贸易的主动权。尤其是在全球创意产品贸易当中最活跃的视听产品贸易中,中国的出口几乎为0,此外表演艺术、出版产业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也很低。而这类高端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与我国创意产业目前发展所高度依赖的的手工艺品制作相比对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依赖更加明显,更具低资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处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恰是我们最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此外,我国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贸易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创意服务出口和创意产品出口的比重仅为1∶3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产业形势和产业发展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切实推进创意产业实践。

首先应加速体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要把文化创意发展纳入国家宏观创新战略之中,通过完善政府服务,建立高效运作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为创意、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力引导创意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以创意理念、创新技术驱动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实现产业融合和跨越式发展。

同时,在资本运作层面应大力拓展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本。政府在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应给予此类企业以税收支持,政策倾斜用以帮助中小企业吸引民间资本,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经验来看,既有英国国家基金、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等国家机构对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资助也有日韩等国的文化创意子行业基金来进行专项金融支持。还有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机构,如英国西北文化金融机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社区合作银行,日本的政策投资银行和中小企业基盘整备机构、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等专项支持特定地区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各国针对某个具体的文化创意优势行业,如美国是版权、日本动漫,进行重点扶植、有的放矢的创新出各具行业特点的融资模式,有效的利用资本。

最后,要引导国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品位。让图书馆、美术馆、歌剧院和电影院成为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创意休闲选择,以文化消费带动创意生产进而实现创意增值。着力培育民族创意品牌。我国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烙印,中国龙、功夫、京剧、水墨画、及传统哲学思想等一批文化符号都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品牌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其市场价值。同时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和保护,打击“盗版”和“山寨”产品,倡导全社会尊重创意创新,宽容失败和差异。培养和集聚一批创意人才,进一步提高“原创”能力。切实加大对处于创意价值链高端的产品和服务贸易及其消费心理需求的特点研究,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创意生态环境,推进国家创意产业竞争力跃迁。

参考文献:

1. John Howkins.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 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London: Penguin Gl- obal,2002.

2. Richard E. Cave.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 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 李宇红等.文化创意的人文理论和产业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4. 闫世刚.数字内容产业国际发展模式比较及借鉴.技术经济与管理,2011,(1).

5. 周毅等.欧美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内涵、路径及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0,(3).

6. 来尧静等.发达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与配套措施.学海,2010,(6).

7. 白远.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大国VS消费小国.财贸研究,2010,(10).

8. 张瑾.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经验借鉴.现代经济信息,2010,(24).

9. 陈霞,刘钢.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及发展途径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R&D资源配置研究”(项目号:08BJY033)、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号:YYY08001)、及上海交通大学“985”二期博士生访学专项资助。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跨境电商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发展特点

1.电子商务的概念

商务广义上指电子使用各种电子工具从事商务或活动。狭义上指利用Internet从事商务活动。

2.近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1)电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明显增强。2014年,中国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先后美国的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引起了国际资本市场里热烈反应。

(2)爆发式增长的移动电子商务。2014年,我国的微信用户数量同比增长41%,达到了5亿;电子商务由PC端转换为更为便捷的移动端,同年我国移动端的购物交易总额达到了8956.85亿元,年增长率高达234.3%。

(3)电子商务成为2014年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2014年,互联网行业中与电子商务紧密相关的收入增长了50%;全国信息消费规模同比增长18%,达到2.8万亿元,;信息消费的拉动,带动了其相关产业发展,对GDP贡献约0.8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增速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近4倍:整年网络零售额增加速度相比快消品零售总额增速多37.7个百分点。

二、国际贸易的概念及发展特点

1.国际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商品和劳务交易,也叫进出口贸易或世界贸易。

2.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1)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比重增强,贸易投资明显趋于一体化。

(2)世界贸易正处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3)多边贸易体制将临来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趋势日益明显。

(4)贸易格局保持以发达国家为中心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代力量。

(5)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正在蓬勃发展。

三、跨境电商的概念、发展及扶持政策

1.跨境电商的概念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并且交易主体分属不同关境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2.跨境电商的发展概况

随着2015年“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跨境电商应运而生。当今世界,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条件的逐渐恶化,日本、欧洲的需求持续变小,中国出口贸易增加速度出现了大幅减缓。然而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型贸易方式,近年来的发展脚步却在逐渐加快,并有望引领中国贸易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

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同比增长28.6%,为5.4万亿元。其中跨境进易规模为9072亿元,跨境出易规模为4.49万亿元。中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结构比例中出口电商占比83.2%,进口电商占比16.8%;进出口比将近1:5。

从结构上看,跨境进口电商的比例将长期低于跨境出口电商的比例,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将持续以跨境出口为主,跨境进口为辅。我国近年来大力扶持跨境电商,更多是为了帮助传统外贸企业实现“互联网+外贸”的模式转型升级。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比达到88.5%,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据绝对优势,跨境电商B2C交易占比11.5%。

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将快速发展,2017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将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0%左右。而其中主导仍是出口电商,占比保持在80%以上,未来几年里我国出口电商交易规模继续保持20%-25%的增涨速度,预计2017年将达到6.64万亿的规模。未来随着支付方式、跨境物流等环节问题的进一步完善和跨境电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跨境电商行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将来我国跨境电商的重点将从B2C转向B2B,因为电商的B2B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通过帮助制造型企业上线,加强现代物流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转型速度,从销售端和生产端共同发力,成为未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策略。

3.跨境电商的扶持政策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提出六项具体措施:

一是为解决电子商务出口无法办理检验检疫的问题,建立了电子商务出口检验监管模式;

二是为了解决支付服务配套环节较薄弱的问题,鼓励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为跨境电商提供支付服务;

三是为解决企业目前办理出口收汇存在困难的问题,支持企业正常收结;

四是为解决目前零售出口无法办理海关监管统计的问题,建立电子商务出口新型海关监管模式并进行专项统计;

五是为解决信用体系和市场秩序需要改善的问题,建立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体系;

六是为了解决电子商务出口企业无法办理出口退税的问题,实施适应电子商务出口的税收政策。

(2)《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该项《意见》中指出,现在我国跨境电商行业飞速发展,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的交易规模和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有利于增加我国就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有利于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现有进优出,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扩大海外营销渠道;最后有利于加速实施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升级。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问题,需要加快建设适和其特点的监管体系和政策体系,营造更加有利于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速度。

四、电商行业中的一流企业发展历程

1.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集团)

199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成立,集团的首个网站是英文全球批发贸易市场阿里巴巴。

2003年5月,创立购物网站淘宝网。

2010年4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全球速卖通,让中国出口商直接与全球消费者接触和交易。

2010年11月,阿里巴巴宣布收购国内的一站式服务供应商一达通。

2012年1月,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

2014年2月,作为天猫平台延伸方案的天猫国际正式推出,让国际品牌直接向中国消费者销售产品。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约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BABA”。

2015年7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与联合利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帮后者将产品销售给更多的中国客户。

2015年8月12日,美国百货零售巨头梅西百货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达成长期独家战略合作。天猫国际迎来梅西百货的入驻。

2015年9月8日,全球领先的零售贸易集团麦德龙(德国)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独家战略合作,麦德龙官方旗舰店入驻天猫国际。

2016年2月12日,韩国SM公司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在华音乐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的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4月18日,阿里巴巴集团与新西兰政府指定机构新西兰贸易发展局(NZTE)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京东)

1998年6月18日,刘强东先生在中关村创业,成立京东公司。

2012年10月,京东商城开通英文网站,开拓西方市场。

2014年4月,京东集团正式进行拆分,设有海外事业部,同时京东商城首页开通了“全球购”。

2014年5月22日,京东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JD”。

2015年7月20日,京东宣布,将成为泰勒・斯威夫特商品在中国的第一家授权零售商。

2015年9月8日,京东集团与韩国知名电商综合性购物网站乐天网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聚美优品

2010年3月,聚美优品前身团美网上线。

2011年6月,聚美优品商城上线。

2014年5月,聚美优品在纽约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JMEI”。

2014年6月,聚美优品低调上线海淘网站海外购,9月,聚美全面发力海外购,并在首页开通独立频道。

2015年4月,聚美优品推出了母婴频道,主推跨境母婴业务。

4.广州唯品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唯品会)

2008年12月,唯品会名牌限时折扣网,正式运营。

2012年3月23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VIPS”。

2014年2月,开通港澳台跨境平台,发展跨境业务。

2015年2月,韩国著名电商平台CAFE24旗下的75万家韩国商家无缝纳入唯品会“全球特卖”海淘业务平台,直发中国。

2015年3月唯品会与韩国政府部门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签署合作备忘录,350万韩国商家有望在唯品会“海外精选”开售。

2015年3月,在郑州开通专属的海淘跨境自建仓库。

2015年11月,和广东省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签署了《跨境电商质量溯源合作备忘录》。

2016年1月,唯品会跨境电商西南运营总部项目落户重庆。

2016年5月,唯品会国际通过“产地直采自营,正品免邮包税”的策略,透过在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买手团建立的选品优势,规模采购建立的价格优势,全球12大海外仓和国内11大保税仓的快速配送优势,订单实现100倍以上的快速增长。

五、结语

当前世界贸易增速趋于收敛,为开拓市场、提高效益,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着力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拉近国外消费者距离,所以外贸企业纷纷使用电子商务的信息便捷来发展自身企业。

同时因为贸易结构的差异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电子商务行业也纷纷利用自身信息的便利开通跨境业务。近年来,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都走入了成熟稳定阶段,两者的优点强强联合,孕育了贸易的新模式--跨境电子商务。

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迅猛,然而,随着支付方式的便捷和国际物流的日益成熟,跨境电子商务必定会迎来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吴铎思.跨境电商帮企业走出国门[J].工人日报,2016年11月16日/第007版.

[2]杨磊玉.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Z1期.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4

关键词:社会倾销;企业社会责任;SA8000 

社会倾销主要由发达国家提出,对其有多种认定。一般认为社会倾销可以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因劳工标准低而致使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很低,由此造成的出口竞争优势;另外也有把跨国企业的低福利国家生产返销国内的行为也称为社会倾销。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蓝色贸易壁垒的概念。无论哪种定义,其核心内容都是劳工标准问题。社会倾销的提出并不是只针对发展中国家,但事实上,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此问题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前者常常成为社会倾销问题的核心。

与传统的商品倾销相类似,社会倾销一样具备传统倾销的特点,但由于其提出的特殊环境与时代,它又具备自己的一些特点,概括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性。就根源来说,最早的倾销概念的提出并不具有今天的褒贬色彩,但随着对于国际贸易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倾销的概念也被戴上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含义,社会倾销也不能例外。社会倾销的提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于人权与劳工问题的关注,实质上由于国际之间劳工标准的差异,存在一些国家的劳工标准低于一些高福利水平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产生了差异,而最终导致了商品价格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高标准国家认为是低标准的国家享受了不公正的竞争优势而产生的。 

(2)隐蔽性。与传统的倾销形式不同,社会倾销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被认定为社会倾销的产品往往需要探究其在生产过程中员工所被对待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问题。而这种问题需要长期而且繁冗的调查过程,并且调查过程中也存在较多主观因素,缺乏量化标准。

(3)国别性。社会倾销的产生除了有作为生产者的企业不重视劳工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原因外,还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发展水平有很大相关。一些发展中国由于经济发展较晚,经济和立法制度不完善。然而这种不完善并不是刻意的。只不过是这些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1 社会倾销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

1.1 宏观方面

(1)随着WTO的影响逐渐扩大,GATT所宣传的促进贸易的理念得以延续,加之WTO对于发展中成员利益的重视。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到规范国际贸易的行为之中,而关税这种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的作用也随之淡化。因此保护本国贸易已经越来越需要依仗非关税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直至社会壁垒也应需产生。非关税壁垒较之关税壁垒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结果上也更易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以社会倾销为例,由于国际社会上对于社会倾销行为并没有统一的认定与限制,所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认定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为社会倾销时就存在极大的主观性,也无需经过其国内繁冗的立法手段就可以实施各种反倾销行为。对于许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所需要面临的国际贸易壁垒形式由显现向隐蔽转换,使得国际贸易遇到的压力更大,防御和应对的难度也加大。

(2)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已由“物”的层次扩大到了“人”的范畴。国际竞争的焦点也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领域。加之许多国家都作为ILO成员国,该组织所制定的核心国际劳工标准也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劳工标准。“任何一国不采用合乎人道的劳动条件,会成为其他国家愿意改善本国状况的障碍。 ”也为社会倾销概念的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因此在发达国家国内劳工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社会倾销的概念较之其他倾销概念更易获得发达国家国内普通民众的支持。而这种社会倾销的矛头往往直指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政策或法律的不足以及对于执法的松懈,所以社会倾销一般不针对单独一国的某几个企业,产生的负面印象会波及此国相关行业,而形成对于该国产品普遍不利影响。

1.2 微观方面

(1)国内企业参与的对外经济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阶段生产位于国内,通过商品出口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其二阶段生产位于国外,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在其一阶段中,由于母国产品被指控为存在社会倾销的问题或者嫌疑,该国同类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东道国的难度加大,尤其是进入外国的供应链与销售网络的难度加大。许多大型的跨国零售企业会相应要求供应商拿出不存在社会倾销的证据,即企业已经承担相关社会责任的证据。比如在全球零售业占据重要地位的沃尔玛对社会责任十分重视,它有专门的工厂认证制度来保证其供应商生产的产品是符合社会责任的。在其二阶段,企业进入他国生产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社会倾销这个敏感问题。尤其在东道国中,存在社会倾销外延可能被扩大的可能性。德国最大的折扣连锁店利德,就是在进入他国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够重视员工的个人隐私以及休息权利,因此被指责为存在社会倾销,而受到东道国的批评和抗议。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作为经济个体的企业,受到社会倾销的影响是直接的。

(2)由于外国的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的转变,从“理智消费”时代经过“感觉消费”时代,转向“感情消费”时代。外国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判断是对企业满意不满意,与此同时,他们比原来更加重视产品的外延部分,而不仅仅停留在产品本身。他们通过购买企业声誉好、附加价值高的产品,来满足其“尊重” 以上的需求。他们更加注重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能够保护环境,乃至支持人权状态的改进。由于社会倾销观念在国际上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存在社会倾销嫌疑国家的企业往往在树立企业形象上难度更大,容易给外国消费者造成产品生产过程中员工缺乏人权对待的印象,由于文化环境注重社会福利和消费者个人注重产品附加价值,企业产品很易遭受到冷遇甚至抵制。 2 应对社会倾销的方法

2.1 国家对策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5

1985--1995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保持20.3%的年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为27.5%。同期国际物流中,集装箱运量增长速度为31.5%,1995年外贸货运量达1108万TEU。199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进口13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出口25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可见,我国国际物流量和对外贸易是同步增长的,均超过了同期国民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要求以有效的国际物流作为保证和支持。

据有关统计,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以上和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子公司独立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进入世界企业100强或500强的行列,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着巨大商机和严峻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开展和加强国际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发展

1、国际物流的概念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国际性是指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系统的地理范围大。这一特点又称为国际物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国际物流跨越不同地区和国家,跨越海洋和大陆,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需要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速货物的周转并降低物流成本。在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因而在国际间组织好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国际物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国际物流通讯系统设置的复杂性、法规环境的差异性和商业现状的差异性等。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所经过国家的政局动荡,如罢工、战争等原因造成货物可能受到损害或灭失;经济风险又可分为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指从事国际物流必然要发生的资金流动,因而产生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自然风险则指物流过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海风、暴雨等,而引起的风险。

2、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的概念虽然最近才提出并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已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二、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等,影响了进出口货物及时流进流出,特别是出口货物的运输更加不足。我国出口货物主要靠海运。目前虽然我国已拥有近2000万吨的运载能力,列为世界第八位,成为我国外运的主力,并能为第三国开展货运经营,但总运输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运输力仍然不足。90年代初期曾发生过的最严重的月份缺船量达30条。目前,现有的船型结构也尽不合理,中等船舶奇缺。由于船舶较大,运输间隔时间又长,这对要求批量小、需求供货快是很不适应的。我国港口不足和布局不合理也比较突出。例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第二,铁路运输全面告急,内陆出口更困难。我国同朝鲜、蒙古、独联体、越南等虽然有铁路联接,但运力仍然不足。如供香港地区作为港口运输的货物中有1/3是靠铁路运输,其运输量是很大的。又如内陆有的省份即使有货,而且有些货也是国际市场急需的,但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也不能卖出。

第三,航空运输落后,运价昂贵,难以适应外贸发展需要。80年代以来,世界空运货物已被广泛采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很落后的。目前主要靠客运飞机捎带,真正的货运飞机数量少,年运量只有20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外贸发展的需要。

总之,为解决外贸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联合发展船队,加速沿海码头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

2、仓储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帐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有时会出现对货物不知最后作何处理的情况,这时买主(或卖主)将货物在保税仓库暂存一段时间。若货物最终重又出口,则无须缴纳关税或其他税费;若货物将内销,可将纳税时间推迟到实际内销时为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

一是在出口国检验。

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

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

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商品检验证明即进出口商品经检验、鉴定后,应由检验机构出具具有法津效力的证明文件。如经买卖双方同意,也可采用由出口商品的生产单位和进口商品的使用部门出具证明的办法。检验证书是证明卖方所交货物在品质、重量、包装、卫生条件等方面是否与合同规定相符依据。如与合同规定不符,买卖双方可据此作为拒收、索赔和理赔的依据。

此外,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单据之一。商品检验可按生产国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买卖双方协商同意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国际标准或国际习惯进行检验。商品检验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感官鉴定法和理化鉴定法两种。理化鉴定法对进出口商品检验更具有重要作用。理化鉴定法一般是采用各种化学试剂、仪器器械鉴定商品品质的方法,如化学鉴定法、光学仪器鉴定法、热学分析鉴定法、机械性能鉴定。

4、商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仍存在着重商品、轻包装","重商品出口、轻包装改进"等思想。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这些包装物料、容器应具有品种多、规格齐全、批量小、变化快、交货时间急、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以便扩大外贸出口和创汇能力。

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三、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十分重要。

1、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概念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点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国际贸易商品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入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分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的顺利运行。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间的运输,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航线。这些网络连线是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轨迹的物化形式;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运输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的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以及目前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最新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前提下,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就确定下来了。即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出口货物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都一一确定出来了。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有利于扩大我国国际贸易,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

2、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

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同,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3、国际物流合理化建议

我国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的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变动 贸易收支影响

背景概述

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增速显著快于进口的增速,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之前出口型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进而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失衡的现象。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不断增大,即便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然有着298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正是由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欧美国家对于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并指责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将矛头对准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这必然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深刻的影响。

汇率及贸易收支概念界定

贸易收支跟汇率都是国际金融学科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概念,长期以来学者都对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较为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汇率政策以及汇率制度各不相同,加之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全球金融环境的深刻影响,各国汇率在对外贸收支的影响上各不相同,相关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讲,在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方面,主要涉及到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收支、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相关概念。

贸易收支即贸易项目,指的是一个国家商品出口所获得的贸易收入以及商品进口所付出的外汇支出的总称。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通常将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划分为三类,即对外贸易顺差、对外贸易逆差以及对外贸易平衡。其中,对外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小于其出口总额,对外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大于其出口总额,对外贸易平衡则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贸易总额等于其出口贸易总额。

汇率则可以区分为实际利率跟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依据两国的价格水平对名义利率进行调整之后所得出的汇率,能够表示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水平。名义利率则是一种货币在以另外一种货币作为基础的条件下所获得的价格表示,也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是两个国家货币的交换比例。一般情况下,如果将一个国家跟其所有的贸易合作伙伴国的名义利率进行加权平均之后就可以得到本国货币的名义利率,将这一名义利率有效剔除掉国家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后就可以获得这一国家的实际利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际利率能够全面考虑名义利率的相对变动性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对本国的货币相对购买力以及对外价值情况进行反映。

汇率及贸易收支关系分析

依照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分析方法对国际经济进行研究,立足于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汇率变动对于国际贸易收支的影响,由此引申出了马歇尔―勒纳条件,依照相关的研究分析,当一国的货币发生贬值时是否会对其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相关的贸易产品是否具有一定的需求弹性,也就是说这一国家的进口需求弹性跟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和是不是大于零。在假设国际市场的就业情况充分条件下,相关的贸易产品在供给弹性上就存在着无穷大的可能性,当然这一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在市场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在数量上会逐步增加,这也会使得相应的商品供给价格逐步提高。

我国于2010年重新启动了汇率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弹性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加之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步收窄,并向着合理区间靠拢。图1介绍了我国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变动情况。

与此同时,货币贬值在对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时也应当关注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在这其中主要是货币合同、商品数量调整以及汇率调整等所产生的时滞性。在国家收支弹性调节的分析方法中,如果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么当该国的货币贬值时能够有效改善该国的国际贸易收支情况,但是从短时期来看,这一国家的贸易收支却难以在货币发生贬值时立刻就会得到改善,相反却很可能因为货币的贬值而造成恶化的情况,在等到贸易收支得到调整之后才会发挥出货币贬值对于贸易收支的积极改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会使得其贸易盈余随着时间的变动先呈现出下降后呈现出上升的J曲线效应,这一效应可以由图2来表示。

图2的J曲线效应所反映的内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发生贬值之后贸易收支先发生恶化进而又发生改善的整体趋势,相反地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反J曲线效应,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在其货币升值之后所出现的贸易收支情况先上升又进而下降的情况。当本币发生升值之后,完整的反J曲线效应理论应当包含货币恶化期、货币改善期以及货币稳定期这三个主要的阶段,这一效应可以通过图3来进行表示。

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分析

在分析宏观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时,需要进一步分析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了解和把握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一般来讲,汇率传递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汇率变动对于该国的进出口商品目的地货币价格的改变程度,这一概念也可以称之为汇率传递弹性。就目前研究来讲,汇率变动对于一国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研究还不够系统化,不过一般情况下都认为汇率的变动首先会影响到汇率-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替代效应以及收入效应,这些效应都是价格机制所产生的,它们的综合作用都很可能会引起进出口商品数量发生变动,并最终会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以及数量上发生变动,两者的共同作用可以引发贸易收支发生变动。

汇率的变动是否会对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程度如何基本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汇率的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变化情况,也就是汇率传递的速度;另外一个就是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所产生的进出口商品数量上的变化情况。汇率传递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可以从图4来进行分析。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机制也并不是完全有效的,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不一定能够一对一地反映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上,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也并不是都很明显,在此基础上一个国家的贸易变动以及价格变动对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敏感性也就不是很强烈,甚至于会产生贸易顺差与货币的大幅度升值并存的现象发生,也就是汇率中断现象。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能够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结合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数据,分析我国的多边以及双边贸易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出口的汇率弹性相对比较大,进口的汇率弹性相对比较小,这就使得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的贬值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跟主要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出口收支状况。同时,由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存在着差异,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于商品出口的抑制作用要显著地大于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在综合考虑中国加工贸易的商贸特征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情况下,动态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以及其与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收支的关联关系,能够确定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会显著地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相应地外商直接加工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上的进口都会直接冲击和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情况。而且从长期来看,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跟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在短时间范围之内,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以中美贸易为例,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升值就会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造成较大的冲击,会显著地减少中国向美国的商品出口。另外一方面,在分析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时,还应当关注中美贸易中的最重要两个特点,也就是人民币对于美元的汇率制度实施紧盯的政策以及美元在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国际存储货币地位。按照一般均衡理论的观点,人民币在升值之后将会进一步减少对于美国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中国国内消费需求,减少国际贸易顺差。

在此基础上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以及汇率之间的关联关系日益密切,依靠实践观察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之后会有效促进市场导向型的外商投资,进而抑制成本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一般都倾向于技术创新较高的行业以及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依靠出口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能够提升我国的内资企业转向出口。不仅如此,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动在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影响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关系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的影响,一般来讲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动对于内资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会更为积极有效。

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增长,这其中包括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国民收入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六个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关系,长期之内会相互均衡,而且这三个变量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收支情况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因此,在考虑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假如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系数会更大一些。

总的来讲,人民币汇率变动在短期之内不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主要是受到前期发展状况的影响,而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跟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其贡献度上也是缓慢上升的,因此其贡献度相对比较小,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有着有限的影响,并且存在时滞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在长期范围来看会首先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但在之后会抑制其增长,并且在长时期之后相关的影响会逐步消失。

参考文献

1.黄基伟,于中鑫.中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升值的悖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

2.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经济研究,2005(5)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7

关键词:HO模型;要素含量;HOV模型

一、“里昂惕夫之谜”

1953年9月,Leontief在美国哲学会年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的再检验》(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在报告中,他自行编制了1947年美国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平衡表,并利用美国的贸易数据,计算进口品和出口品所使用的劳动和资本比率。结果发现,每百万美元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要小于进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一结果打破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即通常被认为是资本丰裕的美国,原应以出口资本密集品为主,实际上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品。这个与传统HO理论预测完全相反的结果被称为“里昂惕夫稀缺要素悖论”(Leontief Scarce-Factor Paradox),简称“里昂惕夫之谜”。

在《The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The N-Factor Case》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了“商品要素含量”(Factor Content of Trade)这个概念,并以此对二维的HO模型进行了重新表述。通过分析一国商品生产对要素的使用情况,得出进(出)口商品,实际是进(出)口本国的生产要素,并经数学求解可得到隐含在进(出)口商品中的净要素含量。

HOV模型沿袭了传统HO模型的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任意两个国家的生产函数相同;各国产品、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各国之间不存在贸易壁垒且运输成本为零;商品的种类不少于要素的种类;任意商品价格在世界范围内相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各国之间的偏好是相同的和齐次的。

首先,Vanek考察一国进行商品生产对要素的投入情况,并用矩阵进行表示;其次,经矩阵运算得到一国要素禀赋量和净要素出口量等概念的数学表达式;最后,通过该国消费向量与世界消费向量的比例关系,将以上分析联系起来得到HOV定理。

如果i国k要素的禀赋量相对于世界总产出的k要素禀赋的比例,超过了i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则i国在k要素上是丰裕的,此时,k要素贸易含量为正,表示国家i是k要素的净出口国;反之,则i国在k要素上是稀缺的,k要素贸易含量为负,表示国家i是k要素的净进口国。从消费方面理解,一国的净出口要素含量(可通过实测数据得到),应该等于其国内该要素的禀赋量减去该国占世界总消费的份额所包含的该要素含量(即HOV定理对要素净出口量的预测值)。定理的数学表达为:

FiATi=AYi-siAYw=Vi-siVw①

其中:ATi代表i国净要素贸易量;AYi=Vi代表i国要素禀赋量;AYw=Vw代表世界产出向量所包含的要素含量;si代表的是该国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重,即si=Di/Dw。

二、“要素含量”思想

HOV模型明确了“要素含量”的思想,并用“商品要素含量”概念代替了传统HO模型中的“商品”概念,将贸易模式解释为隐含在商品贸易中要素含量的国际交换。这意味着不应该只关注中国出口的是服装还是电子元件,更应该关注的是服装和电子元件的贸易中,所包含的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附加价值的大小,以此来分析其对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可见,Vanek的研究使得模型具有更现实的经济意义,这是其对传统模型发展的重要贡献之处。

三、Leamer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一)Leamer的研究成果

Leamer在1980年发表的《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中指出,Leontief当时比较的是进口品和出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但两种比率并不具有可比性。1947年美国同时出口资本密集品和劳动密集品,且贸易出口有盈余,所以贸易并不平衡;而HO模型假定商品、要素价格都趋于均等,市场出清,隐含各国贸易趋于平衡条件。因此,Leontief的检验方法并不满足模型的假设条件,进而其结论也并非是模型的预测。

Leamer(1980)一方面指出了Leontief的方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他还提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即利用HOV模型考察两要素情况,比较国内产出的资本劳动比率和国内消费的资本劳动比率。这种来源于HOV模型的方法修正了Leontief的检验结果,并对传统理论模型提供了有利支持。

(二)Leamer的主要贡献

Leamer的研究结果使我们对理论模型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通过图1可以更直观地反映。

在图1中,横轴的长度表示世界总劳动含量Lw=L1+L2,而纵轴的长度表示世界总资本含量Kw=K1+K2。国家1的曲线从左下角原点开始,国家2曲线从右上角原点开始。在这个世界要素禀赋框图中,任何一点(Li,Ki)都代表了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程度,假设其在Vi点,国家1是劳动丰裕型的,而国家2是资本丰裕型的。

即:

根据HOV模型的假设,任何一个国家的消费Di都与世界消费Dw成比例,因此,一国消费的要素含量ADi也与世界总消费的要素含量ADw成比例关系,又由于世界消费等于世界生产(ADw=Vw),在图中即表示为框图的对角线,使得ADi一定位于框图的对角线上,Vi到ADi连线的斜率代表了要素价格的比率。如图1所示,国家1出口FL1数量的劳动要素服务,进口Fk1数量的资本要素服务,如果国家1是劳动丰裕型,则其消费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一定大于国内产出的资本劳动比率,从图1也可以看出位于对角线上的消费点高于要素禀赋点Vi。这意味着可以无需考虑贸易是否平衡,直接应用HOV模型对现实进行预测。如果国家1产出大于国内消费品,则其处于贸易出超,此时我们只需将消费点ADi沿着对角线向左下方移动即可,并不影响国内产出的资本劳动比率与消费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也并不影响使用HOV模型对现实做出预测。

四、结束语

现实中贸易大多是不平衡的,因此HO模型在对现实情况的预测上有相当的局限性,而Leamer应用HOV模型“要素含量”思想的研究方法可以忽略贸易平衡的假设,使得理论模型更加贴近现实情况。他不仅修正了Leontief对传统模型的检验结果,还使我们对模型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是其对理论模型发展的重要贡献之处。

参考文献:

1.冯宗宪.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黄建忠.国际贸易新论――现代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探源[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赵忠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Bowen,Harry P.,Leamer,Edward E. and Sveikauskas,Leo.Multicountry,Multifactor Tests of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5).

5.Leamer,Edward.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3).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贸易;影响;建议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导致气候加速变暖和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现今,碳排放的降低、低碳经济的推行成了全球不容忽视的内容。低碳经济对全球的贸易带来了巨大影响,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一、低碳经济及其背景

为了更好的说明低碳经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首先对低碳经济及其产生背景作一个介绍。

1.概念

低碳经济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基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运用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方法不断减少能源消耗,从而推动经济健康、生态平衡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背景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观念的是英国,2003年,英国提出将以往石化能源的发展模式改变为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开始广泛关注“低碳经济”。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既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但也给我们带来空前未有的挑战,气候变暖、能源缺乏、生态转恶,残酷的现实要求我们不能不投入更大的关注力在低碳经济上。

究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概括起来共有如下四点:

(1)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要求我们去发现新能源,降低碳排放,这是新时期人类发展的新动向。

(2)由于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争抢,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国别间的贸易关系。于是,低碳经济成为了必然选择。

(3)前期,世界为了求发展,没有克制地使用非清洁能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不得不开发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

(4)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碳关税都成为一国竞争的新手段,如果想在新一轮竞争中获得胜利,必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两方面的,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它会使我国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促使我国不断改善进出口结构;推动我国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

但以上积极影响只有经过长时间才能得以体现,从短期来看,低碳经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还是消极面居多。

1.抬高我国产品的出口成本,降低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各国现已不同程度地制定或实施了“碳关税”政策,其影响不容小觑,会抬高我国高碳消耗企业的产品成本,从而抬高其销售价格,降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出于限制无法提高销售价格,那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将无利可图。

2.增加非关税壁垒,用标准拒绝我国某些产品的进入

西方国家善于运用市场准入标准这样的非关税壁垒来拒绝一些不达标的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使厂商必须不断投入资金在提高产品的标准上,以期更容易通过认证。这势必带来我国产品成本的上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减弱。

3.增多给高碳产业带来的贸易摩擦,恶化出口环境

碳关税具有扩散效应,使得我国高碳产业的出口越来越难。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发难,使得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高碳排放产业面临重重阻挠。

4.降低我国在主要贸易伙伴国中的出口份额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产品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开始有所改变,但是总的来说仍以高碳排放产品为主。在主张低碳经济的今天,这些产品很容易变成碳关税的征收对象。这种现象一旦产生,势必引起我国出口份额的大幅下降。

三、低碳经济下促进中国贸易发展的建议

1.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重视低碳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通过研发或引进低碳技术将我国高碳产业低碳化,提高传统高碳产业的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消耗,加速我国的低碳转型进程;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更多的使用清洁能源或积极开发新能源替代过去对非清洁能源的过度消耗。

2.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推行低碳贸易

分阶段地、逐渐降低我国高碳排放企业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低碳企业产品的出口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粗放型的出口模式,并出台奖励政策鼓励集约型的出口模式。

3.引进低碳技术,积极研发并不断创新

为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更适合我国的需要。另外,还应鼓励自主创新,增加给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资金,为其研发活动提供最切实的保障,并促进其与企业的合作,逐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4.不断开发新兴贸易市场,为应对贸易壁垒提供多重保障

为了灵活应对碳关税等低碳贸易壁垒,应主动开发更多国际市场,不仅要有发达国家,还应该包括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靠多元化的市场来分散发达国家“碳关税”等低碳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

总之,低碳经济如今已是大势所趋,我们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努力完成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同时,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必须展现出大国的姿态,主动担负起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的重任,使我国贸易在新的低碳经济大环境下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安雪娇.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商贸探索,2012.

[2]刘院丽.低碳经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9

关键词:贸易条件;贸易利益:比较优势;要素培育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57-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新的全球化大背景的出现,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成为世界分工格局中的一员,国际贸易成为世界性的行为。然而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却具有不对称性,先发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凭借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享用着贸易带来的无限好处,而广大的后发国家由于资本、技术及国内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世界分工格局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作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得失的重要指标之一――贸易条件都有长期恶化的趋势。中国――后发国家的典型代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拉动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对外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仅206.4亿美元飞跃至2006年的17 604亿美元。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开放条件下自贸易的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贸易规模的扩大伴随的却是贸易条件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的却是贸易条件难以回升的局面,这不禁让人怀疑贸易条件衡量贸易利益的准确性。本文就中国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的实际情况,对后发国家如何在新形势下维护自己的利益作一简单说明。

一、新的开放格局下贸易利益内涵的确定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经典定义,贸易利益通常是指一国通过国际贸易而获得的可供消费的商品数量要比一国实行自给自足办法时多。这种定义更多强调的是开放前后商品数量上的对比,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则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它认为每个国家只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就会带来整个世界产量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要素使用的节约。这种贸易比较利益是贸易的静态利益,也叫狭义的贸易利益,它的获取途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从交换中获得的利益,表现在通过贸易获得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太高的产品;二是从专业化生产中获得的利益,即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通过出口剩余产品获得利益。可见,狭义的贸易利益是每个国家在开放条件下参与国际贸易所追求的基本利益。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内涵和外延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贸易的静态利益难以继续说明一国的贸易所得。这就要求对于贸易利益的研究不能再局限于量的方面。而发展经济学中的贸易利益更倾向于贸易的发展利益,即一国通过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利益。这种定义不仅包括贸易的静态利益,更重要的是涵盖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竞争,加快技术进步,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劳动就业,引进先进的观念、制度等。应该说, 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广义的贸易利益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所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今天,动态利益的地位还将不断提升,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它将成为各国特别是后发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主要着眼点。

因此,贸易利益不是单纯的指贸易的静态利益还是贸易的动态利益,它是一个既包括量,又涵盖质;既涉及直接利益,又侧重间接利益的综合性的概念。

二、中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矛盾性分析

一直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关系就存在广泛的讨论。在对二者关系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西方激进的经济学者支持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新古典自由主义者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否定。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主要的观点还是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会减少本国贸易利益的方面。本文认为,贸易条件并不能准确衡量一国的贸易利益,后发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贸易利益的变化需要更加动态的去考虑。

(一)贸易条件衡量贸易利益的局限性

1.多样的贸易条件难以全面有效反映贸易利益的内涵

贸易条件不仅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还包括要素贸易条件,但每种贸易条件的概念都存在不足之处。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交换能力的强弱,属于效率范畴,它的改善不一定伴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所以很难反映出由于贸易规模扩大带来的动态利益的产生;收入贸易条件在价格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察了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对一国贸易利益的影响,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的不足。但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收入贸易条件并不能很好的说明一国相对利益的变化,它忽视了单位商品的获利情况,有可能出现收入贸易条件改善、国民福利却持续恶化的情况;单要素贸易条件把价格变化与劳动生产率联系起来,考察了劳动生产率对贸易利益的影响,认为只要一国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幅度超过价格下降或上升的幅度,则该国贸易利益增加;双要素贸易条件综合考虑了价格、本国出口部门与外国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素,更能全面的反映了贸易利益变化的原因,但美中不足的是要素贸易条件很难量化。

2.分工模式变化引致的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不协调

以往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关系的争论是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为时代背景前提的。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增强,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深化,要素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新的主导模式。贸易条件研究的基础是一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它是相对某一国的产品而言的,是属地的概念;而贸易条件理论最终是要反映的是利益归属问题,是相对一国居民而言的,是属人的概念。在古典情况下二者是统一的,但在国家间存在要素流动的情况下,用属地概念反映属人概念就会出现不协调,有可能一国贸易条件恶化,国民福利却改善。而且在新的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不全归贸易国所有,其中一部分将被跨国公司所控制,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通过进出口来计算东道国的贸易利益已不准确。

(二)中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变化的实证分析

1.对贸易条件的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贸易条件总体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据统计1993―2000年,中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13%。分类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在考察期内出现了价格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而收入贸易条件却大幅上升的状况。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但从整体上而言,中国的贸易条件是趋于恶化的。

2.对贸易利益变化的考察

在开放条件下,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获取贸易的静态利益。根据金德尔伯格于1956年提出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对贸易利益影响的公式,并将收入贸易条件作为衡量静态贸易利益变动的指标,中国静态贸易利益的变动如下表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静态贸易利益的获取效率是不断下降的。虽然中国的静态贸易利益获取效率变低,但对于后发国家而言,贸易动态利益的经济效应远远大于静态利益的经济效应。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深入,中国利用的外资数量逐步增加,动态贸易利益获取的渠道更加宽阔。主要的动态利益是:

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FDI进入中国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本国稀缺的管理知识、资本等要素,而且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竞争,通过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关联效应、渗透效应以及示范效应,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1990年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工业制成品已占出口总额的94.54%,在出口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中国的产业结构已逐渐从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到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阶段。

对国内就业人员的吸纳效应。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贸易、投资的蓬勃发展使得中国一部分就业人员被顺利吸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统计,2006年外商投资单位就业人员大约为747万人,占注册登记就业人员总数的6.69%。

跨国公司战略性资源的外溢效应。跨国公司最主要的战略性资源优势来源于垄断性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国内的技术进步一部分就是由跨国公司的技术扩散来实现的。

因此,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背景下,传统的贸易条件衡量贸易利益的作用被弱化,相对于改善贸易条件而言,后发国家更应注重动态贸易利益的获取。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上面的分析表明,贸易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贸易利益得失,但在实际应用和反映国际贸易长期的动态利益时存在较大的缺陷。对于广大的后发国家而言,大多数都会面临着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这是因为:后发国家大都工业基础薄弱,出口产品以价格低廉、附加值低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起点低引致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先发国家快等。但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完全意味着后发国家贸易利益的损失。由国际贸易带来的对国内经济的拉动,如技术进步、结构升级、制度优化等,贸易条件指数无法一一准确衡量。因此,后发国家贸易利益的获得与维持须从多个方面客观考虑,处理好短期损失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大国,必须对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贸易利益的得失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但最终有利于国家发展壮大的政策。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坚持并不断努力的方向是:

(一)比较优势仍是基础,不断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

我国贸易条件之所以不断恶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几乎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廉价劳动力成为我国的比较优势。在现行的多种分工模式并存的分工格局下,究竟是坚持还是摒弃比较优势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本文认为,在要素分工为主导的新的分工格局下,比较优势仍然是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及投入要素组合的最佳比例共同决定的。我们不仅要考虑本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我国的现实比较优势――劳动力优势,获取贸易利益,又要注重进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维护和扩大贸易利益。具体来说,要从以初级产品和附加值低的工业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高附加值工业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初级产品和低端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也不能忽视,应加快其与先进技术与要素的有效结合,实现比较优势的高级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贸易条件也会起到改善的积极作用。

(二)适时培育稀缺要素,并提高原有要素的使用质量

当今的国际分工格局是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生产要素的国际差异成为国际分工的基础与核心。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特征是要素的全球流动,但不同要素的流动性强弱是不同的。我国劳动力大部分属于一般加工型的劳动力。流动性极低,这就决定了在全球贸易的利益分配中,我国处于不利地位。从参与国际分工的长远目标和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不仅要考虑对国外要素的合理利用,而且重点要考虑对稀缺要素的培育,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稀缺要素培育中,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制度竞争的基本理念。要创造一个有效的体制环境,以形成稀缺要素的成长环境。除此之外,提高原有要素的使用质量也是改善贸易条件、维护和扩大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劳动力要素的素质从整体上来看还明显较低,为此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储备各种人才资源,尤其是高技术人才与先进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改变我国在国际上的要素弱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隋福民,饶鹏.开放条件下贸易利益内涵的界定及其相关理论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07,(1).

[2]张二震.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及其实现机制[J].南京大学学报,1995,(4).

[3]刘力.贸易的动态利益与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1997,(5).

[4]赵顺龙,赖寒.基于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贸易条件研究[J].学术月刊,2004,(12).

[5]和睦.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比较与实证分析[J].新疆财经,2006,(1).

[6]张先锋,刘厚俊.我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关系的再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6,(8).

[7]任燮康,胡东波.国际贸易利益新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8]陈利霞,王长义.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的维护[J].商业研究,2005,(3).

[9]任志成,马志娟.论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利益[J].国际贸易问题,2004,(6).

[10]张幼文.从廉价劳动力优势到稀缺要素优势――论“新开放观”的理论基础[J].南开学报,200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