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集锦9篇

时间:2024-01-16 16:13:41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范文1

关键词: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2]。高中与大学时期是统筹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劳动品质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和融合剂,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液。通过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1.1是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热点,如何更好地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部署落地落实,需要以推进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为统领,以思政共性内容建设为融合点和着力点,有效搭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平台,才能破解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存在的难点。当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逐渐被广泛认同。然而,我们要看到,各大中小学普遍存在没有开设独立劳动教育课程及缺乏专业劳动教育教师等现象,这些滞后现象阻碍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以劳动教育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动主线,通过坚持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推动劳动教育高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促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1.2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渠道。长期以来,大学和高中思政课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以及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导致两学段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高。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各自授课对象的身心特点和规律等并不熟悉,这些因素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实践检验证明,劳动教育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渠道,能促使学生将课堂所授的劳动实践理论转化为内在自我标准,提升自我劳动品质和素养,进而转变为外在自觉行为习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力举措,各级各类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进劳动实践教育形式,引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热爱劳动习惯,提升整体育人效果。通过劳动教育连接纽带,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突破,打通两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的难点,切实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1.3是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学校对学生培养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按照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大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多措并举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当前,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在学科融合上下功夫,打通大中小学学校劳动教育的“任督二脉”,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方法,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内涵,推动劳动实践教育创新升级。只有让劳育筑牢学生思想之魂,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才能追求其它方面素质发展。纵观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小学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初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高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到大学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3]。不同学习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性质与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两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解掌握劳动教育知识。

2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现状

2.1劳动教育重视状况与两学段课程建设要求不统一。当下,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在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存在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认知存有偏差、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这是由于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欠缺劳动教育相关知识,进而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长此以往,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教学改革和学生整体素质提升。高中和大学是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价值取向。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受到高考的压力,更注重思政课理论的灌输及学生成绩考核,忽视劳动教育对高中生健康身心塑造的作用,缺乏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及基本劳动技能。大学思政课教师受到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更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讲解,对劳动教育理论讲解及劳动意识引导。同时,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劳动教育衔接存在教育理论滞后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难以满足两学段学生对劳动价值教育的期求。2.2劳动实践教育与两学段课程资源保障不协调。劳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当下,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在资源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学校劳动教学基地匮乏、校外劳动实践场所缺失及家庭劳动实践观念错位等。从学校方面来看,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基地,主要是组织一些校园文明志愿者活动及“三下乡”活动,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参与人数较少。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对劳动历史观方面的教育,缺乏对劳动生活观方面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思想上难以产生认同,参与劳动实践的欲望降低。从家庭方面来看,很多学生家长的劳动观念错位,一味强调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劳动技能培养,没形成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正确的家庭劳动育人导向有待进一步提升。2.3劳动教育激励评价与两学段课程教学评价不同步。当前,在我国大中小各级学校之中,存在部分学生主体能动性弱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3]。开展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的劳动教育评价,不仅有利于两学段思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调查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形式单一,很难做出有效的教育评价。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未能引导部分高中生明晰自身劳动主体地位。大学在实施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评价激励的作用,仅通过一些零散的课堂评价和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价方式,没能形成科学、规范、具体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两学段劳动教育通常被边缘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发挥好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能及时纠正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难点。

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路径

3.1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两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两学段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找准两学段思政课教学融合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体现出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性和多样性。一方面,高中思政课要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内容要适当融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注重校内劳动模范人物宣传,最好用身边劳动模范事例激发高中生认清劳动价值、增强劳动使命、勇担劳动任务。同时,劳动教育课堂要拓展至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高中生在家庭多承担家务劳动,参与校内外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劳动本领。另一方面,大学思政课要帮助大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大学思政劳动教育课,要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理清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创新意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具有一致性,共同致力于塑造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体系。3.2搭建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针对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课衔接不充分,要搭建两学段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教育作用,以学生实际劳动需求为本,营造良好劳动氛围,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一是,高中与大学要围绕校内劳动实践教育目标,统筹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建立完备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弘扬劳动模范和宣传劳动英雄活动,营造校内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同时,要提升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课教师培养质量。面对两课程思政课教师在劳动教育理论素养方面薄弱的现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授课,解读最新的劳动教育理论,助力其理论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引导家庭认清劳动教育的主流价值,避免产生错误的劳动阶级思想,并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劳动教育政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以身示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各项劳动,帮助孩子掌握各项家庭劳动技能。三是,要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资源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协助,打通家校社劳动教育的阻碍点,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机构组织的一系列志愿活动。通过家校社三方共同协育,拓宽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劳动实践技能。3.3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根据高中生与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课堂表现及课外实践等情况,建立科学详细的劳动教育过程评价标准。一方面,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主体。针对劳动教育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要改变当前关于劳动教育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重视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较总结性考核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目标。另一方面,构建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标准。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以理论知识掌握和课外实践体验为评分标准,欠缺具体实施细则的评价。比如校内志愿活动加分数、班级搞卫生分数及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标准分多少,没有具体的明确分数,这种较为粗糙的评价方式很难激发学生长久投身劳动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学生在劳动贡献大小,精心核定劳动教育各环节分数,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奖惩制度,每个月公布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3.4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保障体系。当前,制约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困境,根源在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战。现阶段思政课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目前思政课的组织形式尚未能够做到大中小各学段的有机联动有关[4]。因此,要创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组织,打破两学段思政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双方思政课教师交流与联系,融通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平台。一方面,打破区域内高中与大学两学段教学隔阂,推动成立区域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团队联盟,并下设两学段思政课集体备课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工作小组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建设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共促的交流平台,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师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构建高中与大学学校内部劳动教育教学共同体。通过定期召开劳动教育专题座谈会或论证会的形式,以着力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形成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以期实现劳动教育更高效地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范文2

关键词:劳动教育 学生素质策略 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每当我担任高一的班主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层次的学生,颇费心机。最令人头痛的是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温室中的花朵。在家很少劳动,在小学、初中时,值日马虎草率,随便涮几下便走人,甚至不参与。

环顾社会:70、80岁的老人奋战在田头,山头,忙得不亦乐乎;而18、19岁的青少年闲混在室、老年协会活动室,闲得不亦乐乎。他们喝酒不醉;麻将不睡,美其名曰:社交活动。

据统计表明,现在的刑事犯罪有年轻化的趋势,二十多岁的青壮年三五成群,无所事事。有的组织涉黑团伙,靠收“保护费”来“潇洒”地生活;有的经不住黄、赌、毒的诱惑,走上了偷、抢的不归路,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我校曾3位学生毕业后,因好逸恶劳,找不到好的工作,又不愿参加农业劳动,开车抢劫,其中一人被判死刑,一人死缓。

总书记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综上所述事实,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小缺少劳动教育,劳动锻炼,尤其是艰苦的体力劳动教育和锻炼,没有劳动习惯,害怕体力劳动,好逸恶劳,以艰苦奋斗为耻,骄奢淫逸,不珍惜劳动成果,浪费财物,比穿戴,追名牌,攀档次,赶潮流,花钱如水,月光族,刮老族,铤而走险,酿成恶果。要改变这一状况,重要途径是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艰苦的体力劳动锻炼,勤劳是幸福的左手,节约是幸福的右手,通过劳动使学生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尊敬劳动者,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高。即古人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其益所不能。”

二、劳动教育是新型劳动者的必然要求

“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人类从腰骨竖起,前脚变成一双可自由活动的手,进步便一日千里,超越一切动物。自从这个划时代的解放以后,人类仍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用以从事于最高之创造。假使人类把双手束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我们要在头脑指挥下用双手使用机器制造,使用武器打仗,使用仪器从事发明。”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同样教育了人类,也一定能培养人类良好的素质,正因为有的人不劳动、怕劳动、厌恶劳动,由此产生了赌、毒,走上了偷、诈、抢等犯罪道路。劳动态度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不劳动是好逸恶劳之源。香港成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明珠,这同“香港无闲人”不无关系。香港的繁荣昌盛正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因此要从根本上减少、消灭赌、毒、偷、诈、抢等不劳而获之犯罪,还是要从劳动入手。殊不知解放60年来,对于犯罪分子,最重要的感化教育是劳动改造,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在内就是靠劳动改造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从劳动入手,解放孩子的双手,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使孩子们的素质全面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见在新时期仍有其现实的意义。

三、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劳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体力活动较少,学生体质下降:操场上跑不了几圈就不行了,体能大不如以前学生;军训了几天就有晕倒的;近视率居高不下……。在校期间,增加文体活动,如打蓝球、踢足球等活动,需要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田园劳动,达到动静搭配,四肢运动,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一个弱不禁风的学生不可能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也不可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服务和贡献。

(二)劳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良好情感形成

俗话说“家务劳动是知识小百科”。我们可以从家务劳动中学到许多知识,使我们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通过体力劳动,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的劳动实践,使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劳动效率的同时,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劳动实践,又学到新的知识,陶冶思想情操,培养意志品质,促进智力、情感的发展。情感主要依靠后天培养。良好的情感能促进智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劳动实践中,尤其是艰苦的劳动,为实现劳动目标,需要自信,情绪调控,不怕挫折,要有理论指导,从感性到理性,又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反复实践,熟能生巧,创新、取得经验,指导新的实践。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培养劳动习惯性,培养钻研技术的兴趣,动手、动脑的能力,真切体会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文化自觉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当的劳动可以使身体的各种器官机能更趁完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劳动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

学生一旦有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就会自觉地做好自己各项该做的事,有责任心,善于动手、动脑,有自己个性、特色,又好又快地完成各项劳动任务;通过这些劳动又巩固了学生自主、热爱劳动的习惯。

在遇到工作量大,复杂的劳动,需要同学的分工、合作,就如简单的教室卫生劳动,就有擦门窗、洗门、扫地、除灰尘等七、八种类型,需要全班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又好又快地完成,争取学校检查,获取优胜,培养集体荣誉感。

在劳动实践中,会碰到疑难困惑,需要与同学商量控究,要向有关专家咨询,要借、买相关书籍、报刊,自学、模仿、探究,在反复实践基础上,熟能生巧,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活动量越大越复杂的劳动,探究的问题越多,学生收获越大,全面素质提高越快。

开学的第一天,小王带几分自豪地告诉我一件颇有感受的事。暑假他和他爸爸到风机厂去切割钢板,在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材料上要割下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钢板。我爸爸及一些工人师傅只是凭经验,跟着感觉走,割下后几次次修改,既化费了工时,又浪费了材料。

于是他量了它的边BC=120,高AD=80,根据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的知识求得PN的长恰好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此时得到的长方形面积为最大。

开始师傅们好象不太相信,当师傅们按我的方法截下的钢板固然是面积最大的一块,师傅们竖起了大拇指,他爸爸在一旁偷着乐,别提有多高兴。没想到数学还真有用着呢!

自那以后,原来数学成绩不怎么样的小王,对数学更有兴趣了,更有探究的劲头。08年的高考数学取得了高分,总分上了一本分数线。

(四)劳动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源泉。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应该说我国社会人口中绝大多数还是体力劳动者。我们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还需要有相当体力劳动者,没有这些体力劳动者,交通的发达、城市的文明、市场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就无从谈起。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条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笔者曾对2005届所带班级53位学生作了抽样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体力劳动与学习成绩、热爱父母、勤劳节约、思想品质形成的关系。

调查对象:家在农村,学习成绩平均分以上、下各10人。

调查形式:问卷,电话采访,家访,个别访谈等。

通过调查情况看,能主动做家务,参加田园劳动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都位于中等以上,由此看来,适当的体力劳动不影响学习,通过体力劳动,他们更了解父母、尊重父母;自带菜上学,节约零用钱,折射出学生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的形成;适当的家务劳动、体力劳动能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四、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和策略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据统计85%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其父母、祖父母大部分是勤劳质朴的农民,劳动意识较强。但因子女较少,独生子女占了相当的比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要求不高,甚至没有。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劳动观念日趁淡薄,本人深感劳动教育不能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停留在口号上,需要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践措施进行劳动教育,这关系到学生成长大事。

策略一树立科学劳动观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邓小平同志早就明确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小平同志的精辟论述,揭示了“教育”结合的实质。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是人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思想、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如果说,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教育应作为德育常规,使劳动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策略二教师做好劳动表率

教师除了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外,更要牢固树立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形象,成为崇尚劳动的典范。

还记得2005年的第一学期,我担任了高一(2)的班主任。在第一个月学校的卫生考核中,我班卫生量化分在全校十四个班级中排行倒数第二。原来总有四、五个学生,值日马虎草率,轮到值日,不是忘了就是逃了,部分学生劳动技能也很差,扫地不干净,不会整理。

周五放学了,我走进教室,值日生早已逃之夭夭,室内桌椅凌乱,遍地纸屑,……。我先把教室打扫了一遍,然后将门窗擦干净,桌椅摆放整齐。

周一早自修,我早早地来到教室,观察学生的反应,特别留心溜走的小王、小李等同学的态度。刚一进教室,学生好象发现什么似的,四处张望,继而是相视而笑,还不时有同学低声议论:“今天教室怎么这样整洁?是谁值日?”。没值日的几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若有所思。

见时机成熟,便说:“值日工作,既是整洁学习环境,又是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技术,同时也是培养你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要不然,小小的一间教室,不足百平米,何劳你们五十三位同学,我一人不就足够了!……”

下午,没值日的几位学生主动地找我对值日的事表示了歉意,并表示今后会认真负责。我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诚恳地接受了他们的歉意,也没有对他们作出处罚。不过第二天我将值日不认真的学生分散重排值日表,以认真负责的学生为组长,及时监督检查。并且在这二周内我每天亲自动手,认真指导。在学校的一次大扫除中量化考核分排在了全校的第一位。全班拍手称快,劲头十足,那种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

几周后,学生都不逃值日了,并且都很认真,一个年下来,我班的卫生量化分居然一直保持前二位。

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行动的榜样,远比一味地指责或说教有力的多!

策略三 父母做好劳动楷模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主动与家长沟通,引导父母做好劳动楷模。

1.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充分利用家长会,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坚定的劳动观念,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教育子女,身体力行。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样做”。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劳动教育学校一肩挑的被动局面。

2.引导父母言传身教

父母应该注重言传身教,注意家庭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让孩子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一个怕劳动,厌恶劳动的父母,怎能培养出勤劳的孩子,不懂得教育子女,一味地溺爱子女,只能害子女,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3.重视家长的反馈

在家庭教育上,我重视与家长订立约定,对一些劳动观念淡薄,劳动知识缺乏的学生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洗衣、做饭或参加一些必要的田间劳动。及时与家长沟通,保障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同步与和谐,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到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策略四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陶行知说过:“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学生在服务社会的时候,就可以从自己的家里学起做起”。我们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劳动内容,进行劳动训练。笔者构建了学生体力劳动教育资源五大系列:

类别 内容要求 劳动建议

自我服务 洗衣,打扫教室卫生 自洗衣裤,要注意探究季节不同,材料、质地不同衣料,洗法的不同。洗完后写说明文《怎样洗衣服》

家务劳动 烧饭菜,打扫庭院卫生,布置庭院 烧饭菜,有变化,平时外出就餐,注意观察。如豆腐有几种烧法,庭院布置,讲究艺术。

班级劳动 打扫教室,校园;布置教室,校园环境。 打扫卫生要讲究合作,又好又快,校园布置,教室布置讲究艺术,可观察别班或书上探究,完成后写《校园为什么这样美》

社会劳动 敬老院打扫卫生,清扫所村(街)垃圾死角,保护母亲河清理 敬老院劳动后,可访问老人,感觉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乡村卫生劳动,为母亲河洗脸,事后,可写文章呼吁社会讲文明、树新风,保护母亲河

田园劳动 帮父母、亲戚、邻居种庄稼,种树、养鸡、鸭、猪。 注意观察动植物习性,探究病害,怎样减少成本,探究市场行情,取得最大劳动效益,通过种树,呼吁大家保护生态环境。

策略五 建立常规,培养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时间有80%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认识、行为、习惯、品质”四者之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抓习惯,“用计划去管理,用好习惯去指挥,领导越干越高明”(魏书生)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必须将劳动教育,训练过程制度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强化到习惯,减少随意性。

我们可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城乡差别、是否住校等不同情况,制定必要可操作性的常规,把劳动作为一项重要德育内容列入行事历。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以高一年级农村通校生为例,共19点,简称“三三一三”劳动常规:

一日三件事:1、自烧早饭;2、傍晚打扫班级或家庭卫生;3、晚餐洗碗。

一周三件事:1、周五班级大扫除;2、周六烧晚饭;3、住宿环境劳动、清除垃圾等,保证两小以上。

一年月日13件事:

1、正月初一承担父母家务职责、洗衣、扫地、烧饭、洗碗;

2、三八妇女节,为女老师做一件好事;

3、母亲节,为母亲做一件好事;

4、3月12日植树节,种3-5棵树,成活率要高;

5、“五、四”青年节,参加公益劳动一小时以上;

6、“六、一”节为幼儿园小朋友做一件好事,(剪贴制作小朋友喜欢的礼物);

7、“七一”节为老党员爷爷做一件好事;

8、暑期保证参加体力劳动,不得少于假期时间三分之一;

9、9月1日,开学、参加全校大扫除;

10、9月10日教师节,给老师,尤其是老师做一件好事;

11、重阳、老人节,为敬老院、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

12、国庆节为村里或街道做一件好事;

13、元旦参加班级学校大扫除,迎接新年到来。

要注意三点:

1、考虑学生是消费者,做好事是体力上的好事,不要增加经济负担;

2、要注意安全,身体力行;

3、要注意积累劳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劳动效率。

五、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推动劳动教育的引擎,真诚评价、激励性语言,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让评价作为激励的载体,伴随劳动教育的始终。评价结构表如下:

劳动教育评价记载卡

四项评价原则:

诚信原则:要求学生如实记载劳动有效时间地点、内容、中肯评价劳动成果;一方面避免劳动教育,蒙混过关,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是从小培养学生讲诚信的品质。

自主性原则;小组评价时,要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自觉性、主动性、习惯性,听他说出对劳动的真实感受,注意主动劳动观念的培养。

合作性原则:要看学生在劳动中,是否合理分工,发挥合作者各自特长、优势、达到互补。通过合作劳动效率是否提高,而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探究性原则:要注重学生对劳动内容的探究、创新,在碰到困难时,有没有动脑筋、查资料、访专家,多角度、多方法探究。任务完成后的反思情况。

六、收获与感想

劳动观念的形成,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劳动教育的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笔者对所任教两批学生的作了抽样调查,劳动教育效果良好。98届的102名学生,99届的107名学生,共209名学生,未出现犯罪人员. 有186名学生,占89%,有稳定的工作,其中有一人获得当地”十佳民工”称号.有5位是种养植专业户,占2%,有2人利用农村山区的自然条件办起了生态休闲家庄,有6户成了本地小有名气的企业老板。他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白手起家,勤劳致富,获得村民的好评,政府部门的嘉奖。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范文3

[关键词] 家庭 学校 道德品质

当今,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独生子女的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好独生子女,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既有社会的、学校的责任,也有家庭的责任,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网络,才能更加有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在这三者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学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是每个家庭对社会应尽的神圣职责;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教师与家长应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从家庭教育来说,应该培养孩子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品德

1.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操

培养孩子心里有他人的情操,首先要从小做起。例如,饭桌上有孩子爱吃的东西,应该教会孩子怎么照顾到每一位家庭成员,而不是独自吃个够;在公共场合,教会孩子不能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工作、学习和休息等。家长可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打下基础。

2.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立精神

对于子女独立性和自立精神的培养,家长应有正确的态度,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例如,当父母出差在外的时候,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自己做饭、自己睡觉。当孩子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无论结果成功还是失败,家长都应该给予积极肯定,在表扬、赏识孩子的同时给他提出合理的建议。

3.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生活逐步现代化,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似乎劳动观点的教育被人们淡化了。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呢?除了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之外,让他通过劳动来获得父母或老师的奖赏,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劳动创造一切的喜悦心情,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在劳动中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4.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独生子女更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一方面,家长应注意的有:

(1)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尤其是如何看待学习成绩。

(2)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孩子容易用放大镜来看待别人的缺点,用显微镜来看待自己的弱点,要引导孩子胸怀宽广,性格开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

(3)引导孩子向生活中的强者学习,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4)让孩子多在生活的风浪中自我搏击。父母要帮助孩子在生活的风浪中经受锻炼。

二、从学校教育来说,应该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德育水平和德育效率

1.在各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特别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做充分准备。可以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在教学《铁棒磨成针》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进行小品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李白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懂得“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的道理。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

2.在教学中注重引导,知行统一,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道德认识只有在支配行为、评价行为时,才能成为学生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观点引导学生,目的在于促进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亲自参加行为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学《劳动光荣》一课时,重点是联系课文,突出学习目的,在学生明白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后,教师及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他人进行评价,联系个人实际对自己进行评价,介绍典型,树立榜样,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光荣的,懒惰是可耻的,是不可学的。

3.各学科的教学要融会贯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受到熏陶。比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恰当地引进音乐或美术,把枯燥的学习与音乐、美术合理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加深课文的意境,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样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

4.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品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只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输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实践活动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工作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教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是核心,所以,我们在各科教学中应适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应坚持常抓不懈。

让我们为人父母的担负起教育好子女的神圣责任,为自己家庭的幸福负责,为自己孩子的将来负责。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负责,为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培养独生子女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优良道德品质方面,家庭的功能与学校的功能需要相互协调,功能互补,从结构化的层次中寻找具体的方法。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范文4

前不久,在我校六年级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在48名学生中,平时都是自己盛饭的占45%,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的只占32%,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只占24%,自己动手做菜做饭的仅占6%,每天由父母整理学习用品的还大有人在。这些现象不难看到:孩子们由于有太多的长辈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越来越多,他们的劳动技能每况愈下,针对学生的状况,我校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实施了“劳动技术教育”特色探索,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那么作为教师,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营造劳动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老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做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以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不等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参与学生讨论,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2)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手畏脚,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是一个知识和技能掌握转换和运用的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清晰的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人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农村劳动,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我们有机会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有效利用课堂,落实劳动教育。在学校除了通过劳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外,充分利用晨读课和班队会主题课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教师节来临,学校大队部统一制作劳动内容《老师您辛苦了》;三八妇女节来临,学校统一劳动内容:献给妈妈的礼物。我们应该把空间留给孩子,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使其互相交流,互相提出具体的建议,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从而有效地进行劳动教育。

提供劳动实践机会,耐心指导劳动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好的,关键在于在理论教育的前提下,还要抓好劳动实践,因为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在长期坚持不懈地劳动实践中磨练和沉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础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享受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收获。比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今天我当家”“劳动多快乐”“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劳动技能比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对劳动的浓厚兴趣。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四、家、校劳动教育和谐统一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范文5

    所谓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指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 则。根据我国幼儿身心发展和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目的要求,提出以下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发展规律,以此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幼儿期的孩子,在生理的心理方面发展非常 迅速,独立生活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的 增长发生变化,所以在早期教育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 到。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无论 是让孩子学做一定有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某些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 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所谓 “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道理。要激励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孩子已有 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他就不愿学,也学不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它自己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 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既 要注意巩固孩子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并要启发、诱导孩子进 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 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 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要按照秩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有的家长不善于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传授知识或不了解知识的逻辑规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让孩子长时间学习、识字、看书。据 幼儿园问卷调查,孩子离园回家后,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公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只要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发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即使是学龄前儿童,虽然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但他们仍然是没有发展成熟的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学生思维方法和标准对待和要他们。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

    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 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的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当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幼儿本身条件。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学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家长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学这,学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学生负担,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要根据孩子身心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 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让孩子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长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有的孩子很自信,认为什么事情都会干,不妨给他一件较难的事情干一 下,他做完后,可适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自己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好,逐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么都不敢做。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完成后做对了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 加。甚至有的家长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学着做,其结果必然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应该懂得懒惰是万恶之源,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家长 要注意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和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

    三、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们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 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

    四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说: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位是第二个染缸,社会 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的,所以家庭这一道着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幼小无知的孩子,对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总想向大人学习他想做的事,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比如,通过教育孩子穿衣、吃饭,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爱护花木,不浪费食物,学着做些轻微的家务劳动等,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劳动观念的优良品质。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就能有效地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幼小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是游戏、玩耍和娱乐,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也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有效办法。孩子在游戏、玩耍和娱乐中认识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促进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发育成长 。家长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创造开展游戏和娱乐活动的环境。让孩子玩得高兴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得到实现,从而训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动手技能。比如,让孩子自己推动玩具汽车在地上跑,或自己骑小自行车,或把小木板、铁片、塑料瓶、玻璃瓶等放在水中,让孩子仔细观察,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深入水底,引导孩子自己做事,启发孩子进行思维,通过玩耍游戏等实践活动进行教育,对增强孩子体质,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一)爱而不溺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更为突出 。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不良品德和习惯不批评、不教育,往往包庇护短。吃饭穿衣一切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让家长干什么,家长就干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人说,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是促进孩子走上不幸道路的开端。这是值得每位家长深思的。

    溺爱的形式各有不同,但这些家长的共同特点是不把孩子看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而是看成个人的私有财产,忘记了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的基本目标。溺爱的结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因然是国家和社会,但首当其冲、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养成恶习,难以管教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例数不胜数。

    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无止境的。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 ,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这是每位家长需要注意的。

    第三,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品,一般应给予满足。若家长一时难以办到时,应向孩子说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既要积极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节约俭朴,防止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

    (二)严而不厉

    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前面讲了如何关心爱护的问题,这里再讲一下严格要求的问题。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范文6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教育就被列入基础教育的课程表。进入新的世纪,我们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觉悟。但由于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不重视甚至轻视劳动与技术教育,导致我们的学生劳动观念单薄,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消极,劳动习惯不良,劳动技能低下,许多农村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不但不爱劳动,而且轻视劳动,少数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独立生活,“高分低能”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实际,我校决定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特色项目应运而生,学校开发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分册――《烹饪》,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真正的身体力行中爱劳动、会劳动、善思考、能创造,通过把劳动技术的教育与道德情感教育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养成。

二、烹饪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技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小学的一个必修的基础性学习领域。烹饪课程充分体现了手脑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强调其基础性、探究性、参与性、实践性等特征的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理解以下理念,并付诸实施。

1.动脑与动手结合。烹饪领域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建立在操作学习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与习惯的综合性学习。

2.以项目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烹饪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如:进行一项设计,完成一件产品、一个任务、一样制作等),先后展开“决定――计划――实施――检验”这一系列教育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真正贯彻项目引导教学法精神的核心要素。烹饪教师要扮演另外一种角色,即由原来单纯的讲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建议者。学生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小组式、伙伴式或个人式。

4.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课程的设计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大小环境为基本背景,选取其中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的内容(如:环保观念与行为措施)来组织教学。烹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5.学习领域充分开放。烹饪课程其鲜明的生活性、现实性特征要求教学应尽可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三、烹饪课程实践的措施

烹饪贵在实践,在黑板上学炒菜,是绝对不能体验情趣、感悟真知,掌握技术的。要真正实施烹饪教学,必须要有充实的设施设备,才能保证以实践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劳技教育特色的健康运作。

加强领导。成立劳技教育研究工作室,建立学校《烹饪》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管理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分管负责人,把《烹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组织和实施。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结合本校实际,落实课程计划。积极、稳妥地组织学校教师和相关人员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烹饪》教育校本课程,使其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编写教材。我们除了以省编劳技课教材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外,还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根据安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迁移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编写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烹饪教材。

设置课程。根据江苏省课程设置的要求,我们依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开设、开全、开足课时,从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每周比我国现行课程计划多1课时,即每周2节劳技课,且连排,烹饪课3-6年级学生每月到烹饪专用教室实践一次,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式上课,烹饪课是我校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培训师资。为培训劳动师资,我们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到省劳技师资培训中心短期进修,一方面立足于校本培训,学校定期举行专题知识讲座,并以市级课题“学校、家庭、社区力量的整合促进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为核心,定期举办劳动教育学术沙龙,编印教师劳动教育论文专集。同时还邀请校外厨师到校对劳技教师进行烹饪指导,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专一会二学三”劳技教学基本功要求。近两年来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劳技专题论文或获奖40多篇。烹饪课教学故事《幸福的感觉》发表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劳动与技术》上。

装备教室。校内装备了“三室一厅”(烹饪室、缝纫室、农具室、劳技成果展览厅),德方资助使得我校的烹饪教室设备日趋完善,走进烹饪教室就如走进具有本地区现代化的家庭厨房,电饭煲、、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消毒柜等应有具有,学生操作台由原先的5组增加到10组,满足了小组教学的需要,学生兴趣极高,社会影响极好。

实践基地,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学校学习――家庭实习”将成为劳技学习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学生在烹饪课学到的家常菜回家后自己买菜、洗菜、炒菜,让辛劳了一天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歇歇,学生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而且逐渐帮持家务、养成孝敬长辈的美德,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德,体现我校劳技思想的内涵――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溢美。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范文7

(一)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子女成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倾向,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多于道德规范,每天关注孩子的作业胜过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人才,是先学会怎样成人然后才能学会怎样成才,也就是说孩子应该首先明白的如何做人;如果没有品德,即使有很高的学问仍然会步入歧途。可见,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才有德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有才无德只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破坏作用。只有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才能促进孩子成才,才能使孩子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创造价值。

(二)家庭道德教育关系

家庭幸福家庭道德教育是家庭幸福的杠杆。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许多家长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庭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由孩子的表现决定。孩子的好与坏,家庭首先尝到甜与苦;孩子健康成长,品德高尚,受到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表扬,家长的心里会感到无限安慰,家庭将充满欢乐;反之,孩子不讲道德,在外面做了缺德的事或违法犯罪,整个家庭生活就蒙上了阴影,弥漫着痛苦。

(三)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补充

家庭道德教育是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主导,家庭和学校具有统一性,同质同向地向社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但两者之间的作用和地位各有侧重点,都是不能缺少的,并随孩子的成长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其地位和作用呈动态消长。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庭道德教育的支持。因为孩子入学后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家中度过,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学校老师无法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也很难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作为家长

首先要认识到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教育。在新时期,以下几种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一)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师指

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子女形成的优良道德习惯的方法。实践与锻炼有利于形成儿童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品德行为不仅必须在实践中体现,而且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使品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既定的品德习惯。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讲清楚意义,还要帮助他们明确为什么做,这一点对孩子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意义。孩子明确了为什么也能在行动上更持久,使其品德表现更为巩固,他们也会更加乐于实践,更有参加实践与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并及时督促检查,并对实践与锻炼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不管孩子出现好的还是坏的品德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与反馈。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年龄特征和品德状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让子女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和生活自理性劳动等。

(二)说理示范法说理是家长用以理服人的方法

提高子女的认识水平,通过说服教育使子女形成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少年儿童由于阅历浅、认识能力不高,不容易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即使能肤浅地辨别。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常常做错了事而不自知,即使当他人提醒后,又不知为什么错以及错的危害有多大,仍然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可见要使儿童坚持正确的言行,改正错误,就必须遇事讲清道理,家长要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清楚错在那里,为什么错,错的后果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纠正错误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使他们应该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除了说理外,家长还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除了家长自己示范外,还可以发挥英雄人物如雷锋、张海迪等榜样的示范感召作用,利用榜样生动感人的事迹和榜样的人格力量打动孩子,使孩子感到可亲、可敬、值得效仿,并发自内心要向他们学习。

(三)品行评价法品行评价法是家长依据一定的品德要求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范文8

关键词:新加坡;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60-02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人口少的国家,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就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奇迹。成功的公民教育是新加坡能够迅速成长壮大的重要原因。如新加坡非常重视对民众道德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因此,我们国家能否平稳健康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核心思想观念,公民的道德伦理水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中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制度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同处于亚洲国家,同是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和教育,有共同的儒家的文化根基。因而新加坡的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然而我们不仅仅要研究和借鉴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清楚这种教育模式背后的价值理念,以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启示。新加坡公民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抵御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根本目标是造就良好的、有用的。背后的理念则是“必须使各个民族的后裔及其移民淡化对其民族的归属感,加强对新加坡本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内容

“公民”从法律意义上仅仅是民主政治制度下赋予其国民的一种身份,而真正的成为“公民”,需要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同时具有相应的公民行动,最终成为理想的公民。新加坡特别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引导,它的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国家意识的教育、东方价值观的教育、历史和国情的教育。

1.国家意识的教育。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又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新加坡政府十分看中对公民认同国家的教育,因而新加坡政府也特别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

2.东方价值观的教育。所谓“东方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面对多种族的新家坡,李光耀倡导的并不是照搬照抄的中国的儒家价值观。而是进行了结合当地国情和特色的改造。李光耀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这个国家公民自信的源泉。用传统的价值观进行公民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的自信和爱国精神。他为新加坡确定的治国理念是“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是来自于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的。新加坡又颁布了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几乎每个民众都能背出这五个共同价值观,它们吸收了各族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合理价值。总而言之,新加坡将传统的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现代化的阐释和运用,并不是直接的拿来主义,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适合国情,并得到广大人民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现在形成的独特的东方价值观。

3.历史和国情的教育。新加坡独立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艰辛的血泪史,也是生动的历史文化教材。公民必须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才能有知“根”的感觉。新加坡非常重视对民众进行历史和国情的教育,通过历史和国情的教育培养民众的忧患意识。新加坡还出版了《大战前后新马史料汇编》,这本书旨在用于国民忧患意识教育,通过真实的国人的历史和经历,培育其民众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二、新加坡公民教育的途径

1.学校教育。学校开设道德教育的课程,将道德教育寓于各科的教学之中。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课外辅导活动。2011年,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曾表示,要推广“品德与公民教育”的课程,在公民教育方面,要做到:“第一,我们的学生应成为忠心耿耿的公民,对新加坡有很强烈的归属感,为国家利益、防卫与安全献身;第二,他们应关怀别人,愿意尽己所能改善别人的生活;第三,在一个多元种族社会里尽力促进社会凝聚力与种族和谐;最后,对社区、国家及全球课题,应有能力作出反应,并作出正确的决定。”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的品德情感,决心、责任、爱心,这些是无法测试的,但是这些却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唯一检测的标准是如何把这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新加坡的公民教育非常注重家庭教育这个途径,“家庭为根政”是政府对家庭功能的总体描述。新加坡竭力维护三代同堂的家庭和大家庭制度。在大家庭制度中,兄弟姐妹互相扶持与支持,共同承担家族的事务和责任。随着时代的变迁,三代同堂的家庭正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但是政府在采取措施鼓励大家庭的存在。在大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接受长辈教育和家庭规矩的熏陶,保持大家庭的传统,可以有效的发挥家庭的教化、宗教、经济和政治的功能。因而,家庭教育这个途径是新加坡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3.社区教育。新加坡希望通过社区服务计划,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增强他们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由小到大,由社区到国家,一点一点的形成认同。社区服务计划主要采用一些敬老,助残,募捐,睦邻友好等活动实现。社区服务作为升学的参考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方式的社区活动。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李光耀还倡导了一场“文化再生”运动。他在年国庆献辞中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因为我早年先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世代,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的价值体系”。

三、新加坡公民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借鉴新加坡公民教育中的有益因素,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其中的新元素,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借鉴中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新加坡公民教育给我国有四个方面的启示。

1.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合理成分相结合,完善充实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张岱年先生曾提出了文化观的综合创新论,方克立先生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提出“马魂中体西用”。这些都提示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有机的结合,汲取儒家文化中有益的精神力量,比如在传统教育的内容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求“爱人”和“忠恕”;在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上主导思想是重义轻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生态伦理问题等。

2.利用国家的政策去落实价值观的教育,重视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撑。道德建设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道德建设的稳定性、可调控力和强制力都很弱,需要法律的支撑。新加坡的文化人认为“儒家理念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给儒家理念加上制度因素,就能够把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新加坡是用东方的理念,加上西方的手段,实现了国家价值观的落实。在实际中,新加坡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以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其公民教育集宣传说教与防范惩罚于一身,使得新加坡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楷模。新加坡政府为了推行孝,政府规定人们在购买房屋的时候,选择与父母同住会有一定的奖励,用国家政策推动孝的实行。李光耀认为,不惜任何代价,不让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孝敬父母的人才可能热爱国家。在一个家庭中,晚辈可以从长辈那里获得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优良文化传统。

3.重视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在价值观教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新加坡重视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践行价值观。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如加入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等。学校也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禁毒展等。新加坡非常注重开设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课程,组织各种学生社团进行实践活动和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使之内化为道德观念,形成道德素质。我国也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重视劳动实践的作用。劳动实践可以让人们真正的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劳动的乐趣,潜移默化的使人们形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美德,最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可以培育人们丰厚的情感,那种对土地、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亲近感。

总之,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国家意识的教育、东方价值观的教育、历史和国情的教育。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合理成分相结合,完善充实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利用国家的政策去落实价值观的教育,重视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撑;重视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在价值观教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吕元礼.新加坡治贪为什么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7).

[5]柳建营,姜越.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传承,2010,(4).

[6]杜文玲.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方法比较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4).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范文9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 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 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