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集锦9篇

时间:2024-01-26 14:40:13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1

关键词:地质灾害 降雨量 地质环境条件 人类工程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横亘于中国北疆,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地质及构造单元复杂。境内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种类型。由于自治区东西跨度大,气候条件在各个地带有所差别,但总的特征是降雨量较小,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带。全区年平均降雨量在25―450mm之间,中西部许多地区年降雨量在150mm以下。降雨量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形成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众所周知,中国地质灾害严重发育的地区是西南山区,主要包括贵州、四川、云南省及其周边省份的山地、丘陵区。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地貌形态为山势陡峭、沟谷深切,且气候较湿润,年降雨量在500―1,500mm之间。近年来一些危害性强的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多发生于这些地区,在影视纪录片中看到的典型滑坡、泥石流场景多数取自云、贵、川及陕南等地区。那么相比较而言,内蒙古地区山地、丘陵及荒漠广布、气候半干旱、矿产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其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危害程度等,与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有明显的差异。在受气象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共同制约和影响下,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以定性分析为主,就地质灾害成生的诸多制约因素中,选取主要因素降雨量、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先对各单要素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对多要素共同制约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所取得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进行验证,以期客观地论证内蒙古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并与国内地质灾害典型发育区进行简要对比,从而更直观地反映内蒙古地质灾害特征。

1. 气象水文条件与地质灾害成生关系

气象条件各种要素中,与地质灾害关系最密切的是降雨量,所以在此仅讨论降雨量与地质灾害成生的关系。泥石流的形成,除了沟谷中要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源,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水动力条件,才能携卷泥沙、碎石汇聚成泥石流。国内西南地区大型、特大型泥石流频发地带的年降雨量一般在700―1,500 mm。内蒙古自治区多数为半干旱气候区,年降雨量一般在25―450mm之间,并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规律。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年降雨量在400―500mm之间,中部地区年降雨量在200―400mm之间,西部地区年降雨量在150―300mm之间,最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雨量小于100mm。区域性的降雨量偏小,沟谷水动力条件不足,决定了其泥石流规模以小型为主。

崩塌、滑坡的发生除了受地质地貌条件制约外,与降雨量也有一定的关系。岩土体在降雨及地表水长期浸润、冲刷下,其裂隙、孔隙及软弱夹层长期处于充水状态,岩土体抗剪强度大大降低,极易促使危岩体形成,从而引发滑坡及崩塌。而内蒙古地区由于区域降雨量小,丘陵山区经常出现旱情,地表岩土体更多时候是处于干燥状态,因此仅从雨水及地表水的长期影响角度分析,降雨条件不利于引发大型的崩塌、滑坡。但在一些历时短、高强度的大雨、暴雨作用下,对于某些已经存在松动危岩体的原始边坡及人工边坡(道路边坡及采矿边坡),会在降雨及地表径流的冲刷、浸润下,诱发崩塌、滑坡的发生,但其规模多数是中小型的,其中以小型占绝大多数。

自治区降雨量偏小,且降雨量的60―75%集中在七、八、九月,这三个月也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易发时段。这只是就本地区而言,降雨与地质灾害发生相对集中的一个概念。相对于云贵川地区,自治区内七、八、九月降雨量仍然是一个低值,平均仅为150―180mm。降雨形式无论小雨、中雨、大雨或暴雨,均具有历时短的特点,大部分地区连绵不散的阴雨天较为少见,且降雨频次也较国内西南地区低了许多。所以七、八月份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仅在本地区是个集中发生的高峰期,但在全国范围内比较,这个时间段内灾害发生的频次仍然是较低的。

2. 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成生的关系

本文所述的地质环境是指非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状态下的地质环境。

2.1地貌条件

地貌条件是地质灾害发育的一个基本因素。山区及丘陵区地形起伏大,并有沟谷切割,许多地段形成陡坡及陡崖,存在临空面,具有崩塌、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山势、沟谷形态及切割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境内天然形成的地质灾害均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主要有阴山山地、大兴安岭山地及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阴山山地平均海拔1,500―2,000m,沟谷切割深度一般为200―800m,地貌类型属低中山、中山及低山丘陵;大兴安岭山地平均海拔900―1,400m,切割深度150―500m,属于低山及低中山;鄂尔多斯高原为起伏较缓的丘陵地貌,其东部清水河、准格尔一带,为碎屑岩沉积及黄土堆积的丘陵地貌。上述山地丘陵中,阴山山地相对较陡,坡度为30―50°,大兴安岭山势较缓,坡度多在15―40°,就相对高差而言,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属于中浅切割区或中等切割区。境内山区的沟谷形态,主沟极大的支沟多数为U型谷、拓宽U型谷,大兴安岭北段更为平原型河谷,只有一些次级支沟为V型谷。边坡陡立、沟谷深切的地貌只在山区纵深地带存在。这种山地丘陵的地貌条件决定其崩塌(滑坡)灾害的规模以小型为主,且分布密度小。

对于泥石流,其发育程度受流域形态、两岸坡体及沟床松散物贮量、流域植被覆盖率的控制。境内各流域相对高差多为100―500m;沟岸山体坡度多小于45°;主沟纵坡降一般为52―213‰;产沙区沟槽横断面多为U型谷;沟谷上游一般没有大型的滑坡、崩塌堆积物存在,仅为坡面风化及坡面流侵蚀形成的破碎岩土体,可提供的碎屑物源总体较少,河床松散物贮量一般小于5×104m3/km2;天然状态下河沟堵塞程度轻微;植被覆盖率大小不一,东部地区大于30%,中部地区多为10―30%,西部地区小于10%。根据泥石流严重程度数量化判别,这类特征的沟谷所形成的泥石流严重程度为轻微―中等。境内的大型泥石流较少,仅分布在大兴安岭南段中低山区,如兴安盟突泉县以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等地。

2.2岩土体类型

不同岩土体的工程力学性质有明显差异,坚硬岩体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大,抗风化能力强,不易破碎,因此硬岩类形成的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相对不发育。软弱岩石、含有软弱夹层的岩石,其强度低,具有形成崩塌的岩体力学条件。有关资料显示,崩塌主要发育在喷出岩、侵入岩、黄土类土和碎屑岩出露区,这类岩土体主要分布于阴山山地及其北缘台地与内蒙古高原相交地带。这类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含软弱夹层,遇水易软化。喷出岩、侵入岩在大兴安岭山地分布较广,岩性以花岗岩、玄武岩为主。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区域变质、动力变质作用,普遍发生泥化,具有压碎结构,原生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强度显著降低,岩石易碎裂,具有发生崩塌的岩体结构条件。此外境内东南部准格尔旗及和林县一带的黄土体,具有大孔隙及柱状节理,含钙质结核,具有湿陷性,也具有发生崩塌及滑坡的岩体结构条件。

在鄂尔多斯高原及阴山山地局部地段的碎屑岩区,其砂砾岩中含有薄层状砂页岩、泥岩夹煤层,具有软硬相间的岩性结构,其中的软弱夹层降低了岩土体稳定性,某些地段也会发育滑坡。

就岩土体条件而论,境内的阴山山地、大兴安岭山地及鄂尔多斯高原具有崩塌及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生的岩性条件,但大部分岩体属于硬岩、中硬岩及软硬相间的岩体,软岩与极软岩只在局部范围内存在,软弱岩土体分布并不连续。这种工程地质条件的岩土体,在某些具有临空面的边坡陡崖上会产生危岩体,但危岩体体积较小,多数小于1×104m3,危岩体崩落后可形成一些小规模的、非集中分布的崩塌或滑坡,崩塌、滑坡产生的碎屑又成为泥石流物源条件。

2.3其他地质环境条件

前述地貌及岩土体类型是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因素,其次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也与地质灾害的发育有关。境内地质灾害分布较多的丘陵山地,也是区域构造体系主体构造线展布的位置。断裂、褶皱的发育导致岩体结构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从而诱发崩塌等灾害发生,因此地质构造间接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抬升、河谷下切,直接影响地貌的发育形态,也是地质灾害成生的间接影响因素。区内未发生过因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因此可认为区内地质灾害与地震关联度较小。综上所述,区内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综合制约着地质灾害的成生,在这种天然地质环境下,多会形成一些以小型规模为主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其发生强度及危害程度均较小。

境内无天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包括岩溶塌陷与采空区地面塌陷,境内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小,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区与东缘清水河县一带,由于气候较干旱,北方岩溶普遍不发育,岩溶化程度较低,未形成岩溶塌陷。因此境内的地面塌陷只有采矿引发的采空区地面塌陷。

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统计,在天然地质环境条件下,阴山山地地质灾害在区内相对最为发育,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因地面塌陷全部由人类活动引发,与地质地貌条件关系不大,故不作统计),分布密度为0.79处/100km2;其次为大兴安岭与鄂尔多斯高原,分布密度均为0.19处/100km2(见表2―1)。全区参与统计的各地貌类型总的地质灾害分布密度为0.17处/100km2。而云贵川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体陡立,坡度在60°以上的山体广泛分布,相对高差达2,000m以上。沟谷狭窄而深切,多数为V型谷,峭壁峡谷很普遍,边坡临空面发育,地质灾害分布密度大于2处/100km2。相比较而言,内蒙古地区在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总体较低。

3.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成生的关系

据前述,内蒙古自治区在半干旱气象条件、天然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条件下,仅能形成一些以小型规模为主的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无地面塌陷形成,天然状态下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总体较低。区内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多数与采矿及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即由人类工程活动改造破坏了天然地质环境,使得原本稳定的地貌地质条件逐渐趋向于不稳定,进而促成不良地质现象及灾害的发育。因此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成因。

3.1崩塌、滑坡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

有关调查表明,在天然地质环境下,在某些低中山区及丘陵地带,在有人口居住的陡坡、陡崖附近,会发生一些小型崩塌,对山区农村的房屋、财产及牲畜造成危害,但人员伤亡极少发生,危害程度总体较轻。规模较大、危害程度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多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区共发育崩塌隐患点1154处,其中54.8%都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规模为大型以上的62处,其中47处与工程活动有关;滑坡共99处,其中57处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大型以上规模的14处,其中9处与人类活动有关。全区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崩塌、滑坡占总数的55.0%,其中大型以上规模的崩塌、滑坡中,人类活动成因的占73.7%(见表3―1)。境内引发地质灾害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修路切坡、露天采矿切坡以及工程开挖废弃物排放。

3.1.1道路边坡崩塌

近年来随着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工程发展很快,在经过山地丘陵的路段,修路开挖边坡,使得边坡岩土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在原生构造裂隙的基础上产生了卸荷裂隙,在一些开挖过陡、超过稳定临界值的边坡上形成危岩体。在降雨、振动及大风等作用下发生边坡岩土体崩塌。这类崩塌及隐患普遍存在于山区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两侧边坡,崩塌形式主要以不连续的碎石崩落为主,对路面及防护设施造成直接损坏,同时还对过往车辆行人造成威胁,其承灾对象与危害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这类崩塌在经过丘陵山地的各条路段几乎都有分布,如G111国道赤峰松山区段、S210省道扎兰屯段、S209省道和林、清水河、凉城段、S314省道阿左旗段等,都是边坡崩塌较发育的路段。此外京藏高速、包茂高速、京包铁路、白阿铁路、大准铁路边坡也有崩塌隐患存在。已发现的区内大型边坡崩塌隐患有赤峰市松山区G111国道K479―483km潜在崩塌群。每年雨季,山区公路边坡崩塌时有发生,其特点是规模小,单点崩落碎石方量一般为数立方米至数十立方米。但崩塌点多、面广,发生频次高,崩落碎石常砸坏路面及挡土墙、护栏、排水沟,交通部门每年都要出资进行维护。

3.1.2露天采矿边坡崩塌

内蒙古自治区是资源大区,境内矿山分布很多,其中许多露天开采的矿山,因开采边帮过陡,形成危岩体并发生崩塌,其规模多为小型。崩塌对矿坑内施工作业的机械、车辆造成危害,并对施工人员构造威胁。2001年7月,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华远露天煤矿边坡发生崩塌,崩落大石块砸毁一辆正在作业的铲车,直接经济损失110万元。

3.1.3人工堆载引发的滑坡

为了施工方便,矿山开采剥离层及废土往往就近堆放,如果堆载下伏有不稳定岩土体,在堆积荷载的作用下,会进一步诱发滑坡的发生。区内典型的人工堆载引发的滑坡有赤峰市元宝山区露天矿排土场滑坡。

该滑坡于丘陵区,岩性为第四系黄土,岩土体结构不稳定。1998年4月开始出现蠕滑现象,2000年8月由于元宝山露天煤矿排土超载,引发滑坡,使灌渠、桥梁、农田及人工林地遭到破坏。目前矿山年排放剥离层及矸石等废弃物总量约750万吨,仍有引发滑坡的可能。滑坡危岩体总体积为1,512×104m3,属于巨型滑坡。目前预测经济损失为1,832万元,险情属于重大级。

3.1.4人工开挖坡脚引发的滑坡

低山丘陵区的某些软弱岩土体,因道路等工程建设开挖坡脚,改变边坡岩土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稳定性降低,从而诱发滑坡。

区内东南部的凉城县位于阴山余脉与晋北黄土区接壤地带,该县天成乡安家营子附近S102省道边坡为黄土,因修路开挖坡脚致使边坡黄土体失稳,2003年9月发生小型滑坡,其滑塌松散土体堆积在公路上,阻塞了交通,并使埋设在滑坡体后缘的通讯电缆错断并移动了位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

3.2废弃物堵塞河道形成泥石流隐患

全区723条沟谷存在泥石流隐患,其中因采矿及其他工程建设产生的废弃物堵塞河道,而形成泥石流隐患的有38条,占总数的5.3%。尽管人工成因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其所存在的险情及危险性较大。废弃物占用河道,雨洪期会在河道中出现迭水与卡口,从而引发危害性泥石流灾害。

区内因堆积物堵塞河道形成泥石流隐患的沟谷,主要有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霍寨沟、新城区哈拉沁沟、赤峰市喀拉沁旗楼子店乡上烧锅村兵狼沟、固阳县下湿壕镇白菜沟、凉城县麦胡同镇宋家沟等。矿山剥离废土、矸石、尾矿库排出的矿渣、尾泥等,就近在沟道中随意排放,大大小小的松散堆积体连成一片,堆积严重的地段甚至形成了堤坝,将河道截断,形成严重的卡口,上游来水受阻后如果冲垮堤坝,将形成危害性强的泥石流,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3.3 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

区内煤炭资源丰富,分布较集中的地区有鄂尔多斯、乌海、包头石拐、阿拉善左旗、赤峰、海拉尔等地。这些地区的煤矿多、规模大,开采历史长。一些井工开采的煤矿,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采空区经过长期的变形发展,顶板冒落,出现了地面塌陷。地面塌陷在区内大部分煤矿区内普遍存在,比较严重有东胜煤矿、赤峰元宝山煤矿、包头石拐煤矿、阿拉善盟古拉本、新井、黑山煤矿等。

赤峰市元宝山煤矿地面塌陷区面积约13.37km2,按规模划分属巨型塌陷区。塌陷区内长列式排布有数十个形状不规则的陷坑,深度30―40m。自1967年至今已发生过多次塌陷,塌陷灾害已造成2人死亡,3,000亩耕地裂缝无法耕种,水利干渠、砖厂、蓄水池变形破坏,有4个村庄被迫搬迁,造成经济损失5,438万元。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补连塔煤矿采空塌陷区面积15.3km2,为巨型地面塌陷。塌陷区内的伊乌公路路面开裂,树梁村居民院内裂缝丛生,房屋全部成为危房,无法居住。共损毁耕地1,300亩、草地17,000亩,被迫搬迁130户,直接经济损失4674万元。

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黑山煤矿塌陷区总面积7.54km2,为大型地面塌陷。塌陷始发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塌陷区内不间断分布有数以千计的陷坑及伴生地裂缝。塌陷灾害对矿区道路、天然草场及输电线路造成了严重破坏,累计经济损失达1,548.4万元,目前仍对矿区建筑、公路、输电线路及草地构成威胁,预测经济损失达2,370.4万元。

区内地面塌陷以煤矿采空区塌陷为主,此外还有某些铁矿区也存在地面塌陷,如包头市固阳县铁矿分布众多,目前多数为井工开采。该县铁矿分布集中的西斗铺镇和下湿壕镇已形成许多采空区,并发生了有重大危害的地面塌陷灾害。2008年6月,西斗铺镇巴兰沟铁矿采空区突然发生塌陷,造成7名矿工死亡的特大矿难;2008年下半年,下湿壕镇白银洞铁矿12号井采空区发生塌陷,陆续有两辆农用车掉入坑内,造成2人死亡。

自治区境内地面塌陷的特点是:均由井下采矿引发,即成因均为人类工程活动;地面塌陷仅分布在矿山,相对于崩塌及泥石流灾害,其单点数量少,分布比较局限。但地面塌陷波及范围大,常常毁坏各类工业与民用设施、道路、土地及生态植被,具有面状危害的特征,而且塌陷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危害程度高。

4. 各类形成条件综合分析

前述地质灾害形成主要与降雨量、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及人口分布条件(承灾对象)相关,但实际的灾害分布与致灾作用不是由任何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受各影响因素综合制约的。

阴山山地地貌为中山、低中山、低山及丘陵。单就地形地貌来讲,中山、低中山山势较陡,沟谷切割深,临空面发育,较之低山丘陵,易发育崩塌、滑坡。然而中山及低中山分布在阴山山脉纵深处,人口居住零星,缺乏承灾对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虽较发育,但不易发生灾害。而低山丘陵区从地形地貌条件上讲,不良地质现象较之中山区发育程度差,但该地段处在山区向平原区的过渡地带,人口密度大,工程活动强烈,承灾对象广泛,所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其中以阴山东段赤峰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喀拉沁旗和翁牛特旗最为发育,该地区山高沟深,岩体软弱破碎,人口密集,降雨量大,各因素均有利于地质灾害形成。

阿拉善高原的巴彦淖尔公、雅布赖、北大山一带,地质环境条件与阴山地带的丘陵山地相似,但由于阿拉善高原降雨量小于阴山山地,人烟稀少,人类工程活动弱,所以其地质灾害不甚发育。

鄂尔多斯高原大部分为丘陵,地形起伏较小,降雨量也小,就气象及天然地质环境条件而言,不利于地质灾害发育。但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建设速度很快,采矿及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大大增加了灾害易发程度,其中以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为主。

因此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应从各种影响因素叠加后的综合作用入手,才能准确把握地质灾害发育的客观原因。

5. 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共有四类: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塌陷在前期发展阶段出现地裂缝,由地裂缝发展为塌陷坑,在陷坑边缘也有伴生地裂缝出现。根据相关规范,这类地裂缝归属于地面塌陷灾害,不作为单独灾种列出。构造成因的地裂缝没有发现,因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目前也没有发现。

崩塌、滑坡、泥石流成因有二,一部分是在天然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另一部分是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地面塌陷全部为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四类灾害隐患中,崩塌分布广、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崩塌出现在低山丘陵区陡峭处,规模多为小型,对边坡附近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危害程度较小。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主要是修路切坡与露天采矿开挖形成的,崩塌形式以零散碎石、岩屑坠落为主。道路边坡崩塌对挡土墙、护栏及路面造成破坏,并对过往车辆行人构成威胁。露天矿边帮崩塌则对施工机械、车辆及施工人员造成威胁。境内滑坡灾害相对较少,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少数大型规模的分布在赤峰元宝山区、包头石拐区及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成因与崩塌类似。滑坡隐患虽然数量少,但较之于崩塌其波及范围大,所以滑坡一旦发生其危害也较崩塌严重。泥石流在丘陵山地分布也较广泛,绝大多数规模为中小型,其中人为成因的泥石流隐患主要是矿山工程等产生的废弃物占用、堵塞沟道所引发。泥石流灾害对村庄、田地及其他财物设施造成危害。地面塌陷灾害也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对土地资源、地表植被、公路、输电线路等造成危害。四类灾害中,就数量而言,崩塌占多数,其单点造成的危害性相对较小,但因分布数量多,其累计经济损失与危害性也不容忽视。而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一旦发生,其危害程度均比较大。

内蒙古自治区发育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多为低山丘陵,年降雨量小,天然条件下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规模一般较小,危害程度较低,仅赤峰等少数地区泥石流规模较大。

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境内重大地质灾害多为人类活动引发,其中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尤为严重,其危害程度高、危险性大。

根据目前调查结果统计,自治区境内地质灾害及隐患点总数较多(各类灾害总计2,346处),但因辖区面积大,人口密度小,因此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总体较小(相对于地质灾害典型易发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此外地质灾害发育还具有地域上的不均一性,中东部丘陵山地相对发育,中西部分布有大面积的荒漠、草原、戈壁滩,地形平坦、人因稀少,地质灾害不发育。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状况,基本体现了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低山丘陵地带地质灾害发育的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调查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2003.

[2]《内蒙古自治区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水文观测总站,1999.

[3]《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与评估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2006.

[4] 《内蒙古自治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2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很重要,这是防灾和减灾的重要步骤和措施。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研究常采取以下方法:

(1)在典型的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参数问题。如对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蒋家沟、大桥沟等泥石流的观测试验研究;对四川省汉源县沙河泥石流的观测研究等。

(2)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数和特征。

(3)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比如、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就应发出泥石流警报。

(4)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逐个详细记录。并解决信息接收和传递等问题。

(5)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

(6)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4]

灾害特点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由于降水(包括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它的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且重复成灾。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有3个条件:

1、 大量降雨;

2、 大量碎屑物质;

3、 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

连续降暴雨或突降大暴雨,山区会发生山洪暴发。如果山高坡陡谷深,乱石成沙土遍野,大量土石混入山洪之中,就形成粘稠浑浊的泥石流。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不仅可以冲毁所经路程碰到的一切,还可掩埋乡镇农田,阻塞河流。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且重复成灾。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3

关键词:防御 山洪 预案

中图分类号:Q14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高突发性暴雨山洪的应对能力,避免山洪造成群伤群死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结合我县防汛工作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巴彦县突发山洪灾害的应急抢险及人员转移。

自然情况

水系分布情况。巴彦县过境河流有松花江,境内河流有少陵河、泥河、漂河、五岳河、泉眼河、小柳河、猪蹄河、拉三太河、大荒沟、黄泥河、龙泉河、小金河、小银河和双林河等14条。除松花江外,较大的河流有4条:少陵河、泥河、漂河、五岳河。 巴彦县易受山洪灾害有7个乡镇16个村屯,影响3106口人。

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巴彦县地处中高纬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度至2.6度。历年平均降雨量为550―565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各季特点是:春季4到5月份,40年平均降水量为65.6毫米;6到8月季节水频繁,平均降水量407.2毫米。

经济社会情况

我县划分为18个乡(镇),包括1351个自然屯。全县有187069户,68.8万人,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219人。`巴彦县易受山洪灾害有7个乡镇16个村屯。

全县幅员面积313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8.31万亩。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1亿元。人均收入3700元。全县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加工业、饮食服务业、劳务输出等为主。

灾害损失及山洪灾害成因

我县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及易发区及典型山洪灾害。我县山洪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暴雨洪水,一般由较大强度的降雨而形成的洪水,一旦爆发山洪,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威胁。几年来,虽然没有山洪爆发,但是受山水冲刷和侵蚀,土地流失相当严重。

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造成我县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县的降雨量集中,主要在6 一8 月份,并且雨量大;二是近年来采石、采沙、烧窑取土、伐木等建设与生产活动,对土地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三是化肥、农药对植被破坏相当严重。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人类重用轻养,植被草场严重退缩,水土流失在区内程度不同的发生,流域上游山区,降水丰沛,土地条件差,植物种类单纯,极易形成暴雨径流,造成坡面冲沟,地表径流带泥土随水入河,由于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治理方式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体效益。

二是防洪设施少,缺少整体堤防工程规划设计,防洪能力低,防御大洪水能力差。

三是防洪意识差,防洪标准低。现有的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防洪投入资金整体规模偏小,投资严重不足,筹措渠道窄。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危险区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及人员分布情况以划分了危险区。

安全区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及人员分布、历史洪水淹没情况以确定了安全区。

安全区基本情况

安全区总人口 55000人,土地面积255000亩,可容纳转移人口12000人。

职责和分工

防汛指挥机构工作职责

县级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县级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的工作职责

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在县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县体组织乡(镇)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负责本行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具体负责监测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等信息。

信息组:具体负责对气象、水文等各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同时负责灾情统计,汇总上报。

转移组:负责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安全保卫搜救组:负责防汛抢险转移秩序和社会治安,督促撤离, 搜救被困群众。

后勤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报警信号。

监测通信及预警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降雨情况,根据我县各地的暴雨特性、地质地形条件和前期降雨量等,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情况,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溪河水位值。

实时监测

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

监测要求:各部门要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内降雨、水位等信息进行监测,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气象、水文部门要加强短期天气分析、水情分析和预测预报工作,对可能发生的暴雨山洪灾害性天气,要及时报告,用最短的时间,通过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通知指挥部。一旦降雨量和过水量达到临界值时,以便及早做好人员安全转移和防范工作,争取抗灾工作的主动权。

监测系统的设立:摸清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监测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测站或简易设施。

通信

通信方式

根据县实际和防御山洪工作的需要,发生山洪灾害时,县、镇、村、屯之间的通信可采用电话和专用警报系统等方式,屯内户与户、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可采用专用警报系统和锣鼓号等方式。

通信网络建设

县、镇、村、屯以及各观测站、监测组、信号发送员之间的通信,在现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均设置固定联系电话。各村、屯联系电话为现用电话号码,一旦换号,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人员。

预报预警

预报启用时机:根据暴雨天气预报,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将暴雨预警信息;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将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预警方式:当灾害预警信息后,各村应利用广播、鸣锣或用手提喇叭的方式向群众预警信息,并向镇、县防汛指挥部报告灾害情况。

预警启用时机

1 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暴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暴雨预警信息。

2 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即时向下游预警信息。

3 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 水库及池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相关信息。

预警及程序

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警报。其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如下:(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县防汛指挥机构,可参照县―镇--村―屯―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如局地突降暴雨、滑坡、山洪超过临界值或水库溃坝等,村委会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预警方式

我县发生山洪灾害的强度分为三级预警,即:黄色为Ⅲ级,橙色为Ⅱ级,红色为Ⅰ级。

(1)黄色(Ⅲ级)警报:当24小时内降小到中雨,预报降雨强度可能接近或达到临界雨量,来水流量有可能达到临界水位值和临界流量值时,而且降雨可能持续,预报将可能发生山洪灾害时,启动山洪预警系统,进入防灾状态,发出黄色警报信号。

(2)橙色(Ⅱ级)警报:当24小时内有中到大雨发生,预报降雨强度可能接近或达到临界雨量的1-2倍,来水流量达到临界水位值和临界流量值时,而且降雨可能持续,启动山洪预警系统,进入紧急防灾状态,发出橙色警报信号。

(3)红色(Ⅰ级)警报:当24小时内有大雨或暴雨发生,预报降雨强度超过临界值的2倍,来水流量超过临界水位值和临界流量值时,而且降雨可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启动山洪预警系统,进入特别紧急防灾状态,发出红色警报信号。

6转移安置

6.1 转移安置

6.1.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

发生山洪灾害时,根据危险区基本情况,我们要按照预案选定的路线迅速将山洪灾害可能危及的区域内所有人员转移到安全区。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因地制宜挖好排泄山洪渠道,防止屯内积水以至危及房屋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转移安置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宜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在遇到特大山洪时,要做好相关重点村屯的群众转移工作。根据人员分布情况,转移以组为单位。

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送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工作要求

一旦发生险情,工作组和村委会应及时向镇、县防汛指挥部报告,同时应急抢险队立即投入抢险救灾,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发生灾情首先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同时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抢险救灾

抢险救灾准备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4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台防汛方针,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根据《XX省危险区域人员转移避险工作手册》要求,全力做好XX乡防洪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结合XX乡实际情况,修定2020年度防汛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一、基本概况

XX乡辖区范围内包括14个行政村,现有面积60平方公里,总户数3186、总人口13613人,全部纳入本预案管理。辖区内通过的主要交通干道为省道宁古公路。

二、重点隐患部位

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XX村室头及XX自然村、XX村及XX自然村、XX村院后自然村、XX村XX村及XX自然村、XX村及XX自然村、XX村XX自然村、XX村XX自然村、定洋村、下竹洋村等15处。

辖区内高陡边坡分布在定洋村、XX村、XX等村,危及群众17户59人。

辖区内低洼地带分布在XX村、XX村,危及群众5户8人。

辖区内危房分布在XX村、XX村等村,危及群众15户34人。

辖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在XX村、XX村、XX、XX等村危及群众26户68人。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防洪抢险救灾指挥部

指挥长:XX(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常务副指挥长:XX(乡党委副书记)

副指挥长:XX(乡党委委员、综治副书记)

XX(乡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

XX(乡党委宣传委员)

XX(乡政府副乡长)

XX(乡政府副乡长)

XX(派出所所长)

成员:XX(党政办主任)

XX(陈坂片区片区长)

XX(三望片区片区长)

XX(XX片区片区长)

XX(武装部副部长、安办主任)

XX(土地所所长)

XX(林业站站长)

以上指挥部小组成员由乡直单位负责人组成,如有岗位调整以防台暴雨预案启动时的岗位负责人自动顶岗。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挂靠乡党政办。电话:XX,传真:XX。

(二)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检测组、信息报道组、工程抢险组、转移安置组、卫生救护组、学校安全组、治安保卫组

1、综合协调组:

组长:XX

成员:XX

工作任务:传达上级有关指示精神,通知各单位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事项,及时为指挥部提供有关决策依据,协调各机构的工作关系、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救物质、车船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及时了解水情、灾情,向指挥部和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及时将雨情、灾情、救灾办法和指挥部指令等通知各村及各有关单位。在防汛期间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

2、监测组:

组长:XX

成员:XX等堤塘、水库和区地质灾害点监测人。

工作任务:负责监测辖区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在每个村确定专人定时、定点观测监视,及时提供有关情况、数据与信息,如遇紧急情况可直接报告区防汛指挥部。

3、信息报道组:

组长:XX

成员:XX

工作任务:及时收集抗洪抢险救灾中的典型事例,做好信息宣传报道工作。

4、工程抢险组:

组长:XX

成员:XX

工作任务:做好在建工程停工通知,落实企业、施工队等安全防护措施;组织实施工程抢险应急和防护;加强供水、电力、通讯设施维护与抢修工作,尽快恢复水、电供应和通讯、保持道路畅通。

5、转移安置组:

组长:片区分管领导

成员:各村主干、包村干部等

工作任务: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6、卫生救护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由卫生院及各村医疗所等单位组成

工作任务:到灾区抢救伤病员,组织协调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采购和调运,指导医疗卫生防疫工作;加强灾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蔓延;做好救灾防病宣传,做到灾后无大疫。

7、学校安全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学校相关工作人员。

工作任务:及时将有关雨情、水情通报给教师和学生,加强各项防范措施,必要时及时组织转移,保障师生安全;组织做好学校救灾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8、治安保卫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乡派出所和村冶保主任、综治管理员组成

工作任务:做好防汛抗台期间治安保卫工作,确保防汛抢险正常秩序;在必要时,根据抗洪抢险指挥部的指令对有关地段实行交通管制,协助抢险和强制群众撤离。

(三)成立村级防汛抢险救灾应急工作组

各行政村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民主任为副组长,所有村干部及村两委成员为组员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应急小组。主要职责:在乡防汛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社会安定,确保经济稳定发展。

1、协助乡制定和完善防汛抢险救灾预案,组织参加防御演练,落实本村灾害防御避灾躲灾各项工作。

2、掌握本村山洪险情动态,收集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数据及时上报,并向村民预警。

3、组织巡查人员按规定进行水库、山塘、堤防、危房等险工险段、山体开裂滑坡等隐患的监测巡查。

4、动员和组织群众安全转移与避险、抢险,落实安置灾民及做好恢复生产,稳定全村工作。

5、认真执行上级的命令,积极组织山洪防御工程的建设等工作。

四、预警等级划分及应急响应行动

按洪水和台风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响应工作由低到高分为Ⅳ、Ⅲ、Ⅱ、Ⅰ四级。

(一)Ⅳ级预警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进入Ⅳ级响应

1)区气象局暴雨黄色预警,且暴雨可能对我区造成灾害。

2)未来3小时降雨量达到20.1-35mm、6小时降雨量达到25-49.9mm、12小时降雨量达到30.0-69.9mm、24小时降雨量达50.0-99.9mm;

3)前期雨量达到80mm,预计当日雨量40mm;

4)辖区内河流发生1-3年一遇洪水;

5)热带低压与台风警报并对我区有可能影响的。

2、响应行动

1)在接到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部署、通知或获得有关部门预报的洪水或暴雨情况后镇防指应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分析发展趋势及时向各村组天气预报或暴雨警报。

2)乡防指加强值班,实施24小时值班,乡、村领导带班。密切监视全镇雨情、水情,做好上传下达,通知各村组及防指各成员部门做好防御暴雨洪水工作。

(二)Ⅲ级预警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进入Ⅲ级响应

1)区气象局暴雨橙色预警,且暴雨已经对我区造成较大灾害。

2)预报未来3小时降雨量达40-60mm、6小时降雨量达60-90mm、12小时降雨量达70-110mm、24小时降雨量达90-140mm;

3)前期雨量达100mm,预报当日雨量达50mm;

4)辖区内河流发生3-5年一遇洪水;

5)热带低压与台风警报并对我区有可能较大影响的。

2、响应行动

1)在接到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部署、通知或获得有关部门预报的洪水或暴雨情况后,值班人员应立即向领导报告,指挥部即通知有关部门、责任人及时进入防御状态,实施24小时值班,乡、村领导带班,进行防汛部署、落实预警、防御等各项工作。村级组织应急小组人员进行防汛巡查(包括路、地灾点、低洼地带等),村委会应负责通知防汛抢险应急小组人员回村待命不得外出。当应急队伍接到集合命令时,应在15分钟内赶到指定地点。

2)可能受淹地段的农作物如即将收成,应立即组织群众抢收,尽量减轻灾害损失;

3)口头或书面通知居住在低洼地带的群众将底层财产往高层搬迁,并严密注视水情、风情,加强防范,做好低洼地、易滑坡、地灾点人员安全转移的准备;

4)对地质灾害点加强监测,并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络,做好相关防范工作和撤离准备;

5)督促辖区内在建工程施工单位及企业做好安全检查和防范工作;

6)对危险的路、桥、渡口等地方派出人员值勤,禁止行人通行,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Ⅱ级预警: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进入Ⅱ级响应

1)气象局暴雨红色预警,且暴雨已经对我区造成较严重灾害。

2)预报未来3小时降雨量达60-90mm、6小时降雨量达70-110mm、12小时降雨量达90-140mm、24小时降雨量达120-170mm;

3)前期雨量达200mm,预报当日雨量达50-99mm;

4)辖区内河流发生5-10年一遇洪水;

5)热带风暴与强台风警报并对我区有可能影响的。

2、响应行动

进入紧急防御状态,乡领导干部分别到包片村,除按重要防御状态部署外,还应做到:

1)根据山地灾害防治预案和上级指令,书面通知居住在危险地段的群众,组织动员该地段群众按各村转移方案就近转移至高处或安全地点,(必要时对不愿撤离群众应采取强制措施,将其强行撤离至安全地带),并做好安置工作。

2)加强重点地段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报告。

3)在建工程施工单位与企业根据安全检查情况,采取人员转移、停产等措施,确保安全。

4)组织干部、民兵在重点地段站岗放哨,密切监视水情、风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对被洪水淹没的路、桥应设立警示标志,严禁行人过往,确保安全。

5)抢险救灾队伍就位,准备好抢险救灾物质,随时待命。

(四)I级预警: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进入I级响应

1)市气象局暴雨橙色预警,且暴雨已经对我区造成特别严重灾害。

2)预报未来3小时降雨量达80-100mm、6小时降雨量达110-140mm、12小时降雨量达140-180mm、24小时降雨量达170-250mm;

3)前期雨量达300mm,预报当日雨量达100mm以上;

4)辖区内河流发生10-20年一遇洪水;

5)强热带风暴与超强台风警报并对我区有可能影响的。

2、响应行动

1)进入特急防御状态,根据上级防汛指挥部门指令紧急动员通告及防汛防台预案,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抗洪抗台抢险救灾;

2)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防台防汛重点部位的受威胁群众按制定好的转移撤退方案就高就近转移,(必要时对不愿撤离的群众应采取强制措施,将其强行撤离至安全地带),并做好有关安置工作;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5

关键词 酸雨;形成原理;环境;危害

中图分类号 X5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253-02

Analysis on Harm of Acid Rain to Environment

LI Ming-tao

(Xujing Town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Qingpu District in Shanghai City,Shanghai 20170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forming principle of acid rain,and the harm to environment caused by acid rain was analyzed,through the instance in Shanghai area,aimed to help people be conscious of the harm of acid rain on the environment and its extent.

Key words acid rain;forming principle;environment;harm

大气中的SO2在阳光、水蒸气和飘尘等共同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结果生成了SO3,而SO3随即以降雨的形式生成了酸雨降落至地面,淋洒在植物上,使得植物叶片表皮蜡质保护层受损,阻碍正常的蒸腾作用及气体交换过程。全国范围内众多的江河、湖泊、河流及生活在其中的鱼类水生生物受到酸雨的直接或间接的威胁[1-2]。当水体pH值下降到4.5~5.0时,许多鱼类将会死亡或濒临死亡。建筑材料表面涂层因酸雨腐蚀而失去光泽甚至变质脱落。酸雨中含酸量的空气物质可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尤其是在形成硫酸雾的情况下,其微粒侵入人体肺部,可慢慢引起或诱发肺水肿或肺部硬化等疾病的发生。酸雨作为一种严重的污染现象,不仅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许多方面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还可以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本文着重讨论酸雨的危害与影响,旨在帮助人们认识酸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及其严重程度。

1 酸雨形成的原理

一般情况下,通常认为清洁地区降水的pH值背景值在5.0~5.6,pH值小于5.0的降水被称为酸性降水或酸雨。酸雨之所以有酸性,主要是在降雨过程中混进了硫酸(H2SO4)、硝酸(HNO3)和一些其他的有机酸,其中硫酸起关键作用,而硫酸的形成就是来源于SO2的污染,大气中的SO2在阳光、 水蒸气和飘尘等联合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结果生成SO3,SO3与水滴接触并溶解,形成硫酸酸雾。这样酸雾以气溶形式飘荡在大气中,或依附于云雾和微粒尘上,如果遇到降雨的气象(环境)条件,硫酸被雨滴冲洗下来,降落在地面,从而形成酸雨。

2 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1 酸雨对土壤的直接影响

酸雨使土壤pH值下降,因而导致大量阳离子,特别是钙(Ca2+)、镁(Mg2+)、铁(Fe2+)等重要的营养元素从土壤中溶出和流失,造成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降低,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同时,土壤酸性增强也导致被固定在土壤颗粒中的有害重金属被淋溶出来,如铜(Cu2+)离子等,其被植物吸收或进入水体,加重了污染。且土壤酸化会导致土壤污染加剧和贫瘠化。例如:草坪禾草品种分为冷季型与暖季型2种类型。一般2种不同类型的草坪禾草对土壤的适应性不同,大多数草坪品种适宜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土壤(土壤pH值为6~7),如沟叶结缕草、狗牙根等。在草坪禾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若土壤遭遇到酸雨的淋溶,则此时土壤pH≤5.0,使禾草生长受阻,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减弱,禾草叶片开始逐渐出现枯黄,最后死亡变成干草。

2.2 酸雨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中的SO2在阳光、水蒸气和飘尘等共同作用下发生一些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结果生成了SO3,而SO3随即以降雨的形式生成了酸雨降落至地面,淋洒在植物上,使植物叶片表皮蜡质保护层受损,使正常的蒸腾作用及气体交换过程发生障碍[3-4]。其次,酸雨还破坏土壤中钾、钙、磷等一类酸性营养物质,导致植物在肥力不足的土壤中吸收不到营养物质(氮肥养料)而枯萎死亡。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1984―1993年),徐泾镇高泾、宅东、联民3个村的农民于7月15日至8月10日播种青菜、大白菜、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品种,出苗后幼苗长出2~3片真叶。每年的农历节气7月15日前后1~2 d内,一般情况下夜间普降中等以上的雨量。由于白天温度偏高,在26~37 ℃或偏闷热与大气环流共同作用下,普降2~3场酸雨,导致青菜、白菜等幼苗被灼伤,幼苗无法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而逐渐枯萎死亡。

2.3 酸雨对水体生物的影响

酸雨发生的地区,地表水明显酸化[5]。全国范围内众多的江河、湖泊、河流及生活在其中的鱼类(鳙鱼、草鱼、桂鱼、黑鱼等)水生生物受到酸雨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当水质的pH≤5.0时,许多鱼类将会死亡或濒临死亡。水体酸化后在土中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铜元素从土壤和底泥中溶出,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且水体的pH值降低至4.0~4.5时,此时会使鱼类骨髓中的钙离子含量减少,会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1982―1990年期间,上海市郊各县社队众多人工开挖的农田鱼塘内养殖的上层家鱼品种为鲢鱼、鳙鱼,中层家鱼品种为草鱼、鳊鱼,下层家鱼品种为青鱼(乌鲭)、鲤鱼、鲫鱼等。当年4月初在养殖家鱼品种之前,农田鱼塘里已经安装好增氧机设备,但每年盛夏7―8月季节中,多种家鱼摄食时间均在10:00―11:00,因而家鱼养殖户投放饲料到鱼塘里的时间必须在每天9:00―10:00时段内。每逢即将下酸雨之前的数小时,且温度过高(35~37 ℃),天气闷热,鱼塘内水体温度过高,并普遍性缺氧状况,当日白天一场大的酸雨降落淋溶到鱼塘内,此时多种家鱼均已吃饱,酸雨过后2~3 h,鲢鱼、鳙鱼、草鱼等大量浮漂于水面上,有的已死亡,有的即将死亡。此时一场大的酸雨若拖延到当天20:00―22:00(或再往后延)降落淋溶至鱼塘,浮漂在水面的家鱼数量要比白天少一些,分析其原因:一是当日白天多种家鱼上午已吃饱了食物,当天17:00以后,鱼体内食物消化已有60%以上;二是白天下大雨之前,鱼塘内水层普遍性缺氧,且尚未开动鱼塘内的增氧机设备,导致养殖户经济损失惨重。

我国从1999年开始颁布一系列有关治理环保方面的政策法令以来,由于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之上海广大农民的自觉遵守,自2000年以来有效地减少了酸雨的形成。从2000年起,上海市郊各县的家鱼养殖户农民一方面寻找1982―1990年期间酸雨淋溶到鱼塘里“家鱼泛塘”的真正原因与预防措施并认真学习有关家鱼养殖的科技书籍;另一方面养殖户之间互相学习和取经。在2个方面的努力下,家鱼养殖户已经基本掌握了在每年盛夏的7―8月季节里,在天气突变的情况下,如天气闷热、下暴雨(包括少量的酸雨)等,如何防止鱼塘里养殖的家鱼“泛塘”,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4 酸雨对现有建筑物与材料的影响

酸雨对建筑物材料及纺织品、皮草、纸张、油漆、橡胶等物质的腐蚀十分严重,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6-7]。材料表面的涂料经酸雨腐蚀而失去光泽甚至变质脱落。如在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市区繁华地段的南京路、淮海路宽敞公路两旁楼房上的广告牌,由于受酸雨的淋溶腐蚀,油漆失去光泽而逐渐脱落。其光洁坚硬的大理石建筑则被酸雨腐蚀逐渐松软,似石膏或脆石。须将这些松软似石膏的旧石材拆下来,经过石匠师傅重新复修才可恢复原貌,即光洁坚硬的大理石建筑。当时恢复了原貌的大理石建筑,到了2014年的今天仍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2.5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酸雨对人体健康能产生很大的危害,水质酸化后,由于一些重金属(如铅离子)的溶出,污染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在发生酸雨的地区,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的铅、铜、镉的浓度已上升到正常值的10~50倍[8-9]。含酸的有害物质在空气中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特别是在形成硫酸雾或雾霾天气的情况下,其微粒侵入人体肺部,可诱发肺水肿或肺部硬化等疾病,尤其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影响更为严重。

在2000年之前,上海市郊各县自来水厂的水源取口处,分别在上海黄浦江上游、淀浦河(黄浦江支流)等大江大河上游地区,在水质、质量、卫生等多项指标达标地段处取水。之后2005年前后上海市水务局对市郊各县自来水厂的资源进行改组整合,统一纳入由上海市水务局直接领导下的上海市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2012年后占上海原水供应总规模的30%左右。上海市目前最大的自来水源青草沙水库位于宝山区长江口的长兴岛西北方向冲积沙洲青草沙上。青草沙拥有大量优质淡水,2006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设成为上海的水源地,以改变上海80%以上自来水源取自黄浦江的现状,全部工程于2010完工。2011年6月,青草沙水源地(长江水源)原水工程全面建成并通水。其水质要求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供水规模逾719万m3/d,占上海原水供应总规模的50%以上,受水水厂16座,受益人口超过1 100万人。该项工程的建成和投入运行改写了上海饮用水主要依靠黄浦江水源的历史。截至2012年,青草沙水库是我国最大的“江心水库”,最大有效库容达5.53亿m3,设计有效库容为4.35亿m3,其拥有总长43 km的大堤,圈围总面积近70 km2的水面(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其中水面面积66 km2。水库蓄满水时,可在不取水的情况下连续供水68 d,可确保咸潮期的原水供应。青草沙水库建成通水后,长江原水和黄浦江原水供应比例将目前的3∶7调整为5∶5,其中黄浦江原水系统主要供应青浦、松江、金山、奉贤、闵行等区;2012年南汇支线通水后,这一比例调整为7∶3,彻底有效地解决了酸雨淋溶到江河中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

3 结语

降落至地面的酸雨主要溶入了地面上空至云层之间大气中的SO2[10-12]。我国从1999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治理环保方面的政策法令,如要求炼钢厂对烟囱限定节能排放无害气体,燃煤发电厂烟囱限期进行改建等。上海市郊各县社队在20世纪的1975―1982年期间引进对空气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如化工厂、小型农药厂、铸造(生铁翻砂)厂等,从2000年开始便大量退出市场或停厂关闭。此举措有效地减少了向大气中排放的SO2、CO2等气体污染物,尤其是SO2气体含量。空气质量逐渐改善和好转,生态环境条件得以逐渐恢复。

4 参考文献

[1] 贾,解静芳,范仁俊,等.酸雨和降尘污染对菠菜和生菜几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4):213-216.

[2] 宋莹华,庄众,吴忠振.临沂市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269-271.

[3] 胡晓梅,尚鹤,苟姝贞,等.模拟酸雨胁迫对银杏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9):106-109.

[4] 毛妮妮,姜卫兵.酸雨对彩叶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10):52-55.

[5] 刘新春,何清,艾力・买买提明,等.乌鲁木齐市酸雨特征及变化趋势[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5):10-14.

[6] 刘先树,黄钰,王磊磊.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和防治对策探讨[J].技术与市场,2008(12):64-65.

[7] 牛建刚,牛荻涛,周浩爽.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综述[J].灾害学,2008(4):110-116.

[8] 张士功,张华.酸雨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1):44-47.

[9] 陈明艳,姜显政,黄汝红.浅析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1):15-20.

[10] 陈启红,黄艳飞.酸雨的危害及防治[J].吉林农业,2011(5):244-245.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6

一、基本情况

我乡山洪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以崩塌、滑坡、危岩为主,其中较为严重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有4处。

二、2013年趋势预测

(一)降水预测

在汛期(3—10月),集中降雨和持续强降雨是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主汛期(4-6月)全乡的降雨量略多于去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降雨相对集中期,局部特强降雨引起的局面洪涝和衍生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高。后汛期(7-9月)降雨量与去年基本相当。

(二)山洪地质灾害发展预测

由于长期干旱,导致地表开裂严重,一旦降雨,必将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就变大。全年各时段均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地质灾害以群发突发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三)山洪地质灾害分布的主要区段

村10、11组;高龙8、9、10、12组;清水4、5组;红旗3、11、12组;以上4个村组的部分地带为防范重点。

(四)重点防范期

今年,我乡山洪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4-7月的主汛期。8-10月的后汛期,受暴雨等影响,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很大,尤其要加强连续集中降雨时期及此后数天内重点区段、重要灾害点的防范,必要时应采取临时紧急避让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村(居)委会应成立以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辖区内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所在国土资源局及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牵头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乡安办、经发办等部门各自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明确人员

各村委会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月报制度。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值班责任,做到人员到岗,向社会公布联系方式和联系电话,确保联络畅通。乡政府汛期山洪地质灾害值班电话:各村委会、各部门要按照山洪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做好山洪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的速报工作。

(三)立足防灾,辅以治理

1、国土资源所及各村委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洪科普知识的宣传培训,要进村入户宣传,让广大基层干部及受威胁群众懂得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切实增强山洪地质灾害和防洪防范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

2、各村委会要在汛期对辖区内山洪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各隐患(危险)点、危险区段的情况,对重点防护区段和重要灾害隐患点落实防灾责任人。

3、各村委会要对重要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对需要理沟排水的,组织人员完善排水系统。国土资源所要向上争取项目,对危险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对由工程建设引起的山洪地质灾害,责任单位要及时做好治理工作。

(四)完善机制,群测群防

重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由所在村委会明确防治责任人。完善村、组二级群测群防网络,及时报告和调整网络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国土资源所要及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落实巡查监测和报告责任;发现险情有扩大、加剧异变情况,或其他明显征兆,要及时上报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新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落实群测群防责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五)强化责任,明确主体

为了使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后治理工作能及时开展,防治在灾害治理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诿。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结合我乡实际,现再次明确防治主体和责任。

1、因采矿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诱发山洪地质灾害矿山企业。

2、因建校开挖山体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学校。

3、因建房开挖山体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建房户。

4、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主体为当地村委会。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7

关键词:上海市;道路;暴雨内涝;危险性;情景模拟;GIS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4.017

上海北滨长江,东临东海,南依杭州湾,是长江流域出海的门户,太湖流域的尾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低洼的平原地形使得水灾成为该市的心腹之患。上海的水灾主要包括黄浦江受上游太湖流域洪水下泄过境形成的洪灾、本地暴雨内涝形成的涝灾、沿海沿江地区受风暴潮袭击而形成的潮灾,有些年份甚至发生“三碰头”的严重灾害,给这座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制约了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暴雨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大,由此而导致内涝灾害加剧,相关报道较多但深入研究较少,不足以为科学防灾减灾提供指导,本文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利用历史内涝灾情及情景模拟方法,探讨道路内涝灾害的时空发展规律,对灾害管理提供借鉴。

1 上海暴雨内涝历史灾情概况

城市内涝是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出城市排水能力、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的灾害。城市是暴雨内涝灾害最显著的区域,上海市区暴雨积水几乎年年发生,仅积水深度、遭淹地区和范围不同而已,凡日雨量大于50mm或过程降水量大于100mm暴雨,都会给全市造成浸害[1]。上海市区,特别是中心城区(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卢湾、静安、徐汇),暴雨内涝造成的主要影响是马路积水和居民家庭进水。据统计,1980-1993年的14年中,因内涝引起的平均年积水路段251条,年均住宅进水户数5.27万户。从2000年以来上海中心城区遭受的较为严重的暴雨内涝灾情统计来看,市区暴雨积水马路数与住宅进水户数有一定的正比关系,即马路积水路段越多,进水户数越多;降雨量与积水路段、进水户数也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小时(日)降雨量越多,积水路段与进水户数越多[1]。据划定,年住宅进水户数十万户以上或年积水路段500条段以上的为特大灾年;年住宅进水户数在5-10万户,或年积水路段250-500条段以上的为大灾年;年住宅进水户数2-5万户或年积水路段150-250条段的为中灾年;年住宅进水户数2万户以下或年积水路段在150条段以下的为小灾年。照此等级标准,根据45年的上海市区积水资料整理分析,上海发生暴雨积水的中灾,平均每三年出现一次。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频繁发生的暴雨内涝造成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遭受巨大影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2]。

2 上海暴雨内涝成因分析及典型情景

2.1 典型内涝情景

台风是造成上海暴雨和风暴潮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引起内河水位骤涨,加大洪涝发生的可能性。“麦莎”是本世纪对上海影响最大的台风,全市普降大暴雨,中心市区的普陀、徐汇、长宁、虹口降雨量都超过了200mm,黄浦江最高潮位全线超过警戒线,市区内河最高水位普遍超过历史记录并逼近防汛墙设计水位,经采取停泵的应急措施才保水位不再上涨。据统计,上海市在“麦莎”侵袭中,全市受灾人口94.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3.58亿元,市区200余条马路积水(图1),5万余户居民家中进水。

冷暖空气碰撞导致的强雷暴雨也是上海内涝的重要原因,由于上海市区“热岛”效应明显,气温相对比市郊高出2-3℃,地面热量致使雷雨云团易加强发展,增大雨势。市区密集的高层建筑,也使气流运动的摩擦力加大,雷雨云团移动减缓,在市区滞留时间较长,降雨也更多。2008年8月25日上海入汛之后最大的一场暴雨,强度超百年一遇。这场降雨来势凶猛,徐家汇气象观测站117mm/h的降雨量是130多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卢湾、长宁、普陀、黄浦、浦东、闵行、崇明等地的累积雨量均超过100mm的大暴雨标准,降雨强度大大超过上海城市的排水能力。据统计,上海中心城区近100条马路积水(图2),近万户居民家中进水。受暴雨影响,徐家汇等地一度交通严重拥堵,全市共发生各类交通事故3165起,车辆抛锚694起。

从两次灾害情景看,由于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差异,积水路段的位置及数量有很大不同,积水路段的长度及积水深度也有很大区别,但中山西路、乌鲁木齐路等一些路段历次积水,黄浦、静安等地积水路段较密集,这与老城区排水系统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根据积水成因统计分析可得,“麦莎”187条积水路段,其中72条与排水设施未建、在建或者老化、标准较低有关,约占40%;2008年8月25日的短时雨有95条积水路段,其中56条发生积水和排水设施关系紧密,占60%。依此看出,市政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是上海暴雨产生内涝的主要原因,降雨强度越大,暴雨内涝中排水因素所占的比例越大。

2.2 成因分析

上海暴雨内涝的原因包括:①自然地理条件:上海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海陆交汇的沿海地带,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汛期降水集中,暴雨、台风、风暴潮等灾害频繁发生。上海地势低平易积水,赶潮河网密集,若内涝发生时赶上高潮位,则排水历时加长,灾情加剧。②城市化:著名城市水文专家L.B.Leopold指出“所有土地利用的变化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水文状况,其中城市化的影响最为强烈”。城市化改变了地表形态,减少雨水渗透,降低了土壤的调蓄功能,而“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又造成市区降水频率增大,雨时延长。城市化导致河流大量消失,失去了对瞬时暴雨的排泄作用,原有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无法满足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而使雨水积漫,排涝历时加长。③海平面上升和地面下沉:两者共同作用,降低市区地面标高,抬高内河水位,增加排水的难度,地面下沉形成的洼地也增大了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3 情景模拟下的上海中心城区道路暴雨内涝危险性评价

3.1 危险性评价方法

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方法有三类:一是以历史灾害分析为主的评估法,二是综合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的多指标评估法,三是结合灾害情景模拟的评估法。情景模拟法以一定历史灾害数据为基础,假定灾害事件的多个关键影响因素有可能发生的前提下基于成因机制构造出未来的灾害情景模型,从而用来评估灾害的不同致灾可能性和相伴生的灾害可能活动强度[3]。在国外,情景模拟方法评估灾害已相当成熟[4,5],国内的情景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流域或城市水资源配置[6-7]、水污染控制[8-9]及区域气温、降水等气候变化的模拟等方面[10-11],灾害方面,主要用于流域不同洪水情景决溢风险评价的研究[12-14]。

根据灾害系统的理论[15],危险性是灾情和风险评估的第一步,衡量致灾因子的致险程度。相比于其他方法,情景模拟以其扎实的机理和较高的精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基于情景模拟下的暴雨内涝研究有两类,一是以赵思健、王林[16,17]为代表,构建城市的地形模型、降雨模型、排水模型和地面特征模型,建立城市内涝灾害分析的简化模型,并利用 GIS空间分析划分计算粗单元,结合数学算法计算出每个粗单元内的积水深度,最后对粗单元进行平滑合并后最终生成城市内涝积水深度分布图。另一类,以李娜、解以扬[18,19]为代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解算二维非恒定流方程,对天津、武汉、西安等城市进行了内涝灾害模拟及风险分析。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与河海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的上海市暴雨内涝仿真模型[20],同样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解算二维非恒定流方程,针对上海特殊的平原河网城市特点,在内河和降雨边界条件等方面进行改进处理,建立了适应上海特性的暴雨内涝仿真模型,并通过对“麦莎”台风的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对上海市中心城区道路进行危险性评价。

3.2 上海中心城区暴雨情景设置与内涝模拟

根据上海市政部门采用的不同强度暴雨发生的频率(表2),假定中心城区的降水空间均匀分布,依照“麦莎”的降雨雨型(过程雨量时间分布),潮位设置为上海9711台风时的极端潮位,按照20年一遇、50年一遇的小时暴雨量标准设置两种情景,利用上海市暴雨内涝的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将模拟结果与中心城区主干道与次干道的数据层进行叠置,最终得到两种情景下的道路内涝水深分布,结果如图3、4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一次暴雨对城市不同地方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不同情景对城市同一地方造成的内涝程度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3 危险性评价与结果分析

根据内涝对道路产生的实际影响,并参考已有划分标准[21],根据水深将内涝划分为四个危险性等级:①I级:水深在5cm以下,基本无积涝;②II级:水深在5cm-20cm之间,轻度积涝,路面有积水,但对交通影响不大;③III级:路面积水在20cm-40cm之间,中度积涝,行人行走困难,交通受到明显影响;④IV级:路面积水在40cm以上,重度涝灾,车辆熄火、交通堵塞,道路两旁的商店和居民家庭也受到严重影响。利用GIS统计分析工具,求出每种内涝情景中不同危险性级别的路段长度,并求得该危险性级别路段长度占各危险性内涝路段总长度的比例,结果如表3所示。上海中心城区道路内涝积水以I级、II级为主,但20年一遇的暴雨就可以导致半数以上道路积水,这说明,排水系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另外,我们尝试构造危险指数,对中心城区各行政区的道路内涝危险性进行评价。针对每种情景,利用GIS统计分析各行政区每种危险性级别的被淹道路长度,并求出该长度在整个中心城区该危险性级别所淹道路长度的比例。按照各种危险性级别对区域整体道路危险性的贡献不同,给I级-IV级的危险性级别分别赋予权重0.2、0.4、0.6、0.8,最终,该情景各区域的危险性指数即为该区不同危险级别的道路长度在整个中心城区该危险级别中所占比例的加权和,用公式表述该过程如下,特定情景下各区不同危险级别的道路长度占整个中心城区该危险级别道路长度的比例:

gi(uj)=fi(uj)/Ci(i=1,2,...,m; j=1,2,...,n)

其中,fi(uj)代表各行政区每种危险级别的被淹道路长度,m代表危险性级别,n代表行政区域,Ci=■fi(uj)。Wi代表I级-IV级的危险级别权重,区域道路的内涝危险指数即为:

Hj=■gi(uj)*Wi

利用上述公式,求得两种情景下上海中心城区的道路危险指数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20年一遇暴雨情景下,中心城区各行政区的道路内涝危险性排序为:徐汇>虹口>普陀>闸北>长宁>杨浦>黄浦>静安>卢湾;50年一遇暴雨情景下,该排序为:徐汇>闸北>虹口>普陀>长宁>杨浦>黄浦>静安>卢湾。两种情景呈现的中心城区各区域道路的暴雨内涝危险性排序基本一致,且基本呈现三大类(如图5):①暴雨内涝形势严峻区域:徐汇区,这归因于徐汇区道路较高危险性级别(III级、IV级)的比例较大;②暴雨内涝形势较为严峻区域:虹口、普陀、闸北与长宁;③暴雨内涝危险性较低区域:杨浦、黄浦、静安和卢湾。总体呈现,中心城区的行政区道路的内涝危险性较大,这与历史暴雨内涝情景中显示的道路淹没状况基本一致。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对上海市内涝灾害成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历史灾情,初步探讨了暴雨内涝的发生规律,并通过两次典型内涝证实,市政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是上海频繁发生暴雨内涝的主要原因,降雨强度越大,排水因素所占的比例越大。并重点介绍了情景模拟法,并对国内暴雨内涝情景模拟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最终利用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已开发的暴雨内涝仿真模型,设置情景并对两种情景下的暴雨内涝进行了模拟。在以上情景模拟的基础上,考虑内涝对道路产生的实际影响,根据水深划分危险级别,并对上海中心城区整体内涝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最终构造区域道路的危险性评价模型,对中心城区各行政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徐汇区道路的暴雨内涝危险性最高。

参考文献:

[1] 袁志伦.上海水旱灾害[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2] 许世远,王军,石纯,等.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3):127-138.

[3] 葛全胜,邹铭,郑景云,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

[4] Dutta D, Herath S, Musiake K.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flood loss estimation[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3, 277(1): 24-49.

[5] Badilla, Elena. Flood hazard, vulnerability and risk assessment in the city of Turialba[J], Costa Ric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arth Observation (ITC), The Netherlands.

[6] 钟平安,余丽华,邹长国,等.流域水资源配置情景共享模拟系统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247-250.

[7] 朱一中,夏军,王纲胜.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宏观多目标情景分析与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3):103-106.

[8] 王少平,程声通,贾海峰,等.GIS和情景分析辅助的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J].环境科学,2004,25(4):32-37.

[9] 钱程,苏德林,姚瑶.情景分析法在黑龙江省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31(1):78-80.

[10] 莫伟强,黎伟标,许吟隆,等.全球气候模式对宁夏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5):104-108.

[11] 张光辉.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未来情景的数值模拟分析[J].地理研究,2006,25(2):268-275.

[12] 夏富强,康相武,吴绍洪,等.黄河下游不同洪水情景决溢风险评价[J].地理研究,2008,27(1):229-239.

[13] 张行南,安如,张文婷.上海市洪涝淹没风险图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3(3):251-254.

[14] 陈德清,杨存建,黄诗峰.应用GIS方法反演洪水最大淹没水深的空间分布研究[J].灾害学,2002,17(2):1-6.

[15] 史培军.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9.

[16] 赵思健,陈志远,熊利亚.利用空间分析建立简化的城市内涝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6):8-14.

[17] 王林,秦其明,李吉芝,等.基于GIS的城市内涝灾害分析模型研究[J].测绘科学,2004,29(3):48-51.

[18] 李娜,仇劲卫,程晓陶,等.天津市城区暴雨沥涝仿真模拟系统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2):112-118.

[19] 解以扬,韩素芹,由立宏,等.天津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分析[J].气象科学,2004,24(3):342-349.

[20] 邱绍伟,董增川,李娜,等.暴雨洪水仿真模型在上海防汛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8,34(5):11-14.

[21] 王建鹏,薛春芳,解以扬,等.基于内涝模型的西安市区强降水内涝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6):772-775.

The Hazard Assessment of Roads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Shanghai Based on Scenario Simulation

SHI Yo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China)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8

气象灾害是什么

大鸭梨听说气象专家有“法宝”能治气象灾害,赶忙跑到南宁市气象局,找到了认识的专家姐姐。

法宝嘛,有。不过我要先考考你。

没问题,随便考。我知道,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是天气、气候引起的灾害。我还知道,广西主要的气象灾害春季有干旱、雷暴、大风、冰雹、大雾等,夏季有洪涝、热带气旋、高温等,秋冬季有霜冻、低温冷害等……

这不算什么,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我要考你的是更实用的知识:气象灾害预警,是对付气象灾害的第一个法宝,下面常见的预警信号图标,你知道分别表示什么气象灾害吗?

这、这个嘛……哈,有啦!我的手机短信、微信上都接到过预警信息,我翻翻看就知道啦……

你呀,临时抱佛脚,真遇到灾害就来不及啦。同学们,咱们平时就要弄清预警信号的含义,可不能学大鸭梨哦。

(答案在第23页,你答对了吗)

知识传送门:大家注意到了吗?预警信号图标的左下角有个颜色说明,写着“蓝”“黄”“橙”“红”等文字。它跟图标的实际颜色是一致的,用来区分灾害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严重程度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减灾法宝是什么

嘿嘿嘿,知道啦。还有没有其他法宝?快让我见识见识吧。

行。请看――即将执行人工降雨任务的飞机!

知识传送门:气象部门不仅能预报天气,还能让局部天气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转化,这个过程叫“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等。它是用科技减轻气象灾害的一大法宝。

人工影响天气可在地面或飞机上进行。

啊啊啊!这可真酷呀。

我们知道,云中的水汽要凝结成雨滴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温度降低,二是有凝结核。如果温度不够低,或凝结核太少,就形不成足够多的雨滴。飞机上天后,会先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寻找合适的降雨云。如果云的温度和湿度都适合,工作人员就点燃机翼两侧的烟条,把催化剂播撒到云层中,增加凝结核,并降低云中气温,促使水汽凝成雨滴降下。

知识传送门:有意思的是,人工消减雨的原理跟人工增雨其实是一样的哦。如下图,一种方法是在雨云移动到保护区之前,通过人工增雨让雨水提前降下,就能在短时间里让保护区内不下雨或少下雨;另一种方法则是播撒更多的催化剂,反而能使雨“憋着不下”,这是因为云中的凝结核太多,凝成的雨滴就会太小、太轻,落不下来。好玩吧?

真威风!我好想坐上去试试呀。

看起来挺威风是吧?其实这项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险呢。

知识传送门:这种飞机的机舱不是密封的,飞上高空后就像上了高原,会遇到低温、缺氧等问题,头晕、呕吐那是家常便饭。同时人工影响天气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通常要在恶劣天气中飞行,飞机颠簸得可厉害了;而工作人员又要不停地走动工作,所以不能系安全带。不是勇敢、身体棒而且意志坚强的人,是做不了这项工作的哟。

终极法宝是什么

除了人工增雨雪、消雨、防雹、消雾,一些科学家又开展了更高难度的研究,如人工削弱台风、抑制雷电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就能变成现实。

哇,真棒!这就是对付气象灾害的终极法宝了吧?

不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还是太渺小了,所以真正的法宝,是防患于未然。

防患未然第一招:

建设生态文明,治标更要治本

大家可能都有切身体会,今年我国遭受的洪涝灾害格外严重,好多城市都开启了“看海模式”。近年来,极寒、高温、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频频来袭,给全球都带来了惨重损失。有研究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造成更多、更猛烈的气象灾害;而全球变暖,又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恶果。

可以说,这是地球妈妈在对伤害她的孩子们发脾气,为了让她恢复往日的温柔可亲,除了保护生态环境别无他法。党的“十”也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式很多,大家熟知的“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废物利用”等,都是咱们力所能及的好方法。咱们就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开始,把口号变成实际行动,好吗?

防患未然第二招:

防范工作要做好,学会自保很重要

今晚有暴雨、明天台风过境、局部地区有冰雹并伴随雷雨大风……接到这些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后,你知道该做些什么防范准备、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吗?快仿照下面的格式,自己建一本“安全手册”吧,让它成为你和家人、朋友的“保护神”!

知识传送门:“海绵城市”――这是近年来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打造宜居城市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要把城市变成一块“大海绵”,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减少积水、内涝发生;没雨时又可将蓄存的水“挤出来”加以利用,缓解用水紧张。一举两得,是不是很有创意?

咱们的首府南宁作为“海绵城市”的试点已开始了规划,同学们也不妨在家或学校里打造个屋顶小花园,为建设生态文明添一块“海绵”!

信号等级及含义

1.黄色――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2.橙色――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

防范措施

1.危旧房屋或地势较低处的居民,应及时转移。

2.暂停室外活动,如外出、田间劳动等。

3.……

安全案例

清晨,小杰走出家门,发现外面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小杰吃力地走着,突然前面闪出一位骑自行车的叔叔,两人撞到了一起。幸亏叔叔的车速不快,小杰才没有受伤,看到前方有两束灯光在移动,小杰这才想起来,自己的书包里有一个手电筒。他赶紧把手电筒打开,心想:“现在的我和小汽车一样,别人远远就可以看见了。”小杰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他就安全地到了学校。如果出门遇到大雾天,你会怎么做?

安全贴士

1. 不要盲目奔跑

在大雾天出门,一定不要盲目奔跑,否则很容易撞到其他行人甚至车辆,引发危险。

2. 使用醒目的物品

遇到大雾时,你可以打开随身携带的手电筒,也可以使用荧光棒等物品,提醒他人小心避让。

3. 待在安全的地方

如果雾气实在太大,让你迷失了方向,可以暂时待在安全的地方,比如商店、街心公园,等雾气散去后再前进。

4. 遵守交通规则

在大雾中行走,为了确保安全,走路时要尽量靠右。大雾使能见度降低,穿过马路时要格外注意,千万不能闯红灯。

安全小备注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9

关键词:滑坡;地震;地质构造;时空分布

0引言

中国是滑坡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据初步调查,全国大约有中型以上灾害点3万处,小型灾害点多达数十万甚至100多万处。1949一2009年的45年间,共发生破坏较灾害6000多次,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灾害事件至少有1200次。崩滑流灾害分布十分广泛。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上海等个别省自治区3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而最近,2009年6月5日下午,重启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发生重大山体滑坡事件,据2009年6月15日网上最新报道,事故发现9具遗体,另外有63人失踪,2008年9月8日,发生山西襄汾新塔矿业公司的“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已确认262人遇难,……,所有这些,都无不表明,研究滑坡形成机理及做好其安全防护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滑坡形成机理

1.1基本条件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变形滑动。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

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击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

1.2滑坡形成主要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1.3滑坡活动强度的主要因素

1.1.1滑坡自然因素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功能有关。一般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具体讲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有:

(1)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就越少。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讲,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越发育,形成滑坡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诱发因素: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大的高速滑坡。

1.1.1滑坡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1.4影响滑坡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

1.4.1影响滑坡时间规律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1.4.1影响滑坡空间发育规律

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等因素有关。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3)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在这些地区,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

上述地带的叠加区域,就形成了滑坡的密集发育区。如中国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就是这种典型地区,滑坡发生密度极大,危害非常严重。

2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2.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2.3滑坡灾难发生时的躲避措施

当遇滑坡发生时,至少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险的。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发生在甘肃省东乡县的著名的高速黄土滑坡——洒勒山滑坡中的幸存者就是在滑坡发生时,紧抱住滑坡体上的一棵大树而得生。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如群测群防站或县、市、地区及省政府,均设有“国土资源局”。该机构应责无旁贷地担当此项责任。并立即组织有关政府、单位、部队、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抢险救灾活动。

(3)政府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并通知邻近的河谷、山沟中的人们做好撤离准备,密切注视灾情的漫延和转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转化为泥石流灾害(即次生灾害)。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到的某些生命线工程(如水库、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发电厂、通讯设备、干线渠道等)所引发的次生灾害或第三次灾害的发生,如火灾、洪水等。注意调查滑坡是否有间歇性活动特点,尽可能确定其再次活动的可能性和时间。如果必要的话(需经有关专家或科技人员论证),应迅速设立观测点(站)或观测网,密切注视其变化动态,“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2.4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

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A.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B.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

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区的地下水;

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

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

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C.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A.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的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B.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C.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3结论

1、降雨、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当有大暴雨或是地震时,要加强观测滑坡,及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2、滑坡有同时性和滞后性的特征,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

3、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和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都可以降低滑坡频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以诚,钟立勋,1987,滑坡与泥石流,地质出版社。

[2]林年丰,1990,环境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991,中国滑坡分布,成都地图出版社。

[4]地质矿产部等,1991,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