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家庭养老的利弊集锦9篇

时间:2024-01-27 16:41:34

家庭养老的利弊

家庭养老的利弊范文1

为什么呢?所谓弊,对计划生育来说,就是每个家庭忍受独生子女,以及与独生子女有关的一些不良后果。就单个家庭利益来讲,有两个孩子,比一个孩子要好一些。当然,也有许多家长只需要养一个孩子就满足了。父母有两个孩子,就不容易对单个孩子产生溺爱。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就不会因为一个孩子离家太远而感到孤独。

从抚养老人来讲,中华文明,以孝为先。可是,一个孩子往往难以做到“忠孝两全”。任何一个人,在发展事业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力不从心,很难做到既照顾好父母,又把事业做好。如果考虑到三代同堂(有的四代)的情况,养一个孩子的问题更加突出。一对年轻的夫妇,如果各自有父母,父母还有父母,那么行孝的力度就更成问题。

我们打开微信,许多朋友在春节的时候,都不知不觉地拍了全家照秀幸福。一对爷爷奶奶,周围一群孩子,老人就会笑得乐开花。如果老人身边没有这么多子孙,总是一种遗憾和孤独。多一个孩子,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幸家庭因为不幸的原因失独而痛苦。

另外,能够给每个家庭生二胎的选择,至于自己要不要,本来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可以提高老百姓的整体幸福度。生二胎不仅对每个家庭有利,到了现阶段,生二胎对整体社会也有利。中国人口已经长期进入低生育状态。为了维系一个人口群体(国家人口)的正常发展(指长期不增长),一个妇女的平均生育率是2.2,而中国目前的妇女平均生育率已经达不到1.5。也就是说,就算现在放开二胎,如果不考虑今后从外国进口人口,中国已经进入长期人口下降的通道。

中国人均GDP,在2014年是7500美元,离全面小康水平还有一半的距离,离进入世界发达水平的距离,还要25年的时间。可我们现在已经出现严重的人口老化现象。现在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的提高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劳动力明显出现了短缺,适龄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数量从2011年开始下降,尽管短期内可以通过推迟退休年龄的做法来加大劳动力的供应量,但是,老年人的劳动生产率,毕竟没办法与年轻人比。

然而,中国目前面对的最大人口问题还不是老龄化和劳力短缺,而是结构扭曲和逆淘汰。有钱的、受教育多的家庭,政府工作人员家庭,都严格生一个孩子。农村人口、私有企业主多数生两三个。这是造成中国两极分化严重的一个因素之一。城乡差别,人口生育差别,导致教育差别。教育差别,进一步拉大城乡差别,使中国的二元社会,越来越明显。那些受好教育的城里人,更有希望赚更多的钱,而生孩子的欲望更低。那些受教育少的乡下人,孩子多,收入少,就业难,只能出去继续当农民工二代。

这种隔代遗传的富、贫、贵、贱,不是我们希望的社会常态,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客观事实。独生政策的长期推行,是这种无法弥补的社会富、贱传播最可怕的推手。

农村为什么难发展,就是因为管理的缺位,也是因为计划生育不对称推行所造成的逆淘汰效应。要知道,逆淘汰,城里人并不是得利者,而农村人肯定是受损者。这是一种没有赢家的逆淘汰现象。

家庭养老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 考试作弊 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然而,面对普及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以往被称为学习的“圣殿”、改变命运的“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因考试作弊成风而蒙尘。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十分普遍,如今更是出现了“不作弊则大学不完整”的不正之风。随着作弊现象的普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作弊的方式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如:考试过程中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抄袭夹带、传递纸条、约定手势、花钱请人替考、手机传递答案、使用现代化的作弊手段如微型对讲机、微型耳机、针孔摄像头等等。调查显示,有40%以上的大学生承认在考试中有过作弊抄袭行为。考试作弊现象已不容忽视。

高等学校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方式,它对于高校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优良的考风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是优良学风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体现高校学生诚信的重要方面。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一方面背离了考试目的,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扰乱了考场纪律,影响他人正常考试,直接威胁着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对学风、校风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作弊之风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引发诚信危机。加强考风学风建设,寻求有效的预防及根治对策已刻不容缓。

1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从社会角度来看已经是一种不诚信的社会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不良风气、缺乏正向引导的家庭环境、不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教学管理的不完善和学生自身因素等均是引发作弊的原因。

1.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在不断滋长并悄然进入校园,助长了“作弊不算什么”的不良心态。如今社会,“权钱交易”“制假贩假”“偷税漏税”等等造假现象早已数见不鲜,这些不诚信甚至违法行为在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们认为,与社会上形形的造假行为比起来,考试作弊不算什么。此外,校园周边甚至校园内部也是时常可以看到贩卖各种考试答案、出售高科技作弊工具和“办证”的宣传广告以及各种网络作弊途径,时时浸染大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觉得作弊“触手可及”。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成才渠道逐步多元化,读书早已不是唯一出路,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成才的观念。不少学生认为“读大学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学了有什么用,还不如去做兼职挣钱”“考试应付一下就行”“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他们上课不认真,甚至直接逃课,一到考试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作弊,殊不知作弊行为已然违背校规校纪和诚信道德。

1.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一学校,在学生成人成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经济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滞后,仍以为“学习的好与坏”就是“考试分数的高与低”,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为了不让家长失望,部分学生只能走作弊的“捷径”。此外,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没有做到以身作则,相反,平时不断给孩子灌输急功近利的思想,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言行已经对孩子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1.3考试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任然实行的是“一卷定乾坤”的考试方式,过于重视考试分数、排名和升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不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是造成高校学生作弊的主要动机之一。尽管现在高校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很多时候,学校仍然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情况和升学的硬性指标。此外,社会对人才质量标准的界定同样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进高校招聘时,盲目追求高分、高学历,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却是很少考核。这就很容易让学生进入“高分等于好工作”的误区。学生铤而走险通过作弊获取高分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1.4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得原有的诚信道德体系功能丧失,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失去了“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道德环境。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道德真空期,高校在诚信教育尤其是诚信应考方面做的尤为不足,大部分诚信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表面,缺少针对性,没有让学生意识到作弊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此外,学校在考试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考试知识覆盖面窄、命题方式单一并缺少审核环节、部分教师考前“划范围”、考试座次安排不合理、监考不力、阅卷评分标准模糊等。以上种种弊端给学生提供了考试作弊的环境和条件。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和社会接轨,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课堂秩序不严格,少数教师对迟到、旷课的学生不闻不问,缺乏责任心;备课不充分,上课应付了事,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也是造成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之一。

1.5学生自身因素

现如今,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并不断趋于低龄化。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成型的关键时期,控制力不足,心理素质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虚荣心强,但是平时学习又怕吃苦,经常迟到早退,为了不挂科或取得好的名次,考试时只能铤而走险通过作弊谋求“出路”。(2)从众心理严重。部分学生看到别人作弊后顺利“通关”,甚至拿奖学金,心理不平衡,争相效仿,从而导致作弊。(3)心存侥幸。现在不少大学生认为作弊被抓只是概率事件,而且被抓的概率比较小。这主要是监考时信息不对称所致,监考老师预防作弊的措施和处理作弊的流程单一,且已被大部分学生知晓,而学生作弊手段则是多种多样。(4)顾及“哥们儿义气”被动作弊。这类学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好,面对朋友的“求助”,他们有一种怕得罪对方或影响同学之间感情的心理,从而不得不被动参与作弊。以上学生作弊的原因均是主观思想所决定的,是高校学生作弊的决定性因素。

2大学生作弊的防范对策

由以上作弊原因分析可知,高校学生作弊的动机较为复杂,不是某个单一方面造成的。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遏制作弊顽症的蔓延。

2.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诚信应考的道德环境

有效预防作弊现象,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诚信应考的道德观念深入学生当中,才能真正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可见,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应考的道德环境尤为重要。对此,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加入诚信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接受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个人的诚信品质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2]。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定期开展学习校纪校规中关于作弊处罚的相关规定的座谈会、组织诚信应考主题班会、召开考前诚信动员大会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作弊的危害及严重后果,营造诚信考试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考试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

2.2完善考试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把考试当作检验和考核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实用性,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考试理念,从社会需求出发,创建有利于培养新时期人才的考核方式。弱化考试的评价功能,从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评奖评优标准、升学分数比重等方面深化改革,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积极探索并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2]。从考试形式来讲,淡化“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如考勤、作业、课堂问答等所占比重,并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基础课程可以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等考核方式,专业课程可以采取作品设计、答辩、实地调研、项目研究等考核方式。从考试内容来看,尽量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调整课程设置,使其能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此外,调整评奖评优过程中以分数高低作为单一标准的做法、降低升学分数比重,探索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同样有助淡化传统的考试方式,完善考试理念,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3严格惩罚制度,强化考试管理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作弊被抓当作小概率事件,归咎于自己运气不好,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考试纪律的松散,考试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规范考试流程、合理安排监考人员。大部分高校期中、期末等课程考试形式不规范,监考老师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考试流程,例如,默认学生自己安排考场座位、考前不检查证件、对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不规范行为都为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外部环境。此外,部分高校监考老师安排不合理,由于学生数量大,考试场次多以及某些人为因素,合理安排监考老师难度较大,很多课程考试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监考。对此,高校应加大对监考老师的培训和管理,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和具有实效性的巡考方式,把监考同工资绩效、评优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强化监考老师的责任意识,严肃考风考纪。②制定操作性强的惩罚制度。现如今,高校对作弊的处罚已经相当严格,但是属于“一棍子打死”,缺少可操作性,监考老师不忍心抓学生作弊也是造成作弊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对此,笔者认为应该视学生作弊情节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处罚,适当地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把握惩罚力度,建立考试诚信档案并与评优评先、单位选人用人等挂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不忍心抓学生作弊的心理负担,提高了监考执行力,又保证了处罚的力度和威慑作用。

总之,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成因较为复杂,包含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原因等多方因素,预防作弊应从诚信道德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参与,营造诚信氛围,完善考试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考试管理,把预防和减少高校学生考试作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认真对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本之策,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家庭养老的利弊范文3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家庭养老的利弊范文4

Abstract: Based on conventional found and confirmed fraud auditing, jump out of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inking, using the fraud triangle theory, from the three elements of pressure, opportunity and excuse as well as reasons and mechanism analysis, the preventive fraud audit wa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and fraud auditing was scanned by the new perspective, new ideas and insights of fraud audit were proposed.

关键词: 舞弊;舞弊三角理论;审计

Key words: fraud;fraud triangle theory;audit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49-03

0 引言

IIA《2009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指出,舞弊是指个人或组织为获取金钱、财产或服务,为避免付款或提供服务,或为获得个人或组织私利等目的的非法行为。1939年,美国著名犯罪学研究专家EDWIN·SUTHERLAND将舞弊定义为“白领犯罪”,是指某个个人或集团,在从事高尚行政生涯或进行财务活动时违反法律的行为。我国200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认为“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取欺骗违法等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关于舞弊成因,目前比较著名的是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创始人Albrecht教授就提出了舞弊三角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基于压力、机会和借口三个因素,压力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机会是可进行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借口是舞弊者找到的使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的某种理由,而无论其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舞弊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舞弊。

舞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定为依据,对组织内部及相关人员采用违法手段为谋取自身利益或为使组织不当得利而其自身也可获利以及使组织经济利益受损的不正当行为,进行审计和报告的一种监督活动。一般情况下,舞弊审计大抵有三种形态:一是证实性舞弊审计,是指经批准就已识别的舞弊怀疑,有针对的制定相应的查证程序和步骤依法是是审计查证,以确认舞弊事实或解除舞弊怀疑并出具审计意见的过程;二是发现性舞弊审计,是指在执行财务等审计业务过程中发现并掌握的线索,采取法定程序以及必要的追踪、追溯措施对舞弊事实加以确认的审计;三是预防性舞弊审计,是指在并未发现舞弊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审计,通常涉及到对舞弊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前两种审计比较常见,但预防性舞弊审计一般涉足不多,因而关注预防性舞弊审计,从新的视角审视舞弊审计,并结合实践进行研究将三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很有必要。

1 基于“三角理论”的舞弊审计关注要点

关注产生舞弊的诸种诱因及构成要素,从压力、机会、借口的调查了解、查找入手,通过分析各要素存在的可能性极其重要程度,揭示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发现舞弊事实,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是舞弊审计的要点。

1.1 “压力”的主要审计内容 压力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是舞弊形成的重要诱因。对“压力”的审计主要通过以下十个方面进行:

1.1.1 工作压力 重点关注企业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生产(工作)任务是否有难度、员工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是否有很大压力、员工所在的部门任务是否繁重、员工所效力的企业增产增效方面是否有潜力、企业下达的年度生产任务指标(如产量、商品量)是否合理、员工是否觉得将生产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关键业绩指标与薪酬挂钩对其有较大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是否很恶劣、员工是否感受到来自组织内部上级领导或业务主管部门的压力、企业生产成本控制力度及难度是否很大、本单位当年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够容易实现、员工所效力的单位当年的资金是否存在较大缺口、企业成本水平是否留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员工所效力的单位是否存在长期悬而未解的财务问题、员工是否对您所供职的单位或部门没有安全感、员工是否常常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员工是否认为所在的岗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员工是否在意所供职的单位出现安全事故等。

1.1.2 安全压力 调查了解员工是否对其所供职的单位或部门没有安全感、是否常常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所在的岗位是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是否在意其所供职的单位出现安全事故等。

1.1.3 能力压力 调查了解员工能否胜任当前的本职工作、是否对所从事的工作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是否感到自己缺乏胜任本职工作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但苦于无计可施、是否感到自身能够游刃有余的完成本职工作、是否渴望能够从事更高层次的工作、是否觉得个人才能不被领导看好很郁闷很纠结、企业是否存在能者多劳的现象、员工是否觉得单位对其的工作安排不公平、是否经常加班等。

1.1.4 经济压力 检查是否存在员工对当前个人收入现状不满意、员工是否认为企业的发展没有给其带来了较大的实惠、员工是否普遍认为与兄弟企业和外部单位相比自己的现实收入水平比较低、是否想通过社会兼职或业余时间打工等方式获得收入、是否想通过业余写作和业余发明创造以及业余研究等方式拓展自己的收入来源渠道、是否认为自身现在的薪酬收入不能够恰当的体现了自己所付出的劳动而有怨言、是否认为目前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没有体现公平原则而感到不满、是否时常感到自己入不敷出囊中羞涩、是否十分羡慕非常富有的人、员工当下是否迫切需要购置房产但不借助于亲友或银行贷款以自身之力难以达成购房愿望、是否有急切的购车意愿吗但凭借个人收入状况不能达成购车意愿、是否有经济能力让子女择校或出国留学接受优质教育、是否有孩子出国留学、是否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愿意倾其所有培养孩子、是否非常羡慕街坊四邻及同事的孩子在海外留学但力所不能及、员工对目前医疗现状是否满意、家中是否有长期生病医治需要其照顾资助的亲人、当下是否为亲人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担忧、是否对其日常的家庭生活质量感到不满意、是否觉得当前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对其的购买力有很大影响、是否感到生活拮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您是否强烈的感到自身与同学及同事的生活品质存在较大差距等。

1.1.5 社会压力 检查员工是否有改变家庭境遇的迫切愿望、是否认为养育子女的责任压力很大、是否对子女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境遇感到深深的担忧并设法加以改变、养育子女的花费是否占家庭生活开支的很大比例、是否感到自身的经济状况对于家庭生活及养育孩子来说不很乐观、是否有老人需要赡养、是否对目前的养老政策感到满意、有无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感到担忧、当家人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时是否感觉到很大压力、家人是否抱怨其对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能力不够、家庭成员是否时常在意周遭别人的生活而与之攀比并感到自家不如别人家富足、的家庭生活负担是否很重、是否为养家糊口而不堪重负内外交困、是否是家庭的唯一经济支柱等。

1.1.6 环境压力 检查员工是否因不当交友而蒙受经济损失、目前员工是否因交友不慎受到所谓朋友的纠缠而苦闷、近期是否有朋友央求其利用工作之便为其办事而感到为难、是否曾遭所谓的朋友算计给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而惶恐、是否为曾经给所谓朋友办的某件事而感到懊悔和担忧、是否对社会生活中追求享乐的人非常羡慕、是否有追求高品质奢华生活的迫切意愿、是否对企业未来的前景感到担忧、是否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信心、是否对上班和工作感到厌倦、是否认为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是否认为踏踏实实的工作和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一个样、是否觉得社会风气不好很悲观、是否感到自己没有前途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1.1.7 恶痞压力 调查了解员工是否认同周围或身边同事的行为、员工所在单位是否有浓烈的风气、是否对不良风气反感、是否在闲暇之余参加、员工及其家人或同事中是否有人吸毒、员工是否很喜欢喝酒、员工是否羡慕并认同公款旅游、是否对公款消费的行为艳羡不反感、员工是否对婚外恋及包养情妇等不检点的行为认同、员工是否借助于公款培养摄影等所谓的高雅志趣、员工是否借用工作职务之便热衷于收藏等。

1.1.8 舆论压力 调查了解员工对当前诸如媒体报道的公正性是否持有不同看法及其程度、做事是否特别在意舆论、是否为头上的光环和名誉所累等。

1.1.9 政治压力 调查了解员工是否特别关心政治、是否为自身的政治地位感到自豪、是否对从政有强烈的期望并利用职务之便积极付诸行动、是否为拓展人脉打通关节和建立关系网而慷国家之慨等。

1.1.10 精神压力 调查了解员工是否时常不能按照规定正常休假、员工的工资和奖金及补贴等薪酬收入是否时常被无端克扣、、是否时常被领导和同事孤立、是否经常受到部门和领导无故不给安排工作的不公正待遇、工作是否经常遭到上司故意刁难、是否受到过来自本单位和部门异性上司的性骚扰、员工是否遇到上司强迫做一些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和超越职权的事情、是否遇到上司强迫做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员工是否遇到上司让其在并不知情的有关单据上签章、员工是否为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尴尬、是否为自己的身份感到不公、是否觉得所效力的单位没有积极正向的风气、是否觉得自己不是公司的主人而没有归属感等。

1.2 “机会”的主要审计内容 机会是指可进行企业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它因缺乏发现企业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员工无知及能力不足、审计制度不健全而存在。对舞弊“机会”的审计可从审查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查评价制度、目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审查评价控制意识及其态度的科学性;审查评价员工行为的规范性;审查评价控制活动执行的适当性;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审查评价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几个方面入手,并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1.2.1 “人权” 审查干部提拔、人事任免、员工招聘、薪酬晋级、业绩考核、职称评审、成果验收、员工奖惩、重要岗位员工选配、工作调动程序及其制度的执行结果等。

1.2.2 财权 审查费用开支审批、重要业务经办处理、货币资金管理、资金预算管理、投资及开支计划的制定及审批、资金结付、经济活动的统计会计核算等的合规性及控制效果。

1.2.3 物权 审查贵重物品保管、材料物资保管、材料物资发放使用、报废物资处置、材料物资采购、入库物资质量检验、物资技术鉴定、现金等价物保管等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其有效性。

1.2.4 事权 审查福利房分配事项、合同签订、投资分成、关键岗位业务处理、支出事项审批、投资决策、计划审批、职能部门业务管理、重要事项决策等内部控制的遵循性及有效性。

1.3 “借口”的主要审计内容 在面临压力、获得机会后,真正形成舞弊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借口,即舞弊者找到的其舞弊行为与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的自我合理化理由。对“借口”的审计可结合对压力和机会的审计结果,从其相关的可能事项之表现形式入手,重点关注:“法不择众”心理氛围;“小团体”利益观念;管理者做事总是标榜其“一切为了工作、一切为了员工”;“付出与回报不对等,凭自己的贡献应获得更多的报酬”;“自己的能力与组织认可度不对称”;人员“居功至伟”心态的流露;人员恃才倨傲、想出风头;占便宜后声称这是公司欠我的;“我只是暂时借用这笔资金,肯定会归还的”;“我这样做没有人会因此而受到伤害”;“我的目的是善意的,用途是正当的……”;“别人都做了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等。

2 舞弊审计的主要方法

围绕“压力、机会、借口”共同作用形成舞弊的机理,采用常规及必要的审计方法,分析、揭示舞弊成因要素的存在可能及影响程度,为舞弊查处和防范提供依据。

2.1 采取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依照前述“十种压力”形态及其具体表象,按员工层级、部门、岗位、年龄、文化程度、职务职称、履职年限等组合条件抽样选取足够的样本量调查了解组织及其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并检查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从中发现能够造成人员压力的规定,以收集掌握组织及其人员所经受压力的完整资料。

2.2 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归纳、分析,找出各种压力在组织中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程度,并进行组合分析,计算出各类压力构成比例进行排序。

2.3 根据分析资料,关注现实存在的重要压力,评估易造成舞弊的分布情况,分析压力成为舞弊动机的可能性,以初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

2.4 按照各种压力分布及其所占比例的重要程度,分析梳理压力及其压力承受者与组织各类经济活动、具体业务的关联性,尤其是压力承受者在事关“人权”、财权、物权、事权中所扮演角色的参与度和重要性,围绕关联业务流程进行内部控制健全性、遵循性及有效性测试,找出组织管理及内部控制存在流动和缺陷亦即重要压力承受者所拥有的机会,以进一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

2.5 调查组织的控制环境、员工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遵循情况,特别注意观察了解拥有舞弊机会的重要压力承受者的工作态度、处事风格和行为举止,特别是关注其所承担业务、经办事项以及权利应用的结果是否有悖常理、有违内控。同时,通过对会议纪要、会议发言记录等事实证据的检查,找出与舞弊压力、机会相关的契合点,为舞弊行为的发现性及证实性审计查证确立方向和目标。

2.6 运用检查、盘点、询问、分析性复核等常规性审计方法对同时具备舞弊三个构成要素的业务及经济事项进行重点查证,以确定舞弊的显性存在形态及其潜在的生成风险。对于证实的舞弊和发现的舞弊风险,应及时向管理当局报告以利查处和防范。

参考文献: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储文胜.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石油企业反舞弊管理工作的审计思考[J].管理学家,2012,(10).

家庭养老的利弊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缺失,使国家在各类考试的管理中难度不断加大,考试的公平性受到挑战。为了遏制这种考试不诚信现象的继续蔓延的势头,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都相继制定了规章条例,并采取了一些的措施,但考试作弊的歪风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探讨如何制定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对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

1.1 学生个人因素

第一,学习能力差。高校的扩招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的管理办法与老师的授课方式使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习的步伐;第二,厌学现象严重。各种社团活动、交友恋爱、打工兼职、电子网络等严重分散大学生精力,一学期只有一次的期末考试让他们在学习上毫无危机与紧迫感,学生中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甚至逃课厌学现象时而发生;第三,对待考试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方面是对自己学期学习的检验,另

一方面也与个人评优评先、入党、就业等紧密挂钩。有的人急功近利,被扭曲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考试的诚信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一心追求合格以保证毕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追求高分以获取奖学金,从而出现考试时不择手段的行为。

1.2 学校教育因素

①考试选拔功能的异化。考试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可过度异化就会使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如今,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资格,以及学位的获得都与学生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切身利益与考试分数息息相关,不论是平时不认真企图顺利拿到学位证的学生,还是那是那些想拿到奖学金、获得荣誉称号的学生都愿意在考试时铤而走险,尤其在监考宽松的情况下。②考试管理制度不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方面是指考试前清场不彻底,考生任选座位,监督力度不够、监考不严厉的情形。一般来说监考人员都会给违纪学生机会只要学生动作不明显。监考人员不愿做作弊登记,一是碍于情面内心里不想抓学生,二是不想麻烦。监考教师的不严格、不负责任在客观上纵容了考试作弊这一歪风邪气,给学生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是指学校有关部门没有严肃考风、考纪,对考试作弊现象缺乏明确的说明,处罚力度不够。

1.3 社会、家庭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思想文化多样,传统诚信观念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大冲击。在各个领域普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食品安全、工程质量、学术造假等事件层出不穷,社会上诚信价值观缺失,诚信危机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未能将孩子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诚信方面出现问题时,家长未能及时教育,还以为是幸运了,这是助长了孩子的诚信缺失。

2加强大学生诚信考试的对策

2.1 开展学风建设

学校应通过开展学风建设,加强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首先,各位老师需要传承“教书育人”的光荣传统,严谨治学,从严治教,以优良的品德感染学生,以端正的教风推动学风建设。其次,学校应开展关于诚信考试教育和学风建设的主题班会,并通过校园展板、校报杂志、学校网站等媒介形式宣传学风建设和诚信考试的必要性。各班成绩优秀者应及时帮助后进学生,配合老师解决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让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此外,在考试之前,学校应组织大学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让大学生真正意识到诚信考试的必要性。学校通过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以诚信考试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考试观念,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源头上预防考试作弊,对加强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诚信影响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提高诚信觉悟和认识,陶冶诚信情感,锻炼诚信意志,树立诚信信念,培养诚信品质,养成诚信习惯。诚信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前提,是大学生诚信自律的基础。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作用。从家庭教育来,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注重拓展诚信教育的内容。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提高教师、管理人员的诚信品质。最后,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诚信教育方式的创新。

2.3 丰富考核形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学生之所以对分数高度重视,重要原因就在于“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在作祟,打破对考试的过度迷信就应该使考核形式更加多元,比如理工类减少对死记硬背内容的考核,或者在卷面上直接给出公式类的内容供学生参考,毕竟我们着重培养的是一种素养和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本领,没有必要在公式上为难学生;比如社科类的考试可以采用开卷的方式,因为我们要考核的是学生们论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必要在记忆力上较劲……当然这也不是走向完全取消考试的另一个极端。考核形式多元化之后就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打破总结性评价的权威,把阶段性、形成性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掌握好权重的分配,把平时表现、理论考试、创意创新、技能操作等有机结合,减少学生对考试的极端反应。

2.4 强化家庭教育,构建社会诚信氛围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家庭对孩子诚信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通过家长自身言行,从身边、电视网络等事例的正确分析引导,让其懂得诚信的重要性,懂得不诚信是要付出代价,从小在孩子心灵筑起一道诚信的堤坝。在社会中对具有强烈公民诚信意识的行为要给予广泛宣传和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与感化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公民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责任,培育学生的诚信;对不具备公民诚信意识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批评和道德谴责,从而营造一个人人崇尚美德、人人具有公民诚信意识的健康的、良好的、是非分明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家庭养老的利弊范文6

在心理咨询中,常听到许多家长谈到老人抚育孙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一名16岁的高一男孩小伟,在刚刚升入高中的时候,给人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班同学逐渐地疏远了他。在各项活动中,大多数时候只有他独自一个人看着大家活动。大多数学生反映是:跟他在一起很没劲,说话让人很难受,而且什么事情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又不肯为集体做事,还很喜欢发脾气。到了高中,一般的学生都能够与同学相处得很好,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班主任对他进行家访。据父母说,这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就由四个老人照顾,父母亲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来照顾他,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四位老人是绝对服从他的意志,父母又没有时间来教育。在家访中,班主任还了解到:他从小到现在几乎没有做过家务活,过的完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里许多事情都依着他的性子;小的时候在学习方面老人还可以帮助辅导一下,基本上能够解决问题,到了高中,课程的难度增加了,老人没有能力来辅导,父母又没有时间,而他自己遇到了问题又无法通过与同学交流来解决,时常回到家里就为学习的事情发脾气,几位老人很苦恼,父母也束手无策,结果成了现在这样。

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关注隔代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心理等诸多问题。小伟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由隔代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他的问题也反映了隔代教育的弊端。隔代教育很容易导致早期教育的缺欠,而早期教育的缺欠极易导致学生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隔代教育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隔代教育弊端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偏爱、溺爱。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许多老人家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全数转移投射到孙子孙女身上,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同时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在祖父母的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胆小怕事、不合群、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专横跋扈,是个小霸王。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有60%以上的少年失足,与隔代老人教育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袒护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很多老人不懂得什么叫大爱、什么叫真爱,只是一味地溺爱,这样的是不胜枚举。

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变工作。

一、开主题班会——认识问题

隔代教育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的过程中,自身一些心理问题未被自己所认识。认为自己的这些错误言行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使其认识到该问题及其严重性。

只有在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和问题的严重性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才会积极配合。

教育是集体的行为。教育学生应充分利用集体舆论与班级组织的育人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讨论来认识自身的问题,比如开展以“我与祖父祖母”、“怎样做守纪的学生”等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表演、辩论等形式把这种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一予以展示,在看、讲、辩的过程中运用集体舆论的力量让他们明辨是非,并认识其心理问题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改正自身不良行为,消除不良心理影响的动力。

二、加强心理教育——适时开导

隔代教育的孩子在生活中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在学校难免会成为问题学生,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必要的指导,不但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感受,随时随地地进行生活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他们进行理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在他们的生活体会中插入心理健康技能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时产生了心理问题后及时给予疏导,化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引导他们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及时化解其心中苦恼并学习解决烦恼的方法。

三、丰富“课余生活”——拓展视野

如何拓展隔代教育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呢,关键要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上下功夫,因为学生在学校,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影响几乎为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指导读课外书。(2)巧借大众传媒。(3)参加课外活动。

四、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教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只靠在学校的教育是很难改变的。教师要想办法及时纠正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不但要让家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弊端,而且还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辅导课、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家长的责任意识,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教师要尽量地让孩子的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多沟通,为孩子多想一些,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要尽可能地达成一致,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合力纠正孩子各个方面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家庭养老的利弊范文7

【关键词】走婚;老龄化;原因;利弊;探索

一、走婚的起源与老年人的走婚

(一)摩梭人的走婚制。传统意义上的“走婚”是云南摩梭人特有的一种婚姻模式,也是摩梭族的特色文化,即男人晚上到女方家居住,次日凌晨离开,男女双方不办理任何确定婚姻关系的手续。在“走婚制”下、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双方各居母家,属于两个家庭,由男子的“走”而实现婚姻。所以,我们可以将走婚定义为一种不婚而居,不婚而伴以维系男女双方关系的特殊形式。

(二)老年人的走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在老年人群体也出现一股“走婚”的风潮。老人走婚是指丧偶、离异或其他单身老年人不办理婚姻登记而同居相伴以实现“搭伴养老”的一种家庭形式。

老年人的走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走婚的前提必须是老人双方的自愿与平等;二是老人未办理婚姻登记而居住相伴,法律对其没有强制约束力;三是老人走婚所维持的关系可以随时解除。

二、老人走婚的背景和现状

(一)我国的老龄化背景。老龄委表示,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两亿,并呈现出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据有关老年人婚姻状况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我国丧偶老人的人数约4748万,占到27%左右,离婚和未婚的老人分别为0.78%和1.78%。并且,全国大约有1824万的老年人生活在单身空巢家庭里面。庞大的丧偶老人群体在给老人自身带来精神冲击的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养老压力。

(二)老人走婚的现状。走婚虽是一种非正式且较新潮的现象,面对很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但许多老年人对其还是表现出肯定和支持的态度,90%的老年人都是认可这一形式 。天津市社科院的一项统计表明,天津老年人再婚者中选择非婚同居的占50%以上。老年人同居多年不领结婚证的情况已成为成都近年来老年生活中一种突出的现象。

三、老人走婚的原因

(一)老年人自身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逐渐超过物质需求,表现的更为强烈。特别是对于那些丧偶、离异或其他单身老人而言,仅仅依靠子女的关怀照料是无法满足他们自身的精神需求的,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知心的晚年伴侣,相互依靠照料,缓解老年的空虚和孤独,以实现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是老年人之所以走婚的首要前提。

(二)赡养和财产继承问题。老年人正处于生理的衰老退化阶段,常常需要子女的照料和赡养,如果老年人再婚,子女的赡养问题可能会引发双方家庭的矛盾。同时,如果一方老人不幸离世,那财产的继承权将如何分配也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法律对这方面也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老年人选择走婚的形式来避免这些矛盾。

(三)子女的反对。老年人之所以走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子女的反对。而子女反对一方面是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老人赡养和财产继承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子女认为,父母年纪已大,再婚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新家庭成员的融入需要新的关系磨合,若双方老人家境悬殊,子女也会对老人结婚的目的产生怀疑,从而引发一些家庭矛盾,同时子女也会认为,父亲或母亲的再婚也是对自己已逝或离异的伴侣的不尊重,是不符合自己心中理想形象的。子女的反对将会深深影响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老年人是否要重新开始一段婚姻关系的必通关卡。

四、老人走婚的利弊

首先,老人通过走婚的形式结交伴侣,相互关怀照料,可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收获充实的晚年生活。其次老人走婚能够避免财产纠纷和子女冲突等问题,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的优点。最后,走婚其实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心理缓冲期,方便老人在相互了解之后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向。

然而,在看到老人走婚的种种便利和优点之后,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首先,老人走婚缺乏法律的明确保障,当出现利益冲突时,没有合理的渠道进行调解和疏通;其次,老人走婚所受到子女的反对并不比老人结婚少,在没有明确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子女更会感到不安与忧虑,家庭关系也会变得紧张;最后,老人走婚也将受到很大的舆论压力,对于这种新潮的形式,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尚未可知,但是在婚姻观念强烈的中国家庭中,走婚仍非一种主流的形式,老年人不婚而居,不婚而伴也将受到周围环境与舆论的影响。

五、老人走婚的未来探索

(一)老人走婚的普遍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丧偶、离异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加,老人走婚现象将不仅仅是一种新潮的特殊的老人的结合形式,而将趋于普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通过走婚的形式找到一个相伴知心的老伴,在规避矛盾的同时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相互照顾,彼此扶持,在夕阳之际享受幸福生活。

(二)社会认可度提高。当一件事情变得普遍,正常,那它也就会被社会真正的认可和接受。当人们意识到老年人精神需求重要性的时候,也就会对老人走婚的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子女,家庭与社会也将更加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帮助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三)正规的法律保障。法律也将对老人走婚的形式做出更加明确的保障。可以通过建立一套登记体制,来明确老人双方的走婚关系,对老人的权利和义务做出合理的制度性规定,当出现利益冲突时也可以通过法律的支持和援助来加以疏导和调解。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老人走婚将成老人满足精神需求,实现幸福晚年生活的一种普遍的适当的形式,只是这一过程还需要很长的探索历程。认可,接受,积极关注,让老人的走婚不再成为无奈。

参考文献

家庭养老的利弊范文8

关键词:农村;失地农民;养老

正如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所言:“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正政也。”失地农民养老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探究农民失地后的养老问题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一、失地农民现状

城市化是时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新时期新区土地征用环境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围,把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征用为其他各种商业用地或公益性用地,成了一大司空见惯的事件,但这样的事件却使得一些祖祖辈辈在土地上“有依有靠”的农民从“有产阶级”变成了“无产阶级”,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唇齿相依的土地,从“地地道道”的农民——有土地的农民,变成了“不地道”的农民——失地农民,一个特殊是名称。失地农民成为一个不同于农民(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又有别于城市居民的特殊群体。

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由二元结构向一元化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市民化是其实质。长期以来,由于农民拥有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来自于土地的收入成为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来源,是家庭保障的经济基础。而今,失去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饭碗。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业,由于受年龄、文化、技能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再就业,而是立即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群体,由此出现“难就业、难创业、难保障、难发展”的“四难”窘状。

“失地农民问题实际上暴露的是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指出,土地对农民来说就是财产,但现行的征地补偿方法并不能把它当财产来看待,这就是最大的矛盾。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农民希望更多地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这样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财产权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利益能够得到保障。但是现行的征地办法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占用方式,具有强制性、垄断性,把农民排斥在土地利益分配体系之外,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失地农民养老等问题由此产生。

二、当前我国针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存在严重弊端

当前,我国各地现行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主要有:货币安置、征地费入股安置、保险基金安置、留地安置、调地安置、低保安置等。虽如此,我国现今多数地区现行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仍存在着严重弊端,主要弊端如下:

(一)安置方式单一

在失地农民安置模式中,虽存在多种安置方式,但以货币补偿为主,据有关机构数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货币安置方式所占的比重在85%以上”。货币补偿,简单易行,因而,成为目前多数地区对失地农民普遍采取的安置方式,即失地农民在一次性全额领取安置补助费后,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虽然货币安置操作简单,农民心理上容易轻易接受,但一个明显的缺陷是不利于失地农民尤其是大龄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待遇。

(二)失地又失业问题严重,养老更无保障

据调查,在失地农民当中,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大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现在没有了田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二是失地前完全依靠土地为生的纯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三是生活在远郊和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相对于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性要小,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2005年底河南省被调查的7.2万劳动年龄段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已获得就业安置的2.65万人,仅占36.8%,其余的都是自谋出路,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失地农民因失业而引发的养老危机更加凸显,就业本无保障,养老又从何谈起?

三、我国失地农民养老的对策建议

有关失地农民安置政策的缺陷直接导致农民失地后养老问题的凸显,并且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既是失地农民自身养老需求欲望的直接反映,也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构建的需要。基于农村家庭养老的可及性与可实现性,加强家

[1] [2] 

庭的赡养功能是良策。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性的支持,加强宣传尊老的传统美德和子女应尽的义务,倡行孝道,通过政策调整和宣传教育,增强家庭养老的社会认同感和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尤其是民政部门也应在以下方面努力,多方举措,力促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

(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化养老事业

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增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慈善意识。改变过去主要靠国家和集体投入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农村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自我养老为补充的养老资源来源的多元化格局。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充分利用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家庭养老的三种形式(类似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方式),来实现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及养老筹资的社会化。

(二)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为失地农民提供卫生服务

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服务,把老年卫生服务列为农村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不断提高老年卫生保健的经济保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拓展老年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等服务领域,加大对大病和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和老年人的帮困力度。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越没钱,服务就越无法提高,投保者越没有热情,保险基金就越不充足,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政府政策性保险制度的运行应主动放宽政策,优化政策,加大举措,积极吸引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广大农民投保,让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港湾。

(四)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

随着失地农民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在我国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会突出存在。因此,有必要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

四、结束语

家庭养老的利弊范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社区服务

在人口老龄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应该结合我国上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使社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这种援助之手直接进入家庭,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使老年人能够在家里,得到全方位的照顾,使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其他成员,能够摆脱沉重的负担,也要让老年人充分分享到社会发展成果。但是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社会福利水平不高,社会养老机构尚不能完全填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

目前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方式由于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类型、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也就是说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府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只是在老年人所生括的社区范围内实行各种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

(一)居家养老的类型

一是独立型的居家养老,老年夫妻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年空巢家庭,或是单身老人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即老人单身家庭;二是与子女合住型的居家养老,即传统的多代同堂家庭。

(二)居家养老服务形式

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又分为上门照料和“日托”照料,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上门照料服务的内容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应涵盖具有有效需求的健康老人、部分不能自理老人和长期卧床不起老人。

1、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精神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社区应当为老人提供参与社会的途径和舞台。

2、社会支援: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以社区服务的名义在社区里开办的各种为老年人所需要、所欢迎的项目和连锁服务。

二、居家养老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

(一)资金问题

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人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社会养老的很多环节都需要资金,由于社区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活动经费以及设施建设费用难以筹措。因此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如: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政府要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用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和保障,使投资渠道畅通,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样。

(二)服务人员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服务内容局限于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素质有待提高。这支队伍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据了解目前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

三、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老年家庭档案

街道和社区责成人员负责为空巢家庭建立档案。社区服务根据空巢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安装有远程中央控制和服务的电子呼叫系统。没有条件的地方,街道或社区应组织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可以是健康的离退休老人、学龄孩子或其他社区内的志愿者。联系人与空巢家庭定期保持联系,有问题则按街道和社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即使安装了电子呼叫系统的地方,也最好建立联系人制度。如果街道或社区需要送饭的老人比较多,可以统一组织符合条件的食堂或饭馆给老人营养配餐送餐。

(二)建设老人活动站

养老院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老人的老年生活只能在社区进行。近年来,社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小区设置了简单健身场所和老年活动之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社区标准还有相当差距。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三)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组织机构

设立老年婚姻介绍所。在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孤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老年人再婚其实就是自我养老意识的一种体现。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老年人一旦自立自强,可以大幅减轻儿女的压力,间接节约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