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集锦9篇

时间:2024-01-29 15:36:16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1

—、新常态的概念演变及内涵

新常态强调的是“新”,是对以往模式的变革,并在变革的基础上再次形成稳定的状态。新常态最早出现于经济学领域中。2010年,美国人比尔格罗斯和穆罕穆德埃尔埃利安使用“新常态”来描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状态。在我国,“新常态”最初也是用来描述经济状态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曾用新常态来描述国际经济状态。最早运用新常态来播述我国经济的学者是黄益平,其在2012年对我国新常态进行了深人解读,指出其具体内容包括低水平的经济增长状况、居髙不下的通货膨胀率、更能够体现社会公平的分配方式、经济结构相对平衡、市场经济竞争更为激烈等。

2014年5月,同志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从此这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我国政府的言论中。同志对新常态的有关内容多次增补,使得其日趋完善。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就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其正处于九大发展变化中。这也标志着我国有关新常态的内涵特征得以完善。

二、我国新常态的内涵

(一)经济方面的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经济方面的新常态进行了多方面界定,如发展机制、发展趋向、发展理念等,并从九大方面进行具体描述,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贸易收支、产业模式、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环境控制、风险、资源分配。该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方面新常态的重要内涵为推动经济稳步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政策的落实,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加强创新,实现整体发展。这两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所降低,整个世界经济都处于重组优化的阶段。

(二)政治方面的新常态

实现治理现代化是当前我国各种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依法治国,全面提升我国的治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的治理是我国政治方面的新常态。治理水平是一个国家政治状态的重要表现。高水平的国家治理应包括三方面,一是各项公共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都有法可依,该方面的法规制度应非常完善;二是应从公民的角度出发,处处体现以民为本;三尨实现法治化,这是杜绝行政主体滥权的最好办法。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实现法制化这是国家治理水平得以改善的根本。

(三)社会方面的新常态

法制社会能够极大地改善社会环境,能够提升全民族的凝聚力,有效推动全民建设工作。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加强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力度。所以,我国社会的新常态为:一是运用多种手段来全面提人们的法治意识,促使社会秩序稳定,氛围良好;二是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加强法制建设,为各项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依据与保障。

(四)环境方面的新常态

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策略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过程中,居民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降低。相关部门计对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非常重。跨境污染带来的治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即便是投人非常多的成本,环境问题也不能够在短时间里解决。加快生态文明方面的各项制度建设,将成为我国环境方面的新常态。

(五)文化方面的新常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形成的了很多新的文化形态。国内文化领域出现多元化的特点,人们的价值观念出人非常大,很多人都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全面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识水平,这是我国文化方面的新常态。

三、当前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现代化治理目标与当前现状差距过大

实现现代化的治理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人手,包括制度、科技、民主、法治等。当前我国社会运行稳定,从表面上看为实现现代化治理的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事实上却又很多不足之处,如我国当前的法治化与民主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制度本身不合理,难以与实际操作相吻合,公众参与治理的路径没有得到细化规定,各个治理主体间的权责也未能划分明确。这狴都阻碍了我国实现现代化治理的目标。

(二)技术力量与操作方式存在问题

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现代公共管理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其可以极大地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现代公共管理技术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全国各地只有少数地区的政府部门引入了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四、新常态下摆脱公共管理困境的策略

(一)强化主体的治理能力

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公众与各种社会组织,不同的治理内容对治理主体的能力由不同的要求。政府部门应从整体出发,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其内部的人员结构应更为合理,人员素质水平应全面提升。公众应积极参与到民主建设过程来,并约束好自我。社会组织应加强自治能力,并做好有效监督协作其他主体做好治理工作。各种主体间应相互合作,共同推进我国提升治理水平。

(二〉加强创新

公共管理水平要想得到提升需要借助创新来实现。多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够为公共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政府治理的过程中应改变思路,积极引人新的技术手段,将互联网、物联网、计算机等多方面的技术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三)构建各项落实机制

中央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方政府有序地构建运行机制,促使其选择科学的治理模式。治理模式关系到整个治理工作的成败,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还应从体制方面加强建设,确定社会组织自治的合法地位,增加各种自治主体的协作力度。

(四)突出核心价值理论体系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2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困境

十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化改革,经济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新常态趋势。笔者在本文对公共管理新常态背景下的困境和出路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中国语境下正确认识的新常态的丰富内涵

1、经济发展中的新常态

和各领域进行对比,我国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各级地方政府对该领域的新常态的界定和解读较为透彻,我们已经意识到国家已经进入新常态,并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引领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发展速度会放缓,不断优化发展理念和相关结构,要从现实情况选择发展驱动力。

2、政治改革中的新常态

对社会进行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十上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主要致力于依法治国、深化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升。衡量国内政治新常态的标准有:其一,制度化、规范化使用公共权力,其二,民主性在制度性安排中更加凸显,其三,实现法制化治理,其四,高效化国家政府公共管理,其五,协调发展国家制度安排和治理体系。

3、社会治理中的新常态

当前该领域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在法制建设,要求社会实现具有法制化的新常态。所谓的法治社会,就是要求人民懂法、用法、依法,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内一同致力于法制化建设,推动我国法制化进程。其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依托法制基础,创建新常态的社会管理制度,用多种方式推动社会转变,营造和谐的法制环境和基础;其二,对法治理念和精神进行弘扬,推进法制文化建设,提升全体国民的法制意识;其三,让全体社会合理形式社会管理职权,并依法监督行使的社会管理权利。

4、环境保护中的新常态

我们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片面提升GDP的做法,这样的发展模式让国内环境遭到破坏,污染日趋严重,有的区域片面追求GDP,环境负荷超越其承载力,导致居民幸福指数的降低,提升经济、政治治理成本的提升。同时,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觉醒,社会对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这让环境治理单位和部门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不能显著提升环保治理效果,那么居民很难认同这种做法,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进一步降低。

二、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

1、和社会现实相比,现代治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

在新常态下,实现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能力是国内公共管理以及社会治理的总目标。现代化的公共治理需要民主化、科学化的社会治理和管理、当前,国内经济尺幅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得到提升。

2、社会的进步要求公共管理具有较高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技术和手段为现代化的管理以及积极有效的治理提供良好的保障。如今,政府部门对公共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也在致力于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但是,和人们的期许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相比,公共部门使用的科技手段比较落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3、公共管理组织目标与个体自觉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如今,国内在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一大批违法乱纪的党政干部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一个个体,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在社会“大染缸”中出淤泥而不染。保障组织文化体系的健全和健康,这对公共管理参与者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与之相反,那么会腐蚀一大批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他们不顾法律的要求和自身为人民服务的角色定位,做出违法乱纪之行为。

三、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发展的出路探析

1、保障公共管理组织综合治理能力不断获得提升

在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部门要主动适应,走出传统思想的桎梏,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通过管理知识的学习及职业道德的培训,不断完善选拔、激励领导干部的机制,不断落实绩效考核激励措施,保障公共部门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技能的提升,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水平,让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2、不断创新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和技术

在经济新常态下,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不断提升,要想和此相适应,就需要在公共管理部门组建优秀的技术团队,把GIS技术、数字治理技术等高科技在现代治理实践中加以使用,为公共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不仅如此,还应该对公共管理参与者开办相关技术培训,让其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水平不断提升,保障现代化技术作用的发挥。

3、塑造积极的公共管理核心价值体系

以惩罚公共管理者违法乱纪个体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和健全生活保障体系,提升待遇水平,提升社会地位。同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和教育,让公共管理者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等,保障其在法律的支撑下开展工作,让权力在法律的牢笼中规范化实施,让公共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工作的开展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有机统一自己价值观和社会公共价值观。

四、结束语

最近,“新常态”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对我国当前发展新形势,出现的新变化进行描述的重要性、综合性词汇,其内涵已经穿越历史的局限性,其仍在不断丰富之中,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中均有所体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也面临深刻改变,出现新的情况,社会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怎样走出当前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所处的困境,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多方人士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时,作为管理部门自身应该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不断走出困境。

作者:侯军 单位:迁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3

关键词:县域政府;治理能力;执政能力;职能转变

作为面向最广大范围民众直接实施具体治理的公共权力组织,县域政府治理能力直接影响广大民众生活质量、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统治合法性,同时现代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也对县域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县域政府还普遍存在不足。因此,在现阶段县域政府治理能力与中央政府和社会民众明确建设服务型政府,实施有效治理服务广大民众的治理诉求存在明显差距的现实背景下,促进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域政府治理能力现状分析

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明确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及推进大部制改革,县域政府治理能力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治理水平整体发展加速

随着改革不断地深化,特别是在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县域政府的治理水平。从治理理念来看,县域政府历经了从“政治控制型”的管制理念到“经济主导型”的经济导向,再到“管理服务型”的治理价值观。县域政府在维护辖区稳定、发展地方经济同时也突显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实现辖区良好治理的理念,将单一的提升经济总量增长取向变革为服务社会和民众的治理发展导向。

(2)治理资源汲取程度深化

伴随着政府治理水平的快速发展,县域政府汲取资源用于治理领域的总量处于增加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加大对社会治理资源的投入,使得县域政府汲取资源的潜能不断增加。另外国家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居民生活消费补贴力度以及提升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都使得民众生活资源更为充裕,公民社会发展加快,加上互联网技术发展构建的社会资源共享网络,增加了县域政府从社会渠道获取治理资源的能力和空间,因此汲取渠道和汲取总量的双重拓展促进治理资源汲取能力的强化。

(3)资源配置使用力度加大

治理理念的发展和汲取资源能力的强化形成治理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优化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县域政府在上级政府重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实际问题解决的政策意图下,加大了将资源配置并投入使用于治理领域的力度,反映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力度加大。

(4)县域治理存在结构缺陷

近年来县域政府治理虽然呈现加快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现代化进程不完善以及历史发展的部分路径依赖,使得县域政府治理存在结构缺陷,表现在治理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生活实际需求;治理水平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治理行为存在低效率等方面。

二、加强县域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对策

(1)强化县域现代治理理念

在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政策理念下,地方政府必须强化现代地方治理理念,树立政府应该通过为辖区民众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和优质公共产品从而实现地方良好治理的意识。首先县域政府要明确自身不仅仅作为上级政府的执行机构,更是县域治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改变权力本位和治理中将手段取代目标的错误认识,形成县域群众需求导向的服务意识;其次在行政行为中,树立依法行政和权责一致的观念,从而增加民众满意度,提升治理效果,落实岗位责任制;在治理方式上,改变管控命令的纵向权力传递思维模式,减少强制干预行为,建立购买、协商谈判与合作的横向交流互动权力运作理念,在多元治理主体协同作用的认识加大柔性治理工具使用力度。

(2)优化县域政府治理职能

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县域政府职能,实现县域政府治理职能的完善。首先明确县域政府在县域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合理划分治理事务范围和授予相应的治理权,将县域治理作为县域政府职能的核心,弱化过于追求地方经济总量提升的经济职能导向,强化通过良好治理实现辖区社会整体均衡发展的社会服务职能,凸显社会治理服务职能核心地位。其次从立法层面依法合理设置县域政府社会治理范围,一方面对于在县域治理中失职渎职或者不作为的政府追究法律责任,强化县域治理法治意识和责任;另一方面对于设立的县域政府治理职能要依法提供稳定的财政保障。

(3)构建资源汲取多元渠道

县域政府要依据辖区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强化资源汲取能力,在市场经济层面,减少对直接经营活动的资源投入,通过规范市场环境和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资源集聚总量,在招商引资中通过整体市场环境吸引适合地方特色的企业投资,规范并且通过合同外包、支付购买或者系统激励制度建设吸引企业参与对公益事业的投资,在企业增收的同时也推动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在治理过程中,公民社会的有效参与还能积累提升社会资本,减少政府治理难度,实现社会治理的整体改善。

(4)规范治理资源配置使用

为实现县域政府对辖区的有效治理,必须规范资源在治理领域的配置和使用,促进县域政府体制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改变县域政府粗线条的大包大揽模式,将工作重心转入具体的科学、教育、卫生医疗、社会福利等民众服务方面,形成治理机构集中、运转高效的县域小政府。在配置资源时,要公开透明资源分配原则、程序、措施和相关责任人,依据法律规定优先保证资源投入于公共利益领域,在这个原则下合理兼顾政府组织自身利益,形成重点突出、均匀连续的资源配置格局,避免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和部门利益化。

县域政府治理能力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县域政府治理能力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4

【关键词】德治 法治 关系 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将法治与德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他律与自律全面结合,实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相互促进。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既面临众多历史机遇,也将面临一些挑战,因此,在社会治理中,要全面发挥法治与德治这两个重要手段,发挥其各自不同的效能,维护好国家、社会的秩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首先,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法治经济,但是只依靠法治来推动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存在不足的方面。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存在拜金主义、假冒伪劣等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化,有效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不仅需要法治来进行强制性约束,也需要德治来进行道德感化,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解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消极问题,科学化解矛盾与对抗,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①

其次,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有助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民主政治处在重要位置,法治和德治的效能最为重要。参照法律规定,不仅能够有效管理国家、社会与经济事务,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利,还能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才能巩固与发展社会的法治基础,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历程。②

最后,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有助于提升文化建设水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社会中逐渐培育共同理想信念,为构建社会和谐社会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德治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

德治与法治的各自特点。德治与法治是治理社会的不同方略,有其自身的特点,法治属于刚性的治国手段,法律规范属于社会大众的行为底线,不能逾越,所以是刚性的;推广的方式与手段依托外部的强制来推进;而德治属于柔性治国方略,是建立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伦理与道德规范,属于劝导性与柔性的,维持的手段主要是依托风俗环境、社会舆论、社会化教育以及人们的自觉意识来推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法治的效能是让人身服,而德治的效能是让人心服。法治的重要作用是惩恶,而德治的主要作用是劝善。法治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前提,而德治是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向善前进的动力与方向,这两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偏废的。③因此,加强社会治理,需要彰显德治与法治的各自优势,实现两者优势互补,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效益。

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首先,法治的指导思想具有道德意义。法治是确保国家与社会秩序的大法,有效规范社会的行为与政治生活底线,其建立需要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并且这一指导思想应该具备道德意义。法治体系的规范,最重要是其出发点。对维持好的社会秩序来讲,法治是基本的,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法律并不能规范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人的言行提供准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不是依托法律规范来加以调控的,需要依托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来进行调节。在法治不能进行调节的地方,需要依靠道德来调节。人们具备了道德习惯与规范后,就能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减少违法乱纪的事情,社会将更为和谐、安定,社会治理的成本将会降低。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法律,都是依靠人来实现与执行的,完备的法律需要高素质的人来执行。法治治理的核心是人,需要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而高素质的执法者需要德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在具有高素质道德品质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秉公执法、严格办事,发挥好法治的最大效能,所以,法治的指导理念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

其次,德治将促进法治建设。德治的发展也需要法治,德治属于柔的治国方略,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需要风俗环境、社会教育、舆论监督与社会成员内心的自觉,其效能是劝善,是从整个社会成员的素质出发,从领导干部、执法队伍的基本素养出发,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才能实现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目标。此外,强调德治是确保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与依法治国是不矛盾的,能全面推动法治进程。因此,德治将全面促进法治进程。

最后,德治与法治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有序推动的。法治通过吸收道德义务与权利,规定道德的培养与教育,明确道德和其它相关精神文明范畴的建设来明确德治的重要。通过构建道德准则的法律,实现道德内涵法治化,让道德规范的部分转变为法律规范,使道德要求获得刚性品格,确保德治的具体化,而以法律的强制性手段来确保道德规范的普及与推广,也就是推动法律关系主体把道德要求放在法律的最低效能的警戒线上,让道德规范的获得法治的刚性支撑。道德的价值取向是真善美,目标是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完美人格与和谐人际关系,理念的建立有助于确定文明的法治理念、合乎情理的实施,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与规范,奠定法律的理性基础,实现权力、义务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协调,在大力推广德治的进程中,也能提升广大执法队伍的建设水平,做到公正平等执法,提升执法的质量和效能,同时,也能确保所有法律关系主体能确立法治理念,遵守法治原则,行使权利,构建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当代中国实现德治与法治统一的基础

当代中国实现德治与法治统一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提供了社会基础。德治与法治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生活秩序。

首先,对法治来讲,法与刑之间并不对等,法治条件下法律的主体是民法。法治意识既是让民众能做到守法,更是包含了社会契约、人格平等、人民和法律至上等重要内容。法治的内部要求是法应该合乎正义,反之则会导致暴政。缺少德治的有效配合,法律在实施中就只能是停在外部的惩罚或者是强制,这样法治的实现仍然很远。但是对道德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包含的人伦关系是依托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平等、自由的契约关系,与其相适应的由法治精神所确定的独立人格为中心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精神。因此,和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并且和法治相互结合的道德建设,就应该以廉洁、责任、信用、诚实与平等为基础的重要内容,从这里可以发现,德治、法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存在兼容性,在于不断探寻平等、自由与正义的价值。创建法治、建立起独立人格,道德主体才能建立起来;将正义的道德原则融入到法律内,并在全社会积极倡导道德建设,让社会大众的认同法律逐渐内化为道德义务,法治才能变得更为强大。

其次,法律作为有效规范市场运作的外部环节,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法律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但是道德却不是这样,主要是依靠主体的能动性,属于内部的自我调节,不用外部的强制力量来完成。而法律效能的发挥是在事后才会对消极行为进行调节,道德是采用积极行为发挥效能,通过社会舆论、宣传教育等路径,表明行为的正当与道德,指导经济活动主体根据道德准则、规范来科学处置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关系。

最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不仅需要遵纪守法,也需要依法进行,并通过道德进行维护。

德治与法治在当代中国的实现融合与发展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德治与法治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和谐文明的当代中国需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所以,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很有必要将德治与法治实现紧密融合,成为德治法治统一体,发挥整体效能。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纯洁性与先进性建设。德治与法治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理政治国的基本方略,达到这一战略的效果,关键在党。要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紧密融合,需要不断强化党的建设,永葆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治国需要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不断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有效应对四类危险的考验,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因此任务更为紧迫与繁重。要始终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纯洁性与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全面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谨记“两个务必”,不断强化道德教育,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统一,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党风,通过党风来带动民风、政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遵守党纪国法,不越权、不违法,做到率先垂范,积极为人民群众服务。但是对那些违法乱纪的干部,要参照党纪国法给予严惩。因此,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纯洁性与先进性建设。④

实现依法彰德与以德辅法的有机结合。考察道德与历史发展进程可知,道德是先于法律存在的,目的是维系社会秩序、人和人的和谐相处。但是道德本身约束力并不具备强制性。为了发挥好道德的功能,需要经过立法程序,将道德中义务实现法律化。既要让全体社会大众基本的道德义务通过法律路径提高到法律义务,通过法律制裁作为后盾加以强化,让其获得社会公众共同遵守的法律强制力,又要让社会公众中涌现出来的爱心公益等正能量,通过立法的方式获得保护。道德的法律化,实现了道德硬约束,强化了全体成员对社会、国家的主体责任意识,有利于提升个体的综合素养,确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此外,也要实现以德辅法,做到道德法律化。创建法律体系需要道德基础,不然法律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不仅要建立适宜法律体系,激发社会大众制定与执行道德公约与准则。《宪法》总纲中规定,国家大力推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和法律教育,在不同范畴的社会大众内建立并执行相关的公约与守则,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同时,法律在给予社会大众公民权利的同时,也指定相关的义务,这种义务属于基础性道德范畴。所以,在进行司法判决中,既要参照法律规定,也要借鉴道德准则。

法治下需要营造法治与德治环境,将道德提升至法律层面。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需要有效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也需要全民守法、参与监督的过程。从社会视角来看,亟需营造法治环境。全面弘扬法治精神,着力构建法治文化,提高全社会厉行法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构建良好的法治氛围,让社会大众成为法治的遵守者与捍卫者,作为社会大众来讲,既要遵守法律,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公约和守则。

再者,营造法治环境,还需要完善社会监督和沟通路径,强化对政府与官员行为的有效监督,同构构建法治环境,来推进依法治国的步伐。同时,通过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全面突出法治道德底蕴,突出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提倡契约精神。一是全面弘扬以爱国守法、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勤俭自强的精神,全面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构建“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宣传道德楷模,汇聚社会正能量,有序推进法治进程。二是在着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中,需要全面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舆论来全面引导道德建设。舆论是社会大众选择的指引者,是社会道德行为监督者,利用社会舆论,提倡高尚道德,净化社会环境,实现惩恶扬善。

加强道德立法,是通过法律程序,将道德要求提高到法律层面。国外在道德立法上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除了全面强化公共部门的道德理念与责任感外,还需要创建相关的道德准则,将该理念加以实践,创建成熟的道德法律法规系统。比如美国制定了《1989年政府道德改革法案》、《行政部门雇员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新时期,加强道德立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具体化《宪法》中道德内容。建议在《宪法》的第二十四条中增加规定:通过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理想教育、文化教育与法制教育,在城乡不同范围中制定并执行多种公约、守则,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是从国家制定的部门法中,也对上面的规定有了充分的体现,如果要强化该行为,需要实现宪法的具体化,使之更具备操作性。通过实施部门法,来有效保障并全面促进道德建设,在其他法律中也要采用不同形式去展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将道德义务转变为公民的法律义务,对严重违反精神文明的行为给予强制性惩戒,这将对道德建设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三是法治的强制性为社会确立了社会道德的制度规范。在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需要创建新的道德体系,创建公平、诚实信用、正当竞争等,难以自发形成,这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与完善,需要借助法治的力量,采用法治的形式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要求确定下来,成为法律义务,加快创建新型道德规范,借助法治的指导、评价和强制功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发展并巩固新的道德风尚。

总之,德治与法治是统一在社会治理进程中的,两者有机结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规律,有利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德治与法治本身各有其特点,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法治的指导思想具有道德意义,德治将促进法治建设,德治与法治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有序推动的,同时,在当代中国实现德治与法治统一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德治与法治在当代中国的实现融合与发展,不仅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纯洁性与先进性建设,还要实现依法彰德与以德辅法的有机结合,突出法治需要营造法治与德治环境,将道德提升至法律层面,全面提升法治与德治融合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效能。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许思义,李婷:“‘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兼论坚持依法治国的根本治国方式”,《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第68~71页。

②孙首娟:“关系论视角下的法治辨析―兼论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的关系”,《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第41~46页,第49页。

③蒋传光:“完善法治与德治并重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法制日报》,2015年2月25日,第7版。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5

××年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服从服务于全区经济发展稳定大局,以“平安和谐××”为主线以维护稳定为重点,优化环境保平安,以长效机制建设为根本,实施基层创安、纠纷调处、严打整治、治安防范、品牌深化、队伍建设、维稳机制等七项创新与突破,为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营造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一、进一步提升基层创安水平,健全平安创建长效机制。围绕建设平安××目标任务,重点抓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把基层创安与社区建设和群众自我管理、服务群众、方便群众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创建内涵,拓展创建领域,全面提升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平安楼院、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行业、平安市场和平安铁道线建设水平,形成上下联动、纵横交织、板块融合的基层创安网络,健全基层创安长效机制,提高工作实效。

二、引深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优化“大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综治、信访、司法和调解“四位一体”联合办公、联合接访、联合排查、联合调处工作机制优势,实施“事前防范和目标防范相结合,事前防范为主,健全超前预警机制;经常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经常排查为主,健全源头化解机制;分级处置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分级处置为主,健全就地处置机制;专门调解与群众化解相结合,专门调解为主,健全有序调处机制;重奖严惩与强化责任相结合,强化责任为主,健全奖惩分明的责任落实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五结合、五为主、五健全”工作法,深入开展“知民情、听民声、畅民意、化纠纷、保稳定”活动,实现排查纠纷超前化、解决问题多元化、工作机制法制化,把大量的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处置的机制和方法,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同时,要完善矛盾处理后的跟踪调查,进一步加大“民转刑”案件责任查究和重大矛盾纠纷跟踪督办的工作力度,对因化解和处理不当造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部门,要坚决实行综合治理一票否决,严肃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三、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建立常态严打机制。按照“什么犯罪问题突出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哪里社会治安不好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原则,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始终保持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的高压态势,把严打方针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等各个环节,健全贯彻严打方针的常态工作机制。同时,要适时开展严打专项整治斗争,突出重点,严厉打击杀人等严重犯罪、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抢劫、抢夺、入室盗窃、盗抢机动车犯罪,提高现行案件的破案率。要进一步健全科学准确的平安建设和稳定形势分析评估机制。按照滚动排查,滚动整治的要求,坚持排查治安混乱区域和突出治安问题,达到整治一片、安定一方,及时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类经济犯罪,依法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创造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四、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加强治安防范的专业化、社会化、科技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三警联勤”治安巡逻为龙头,以公安派出所为骨干,以群防群治组织为依托,以综治部门为纽带,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内部单位、公共场所治安防范为基础,以特殊人群、危险物品管理为重点的融社区管控、街面巡控、周边联控、重点监控、单位守控于一体的专群结合、内外联手的五大治安防控体系,提高防范的实效性。

五、加大研发力度,构建平安××品牌体系。实施平安××品牌战略,进一步深化“回归绿洲”安置帮教五项工程,做强做大“情系未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五线联动机制,创新方法,丰富内涵,不断提升品牌理念和水平。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品牌的研究和推广力度,以品牌的凝聚力、幅射力和带动力,提升平安××建设水平使平安××成为全市政法工作品牌。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6

【关键词】妇女;思想;政治;工作;难题;对策

前言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其各个方面都要随之不断发展进步,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要,也会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长久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部门是我国政府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也是影响国家政策的重要部门,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民生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推动各个部门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能够有效的提升全民凝聚力。积极的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从事事业单位工作的妇女较之农村妇女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她们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文化水平使得其在社会活动中对待所有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因此,妇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非常大难题,也比较难以实施。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就要从实际工作上入手,彻底提高妇女思想政治水平,才能保证我国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1.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在现实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彻底的提高难度非常大,甚至有些地区面临着如何开展下去。由于我国社会还处在改革的重大时期,我国广大妇女的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思想意识水平也处于快速上升时期,由此可见,我国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比较大的复杂性特点[1]。

其二,妇女思想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趋利性愈来愈明显,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外在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妇女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广大妇女越来越关注其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了侵害。而妇女思想工作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其利益问题。此外,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协调性有了较大的提升。在事业单位从事岗位工作的广大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思想工作逐渐出现新的载体,使妇女思想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协调性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2.妇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难题

2.1 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受外界环境影响非常大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水平发展非常迅速,处在日新月异的时期,随之而生的多种多样的思想观念以及观点不断涌现出来,给我国广大妇女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她们的思想影响非常大。比如,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广大妇女群众获得信息的范围和数量逐渐增大,而有非常大一部分的妇女群众并不存在较强的分辨和判断能力,往往会受到一些负面信息或者消极思想的影响,造成许多妇女群众都存在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对于她们的日常生活也存在比较大影响。

2.2 对妇女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度严重不足

虽然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正确开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该项工作的重视度却没有随之提高。也就是说,许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对本职工作并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还有一部分领导认为妇女思想工作对于社会没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更有甚者J为其可有可无,所以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起来就流于形式,没有把握住其内涵所在。基于上述原因,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

2.3 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落后

正如上文所说,城市妇女大部分在事业单位从事脑力劳动,与广大农村妇女无论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性,因为其大多数都具备比较高的知识水平并且有一定的主见,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都相对比较高。因此,在开展妇女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优化。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非常落后的工作方法和手段,难以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导致其工作水平非常一般,且没有明显的成效。由此可见,落后的工作手段对于妇女思想工作的开展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2.4 妇女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

虽然目前我国从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活动,但是多数都存在于形式方面,并没有深入到妇女群体内部,在日益繁重的工作中,妇女思想工作大多都是应付,且较为被动,没有统一的指导、监督和管理[3]。而我国目前从事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对于本职工作的热情,不能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不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也就不能把握住工作的重心,缺乏责任心,这些都是当前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不高的主要因素。

3.妇女思想政治工作之优化对策

3.1 不断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力度

一般来说,真正影响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重要原因是自身理论体系,其会直接影响妇女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开展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加大妇女学习理论知识的力度,不断提高她们的思想意识水平。让妇女们多方面的接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且及时掌握中心思想。与此同时,妇女群众所在的工作单位要加强对于妇女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有效的提升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当然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妇女思想觉悟水平,还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让妇女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理论学习中,对于那些积极配合思想政治工作且表现非常优异的妇女,可以通过荣誉奖励或者物质奖励等方式不断激励妇女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进步。也就是说,通过强有力的培训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水平,避免妇女面受到太多负面因素影响,有效的提升其辨识能力,能够正确的分辨出利弊与好坏。

3.2 领导重视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不断完善

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必须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得以实现,而大部分的领导的见识和认识都会对整个环境以及工作的开展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只有主持工作的领导非常重视妇女思想工作,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主导地位,才能保证各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指示得到真正的落实,保证其工作效果。

3.3 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在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过程中,应该与实际工作有效的结合,避免各项工作的开展只停留在口头文件或者书面文件上,必须要落到实处,同时加大妇女群体思想政治水平的调查和研究力度,保证妇女自身利益的同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为妇女着想、为妇女办事、为妇女谋福利,全面展开妇女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妇女思想政治水平,促进整个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2)不断开拓思想和意识。在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过程中,尽量的多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文化体育活动来提升广大妇女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与被关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工作还应该与法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妇女思想政治工作不会偏离轨道进行,也是思想升华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安排法律知识讲座,让妇女尽可能多的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常识,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要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因为男性与女性之间有很多方面都存在比较大差异,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差异性非常明显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的区分男性与女性,针对女性的特殊情况开展工作,尽可能的解决妇女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

3.4 健全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体系

其一,工作内容要与时俱进,摒弃老旧的观念和思想。现代社会发展非常快,思想革新也比较快,妇女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开展工作,只要理论结合实践才能保证所有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才能够保证妇女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其二,工作方式和模式要不断更新。从妇女自身来看,其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应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同时应该不断提升妇女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督促她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来提升自身思想水平,做一个完美的自己。从领导角度来说,要做好相关工作的带头作用,同时应该改变工作模式,将原来的指令模式逐渐转变为指导模式,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真正的了解真实状况,积极的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妇女群众,并且提高其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不啻葱鹿ぷ骰制。妇女思想政治工作也属于党工作的一部分,需要全员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积极的参与进来。因此,在妇女群体中,要充分发挥出领导以及党员的带头作用,将他们的人品、思想、政治觉悟统一起来,共同提高工作水平,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对于在工作过程中积极配合领导工作、积极参与工作、表现非常优异的妇女应该予以表彰和奖励,进而不断督促其思想政治方面不断进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

4.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又因为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并且对现实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理论知识与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目前我国妇女思想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妇女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同时还应该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妇女学都学科的相关知识开展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此外,还应该使妇女思想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思想,改变落后的工作模式,总体上来讲,本文对于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健.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5):35-36.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7

【关键词】公民参与 社会治理 公民组织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构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应该是政府、社会和公民主体平等互动、协同共治,各自承担相应治理责任的动力系统。但目前,公民作为治理主体,其力量还很弱小,参与能力和效度有限。因此,迫切需要为提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素质和能力寻找可行路径,创新社会治理,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实质就是公民个体现代化及相应的政府和社会现代化互动的过程。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协作、协同以及相互促进,并形成相应机制。这样的互动模式和机制的形成是以微观的公民个体互动、互惠和集体行动为基础的。这就需要公民具备较强的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才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公民在参与互动中,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予以回应,彼此行为不断调适,以此构建出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必须重视微观公民个体。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维护人民利益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民既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受益者。公民能否积极参与创新社会治理,说到底也是公民自治能力和水平提高的问题。公民有能力自治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治理的真正平等主体。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能力不强的因素

尽管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上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从我国已有的社会治理实践来看,公民能力还有待大幅提升。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一些地区探索了社会平台、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还有的地区在城市社区初步构建了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格局。而且,互联网上的“数字化公民”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并评判和影响着政府政策。这些创新虽然是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但是公民参与能力、民主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这些创新机制的实施。另外,传统的单向度的管控思维和公民参与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公民有限的参与达不到预期效果等因素均会影响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

第一,我国尚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由于历史和传统上个体都没有真正成为过独立的利益主体,自然也缺乏对权利的主张。公共利益往往由国家包办解决,所以人们不会形成社会参与意识,当然也没有公共精神。当下,虽然物质基础已经发生变化,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有滞后性。一方面,人们还习惯性地单一依赖政府,参与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对社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一些领域依然是行政性垄断,导致社会组织尚不能公平参与,公民自身更是没有能力去实质性地参与到公共决策中。

第二,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对公民个体的参与素质和各方面的参与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公民要成为真正的权利和义务(责任)意识相统一的公民。另一方面,公民还应具备沟通能力、民主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等参与社会治理所必须的能力。这些需要公民文化的不断孕育和沉淀积累。当前我国公民无论是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公共道德意识还是法治意识都较弱,公民表达利益诉求、与政府的沟通及民主参与的能力与现代化治理能力尚有很大差距。

第三,从已有的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来看,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方面,利益诉求虽有可能表达,但话语权较弱,对政府的影响力有限。这样,就导致人们逐渐丧失参与的积极性,失去对参与政府决策和政府监督管理的信任和信心,公民参与意识随之减弱。

第四,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较低。一方面,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经济、社会乃至政治过程的机会越来越多,热情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公民在参与中缺少理性判断能力,往往会被误导,导致非理性现象的发生。专业性知识的缺乏也使得公民参与能力有限,经常有心无力。此外,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还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支持和引导。这也是导致公民参与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如何提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培育公民美德,重塑公民治理主体。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公民应该是和政府、社会一样具有治理责任的平等主体。为此,公民必须要现由消极被动服从向积极主动参与转变,从被管理的对象向治理主体转变。其中基于对公民身份的意识和认同之上的公民美德至关重要。公民身份不仅意味着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而且也意味着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体的认同。即公民不仅是国家现代化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国家主人和国家治理的主体。那么,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事务、承担相关责任就是公民应有的美德。公民美德会促使公民主动规范、调整自身在参与治理中的行为,促进公民自我治理。

应将公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系统,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并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中完成。首先,学校公民教育是提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最重要渠道。在社会治理的视域下,学校应该培育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次,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能力提升的训练场。公民可以在参与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基层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的活动中练习表达与沟通、主动参与和监督等,从而提升公民素质、提升参与治理的能力。

再次,政府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为公民参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将会在公民平等获得充分信息的基础上,激发其参与决策和监督的积极性,其表达和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将在和其他主体的互动中得到提升。政府搭建各种公民诉求表达和回应平台以及利益博弈平台,会为公民沟通和表达等参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多种资源和机会。政府可以推出榜样示范平台,激励公民参与。

又次,网络社会治理也为公民教育和公民能力训练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作为连接多元主体博弈、交流的空间,最重要的为公民提供了练习参与的场域,公民在网络公共空间里发生的解决矛盾冲突、表达利益诉求等活动,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公民治理主体的参与能力和水平,从而通过反馈、矫正、引导等机制,提升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最后,公民治理能力的建设,离不开制度和法律。法治既对社会治理有保障作用,同时,也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作出程序引导和规范。

让公民组织成为提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载体。分散的公民个体虽有利益诉求,但是因为彼此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和组织联系,就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影响和监督政府公共决策,无法与政府和社会平等协同互动。而公民基于某种利益自愿结成的组织则会在利益表达、交涉和协商,监督权力运行和资源分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这种组织化的过程和集体行动中,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会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中国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别是数字化公共空间的兴起,正在促成各种各样实体化或“数字化公民”组织的生成,它们是公民参与能力最重要的演练场。在这种实质性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公民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利益表达能力、博弈能力、自我服务能力等将会进一步提升。

(作者分别为大连海洋大学讲师;大连海洋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系大连海洋大学课题“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2016007)和大连市社科联课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视域下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dlskyb1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8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综合本部门力量,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以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为主线,积极开展干部大走访,着力提升公众安全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营造更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以加强安全防范为重点,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实现社会治安明显进步,公众安全感有效大幅度提升。

具体目标:一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措施和手段提高;二是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三是打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群防群治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发现、控制、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有明显提高,公众安全感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五是不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事件;六是不发生“”等人员滋事事件;七是不发生社会反映强烈的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八是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九是不发生重大治安问题;十是不发生聚众非正常上访活动;十一是不发生群死群伤的爆炸、火灾、交通等重特大治安灾害事故;十二是不发生影响恶劣的政法队伍内部严重违法违纪问题。

三、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领导,成立水利局干部大走访活动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民任组长,为副主长,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综治办,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由局机关各股(站)负责人组成。

四、工作措施

(一)广泛宣传动员,强力营造浓厚氛围

1、会议动员。4月10日,组织召开全局干部大走访活动提升公众安全感动员大会。将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安排和部署。

2、团结鼓劲,正面宣传。积极配合政法部门、宣传部门,宣传好我县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态势。要持续宣传水利执法机关、执法为民,保一方平安的先进事迹;要着眼于正面引导,公开公正,释疑解惑,理顺情绪,防止不满情绪积淀和激化,引导群众树立“平安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理念,提高干部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要将本部门的一些重大工作措施,取得的工作成效,充分利用“三送”活动,积极主动调解协商好的一些有较大影响的案件,解决了的一些问题通报给“三送”联系户。

(二)深化治安防范,构造社会治安安全体系

做好单位内保工作。局机关各、股室、站所要按照“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做好自己的事”的要求,切实做好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要健全治安防范组织,切实做好单位值班工作。要对单位办公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重点单位要落实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措施。单位财务室、物资仓库等重点要害部位,一定要配置“三铁一器”即铁门、铁窗、铁柜子、报警器,并做到万元一失。

(三)深化制度建设,拓展平安创建格局

充分发挥局综治领导小组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作用,围绕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开展矛盾排查化解攻坚行动,努力使纠纷早解决、矛盾不上交,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工作要求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范文9

一、江苏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

探索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能力建设工作,把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作榕嘤江苏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加以推进。进入新世纪,先后在全国率先提出平安江苏、法治江苏、诚信江苏和服务型政府等创建活动,围绕协同治理、依法治理、创新治理、高效治理和危机治理,不断向市场、社会和基层放权,多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取得重大进展;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治理成效明显;强化政务公开和权力透明运行,政府公信力执行力稳步提高;推进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快速反应的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显示,2012年、2013年江苏政府透明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三。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显示,2011~2013年江苏均位居全国第一或第二位。

尽管近年江苏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待改进的薄弱环节:

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在一些治理行为中,向市场、社会和基层放权不彻底不到位,有的只放复杂的、管理责任大的,有的权力下放给了行政化的社会组织,办事仍然在政府内部“转圈子”的现象仍有存在。有的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企业项目选址、生产经营等活动;政府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配合不力、流程繁琐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依法行政效能尚未充分发挥。立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与现存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统一,有的对自由裁量权规定的幅度过大,有的在立法过程中片面强化了部门的权力;行政执法体制不够完善,行政执法权过于分散,重复执法、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比较严重;行政执法监督有待加强,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者纠正,现有的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司法监督等主要侧重于事后监督,很难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政行为发生。

公众参与治理尚需继续深化。一是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健全,议题设置、程序运作还不够规范透明。二是公众参与范围还不广,特别是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范围和程度都比较低。三是公众参与普遍缺乏及时的反馈和回应,消解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对参与机制的价值和真实性产生怀疑。四是公众参与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者对议题缺乏深度研究,建设性意见不多。

危机事件处置能力有待加强。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存在报喜不报忧,重值班、轻管理,重事中处置、轻事前防范和事后补偿等思想;有的县、区应急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经费保障不足,工作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和部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渠道不规范,信息迟报、漏报情况时有发生;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弱。

干部队伍素质尚需强化提高。由于观念、体制、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干部习惯于对社会进行管制和控制,而缺乏服务公众和社会的意识;有的习惯于自上而下命令行事,而不善于通过平等的协商对话解决问题;有的习惯于贯彻上级的意志,而不善于回应社会的诉求;有的习惯于以政府为中心,而不适应多中心治理。

二、进一步提升江苏政府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强化治理理念,大力营造多元协同治理的环境氛围。一是建议强化以人本位理念。发展导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取消或降低对基层政府的GDP考核;行政行为要体现与民互动,推动公众咨询投诉、意见表达经常化制度化;治理过程要强化合作共治,确保多元主体有序参与治理。二是应强化法律至上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公共治理活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守法,带头依法办事。三是强化服务型政府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意识到政府能力不是无限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是有边界的,要避免重回“大包大揽”的老路子。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一是建议提高政府立法和科学决策水平。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探索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政府立法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二是需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三是应该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深化简政放权,充分激发各方参与治理的动力活力。一是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权责边界。强化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应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紧取消市场能自我调节的行政审批事项,尽快下放直接面向基层、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推进行政审批和权力运行目录化管理。三是可优化政府组织架构。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改革,有序扩大省直管县试点范围,积极推进更多经济发达镇、发展特色镇实施扩权改革试点。

突出系统应急,牢牢把握政府危机治理的主动权。一是应该提升应急处理系统化水平。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二是需提升应急处理科学化水平。如应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提高综合监测和预警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三是应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理制度化水平。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自然灾害防御救助、事故灾难紧急救援、公共卫生预防控制、社会安全基础防控等工作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

聚焦能力素质,加快培育政府现代化治理人才队伍。一是建议将培养复合型的公共治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学习教育、基层锻炼、项目演练等形式全面提升公务员队伍的能力素质。二是可启动聘任制公务员试点,拓宽单位选人用人渠道,引进高层次专业型人才。规划建设若干区域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动区域间人才的协同合作。三是应依托重点产业、项目、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集聚高层次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四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组织、优秀人才以公益创新创业项目形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五是开展人才评价、职称评聘、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试点创新,推进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