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集锦9篇

时间:2023-08-27 15:04:31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课堂学习参与度 提高策略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交流的发展过程,学生参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是课堂教学质量评判的重要“参考值”.学生被动、应付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效能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学生个体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中,主动、积极地与教师开展有效互动交流,才能提高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效能.当前,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行,师生互动、能力培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如果提高初中生数学课堂学习参与度,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势在必行.

一、初中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现状

一是主动参与意识薄弱.初中生对未知问题或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探知欲望,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内心情感的丰富.初中生容易受到学习情感的“左右”,产生畏惧和消极思想,不愿参与其中;同时,部分数学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有效引导和沟通,初中生主动参与互动意识薄弱,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

二是参与探知活动效能低下.部分初中生由于个体动手探究、思考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低下,在解答分析相关问题要求时,不能切中问题“要害”,深入参与其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探析,导致在互动活动中或探析问题时无从下手,降低了探知问题活动的效能.

三是参与师生互动活动不深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积极交流,有效沟通.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只管讲解,学生一味练习”的“教学分离”的模式,未能将学生引入到参与探知、互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处于课堂主宰地位,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忽略了学生参与的“亲身实践”过程,致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互动沟通交流时,也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交流、探讨互动活动不深入.

四是参与共同学习流于形式单一.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群体性的互助发展过程.共同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之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小组共同学习活动中,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层次性,中下等学生难以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未能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织开展活动,导致合作学习成为优等生的“舞台”,中下等学生没有展示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未能体现教学活动“面向一切学生”的特点.

二、提升初中生数学课堂学习参与度策略

一是注重适宜教学氛围的营造,吸引初中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积极学习情感基础之上.教学实践证明,适宜教学氛围的营造,对初中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感起到强化和助推作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初中生心理和情感发展“轨迹”,运用激励性、鼓励性的教学语言,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对学生的点滴表现或进步,给予肯定性的赞扬和鼓励,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同时,利用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趣味性、生动性特点,设置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趣味性、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主动参与课堂新知探知学习活动.如在新知教学或问题教学中,设置具有生活意义或趣味特性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是强化学习技能的培养,锻炼初中生参与课堂学习本领.初中生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探知、分析、解答等方面技能低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学习技能培养和锻炼作为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提升的重要前提条件,传授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途径和策略,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CD的平分线CE交边AD于E,∠ABC的平分线BG交CE于F,交AD于G,求证:AE=DG”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说出可以采用的办法.这样,学生就能够参与其中,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办法给予肯定评价,并向学生指出:“是否可以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构建等量关系呢?”学生此时进行小组合作探析,找出解决问题方法,掌握了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策略.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探知解题活动,对枚举解题策略的内涵有了深刻认识,解题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三是重视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初中生深入参与课堂学习.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引导作用,当好初中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引导员”,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出一些具有探讨意义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及时展现自身学习情况,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初中生参与共同学习深度.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一碗水端平”的教学模式,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因素,设置层次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实施层次性教学策略、差异性教学策略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类型学生都能有参与学习探知的时间和机会,实现“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提高初中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深度.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标准实施纲要(苏科版).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2

关键词: 小学体育 主动参与 提升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自觉主动地开展和参与主动合作、自主探究、自觉锻炼、自我体验、感悟反思及创造性地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进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形成较好的体育基础和较高的体育素养。为此,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不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成效。

一、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况分析

(一)课程繁多挤压体育教学空间

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长期以来都普遍出现体育课程教学空间不断被挤占的现象,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时期更是如此。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空间被其他课程挤占的现象有所缓解,然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外,还要学习一些家长额外报考的课外课程,忙碌的学习占据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使其身心俱疲、分身乏术、压力繁重,无法自觉有效地参与体育活动。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已被唤醒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俨然已经形成较为稳定、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被唤醒,学习拥有更自主的空间,这为学生主动参与小学体育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小学体育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四策略”

从上述关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现状看,要提升小学体育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率,必须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营造氛围、合理激趣、革新学法、正确评价四方面入手。

(一)营造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小学体育课堂的前提

良好的体育课堂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基础。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励学生投入课堂学习环境之中,促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以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在提升体育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度时,要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入手,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成效,营造和谐、民族、友爱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促使学生积极地投身体育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时要做到尊重并热爱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用心关怀学生,并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筑起师生间平等、友爱的桥梁,使学生先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上老师的课。

(二)合理激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小学体育课堂的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也是如此。同样地,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小学体育课堂,应当从兴趣的角度出发,做到以新激趣、以争激趣,运用合理激趣的手段,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率。

1.以新激趣

与其他课程相比,小学体育本身就蕴含着较为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的猎奇心理也较重。为此,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如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体育比赛等方式,多角度出发,多手段创新,给予学生不同的视听触等感受,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

2.用争增趣。

小学生除了猎奇心重这一特点外,还存在好胜心强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竞争情境,通过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赛跑、跳高、比反应速度、比谁的力量大等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成功与失败。

(三)革新学法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小学体育课堂的根本

新课改的重点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更侧重于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的关键在于学习信心的建立,为此,应当革新学法,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具体操作可遵循以下两个步骤:第一,要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小目标与大目标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让学生学习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在不断完成小目标的同时也不断地朝着大目标迈进;第二,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练习,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设计出不同的体育练习活动,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地提高与进步,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和练习。

(四)正确评价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小学体育课堂的动力

此外,还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使其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情况和能力,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努力克服和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并在自我突破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主动参与的动力。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善于观察、敏锐捕捉学生闪光点的眼光,及时地给予他们或鼓励或赞赏或认同的眼神和表情,以增强其信心,满足其成功欲。当然,除了表扬与鼓励之外,还要适度批评,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在不损害学生信心和尊严的前提下,为其敲响警钟,促使其不断地修正自己,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语

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标精神,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革新,与时俱进,从营造氛围、合理激趣、革新学法及正确评价四个策略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帮助其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摸索出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3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66-02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且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把课讲活了。”由此可见,“活起来”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成功的教学。技工学校以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为目标,在人文教育包括语文教育方面有所弱化。为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依据技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成长规律,试图围绕技工院校语文课堂如何“活起来”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比较与教学反思,以期为技工院校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升与技工院校的人文教育重视提供有益借鉴。

一、困境扫描: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学方法的探究缘由

在我国由于长期遵循“初中-高中-大学”的成才模式,社会各界常常将技工学校的求学视作无奈之举,由此社会各方甚至学校本身对技工学生的认可率相对不高。近年来技工教育虽然受到不断的鼓励与政策支持,然而,技工教育由于生源、师资、社会支持、长期以来存在的传统认知偏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发展较为缓慢。审视当前技工院校语文课堂的教学困境,可以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困境:一是学生自信心不足,对自身认识定位较低;技工院校学生由于前期学习基础较之不够理想,加之社会的传统偏见,学生往往存在自信心不足或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如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则是上好语文课的首要。二是课堂氛围沉闷,师生互动不足;当前技工院校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学生普遍参与不足,由此呈现的则是教师自我表演的现象,师生互动不足导致的则是沉闷的课堂景象。三是教师语言生硬,课堂生动性欠缺;教师语言在课堂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师语言更为重要,然而当前不少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或图片等手段的丰富,而忽视了教师语言本身的力量,导致课堂的生动性有所欠缺。四是课堂内容死板,涉猎知识面不够;课堂内容是课堂的核心,课堂内容是否饱满、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影响课堂的影响力与实效性。然而,当前教师在讲述课堂内容时往往就本课程内容讲述课程内容,未做到知识的发散与迁移相结合,使课堂内容过为死板,而无法提升学生的兴趣度与知识结构的完善。五是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成效不高。教学形式是提升课堂成效的重要手段,当前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但部分教师仍然墨守陈规或为了减轻工作负担,而仅仅采取简单的讲解授课法,而辅之以一定的直观教具,课堂成效仍然不高。

基于以上当前我校语文课堂的教学困境,其根源均在于欠缺一个“活”字,由此借鉴吕叔湘先生对语文课程关键在一个“活”字的观点,探究技工院校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

二、原则审视: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学方法的探究原则

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是应对当前语文课堂成效不足的重要法宝,那么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之教学方法该坚持哪些原则,结合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与学生成长规律,提出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生动性原则是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即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特点,尊重课程本身,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可为了“活”而“活”,而应该坚持客观性为前提,在坚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课堂“活起来”。二是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即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语文课堂,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是未来语文课堂发展的方向,其本身也应遵从语文课堂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宗旨,始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使命,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对待课程教学。三是生动性原则。生动性是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的内在特质,“活起来”则需要一定的生动性,以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语言充实与活跃课堂,则使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成为可能,亦是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学方式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三、路径前瞻: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学方法的探究对策

基于当前技工院校语文课堂的困境,结合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之教学方法的原则,提出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活起来”之教学方法探究对策。

(一)学生思维“活”:激发学生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欣赏教育

通过近些年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技工学校的学生总体上对自我的发展有一定的要求与期待,且处于思维的活跃期,缺乏的往往是鼓励与信任。因此,上“活”语文课堂首要第一步,是激“活”学生的思维,给予鼓励与肯定,树立其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热爱生活、热爱课堂、热爱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充分尊重、认可与相信学生,在此情景的促进下,学生才可能慢慢放下自身是“差生”的想法,进而积极的参与课堂,激发自信心,不断的提升自己。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往往在第一堂语文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互动探讨“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能发现什么”之类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积极的参与课堂,并打开其思路。当面对不自信甚至否定自己的学生,及时给予其支持鼓励,真正做到发自内心的去爱每个学生,不放弃每个孩子,以真实诚恳的心态对待学生,鼓励其积极思考与积极的参与。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欣赏教育,激发学生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上“活”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二)课堂氛围“活”:跳出传统模式、提升师生互动性

课堂氛围是师生能否有效参与的重要方面,一堂课能否成功,能否获得学生的参与与融入,课堂氛围起着关键的作用。课堂氛围“活”起来,要求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既真实的走进教材,也走进学生,与学生在课堂的互动与参与中一并读,一并背,一并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升华,既在精神上与学生产生共通的交流,也在心灵上与学生达至共通的提升。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中,在感受教师的言行、欢笑中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投入学习,真正的焕发课堂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真实的参与,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持舒畅的心情,激发其求知欲,以活跃的思维、活跃的灵动、活跃的交流将课堂氛围“活”起来。在长期的课堂互动与参与中,学生渐渐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民主意识,民主氛围,进而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提升师生互动性。如本学期笔者就通过围绕课程主题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课程小组团队展示等形式,跳出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使学生真实的参与课堂中,使课堂氛围“活起来”。让课堂氛围“活”起来,跳出传统模式、进行互动教学,是上“活”语文课堂的关键环节。

(三)教师语言“活”:展现语言魅力、激活课堂生动性

教师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语言情感、语言交流、语言表达均会影响学生的状态及学生对课堂的融入,可以说其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也是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活”起来的重要元素。教师语言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手段,它还是一种直观教具,以最直接与最形象生动的方式融入学生并走进学生。鲜活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感知、理解教材、走近课本知识,还能调节学习情绪,增强教学效果,以生动的、激昂的方式增加对课程的融入。在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中发现,技工院校的学生虽然在语文的知识基础上底子较薄,但其捕捉鲜活的语言能力较强,包括生活中鲜活的语言与网络中鲜活的语言,学生们能够以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的气氛。

幽默是提升教学效率、推进教学效果的重要语言魅力,它能给教学带来春的暖流,夏的微凉,秋的酣畅,冬的温暖,它能有效的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笑的活力、激趣、启悟、固知、纠错,使知识在语言的魅力中传递、并达成情感的交流,使对话的互动尽在笑声中流淌。当诙谐、幽默的语言飘散在课堂中,则能打破课堂沉闷的固化模式,也会让学生改变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印象,摆脱语文就是需要背诵记忆的痛苦,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进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也在此过程得以升华。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学则可以安排的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在赋予教学以新意与活力的同时,个体的创造性得以发挥,进而真切的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激活课堂生动性。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语言“活”,展现语言魅力、激活课堂生动性是上“活”语文课堂的重要链接。

(四)课堂内容“活”:拓展知识领域、推进学生参与性

课堂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堂“活”起来,在课堂内容上一定要跳出按部就班的模式,倘若按部就班的讲解课文内容,语文课堂要活起来则必定是无稽之谈。那么就此有学者推理,课文不再要以讲解的形式呈现,而是在学生的参与中互动生成即可。诚然,知识需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但其离不开必要的讲解与内容的渗透。由此,语文课堂在具体的安排上需要控制好讲解、互动、打比方、讨论等部分的比例,调整好相应的结构,做到课堂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协调并进。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语文基础上相对薄弱,且自我控制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把握注意力的时间方面也相对有限。由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为使课堂内容“活”,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拓展课堂内容并辅之图片教学,将枯燥的课文知识以故事、图片、对话等形式展现,将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发散再集中,使学生乐于倾听,且能集中注意力。当然,在讲授一定知识时,通过一定的对话、提问或课堂活动更有利于课文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当面对学生回答不出来,不能直接打击批评,而是将相应的知识串起来,并以各种故事典故的形式展现,将相应的雅称逐步传授给学生,以供学生有所积累,并提升对系统知识的兴趣度。由此而来,学生对语文知识则既能提升兴趣度,也能提升课堂的注意力。透过点点滴滴的积累为语文素养的提升与人文情怀的培育作好铺垫。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课堂内容“活”,拓展知识领域、推进学生参与性是上“活”语文课堂的重要法宝。

(五)教学形式“活”:丰富方式方法、提高课程多样性

教学形式是教学的组织法则,要使教学形式“活”,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从学法的选择到学习内容的选择,都将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中也要打破传统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观念,将学生真实的放置在对等的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真实的融入,以切实激活有学生参与的方式方法。如在本学期的实践中,为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在学期学习之前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这一学期学生们对知识、内容的期望、对老师们有哪些期望,以期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与引导。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通过设计课堂演讲,即在课堂前先给学生讲一节生动的演说课,将演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让学生以接收,然而由学生自选演讲的内容,在拟定为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完成演讲。通过演讲这类新颖且学生能接受、实施好操作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活力,课堂也由此真实的“活”了起来。此外,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兴趣度,如多媒体教学、图片教学等形式,将课程内容以丰富与生动的形式展现,再通过分组讨论的教学形式使每一个个体充分的参与其中,使语文课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活“起来。当然,还可将语文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在技能教育中,凸显教育的优势,让学生们加以重视。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具体灵活掌握教学大纳,在教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能与之职业技能的提升相结合。如技工院校的学生相对而言,对作文有所反感与畏惧,即使让其将作品交上也可能存在抄袭或错字连篇的现象。如在讲说明文的写法时,为打破传统学生对作文的害怕,笔者尝试改变以往传统作文题目的布置方式,而改为另其撰写专业的介绍说明。如会计专业的写做账的制作流程、计算机专业的则写编程与软件应用、会展专业的则写会展服务策划书等,以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使学生在写作中如思泉涌,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将熟悉的内容也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而提升其对写作的兴趣以及真实感受语文的实用性。当教学形式活,语文课堂则不再死板。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形式“活”,丰富方式方法、提高课程多样性是上“活”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技工学校语文课堂如何“活”起来,是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基于语文教学理论的积累与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从学生思维“活”、课堂氛围“活”、教师语言“活”、课堂内容“活”、教学形式“活”等方面的探索,真实的实现了语文课堂“活”起来,在教学课堂效率上明显有所提升,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互动性均有所提高。当然,在探索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的同时,也突显了语文课堂“活”与“实”的辩证关系、语文课堂“活”起来的限度与边界、语文课堂“活”起来的理论立基何在等问题,这也成为今后语文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方面。总之,因教学实践只停留于笔者工作所在学校,在教学实践时间与教学实践范围上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仍将此方面继续进行思考与实践,以期更大程度的提升技工学校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M].技工院校语文课课程标准(2010).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2]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 李节.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 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74-02

[作者简介]秦海慧(1981―),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教师, 一级教师。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自身素质发展有很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效率,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新型教学方法,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参与式课堂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小学参与式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主要地位,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体现主体性的原则。学生只有作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够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二)正面引导原则

教师的鼓励对于小学生思维灵活非常重要,因此数学教师要给予适度的鼓励和适时的肯定,采用激励的手段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三)机会均等原则

参与式课堂强调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去,所以教师在练习提问和复习中,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机会,按照机会均等原则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循序渐进原则

数学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确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依据教材设置的难度,逐层深入教学,陪伴学生一同成长。

二、参与式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兴趣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参与式教学中。小学生有了深厚的数学兴趣,就会跟随教师的引导,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手法,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等,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进行新课导入时,为了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教师要使用灵活的手段。例如在学习《钝角和锐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咱们之前学习过关于角度的相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它有哪些特征吗?” 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能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之后教师进行深度的引入,“咱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知识,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图形来观察一下这些角什么区别。”在复习旧知识和提问式的教学中,学生就会兴趣高涨,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之下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

参与式课堂教学情境的创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程度,数学本身是一门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科学,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合起来,利用情境给学生展现数学知识。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有多媒体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方法、角色扮演方法等。多媒体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形象,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图片、视频、声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数的意义。“为了准备下周的春游,我们一共购买了十个西瓜,全班一共有三十个同学,请问每个同学分多少西瓜才比较合理?” 学生就会发现西瓜的个数比较少,学生的个数比较多,在分配过程中不可能出现整除的情况,这就涉及分数。教师在多媒体上将西瓜排列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平均一个西瓜要分给三个学生,那么如何将这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西瓜该怎么表示就成为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视频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分数的应用,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课堂提问是小学参与式课堂常见的方法,教师在提问中要掌握两个原则:第一是依据教学的重点进行提问,第二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可以选择学生状态低落的时候提问,提升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依据教材中设置的难点,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图形时,教师明确“让学生正确地区分每种图形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就可以拿着图片给学生展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让学生一一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别,在互动中,加强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了解。

(三)注重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教学发展的需要。在参与式课堂中开展创新教学,能开拓学生视野。例如在进行乘法教学中,教师给出这样的例题3×24=?。学生通过充分的观察发现,可以在原来的数学基础上直接进行乘法运算;也可以进行创新,将24拆分成为2×2×2×3,这样就简化了数学运算的过程,在口算中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在参与式课堂创新中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不仅要掌握数学表面上的知识,还要对数学有深层次的认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参与能力,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适当点拨总结,让学生能够在抽象的归纳总结中,发现新型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将数学知识形成于脉络,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形成系统,在需要学习的时候可以进行紧密的联系,提升创新的水平。“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形和三角形,也知道了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以及周长公式,那么在梯形的时候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进行面积的求解呢?” 学生的数学知识形成系统之后,就能够轻易地进行数学知识创新,“我们可以采取最常用的方法将梯形分解成为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或者是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分别求出它们面积,从而求出梯形的面积”。有的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就会这样回答教师:“经过这样运算之后我们总结出来了,梯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就是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

(四)积极开展合作式课堂教学

小学生喜欢一起完成任务,在参与式课堂中进行合作式教学,能够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教师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考方法进行合适的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今天我们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同学们能不能回答一下除法和乘法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间接地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的方法。“我认为除法和乘法是相反的,所以在进行除法运算的时候可以反过来思考,用乘法的思维来进行。”“乘法越来越多,除法就越来越少。”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一定的点评,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5

【关键词】 民办高校;第二课堂;现状;构建对策

当今社会,我国民办高校是过分重视让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大学生的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集体观念等培养。这些能力仅靠第一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高校的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补充,而是与第一课堂一样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据同等重要性,是我国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分析

1、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建设,对第二课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程度还不高

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而且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趋于形式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大学生关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存在泛娱乐化倾向,文娱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但思想引领和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的活动学生热情不足。

2、社会实践工作尚未入人才培养方案,未按必须课来修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各民办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同,开展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社会实践的立项、项目指导、经费等各种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

3、民办高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参与深度与广度还存在不足

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主导性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也没有搭建起比较好的实践平台。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凭兴趣和热情自主开展阶段。而且在学生创业方面,在政策、经费、场地、指导、培训等方面尚未给学生提供渠道和发展路径。

4、专业社团建设系统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学校专业社团数量少,规模小,专业社团建设中经费、场地、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制度不够完善,二级学院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学生和教师参与度不高,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专业社团建设系统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二、民办高校构建第二课堂应采取的措施

第二课堂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应加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以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专业社团建设为重点,以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为亮点,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完善思想教育内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现有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个人成长融入到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上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学生乐于接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出“思想教育成长计划”,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通过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各部门共同来研究制定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案,形成合力,避免教育的碎片化和形式化倾向。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学生为本,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2、以专业社团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尽快建设学术性、专业性社团,调整社团结构,积极建设专业社团;出台促进专业性社团持续发展的配套制度。鼓励各专业性社团开展专业活动,提倡专业性社团以赛带练,参加各类专业赛事,展现专业成果,提高专业能力。把专业社团建成专业强、层次高、深度广,使社团活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平台中的重要作用。

3、以校园精品活动为亮点,提升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对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梳理,巩固现有的活动品牌。对在学生中反应比较好的精品文化活动,应长期坚持,确保活动的参与度。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为提升第二课堂的效力,以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导向,每年针对不同素质提升,要求规划好每一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4、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为着力点,缩短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在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入学开始就应该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走向,并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好大学生活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应该理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思路,归口管理。改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多头管理、业务分散的格局。把创新创业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支持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

5、建立第二课堂体系

从学校层面提高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发挥第二课堂成为育人作用,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同时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内容建设方面,以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大胆改革课程结构及教学方式,减少第一课堂课时,拓展第二课堂,整合公共基础课,推行第二课堂学分。设定若干选修模块,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程,实行选修学分的认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从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政策保障方面,制定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实施学生素质拓展的计划,保障参与学生的权益,鼓励指导教师的参与,在各类评优、评奖、晋升等政策制定上,给予倾斜;经费方面,给予专项的支持,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第二课堂的建设。

三、结语

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急需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力配合。第二课堂能够有针对性地拓展专业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在各种活动中知识与实践的融通,从而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参与中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协调、应急应变等非专业素养,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秦行音.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矛盾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 郝园园.浅议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定位与实现,2010.

[3] 黎艳阳.坚持科学发展观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02.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6

[关键词] 优化;导入;参与;训练;总结

笔者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地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设置的特点,就当下常态课下可以进行优化的课堂环节进行反思和实践,旨在引起同行们的认可,并能进一步服务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第一,优化导入策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在上课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数学活动中. 就当下常态课的导入策略,我们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化.

1. 多媒体使用的优化. 多媒体课件已经被很多教师广泛使用,数学课堂中,教师也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导入新授课,让学生在多媒体视听效果的刺激下,很快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课堂问题中来. 不过由于很多学科都在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让现在的学生对多媒体失去了原先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发挥数学学科的特色和数学的本真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多媒体导入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效果,从而产生真正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三角性的稳定性,并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启发下,善于发现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时我们在多媒体导入过程中,就多拍摄一些来自于我们生活的三角形的应用,比如自行车上的三角架、桥梁架等等,还有如图1所示的生活实例. 这些图片的导入让学生对相关内容倍感亲切,很快提升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 情境导入的优化. 情境导入法也是数学课堂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其主要效果就是通过数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情境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因为对情境感兴趣而投入到对情境的感知,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发现相应的数学问题,从而转入对数学问题的学习. 在这个导入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把情境精心选择了出来,却没有把情境中的思想引导给学生. 其实情境中的生活化问题是导入的表象兴趣激发,而其中深层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建模思想却是我们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那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在人教版《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几个圆形纸片,让学生按照书本的要求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做几次?到此为止,活动情境已经创设给了学生,而此时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们可以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接着学生回答,让学生接下去进行活动和问题的思考,使其良性循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就初中数学而言,还有很多的情境导入类型,无论是哪种情境的类型,作为教师都要善于挖掘其中深层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二,优化参与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度

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我们的课堂还需要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深层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研究、建模、训练、应用中不断提升其中的深层兴趣.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成内容,根据生成的内容再进行整合和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入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形成思维的螺旋式递进. 为了提升这个效果,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提升课堂预设的准确性和处理生成的巧妙性,让学生的生成尽可能在我们课前的预设范围内,即使超出预设的范围,教师也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教学目标相结合,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习题讲评课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学生课堂中的生成进行变式训练和变式归纳,在变式训练中提升学生对问题分析的全面性和灵活性,而在变式归纳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能从单纯的知识应用,到应用方法的分析和总结,真正通过提升学生的思维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和技巧,通过思维能力的提升来服务于应试能力的提升.

第三,优化训练内容,提升学生的收获面

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一方面要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服务,另一方面要努力确保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升,确保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参与,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数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工具性,数学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它是一门工具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初中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已经在很多方面被广泛应用,这也就直接决定着数学课堂中少不了课堂中的当堂训练. 但是正是这个训练内容成为目前学生的束缚,成为应试教育的祸害. 因为教师没有想尽办法去优化训练的内容,没有用好方法来进行减负高效的训练,所以题海战术就变得顺其自然. 为此,我们必须进行训练内容的优化. 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 目标更明确. 训练的目标不是通过题海训练让学生在此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变得更高速、更高效,而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目的训练,真正提升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努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列举的例题是无穷尽的,但是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却是唯一的,学生需要的是掌握这种方法,而不是把所有的题型都做一遍.

2. 分层更科学.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之中,我们在训练内容中也要设置具有隐性分层特点的题目,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收获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成功和喜悦. 真正通过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3. 变式更有效. 变式训练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教学艺术行为,因为通过变式即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提升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和技巧性. 所以很多教师经常使用变式训练. 但是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点:①变式难度控制. 变式的难度不易过大,要适合所教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 ②变式范围控制. 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喜欢把一道题目变成几道题目,甚至变成几种题型,或者越变越难,能由一个知识点变到几个知识点,也能将一种题型变成多种题型,真是千变万化、五花八门,但是这些变式很容易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甚至会超出初中课程标准的设置. ③变式方法总结. 就初中数学而言,我们教师的变式是基于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情况而进行变式的,变式旨在提升所教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变式后的总结一定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归纳,真正建构起属于学生自己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第四,优化课堂总结,促使学习的持续性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课堂中,我们的课堂小结是不可缺少的,而真正的总结是非常有学问的,教师不能简单地走过场,也不能越俎代庖. 课堂小结千万不能是简单的知识的罗列,也不能是学习目标的再次呈现.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进行隐性分层的课堂总结方法,来激发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总结的归纳思维之中. 比如当教学内容完成以后,我们进行一定的课堂总结,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我们要通过分层提问的形式进行激发和引导. 比如,在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进行总结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方式来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总结,并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 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三步:

1. 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进行基础环节的总结. 我们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回答他们在课堂中的收获,根据他们的实际数学分析和归纳能力,他们从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比如概念和定义的掌握、知识和方法的罗列等,这样做能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效果.

2. 中等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 在基础知识呈现以后,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有其相应方法和思想的出现,我们就让中等基础的学生在原先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方法和思想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思维的兴趣和信心.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精读教学;提升;主动参与程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其教育的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的精读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但如何来提升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成为了老师一直所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如何来构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精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条框较多,学习氛围低

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形成期,不仅贪玩,而且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比较低,具象思维强。因此在很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的掌控度,从而推行出抄写、背诵、分段朗读等方式,这种一对多的方式往往会由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低,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而这种条框性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有效的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二)忽略个性化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的精读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老师为了达到课堂学习步伐一致。如某小学在语文精读教学中,在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的知识点之后,会向学生提问与之难度相当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统一布置课后作用,课文背诵、生字默写等。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个体化的差异,而是采取了一刀切的教学,也容易导致小学语文精读教学处于被动状态。

(三)简略不当,课堂效率低

简略不当最主要是体现在老师对精读课堂的详略把握不当,从而影响到课堂效率。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知识难点在小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而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分析教学重点,并且采用大量的时间来让小学生进行背诵、记忆等,这些方法不仅不会强化知识重点,反而还会降低课堂的效率。

二、如何提升小学语文精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一)活化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以新课标的内容为基准,然后对课堂活动的各个小环节精心设计,从而找出一种切合小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精读授课方式,有效激发出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课堂质量。因而在具体的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老师需要有效的迎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同时还需要结合精读课程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一种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与语言的运用能力。

某小学在语文精读教学过程,老师采用了课文背诵接龙、文字默写,以及闯关比赛、分组讨论文章等活动,不仅增强了精读课堂的趣味性与灵活性,而且还能够促使小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点,有效激发出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二)因材施教,展示个性化教学

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精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学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做到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越高,其精读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在具体的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从而形成一种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并且富有弹性的课堂授课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在语文的精读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使得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如在具体的精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从课堂导入、课文的讲解,以及课后的指导等多方面,进行一种“梯度化”的教学,有效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让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大意的总结、段落总结以及思路结构的分析等,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让其进行课文的朗读,通过这种难易结合、富有弹性的精读教学模式,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小学语文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为提升学生在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优化课堂成为了有效的途径之一。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课堂的教学知识有效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把学生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利用,把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来,并且通过教学,在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了教学的引入点,从而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求知欲,并且通过所学的知识来有效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精读教学过程中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文时,对于爬山虎的特征形容,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生长有爬山虎地方去观察,在学生对实物进行了具体的观察了解之后,就能够对爬山虎是如何进行往上爬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情景化,可以帮助学生消化自身所学的知识,同时对于知识够有一定的认知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促进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语文是一门结构复杂并且知识面非常广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于自控能力差、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等众多特点。因此在小学语文的精读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小学语文精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做到积极思考、解答,与此同时,还能够主动完成更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个人素质教学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光.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7)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8

一、情感激发,提升高中生课堂参与度

良好学习情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思想保证”。高中生课堂参与度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内在积极情感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同时,高中生在积极学习情感的驱使和促动下,能够保持主动、能动的参与情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丰富、多样的情感激发资源,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教材中生动真实的教学案例,教学中所运用的先进教学器材等,都是培养和激发高中生课堂参与情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俯视”学生,训斥学生,与学生保持紧张关系。其次,要善于营造生动浓烈的教学氛围,利用数学学科生活性、趣味性、应用性、历史性等丰富教学资源,营造引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氛围,促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如在新知导入教学中,教师为做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情感“铺垫”,经常利用该节课教学内容生活性特点,设置现实案例进行呈现,让学生认识学习掌握数学知识重要性,从而产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

二、引导探究,提升高中生课堂参与度

正确高效的数学学习技能,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又一重要保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中生由于未能掌握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策略,而对问题案例经常“无从下手”“手足无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亲身实践,掌握“第一手”学习资料,才能更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此,教者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动手探析,提供给学生探究、分析的时机,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过程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形成良好学习技能,从而在数学技能保证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在平面坐标系xOy中,若曲线y=ax2+b/x(a、b为常数)过点P(2,-5),且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与直线7x+2y+3=0平行,试求出a+b的值。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教师指导补充,学生得出解题思路:“要利用导数研究曲线上某点切线方程知识点,由曲线y=ax2+b/x(a、b为常数)过点P(2,-5),且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与直线7x+2y+3=0平行,进而得出a+b的值为-3”。

学生解答问题,过程略。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解题策略:利用导数研究曲线上某点切线方程试题,解答的关键是根据已知得到规律,再按照规律进行计算。

三、合作学习,提升高中生课堂参与度

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其过程是个体独立活动和集体互助活动的综合体。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合作学习能够对学生个体学习过程“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形成更为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方法。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追求”有限教学时间效率“最大化”,忽视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应在教学关键点、认知疑惑处或解题卡壳处,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共同讨论。借鉴参考,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推进活动进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进程中,不能“甩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该“实时点拨”“科学指点”,使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按照既定方向前进发展。

四、积极评价,提升高中生课堂参与度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9

教学干部听评课要实现四个转变

教学干部的听评课要实现目的、角色、范围和导向的转变。

首先,听评课的目的要由提供具体的教学改进意见转变为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听课评课掌握学校师资水平、学生学习状态的总体情况、优势与问题等,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制定和调整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策略,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次,教学干部的角色要由教师的同伴转变为教学的管理者、研究者。要从课堂教学状态思考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要有研究者的心态,学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充分利用听评课的机会带领教师共同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相关问题,提高听评课的专业性和目的性。

再次,听课范围要打破学科界限。要对所在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以及各学科的教学特点有所了解,不能以本学科的思维惯性去衡量所有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多从教学论而非学科教学法层面去观察课堂。

最后,听评课的导向要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关注的应是学生的实际获得,要树立“以学论教”的意识,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分析课堂,解剖课堂,以学生的学习、参与及互动情况来检验、改进和促进教师的教,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要依据教师与课型来定位听评课关注点

1.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听评课

对处于适应期的适应型教师,应注重指导和帮助。心理上帮助其树立自信,尽快进入角色;业务上关注教学基本常规及教学基本功等,帮助其尽快熟悉教学业务。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则重点关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接受情况、以及课堂氛围、课堂秩序、师生关系。

对处于发展前期的熟练型教师,要关注发展与提升。应帮助教师找到提升的空间,鼓励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成长点,是否能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等。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则关注其参与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情绪、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度以及师生关系的融洽度。

对处于发展后期的成熟型教师,要着眼创新与研究。关注教师整合教材的能力;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及时捕捉和有效处理;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等。对于学生则关注习惯的养成;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课堂的方式、程度;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学科素养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收获等。

对处于创造期的创新型教师,应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的独特性、创新性;教科研在教学中的体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转变中的思想火花和具体做法;教学智慧和教师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则关注学生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指导等。此外,还应督促教师固化教学成果,让教师全面引领教育教学,促进团队共同发展。

2.针对不同课型的听评课

问题课要进行常规检查、问题诊断、指导改进。关注教师备课情况,以及教师教学习惯、教学能力、职业热情、工作态度、基本素质和性格;课堂纪律、学习状态、学生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课下反馈;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肯定优点,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共同制定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