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4-01-18 16:12:24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1

一、成绩卡的制作

纸张以64开为宜,质地需较硬,也可以用废机读卡的背面,记录成绩时间以一年为宜,这样做容易保存。如邓运环同学的成绩卡:

二、成绩卡的使用原则

树立正确的成绩评价标准。如学生认为某一科考试分数较高或低,就认为该科成绩好或差。而此种评价标准是错误的,因为某次成绩分数高或低是由试题难度决定的。分数高成绩不一定好,反之亦然。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标准是十分迫切和必须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提出高中学生成绩评价标准以“两为主”标准,即班内排名为主要标准,年级排名为辅;以自己历次成绩相比为主,以他人相比为辅的标准。允许班内排名上下浮动两个名次,年级名次允许浮动的名次是平行班级数量乘以四,如本年级共有五个文科班,允许年级名次上下浮动二十名。它的意义在于:以班内排名为主,就可以看出自己在班内比其他同学努力程度的高低,排除试题难度变化给分数带来的影响;多与自己比,更能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实际操作中,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有的学生认为数学、英语等科目容易得分,换一句话说,数学、英语科目容易拉分,而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等不易拉分。此种认识错误产生原因是“比较标准不同”造成的,即数学等科目是一百五十分,而文综、理综科目是一百分。同样是及格分数水平,数学是九十分,历史、化学是六十分。表面看来,有三十分差距,实际水平一样。如果一定要把二者相比,必须进行等名次换算即数学分数等于实得数学分数乘以三分之二(数=数(实)×100/150),或者是历史分数等于实得历史分数乘以二分之三(历=历(实)×150/100)。这样经过换算以后,二者方能进行比较。如数学120分,历史67分。如数学120分,班内名次是第十五名。与历史学科相比,就要在班内找到历史名次是第十五名同学的历史分数,如是七十六分,运用公式:历=76分(实)×150/100,历史成绩第十五名的可比分数是114分。同是班内第十五名两科成绩相差是六分。把自己历史成绩换算得到可比分数是100.5分,与班内第十五名相比有十三点五分的差距。从而得出自己历史与班内其他同学的差距、自己的数学与历史在班内真正的实力地位。

三、对成绩卡的具体应用

第一、从中得出自己单科和总成绩的发展趋势。如邓运环同学的成绩总名次呈上升趋势,由年级70名左右上升为50名左右;英语和文综比较稳定,数学和语文上下浮动较大。

第二、从中得出自己强科和弱科。稳定强科,提高弱科,加强学习的针对性。从上表中得出:三大科中,数学较弱;文综中,历史最弱。因而日常学习中,该生应该时间和精力向数学和历史学科倾斜,使自己的学习针对性更强,努力方向更明确,才有可能最快提升成绩。

第三、从成绩变化中吸取挫折的教训,坚持成功的经验,让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如该生数学成绩第一次排名78,第二次排名90。在与其谈心中了解到差距是因为一卷和填空,上次一卷得55分,填空得12分;本次一卷得50分,填空得8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商定:每两天做一套选择题和填空题,即第一天做8个选择题,第二天做4个选择题和填空题。时间定在中午,地点是教室。邓运环同学坚持一个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考试中,一卷分别得到60分和55分;填空题分别得8分和12分。现在我们又商定:除坚持提高一卷和填空题的准确率外,把此种做法延伸到立体、代数、几何等大题,进行专项专类练习,以提高整体数学成绩,现在他学好数学的信心更足了。

四、检查和督导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程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67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提升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则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彼此补充、彼此纠正、共同进步,从而在提升学生课程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整体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现代教育除了强调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科素养之外,还注重对于学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而合作学习法正是从这一教育理念出发,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性作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某一学习问题,进行有效的探讨和分析,在彼此补充、相互学习的氛围之内,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学习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并且就自身所获得的学习收获,在一定的合作程序和合作学习方法的引导之下,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关系,在相互帮助和完善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法是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以小组或者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各个团队和小组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评价和奖励标准的一种学习方法。从总体上来看,合作学习是一种充满集体意识和学习趣味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小组或者团体内学习个体的参与和学习能动的发挥,使学生在集体氛围的感染和影响之下,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有效性,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可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入合作学习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水平,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合作意识,从而在提升高中学生历史成绩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使课程教学效果最大化。那么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改进教学现状,使合作学习法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应该从自身做起,扭转自身的历史课程教学理念,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位置,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凸显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去,积极的进行知识点探索和整合,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的扭转自身的教学地位,积极的进行教学身份的调整和改变,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合作学习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作教学时,应该转换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使自己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和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适应合作学习的环境,循序渐进的打开自己的思路,调整自身的历史课程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合作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由于受到传统历史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和约束,往往习惯于以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进行知识接收和消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学习理念都出F了一种依赖性和框架性,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以自己作为学生的榜样,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等,使学生能够接受历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变和调整,并且逐渐形成良好的历史课程学习理念和学习习惯,使合作学习法能够真正的为学生所接受,并且主动参与进来,使合作学习法的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提出合适的学习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这些学习任务和学习问题的指导和引导之下,进行历史课程学习任务的搜集和整理,得出相应的学习结论,可以说学习任务的恰当与否以及学习问题质量的高低,对于历史课程合作学习法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以历史教材为依据,提出正确的适合学生学习需求,有助于学生历史课程学习能力改进和提升的内容和问题,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学习导向,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和教学问题的设计时,一方面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避免问题的过难或者过于简单化,提升问题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应该在参考历史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当代历史学科前沿问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学习材料搜集渠道,使学生在进行历史问题的小组或者团体讨论时,可以有更多的学习课程的发挥空间,从而引出更多的历史学科问题和学习内容,实现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带动历史课程的学习和发展,从而有效的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历史特色;素质教育;融合;修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202-02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这门在中考和高考中所占比重不大的学科往往受到忽视,在中学教育中处于尴尬的境地。当今中国提倡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重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学校所在地的历史特色。汉中市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将汉中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景点与普通中学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紧密地融合起来,对于学生而言在不影响日常教学和应试教育考试成绩的前提条件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人文气质、整体素质,又能够增强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考试成绩。对于学校而言,既能推动学校整体的素质教育建设步伐,又能主动传承和保护地方历史文化,提升所在城市的历史影响力和知名度。最终能够实现应试成绩、素质教育、特长发展、学校建设、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共赢”。

一、布置校园环境

“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持续前进的不竭动力。”[1]在学校校园文化的布置过程中,应当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共同创造形成与当地历史特色相结合的历史文化氛围。在中学校园环境布置设计中,可以运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图片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在校园里合适的地方张贴地方历史人物画像,譬如在教室墙上、楼道、校园宣传板报中张贴历史人物画像,并附上历史人物简介。如被称为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北伐曹魏,“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这些人物都与汉中市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以在课间通过对历史画像的浏览增加对相关历史的了解,从而学到历史知识。又如各个校园在翻修和新建过程中都喜欢篆刻著名人物的书法,这时就可以主动选择与所在城市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的字迹遗存。汉中市褒河栈道悬崖石壁上所篆刻的历代名家书法众多,被外界称之为“褒斜道石刻”,其中三国时期曹操所书“衮雪”二字广为流传,汉中市各个中学在布置校园环境时将名家所书进行拓刻,既能够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又能够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获得一举三得的效果。

在传媒和资讯极为发达的当代,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如汉中市的历史文化厚重,尤其是“汉文化”博大精深,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历史遗迹留存众多。如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张骞墓、蔡伦墓等著名历史遗迹就可以通过拍摄、录像等制作成历史遗迹微电影,在校园、食堂、操场这些地方通过多媒体放映来宣传历史遗迹,增添校园历史遗迹文化气息,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中学校园的课间活动期间,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地方历史名人名言来培养学生对所在城市历史背景知识的了解,通过对本地历史文化的学习而增加对所在城市的热爱。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历史文化节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学习、了解地方历史知识。例如:文化名人余秋雨在汉中游览了两天后发出感慨:“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又与汉中密不可分,汉中这地方不来,那我就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有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一次家!”当学生们听到这些名人名言,就可以知道家乡深远厚重的历史背景和独特优越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们热爱历史、热爱家乡,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为继承、发扬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外拓展训练

笔者在带队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中学生的历史基础普遍相对较差,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狭隘学习,不会结合当地历史特色文化去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学生完成的作业都是一些较“死板”的课本内容。在当代中学的历史教学中“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把被动接受‘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实施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式”[2]。学校可以提倡网络化历史知识学习,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历史图片记录和历史纪录片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而不是一味地主张应试教育。如三国时期割据汉中的张鲁政权曾在汉中建立了中国道教的早期派别之一“五斗米道”,这种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将“五斗米道”相关知识的了解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三国时代汉中历史知识的了解,而且能够启发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统治制度的认识,能够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思想和潜力。

此外,当代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旅游热潮,这激起了家长利用假期时间带孩子出外旅游的热情。总体来看,大多数家长喜欢把孩子带到风景区或者游乐场所进行娱乐消遣。但是在社会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到历史文化遗迹景点进行游历,尤其是距离较近的本地历史文化景点。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在五一、十一、寒暑假期间带领孩子参观如汉中市的拜将坛、古汉台、武侯祠、张骞墓等本地著名的历史景点。类似这样的假期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也增加了孩子对两汉三国时期汉中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此外,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通过旅游日记、观后感、作文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与掌握,鼓励孩子撰写图文并茂的历史游记,在提高孩子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与效率的同时增强动手写作的文字功底,促进孩子在历史和文学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组织相关比赛活动

“课外活动是信息传递的渠道,亦是通过实践发挥学生才能和个性的重要平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3]在带队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学时常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一系列的以爱国、拼搏、道德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但是以当地历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寥寥无几。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与当地历史文化相关的演讲赛。如汉中市的学校就可以以“汉文化”为主题举行演讲赛,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从演讲活动中调动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师生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从中促进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增强学生身处本地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4],借此来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从而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教育的方式要从通过灌输‘现成的结论’转变为通过引导提高分辨能力的培养上来”[5],而针对特定问题的辩论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在中学校园的课外活动中,学校都会定期举行辩论赛活动。笔者通过对辩论赛活动主题的分析发现大多都是以社会现象为主,如以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开卷是否有益、上网的利与弊等为主题的辩论赛活动。但是很少有取材于历史文化的辩论赛。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该多开展以当地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辩论赛,包括地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功过、优劣等,如魏延建议出子午谷取长安是否可行、汉中石马坡虎头桥斩魏延是否是一起冤案等,在辩论中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历史的真相。

四、结语

“教育是人的活动,素质教育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手段。”[6]笔者发现在中学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等整体运转过程中,校方与家长应当最大限度地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把学校所在地的历史特色与普通中学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紧密地融合起来,在不影响日常教学和应试教育考试成绩的前提条件下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参观历史遗迹、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历史考试成绩,从而保证在提高学生应试成绩的同时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突出学校所在地的地方历史特色,一方面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前往外地学习和生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也是为当地历史知名度的提升和旅游业的繁荣打造了一支未来的宣传队伍,既能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对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教育、经济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发刚.实施素质教育创办特色学校[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21.

[2]程建友.中学历史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华章,2012(34):279.

[3]李红宾.中学素质教育实施途径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10):196.

[4]赵金娟.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改革探究[J].学周刊,2013(1):174.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56

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包含大量的历史史实,还有很多历史小故事,如果能进行有效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力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但是,事与愿违,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反而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我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行论述。

一、有效穿插历史小故事

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初中历史虽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在课堂上初中历史老师长时间的讲解也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效的将历史小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措施。

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小故事,会耽误讲解教材知识点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历史小故事与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学生在听历史小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楚汉争霸”这一历史事件时,如果老师单纯给学生讲当时的战情,学生未必感兴趣,但如果将“霸王别姬”这一唯美的爱情故事穿去,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脑细胞,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仿佛回到了楚汉相争的那个年代,也仿佛看到了虞姬自刎的场景,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不仅加深了对楚汉争霸的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历史故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小故事,不可过于频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组织历史知识小竞赛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历史知识小竞赛。初中历史对学生运用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不高,但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比较繁杂,需要学生花功夫进行识记。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历史的这一特点,有效地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为了赢得竞赛,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课下学生积极备战,学生了解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取得竞赛胜利的学生,受到极大鼓励,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在竞赛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学生,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争取在下一次竞赛中得胜。通过历史竞赛,不仅调动了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巧用分层教学法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学生的历史基础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初中学生之所以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在听课的过程中会出现理解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来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对于历史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着手,慢慢积累,逐步提升。通过对分层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具有不同历史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历史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越好,越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

不管处于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认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形式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的鼓励与认可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的激励不应该仅仅给予历史成绩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给予成绩差的学生,实际上,历史成绩差的初中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教师激励学生的方式极多,可以是一次简单的交谈,也可以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可以是一个期待的眼神。教师的激励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更加喜欢历史老师,进而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五、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低

在当前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被认为是副科,这就造成其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总体成绩影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出于保证主科成绩的想法,降低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要求。在传统理念中,历史知识较为枯燥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差的问题。

2.历史教学方法单一

良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功能。教学调研发现,现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下问题:一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降低。二是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较为注重理论、概念等知识内容的教授,忽视了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导致素质教学工作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资源缺乏

历史教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副科,教学资源较少。这种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情况因素。一方面在教学课时安排中,历史课程经常受到主科教学工作的挤占,难以实现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无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缺乏相关教学研究的支持,进而造成学习资料、辅助教学材料等教学资源短缺,对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在当前初中历史研究中,我们针对实际性的问题,开展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措施的研究。其主要的实践性工作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利用兴趣引导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与历史教育工作重视的加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理念出现了一定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引导工作模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主要引导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合热点进行引导。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社会与学生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开展兴趣引导。如针对社会中的热点新闻,就其中的历史原因与学生开展讨论,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二是提高教学中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知识中较为有趣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

2.引进多种教学方法,保证教学多元化发展

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多元化发展,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教学法、问题设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融入历史情境,体验历史人物的感情和思想,实现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利用合理设置问题的方式。这种多元化教学发展模式的实现,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多种教学方法的共同应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互补,弥补了教学漏洞。

3.开展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了弥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以下作用。一是课堂教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自主开展的兴趣俱乐部等辅助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二是利用辅助教学完成重点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课时资源等影响,难以进行重点学习。而在辅助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如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保证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的单独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历史教学计划,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实践工作中,教师针对当前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开展了应对措施研究,为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持续性;封闭式基金; 择时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2-0123-05

一、引言

基金业绩持续性(Persistence)本质上是考查基金历史业绩对未来业绩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揭示作用,其思想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抵触,被视为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它与股价惯性现象(Momentum)非常相近,即在一定时期内,“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如果基金业绩存在持续性,投资者可以买进前期业绩优秀的基金并卖出业绩差的基金获取超额收益,而不必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去评价、选择基金经理。

由于封闭式基金不存在赎回压力,不必持有大量现金或准备资产,因此可能存在更强的业绩持续性。考虑到中国基金市场发展较晚,不断有基金“封转开”,且可得的交易数据有限,本文选取了2003―2006年间我国市场上的41支封闭式股票型基金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一、变量定义和数据选取

Rl:中国市场上2003―2006年内持续存在的41支封闭式股票型基金的累计复权净值周回报率,有效交易时间为199周。

Rm:2003―2006年上证综合指数复权周回报率。

Rf:2003―2006年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7天质押式回购周内交易利率的算术平均数。

二、利用Jensen Index指标对基金业绩持续性的检验

该指标即利用市场指数模型αl=rl-rf-β(rm-rf)计算出Jensen Index(α),以剔除系统风险后的基金的超额回报率来衡量其绝对业绩表现。

(一)基金整体持续性的检验

1.基金绝对业绩的年度持续性检验

将样本期分为两个时段,2003―2004年作为参考期,2005―2006年作为评价期。分别计算41支封闭式基金两期的Jensen Index(α),然后将评价期的结果对参考期的结果进行横截面回归。如果回归系数显著大于零,则说明在样本期内,基金业绩具有持续性;如果回归系数显著小于零,则说明在样本期内,基金业绩具有反转性;如果回归系数统计上不显著,则说明在样本期内,基金业绩的持续性不存在明显特征。

利用指数模型分别求出每支基金在2003―2004年和2005―2006年的α,并用后者对前者做横截面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

2005―2006年的α对2003―2004年α的回归系数为0.3,前两年的α能解释14%的后两年的α变动。然而这里的t统计量和P值却不具有统计意义,原因在于市场上大多数基金持有类似的投资组合,所以利用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残差会存在相关性,从而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不服从t分布,此时原始的t检验与P值都不能作为判断回归结果是否显著的依据。

因此,为了检验自变量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本文利用调整后的 “时间序列t统计量”作以检验。

定义 Rpt=∑lmlRit/[var(α)×n]

其中,Rit为第i个基金在第t周的回报率,t=102,…,199(即取2005―2006年周数据)

ml=αi-,即mi为第i个基金在2003―2004年的α减去所有基金同期α的均值得到的差值。

var(α)为所有基金在2003―2004年的α的方差。

n为基金的总个数。

将Rpt对市场收益率按指数模型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的截距项的估计量在数值上与上面采用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相等或十分接近,但该估计量服从t分布,可以利用t统计量和P值来判断上文中自变量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回归结果如表2。

由表2可见,截距项为0.29,十分接近上面回归中得到的自变量系数0.3。t统计量的P值为0.09,即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综上,在10%的显著水平下,41支基金的绝对超额回报率α在四年中表现出了持续性。2005―2006年的α对2003―2004年的α的回归系数为0.3。

2.剔除股价惯性影响后的基金绝对业绩持续性检验

对基金表现的持续性进行解释的假说之一是“股价惯性假说”。该假说认为,利用股价惯性现象来投资盈利是造成基金业绩持续性的重要原因。为了对此假说进行检验,本文将四年共199周的数据随机排序并等分为两组,以此剔除股价惯性的影响,然后采用与上文相同的方法,将每支基金后一组的α对前一组的α进行回归。由于日期的随机分布破坏了股价的惯性,可以借此考查在剔除了股价惯性的影响后,基金表现是否仍具有持续性。

本文仍采用调整的“时间序列t统计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后一组日期的α对前一组日期的α的回归系数为0.52,P值为0.01,在5%的显著水平下高度显著。即剔除了股价惯性后,每支基金业绩的持续性更加显著,所以股价惯性并不是造成我国封闭式股票型基金业绩持续性的主要原因。

3.基金相对业绩持续性检验

在讨论了基金绝对业绩的年度持续性之后,下面将从基金业绩年度排名的角度,考查基金相对业绩的持续性。

以α作为评价基金业绩的指标,并以此对41支基金在2003―2004和2005―2006年度的表现进行排序,如表3所示。

可见,历史业绩表现相对好的基金,即排名靠前的基金,业绩的历史排名对未来的排名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基金相对业绩持续性的存在。但从统计结果中还可以发现,后10名的基金排位在统计期内变动很大,即在2003―2004年相对业绩较差的基金,在2005―2006年度业绩有了较大的提升,但这并不等同于绝对业绩的反转。笔者认为基金后几名相对业绩提升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2003―2004年度基金业绩已经很差,那么相对的业绩上升空间也相应较大,绝对业绩的少量提升就有可能带动相对排名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2003―2004年度基金业绩较差,基金业绩再下降的可能性已很低,此时基金经理为挽回大额损失,会倾向采取类似的激进投资策略,通过承担高额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来获得较高的回报,同时2005―2006年正是我国股市回暖的时期,市场普遍走高,使应用此种策略的基金业绩加速上扬,从而带动其排名大幅上升。

(二)基金分组持续性检验

根据基金的历史业绩表现进行分组,分别检验每一组别基金的持续性,据此发现不同组别的基金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据上证综指的走势可以发现,2003―2004年,股市正处于熊市,2005―2006年,股市由熊转牛)的业绩持续性方面的差异。

将2003―2004年度的基金业绩以α指标进行排序,将排名在前50%和后50%的基金分别组成一个等权的投资组合,并考察这两个基金组合在2005―2006年度的业绩表现。结果显示,两个基金组合在2005―2006年度,均以5%的显著性水平取得了正的α业绩。并且2003―2004年排名前50%的组合的α值,显著大于后50%组合的α值,如表4―5所示。

再进一步分别考查前50%和后50%组合中各支基金的持续性,并利用调整后的“时间序列t统计量”进行统计检验。笔者发现,前50%组合中的基金在2003―2004年度和2005―2006年度的α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成正相关,即历史业绩表现好的基金存在业绩的持续性;但后50%组合中的基金在2003―2004年度和2005―2006年度的α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成负相关,从单纯的统计结果来使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出现了业绩反转,如表6―7所示。

回归结果证明,历史表现好与差的基金,出现了相反的业绩持续性特征。为了探究其原因,再从另一角度加以考查。

同样,按2003―2004年度的业绩α将基金进行排序分组,将排名前50%和后50%的基金组成两个等权投资组合,然后分别考察各组合在2003―2004年度和2005―2006年度的平均收益率、α值、Sharpe Ratio三个指标。结果见表8所示,排名前50%与后50%两个组合,其三个指标的差值在2003―2004年度均大于2005―2006年度,即在2005―2006年度,排名前50%和后50%的基金业绩差距有所缩小。这从另一角度验证了上述回归结果。

众所周知,2003―2004年度我国股市正处于熊市之中,而2005―2006已逐渐进入牛市。那么历史业绩较差的基金业绩反转、历史表现好与差的基金业绩趋同的现象,是否与股市由熊转牛有关,即基金业绩持续性出现不同的特征是否与市场的环境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猜测,将基金分别按当年的业绩进行排序分组,从而一定程度上剔除了同组基金在年度间的持续性特征,然后将排名前50%和后50%的基金组成两个相等权重的投资组合。这样分别得到了在2003―2004年、2005―2006年表现好和表现差的四个基金组合。分别考察这些组合当年度的平均收益率、α值、Sharpe Ratio三个指标。再次得到与前文类似的结果,如表9所示,排名前50%与后50%的两个组合,其所有三个指标的差值,2005―2006年度均小于2003―2004年度。此结论可初步证明,上文检验结果中出现“历史业绩较差的基金业绩在2005―2006年出现反转、历史表现好与差的基金业绩在2005―2006年趋同的现象”,并非由基金业绩的不同持续性特征带来,而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导致。

那么,如何解释基金的排名在熊市与牛市变化不大,但以α评价的业绩却在牛市中趋同呢?笔者认为,牛市中历史表现较差的基金业绩反转、市场上所有基金业绩趋同的现象,并不足以证明基金的能力不具有持续性。因为外界通常以基金创造的α的大小来评价基金的业绩表现,即评价的是剔除了对系统风险(以贝塔值衡量)进行必要补偿之后的超额收益。因此,基金会倾向于承担一些不被贝塔值所反映的非系统风险(如选取小规模、成长性的企业的股票),借以提高α值。熊市中,股价下跌的概率较大,此时基金的选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基金有能力选择那些上涨可能性较大的股票,使承担的非系统风险得到相应的补偿收益,进而获得正的α;而选股能力较差的基金,则可能由于选择了下跌的股票而遭受超额的损失。但是在牛市中,由于市场股价的普遍走高,基金的选股能力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基金所承担的风险都会由于市场上股价的普遍上扬而得到补偿,具有不同选股能力的基金的业绩差异只在于补偿的多少,因此,会出现历史表现较差的基金业绩反转,以及好坏基金业绩趋同,但相对排名变化不大的现象。

三、利用Sharpe Ratio指标对基金业绩持续性的检验

Sharpe Ratio=ri-rfσi,是一个可以同时对收益与总风险加以综合考虑的经典指标。理性的投资者将选择并持有“有效的投资组合”,即那些在给定的总风险水平下使期望回报最大化的投资组合,或那些在给定期望回报率的水平上使总风险最小化的投资组合。

α衡量的是剔除系统风险后的超额收益,而Sharpe Ratio则衡量每承担一单位总体风险所获得的风险溢价,是从投资组合总体风险的角度考查所获得的超额收益水平。本文将2003―2004年度基金的Sharpe Ratio与当年市场Sharpe Ratio的差值,与2005―2006年度基金的Sharpe Ratio与当年市场Sharpe Ratio的差值进行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即基金的Sharpe Ratio也存在显著的持续性,如表10所示。

四、市场择时能力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市场择时能力,指基金经理具有判断市场行情的能力,即随市场走势调整其投资组合系统风险大小的能力:在市场回报较低时,降低贝塔值,而在市场回报较高时调高贝塔值,从而在市场的涨跌中“趋利避害”,提高基金的总回报率。而传统的评价基金业绩的方法,由于没有包含市场择时能力,会将具有市场择时能力的基金误当作贝塔值较高,而α值较小的基金。

本文利用 Treynor和Mazuy提出的:

模型逐年分析每支基金在2003―2006年4年期间的市场择时能力。即如果回归系数Cp显著不为零,则证明该基金存在市场择时能力。根据统计结果,全部41支基金在4年中的市场择时能力,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如表11所示。

注:“随机选择的结果”是指,如果一支基金不能预测市场走势,只是在每一年随机调高或调低贝塔值,那么,他在4年中都表现出择时能力(即调整方向恰好与市场走势相适应)的概率为6.25%;4年中仅在某三年表现出择时能力的概率为25%,以此类推。

从表11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全部41支基金中具有良好的市场择时能力的基金出现的概率,几乎都低于在市场中随机选择市场走势而产生择时能力的概率。可见,我国基金的市场择时能力普遍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

那么,我国基金的市场择时能力,是否有助于提高基金的业绩呢?

为了研究市场择时能力与基金业绩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考查在4年中都显示出择时能力的2支基金和在任何一年都不具有择时能力的7支基金的市场表现。这里采用Sharpe Ratio来评价基金的业绩。结果表明,在4年中均具有市场择时能力的2支基金,2003―2004年度的Sharpe Ratio排名远高于在4年中均不具有市场择时能力的7支基金;但在2005―2006年度,这9支基金的Sharpe Ratio排名并不具有显著的组别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在2003―2004年度,市场正处于熊市阶段,市场对于基金“相机抉择”的能力可以提供明显的收益补偿,从而使具有该种能力的基金表现出更好的业绩,更高Sharpe Ratio的水平;但在2005―2006年度,市场处于牛市之中,市场普遍走好的现象几乎被市场所公认,此时是否具有市场择时能力并不会对基金业绩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Sharpe Ratio的排名也不会有显著差异 。

五、主要结论和启示

(一)主要结论

1.考查基金的绝对业绩(以Jensen Index衡量),41支封闭式股票型基金总体在2003―2006年中表现出业绩的持续性。

2.剔除了股价惯性后,每支基金业绩的持续性更加显著,所以股价惯性并不是造成基金业绩持续性的主要原因。

3.考查基金的相对业绩(排名),排名靠前的基金有相对较强的持续性,而排名靠近底部的基金下一期的排名往往会有所提升。

4.将基金按历史业绩表现分组,历史表现好的基金与历史表现差的基金之间的业绩差距,在熊市大于牛市。

5.利用Sharpe Ratio指标评价基金业绩时,年度基金业绩的表现具有很强的持续性。

6.我国基金普遍缺乏市场择时能力。在市场处于熊市时,具有市场择时能力的基金的业绩表现明显优于不具有此能力的基金;而牛市中两者差异不大。

(二)启示

1.我国封闭式股票型基金从基金净值的角度来说,总体上在熊市与牛市均取得了正的超额回报。如果投资者长期持有(即不考虑交易折价),会得到比大盘更高的回报率。

2.封闭式股票型基金的绝对业绩和相对排名在较长的时期中都表现出持续性。投资者可以根据基金的历史业绩表现,选择在过去的几年中相对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以提高未来的期望收益。

3.在熊市中选择基金要比在牛市时更加慎重。因为此时好坏基金的差异扩大。投资者可以选择历史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而牛市中所有基金的表现趋同。

4.选择具有市场择时能力的基金,在熊市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Mark Grinblatt,Sheridan Titman.The Persistence of Mutual Fund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47,No.5.(Dec.,1992),pp.1977-1984.

[2] 吴庆田.基于DEA 方法的封闭式基金相对绩效和持续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4).[3] 焦扬.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绩效对比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10).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7

关键词:中华民族 绩效考核 历史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开始于秦汉,完善于唐代,历代王朝都积累了丰富的考核经验。伴随着郡县制的产生,中华民族开启官吏考核的历史,而且考核制度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统治者的地位就越巩固。

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上讲考课事关国家大政,统治者非常重视。

唐代初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政绩,考核有了较大发展。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唐制规定: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确定等等,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作为管理官吏的一种重要制度,考课定等第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考绩与奖罚黜陟直接相关。

宋代对官吏的考绩亦称“磨勘”。宋真宗时,文武官员三年为一任期,一年考一次,三考为一任。宋仁宗时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虽有视考绩情况决定升迁的规定,但实际上是凭年资叙升迁,“不问其功而问其久”。结果“官以资则庸人并进”。由于宋代不重视考绩,基本按年资论升迁,所以宋代官员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唯求任期内不发生过错,到期得到升迁就满足了。

明代考绩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文官考绩由吏部考功司负责,武官考绩归兵部武选司负责。文官考绩方式主要是考满,武官考绩亦称“军政”。考满,即按任职年限考核,以检查是否称职,并给予相应的处置,侧重于褒奖、提升。考满等级开列之后,按等处置。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称职者升,平常得复职,不称职者降。”

清代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考满每年进行一次,称为一“考”,三考为“满”。吏的汇考,每三年一次。清朝政府总结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官吏的考察标准。顺治四年(1647年)颁布“四格八法”制度。所谓“四格”,即守、才、政、年。“守”分廉、平、贪三类;“才”分长、平、短三类;“政”分勤、平、怠三类;“年”分青、中、老三类。根据上述四格,综合考核成绩分为三等:称职、勤职、供职。所谓“八法”即:一贪与酷者,革职提问;二软与不懂者,革职免官;三年老有病者,退休离职;四才力不及与治事浮躁者,酌情降调。考核时,除由都察院协同工作外,还有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徇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所以,清代初期官员比较廉洁,国力也较后强盛得多。

近代中国,虽然存在战乱和军阀割据,但考核未断。民国时期,县、区政人员均由省政府或部门负责考核。民国20年后逐步形成考核制度,主要形式有检定考试、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特种考试、县长考试等。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对干部的考核,一般通过一年一度的鉴定形式进行。先自我鉴定,经小组评议,后由单位或组织作鉴定,存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50~60年代,干部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政治态度、阶级立场、社会关系及工作表现、思想作风、群众观点、学习、团结等,尤为重视政治标准。每次政治运动,如“三反”、“五反”、肃反、审干、整党、整风、社会主义教育等,都必须作个人鉴定或小结,并经群众评议和单位鉴定。工作调动、抽调搞临时工作或脱产学习较长时间,结束时也要搞鉴定和考核。提拔重用的由组织专门考核。

“”期间,干部考核基本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干部考核制度,实行定期与平时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办法,对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以考绩为主。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8

2017年浙江杭州中考时间安排:6月17-18日。今年,杭州市区初中毕业生为25000余人,初中毕业生人数、各批次招生数与去年相比,均保持稳定。杭州市教育局按所有初中毕业生均能升入高中段学校,优质高中学校招生数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校(职业高中、中专、技工学校)招生比例基本保持在1:1。其中,第一批(重点、特色示范普通高中)计划招生12000余人。5月27、28日,进行集中统一招生第一、二批志愿填报。杭州市区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于5月31日在所在学校办理已填报志愿的确认手续;符合报考条件的市区初中学校往届毕业生和外地初中应、往届毕业生,于5月31日(9:00—16:00)到市教育考试院(华浙广场9号)二楼大厅办理已填报志愿的确认手续。相比去年,2017杭州市区各类高中招生政策和办法主要有四大调整与变化:部分学科满分分值、计分方式都有调整为适应浙江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根据杭州市教育局2015年有关文件规定,从今年起调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部分学科满分分值及计分方式。科学学科的满分分值由180分调整为160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计分,由卷面得分不计入总分调整为按卷面得分的50%计入总分,折算后的满分分值为50分。计分若出现0.5分,则跟体育科目三类得分之和(总分)出现0.5分的处理方式一致,按1分计入总分。由此,2017年市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满分分值将由570分调整为600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学科不再划合格分数线。集中统一招生第一批招生录取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学科成绩合格的前置条件同时取消。投档分数相同的考生,确定投档先后位次的条件顺序有变投档分数(即考生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及加分)相同的考生,按以下条件的顺序依次确定投档先后位次。①升学考试成绩高的考生;②升学考试中语文、数学两科成绩合计成绩高的考生;③升学考试中英语成绩高的考生;④升学考试中科学成绩高的考生;⑤升学考试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成绩高的考生;⑥升学考试中体育成绩高的考生。中等职校的提前自主招生可填报志愿由原先可填报一所学校4个志愿,且只能填报该校的一个“五年一贯制”或“3+2”专业志愿。调整为:可填报一所学校4个志愿,且填报三年制专业志愿和“五年一贯制”、“3+2”专业志愿不限。此外,杭州之江高级中学(民办)经审批设立,今年首次开始招生。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9

关键词:文科综合;新题型;学生

从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考试题文科综合(全国卷2)第40题第3小问开始,高考中一种新的历史题型呈现了。接下来的2011年和2012年更是单独成一大题(第41题)。新题型出现引师生关注,对考生成绩的影响度当居首位,据我了解到的湖南省考生的情况为: 2010年得分率为30%,2012年得分率为46%,得分率在年年攀升,上升势头强劲,然总体水平不高,阅卷过程中被暴露出的考生实际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现在三年已过去,对此类题的去留,颇让人猜测。如容我想想,此题型无论从考试选拔功能的实现还是就提高中学生的历史分析理解能力和基本历史理论水平着眼,还有继续使用的大价值。因此,高三毕业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切不可忽视。本文就此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同仁共享。

试题要求与特点:①试题没有直接给定观点,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并提炼材料明确得出观点;②试题开放,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明确具有多种选择性,不拘泥某一种观点,回答仅需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③评分采用划等级计分,而不是传统的采点计分,要求史实与观点相关联,如在回答中有不相关联的史实将影响评分等级而最后影响得分;④回答要求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它对考生文字表达,思维的慎密性和完整性有较高的要求。

学生存在的问题:①最初学生普遍将其答成判断说明题,常见如"材料中某观点正确"或"材料中某观点错误",而不是去直接明确一个观点;②从材料中选择了一个观点,学生不去用史实支持观点,而大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对自已明确的观点进行否定或对其挑刺;③对观点论述走马观花,点到为止,不做深入认识;④对观点理解不清,靠堆砌材料或史实,不管是否关联,张冠李戴;⑤阅读不到位,乱挑观点,文不对题;⑥不看试题要求,想当然,糊乱下笔;⑦不懂答题要求,答案不完整,史实不关联等等。

指导学生提高成绩,提升教学实效:我建议老师首先学习并理会SOLO分类评价法,使教师自己具有相应的理论指导能力。下面由我提供最基础的相关方法摘录与同仁共享并作参考。

SOLO分类评价法由香港大学比格斯(Biggs)教授首倡,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这种分类评价法将学生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 "前结构"、 " 单点结构"、 "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拓展抽象结构"。

前结构:"指的是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

单点结构:"指的是回答问题时,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多点结构:"定义为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关联结构:"是指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

拓展抽象结构:"是指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通过理论学习和平时教学实践,我把此类题的答题要求归纳为如下几点:①明确观点;②简析观点;③根据题的要求组织与观点相关联的史实支持观点;(关联史实一般不少于3个为宜)④拓展抽象结构,对观点进行问题总结,拓展提升。具体来说,把现象本质化,把本质规律化,把特殊一般化,并且由此及彼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