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4-01-29 17:17:26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技术;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008-01

太阳能光伏技术指的是可应用太阳能的光伏技术进行发电的一门科学技术。其应用和开发能够大大解决当今时代存在的人口、资源和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促进世界发展的和谐。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是进行取暖和发电,特别是太阳能的发电这一功能,挣得到广泛关注,让其替代水能或者火能的发电能源及技术,成为新型的无污染节能的发电技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简述

“光伏发电”最早出现于1839年,法国科学家最先发现“光生伏打效应”,之后近100年的时间里,光伏发电技术研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然而1954年,美国出现首个实用的单晶硅光伏电池的研发成功。20世纪中后期,光伏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正式轨道。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由光伏的电池板、控制器、电能储存和变换等环节构成,是一个发电和电能变换的系统。太阳光辐射的能量可经过光伏电池板转换成为可用电能,主要是通过电缆、控制器和储能等环节进行太阳能的储存及转换。光伏发电系统按照和电力系统的关系进行分类,可分为独立的光伏发电与并网的光伏发电两个系统[1]。

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属于和常规电力系统不相连的,独立运行的一种发电系统,一般建在无电网边区,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建设作用是供给无电边区电力。太阳能发电具有白天发电的特性,然而负荷用电的具有全天候特性,故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储能元件是必备品。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的供电稳定性会受到气象环境和负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供电的可靠性不足,但能够解决无电边区人民的供电问题,成为无电边区比较安全可靠的供电方式。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和电力系统进行直接连接的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它可以为电力系统供给有功及无功的电能。光伏电池发出的直流电能能够经变换器转换成交流电能,此电能和电网的频率相同,再以电压源方式将电能送进电力系统。控制器一般是由单片机或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核心器件组成的,主要是实现了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的跟踪,达到控制逆变器的并网电流频率和波形,以及功率等,从而让向电网进行转送功率同光伏的阵列所发最大的功率电能之间能够得到平衡。

二、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光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近几年,光伏学极其相关科学的研究十分活跃,目前主要围绕的光伏学话题是如何降低其成本和提高其利用率。针对这两个问题各类研究和开发工作也随之进行,其中最热门的是以晶体硅的材料作为基础的高效的电池及薄膜的电池研究。国际上光伏学领域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非晶硅光的致退化的机理、改进其稳定性改进;薄膜性多晶硅的低温成核和晶化的机理;微晶硅的生长机制、微晶硅杂质、微晶硅的结构控制和电性能的调制;特定光伏的薄膜材料等等。还就其效率低和价格高等的局限性,科学家开始探索可以对半导体进行控制的纳米微结构,主要是研究其的尺寸和周期性的排列韵新等先进技术;制备价格相对较低的光伏电池材料的研究。

将研究主导思想重点趋向于提高其效率,降低其成本、进行系统化的设计等方面。目前国际各个国家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道路是以光伏电池的新材料和器件等方面为前进方向的,同时将光伏技术的发展中出现的材料和器件、系统这三个问题进行开展研究,以期望能在新型的光伏材料和第三代的太阳电池研究中,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2]。

三、我国太阳能光伏技术研究和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太阳能光伏技术研究和进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1)研发光伏技术的成本高,从而市场的竞争力不强。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国家和大众对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开发利用了解不够,从而太阳能光伏技术在国内并没有出现商业化的应用。(2)光伏技术的研发进展不足,因此产业的结构出现不协调。近几年我国的光伏产业出现了产业链的结构不协调、生产中出现高能耗及环境污染、产业风险等问题,追根到底就是我国的技术研发进展不足引起的。(3)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

影响我国光伏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能的电池光电转换的效率较低和并且系统制造的成本很高两点。而政府引导力度不足,是我国光伏物理发展较薄弱的主要原因。

四、改善我国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改变我国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困扰和难题。主要措施有:(1)提升光伏技术科研的总体水平,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产业,需要改变依靠市场进行驱动的模式,转而向凭借技术驱动,带动市场的内在竞争,提高其效率,同时将技术发展和保护环境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加强光伏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力度。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发,需要加强创新技术,从而提高其电池板转换率,降低系统的成本造价;(3)政府加大政策领导力度,制定出关于太阳能技术长远发展及应用的总体规划。将太阳能源产业的发展看成是新型的高技术产业进行长期发展。如国内的某些地区具有利用太阳能的主客观条件,但是这些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弱势。因此,政府可以将先进的光伏技术大力应用到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根据每个地区的差异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3]。

综上所述,太阳能光伏技术是一种新型、可再生、环保的发电技术,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资源,简化了发电及用电的工序,还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并且能在社会各行业和领域得到发展与应用。现阶段,国际上的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发电技术一直受到局限,主要是受到光伏技术配备的蓄电池独立运行的局限,因此,此种发电方式无法在人口较多的地方满足其用电需求。故改进现有发电方式的同时,也许对光伏技术进行改进,研发出最佳的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并将之应用于实际的发电系统中,这将是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常永远.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2011(17):304.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调整;技术创新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位运行产生巨大的能源需求,能源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涉及我国的能源安全。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我国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风能、地热能、太阳能均成为重要的替代方式,我国凭借成本优势迅速崛起为世界光伏产业中重要的力量。

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始于21世纪初一批光伏学者海外学成归国创业。自2006年开始,河北英利、无锡尚德和江苏赛维等光伏企业在纽约证交所成功上市,光伏行业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国内巨额资金迅速进入该领域,光伏制造业规模迅速壮大。据了解,我国光伏电池及相关行业的年总体产值高达5000亿元,从业人员高达近百万。我国光伏产业的生产水平不断提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企业不断增加。我国生产的光伏产品主要包括硅材料、硅锭、硅片、电池组件以及光伏相关设备。国内光伏产业集中于劳动密集环节和环境污染密集环节的电池组件。截至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制造企业数量已超过500家,在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区形成显著地产业集群。同时,我国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在世界光伏制造业领域地位和权重增长明显。根据Solarbuzz调查研究,2006年我国只有两家位列全球排名前十的电池生产商。2010年前十名中,中国占据6席,第一名为我国企业。至2011年,世界前十位的光伏企业我国占据8席,内地增加阿特斯,台湾企业新添新日光公司。虽然第一名落到美国企业手中,但是我国大陆企业紧随其后占据第二名到第五名的位置,综合制造实力比2010年更强。因此,我国光伏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全球居于第一位,在世界光伏制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003年之前我国光伏企业主要出口传统的太阳能灯和太阳能计算器等产品。2003年以后,受欧美市场需求影响,我国出口光伏产品变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作为显著地出口导向型行业,我国光伏组件产品95%以上出口海外市场。2011年以前,我国光伏行业的出口呈现直线上升趋势,截至2011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为358.21亿美元,达到出口历史峰值,但在2012年则出现历年来的首次出口额下降,全年出口总额仅为 233亿美元,同比下降率高达35%。究其原因,主要因欧美国家对光伏电池需求量大幅降低以及美欧对华光伏反倾销调查产生的贸易调查效应和贸易限制效应。2011年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中,太阳能电池出口以226.75亿美元的总额占比高达63%,第二位的是太阳能电站,占据四分之一的比重,其余产品共占不足15%的比重。可见,目前我国光伏出口产品仍是太阳能电池为主导。

二、中国光伏产业存在问题

我国光伏企业在生产环节污染严重,加重环境负担和资源浪费。我国光伏企业凭借着国内丰富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在数年之内产生级数增长的产能。生产集中于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组装等领域,光伏行业充斥着大批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科研技术方面投资极少,很多只是进口机器进行简单组装和加工,使其呈现产能落后、产品科技水平低、环境压力大等现状,行业陷入低水平的重复无序竞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国光伏行业集中在太阳能电池生产和组件封装等领域,该领域都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属于高损耗、高污染的产能。我国光伏产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在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欧美国家相比,技术的掌握程度仍不够高,硅材料加工提纯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少数国外厂家手中。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力的缺乏使得我国光伏企业很多仅是盲目增加产能和复制低端产品,占据的是产业链中的最低价值链环节。

在销售市场方面,凭借我国资源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美各国,光伏产业获得发展先机,但同时对于欧美市场的固执维护也使得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结构过于失衡,严重汇集在欧美地区,过度依赖欧美等国际市场,现因欧美反倾销造成国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光伏产品出口受挫。同时,国内市场开发力度小,一直以来光伏企业将销售重点放在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不够重视,产品宣传和推广力度较弱,在国家与地方未形成稳定的光伏消费市场,政府对并网发电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不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投资回收期长,居民家庭对光伏发电持观望态度,接受程度并不高。

三、对策分析

政府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手段来规范和推动光伏行业的发展。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引导光伏产业的良性发展,出台行业标准,建立规范的产业技术标准与产品认证体系。利用经济手段支持行业内高端设备制造和技术创新,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制定适宜的税收政策,对推动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和物质奖励,设立专项基金对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将光伏产品纳入政府采购领域,将光伏面板、光伏电池列入各级政府采购的产品清单。选择研发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优势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技术创新是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国光伏企业应正视不足和差距,学习国际相关的先进发展理念和发展技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加强对最新的发展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学习和引进,可以高薪聘用国外的科研骨干力量和人才,引进发达国家的最先进的技术和机器。另一方面,企业应重视自身研发力量的提升和进步,消化吸收国外的最新技术并进行自我能量转化。通过股票、岗位升迁、物质奖励等方法激发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科技含金量,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塑造高质量的产品口碑,发挥品牌效应,才能长久的占据销售市场,掌握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欧美反倾销调查使我们认识到市场多元化的战略意义,作为严重依赖出口的行业,一旦光伏出口受阻将产生巨大的产能浪费,因而我们应重新审视市场开拓的重要性,开辟新市场。一方面,拓展国际市场,重点开发亚洲、非洲各国等新兴市场,减少欧美市场对我国光伏行业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转外销为内销,适当的降低光伏行业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打开销售困局。对整个供应链重新梳理,实现供应链上游采购、生产与下游销售的联动。盈利向下游延伸,通过完整产业链,实现对上下游资源更大的吞吐,寻求产业中间的联盟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李雷,杨春.我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04).

[2]沈长月,谭琪.比较视阈下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及其政府政策激励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1(10).

[3]周四清,马超群,李林.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7).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范文3

近年来,在海外光伏市场高额回报的带动下,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浙江目前拥有370余家光伏企业,2012年实现总产值近480亿,已成为国内第二大光伏生产基地。

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

(一)产业特点

第一,中小企业居多,差异化、多样化发展具有优势,但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目前,除少数龙头企业外,浙江省90%以上的光伏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依赖民间资本参与,市场灵敏度较高,能够深入到部分大企业不会涉及的业务领域,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定制生产,获得独特发展优势。浙江省现有光伏中小企业半数以上成立于2010年之后,生产规模大都在100MW之下,前两年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光伏组件价格来开拓市场,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整合和淘汰。

第二,产业链较为完备,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尚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浙江已初步形成包括多晶硅原料、硅片、电池、组件、原辅材料生产以及系统开发应用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但从产业链构成来看,却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切片、电池片以及辅材配套(拥有170多家辅材配套生产企业)等领域,技术含量和利润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浙江省光伏原料的40%需要进口,30%需要外省供给,这不仅使企业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贸易壁垒增多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影响,还制约了企业向上游拓展的能力。在浙江省光伏企业拥有的1220多件专利中,硅片、硅锭的制造专利占比为17%左右,高纯硅领域的专利仅占1.2%左右,相比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一半以上的太阳能光伏专利集中在光伏材料领域,其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落后。第三,部分新产品、新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但产业化进程较慢,市场化能力较弱。近年来,浙江众多光伏企业通过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在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中出现了包括太能硅业年产3000吨6N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龙炎科技国内首条25MW碲化镉薄膜电池生产线、赛昂电力高效能混合型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内的一系列技术进步。这些技术立足于自主创新,很多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目前还仅处于小规模量产阶段。因此,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现状

第一,整体形势较2012年有所改善,但产能相对过剩情况依然存在。2012年,受美欧“双反”事件影响,浙江光伏产业遭受重创。2013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光伏产业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与欧盟“价格承诺”协议的签署,浙江光伏产业出现回暖迹象,整体形势较去年有所改善。但实地调查显示,目前除少数几家大企业开工率较高外,多数中小企业的开工率仅维持在60%左右,产能过剩现象仍然存在。

第二,出口逐渐向新兴市场转移,国内市场得到更多关注。一方面,随着国际光伏市场形势的变化,很多企业正在把新兴市场作为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订单突破,减少了对欧盟传统市场的依赖。2013 年1-8月,在浙江光伏出口市场中,欧盟份额下降至52%,亚洲、非洲、澳洲等新兴市场份额则达到48%。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扩大内需等扶持政策的出台,企业开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申报国家“金太阳”、“阳光屋顶”等示范性项目, 参与西部光伏地面电站建设以及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等积极开拓新增长点。2013 年1-8月,浙江光伏产业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约为24.6%,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较往年已有所提升。

第三,积极进入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分布式发电尚处于示范推广阶段。2012年以来,在光伏上游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到下游投资光伏电站成为很多企业寻求突围的新手段,多家企业涉足光伏电站建设领域。资料显示,浙江企业的国内新建项目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海外电站投资项目也逐步增多。同时,分布式发电也在积极推进,截至目前共有分布式发电项目100个左右(包括在建项目)。但受制于上网电价补贴、推广应用模式等因素,目前基本以“金太阳”或者光电建筑示范项目居多,完全市场化运作实施的项目较少,发展速度和应用推广较慢。

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1.融资渠道收窄,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一方面,受前两年产能规模迅速扩张、产品价格暴跌、库存积压严重、刚性负债占款等因素影响,很多光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自我积累的内源性融资功能基本丧失,资金压力较大。此外,还有一些技术创新型企业在前期研发时投入较多资金,目前难以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规模化生产。

另一方面,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也在收窄。首先,从去年银行将光伏行业列为限制支持产业以来,几乎所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都对光伏企业尤其是中小光伏企业采取收紧政策,持续减少甚至提前抽回已发放贷款。其次,由于市场预期比较悲观,企业上市募集资金、股票增发、发行债券的难度加大。再次,在很多民营企业创业和上一轮扩张中起关键作用的风险资本目前对光伏产业持谨慎态度,企业很难获得风险资本融资。

在此背景下,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既面临着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压力,又承受下游需求短期难以大幅回暖的压力,正处于资金链断裂的边缘。而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中小企业倒闭潮有可能出现,这又将引发大规模信贷风险。

2.电站投资较为集中,市场风险有所积聚。目前,浙江光伏企业投资电站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解决资金链紧绷和产品积压的实际困难,通过参与下游光伏电站建设消化库存,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二是由于电站项目建设期较短,企业希望建成后转卖移交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率,作为企业资产保值的手段。

调查显示,浙江光伏企业投资电站兴趣较高,甚至连做辅料配材的中小企业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已存在较高的隐性风险。一是恶性竞争风险。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超期拖延货款情况,一旦曾在上游多晶硅领域上演的价格战在电站建设领域再度出现,中小企业将首先遭受重创。二是政策风险。现阶段光伏产业尚属于政策驱动型产业,光伏电站过度扩张有可能倒逼政府收紧审批权限,下调补贴。三是国内市场风险。相关政府补贴并未完全落实, 并网、税收、金融等配套机制也不完善,大规模发展光伏电站的基础并不牢固。四是国际市场风险。目前世界各国都对中国光伏企业较为关注,过于集中的电站海外投资有可能引发国外政府新的保护措施。

3.分布式发电制约因素较多,商业营运模式尚不成熟。近年来,为破解光伏应用困局,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但从浙江省情况来看,分布式发电的推广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第一,投资回收周期问题。按照现阶段0.42元度电补贴,安装屋顶价格为9元/瓦,每瓦年发电量为0.9度计算,大概要10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回收期较长,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需要地方政府出台配套补贴措施。第二,屋顶问题。随着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的不断推进,目前建筑屋顶成为稀缺资源,但在实际运营中难度较大。一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时的成本限制,很难找到适合用于光伏发电的合适屋顶;二是很多合格屋顶业主要求高达20-30%的电价回报,才肯统一安装光伏发电装置,致使企业难以承受成本压力;三是屋顶企业生命周期与光伏发电装置使用周期不匹配、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用电量与发电量不匹配等问题的存在,会给企业带来较多潜在风险和利益损失。第三,并网滞后问题。调研显示,部分企业已实施的用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仍难以及时实现并网发电。由于目前项目并网需进行电网接入受理、评审等多个程序,许多项目设备组建安装完成后仍需3、4个月才能并网投运,给光伏企业带来较大损失。以50MW光伏发电项目为例,如并网滞后3个月,按年发电1000小时,每度电1元的标杆电价计算,企业将损失1250万元。

此外,浙江现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参与企业大多为原有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缺乏真正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运营开发企业,商业运营模式还不成熟。

4.受国家产业整合政策影响较大,行业内兼并重组进展缓慢。为规范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部于2013年9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针对硅片、电池组件等制造业各环节在生产规模、电池效率、能耗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未来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将难以享受到相关补贴扶持政策。《规范条件》出台后,浙江省光伏产业受影响较大,6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达不到相关要求,未来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整合。调查显示,在未达标企业中,除一些确实经营不善、存在大量落后产能的企业外,一些经营状况良好、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也受到波及,这对企业发展较为不利。

此外,由于很多大企业在上一轮的市场波动和价格竞争中损失严重,目前依然面临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资金压力较大,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收购兼并中小企业的实力,产业整合进度比较缓慢。

启示与建议

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有其独特模式,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具有普遍性,深刻反映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现阶段,中国光伏产业正处于资源整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及相关各方都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光伏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体制环境。

1.完善创新鼓励政策,引导整个行业的创新转型发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具有典型的创新驱动型特征。中国光伏产业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创新能力偏弱,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价格竞争。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再次出现,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对企业重大创新成果的首次产业化项目给予一定补贴,帮助企业尽快完成产业化生产。政府在公共资源和政策资源配置上应尽量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机会,避免单一的“规模歧视”,确保一些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也能获得优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例如,在《规范条件》等文件从规模方面对市场准入做出规定之外,尽快出台技术标准等相关配套措施,对创新型中小企业予以关注,支持和保护尚处于自主技术研发阶段的高成长性企业。此外,随着国内应用市场的逐步打开,政府可以在设备、产品采购方面给予创新型企业更多支持,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

2.推动产业内资源整合,鼓励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政府应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利用当前市场寒冬的契机,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能耗水平高的企业,让企业在市场良性竞争中优胜劣汰。

在推动资源整合中,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一些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中小民营企业有序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其走技术专业化、产品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此外,还要帮助协调电力部门和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抑制压价、抛售等恶性竞争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强化行业自律,推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3.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拓宽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现阶段,国内光伏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融资难的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因此,政府需要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进一步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帮助优质企业继续获得贷款,缓解目前普遍面临的资金紧张局面;二是在风险资本和创新型企业之间牵线搭桥,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进行二次投资;三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单融资等功能,合理防范和规避海外风险;四是制定出台本地化投融资政策,探索建立相关产业基金,以此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对成长性好、创新性强的企业给予融资便利,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4.加强出口和海外投资指导,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一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的销售结构都严重依赖出口,这一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而随着美欧“双反”等事件的出现,企业出口和海外投资面临的政策性风险不断上升,政府及行业协会应加强指导,帮助企业规避和化解风险。

目前,光伏出口结构的变化使企业减少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但面临的新兴市场风险也在加剧。一方面,一些新兴市场有跟风美欧“双反”的趋势,例如印度已于2012年底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并且将美欧未列入的薄膜组件也纳入调查范围;另一方面,部分新兴市场在诚信度、经济实力、配套法律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与发达经济体有较大差距,难以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旦投建前确定的电价不能长期执行,企业将面临较大利益损失。因此,中国光伏出口企业在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的同时,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贸易保护主义等政策性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动态规划;决策准则;光伏发电;最优时机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4-75 -03

一、引言

2015年12月13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作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第一份全球气候协定,不仅开创了人类的新时代,也进一步促进了各国开发环保清洁新能源的步伐。但由于当前应用广泛的核能发电存在巨大的潜在核辐射、核废料生态威胁等现实;水力发电受具体水资源地理环境限制,也对当地生态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备受争议。于是,各纷纷将目光转向潜力近乎无限的光伏发电项目上来。相比于风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水力发电等方式,光伏发电方式几乎不受具体地理环境(特殊地区除外)限制,且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最低,所以我国对光伏发电相关扶持政策导向较多。由此可见,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如何规避光伏发电投资的风险是投资商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随机性理论和动态规划的方法,研究随机性动态规划条件下光伏发电最优投资时机的决策分析。

二、我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太阳能是地球天然的能量来源,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我国未来的既定发展战略,近期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的雾霾天气更为人们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因此发展新型清洁能源,改变我国目前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的行动迫在眉睫。而太阳能是解决当前能源短缺问题,实现清洁环保型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人类对于太阳能利用主要有以下七大领域:光热利用、光热发电利用、热电直接利用、光电利用、光化利用、光生物利用和光热光电综合利用等。

我国历来关注太阳能应用产业的发展,并在2009年将太阳能开发利用纳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而当前我国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热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两大方面。一方面,通过小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化的示范工程,进行试点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数据。另一方面,太阳能热能的利用在普通家庭里面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代表产业便是我国庞大的太阳能热水器产业领域。

与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迅速的现状相比,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在国家能源发电应用领域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差距较为明显。如下表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

本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0》部分数据整理。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从产业布局上来看,国内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业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并涌现出了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天威英利等一批知名企业。但仍在一些主要问题:

在光伏发电的应用技术上,我国的整体产业技术水平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技术壁垒最大的多晶硅的生产中,国外的主要厂商采用的是闭式改良西门子方法,而这在中国还是空白。中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使用的多为直接或者间接引进的俄罗斯的多晶硅的提纯技术,其成本高、耗能量,重复性建设严重,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政策上国家政策导向效应明显,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光伏发电产业的补贴扶持政策,进一步刺激了民资企业和国企的投资热情。随着国家科技项目的成果普及,未来国家还将进一步推进光伏产业技术上的升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产品出口上,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欧盟债务危机等影响,中国光伏企业容易遭到出口国家地区的贸易壁垒、反倾销。在环境方面,自然灾害是投资项目运营以及建设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潜在威胁。如占地面积广大,沿海地区易受到台风、盐雾影响,高寒地区易受到极端天气损坏设备等等。

三、建立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时机决策的动态规划模型

(一)引进先进模型

针对于解决复杂、多阶段问题的决策方法称为动态规划法。动态规划算法通常用于求解具有某种最优性质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在这类问题中,可能会有许多可行解。每一个解都对应于一个值,我们希望找到具有最优值的解。将待求解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先求解子问题,然后从这些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如果我们能够保存已解决的子问题的答案,而在需要时再找出已求得的答案,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节省时间。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来记录所有已解的子问题的答案。不管该子问题以后是否被用到,只要它被计算过,就将其结果填入表中。简而言之,就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性小问题,通过不断的推断递进,寻找解决整个问题的最优方法。

(二)针对性的建立模型

目前,8%的收益率是光伏行业的普遍标准。就一般情况下而言,投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太阳能发电站一般在建成运营后第十五、六年才能实现自主净盈利。世界各国政府对于本国的光伏发电产业是进行高额的前期财政补贴扶持,各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大多依赖政府的补贴,我国政府的补贴规模比例在50%~70%之间。所以,在整体上而言,我们可以将政府补贴与企业前期的亏损进行抵消整合,抽象出一个基本的数学量化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假设光伏发电投资项目是按运营年为单位。在各个运营单位阶段内,投资者都有立即投资和等待投资两种策略。投资商可以自由地决定投资时间,投资后的实际收益要高于预期收益,那么理性投资者将会选择在收益期望最高的时候进行投资。假如当前投资项目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那么当前投资时期并不是最好的投资时机,投资商不会进行项目投资,会选择等待投资策略;假如现在投资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投资收益,那么投资商会获利,所以会选择立即投资策略。“在投资决策中,虽然预期收益具有不稳定性,但是实际收益以某种概率分布出现,所以,投资收益有属于一种不确定性变量”。

四、依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计算

(一)际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以上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一般性,现在假设年均光照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我国某地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光伏发电项目,规格为100MW,其中投资决策模型中的参数设置如下:

假设现在启动该项目,前期预计投入成本包括各种相关的土木工程建设、光伏发电设备、设备安装维护费用等等,总成本为W。第一年预期收益为1.1W或0.9W。由于气候变化、战争、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投资收益会出现波动。每年年运营期预期收益为10%,或者预期亏损为10%,即预期收益为1.1W或0.9W。在未来三年内,假设政府扶持政策、货币利率等外部环境保持不变,使用动态规划方法来确定最佳的投资时期,扣除成本之后的预期净投资收益情况决策树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在选择投资时,预期净收益存在随机性,是一个随机变量,可能出现预期收益低于或者高于实际收益的情况,所以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需要谨慎对待。把未来3年投资项目与否的决策过程分为3个阶段,将各个阶段的预期净收益作为这个投资阶段的预期收益来考虑,明确投资风险和实际收益高于预期的分布概率,综合进行考虑。

(二)决策树的结果分析

1.当N=0时,代表的是此时正处于项目投资的初始阶段,对光伏发电项目持乐观态度的投资商会选择立即投资;相反,持悲观态度的投资商会选择等待的策略。

2.当N=1时,代表的是此时正处于项目投资的第一年,无论是出现盈利还是亏损,对光伏发电项目持乐观态度的投资商都会选择立即投资;相反,一旦出现亏损,持悲观态度的投资商会选择等待的策略。

3.当N=2时,代表的是此时正处于项目投资的第二年,除了持续两年都亏损的情况外,对光伏发电项目持乐观态度的投资商都会选择立即投资;相反,除了连续两年都增长的情况外,持悲观态度的投资商都会选择等待的策略。

4.当N=3时,代表的是此时正处于项目投资的第三年,除了连续三年都亏损的情况外,其余7种情况下对光伏发电项目持乐观态度的投资商都会选择立即投资;相反,除了连续三年的收益增长外,持悲观态度的投资商会选择等待的策略。

四、结论

通过抽象建立投资模型进行分析论证,在光伏发电项目投资的过程中,采用动态规划方法进行分阶段、分条件下进行推算最优的投资时机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乐观型的投资商与悲观型的投资商在决策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电力市场需求对于光伏发电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政府扶持政策对于投资者信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进行科学化分析论证的同时,也要考虑外部环境的随机性,投资商心理的影响因素等等,才能合理地推测最优化的投资时机。

参考文献:

[1]杨素娟.动态规划法投资时机决策中的应用[J].苏州科技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5.

[2]曾声奎,李华府,任 羿,冯 强.考虑随机性的可靠性与性能多属性决策方法[J].2009,(10).

[3]《我国太阳能资源开发和利用状况调查》[R].2011-10-30.

[4]张明善,郭耀煌. 有限随机性决策中展望的特征性质[J].1999,(03).

[5]孙妍.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D].2011-06-07.

作者简介: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字: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分布式能源作为一种新型能源供应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显示了其在减排温室气体、节约城市土地资源、提高用电可靠性等方面的作用。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分布式能源将在能源综合利用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多为天然气冷热电多联产及建筑光伏,天然气联产项目受制于天然气资源、价格影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随着城市雾霾治理,城市建筑光伏逐渐引起重视,按照我国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筑光伏将达到100万千瓦。下表为2014年我国光伏建设规模,由表可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指标已超过传统光伏电站。

数据来自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4年光伏发电年度新增建设规模的通知》

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优势

政策优势突显。自2013年7以来,国务院、国家有关部委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能源〔2013〕1381)、《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等有关文件,明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0.42元/千瓦时的补贴原则。接二连三出台的政策鼓励,引起了投资者关注。

入网、并网不存在制度上及技术上的障碍。国家电网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采取鼓励和合作的态度,允许光伏电站业主采用自发自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完全上网等结算模式。并且随着电网运行维护水平和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友好接入、全额消纳的技术难度也在降低。

环保效益突出且市场巨大。分布式光伏发电污染小,节约土地资源,贴近负荷中心,适合低压端就近并网、独立供电或做备用应急电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局部地区用电紧张状况,非常适合电力相对紧张、环保治理压力大的城市区域。据测算,到2020年,若现有及新增建筑中有10%的屋顶面积及15%的立面面积能应用于光伏建筑,光伏建筑应用潜在市场规模约有1000GW,相当于45个三峡的装机量。

促进光伏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内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引发广泛讨论,中国光伏产业在实现连续增长率超100%后,在产品价格暴跌的背景下企业利润锐减乃至大面积亏损。今年以来受分布式光伏等利好政策影响,光伏市场持续回暖,并且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有利推进了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升级以及运营模式创新。

二、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难点

尽管政策扶持以及申请的绿色通道已畅通,但是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还存在不少阻碍。

1、效益问题。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设计、施工相对复杂,建设成本一般高于地面应用,且发电效果一般也低于地面应用,并且单个项目容量越小,单位造价越高。尽管经历了前些年的大幅成本下降,8-10元/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系统造价仍然相对较高。光伏发电价格优势也并不明显。即便加上国家给予的分布式补贴0.42元/kwh,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也不高。

2、建设场地问题。安装光伏发电设备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协调楼顶空间使用问题,中国的屋顶产权也十分复杂,若租用大面积连片屋顶,涉及到的产权方、利益方很多,通常协调难度大。另外,一旦出现经济效益又面临如何分配难题。目前,国家电网承认拥有大产权的房屋住户拥有自主上网发电的资格,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小产权房业主,国家电网实际上也为他们提供了用电服务,但不允许其并网发电。

3、政策可操作性问题。国内光伏市场依然是纯政策驱动的市场,光伏宏观政策已经比较全面,但来政策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比如,光伏企业在财税、备案流程、电网代付操作、补贴周期这些细节政策上的可操作依据。再如光伏项目备案制,项目要备案到哪级部门、补贴由谁发放,这些都缺乏详细规定。

三、有关建议

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为城市治理雾霾提供了一条路径,但是作为新型能源供应模式,现实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难题。根据个人理解,在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建议将分布式光伏发电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鼓励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商业综合体等按照光伏建筑一体化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在建筑设计阶段就使其满足光伏应用的具体要求,如雪载、风压等,综合利用建筑物表面,合理配置配套设施,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2、完善配套电网设施建设。加强光伏发电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确保配套电网与光伏发电项目同步建成、同步并网。积极发展和应用融合了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电网系统接纳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能力。

3、创新商业模式。城市分布式光伏建设中,往往面临资源过度分散,房屋产权复杂,小型单位或家庭自建还面临投入及维护等难题,需要创新发展模式,例如资源租赁等,建议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对新的模式进行指导、规范,在法律、制度等方面保证各方利益。

4、建立合适的投融资体系,为分布式光伏产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和服务。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创新金融服务,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规划制定年度融资计划,合理安排信贷资金规模,积极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针对家庭、小型单位用户提供较为灵活的金融服务,鼓励家庭高效使用屋顶资源。

5、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地方政府统筹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做好在政策落地、项目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萧函,李胜茂等.2014-2018年中国分布式能源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M].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2013.

2.黄健.我国屋顶阳光发电的政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 能源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TG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38-01

前言

有相关研究表明,将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扩大化不仅利于我国电力行业的良好发展,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事物均具有两面性,分布式光伏发电固然有非常多的优势与长处,但其同时也存在各式各样的缺陷与不足。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分布式光伏发电与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和谐性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强大化,社会各部门都应为此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本文就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含义及现状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就其与能源可持续利用的相互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经供参考。

一、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含义与特点

(一)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含义

分布式光伏发电主要是指将太阳能通过光伏组件的作用转化为电能并建在用户需求侧的一种新型发电方式[1]。与集中式光伏发电不同,这种新型的发电方式是在当地发电并网、当地转换使用,不仅改善了光伏发电的并网问题,同时还解决了远距离输电的消耗和浪费问题。实际上,为了使供电的电能质量和可靠性有所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也是需要公共电网来支撑的。

(二)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特点

1.输出功率较小。

模块化是光伏发电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其能够帮助提升各光伏电站调整规模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但对其各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却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较之上万甚至上百万瓦的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既能将输出功率控制在小范围内(数千千瓦),同时还能保证了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和收益性。

2.发电用电并存化。

集中式光伏发电是在升压后将其接入输电网,因此耗资以及规模等方面过大,目前只能够在各发电站运行。而分布式光伏发电能够直接接入配电网,实现发电和用电的和谐化与并存化,减少能源消耗。

3.缓解供电需求。

一般来说,人们对电的需求量在白天时段最高,若供电不足就易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间歇性断电或停电的现象,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而分布式光伏发电在用电需求量最高的时段发电量亦最高,虽然其装机的规模不如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但在缓解当地紧急的供电状况还是绰绰有余的。

4.环境污染较小。

分布式光伏发电不仅在发电运行过程中噪音小,并且对周遭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亦不会带来不良影响(除有时需要与周边环境或景观相协调之外[2])。

二、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现状与问题

光电建筑示范项目与“金太阳[3]”工程是我国发电业的标志性进步与发展,且在此之中明确指出以各发电企业的项目投资规模为依据对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予以适当性的补贴。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关怀与帮助下,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以“飞跃”的姿态和速度在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迄今为止,我国受理分布式光伏发电报装项目119件,其发电总容量约为33万千瓦左右。尽管我国光伏式发电已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其同样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有待解决和完善。

(一)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并网与配电均这两方面的专业技术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且因集中式供能与分布式供能两者之间的调节分配难度较大,是以其运行过程中发电不稳定的缺陷尚未找到较为具体且同时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解决方案。

(二)就该发电方式的运营情况而言,各光伏发电站在利用该发电方式进行供电时的整体系统(规划设计、管理体系等)尚未健全和完善,极有可能在后续中爆发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就分布式发电项目的各方面(以其能源供应系统的运作为主)现状来看,倘若供能企业过分依赖于单一性的能源为社会服务,不仅会受到其投资成本的约束,同时还会受到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

(四)在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中存在着各种与我国相关规章制度不符且相悖的不良现象。自发自用、发电项目容量小是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主要特征,但其并不具备成为合法从事发电业务法人主体的相应资格。倘若从集中式发电的角度来看,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家庭个体用户可能会出于对实用性、便捷性等多方面的考虑,而放弃分布式光伏发电。

三、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七大发展对策

(一)加强分布式光伏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

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依据,为我国各地区制定较为完善化和全面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计划并予以实施。进一步将我国各地区发电与电力输送工程的发展协调化。根同时还应顺应各地区能源结构调整和电力市场规划的实际需求,以进一步将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的建设与发展合理化。

(二)强化分布式光伏发电业的各方面管理

首先应制定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规章制度,并要求发电行业遵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发电工作,以将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的市场规范化、秩序化。通过对分布式光伏发电业监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不断强化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三) 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与电网建设的相应性

政府督促并指导各电网企业强化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相应性,是有效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电网接纳力[4]的第一步。各电网企业应就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对接网和公共电网模式进行相应改造。

(四) 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并网服务完善化

政府应在要求并督促各电网企业不断将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程序简单化的同时将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运行监管力度完善化,力求构建出及简便化与高效率于一身的简捷分布式光伏并网服务系统,以保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的及时有效性。

(五) 建立利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金融类机制

国家应不断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就分布式光伏发电制定并相应的信贷政策,为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提供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对各机构、企业或家庭等各方面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供财力上的支持与帮助,尤其应在分布式光伏发电业的发电创新技术等各方面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

(六) 推出并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土地政策

各发电企业在需要利用建筑物等的建设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时,可在满足或达到国家相关规定和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将项目申报和建设管理的各项相关程序不断简化。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可在对土地进行规划安排时对尚未进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地区予以适当性的倾斜预留。

(七)不断吸收并培育分布式光伏产业的技术人才

各大分布式光伏发电企业不断引进和培育实用性的技术型人才,是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光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完全不够的,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培养才是真正有效的途径。

结论

总之,分布式光伏发电对整个发电行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会在促进整个电力行业发展的同时影响配网系统,这就要求各电力企业能够就其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康杰,王经.分布式光伏发电与能源可持续利用[J].电力与能源,2014,35(02):208-210.

[2] 吴琦.分布式光伏发电:中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197-198.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范文7

对2015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产业发展环境向好

2014年,根据“国24号文”文件精神,我国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密集出台落实。为规范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并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目前已经3批近200家符合光伏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为行业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光伏电站投资开发秩序的通知》,禁止电站“路条”倒卖,规范电站发展秩序。为进一步扩大光伏应用领域,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发电的有关政策》,允许在荒山荒坡、农业大棚等建设并在中压侧并网的地面光伏电站可自主选择分布式电价或标杆电价,鼓励在城镇化建设中为分布式发电发展预留空间等。同时,能源局与国家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在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方面,国家认监委、能源局《关于加强光伏产品检测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光伏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成立也将为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推动行业自律合作、完善行业信息统计与渠道等发挥积极作用。此外,银监会、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出台光伏产业金融扶持政策。

展望2015年,相关部委将继续贯彻落实光伏产业的配套政策,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技术进步等组合拳助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也需注意,密集的政策也容易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难以充分理解和贯彻政策精神,同时也恐导致政府对行业的过度干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绝对作用。

■光伏产业规模稳中有升,分布式发电成为发展重点

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市场将达到43GW,同比增长近19%,其中主要装机国家如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装机量分别达到8.5、7和2.3GW,欧洲地区市场需求连续三年下滑。我国新增装机量将达13GW,同比相持平,居全球首位,其中大型地面电站将达到9GW,分布式电站将达到4GW。光伏电站由于收益较高,在相关保障政策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备受资本市场青睐。民生银行联合国内多家命民营企业成立中民投,注册资本金达到500亿元,重点投资光伏电站开发。恒大、巨人集团等大型企业也纷纷涉足光伏电站投资。光伏企业也在加快业务转型,加大对产业下游项目的开发力度,掀起了新一轮的电站建设高潮,部分企业如晶科能源等甚至拆分电站业务单独上市。光伏行业的投资热潮已从早年对光伏制造业的投资转向光伏应用。

展望2015年,在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政策的持续利好和新兴市场快速兴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市场仍将持续扩大。预计201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50GW,我国将达到15GW,分布式发电量高速提升。但是,受限于光伏发电成本、补贴总额和消纳能力,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定区域的装机量也将步入瓶颈,这就需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转变发展战略,从生产商转向服务商。光伏应用方式也应从“粗放式”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继续拓宽光伏应用深度与广度。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成本逐步降低

2014年,我国光伏企业经营状况得到不断改善,在供需失衡和产品同质化等压力的驱动下,骨干企业加大了工艺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生产工艺水平不断进步。我国产业化生产的普通结构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7.8%,单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9.3%,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企业生产的N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主流组件产品功率达到255-260W,同比提高近6%。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能耗下降至110KWh/kg,部分企业甚至已低于70KWh/kg。在生产工艺水平的驱动下,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先进光伏企业的晶硅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0.46美元/瓦,多晶硅全成本降至15美元/kg,系统装机成本降至8-9元/瓦,部分分布式装机甚至降至6元/瓦。物美价廉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望2015年,技术进步仍将是产业发展的主题。预计产业化生产的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将超过18%,单晶硅电池有望达到20%,主流组件产品功率将达到260-265W。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有望实现产业化生产,单晶连续投料生产工艺和G7、G8大容量铸锭技术持续进步,金刚线切割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PERC电池、N型电池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但是也应看到,技术进步给晶硅组件成本下降的空间越来越小,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正快速崛起。新型太阳能电池如钙钛矿电池,理论转换效率达到50%,短短五年电池转换效率已从3.8%提升至20%以上,电站资产证券化也在力促制造企业与投资商合作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触底反弹

2014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稳中有升,将达到28万吨。我国多晶硅开工企业约18家,产能为15.6万吨,产量约为12万吨,同比增幅近50%,进口量约为9万吨。受多晶硅价格回暖影响,多家多晶硅企业止损转盈,领先企业毛利率甚至搞到20%以上。全球光伏组件产量将继续增长至48GW,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将超过30GW,同比增长15.4%,出口占比预计在60%以上。根据对通过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统计显示,产能在200-500MW的企业产能利用率72%,平均利润率为0.2%;产能在500MW以上的企业产能利用率80.8%,平均利润率2%,我国光伏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得到有效提高,但受组件价格小幅回落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仍然不强。同时,受美国二次“双反”和欧洲启动调查影响,组件出口对全年波动较大,出口份额一路走低。尽管有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的高速发展助力,组件方面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展望2015年,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多晶硅市场需求也在提高,另外,全球新增产能投产和复工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将达到30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3万吨,产品价格仍将在20美元/kg以下,企业仍将承受低价压力。在电池组件方面,随着光伏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全年将达到50GW。我国光伏组件有望超过35GW,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国内大型地面电站的电力消纳和分布式应用推动进展缓慢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增大,此外日本市场也缺乏发展后劲,美国对我双反正如火如荼,欧盟也启动对我出口组件产品的违规调查,这些不利因素都将给企业带来供需及经营压力。

综上所述,2015年,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向好,骨干企业盈利继续上升,新兴海外市场蓬勃发展,有望扭转供过于求带来的价格压力。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闲置产能的存在,产业仍将承受阶段性过剩局面,产业整合推进缓步推进,市场仍将承受供需压力,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大,加上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产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未来光伏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美国光伏“双反”措施实施前抢出效应的拉动以及中日光伏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推动光伏市场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但6月美国光伏“双反”初裁税率出台后,不但税率明显提高,而且堵住了我国通过购买台湾地区电池片生产电池组件进行避税的漏洞,必将对我国向美出口光伏产品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日本市场虽然大规模爆发,但由于补贴额度偏高和光伏电力消纳问题,随时会因为政府财力支出有限而削减补贴。欧洲市场对我国有限价限量的措施,不仅使我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竞争力下降,而且“双反”发起方仍在鼓动欧盟外贸部门实施更加严厉的贸易制裁。此外,我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一部分为转口日本、马来西亚等地,据消息称欧洲意欲加紧对此类贸易规避措施的调查,如若成行,我国对欧出口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国内市场发展环境仍待完善

虽然自2013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光伏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光伏政策协同性有待提高。受限于机制和体制问题,部门间的政策尚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导致部分政策未能落实到位,如光伏补贴问题等。二是地方出台政策不完善。部分省市出台了上网电价政策,但由于未指明补贴年限,投资回收期难以预测,给企业融资带来挑战。此外,部分省市备案容量与国家下发配额容量不匹配,造成超出配额的光伏电站尽管拿到路条,但仍享受不到国家电价补贴。三是尚未建立有效的电价调整机制。电价政策的刚性调整与产品价格的惯性下滑给投资者带来抢装机会,导致市场需求大幅度的季节性波动,造成装机量大起大落,影响市场良性发展。同时电价调整不及时也会造成装机量增速过快而带来局部地区电力消纳和补贴负担重的问题。四是目前国内光伏市场的过快增长为未来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隐忧。光伏应用所需的土地、屋顶等均属于稀缺资源,增量有限,而光伏电站寿命在20年以上,流动性差,如若因市场快速扩大提前透支,将影响未来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能供需失衡问题仍不可忽视

我国光伏组件年产能高于40GW,2014年上半年实际产量为15.5GW,折合年产量31GW,二者存在一定差距。若当前处于停产状态的产能重新启动,还将使差距进一步扩大。产能供需失衡主要源于产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缓慢,这又可细分为三方面原因。一是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行政利益,经常采用多种手段阻挠其他地区企业利用本地资源,造成重组进展受挫。二是受制造业利润薄利化、融资成本高和产品同质化等因素影响,企业横向兼并意愿不强。三是由于经营情况持续好转,部分企业通过技改或投资建厂开始了新一轮产能扩张。四是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都会大幅提升组件产能。

■光伏产品质量问题暗藏隐忧

光伏电站需要运营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产品质量问题是光伏电站能够保持长期盈利的关键。而由于前期国内市场管理混乱以及光伏电站建设刚刚兴起,经验不足,导致大量二流乃至三流组件充斥国内市场,功率虚标现象普遍存在。光伏组件衰减现象也较为严重,部分运行1年的电站,光伏组件衰减率已经超过2-3%,某些甚至超过5%。光伏电站施工过程中若存在电气设备接触不良、密封不良、施工不规范等问题,亦将严重影响光伏电站的长期收益性。同时由于冬季的抢装赶工,也容易带来重量而忽视质量的情况,给未来光伏电站发电量带来隐患。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需通过引进第三方保险、敦促供应商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产品检测认证等手段解决。

■对光伏行业的金融支持仍待加强

由于光伏行业近几年的大起大落,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光伏制造企业的投资意愿仍较为谨慎,对部分企业不仅不续贷,反而抽贷,造成光伏企业融资难度依然较高。同时金融机构难以甄别技改带来的产能提升与单纯扩大产能,从而采取一刀切,使得现金流紧张的企业难以投入资金开展新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升级。对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尽管已经有一些金融资本进入,但贷款审批周期长,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快的特点不匹配,并且贷款回收期短,与光伏电站20年的运营特点不匹配,同时,金融机构仍不支持电站项目质押贷款,仍需要其他资产做担保,很大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融资。总体来看,符合光伏产业特点,满足光伏企业需求的金融支持手段仍有待加强。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科学制定光伏发电目标,引导部门协同合作

一方面展开全国太阳能资源勘察与调研,分析各地区光伏发展潜力,结合光伏补贴总量与电网实际,统筹考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光伏开发规模与节奏。研究制定上网电价随装机规模与系统成本相适应的调整机制,保证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能源、财政、商务、科技、金融、电网等部门的协同配合,进一步明确、细化各部门在推动光伏产业与市场发展中的职责,细化完善“国24号文”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避免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错位、缺位和扭曲。

■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开辟国外新兴市场

一方面,在进一步推进地面光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建设的同时,扩大光伏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合肥“光伏扶贫”模式,通过扶贫资金资助困难家庭安装光伏系统,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经初步测算,该模式年均市场规模在600MW以上。另一方面,为摆脱欧美“双反”贸易措施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大力支持企业开拓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鼓励本土企业主动加强境外投资和项目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商务、外交等部门通过对外援助项目、政府间合作项目等多渠道支持重点企业拓展新兴市场,金融机构优先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出口信贷。

■引导产业兼并重组,制止行业恶性竞争

一是通过国家相关财政专项基金,以及政策性银行和新设立的投资性基金,加强对光伏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扶持力度。二是清理取消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的限制措施,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的光伏市场体系,消除企业兼并重组制度。三是继续贯彻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划条件》,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间接促进落后产能的退出,防止产能无序扩张。四是联合金融机构、保险、下游电站投资商等多方建立光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于扰乱光伏市场秩序的企业采取降低信用评级、减少相应支持等措施。五是加强光伏市场监管,完善光伏标准与检测认证体系,对于产品不达标、不合标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杜绝行业恶性竞争。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范文8

内蒙古光伏产业两头大,中间小

光伏产业是一个从硅材料、硅棒、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电站应用的产业链。我区光伏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硅材料生产为主,如神州硅业、国电晶阳、锋威新能源、盾安光伏、包头三晟、晟纳吉、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等公司,基本都是以生产多晶硅或单晶硅为主;第二部分是以光伏电站建设为主的终端应用,像内蒙古大友、内蒙古香岛、神州光伏、中环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盾安光电以及国内央企新能源行业的五大四小等,几乎都在内蒙古建有光伏电站。

目前,我区光伏产业发展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国内目前在产的多晶硅企业有16家,内蒙古就占了5家,年产能22000吨左右。同时还有晟纳吉、中环、日月等生产单晶硅棒、切片的企业。电站建设发展也很快,截至2013年底,我区累计光伏装机达1405兆瓦,成为我国五大光伏装机大省之一。特别是山路集团、香岛公司以光伏发电和现代农牧业、蔬菜大棚相结合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水平。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我区光伏产业发展中最缺的就是组件生产企业和逆变器企业。目前为止,我区还没有一家生产组件和逆变器的企业。内蒙古山路集团是光伏产业链比较全的光伏企业,但该公司的组件生产也不在内蒙古。所以说,未来,如果能够把国内组件企业和逆变器企业引进来,那么自治区的光伏产业链就比较完善了。

企业融资难、利润空间小

据了解,除了产业链不完整,我区光伏产业还存在着融资难题,这不仅包括硅材料企业,也包括电站建设企业。在产硅材料企业中,由于在技改、设备、成本方面投入较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资金困难。以内蒙古盾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盾安光伏”)为例。盾安光伏一期年产5000吨多晶硅项目于2010年4月开工,2011年9月建成投产,2014年度公司多晶硅制造成本在11万元/吨左右,加上利息、技改等财务成本,再加上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不稳定,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如果不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差,而扩大规模,首要面临的就是融资困难。同样,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形成年生产能力5000吨多晶硅,整个装置虽然实现了连续、稳定生产,但由于受国外原料倾销影响,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造成企业连续两年亏损,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升级等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要扩大再生产,首先面临的就是融资问题。由于前几年光伏产业出现的过剩和“双反”等问题,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

不仅是硅材料企业存在融资难题,电站企业也同样存在。根据《关于重新报送2014年光伏发电项目年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截至2013年底前我区已核准备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一共有123个地面电站项目,累计容量为3510.305MWp,而这些项目多数没有按期建成。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太阳能电站的补贴政策改变,而企业自身又融不到资金而导致的。为了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国家财政部、建设部、科技部、能源局先后于2009年出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和“金太阳工程”两个支持文件,纳入这两个文件的电站项目,国家将给予资金补贴。随后,国内的光伏电站建设随之启动。随着市场的变化,2013年,国家取消了这两项政策,改成度电补贴。如此,就给企业的前期融资带了压力,也造成很多已经拿到配额的项目不能按期建成。

光伏电站企业土地使用费用高

光伏电站建设是光伏应用的终端,只有光伏电站建多了,才能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起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作用。而要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首先就是要有利可图。目前,国家出台了度电补贴政策,光伏电站大约有15年的利润期,但由于电站的维护费、土地使用费过高,企业盈利空间实际并没有多少,严重打压了企业的积极性。据介绍,在内蒙古建一个50兆瓦的光伏项目,政府按项目总占地面积收取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征地补偿费、生态建设补偿费、水土保持补偿费、草原植被补偿费,另外根据土地证面积(取得国土厅批复的建设用地面积)收取土地出让金、契税等国家规定的土地各项税(费)方面的费用,税收标准全部按建设用地标准收取,除土地使用税每年收取外,其余一次性收取,仅这部分土地费用,企业就要支付3.3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国家出台了支持光伏发电产业的若干意见,但相关税收、用地等配套政策没有及时出台,影响了光伏发电企业正常经营和投资积极性。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参考风电企业的税收政策,只对光伏电站已征用并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征收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和植被恢复费,其余土地按租赁形式为宜。

并网难,补贴周期长

为了扩大国内应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国家能源局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政策,鼓励用户侧发电上网,国家电网、国家税务总局也出台了配套政策。但现实情况是,内蒙古和其他地区一样,分布式发电发展缓慢,主要原因除了融资难、屋顶少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并网难。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政策,各地电力公司要无条件为光伏发电免费提供接入服务。而实际操作中,多数分布式发电好几年并不了网,屋顶的光伏板成了摆设。很多项目基本都没有并网,有的即使电上了网,也没有履行完供售电合同。

同时、电站补贴发放周期长也是一个原因。据了解,新建项目并网后,至少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办理购售电合同、完善土地、环保、水保、消防、发电业务许可、竣工验收等手续,办理完毕后才能申报补贴,上报到下达补贴的周期太长。而已经列入补贴名录的项目补贴也没有实现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按月全额结算的规定。相关企业建议,新建项目只要发电,电网调度机构有电量计量,就应该及时给予补贴,不应设置许多发放补贴的前置条件,而已经列入补贴名录的项目实现按月结算补贴电费。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方面的积极性不高。第一,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分布式光伏项目对地方税收、就业贡献不大,地方政府不重视其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解决问题中不够积极主动。第二,用电企业和投资方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家对分布式项目的补贴标准全国一样,没有按地域电价差异制定分布式电价补贴额,忽略了分布式项目投资收益对地方基础电价的依赖性。在蒙西地区,大工业用电0.487元/度,分布式项目优惠节电收益即使达到0.2元/度,对用电企业每2000平米厂房产生的效益每年也只有不到2万元左右,很难有吸引力;而投资方的收益只有0.7元/度,且投资回收期要超过1年以上,同样没有太大吸引力。第三,电网企业积极性不高。分布式发展模式对现行电网企业的盈利模式是一种冲击,是对电网垄断经营电力产品的一种突破,因此,电网企业从思想上就不愿意推进,更不用说主动解决问题。第四,银行积极性不高。由于分布式项目的收益对用电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结算电费的诚信度依赖性很高,而银行对此风险的防范手段远远不足,因此相比地面光伏电站,放贷意愿不强。

当前,在国际国内对环保和节能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发展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改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致共识。我区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基地,要实现这个目标,大力发展可再生的光伏产业也是一个现实选择。

光伏行业存在的问题范文9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图谱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3-0024-04

一、引言

产业链的形成源于产业集聚理论。它是以产业“一业为主”的集聚特征所逐渐形成的生产资料与产成品、主导企业与辅助企业、上游生产与下游生产等关系的结合,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产业链式的依存关系促成有效的生产方式。研究产业链不仅研究产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也研究企业之间的供应关系和价值形成。从概念上讲,产业链是指围绕某个产业(或某类资源)在某区域内由众多企业共生于一个生产体系中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共同发展,促进产业不断衍生的生态综合体。或者说,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1]。总之,产业链的培育与构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将发挥不可或缺的功能。

光伏产业是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光伏产业链的理论构成与图谱表达进行梳理,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利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形成。

由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和设施形成的互为依存、相互作用、不断扩张的链式形态,有利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形成。目前,区域竞争力的比较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对产业链控制能力的竞争以及新产业区之间的竞争[2]。其中,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处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地区产业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梳理光伏产业链群是实现深入研究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关键环节。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朝阳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及时对光伏产业链群进行梳理,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其二,有利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

光伏企业的有效集聚是实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在当今世界,产业配套性、市场潜力等已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梳理光伏产业链能切实了解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以及产业配套程度,便于有计划地完善光伏产业链,充分发挥集聚效应,进而降低成本、促进创新、改善产业布局,有利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准确识别及充分发挥。

其三,有利于识别发展障碍,规避产业风险。

光伏产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对其产业链的梳理还远不成熟。梳理光伏产业链,能够有效识别光伏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壁垒和发展障碍,从而有利于有效规避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总而言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经验已表明,产业链群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进行光伏产业链群的梳理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有力依据,有利于推进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光伏产业链的图谱表达方式

(一)光伏产业链图谱表达的理论基础

随着能源的日益稀缺以及使用传统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问题,已为业界普遍关注。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所谓光伏效应,是指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结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3]。它首先是由光子(光波)转化为电子、光能量转化为电能量的过程;其次是形成电压过程。而该领域目前主要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硅材料。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就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4]。上游主要为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的生产,涉及工业硅(金属硅)的生产和提纯,这是实现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基础。中游则为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在上游提供的原材料基础上,通过对多晶硅硅片的制绒、蚀刻、扩散、烧结、印刷等制成太阳能电池或电池片,完成这项光电转化的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发电的关键,也是光伏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下游为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环节,以实现太阳能的现实运用,例如并网发电、离网发电等[5]。随着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的突飞猛进,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逐渐形成的光伏产业链正不断扩大并推广到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