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食物链的特征集锦9篇

时间:2024-02-04 14:41:38

食物链的特征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1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

摘要:以食味品质好的日本品种作为对照,测定150个盘锦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系)的淀粉RVA谱及营养食味品质,并分析淀粉RVA谱特征值在品质育种方面的运用。结果表明,盘锦品种(系)直链淀粉、蛋白质及消减值均高于日本品种,而崩解值低于日本品种。按食味值把品种(系)分为低、中、高3部分,其中直链淀粉、蛋白质、崩解值及消减值在不同食味值区间内存在差异;食味值较高的品系其直链淀粉、蛋白质及消减值均较低;而崩解值较高。t检验显示,可以通过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分析选择中、高食味值品系;而崩解值及消减值可以区分中、低食味值品系。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RVA淀粉谱;品质育种

中图分类号:S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680-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特别其食味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研究表明,稻米适口性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及RVA特征谱关系最为紧密[1-7];辽宁滨海稻区(主要指盘锦稻区)历来为我国东北高产、优质粳稻稻米产区,其生产的稻米因适口性好而闻名全国。目前关于盘锦稻区淀粉RVA谱特征及营养食味品质分析未见相关报道,本试验选用目前盘锦稻区品种(系)为试材,测定其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食味值及RVA特征谱,分析稻米营养食味品质及淀粉RVA谱特征值表现,旨在为盘锦稻区优质水稻育种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50个盘锦地区应用水稻(Oryzce sativa L.)品种(系)包括目前盘锦稻区生产上主要应用品种及表现优良的育种后代材料,日本品种为越光、秋田小町、一目惚、秋光及丰锦。试验在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试验田进行,采用开闭式塑料薄膜保温旱育苗。每株系3行,每行10株,行株距为30 cm×13.3 cm。2012年4月14日播种,5月24日插秧。栽培管理均同当地生产田。

1.2稻米营养品质及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测定

根据农业部《NY 147-88食用稻米品质的测定》进行常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指标测定,采用QS-4000近红外线食味分析仪测定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8]。RVA谱特征值用RVA(Rapid Visco Analyzer, Model3D,澳大利亚Newport Scientific仪器公司)快速测定淀粉黏滞特性,并用TCW(Thermal Cycle for Windows)配套软件分析。测定时按AACC(美国谷物化学协会)规程(1995 61-02)要求,含水量为14.0%时,样品量3.00 g,去离子水25.00 mL。测定过程中,罐内温度变化如下:50 ℃保持1 min,以12 ℃/min上升到95 ℃(3.75 min),95 ℃保持2.5 min,以后下降50 ℃(3.75 min),50 ℃保持1.4 min。搅拌器起始10 s时转动速度为960 r/min,之后维持在160 r/min。黏滞值用“Rapid Visco Units”(RVU)作单位。RVA特征值主要用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冷浆黏度、崩解值(最高黏度减去热浆黏度)和消减值(冷浆黏度减去最高黏度)等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盘锦地区与日本品种营养理化指标比较

表1和表2显示了日本品种及盘锦品种直链淀粉、蛋白质、食味值及RVA谱特征值的表现,可以看出盘锦稻区品种直链淀粉、蛋白质及消减值平均值高于日本品种,而崩解值低于日本品种,而从食味值看,盘锦地区品种也低于日本品种。

2.3食味品质影响因素分析

对比日本品种食味值,将食味分成高、中、低3部分,表3显示了盘锦品种直链淀粉、蛋白质及RVA特征谱3部分平均值的t测验结果。RVA特征谱中热浆黏度及冷浆黏度3部分平均值无显著差异;消减值其均值在中、低食味品质品系中差异显著;直链淀粉、蛋白质及崩解值在中、高食味值品系中差异显著;总体分析,食味值较高的品系中直链淀粉、蛋白质、消减值均值较低而崩解值均值较高。

2.4影响食味品质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表4分析了食味值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可以看出,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及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消减值呈显著负相关;消减值与崩解值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各个指标间的相关性趋势不尽一致,预想通过某一指标,如较低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崩解值直接选择食味值较高品系不现实;RVA特征谱中消减值及崩解值为食味值最重要的指标。

3小结与讨论

盘锦稻区为我国著名的优质米产区,其原因分析既与其特定生态条件有关,也与其种植品种密切相关[9-11]。本研究分析了盘锦稻区应用品种(系)淀粉RVA谱特征及营养食味品质表现,并选用日本品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按食味值65、75及以上把品种(系)分为低、中、高3部分,其中直链淀粉、蛋白质、崩解值及消减值在不同食味值区间内存在差异;食味值较高的品系其直链淀粉、蛋白质及消减值均较低;而崩解值较高。t测验分析可以通过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分析选择中、高食味值品系;而崩解值及消减值可以区分中、低食味值品系。

目前关于食味值测定主要通过食味仪进行测定,此仪器进行典型粳稻测量其结果较为准确,测量籼粳杂交后代真实值具有偏差,但整体代表性尚可。目前辽宁地区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较多,利用RVA谱测定籼粳杂交育成品种无论从真实性及代表性来说均较好,可以考虑选择低消减值、较高崩解值品系进行籼粳杂交育种,以利于后代进行食味性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谢黎虹,叶定池,陈能,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水稻“中浙优1号”RVA特征值和米饭质地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1-4.

[2] 汪秀志,刘崇文,许谊强,等.行株距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4):758-762.

[3] TAKITET. Breeding for grain shap in rice[J]. Agri Sci,1989(6):39-42.

[4] 汪莲爱,董新国,杨洁,等.湖北省水稻区试对照品种品质指标比较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12):1495-1498.

[5] 刘海,赵欢,何佳芳,等.稻米营养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6):85-89.

[6] 徐正进,陈温福,张龙步,等.水稻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3,24(3):217-221.

[7] BAO J S, WU Y R, HU B, et al. QTL for rice grain quality based on a DH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parents with similar apparent amylose content[J]. Euphytica, 2002, 42(4): 317-324.

[8] 徐正进,陈温福,张龙步,等.水稻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3,24(3):217-220.

[9] JULIANO B O. Rice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M]. Paul, Minnesot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1985.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2

绿色供应链从实质来看其基本特征与传统供应链并无二致,总体而言表现为:一是运营过程的动态性,这主要是强调供应链通过自身调整和发展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即供应链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必须随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具体形式的多样性且节点交叉性强,这主要强调不同企业所形成的现代供应链的具体形式也是彼此各异的,这主要决定于企业自身的类型、规模以及地域特性,同时,形成各异的现代供应链在供应节点上又彼此交叉;三是以顾客需求为原始动力源,这意味着虽然供应链组成节点众多,且运营过程复杂但最基本的刺激动力却是市场的基本需求,只有切实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整体统一协调运作。虽然具有一般供应链的基本特征,但其绿色特征的强调也必然导致独有的特性(刘斐斐,2010)。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利润的追求不再是企业供应链运营的唯一目标,在考虑利润回报率的同时还应兼顾环保效益,对于环保和经济利益的相互协调是绿色供应链的新目标,也是其区别于传统供应链的主要特征;其次,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融入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运作成本上不再仅仅关注于可能带来的利润回报率,更要考虑成本使用可能产生的废弃物排放,不能一味追求低成本投入而产生高污染排放;最后,对于传统供应链的运作流程进行了延伸,即将产品到达终端消费者之后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处理也纳入整个结构中,避免了传统供应链下的资源浪费,可以说绿色供应链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物流系统。绿色供应链中绩效点的准确认知将直接影响企业最终双重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其绩效关注点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是企业自身协同能力,这是绿色供应链良好运营的关键环节所在。由于兼顾利润与环保的双重目标,又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结构体系中,这就必然导致企业间、企业内部各部门间行为的协调统一,否则过多的行动摩擦会阻碍整个供应链的顺利运行,也会降低供应链对于市场需求变化响应的敏捷性,导致其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供应链运营的绿色环保性。这是对各节点的具体要求,即参与供应链运营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均应从自身的行为入手,将绿色环保理念贯彻其中,从资源使用到最终废弃物的回收都应始终关注对外界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若是参与者依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虽然短期内可以收到不错的回应,但与社会发展趋势相违背的行为,最终会因为能源的过渡消耗严重、污染物的过度排放而不能被容忍。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框架

(一)基本框架

综合考虑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冷链物流企业既要坚持效率评价视角客观审视自我的投入产出率,又要与时俱进兼顾整体经济发展的绿色要求,严把企业自身的环保责任。基于此,本文在传统效率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尝试加入物流行业作用于生态环境的相关影响指标,构建基于绿色供应链视角的冷链物流企业效率评价体系。具体而言,该指标评价体系主要从财务、内部管理水平、协调发展、业务流程、环保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共同构建,具体如图1所示。从图1可见,对于市场需求方的满足程度是考核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自身能力的首要因素,而其服务水平的高低最直观的体现又是来自于物流服务的优劣,对于市场消费者而言,又是这一物流服务水平的直接感受者和评价者,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冷链物流企业而言,自身规模的扩展主要建立于对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满足,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挖掘后续配套服务;而对于绿色环保效应的保障则需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协调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食品品质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冷链物流企业均必须共同负担相应的生态环保责任,尽量将污染物的排放量降到最小,将可能导致的环境伤害也降到最低,而对于非再生资源的使用更应该减到最小。

(二)具体评价指标构建

其一,作为对企业自身运营效率的评价可选择相关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流动比率;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利息支出额度一般较大则应在计算总收入时计入其中,而在计算利润总额时也要将企业所获得的补贴收入、所得税及运营外收支净额计入其中(吴岚,2012)。其二,作为反映冷链物流企业业务运营状况的评价指标则应基于具体的物流流程进行选择,一般来说主要分为冷藏运输、仓储与库存两个不同的时段分别进行评价(薛湖,2005)。具体而言,冷藏运输阶段的效率评价主要侧重于对运输工具效能的评价,常选择冷链单位运输成本、冷藏车利用率和冷链运输的货损率等指标;仓储与库存阶段效率的评价则主要侧重于对农产品保存效果的评价,一般常选择以下指标做具体评价:冷库利用率、库存周转率和食品缺损率。其三,作为反映企业客户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则多考虑了农产品的生鲜易腐等特性,多侧重于对物流企业交货准时率和交货准确率的衡量(杨芳等,2011);除上述两个评价指标外,客户满意度与食品质量安全性也是反映企业客户服务能力的直接评价指标,理论界多选择抱怨率为最科学和有效的衡量指标;而选择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次数作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直接评价指标,且该指标与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水平成反比。其四,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协同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多侧重于各个成员间的融合性的评价,其具体评价主要从战略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企业文化是否具有兼容性,以及信息的共享程度来进行具体描述。其中,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主要侧重于对冷链物流企业与合作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评价;企业文化兼容性则侧重于对企业凝聚力的评价;而信息共享度则着重关注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可持续性以及行业效率的提高。其五,对于企业绿色环保责任的评价则主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侧重于对企业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环保成本投入以及清洁燃料使用率等方面情况的评价。通常选择能源消耗率、绿色包装使用率、包装回收率、环保投资率和清洁燃料使用率为具体评价指标。其中,绿色包装使用率可以反映企业在资源再利用及再循环方面的贡献度;包装回收率则侧重于对可以回收利用包装物的实际回收利用情况的衡量;环保投资率则直接显示了企业在环保设施及环保技术等的投资;清洁燃料使用率则直接测量了运输工具具体的尾气排放情况,是对企业环保行为执行情况的直接检测。其六,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则主要侧重于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评价,只有确保自身绩效的稳步提升才能始终占据有效的市场份额。因此,常以客户规模、服务效能、员工素质等为主要具体领域(张瑞夫等,2008),其常选择的指标则主要包括新客户开发能力、新服务收入率、员工素质和员工培训率等;其中,新客户开发能力与企业新服务研发能力成正比,直接关系着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维持;新服务收入率则主要评价了企业在新服务研发方面的状况;员工素质则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它又决定于企业员工培训率的高低。综上,绿色供应链视角下冷链物流企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首先,从政府管理者角度出发,为鼓励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履行生态环保责任应加大政策扶持的必要性。伴随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专业化物流服务已经在我国发达沿海地区出现,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方面,应积极准备与当地实际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相符合的政策措施,以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要求;另一方面,应积极启动与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便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交通枢纽的效用。其次,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应积极构建农产品物流联运机制,以实现对物流机制整体规划性的提升。物流产业尤其是以生鲜农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发展更应具备高效的运输服务,多式联运的模式自然应运而生(曹影,2011),其在货物周转速度和商品运输成本方面更具优越性。这就要求企业应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间建立起有效的互联机制;同时实现销售终端与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有效对接,必要时可构建有效、长期的购买渠道,并将冷链食品的质量生产和检测标准以及农产品冷链的基本行业标准放到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中,确保冷链食品质量的安全。最后,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配送模式,通过必要的产业链延伸,保证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完整性。考虑到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对于冷冻保存的温度控制要求极为苟刻,从企业投入角度来说,通过合作共建大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成本将远远低于独建储藏仓库,而且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构建还能实现农产品的共同配送,有效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降低了合作运营成本,也有助于整合社会资源,降低产业总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低碳环保的绿色供应链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

作者:李耀华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郭馨.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J].北方经济,2009(22)

2.刘斐斐.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

3.宋华等.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2)

5.吴岚.乳制品低温物流市场分析[J].产业经济,2012(4)

6.薛湖.基于绿色供应链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5

7.杨芳,谢如鹤,刘鹏飞.基于GO-FLOW法的苹果冷链物流系统安全性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34(5)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3

内容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应链风险管理越来越被管理者所重视。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vensim仿真软件,分析食品供应链上的七种主要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因果关系对风险因素进行动态评估,排序风险因素对食品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力强弱,提出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 供应链 风险评估 管理

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包括原材料供应、批发、加工、配送和销售这五个环节。其中以加工环节为核心,每个环节有一个或多个不同的供应链主体,每个主体有不同的合作伙伴选择。这个复杂的网状结构,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流通,达到满足消费者要求与供应链整体运行成本最小化的平衡状态,最终实现保障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达到供应链有效且高效运行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食品供应链系统运行中断事件的相继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对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极大关注,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正在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

系统动力学是福瑞斯特教授于1958年为分析生产管理中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最初叫工业动态学。1961年,福瑞斯特发表的《工业动力学》成为经典著作。随后,系统动力学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领域。

系统动力学是探索如何认识和解决系统问题,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动态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唯物的、系统的、辩证的特征,突出强调系统、整体的观点,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其主要思想基础是系统的因果关系和系统结构。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显著特征是系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食品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多目标系统,它由若干相对独立的上下游企业自主实体构成,包含不同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时,该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不确定外部环境中,其内部也随时在不断的调整。由此决定了食品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在供应链环境下,影响食品安全的各风险因素相互作用,使风险管理变得复杂且动态,同样组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十分符合系统动力学强调的结构关系、时间延迟对系统行为的影响这一特性。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范畴较偏向于定性化,数据不充分,某些参数或关系难以量化是本研究中棘手的问题之一。而系统动力学的模型以反馈环为基础,动态系统中的多重反馈使得系统行为模式对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大多数非关键参数并不敏感,只要参数的估计在合理范围内,系统的行为模式就不会表现出不合理的偏差。因此,系统动力学有助于解决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数据不充分的问题。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基于因果反馈机制的模型,系统的行为模式由其内部的结构机制决定,通过设定模拟时间的长度来观察并了解系统长期行为模式的变化。食品供应链的风险问题是伴随于供应链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问题,因此可以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反映供应链系统长期行为模式的变化。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

在对食品供应链风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总结提出七大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质量风险、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结构风险、信息风险、合作风险、市场风险和环境风险。

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是一种由食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存在危害引起的,危及整个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食品在生产、加工、批发、配送、销售等环节中都易受到外来物的污染而变质,并且质量隐患在供应链上一层层向下传递积累,质量风险随着其附加值增加而逐级向下扩散。

食品供应链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是食品从原材料到消费品在供应链上的流通过程中,由交通、天气、基础设施、仓储管理等出现异常状况,引起不能按时保质保量交货而带来的风险。

食品供应链结构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网络结构缺乏柔性,对供应链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的可能性。食品供应链通常是一个包含着多条供销渠道的复杂网络结构,它是由目的不同的、独立自主经营的节点企业组成。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系统优化,但是由于利益的冲突,各节点企业的价值取向难免出现矛盾。好的网络结构有助于吸收并消化这种矛盾,不合理的结构则能扩大矛盾的影响。

食品供应链信息风险是指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过程中失真或不及时而引起的风险。食品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信息传递的延迟和不准确性随之增加。整个食品供应链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作出快速响应、有效配置和优化资源的保障,但由其产生的风险也难以避免。

食品供应链合作风险是指由于合作伙伴不合作而引发的风险。食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只有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才能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才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共同受益。食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有选择合作和退出合作的自由,即便有合同的存在,但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合作伙伴间的不信任、关系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合作关系破裂导致链上的资金、信息、物流失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食品供应链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需求、价格的市场行情变化,经济政策改变等导致实际收益与期望收益差距的不确定性。它具有周期性、不可避免性、关联性、隐蔽性等特征。企业的利益目标只有通过市场价值来实现。市场使供应链的资金回笼,使各节点企业获利,供应链才能正常运行。然而,食品市场上的需求不确定性风险、价格波动风险、竞争风险、经济政策风险,使得食品供应链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并不能运行的一帆风顺。

食品供应链环境风险是指环境对供应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影响。在食品这个特殊行业,自然环境从原材料、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各环节威胁食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环境污染时刻威胁着食品安全。市场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的交替出现,警醒着食品供应链经济环境风险的客观存在。

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动态评估

食品供应链中的七大风险因素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风险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反馈性和动态性,是准确动态评估供应链风险的前提条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利用vensim仿真软件中的反馈回路分析,确定了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的相互因果关系。质量风险直接受物流和库存控制、信息、合作和环境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结构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物流和库存控制风险直接受结构、信息和环境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合作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结构风险直接受合作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物流和库存控制、信息、环境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信息风险直接受结构和合作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物流和库存控制、市场和环境风险的间接影响;合作风险直接受质量、结构、信息和市场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物流和库存控制、环境风险的间接影响;市场风险直接受质量、信息和环境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物流和库存控制、结构和合作风险的间接影响;环境风险直接受信息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物流和库存控制、结构、合作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每个风险因素强度的增加或减小,都会使被影响的风险因素产生同向变化。

从食品供应链七个主要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以明显的看到,有些因素之间具有直接影响关系,有些因素之间具有间接的影响关系,各风险因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通过风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使影响力较弱的风险因素变强,也可以使影响力较强的风险因素变弱。在不考虑风险因素互相作用的情况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CE)可以静态评估风险因素影响力的权重值。但在风险因素的相互因果关系作用下,风险因素影响力的静态评估就不能反映实际状况,甚至影响控制决策的制定。考虑风险因素各自影响力权重的变化,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动态的评估模型,求得风险因素影响力的新权重则更具有可信度。

我们经过测评得出静态风险因素权重值排序为:信息风险>环境风险>质量风险>市场风险>合作风险>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结构风险。动态风险因素权重值排序为:质量风险>市场风险>合作风险>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信息风险>环境风险>结构风险。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各风险因素影响力静态评估结果与动态评估结果发生了明显变化。归其原因在于,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改变了对风险因素独立静态评估时的影响力权重值,而直接作用于某一因素上的风险个数越多,则该风险因素的影响力权重变化就越大。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

(一)构建食品冷链物流和快速响应配送体系

构建食品供应链的冷链物流体系主要是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冷链工艺学为基础,使易腐、生鲜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预防在流通过程中由于温度不稳定引起食品自然属性受损害、由于操作不规范引起污染等问题,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快速响应的配送体系,提高食品配送速度和保质保鲜程度。

(二)加强信息共享

食品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对潜在风险的预测和掌控,为采取有利措施规避风险赢得时间;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实现供应链网络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因此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可追溯的信息平台,提高防范信息风险对食品质量安全威胁的能力。

(三)完善供应链约束机制

通过实现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精诚合作,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必须有一套良好的供应链运作约束机制。通过协议或合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明确食品质量责任,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前提下成为利益共同体。长期稳定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供应链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从深层次上和核心企业质量管理的流程和政策相协调。

(四)完善环境风险预警措施

由于食品易腐变质的自然属性和原材料依靠自然条件生长的特性,食品的质量安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但是自然环境风险难以人为控制,只能依靠经常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来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损害。还应防范技术环境变化、需求变动等经济环境风险,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是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每一阶段的风险威胁不同,实施的风险策略也不同。供应链风险管理是贯穿于供应链生命周期内的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不断地对风险防范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实现风险管理的逐渐深入和完善。

综上,不同的供应链有不同的风险侧重点,不同的风险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相同,针对繁杂的风险因素,采取的控制措施也不同。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动态评估结果显示,质量风险在诸多风险因素中影响力最强,是关键风险因素。因此,食品供应链管理必须在风险意识的指导下,寻求食品供应链上战略、技术、知识、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反馈系统风险,协调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控制、减轻甚至消除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于辉,安玉发.在食品供应链中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理论探讨[J].农业质量标准,2005,3

3.杨波.浅论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J].供应链,2008,10

4.王燕.供应链违约风险的成因与类型[J].物流技术,2007,26(12)

5.宋汉利,于勇.农产品(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监控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25(2)

6.李稳安,赵林度.牛鞭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2,4(10)

7.于洪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应链库存仿真研究[J].物流科技,2009,1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是指由跨组织边界的彼此关联物流和信息流构成的行为系统。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农户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食品加工企业、食品通过配送企业进行包装、储藏配送到各零售商或者餐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概念产生于欧洲,它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实施综合性计划、合作和商品流程的控制。其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需要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成为了食品供应链中每一个参与方共同确保的公共责任。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为解决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一)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

从种植、养殖一直到形成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

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据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

从加工环节来看,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这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然而,国家质监局在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80%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

从流通、消费环节来看,目前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这种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将难以避免;而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趋小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人们对食品消费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的趋势。非时令食品消费、在外就餐消费等活动大大增多,食品消费不断上升,也使得群体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二)供应链基础薄弱

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薄弱。在存储上,我国一直只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而忽视蔬菜、水果的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而忽视加工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而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运输上,目前国内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而且主要是在干线运输,在支线配送上很少采用。服务不完善。一方面是服务标准不完善,譬如易腐保鲜食品的装船、装车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其次是服务内容的不完善,虽然食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但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方面,很少有能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

(三)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有待完善

食品供应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健全。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委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使我国食品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55%,此计划显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很大;此外,我国仅个别省市实施了农产品的追溯性标准。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目前我国食品信息网络不健全,食品企业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和及时处理,上下游信息共享不够,食品追溯管理缺乏现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管理和监督,这是引起食品供应链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结合以上分析,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增加食品风险发生的机率。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综合管理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国内现实来看,国内农产品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鉴于食品安全的特性,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应该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然后才是对总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等问题的考虑。为了达到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在进行供应链系统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供应链监管体系科学有效

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载体。因此,食品供应链管理本身不能孤立起来,而应放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去考虑,应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适应,使得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更科学有效。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集成与共享

食品供应链管理既是食品物流管理问题,更是食品安全信息流管理问题。我国食品供应链信息化滞后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征,因此,速度是关键。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即系统必须启动快速,安全事故定性必须快速,信息必须快速,措施决定和付诸实施必须快速,处理结果公布必须快速等。而这一切建立在信息能够流动快速、透明的基础上,所以,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统,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含量,以使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安全信息能够集成,并实现共享。

(三)供应链合作协调有序

食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局部利益和行为经常与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使供应链系统性能降低、效益受损。供应链管理是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因此,设计和实现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提高系统的功能与收益非常重要。通过食品供应链物流的协调管理可使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系统的同一目标努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食品供应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并通过从食品原料的源头进行安全控制,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

推行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上相关标准

力求做到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被要求执行;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统一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标准不同,就无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管理,因此,标准是基础。目前,我国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其目的在于为保障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安全性。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体系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若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

(二)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通过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建立和完善食品的产地环境监测网络,保证产地环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通过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现象,防止不安全的农产品、食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原料,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强化中介组织和横向联合组织的行业管理的作用,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法人行为主体和机构,以公正、公平、诚信的服务为宗旨,向社会提供有资信的质量管理服务,主要进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注册管理,推广、宣传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实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等。

(三)提高我国食品供应链上企业的成熟度

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合食品行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由这些龙头企业来协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带动整个食品产业链朝着健康、安全方向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食品产业融合与“一体化经营”,造就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增值环节内部化并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四)积极推行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增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食品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或者通过明确责任的潜在惩罚约束机制促使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运用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质量认证和跟踪管理功能,在供应链中以精确、快速的方式检索追溯数据,对接收、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的联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五)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和设备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参考文献:

1.陈原.试论我国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24.6;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022-02

0 引言

现阶段,食品的品质和安全问题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冷链物流的发展也显得更加重要。电子商务已经快速渗透到物流等各行业的经济活动中,但是和电子商务相关的主要是保质期长,并且对运输环境要求不高的食品还是保质期长的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蔬菜、水果等易腐易烂食品比较少。然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由于冷链物流的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冷链食品的发展。

1 冷链物流的内涵

冷链物流(低温物流)(low temperature logistic)是物流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运送对象是易腐食品,其需要特别的装置对运送过程、时间、运输形态进行实时监控,它是以为保证食品的品质为目的,为保持低温运输储藏环境,并且投资更大、要求更严格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对运输工具有特殊的要求,其主要有三个特征:①冷链物流的时效性。冷藏、冷冻食品生命周期短,货物的品质取决于运送时间,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安全。②冷链物流配送货物的易腐性。冷链物流配送的是生鲜产品,由于运输中的很多原因导致物品质量下降,在运输过程中,温度越低,食品的品质就越能得到保证。③冷链物流配送装备要求的特殊性。为防止运输过程中货品的腐败,要确保运输过程中保持低温的环境,次用特定的低温运输设备或保险设备,这就要求产品的产地和收购地倒要具备冷冻、冷藏双功能库,也要装备冷藏运输车和保温集装箱。

2 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随着冷链食品需求量的增加,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年增长率在8%以上。由于冷链物流的发展缓慢,当季生鲜产品的上市就会由于冷链物流运输储藏能力的制约而带来价格的波动,生产商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

首先,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缺乏规范的行业标准。其次,服务水平低下,运营效率低。再次,专业人才的匮乏。缺乏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3 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冷链物流的运营分析

3.1 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能够将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融合综合运用,以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为目的,其可以通过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降低社会经营成本等手段来实现。为给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解决方案,通过网络有机地将伙伴合作企业组织进来。新型电子商务的特点主要有:①电子商务不仅能都通过Internet或Web销售给客户商品,还能综合利用各种网络中的企业信息实现专业差别化的服务。②基于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分析,新型电子商务朝着业务流程外包发展。③现代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精细化,开始向虚拟性组织发展。

3.2 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利弊分析 电子商务模式下,由于电子商务模式其本身的特点,并且能为商品交易提供一个优良的平台,在全球有互联网的地方,商品信息都能传递到达;在电子商务平台下,可以提供更大的产品附加值,节约产品交易成本;电子商务平台下,对物流的网络信息化、物流管理的柔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解决物流问题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主要表现在:①使企业能更好地集中自身力量,发挥其核心竞争力;②作为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了能提高效益,更好地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其提供的服务与电子商务的要求的匹配度;③在第三方物流模式下,可实现规模配送,并且可以使得企业节省物流费用;④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物流技术更加专业,可以缩短交货期,进而提升企业形象。第三方物流虽然可以带来很多有益之处,但也带来了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成本难以控制、顾客满意程度低、业务流程范围难以界定、绩效水平低下。

3.3 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优劣势分析

3.3.1 优势分析 首先,从服务和专业性来说,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为满足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以及不同的客户,其具备为不同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其次,从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能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3.3.2 劣势分析 ①冷链物流由于其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对冷藏设备和运输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其资金投入比较大;②由于冷链物流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缺乏服务标准,使得物流企业违规操作,地价竞争;③相关人才匮乏。正是因为冷链的复杂性,使得真正懂得冷链技术和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

4 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策略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策略:①建立行业标准。冷链物流在我国还算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行业内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操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建立规范的体系,以确保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②创建完整的信息体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前,适用于冷链物流的产品缺乏有效的交易信息,主要是因为:第一,冷链食品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生产具备很强的地域性以及季节性,在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中往往会产生某些一般食品不会有的矛盾,以至于对准确的的供求信息的掌握缺乏掌控;第二,由于冷链食品的生产者本身素质的原因,无法准确掌握流通信息,以至于无法根据准确的信息安排组织生产。③规范服务态度,提高客服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从自身着手,跳出不规范竞争的价格大战,提高服务水平。④为取得多方共赢,建立战略联盟。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中,供应链系统上的企业应该以多方共赢为原则,同上下游企业共同拥有一个利益目标,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⑤对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作为供应链中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销售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整合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5 结论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各界的广泛关注,冷链食品在大众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重要。现如今,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冷链物流市场的运营和发展方式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说,冷链物流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还需要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自身努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瑜筱,杨云.电子商务下的第三方物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

[2]徐亚妮,张仁颐.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运营发展策略[J].物流科技,2011(6).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供应链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进入市场流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以及食品行业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内容。从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和采购,到生产、加工、流通、配送和销售,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食品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保障已成为跨企业、跨国界的问题,对食品供应链实施全面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一、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农业资源环境的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农业资源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资源等;

(2)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化学有害物质的使用和药物的残留对食品安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化学有害物质包括农药、工业化肥、各种生长激素等,这些化学物质的残留量过高对食品安全有着很大的危害;

(3)食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食品的保鲜而过量使用的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防腐剂的违规使用,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很大;

(4)相关食源性疾病带来的食品安全影响,如疯牛病,禽流感等会随着最终食品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5)高新科技制造的新原料给食品带来的安全影响,如利用高科技生产转基因食品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6)国家法律缺乏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而带来的食品安全威胁,如违法生产经营、食品假冒伪劣等对消费者身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7)食品安全的控制由于科学的进步而带来的新挑战,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食品供应链管理

1、食品供应链的管理特点

一般而言,食品及农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快速消费品,这使得食品供应链与其他行业供应链差别迥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

(1)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外包比例较大。因为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销性质的产品往往产品单值低,厂商为降低物流成本,一般会外包相关业务而不会自建系统提高成本。

(2)供应链长且复杂。从养殖和种植一直到形成最终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五个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以美国生产和销售软饮料为例,其供应链与香料的萃取加工链、玉米甜料加工链、甜菜和甘蔗糖加工链、二氧化碳气体加工、水果栽培加工、化合防腐剂生产、净化水生产、铝听和钢罐加工、纸箱加工、饮料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销、市场研究、营销与促销、零售等等有关,说明软饮料供应链管理者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必须洽谈、执行和处理的各种供应链关系及配送服务是非常复杂的。

(3)供应链产品消费周期短。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速消费品部分)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最后的消费为保证新鲜度抢占市场,在时间上要求非常高,但同时又需要经过多环节操作。在多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仔细谨慎才能做到最后消费产品的质量安全,这就要求食品供应链设计运作时必须力求高效同时各个环节都必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4)对冷链物流技术依赖性较强。食品冷链以保证易腐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不仅有对冷链运输系统的技术要求、还有对冷库等储存场所的冷控技术要求,从而才能最终确保消费食品的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

2、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2.1实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从“苏丹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对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建立预警系统以外,也需要在环境健康,特别是针对科技发明的环境健康方面,建立新的预警机制,从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做起,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体系,加强宏观管理的宏观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微观预警体系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更好地应对种种食品安全危机。只要认为是潜在的人类健康危害因素,就可以采取以预警原则为基础的保护措施,而不必等具体科学数据评估结论出来,更不用等到危害的事实和严重性安全明朗化后采取。

2.2提高食品链上企业成熟度

这种成熟度主要体现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方式不适合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必须提高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要求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2.3食品供应链高效管理

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参考文献: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7

关键词:产品价值链;土地流转;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051—06

通过土地流转促使家庭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和政策层面的导向。不少学者从制度和案例研究角度分析了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应的制度供给以及政府行为[1][2][3][4]。但从产业角度分析土地流转内在动力的文献还不多见。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在于农产品的加工和食品消费的产业化主导,以及由此推动的农业生产领域微观主体和产业组织的相应转变。在目前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框架下,土地流转被当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桥梁,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产业组织推动力,这种桥梁作用也难以发挥。所以,必须通过产业价值链驱动来推进土地流转,进而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现代农业与农产食品价值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出效率和规模经济上,更体现在农业的产业化、市场需求和发展模式的转变等方面,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食品加工业、消费结构以及正在兴起的有机农业。所以,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必须持动态和发展的观点,或称之为第二次农业革命[5],其中,产业价值链成为推动这次农业革命重要的组织形态。需求的多样化、技术创新以及大众消费方式的转变等为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发展环境,由私人企业家引领的新型农业在广义的价值链上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也把许多组织起来的企业型小农业主联系在一起[6]。通过产品价值链使农场生产由农村生活方式(rural lifestyle)转变为农业商业部门(agri-business sector),并使农业产业在对价值链增值机会的不断开发中获取丰厚利润和持续发展[7]。产品价值链是现代经济中基于产品竞争力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它使人们将对产品竞争力的聚焦从单一生产商转向包括产品配置与市场开发在内的涉及产品供给与服务的其他经济活动,且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对产品的价值

收稿日期:2012—05—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差异化视角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形成机理及其政策分类设计研究》(11bjy085)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关于河南建设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发展路径研究》(2011gjj0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程传兴,男,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郑州450002)。

张良悦,男,河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学院在站博士后(郑州450002)。

赵翠萍,女,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郑州450002)。

增值做出贡献。农业产品价值链是指围绕食物生产与加工、食品分送和消费所形成的产业链,也称之为农产食品链。食品领域的产业革命使食品服务产业不再仅仅是食品的供应和配送,而是食品价值链中一系列价值的增值环节和追求回报的资本切入点。从产品价值链上看,食品产品加工向前可以追溯到农业生产的投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向后则是食品的运输、零售和消费等服务环节的延伸;从消费模式上看,农产品生产链已经成为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者、环境保护者、消费者以及政府部门等相关领域和相关利益群体高度关注的产业形态[8]。中国是个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但农业经营组织规模小,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弱,因此,必须实施以农产品价值链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革命。

(一)产业价值链是改造小农经济的有力工具

农产品生产链和农业食品的工业革命造就了高价值农业,扩大了国内和国际市场,为农民和农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9]。然而,新市场的商品质量、及时交付货物、规模经济等要求却又对小农户提出了新的挑战。应该承认,高价值农产品的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对小农户是有利的,所以,小农户

有潜力从以粮食为主的生产体系转向高价值农业生产。但由于高价值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其异质性带来的市场分割及价格波动,增加了市场风险;同时,小农户的土地通常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且面积小,他们可进行市场交易的产品剩余很少。结果使小农户的高价值农产品生产面临高昂的生产和交易成本。然而,这种困境并非不可克服,可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小农户从价值链主导的“新型农业”中获益,其中包括:发展农民或生产者营销组织;鼓励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将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有机结合发展高价值出口产品的供应链等方式[10]。一般地,订单农业被看作是把小农户融入不断增长的高价值农产品市场的潜在手段。这种纵向合作恰好是产品价值链的一种治理模式,可以解决小农户提高生产率所面临的许多约束。因此,我们认为产品价值链是改造小农经济的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

(二)农产食品链满足了城市消费的结构转变

现代农业革命的一个主要表现是高价值农产品。高价值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伴随着食品产业的转型,包括食品加工、批发及零售。高价值农产品的兴起是由消费者驱动的,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扩张刺激了对高附加值产品、半加工产品、加工产品和方便食品的需求。同时,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这就为高附加值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提供了空间,如连锁超市的出现与迅速成长、食品加工和食品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当然,这些食品不同于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属于高附加值的鲜活农产品,容易腐烂,要求经过特殊设备的特殊处理(包装厂、冷藏和冷冻运输)提供服务。同时,为维持食品的质量、减少物质和营养损失,要求迅速将产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这样便形成了农场——公司——成品的链接,构成了一个农业食品产业价值链体系。于是,由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者依靠其品牌和销售体系来驱动的农产品配送和销售的产业链便应运而生,大型零售商成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牵引者,满足了城乡消费结构的变化。链与食品安全和产品的跟踪追溯制度

食品部门是由原料供应(特别是为生产提供投入的化工部门)、农业生产、食品加工、贸易、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一个食品价值链。食品部门的特征之一是,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通过最终的产品检测不能做到完全的控制,完全的保障需要通过食品价值链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适当控制的所有累积来完成。这样,食品部门就通过价值链使食品安全和食品生产联系起来,从而使食品产品的跟踪制度通过产品价值链的形式加以完成。食品的跟踪追溯制度已在业界广为接受,食品安全、食品质量、食品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生产、消费者的透明消费等驱动了食品跟踪功能的发展。商品的质量问题从整体上会对商品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因为跟踪体系覆盖的是整个市场而不是某一部分,通过跟踪可以使个体参与者避免负面影响,所以市场参与者作为一个整体对跟踪体系十分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产品跟踪体系的实现超越了企业的边界,需要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达成协议和合作,这样,食品部门的跟踪追溯制度便形成了非单个企业决策的复杂的群体决策特征。复杂的决策体系涉及到政府、单个企业及相互关联的企业集团,每一个决策主体都有其自身利益和决策权威,例如,政府主要关注食品安全,部门集团主要关注市场稳定,个体企业主要关注市场占有。如果任由三方讨价博弈,势必会不利于食品质量安全,但是,通过产品价值链,就可以使跟踪追溯制度的决策形成在政府和部门集团所制定的框架内,各企业利益主体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综合决策的平衡体系。

(四)产品价值链与日益兴起的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一种独特的生产类型,外部投入少且要求严格,不允许使用化学投入品以及转基因品种。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消费,质量认证成为其关键环节。认证标准是一种基于效率、标准化、官方管制和价格竞争基础上的对产业规则和商业质量的重新评价,通过认证可形成一种包括规范、实践特征、制度在内的新的生产规则。1980年代,欧盟颁布了有机生产认证和贴签的法律制度,随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颁布了相似的标准。1999年,联合国药品与食品委员会对有机食品的网络生产体系颁布了国际权威评估标准。总的来看,认证标准代表了一种基于社会、法律和官方制度的强有力的价值链的治理形式,其服务本身在许多方面、在公司和国家之间强化了传统经济

的不平等。因此,尽管许多研究都显示有机农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对农户是有利的,但如果不将传统的小农纳入产品价值链,则很难促进小农与市场的对接,无法有效地实施有机农业生产。

总之,产品价值链是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的重要形式,是促使农业生产方式转换的有力工具。为此,世界银行在其2008年的报告中提出了以农业促发展的钻石政策(图1):(1)提高市场准入,建立有效的价值链,将农业市场的需求和小农生产者联系起来,并沿着价值链环节在农业中创造机会。(2)提高小农户竞争力,方便其进入市场,为小农户的资产禀赋创造有利的环境。(3)提高糊口农业和低技能农村从业者的收入,实现农业劳动力市场和农村非农收入的多元化,降低其脆弱性。(4)通过价值链高价值领域的活动,增加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的就业技能。

图1价值链的驱动与传统农业的改造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9:《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27页。二、现代农业发展中价值链的形成与驱动

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家庭生产与现代市场之间的矛盾,势单力薄的农户无力抗御市场风险及交易中的利益被掠夺;二是小规模经营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小规模的家庭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缺乏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难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是农业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的滞后,专业化越发展,越需要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目前,各种农村公共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均十分有限,在专业化进程中农民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质、加工、销售等社会服务明显供给乏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因为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有利于产品内部的分工,并能做到利益共享,所以,农业产业链可以为小农户提供走向大市场的平台,进行一体化的生产。

产品价值链构建的关键在于寻找产品的增值空间以及产品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尤其是治理结构在产品升级和企业的进入条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gereffi[11]分析了产业价值链治理的两种典型类型:一种是生产者驱动,一种是购买者驱动。生产者驱动主要是依赖其在资本和专利知识方面居于支配地位的优势,并通过价值链做到知识共享;购买者驱动主要是依靠居支配地位的品牌营销,而其品牌主要是通过对产品设计和市场进入的控制来形成。从价值链的视角看,不同的治理结构和合作方式与不同的决策情况相联系,包括什么事情必须做、又怎么做,什么时候生产、如何生产、在什么价格水平生产等等;合作是通过市场的方式还是非市场的方式进行。依据humphhrey and schmit[12]的观点,合作方式可分为三种情况:网络性合作,合作者之间在价值链中具有大致平等的权利;准一体化合作,具有法律主体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主导企业制定规则,附属企业遵守规则;完全的一体化,价值链的各个企业为主导企业的附属企业。这些基本理论为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

农产品价值链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上企业的价值链,二是各环节之间的纵向联系通过对影响各环节企业价值创造而形成的价值链。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企业价值链构造的中心是解决“短链”与“断链”以及价值链的驱动力问题。“短链”形态的农业产业链表现为农业产业链比例失调,即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供求之间出现不配套的情况,限制上下游产业间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不会出现产业链运行中止,却可能限制产业资源效率。

理论上讲,价值链的驱动者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销售商,但在实践中,价值链的直接推动者是下游零售商,而非上游的农产品生产者。因为,一方面,由于农业部门的弱质性,使得农业产业在产业链区域延伸中分享的分工收益的份额相对较小,而在区域延伸中承担的交易费用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在农产品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情况下,可以从别的国家进口大量农产品或控制农产品价值链使其延伸到其他国家,一定程度上会取代国内价值链以及本国的农业生产者和涉农企业。所以,农业生产者的驱动力不强。例如,我国目前比较普遍采取的“订单农业”组织方式,或称之为“关系型”价值链,便主要是下游销售商驱动的。 要是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切入农业价值链的。因为直接推动者是下游零售商,所以

须满足顾客的成本、质量和安全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例如,对产品质量、加工技术以及对新的生物技术的采用和推广中的要求,要远比非传统农业或大宗农业的产出严格和具体的多,而且中间的不确定因素也多,客观上为一体化带来困难。这就要求依靠下游零售商和上游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以及众多的农户之间以价值链治理模式做出制度安排,依赖合同将多个产业环节联系起来,所以,“公司+农户”的产业价值链模式在中国的现代农业生产中广为发展。在公司对农户实行准纵向一体化的组织中,公司与农户仍然是各自独立经营的主体。但农户的生产完全纳入到公司的生产计划中,公司对农户实行准车间化的管理,并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为农户提供各种技术和管理服务。

然而,农产品价值链的增值程度和收益大小与价值链的驱动者和驱动程度有关。与国际市场上的大买家相比,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一般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而这些因素又形成了农业企业的低进入和低退出,进而可能造成农业产业结构雷同、质量瑕疵以及恶性竞争的市场特征。其最终结果是,使产品增值降低,价值链驱动减弱。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土地流转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规模问题。

三、价值链驱动与土地流转

(一)土地流转的再认识

现代农业发展更多体现在产业化和产业组织方面,这就需要从土地流转角度对传统的农户生产加以改进和完善。尽管国家从制度层面出台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但目前的土地流转要么处于自发状态,是一种小农基础上的流转,不足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要么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流转方式,产业组织功能和效率不甚明显,需要对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重新加以审视。

土地流转不畅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没有从中得到受益。所以,从根本上促动农民土地流转必须通过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来实现。理想的土地流转应该有助于农户获取以下三方面的收入:土地的产品收入;土地的财产性收入;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依靠农业产业内部自身缓慢的发展来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通过产品价值链来提高农产品价值并通过提高农业收入来促进土地流转。当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合力,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减缓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差距。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合作社也越来越需要引入价值链的组织形式和治理模式。与传统合作社面临的外部环境相比,今天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更为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农产品的零售业已经被“超市革命”取而代之,国家、地区和全球的供应链绕过了小农出售产品的地方市场,家庭消费者已经变成了工业食品的接受者。所以,土地流转的大规模启动必须依靠价值链的驱动,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产品价值链与土地流转

产品价值链推进土地流转易于为农民所接受。任何未来农业的发展都必须更加绿色化,即多产和环境友好,但同时,还要为无地和边缘化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因为,随着农业产出效率的提高,吸纳小农就业将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而高价值农业革命可以说创造了就业增长的高潮,园艺业、畜牧业和其他高价值活动具有相当可观的创造就业和提高生产率的潜能。农产食品价值链主要是围绕食品的供给所构造的产业链,一般其在食品加工、食品物流、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产业环节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从而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这样,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仍可以在其土地上进行劳动和就业,既可以增加其工资性收入,又可以对其土地的经营信息有充分的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监督流转之后土地的经营状况。有了这么多的有利条件之后,农民也就较为容易接受土地流转。

产品价值链对土地流转的推进更为市场化。采用价值链推进土地流转能更加体现市场化的特征。地方政府驱动和诱致性变迁是当前土地流转的特征之一。地方政府驱动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和政绩工程,流转效果不佳;诱致性变迁容易导致“补贴性陷阱”,增加政府投入,不利于大规模推进。比较而言,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驱动型价值链,一定是基于价值增值基础上。如果没有价值链的增值环节,那么生产者就不会进入并构建价值链;同样,如果没有消费者驱动,没有价值链增值的空间,也不能形成价值链。所以,无论是哪种方式的驱动,都不会是盲目的土地流转。当然,通

过价值链驱动土地流转,并不是说政府就没有作为,而是政府应将其关注的重心进行转换,应该在产品的安全卫生标准、市场交易的秩序与公平、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引导等方面进行生产和消费环境的供给。在价值链的构造环节上,仍应以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的方式进行,但它们的行为一定是面向市场和由市场引导的,而不是政府包办。

价值链对土地流转的推进有助于农业微观组织的再造。以农业价值链作为驱动力将会促进农业产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公司+农场”模式,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而且有利于改造传统家庭农业的微观组织,逐步构建起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公司农场”,提高农业的产业竞争力。目前农户与价值链对接的主要方式是订单农业,一般农户参与产业价值链,在驱动者的统一规划和经营下进行分工生产,实际上等于变成了驱动者的一个生产“车间”,“蜕化”了小农生产的本质,直接为市场生产。产业价值链的驱动者可以为小农户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驱动者有能力向小农户生产者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小农户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二,驱动者能够通过不同地区的分散生产为小农户提供风险规避;第三,驱动者可以为小农户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第四,驱动者提供了满足市场要求的专用性投资,为小农户提供了进入市场的平台。价值链的驱动不仅能够促进土地流转,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基础,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图2)。

图2农业产业价值链的驱动与土地流转(三)价值链构造中的企业家与农民合作组织

以价值链推进土地流转,关键是如何构建价值链,寻找价值增值空间。在这一方面,农业企业将成为主导力量,企业家和农民合作组织成为至为重要的因素,也可以说,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最为稀缺的要素。现实情况是,农业企业家缺乏,基层政府组织替代弥补,进而形成“政府推进偏向”,抑制企业家要素成长。[13]所以,政府应从市场制度、产业规则、融资环境等方面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来促使企业家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形成与成长,使“以工哺农”和“城乡统筹”更加强调微观主体,而不是政府的职责。目前,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将引起产业的重构,带来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膳食结构就会提出升级的要求,粮食的直接消费将减少,而肉食、水果、蔬菜将增加,即使粮食消费,成品、半成品、加工过的产品等需求也会不断增加。这样,一方面,养殖业、食品加工、设施农业、甚至有机农业生产的比重将会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等生产性服务也将会不断地萌生。于是,有眼光的企业家就会将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从而形成农村土地资产的大规模交易,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所以,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上,政府的思路应该更开阔一些,应该将食品加工革命、城市生活模式转变、人们消费理念的更新纳入新的农业革命的视野,从而为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价值增值环节,并有意在这些方面创造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构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主导企业的驱动;二是网络型企业的积聚。主导企业的驱动,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商,主要是靠其技术知识和资本实力,这一方面,企业家可以做出重大贡献。网络型产业的积聚,主要是对生产环境和生产标准以及销售渠道的开发与认定,这一方面农民合作组织应该更有作为。企业家的引入主要靠产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本的回报,应从市场的环境上加以引导。农民合作组织则是从农业生产内部自然发展的要求,政府在指导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从价值链的构造、农民合作组织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等方面加以引导。

简而言之,土地流转作为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的手段之一,价值链的驱动将有助于扩大流转规模、提升流转质量,因而,以价值链的构造为基础,大力培育农业产业企业家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目前推进土地流转的基础性任务,也是当前理顺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四、总结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出效率和规模经济上,更体现在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因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对传统的家庭农业生产形成冲击。在目前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的制度安排下,土地流转不可避免,并将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桥梁。土地流转的本质

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必须从农业产业内部寻找驱动力,产品价值链这种产业组织模式可以起到这样的驱动作用。通过价值链,使小农户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并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获取增值收益。小农户主要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切入农产品价值链,农产品价值链为小农生产提供资金支持、风险规避、技术辅导和走向市场的内部优势,使其逐步摆脱传统小农生产的封闭性特征。“公司+农场”租赁模式在农产品价值链的驱动下,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商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产品价值链和土地流转,将会不断地通过与市场的融合成长壮大。因此,价值链驱动、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通过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经济的一种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13]北京天泽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2010,(7):66—85.

[2]张颖熙,夏杰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10,(8):12—17.

[3]叶剑平等.2008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2010,(1)64—73.

[4]吴萍.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沿革.改革[j],2010,(9):41—145.

[5][10]ganesh thapa.亚洲和拉美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小规模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77—86.

[6]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martin, m.a., 2001,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food system, outlook on agriculture, vol. 30, no.1,pp.11-19.

[8][9]jackson, p., ward, n., russell, p., 2006, mobilising the commodity chain concept in the politice of food and farming[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 22, pp.129-141.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8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农产品冷链物流泛指水果、蔬菜、肉类等物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冷链物流需要综合考虑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个要素,并协调好各要素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生鲜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保值增值。冷链所适用的食品范围包括蔬菜、肉类、水产品、奶制品和速冻食品等。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

1、建设投资大,系统庞大复杂。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2、时效性。要求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由于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所以食品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能耗成本相关联的,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

3、高成本性。为了确保生鲜果蔬等在流通各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条件下,必须安装温控设备,使用冷藏车或低温仓库,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等。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要比其他物流系统成本偏高。

二、江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必要性

近年来,江西农产品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地区分布不均衡、流通不畅、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所以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势在必行。

(一)农产品供求的时空因素。农产品的地域独特和唯一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如南丰的蜜橘独特的地域性和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其销往全国甚至出口和季节生产常年销售,这就要求有高效、安全的冷链物流的支撑。

(二)农产品物流成本因素。现阶段,许多生鲜农产品企业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及物流运作还停留在常温储运模式上,如江西蔬菜类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不足5%,肉类不足15%,水产品不足20%。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在95%以上。因而,农产品在流通环节造成的产品腐损率高达25%~30%,大大地增加了农产品物流成本。

(三)农产品品质安全因素。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关注的焦点,但国内目前的关注点集中在生产、加工及销售过程,对物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供应链和物流过程的监控和管理非常薄弱,缺乏行业规范和标准,物流技术也十分落后,因而导致生鲜农产品污染、变质、腐烂事故不断发生,并因此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三、江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技术滞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而江西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大多数生鲜农产品不经过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即进入储藏、运输环节,造成大量的生理、生化变化。

(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江西人均冷库容量仅5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现有冷冻冷藏设施主要是七十年代的肉联厂、水产厂、外贸冷藏厂、制冰厂等,多年没有大的更新改造,设施、设备普遍陈旧老化,且区域分布不平衡,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

(三)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

(四)政府、企业理念滞后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优惠政策不够,力度不大。由于前期投资和运作成本较大,企业对冷链物流热情不高。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

(五)冷链物流人才缺乏。江西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高端的、专业的人才。如,冷链物流上下游之间的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

四、江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建议

(一)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构建冷链物流良好发展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尽快出台极具操作性的冷链物流发展细则,在土地、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国内、国外资本参与,注入新鲜血液,形成良性竞争,加快江西冷链物流的发展。

(二)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物流外包业务。冷链物流投资大,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基础设施完善,多数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可与社会性专业物流企业结成联盟,有效利用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服务水平、成本控制能力,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发展第三方物流,物流外包业务是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传统企业转型,增强冷链功能。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对冷链本身提出发展规划,对本地原有的储运公司、外贸冷库、制冰厂、肉联厂等冷链资源进行整合,在财税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土地、金融政策上给予优惠,推进冷链资源设备完善和功能提高,帮助他们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型。

(四)加快冷链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江西冷链物流的发展需要有对物流管理发展有全局认识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请进人才、取经学习,同时本地的一些高等院校要积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五)加强农产品冷链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如pos、rfid技术、edi技术和gps技术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对农产品冷链全过程管理,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准确、快捷、高效、低成本和安全、可靠。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敏.农产品物流[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7.1.

食物链的特征范文9

关键词 生鲜食品;多目标优化;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71;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1-0024-06

一、问题提出

我国是生鲜食品生产与消费集一体的大国,由于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经济实力增强,消费水平大增,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随着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生鲜食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关注点集中在品质、安全方面,与此同时,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做出多目标决策,因此,从供应商到消费者这一流通过程中必须要有先进的管理体制,使产品从企业到消费者这个过程中成本最少,因而,联合库存应运而生。因为生鲜食品和其他食品有着较大的不同,在生鲜食品目标上的要求比较高,它的目标多于其他食品类,对它的联合库存研究比较难,国内外对生鲜食品的联合库存研究也较少。因此,对研究生鲜食品的联合库存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生鲜食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由于生鲜食品的时效性较短,因而它对运输方面的要求就比较高,而且生鲜食品易腐烂变质,不容易储存。生鲜食品的新鲜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生鲜食品的保鲜成为一个热点,各种保鲜技术纷纷出现,冷链物流也迅速发展起来。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单纯依靠产品本身已经不能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提高服务水平、提供高品质服务成为关注点。联合库存管理能够使成本明显降低,在信息共享下,使库存实现联合管理,库存不会出现异常,为供应链的同步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并且具有利润共享、风险共分的功能。目前国内外对生鲜食品的研究都不多,因此对生鲜食品的联合库存多目标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联合库存的研究

联合管理库存的研究日益火热,国内外对此都进行了大力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国内,张鑫(2014)等研究了同时考虑延期支付与订单成本,改变零售付款方式,建立EOQ模型,得出联合库存的相关数据[1]。李群霞(2015)等根据单一的生产商和单一的客户构成的供应链库存模型,考虑提前期,建立库存成本模型,求解最小的联合库存成本,进行决策优化[2]。姜华(2014)等在供应链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践研究,以产销联合库存为例,建立模型,使用定量分析库存成本最小化[3]。刘峥(2014)等在随机需求下,运用仿真方法,对两种库存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联合库存模型[4]。董琪(2015)等在建立两级联合库存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横向调拨策略,建立库存配置优化模型,并应用线性规划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5]。钟德强(2014)等讨论在不允许缺货的情况下,构建库存成本模型,探讨建筑材料供应链联合库存问题,为企业管理提供新思路,从整体上达到最优[6]。莫降涛(2014)等研究通过投资改变缺陷品率,产品经过零售商检查后降价,建立联合库存模型,得出最优解[7]。盖丽轩(2015)等以兴和县马铃薯供应链为例,研究使供需双方责任与权力平衡,避免风险单方面放大现象的货存供方联合库存管理模式[8]。Lo等研究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缺陷品率服从Weibull分布的联合库存订购策略[9]。Soni等研究需求依赖于价格的联合库存问题[10]。

2.关于联合库存多目标优化的研究

文永丽在社科论坛上发表的文章主要研究在城市,家电在绿色物流概念下的联合库存管理配送模式,这种模式有效的降低了成本[11]。吕君(2013)等研究联合库存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分别从3个方面分析,即成本、提前期和客服水平[12]。李芝梅(2008)研究一个周期内的多物品供销联合库存问题,建立多物品供销联合库存模型[13]。宋雪莲(2013)研究了以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为目标,以标准正态分布和导数为方法,以服务水平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联合库存管理,并与传统的库存模式相比较证明模型有效性[14]。谢华忠(2007)等研究了一定周期内,需求量确定且是在不允许缺货的情况下,多目标、单一水平、多产品的联合库存补货策略,以求解成本最小[15]。邵举平(2015)等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引入生鲜度损耗系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总成本与客户满意度,建立生鲜多目标优化模型[16]。黄进红(2012)等研究在一定服务水平条件下,求解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多目标模型[17]。

3.关于生鲜食品联合库存多目标优化的研究

(1)生鲜食品特性研究。国内,申风平(2015)等在根据生鲜食品的特性分析影响物流服务商的原因,构建模型分析结果[18]。于舒婷(2010)研究生鲜食品的特点,分析直采模式的意义并给出建议[19]。蔡路昀(2014)等在关注生鲜食品的特性时,专注于研究生鲜食品的保鲜[20]。陈红丽(2015)等以生鲜肉类企业为对象,研究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模型[21]。由于生鲜食品的特性需要冷链运输,曾美花(2015)等在考虑存储成本和运输成本时,在确定性需求条件下,根据不同的碳交易机制,调整订货量,降低总成本[22]。

(2)生鲜食品联合库存意义研究。在国内,刘玲(2015)等研究了在两个销售渠道下生鲜商品的定价与库存问题,并假设在缺货时优先满足线下消费者的联合库存策略[23]。赵艳丰(2013)在文章里讨论了连锁超市生鲜的联合库存,讨论了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信息平台的搭建,并进一步对联合库存管理提出建议,加强管理研究[24]。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联合库存多目标优化的研究有不少(见表1),从上文中可以看出,但是对生鲜食品联合库存多目标优化的研究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本文就是在综合各专家学者的观点意见的基础上,对生鲜食品的多目标进行建模,最后分析结果给出建议。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

评价目标是评价的起点和归宿。评价目的主要由体系目标、分析评价、规定评价条件和定义评价体系等确定。本文的构建的体系目标层是生鲜食品联合库存优化。

2.体系构建的准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将决策目标看作一个系统,完成整体优化。生鲜食品联合库存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相关要素分析,协调优化各因素。

(2)合理性原则。合理原则的适用范围比较宽广,它要综合考虑个体与整体的发展规律,从总体出发考虑可行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合理,它的各指标的选择亦要合理,个体的合理与总体的合理要统一起来。

(3)代表性原则。系统目标里包含了不同的指标项目,而不同的项目所包含的要素很多,所以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重点分析评价。

3.评价指标的选择(见表2)

四、基于AHP评价建模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是对生鲜食品联合库存进行评价,所以评价体系为生鲜食品联合库存评价体系A,随后确定的4个一级指标是:经济性B1,保鲜度B2,服务水平B3,多样性B4;其次,一级指标成本按功能不同可分为5个二级指标,而多样性根据加工程度和保存方式的不同可分成3个二级指标,因而生鲜食品联合库存评价体系共有13个指标,这1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仓储成本B11,运输成本B12,流通加工成本B13,包装成本B14,装卸搬运成本B15,时间B21,保鲜技术B22,服务质量B31,服务效率B32,信息B33,初级生鲜商品B41,冷冻冷藏生鲜商品B42,加工生鲜商品B43(见图1)。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1)赋值。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它是层次分析法最关键的步骤。将每个层次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计算因素权重,分析下一层因素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程度,权重值得计算,需要相对重要度的标度,判断矩阵的标度如表3所示。

假设目标层为A,准则层为B,子准则层为C,则,各因素的判断矩阵可列为:

A=1 2 3 41/2 1 3 31/3 1/3 1 21/4 1/3 1/2 1,B1=1 2 3 4 51/2 1 2 3 41/3 1/2 1 2 31/4 1/3 1/2 1 21/5 1/4 1/3 1/2 1

B2=1 21/2 1,B3=1 2 5 1/2 1 3 1/5 1/3 1, B4 =1 1/5 1/35 1 33 1/3 1

(2)求解各因素的权重。

①列向量归一化,即求出各判断矩阵每一列的总和,再把判断矩阵的每一个元素除以其相应列的总和,得出标准判断矩阵:

A=0.480 0.522 0.462 0.4000.240 0.261 0.308 0.3000.160 0.131 0.154 0.2000.120 0.087 0.077 0.100,

B1=0.438 0.490 0.439 0.381 0.3330.219 0.245 0.293 0.286 0.2670.146 0.123 0.146 0.191 0.2000.110 0.082 0.073 0.095 0.1330.088 0.061 0.049 0.048 0.067,

B2=0.667 0.6670.333 0.333,B3=0.588 0.600 0.5660.294 0.300 0.3330.118 0.100 0.111,

B4=0.111 0.131 0.0770.556 0.652 0.6920.333 0.217 0.231。

②行和归一化,即求出列归一化后的矩阵每一行的总和,再将矩阵每一行的总和相加,使两者相除(总和除以总和相加),所得的值等于W。

A(W)=0.4460.2770.1610.096,B1(W)=0.4150.2610.1630.0980.062,

B2(W)=0.6670.333,B3(W)=0.5810.3090.110,

B4(W)=0.1060.6330.261。

③根据上面已知的条件,可得到:

A(W)=1.8871.1200.6470.385,B1(W)=2.1281.3370.8140.4940.314,B2(W)=1.3330.667

B3(W)=1.7490.9300.329,B4(W)=0.3191.9430.789。

单位特征向量:

A(W)=(0.466,0.277,0.161,0.096)T

B1(W)=(0.415,0.261,0.163,0.098,0.062)T

B2(W)=(0.667,0.333)T

B3(W)=(0.581,0.309,0.110)T

B4(W)=(0.106,0.633,0.261)T

3.权重结果分析及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一般由5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是被检验的判断矩阵乘以其特征向量,得到赋权和向量;

第二步是每个赋权和向量的值分别除以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值;

第三步是计算第二步结果的平均值,记为λ;

第四步是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

第五步是计算一致性CR(CR=■),RI指的是自由度指标,修正值RI如表4:

由于最大特征值,λmax=■(■),CI=■,CR=■,根据表4和所知数据可得:当n=2时,RI=0;当n=3时,RI=0.58;当n=4时,RI=0.96;当n=5时,RI=1.12;所以得表5。

当CR=0时,判断矩阵有完全一致性;当CR≤0.1时,判断矩阵有基本一致性,CR越接近于0,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高。因为CR的值与矩阵的一致性具有直接关系,所以根据表5可知,各矩阵的CR均小于0.1,因此各矩阵具有一致性。

利用层次分析法,我们可以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根据层次总排序,画出柱状图,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4.结果分析

从上文得到的各级指标的权重值中,可以明显的看到一级指标中经济性B1所占的比重最大,这表明经济性在生鲜食品联合库存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次,一级指标中权重由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保鲜度B2、服务水平B3、多样性B4。同时,在二级指标中,经济性包含的五项中仓储成本B11的权重最大,运输成本B12,流通加工成本B13,包装成本B14,装卸搬运成本B15呈依次递减;保鲜度中的两项时间B21的比重大于保鲜技术B22的比重;而服务水平中的三项,权重值属服务质量B31为最,其后依次是服务效率B32和信息B33;最后一个一级指标多样性的权重排序为:一是冷冻冷藏生鲜商品B42,二是加工生鲜商品B43,三是初级生鲜商品B41。

由此综上可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方面,在保证服务水平一定的基础上,提高时间效率,丰富生鲜食品的多样性,利用联合库存管理,实现多目标优化,最终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同时,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提高生鲜食品的保鲜度,提高服务质量。

五、对策建议

1.优化管理模式,综合降低各项成本

(1)转变观念,推进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与旧的库存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很多优势。联合库存管理使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运作程序变得简单,物流环节得到优化,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工作效率,使成本下降。由于供应链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相互独立,因而产生了不确定性和需求信息不对称,导致库存出现不平稳,增加库存成本,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能使供需双方实现信息共享,从而稳定库存。从供应链整体看,联合库存管理减少了库存点和和相应的库存设立费及仓储作业费,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总的库存费用。除此之外,这种库存控制模式也为其他科学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如连续补充货物、快速反应、准时化供货等创造了条件。

(2)建立协同发展互利机制。生鲜电商与物流配送企业是提升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服务质量的两大主体,两者的配合度和融洽关系影响到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提升。生鲜电商的发展离不开物流配送企业,物流配送企业也依托于生鲜电商的发展,两者的生存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协调两大主体的发展,建立联合发展机制,提高两大主体的配合度,共建一个良好的互利平台,对双方的长期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提高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实现团结互助、互利共赢是提升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服务质量的重要发展方向。

(3)培育协同发展文化理念。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独特的并为企业量身打造的文化和理念,基于文化理念的不同,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也不一致。从哲学角度考虑,文化具有创新性、包容性,表现为海纳百川。协调生鲜电商与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则必须要考虑到两大企业的文化理念不同,实现两者的文化理念的交融,减少在发展过程的分歧,实现理念一致,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发展。提升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是生鲜电商与物流配送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缺一不可。

(4)合理规划网络节点,节省全产业链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在总成本里拥有的份额很多,占据了总成本的50%,所以降低运输成本是一个重点。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减少运输环节,尽量避免二次运输,同时要消除迂回运输、相向运输等不合理运输现象,运输距离短、顾客集中,有利于集中运输,可以节省运输成本,使利润放大化。而且联合库存能够使运输路线得到优化,使运输距离和运输车辆减少,从而使得运输成本比传统的库存管路模式低。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运输方案,以减少成本。

2.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发展创新

(1)发展生鲜食品线上线下销售模式。2015年我国GDP达到67.67万亿元,同比增长6.9%;网购市场规模达到3.8万亿,同比增长35.7%[17],网购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网上购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因此发展线上超市生鲜销售的时机是成熟的。超市可以加入电商平台,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下单,由超市进行配送上门;同时,超市现场销售的商品即可起到展示作用,也满足其他人群的需要。这样线上、线下销售同步展开,增加了销售量,减少了库存,从而使生鲜食品的新鲜度得到保证,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2)进行技术创新,发展冷链物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生鲜食品的选择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适应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新鲜、安全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发展起来。冷链物流最早开始研究是在国外,发展也相对成熟,而我国的冷链物流和国外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可以借鉴外国的技术经验,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完善,有益于生鲜食品的保鲜销售,同时也能减少损耗,降低成本,还能够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客户满意度。

3.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客户满意度

(1)提高服务质量,打造高品质服务。服务质量在此篇论文的这个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提升服务质量,让顾客享受高品质的服务,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增强顾客对企业的信认感,从而留下一个高大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做免费宣传,节省了广告宣传成本。企业要贯彻服务标准,加强员工服务意识;政府要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完善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服务行为。食品安全也是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保证生鲜食品的食品安全非常重要,服务质量得到保障,食品安全才有保障。

(2)提高服务效率,深化服务水平。质量与效率是相互的,两者的统一才能达到好的标准;有质量没效率的服务,会让人失去耐心,有效率没质量的服务,会使人愤怒。服务效率是服务质量的价值体现,因此,公司的进步,质量与效率两者必须统一。与此同时,使用高级的硬件设备也是改进服务效率的一种方法。提升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深化服务水平,创造高标准的服务,是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3)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信息平台的搭建创造了基础,为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信息平台的搭建,使得信息传递更方便快捷,能够有效解决企业间及企业内部的缺乏协作和沟通的问题,使双方都能够看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及时掌握需要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平台是信息中转的一个点,信息搜集整理完成后,在平台上加以存储,共需要者查询。

[参考文献]

[1] 张鑫,俞婷婷,杨爱峰,杜丽燕.基于延期支付的联合库存策略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3):295-375.

[2] 李群霞,马风才,张群.供应链库存成模型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107-109.

[3] 姜华,张云超,杨静.基于供应链的联合库存成本控制研究[J].物流科技,2014(12):33-35.

[4] 刘峥,徐琪,汤兵勇,周敏.随机需求下的双渠道供应链联合库存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48(2):290-299.

[5] 董琪,徐延学,杨继坤,赵建忠.基于两级联合库存的低消耗备件优化配置研究[J].现代防御技术,2015,43(2):165-190.

[6] 钟德强,郭薇.基于建筑供应链的不允许缺货联合库存模型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4,28(6):48-52.

[7] 莫降涛,梁丽,李霞.缺陷品率可控的非完美质量产品联合库存模型[J].广西科学,2014,21(2):187-191.

[8]盖丽轩,刘俊华.农产品供应链货存供方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探析――以兴和县马铃薯供应链为例[J].物流科技,2015(6):41-43.

[9] Lo S,Wee H,Huang W.An integrated production-inventory model with imperfect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Weibull distribution deterioration under infl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6(1):248-260.

[10] Soni H N,Patel K A.Optimal strategy for an integrated inventory system involving variable production ang defective items under retailer partial trade credit polic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2,54(1):235-247.

[11] 文永丽.绿色物流理念下城市配送模式选择研究――以宁夏家电连锁企业为例[J].社科论坛.

[12] 吕君,丁已然.面向闭环供应链柔性的联合库存管理研究[J].企业管理,2013(3):57-59.

[13] 李芝梅.一对多情况下多物品联合库存问题的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8:300-301.

[14] 宋雪莲.基于多目标规划的联合库存管理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3(2):185-187.

[15] 谢华忠,刘北林.多商品库存及辅助分配问题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9):4975-4979.

[16] 邵举平,曹倩,沈敏燕,孙延安.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带时窗的VRP模型与算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20(1):122-134.

[17] 黄进红,周根娇.基于服务水平约束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3):19-21.

[18] 申风平,师星,柳春岩.O2O模式下生鲜食品物流服务商的选择研究[J].现代物流,2015:22-24.

[19] 于舒婷.大型超市生鲜食品直采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233-234.

[20] 蔡路昀,吕艳芳,李学鹏,励建荣,李婷婷.复合生物保鲜技术及其在生鲜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4(10):380-384.

[21] 陈红丽,张利瑶,张欣.基于FAHP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5,34:142-146.

[22] 曾美花,王应明.碳交易机制下的生鲜食品库存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