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集锦9篇

时间:2024-02-26 17:37:12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1

一、加强艺术素质教育是大工程观的内在要求

1.大工程观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的结果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是现代工程理念的体现。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工程师理性地认识和合理改造自然,追求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大工程观较好地反映了现代工程教育实践化、宽泛化、整合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指导理念。这就要求工程师要从认识自然和合理改造自然的哲学层面上去反思自身的工程价值取向,树立“天人合一”的现代和谐工程理念,使工程与人、社会、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状态。大工程观与现代工程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大工程观也是追求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2.提升艺术素质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艺术素质是履行好工程师职责的重要前提。工程师是工程活动的多元主体之一,是工程的主要创造者、创新者。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工程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综合素质为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进行工程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良好的艺术修养,能够展现出道德、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成为在才智和社会成就上的佼佼者。近年来,我国的许多理工科院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工程艺术素质。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现代和谐工程理念的内涵、作用和意义,树立先进的工程系统观、工程社会观、工程文化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伦理观,弘扬和落实现代和谐工程理念,提高大学生的价值综合能力,是落实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不难看出,加强艺术素质教育是大工程观的内在要求,提升工科学生的艺术素质是大工程教育理念下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

二、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必须构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工程教育中不仅关注工程学科知识体系,也要关注工程的文化内涵;教育不再以工程知识为中心,而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不仅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已有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受到包括工程知识在内的工程文化的全面熏陶,能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要进一步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必须构建和完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1.构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是培养现代工程师综合能力的有力举措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是落实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大工程观以系统论为基础,体现在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上。工程综合能力培养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体系内的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更强调人文要素和技术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不仅仅强调工程单元设计与管理的能力,更强调单元工程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不仅仅强调工程设计与管理的能力,更强调工程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为前提,如果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可供综合的要素或元素,就谈不上综合。因此,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打破专业界限,拓宽专业领域,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突出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思维训练,培养大工程观所要求的工程综合能力。在基础学科层面上,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在学科门类的综合上,开设人文素质类系列课程,拓宽公共基础类系列课程,真正体现融合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专业教育为一体的大工程观教育思想。在学科专业的综合上,打破学科壁垒,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整合工程基础类系列课程,建立工程综合课程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宽厚的工程基础能力。在专业课程的综合上,整合专业技术类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加强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为技术大综合提供可供综合的技术元素[3]。

2.构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是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工科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两个层次:一是具备人文知识。即掌握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解包含其中的人文思想。二是培养人文精神。依靠人文学科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和环境熏陶而形成道德、情感、价值观以及自由、批判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主体对精神世界的最崇高的追求,是完美人格的主要标志,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知识只有内化为人文精神,其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一个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问题。具体而言,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

三、艺术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艺术素质教育是基于工程文化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加强工科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包括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在内的艺术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2

【关键词】职高生 素质 对策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

一、职高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2011年初,调查组从以下几方面对职高生素质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显示:1. 58%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学习动力;2. 27%学生纪律观念松弛,自我约束能力差;3. 72%学生没有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倾注于学业;4. 76%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高;5. 45%学生怕吃苦,还期待成功;6. 95%学生愿望良好,渴望进步并得到欣赏;7. 100%学生希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宽容。

调查结果显示,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没有远大理想,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缺乏爱心和审美情趣,没有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职高生综合素质偏低的原因

(一)教育观念滞后

有些教育者认为,职高教育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只要学生考上大学或是掌握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忽视素质教育。据调查显示,大部分职业学校很少开设有关素质教育及礼仪方面的相关课程。

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或是考入大学,没有必要学习与高考无关的知识。

(二)职高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职高学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中招考式招收的初中生。职高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在各类高中是最低的,进入职高的学生,同其他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综合素质都是较低的。二是“插班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很差,文化课水平极低,可进入社会年龄又很小,家长只有把学生送入职高学些技能。这些学生的素质可想而知了。

三、提高职高学生素质的对策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

在职业高中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重考试科目相关知识传授,忽视素质的培养,重认知过程,忽视情感、意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素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克服“功利主义”“专业至上”“重文凭轻素质”的思想。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转变观念,自觉地学习多方面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孩子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度发展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训,可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强化教师自身健康心理素质意识等方面着手,选派部分教师进修学习,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其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较好的渗透对学生素质的教育。

(三)在平时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内容

职高教学计划特点是考试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结合平时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涵的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发挥专业课在提高素质方面的作用。

(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增设素质教育课程

调整教学计划,设立一定比例的素质教育课程和开展必要素质教育活动,使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构建学生合理知识体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平台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职高学生素质、培养其集体精神、增加荣辱观念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和失败的磨炼,如专题讲座、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娱乐身心,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3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真正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正确掌握体育教育的目的,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树立积极的健康观念,学习自我评价健康的方法。教师通过传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技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施适宜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体育专长。高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好处,形成经常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终身体育思想在学生心中扎根。通过体育教育的功能作用,树立学生的集体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二、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贯穿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中包含着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服务于综合素质教育之中的一个元素,它和素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目标,逐步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重视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重视学生的体育心理教育。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发现,高校体育教育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又能够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交际能力。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学生进入社会后所必备的能力,是学生投入社会的精神积淀。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加强其自身能力的培养

学生除了在体育课上锻炼和学习,教师还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能力。例如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记录下学生的考勤和锻炼情况,以纳入学生的体育总成绩之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真正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开展相应的体育项目和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技能、参与意识和健身意识,这些比赛会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利用校园的体育娱乐作用和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情感、良好品质。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学校要将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首要任务,给教师提供继续进修和深造的机会,把培养骨干教师作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的一名体育教师,要充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做充分的准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高素质的体育教师要有创新能力、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敬业精神,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进行大胆改革,不断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自觉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大学校园生活中,掌握几项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实现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教育。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4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问题受到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学教育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然而要想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完全解放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求学的第一阶段,作为启蒙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激发创新意识和开拓性思维。跟随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学生今后的发展。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成为关键问题。根据现在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并不完善,还需进一步壮大和充实。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大都偏向理论型,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普遍不高,严重影响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1].

(二)教学和管理观念落后

学校的管理者和部分教师还不能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中完全转变过来,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依据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很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学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在实际应用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心智研究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7-13岁,正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并不成熟,心理素质也都较差。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老师虽然谨遵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但是对学生的心智问题并不关注,导致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盲目性、教条性等问题,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得不到发展。小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管理下学习兴趣很容易缺失,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三、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质量,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针对小学教师综合能力较低的情况,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关键。培养全能型人才是当下教育的宏观目标,而对小学生的培养主要借助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果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或者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必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在招募教师的过程中应对教师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不仅保证较高的理论基础,更应注重实践能力和个人素质。

除此之外,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方法,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2].

(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不仅要改变管理方法和手段,更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往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孩子能否得到全面发展才是关键。在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培养,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内课外双重结合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应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含教学设备和教学氛围两大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习兴趣,更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在小学教学管理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创建和完善。一方面,教学设备的配置应全面适用。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进行很多的课外活动,教学设备如果配置不全面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个和谐的班级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为学生创建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3].

结语:

素质教育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其变革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传统教育观念很难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关注等,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管理中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5

一、当前高等学校美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1.盲目引入西方前卫艺术理念

自从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我国在思想文化上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更为紧密了。欧美各国的思想形态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的各行各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美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欧美思想的影响,大量不健康的却又貌似新潮的美术教育观念不断涌现。①譬如一些高等学校的美术专业置我国国情于不顾,盲目引进欧美的前卫艺术理念,并以此作为评判学生作品的审美标准。如此一来就让不少学生对美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甚至让很多学生对此形成曲解,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形成错误的美术价值观和创作观,难以提高美术道德修养和美术技巧。此外,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美术生的心态不沉稳,对经济利益过分追求,一味强调形式上的创新,而不注重表现本质内容,致使创作出的作品华而不实,无聊至极,充满“颓废主义”的所谓“创新”。这种艺术理念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影响极大。

2.轻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美术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单一化比较严重,不少高校美术教师一味强调知识和绘画技巧的传授,而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是典型的陈腐教育观念,长期运用这种观念进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的绘画技能达到较高水平,因为缺乏美学理论和素质修养的美术技能培养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艺术本质的掌握,以及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新。

3.忽视艺术理论教育

从美术专业角度来说,开展美术理论教育,对于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美术意识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美术鉴赏力和美术表现风格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在当前这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显得更为突出。可是现在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的美术教师盲目追求时尚和新颖,过分追求与国际接轨,对于欧美一些所谓的“前卫”美术理念不进行任何选择就“全盘吸收”,并且不顾实际情况向学生盲目灌输。从形式上看,这是与时俱进,可是这些所谓的“时尚”艺术理念却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培养策略

从本质上来说,美术教育是一种寄寓人文思想的教育,在当前艺术理念和艺术行为百家争鸣的情况下,各高校美术教师应结合美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树立超前的美术教育艺术理念,实施与时展一脉相承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绘画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强化民族艺术观念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师盲目追求欧美所谓的“时尚”美术观念,并不加选择地把这种颓废的创新观念传授给学生,这最终导致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的修为不够,并对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形成制约。②对此,各高校美术专业可引进民族艺术观念,因为我国从古至今不论是在创作技巧上还是在美术素养方面都是具有较高造诣的国家。在美术教育中强化对民族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更能提升其在美术方面的涵养。对于欧美的新潮美术理念,我们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而应根据我国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批判性地吸收,合理选择有用成分融入美术教学,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时尚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2.净化美术价值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功利主义思潮不断涌现,大量具有功利主义性质的美术教学手段不但让高校美术教育的本质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且还扭曲了学生的人格,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高校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修为,彻底抛弃各种功利主义教学思想,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美术教育事业融为一体,为学生做好榜样;其次在美术教育中要进一步明确美术教学的“游戏韵味”,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引导学生在美术的殿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才能彻底摒弃美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美术教学环境。

3.构建新型的美术教育机制

各高校的美术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从体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构建一个新型的美术教学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美术教学的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方位改革,把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融入美术教学体系,打造一个知识、素养齐头并进的新型美术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针对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构建一个新型的评价模式,在评价学生时既注重美育,又注重德育,重点考查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感受能力以及领悟能力,同时还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人品修为有机融为一体,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素质。

4.合理引用美术教育新观念

当前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各种新的观念和思想并存。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美术教师眼花缭乱,甚至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美术教师面对新观念都如此彷徨、犹豫,那么势必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形成造成影响,对培养其综合素养极为不利。③对此,美术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当前出现的各种美术教育理念要符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凡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教育观念都不能采用,反之,则可运用;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当代美术教育已从培养学生的各项绘画技能转向关注学生人性的存在、个性的培养以及探讨艺术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广大美术教师根据这一理念对新型的美术教育观进行判断,并合理选择,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6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德智育体美等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评价结果能做出明确解释,提供有说服力的详实佐证材料。

2.全面性原则。既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定,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定,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做法。

3.发展性原则。运用发展的观点,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加注重过程性价,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4.导向性原则。促进学校变革育人模式,引导教师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

5.多元化原则。采取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应有地位。同时把等级定量评价和评语定性评价有机结合。

(三)改革目标

2017年秋季启动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改革试点,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中阶段学校多元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二、评价实施

(一)实施要求

1.记录客观。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记录学生信息,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2.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3.注重过程。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发掘学生潜能,加强学习和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健康成长。

4.体现特色。依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增设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内容。

5.强化监督。公正、公平实施,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确认制度、公示和复议制度。

(二)评价内容

1.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次数和表现。

2.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主要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

3.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记录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等。

4.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主要记录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5.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以及运用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考虑城乡差异和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在上述五大指标框架内增设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内容。

(三)程序方法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空间”中完成,记录、录入典型材料和客观数据,经整理、审核、评定等级、公示后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1.写实记录。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当前学期体现个人成长的实证材料,在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个人空间“成长记录”中添加。写实记录注意归类,同一实证材料原则上只能在一个指标内使用,要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事项,并辅以相关的事实材料、相关证明等佐证材料(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作品照片、证书、录音录像、作品成果等)。学生、学校必须对所提供的相关事实材料、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整理遴选。每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长记录系统”记录,遴选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能体现个人特长的实证材料,在班级进行展示并进行自我陈述。

3.录入数据。学校班主任通过“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录入或批量导入学生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学校管理员录入或批量导入校内统一组织的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国防项目、团队活动经历和荣誉称号,学校特色艺体和实践探究活动经历以及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等内容。

录入数据应按照“档案管理”系统设定的时间,在学期末完成。能由学校或教育局组织或掌握的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均采用客观数据录入的方式进行,减轻学生负担。

4.审核公示。“成长记录系统”中学生遴选后的实证材料经学校、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审核后进入“档案管理系统”。学校需要事先审核导入“档案管理系统”的客观信息与数据,并对学生、学校录入的内容进行抽检。每学期末,学校对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所有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必须在班级显著位置进行不少于7个工作日的公示。

5.评定等级。毕业前一个月,学校采取过程记录、测评结合、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学生近三年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分别采取A、B、C、D四个等级呈现。

各学校除思想品德维度外,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四个维度评价为A等级的学生不超过参与评定学生人数的30%,A、B两个等级的学生不超过80%。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等时应非常慎重,有维度被评为D等的学生,其材料必须提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核。

由外县转学进入本县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由转入学校按本校制订的实施办法予以确定等第,并报教育局认定后导入信息管理系统。

往届生及户口在我县、在外地就读回原籍参加中考的应届考生,必须参加我县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考生于中考报名时向报名点递交初中期间的在校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表现、奖惩情况等五个维度方面的实证材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报名点安排学校组织实施。

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A、B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学校公示栏或校园网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

6.形成档案。整理遴选和各级录入的实证材料经班主任、学校、教育局审核,公示无异议后由“档案系统”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评价档案以《省普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的方式呈现。纪实报告由“档案管理系统”分学期、分学年和整个初中阶段自动生成。初中毕业前,学生撰写自我陈述,教师为其撰写简要、客观、准确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评语。纪实报告经学生本人确认,班主任及相关教师、校长审核、签字以及初中学校盖章后存档,供高中学校招生录取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档案,学生、教师、学校、教育局可依照各自权限查看相关内容。

7.结果报送。县教育局将审核确认后的《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汇总表》《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统计表》报送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四)材料使用

1.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促进教师开展学生成长过程指导和生涯辅导,帮助学生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促进学校育人模式优化。县教育局、学校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和评价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引导初中学校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3.作为高中学校录取依据。稳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使用,积极探索高中招生录取方式的多元化,推动高中学校特色发展。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评价结果,分别按照A等赋4分,B等赋3分,C等赋2分,D等赋1分的方式转换为等级值,并将等级总值计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市、县、学校三级管理机制,共同负责、协调、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县教育局成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检查、监督评价程序;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质询、监督与仲裁等;负责区域内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本区域内落实《实施办法》的工作规程。各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评价小组和监察(含仲裁)小组,负责制定具体评价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具体实施,校长是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各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和培训工作,确保全员具体了解《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促进学校转变育人模式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把握进度,常态推进。

各学校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确保评价结果能有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促进学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实现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考试中的重要依据作用。各学校应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实时、全面了解学生发展,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优化德育过程,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坚持常态化,避免集中突击。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7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全程培养;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5-0058-03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及其综合素质构成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各有特点,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重视理论学习与应用,要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迁移和再创造;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理论学习以够用为限,侧重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和训练。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职能,决定了地方高校办学定位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即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构成

“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是由人的身体、心理、品质、知识、能力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人格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是指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人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主要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方面,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要素。

专业素质,即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要求把握相关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与专业相应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思想道德素质由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两方面构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公民素养表现为自信、自尊、自强、勤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保护环境[1]。

科学人文素质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具有应用科学解释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遵循人文精神,具备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性发展[2]。

身心素质包括:热爱体育运动,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的自我意识、协调的人际关系,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二、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全程培养的内涵

近年来,用人单位选聘人才不再单纯重视成绩,而是着重考察岗位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既要能人,更要好人;既要有文凭,更要有文化;既要考察知识,更要测试能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高校将综合素质全程培养与大学生择业就业相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确定合理可行的就业目标,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坚持品德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协同推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学校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科学态度、人文精神、艺术情怀、健康心理和健全体魄的前提下,着重完成以下四方面任务。

一是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其综合素质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科学文化知识本身,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品格,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怀。以传授知识为载体,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将所了解和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能力。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就业形势来看,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大多是基层单位的第一线,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三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往往表现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表现在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转化和传导知识,为今后的创造性工作打下基础,要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

四是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素质教育是内涵不断延伸与扩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是不矛盾的,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才的机会。

三、实施综合素质全程培养的途径

现阶段,部分地方高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面临各种困境。地方高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校园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学校硬件设施不尽完备,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实施综合素质全程培养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融合与渗透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性质,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办学思想方面要转变封闭式的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办学思想,树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在教学观念方面,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辨证关系,转变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新教育观[3]。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内容、目标和标准。按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构建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体现个性化特征要求,适当压缩必修课,加强选修课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灵活自主学习的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要求。同时,注重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为文科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培养其科学素养,为理科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进一步增强其人文科学素质,以实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4]。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教学是高校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设计,把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思维方式训练、能力素质培养等任务容纳进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研究式、发现式、课题式的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内在质量,适时加入慕课(MOOC)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要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做好实践教学设计,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入,提高实验课程的开出率和教学效果;文科专业要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把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过程之中;理工专业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各种兴趣制作小组,多参与多训练,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5]。

(五)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完善健全的制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实行分层次教学,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课程和教师,提倡主动、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改革考试制度,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内容既包含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又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体系,使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基础知识、文化技能特长、科技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组织活动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六)建设和谐文明校园

学校硬件设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在注重校园规划、绿化、美化、净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各类校园建筑物及人文景观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和文明的一部分,成为育人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载体。同时,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组织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

参 考 文 献

[1][2]赵萍.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程培养[J].科技信息,2012(33):66.

[3]陈纪,章兵,潘真清.浅谈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及途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45-46.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措施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身上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需要,更是成为一名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显然,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做一浅层次的分析。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将这些素质全部统一起来就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深层次要求。

具体来说,思想道德的素质修养是指人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后,在思想上、信念上、理念上和道德情感上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当今专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为:厚基础,宽专业,重应用。即,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基础理论, 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自学方法;身心素质。大学生应重视身体和心理的素质培养,既要求他们有强健的身体,同时还要求他们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理性的对待竞争和挫败;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们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升华他们的人格,有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高的做人、做事、做有学问的人;并且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够具有创新素质,让他们突破现有知识的束缚,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去寻找新的思路,探索新的规律,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教育的改革之本,应该成为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导。

二、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1、知识是学生求职道路的基石

在同志强调的“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大爆炸的情况下,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凸显。企业的实力强弱、兴衰成败都已不在取决于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产,而是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实力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先进的管理和积极的机制举措。因此,在培养新型人才的时候,需要注意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国际经济合作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随着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加强, 国际间的商务谈判和交往日趋频繁,这就需要大批的复合型和外向型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外语能力,更应熟知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而这些都属于综合素质范畴, 所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市场竞争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研究数据显示,在职场上复合型、能力型、创新型、开朗型、工作经验丰富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是比较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培养具有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

(1)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较强的政治观念,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超过半数的高校大学生政治概念空泛,更有甚者,某些学生对学校开设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必要性不甚理解。同时, 大学校园内宿舍盗窃、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等事件时有发生, 很多学生不注重社会公德、自私自利、贪图享乐,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反映出高校大学生普遍的道德滑坡。

(2)身心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又相对自由的群体, 部分同学能够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 坚持锻炼身体, 但部分同学缺乏必要的运动, 生活不规律, 经常因病不能参加正常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统计, 高校中约有25%的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其中焦躁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较为严重的大学生, 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6% 以上。

(3)科学文化素质不容乐观。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但科学文化综合素质较低。如,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较差等。具体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

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课程学习缺乏兴趣,不尊师重教,课后热衷玩电脑游戏,部分同学虽考了资格认证, 只是为了方便就业, 考完试就把书扔到一边, 真正掌握的知识并不多。

2、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重知识灌输,轻精神、能力培养。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都不同程度存在重知识教学、轻精神培养的情况。因此,虽然学生学了许多课程,但其素质并没有达到与其知识水平和教育层次相应的程度,特别是大学生人格、人品问题近年来备受非议,这充分表明大学生这一“人”的因素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忽视教育育人功能。教育在增加深度(终身教育) 和广度(大教育、泛教育) 的同时,缺乏对人的关怀和人的和谐发展、人格完善的重视。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等教育表现出太强的功利心。许多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当成就业的出路和谋生的手段,这强烈地表现出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而忽视或弱化了高等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技能专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功能。

(3)教育评价不科学。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素质的评价存在着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倾向。随着社会对人才观念的转变,高校“一刀切”的评价方法已得到初步的改进,许多高等学校也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了相应的综合测评办法。但是,测评办法在测评的内容、程序和方式方面参差不齐,指标设定的合理性、科学性有待商榷。

四、构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1、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当代高校培养出的人才, 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品德。因此,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祖国,爱人民,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为祖国富强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他们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培养优秀合格的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应加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教育,人际交往的教育,容忍、承受的心理教育,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力和耐受力,塑造活泼开朗的性格。

2、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实施创造教育模式的新改革

在高校设置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存在重成绩轻能力,重教育轻实践的现象。因此,需要优化课程评价体系,重建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人的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强调前沿、新型学科内容渗透、经典学科内容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使教学的内容能与个体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适当增加人文、自然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容量, 开设辅修专业,使学生能够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自主选修课程。

3、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熏陶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又一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采取多种途径:一是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如名人讲座、教授面对面之类的专题讲座;二是大力开展高校社团活动,多举办演讲、书法绘画、英语竞赛等多项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注重实践能力训练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新世纪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是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强化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有效方式。

实践能力主要指科学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前者主要是通过科研活动,增加科学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提高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为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创造条件,也为大学生客观地认识及评价自我创造条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因此,高等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面向生产第一线,重视实习阶段的操作训练,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同时也发展自我,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对社会、国家、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从而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达到促进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的目的。

综上所述, 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应着重促进学生的个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充分发展, 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国家需要人才,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缪丽雅.21 世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3]周伟国,毛传雨,唐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6.

[4]穆阿娟.浅议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N].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4.

[5]江波.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机制探究[C].理论研讨,2009.12.

[6]张淑霞.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N].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5.11.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9

【关键词】工会;小学教师;综合素质

小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迅速开展,越来越多的工会把工作的着眼点转移到如何营造学校发展氛围,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上面来。那么,究竟如何有效发挥工会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开展学习创建活动,有效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基于目前很多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均衡以及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况,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会有必要广泛的组织和开展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争取可以在这些培训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例如,工会可以运用训干结合、以赛代训的方式对小学教师进行培养。在这些竞赛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小学教师所存在的教学技能缺陷和技术特长,然后再根据竞赛所反馈的实际情况提优补缺,因地制宜的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除此之外,工会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小学教师参与到工会组织的教学创新活动当中,让小学教师敢于发言和献策,把一些新教学方法用于学校的教学当中。工会管理者还要深入小学教师队伍,和小学教师进行零距离的沟通,了解他们迫切需要的教学技能培训,然后再在以后的培训当中加以改进。争取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小学教师。

2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宣传活动,让小学教师在这些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座谈会和读书活动等,教育小学教师要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对学校感恩、对社会感恩等,全面提升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2.1加强对小学教师的道德教育

小学教师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工会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遗憾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小学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工会的道德教育模式和道德教育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工会要想加强对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借助一个良好的德育平台。而这样一个德育平台的建设相对比较困难,它需要依托一个健全的网络基础和一个有效的计算机技术。据本人的调查和了解,很多工会在德育平台的建设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因此,要想加强对小学教师的道德教育,工会必须要在德育平台的建设上有所投入。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德育平台,才可以很好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工会还需要充分结合小学教师的特点制定一套符合小学教师的德育模式。符合小学教师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就拿本工会来说,本工会在制定道德教育模式的时候,并没有照搬其他工会的德育模式,而是充分结合小学教师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比如,经常组织小学教师到国内其他办学较好的小学进行参观、培训等,在参观培训的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到了一个小学教师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2.2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活动

除了要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工会还需要适当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道德活动,这对于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关键环节。工会在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时候不应拘泥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活动形式,应该大胆的开拓和创新。道德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该在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比如多进行一些关于小学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等方面的教育活动,让职工在这些道德教育活动中感受到道德的重要作用,也更有利于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通过对小学教师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观方面的教育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小学教师忠诚、踏实的优良品质,为学校培养出一批踏实肯干的小学教师。

2.3创建良好的道德建设的机制

要想加强对小学教师的道德教育,工会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道德培养机制。比如,如何开展小学教师的道德建设、开展小学教师道德教育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制定规范、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力度的监管都需要一个健全的体制。对于工会来说,要想加强对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让小学教师的道德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只有具备明确的目的在开展小学教师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才可以有的放矢。在制定一定的目标之后,在具体实施对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一定的体制规范,这样才能便于对小学教师道德建设的管理。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工会需要对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有一个健全的规范,在制定规范的基础上对小学教师的道德进行定期考核,做到对小学教师思想道德的全面考察。然后再根据考核的具体情况调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措施。

3 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工会要积极的、不断加强对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技术技能培养,促使小学教师可以不断学习和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作过多的论述。本文写作的目的只是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相关人士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郑国兴. 浅议新形势下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J]. 职业.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