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集锦9篇

时间:2024-03-02 16:53:54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1

收稿日期:2013-11-0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学术失范行为多层次监督运行机制研究”(HE1012);天津城建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城市建设领域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研究”(JG-1012)。

作者简介:郭汉丁(1962-),男,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循环经济与城市建设管理、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建筑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基础理论是可持续发展和系统论,与工程实践密切融合是学科的主要特征;该学科平台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与学科的发展性,决定了该领域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TU-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0-05

20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0%左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具有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舒适健康五大特性的绿色建筑,成为新时期建设领域技术创新与学科发展的主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居住质量保障”作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核心内容,为绿色建筑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及建立与发展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搭建了政策支撑平台和学科环境。

发展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建筑已成为中国建设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以上。中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建建筑规模持续增长,既有建筑存量不断扩大,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都大量需要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专门人才[1]。绿色建筑的实现关键在于理念与管理的创新,而实现创新的基础在于高层次人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的正是具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创环境科学等相关技术基础,掌握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引领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是推动绿色建筑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设立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体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科内涵及特征

(一)学科基本内涵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支撑,基于系统集成优化与项目管理方法,以政策创新与行为研究为重点,开展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集成与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政策体系与机制,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的科学决策支持与实践开拓服务,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实践特征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源于工程建设实践需要,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专业学科的集成、整合、重组与创新,主要任务是探究绿色建筑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与集成优化等理论、方法与政策,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是循环经济时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面向工程建设领域的新兴学科。

二、学科发展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创立、形成与发展。国外以绿色建筑学术研究为引擎,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互为促进,正逐步形成绿色建筑学科体系。绝大多数大学都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机构,部分大学还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学院,为可持续建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可持续建筑发展办公室,致力于为学校建设符合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下设的现代建筑材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现代建筑材料的研究,研发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其建筑控制与健康监控方向主要从事建筑运营监控等方面的研究。明尼苏达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建筑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建筑可持续设计、节能技术等研究。美国三大高校联盟的各大学课程体系中,均开设有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城市可持续建设等相关课程。

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学院设立了绿色建筑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绿色建筑的建模、设计、监测、建造与运营等内容,并培养该领域的研究生,在建筑可持续设计领域研发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方法以及工具;谢菲尔德大学于2007年成立建筑环境分析研究所,主要研究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可持续设计及其发挥的作用、绿色屋顶生态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主要职能包括在建筑可持续设计、绿色建筑节能等领域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活动,为社会提供咨询与节能服务,为可持续设计专业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牛津布鲁克大学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下设低碳建筑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建筑性能与监测、家庭能耗评价、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低碳建筑设计、建筑能耗模拟以及建筑材料可持续利用等内容;诺丁汉大学的建筑环境系主要在建筑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能源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其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许多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专家和精英。牛津大学单独开设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管理等课程,同时大力推动校内的绿色建筑建设,并将这些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作为案例植入学校的房地产开发管理课程中。

澳洲的墨尔本大学、南澳大学和邦德大学也都开设了绿色建筑设计专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建筑可持续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南澳大学开设建筑可持续设计专业,可授予可持续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范围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邦德大学则开设了多个相关专业,可授“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等专业的硕士学位。

总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在国外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已基本形成,发展态势良好[2],在很多学校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并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中国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国内,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3],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绿色建筑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以培养专门的高端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体系,但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研究对象,已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实践管理人员的关注。很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绿色建筑专门研究机构,例如,清华大学与中冶赛迪联合成立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于2007年4月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以建筑节能数据库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山东建筑大学成立了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上海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天津大学成立了科学研究院;天津理工大学成立了循环经济研究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了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天津中新生态城成立了绿色建筑研究院,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技术与管理服务的支持。同时,全国很多建筑类高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了解绿色建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的人才培养导向已受到认可,高校理论界及行业实践的有识之士正在为形成独立的绿色建筑学科体系而共同努力[2]。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研究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四个方向。

(一)绿色建筑评价

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包括国际LEED、BREAM、CASBEE等指标体系的比较,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区域资源约束的区域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城市发展目标的绿色建筑群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方法与优化途径,绿色建筑标准的更新与集成创新,绿色建筑标准的时效性与适用性,绿色建筑标准的国际统一性与区域差异性,绿色建筑标准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等。

3.绿色建筑全过程评价方法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评价方法,绿色建造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绿色建筑预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的系统量化模型,绿色建筑运营绩效评价方法,基于绿色建筑建设管理过程的标识管理方法等。

(二)绿色建筑运营管理

1.绿色建筑运营监测与管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运营阶段能源、用水的分项计量与远程监控,绿色建筑运行状态及室内外环境实时监测,区域内水、电、气、热等配套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的技术与方法[4],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与绿色建筑能耗、水耗预警平台构建,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实时分析与决策模型等。

2.绿色建筑设备系统运行优化与管理

包括建筑电气、给排水、空调与通风、消防应急、电梯设备和新能源的系统优化方法与技术集成创新[4],考虑区域气候特征、资源条件及建筑功能的各种负荷预测模型、管网稳态运行的控制策略与调节手段分析、绿色建筑设备运行平台构建与信息化等。

3.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全过程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与运营机制;垃圾处理排放减污技术与垃圾生态处理系统优化,绿色建筑区域规划的垃圾处理再利用技术集成与管理机制,降低垃圾运输与管网建设成本的垃圾处理厂的区域规划与优化等。

4.绿色建筑责任主体行为分析与激励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的相关责任主体(政府、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行为特征与互动反馈关系[5],基于风险共担的相关主体责任体系构建与优化,物业管理企业选择、准入与发展战略,绿色建筑业主节能、节水、节电和环保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绿色建筑政府价格引导、税收调节、市场管控等手段与工具分析等。

(三)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

1.村镇绿色建筑适宜技术选择研究

包括基于区域气候特征与资源约束的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选用原则、标准规范与体系集成,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基于村镇地区经济、气候、资源与文化特征的村镇绿色住宅技术集成、优化及方案选择等。

2.村镇绿色建筑开发模式与住宅产业化研究

包括村镇住宅开发模式分析与创新,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比较,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行机制,村镇住宅产业化技术政策与运行管理,村镇住宅产业化激励政策体系与实现机理、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协同运行机制等。

3.村镇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研究

包括村镇地区绿色建筑特性分析与产业发展规律,村镇绿色建筑开发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反馈关系,村镇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村镇绿色建筑发展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营行为对策,基于村镇区位、行政管理等特点的绿色建筑建设监管方法与运行机制等。

(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决策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优化途径,环境条件与社会影响分析,实施步骤抉择,业主参与协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选择、改进与优化,市场主体行为特征与演化机理,相关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关联分析与责任分配机理,基于主体责任的契约体系设计与优化,节能改造服务企业经营战略选择,节能改造服务企业市场能力形成与竞争优势提升,市场培育机制与激励政策体系等。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管理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模式选择与运行机理,投资效益分析与过程控制,实施中的组织协同,实施现场布置优化、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风险预警、分担机制与动态控制,合同履行管理,效果检测与标识,使用运行管理,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等。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府监管模式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法律平台建设,市场发展战略,市场运行动力机制与竞争机制,各方主体行为博弈策略,全过程政府监督模式与体系构建,政府监管运行机制,技术进步的政策体系,政府监管政策与措施,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方法,工程建设持续改进发展战略等。

四、学科的理论基础与依托

(一)学科理论基础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一个交叉融合创新的新兴学科,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发展学等众多学科理论知识,其建立与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其研究方法与技术支撑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评价、模拟与监测、数据挖掘、决策分析、运筹学等。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基于系统优化,以建设实践为背景,集成创新地解决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等全过程管理所面临的学科发展与实际问题。

(二)学科关联依托与区别

根据中国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该学科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如管理科学、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建筑经济及管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3年版)》中下设的二级学科)等具有研究方法的借鉴与互补性、研究平台的依托与支撑性;具有与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相关二级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理论基础的特殊性和拓展性。该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具有技术支撑性、交叉融合性和增益互补性,既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特色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为该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平台;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构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集成创新、交叉融合是该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学科的特殊性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高性能、高成本以及高技术要求等特性,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都以绿色建筑为对象,涉及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管理[6],有别于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与研究内容,在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集成与创新、政策制定与运行、评价体系与机制、运营方式与管理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是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可形成完整独立的二级学科体系,是现有二级学科无法替代与合并的。

五、学科发展前景

(一)人才需求潜力大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工程建设规模持续增长,新建建筑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日益繁重,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社会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二)实践发展问题多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工程实践特性,决定了学科理论研究必须与绿色建筑建设实践密切结合,绿色建筑建设的长期性和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内在地规定着实践问题暴露的渐进性,面向绿色建设实践问题的学科研究具有持续增长的实践需求。

(三)学科增益责任重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关联学科的发展将持续丰富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促进学科体系完善与持续改进[7]。因此,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长期理论研究与内容丰富的历史责任和任务。

六、结 语

绿色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大规模建设的高潮期,建筑节能、绿色建造面临时代挑战,无论是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绿色建造过程,还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运营,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级人才。因此,适应中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探索引导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发展与强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面向绿色建设全过程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具有独立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协作研究能力,能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营全过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技术集成、过程改进、产业政策咨询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建筑业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人才不仅紧迫,而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申琪玉.绿色建造理论与施工环境负荷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董之鹰. 推进学科建设的诸类发展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4):3-12.

[3] 戴世明,吕锡武,陆惠民. 循环经济与绿色建造浅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9-11.

[4]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的理念、实施及其管理对策[J].管理评论,2004,16(8):53-56.

[5]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未来的重要管理理念[J].科技导报,2004(11):40-43.

[6] 陈兴华,王桂玲,苗冬梅,李丛笑. 绿色建造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质量管理,2010,28(1:2):5-7.

[7] 刘献君. 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11.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discipline

GUO Handing, MA Hui, GUO Wei, ZHANG 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P. R. China)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2

自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已经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专业开办历史短,缺乏专业沉淀,如何体现建筑电气及智能专业特色就成为相关学校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建筑节能的大环境和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的基础,对如何提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专业特色;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504

自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已经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校生已达3 000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已经成为土建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尽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和学科基础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通信工程等其他专业学科有交汇重叠之处,但这些传统的专业

又无法完全涵盖和体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发展与特征;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快速上升,而且也显示出区别于传统专业的技术特征,需要以学科的角度和专业的视野审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正是这一发展趋势促使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成为土建专业的二级学科,可以说该专业的设置,既体现了专业的发展需求,也填补了土建类专业的空缺。然而,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办历史短,缺乏专业沉淀,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又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如何体现该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色,如何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成为专业指导小组和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建筑节能的大环境和该专业的基础,对如何体现和提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建筑节能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发展

(一) 建筑节能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

节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工业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中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8月的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0.66亿t标准煤,建筑用电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用能折合为电力,总计约为5500亿度/年。图1是2009年中国能耗构成示意图,由图可见,建筑能耗占全国社会终端电耗的比例达28%,而且普遍认为该比例非常保守。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能耗将超越工业、交通等其他行业而居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按目前的能耗趋势,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1亿t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建筑能耗的三倍[1]。因此,建筑能耗不容小视,中国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完成17%的节能减排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建筑节能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优势

建筑能耗属于终端能耗,有效降低终端能耗,不仅可直接降低建筑能耗,而且对能源生产投资、改善环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降低建筑终端能耗一般有几类基本措施:一是采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设备运行能效;二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小能源损耗;三是优化设备运行方式,降低运行能耗;四是通过管理手段,合理使用建筑设备,直接减小能耗。

提高设备运行能效,开发新型高效节能设备,主要涉及设备制造专业领域;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主要涉及建筑规划专业领域。在建筑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气候特征,采取相关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由于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涉及建筑外观,涉及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方式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不仅可以应用于新建建筑,而且由于不涉及建筑立面和围护结构,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最有效的措施,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这一类节能措施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自动控制、电气自动化、信息等传统专业领域,跨专业特征明显。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建筑节能领域的主力,主要从营造建筑环境的角度研究、设计和配置建筑设备系统,开发与运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新型能源是其关注重点,或者说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侧重于建筑设备系统的静态设计,而在设备运行控制方面的技术基础则不足,往往无法独立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控制。自动控制、电气自动化专业关注动态调节,对设备运行调节技术具有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对建筑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通常需要由设备专业提供物理模型后再完成控制模型和实现设备运行控制。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关注信息传输与处理过程,在系统集成和信息处理领域具有优势,但同样由于对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通常也无法独立完成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管理。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建筑、电气、智能、信息、控制、设备等专业知识的教学[2-4],跨专业特征明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多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方式都与该专业密切相关。因此把握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和引导趋势,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教学的优势,凸显专业技术特征是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不容错过的发展机遇。

二、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申报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方向一直是关注的重点,论及控制技术,已经有电气工程、自动化等学科;论及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学科;论及建筑设备,已经有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学科,如果仅考虑单一的学科基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都不具备与传统专业竞争的优势。但是如果综合考虑,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技术领域,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方式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是国家倡导的主要发展方向。要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管理,既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主导,同时还需要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优化的节能控制策略和合理的技术管理方案。如前所述,在建筑节能技术领域,传统专业各自的优势非常突出,但不足也十分明显,它们通常无法独立完成建筑设备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与管理,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恰恰能弥补其不足。在总结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色时,对该专业学科的特征概括为“建筑设备是对象,自动控制是手段,信息技术是支柱,建筑环境是目标”[5],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该专业的内涵,这也正是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的本质需求。因此,在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上具有优势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无论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还是专业研究方向都应围绕这一专业优势,兼收并蓄,把握建筑节能发展机遇,才能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原建筑电气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校,大部分也将该专业设置在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学科平台内。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沿袭传统专业优势,但对建筑设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果单纯以培养“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的人才为目的,这种设置无可厚非。但如果要形成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建筑节能给专业带来的良好机遇,如果缺乏对建筑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深入认识,很难真正在建筑设备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领域形成竞争力。

目前,建筑节能技术领域仍然以有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背景的研究团队为主导。尽管在智能化技术和控制领域,控制与信息类专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在建筑设备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领域,控制和信息类专业仍然处于辅助地位。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控制和信息类专业背景的团队,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认识不足,无法独立开展系统的、整体的优化控制模式研究,或提供合适的基于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的节能改造方案,因而仍然需要依靠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提供物理模型,主导节能改造。例如,在建筑中央空调系统中,末端设备都具有换热器和送风机,但由于设备类型不同,其功能和运行模式不同,即便相同的设备,也由于空气处理要求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控制策略,因此只有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优化的节能控制策略。换句话说,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在建筑节能工程应用中,是实现设备优化与节能运行的手段,核心的控制策略必须建立在对建筑设备运行机理的认识之上,亦即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

(三)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

公共建筑能耗构成中,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高达60%以上;其次是照明系统,通常二者所占能耗达80%以上。目前,对建筑照明系统,最有效节能措施是采用高效光源,采用智能控制和管理技术节能投入高,节能改造经济效益受到制约。暖通空调系统不仅能耗高,而且系统设备多,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也不尽相同,系统设备和参数之间往往具有多干扰、多参数耦合、滞后大的特征。尽管其节能优化一直是研究热点,但也一直存在较多需要解决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果说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则是最具有研究前景的重要内容。

(四)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内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要求具有宽口径的知识结构,但如果没有核心内涵,专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现代技术发展趋势需要宽口径知识结构的人才,但只有依托某一专业核心内涵下的宽口径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研究建筑设备系统,研究建筑节能技术,往往会有不同的视野和思路,并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这也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和核心内涵。

例如将网络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建筑中央空调系统,实现对中央空调系统智能化管理、优化运行控制、分户冷量计费等多种功能。在对中央空调系统设备运行模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优化运行为目标,在管理平台与现场控制器中嵌入设备相应的优化控制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节能效益[6],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又例如,传统的暖通空调系统中,冷热源系统调节基本上采用以用户当前负荷的集中和滞后效应作为控制依据,不能很好地体现用户负荷变化的实际情况和保证所有用户的舒适性。控制模式的缺陷,已经成为进一步降低中央空调节能运行能耗的技术瓶颈。在应用网络控制技术后,获取中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运行和环境参数已没有技术障碍。如果能够直接根据这些参数,以更广阔的视野,以系统的角度研究中央空调系统节能优化控制策略,一定会形成有

别于传统控制模式的新思路。

三、结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明确指出,该专业以建筑这一特定的对象为核心,以建筑设备为对象,以现代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建筑节能为主题,强电与弱电并重,设备与控制一体,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建筑节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还有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也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研究建筑节能技术,既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更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和核心内涵,是形成该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徐晓宁,等. 智能建筑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2(4) : 82-85.

[3]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9(6):57-60.

[4]李界家,片锦香,郭彤颖,等.浅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53-54.

[5] 徐晓宁,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以建筑为基础[C]//《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教学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徐晓宁,等.基于网络控制的中央空调运行管理、控制与分户计费系统[J]. 建筑科学,2009,25(6): 65-67.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specialty: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XU Xiaoning, DING Yunfei, WU Huijun, YOU Xiuhua, HAO Haiq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Abstract: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建筑;建筑结构;关系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n the three main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structure, equip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s most closely, a full understanding o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design ofbuildings and building awaren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ut also help to design on the basis ofmore familiar with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in on the structure and basic principle, design ideaconstruction personnel, more scientific, let the architectural and structural work moreprofessional.

Keywords: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建筑的类型要求越来越多,并且要求也原来越高,这也就使得当前的建筑结构日益复杂,建筑设备的种类也日益丰富,简单来说,当前的建筑是综合产品,其中建筑、结构、设备是其主要要素。

一、建筑

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主要是指利用多种物质、科学技术等条件创造出的空间环境,具体来讲,建筑的构成主要有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等三个主要内容。

建筑功能主要指建筑物能够满足的人们的需求,主要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有学习、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精神方面主要地位、身份、标志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功能也不断丰富,要求日益多样化,不仅是在物质方面,而且还包括精神方面,这都促进了建筑的发展,让建筑日益丰富。

物质技术方面的条件主要是指建筑建造过程当中基本的手段,主要有建筑物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基本设备与基本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组织与施工组织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物质技术在建筑过程当中显得日益重要。从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来看,在一段时期当中,一方面,物质技术不仅对人们的建筑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建筑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物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变化与新形式、新高度的建筑起着较大的积极作用。

建筑形象主要是指建筑物的质地与外观给人的视觉、触觉等感受,不仅包括建筑内外空间的组织与装修,而且包括建筑的具体体型与色彩搭配等方面,对建筑物的风格、时代、意义等方面有积极的象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象征性对建筑物的使用者与拥有者日益重要,因为在某个程度上来说,建筑物不仅是其身份的象征与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是其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直接体现。

以上所述的三个要素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其关系密切,彼此依赖,具体来讲建筑结构在三个要素当中是首要的的,占据这主导地位,物质技术则对建筑功能的实现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所有要求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建筑形象则是建筑功能与建筑技术这两者的具体体现,是左右建筑工作的最终总结与表现。

二、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的物质基础是建筑材料,其中,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与不同构件的相互连接等技术基础也是其主要内容,不同的建筑材料需要采取不同的的组接技术,从而形成形式多样的建筑结构,诸如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其他多种不同材料组成的结构框架等都需要针对不同的建筑材料采取相应的技术去进行实际操作。换句话来说,作为建筑结构主要构件的建筑材料种类十分丰富,需要不同的方式进行连接,从而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如用砖头来砌墙、用木材来搭建屋架等。

理论指导实践,要想搭建出合格或者高质量的建筑物,结构分析与相关设计理论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从结构的受力分析到不同构建的荷载分配,从结构方案的制定、比较到具体构建的精确计算等环节都需要结构理论的支撑。结构理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理论层面的分析,更是以实践与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科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与实验数据的不断丰富,尤其是计算机在建筑数据方面的计算、分析等方面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理论的不断提高与丰富,而且给予了结构设计精确性与科学性方面有力保证。

三、建筑与建筑结构的关系

建筑结构寓于建筑之中,建筑是建筑结构的外在表现,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统一的关系。但是,具有不同专业素养的人员看待这一问题时会有着不同的看法: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讲,其往往更加注重的是建筑物的空间环境,并且尽可能的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使用空间;而从结构师的角度来讲,则更加看重建筑物的实用价值,结构师要使建筑物拥有适当的使用空间的同时并且坚固,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可以从下边的几个角度来理解建筑与建筑结构的关系:

1、建筑结构是建筑的内在支撑,是决定建筑寿命的关键因素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内在支撑,建筑的各个方向的荷载力实质上都是由建筑结构部分来承担,因此说建筑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坚固性和使用寿命的长短,可以说是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对于建筑的施工及其使用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有利于建筑物实际使用空间的合理设置,为使用者提供便利;有利于延长建筑物安全使用的寿命;还有利于节省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2、建筑是建筑结构的外在表现,是建筑结构最直观的反映

建筑是建筑结构的外在表现,是建筑结构最直接的反映。建筑随着建筑结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大跨度结构,往往适用于桥梁的建设,体育运动场所的建设等等,因为大跨度的建筑结构能够囊括更大的建筑室内空间或使用空间,在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的足球比赛场馆往往使用大跨度结构。再例如钢架结构,钢架是横梁和柱以整体连接方式构成的一种门形结构。因为钢架结构一般受力合理,并且整体轻巧美观,能跨越较大的跨度,制作用也非常便利,所以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一些学校的礼堂、餐厅、农贸市场等大空间的民用建筑都采用的钢架结构。另外,钢架结构也适用于一些工业建筑。

3、建筑与建筑结构是统一的关系

建筑是功能的空间描述,建筑结构是空间的表达手段,这也就是说,一方面建筑离不开建筑结构的支撑,建筑结构是建筑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建筑结构必须通过建筑来表现出来,证明其是否科学、合理,所以说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需要的建筑类型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就促使了建筑和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和进步。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通过建筑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环境的同时,也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1 概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各种不同规格的建筑单位不断出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日趋复杂。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下文将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涵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

1.1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涵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为确保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应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规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基础工作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中之重,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而言,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

1.2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有利于选择适用的施工方法,保障工程质量;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有利于优化施工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有利于选择适用的施工方法,保障工程质量方面,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有利于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施工条件,选用适用的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对于保障建设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方面,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对于不断提高技术管理素质和技术能力意义重大。在有利于优化施工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施工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建筑企业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 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 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

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是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上看,长期以来,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关系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建筑业实行总分包的体制下,总承包施工单位和各分包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总承包施工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密切配合,而且还要与平行承包单位进行技术上的沟通和必要的衔接。因此,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应兼顾总承包施工单位和各分包单位之间的关系。施工现场的技术组织管理体制应当以工程承发包合同结构所确立的管理关系,建立起以总包为核心、总分包密切合作、总承包指导分包、分包依托总包联动运行的技术工作机制,确保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也至关重要。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技术管理的根本,其主要任务是:正确贯彻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使技术和经济达到辩证的统一,以达到通过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增强企业生存力和竞争力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有:技术管理工作系统、技术责任制工作、技术标准规程工作、技术培训工作和技术信息工作等。对建筑企业而言,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能使建筑企业及时了解先进技术水平情况,促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创新发展。

2.3 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

建立并实施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图纸审查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技术复核制度、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施工日记制度、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管理制度。在完善图纸审查制度方面,应全面考虑和部署施工,审查设计图纸是否与合同相矛盾,明确施工的可行性,并做好相关记录。在完善技术交底制度方面,应详细规定施工对象的设计情况、建筑特点、技术要求,以便规范建筑施工行为。在完善技术复核制度方面时,应包括定位轴线、标高、尺寸等,保证技术的准确性。在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时,应充分研究现有的施工条件,编制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完善施工日记制度方面,施工日记要力求客观、规范,以便了解、检查和分析施工进展的状况。

2.4 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

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也必不可少。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应顺应时展的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而言,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效率,促进建设施工技术管理的实施。一般来说,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包括工程管理软件,施工现场设专人使用和维护软件等。这就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应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关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的培训工作,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用专业软件的能力。

3 结语

总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应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专用软件,不断探索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筑施工管理更好地为建筑工程服务,进而推动建筑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景莉.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5).

[2]潘庆华.浅谈大型建筑施工技术综合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8).

[3]寇学敏.关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3) .

[4]刘克明.论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问题[J].科技资讯,2010(34).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5

1.1建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方面是建筑高度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建筑功能也趋于多样化、综合化,建筑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与之相对应的高度发展的建筑技术已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技术或合理的技术运作,建筑就很难达到预期的实用效能和审美效能。纵观中国的现代建筑,其设计、建造与新技术的运用程度还远远低于国际水平,高技建筑更是寥寥无几。仔细分析,除了社会、经济的影响外,多少与我们现实的建筑教育、教学状况有关,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所应用的技术知识缺乏。长期以来,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1.2师资队伍构成

目前许多建筑类院校的建筑技术类课程通常由相关专业的教师任教,由于缺乏与建筑设计专业教师的沟通,如教学大纲的讨论、重点难点、深度广度的考虑,存在着学生们即使完成了课程学习后,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该门课程的内容与建筑设计关系的问题。同时大多数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来自高等院校,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一线设计企业的工作经验,工程实践等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使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课程脱节,对卓越建筑师的培养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学科建设的瓶颈问题之一。

1.3实践动手环节

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建筑学专业的素质培养主要注重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技术和艺术通过软件模拟技术可以得到突破,达到相辅相成;而以技术和艺术为内容的建筑学教育却没有深刻认识这一点。常规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注重表达技巧,强调空间和功能,忽视建筑技术的运用。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学生们不能主动地将学到的建筑技术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建筑设计方案中重技法、轻技术———重视图面和效果图的表现,而轻视或忽视建筑造型中建筑技术问题的思考和表达,使建筑设计方案缺乏深度的创新。而对于一个建筑方案完整的表达,还需要借助更高层次的模拟软件来表达整个方案的技术层面。

2以跨学科和跨专业融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跨学科、跨专业拓展建筑设计教育的教学内涵,探索一种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教育模式,重新整合现有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及框架,借助对建筑学本科高年级教学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提高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的学生,同时把建筑技术作为挖掘和培养设计创新能力的动力,从而逐步构建以绿色建筑教育为目标的、面向区域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2.1依托建筑类院校优势,构建跨学科融合的绿色建筑教育基础平台

依照我院建筑学人才培养计划中设计、技术、实践“三线并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同时着重强化相关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的系统性和跨学科的融合性。教学计划中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概论”、“节能建筑”、“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智能建筑概论”、“建筑环境软件模拟”、“建筑施工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注重协调相关院系,如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为我院开设相关技术课程,综合地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为绿色建筑教育打造一个视野面开阔、基础扎实的综合基础平台。

2.2整合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强调教学体系培养过程的多层次递进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建筑设计及理论相关课程讲解建筑空间、功能与环境、技术等的交汇关系,借助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的设计应用搭建基本理论和方法框架。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建筑物呈现向生态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趋势。此外,建筑物组成由原来的单一功能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规模也有越来越大之趋势。所有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针对建筑发展的特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对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借助本院和相关院系有针对性开设的课程完善绿色建筑理论及实践方法的基本知识框架,并结合毕业设计以及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加以强化训练。目的是要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建筑技术的各相关专业知识,建立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以便真正适应我国建筑的发展趋势。在2012年度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中,安徽建筑大学学生获得了两项佳作奖。获奖作品以“活”建筑为主题,通过对校园既有建筑改造和土地沙漠化适应型建筑的探索,集成了太阳能光电转换系统、特殊外墙保温系统、外墙加固结构体系等新技术,并与建筑空间形成了有机的形态。通过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建筑设计竞赛加强了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提升了综合强化训练。

2.3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将传统单一授课方式向多元现代化授课方式转变,扩大信息量知识面,培养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充分体现建筑学专业的特色,以形象教学为基础,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贯穿整个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全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注重个性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建筑类模拟软件层出不穷,软件模拟技术的运用给建筑方案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建筑技术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引导学生对新方法、新工具进行探索性使用,使得其尽可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思考,提高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从而培养了他们综合思考、反复验证的良好习惯。

2.4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建立开放式教学实习基地

坚持直观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与建筑设计院、规划院签订建立对口实习的合同,让学生在实习单位接触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从策划前期到设计再到施工,了解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技术要求,关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建筑技术的最新动态,注重节能建筑研究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2.5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双师型”和“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充实和完善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与培养建筑设计人才,完善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师梯队。不仅仅停留在教学一线,还渗透到科研工作当中,使我院与学校现有相关产业部门强强联合,如规划院、建筑设计院和建筑节能研究院等,多个单位“模糊界限,互补共生”,加强纵向科研与横向科研等多方面的“深层”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学研合作格局,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共同致力于适合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建筑创作,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让科研成果为教学工作及教学研究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建筑施工 融合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45-01

1 建筑施工管理进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状况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在一定层面加强了信息技术应用,并显著提升了施工建设效率,在施工管理层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纵观我国建筑领域当前融入信息技术现状,其整体产业水平却仍然较为薄弱,并包含较多制约与不足之处。具体体现为,建筑企业网站多用于信息,相关网络软件工具却较为匮乏,导致了同登陆客户的沟通互动交流极为不畅。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应用网络技术总量不高,一般多为单机或脱机应用操作,仅令计算机技术在计算速度层面体现了一定优势,却没有真正开发出计算机技术在共享、传递信息层面的价值,令应用效率始终偏低。同时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的范畴相对有限,例如施工进度、监督质量、控制成本等层面较少应用信息技术,而是仍然通过经验管理、人为管理等传统方式操作,体现了较低的科学化程度。在开发软件层面,则呈现出选题相似、无法统筹规划、投入资金不足,重复低水平开发建设等状况。另外,一些建筑施工单位无法科学利用互联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性,没有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采购材料、招投标、管理项目与交换信息,而是虚有电子商务的表象,而继续践行管理经营的传统方式。

2 建筑施工技术应用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的科学途径

新时期,现代化社会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技术,广泛的信息使用与交流是建筑企业发展、提升的科学方式手段。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知识经济已成为新时期的科学发展模式,基于此背景,建筑施工单位的竞争已逐步成为根本的信息与知识竞争,施工企业只有实现畅通的信息交换,才能赢得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主动权,并实现全面发展。当前知识与信息是建筑企业的核心资本,在企业发展管理实践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因此谁拥有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商业资源,令其良好融入实践管理中,便会赢取先机,利用优质信息提升生产效益,并获取最终利益。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关注重要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创建动态信息与科学知识网络体系,有效提升综合管理效率。信息时代,政策形势瞬息万变,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筑施工单位应科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累累硕果有效充实自身,构建完整统一的信息网络。由我国当前建筑单位管理综合状况来看,发展规模较大的一些企业创建了契合自身特性的网络信息平台,取得了信息管理层面的成效,为有效迎合快速的市场变化,在健康发展中稳步提升市场地位,建筑企业应促进施工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进而继续完善健全企业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3 建筑施工实践技术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科学策略

3.1 融入信息技术,促进施工单位管理人员综合水平的持续提升

施工单位的实践发展与成长离不开高素质施工管理人员的支持配合,因此人的因素不容忽视,在建筑工程全面开展施工之前,各层级管理人员应树立科学管理理念,秉承科学发展观,永葆先进性,针对建筑项目工程的现实特征与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管理方案措施,全面融入适宜的信息技术,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施工企业可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开展施工管理人员综合培训,借助企业网站定期学习内容、讲座安排,结合网络分散学习、集中学习模式,双管齐下,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令其全面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科学应用现代化管理工具、软件提升施工管理效率。同时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应同相关业务服务管理人员默契配合,高度合作,采用先进性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科学项目管理软件准确精密的解读各个施工工序的关联关系及前后特征,并结合多年总结的施工现场经验,实施对建筑施工的科学有效管理。

3.2 融入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合同管理与材料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工程合同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可令合同归档、建档、变更及分类更加全面细致,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合同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合同模块,充分满足大规模日常管理实践工作需求。同时应科学配备制作、查询、监控合同与冲突检查各项功能,构建信息化合同管理体系,掌握工程合同状况,令工程施工进度、建设安排科学有序,紧凑开展,高效进行。无论建筑工程规模大小,其均会包含较多关键信息,机械设备及施工材料,倘若管理不善,将会令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建筑施工材料管理中应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设备清单、表格形式等主体材料及设备应借助信息技术制定科学采购方案。可应用网络平台制定收发工程总进度施工方案相关计划,清楚明晰各类材料的现实变更需求。同时施工企业应科学依据各信息库包含的物资信息,阶段性实施物资分类,预设材料属性,制定租赁物资材料、采购及资金投入计划,并自动获取相关数据。

3.3 推广建设网络办公系统,搭建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

伴随建筑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充,施工项目涉及的管理环节越来越多,涵盖标准审核、进度安排、变更设计图纸等,包含了众多信息量。倘若建筑施工单位片面应用传输纸质文件方式,则会令项目信息的横向交流及实时纵向沟通增添较多冗余环节,进而令信息误差率全面提升,令高成本、低效率的运营给建筑施工单位带来较大经济损失。为杜绝该类不良现象,建筑单位应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基于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技术管理共享平台与自动化办公系统,令复杂的信息传递环节实现真正简化,并令纸质文件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实践管理进程中退出,令共享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优质的施工管理工具。再者建筑施工单位还应持续扩充应用网络职能,借助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展网络采购、网上招标、网络视频会议与共享资料网络查询,全面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效率,促进建筑施工单位真正实现信息化发展。

4 结语

伴随建筑施工项目规模的日益扩充,各工种交叉应用的日渐复杂,建筑项目施工技术迫切需要与信息技术良好融合。因此我们只有明晰信息技术科学重要性、现实应用状况,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科学融入信息技术,才能全面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建设质量,适应新时期需求,令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7

关键词: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化技术;应用与研究

前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能源的大量消耗,环保的概念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被人们广泛的接受。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建筑行业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寻求自身的发展,于是便有了绿色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其目的是在于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各类智能化技术都在智能建筑中得到应用,本文着重以绿色智能化技术为例,探讨绿色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1.绿色智能建筑

1.1智能建筑

人类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带来了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建筑开始向智能化过度,于是智能化建筑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各种信息技术和高科技应用到建筑行业中,使建筑行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所说的智能化建筑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成果使我们的建筑物内部功能实现自动化的一种技术应用,如运用计算机程序使得电气等家用设备实现自动化更方便人们的生活。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发展还不是很完善,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还主要在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中得到应用智能化建筑方便舒适,适合大量推广应用,因此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1.2绿色智能建筑

介绍完了智能建筑,我们就要了解本篇文章要讲的对象,绿色智能建筑。顾名思义,他是在智能建筑的基础上实现绿色环保,当前,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具体来说,绿色智能建筑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绿色智能建筑具有自动化的特点,因绿色智能建筑仍属于智能建筑的范畴内,他首先必须具备智能建筑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点,那就是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所有的家电设备都一改往日用不同的遥控设备操控的局面,全面实现用网络来监控、操作,给人类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其次,和智能建筑相比较,绿色智能建筑还具有节能化的特点,将绿色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其中以后,建筑本身所需要的成本大大降低,并且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有着精确的数字管理系统,他所消耗的能源将会大大降低,降低人们的生活成本,同时还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再有就是绿色智能建筑同时还具有环保化的显著特点,在建筑本身的设计上,运用了很多科学原理,使得建筑的构造更加合理,采光性,通风性能都得到改善,同时建筑的设计也合理的利用了很多绿色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等资源,使得对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大大减少,因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很小,实现了环保。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对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从设计、建造、装修、电器设备等的安装都是从有利于人的生活方面出发,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的目标。自动化、节能化、环保化以及以人为本是绿色智能建筑独特而显著的特点。

2.绿色智能化技术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科学家们研发出来,各种高科技产品被生产出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当然我们的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智能化建筑逐渐得到发展,目前,全世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又引起了建筑业的又一大进步,人们将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和运用到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技术相结合,提出了绿色智能化技术的新概念,简言之,绿色智能化技术就是指运用智能化技术到建筑行业已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的一种技术。

3.绿色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绿色智能化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也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具体来介绍绿色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实例:

3.1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

当前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飞速进步使得人类越来越注重物质和精神享受。建筑业的大发展更是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一些大型的商务酒店、写字楼、博物馆等公共或者商用建筑纷纷出现,这些建筑的产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但同时也造成了对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了更好的改善这一尴尬局面,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被应用到一些大型建筑物中,图1为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图,整个系统由一个中央控制器来控制,通过一些设备的安装与建筑物内部的照明、供暖、供水、电梯、消防等设备相连接,由中央控制器来监测管理这些系统,用精确的数字来控制开关,在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以最少的能源达到最好的效果。从实际收到的效果来看,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得建筑物内部的系统运行方式更为合理,同时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值得在一些大型建筑物内部推广应用。

图1

3.2声音数字控制器。

声音数字控制器主要是针对建筑物中的音频设备而设计的一种绿色智能化技术,如扩声系统、广播系统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对音频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使得音频系统展现出最好的效果。如一些写字楼内部在进行会议时,通过电脑对会议声频系统进行数字控制,用数字分析出最佳的声音状态,使讲话的人与听讲的人的听觉都达到最佳状态,使会议参加人员都收到最好的声音效果。

3.3采暖智能系统

采暖智能系统实际上属于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它具体实现的是对热源的管理与应用。主要利用的是温感探测器原理,通过监测系统随时监控和掌握着热源的温度以及水的多少,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好一些界限,当温度和数量达到界限时,系统会自动启用开关,自动调节大小,一方面使得热力系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使能源消耗大到最少。采暖智能系统的应用使得采暖更为科学,节能效果更为明显,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做出了贡献,符合绿色智能建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结语

社会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已经是当前以及今后的主流方向,将绿色生活理念与智能化建筑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使人类的生活实现高科技自动化,同时还能够让我们居住的房屋更加绿色,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智能建筑提供了可能,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离目标的实现更进一步,在未来,我们希望更多的智能技术与绿色生活理念相结合,使绿色智能建筑得到更长足的发展,为生态可持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永兴.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8

【关键词】智能建筑;节能;管理

智能建筑的基本含义,就是指通过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等因素,根据用户的需求而进行最佳的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高效、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现实的需要而形成的最终产物,智能建筑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现代的建筑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共同组成的现代化工具。

智能建筑的节能与管理,是发展阶段的一项重要问题,具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节能与管理的成功或失败,直接影响着智能建筑的是前进还是倒退。问题的出现主要同两个方面相关联:一个方面就是节能与管理同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有关;另一个方面就是节能与管理同智能建筑的自身水平有关。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国,建筑所耗能源占国内总能源的40%以上。近几年,我国在提倡智能建筑的节能与低碳,并在管理中采用不同的手段来辅助智能建筑,能够使节能与管理共同的进步与提高,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为了能够将智能建筑的节能与管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我国的智能建筑中的节能方法与管理手段都得到了密切的关注和大众的认可,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智能建筑与建筑节能和建筑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建筑的能量消耗需要传感器和仪表的检测,能量数据库是建筑节能的技术设施,这些都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建筑管理能够减小建筑的能量消耗,并且能够优化设备的运行。智能建筑中的核心部分就是HVAC系统,对于建筑节能来说,HVAC系统在建筑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是整体的三分之一,而且能源的消耗非常巨大,约占用建筑总能源的二分之一。因此,对HVAC系统的有效控制不仅能够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还能够直接的控制经济效益的增减。

1 提高室内温度与湿度的精确控制

室内温度与湿度对于智能建筑的节能来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我国的相关数据显示,如果在夏天,将设定值的温度下调1摄氏度,那么就会增加百分之九的能耗;如果在冬天,将设定值的温度上调1摄氏度,那么就会增加百分之十二的能耗。通过数据能够看出,有效的对室内温度与湿度的控制在设定值的范围之内是有解决节能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国传统的楼宇一般都没有进行智能设计,经常会出现夏天温度高,冬天温度低的现象,不仅对人体的健康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损害,而且对建筑节能极为不利。因此,在现代的建筑当中,采用智能建筑,能够有效的恒定室内的温度,控制在设定值的范围之内,不但能够使人们感到生活上的舒适,更重要的是有效的进行了建筑节能。

2 新风量的控制

根据我国卫生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在建筑内的每个人对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新风量。所谓的新风量就是风不是通过空调洗系统排放出来的,而是从户外进入到室内的空气总量,新风量能够直接影响到室内空气的流通效果,适当的新风量能够保证室内空气的洁净。但是,新风量取得过多,就会增加新风耗能量。新风量应该根据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多少新风量,而不能够采用固定的方式。通过新风量的采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室内的能耗,还能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3 机电设备最佳启动和停止控制

对于商场和办公的场所,在夜晚的时候是不需要用电的,空调、电灯、电脑等等都不使用了。为了能够确保在工作开始之前,能够拥有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就需要对室内提前进行预冷或者预热。在这样的过程中,智能建筑就能够有效的控制机电设备能够在最佳的时间进行启动和停止,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的前提下,还能够减少机电设备不必要的使用,达到节能的目的。与此同时,在进行预热或预冷的过程中,智能建筑能够减少设备容量,并且还能够减少获取新风量而带来的冷却或加热的能量消耗。

4 空调水系统平衡与流量管理

空调系统节能控制的算法是智能建筑的核心,科学合理的进行空调系统的调节,能够有效的控制室内的温度,而且还能够对节能产生重要作用。空调水系统平衡与流量管理主要体现在恒定供水压力差,进而设定出空调控制的算法,有效的计算出能量浪费的结果。通过空调系统的远程回路与进程回路共同作用于智能建筑中,提供监控分析的测量参数,将动态中的智能建筑体系调控到最为有效的管理形态,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5 建筑职能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职能建筑的发展与进步,智能建筑的日趋增多,在节能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就逐渐的增加。就目前我国的职能建筑的整体形势来看,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参差不齐,许多的智能建筑工程不但远未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还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智能建筑工程因质量问题而重复投资,浪费国家的财力物力情况亦屡见不鲜。在国家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测成为迫切需要。

6 建筑智能化系统中检测的优点

职能建筑在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检测,通过检测能够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这种在系统中检测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6.1 法定检验机构经国家计量认证,具有第三方公正性,依据规范所作的检测可作为系统验收的依据。

6.2 检测活动依据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见证的情况下进行,法定检验机构作出的专业认定,可促进各方统一对系统的认识和判断,减少关于工程质量的争议。

6.3 法定检验机构依据规范所出具的数据、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工程各方及其责任人可以此规避风险。

总结:

总之,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节约能量消耗,并且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使智能建筑获得良好的节能效果。管理是建筑节能的基础性工作,能够使智能建筑成为所有能耗控制的重要工具。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要继续对智能建筑的节能与管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其真正的成为降低能耗的手段和工具。

参考文献:

[1] 沈国民, 谢军龙, 于文华. 智能建筑的社会经济性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1,(03) .

[2] 江新建. 上海市建委领导指出:加大建筑节能立法 切实推进建筑节能工作[J]. 建设科技 , 2002,(04) .

[3] 曹忠东. 漫谈LONWORK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 厦门科技 , 2001,(06) .

[4] 魏荣峰. 浅谈未来校园智能建筑发展[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02) .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9

关键词: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工程应结合时代特点,逐步走向现代化发展方向。现代工程的构建,应对建筑工程各方面实现动态管理和信息化控制,从而确保现代建筑工程的实现。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动态监测,从而有利于科学指导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进而推动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

1现代建筑工程中项目管理现状

1.1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体系的概念

项目管理,同时成为ProjectManaged,简称为PM,主要是指为实现对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管理单位借助系统运行的特点和相关理论体系,进行对运行系统的全面分析,确保项目中设计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有利于确保对项目施工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1]。项目管理运用,有利于管理层针对项目实行全面分析和控制,通过相关组织活动以实现项目目标。因此项目管理的运用,对构建项目管理体系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项目管理体系,综合项目管理涉及的项目组织、项目协调、项目施工和控制运行等方面,是对项目施工的施工质量、经济投入和施工工期的科学预估和检验,是检验现代建筑工程发展的关键因素[2]。

1.2项目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

项目管理体系是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出发点和检验依据,是确保项目管理稳定进行的理论依据。针对项目管理体系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运行,应加强对项目管理的研究,以实现对现代建筑工程运行的系统分析,进而确保现代建筑工程的稳定运行和持续改进。但是由于项目管理工作在现代建筑工程的运用,受施工质量管理和相关相关项目的应用的影响,造成项目管理工作在现代建筑工程中,运行不够全面、科学,同时严重制约项目管理体系对现代建筑工程的指导作用。例如项目管理运行中,由于对施工质量管理不够科学,容易导致建筑施工质量不符合施工要求,进而产生严重的施工维护和返工现象,同时加大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同时容易引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3]。

2现代建筑工程构建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建筑工程构建项目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对施工技术和施工成本的科学控制。其中构建项目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成本的科学计算,同时加强对施工技术和相关施工管理的指导,确保科学的施工技术、合理的管理政策指导现代建筑工程的运行,实现构建项目体系对现代建筑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其次现代建筑工程构建项目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对施工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科学处理,实现项目管理体系处理问题的高效性和实效性。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材料和施工管理等问题,容易造成施工过程引发施工质量等问题,构建项目管理体系,有利于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进行完善处理,确保相关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4]。

3现代建筑工程中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措施

3.1全面分析施工进度影响因素

针对项目管理体系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构建和运行,应加强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以实现对施工进度相关影响因素的全面认识,进而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处理措施,实现对施工进度影响因素的科学处理,有利于确保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稳定运行。例如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和施工材料的影响较大,容易造成施工进度受到限制。因此项目管理体系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构建,应加强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气候因素的全面分析,借助相关天气预报和地理特点,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确保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稳定运行。针对施工材料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同时引发施工质量,项目管理体系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构建,应完善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从施工材料的选购、仓库存储、相关维护和施工现场的运用,都应完善对施工材料的管理,确保施工材料在各阶段得到有效管理,有利于确保施工材料符合施工要求,同时有利于维护施工材料的施工性能,进而确保施工在现代建筑过程中的合理利用。

3.2推动信息技术的运用

针对项目管理体系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构建和运行,应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全面分析,同时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效率和准确性。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运用,得益于高效的特点,因此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加强对信息技术和现代建筑工程的有效结合,确保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得到合理利用。例如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对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的运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的集中管理,有利于确保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在相关施工过程中得到合理运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数据库,有利于实现对施工技术的创新和施工设备的及时维护,确保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稳定的施工设备在现代建筑过程中的运用,进而确保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稳定性。

3.3加强对项目风险的分析

针对项目管理体系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构建和运行,由于受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的影响,同时施工人员施工水平的高低和施工环境的影响,容易造成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不可控制的安全事故。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应加强对项目风险的全面分析,结合相关施工经验,全面研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提出相关的针对性解决促使,确保科学处理安全隐患,以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针对风险管理,应运用风险规避和风险控制的方式,实现科学处理风险。风险规避,主要针对风险较大、不易被全面处理进行制定的,以达到最小化得损失经济利益的目的。风险控制,主要针对可控制的风险,运用相关管理规定和措施,实现科学避免风险的发生。

4结束语

现代建筑工程中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实现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科学引导,同时有利于科学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实现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应运用信息技术全面分析项目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同时实现对风险体系的科学管理,确保现代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君.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具体管理措施分析探讨[J].四川建材,2011(02):227-229.

[2]叶邵如.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对管理的探讨[J].中华民居旬刊,2013(33):79.

[3]周林.论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