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考历史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4-03-04 17:32:04

高考历史方法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主干 拓展 获取信息 地方特色。

教育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在给一线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的同时,更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让教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教学注入活力.机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新教材的特点,以专题为框架,专题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与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本人根据高考形势的发展,从解读课标(突出三维目标)和《考试大纲》及《考试大纲说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在高中新一轮的教学和复习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吸取一些同行的经验,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注意,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和复习当中应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该多种多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

一、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

由于三本必修的所涉及的内容多、广、杂,而且结构混乱,学生自学起来难度很大,觉得乱糟糟,无可适从,很难掌握;其二是基础科的考试一般以主干知识为主,难度不大;再而作为基础科,学生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依据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结构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能适应高考的方向。学生通过主干知识结构,对历史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又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如在复习“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这一单元中,根据学生应知的有关于古代农业的知识,构建一个系统的主干知识结构:

每一个主干再分子目展开,形成一个系统的主干知识结构体系。在复习中,把编写的知识结构体系印发给学生,在课堂中结合使用,减轻了学生的时间投入,又有利于学生更轻松、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拓展课标知识

拓展,就是要对现行历史教材岳麓版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本,内容过于压缩,学生应知的知识有所欠缺,另外,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笔带过,交待不详。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强调: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所谓“应知、应会”,本人如是解读:一是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即主要知识;二是站在出题人的角度上认为中学生应该知和应该懂的知识,即也包含中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拓展。有不少老师认为,补充和拓展知识会加生学生的负担。本人则认为,这不等于、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首先,补充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多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高,易掌握;其二,出卷人是根据考纲出题,教材欠缺的内容一定要补充,谁也不知道高考会出什么题。本人在复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 补充相联系的、重要的知识。

知识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如复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就有必要将其形成的原因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这一重要制度,同时也为后面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原因作比较做准备。又如,在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就有必要介绍和补充土耳其控制东西方通商要道这一直接原因以及宗教因素;讲述条件时,就必须补充“罗盘针”甚至“火药”在新航路的开辟中的作用。再如,在讲“文艺复兴”时, 就必须补充其产生的原因。

(二)补充“应知、应会”的知识。

学生应该知和应该懂的知识,历史教材岳麓版大为欠缺,许多历史知识的介绍可谓“点到为止”,漏掉了许多基本知识。如“文艺复兴”的成就,就应知道但丁、和彼特拉克;认识思想就应了解其外交、文艺等理论;了解“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就应该知道:海明威、高尔基;约翰斯特劳斯、舒伯特、爵士乐、摇滚乐等;了解互联网,就应该知道其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影响。应知、应会究竟应达到哪个“度”,哪就只能让教师们自己去体会和把握了。

(三)深层延伸。

《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具备有“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教材侧重于历史过程的讲述,而疏于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归纳,并提升到理论层面上。所以有必要补充一些方法论,即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事物,用什么标准和用什么方法去评价。同时在课堂上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运用辩证法,运用发散思维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评价历史事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科分析能力,又加深对历史事物的理解,使历史知识得到深层的延伸。

新课标、新高考下如何形成科学、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只是刚刚一个开端和探索阶段。本人在深入研究“课标”、“考纲”和分析近二年来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在教学和备考复习中作了较大的调整,并取得较大的效果。本文只是个人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给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2

一、看历史书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含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资料,历史刊物、历史读物等,还可以包括相关的历史学习网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非常丰富。要想学好历史除了大量的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对历史书的阅读,一般是先看历史书的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看书的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看书的正文可以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观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重要的历史书要精读,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了解就够了。精读的书要慢读、细读、反复读;泛读的书则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快速地从书中吸收有用的信息。所有的历史书一般都由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构成,对基本的史实,我们在学习时要辨明历史书所记述史实的真伪;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则要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本身,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平时看历史教科书,要五到:目录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全貌;单元前言到,把握学习模块概况;课文正文到,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评价;课后练习题到,熟悉知识是以哪种方式转化为试题的;书后的历史大事年表到,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

二、课堂听课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也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平台,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场所。课堂听课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要精神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课堂上学习的要点做笔记。课堂的听课笔记内容应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复习。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三、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掌握学习需要的历史信息。搜集历史资料首先要确定搜集资料的时间、地域和内容范围;第二就是利用有效的资料获取渠道。目前比较常用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三是进行田野和社会调查。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要根据它对学习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方便在学习中使用和查找。

四、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

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掌握必要的方法是重要的。总的要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运用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首先要对历史资料的重要与否进行认真的鉴定:包括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真假、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等。其次,在使用历史资料作证据时,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

五、做历史练习的方法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3

在当今的历史考试中,选择题所包含的容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又具有机阅的客观性,所以往往成为拉开比分的重心,故有得小题得天下的说法。把握高考,当然要了解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命题模式,并且要根据命题的模式和分类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技巧。

一、高考题的命题模式及特点

1.高考命题的目的是有利于高校的分层次选拔;有利于引导中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命题立意应遵循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原创性的原则。

2.根据命题立意所涉及的考点,在正规出版物上查找与中学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材料(文字、图片、表格)。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起点高、落点低。

3.高考题情景无论怎样花哨、材料无论怎样晦涩、设问无论怎样灵活,始终有一个不变的准则就是它一定是面向高中学生的。它不是考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也不是脑筋急转弯或智力测验。一定有中学教学的依托,或紧密或松散,或直白或含蓄,或机械或灵巧。这就要求考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来解题,不要把问题复杂化,不要自乱方寸。要学会审题,找到试题与本学科所学知识的关联和依托,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和有效信息来破题。

二、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基本方法

1.根本原则:静心、耐心、完整、准确地读题、审题,彻底弄清题干给定的客观信息(知识点)、主观信息(立场、情感、观点、意味),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

2.把握该题的命题意图(它想考什么),尽可能地找到与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观念(课本和教师对该知识点的评价和认识)的依托。自我判断,不能与教材知识(史实)以及我国当前主流观点及党的方针政策相违背。(例:三大改造前,有些农民突击杀猪砍树破坏农具。)

3.对于教材依托性不明显甚至毫无依托的材料型选择题通常是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历史观以及解读材料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试题的审题要求较高,一定要理解和领会材料的主观信息(立场、情感、观点、意味),选择与题意联系最密切的一项,不能随意教条地照搬教材。

(二)解题的技巧

根据考纲所列举的考试能力,总结出对应考试技巧,并辅以近年典型高考题例,希望考生能够用心揣摩。

1.(知识迁移和运用的技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2.(认真审读选项的技巧)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写道:“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所有国家都会成为工业发达国家

B.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

C.西化是落后国家工业化的唯一选择

D.工业化会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3.(题干要求与选项连读的技巧)“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人们经商意识强 B.远距离长途贩运盛行

C.珍奇珠宝是主要交换产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知识情境结合的技巧)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时期

综上所述,我总结出选择题应掌握的技巧与大家共勉。

(1)一般选择题:记忆清晰,当即选定;有模糊,需分析,可用逐项排除法。

(2)组合题:每组中凡有一项肯定不符的即整组排除,凡肯是有某项的一组必选。

(3)排序题:先抓头,后抓尾,逐项排除。

(4)逆向题:注意逆向思维,或把顺的选好。

(5)因果题:注意因果莫混淆。

(6)图表题:须对图中地点、时代及相关背景和表中有关时间、数字等记忆分析。

(7)文物题:注意文物名称、时代及相关背景和地点、意义,定位要准,提取相关信息。

(8)程度题:四个选项都符合,须选最优的,注意分析比较,排除,抓住关键字词。

(9)材料选择题:阅读材料,注重理解材料表达的核心意思和倾向,对古文和现代文要准确理解,注意关键字词。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4

新学期伊始,高三历史教师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10个月的时间里安排73万多字高中教材内容 的复习。近年来高考强调考核能力,高三历史的复习方法也应由偏重传授知识转向强化能力培养。如果我们不 注重观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进,就既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也跟不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因此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要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重视思维训练,提高他们学科能力水平。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 学实践,认为在复习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六个“化”:

1.知识结构化。所谓知识结构,就是知识的相互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 姆·布鲁姆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学生理解掌握学 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 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构筑知识结构,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 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首先 ,历史教材可分为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块。其次,各大块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中 国古代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再次,各部分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中国奴隶社 会可以分成形成、发展、强盛、瓦解四部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历史概念往往也有它固有的结构,比如 讲到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叙述。分析背景,往往离不开下 列三方面内容: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 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直至激化,爆发革命,象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如此。

经过这样的层层分解,就形成了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形成了“知识之树”,既有主干, 又有细枝和树叶,这样可避免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 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2.内容线索化。历史知识的时空性很强,线索化就是要根据列出的线索,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 体系,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方面,分门别类,重新梳理,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

内容线索化可分为以下两类:

(1)从线索的范围大小来看,有粗线索和细线索之分。粗线索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 史分成形成发展、民族融合、经济繁荣、继续发展、衰落五条线索。把中国近现代史分成中国人民的屈辱史、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三条线索。细线索范围较小,甚至可以直接由知识点串组成线。比如中 国近代史中,“国内阶级矛盾是如何向民族矛盾转化的”这条线索,可纵串下列知识点:南昌、秋收、广州起 义—三次反“围剿”—“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 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但“历史复习课仅停 留在重新组织教材,拉拉粗线的要求上,是不够的,应该发掘更细的线索。”从高考试卷来看,每一道问答题 实际上至少包含着一条细线索,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具备理清线索的能力,答题时就会丢三落四,史实混乱。

(2)从线索的内容联系来看,有纵向线索和横向线索之分。线索化首先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使知识 更系统,更具条理和科学。纵向线索容易削弱知识的横向联系,因此,还要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如中国的抗 日战争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这可理解为抗日战争历史的纵向联系;抗日战争历史横向关系是日本 侵华、正面战场抗战、敌后战场抗战、国共关系。又如截取19世纪50年代这条时间纵线,横向地分析英、 法、美、俄、日、中等国的政治特点,这样通过纵横串联,就可以理清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的座标体系,使 学生形成一个“竖成线、横成片”的立体知识网,便于把知识学活。

无论采用何种线索复习,都要求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变教为诱,学生变学为思” 。理出线索仅仅是引导学生探堂入室的第一步,而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串组成篇, 应在教师启发指导下通过学生思考、探索、发现来完成。如果缺少启发式的教学,那么内容的线索化也就失去 了它的本义。

3.理论系统化。《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 ,具体讲述历史,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 考生能力要求的第8条也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的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理论性较强的问答题、材料题,甚至理论性较强的选 择题的比重逐年增加。史论结合,寓论于史,既是平时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三历史复习中需要加强的 重要方面。如果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力的提高就无从着手。而这些基本理论往往 是教材中的隐性内容,容易为教师所忽视。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逐步对教材中蕴 含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强化训练。高考复习局限在形象思维的处理上是不够的。 这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这种“抽象”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就是历史理论思 维。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 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教学时,必须做到:①教师对理论教学要有规划,复习时既要注意纵向联系、横向联系 ,又要注意“垂直高度”,即把历史现象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分析,也就是进行“立体复习”。②充分 运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观点,学生在政治课中已有所接触,教师要善于引 导学生学会“拿来主义”,从而减轻难度,提高效益。③运用辩证法,切莫搞片面性,陷入形而上学。要使学 生知道任何历史现象都是相对的,都在发展变化。史学理论观点虽具有普遍意义,但不能搞一刀切,走入极端 。正如剥削和奴役当然令人痛恨,可在奴隶社会刚出现时,是人类社会开始脱离原始状态的巨大进步。要使学 生明白,文天祥抗元和元灭南宋同样值得肯定,并不矛盾。郑成功无疑是正义之举,可清政府消灭台 湾郑氏政权也同样适应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田到户,并不意味着建国初的

农业合作化道路走错了。这样的举一反三,可以做到对理论教学的灵活运用 、逐步深化。

4.训练模拟化。它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其一,训练形式的模似化。指试卷的长度、题型、分值要跟高考 大体保持一致,试题要具有示范性。使学生熟悉高考的形式,形成先入为主的感性认识。其二,能力要求的模 似化。试题的难度及对能力的要求要相当于或略高于高考试题。设计模拟试题,要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 题型。比如选择题中有最佳选择题、组合选择题、排序选择题、比较选择题、因果选择题、类比选择题、史料 选料题、填图识图选择题、归类标准选择题等。向高考试题靠拢,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高考情景,营造高考氛围 ,使学生经受多次“实战演习”,以便在真正高考时做到临阵不慌。其三,讲评的模拟化。讲练结合,精讲精 练,是高考历史复习的良性循环。讲评的模拟化,要求教师钻研高考答案,尤其是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对审题 及题目的构思、行文等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学生复习和考试中暴露的带有普遍性问题,引 导学生深刻剖析错误的根源,同时进一步点拨思路,讲评方法,要把讲评看作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高 考研究专家指出:“一次好的讲评课,其功能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习题训练。上好讲评课,可以节省多次不必 要的书面练习,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有利于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注意的是,模拟化训练必须有限度,如果滥用的话,一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二则也会降低效度,起不 到应有的作用。

5.答题浓缩化。构筑体系、理清线索的目的是要把知识要点反映在答题上(尤其是问答题),它要求有 较强的概括能力。这方面高考参考答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但学生答题通常是整段整段地写,密密麻麻,不得 要旨,这是缺乏提炼概括能力的表现。要帮助学生摒弃那种罗列知识点的简单做法,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 序列化,序列文章化”。“要点化”就是要求答案精炼、细密,做到文字、史实、观点正确。“序列化”要求 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分点叙述,有条不紊。“文章化”是要求句子通顺,不出现错别字,尽量使用历史 语言。平时问答题练习,可学习答题浓缩化,进行多种角度的大容量的问答题训练是必要的,浓缩答案要点是 充分利用时间、减轻记忆负担、提高效率的最佳方法,也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有效途径。

6.记忆趣味化。记忆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能力。一个记忆能力强的学生其思维往往呈多元化、发散 性的特点。在高考复习中使用趣味化的复习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在于教给学生一个记 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各显身手,以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一般常用的趣味化复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谐音法。如763年,安史之乱结束。763谐吃禄山,想象成“七六三,七六三,吃掉安禄山” 。刘福通一身武艺(1351年),领导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一起起义(1771年) ,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谐音法除用作记忆年代外,还可用来记其他历史知识,如记日本的三都(大阪、江户、 京都),各取三个城市的第一个字,谐作“大将军”。记忆被蒙古先后臣服的政权(西夏、吐蕃、畏兀儿、金 ),各取其第一个字谐作“西湖味精”。记的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取“主”、“宗”、“党”三字谐作“左宗棠”,等等。

(2)字头法。就是记住知识点的第一个字然后联想全部的方法。比如用“永通邗江”记隋大运河自北而 南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用“南汉九头镇,烟台淡营琼”,记1858年《天津条约》开辟 的十个通商口岸:南京、汉口、九江、汕头、镇江、烟台、台南、淡水、营口、琼州。

(3)口诀法。就是将有关内容编成易记易诵的口诀来记忆。比如记战国七雄及其地理位置:“齐楚秦燕 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记中英《南京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广厦福宁上,五口先通商”;记北宋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杯酒释兵权,解决节度使;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中央设禁军,强干而弱 枝”。

(4)简化法。即将记忆的内容简化、压缩。比如将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简化为劳动力、科技知识、资金 、市场:将1848年欧洲革命中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简化为:建国、颁令、行权、设厂、增税 、组队;将清朝的十个皇帝简化为:“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等等。

(5)特征法。即抓住知识点的特征来记忆。如前119年,西汉大败匈奴,“119”为火警电话;2 22年,孙权在建康称吴王(年代的三个数字相同);1234年,蒙古灭金(年代为连续自然数);实行三 十税一的皇帝是汉文帝、光武帝,记住文武两字。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5

〔关键词〕史料分析 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

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史料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史料获取历史信息。 常见的历史分析法有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

国外对史料教学和对学生史料分析法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澳大利亚,2004年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历史教学指导纲要》对史料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给与高度重视,而且整个澳大利亚教育界普遍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应用和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我国对史料教学的重视是从20世纪90年代正式开始的,朱煜的《论史料研究》、王铁成的《史料教学模式探究》、史斌的《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研究》(西南大学学报),李明朗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问题)、汪学毅的《试析近年来历史高考中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命题思路》都对之做了相关论述。近几年来,对史料教学和史料分析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当数量的学者专家研究成果问世,硕士论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温州大学硕士张丽媛的《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孙玉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尚伦岳的《新课改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首都师范大学硕士李晓琳的《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些研究成果,都侧重于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而对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史料分析方法的指导方面,研究成果较少。通过分析高考题,研究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分析法的研究成果相对欠缺。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阅读思考、分析概括及判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许多教育发达国家中学历史教学注重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我国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史料,这些史料不仅改变历史课本枯燥的特点,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说服力,还拓展了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而如今高考出题也是充分结合新课改要求,对学生阅读思考、分析综合等能力纳入考试要求。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我们不难看出,高考中史料分析题目重要性凸现,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史料阅读、解析史料、分析史料、史料中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总之,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的又一个挑战。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6

关键词 高中生 历史学科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

History Learning Research and Guidanc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I Bo

(Guangxi Huanjiang Senior High School, Hechi, Guangxi 547100)

AbstractStudy of history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high school scores,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history liter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his stage, the majority of our area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history still based on passive learning, rote learning is the most basic method, and learning means is single,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ese phenomena, such as social factors, teacher factors and students' own factors. Improve 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need to star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ultiple ways.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学生历史的涵养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知识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人生成长经历中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的素养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学校的史学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历史学科在高中文科综合中占据相当部分,在高中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却由于对历史学习方法掌握较差,出现历史学习困难,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分化,历史成绩难以提高。进而影响了文科综合的学习成绩,乃至对高考形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误区和不足是面对整个高中群体的,所以研究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新课改下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一,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近年来,高中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平,历史知识的水平更是差别万千,考试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全国推行,也对高中的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习方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习方法于教学方法之上,把学习方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教学方法改革与横向的学习方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方法研究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因素使得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

1 目前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存在的误区、不足

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方法单一、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准确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等误区,造成众多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一,学生注重课堂形式,忽略实质内容。众多的学生在从事历史学习时,将上课认真听讲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至于内容是什么,自己该做什么全然不顾,全由老师安排。尤其是上课时老师提到的所谓的“重点”,还会在书本教材上着重标记。对于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也不积极思考,而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的复遍。对书本内容不理解,课前不准备,课上不思考,课堂不能跟进,课后不积极总结,学习态度上表现较为被动。

第二,死记硬背成为万能方法。不少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对于历史史实,不需深入只需记忆即可。而且部分考试的模式也验证了他们的猜测,由此形成了一个定势思维,并逐渐根深蒂固,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自己记忆力好,能够把教材背下来,历史就能学好。不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死记硬背,结果效果并不理想,今天记住了,后天就会忘记一多半,而且还出现了知识点混淆。即使勉强记住了,考试的题目稍微灵活变动,又考不好了。长期的恶性循环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大减,还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目前这种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忆方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中间还是基本的学习方法。

第三,难以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学习,学习手段比较单一。教材是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教材,是不可能学习好历史的。但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过度强调教材重要性,上课对着教材划重点、难点、考点,下课比对着教材脱节的看单个知识点,考前死记硬背课上所划知识点,考完试一切又还给了教材;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上课仅把教材上知识点讲述一遍,然后就一头扎进辅导书、试卷题海中间,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脱节,变成了干巴巴的考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在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之后,效果却不尽理想。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的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时还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死记硬背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而且学习手段单一,容易走极端。这些历史学习方法逐渐的使众多的高中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学习效率,造成了学习的质量不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转变学生学习历史方法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2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存在误区的原因

导致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大的方面说有社会因素,往小的方面说有教师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不足等等。

2.1 社会因素造就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影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研究探索

第一,考试模式间接的降低了历史学科的地位。目前我国高考模式不是统一的,而是根据各个省份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部分地区实行“3+2”,即语数外三门主课外,在剩下的六门课中任选两门课程参考高考;一部分是实行“3+大综合”,即剩下六门课综合在一起;还有一部分是 “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对历史学科的影响深远。尤其是“3+2”和“大综合”模式,使历史学科的地位降到了副科的位置。另外,高校在招生中理科居主要地位,文科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众多学校重理轻文,客观上使历史学科不被重视。

第二,历史教材尚不成熟造成历史学习方法缺失。在进行新课改前,教材主要采用通史的形式,内容空洞、僵硬、枯燥、且政治意味浓厚。新版本虽然颠覆传统教材编排模式,却由于在专题、模式上并不成熟,造成历史进程联系上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割裂。教课书注重的仍然是史实叙述。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时被动,采取死记硬背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出现在学习方法上的缺失。

第三、对历史学习方法缺乏研究。历史在社会中的不恰当定位及不被重视,教育工作者对历史学习方法研究不多,学生不够关注,使得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长期被忽视。

2.2 教师因素

很多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也落后,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太关注。尤其是在现代高考制度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时候,对于新课采取点出知识点、高考考点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有些教师为了保证高考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考点的深化复习,有意识的压缩上课时间,而不管学生理解与否。基础理论薄弱、对知识点不理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长时间循环之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对历史采用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

2.3 学生因素

第一,学生的心理原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兴趣低下,甚至有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厌学情绪。自己不愿意、也无意去主动摸索改进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平时不专心、以消极的心态应付课堂作业。这种心理变化与长期的过程中老师、社会、家庭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系,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的学生都得不到重视,自信心及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心理上产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更别说探索历史学科的主动学习方法了。

第二,不善于突破创新学习思维方式。在现代的高中教学中,由于需要应付高考,能够留给学生真正独立探索的空间很少。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主观能动性较差,不善于、也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问题,不敢质疑老师,单纯一味的依靠老师,完完全全地跟着老师走,不顾那些是否完全适合自己的进度及实际。在很多的问题上,学生考虑问题都缺少深度,思维简单,一知半解。这些都说明了现在的学生突破创新思维方式有待提高。

第三,对学习方法的轻视。不少学生可能都存在这样的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文科类的东西就是靠记忆力解决的问题,不需要什么学习方法。正是因为历史学习方法长期得不到学生的正确认识,造成了众多学生学不好历史,畏惧历史。

3 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造成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多样的。同样解决的途径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针对现状和深层次原因入手,摒弃不合时宜的历史学习方法,转变社会的不合理观念,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

(1)改革考试制度,转变人们学习历史的观念,加强对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首先,通过考试机制的改革和考试内容的调整,提高和加强历史学科的地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对历史学科的轻视程度。其次,忘记历史意味这背叛,不知历史无意于愚昧。当前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下,不少人价值观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处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加强历史教育,对培养其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鼓励相关教育研究人员及历史教师研究历史学习方法,并进行检验,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推广,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2)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活用教材。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最新科技成果也不断走进课堂。多媒体设备在多数地区都得到推广。但众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模式,一支笔一本书上一节课,效果不是很好。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教学资源,活用教材,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教师单纯的灌输式讲授。例如,在上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观察文物同历史书中图片及介绍联系,能够有效的增加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而且很容易记住。教师有效的教授也是学习方法不可偏废的一个部分。

(3)学生要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并不断探索完善。在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有框架学习法、图表法、联系法、横纵向比较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有效的一面。(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22页)例如横纵向比较法,首先应对选定的比较对象加以分析,找出其各个组成要素及属性的可比性,然后再一一对应比较。分析比较历史事件一般都是从背景、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切入,找出彼此对应的可比性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逐项对应比较。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思考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由于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的手段和条件等不同,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因人、因时创造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历史学习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三峰.高中生历史学习的误区和困难及矫治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7

关键词:高考趋势;高中历史;教学方式;转变观念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考命题的方式由知识立意转向了能力立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出了对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考查,另一方面是突出了能力考查和情境设计的考查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比较、概括等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那么,面对这样的转变,高中历史教学又该如何进行?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讲为中心,教师全权包办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渐渐向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只是具有“知识”的人,整个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具备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现在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把握学生的个性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让学生只是单纯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并不能让学生从历史学科中创新。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教学方式也应该及时改变,与时俱进。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不变,学生变不了。历史教师根据自己的观点,敢于大胆地创新教学方式,设计自己特色的课程安排,对一些历史事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搞教条主义,不让学生读“死书。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讨论时间,让他们走进历史,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理解历史,而不是一书本上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

二、简化课程内容,提炼历史精髓

现代的历史教学,不能再像传统的历史教学那般将教材当做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不仅降低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还增加了学生背诵记忆的负担。现代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白教材只是学科的辅助,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转变。现在高考中,对于历史学科的考查,大部分题型都已经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完全的记忆背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顺应了高考的趋势,不会让学生在面对考题时无所适从。

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简化课程内容,将冗杂的内容去掉,引领学生牢牢记住历史的基本线索和把握重大的历史事件主干,记住重要的概念和掌握基本的框架。将学生历史课程的基本任务设置为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和牢记基本的历史线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历史知识的串联法,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整个线索弄清楚,这些线索可以将历史知识串联起来。比如,以时间为线索,列出历史事件的年表等。

三、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书籍的阅读理解能力

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侧重点。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新材料,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史料更是数不胜数。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搜集、积累各种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史料,建立自己的资料体系。面对很多教材中没有提及的重点或者是对重点描写得很简单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的材料给学生补充,让学生了解得更加仔细和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运用材料,一定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研究历史,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归纳、比较、推理等思维能力,使学生面对高考的各种题型都不会感觉无从下手。

如何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可以使用点面交叉法,帮助学生找准一个“点”,将知识“点”拓展成知识“面”,将与这个点相关的历史知识范围扩大化。如,从韩非子这个人物点,将知识面扩展到整个法家历史等。

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素养

历史课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在平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历史。比如,观看与中国历史相关的纪录片,多阅读一些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史料书籍、通俗读物等,扩大自己在历史学科上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的知识素养和历史素养。

现在高考中很多题型都是关于历史史观和研究史学方法的题目,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就会无从下笔。这类题要求学生要有极高的历史素养和个人史学观念。这种学生的个人能力都不是在课堂上可以全部学到的,必须靠学生自己慢慢沉淀,在阅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素养和观念。

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能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培养个人能力,用语文课的授课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理解、逻辑能力。例如,指导学生将历史课按章节来抓中心、写提纲等。

总而言之,从现在的高考趋势中可以解析出各个学科即将面对的教育方式变革问题。历史学科是一个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个人素养和品格的学科。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换新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强化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结构教化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饶玉珍.从高考发展趋势谈高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1):196-197.

[2]徐晓荣.谈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J].科教纵横,2010(5):188.

[3]郭旭.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12):124.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8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教学衔接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个学科在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变化可谓很大,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初中到高中急剧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高中学生的角度来讲,必须做好历史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升级”,从而找到一把适合自己的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一、与时俱进,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相对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

1.史实内容上。拿到高中历史教材,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对于这些老面孔的学习角度、把握程度显然是和初中不一样的,要求更高。如果说初中历史多为“知其然”的话,那么高中历史则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龄大一些,思维更加成熟,历史的线索及其规律性还有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中历史学习中更加注重的。

2.知识结构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它是在初中历史学得很好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时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跳跃性,站得高,潜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历史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为历史事实、史学方法、史料解析、历史解释和文字表述。这五类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相当多重叠的地方,每一类中还可以再分出若干小类。五类目标包含各种能力,如:记忆、分析、推证、想象、表达等,不是某类目标只测某种能力,而是一类目标往往可以测试多种能力。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级,找到了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1.观念转变,抛弃“副科”之说。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选修)”模式下,历史学科是选文科必选的科目,选理科,也要通过高二下学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学好每一门功课是高中生义不容辞的任务。虽然选修历史最终是考等级,但是江苏50万考生中要考到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0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与报考本科院校直接挂钩。所以观念要转变,不是初中的所谓副科之说,只有战略上重视,才能打好每一场战役。

2.高屋建瓴,记住编年史体系。因为高中历史是专题史,所以头脑中要先有一整套编年史体系,否则学起来会云里雾里,摸不着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历史教材。如果连中国朝代更替顺序都搞不清楚,就学不好中国历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大概脉络,就无法记住相关史实,更无从做必要的横向纵向联系,更是无法做对题目。所以,记住编年史体系,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可以编成歌谣记忆,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还有香港版本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当然,还要记住基本的时间顺序,做试题时要用到。

3.重视基础,强化知识点记忆。历史作为文科,多背是应该的,必须把课本前的目录、单元结构、课文结构、基础知识都背下来。要不断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强化记忆。万丈高楼平地起,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要持之以恒,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终会劳有所获。

4.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记忆。强化记忆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费力大,收效小,记不准,易混淆,记不牢,容易忘。二是尝试多种方法,如:特征记忆法、重复记忆法、回忆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重复是记忆之母。三是广泛阅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所以要多看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为历史服务,当然学好历史也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作好铺垫。

5.学会解题,提高解题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多看书、多记忆、多思考、多联系的基础上动手练习,强化记忆,提高解题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做题,适当做一些典型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历史试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做到错过不能再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艳芬.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4-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4]叶小兵.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9

关键词:考查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学内容

每个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在进入高一历史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关键的一点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历史,而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学习历史,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感到线索乱,理不清头绪,特别是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理解和分析更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时间一长,学生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另外,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台阶,并且跨度比较大。学生也存在着心智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和学习方法不适应的问题,再加上教师方面,受高考指挥棒影响,老师在教学中有高估学生认知水平、盲目拔高的现象。

因此,如果高中历史教师能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那不仅能省去高中历史教师很多“重复劳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甚至激发更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事实上,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就来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若干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一、知识能力考查方式的问题

初中历史学习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历史知识的考查方式问题。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最终还是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展现,然而初高中历史课在考试方式上却是截然不同的。

初中历史称作“历史与社会”,它的考查方式是全开卷的,允许学生带自己的书本、资料进入考场,任意查找书本上相关内容进行答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确实收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然而进入高中以后,为了适应高考制度的要求,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考查方式仍然采用全闭卷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脱离书本的前提下回答试题内容。这种考查方式的突然转变必然给新高中生带来很大的不适应,不理解考试方式转变的原因,甚至出现了考试夹带作弊等违背考试意图的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给学生指出考试方式的转变只是一种形式,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学生们的主动学习,学到真正的知识和培养自己学习历史的能力,这样无论面对何种形式的考试我们都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其次,是对针对学生没有背诵、识记历史内容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课前抽问抽测和课堂练习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记忆需要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久而久之,当“强记历史知识”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们初中时落下的“病根”也就不治而愈了。当然背书并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佳方法,而是希望借此来改正学生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尽快适应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生活。

最后,对于历史课更高的能力要求,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研究性学习、辩论赛等,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当然,以上方式的尝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真正培养他们认识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人文学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就被认为是一门副课,由于近几年中考只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综合卷,而且在中考中的比值越来越轻,初中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音乐、体育这样与历史科缺乏联系的专业教师“越俎代庖”,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使得“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有意无意地形成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认为“历史学习完全没有用”,因此,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认为只要能够通过考试就可以了,甚至在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高二分科以后就放弃历史的准备……抱着这种想法,从初中进入到高中的历史学习,如果教师不加正确引导的话,那后果就是历史真的被学生“抛弃”!这是同行不想看到的!

因此,首先,需要高中教师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也说:有的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他有专心致志坚持学习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历史学科,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

其次,高一历史老师要使历史融进学生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在讲述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时,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自的职责问题。可以不直接提问学生三公各自的职责,而是引用热门的三则时事新闻提问学生:“如果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乍浦港区巨贪现形、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今日起航赴亚丁湾三件时事发生在秦朝,应该各归谁管?”案例都是学生熟悉的重大事件,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加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生涩的概念,甚至还可以间接地熏陶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意识。相信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后,当再次提问这个问题,学生的掌握情况会非常扎实,不会出现搞混的情况。

另外,我觉得,可以从历史教师本身的个人魅力入手。提高历史老师的个人修养,通过各种渠道向葛剑雄、史念海等历史界著名学者们学习他们对待历史的认真态度,以及向纪连海、袁腾飞等历史界著名的教育家们学习他们教授历史课的经验和叙述历史的方法。我始终相信:一个学生首先必须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以及喜欢他所教授的这门学科。高中教师必须做到先提高自己再融洽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当从自己学生各自不同的实际出发,寻找绝好的方法,尽快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学习过渡,使学生喜爱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

由于初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多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更强调记忆,因此,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比较简单。再加上学生一直养成的学习文科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因而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也沿用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重记轻思的现象十分突出。

为了纠正学生这种在初中养成的错误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高中历史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必须将初高中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

1.注意强调史实的整理和归纳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涵盖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初中时期学生的知识往往是零碎和不完整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顺序理清线索。在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理线索的时候,肯定是觉得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用联想法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如:记忆历史大事的年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可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现实的敏感的信息,展开联想思维,联想记忆。如:这届高一新生入学是公元2009年,也是建国60周年大庆。利用这一信息,用周年联想记事法衔接初高中知识,展开联想思维,完成以下的知识构建: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919年,中国爆发。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79年,中美建交。

1989年,1月15日中国公布《香港基本法》草案。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这样,一系列初、高中历史中难记的中外大事和年代,运用了联想的学习方法,成为了一个体系,就变得容易记忆和理解了。经过几次训练后,逐渐地让学生丢掉教师这根“拐杖”,学会自己走路,那时,学生会由于学习得法,取得历史学习的成功,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也就慢慢地喜欢上了历史。

2.必须注意史论相结合

现在学生的学习,更多局限于史实的记忆。但是,真正要学好历史,光记住一些年代事件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做到“论从史出,以史带论”。这就是要对史实进行科学翔实的分析,认识现象后面的本质,最后得出结论。比如说,在讲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看课后的小字关于江浙地区棉纺织业在鸦片战争前后的销售变化情况,从中得出结论: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逐步解体。进而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说明了什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客观地看待鸦片战争的发生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指导要求学生,在继承衔接初中时期记忆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有个关于成功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这个公式指明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对于学业来说,Y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有助于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和积累,是送给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把开启历史知识宝库、开启思维灵感的金钥匙。也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成才创造了条件。

四、教学内容重复和强化的问题

历史教学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载。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间接性、阶段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材与历史本身相比,往往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上有可能大致相同,但在深度上却有天壤之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内容往往比较简单和直接,主要内容还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史实性的东西,比如说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这些内容在初中的教学中往往只需要学生记住史实或者稍作评论即可,学生也往往不加深入地探讨。而高中的历史教学就要求学生透过这一历史的现象揭示隐藏在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不忽视课后练习题,以题为目,边讲边练

教材上的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以教材为依据,培养思维能力,是课堂训练的重点,在讲授上随机训练,即练即答,注重材料解析能力、评价归纳能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点化中领悟,在积累中提高。

2.教师亲自精选精编系列习题,最好一节一练,主客观题型都有,知识覆盖面宽,能力层次全,数量适当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也便于学生提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处理好每一堂课,保证留下5~10分钟让学生随堂做,趁热打铁,当堂抽查,天天坚持,积零为整,高一阶段必将为高二、高三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教师在新课中还可以引进科研新成果、新观点、新信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大胆抛弃陈旧、片面的观点,确保学生首次得到的知识就是完整的、科学的,并使学生学会对历史教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探究、认识历史,变知识灌输为智能开发,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强的基础学科——历史,更应该做好初高中新教材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教育的顺利过渡,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