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共交通数字化集锦9篇

时间:2024-03-19 14:40:51

公共交通数字化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1

关键词:数字文化馆;建设;思考

文化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是抓调研。摸清基层文化现状、家底;二是抓培训。抓好文化馆、站、室业务骨干、文化志愿者、社会文化骨干的培训培养;三是抓特色。研究和培育能够发挥本地最大优势、具有本地浓厚特色的项目;四是抓示范。培育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五是抓交流。通过建立网络、创办刊物、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六是抓社团。不断提高馆办社团质量;七是抓品牌。打造格调高雅、创意新颖、亮点特点突出的文化活动;八是抓制度建设。配合和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规章制度;九是抓规划。配合和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方式、手段、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增值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

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公共文化环境都面临着被信息技术彻底颠覆和改变的局面。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由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向数字化服务改变。按照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这些需求变化,建设一个全区文化馆统一使用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加快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基层为重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构建体现时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现代群艺馆文化馆服务体系,实现我市文化馆服务的均等化和高效化,除了实体场馆和阵地的建设,必须要有强大的后台管理运行维护,才能切实。

适应时代的发展,2011年,文化部在第三次评估定级时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列入评估标准;紧接着,在全国示范区建设的“创建标准”中第一次提出“数字化文化馆”的概念。自此开始,蛰伏已久的数字文化馆借助瞬息万变的网络数字力量开始了数字化变革,数字文化馆建设在全国范围各地落地开花,尤其是在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取得了诸多创新型数字文化成果。

作为北疆地区特色文化领航者,时刻保持时代敏感度,我区在2016年3月,快速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指引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改革,提升自我,不断进步。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深刻理解文件精髓,组织调研工作,深挖当前文化服务和工作中遇到的“痛点”。一是缺乏总分馆建设概念;二是馆方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力薄弱;三是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并针对“痛点”进行全方位分析总结。在调研分析为基础,为有效实现我区的全民艺术普及和数字文化服务的全覆盖,达到内蒙古全区数字公共文化馆馆通、站站通、人人通。

为扎实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及“互联网+”思维在文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呈现数字文化服务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式,应尽快启动覆盖全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是制定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以建立全区性的、标准统一的、覆盖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包括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社会组织和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文化馆服务体系为目标。

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选取一家具有过硬资质,业绩良好的软件公司,来设计和制定全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标准工作。文化馆数字化标准是在采集、处理、交换、用户访问、传输过程中的统一规范,是实现全区数字文化馆资源共享和数字化系统得到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国家标准、文化部标准、行业标准等,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建设和完善全区的各项标准并给出数字化分类编码规格说明书,形成一套符合自治区自身实际的数字化标准。具体的标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标准:包括文化馆数字化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与规范。应用标准:包括文化馆各种体系数字化应用方面的标准,主要有数据元、代码、资源采集和流程控制等方面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包括文化馆各种为体系数字化应用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标准。主要有信息交换平台、资源采集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方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为数字化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为数字化提供基础通信平台的标准。主要有基础通讯平台工程建设标准、网络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标准。 管理标准:包括为数字文化馆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数字化工程验收和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经费预算标准:包括为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采购各类数字化设备、软件、服务等项目中,经费使用的决策、实施、监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和预算管理。

二是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完成数字文化馆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总体思路要求,对全区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业务部门进行调研,梳理各项业务工作,设计全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整体框架、技术架构和业务体系,并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各方面专家全面论证,最终落实成一个具有可操作的全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方案。

三是选择试点单位进行方案测试。在建设方案的指导下,在全区选取试点单位,在小范围内先建设一个用来测试方案可行性的数字化体系,在不断的运行测试中修改和调整各种设计标准和技术标准。

四是推广应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和{整后,各项标准和技术都适合文化馆数字化的要求后,完善全区文化馆数字化实施方案,在全区分层次的在各级文化部门进行推广和应用。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2

一般来说,以政府机构与公众及私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为准,政府管理方式发展至今经历了信息、交互、提交和交易这四个阶段[1](见表1)。目前处于交易阶段,这一阶段政府管理方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与公共服务提供,而是政府信息、服务的融合,公众通过政府信息平台能够更方便进入一个多机构、多服务的政府管理系统。这也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关注政策或战略的制定,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全面在线服务媒介,而且能够借助外部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些活动。这一阶段,受众能够全面与政府服务机构交互,享受全面和制定式的信息及公共服务。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不断完善的系统,丰富的信息、交易平台及多媒介是主要的特征。交易阶段的政府管理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显著的数字及多极化特征,因此,这一阶段的政府也被成为“数字政府”。数字政府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美国得克萨斯州数字政府规划中将数字政府明确定义为:“各级政府与公众、企业之间借助电子通信技术开展的政府活动,包括: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和购买,产生及接受(政府)指令,提供及获取信息以及完成金融交易”。[2]

数字政府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革命最后的实践,成为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更倾向于归入后新公共管理理论。 最早的数字政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一份关于21世纪迈向数字政府的报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指导美国联邦政府利用Internet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透明度,由此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效数字政府的理念雏形,随后发展迅猛并得到推广和应用。仅1997年,世界范围内有1915个中央级政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政府公共网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这一数字增长到9363个,美国以拥有403家政府公共服务网站(这里,仅以数量计,不论服务质量)独霸数字政府发展鳌头,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葡萄牙及丹麦等。Gartner将数字政府的特征概括为:“数字政府,即通过各种技术、网络及新媒体发展,推动政府机构内部及社会外部的连续转型,从而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最优化的结果”,其实质是政府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公共化和透明化。[4]Pardo进一步概况了数字政府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主要功能:(1)公众获知政府信息更加便利;(2)更加清晰地遵守一般性规则;(3)公众借助政府提供的数字平台和公共协助更有效地取得个人利益;(4)政府之间活动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活动的便利和公开;(5)政府对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融合;(6)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更广泛性。[5]数字政府将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形成“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公众”三位一体的“数字社会”。Fang将数字政府的交互内容概况为八种:政府—市民,市民—政府,政府—企业,企业—政府,政府—政府供职人员,政府—政府,政府—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政府。数字政府的建立需要重视其中的五种关系:市民—政府,企业—政府,政府—政府,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政府供职人员。[6]

具体来看,首先,市民—政府的关系反映了公众个人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与服务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发放有关许可和执照,如驾驶许可,渔业许可等,不仅包括纳税人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税费支付,也应该囊括政府对纳税人的退税等服务。其次,企业—政府的关系主要是企业、商务活动及合作组织对政府提供服务的需求,包括营业许可,用工信息及经营选址等服务。最后,政府—政府,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政府供职人员的这三种关系源于其三者相互之间及其内部机构及政府供职人员提供与完善政府服务的要求,包括政府公务活动、政府采购、政府内部资金转移及其他相关的服务。目前,数字政府的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于市民—政府,企业—政府,政府—政府这三种关系之间,尤其是前两种服务需求较大,发展较快。[7]根据上述八种关系,多极数字管理体系的运行机理可以展示为图2。如图2所示,城市数字管理系统是不同机构与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内外部联动的“开放式循环”,其中内部的信息双向流动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这两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外部信息流动分支包括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传递,这里,地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本级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联通,更重要的是公众及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活动进行传递和解读,因此,地方政府在整个数字整合系统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央政府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这显示出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管理系统不仅提供了公众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需要的信息及服务来源,而且是贯通中央政府信息上下流动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地方政府实施的城市管理系统,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及政策才能得到顺畅的和贯彻,意味着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统,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众及企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二、全国省会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构建的综合比较

根据城市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选择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情况、城市管理专门机构的设立、城市管理专门条例或规定颁布情况、城市管理分类规章及制度颁布实施情况以及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的数字城市管理体系进行了比较。(1)从拥有政府门户网站情况看,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无一例外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提供有关政府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信息、重大事件、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近期工作进展、公共服务信息等一系列浏览和查询服务,并提供政府直属机构及各相关部门的链接,实现了政府信息与机构的互通互联,体现出政府信息化建设初步成功和“数字城市”打造的前期成果。(2)从颁布专门性城市管理条例情况看,除天津和长沙外,其余城市都没有出台相应的城市管理专门条例,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统领性的城市管理条例出台势在必行,其颁布实施将有助于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为未来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创造必要条件。(3)从城市管理分类条例或规定实施情况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管理和园林绿化管理规定实施情况最好,除乌鲁木齐和兰州外其他城市都有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市政管理规定仅长春和乌鲁木齐没有,园林绿化管理规定没有出台实施的是石家庄和兰州。(4)从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成都和昆明都已经启动,其中重庆和成都不仅较早推行实施了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此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来看,有两项指标没有体现的为北京、重庆、南昌、杭州、南京、合肥和广州;表现较好、仅有一个指标没有达到的城市包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和长沙;而表现最突出,所有指标都有所作为的是天津,显示了天津市近年来对城市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强调落实获得的良好成效。通过对全国省会城市管理体系的综合比较,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从管理主体上看,政府仍是城市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及承担者,目前通过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城市较少,政府管理城市的任务艰巨且过于繁杂,无法完全发挥其最重要的市场维护和监督职能,管理主体过于单一,不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管理运行效率。(2)从管理技术上看,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仅在几个城市得到应用,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制约“柔性化”城市管理的转变及发展。(3)从管理手段上看,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市容环境管理、旧城区改造管理、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管理、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的城市管理运行系统整合仍需时日,不同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完善与修订城市专门性管理条例、加强城市管理资源整合和配置的问题。(4)从管理目标上看,城市管理目标的法制化是保证其实现的首要因素,我国法制化的城市管理体系虽已起步,但进展较慢,目前还没有城市形成较成熟的城市管理法典,管理目标多体现为政府短期政策目标,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形成的固定化城市管理目标仍是未来政府城市管理活动的努力方向。

三、建立多极数字城市公共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1•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结构。加快引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主体城市治理结构,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这种三元治理结构中,政府是组织者和指挥者,其行为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有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效益;社会公众作为基础通过公开与不公开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推动城市管理机制内生化转变。[8]其中,政府突出其统领与指导作用,企业突出其专业与独立作用,社会突出其监督与制衡作用,完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造,对于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自然垄断产品,建立严厉的政府监督下的市场供给体制,对于共有资源或纯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给专业的建造者或经营者,提供高效高质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9]

2•运用先进数字信息管理技术提升“数字城市”水平。“数字城市”提供给城市管理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使城市管理各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作为其中重要组成的“数字城管”,更是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适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加工处理,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和职能履行服务。[10]目前,“数字城管”已发展到城市部件管理和万米单元网格相结合的阶段,初步实现对城市管理对象的定量、定性和定位,为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基础的数据保障。因此,应加快建立市区两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推进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从市区两级完成城市部件管理和万米单元网格的整合互通,在技术上保证城市管理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推进城市管理资源和管理体系整合。城市管理运行系统内容繁杂,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城市旧城区改造管理、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多,牵涉面广,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整合管理资源、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标。继续加快建设城市交通诱导信息系统,建立ITS(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大范围和密集的信息交换及集成,组织管理交通运输,缓解交通拥阻,提高出行质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快速应急管理,建设快速抢险信息系统,形成突发环境、安全及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11]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已完成突发环境、安全与灾害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但具体的处理流程及机制设计还未落实,应急与预警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进一步加快应急处理流程及机制设计,并建立统一指挥与调度体系,保证各区域应急资源、信息之间的统筹调配。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3

“数字芜湖”迎长三角新机遇

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共享和地理信息资源整合,是现阶段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数字芜湖”建设的出发点。芜湖市信息化办公室总工程师承孝敏介绍说,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芜湖市政府许多部门涉及空间地理信息的应用越来越多,由地理基础底图不统一、重复建设明显、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方式等带来的问题逐步暴露,各应用系统间各种空间信息的整合共享和互操作性非常困难,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低下,逐渐形成许多“信息孤岛”。

芜湖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解决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它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于一体,涵盖了芜湖市全城区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以及城管、安监、公交、公众导航、2.5维社区楼宇等专题数据库等,实现了与芜湖政府、企业和社会信息化紧密结合,将成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市级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过去芜湖各级政府办事大厅中所有办事柜台都是按业务分开设置,造成了对软硬件设施的浪费;而现在芜湖的行政办公网络就是“两条线、三张网”,所有柜台都能够完整受理老百姓的日常业务,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再如公交行业,“以前芜湖有些城市公交车转个弯就能把整车人甩到一边去,而现在我们一辆公交车上安装了三个视频监控,通过芜湖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和GPS可以对公交车的行驶位置、行驶速度进行监测,还能对某一个站点的公交数量进行规划调度”,承孝敏表示,即使交通管理部门管不到的地方,芜湖智能公交系统通过调用共享平台的空间数据,也能轻松解决实际的管理难题。

“今年芜湖数字城管地理信息系统将覆盖1000多平方公里的整个市域范围。”据承孝敏介绍,“数字城管”是芜湖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切入点,也是构建“数字芜湖”的基础。作为全省第一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项目,基于SuperMap GIS开发的芜湖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被业界专家称为中国中部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典范。自系统运行以来,芜湖市交通管理局整合了市直22个部门单位、市区26个街办、126个社区的处置力量,初步形成了协同联动的“大城管”格局,使城市管理工作达到全过程控制、全行业覆盖和全社会管理的形态,提升了芜湖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芜湖市污水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服务于政府管理、规划设计、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运行管理等部门。由于芜湖市污水设施的建设管理涉及污水办、市政处、开发区、区建委等众多部门,存在“多头设计、多头施工、多头管理”的情况,信息化建设程度和管网及设施管理效率都不高。芜湖市污水管理信息系统基于SuperMap GIS平台,建成后将涵盖全市所有污水管网、泵站及污水处理厂,可对污水排放与处理过程进行一体化管理和监测,实现水质监控、数据采集处理、业务流程再造、管网动态管理等功能,并可实现预警预报、部门联动、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目前正在与芜湖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对接准备工作,成功对接后将实现对污水管网管理的动态监管,帮助促进市政污水管理系统的梳理完善,还将广泛服务于城管、环保、应急等领域,以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健康发展。

把整个房子搭建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以房定人,以人联系全市各个部门,以全市各个部门的信息作为共享,是芜湖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推广特色。芜湖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建成运营,为探索芜湖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建设全新模式提供了基础。系统采用SuperMap GIS构建,主要集成了产权产籍管理、统计分析与信息、智能辅助和决策子系统、税费一体化及票据管理等十个子系统,将图、属、档、簿四者有机结合,实现了以图管房,形成了房地产信息的全局共享,满足了房管局所有下属单位及部门的办公应用网络化、业务处理智能化需求,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开启数字政务模式

“政府效率低下的根源,是没有手段、没有纽带、没有平台”。承孝敏总工师表示,原来社区工作者每人一年要跑破多少双鞋子,磨破多少张嘴皮,坐在办事大厅里的工作人员每天要重复回答多少遍问题,“刚介绍一遍,马上又来一户还得再回答一遍”。数字城市的建设核心就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地理信息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城市的人性化、节约化、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以共享平台为基础,将政府、企业、公众的各种应用嫁接在共享平台上,在芜湖形成基于政务信息应用的产业集聚,做好整个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是我们开展地理信息建设的终极目标”。现在芜湖已实现由政府“花钱、管事、管人”向“花钱、养事、买服务”的转变,各个部门基于共享平台不断更新和挖掘各自领域的地理信息资源,共同开启了“数字芜湖”的全新服务模式。据悉,借助芜湖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支撑,芜湖市居民综合服务平台已经于6月底上线,老百姓对芜湖的衣、食、住、行、购、游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交互设计

前言:

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公共艺术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与一般环境雕塑不同,其与城市发展存在密切系。交互原本与艺术无关,但将其引入到艺术当中,其与艺术数字化发展进程密不可分。凭借着数字化先进性、现代性优势,使得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导致以往艺术神圣性黯然失色。

一、我国公共艺术设计应用现状

建国初期,当代公共艺术开始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改革开放后,以首都机场壁画为主的公共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雕等公共艺术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当时,公共艺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区,缺少互动性设计。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对公共艺术需求量也随之增加[1]。上个世纪末期,国内城市公共艺术以城市雕塑为主,其次为壁画,题材非常丰富,如英雄人物、神话传说、生活场景等,表现手法多元,这些公共艺术放置在某一固定地点,呈现给大众。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出现并应用,对城市雕塑影响明显,以往城市雕塑设计是艺术家先用雕塑泥做初稿后,确定方案放大比例,通过石膏、铸铜等材料完成设计。而数字化技术支持下,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使用三维立体雕刻设备,能够将作品直接输出。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公共艺术发展与实现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无论是材料、还是手法都更胜传统公共艺术一筹。

二、基于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分析

交互概念具有广泛性特点,存在于不同主体逐渐。艺术创作中,作者与观众之间相互作用也是一种互动。传统艺术创设中,作者与受众之间处于单向传输,缺乏参与性。而交互性艺术鼓励客体参与,作者形态的转变会随着参与者的需求发生变化。

(一)机械式互动设计

机械式互动,是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初,给受众的空间,使得人们能够零距离触摸,甚至可以“动”它,从原来的架上艺术,与公众真实走到一起。作为交互的开始,机械式使得艺术家将创作目标头像了受众,而非视觉艺术开始,更多的是与人发生交流,更加人性化[2]。如《1986公路游行圣歌》,是为世界博览会场馆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群,作者将人们生活常见的交通工具按照既定比例转变为雕塑,给人们一种非常亲切的感受。机械式互动设计方法难度较低,且与传统艺术形式结合最为密切,大众接受度高,较为适用于经济、科技不够发达的地区。

(二)体验式互动设计

体验式互动较机械式互动有了巨大的突破,拆除保护围栏公共艺术互动形式,更多的是让公众参与到作品中,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它,使得普通公民能够感受到艺术的乐趣,进一步深入理解公共艺术互动内涵。体验式互动需要现代技术的大力支持,运用空间来营造、烘托的气氛,使得观众能够在此情境中产生无尽的想象,感知视觉、声音等[3]。体验式互动艺术创作的作品,对受众包容度更高,这种互动不但要求观众要用眼睛去看,还要充分调动受众全部感官,打破受众惯性思维,在交互过程中强化受众对作品情感的感受。

(三)创作式互动设计

创作式互动,是公众积极参与到作品创作当中,而非单纯的体验作品创作结果。作者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想法融入其中。这种设计方式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如在布鲁斯瑙曼创作的《录像走廊》中,作者以人体工学作为基础,当观众进入后,作者将受众作为变量纳入到作品创作中,使得作品与受众充分融合,将装置作品互动性提上了日程。创作式交互方式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如杭州举办的“感恩之乐”等主题大型公共空间互动创作活动,吸引了大量具备美术基础的少年儿童及美院教师共同参与,在公众参与的同时,鼓励公共艺术真正进入公众群体当中,实现良好的交互目标。

(四)虚拟式互动设计

虚拟式互动设计,是人对虚拟环境内物体操作后,从环境中获得相应的反馈程度。该交互设计体现在视觉层面,艺术作品能够随着人的视线、动作变化而变化,不断随机地产生全新的图象,使得受众能够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变化情况,好比真实世界一般,如公共艺术作品中,喷水、外形、颜色等要素的变化,身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渗透》作品中,作者采用虚拟式互动,创建了交互环境,受众通过虚拟现实装置,根据布满传感器的背心实现导航,捕捉受众呼吸、运动等,将相应的信息传递给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受众能够感受到自身身心状态,且交互性更强,是受众自身反应产生的结果,更具独特性,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目前,我国公共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鲜明风格。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建设,对于公共艺术的创作给予了足够关注。新时代,在城市公共艺术交互设计中,要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将受众与作品充分整合到一起,从而促进城市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沈海晖.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应用前景探讨――以江西城市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4,(06):242.

[2]舒悦.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探究[J].包装工程,2016,(12):93-96.

[3]张爽,曹仁宇.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J].美术大观,2017,(01):136-137.

作者简介:

韩鹏飞(1985.6),男,山东,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5

关键词: SOA架构;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它是一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或面向服务的架构的简称,是一种软件架构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论。即为了解决Internet环境下对不同业务系统进行有机集成,将业务系统程序中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已定义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实现该系统下的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和各种服务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和共享。这套软件架构能够随着业务的变化而灵活地结合成新的软件,共同服务于整个业务体系,实现服务价值的最大化[1]。

1 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

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实现以服务为导向的校园各类应用软件高效集成和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学生、教师、行政办公人员、学生家长、来访用户及相关应用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为高校领导提供智能决策分析的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1.1 SOA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架构。在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院校先后开发了不同的和个应用系统,但由于开发时的局限性,使得同一校院落内的多个系统的数据不能相互共享,给管理和使用带来了诸多麻烦,往往会出现各个不同系统的同一项数据的不一致。从面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其重点是解决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同厂家、不同产品、不同运行环境、不同开发工具开发的应用系统的零乱性、松散型和低耦合的集成,提高数据的共享度和有效性[2]。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的组成框架如下图所示。

整个系统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具有一个统一、开放、安全和可管理的信息门户平台;二是以门户的方式提供的N个学校业务应用系统;三是有一个提供各业务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的数据中心平台。各个系统通过一个高性能、可容错的、关键业务负载均衡、安全有较强扩展能力的硬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形成一个全方位、整体性、多层次、有扩展能力、易维护、易管理的安全体系,实现应用系统的可扩展性,从而既能有效实现校园的信息化管理,为师生教学提供各项相应的服务,还能使整个校园系统有效共享各类信息资源,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3]。

1.2 SOA架构的信息标准。SOA架构的核心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合国际、国家、教育部和行业标准的,能够用语规范学校系统长期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学校信息标准。只有建立了一套共同遵守的统一规范的信息标准,才能够实现学校内部各个不同的业务系统进行组件化和实现数据共享化,从而实现学校内不同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数据相互调用功能服务,从而能极大地提高学校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重复使用率,保证了各个业务数据的唯一性,同时也提高了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的可扩展性,最终可降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资和由此带来的建设风险。

信息标准的建设应遵循以下思路:涉及到国家和教育部已颁发的标准,要采用已颁发的标准;设计到学校关于信息管理已经办法执行的标准,要采用学校已颁发的执行标准;在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从学校实际应用需求出发考虑,同时兼顾以后发展;最后信息标准要实现可维护。而数据标准的建设将从两个维度来进行梳理,一个面向主体对象的人(学生或老师)、财、物,一个是面向管理、教学、科研、生活。如学校管理数据子集、学生管理数据子集、教学管理数据子集、教职工管理数据子集、科研管理数据子集、财务管理数据子集、资产和设备管理数据子集、办公管理数据子集、校友管理数据子集。

2 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建设的内容

基于SOA架构的教学化校园信息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是公共支撑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三大部分。

一是做好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公共支撑平台是SOA架构的核心,它包含七大平台建设:网络硬件支撑平台、软件支撑平台、信息标准、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和公共通讯平台。软件支撑平台主要包含数据库、应用服务器、身份认证、门户等;信息标准建设包含数据标准、软硬件平台标准及开发规范、信息集成和交换标准与规范、信息管理规范;统一信息门户平台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等提供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对学校内统一用户的管理(LDAP)、单点登入、认证与授权管理、访问控制、审计与监控;数据中心平台包含数据中心库、数据交换配置、数据交换(数据抽取与订阅)、师生数字档案、数据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报表等;公共通讯平台是指邮件、短信、即时信息、通知公告等功能的管理[4]。

二是做好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灵魂,它决定着学校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关键。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应有若干个不同的应用系统,如OA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学团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图文信息管理系统、各类教学资源库及教学系统等,各应用系统在统一认证平台(SSO)的引导下,完成全校各部门应用系统的界面集成,实现应用导航。另外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以满足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三是做好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包括: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数字化学术资源库、企业信息资源库、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网络教学平台等。

3 SOA架构的公共平台建设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6

重庆市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整合城市管理资源,规范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行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量化管理标准,构建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发现和处置,城市管理部件、城市管理事件相关信息,并对处置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的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市管理部件是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等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

本办法所称城市管理事件是指人为或者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者破坏,需要城市管理有关专业部门处理,使之恢复正常的现象和行为。

第四条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行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及时处置的原则。

第五条 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全市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建设和协调运行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日常工作由其所属市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机构承担。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含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新区、开发区、园区等管理机构,下同)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辖区)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自治县)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实施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

市政公用、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交通、供水排水、油气加注、电力、燃气、通信、邮政、消防等城市管理部件的所有人、管理人和管理维护单位(以下统称公共服务单位)应当履行管理维护义务,负责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组织编制全市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市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辖区)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规划,经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 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更新升级等所需资金投入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八条 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标准和规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信息采集、立案、处置、结案等地方标准和规范。

第九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具有兼容性和可拓展性,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城市管理有关单位建设的地理信息、应急指挥、公共安全视频、交通管理、地下管网等系统共享资源。

第十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备适当的信息采集、坐席话务、技术维护等专业人员,保障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等公众服务平台,纳入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24小时接受公众咨询,受理举报、投诉。

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标准和规范,组织进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以及区域单元网格划分等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对象的综合普查。相关单位应当提供真实、准确的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基础信息。

承担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综合普查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资质和业务范围的规定。

第十二条 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综合普查数据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适时更新。

第十三条 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问题处置,由其所有人、管理人或者管理维护单位负责。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单位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置责任进行划分,确定处置责任单位。

处置责任单位不明确的,由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协调确定处置责任单位;跨区县的,由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协调确定处置责任单位。

第十四条 处置责任单位应当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和日常处置方案。

第十五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机构应当通过日常巡查、系统监控等方法采集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等城市管理问题信息并及时传输至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采集应当符合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标准以及信息采集规范,依法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对收到的城市管理问题信息,应当依照立案标准判别立案。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处置责任划分、处置标准和时限,将立案任务及时派遣到处置责任单位。

处置责任单位为公共服务单位的,市政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当同步告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公共服务单位及时处置。

出现突发事件暂无法确定处置责任单位的,由所在地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先行派遣相关单位实施应急处置。

第十八条 处置责任单位接到处置任务后,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并按照处置规范要求向派遣任务的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反馈处置情况。

第十九条 设在城市道路范围内的消防、公共交通、园林绿化、油气加注、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电视等设施附属的各类井盖、箱罐、杆柱、管线丢失、损坏、标志不清或者影响车辆、行人安全的,由市政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处置责任单位立即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在24小时内进行补充、修复或移除。

第二十条 处置责任单位未及时有效处置所承担的派遣任务的,由市政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处置。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造成较大影响的,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通报。

第二十一条 处置责任单位完成处置后应当向任务派遣单位结案。经核查符合结案标准的,予以结案;不符合结案标准的,任务派遣单位应当再次派遣相关单位重新处置。

第二十二条 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处置和结案情况进行统计,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处置责任单位处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情况和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效能考核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 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城市管理问题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权机关按照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有关机关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十六条 威胁、恐吓、侮辱信息采集员或者采取暴力手段致使信息采集人员的人身受到伤害以及盗窃、抢夺、毁损信息采集器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以外实行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的区域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数字化城市战略要点1.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是实现数字城市的战略准备

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设计可以表达倩息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数字覆盖率、数字分辨率、数字传输速率和数字鸿沟差异率,是任何一个城市进入数字城市的先决条件和战略准备。一个城市的数字化水平,首先取决于它的息获取能力,以及与该能力有充分联系的信息产生、信息传递和信息应用等各个环节。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其中心始终围绕着城市对于信息获取总能力的持续提高。

对于一个高效、便捷、动态的数字城市建设而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居于战略基础地位,这事实上是一个联系着航天(外空间)、航空、地面、地下的立体网络,该网络通过各类传感器、各类凋制解凋装置、各类接受通道、各类应用终端、各类反馈系统、各类自动识别系统和各类虚拟现实中心等组成,从各类信号(包括卫星信号)接收、图形图像处理、光纤传输网络、超大型计算机枢纽同常规的社会、经济、环境统计资料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了不断更新的技术进步,也包括了不断提高的城市管理水平,同时还牵涉到城市立法与决策的相应转换,从而为信息城市数字化水平的整体提高,编制出高质量的发展蓝图。同时,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作为最必要的战略准备,还必须针对每个城市的自身特点及城市的发展方向,严格地从空间布局、网络构建、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信息安全和效能评估诸多方面,做出与传统城市规划相连接的整体思考。

2.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

一个城市的信息化程度,从源头上取决于该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容量、速度、便捷牲、可靠性、可更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从宏观上去考察,一个数字城市的基础数据库至少应包括以下10项内容:

(1)数字人口(户籍)管理:针对衡量城市人口整体状况的各项基本指标,特别是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动态变化、个人身份识别、个人信用档案、人的户籍管理、人的基本生理指标、人的职业流动等,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应当有全面的记录。

(2)数字土地(地籍)管理:主要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图形、地产价格及其动态变化、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动态变化等,一直到门牌、户型、街道、城市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讯、自来水及排污管道等)的动态记录和识别。

(3)数字经济管理:主要针对贸易、企业、工商等的经济增长、统计报表等,做出实时的记录和存储。

(4)数字金融管理:涉及政府、企业、国际贸易、股票交易、债券、保险、投资、个人信用、供销支付等的电子管理。

(5)数字社区管理:对每一个社区的家庭、健康、教育、娱乐、社区活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等,做出系统的记录。

(6)数字环境管理:对于城市中环境污染源、治理状况、环保设施、环保产业以及城市生态、城市绿化、城市园林等的系统档案。

(7)数字文化管理:包括网络敦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图书、数字出版、数字新闻、多媒体娱乐等。

(8)数字交通管理:立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交通网络管理。

(9)数字灾害管理:城市火灾、洪灾、风灾、地震、交通灾害、管道泄露、地面沉降等。

(10)数字犯罪管理:城市安全、罪犯识别等。

通过以上10大类的城市数据库建设,将为促进数字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加速电子政府的建设,应当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主导

数字城市建设中,电子政府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施政水平,优化服务功能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实现公正廉洁和有效监督重要工具。因此,数字政府是数字城市建设中占有战略主导地位的一项任务。

在全世界各国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大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均被列为数字用的第一位。同传统定义下的政府运作相比,电子政府可以认为是行政管理的一场革命性变化。在数字城市中的计算机、数据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电子政府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和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通过过这个平台,引导城市管理迈向更加快速、更加高效和更加智能的台阶。政府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它肩负着对整个社会导向、协调、控制、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进步、城市文化的繁荣、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等,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城市中,政府执行上述功能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广泛收集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在进行加工整理和方案预演后,向公众有关指令性的、调控性的、解释性的和服务性的高等级信息集合,同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收集到社会反馈的广泛信息,以便于对高等级信息进行修正和优化。鉴于这些原因,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一向把电子政府作为数字城市的神经、中枢去建设,它将打破现有行政机构的人为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突破时间限制(如现行的8小时工作制)、空间限制(如现行的严格属地原则)、流程限制(如现行的必须一级对一级的转送)、暗箱限制(如现行的关系寻租、政治寻租等),达到政务公开、采购公开、管理公开和服务公开。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7

电子服务是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基于公共服务需要的升华,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电子服务能提供包

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软件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服务。通过电子服务外包等方式,可以帮助政府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公民满意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进程的日益普及与提高,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是一个电视大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有其广阔的前景。政府借助于现有数字电视平台进行电子服务,可以说是一种节省成本、方便快捷的选择。

电子服务是一种基于数字电视现有的传输平台来传送信息、获取反馈的服务,它以政府或企业为主体,构建跨部门协同工作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与数据交互,使公众能方便地在任何空间与时间享受政府或企业的各项服务。政府电子服务即借助电子手段来创新政府的服务,以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电子服务除了借助网络,即互联网服务外,也可以借助现有的网络资源和数字电视来进行。数字电视是指采用数字技术将活动图像和声音等信号进行编码、压缩等处理,经存储或实时广播后,供用户接收、播放的电视系统。数字电视是一个广受关注且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行业,数字电视的发展对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电子服务具有传统服务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例如方便快捷、节省时间、扩大服务使用者的选择范围、降低服务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增进服务提供者与服务使用者的关系等。数字电视是当前IT产业的热点,作为一项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开播的信息服务,它融合了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络等众多技术。随着数字电视近几年的发展,交互式电视越来越受重视。交互式电视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动功能,包括电子节目指南、视频点播、股票信息、互动游戏等。

以数字电视为平台发展我国电子服务的可行性

基于数字电视这个平台进行传播与沟通,以此作为政府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电子服务的窗口,能够更好地适应公众意识的日益提升,满足公众的期望,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等。通过与数字电视结合,推动电子服务的发展,最终实现公民为政府建言献策、政府与公民及社区进行互动的效果。

国家政策加快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我国提出“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和覆盖全国的数字电视网”,已将数字电视推广、应用和产业链建设列为重大工程。这表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产业与数字电视产业已势在必行。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必将促使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必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带给我们更加现代化的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和精神生活的巨大丰富。

符合传统习惯。公民习惯于使用电视机,通过数字电视遥控器直接与政府沟通,增加了联系的便捷性;另外,借助数字电视可以进行多种活动,还可直接与因特网连接,作为个人电脑使用。这些交互式的节目和服务改变了用户以往被动的收视,由此变为主动选择收视,这些将给用户带来一种全新的收看电视的感受,极大地激发起用户对数字电视的兴趣,自然也会关注政府在上面推广的电子服务相关信息了。

数字电视信号稳定、服务方便。公众对数字电视比较认可,数字信号输出稳定可靠,能够保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和多次复制、转发中保持原有的质量。尤其是功能中已经有了电子邮件功能,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政府去推广,号召公民充分利用电子邮件来实现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数字化和双向化后,数字电视平台也具有了以电视为终端平台的网络购物及支付能力,电视的大众性将会让更多的用户去充分体验和使用以数字电视平台为技术基础的网络购物服务。

数字电视的交互性。数字电视所能给我们提供的功能、用途也必将改变我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它可以提供给用户交互的、全新的业务体验,同时也便于人们接受。目前来看,数字电视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就是视频点播。传用户所需,看用户所点,提高了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针对性。数字电视还提供了其他服务,如数据传送、图文广播、上网服务等。用户能够使用电视进行股票交易、信息查询、网上冲浪等活动,使电视被赋予了新的用途,扩展了电视的功能,把电视从一个封闭型的窗户变成了交流型的窗口。

数字电视与电子服务的紧密联系。数字电视是推广电子服务的重要平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借用数字电视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电子服务,占有率比较快,易于接受。我国人均数字电视拥有量远远高于电脑的拥有量,这更利于政府政策的传播,利于双方之间的沟通。当今是一个一切都被信息化的社会,人们迅猛增长的信息需求给广电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开发新的业务是广电行业一个自我腾飞和实现的契机。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将作为一种并列的传播途径实现和民众的沟通、交流。

如何借助数字电视进行电子服务

数字电视是当前的主流方向,广电总局将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数字电视扩张趋势是势不可当的,它可以通过有线、无线、卫星以及物理媒介硬件等多种方式的传输手段将多媒体综合信息传送给广大用户。

构建系统平台,明确服务项目。在数字电视的遥控器上添加一个菜单――“电子服务”。该菜单具有下设菜单,如电子政务、电子医疗、数字社区等。以公开竞标的方式,由软件运营商提供符合相关功能的软件,政府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数字电视的服务器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数字电视中的电子服务平台向政府传递所需的服务。用户只需按动遥控器上的键选择需要的功能,就可以实现与政府服务的交互。

这个平台的构成为软件供应商、软件运营商、系统交互平台、用户和服务项目。其中,用户通过遥控器发送请求,然后系统处理,从共享库中找到和其匹配的信息,反馈给用户。数字电视管理信息化整合平台为各部门的系统基本信息和分析数据提供交换、汇总、分析、加工的区域性的整合平台,可对整个系统网络进行管理,也是电子服务信息化最终成果的形成者和输出者。在管理信息整合平台上,数字电视共享数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共享层次(即一些基础信息);第二个层次是目录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一些具体的实时性的业务信息,应由部门自己管理和使用。在具体业务上,管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与各部门的系统之间不存在任何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各部门系统各司其职,不必向整合平台提供。软件运营商和软件供应商要保证系统平台工作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政府在借助数字电视进行电子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把好系统运营商的质量关。软件系统提供者设计的软件系统能及时更新相关的信息、升级软件系统,而且要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医疗、数字社区、地域特色等板块的内容,这些具体操作一定要简单、易懂,方便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操作。

服务项目简述。电子政务既包括各个省市区之间的共享信息,也包括电子政务机构与其他部门间的共享信息,这些信息统一发送给数字电视平台,由它进行统一管理。谁需要,谁就利用电子服务的功能,通过相关的途径取得。电子商务活动由各个企业进行,电子金融由银行提供,电子交通由交通部门进行,数字教育由教育部门提供,这样就形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交通部门与交通部门之间、教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建立电子服务共享信息,放到数字电视共享数据资源平台上。企业、银行、交通部门等其他部门之间都可以实现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实现电子服务的大一统。例如,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数字教育服务,打破地域的限制;交通部门可以通过数字电视邮寄电子罚单,节省人工成本和纸张;银行通过电子金融服务可以与各个企业、交通部门之间进行合作(代收消费金额、罚款)。我们讨论的电子服务,以政府为实施对象,当它运作成熟后再引入企业,所以涉及的电子服务包括电子政务、数字社区、电子医疗和地域特色这四个部分。(本文是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社会科学发展项目成果之一,负责人:刘邦凡)

参考文献:

1.吴昌进:《浅析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科技资讯》,2010(13)。

2.陈清华:《中国数字家庭的实践与创新路径》,《传媒观察》,2010(5)。

3.姜萍:《浅谈数字电视的发展和前景》,《电子科技》,2010(5)。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8

[摘 要] 在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4G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社交方式已经慢慢改变,移动社交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章分析了现有公共社交网络在高校的应用现状,针对高校用户的特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面向该校用户的校园社交网络,希望以此为广大师生营造更便捷、健康的校园生活。

[关键词] 社交网络;移动社交;数字化校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78

[中图分类号] TP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74- 06

0 前 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友活动早已不再局限于日常的生活、工作圈,基于互联网的交友与信息交互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在这样的趋势下,基于信息分享的社交网络(又称社交网络系统或者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悄然兴起,并逐步成为互联网应用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高校校园用户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社交网络系统Facebook和“人人网”都是起源于高校,并在校园用户的接受和推广下得以发展和壮大。

虽然这些热门的公共社交网络系统能够满足高校用户在网络社交和人际沟通方面的需求,但对师生在高校校园内的学习、工作、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支持不足。例如,老师找不到理想的学生作为项目助手,同学找不到竞赛的合作伙伴或者文体活动的拍档。另外,出于商业赢利的考虑,公共社交网络的安全性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所以,构建适用于高校校园用户、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的年轻化、个性化社交网络是社交网络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对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有积极意义。

1 SNS的演化

社交网络源自于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的起点是1971年人类第一封电子邮件的诞生。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1 ]。

BBS则把网络社交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点对点交流的成本降低,推进到了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把“群发”和“转发”常态化,理论上实现了向所有人信息并讨论话题的功能[1 ]。

随之发展而来的可以提供即时响应和同时交流的即时通信(IM)和可以体现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的博客(Blog)。此时,用户从简单的人机交互转向了灵活人-人交互,从单向地接收信息变成了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和者。

随着网络社交的悄悄演进,社交网络(SNS)出现了。学术界对SNS有不同的定义,其中,由Boyd和Ellison提出的定义被引用最多的定义之一[2 ]。 Boyd和Ellison认为: “社交网络系统是一种允许个人在有边界的系统中构建公开或者半公开的个人空间, U明与自己有联系用户的列表,以及查看和遍历这一用户列表和列表中的用户的信息的网络服务” [3 ]。此时的 SNS 使用户能够与好友进行社交活动, 并在 Web 2.0 时代下取得了最显著的成功, 如Facebook、 MySpace等,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成为近年来最流行的互联网应用之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报告主要研究以社交功能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包括狭义的社交网站、微博、即时通信工具等,以了解市场的整体情况。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三大社交类应用中,即时通信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最高,为89.3%,其次是社交网站,覆盖率为61.7%,再次是微博,覆盖率为43.6% [4 ]。

作为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性应用,社交网络一度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信息传播渠道。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4G网络时代的来临,社交网络又将迎来新的颠覆性转变。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就如同一剂催化剂,促使社交网络与移动终端的自然结合,产生了移动社交网络(M SNS,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

2 SNS与数字化校园建设

2.1 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数字化校园包括了3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环境、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运行方式。同时,数字化校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习、工作和生活[5 ]。肇庆学院从2012年开始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经过2年的努力,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欠缺的是数字化运行方式的实施和推广。数字化校园里的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方式随着数字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建设和发展,正产生着变革、创新和进步。数字化运行方式应该围绕着3个核心,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中,为高校师生创造一个主动式、探究式、交互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移动网络服务。

2.2 校园社交网络的特征与发展现状

校园社交网络属于垂直型社交网络系统,综合了人人网、微博等公共社交网络的特性,并依托现有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已成熟应用的主页系统、门户系统、电子教务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在校园内部利用这些实名制管理系统专注于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的社交关系,构建起真实可靠、便捷的社交圈子,并通过与现有的公共社交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

2.3 基于数字化校园设计M SNS的基础条件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越来越普及,社交网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逐渐地,社交网络如同上网,打电话,发短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到社交网络中来的人会越来越多,人们乐于在网络中分享自己的信息,拓展自己的人脉,并且从他人分享的信息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快乐。

于是乎,各类社交网站的手机端应用程序(APP,Application)迅速覆盖人们生活,校园APP也呈暴涨式增长出现。厦门大学的“厦大包打听”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APP,此后还有集美大学的“菜园帮”、福建医科大学的“空教室”等纷纷出炉。

校园APP的出现,成为了大学校园的新社交平台,也引发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开发APP的团队中,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技术更硬。这些APP都是社区APP,属于一个小圈子的交友,这样的APP很好地将同学们关系拉近,成为校园社交的新利器。

3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M SNS的设计

3.1 设计理念及目标

以目前来看,高校的移动社交网络大多数都是把传统PC端的Web页面的功能采用一些框架加以打包,移植到移动设备端的APP上。用户安装后打开一看,还是清一色的校园新闻、通知、好友聊天,朋友圈分享等,并没有足够吸引校园用户的独家内容,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新鲜度减退后,该APP被用户卸载的几率就很高,无法保持用户对该社交网络的黏性。因此,设计校园社交网络应该结合校园用户的以下特点:

(1)高校校园社交网络中的人和群体处于相对集中的地理位置中,具有背景相似度高、相互之间的联系类型丰富,而且数量众多。

(2)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十分关注学校考试、考研、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等,对于学校的动态信息比较重视,并且经常出现的地方是教室、图书馆。

(3)校园用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员工,都会涉及教学、科研、管理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彼此之间需要更多的渠道进行共享信息,分享资讯,加强联系,以达到更便捷的沟通与协作。

(4)校园内的师生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创新意识强烈,他们希望时刻与外界保持信息的交流,从社会上获取各领域的最新资讯。社会上的新技术、新工具一般在校园内的接受和传播速度都更为迅速,并且加以演变后再影响社会公众。

本研究应用最新的 IT 技术、依托移动互联网,结合成功的热门社交网络的理念,在调研当前高校学生对社交网络需求的基础上,开发适用于高校校园用户、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的移动社交网络(M SNS)。该设计拟实现以下目标:

(1)熟悉典型的社交网络系统结构,包括社交网络组件(基础组件、核心组件、应用组件和开放平台组件)和功能以及接口等等。

(2)调研当前高校学生对社交网络的需求,并且比较这些需求和当前典型社交网络的区别和联系,设计属于高校学生自己的社交网络需求。

(3)设置具有校园特色的应用组件,例如个人爱好管理,特别好友,活动管理等,使社交网络能够更好地支持高校学生在校园内的社交网络。

(4)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并保证信息查询的方便、快捷,以及注重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的安全性。

3.2 M SNS的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3.2.1 服务器端开发平台

服务器使用Tomcat,由Tomcat理客户端的HTTP请求。Tomcat版本为apache-tomcat-7.0.33-windows-x86。编译器为 JDK,版本为 jdk-7-windows-i586 。

服务器端数据库采用MySQL,版本为MySQL 5.6.10,主要存储系统用户的登录信息、账号、密码等。

3.2.2 客户端开发平台

客户端开发工具为Android,编译语言为Java。客户端的数据库采用轻量级的SQLite,主要存储客户端产生的缓存等。

3.3 M SNS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的目标,借鉴微博、微信为设计蓝图,将整个系统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信息管理模块、好友搜索模块、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和设置模块。

(1) 信息管理模块:本模块的功能包括图文信息的、好友信息的浏览、评论和分享。

(2) 搜索模块:本模块的功能包括通过号码或者扫二维码搜索发现用户,加关注;也可生成本人的二维码提供给对方搜索加关注。

(3) 个人信息管理模块:本模块的功能包括本人已的信息的浏览和删除,粉丝管理(加关注或删除),关注用户管理(分组或删除),以及个人详细信息管理。

(4) 设置模块:这个模块用户可以更改登录密码,也可注销登录。

根据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出该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4 M SNS的系统架构设计

M SNS采用经典的C/S结构。客户端即智能手机,服务器包括Web服务器(Web Server)、即时通讯服务器(IM Server)和数据库服务器(DB Server),客户端通过WIFI或者GPRS/WCDMA与服务器连接。M SNS总体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目前,服务器均部署在同一台主机上。三种服务器的主要作用如下:

Web Server:该服务器用Tomcat处理客户端的HTTP请求。

IM Sever:负责提供即时通讯服务,主要包括转发好友之间的聊天信息。

DB Server:负责存取MSNS的用户数据和数据关系的维护。

3.5 M SNS的数据库设计

肇庆学院数字化校园第一期工程中已经完成了各业务系统的数据提取、清洗和转换,整合一个完善的共享数据中心,在此不做详细的介绍。

本系统共设计出8个数据库表,分别为:用户表(user)、用户关系表(user_relation_user)、信息表(msg)、信息和用户的关系表(msg_relation_user)、信息和评论的关系表(msg_relation_comment)、用户反馈信息表(feedback)、信息评论表(comment)、信息评论和用户关系表(comment_relation_user)。具体如表1至表8所示。

3.6 M SNS的系统界面实现

根据以上的设计目标和宗旨,参考校园用户普遍熟悉的微博、微信的操作界面,设计出肇庆学院M SNS系统界面。

M SNS启动后,显示注册或登录界面,新用户首先填写个人资料进行注册,f用户直接用账号密码登录系统,如图3所示。

如图4所示,用户正常登录后,可自己的图文信息,也可刷新查看已关注好友的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价和分享。在此,利用Android自带的ContentProvider接口实现数据共享。ContentProvider是封装在自定义API中的一组数据,可以读取该数据和向API中写入数据。这是在应用程序之间共享全局数据的最佳方法。例如Google为联系人提供了一个ContentProvider。任何要使用联系人信息的应用程序都可共享其中的所有信息[6 ]。

图5分别是搜索功能、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和设置功能的界面。

3.7 M SNS系统设计中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设计出来的M SNS将会是高校数字化校园中的人际关系中心,从数字化校园中的各个业务系统中挖掘出所需的各类个人和群体的信息,并向决策支持平台提供数据来源,还要为M SNS的用户提供与之相关的服务。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3.7.1 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数据的关系挖掘

公共社交网络中的关系则完全来源于系统内部,而校园社交网络不同于公共社交网络的特点是,校园社交网络中的关系有很大部分来源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着重通过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数据中心中挖掘校园中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来增强好友推荐的能力。并且,校园社交网络结合的群组关系大都对应现实中的群体的特点增加了将群组成员批量加为好友的功能;还通过群组关系挖掘从数字化校园平台积累的数据中获得了大量的群组信息,包括与正式群体对应的群组(如班级,社团)和非正式群体对应的群组(如相同兴趣者)。

3.7.2 具有校园特色的应用组件设计

在应用组件的设计考虑,校园社交网络应该在包括微博、博客、相册、视频、网盘、投票和分享等应用组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与高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的信息资源,重点设计与高校校园的真实活动紧密结合的校园位置服务、生活导航、校园讲座、校园故事、校园求职等应用组件,使之能够很好地支持师生在校园内的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等各类活动中的协作,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随时可用、处处能用的个性化网络社交服务。

3.7.3 隐私保护

由于没有商业利益方面的考虑,校园社交网络可以在实名制的基础上对个人资料和内容的隐私提供更为具体、个性化的访问权限控制。对不同类别的用户,不同的内容提供合适的访问权限控制建议方案,以图形、表格等容易理解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信息传播方面的提示和统计。

4 应用效果

肇庆学院M SNS系统现已初步完成设计,通过模拟数字化校园的共享数据中心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经过设计小组成员以及部分校内师生的使用,发现已经基本能够系统的设计目标。

5 结 语

本文设计的是一个立足于数字化校园的实名制移动社交网络,借鉴当前微博、微信等受欢迎的公共移动社交网络的界面和功能,整合了学校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打通教学、科研、文化与生活之间的沟通渠道,已经实现了校内数据验证互通,校外社交平台互联的目标。然而,现在的功能基本上就是PC社交平台的复制,并未真正把移动终端的灵魂和内核发挥出来,还需要增加更有特色的移动应用,才能保持用户的黏性,这是下一步需要深思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方.网络社交 找寻朋友还是制造孤独[J].上海信息化,2012(1):80-82.

[2]闫幸,常亚平. SNS研究综述[J]. 情报杂志,2010,29(11):44-47.

[3]Danah M Boyd,Nicole B Ellison. Social Network Site: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3(1): 210-230.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2014.

[5]王宗善,冷飞,季晶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62-164

[6]王保卫.申波.Android应用开发与系统改造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3-39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9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服务管理平台;广西

[中图分类号]G252[KG26mm][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5-6041(2017)02-0027-07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1]。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度重视,这不仅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更是一次服务转型升级的艰巨挑战。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1广西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与分析

11 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广西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增长,地方各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点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广西各地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文献资源日益丰富,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不断增加,服务能力有所提升,社会效益显著增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自治区、地市、县市、乡镇和村形成了数字化五级服务网络。截至2016年底,广西在2个自治区级公共图书馆、13个地市公共图书馆、94个县市公共图书馆、1 12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1 235个,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但是,经过充分调研与对比分析,我们仍看到目前广西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服务效能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广西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广西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为了准确挖掘制约广西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持续发展的深层次根源,本文将广西与经济发展情况相似的中国西部其他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以期能提出最大限度满足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化建设的业务需要及广大基层群众的智能推送服务需求,实现建设经费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对策建议。

12 存在问题

121 投入普遍不足。以人均新增数字资源购置费为例,2014年,广西的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新增数字资源购置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1.%,是位列西部省市第一位的重庆的31.%;广西人均新增数字资源购置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4.%,是位列西部省市第一位的甘肃的40.%。其中,广西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新增数字资源购置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新增数字资源购置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122 硬件设施设备缺乏。2014年,广西的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拥有计算机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是位列西部省市第一位的重庆的56.%;广西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计算机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5.%,是位列西部省市第一位的的34.%。

2014年,广西的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拥有供读者使用电子阅览室终端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1.%,但仅是位列西部省市第一位的重庆的55.%;广西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供读者使用电子阅览室终端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3.%,是位列西部省市第一位的的31.%,仅比排名最末的四川多003台。

123 数字资源总量偏少。截止2014年底,广西的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拥有电子图书册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6.%,是位列西部省市第一位的陕西的39.%;2014年,广西的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新电子图书册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6.%,但仅是位列西部省市第一位的重庆的28.%。

124 硬件与资源分布不均。2014年,广西自治区、地市、县市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硬件设施设备建设上差距较大,馆均拥有计算机比例为746∶193∶1,馆均拥有供读者使用电子阅览室终端比例为528∶154∶1,县市公共图书馆明显落后。

[JP3]2014年,广西自治区、地市、县市公共图书馆馆均拥有电子图书数量差距巨大,比例为4199∶3209∶1;广西自治区、地市、县市公共图书馆馆均新增藏量购置费差距巨大,比例为81583∶2054∶1,地市、县市公共图书馆新增数字资源购置费总和还不到自治区图书馆的1/4。

13 深层次根源

找到了问题所在,还要剖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根源,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式。投入普遍不足、硬件设施设备缺乏、数字资源总量偏少、硬件与资源分布不均等是广西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这些制约公共图书馆长足发展的问题越是在基层越是严重,而越是基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群众的数量越多,群众的需求也越大。但是,如果仅仅简单地提出增加投入、加大硬件设施设备采购力度、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等表层解决方案,其结果要么是当地经济状况不能支撑当地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达到预期目标的过大投入而导致方案搁浅,要么是当地政府虽勉强在投入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经费后却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浪费。

131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在投入普遍不足、设施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存在利用率低与管控难度日渐加大等现象。广西县市公共图书馆于2009年获得文化部、财政部补助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专项经费,按照每馆68万元的标准配备了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磁盘阵列)、安全设备、机柜、电脑等硬件设施。时至今日,中央补助地方专项配备的大部分硬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已有不同程度老化、损坏。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目前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后劲不足,有的甚至多年来没有得到过本级财政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当地财政支持下新增了不少硬件设施设备,但由于运维能力严重不足,不少设备因无人会用而不得不闲置,造成投入与使用脱节,形成新的浪费。

132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在购买能力有限的现状下,分头重复购买现象较严重。在购买公共数字文化数据(资源)库方面,广西目前仅有部分市级图书馆有一定的数字资源购置经费或者有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人员能够自建特色资源库。在有能力购买数据(资源)库的公共图书馆中,除自治区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外,大部分图书馆仅能购买2―3个数据(资源)库用于本馆开展数字文化服务,且各地图书馆所购买的数据(资源)库也多集中在几个数据(资源)库上,2个自治区级馆拥有数据库数量为13市级图书馆拥有数据库数量的15倍。通过调查与分析,全区15个公共图书馆购买的68个数据库中,就有48个是与其他馆重复的。各馆分头重复购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既投入了较高购置成本,又不能购买到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未能达到应有的服务效能。

133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果地区之间、各级公共图书馆之间差距明显。图书馆网站现在已成为面向群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图书馆海量的电子图书、视频资源、有声读物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都是可以通过网站供读者下载或远程访问。但截至2014年底,我区仍有部分市级、县级公共图书馆无法向社会公众提供远程访问服务,在建立网站的公共图书馆中,县市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方面的能力也较弱,广西自治区、地市、县市公共图书馆馆均网站访问量比例为53284∶34674∶1,广西各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差距越来越大。

2广西公共图书馆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对策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涵盖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的设置、软件系统的互联互通、数字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数字文化服务的开展等要素。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化建设的业务需要及广大基层群众的智能推送服务需求,实现建设经费使用效率最大化,本文提出在符合广西经济发展现状的前提以及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合作共赢的建设机制基础上,采取全区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公共图书馆联动建设管理模式,搭建覆盖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广西平台”)的对策建议,旨在有效解决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统筹规划薄弱、建设经费投入分散、各类资源重复建设、跨单位业务协同难和资源共享不足等长期制约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21 建设机制

211 建设管理模式。基于我国现行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广西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平台建设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广西公共图书馆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可以采取“政府+公共图书馆+市场”的模式进行建设与管理,既保证服务的整体系统性,又能把不同的建设主体基于共同的需求联合起来,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均等化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深度。

(1)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设资金筹措和监督管理。自治区文化厅统筹指导平台建设,自治区、地市、县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所辖各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资金筹措和监督管理工作。

(2)各级公共图书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级承担平台建设任务并共享平台成果。明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及桂林图书馆、其他有条件的地市公共图书馆分两级建设和部署平台,暂不满足部署二级平台的地市公共图书馆以及所有县市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服务点实施统一应用的原则,由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负责各自的平台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技术研发和业务引领作用,承担广西平台建设中心馆的建设任务,负责整个广西平台硬件建设和服务应用系统的顶层设计、平台构建、技术选型以及数字资源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研发以及服务推广策划与活动开展等工作,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委托不同的专业公司对一级平台进行建设、日常运维及部分服务的策划与开展,并负责监督管理工作。

搭建了二级平台的地市公共图书馆,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委托不同的专业公司对各自的二级平台进行建设、日常运维并负责监督管理工作,同时负责本地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以及定期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未具备搭建二级平台条件的地市公共图书馆和县市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各馆实际情况,自行申请一级硬件平台上的计算资源(CPU、存储、网络等)开展业务工作,无需再在本地进行机房硬件设施建设及日常维护,同时负责本地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以及定期开展宣传推广工作。

(3)平台建设专业机构。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向平台建设专业机构购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业机构按照各级公共图书馆提出的包括硬件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以及应用系统研发等在内各项目的建设需求,在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指导与监督管理下对各级平台进行建设、日常运维和服务开展。

212 合作机制。建立一个平等、协同、共建共享的广西平台合作机制,在网络环境下的硬件设施与数字资源建设中,形成不分单位机构大小,让各级公共图书馆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需求参与合作共建的原则,以提高各机构参与合作共建的积极性,让资源配置在服务中发挥最大效能。

参与共建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对申请到的平台上的计算资源(CPU、存储、网络等)可自行设置密码进行管理,像使用本地服务器一样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并自主决定是否开放本馆的应用系统及特色资源。承担整个广西平台中心馆建设任务并部署了一级平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只有技术研发、平台日常运维和业务引领作用,并无特权任意干涉参与共建的其他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建设。这种合作机制让全区所有参与广西平台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在业务建设与平台资源使用上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各级公共图书馆不仅能依托广西平台解决各自存在的硬件设施缺乏或配置不足以及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还可以打消对本馆部分暂时不方便公开的业务数据或资源外泄的顾虑,真正实现了平等、协同、共建共享。

22 体系架构

广西平台体系框架为“1+6+5”模式,即1个平台(广西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云支撑平台)、6个系统(统一认证系统、统一检索系统、智能推送系统、元数据收割系统、垂直搜索引擎系统、统计分析系统)、5种服务呈现形式(信息服务平台、知识学习平台、休闲娱乐平台、技术支撑平台、智能推送平台)。

为了能共享更丰富的数字资源,广西平台还将与全国公共数字文化云支撑平台进行对接,确保全国公共数字文化云支撑平台与广西平台中数字资源的双向流转与资源共享。

为了让广大群众能在一个平台上便利地享受到更多的文化资源服务,待条件成熟,广西平台还将逐步向区域性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发展,建设内容也将涵盖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电影院和数字戏剧院等。

23 平台功能

231 实现结构化数字资源和非结构化数字资源的全域共建共享。近年来,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启动了本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但由于整个广西的公共图书馆尚未形成多渠道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格局,数字资源重复建设情况较严重,从广西整个区域内角度看,数字资源建设经费使用效率较低。通过搭建广西平台,利用元数据收割技术和垂直搜索引擎技术,形成以结构化数字资源为主、非结构化数字资源为辅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文件系统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可有效避免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的弊端,提高建设经费使用效率,对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随着互联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行业的迅速普及,数字资源数量呈几何量级增长,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馆藏类型也从最初的以文本资源为主向以包括图文、音频、视频为主的多媒体数字资源发展,从单一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向以结构化数字资源为主、非结构化数字资源为辅的方向发展。

采用分布式区域文化数字资源发现与智能定位系统对结构化数字资源进行收割。

目前,关于公共图书馆结构化数字资源的整合推送技术已得到了成功研发。该项技术基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北京中数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文化部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分布式区域文化数字资源发现与智能定位系统”,并增加了一些新的项目。项目组织了广西6家公共图书馆进行实施[3],各馆均采用中数创新的CMS内容管理平台建设了资源数据库,并完成了数据DP注册工作,并通过搭建的统一检索平台――“数字文化微聚系统平台”提供各馆各类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服务。该项技术不足之处在于,数字文化微聚系统平台只能对各级公共图书馆采用中数创新的CMS内容管理平台加工的数字资源进行收割,不能建立完整的资源数据库。

采用分布式垂直搜索引擎技术对互联网上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和非结构化数字资源进行采集。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不仅对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多媒体数据库以及各种数字学习平台在内的各种结构化数字资源进行建设,还根据用户的多样化、专业化需求对互联网上大量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和非结构化数字资源进行搜集与整理,补充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种类。

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信息的查找和分析带来了挑战,于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通用搜索引擎应运而生[4]。随着时代的发展,通用搜索引擎的局限性也渐渐显露,全网爬虫虽然在网络上爬取范围较广,但其通过提供关键字进行语义搜索的性质导致爬取深度欠佳,搜索结果匹配度不高。垂直搜索引擎也是通过提供关键字进行搜索,但被放到了一个行业知识的上下文中,能将网页的非结构化数据抽取成特定的结构化信息数据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后再返回给用户。分布式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是传统的垂直搜索引擎技术和分布式技术的结合,它利用多台计算机构成一个分布式计算与处理集群,并部署一个垂直爬虫在集群上进行分布式多线程爬取[5]。采用分布式垂直搜索引擎技术对网页上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和非Y构化数字资源进行采集,能较好地满足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需求,对公共图书馆形成以结构化数字资源为主、非结构化数字资源为辅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意义重大。

232 实现区域内网络硬件平台的全域共建共享。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为广西公共图书馆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中心馆,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硬件设施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云管理平台建立一套基于虚拟化的自助服务交付公共管理平台,实现硬件资源(计算资源)的共建共享,广西其他各级公共图书馆可自主按需申请计算资源(CPU、存储、网络等),通过审核后自行设置密码进行管理,像使用本地服务器一样,在虚拟机上安装本馆的系统和部署应用,并自主决定是否开放本馆的应用系统及特色资源。这种做法不仅能消除各级公共图书馆之间的硬件设施设备性能上的差别,

[HJ2mm]

实现硬件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部分公共图书馆不同程度存在的硬件设施缺乏或配置不足和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在硬件建设与维护上减轻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压力,还可以打消部分地市、县市公共图书馆对部分暂时不方便公开的业务或资源外泄的顾虑,真正做到放心使用。

233 提供丰富便捷的“一站式”全媒体数字文化智能推送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效能核心在于应用,广西平台利用多种新媒体为基层和广大民众提供符合用户需求偏好的全媒体信息服务,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新业态。

(1)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以提供馆藏书目数据、电子书刊以及相关信息资源服务为主,资源特色是“全”,服务对象主要是以普通阅读、资料查询为目的的读者。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分布式区域文化数字资源发现与智能定位系统对结构化数字资源进行收割,通过分布式垂直搜索引擎技术对互联网上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和非结构化数字资源进行采集,最后通过统一检索技术实现结构化数字资源和非结构化数字资源“一站式”全媒体数字文化的智能推送服务。

(2)知识学习平台。通过人机在线交互模式打造的知识学习平台以提供优质资源和资深专家的知识服务为主,资源特色是“精”,服务对象主要是以知识学习和获得深层次信息服务为目的的读者。知识学习平台通过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并聚集行业资深专家学者,并在以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提供多样化学习方案供读者选择的B2C(Business-to-Customer)在线人机交互模式以及读者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C2C(Customer-to-Customer)在线交互模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3)休闲娱乐平台休闲娱乐平台以休闲娱乐类特色资源服务为主,包括音乐、舞蹈、影视、动漫、有声读物和图片等资源,服务对象是所有意在提高个人文艺素养的读者。休闲娱乐平台不仅提供资源检索、个性推送等服务,还通过开展专题特色资源展示、知识问答、游戏分享等有奖活动(网站、微信、微博同步开展)吸引读者关注弘扬正能量的资源,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技术支持平台。技术支持平台通过建立书目数据联编系统、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培训系统,为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提供工作协调与开展、统计汇总、业务培训等信息技术支撑服务[3]54。该平台基于云管理,能实现系统平台技术运行维护、数字资源使用反馈统计、网点和数字资源利用可视化、系统安全防范预警和业务培训等功能。技术支持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

(5)智能推送平台。智能订制与推送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型对从各级公共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收割或采集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和非结构化数字资源的元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利用数据挖掘工具生成知识数据库,形成广西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关联的可视化模型,以实现资源揭示与信息交互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订制、内容与资源的智能推送等,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234 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数字化服务的可视化管理。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数据即资产”,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成为各行各业所面临的问题。随着公共图书馆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产生的业务数据也越来越多,传统的业务数据统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快速挖掘有效信息并实时显示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依托广西平台,深度挖掘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各类业务数据,包括对各馆纸质和数字资源的借阅情况、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图书馆网站动态数据访问情况以及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海量访问信息等进行监测、统计与分析,并将其与用户信息进行关联处理,通过二次挖掘,找出其中各类资源利用的隐藏的规律,同时,将采集到各类服务数据以各种图形方式实现服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3]。在各种业务工作开展环节实施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管理,不仅有助于各个公共图书馆能准确了解自身业务开展情况,进而为准确制定各馆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参考,还能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多维分析撷取关键信息,全面掌握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特色,为进一步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调配等方面的决策分析和计划制定提供信息支撑。

根据广西平台合作机制,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依托广西平台随时了解自身的业务开展情况,但是否开放本馆的应用系统如业务管理系统接口并将业务数据在广西平台上共享是建立在各个公共图书馆自愿基础上的。参与广西平台共建的公共图书馆可实时显示了解各馆业务数据,也可突破空间随时了解自愿公开相关信息的其他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数据。

24 扩大服务对象。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广西结合区情实际,于2014年全面了⒍“广西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工程”项目建设,在乡镇文化站、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行政村以及边境口岸、边防派出所、边境检查站、警务室等地建设配备有公共文化一体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摄像机和平板电脑的乡镇服务点和数字文化驿站1 517个,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数字文化服务。同时, “十三五”期间广西将在纳入脱贫攻坚战的5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科技文化扶贫行动。其中,2017年已计划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建设,为207个乡镇文化站、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行政村建设配备有公共文化一体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摄像机和平板电脑的乡镇服务点和数字文化驿站。

为了实现广西数字化建设经费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乡镇服务点和数字文化驿站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后,可将其纳入广西平台的服务体系来。根据广西平台的建设管理模式,乡镇服务点和村级数字文化驿站一方面可通过公共文化一体机上传自建的地方特色资源供全平台共享,同时下载平台上的所有公开资源为当地群众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和地市、县市公共图书馆一样自行申请一级或二级平台上的计算资源(CPU、存储、网络等)开展业务工作,无需再在本地进行机房硬件设施建设及日常维护。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0问[EB/OL].[2016-02-14].http:∥/content/15/0215/09/14830593_448709230.shtml.

[2]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5[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432―471.

[3]徐欣禄,秦小燕.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展望[J].图书馆界,201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