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平衡的原理集锦9篇

时间:2024-03-21 11:48:52

生态平衡的原理

生态平衡的原理范文1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之一,也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有逐年升温的趋势。由于化学平衡内容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如果我们能建立具体的思维模型,则可使问题简单明了化。建模法就是一种能把复杂的化学问题以形象、具体、直观的形式呈现,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方法。下面就结合我近几年教学中的感受浅谈一下建模法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一、模型的建立

模型是根据实物、图样或设想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样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模型,就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利用我们考察来的机遇,吸取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我们所要建立的模型就是要把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的移动更具体、直观的表示出来――连通器(U形管)。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以下简称原型),而连通器原理研究的对象是连通器(以下简称模型)。连通器的左边液面对应可逆反应的反应物,而连通器的右边液面对应可逆反应的生成物。

二、模型的应用

1、在化学平衡状态中应用。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即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实质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就像连通器中的水一样,当左边进水的速率和右边出水的速率相等时,连通器中左、右两边的液面将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即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2、在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中的应用。

化学平衡的移动是指:对于已达到平衡的反应,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时,原来的化学平衡将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混合物里各组成物质的百分含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化学平衡。

就像连通器中的水,当某一边的液面发生变化时,两边的液面不一样高,原有的动态平衡将被破坏,水发生流动,会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液面再次一样高。

2.1、利用连通器原理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就等同于改变左边液面的高度,使得连通器的左右液面高低不同,液体发生流动,也就等同于化学平衡的移动,下面表格详细的说明了这种关系。

2.2、利用连通器原理理解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一般来说,改变压强相当于改变了物质的浓度。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样,在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如2NO2 N2O4中,增大体系的压强,就相当于在左边增加两份水,而在右边增加了一份水,左边增加的多,液体向右流动,对应原型平衡向右移动。二者具体联系如下:

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来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简单了。

对于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很难通过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解释,我们可以构建出“温度对NaCl的溶解和结晶的影响”这一模型来加以分析,这样就使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综上所述,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充分的利用直观的模型来理解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原理,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值得我们去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教师用书) 鲁科版

2、张克龙,建模思想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生态平衡的原理范文2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

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二)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1)含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2)再加入溶液,由于中和溶液中的,使溶液中浓度降低,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减少、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

生态平衡的原理范文3

第一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是国家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为了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包括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

第三条对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管理,县、乡、村应当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

县财政部门按照省、市实施方案要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所需的工作经费和业务经费,会同农牧部门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确保资金及时到位,监督检查补贴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县农牧部门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的协调工作,编制实施方案,复查核实各项数据,指导乡镇划定草畜平衡区域及面积,核定农户的补助金额等。

各乡(镇)人民政府是落实草原补奖政策的责任主体,应全面负责草原面积摸底核实、基本草原划定、草原承包到户、补奖资金的兑付、各项数据的采集录入等具体工作。

各村委会负责将草原承包到户、补奖资金公平公正地核实分解及发证到户等工作。

第四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实施应遵循“先实施、后补助”、“公平、公开、公正”和“农户直接受益”的原则。

第五条县财政部门要设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专账,下设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明细账户,分别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草畜平衡奖励

第六条草畜平衡奖励对象为是承包草场处于草畜平衡区并履行草畜平衡义务的农(牧)户。

第七条草畜平衡区域要按照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实际,结合主体功能区划,以乡镇或村为基本单位划定。

第八条草畜平衡奖励资金是按照省市确定的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在核实牧户草畜平衡面积和落实年度草畜平衡任务的基础上,按规定给农户落实草畜平衡的奖励资金。

第九条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按照国家草畜平衡奖励政策,结合省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方案,我县为黄土高原区,每亩按1.5元给予补助。

第三章牧草良种补贴

第十条牧草良种补贴是调动农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推广牧草良种的补贴资金。

第十一条牧草良种补贴发放要按照“明确对象、核实面积、合理补助、准确发放”的原则,对补贴对象、规模、资金实行“三公开”,坚持谁种草,谁享受补贴,多种草、多补贴的方针,采取先种草,后验收,再补贴的方式,把牧草良种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切实维护种草农民的利益。

第十二条从2012年起对选用优良牧草品种进行人工种草(包括多年生和一年生)和草场改良的农牧户进行牧草良种补贴。全县牧草良种补贴资金采取直接补贴和项目管理两种方式兑现。牧草两种补贴标准为10元/亩,补贴资金的65﹪通过财政惠农“一折统”直接发放到农牧户,补贴资金的35﹪由省草原总站以牧草良种形式统筹使用。

第四章绩效考核奖励资金

第十三条绩效考核奖励资金由省草原站统筹安排使用。省、市将依据工作进展情况和考核结果兑现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助机制工作经费。奖励资金到位后在保证县级工作经费的基础上依据考核结果再将奖励资金分配到各乡(镇)。

第十四条省、市进行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全县工作开展情况、草原植被恢复评价、草畜平衡评价、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地方财政投入情况等。县上对乡(镇)进行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全乡草原划定、承包工作进展、表册填写建档、资料收集及公示等情况。

第五章补奖资金的申请、拨付

第十五条县农牧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省、市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指导意见,编制宕昌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实施方案,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和农牧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1、补奖资金的申请、拨付程序。各乡(镇)按实施方案将草畜平衡面积、种草面积及补奖资金分解到村。

2、各村按乡镇分解数据,将面积和资金合理地核实分解到户。经村上公示7天后,群众无异议,由村支书,村主任和村理财小组组长三人签字后上报乡(镇)政府审查。

3、各乡(镇)政府组织财政所、畜牧站进行抽查验收,验收合格后,由乡(镇)主要领导签字后上报县草原生态补奖领导小组办公室。

4、草原补奖办公室对各乡(镇)的数据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签字后报县财政局拔付补助奖励资金。

5、县财政局审核后将补助资金下达到各乡(镇)财政所,由各乡(镇)财政所和信用社负责将资金通过惠农财政“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直接兑现到农户。

第六章监督和管理

第十七条宕昌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和监督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补贴资金兑付工作;县农牧局负责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贴信息管理档案及补贴资金兑付回访复查核实;各乡(镇)具体负责本乡(镇)草原划定、承包面积登记、公示、补助奖励资金兑现和补贴信息建档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监督电话,并予以公布,主要受理政策咨询,接受群众监督,查证举报等事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核查处理,县草原站也要设立监督电话,并向全县各乡(镇)予以公布。

第十八条各乡镇要按照草原补奖政策,设立专账,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补贴面积,不得套取、挤占、挪用补贴资金。对补助奖励资金发放不公、群众意见大、违反本款规定的行为,除扣除补奖资金外,同时依照财政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对当事人按照党政纪进行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九条县财政部门应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用于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等管理支出,严禁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用于工作经费。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条县、乡(镇)应当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宣传标语、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调动农民实施草畜平衡、牧草良种种植的积极性,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真正起到保护生态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生态平衡的原理范文4

[关键词] 入托危机 契机 自主性 自组织

入托危机指的是幼儿进入托幼机构后,由于微观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的内在心理冲突,其实质是自主性的自失与重构,是“自我自主性”的解构与“现实自主性”的建构。然而,幼儿在经历这样的过程时,幼儿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而情感体验的外显性几乎让家长、幼儿园觉得孩子们没有能力承受这样的压力,以至于部分家长和幼儿园倾向于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减缓孩子体验到的压力或者消除幼儿所面临的困难。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承受压力的过程正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必经阶段,是自主性发展的新的契机。自组织理论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理论视野。如果我们把整个心理结构看作一个大系统的话,个体自主性就是心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同样,该子系统在外力干扰和内部不平衡的作用下,生成一种新的自主性结构时,也会经历一个暂时的混沌状态、不稳定状态。而且要生成新的自组织结构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系统开放”和“远离平衡态”。

一、系统开放――自主性心理系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开放系统这个概念首先来源于热力学,指的是与外界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系统。人的心理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系统,它通过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与信息的交换,逐渐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思维系统作为心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同外界环境交换的主要是信息。自主性心理系统作为心理系统的另一个子系统,同样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自组织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指出,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具体到自主性心理系统来讲,虽然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但是如果总是处于相对恒定不变的环境之中,周围环境中再没有什么新鲜的信息以供交换,那么,系统就相当于处在一个封闭环境之中,系统就不会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幼儿在家庭这样的环境中,富有“自我”特色的自主性的发展有充分的信息来源,发展“现实”自主性所需要的其他信息,如“与他人和规范的协调”的信息却是匮乏的,因此,要想提高自主性本身的有序性,其必要条件是创设一个开放的,信息丰富的外界环境。幼儿进入托幼机构无疑是系统走向开放的途径之一。

二、“远离平衡态”是自主性心理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结构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幼儿进入托幼机构为自主性新结构建构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但是只有开放的环境并不意味着系统走向有序。自组织理论告诉我们,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除了系统的开放之外,还必须使得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而言的。例如,一杯纯净水,由于杯内各处水的浓度均匀无差异,不存在任何宏观的流动。而“远离平衡态”则是一种非平衡态的特殊情况,即此时的状态与平衡态的距离达到一定的阈值,在该阈值时,系统不同于那些作为平衡态或衡态系统的正常的稳定状态,内外部的任何微小波动都可能引导系统进入新的状态。而要使系统进入“远离平衡态”,就要求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力达到一定强度,强到足以驱使系统离开平衡态进入远离平衡态。

具体到入托危机的解决上,自主性心理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就要求环境干扰导致的心理冲突达到一定的强度,从而驱使自主性心理系统离开平衡态进入远离平衡态。导致系统自主性心理系统走向远离平衡态的途径有二,一是上文提到的外界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引起原有自主性结构的不稳定;一是内部本身存在的大量不稳定因素,如不同自主性“走向”的相互竞争。自主性系统本身存在着大量不稳定因素,就“自我的自主性”阶段而言,虽然个体对外表现出的是一种自我的自主性,但并不表明自主性系统只包含这样一个子系统。而是说,自我的自主性占据了统治地位,其他形式的自主性被暂时压制住了。

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机制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是创造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边界条件,提供适当强度的刺激和“结构上的干扰性”。微观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自主性结构周围环境的作用力与作用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原有的自主性结构来说有可能构成一种强烈的干扰,正是这种干扰推动着系统走向远离平衡态。也就是说,正是这种微观生态环境的变迁正是系统自组织、走向新的结构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要有所作为的话,应该是“促使不平衡的产生同时限制不平衡――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即控制入托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冲突的强度,而不是阻止心理冲突的产生。

三、“混沌”――自主性新结构形成的必然阶段

幼儿进入托幼机构的最初阶段表现出的“混沌”状态是内部心理冲突的表现,而由新异刺激引起的心理冲突是自主性新结构建构的动力。

自组织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自组织过程都必然经历有序――混沌――有序三个阶段。正像皮亚杰平衡――不平衡――再平衡模式中的,不平衡是新的认知结构形成必然要经过的一样,要建立新的自主性结构,混沌阶段是自主性心理系统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自主性心理系统进入混沌区以后充满着大量的矛盾,存在着各种发展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一种新的自主性结构――“现实自主性”的生成,它整合了原有的自主性结构,该种结构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一是一种新的自主性结构――“他主性”的生成,该结构不能整合原有结构,或者说抛弃了原有结构,但是该结构使主体能够适应当前的生活,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一种是停留在原有的自我的自主性结构,也没有产生心理冲突,不能产生新的自主性结构。现实中向哪一种发展取决于系统自身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同一个主体来讲的话,环境决定了他的发展方向,对幼儿来说,就是家园支持系统决定了他究竟能否形成一种现实的自主性。以上三种情况只是自主性心理系统处于混沌状态时逻辑上的发展可能性。最终走哪一条发展道路,形成怎样一种自主性结构,取决于自主性心理系统与提供它信息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幼儿离开家庭进入托幼机构,甚至入托初期的混乱阶段,对孩子自主性质的提升――从自我自主性过渡到现实自主性来讲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要看到它所蕴涵的创造性而不是把他当成“魔鬼”,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鼓励和帮助幼儿勇敢地面对。这样入托危机也就不仅仅是危机,而变成幼儿自主性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袁维新.认知建构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5.

生态平衡的原理范文5

【摘要】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想象实验和意境,让学生初步建立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从多角度理解和分析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增设实验,学生分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策略,可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说课;化学平衡的移动;逆反应;正反应;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94-02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本章知识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节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前两节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学习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础。

2.教材简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四课时完成。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先通过实验现象找出平衡移动规律,再由学生自己归纳。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②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会应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实验为基础,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的自主探究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认识研究化学平衡的条件对化工生产的指导意义;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意识。

(4)教学重点: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构建思想:可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对比实验,按“实验探究—启发思考—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并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和规律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动画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三、说学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实验的对比方式,开展探究学习活动,逐步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化难为易。

四、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应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的特征。以实验探究为主线,设问“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精心设疑,层层递进。分析“为什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上述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呢?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呢?”等疑问进行对比分析、动画模拟和归纳小结。激发学生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其特征是什么?如果改变平衡体系中某物质的浓度或温度,原体系还保持平衡状态吗?

1.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设疑】平衡为什么移动?移动方向?

【图像分析】浓度对平衡影响的v-t分析图(请学生预测变化趋势并解释)

(2)移动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使V正≠V逆。

(3)移动方向:取决于V正、V逆的相对大小。①当

V正>V逆时,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当V正<V逆时,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当V正=V逆时,平衡不移动。

2.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将教材中【演示实验2~4】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投影】研究对象Fe3++3SCN- ?葑 Fe(SCN)3

【讨论】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并确定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提供的药品:1.0mol/L FeCl3与1.0mol/L KSCN、0.005mol/L FeCl3与0.0lmol/L KSCN的混合液(红色)、Fe粉、10%NaOH、蒸馏水。

【提问】你们小组准备改变什么物质的浓度?怎样改变呢?让一位学生代表发言,总结经验方案。

【质疑】如果加水稀释,平衡体系中三种物质的浓度都会怎样变化?平衡怎样移动?并判断是哪种物质的浓度变化引起的呢?(加水稀释,三种物质的浓度都变小,无法判断平衡移动是由于哪种物质的浓度变化引起的。)

【设问】应该向平衡体系中加多少体积的液体试剂?如加3、4滴,还是加3、5ml?(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我们应该加入3、4滴即可。)

【追问】如何判断此可逆反应已经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了?根据什么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呢?

再增设一个分组对比实验并让学生填表,即向开始所得平衡体系中加入NaOH溶液,减小反应物浓度,观察并分析平衡移动情况,便于学生从对比角度理解平衡移动的方向,见表1。

【总结】在以上两个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浓度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原因,并由学生归纳出浓度影响化学平衡的结论:

(1)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感受实验对比、探究规律的一般过程,突破重点,并为下面探究压强对平衡的影响作铺垫。

【剖析】引入浓度改变时速率——时间图。

(2)浓度改变时速率——时间图,见图1。

通过图1,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析图和解图的能力。

【设问】如果反应物是固体或纯液体,改变浓度,平衡移动吗?

【总结】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不能改变其浓度,化学平衡不移动。

3.课堂小结:结合本节重点和难点展示课件表格,见表2。

4.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

课本习题,着重概念的巩固及简单应用。

六、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1.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移动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使V正≠V逆

(3)移动方向:取决于V正、V逆的相对大小。①当V正>V逆时,化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②当V正<V逆时,化学平衡向逆方向移动;③当V正=V逆时,平衡不移动。

2.影响化学平衡的重要条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结论:增大C反,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C反,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②浓度改变时速率——时间图。

注意:固体物质和纯液体无所谓浓度,其量改变,不影响平衡。

七、说教学评价

生态平衡的原理范文6

关键词:化学平衡;反应物;变化

化学平衡的教学是高中化学原理概念中的一大难点,也是重点,并且该内容在必修、选修中都有涉及,如何把握在两个模块中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一些难点应当如何处理?对于一些重点应当如何挖掘?是每位教师都在极力探讨的一个问题。

由于受高中教材深度、广度的限制,这一部分知识不仅抽象而且表述也非常模糊。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教师往往都是凭经验处理。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例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藉此抛砖引玉。

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动态平衡,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改变时,原来的平衡被破坏,进而在新的条件下逐渐建立新的平衡,这个原平衡向新平衡的转变就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中反应物的转化率是增大还是减小,一直是高中化学平衡部分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解题中感到困惑的问题,笔者现根据多年教学的积累,就外界条件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是如何变化的做以下总结。

化学教材中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介绍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化学平衡常数。其中,前者是很重要的,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材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勒夏特列原理是指在一个平衡体系中,若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总是要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比如在一个可逆反应中,当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要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的移动使得增加的反应物浓度又会逐步减少;但这种减弱不可能消除增加反应物浓度对这种反应物本身的影响,与旧的平衡体系中这种反应物的浓度相比而言,还是增加了。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中,当增加压强时,平衡总是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比如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中,达到一个平衡后,对这个体系进行加压,比如压强增加为原来的两倍,这时旧的平衡要被打破,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即在本反应中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建立新的平衡时,增加的压强即被减弱,不再是原平衡的两倍,但这种增加的压强不可能完全被消除,也不是与原平衡相同,而是处于这两者之间。

一、温度改变,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

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放热或吸热,所以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也有影响。

改变温度,若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若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

1.对于焓增加反应,即吸热反应(H>0),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左移动;

2.对于焓减小反应,即放热反应(H

(在改变温度情况下,平衡右移,反应物转化率提高,生成物转化率降低;左移则反之。)

这是因为在升温时,吸热反应比放热反应速率增加得快,降温时吸热反应比放热反应速率减小的多的缘故。

二、压强改变,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

改变压强,若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若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

例:N2(g)+3H2(g)2NH3(g)

此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即物质的量)有改变,若减小容积,即加压,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反应物N2和H2的转化率增大;若增大容积,即减压,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反应物N2和H2的转化率减小;若在恒温恒容下充入惰性气体,即压强增大,但对于N2,H2和NH3来说浓度没有改变,所以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也不变化。

例:H2(g)+I2(g)2HI(g)

此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即物质的量)没有改变,无论是增大容积(减压)还是减小容积(增压),I2,H2和HI的浓度变化相同,速率变化也相同,平衡不移动,反应物I2,H2的转化率不变;若在恒温恒容下充入惰性气体,即压强增大,但对于I2,H2和HI来说浓度没有改变,所以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也不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三、加入反应物,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

在恒温恒容下:

1.若只有一种反应物时,加入反应物,相当加压;减小反应物,相当减压,平衡的移动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即可。

例:aA(g)bB(g)+dD(g)

在恒容下,加入A,开始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但达到的新平衡点与原平衡点比较:

若a=b+d,新平衡与原平衡等效,A的转化率不变。

若a>b+d,新平衡向正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

若a

2.若反应物有多种时

例:mA(g)+Nb(g)pC(g)+qD(g)

(1)若增大A的量,平衡向正方向移动,B的转化率增大,A的转化率减小;若增大B的量,平衡向正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B的转化率减小。

(2)若按原比例同倍数增加A和B的量,相当在加压,

若m+n=p+q时,新平衡与原平衡等效,A和B的转化率不变。

若m+n>p+q时,新平衡向正方向移动,A和B的转化率增大。

若m+n

(3)若A和B的量不按原比例加入,分析何者增大倍数较大,则相当单独加入了这一物质,同a分析即可。

例:N2(g)+3H2(g)2NH3(g)

原充入量 1mol 4mol

达平衡后

又加入

1mol 1mol

增加倍数

1倍

1/4倍

经分析相当只加入了N2,则H2的转化率上升,N2的转化率降低。

通过不同条件下对反应物转化率的讨论,我们清楚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升高。

四、化学平衡移动的应用

1.判断物质:由于压强的改变,根据平衡移动的方向,可以判断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状态。

2.判断系数:由于压强的改变,根据平衡移动的方向,可以判断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计量系数的大小关系。

3.判断反应热:由温度的改变,根据平衡移动的方向,可以判断正反应或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4.判断转化率:根据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判断达到新的平衡时某反应物转化率的提高或降低。

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部的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

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学生应明确:

1.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以后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

2.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所以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魏光,林银钟,陈鸿博.论现代化学定义及其原则宗旨[J].化学通报,1997(7).

[2]经怀德.化学平衡中的哲学原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6).

生态平衡的原理范文7

关键词 渔业;淡水壳菜;灾害;原因;对策;岩滩库区

中图分类号 TU99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02-01

1 岩滩库区基本情况

时,淡水壳菜则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未建设水电站时,红水河和盘阳河的水流比较急,淡水壳菜没有良好的繁衍环境;岩滩水电站建成初期,由于上游的梯级电站尚未建成,水位落差区正好是淡水壳菜繁殖和生活的主要区位,于是每年水位下降时,大多数淡水壳菜自然被太阳晒死,抑制了淡水壳菜大量繁殖。而梯级电站建成后,库区水流较缓慢、水位比较稳定,且水体中丰富的营养为淡水壳菜提供摄食,种种条件为淡水壳菜提供大量繁殖的温床。二是水电站建成后,堤坝切断了鱼类洄游繁殖的路径,以淡水壳菜为食的青鱼等鱼类得不到自然繁殖,淡水壳菜由于没有生物天敌的制约得到了大量繁殖机会。三是库区移民狂捕乱捞,使库区内的鱼类逐渐枯缺,库区的生态平衡进一步受到破坏,也为淡水壳菜大量繁殖提供条件。四是岩滩水站还没有配备相应的渔业增殖站。岩滩水电站建成后,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建设相应的渔业增殖站,渔业增殖得不到有效实施,虽然大化瑶族自治县原有1个渔业增殖站,但由于机构改革和资金等原因,每年的渔业增殖仍是举步维艰。五是没有建立库区生态平衡研究机构,库区生态失衡得不到及时预警。虽然每年政府部门都有一定数量的增殖放流,但没有库区的生物量研究作为依据,增殖放流无法有的放矢,对库区的生态修复起不到积极的有效作用。

5 对策

一是加强渔政管理,预防狂捞滥捕。由县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统一协调管理,增强渔业执法力度和范围,库区县渔政执法人员开展联合执法,保证休渔期间无人捕捞;开捕期间,坚决取缔非法渔具渔法,控制捕捞强度,预防库区渔民狂捞滥捕,保护渔业资源,遏制破坏库区生态平衡的行为,为库区生态平衡保驾护航。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对库区生态平衡的关注和保护,提高广大群众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良好的渔业生产秩序,对青鱼等淡水壳菜的生物天敌鱼类达不到商品鱼规格的一律不得捕捞上岸,不断巩固库区生态平衡。三是建立岩滩库区生态平衡调查研究机构,为恢复岩滩库区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成立岩滩库区生态平衡调查研究小组,对库区开展全面的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评估库区种群数量,测定库区生态平衡情况,将库区种群数量、捕捞量和达到平衡点数量等作为有效增殖放流的依据,尽快恢复岩滩库区生态平衡。四是建设渔业增殖站,为库区渔业增殖放流提供保障。大化瑶族自治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从2009年至今连续累计投放青鱼鱼种250万尾,对治理淡水壳菜已初显成较,但在大型水库治理淡水壳菜是场持久战,只有建设渔业增殖站,建立长效机制的增殖放流工作,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库区增殖放流淡水壳菜的生物天敌鱼类提供保障。五是定期召开关于库区生态平衡的会议,及时沟通库区生态平衡发展情况,共同研究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群策群力地为库区生态平衡服务。

此外,希望有关部门能成立1个库区生态平衡研究机构作为牵头单位,以便制定实施规划,逐步贯彻实施。同时及时建设岩滩库区渔业增殖站,每年对岩滩库区水生生物资源进行增殖放流,为岩滩库区生态平衡、渔业恢复和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6 致谢

本文中岩滩库区的水体浮游生物量等数据由广西水产研究所提供,在此谨表谢意。

7 参考文献

[1] 刘勇江,欧阳珊,吴小平.鄱阳湖双壳类分布及现状[J].江西科学,2008(2):109-112,128.

[2] 陈洪斌,梅翔,高廷耀,等.原水生物预处理软体动物的大量生长与控制[J].给水排水,2000(7):10-13,2.

生态平衡的原理范文8

 

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学习和应用化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和学科价值的认识,也是工业技术的一大挑战。本文拟浅析以下三种常见的学科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守恒的思想方法:

 

守恒思想是任何变化或相互作用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它为我们利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诸多关系解决化学学习中一系列问题带来了便利,学生若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合理的应用守恒关系,则能避繁就简,事半功倍[1]。

 

中学化学的化学基本定律之一是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只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 而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均未改变。按照这一定律的基本思想,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守恒关系:

 

1.能量守恒。能量本身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一守恒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应用最为广泛,根据此守恒还可以利用盖斯定律对无法直接测定的能量进行计算。

 

2.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有的微粒失(偏离)电子,有的微粒得(偏向)电子,从而有了电子的转移。利用这一守恒,可以解决诸如确定分子式或计算转移电子数等问题。

 

3.电荷守恒。在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可能不同,每个离子所带电荷也可能不同,但是同一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量等于所有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量,根据这一守恒可以解决诸如离子浓度的计算或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问题。

 

4.物料守恒。“任一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量分别保持不变”,物料守恒通常应用于溶液中,溶液中某一组分的原始浓度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物料守恒与电荷守恒相结合可以得出质子守恒,在解决溶液中的各类离子浓度问题时,这三大守恒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化繁为简的效果。

 

二、动态平衡的思想方法

 

动态平衡的一般原理是:在某一体系中当两种相对立的变化同时以相同的速率进行时,该混和体系中各成份的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时,此体系就达到平衡状态。比如:化学平衡中,当V正=V逆≠0时,即达到平衡状态;电离平衡中,当V电离=V结合≠0时,即达到平衡状态等。

 

在温度一定时,各种平衡的常数保持不变,如果改变影响平衡体系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使V正≠V逆,则平衡必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个原理称为勒沙特列原理,该原理适用于化学中的一切平衡,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比如升高温度,上述四种平衡均会向吸热方向移动。事实上,勒沙特列原理是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在动态平衡体系中的真实反映,是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化,可广泛应用于宇宙间的一切平衡体系。不管是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还是社会学,无一不遵从“泛化的勒沙特列原理”——承受外加限制条件的系统具有反抗外加限制条件改变的能力。

 

三、绿色化学的思想方法

 

“绿色化学”最早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其核心是可简单概括为:①杜绝污染源 ②原子经济性。

 

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把绿色化学教育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此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1.注重思想引导,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向学生阐明绿色化学的观点、要求,使他们树立起预防污染、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责任感;另一方面,结合绿色化学要求,教给学生防治污染的重要方法——减量、减废、回收、再生和拒用等。

 

2.绿色化学对化工生产、化学实验提出的新要求,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减量、减废”的实验要求,可促使学生对传统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省资源、零污染”的化工生产要求,可鼓励学生对化学课本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 (1)开发绿色实验。如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代替KClO3分解法,实现了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

 

(2)防止实验过程中尾气、废物等环境的污染,实验中有危害性气体产生时要加强尾气吸收,对实验产物尽可能再利用等。

 

(3)对于危险或反映条件苛刻,污染严重或仪器、试剂价格昂贵的实验,可采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或观看实验录像等办法[3]。

 

生态平衡的原理范文9

第二条在奇台县境内利用草原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奇台县对草原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本办法所称草畜平衡,是指为保持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一定时间内,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通过草原和其他途径获取的可利用饲草饲料总量与其饲养的牲畜所需的饲草饲料量保持动态平衡。

第四条开展草畜平衡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加强保护,促进发展;

(二)以草定畜,增草增畜;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四)循序渐进,逐步推行。

第五条县畜牧兽医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工作,县草原监理所负责草畜平衡的具体工作。

有草原的乡镇,制定当地的草原管理办法,加强草原管理,按时统一转场,通过设卡检查和清理牲畜数量等办法控制超载牲畜头数。

第六条县畜牧兽医局应当加强草畜平衡的宣传教育培训,普及草畜平衡知识,推广草畜平衡技术,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七条县畜牧兽医局应当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稳定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实施人工种草,储备饲草饲料,改良牲畜品种,以小畜换大畜,在农区推行舍饲圈养,牧区逐步推行冬季舍饲圈养,夏季放牧。定居牧民的生产母牛可进行舍饲圈养,加快畜群周转,降低天然草原的放牧强度。

第八条奇台县现执行1986年核定的载畜量标准,具体为:南山夏牧场2.6亩草地放一只羊,冬场7亩草地放1只羊,春秋场13.5亩放1只羊;北沙窝冬场42亩草地放1只羊,春秋场40.2亩放1只羊;北塔山夏牧场12.8亩放1只羊,冬场52.8亩放1只羊,春秋场47.5亩放1只羊。

第九条县畜牧兽医局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应当充分听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保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原载畜量核定决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十条县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草畜平衡管理档案,并与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第十一条牲畜饲养量超过核定载畜量的,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草畜平衡:

(一)加强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建设;

(二)购买饲草饲料,增加饲草饲料供应量;

(三)实行舍饲圈养,减轻草原放牧压力;

(四)加快牲畜出栏,优化畜群结构;

(五)通过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草原承包面积;

(六)能够实现草畜平衡的其他措施。

第十二条县畜牧兽医局应当加强草原资源动态监测工作,根据上一年度草原产草量的测定结果及对其他来源的饲草饲料量的估算,分析、预测当年草原载畜能力,指导草畜平衡工作。

第十三条县畜牧兽医局应当每年组织对草畜平衡情况进行抽查,主要抽查内容如下:

(一)测定和评估天然草原的利用状况;

(二)测算饲草饲料总量,即当年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以及其他来源的饲草饲料数量之和;

(三)核查牲畜数量。

第十四条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因饲草饲料量增加的,可以在原核定的载畜量基础上,相应增加牲畜饲养量。

第十五条对实行舍饲半舍饲、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种草养畜,改良品种、加快周转、增草增畜达到草畜平衡的乡镇或牧户,县人民政府优先安排生态建设项目和畜牧业建设项目。完全舍饲圈养的牧户,不限制饲养规模。

第十六条对积极进行草原保护与建设,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行舍饲半舍饲和禁牧、休牧、轮牧,实现草畜平衡的草场承包经营者、草场所有者和草场使用单位,以及在草畜平衡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七条违反草畜平衡规定的依照自治区有关规定予以纠正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