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集锦9篇

时间:2024-03-26 09:53:14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范文1

我们在今年年初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研讨,特别是对同志在今年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我们对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方针中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与此同时陈至立同志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说:“减少学生过重负担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目前迫切需要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但是从目前地理教学现实来看,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我们认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参加社会活动。主要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主的活动。

二、学生实践活动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1 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就对学生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得出的环境问题要比从书本上理解的深刻。学生的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比如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学生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来源及使用就十分清楚。

2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

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社区环境调查时,会发现社区建设如采暖锅炉的位置设置,社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再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 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例如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识等都有了迁移和发展。再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对陆地与湖面气温的观测与计算、对学校绿地与裸地的对比观测、对学校教室外有无爬墙虎室内的温度的观测等,都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4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不但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相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噪音的测量和水质的化验等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课知识。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价值

1 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一切教育活动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

全面发展也是以每一个人具体的个人为对象的,决不是以抽象的人为对象的。以发展一部分学生的“智育特长”,或另一部分学生的“音乐特长”,来取代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曲解。创设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实践活动正是基于教育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包括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在内的学习方式。

2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而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教育也是由人来实施的。”也就是说,与环境和教育相比,人是能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地位,并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被消极“塑造”的对象,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当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在学生能动的活动之中进行。学生的活动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判断实践活动教育价值的关键。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

当我们今天谈人的全面发展的时候,一点也不能离开人的现实性。学校不应当是封闭的场所,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正是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使参与现实活动的过程作为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4 实践是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所有书本知识都是从实践发展来的,书本知识只是“流”,而不是“源”。同志的实践论说的好:“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已成为一种顽症,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5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尽管学校教育中以间接知识为主,然而不等于说学生能脱离实践而生活,也就是说,学生生活的基本方式仍然是实践,同时,也不等于说,书本知识是源泉。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当然这里有一个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形成概念和理论的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四、实践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积极意义

1 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部分。

通常人们对于某人某事的态度如何,即包括他对于该人该事的比较稳定、习惯性的倾向性反映,对小偷的深恶痛觉。

人与自然的态度、环保的态度、生态平衡的态度、对资源开发的态度。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正确态度的养成。

(1) 关心 对自己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对地球家园、,对自然环境能自觉的注意、过问、关心当作与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事物对待,而不是漠然处之。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程度、对北京市沙尘暴的关注程度、对北京市节水的认识等等。

(2) 参与 比关心更进一步的态度,能成为各种各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的参与者,例如当学生了解到北京市地下水比去年下降2米后,能自觉节约水。并积极参加学校的节水宣传、向学校领导交涉节水事宜。

(3) 进取 能从长远的利益判断有关行为的正误,例如学生参加废旧电池的收集工作,虽然无有一分钱的收益,但它知道随便乱丢弃废旧电池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能积极投身到废旧电池的收集工作中去。

五 能力培养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的多,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的多。这次广渠门中学的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学生不但可以在社区这个广阔舞台上显露才能,而且亲自体验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的多。例如学生在对如何减少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数量时,一开始只是想到绿化问题,后来认为欠妥,又增加了降尘,认为还不足,又想到汽车的尾气排放问题等。

(1)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学生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用水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实践活动。

(2)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例如学生在学校节水实践活动中,访问学校领导和教师,探讨学校节水工作,就是一例。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作为领导的经历和体验,可以获得被领导的经历和体验。这种体验和经历的相互补充,将会使学生收益匪浅,使其能力都得到提高。班中可能有班长、组长、班委等干部,他们是班级的领导。但是当他们在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中,他们就有可能成为被领导者。被领导也是一种能力。

(5)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时。他们所需的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6)动手操作能力

使用各种工具,如测量、计算、画图、观察等能力。例如下午石景山区试验中学的学生的活动就是要运用测量、计算、画图、观察等能力。

六、对学生实践活动中对教师的要求

1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经常探索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科书上和教学大纲上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产品的制作,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的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探索是在课堂上很少见的。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出标准答案。

2 实践活动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

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师按照课本讲授,很少走弯路,而是走捷径直接到达结论。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范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学生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学生对红绿灯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和立交桥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的调查中就走了不少弯路,才得出科学的结论。

3 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的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但是它同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改变为目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就如学生对家庭成员中受教育程度等的调查,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对学校绿化的设计,也并非承担学校的绿化任务,这种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

4 保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

不要是个别、零散的片断。让学生经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全部过程,也只有这样,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转换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七、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

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完成报告、模型、论文、演讲……为形式的作品。尽管完成这些任务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人类历史上已知知识经验的范畴之内,但是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他们要直接与活动对象接触、打交道,要自己寻找、发现结论,要自己动手去设计、制作……通向最终结果的道路要靠自己一步步地走过,在这样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智慧。学生的活动是内外部活动相互交叉的,学生心理内部活动的,情感、意志、兴趣、想象、创造等成分是经常参与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所以将评价、总结学生实践活动的标准局限在“作品”上,就完全背离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特征和目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体验、感受、经历、收获的一切,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但是,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种评价内容。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或一个小组的成果是较差的,或者是失败的,但过程对他们却是成功的,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因而教师要认真对学生加以观察,也可能有的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非常精彩,但他们的收获未必最大。所以教师要注意:

(1)教师有责任发现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在结果与收获不一致时,要帮助学生总结收获。例如学生对学校水资源污染的实验就有可能失败,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了解失败的原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使知识得到巩固。

(2)活动的目的是学生各方面的锻炼,主要收获是学生在态度、能力、知识方面的提高与发展,直接具体的产品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总结时一定要突出这种思想。

(3)通过评价落实对于过程的重视

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不仅是最终成果的评价,也要对学生实践活动全过程的评价,在学生实践活动总结性评价时,要包括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的互评,并将此作为评定的依据。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总结。

对于学生实践活动的产品,不存在绝对化的规格和标准,由此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解决问题的假设、完成任务的方法、具体方案的设计、报告体例、作品的风格特色都有相当大的变通余地。也就是说,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最终产品的独特风格、解决问题的奇特方式、设计方案的大胆创新等等,应该给予高分。关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具体评价问题我们将在下次会议再讲。

八、学生实践活动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学生实践活动方式主要有体验学习、探索操作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三种方式。

〔一〕、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体验学习”的特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体验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情境的体验;

2.体验不是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过程中,它必须伴随着某种活动结果;

3. 在体验的背后,往往有某种模仿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不限于在教室中进行,而更多地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

4.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体验大体可以分为直接(实际)体验和模拟体验两类。其中的活动又可以具体分为:

实际体验

A栽培实验

栽培花草、树木等植物,观察它们的水土保持作用,绿地和裸地的对比实验等

B.制作、操作 制作学校平面图、节水宣传画、社区模型等;调察噪声来源、尘埃的调查与分析等

C.现实生活 商业调查、污水处理调查、校园环境调查、社区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小区绿化活动)等

D.人际交流 与老人或幼儿园小朋友交谈、了解他们对环境的态度和建议;与不同地区、民族或国家的人交谈该国该民族风情

5.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通过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

根据学生的需要及多数学校条件的可能性,教师在选择体验活动时,可以有不同侧重。但其中两类活动是特别应当重视的。

(1)制作与操作活动

这样的活动可以适当结合地理学科所学,加以延伸,不仅对地理课堂所学知识能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作用,而且更进一步,可以将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运用,动手动脑,设计和制作出自己的“作品”。这种活动,“作品”看的见,模得着,例如学生动手设计学校绿化方案、学生动手制作等高线模型、学生生活小区设计,这些活动反过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会成为最有效的动力。制作作品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才可以全部地、实实在在地予以转化为创造,并且最终形成物质形态的产品。

(2)公益活动

学校的学习不可避免地疏理社会,使学生脱离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并且能够比较深入、比较直接地体验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思考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所有这些,对学生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的形成是极为有效的。在“垃圾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学生实践活动中,就有极为生动的一幕:在定向越野时,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黑塑料包,用来装垃圾用,当学生发现公园里垃圾很多时,就有学生在收集垃圾,后来扩展为全校师生共同收集垃圾的景象。学生们事后十分感慨,北京著名的公园环境竟然这样差,又有人议论说为什么公园不多设一些垃圾箱,北京的个人品德和环境意识、卫生习惯等水平还较低等。事后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感想。

(二)、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一种狭义的体验学习,一般主要指学科领域内的探索性活动。这种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习和记忆科学的结论,而是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因此:

1 探索学习是从抽象的科学结论和知识的接受转向通过具体的探讨,获得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而不是以获得或证实某个结果为目的的。例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的调查。

2 探索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索,而不是某个固定过程、方式的重复和再现。探索即伴随着失败,因此探索学习也是体验失败的学习。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依据。

3 探索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资料、信息、数据,处理资料数据,以实验等方法验证假说,以及制作模型等操作活动。活动主要是在教室外进行;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于养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形成热爱和尊重科学的态度、是非常宝贵的机会。例如学生对学校当前绿化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后,设立假说,然后收集资料、信息、数据等,处理资料数据,并以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说。

(三)解决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使学生直接面临实际问题,以学习和研究某个问题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主要可应用这一方法。

1 解决问题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掌握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行为方式。例如学生对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的调查活动就是如此。

2 解决问题学习不是按照某种固有的体系、顺序、接受和记忆知识的学习,而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实,通过提出问题、采用查找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解决和解释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进行的活动。

3 解决问题学习的基础是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个人的生活经历及体验的多样性即构成了对于问题分析的角度和所寻求的解决方式的不同。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范文2

一、以实验目标为基准构建科学的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点都是在反复实验中获取的。针对课堂实验比重较大的现状,为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提升实验的整体水平与层次性,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制定细化的实验流程。也就是说,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实验目标,详细地拟定实验设计与实验流程,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全面考量问题,全面把握实验,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提升初中物理实验的效果。如,在“制作水果电池”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实验目标的制定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结果的完成,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电压的概念和掌握电压表的使用,并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借助团队的力量,构建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共同完成实践活动。科学的实验设计是保障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应该?M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补充。学生结合自身的物理实验知识,结合实验的目的来进行实验设计的优化,以此为科学地综合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实验教学的目标强化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一个流程化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而是必须引起教师、学生共同重视的核心阶段。与实验结果相比,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反而更具有价值。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基于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断强化实践活动的过程,尽可能地完善实验流程,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科学的实验态度。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做好相关实验的完备与测试,将实践活动可能涉及的过程或环节都应该兼而有之,提前做好实验活动的报备或者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在物理实验开展前,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性能、实验器材的使用等进行详细的认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减少自身的干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确保在实践环节中,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能真正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这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完整地记录实验结果,完整地记录实验流程,做好实验结果的反思。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并不是为结果服务的,而是基于实验教学目标来真正地、全面地掌握实验环节,这是实验方法获取的重要渠道。

三、优化实验设计报告,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范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 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是结合我国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所需而科学研发一种高效教育理念,它要求学校在教育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艺美劳等全方位的个性化发展,而小学体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正是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特色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生存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教学与设计,从而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

1.优化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提高教学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是小学体育教师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应用中介之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合理性,首先应当加强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小学学生体育发展的需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小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注重小学学生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结合体育健康训练技巧、快乐运动的心理健康培养、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应当将这些教学需求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比如以我国某城市的一所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为例,该所小学以现代素质教学改革为改革背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局的科学素质教育精神,给予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开发、教育基地的开发及教育科研的开发等多方面内容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其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运用、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并合理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为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科学地进行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合理地探究素质教育对于现代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作用。

2.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要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明确提出,现代小学体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科学地发展小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注重小学生的大脑智慧潜能和创造潜能的挖掘。因此,小学教师要有效地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就必须在教学时,注重小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需要不断创新来推动,提供动力,而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创造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性,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因此,为了避免由于同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抑制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小学教师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小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强化,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智慧潜能的挖掘。

3.建立科学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范文4

一、总体情况

我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__年11月10日开始,至20__年4月30日基本结束,前后历时5个多月,全所9个支部、共200名党员干部,其中所领导4人,处级干部30人均参加了此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所党委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推动我所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以党委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广大党员参加,切实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安排,认真组织实施。

在准备动员阶段,重点抓好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制定我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在学习调研阶段,重点抓好学习研讨、深入调研、解放思想讨论三个环节;在分析检查阶段,重点抓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组织职工评议三个环节;在整改落实阶段,重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三个环节。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组织中心组学习12次,举办各类讲座和报告会2场,组织学习交流会5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直接参与评议的共有112人,收集到意见、建议45条。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调研,查找和梳理出影响制约我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18个,目前已经解决的有4个,正在解决的7个,着眼长期解决的7个。制定整改落实措施10项,建立和完善了一批规章制度,制订和新出台的政策性文件1个,正在抓紧研究制订的1个。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20__年1月召开了所三届六次职代会暨20__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__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保证措施,切实促进地调科研、技术质量、内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对内对外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我所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二、我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特点

五个多月来,我所全体党员和干部参加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学习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所党委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紧密结合我所工作实际,努力突出实践特色,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活动组织方式,坚持群众路线,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议边改,着力解决问题,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党委高度重视,统一周密部署,全面开展学习动员活动。所党委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在省委第一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以后,所党委及时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委领导重要讲话,专题研究和部署我所学习实践活动。首先,为了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我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陈国栋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黄海、党委委员郭坤一、李君浒、郑济林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学习实践活动的日常工作。同时,领导小组还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由领导小组组长负总责,领导小组成员根据分工确定联系点,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领导机构的成立和工作责任制的确立,为我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其次,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所党委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省委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所实际,研究制定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和组织方式,并编制了我所学习实践活动工作安排表,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安排到位、按时完成。各党支部按照要求积极开展思想动员工作,组织党员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2、认真组织学习,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普遍要求与我所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把学习理论作为解放思想的基础。通过集中自学、专题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所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及有关科学发展观重要文献,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组织全体党员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地质调查工作如何更好体现科学发展”大讨论。党委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交流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心得,分析查找我所工作和事业发展中存在的思想不够解放的表现和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方面的问题。二是注重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学习和实践的纽带,在调研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用科学发展观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党委成员根据分工确定专题进行调研,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野外一线开展“深入实际看问题,破解难题求实效”调研活动, 在广泛征求

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工作实际,找准影响和制约我所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形成了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的分析检查报告。 3、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深入查找分析存在问题。所党委邀请__省委党校董连翔教授来我所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报告,帮助我所查找问题,寻找科学发展的良策。我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倾听职工心声,关注职工需要,集中和发挥职工智慧才干,真诚接受职工监督,真正形成了“干部群众主动要求实践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把听取群众意见和自我查找统一起来。20__年12月上旬至20__年1月上旬,我所先后召开了中层干部座谈会、职工代表座谈会、科技人员座谈会和离退休职工座谈会,启发干部职工帮助所党委查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征求干部职工对我所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同时,我所还通过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广泛听取广大干部职工对我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影响制约我所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意见,多方听取广大干部职工对我所事业发展的建议,多方了解广大干部职工的需求。二是把汲取群众智慧和自我剖析结合起来。20__年1月21日,所党委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紧密结合我所发展实际,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重点查找了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深入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基本原因和根源,明确了我所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期战略和近期目标,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方法措施。结合座谈会上提出来和调查表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所党委从发展方向、机制、环境和政策保证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对产生问题的根源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真起草了《__地质矿产研究所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并广泛征求了职工代表、中层干部、科技人员、离退休职工的意见,反复进行修改完善。三是把接受群众监督和自我整改统一起来。公布领导班子分析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向群众做出公开承诺。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全面了解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和解决突出问题的评价。以群众监督为动力,进一步落实整改项目、措施、责任人和时限要求,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4、明确整改目标,落实整改责任,认真开展整改工作。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解决问题、提升水平的过程。我所学习实践活动进入整改落实阶段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党委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中梳理出来的主要问题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整理,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整改项目,并将整改项目逐条分解,具体明确到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并规定时间限期整改和解决。一方面,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及时解决。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继续整改意见。另一方面,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和完善保障和服务科学发展的机制。我所从加强经费管理入手,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并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了《加强经费管理补充规定》等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以强化责任为重点,构建所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经费支出内部控制体系,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面对当前地质工作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为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技术和人力资源调配力度,将我所的矿产资源室和地质勘查技术部两个业务部门合并重组为新的矿产资源勘查部(矿产资源室),重组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矿业市场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有利于地调项目和社会市场项目统一部署,有利于人员的统一调配,有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有利于地质找矿科学发展的机制,进而推动我所地质找矿有新的突破。

5、提高党员素质,强化党员责任,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所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自始至终带头参加学习,带头进行调研,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加强学习,提高了素质,自觉执行整改落实方案,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结合自身工作,积极为我所发展献计献策,进一步展示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三、我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本成效和收获

在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所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审视自己的工作,从更深的层次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所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我所共梳理出18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修改完善相关的管理规定。广大职工普遍认为,这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抓得实、抓得好,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我所党员、职工代表和派同志共133人对我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测评,认为“好”和“较好”的有121人,满意率为91%。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所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和收获。

1、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解放。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大家既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材料,又联系实际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地质调查工作如何更好体现科学发展”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发展成果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是什么,发展成果由谁享用,充分认识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所地质事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现实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我所在发展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大家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在我所未来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2、我所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是我所地质事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保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地质事业发展情况和我所实际,我所提出了坚持事业立所、业务兴所、创业富所的发展方略,以建设地质工作“4+1”基地、构建新机制为主线,以培养一支业务精能吃苦打硬仗讲奉献的一流队伍、出一流地调科研成果、创一流经济效益、建设一流大区中心为目标,努力推动地质找矿新突破,着力提高地质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地质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根据我所发展现状和规划,对我所的重点工作进行了细化和落实,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有重点、有主次、有步骤的逐步推进。

3、我所民生工作进一步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及时为职工排忧解难,真正落实人民群众得实惠是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首要目的。在经济不充裕的情况下,我所想方设法,进一步解决离退休职工的生活问题;走访看望住院职工,帮助解决治疗的有关问题;及时了解困难职工生活状况,对特殊困难职工,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及时了解掌握我所职工的思想生活情况,需要所里帮助解决的问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协助解决。所党委领导班子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加大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力度,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4、党性党风党纪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所党委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保障。坚决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制度、领导负责制度和重点工作督查机制,精心谋事、认真办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水平和效率。不断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强团结,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监督,不断提

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二是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紧密结合起来,与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以及诫勉谈话制度,将党员干部置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四是加强干部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民主监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坚持用党纪、政纪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经济案件的发生,确保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5、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良好的党群关系是我所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个活动中,所党委领导班子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群众,以务实的精神求教群众,引导群众自觉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所党委领导班子认真改进工作作风,在整改阶段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提高了工作质量、水平和效率。把接受群众监督和自觉改进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员党性观念、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党群良性互动、齐心协力共谋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存在逐多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一是理论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处理工学矛盾和统筹安排协调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我所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队伍建设、地调科研能力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并逐步予以解决。四是我所的经济与技术管理长效机制需进一步规范完善和统筹协调。五是我所经常性经费难以保障需要、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经常性经费严重不足、基地建设经费缺乏等历史遗留问题、体制性问题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予以解决。

四、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

我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结合我所工作实际,对我所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提出如下意见:

1、深化学习,建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重在持之以恒,需要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我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及有关科学发展观重要文献,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__省委的部署和要求,切实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好的做法,要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下来,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2、科学安排,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安排,统筹协调。要加强思想认识,通过必要的宣传手段,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保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指导我所各项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进全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十二五”地质工作部署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我所正在开展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推动我所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3、强化执行力,确保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能否得以巩固,关键在于落实。所党委已经制定了《__地质矿产研究所落实科学发展观整改项目》。在今后的工作中,各分管领导、责任部室和责任人要严格按照整改项目的要求,研究整改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制定详细而可行的工作计划,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形成合力,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和矛盾,推动我所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同时,要强化经常性的监督,加强过程控制,确保每项整改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巩固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成果,不断地推动我所的各项工作持续发展。

4、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地矿。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职工群众得实惠的要求,提升我所文化建设水平,强化我所的思想、组织、党风廉政和道德建设,在全所积极开展多层次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干部要做到“六坚持、六反对”,党员要争做“六个模范”,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三学、三比”活动,切实形成我所的核心价值观和特色文化,增强我所的凝聚力和软实力,构建和谐地矿。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范文5

1.1农科类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陈旧需要创新《意见》第四条提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在调查农科类大学生“您参加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时,19.53%选择了“科技下乡”,15.46%选择了“参观访问”,16.28%选择了“政策宣传”,18.01%选择了“社会调查”,15.77%选择了“文艺演出”,14.95%选择了“其他”。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还是集中在传统的科技下乡、参观访问、政策宣传、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等形式上,而这些形式导致农科类大学生不能将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无法真正进入角色,不能在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不能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更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1.2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收获不大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调查“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时,20.65%选择了“收获很大”,70.19%选择了“有收获,但不大”,9.16%选择了“没有收获”。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一定的收获,但是收获不大。同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实践活动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仅有35%以内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自己的专业运用能力,这说明高校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将学生专业特长和当地农村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致使农科类大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到基层,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在生产实践中得不到检验和提高。

2影响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分析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科类大学生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对于实践活动重要意义,如何与自身的学习、就业相结合等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实际的行动,从而导致农科类大学生参与率低,参与动机有偏差,参与实际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专业教师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团委、学生处、院系等部门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自身教学任务没有关系[1];社会各界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有些地方政府不能主动、积极地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2.2活动形式缺乏创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开展以来,一直秉承“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一些传统的内容和形式成为制约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瓶颈因素。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还是以社会调查、公益活动为主,不能满足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积极探索各种新形式;2)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动特点呈现多元化,传统的实践形式难以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3)没有将学生专业特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往往开展难度较低、操作性较强的参观、走访等形式的活动,却忽略了为大学生搭建平台,导致学生不能提高专业技能。

2.3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作为前提,以保证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与蓬勃发展。但是大部分高校缺乏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机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从而制约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缺乏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的高校并不多,大多数高校只是将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整体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是否参加社会实践和毕业无直接联系,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直接影响实践活动的实效性。2)缺乏完善的实践指导机制。一方面缺乏实践项目制定方面的指导,实践项目制定不合理必然导致实践活动开展不顺利,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缺乏实践内容的指导,不同的实践阶段需要相应的技术、政策指导,这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成败。3)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目前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实践活动考核成绩大多依据活动总结及媒体报道的影响力界定,对学生是否学以致用、服务地方、服务程度等方面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直接造成“重媒体报道,轻实际效果”的现象。同时,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也使得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工作不能得到合理评价,没有明确的奖罚措施,直接打击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提高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共识,为活动达到实效性提供思想保障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高校的一项工作任务,更需要引起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各级宣传部门要把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列入计划,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协调新闻单位开辟专题、专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一线采访报道,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地方政府、高校、学生形成共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局面,以更好地为农科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平台和条件[2]。第一,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具体办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活动的组织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经常工作结合起来,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高校要把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整个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完善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体系,全面负责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建设问题;第三,从思想上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意识,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通过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2探索机制创新,拓展活动形式,为活动达到实效性提供可靠保障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良性运行机制是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效果突出的有效保障。要着眼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远发展,结合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狠抓机制创新,建立并完善“四个结合”的运行机制。第一,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始终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主线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坚定党的领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作风。第二,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将社会实践与农科类大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既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又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提高。第三,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见习结合起来,为农科类大学生服务“三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与实践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尤其是农业高校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更应该与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全方位和长久性的互动关系,力争做到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范文6

一、科技教育“课程化”

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为让通用技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亲历科学、探究科学,我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注重过程探究,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每一节通用技术课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科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渗透方面,重点结合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科技教育的元素,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科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质疑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科技特色教育个性化的实践与探索。校本科技教育课程的开发中,根据学校资源文化、学生实际情况等特点,开发研制了《布衣制作》等校本教材。调整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校本课程,并将其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做到了周周有课时,课课能落实。

二、科技实践“课题化”

为了提高学校科技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一边实践,一边积极开展校本化科技教育教研课题研究。我校参与或主持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研究课题《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研究与实践》,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学校实验室化学废液排放问题的研究》,中国教师学会“十一五”重点专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师生发展》的子课题《创新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江苏省教学研究室第八期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习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建立了基于学生学习实际的“北原”地学社学生学习资源库,课题研究与实践既探索出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制度体系,也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充实和完善。

在创新科技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在主课题引领下,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有以“环保”为主题,如变废为宝——堆肥变沃土项目;有以“食品制作”为主题的,如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酿制葡萄酒;有以“生态”为主题的,如温室大棚的种植研究、小池塘的小生态研究等,在实践活动中既锻炼了能力,又使研究有了一定的深度。在确定序列小主题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每年科技节,结合科技节主题如“让科技融入生活,用创新改变人生”等,形成了大小主题式系列实践活动。

三、科技活动“序列化”

科技教育活动是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经过长期的科技教育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以“科技节”、“竞赛交流”、“科技社团活动”等序列,使学校科技教育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内化到了校园文化之中。

学校每学年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乐高机器人制作等。1997年省教育厅举办“金钥匙”竞赛活动以来,每届我校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无锡市中小学共有11件作品入围省赛,省赛由潘娟湘老师全权代表参赛。在省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作品开闭环控制系统演示仪入围全国自制教具大赛。高三(3)班周灵杰荣获省特等奖,我校选手赵赟钦与温凯被央视10套《我爱发明》节目组采访并录制。每次“金钥匙”竞赛前,学校定期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普挂图展和科普体验活动,充分发挥科普挂图和科普体验馆的教育功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初赛,竞赛成了全校性的科学普及活动。近年来学生在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信息技术、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竞赛上表现出色。比赛获奖并不是我们参与的全部目的,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投身发明创造与科学探索活动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断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弘扬主体精神、求实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

学生社团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建立了“北原”、“北新”、“北眼”、“北声”、“北武”等门类众多的学生社团,满足了广大学生多层次、立体化、高质量的科技需求。学生社团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参与的广度、宽度与深度,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北新”科技社、“北原”地学社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无锡市北高中一张亮丽名片,“北原”地学社的综合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北原”地学社学生先后接待江苏省副省长何权带队省防震减灾调研组、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带队的科普考察组,国务院应急办、公安部、建设部、卫生部调研组,考察过程中,调研组领导饶有兴趣地听取了“北原”地学社讲解志愿者在“防震减灾”、“气象灾害防御”、“环境监测”等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充分肯定“北原”地学社取得的各项成绩。2008年我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省地震局评为江苏省防震减灾示范学校。201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省地震局、省科协评为江苏省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创建先进集体。2009年8月我校被中国地理学会评为“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相关事迹曾得到《中央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无锡电视台》、《江南晚报》、《无锡商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北原”地学社2010年评为无锡市优秀学生社团,“北新”科技社2011年评为无锡市十佳学生社团。

四、科技活动常态化

为使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规范化、常态化,焕发独特的教育魅力,地理学科组协助学校与无锡市国土资源局、无锡市环境保护局、无锡市地震局、无锡市气象局签定共建“北原”地学社协议。在每年3月、4月、5月、6月结合“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北原“地学社”活动为学生搭建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学习”、“探究”和“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响应了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范文7

一、科技伦理分界论

一些学者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划界,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以下简称‘科技伦理分界论”)。理由是:科学属于认识活动,技术属于改造活动。认识活动以真理为标准,改造活动以价值为标准。因此,只有技术才应该关注社会伦理问题。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科学与技术分别是两种范式,两种场域;前者属于理论理性,后者属于价值理性。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过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A从因果性认识到技术目的性转化;B从真理性标准向技术功利性标准转化;;从一元性原则向技术多样性转化。可见,从科学到技术并非是一个线性增长过程,而存在一个巨大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跃迁。科学需要探索,自由讨论,不受伦理禁忌的束缚。否则便要枯萎,只有技术才应关注伦理问题。”

“科学本身只遵循真理性认识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求真即实事求是地把握对象,揭示事物自身的本质和规律。其判断标准在于如实地反映、描述和说明世界,而人们对于科学结论的价值期待和价值选择并不能成为科学本身的标准。这是科学和它的价值化、应用化形态一技术相区别的主要之点。”

“科学在理论层面或者在认识论层面是价值无涉的,一般价值,特别是伦理价值,不能作为科学进步的标准”。“因为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本来就是认识论问题,如果超出了认识论,也就超出了该问题本身。”

受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影响,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这是‘科技伦理分界论”的认识论根源。其思维逻辑是这样的: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真与善的统一;科学属于认识活动,技术属于改造活动;所以,科学不是实践,技术才属于实践,才是真与善的统一;因此,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才应该受到伦理的规范。

实践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也就是改造活动与认识活动的统一。“科技伦理分界论”从本体论的思维范式出发,为了强调主体更好地匹配于自然,夸大了实践的客观性、现实性和感性,即技术的“改造”性质的一面,却忽视了实践的主观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即科学的“认识”性质的一面,对人类活动“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成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即将实践看成是不包括科学认识活动在内并与科学认识活动相并列的单向的技术改造活动,这种对实践的经验主义误解势必把实践降低到经验或技术层面,降低为“利己主义的吃喝自然”或“卑污的犹太人活动”,使实践丧失“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使科学降格为“解释世界”的具体科学。这种知识论取向的科技伦理学是不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指导人们“改变世界”的。“在现代实践活动中科学实践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紧密相连,其中生产实践仍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生产实践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实践活动。那种把精神生产等专业活动排除于实践之外,把从事这些活动的脑力工作者斥责为1脱离实践’的观点,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生活中都是有害的。”

“在当代大科学中,科学借助技术而超越纯粹的知识形态,物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技术借助科学冲破实用的界限而登上意识形态的殿堂。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和产业化促使原本独立操作它们的主体日益结成庞大的共同体。”可见,试图将科学与技术分开来看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在实践上也是不可能的。诚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十六和十七世纪调节意大利山洪的需要而产生的。”“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因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的主要动力。”

二、科技伦理论

与“科技伦理分界论”相反,另一些学者从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一体化的维度出发,认为科学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以下简称‘科技伦理论”)以下是该学派具有代表性的声音:

雷根博士认为,“现代的科学技术、生产、社会已经完全一体化,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业已成为包括大量人员,昂贵设备,巨额资金,复杂组织在内的大科学、大技术,科技活动已经由个人转化为集体性的社会事业,因此,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

刘大椿教授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从分工和职责行使的角度引出的,科学的社会规范是从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物化后果角度引出的,前者对认知目标负责,后者对社会、雇主和公众负责。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正相关的。而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科技与科技运用的后果并非绝对分裂,科技本身是负载价值的。

齐振海先生认为:“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科学探索者,必须有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和科学为目标,坚持科学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他又是社会中的个体,对社会负有责任,他要用他的科学活动服务于社会。这种双重身份使得科学活动不可能是纯粹的探索真理的活动,同时必须是价值活动为实现一定目标而从事的活动。科学家不能保持价值中立,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接受社会对他工作的评价,并且把自己的活动放到社会价值活动之中。

“科技伦理论”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实践的主体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可分为个体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类主体四类。雷根博士所谓的“大科学”、“大技术”活动的主体只能是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而科学技术的活动主体只是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或科学共同体而已。于是,概念的偷换发生了:结论中的科技个体主体或科技共同体就等于前提中的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了。

“科技伦理论”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实践主体之间的伦理责任界限。社会分工的广泛存在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实践主体所承担的实践角色及义务是不尽相同的。交往与社会分工的互动整合,改变了劳动者以往“大而全”的实践角色与实践职能。马克思说过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们所需的某种职能就足够了。”丨13](P555)以此观照,在今天这个有着广泛社会分工的时代里,科技工作者作为“总体工人”(社会主体或类主体)的一个‘器官”(个体主体或科技共同体)只要忠于职守,扮演好自身求真的角色,发展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解释性知识也就“足够”了。如此,科技工作者求“真”,其他个体主体求“善”,通过“主体际”关系,共同完成“真”与“善”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

必须指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还将越来越广,越来越细。例如,最新型的欧洲产品“R。1800”载重汽车的发动机由瑞典提供,控制设备由德国生产,美国供应底盘和弹簧,意大利生产车身,而装备则在美国进行;美国波音公司747客机,其机身、机翼、升降机、机门等重要部件分别由意大利、瑞士等6个国家的企业制造,涉及上述国家的1.1万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没有任何一家单位有能力单独完成整个产品的一条龙生产。因此,进一步扩大的社会分工要求每一个体主体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应该、也不能够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大而全”,否则只能弄巧成拙,事与愿违。科技工作者作为个体主体在分工的社会中担负着求真的使命,承载着理性的抽象、逻辑的推理、数学的表达、系统的结构、理想的假设,需要花费巨大的脑力和时间用指定的器械按指定的方法对指定的材料加以检验,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复杂劳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统计,自1960年代以来,科学知识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德国科学家哈根■拜因豪指出,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一天工作24小时,也只能阅读自己专业知识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大约5%。其工作之艰辛、个中之劳累,溢于言表。因此,强行要求科技工作者“又红又专”,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肩负社会道德伦理责任,这对于科技工作者个体的有限生命而言,既没有时间和精力上的可能,也没有实践履行的必要。

“科技伦理论”忽视了交往实践观及主体际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科技价值论将异质性的个体主体的集合即“总体工人”等同于科学研究的单一主体一科技工作者,这就必然排斥或否认主体际关系。“哲学思维有着它自己的方式,其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理路,是不可简单地直接还原为某种特定的实践(认识活动一引者注)的。那样的话,将会是一种思维的短路’”。离开了主体际关系的协调或调节,离开了“许多个人的合作”,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是不可能、也无能力做到“真与善的统一”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为,只有在普遍的交往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造福全人类”,这种宏伟的“远大抱负”只能由“总体工人”或“类主体”来完成,它绝非作为“器官”的科技工作者力所能及的,否则,便会陷入“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的窠臼,从而抹煞伦理学的阶级性质。

三、科技伦理无涉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是纯粹中性的东西,它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是由社会因素特别是经济因素所决定的,他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与科技因素无关。因此,科学技术都不需要关注伦理问题(以下简称“科技伦理无涉论”)。其代表性观点有:

“以往人们总爱谈论科学技术善的方面,最近又有人开始谈论科学技术恶的方面。殊不知科学技术仅仅是手段,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它的善恶来自使用者的目的,是人们的价值观点把它引向善或恶。科学技术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必须到科学技术的背后去找原因,这就是社会的价值观点。”

“科学家的研究目的是追求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客观真理,判断科学知识及理论的标准是真与假,而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与坏;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营建所依据的也是自然界本身的客观法则,判断技术发明与应用的标准是先进或落后,而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因此,科技领域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并非伦理道德的研究对象。”

“诚然,科学成果的技术应用有善恶之分,也就是说,它有被人恶用的可能性,但是,这不能归咎于自然技术(naturaltedmology)更不能怪罪于自然科学,这只是由于社会技术(socialtech-nology)或社会工程(socialengineering)不完善所致,未能有效地约束恶用自然技术的人。”与“科技伦理分界论”的错误相类似,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这是‘科技伦理无涉论”的认识论根源。其逻辑推理过程是这样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真与善的统一;科学技术属于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无关;因此,科学技术与价值无涉,都不需要关注伦理问题。

“科技伦理无涉论”“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即把科技性质的认识活动看成是脱离实践的绝对的理性(认识活动)自由,将科技看成是一个不需要实践检验和证明的阿基米德点。这种对科技的超验主义误解势必把科技认识活动等同于无所不能的“绝对精神”,等同于超验玄思以及脱离现实的恣意妄为。“实践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通过调节社会关系的活动('主一主’结构)相互渗透、互相耦合而成的同一或整体。其中,改造活动确证人的自然性,认识活动确证人的精神性,调节社会关系的活动确证人的社会性,而作为三类活动相同一的实践则是在扬弃前三者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人的最高活动层面,它克服了自然性与精神性的二元对立,在自然性中确证人的精神性,在精神性中确证人的自然性,在自然性与精神性的内在统一中确证人的人性。因此,只有把科技性质的认识活动融化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中,才能理解列宁关于实践中“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实在的东西转化为观念的东西,“这个思想是很深刻的”论断,才能理解毛泽东关于“物质能够变成精神,精神也能够变成物质”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如果形而上学地将科技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之外,我们就不能完整领会经验与超验、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辩证关系,使科技主体成为无所不知的“上帝”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使科技主体的人生成为由某种“虚假的崇高”所统治的抽象人生。

“科技伦理无涉论”同样忽视了交往实践观及主体际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科技伦理无涉论”割裂了认识活动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实质是割裂了“人一自然”(科学技术)与“人一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实践从总体来说是一个多极主体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实现的关系系统。其中包括主客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主体际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离不开协调主体际关系的活动而独自存在和发展。正如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所说:“从对原子的发现到原子能的应用成为实际可能性的那一刻开始,

一个人就再也无法把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生活方式跟他在其他活动领域中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分割开来。人们再也不能宣称,不管原子弹用于干什么,都是和研究人员的本身无关了。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范文8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我县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根据县委的部署,我局认真开展了教育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成立了领导班子,抽调了工作人员,组建了工作机构,安排了办公场地,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报经县委指导检查组审核同意。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县委的统一部署和黄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和部署我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逐步丰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二是发展不全面。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还不够均衡协调;三是发展水平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消耗与产出之比差距较大;四是发展的社会效益不明显。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还有待提高。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领导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全体党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要努力把全体党员锻炼成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使我们党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全系统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统一到县委的具体要求上来,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紧密联系国土资源工作的实际,切实增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国土资源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国土资源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切实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探索科学配置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契机。当前我县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对土地、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由于我们特殊的资源县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土地和矿产资源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耕地减少的趋势还将继续,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坚守18亿亩耕地的压力巨大。二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农用土地征收难度加大,国土资源、上访的事件时有发生,维权与维稳矛盾突出。四是矿产资源管理形势严峻,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浪费,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五是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国土资源执法难度加大。要破解科学发展的资源瓶颈难题,构建科学配置资源的新机制,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国土资源工作的各方面,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破解资源监管服务难题、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参与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管服务上取得明显的成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利用规划、计划和土地审批等行政手段,如何利用土地、矿产资源的价格、税费、价款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调控,需要深入探索;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控的政策措施和配套办法等,都需要深入探索。二是资源的规划统筹和市场配置缺乏制度化保障。国土资源规划体系不健全,规划参与宏观调控缺乏制度化的保障,权威性、约束力不强,对资源配置的统筹和调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缺乏制度化保障,资源领域的利益诉求和权益矛盾日益凸显。三是资源监管服务方式转变不到位。重审批、轻监管,重微观、轻宏观,管理方式有待改进,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监管成效有待增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破解资源监管服务中的疑难问题,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和行政执行能力的重要契机。总体来看,国土资源基础业务在不断加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但是与新形势的要求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一是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扎实。思想观念、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有待加强,在一些同志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安于现状、不上求进和工作主动性、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基础业务和基层工作急需加强。国土资源发展战略、规划、改革、制度等重大问题的统筹谋划不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掌握基础数据、促进信息共享、增强快速反应能力不够。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改革创新能力和行政执行力。

三、正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积极稳妥地推进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政策性强,覆盖面广,要求很高,任务很重。党中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精心谋划,周密组织,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指导原则以及活动的总体安排和方法步骤都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

(一)要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土”主题,以局领导班子和科室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落实“两个最严格”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责任。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参与宏观调控、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水平,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坚持四条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深化认识,在推进改革创新中统一思想,在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中破解发展难题、完善管理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党的执政规律,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突出实践特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主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确定具体的活动载体。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县委的重大部署结合起来,与总结本部门科学发展的典型经验结合起来,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理论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努力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做到在学习中推进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全程参与,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评议,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和支持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广泛集中民智,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四是正面教育为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但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示范引导作用,激发党员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二)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国土资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力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好部分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不强的问题;二是着力解决好市场配置资源不到位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三是着力解决好国土资源管理开放观念不强,合作不到位的问题;四是着力解决好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五是着力解决好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六是着力解决好干部作风不正不实的问题。把务求实效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国土资源工作的实际,要紧紧围绕“严格保护资源、有效保障发展、强化市场配置、加强执法监管、改进公共服务”的目标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努力实现依法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更加到位,队伍建设更加勤政廉洁,管理机制更加科学有效,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

一是形式要新。我们已经开展过“三讲”教育、“三学”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既与“三讲”、“三学”、先进性教育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要抓住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特点。强调开门学习,深入调查研究,把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紧密结合,强调学习实践活动和推进工作相结合,强调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着力点。对这些特点和要求,大家一定要认真把握、抓好落实。

二是安排要细。学习实践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3个环节,加上活动开始前的准备环节和活动结束时的总结测评环节共有11个环节,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安排和成果。要通过细致的安排、精心的组织和认真的实施,以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扎扎实实的成果保证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成果要实。衡量和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否取得成效,关键要看是否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新的提高;是否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是否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的进展;是否在改进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作风上取得新的成效;是否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人民满意的工程。

四是特色要新。在具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体现特色。作为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权责统一、协作配合的共同责任机制;控制总量、优化配置、调整利益的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机制;政策激励、内涵挖潜、节约集约的开源节流机制;务实创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科技创新机制。以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来保障和实现科学发展。

(四)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线和“四个贯穿”的要求。

从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实际出发,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一条主线,就是要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工作新机制。同时,要做到“四个贯穿”:一是把解放思想大讨论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高思想和政策水平,提高改革创新和行政执行能力,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把分析检查和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分析检查是把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关键,主要是做到“三检查三分析”,即:检查是否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分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检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检查现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分析制约科学发展的局限性,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明确今后的整改措施。做到查找差距对照实践来进行、制定措施以实践为依据、解决问题用实践来推动、检验成效以实践为标准。因此,要采取拓宽渠道让“群众提”、座谈走访“当面问”、问卷调查“多方求”、总结正反经验“对比找”的方法,广泛征求意见,把问题找准、找实。对查找出来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的、班子的、机关的、还是全局的,都要认真研究,近期能解决的抓紧解决;近期不能解决的要研究思路,作出安排,创造条件进行解决;属于政策制度层面的问题,要积极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把深入学习调研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学懂弄清。党员领导干部要在通读有关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要创新学习载体和学习形式,做到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增强学习的效果。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实践、探索实践、推动实践,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要分别深入到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深入到矛盾和问题比较集别是管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局领导班子成员要撰写一份有内容、有见解的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力争使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性、制度性文件。科室党员领导干部也要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及时进行调研成果交流。四是把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领导,责任在班子。要始终抓住党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这个重点,局党组成员、局领导和各科室领导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接受群众评议,带头整改落实。

四、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制。局党组全面负责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我任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杨光先副局长任副组长,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探索有效形式,确保全局所有党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二是主动接受县委指导检查组的指导。县委抽调了党性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具体工作人员,组成11个指导检查组,负责政策指导、发现问题、督促检查等工作。这对我们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为此,局党组、各支部和全系统每一位党员,都要主动接受指导检查组的督促检查。在检查指导组的指导、督促和帮助下,扎扎实实地抓好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

三是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局党组成员要按照分工,把相关科室作为联系点。对联系点进行督促检查、具体指导,帮助联系点进一步找出工作差距,理清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科室、各支部、各位党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督促检查,通过督查,对学习实践活动提出建议,督促解决问题。把各科室、各支部、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取得的成效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是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要及时向群众公布,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尤其是对制定的整改措施,要做到“三明确一承诺”,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作出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群众监督。在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前,要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满意度达不到半数的单位和部门,要认真研究,分析原因,限期整改。测评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是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今年,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在认真地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要处理好学习实践活动同做好各项工作的关系,既不能脱立中心工作孤立地搞学习实践活动,也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就不抓学习实践活动。要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各项工作上,用推动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地理学科实践活动范文9

一、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准确地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县在新的重大机遇、新的发展形势下推进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是提高发展改革工作水平的迫切需要。要切实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和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创新突破迎挑战,科学务实谋发展,文体建设上水平”主题,以文体建设“七大工程”为载体,以提升文体综合实力为动力,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三、在文体发展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水平。

1、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自觉树立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的观念,做到在坚持科学发展上坚定不移,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重要前提。改革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在推动文体事业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跨越。要做到查找差距对照实践来进行、制定措施以实践为依据、解决问题用实践来推动、检验成效以实践作标准。要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毫不含糊地去改,不断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要求、适合__文体事业发展新模式、发展新路径、发展新方式。继续在深化文体事业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解放思想,在创新文体事业科学发展理念上解放思想,在解决制约文体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解放思想。

2、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上有新作为。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文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为我县文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履行好部门和岗位职责。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求,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努力把处室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大家真正受教育。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着力提高科学决策、统筹发展的能力,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走在前列、争当先锋,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实践者。营造求真务实之风、力戒浮躁、虚夸、拖沓之风,形成讲求效率、讲求业绩、讲求质量的良好风气。

四、统筹兼顾,确保实现“两不误、两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