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教育理念集锦9篇

时间:2024-04-01 10:58:26

健康教育理念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1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疲惫不堪成为众多年轻人生活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出现,人们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从心理安全转变为对疾病心理或不健康心理的关注,从而忽略了人们的正常心理状态,导致了消极思想的广泛存在,而很难轻易地进行调节并转化为积极思想。这与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条件有关,在经过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国家的人民身心备受摧残,对于生活的信心严重不足,甚至有的人不知道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现状,只是一味地“坐以待毙”,通过可怕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必须要及时通过心理调节和反馈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心理学医师来医治人们受伤的心灵,然而这也对广大心理疾病患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并尝试用科学积极的方式来调节内心,及早地从阴影中迈出来。总体来说,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是经历了一定过程的,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而不断产生了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是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决定的,也反映了教育的落后性,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高考或其他考试中,因此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等部门都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心理不健康,一旦受到家庭条件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2.实际行动落实不到位。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的高职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和教育部的规定,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机械死板,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结合事例,也不给学生自由时间进行讨论和总结,这就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再加上很多学生从内心不重视这门课程,因此很难发挥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教学硬件设施的不匹配,很多学校都花大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如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以及专业的学科实验室,并配备了先进的技术和教学设备,学生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知识和考试要考的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持消极态度,完全不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思维和理念。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它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与心理学导师的疏导和激发,在学习和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从而拥有强大的力量去支撑着自己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在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学教育观念,毕竟当前很多高职生都是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不佳,且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进入了高职学校,他们对学习和人生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很难树立一个良好的目标,因而存在了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于此类学生更应当重视,要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事例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扎扎实实,不断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巅峰。

2.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很多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学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不重视,甚至有的教师都是直接从乡镇调来或其他部门临时充当的兼职教师,因此对于这一问题,首先应当提高心理学教师的工作门槛,积极引进素质较高且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对学校的教师要严格要求,相关领导应定期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心理情况,鼓励教师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摒除“他是问题学生”这一观点,对所有的学生都应当一视同仁。通过这种思维模式和新型观念的建立,打造了师生平等的关系,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以积极的思想和心态从容应对,最终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心理教育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修订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更加明确地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根据两个《纲要》的要求,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以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中小学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全面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开设心理咨询师课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多发期。社会思潮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丰富了青少年的现实世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探索、进取精神,但同时也让他们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产生了许多心理困惑和烦恼,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引导帮助。另一方面,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以前的教育方法、手段对现代学生来说不能完全奏效,他们热爱学生,渴望能够给学生们一种贴心的、有效力的影响、帮助,但又苦于缺少对学生心理的充分了解和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基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我们深信,一个无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一个不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校长的认识和支持要到位,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工作技能要合格。我区从2011年起,在深化中小学校长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由区教育局出资、各学校组织选送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对他们进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目前已有82名教师顺利通过了国家劳动部的考试,70多名教师正积极准备参加2013年国家劳动部的考试。目前,他们都已在各自的学校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支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已具雏形。

2.聘请专家指导,为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科学地理解学生、剖析教育现象,师生如何共同健康发展是每位教师面临的新问题。2011年以来,我们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辖区内的校长和广大教师举办了“教师如何减压”“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级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治”等专题讲座;聘请了上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家开设了题为“善待每一位学生——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教育策略”和“青春期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为广大教师开阔了视野,教师们开始学习从心理学专业角度看待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3.多管齐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

心理咨询师课程学习仅仅是教师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课,仅仅是为教师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学生心灵的门。面对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一直在探索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抓手。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更多地聚焦于营造和谐的氛围,运用简单形象的方法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聚焦于学生的优势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培养,通过发现、激活、培养学生个体内在固有的、具有建设性的优势力量,促进其自我的心理和谐以及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和谐,进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确立了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后,我们开始探索工作路径和方法。2011年底,我们派人到上海的学校取经,邀请省内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共同商讨研究,最终确定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历下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并对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

(1)组织绘画心理辅导培训班。绘画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交流方式之一,其在表情达意、深化自我觉察和自我整合能力方面的功能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无法比拟的。这种心理辅导形式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灵活,容易突破口语表达的限制,降低绘画人的心理防卫,比其他以言语为主的心理辅导更适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我们从2011年11月开始,先后组织了两期绘画心理辅导培训班。教师们边学边实践,在自己所带班级中同步推进了绘画心理辅导实践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请进来、走出去,组织教师学习团体心理游戏辅导。团体心理游戏辅导是通过集体的协作共同来完成的,最大的作用在于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互相了解,增加交往经验、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也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交往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人格的发展。2012年寒假期间,我们邀请上海市知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班主任举办了“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操作”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将所学知识技能创造性地应用到了新学期学生、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改革班会课、文体课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组织教师利用网上课堂学习沙盘游戏辅导。沙盘游戏辅导是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进而提升个体的自我觉察力、达到疗愈心灵的一种表达性心理辅导方式。沙盘游戏的起源与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心理辅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发展与创造。我们从2012年开始,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复旦大学申荷永教授的网上沙盘游戏辅导课堂,还有12位教师外出参加了中科院心理所组织的沙盘游戏辅导学习班。沙盘游戏辅导非常适合用于青少年心理辅导,解决问题快速有效。我们先在区教师进修学校推出了沙盘游戏辅导应用培训和个案咨询,此后很多学校购买或自制了沙盘游戏辅导的基本工具和材料,部分学校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效益,更多的学校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4)其他多种技能的培训。中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尤其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平缓与生理发育的迅速之间会产生矛盾,使他们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心理生物性紊乱、自杀倾向和行为等心理行为偏差;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工作技能和方法。针对上述问题,2012年3月,我们派出骨干教师23人到北京参加了海蓝博士举办的“危机管理”培训课程;2012年4月,派出骨干教师22人聆听了台湾杨明磊博士“微语言及接触性治疗方法”讲座;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心理咨询实务和技能网上培训班等。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培训

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几来年,我们坚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以科研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举办了关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培训,并着手相关课题的研究。我们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按年龄段划分为听课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十余种影响因素,从多所小学选取了16个实验班,分年龄段进行实验研究,尝试找到制约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梳理,我们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对策与建议,并大力推动相关措施的落实。此外,我们还加强与驻济高校心理学的专业院系以及社会心理学会艺术心理专业委员会专家的联系与合作,邀请他们定期到我区开展沙盘游戏辅导和心理辅导案例研讨会。我们还与高校心理学教授合作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合作的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小学心理教育研究”正在积极申报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二、扎实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

1.着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采取了分段设计的策略,以“满足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需要”为宗旨,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割为六个阶段,即小学低、中、高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选取不同的内容进行课堂实验操作。以初中学校为例:初一年级的主题为学习,包括学习方法、学习计划的制定等;初二年级的主题为交往,包括同性、异性的交往;初三年级的主题为迎接中考、职业选择等。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工作实际,承担一个学段的课程开发任务,在本学段开展授课研究,一个月汇总交流一次。目前,我们在融合各年龄段的课程情况的同时,改编、整合、补充、拓展课程内容,将于2013年9月推出“心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课程模块,在组织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同时,编写相应的心理训练课程手册,使之成为有效的课程标准予以推广。

此外,我区先期通过心理咨询三级证书考试的教师已经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开始了特色课程的研究开发。例如:济南五中的考前减压课程、泉城中学的教师志愿者服务队、燕柳小学的儿童游戏辅导、十亩园小学的自制沙盘、解放路第一小学的绘本心理辅导课、青龙街小学的艺术心理课等,在这些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们运用绘画、音乐、游戏等表达性艺术辅导手段,解决了许多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和烦恼,预防了一些问题行为的发生。

2.设置心理咨询室,为需要帮助的学生个体提供专业化的心理服务

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及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负性情绪,或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为了让这些学生得到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我区的每所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专、兼职心理教师通过绘画、沙盘游戏、晤谈、音乐放松等方式,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心理咨询全过程,对比咨询效果,评估咨询目标,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监测,从而达到精心呵护中小学生精神家园的目的。

3.重视家校合作,推进家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学生的性格、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投射。我们在以往的家校合作模式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家庭文化建设,并和高校心理学专家一起走进校园的家长会,宣讲家庭文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从具体的家庭文化建设方法入手,教给家长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方法与策略。近两年,我们先后在多所学校进行了家庭文化与儿童成长环境研究,并面向家长举办了家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益讲座,受到了家长的欢迎。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育进社区”“专家进社区”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推向社区。其中“家有一老,带好一宝——给隔代教育支招”的讲座受到了社区的欢迎,吸引了各媒体的目光,同名文章在《济南日报》大篇幅展示。2013年,我们还将推出家庭教育系列课程。

4.“幸福教师工作坊”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教师减轻职业压力、消除职业倦怠、幸福工作每一天,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重要课题。2012年起我们在全区开设“幸福教师工作坊”,由进修学校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组成工作团队,依据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实施工作坊内容,用团体辅导、绘画、音乐放松、阅读疗法、NLP等辅导方法,对班主任团队、教师团队、干部团队进行团体辅导,促进干部教师对自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的思索,这些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激发工作热情、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我们还组织了有益于教师身心成长的系列活动,例如:“教师与读书”——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与读书;“做幸福教师”系列团辅课程;“走进孩子心灵”——案例分析与师生沟通技巧;等等。

三、济南市历下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1.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心理学思潮。它基于对人性的尊重,坚信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具有自我和谐以及自我与环境和谐的自我调节机制,主张以全面、整体、发展的立场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用积极的视角研究人类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社会组织的建立与运行等。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聚焦于学生的优势能力和美德的开发与培养,我们要求每一位学校领导、心理教师都要立足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力量与价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让学生相信并善于发现、开发自己的价值与优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及个别咨询等都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根本目的。这种理念大大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2.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切入点

将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切入点,一方面,将调节教师情绪和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不再仅仅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学生身上,而是通过提高对教师的关注度,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以沙盘游戏、心理剧等多种更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方法手段,取代过去以说教为主的单一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推进三方面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

由一线工作教师、高校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三个群体科学分工、通力合作组成了融合真实教育情景、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具体工作经验技能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体系,在实践中更科学、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构建四层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我们从四个层次出发,构建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第一,从政府到学校,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规划,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第二,注重吸收学习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知识,关注最新动态,时刻具备前沿眼光;第三,注意在时常总结成果经验、反思现象问题的同时,鼓励各级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第四,始终坚持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融合。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3

摘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的分析与探讨。国家教育方针的推出以及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新特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显得迫切而必要。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在师生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创新、学生学习评价、课外锻炼的组织与指导、网络教学,及科研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心理调适,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

1989年who公布健康新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这是对健康更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育部多次在全国性体育教育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大学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大学体育的作用与多元功育即。健康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着众多方面的调整,而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方面同样需要摆脱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准确合理地解读健康理念,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是确保现在乃至今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

1.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的必要性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为2.64亿,而当中,在校生约有1亿。据调查统计,2008年人学的大一新生中,约有(18%一28% )的学生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开始进人“90后”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社会性、意志品质、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导致独生子女任性、自我中心、自私、依赖、性格孤僻、集体意识缺乏、意志薄弱等个性缺陷,这些个性缺陷无形给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又促使他们想极力地摆脱过去那种传统的、强制式的教育管理模式,追求自主。如果高校体育教师不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体育课教育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及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2.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理念下心理调适的表现

高校体育健康理念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原则。体育新课程人文主义倾向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应由“传道、授业”到“引导、合作”;由“管理、控制”到“组织、促进”;由“师道尊严”到“父母朋友”。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转变应表现出四方面特征,即由学习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智力开发者;由为人师表者转变为价值导向者;由单纯教学者转变为教学科研型学者。

2.1健康理念下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高校体育传统教学理念下,部分教师常以权威自居,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促使学生偏执行为的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健康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圈。健康理念强调教学是一种互动,是以教促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调适的一项重要任务。

2.2健康理念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不断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经验”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模式化m。健康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淡化主角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双边互动,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健康理念下教材内容有较大的伸展性、选择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科书只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参考书,它不象传统体育课程那样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或唯一课程内容资源,新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更多的需要学校和体育教师自己进行开发。在组织教法方面,传统体育课在组织教学时,无论是集体练习,还是分组练习,都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统一要求的练习,这种注人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及内在需求,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遏制。所以不断创新、开发课程内容与课堂组织方法,意义显著。

2.3健康理念下学生学习评价要多样化

健康理念的教学目标是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评价系统构建和操作上同样要实现转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致使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常是流于一种形式。在传统体育教学学生学习评价中,一般采取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以学生的运动技能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不愿上体育课。健康体育理念强调评价角度和方法的多样性,讲究多种评价相结合,例如,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这些评价方法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健康体育理念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的要求。

2.4健康理念下重视课外锻炼的组织与指导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学校体育,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刚由此可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归属的“群体”有大有小,可以是班与班之间,可以是系与系之间,可以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多样,有班级的、系院级的、校区级的、也有校级的等等。课外体育活动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把众多兴趣相同、情趣相近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开展各种竞赛、娱乐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交往,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学生归属感的特殊心理需求,对课外锻炼进行有力引导,不但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而且可以辅助提高课堂体育教学效果。

2.5健康理念下网络教学辅助作用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课堂信息交流存在四种方式,即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受;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师生之问互问答;以研究、探讨为主的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to。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施,使得网络这一大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媒体,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有利渠道。网络成为课堂延伸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所谓指网络教学,是指以互联网为教学传输系统,为远距离的学习者进行教学内容传播,利用网络的特征和资源创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ful。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教师可以省去教师繁琐、重复的讲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完全自主,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连接教师、学生、学习资源三者的交点,不仅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提供各类学习资源,而且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不仅为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支持,而且更为课外辅助学习提供了空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人,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2.6健康理念下体育教师要加强科研意识

体育科学研究是对体育运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探讨和认识过程[n]。当今体育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体育科研工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揭示体育科研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功能及其客观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使体育科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长期的体育运动实践证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开展。无论是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竞技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乃至对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都有赖于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深人开展。行动研究是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究性活动。在行动研究中,体育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参与者、当事人的身份,主动寻求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中,积极采取行动,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日常教学问题,进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健康理念下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科研意识,同时将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形成“教”“研”相长的良好局面。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残痰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

1引言

两性世界里,尽管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在身体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一样有正常的性的發展,残疾的明显程度并不与性的發展成正比,性的發展同样贯穿其一生,并且影响其全部生活的目的及态度的选择。如2009年笔者对新疆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135名(聋哑、视力残疾、智力残疾)13~18岁儿童进行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状况调查表明:残疾学生的青春期發育与健全儿童是同步的。虽然他们的性心理發育要晚于健全儿童,但几乎同样有着健全儿童性心理不同阶段的内在表现需求,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样需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对残疾儿童發展并保持性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残疾儿童在知识接受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很多关于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的教育都局限在单纯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上,忽略了残疾儿童的性个人需求、性价值选择、性情感体验、性个人素质等人格教育,这极大地影响了残疾儿童性心理的健康發展。为此,本文试图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来探索残疾儿童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2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反思。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的潜能的發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發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做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等;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包括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宽恕等;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指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个体發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职业伦理等。

21世纪初,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针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出了从积极方面人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發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的基本理念。该理念不仅引领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也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3消极心理学取向下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导致对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误解

长期以来,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主要研究残疾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限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限制、语言表达沟通的限制等消极心理因素而引發的成熟的性生理与尚未完全成熟的性心理之间、性的生物需求与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局限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解决上,将个体具有较强的性社会适应性(性道德、往常识与规则)、如何免受性问题的困扰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忽略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残疾儿童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受自己的身体,在与两性的交往中增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發展的终极目标,这也导致了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者与实践者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误解。

3.2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忽略了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与培养

由于当前学校将残疾儿童l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位于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解决,因此,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残疾儿童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教师常常把残疾儿童当做“问题来源”,常常以残疾儿童存在的性心理问题、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發点和落脚点,忽略了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与培养。如,自信心、爱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宽容等个人特质对性心理健康的重大作用。

3.3教学资源单一,缺乏积极完善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由于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冲突的解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残疾儿童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性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被看成只是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活动的任务,与其他教师和教育者无关,这必然使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个积极有效的组织系统,因此,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4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与消极心理学相对照,孟万金教授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从积极方面人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發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的基本理念,为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1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具有整体性

身体的生长發育是心理發展的物质基础。生长發育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着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直接影响是指性生理的变化直接导致个体心理的某些变化。例如,对男性来说,青春期激素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男青年性驱力和性活动的增强;对女性来说,月经周期大约有40%的女性体验到更为强烈的抑郁、焦虑、烦躁、自尊心下降等感受。但由于个体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其心理与行为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较少是由青春期生理变化直接引發的,而大多是生理变化与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青春期生理变化对个体心理發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间接發生作用的。也即是性生理变化对个体性心理發展的影响并不在于性生理变化的本身,而在于个体对这种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于个体对他人反映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或解释依赖于个体对自身变化快慢的认知与评价、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与评价、个体对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与评价的反映,以及个体在评价时产生的自尊、自信、焦虑、抑郁等情感体验、性意志能力及个性特征等等。也即,性心理的發展是性生理变化、性认识、性情感、性意志、人的个性品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身体残疾以及个性特征的缘故,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相比对个体性生理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解释时,更重视他人对残疾儿童性生理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评价,更容易陷入负面认知与评价、负面情绪体验当中,这极大地影响了其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不仅要关注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帮助残疾儿童客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残疾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残疾儿童体验到性的幸福感等;而且还要关注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首先,要提高残疾儿童自我意识發展水平,以便残疾儿童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外貌、能力、价值和个性品质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接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其次,要根据残疾儿童心理發育特点培养残疾儿童爱的能力、宽容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正确的性审美能力,以便使他们有勇气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不仅如此,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尤其要关注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通过创设良好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使个体發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建立起有尊严、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因此,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该注重整体性。

4.2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

长期以来,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如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大脑發育受损,对性道德规则理解困难,很难将性道德规则变成行动的指南,容易出现性安全问题;听力残疾儿童由于听力受损带来的感知活动的局限性和语言發展上的滞后性影响了其思维的發展,使得他们的智力往往比残疾儿童低2~3个年龄阶段,使得其性心理的發展落后于其性生理的成熟,容易出现性心理问题;视力残疾儿童由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多,他们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孤僻、敏感、自私、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消沉、抑郁、焦虑、爱钻牛角尖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对残疾儿童进行青春期性知识、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道德规范和性价值标准、社会规范下的及性安全教育、残疾儿童自我保护和性常见问题的指导等诊断性、补救性方面,重在消解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心理学要从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發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發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获得快乐幸福的高质量生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应以發展性、预防性为主导,将“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發展来化解问题(孟万金)。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应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因为实践表明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帮助个体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较好地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發展、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且能帮助个体维持正常的心态,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时能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并恢复到健康状态。所以,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到:“教师不需要训练学生怎样谈情说爱,而需要培养他们在集体里(包括在家庭里)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关系,要教育他们珍惜丰富友谊。”这是非常深刻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它意味着性心理的發展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基础上的。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启示下,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残疾儿童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上。具体来说,包括培养残疾儿童自尊、自信、自制、客观评价自己并能自我接纳、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

4.3建立积极完善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与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学扩大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将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中被忽视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在重视消解性心理问题和性心理疾病的诊断性、补救性基础上,重视预防性和發展性。这就使得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全体师生家长和全面的心理素质。也即人人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这种转化不仅要求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还要重新整合社会、家庭、校园等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残疾儿童、家庭、社区为载体的完善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便發挥其教育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顾群.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9,(12):119.

2、4孟万金.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s].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暨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课题研讨会.北京:2009—10一18.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5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状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政治任务,她描绘了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内涵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是我们党借鉴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构建和谐社会,大学作为知识高度密集的场所,担负着培养和谐人才的重大责任。和谐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心理和谐是和谐人才的基础。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大学生成为和谐人才是一个需要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应该是在和谐理念指引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纳入整个社会和谐中去,帮助大学生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1]。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集55年执政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全新的结论,反应的中国共产党对执政问题的全新认识。“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和谐体系,包括大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和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内部环境的和谐),其中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中最主要的成分,认识“和谐社会”的主题,因为“和谐社会”是靠人去创 造、去推动、去实现;同时,人又是“和谐社会”客体,因为人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努力,而人的个性和谐和精神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同理,一个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必须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健康大学生培养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就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健康的人格是一个人立身做人处事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优良的“港湾”。因此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了。

2 和谐理念对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理念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新认识,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引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是育人的过程,而非"制器"过程。"以人为本"体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是"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努力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就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2]。过去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着眼点是“不出心理问题”,在手段、方法上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与物质进步没有同步关系,甚至是负相关。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而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核心。同样,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只有处于和谐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而有些大学生的违纪行为就是由于心理障碍不和谐所造成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的施以大道理,而是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教育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2]。近年来,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和经济压力普遍加大,因此引发了心理问题的增多,萌发了不满、焦虑、怨恨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消除,就会影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和谐发展。因此不仅要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采取积极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组织,还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出贡献。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与学生工作相结合

一个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个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在构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同时,必须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因为学生工作既是服务同学也是教育同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学生成才教育联系起来,也必须和学生的家庭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2]。学生工作应该也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原因在于,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同学是和广大同学接触最多的人,我们对学生思想状况、心理问题的了解是最直接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有实质性的进步,这是留待所有做学生工作的同仁努力的地方。

3 以和谐的理念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和谐社会是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社会,而不是机械稳定或没有矛盾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手段,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体系,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与时俱进就显得很有意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多渠道资源的整合的产物,教学及其它途径都不能孤立地发挥,而要主动融合、采取有效措施,构建一个新的和谐教育体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3]。

3.1 建立一个和谐的教育机制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关键在建立一个和谐的教育机制。和谐的个体应当是一个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良好的综合发展体。其中,心理健康具有决定意义。就现实情况来看,心理咨询和心理和谐教育是预防和治疗心理不健康,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是心理咨询网络建设。它是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找出不和谐的心理症结,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诊疗。它包括心理咨询场所的建设和维护、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和资格认定、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和普及等。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它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人们获得自我和谐的工具,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达到自我和谐,从而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心理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等[4]。

3.2 创建一个和谐的活动载体

活动是和谐身心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还可以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如在活动中体现的团队意识,可以防止学生犯个人主义的错误,加强集体荣誉和团结精神,克服学生注重自我的思想意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高校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开展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今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对大学校园进行侵蚀的环境下,更要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6

“矫治性目标”被放大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偏差按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发展性心理问题,即所谓的“学业失败者”;第二类是适应性心理问题,源于环境改变引起的不适应,属于与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角色相关的心理问题;第三类是障碍性心理问题,即所谓的“问题学生”。因此,职业院校的心理教育需要设立三级目标: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未来,旨在提高自信、健全人格,适应专业学习的发展性目标;二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因环境变化及未来职业角色选择而引起的心理困扰的预防性目标;三是针对少数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矫治性目标。职业院校应关注矫治性目标,抓实预防性目标,强化发展型目标。然而,大部分职业院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问题学生”的增多,没有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导致心理问题品德化,即使进行心理教育,也仅单纯理解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将矫治性目标放大,有的学校甚至将“问题学生”作为学校的重点帮扶对象对待。

负面心理暗示被强化近年来,有的学校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由政治课教师实施,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大多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以典型案例为出发点,过分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使学生将“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教师不断的消极暗示极易导致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恐惧或抵触情绪,从而失去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心理干预趋于医学化受精神卫生模式影响,有的职业院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由于心理干预存在医学专业化倾向,过于重视心理治疗,主观臆断来访学生一定存在心理问题而将其放在“问题”焦点上。这种医学化倾向给学生留下“凡进行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使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问题品德化”和“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逆反甚至对抗心理,以致拒绝接受教育。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在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只要学校能够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困扰就会得到排解直至消除。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环境就是学校文化,因此,要注意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良好学校文化的氛围中,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学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学校文化是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职业院校文化主要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学校文化对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方面具有过滤、筛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职业院校学生处于人格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期,置身于学校文化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引发学生心理活动的外部因素更加丰富,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环境文化的认同作用所谓认同作用,又称自居作用、表同作用。认同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的发展过程。在恋母情结被解除期间,个体认同的对象便转向生活环境。

集体的统一意见能强烈地唤起人的求同心理,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会以多数人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学生处于体现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建筑、景观、宣传物等所构成的物质情境感染之中,清洁、幽雅的环境给他带来愉悦,就会改掉乱扔、乱叫的习惯;学生处在“我在乎你”、“你一定行,我信”的心理环境熏陶之中,和谐、好学、积极向上的集体环境会使他形成良好的心境,更加自信,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改掉厌学、逃课、打架斗殴的习惯。行为文化的导向作用行为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行为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文化氛围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矫正自己的行为。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企业的生产工人,职业学校的行为文化通常以优秀的企业行为文化为基础,通过不断强化、磨合,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实习、走路、吃饭、睡觉、购物和集体活动等行为习惯。如吃饭时打饭排队距离窗口一米之外,吃饭时不大声喧哗,饭后将桌面清理干净,这些要求虽然看起来很高,但学生非常容易做到,经过不太长的训练后,会做得很好,并能保持到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制度文化是指社会期待学校具有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如《教师工作规范》、《学生守则》等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对于学生而言,制度具有规范行为的约束力,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如作息制度是刚性的,执行中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学生执行作息制度并不困难,关键是养成习惯。科学、规范、合理、合法的制度文化会得到学生的认同、遵守,进而内化为制约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力量。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偏差应被视为学生与周围环境系统的某种失调或暂时的不平衡,通过改善和优化环境,可以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从文化的高度建设物质环境优美的环境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流连忘返,给人美的熏陶。在规划学校的景观布局时,要讲究整体效果,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学生处处接受美的陶冶。特别要选择好着力点,将校外人员与师生经过多、聚集时间久的地方选为文化景观建设的重点,充分运用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橱窗文化集中展示职业院校的职教文化氛围和特色品位,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突出亮点。如学生进入校园,眼前一块醒目的标牌上写着:“你一定行,我信”,看到这种体现职业院校核心理念的词语,学生的心里将得到宽慰;学生在校园中举手投足间体会到尊重和鼓励,会使其感到亲切,从而激发起积极向上的情感。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7

关键词:生本理念;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体质以及学习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主动锻炼,发展自己的体育能力。

一、了解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体质,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能力

1.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体特征、心理特点。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完善自身人格,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体育项目自主开展体育锻炼。如,在中学体育教师在接手一个班集体的时候,就要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把握学生的身体素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展现自我,培养学生乐于参加体育运动的精神。

2.以学定教,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的体育能力的基础之上。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需要学生具备的体育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在学生已经具备的体育能力基础上选择教育教学策略。在学期开始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性课堂训练,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体育课堂的准备活动不同,让学生能够在真正进入体育运动之前尽可能舒展自己的身体。而在学期授课当中教师也要在授课之前把握学生具备的体育能力。如,教师在进行学生广播体操教学时,首先需要学生进行课堂常规准备活动,让学生在集合后慢跑200米,并复习之前已经学过的广播体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做好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的体育能力的基础之上,才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困难,才有可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授内容中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二、加强体育与健康的合作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参加体育活动

1.加强合作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开展体育运动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不容忽视。教师一方面要抓好学生体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做好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加强体育锻炼,是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是必须由学生主体参与的学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相应的体育能力,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教师必须开展合作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同伴互动的活动中参与进来。首先在体育教学伊始,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体育活动小组,选拔体育能力强、心理素质佳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精选适合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如,在50米的体能测试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发展自己的体能,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热身活动。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讲解体能的定义以后开展分组体能测试。组长将本组学生带至起点并发令,并让一名学生记录成绩。这样的分组进行的体能测试不仅效率高,而且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上都有所收获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运动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在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中恰当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活学活用教材,在必要的时候要补充校本教材,精选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终身体育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差异与需求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参与体育活动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班内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选择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都能快乐地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合作中积极参与,主动锻炼。

三、巧用多媒体,强化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兴趣

1.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体育知识的视频、音频或者图片

尽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材中学生的肢体活动较多,但是并不是说就没有必要进行室内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教学。有些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单凭教师的口授学生是无法明白或者深刻感悟的,而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就可以让学生更为清晰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思考,加深了解。如,在体操项目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国际体操比赛的画面,不但能够让学生欣赏到体操的美感,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体操训练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课件传授学生相关体育知识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但是一些体育项目单凭教师的身体示范学生无法看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分解运动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运动知识,以便在实际训练中更好地发展体育技能。

总之,在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以生为本,针对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的体育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中来,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岳丽娜,王芳华.“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内江科技,2009(08).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8

关键词:德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小学生的年龄小,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社会中各类事物以及现象还无法全面的看待,因此,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外,还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中、在自身的摸索中不断提升自己对“德”的认知,促使自身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并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同时对于学生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辨别是非都有重要帮助。在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教师对于德育理念的渗透还不够重视,未能意识到德育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常常会出现部分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在生活中尤其是与“德育”相关的事情上还有许多欠缺之处,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小学教师还需及时更新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这样学生才能将优秀的品质发扬到学习中去,促进自身学习的进一步提升,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个人素养,就需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这样能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自身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首先,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正确的示范。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形象往往较为权威,因而教师的行为也逐渐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当注重自身的日常言行,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例如在教学中积极自信,使得学生也能够在受到影响,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再如在生活中文明礼貌,促使学生也能够遵守行为准则。其次,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应当遵循人性化的准则,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更加具有针对性;最后,教师应当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师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成为朋友,这样可以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进而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

二、在实践中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热萏逑衷谏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尊重他人、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等,当学生逐渐具备了这些优良的品德并实践到生活中去时,可以有效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这样学生才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从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我是清洁工”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上街头,打扫街道,清理路上的垃圾,当学生看到经过打扫的街道变得干净整洁时,心中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这样的方式不仅教会了学生在生活中应当注意环保、垃圾入箱,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清洁工人的不易,促使学生充分尊重社会中的劳动工人,使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走进生活中去发现与探究,感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角色体验和岗位锻炼,进行道德上的修养与自我完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关于德育的讲座、沙龙等,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应当怎样做到个人素养的提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思维去体会关于德育的意义,从而推动了学生的主动实践。

三、学校与家长共同配合

教师和家长是孩子在成长路上的主要引导者,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有着关键的意义,因此,学校在进行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时,不能忽视家长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应当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在日常教育中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在校外的表现,这样可以更加客观的了解学生的成长特点。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了解家长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看法以及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建议等,为学校的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建言献策。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在互动参与中更加了解彼此,教师也可以从活动的开展中总结家长与学生的相处模式,从而更有效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离不开德育的渗透,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使学生养成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促使学生在成长中正确的面对生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品质受到良好的熏陶,让小学生能够在融洽的环境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耿艳芳.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J].教育艺术,2015(3):21.

[2]单作民.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30):19-20.

[3]金洪源.论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提升德育工作统帅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8):19-22.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9

积极心理学潜能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人获得幸福感。这要求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EP·Seligman认为,心理科学本应具有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富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但是从二战以后,心理学放弃了它的后两项使命,变成了一门以治疗人类的心理问题为专任的科学。此时的心理学主要致力于测评并治疗个人的精神疾病,其研究焦点包括各种心理疾病的成因、疗法以及有关婚姻危机、物质滥用、青少年犯罪等方面的主题。这种研究重心转移的结果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应该怎么样在正常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消除心理疾病并不意味着个体就能获得幸福和快乐。以美国为例,尽管到上世纪末,心理学对抑郁的治疗技术已经比40年前成熟多了,但是抑郁患者的数量却达到了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困惑。

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上,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消极心理学的模式,把重点都放在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这在发展大学生心理积极方面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欠缺的。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也有资料显示,近两个世纪以来,关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文章比率大约是1︰14,这说明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在,我们关注消极的方面多于积极的方面。所以要改变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必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我们实践工作中来。

二、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高校开展以来,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在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有三个标准:一是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二是积极性。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三是多维性。心理健康应该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还有一些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心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在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好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而且可能造成学生太多地关注自己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夸大自己的感受,而对自己积极的品质和潜能的开发视而不见。我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对的主要群体是心理正常的学生。现在很多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上聊天、电脑游戏和谈恋爱上,很少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课、逃课的现象很是普遍。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多位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及兄弟姐妹的陪伴下长大,很缺乏安全依赖关系的建立。一个人之所以如此,很难建立其性格上的优势,感觉生活无目标,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对未来没有信心,幸福感也很难建立。

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基础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并认为,消除了疾病就是健康。在研究上,他们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及矫正的方法,有很多时间在处理精神障碍的学生的心理辅导。特别重视对有自杀倾向的个体的危机干预。在日常的工作中,主要是在咨询室为自我感觉不适而主动求助的学生提供咨询;对个别心理危机积极干预;在全校开展普及宣传教育。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更多是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如何消除负面情绪。而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如何发展自己的积极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性格优势,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正确处理控制悲观、自卑、嫉妒等负面情绪方面,这些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所起的作用是很少的,也很少重视这些情况的研究和实践。而这正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有益于社会、他人和自己的人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原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为根本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我们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观念,真正心理健康应该是心理健康对个别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积极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对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发展自己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体验,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和生活的幸福,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这些内容既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其次在实践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就是最有效的资源。充分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建立自己性格优势,增强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