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4-04-16 16:08:00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1

论文关键词: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对策

1.绿色壁垒的含义及特征

绿色壁垒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凭着自己拥有科技优势,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严格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的限制。它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于各国采取的法规、政策以及措施:二是它的性质是以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为由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其特征表现为:较强的技术性、 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隐蔽性、一定的歧视性、影响的严重性、争议性大等。

2.绿色壁垒对四川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随着四川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出口的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发达国家为保护其经济利益,对四川农产品的出口制定绿色壁垒,绿色壁垒对四川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有:

2.1正面影响

(1)绿色壁垒有利于四川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进而使农产品生产企业提高质量认证标准。绿色壁垒促使四川企业积极建立更高要求的质量认证标准,加强其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生产的步伐。(2)绿色壁垒可以促进四川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把四川积极发展为绿色农业大省,达到可持续发展。(3)绿色壁垒可以保护和改善四川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绿色壁垒,企业必然会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其产品不受污染。(4)绿色壁垒有可能会产生创新导向效应,从短期分析,绿色壁垒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降低社会福利等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看,如果对处理得当,可能会产生创新效应。

2.2负面影响

(1)绿色壁垒降低了四川农产品的出口绩效,随着绿色壁垒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四川农产品的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减少,同时有被其他发展中国家用其相似性的产品取代的危险。(2)绿色壁垒增加了四川农产品出口的成本,降低了四川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绿色壁垒的实施,使四川农产品出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很多,比如在产品的开发成本、生产成本等。(3)绿色壁垒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降低农民的收入。发达国家实施的绿色壁垒,导致四川农产品出口经常受到阻碍,从而造成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进一步会导致社会福利下降,从而就会降低农民收入,又会制约四川的经济发展。(4)绿色壁垒对四川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增加了开拓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凭借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先进的技术和较高的环保意识,制定了很多严格的检疫标准和技术标准,这些措施使四川处于劣势地位,而且贸易环境会随着措施的变化不断恶化,更加影响了四川农产品的出口。发达国家还制定各种认证,为农产品的进口设置很多障碍,增强了其进入的门槛。增加了四川进一步开拓市场难度。

3. 四川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由于四川在农产品生产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检验体系滞后、没有统一质检标准等,造成农产品出口在贸易中经常与绿色壁垒相撞,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在这过程中保护好自身的经济利益。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绿色壁垒。

3.1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来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逐步向绿色农业的道路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把中央政府的政策落实到本地,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改变策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环境保护具有不利影响的农业生产实施收缩的战略;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如适应环保潮流的农业生产实施扶持战略。(2)政府应积极创建无公害的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面对绿色壁垒,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四川出口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并达到其规定的检验检疫标准。(3)政府应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和环保意识,促进其有效地接受现代知识、先进技术和信息。政府还应积极开展各种培训,使农业生产者掌握更多的知识。(4)政府应加强对农业金融、保险制度的完善。建立农产品出口信用制度,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使其发展。政府还应通过财政补贴和金融方面的支持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5)政府应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完善其出口经营方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其国际标准互相认证合作。建立集团公司,提高其专业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的水平,加强市场的开拓能力,进而打开四川出口的国际通道。

3.2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企业应实施清洁生产方式,生产无公害产品。产地环境是根本的因素,必须加大检测产地的环境,净化产地环境,禁止工业上的“三害”等有毒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中间的投入品是重要因素,必须强化对投入品的监管。(2)企业应积极发展农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应该积极研究新的技术,加大对农业上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园,提高科技水平,促使农业向科技化发展。(3)实现产品升级和实施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农产品应不断提高质量,不断优化产品,实现产品升级,并且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提高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增加开拓市场的能力。(4)企业应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跨国经营,这样就可以绕开绿色壁垒。(5)企业应建立质量监控技术,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做好全程监控,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改革农产品的外贸体制,进一步的扩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经营权,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产中在各个环节中的到有效的发展,进而提高其质量,并且达到环保标准,突破绿色壁垒。(6)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收集必要的信息,并反馈到企业中,使他们得以改善,通过信息交流避免遭受绿色壁垒。

3.3农业生产者应采取的措施

(1)农业生产者应树立绿色理念,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土地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不断完善,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实现出口农业的生态化。(2)农业生产者应积极参加农业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3)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要做好自己的事,分工必须明确。生产者要严格按照要求生产产品,管理者必须要做好“把关”与“服务”的义务。(4)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把利益相关的农业生产者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能力,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体,进而突破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廖松.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其对策分析,安徽农学通报,2010(16)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2

林业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0.12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2.65%,林业产业产值达到57.5亿元,同比增长4.54%。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中国玉桂之乡”、“中国绿色名市”[2]、“广西沙糖桔优势发展区域”、“广西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广西沙糖桔之乡”称号[3]。全市以养鸡为主的林禽模式4000hm2,以养蜂为主的林蜂模式666.67hm2,以养牛、养羊、养兔为主的林畜模式2000hm2,以林下种植八角、油茶、玉桂、黄豆、花生的林果模式666.67hm2[4]。

水产畜牧养殖业岑溪市养殖业已经由农户散养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为主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型,规模化养殖场已发展到1328个。规模猪场、规模水产养殖场的产量占生猪、水产品总量的比例已达到67.5%,规模鸡场、规模兔场的产量占肉鸡、肉兔出栏量的比例已达到78.6%。据畜牧部门统计,2012年全市家禽出栏2491.11羽,同比增长5.20%,三黄鸡出栏2155.96万羽,同比增长7.32%;肉猪出栏48.95万头,同比增长5.16%;肉牛出栏0.63万头,同比增长10.53%;养鱼面积2236.5hm2,同比增长2.68%;水产品产量1.6534万t,同比增长3.77%。农民通过养殖业实现人均增收80元。

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基本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排灌能力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全市的重旱区的安平镇和糯垌镇,大部分水田已变成望天垌田,有时不得不改种旱地作物;二是农村道路泥路居多,村级道路和自然村屯之间水泥(沥青)路的通畅率满足不了农业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

2.2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农村稍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长期外出打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农业生产在较大程度上仍处于传统化、单一化的状况,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2.3农产品加工滞后,附加值偏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业经济效益不高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有实力、能大规模带动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不多,大量的农产品没有得到加工增值;二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还在起步阶段,运作不够规范,组织化程度不高。

2.4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农村耕地撂荒、农民无序建房、农村“空心村”、乡镇规模发展等,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5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影响,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受成本上涨,输入性通胀及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增加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随之大幅上涨。据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调查,2011年广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2%。其中,幼禽家畜上涨42.3%、化肥上涨15.2%、农用种子上涨9.6%、农用机油上涨9.0%、农业生产服务上涨6.8%、农用手工工具上涨5.5%和机械化农具上涨4.9%。农资价格普遍上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效应,影响了农民种植收益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3.1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安全

一是基层政府不要盲目扩大乡镇规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谋求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耕地;二是政府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合并自然村,用3—5年时间把农村的“空心房”、“空心村”进行整治,或复垦或做养殖用;三是加大对农村撂荒田地的整治。各级政府应把重治撂荒耕地列入议事日程,农民撂荒1年以上立即回收再分配,把出现撂荒耕地现象视为当地政府不作为行为,列入绩效考评指标;四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2013—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4.52万hm2以上。

3.2继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3.2.1农业产业增加值到2015年,农业产业增加值达28亿元,年均增长5%。

3.2.2粮食生产到2015年,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3万hm2,粮食总产量22万t。其中,每年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3.10万hm2,稻谷总产量20.87万t,每年推广超级稻1.20万hm2,优质稻1.87万hm2。主要措施: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改善粮食品种结构,推广种植高产优质良种,提高粮食质量,每年优质稻播种面积保持在85%以上;二是推广先进实用、节本增效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三是推广良种良法,抓好超级稻吨粮高产稳粮工程;四是集成推广粮食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食产量。

3.2.3水果生产到2015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74万hm2(其中砂糖桔0.93万hm2),水果总产量达17万t(其中砂糖桔总产量15万t)。主要措施:一是改造中低产果园,淘汰劣质品种,改种优质高产的水果品种;二是继续实施砂糖桔优果上山工程,利用丘陵山地,按照规模化、标准化要求推进新果园建设,配套滴灌、喷灌等肥水一体化管理设施,引导、鼓励、扶持种植大户在市内符合柑桔黄龙病隔离条件的山坡地规模种植砂糖桔,建立标准化果园;三是狠抓柑桔黄龙病防控,砍除病株,杀灭木虱,确保砂糖桔产业的安全;四是利用本地有利的气候条件,调整优化果树结构,示范推广澳洲坚果、大果山楂、无核黄皮、三华李、四月桃等水果种植。

3.2.4蔬菜生产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47万hm2,蔬菜总产量达35万t。主要措施:一是加强政府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调动企业和菜农的积极性;二是做强品牌蔬菜,把品牌蔬菜基地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项目、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作为一项富民工程项目抓;三是引导品牌蔬菜基地按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要求,实行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产品标准化、运输冷链化;四是按无公害标准要求生产蔬菜,使蔬菜生产朝着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

3.2.5木薯生产到2015年,木薯种植面积0.73万hm2,鲜薯产量13.87万t。主要措施:推广良种、高产配套技术,充分利用山坡旱地进行木薯间种花生、黄豆、蕃薯等作物,以减少土壤冲刷,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2.6冬种生产每年发展马铃薯、蔬菜、食用菌等冬种作物。主要措施:到2015年,利用冬闲田,每年发展马铃薯、蔬菜、食用菌等冬种作物0.87万hm2,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3.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壮大林业经济

3.3.1培育森林资源主要措施:一是继续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对通道可视一面坡新造幼林进行追肥抚育,对疏林地进行补植,提升一面坡森林景观,进行绿化村屯、义务植树和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二是加强高脂林、香料林、油茶林基地建设,重点抓好高脂松新造林与抚育示范点、软枝油茶高产栽培示范园和抚育标准化示范区,年建设带动发展高脂松0.15万hm2,油茶0.067万hm2。

3.3.2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实施好市长提出的“到2015年,岑溪油茶林种植面积达1.34万hm2,年产茶油5000t。配套实施总投资达2.3亿元,集油茶种苗繁育、示范林种植、茶油加工于一体的综合项目,年总产值达4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迅速提升软枝油茶的发展能力,延长油茶产业链。”[6]的发展部署。

3.3.3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效益主要措施:一是扩大林下养鸡、林下养畜、林下养蜂模式;二是加强林下种植中草药材、林下生产食用菌等。

3.4抓好现代水产畜牧业发展,将养殖培育成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继续抓好猪、禽、鱼、兔等优势产业的壮大和蜂、水鱼、胡子鲶等各类特色产品养殖,全市肉类总产量要增长5%以上,水产品总产量增长5.1%以上。主要措施:一是抓好良种繁育,建设一批商品代的种猪场,建立优质生猪种苗生产基地;二是加快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鼓励畜禽良种场、饲料生产企业等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化经营,参与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加速养殖业发展;三是合理利用江河水面、非饮用水水源的水库、库区河叉等水域,开发高效网箱养殖;四是开发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五是引导和鼓励特色养殖业发展,以形成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六是建设生态循环型畜牧业示范区,可采取农牧结合模式,沼气处理模式,生物发酵模式,实现区内畜禽粪便的有效利用,节能减排,优化环境;七是发展行业协会,把特种动物养殖场户有机联合起来,可以形成竞争合力,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同时加强行业内部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有效指导养殖生产。

3.5做好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措施:一是围绕农产品增值,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重点抓好马路桂圆肉深加工产业开发,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35%以上;二是加快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做好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工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6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措施:一是积极发展和培育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形成合力,实现双赢;二是实行“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7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主要措施:一是通过办培训班、户主会、现场会和播放录像等形式,广泛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二是对有意向务工的农民和新生劳动力,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术技能培训,加快农民和新生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8狠抓安全,创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优良环境

3.8.1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主要措施:一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二是进一步抓好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可朔源制度;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防止不合格的生产资料进入市场。

3.8.2做好防疫安全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防止动物疫病发生蔓延;二是完善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重大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三是建立起免疫突击月与村级动物免疫日制度相结全的长效免疫工作机制,使免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规化;四是加强疫情监测,开展疫情预警预报,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3.8.3注意森林防火安全主要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知识宣传教育,严格火源管理,禁止非法野外用火,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消防专业队、半专业队建设,发生森林火警火灾及时处置、及时扑灭,防止蔓延成灾。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3

关键词: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效益

引言

膜下滴灌措施是现在最有用的节约水资源灌溉措施之一。我国最开始使用膜下滴灌措施主要是在新疆等非常干旱的区域。经过结合使用覆膜栽植措施搭配膜下滴灌措施,组建了高效能节约水源的农业形式。

1 膜下滴灌技术及特征

膜下滴灌就是将项目节约用水滴灌措施以及农艺节约用水覆膜栽植两相措施集中为一项的农业节约用水措施,就是把滴灌的毛管埋设在地膜下面,并且移植管道送水等措施,组建大田膜下滴灌体系项目。

1.1 脱盐优良丰收

膜下滴灌是把滴灌所用的毛管埋设在地膜下面,降低了每棵植物之间水分的挥发,并且水分进入到土壤内能够溶解的盐分就会溶解在水里,同时伴随着水分朝附近扩散,盐分就能够分散到湿润带的末端,滴灌位置发展为淡化区域,这样农作物的根系主干能够和淡化区域形成最佳状态,为农作物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水分、盐分条件。膜下滴灌能够溶解土壤中可以溶解的盐分,也能够在适宜的时间适当的调节土壤中的空气、水分、肥料、热量等为农作物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条件,最大程度的使用光合作用。膜下滴灌能够调节掌控水分肥料盐分气体热量达到最佳状态,能够推动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提升农作物优良产量。

1.2 节水抑盐

在干旱区域内降水量很少,蒸发严重,植物间的无效蒸发能够致使土壤再次形成盐渍化。盐分伴随着水的降落而降落,水分挥发流失盐分却留在原地,这是土壤再次形成盐渍化最关键的原因。膜下滴灌改善了普通条件下土地蒸发水分的环境。在大气层的作用下,土壤盐分普遍体现为何表土累积的过程,不过因为覆膜栽植阻碍了土壤水分以及大气层间的连接,改善了物质上层的环境,进而能够成功阻止土地水分蒸发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土壤水分的使用价值,还有很明显的节水用途,进而阻止了盐分向上移动降低表面反盐的程序。

1.3 减少深层渗漏

土壤再次出现盐碱化除去大气蒸发的功能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就是因为地下水位埋藏的比较浅。在大气蒸发的影响下,地下水位经过毛管影响下持续把能够溶解的盐分地下水运送到土壤表层,水分流失之后盐分就会在土壤表面生成盐渍化土质。避免以及根除土质盐渍化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将地下水位掌控在临近埋设的地下水附近。膜下滴灌能够对个别区域进行灌溉,可以多次将较小水量湿润植物根系,防止了水分的流失。膜下滴灌经过几年的运用以及研究,地下水的埋藏能够向下深入三米到五米,潜水水分挥发的可能性降低,能够掌控地下水向表层反盐的现象。从田地执行结果来讲,膜下滴灌措施能够获取三项效果,洗盐、节约用水、降低深层渗漏。

1.4 自动化控水程度高

膜下滴灌灌水系统是嫁接了有压提水、管道输水、毛管配水的田间管道化,管网输水利用率高达95%以上。为农业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使传统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 膜下滴灌技术在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在农村,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节水意识淡泊,已形成由经验判断怎样灌水,而且对节水灌溉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应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加强节水知识的培训及教育,从而使农民转变观念,积极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2.2 滴灌带由于是塑料制品,受温度影响较大,给施工带来一定的不便;在使用中由于人为原因,损坏现象严重。

2.3 对废弃的滴灌材料回收不到位(特别是毛管),造成“白色污染”之上又加上“黑色污染”。

3 膜下滴灌的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据测算膜下滴灌与大水漫灌比较,亩产量增加 20% 以上,节水40%~50%,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 20%,每亩节约生产成本 50 元,土地利用率提高 8%。

3.2 社会效益

膜下滴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用水方式,为更好进行田间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

3.3 生态效益

实施膜下滴灌技术,可有效改良农田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向节约农业、精确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研究方向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膜下滴灌技术研究可望取得以下进展:

4.1 膜下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热盐动态变化规律。考虑土壤温度梯度,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水热变化规律; 考虑降雨、蒸发、根系吸水、土壤气体运动以及土壤水分运动的滞后效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考虑水盐运移规律、盐分动态分配等因素, 进一步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耕作层的脱盐排盐问题。

4.2 膜下滴灌条件下作物的水肥耦合技术。进一步探明膜下滴灌作物对水肥的需求规律;定量研究不同的水肥组合对膜下滴灌作物产量、生物学特性、水肥利用效率以及品质的影响;在水分、养分交互作用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作物的生理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土质情况,提出增产增收的水肥耦合理论,并建立最佳的水肥管理模式。

4.3 全面科学使用膜下滴灌措施。膜下滴灌措施包含了很多项新式措施的综合农业新措施,是一项项目体系。协调的运行使用才可以展现其效果功能,只要有一方面没有根据标准开展,可能都会成为体系运行使用的障碍,导致膜下滴灌措施的优势不能够全面的发挥,无法实现最佳结果。所以,在普遍推广使用膜下滴灌措施时,每个机构还要按照各个项目措施形成的工作原理以及根本状况,综合本地的实际状况,通过实验探索拟定出适宜自身、自家田地的详细执行计划,提供给操作人员。如灌水措施机制,是按照自身机构的土壤环境、气候环境、水源状况、栽植作物、生长状况、需求水量的标准和地面水分挥发以及作物水分的蒸发状况,以多浇少灌溉、适当的进行调节损失为根本进行。施肥措施是按照栽植农作物不一样的成长发育状况对肥料的需求规则按照多次施肥每次量不大、水与肥料一起为标准,确保膜下滴灌措施使用好。

5 结束语

膜下滴灌措施是现在能够完成精确浇灌农作物的根本灌溉方式,经过大范围的执行、使用以及普及,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节约水源、完善生态条件的功能,同时把农业制造商的精确浇灌、精确栽植、精确用肥、主动化掌控、智能化监管等高新科学措施的使用全部都变成现实。进行节约用水的农业开发,普及高效能浇灌措施,是完成水土能源能够发展以及农业能够发展的关键条件。膜下滴灌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为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膜下滴灌措施的使用发展还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对推动农业飞速的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

参考文献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4

关键词:无公害;粉葛;生产技术

广东省佛冈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植得到长足发展。根据省人大会常委会《关于继续扶持山区和革命老区乡镇发展“三高”农业,开展“一乡一品”活动的决议》精神,佛冈县将发展“竹山粉葛”项目于1999年向省申报“一乡一品”项目,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使佛冈县汤塘镇块根类蔬菜(竹山粉葛)项目成为广东省“一乡一品”第二期项目。该项目获得了广东省农业厅产地认证(证书编号:WNCR-GD05-0318)。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产品认证(证书编号:WGH-06-01924)。为提高竹山粉葛质量安全,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措施,生产优质、安全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对无公害粉葛生产进行探讨。

1 无公害粉葛质量控制措施

1.1 组织措施

1.1.1 加强管理。无公害竹山粉葛生产要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保证粉葛生产的各个环节能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开展生产。

1.1.2 扩大宣传。树立竹山粉葛的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宣传产品的生产和质量:农药化肥的科学施用,禁止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施用,产品的质量按无公害标准出产等。

1.1.3 加强技术培训。每年组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不少于2次,主要学习合理用药、科学施肥、质量标准体系、标准化生产等内容,确保各个生产环节按要求实施。

1.2 技术措施

1.2.1 育种。所有种苗必须经过严格挑选,控制病虫苗、弱苗带进大田。

1.2.2 管理。采用平衡施肥或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NPK配合,土壤施肥与根外追肥结合,及时补施微量元素肥料,科学排灌水。

1.2.3 病虫害防治。加强测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控制始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按照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重药剂的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严格按照药剂规定的浓度、用量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1.3 投入品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化肥和农药来源途径全部合法,所有投入品质量合法,三证齐全。化肥不带毒素,农药全部是低毒低残留的,完全是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应用的投入品。

1.4 产品质量管理

一是外观外型的控制,外型正常,笔直、无分叉、发育良好,无影响外观的瘤块,无畸形;二是内在品质的控制,要达到肉质乳白色,无黑心,无异味;三是建立简易、速测自检系统,并在产品上市前送样品到广州市蔬菜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才可上市。

1.5 产地环境保护

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要求,产地周围1km以内没有严重污染。树立标志牌,并标明范围、面积、生产产品、主要安全措施、责任人,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对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从田头到市场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促进企业的发展,保障人们的健康。

2 生产技术规程

采用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提高蔬菜的抗逆性,减轻病虫危害,减少农药施用量,是防止蔬菜污染的重要措施[1]。

2.1 选地

种植地块的土壤环境应符合GB15618-1995中二级以上标准。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生产区域的大气环境要符合GB3092的要求。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要求。选择地下水位1m以下,排灌方便的肥沃疏松土壤种植。前作是香蕉或其它旱地作物者更佳。每隔1~2年轮作1次,以改善粉葛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提高产品质量。粉葛属耐热蔬菜,能耐瘦瘠,要求土壤孔隙度高,适宜的pH值为6.5。地块宜选择排灌方便、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性好的沙壤土。粉葛耐旱能力强,适应于较低的土壤湿度,而且水分消耗也很少,当葛根肥大时,须及时充足的浇水和追肥,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水分不足造成葛根瘦小粗糙。我县该基地土壤肥沃、水质、气候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平均相对湿度达80%,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温度为20.8℃,土壤酸碱度6.3~7,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十分适合发展无公害粉葛生产,生产的粉葛清甜、肉质粉性强、无渣,市场反映良好。

2.2 种苗选留

所有种苗必须经过严格挑选,控制病虫苗、弱苗带进大田。在每年的冬季,选取生长健壮,颜色青绿的葛蔓作为下年繁育之用。每条葛蔓留10个节左右,选取后埋于沙土中适当保湿,使之有一段休眠期,以利初春发芽。

2.3 种苗繁育

在大寒后立春前,将埋于沙土中呈休眠状态的葛蔓挖起,用清水冲洗干净,切成7~8cm的小段(每小段留1个芽),为促进生根,可放于400倍生根剂溶液中浸泡4~5小时。选择背风向阳地方,铺填4~5cm厚沙土作育苗床,把经过处理的葛蔓均匀插于沙土中,淋水保湿,薄膜覆盖保温。

2.4 大田定植

定植时期。雨水至惊蛰期间,葛苗长出新芽1~2cm时(一般需培育15~20天),选择回暖晴天便可进行大田种植。种植规格。定植前在土垅上每隔1.2m左右设一碎土堆,高15cm。一般每667m2设小土堆200个,每堆种植一株葛苗(667m2植200株)。种植后注意淋足定根水,并用稻秆把土堆覆盖,利于保温保湿及抑制杂草生长。

2.5 田间管理

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商品蔬菜硝酸盐含量不超过标准。目前商品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主要原因是氮肥施用量过高,有机肥施用偏少,磷、钾肥搭配不合理而造成的。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施肥技术使商品蔬菜硝酸盐含量降低到允许的标准之内。采用平衡施肥或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NPK配合,土壤施肥与根外追肥结合,及时补施微量元素肥料,科学排灌水。重视有机肥施用和科学施用化肥。

3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加强测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控制始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按照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重药剂的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严格按照药剂规定的浓度、用量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3.1 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环境条件,选择使用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释放天敌,如捕食螨、寄生蜂等。在生长中期发现“葛龟”的要及时人工捕杀。

3.2 药剂防治

在农药的施用上必需遵循以下原则:①首先选择效果好,对人、畜和天敌都无害或毒性极微的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2]。②选择杀虫活性很高,对人畜毒性极低的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③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④严格控制施药时间,在采收前严禁施用农药。使用次数、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必须符合GB8321.1、GB8321.2、GB8321.3、GB8321.4、GB8321.5的要求,不得随意提高使用浓度,禁止使用化学农药[3]。

4 结语

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高品质的无公害蔬菜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无公害粉葛生产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暮春生.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J].中国果菜,2011(10)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5

关键词:真实节水理念目标 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1.64 文献标识码:A

1 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滦南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属于严重缺水地区。现有的农田灌排系统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部分灌溉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0.5左右,节水的潜力很大;灌区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粗放,水价偏低,难以实现良性运行。本文提出了“真实节水”及耗水管理的新理念,并将三大综合措施用于农业节水灌溉上,从而实现农业节水和可持续性发展。

1.1耕地面积广、节水灌溉发展缓慢

滦南县国土面积12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9万亩,人均耕地2亩,目前现有节水灌溉面积17.75万亩。节水灌溉发展迟缓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资金不足,不能大规模快速的发展节水灌溉;2.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节水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因管理不善,影响其效益的正常发挥,节水灌溉系统的维护不能落实到位,致使设备老化,严重者节水灌溉系统瘫痪废弃不用。

1.2节水工程达不到节水的目的

滦南县的节水工程使用传统的灌溉模式,不但没有真正节水,反而加速了地下水的开采。传统的农业节水灌溉的重点是以工程措施为主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能够减少的渠系和田间渗漏,认为减少的渗漏就是节约的水量,其实从水资源系统的观点来看这部分水不是节水量,因为这部分水又渗透到地下,回补水资源系统里,这样做的好处只是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省了灌溉水的费用,但达不到节约水资源目的。而节水的最总目的应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平衡。

2 节水的理念、管理、目标

2.1更新节水观念

推动农业节水灌溉工作,倡导和推行的“真实节水”,不仅要提高灌溉效率,而且要注重降低农田蒸发耗水量(ET),这是对提高灌溉效率的补充和发展。我国现有的灌区由于工程和技术措施不完善,灌溉用水大量流失和渗漏,致使灌溉效率和效益降低。加强工程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是节水灌溉的基础工作,减少灌溉水的渗漏和流失,同时就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和对地下水的回归。因此, 从整体上讲,只有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减少水分蒸发量,才可以减少水资源的实际消耗 ,提高水分生产率。长期以来,传统的节水方式主要通过对水源地、输水工程的防渗改造或推广田间灌溉新技术,从而达到节水和水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其注重取水管理,节水的效果主要由取水量的减少来衡量,取水的减少量等同于节水的水量。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时,主要在区域间和部门间分配各种可利用的水源,缺乏对ET总量的分配和控制。ET管理理念,通过调整ET在时空上和部门间的分配,提高各部门ET利用的效率,减少低效和无效ET,增加高效ET,保障流域/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真正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2“真实节水”的新理念

“真实节水”就是资源节水,农作物叶面蒸腾和土壤蒸发消耗的水分合称农田腾发量(ET)。采取多种节水措施,适当减少腾发量,既降低ET值,并不妨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更有利,这是农田灌溉研究节水问题的核心。农田腾发耗水量难以用经济易行的办法回收利用,是水资源的实际消耗,所以把减少农田水分腾发量称为“真实节水”或资源性节水。完善灌溉排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农业和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减少农田水分蒸腾蒸发消耗,实现真实节水,树立农业节水新观念。

资源性缺水地区,传统的农业节水灌溉的观念应该有所改进。实践证明,采用传统的农业灌溉节水方法,在取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将比无节水时多用水。只有当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小于或等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时,地下水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因此,节水灌溉设计应该采用“真实节水”的基本理念,即应该在采用工程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同时,分析估算到底真正减少了多少的损耗量,而不是简单的认为灌溉水利用率的提高所能够多利用的水量就是节约的水量。资源节水量的使用既要考虑农业增产的需要,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的保护。因此,资源节水量可以部分用于扩大灌溉面积或增加灌溉次数,部分用于减缓地下水的超采现状或生态环境保护,从而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耗水管理(ET管理)的新管理模式

资源性缺水地区,从水量平衡的角度讲,真实水量( 或资源节水量)等于减少作物蒸发量(ET)与其他不可恢复的损失水量之和。地下水可持续发展要采取新水权体系的耗水控制体系,相同的取水量由于灌溉效率不同可以生产不同的耗水量。灌溉效率高的用户往往产生较高的耗水量。传统的水权管理体系只控制取水量,不能控制耗水量,因此,不能有效控制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基于耗水控制的新水权体系将控制耗水量,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过度使用的控制问题。新的水权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目标耗水量或目标ET;2.根据目标ET确定的取水量(每年核定);3.满足水质要求的排水量(取水量减去目标耗水量)。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取水量=目标耗水量(目标ET)+排水量。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使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等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可以使地下水逐步达到动态平衡或无超采,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2.4农业节水灌溉实施的目标

农业节水灌溉实施的目标为:1.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同时实现灌溉农业节水;2.提高农业水分生产率(ET单方水产量或产值);3.减少农业灌溉ET耗水量(ET按方计水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5.提高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可靠性;6.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7.改革灌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项目区灌排工程自主管理,可持续发展。

强调“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是灌溉水的直接使用者,必须将节约用水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紧密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真实”节水。

3 农业节水亟待加强的措施方法

3.1增加节水面积,因地制宜加强节水措施

滦南县现有节水灌溉面积17.75万亩,节水面积相对少,其中还有一部分节水灌溉系统老化或瘫痪,因此必须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节水工程措施。1.在成方连片地形地区宜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小白垄或沟灌、小畦灌;2.在有蔬菜、果林地区应提倡发展大棚喷灌或滴灌模式;3.在沙区、土丘等高低不平的地形宜采用喷灌工程。

3.2实施“真实节水”节水的三大措施

农业节水“三大措施”是根据我国节水研究与生产实际,通过总结、综合、创新前人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其在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性节水,保障了水资源的可持续性,该方法已在世行节水灌溉项目中进行了成功运用。具体来讲,“三大措施”包括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通过采取水利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灌溉水的渗漏流失,提高灌溉效率,并在此过程中,将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降低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3.2.1.水利工程节水措施

通过管灌、喷灌、滴管、渠道防渗等节水工程,减少从水源输水至田间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水量;田间灌溉采取平整土地和小畦、短沟、等先进技术,降低灌水定额,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等。

粗放灌溉方式下每亩地一次灌溉的水量分布:

长期以来,用土壤输水,畦田漫灌方式下,需要提水100方可满足一次灌溉的需要。水量构成包括提水量100方渠道蒸发和渗漏损失(15+35)m3,田间地面蒸发和作物蒸腾(7+25)m3,渗漏18m3,总共渗漏回补地下水53m3,总蒸腾蒸发量15+7+25=47m3,地下水井开采量100-35-18=47m3.

工程节水措施下每亩地一次灌溉的水量分布:

采取渠道衬砌、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措施,输水效率大大提高。水量平衡构成包括:水量52方渠道蒸发和渗漏损失(1+1)m3,田间地面蒸发和作物蒸腾(7+25)m3,渗漏18m3,总共渗漏回补地下水19m3,总蒸腾蒸发量1+7+25=33m3,地下水井开采量52-1-18=33m3.与方案1对比,真实节水量为蒸腾蒸发量的减少量或地下水井开采量的减少量47-33=14m3.

综合节水措施下每亩地一次灌溉的水量分布:

采取渠道防渗或管道输水,加上农业节水措施,在满足作物生长和保证产量的前提下,使农田ET显著降低,灌溉渗漏量也得到减少,实现了“真实节水”。水量平衡构成包括:提水量26m3,渠道蒸发和渗漏损失(1+1)m3,田间蒸发和作物蒸腾(3+17)m3,灌溉渗漏4m3.总共渗漏回补地下水5m3,总蒸腾蒸发量1+3+17=21m3,地下水井开采量26-1-4=21m3.与方案1对比,真实节水量为蒸腾蒸发量的减少量或地下水井开采量的减少量47-21=26m3.

3.2.2农业节水措施:

土地平整、深松深翻;秸秆还田;选育耐旱、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发展设施农业,改进种植结构和栽培技术,采取减少田间水分蒸发的耕作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和培肥地力,采取秸秆覆盖、塑膜覆盖和喷施抑蒸剂等,以减少水分蒸发,达到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作物耗水量,降低无效蒸腾蒸发量的目的,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3.2.3管理节水措施:

以往,在节水灌溉发展的过程中,通常将重点放在了工程建设上,形成了所谓“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通过“三大措施”综合运用,则可以有效提高工程利用效率与效益,保障工程正常、高效运营,提现了灌溉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的新机制。

管理措施包括项成立农民用水管理组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农民技术培训等。实行科学灌溉,减少水量浪费;在水源不足的条件下,采取非充分灌溉,提高灌溉边际效益,使增加单位用水量取得的效益最大;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少水分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灌溉管理,减少水分损耗,防止灌溉过程中跑水漏水;添置量水设备,控制灌溉用水量和按用水量与成本计收水费,激励群众节水意识;建立农民用水管理组织,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制度,树立用水户对节水灌溉的主人翁责任感;严格执行计划用水,防治水资源过度开发;落实工程管理,责任到人;采用科学灌溉技术,增加农业产量,降低ET此项措施使项目的良性运行得到组织、制度和资金的保障。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6

一、发展原则

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正确处理农田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多方协作,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规划中将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用水、经济发展用水、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把广大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田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田水利综合体系。

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根据全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方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布局。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协调城镇与农村、灌区与乡村、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之间的关系,优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更新改造与新建扩建并重,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讲求效益。

3、开源、节流与保护并举,建设、管理与改革同步

要坚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保护,并把节约、保护放到优先位置。加强水利投、融资机制、水价形成机制、公益消耗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扩展服务能力、促进全区农田水利全面发展。

4、加强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

要做好与经济社会、水资源综合利用、国土整治、城镇发展,以及水利、农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5、量力而行,通力协作,稳步发展

依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财政资金和群众自筹可能,合理确定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并采取积极措施,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动员广泛社会力量的参与,水利、农业、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稳步推进,使农田水利建设成为全区各部门的共同行动,全面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目标。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及时协调处理好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全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局面,切实保障本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按计划、按标准、按质量完成。

二、水利建设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

主要内容是:

(1)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2)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7

沈明其(1963~),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农产品国际贸易。

摘要: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农业协议》对进口农产品的关税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以至以往各国利用关税措施对本国农业进行保护失去了效果。而利用如进口数量限制、技术壁垒等非关税措施对本国农业进行保护容易引起贸易争端。所以只有在WTO框架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是符合农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关键词:WTO;“绿箱”;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保护

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5-0028-05 收稿日期:2006-02―28

一、WTO框架下的农业保护和支持空间

农业是弱质产业,各国都对农业实施保护。我国已经加入WTO,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农业的现状、利用WTO规则对农业进行必要、合理的保护已迫在眉睫。一个国家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的经济成长时期是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由农业负保护转向农业正保护的最佳阶段。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从60年代末开始转向农业保护。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指标大致已相当于日本、韩国农业政策转向时期的发展水平。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仍为工业提供资源,但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已到了实施农业保护的阶段。

(一)WTO规则及国内支持分析 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农产品贸易协议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市场准入。消减和废除市场准入的保护是通过各国实施的关税、进口数量限制等措施来降低保护水平,以建立公平和市场导向型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具体包括非关税壁垒关税化和关税消减的承诺。

2.国内支持。协议规定了国内支持方面减让承诺的方式、内容及一般原则,其目的是消除农产品的价格扭曲。具体包括:(1)产生贸易扭曲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是指政府以编制预算或放弃财政收入的方式对农产品或其生产要素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补贴或补助,足以造成生产或贸易扭曲的措施,这些政策均列入“综合总量支持表”(AMS)中,承诺减让义务。(2)不引起或较少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称为“绿箱”政策。(3)特殊规定。对于发达国家,只要属于减让范围的国内支持不超过基期(1986年~1988年)农业生产总值的5%,就无需消减国内支持,发展中国家为10%。

3.出口竞争。主要涉及出口补贴问题。

4.动植物卫生检疫。《动植物卫生与检疫措施的协议》(SPS)规定:允许各国采取正常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及其生长为目的的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

(二)要求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 农业协议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色”政策(Amber Polices),要求对其做出减让承诺。农业协议在附件3中界定了“黄色”政策所包括的范围: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要求各成员方用综合支持量(Aggregate Measurement of Support,以下简称AMS)来计算其措施的货币价值,并以此为尺度,逐步予以削减。要求自1995年开始,发达国家在6年内以每年相同的比例逐步削减20%的综合支持总量,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以每年相同的比例逐步削减13%的综合支持总量,最不发达国家无须减让承诺。综合支持总量是指有利于农业生产者的所有国内支持的总和,综合支持总量为正表示农业得到了正保护,正值越大,说明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越高;综合支持总量为负表示农业得到了负保护,负值越大,说明农业积累转出的程度越高。

(三)可免除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 农业协议规定,一些国内支持措施可免除减让承诺,包括:“绿箱”措施即政府执行某项农业计划时。其费用由纳税人负担而不是从消费者转移而来,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对生产影响很小的支持措施。以及不具有给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作用的补贴措施,均被认为是“绿箱”措施,属于该类措施的补贴被认为是绿色补贴,可免除削减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其内容为:(1)农业科研,包括环境项目研究和特定农产品研究。(2)病虫害控制,包括一般性控制和针对具体产品的控制,例如自然灾害的预报服务、检疫和抗灾行动等。(3)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操作者培训,包括建设培训教育设施。(4)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如向生产者和加工者提供生产技术、传播信息和研究成果等。(5)检验服务,包括一般性检验和出于卫生、安全、分类或标准的目的而对特定农产品进行的检验。(6)市场促销服务,如提供市场信息和营销咨询及承担促销策划等,但这类支持不能导致本国产品对他国(地区)产品进行低价竞争。(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电网、道路、市场、港口、供水、防洪、排水及环保项目的建设等,但这类支持措施的资金支出只能用于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建设,不得用于对农业生产者提供直接的现金补贴。

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协议允许政府直接以财政开支来维持粮食安全储备,或为私人储备提供财政补贴。但这类开支或补贴均不得表现为高价收购或低价销售储备粮。并且,储备性补贴必须保持充分透明和符合储备需要(即粮食储备性补贴不得过度)。

3.粮食援助补贴。赈济本国(地区)饥民是每个政府所必须承担的责任,粮食援助补贴只能采取向符合受援资格的居民提供粮食或以补贴价格供应粮食的方式,政府所采购的援助粮食必须按市价采购(即不得高价采购),并且粮食援助行动还必须保持充分透明。

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对这类农场的最低收入提供保障性补贴是合理的,但这类补贴的发放必须基于合理的和明确的标准(如收入标准、农业生产者身份或土地所有者身份标准、生产水平标准等),并且要保证不会使接受补贴者获得额外的生产优势。

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环境下,市场变动或其他原因都有可能严重减少农业从业者的收入,这对农业生产肯定不利,为此政府实施适当的补贴是正当的,但这类补贴必须符合规定。

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这类补贴在符合以下规定的情况下属“绿箱”补贴:(1)必须基于实际发生的灾害(包括一切不可抗拒的突发事故);(2)补贴必须基于实际损失(包括收入损失、牲畜损失、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损失等);(3)补贴量不得超过实际损失量。

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这属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补贴。小型家庭农场主的退休或转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但补贴的发放必须基于合理的和明确的标准。

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这类补贴应按照退

出农业商品生产的资源,确立明确的受援标准,例如基于土地休耕的补贴应仅发放给休耕3年以上的土地。这类补贴措施不得以将有关资源投入特定的农产品生产作为受援条件,或以干预农产品市场价格为目标。

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这类补贴可根据政府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规划而进行相应调整,但补贴应根据明确的结构调整规划和受援标准,并不得以有关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补贴措施的目标。

10.地区发展补贴。这类补贴是向农业生产条件明显不利的地区所发放的,受援地区应基于明确的和合理的标准加以认定,所谓“不利的生产条件”必须是长期性的。为此而发放的补贴必须是受援地区农业生产者所能普遍获得的,补贴额应限于该地区的平均生产成本高出一般平均生产成本的部分。

二、农业保护的基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容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在从事农业再生产的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从其内容看,可分为两大类。

1.物质基础设施。一是供应农用生产资料的农业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如提供机械、化肥、农药、薄膜、燃料、优良品种等物质投入的基础设施,这是一种确保农用生产资料供应的基础设施;二是生产农业初级产品的农业产中环节的基础设施,如农业生产用地、水库、农田水利设施、田间作业道路、农用生产用电线路与供电设备等农用生产环节所必须的设备设施。这是一种确保农业生产环节能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三是加速农产品流通的农业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如农产品加工的厂房和机械、采集与输送农产品的汽车与公路、储存农产品的仓库、农产品的初加工与销售设备等基础设施,这是一种确保农产品正常流通的基础设施。

2.社会基础设施。一是农业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二是农业科研方面的基础设施;三是农业推广方面的基础设施;四是农业政策、法规方面的基础设施:五是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

(二)国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做法

1.国外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和农业发展的需要,确定合理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日本政府根据本国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以土地改良和水利化为先导、以资金投放作保证的方针进行重点建设,迅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水利化,极大地提高了水稻单产和总产量。巴西政府根据本国地大物博的特点,将公路、灌溉和仓储作为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重点,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埃及、以色列等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小,且干旱少雨、气温较高,这种自然条件使其形成了灌溉农业的特点,因而兴修水利、垦殖荒漠、扩大耕地面积、改良土壤、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等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印度制定了旱地农业发展战略,根据雨量分布的特点,把全国分为15个不同的气候区并依其土壤与生态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灌溉潜力。

2.建设农业物质基础设施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国农业之所以成为一种高度发达高效率的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仅重视农业物质基础设施,尤其是为农场生产提供大量的社会化服务的产前与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特别重视农业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据测算:1929~1972年,农业技术进步在美国农业总产出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81%,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1%。这些成就,首先应归功于农业研究、推广、教育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

3.农业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重视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项目建设的连续性。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的趋势是在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使之充分适应与满足2l世纪初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加强建设,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项目选择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任何一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选择,都必须具有科学依据,而且符合实际需要,具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并且能够获得大于投入的产出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日本政府在选择东北、北陆和北海道三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确定了以水利化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针,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好效果的这一事实,就是重视项目选择科学性的典型。所谓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就是某项经过科学化选择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旦付诸实施,就应当确保其实施的持续性,持之以恒,不得因人为因素而随意更改。

4.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国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制定有关政策来指导这项系统工程的建设。其主要目的在于协调有关各方利益,调动建设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国所制定的有关政策大致包括投资政策、农业政策等方面。印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也是通过三项具体的投资政策即增加计划投资政策、农业投入补贴政策和农业信贷保证政策来实现的。埃及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重大水利工程、开垦荒漠、农村道路、电网等建设项目,均实行国家投资,农民可免费用水。埃及政府还对土壤改良项目提供无息贷款,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可以得到低息贷款。1974年埃及颁布了投资法,鼓励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对农业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法国的农业政策,以及为实施具体计划而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决定,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起着保证作用。战后法国农业机械化、农业教育、农业研究、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都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1972年法国建立的山区农业专用津贴和1985年公布的“不利地区”农业发展政策,则是从区域角度对山区和农业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单独的政策,推动了这些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5.在评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时,必须综合考察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在评价它的效益时必须树立综合观点,既要注重其经济效益,更要正确评价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得出全面、公正的结论。农村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加强,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提高人口的总体素质、促进社会进步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用综合性的观点来评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效益。许多国家也是从上述观点出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注意有计划的综合治理,以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以“绿箱”政策为主导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总体上讲,中国现有的农业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保障能力大大下降。全国水库中约有1/3带病运行,60%的排灌工程设施需要维修,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据调查统计表明,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业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都呈明显的增大态势。1975~1979年,平均每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4447万公顷,成灾面积1539公顷,成灾率34.6%;1980~1984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3681.33万公顷,成灾面积1773万公顷,成灾率为48.2%;1985~1989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为4628.2万公顷,成灾面积2304.8,成灾率为49.8%;1990~1997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为4933.4万公顷,成灾面积3497.6万公顷,成灾率上升到51%。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受灾面积扩大了34%,成灾面积扩大了41%,成灾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增大事实说明,中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了。除水利设施外,其他的农业基础设施也很短缺,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对农业物质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1.加快水利设施建设。这是符合《农业协议》中规定的“绿箱”政策第一条即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中包括电网、道路、市场、港口、供水、防洪、排水及环保项目在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成绩不小,问题亦不少。迄今全国人口的一半,1/3耕地和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2/3地区和城市,还未彻底摆脱大江大河洪水的威胁。1993年因洪涝旱灾直接经济损失就达63亿元.洪涝受灾面积2.5亿亩,倒塌房屋1800余万间,死亡3300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的真理。

2.加快农村能源设施建设。这也属于“绿箱”政策第一条的内容,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能源,从农业劳动力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到产出农产品,直到运往市场销售的全部生产和流通过程,没有一个环节能够离开能源。能源是形成农产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直接因素之一。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开,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3.增加农业物资的投入。加强农用物资的供应,增加如化肥、农药、农村用电、农用柴油、农用地膜等物质的投入;加强供销方面基础建设,坚持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大、中、小齐发展的原则,不断扩大农用物资供销市场。这也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对农民在化肥、农药、农村用电、农用柴油、农用地膜等物质方面给的补贴是属于“黄箱”政策的范畴,是要限制的,但制造这类物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在其限制范围内,国家可以加大投资力度,进而保障农业物资的供给,这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保障。

4.加快农村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我国农村交通运输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农产品因不能得到及时运输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就超过50亿元,还不包括在途运输直接损失和没有运输而造成的潜在损失。郑州粮食交易市场只有70%的运力保证,大大牵掣了市场功能的发展。大力振兴和发展农村交通运输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5.加快农村通讯设施建设。我国的城市通讯事业近来发展较快,农村则相对缓慢,整个农村通讯水平相当落后。由于信息闭塞大大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今后,我国的通讯设施建设重心应逐步移向广大农村地区,以县城和小城镇为中心,向周围农村地区辐射,建立覆盖全国的通讯网络,并相应提高通讯质量和通讯水平。

(二)对农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1.科学技术研究推广。“绿箱”政策中明确指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是不受限制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诸因素中,技术贡献占20%,而现在已达到60%~80%。未来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有限,必须要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道路,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是挖掘农业内涵扩大再生产潜力的最重要途径。

2.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科研成果应用。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充分发挥县农校、农机化学校及乡镇农民科技学校的作用,建立一个功能完备、服务齐全的科技培训基地,形成由县培训到乡、乡培训到村、村培训到农户的三级培训体系。更好地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科技真正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准备和发动阶段,成人识字率和国民基础教育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劳动者队伍。单靠物质和资本投入是不能实现国民经济起飞的,即使会出现一时的起飞,也不可能持续下去。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落后的状况实在没有什么理由可以维持下去了。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8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搞好农田水利的发展原则和水利建设,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在此对如何搞好农田水利的发展原则及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供水利工作者参考。 一、发展原则 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正确处理农田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多方协作,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规划中将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用水、经济发展用水、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把广大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田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田水利综合体系。 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根据全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方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布局。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协调城镇与农村、灌区与乡村、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之间的关系,优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更新改造与新建扩建并重,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讲求效益。 3、开源、节流与保护并举,建设、管理与改革同步 要坚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保护,并把节约、保护放到优先位置。加强水利投、融资机制、水价形成机制、公益消耗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扩展服务能力、促进全区农田水利全面发展。 4、加强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 要做好与经济社会、水资源综合利用、国土整治、城镇发展,以及水利、农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5、量力而行,通力协作,稳步发展 依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财政资金和群众自筹可能,合理确定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并采取积极措施,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动员广泛社会力量的参与,水利、农业、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稳步推进,使农田水利建设成为全区各部门的共同行动,全面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目标。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及时协调处理好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全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局面,切实保障本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按计划、按标准、按质量完成。 二、水利建设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 主要内容是: (1)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2)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中国有悠久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就把土地规划成井田。井田即方块田,把土地按相等的面积作整齐划分,灌溉区道布置在各块耕地之间。五代两宋时期建设了太湖圩田。明清时

农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9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措施;成效;对策;云南陇川

中图分类号 f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92-02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而是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农药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生产上农药的不科学使用,农药残留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国务院2006年11月1日起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范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为了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风险评估和监督抽查有依据,国务院2012年6月13日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2-4]。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是以投入品使用监管为主,从源头上净化食品安全,重点督导基地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点是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措施。

陇川县地处北纬24°8′~24°39′,东经97°39′~98°17′,国土面积1 931 km2,全县人口17.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8万人;境内有景颇、傣、阿昌、德昂、傈僳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陇川县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农资经营户规范管理,以“农资经营示范店”、真假农资辨别挂图、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培训、真假农资辨知识培训等让优质农资进村入户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监管和整治,蔬菜农药残留综合超标水平逐年下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提高农药科学合理化管理水平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陇川县结合当地农药使用风险实际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资市场监管、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培训等绿色防控措施,降低了农药使用风险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陇川县被列为云南省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通过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宣传培训和农药安全使用示范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于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降低农药使用风险示范县。

1 陇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陇川县属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偏远边境地区之一,农产品质量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陇川县于2011年完成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标志着陇川县农产品生产标准达到了无公害生产标准,投入品合理使用水平得到提高。陇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切入点,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步伐,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发展,为陇川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自2011年起,与上级监管部门鉴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农残合格率90%以上,要求2015年农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在陇川县的带动下,德宏州也做出了重大举措“质量兴州”,要求全州所有市县到2015年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 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2.1 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2.1.1 产地及产品情况。陇川县有耕地面积32 723.52 hm2,根据陇川县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体规划,剔除不适宜区及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实际评价认定种植业产地26 202.46 hm2,粮经作物(水稻、玉米、蔬菜、西甜瓜等)产地11 487.8 hm2,茶叶生产基地1 606.67 hm2,甘蔗生产基地39 360 hm2,水产养殖基地面积1 033.33 hm2,畜禽(猪、牛)养殖基地包括5个规模化养殖厂申报5.2万头。

2.1.2 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农药安全使用、农药残留控制、病虫害生物防治、植保机械应用、平衡施肥、有机肥应用及地膜覆盖、塑盘营养袋育苗、沼肥综合利用等栽培技术。结合整体推进项目,陇川县统一制定了茶叶、甘蔗、粮经作物、蔬菜、水产、畜牧6个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申报认证产地认定,引导农民群众

学利用投入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2.2 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从2005年起,陇川县开始组织申报认证绿色食品1个,每年申报数量递增,到2012年已经申报了20个。申报产品分别是白砂糖、茶叶、精米、食用笋等20个产品,认定面积9 066.67 hm2。

2.3 建立检验检测体系

2007年,建立县级农残检验室,加强监测人员数量,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2007—2012年开展了农产品农残检测工作,共检测蔬菜、水果品种逾80个、5 483个样品,其中合格样品5 127个,占93.5%,不合格样品356个,占6.5%。

2.4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2.4.1 实施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市场监管年”活动。陇川县通过强化农药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农药品种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提高。2003年以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禁止了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完善了登记管理制度,相继开展了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市场监管年活动。对陇川县农资市场全面实施6项新规,基本解决了农药名称乱、农民选药难的问题,农药品名逐步规范。针对陇川县农药市场经营状况,陇川县植保部门组织农资经营户集中学习了农业部2007年制定的《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等6项农药管理新规定。农民购药过程中看不懂、问不明、选不准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2.4.2 对高毒农药的替代。开展高毒农药替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落实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禁用规定,实施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推广,成功地替代了一批高毒、剧毒农药产品,利用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成功替代特丁磷、氧化乐果等高毒农药。2008—2012年替代面积为45 533.3 hm2。

2.4.3 强化市场监管。通过加强市场管理,遏制了制假售假多、经营秩序乱的势头,农药质量合格率逐步提升。2007年标签抽查合格率占90%,不合格率占10%,标签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不合格率降低22个百分点。2008年标签抽查合格率占92%,标签合格率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9年标签抽查合格率95%,不合格率5%,2010年标签抽查合格率95%,确保了陇川县优质农资率。

2.4.4 加强宣传和培训。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会逢会必讲农药安全知识,改善了用药水平低、农残隐患多的状况,安全用药水平逐步提升。2008年以来,共培训从业人员1 080人,专题培训28场次。农药安全知识培训及科学合理农药技术培训625场次43 750人次。近年来,没有发生因农药残留引发的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提升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3 对策

2007年以来,陇川县根据当地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相关高毒农药的替代、农药登记资料规定等相关管理规定,积极组织和开展农药登记管理年和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及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方面的活动,同时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是做好农药管理,降低农药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品种多乱杂、一药多名等问题,农业部门顶着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从完善农药登记制度入手,颁布实施了农药管理6项新规,有效解决了农药临时登记过多等长期困扰农药管理工作的难题,有力地推动了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努力形成农药管理工作的合力。同时,农药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必须加强协调、密切沟通、形成合力,建立农药管理的协作机制。

3.2 绿色防控

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5]。目前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5]。

3.3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通过绿色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通过宣传引导,营造社会公众、广大农民和农药企业理解、支持农药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确保有效降低

农药使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 结语

通过农资市场监管、农残检测、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培训等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技术的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利用绿色防控示范及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全面推广科学用药技术。举办科学用药技术示范田,主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实施,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5 参考文献

[1] 颜景辰,颜廷武.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j].政策研究,2004(7):25-29.

[2] 鄢敦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03-15706.

[3] 李宏,李世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制度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5):1045-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