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集锦9篇

时间:2024-04-22 15:23:14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38-01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有些教师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因此,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以下是笔者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我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有几棵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教,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守纪律,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连教师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会算9+6=15,所以8+6=14。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防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我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学生主动提出来的,于是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白球5039黄球4960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①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②为什么第四组摸的全是白球?③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个,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

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提问,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如果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叫“两极分化”了。

有这样一道题:3盒彩色笔,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会用什么方法算?

学生反馈时有:

算法一,(摆学具);

算法二,(口算法)12×3=36。

算法三,(连加法)12+12+12=36。

算法四,(折数法)8×3=24,4×3=12,24+12=36。

算法五,(数的分解组成法)10×3=30,2×3=6,30+6=36。

这样教学,一部分学生只会用一、两种算法,而一部分学生每一种算法都能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四、注重课堂机智的运用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允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总之,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张红兵,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2007-02。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管理学 课堂教学 重点学科建设

2008年9月10日,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名单揭晓,100名“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汇聚一堂探讨教学心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这样形容教师这个职业:“岁月消磨了教师的姓名和音容,唯有知识永远融化在学生的血液中,留存在人类的繁衍中。”这句话非常形象地道出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真谛,同时也让我们思绪良多,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基础和主干学科,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作为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又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在管独立学院理学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课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要主次分明、点面结合。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之一,内容掌握情况直接决定了其他相关课程学习的含金量。课堂教学首先要有一个指导方针,也就是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应该由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领导、专家和各位教师共同拟定,必须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现成结论,同时大纲的内容必须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内容应该一笔带过,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讨论,哪些内容需要结合案例,都需要在大纲里标明。另外,管理学的内容比较多,很多具体的知识点不仅仅应用在经济管理上,更可以应用在其他学科领域,比如政治上,社会学上,自我管理上,等等。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选取一些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引申和推广,把管理学的思想扩展到其他领域,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又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大局观。

二、要搞重点学科建设,那么在课堂教学这一块就要坚决摒弃“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随时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现在学生的个性比较鲜明,思想的独立性比较强,同时这些学生思维也相当活跃,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现在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教学环境也越来越优越,教师应该以多媒体为主要的工具,将传统的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化抽象的内容为形象具体的案例或事例,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这些案例或事例,充分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管理学是一门很生动的学科,教师应该尽量展现它的这一特点,管理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管理类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所以说管理学教学是一块敲门砖,是一块试金石,如果在这门学科的教授上不能很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他学科便可想而知了。

三、课堂教学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相应地设计课堂。

课堂的设计主要包括课程框架、课堂教师讲授时间的确定、课堂案例讨论的次数、课后作业布置等问题。在课程框架方面,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教师在选择管理学的内容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管理学中基本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一些内容,而不是大而全。在课堂教师讲授时间方面,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的讲课时间不能太长,最好不超过80分钟,应该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消化所学内容,听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见解,哪些地方没有听懂,是个别的没有听懂还是大部分没有听懂。教师要根据这种反馈信息来适当地完善课堂,对于一些大部分同学没有听懂的地方要重讲,对于个别没听懂的要进行个别解答。在课堂案例讨论的次数方面,不是什么内容都拿来讨论,而是选取一些有扩展空间、有争议、便于学生思维的内容来讨论。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管理学,有一些内容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与现实结合起来,所以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把案例设置得太难、太复杂。课堂讨论的次数也要视情况而定,小讨论可以每节课都进行,大的讨论时间间隔可以长一点。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管理学这门学科的作业题应该向实践方面倾斜,作业题的布置应该注重内容的巩固和适当的拓展,尽量不要布置概念性的题目,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师应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需要反馈,这种反馈信息的准确获取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保证教学相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信息的反馈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反馈信息,一是教师之间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在课后交流或者是通过匿名建议的方式来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是最直接也是最准确的。教师之间的反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队伍相对于学生来说,提的建议比较专业,对于优点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对于缺点教师应该在课后多交流,特别是与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们进行交流更能起到切中重点的作用,便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在教研室之间或者是跨教研室进行互相交流、听课,共同促进。教师的听课,特别是相同的课程,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不相同的课程,教师之间也可以听课,主要是学习教学方法、课堂的掌控及教学仪态等。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才能进一步明确学科的重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促进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举科,郑小平,王恩涌,海存福.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努力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J].甘肃高师学报,2008,(1).

[2]梁传杰,罗勤.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的个案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3]王庆环.名师之道――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心得.省略/xwzx/gdjy/sxkd/t20080911_194743.htm.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3

摘 要:语文课堂的教学建设,需要新的理念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效课堂;互动;备课;评价;质疑;反驳;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035-01

建设高效课堂需要我们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给学生自我发展提供空间和舞台。只有在相对自由和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语文课堂的建设。

一、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建设

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是备课,而备课又包含备学生、备知识、备环境等因素。其中备学生是备课的前提。所谓的“备学生”就是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这是建设民主和谐课堂的前提。了解学生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和依据,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要,当然也是教师整合课本知识、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水平、知识接受水平以及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才能设计出合理的互动教学过程。

其次,教师还应该树立良好的学生观,这是构建民主化课堂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或认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同时对学生的看法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行为。与事实不相符的学生观会因为表象的认识,对学生形成错误的评价,错误的评价认知会让学生与教师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这种对立会割裂“教”与“学”的过程,也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导致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出现。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观点和立场出发,一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为依据,形成正确的学生观。综合以上两点进行进行互动课堂的建设,来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建设。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

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为主的培养过程。其目的在于教师通过对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中干预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与教师相左的观点和看法,敢于质疑和反驳。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只有学生拥有了充足的时间他们才可能去主动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自觉地转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教学的更多内容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培养自我主体意识。教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避免框四学生的思考空间。2.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对学生年级越高,越不愿意提问和质疑的现象深有感触。这一原因的形成是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分的权威意识压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疑为线索,以思维核心”。通过简单错误的预设、鼓励质疑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形成良好的习惯。近一步使其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学习主动性,课堂主体性的学生课堂学习模式。

三、语文教学课堂学生学法的指导和培养应该得到重视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学法的指导和培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培养学生听课的能力。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血多学习困难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会听课,抓不住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课后有不知道该巩固什么知识。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俗话说:“听到的,过眼云烟;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这句话的意思在于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所以,只有让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学生才会对学习的内容留有深刻的影响,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现在强调的“终身学习”其目的就在于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艺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形成有效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如果能够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就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在这种能力的支持下步入社会之后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掌握生存的技能。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生“学会”变为学生“会学”。

总之,人的发展本质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成长,才能够从本质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满花.怎样使语文课堂“活”起来[N].贵州民族报.

[2]叶盛,加莉莉.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N].延安日报.

[3]邱江.浅谈“留白”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4]戴海波.让语文课堂富有生命力[N].

[5]周梅芳.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N].湘潭日报.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 手段 教学效果

《经济学基础》是一些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分享。

一、要做到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现在的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几乎没有教师能够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但是虽不能做到针对每个人的因材施教,却要能照顾到大部分的同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学科,但是该专业在我校被设置在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的整个学科大环境是偏工科的,总学时为32学时,学生录取批次为本科第三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同学们的数学功底不是太好,很多同学都不爱听大段的数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所以在与教学目标不冲突的情况下,笔者尽量不讲或少讲数学知识,尽可能用文字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另外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将经济学基础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全部讲全讲透,所以在课时分配上面,应尽可能地拓展每个章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继而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感兴趣的知识。

二、修炼内功,拓展知识面

(一)要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做到不仅宏观上掌握好整体脉络体系,同时微观上熟知每一个知识要点,才能在授课时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也才能让易于学生接受。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搞好课堂教学。

(一)要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论功底

要学习与该课程相关的学科,“ 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专业精深、学识广博,在教学中才能居高临下,得心应手。

(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经济学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宽泛,小到生活的点滴,肉价菜价的涨跌,大到宏观经济、世界风云,大量的知识需要任课教师信手拈来,合理的分析与思考,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又能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业余多关注经济热点话题和新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多种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促进教学效果

在本科教育中,大多数的经济学教师普遍感觉到这门课上的越深,教学效果反而越差,甚至有人戏言,经济学教师的优劣,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成反比,与课堂教学的沉闷程度成正比。教师们怎样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

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使得课堂教学非常的枯燥,经济学有大量的案例可以值得应用,这些案例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组织好相关案例,课间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课后要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另外,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能够融入讨论过程中,并且很多的见解都很独特,给教师也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的考核,让一些优秀的、有思想的学生脱颖而出。

(二)经济热点话题的研讨

当今时代,经济热点频发。教师要能够多关注社会中的经济热点,把这些热点话题带到课程中来,引导学生利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这些热点话题。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第二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力。但同时要求教师对话题的研讨要有控制,做到“形散神不散”,不能漫无边际的随意发挥。

(三)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在现代的高校教学中已经成为主流,正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它能够图文并茂,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知识;它能够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能够做到重复使用,知识共享;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里面,由于要涉及大量的知识点、案例、热点话题,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否则一些案例及知识点的呈现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不易记牢,靠纸质材料,又不环保。

(2)多媒体视频的应用

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视频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资源形式,其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已被广为认可,然而,视频资源在课堂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使用出发点看,视频资源作为一种单纯的辅的资源加以应用,表现单一;另外部分高校对视频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反对意见,普通教师对视频教学的应用非常的谨慎,因而,视频资源本身的教育能量没有实现最大化。在《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一些视频资源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获得一些有益的思考。

四、结束语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的时代性体现的特别明显,在这个经济热点频出的时代,学习好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5

-02

作者:邢立磐

语文课堂知识点很多,而且有些知识点并不存在必然的规律性,教师一讲起来就会用很多课堂时间,但学生听起来往往无所适从,经常会有学生说,不明白语文课在学什么,该如何学?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在授课中一直思索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 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

这则语录对我们教学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以此为戒,在教学中我试图创建一个少教多学的课堂。“少教”不是说真的少,而是教得有效。针对语文课程,知识比较零散,不易系统化的特点。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最大可能的掌握知识,老师要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学生多一些必要的阅读。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在钻研教材时,寻找一个切入点,或者寻找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删去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的东西,直击主题。

老师也要少些浮躁的设计,学生多一些勾画圈点。课堂上不需要一些形式花哨但对学生没有收益的东西。我们可以在备课时,把一些好题作为备课的资源,渗透进去,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作业的负担

老师还要少一些浮躁的问答,学生多一些静思默想。浮于表面的一问一答,填鸭式的教学显然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提高,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缺少思维的训练,缺少静思默想的空间,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多静思,多默想 。

另外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应用。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我想,采取了这些措施后,老师“少教”了,而学生却不仅把握了知识,有了朗朗书声,而且还有了思维训练,有了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这不就是“多学”吗?

当然,这“多学”不仅指这些,从三维目标考虑,还指多掌握知识要点;多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自主的构建;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就语文课堂来说,老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知道把握知识的方向,;老师留出的空白,是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老师设计的拓展,是让学生掌握课外的知识,对学习更有兴趣;老师在关键处、疑难处的引导,是把学生推向思维的高潮;老师闲聊似的导入,淡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然融入课堂;老师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对课堂更感兴趣;老师对教材个性化的创造,可以让学生兴致盎然的同时,掌握知识点。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6

一、蒙纳士大学概况

蒙纳士大学是澳洲顶尖八校集团成员之一,全球排名第33位,总部位于墨尔本,建立于1961年,在墨尔本及周围分布有六个校园,此外另有校园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及南非约翰内斯堡,是偏研究性的大学。该大学具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及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每年,它的70个研究中心的2400余名学术工作者出版5000余份研究著作。目前由十个学院六十六个系组成,其中包括:商业与经济,工程,信息技术,医学,护理和保健,药学,艺术和设计,自然科学,法律,教育,文科等,这十个院系均设有本科,硕士及博士生课程等。由于蒙纳士大学广泛的学科领域,丰富的学生生活,优秀的教学研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因此蒙纳士大学也成为了澳大利亚校园最大、在校学生最多的综合大学,目前在读学生55000名,其中包括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在读留学生,中国学生占国际学生的21%,是一所充满活力的“世界大学”。笔者主要访问的是该校的商业与经济学院,主要参与了会计学、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商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交流。

二、交流工作体验

1.教师的个人特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非常大。国外早期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的特征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赖安(Ryan,D.,1960)的研究表明,热情洋溢、善解人意、富有效率、富有想像力的教师的教学效果远比那些个性冷漠和散漫、行为轻率且单调乏味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多。这个理论我在澳洲的课堂上感受颇深。就以我听的几堂西方经济学课为例,因为西方经济学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所以只能作为一名学生参与了西经的课堂,主要的目的是观察西经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而不在于教学内容的评价,在课堂上,那名西方经济学的女教师始终面带迷人的微笑,语调平稳,从学生的日常饮食中的一些食品的价格等变化谈开来,联系到澳洲的一些经济政策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很快体会出西经中的原理,整堂课没有一句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废话,而且,始终处于对学生的关注中,就连我这名临时学生也能感受到她的善解人意,因为她也谈到了中国食品的供需与中国的经济,让我倍感亲切。从课间我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这名女教师是他们学院的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也是最受留学生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效率高,让学生收获颇丰;二是态度亲切,始终面带很温暖的笑容;三是富有热情和活力,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是坐下休息,而是轻声与学生交谈刚才的问题。

所以,尽管很多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本身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学科,但这名老师的讲解使得它变得非常有吸引力而不是望而生畏。另外,按照当地校方的安排,这名女教师还陪同我和我的另一名同事游览了一个可以近距离接触到企鹅的海岛,从那次的游览中也再次感受到了她的善解人意,因为海岛的晚上,气温比白天低了很多,而那名教师及时拿出她事先就准备好的棉袄、手套、帽子等,让我们在寒冷的天气中感到的是浓浓的暖意。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应该保持有与青年学生一样热情活力的心态,同时也应该有长者的和蔼可亲的态度,从这些个人特质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在于产生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教学不再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因此师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师生间的互动越良好,教学效果就越有效。这也可以从我在澳洲听的一堂市场营销课中得到证明,那名教师是一名风度翩翩的绅士,综合采用讲授与小组讨论为主的交流方式,思维清晰,语言严谨而不失幽默,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火花,但又能及时将那些快滑出课堂讨论范围的内容拉回到这个既轻松又严肃的课堂中来。课后与其他老师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是一名南非校区的交流学者,人际关系良好,教学很受现在校区学生的欢迎。由此可见,教师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其实,课堂的交流与沟通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要确定交流与沟通的策略,是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教学呢还是主要采用与学生对话的方式,提问的策略该如何有效使用,小组讨论更符合本次教学目标还是分组讨论话更有效,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无论学生是什么样学习心理,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教学双方都应追求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

另外,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课堂的交流与沟通实质上是信息交流的过程,这些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语言,在多媒体教学广泛使用的今天,教师的口头语言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调查来看,学生更容易去看课件而不去听,所以,就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如果我们教学中的口头语言能够做到艺术化,就会在多媒体教学中让学生既看又听,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记忆得更持久。佛朗西斯J莫休在《表现图解》中也证明:人们可以记住3小时前阅读的资料的72%,3天后能够回忆起20%;对声音信息听后3小时能够回忆起70%,3天后只剩10%;如果同时看与听,3小时后能够回忆起85%,3天后能够回忆起65%,所以,教师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还可以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起到一定的训练作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7

效课堂的问题,并结合自己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阐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有效的学法指导对践行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效课堂 思想政治 教学形式 方法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上单靠讲授知识本身,根本无法“打动”学生,只会带给他们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漠然,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唯有想方设法的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才能推动思想政治课堂的真正高效。

因此,我认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师最好的办法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重要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里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里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由于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别的学科,理论性较强,有些内容如果教师单靠空洞说教一种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的需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在每堂课,在不同的章节之间也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比如,我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时,借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之所以用复习导入,一是为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即说明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都是讲文化发展,文化传播是从空间(横向)谈文化发展,文化继承是从时间(纵向)上谈文化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二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确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指出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由此,就很自然的进入到文化创新这一课学习。接下来在讲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时,并没有选取课本所给材料,因为我觉得课本所给的材料虽然典型,但是过于陈旧枯燥,学生不会感兴趣,引发不了他们思考的欲望。于是我把课本材料替换成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像》,而且不是直接把材料以文字方式展示出来,而是先让他们欣赏了一段杨丽萍的成名之作独舞《雀之灵》,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观看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说出了舞蹈的名字,并知道《雀之灵》是她的成名之作。接下来我又进一步提问:倾注杨丽萍全部心血的大型歌舞集锦叫什么?很快学生回答叫《云南映像》。然后,继续引领学生的思维问:《云南映像》的创作过程我们了解吗?这时学生开始摇头了,于是趁机把《云南映像》的材料展示出来,学生都迫不及待的盯着屏幕看。看完后,展示探究问题:1. 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 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新起到哪些作用? 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讨论后,开始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表自己见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见,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效益明显提高。

第二,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学会”不如“会学”,学会“会学”才能事半功倍。所谓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

首先,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学习效率,也必须学会预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是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阅读的方式进行预习的。预习时尽量要求学生做到:1、在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基本的知识要点;2、适当做预习笔记即用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重点和自己难于理解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

其次,通过指导学生课后复习,锻炼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它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主要手段。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八次重复,要想记住是不可能的。践行高效课堂,就必须指导学生重视课后复习这一环节。课后复习除了指导学生回忆、整理笔记、做相关习题外,更为重要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围绕课上老师讲课的思路,钻研听课时感到困惑的问题,从教材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主要结论、主要应用等方面,深入思考。比如思考听课中没有全部弄清楚的问题;思考在听课过程中联想到的、而在课堂上来不及思考的问题等。总之,通过深入思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明确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增强进一步学习的意识。

再次,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系统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不仅能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每位老师都会遇到下面情况:老师讲授n 多次,学生辛苦学习n 多遍,可每每考试,成绩总是让自己有点不好意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通过与学生交流,仔细分析,我发现尽管学生都能用心地学习知识,但在运用时,却会显现出许多盲点,甚至出现知识的断层,主要原因是:不会整理、系统化知识。无法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为此,每学一课或一个单元,我都会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如在复习《思想政治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时,就通过构建该单元知识系统图,把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具体分三个步骤:1、归纳出该单元的知识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2、将以上五个关键词及内容分别建立知识系统框,形成五个相互独立的知识系统框;3、将五个相互独立的知识系统框形象、直观地联系起来,展现出来,成为一个综合的知识系统图。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系统图,把分散在章节中的知识“聚点成线、集线以面、结面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立体化。这样学生在运用起来才能做到切入一个“点”,清理一条“线”,拉开整个“面”,反馈一张“网”。可见,及时的归纳整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知识运用能力,更能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高效课堂绝不是只图眼前热闹的应景之举,而是实实在在的求真务实活动。我们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真正高效。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8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公平;思考

作者简介:古明宇(1982-),男,广西平南人,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助教。(广西 柳州 5456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31-02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实践领域,是教育活动真正发生的地方,因而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关涉到学生个人的发展,进而影响着整个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公平的概念

1.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

所谓课堂教学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即每个学生是否皆获得了平等的待遇。倘若实施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应该以“平等考虑”为基础,即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同时,这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待遇应切合平等化的对象――学生及其利益。①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关系有:师生关系、相应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和资源环境的分配。在课堂教学层面实现公平包括以下内容:师生关系的平等、对学生评价的公正性、资源环境分配的公平等方面。

2.课堂教学公平的特征

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学生作为学习的对象,从他们课堂上享有的权利方面分析,概括出课堂教学公平的特征有以下三点:

(1)课堂学习地位的平等性。平等的课堂学习地位是学生享受课堂公平的基础。课堂学习地位的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参与机会的平等性。在师生交往方式和时间、教学提问、学习机会等方面,所有学生一律平等。二是被关注和期待程度的平等性。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态度情感、意志、品德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关注与期待的程度、态度与行为上应一视同仁,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家庭背景、性别等的差异而受到区别对待。

(2)课堂评价的公平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全面、综合、公平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品德和成绩,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对学生课堂表现公平地评价是多元的,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而且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体质等各个方面。

(3)享受课堂空间资源的公平性。学生对课堂空间资源的利用影响着学生的课堂经历,而课堂经历又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源泉,因此,课堂空间资源要求公平地分配,不应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干部与否、家庭背景的贫富等而设“贵宾席”。

二、高校课堂教学公平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现象

(1)教师与不同座位学生的课堂交流存在不公平。教师对前排和中间位置学生的提问次数要多于后排学生的提问次数。前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与教师距离较近,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而后排的学生与教师距离远,得到教师的关注较少,大多数后排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参与。这样一来,教师就会习惯性地提问前中排的学生,而忽略了后排的学生,可见教师与不同座位学生的互动存在着不公平。

(2)教师与不同学习成绩学生的课堂交流存在不公平。教师提问成绩优秀生和中等生的次数较多,因为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好,在课堂中表现活跃,而学困生的学习基础缺漏多,怕回答错教师的问题,并且教师对他们的关注相对较少。这就容易就造成两极分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与教师课堂互动中学得更好,更扎实,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很少甚至不参与课堂互动,致使他们的学习更落后,表现更消极,由此可见教师与不同学习成绩学生的互动存在着不公平。

(3)教师对不同成绩学生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存在不公平。教师对优秀生提问难题的次数最多,对学困生提问难题的次数最少。而简单的问题,学困生被提问的次数多。优秀生在回答难题时,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推测猜想能力等得到锻炼,而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只是机械地重复,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因此这对差生而言是不公平的。

(4)教师与不同性别学生的课堂互动存在不公平。在课堂上,工科教师提问男生的次数明显多于女生,文科教师提问得最多的是女生。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他们对工科科目的反应能力比女生更快,能够更快的找出答案,而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对语言的学习比男生更快,能够积极地发言。由于这些原因,教师在课堂中有选择地与学生互动,无论是对男生还是对女生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2.课堂教学中公平的现象

(1)部分高校教师要求课堂座位安排采用“滚动式”。采用“滚动式”就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坐前排,能够跟教师进行近距离的课堂交流。

(2)在学习上,教师组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班级通过成立了“互助小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习优秀生与学困生坐在一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3)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电子邮件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很多学困生愿意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沟通,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多方面鼓励学困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拉近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公平与否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教师的教学价值观问题。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教师在课堂上更倾向于提问优秀生和中等生,因为他们的课堂表现积极,回答的准确率高,使教学能够顺利的完成。

2)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问题。由于教师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很明显差异。而教师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公平与否。课堂上个别纪律较差的学生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位置上,有时这些学生能够主动地举手想要回答问题,但在一些教师的思想中形成了优先提问好学生或座位靠前学生的偏见,而忽视了他们。

(2)学生个性差异。人的发展是遗传、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同一个班的学生其发展程度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教师通常是根据教学计划和课时来安排教学进度的,而这个教学进度适合班级中占大多数的中等生,对优秀生而言“吃不饱”,对学困生而言“吃不消”。

(3)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存在于各种社会组织中,而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社会系统中,因此外部社会的因素影响着课堂教学。有些学生为了让教师多关注自己,让自己在班级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向教师送礼或请客。如此教师也就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出现商业化倾向,引起课堂教学的不公平现象的加剧。②

三、关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几点思考

1.提高教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和规范着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对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影响。

(1)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教师在达到国家规定基本学历水平之后,还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在职学习和培训,获得更高学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教材,不仅要备课,更要备学生;在教学后要自觉地进行反思。此外,教师还要挤时间多看书、多听课、多学习,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2)完善和丰富教师培训内容。在教师培训中,多增加一些实际案例,开设更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使教师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能够做到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通过各种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可以得到提高,

(3)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师德是一个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也是实现教师教学公平的重要保证。现在的教师至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计型教师,一类是事业型教师。生计型教师是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工具,这类教师容易把自身好恶带到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对某些学生偏爱或偏见,甚至实施因“财”施教。事业型教师是把教师职业融入到自己的精神追求中,这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获得自身的成就感和快乐,而且真正地尊重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这种事业型的教师才真正是我们所期待和要求的。

2.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教师要改变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而有选择性地优先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座位靠前学生的教学观,改变富有挑战性、有难度的问题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回答正确的偏见。教师应树立新型教学观和学生观,关注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和引导者,形成平等、友善、和谐的教学气氛。

3.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凭借一定的教材来进行的,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是中性和客观的,因而它是不公平的。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尤其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改革“全统一”的课程制度,建立统一性、灵活性、多样性相结合的新的课程制度;改革单一的学科结构,将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改变只有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基础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状况,增设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堂内容,并普遍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等。

4.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和全面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应该以学生占有书本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过多地表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和全面的,不仅从知识技能方面,更要从学生品德、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评价学生,评价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注释:

①段小磊,曹卫平.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问题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6,(5).

②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润洲.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理性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4).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9

关键词:社会学 教学模式 "文化自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传入中国。1895年,严复首次介绍了斯宾塞的《群学肆言》,此后,国外的社会学著作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包括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都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孔德所创立的社会学试图像自然科学解释物质世界运行规律那样去寻找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因此又有学者称之为“社会运行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动引进社会学的学者们不仅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领袖,而且多数参加过社会改良和改革运动。因此,社会学的引入,不仅是学者对于社会运行认知的渴望,更饱含了对社会改良和进步的期许。社会学自引入中国以来,由于时局影响,可谓颇多挫折。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开始了自己的重建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在我们理论与应用研究都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这门对社会大有裨益的学科传承下去,让其更好的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做出本学科应有的贡献,这就是社会学教育工作者也就是高校社会学教师们所应着力解决的问题。而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播社会学知识的最主要场所,那么本文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的实践,希望能对社会学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反思。

一、培养兴趣

我们国家的高中教育阶段存在着分文理班的制度,学生一旦到了高二年级就必须决定自己是上文科班,还是上理科班。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区别有几点:1、对数学能力要求不同,理科生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更高;2、理科生有物理和化学、生物课,这些是文科生不需要学习的,但是他们比理科生多了政治、历史和地理;3、高考方向不同,理科多选理工科、计算机等,而文科生多偏重人文社会科学;4、理科生在数量上明显比文科生要多。很多时候,文科生之所以选择了文科是因为自己的偏科,即在数学或者物理、生物、化学上不能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个貌似背背书本就可以取得不错成绩的文科。而文科生在高考的时候又鲜有将社会学做为第一选择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成绩原因未能进入自己喜欢的或者主动选择的专业而被调剂进入社会学专业的考生。可以说社会学的学生中很少真正对社会学有所了解和对社会学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所以在高校的社会学课堂上,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不属于同一时代、种族、国界,但是人们对于兴趣的重要意义是同样认可的。美国曾经有一些心理学家对哈佛大学MBA毕业班的学生做过研究,发现那些根据自己兴趣择业的同学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同样,本文认为,提升学生对于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乐趣,当有了兴趣之后,上课、学习、专业将不再是负担,不再是被迫的不得不为之的行为,而将成为一种主动的、欣然向往并能感受到收获、成就、幸福的事情。

二、注意结合最新研究成果

支撑一个学科存在的必定是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那么推动一个学科发展的无疑就是它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任何一名专业的研究者,如果不能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理论动态,显然他(她)的专业素养是值得怀疑的。作为社会学专业的教师,牢固扎实的基本功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掌握与理解上,对于最新成果,如“每年新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章”,国内外最新的“信息和动态,都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的补充道教学内容中去,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社会学作为一门直面社会现实的问题,新理论、新成果的出现显然是立足于最新的社会现状对社会所做的解读,必定是建基于对旧的理论和旧的背景的反思,将这些前沿成果引进课堂,不仅能更好的做到对现实社会的解读,更能激发学生运用社会学知识和思维主动的去解释社会。

三、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在社会学的发展早期阶段,社会学存在很多问题,简单的照搬西方社会理论的概念与中国社会现实进行生硬的比附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学者们终于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比如张琢先生认为:“世界社会学如果没有中国这半个世界就是最大的缺憾”,基于上述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社会学学者们提出了“文化自觉”意识,简言之就是要重视中国丰富的传统社会思想。

现代的社会学者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和前沿领域掌握的愈来愈纯熟,运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但是“西学东渐”的风气却使人们忘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宝库,所谓学贯中西的大家几乎不见,费孝通先生有感于此对社会学者提出“文化自觉”的期望。

实际上这种期望不仅对于社会学研究者很有意义,对于社会学的课堂教育也颇为重要。因为,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讲授与社会学结合也就显得很有价值。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人对于社会的思考,还应该看到我们古人的思考,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影响到现今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吉登斯在其经典著作《社会学》的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中给大家描述了一个学习社会学的困惑:社会学家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很少有那种为各家都认可的共识,常常一人一议、十人十议、莫终于是。那么,吉登斯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社会学自身的本质特性,“社会学事关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自己的行为,而研究我们自己正式我们所能承担的最复杂、最艰巨的任务”。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的复杂性,对于同样人,建构主义者和批判结构主义者的认识截然相反,前者认为认识主观的、能动的、积极的,后者认为认识被动的、消极的,那么对于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观点,并进而形成不同的理论流派呢?这是社会学学生需要学习的问题,也是社会学迷人的地方:它贴近生活的同时又能包容不同的声音和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又可以把高校课堂看成是联系学生生活和专业理论的地方,本文认为在社会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生活和专业理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把社会学专业的课堂也变成迷人的舞台。

1.请实际走进课堂

从事社会学的学者,无论是研究或者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生活,这是社会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如果社会学的教学工作脱离了生活,变成远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课堂只是纯粹的讲授思辨的理论,而脱离实际的话,那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如是,再要求学生上课如何集中精神,就确有强人所难之嫌。但是,经过本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如果在课堂中能多植入生活中的实例,不仅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于理论的吸收也会优于单纯的说教灌输。例如,在讲授城市社会学中关于交通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本文引用了一个学生常坐的公交路线并加以引申,学生不仅感同身受,同时对于理论的记忆、理解也很到位。

2.请理论走出课堂

在把实际引入课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把理论知识请出课堂,让学生参于到社会生活中去,主动感受何为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主动的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社会、解释社会现象并尝试对存在的或者潜在的社会问题作出自己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4]阎明.中国社会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